精神活性物质依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00:52:04

点击下载

作者:贾少微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贾少微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7279-0

Ⅰ.①精… Ⅱ.①贾… Ⅲ.①药物滥用-研究 Ⅳ.①R969.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03307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主  编:贾少微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279-0策划编辑:张令宇责任编辑:张令宇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委会成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崔彩莲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何胜昔 博士后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贾少微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金文泉 教授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

刘 郁 教授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刘克菊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刘志民 教授 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任廷文 博士后 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

时 杰 教授 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宿宝贵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暨南大学医学院

王 嵬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系

韦 伟 教授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吴鎏桢 教授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谢雪姣 副教授 湖南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

叶郁辉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张 军 教授 三级警监 湖南省戒毒局

赵正勤 博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分院

周海涛 博士后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审校人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高国栋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韩济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郝 伟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陆 林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倪嘉缵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潘中允 教授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王 凡 教授 主任医师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

王孟庸 教授 国家级师带徒名老中医 广东省名中医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医院

吴子明 教授 主任医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于龙川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左启华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编简介

贾少微,曾留学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放射线教室,指导教官为酒井邦夫教授、小田野幾雄助教授和木村元政助手。回国后从师著名小儿神经病学专家左启华教授和著名核医学专家潘中允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分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核医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42年,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擅长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分子影像诊断与治疗。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科学基金等25个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30篇,主编和参加编写学术著作20部。获国家、省部和市级科研成果奖10项。社会职务为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神经学组副组长、《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委、《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委等。

2001年起,领导的研究组利用核技术(原子能技术)将主要研究转向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发病原理、诊断、治疗以及治疗药物的研发,取得了重大进展,新型、高效、超长期的抗海洛因复吸纳曲酮植入剂研制成功,2006年研究组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7年获得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科研试用批件,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海洛因依赖者的复吸率由原来的98%降低到35%以下。将自然科学获得的成果和社会科学成果有机结合,研究“依靠科学,推动禁吸戒毒,遏制艾滋病传播”的课题,为国家制定戒毒和控制艾滋病政策提供依据。涉足网瘾和精神成瘾的临床研究,如病理性赌博、宗教成瘾等方面取得进展。另外,研发酒精依赖长效缓控释制剂取得初步成果;开展戒治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的研究也取得某些突破。主审简介

陆林,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依赖后发生复吸的神经生物学和临床治疗学研究以及药物依赖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有在潜伏心理渴求的机制研究中发现了杏仁核中央区的ERK信号通路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观察在潜伏心理渴求形成过程中谷氨酸递质系统长时程改变,及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证明了药物诱导的神经可塑性改变是戒断后复吸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多次发表在包括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Trends in Neuroscience,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Biological Psychiatry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多个著名的国际期刊上,被国际同行多次引用,在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以及药物依赖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际性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有十多篇文章被SCI期刊引用率超过100次,总引用率超过4000多次。主编(译)或参编论著15 部,其中英文论著3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863项目和重大科学计划项目等二十余项。科研成果作为负责人或参加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华医学会一等奖等。前 言

禁吸戒毒对于当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严峻的课题。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既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又是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据2012年《世界毒品报告》显示,全球现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近3亿,占15~64岁世界总人口的6.6%。又据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中国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登记在册的人口已达187万人。按照国际惯例计算,实际的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人口一般为登记人口的4~7倍,中国实际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人口会更多,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的青少年。

中国精神活性物质滥用问题发展蔓延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禁毒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加上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人口年轻化、新型合成精神活性物质的流行蔓延和不断翻新等复杂化,使禁毒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国际社会和众多国家都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禁毒、防毒和治疗工作。中国的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每年消耗的社会财富高达2000亿元。由此产生的偷盗、抢劫、卖淫等社会治安问题以及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和医疗费用更是触目惊心。因此,进行禁吸戒毒的科学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需要,极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国务院《戒毒条例》,认定了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是违法者、受害者和慢性脑病患者,使中国禁毒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因此,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的权利和利益,应同样受到尊重和保护,不能人为地将他们打入社会的最底层,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使他们尽快脱离“毒海”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

北京大学系统一贯高度重视戒毒和防治复吸的研究工作,多年来组织了多个跨地区、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研究,获得了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重大疾病证据,即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获得的欣快感和兴奋,是以脑的广泛损害为代价的,其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损害最为严重。戒毒-复吸-再戒毒-再复吸的反复循环,是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受损害的脑组织没有得到修复和康复的缘故,它是导致复吸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近60年的研究给予我们新的启迪,为研究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依赖的原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的发病包含着复杂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是指社会和人际关系,生物因素指基因多态性和蛋白质表达。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诱导人们滥用精神活性物质,通过脑的神经环路影响行为,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复杂变化又造成脑功能病理性损害。这些研究成果为治疗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往仅孤立地考虑某种单一的因素,是目前禁吸戒毒迷茫的主要原因。

在严厉打击非法制毒和贩毒的同时,必须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已经存在的百万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人口,依靠科学实践和不断创新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为此,本书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病理生理、病态心理渴求和病情骤变的特点,开发了行之有效的非阿片类生理脱毒治疗技术和腹壁植入阿片受体拮抗剂技术,因无法自行拆除,相当于“药物强制性戒毒”,大大延长了操守时间,有效地提高了戒断率和降低复吸率。随后配合大脑康复、心理矫治和回归社会的技能训练等综合性治疗措施,使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由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拒绝精神活性物质。

本书是在2004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04-09-04-041)“神经分子功能影像与戒毒和防治毒品复吸”、2009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09-03-09-105)“中西结合1+3长效抗复吸戒毒技术”和全国6届新型、超长效纳曲酮学习班讲义的基础上,组织教员和相关专家深入加工编写而成的学术专著。本书集成了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流行病学、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生理学基础、病理学基础、病理生理学基础、分子遗传学、蛋白质组学、神经分子影像学、事件相关电位、药理学、中毒的抢救、生理脱毒治疗、纳曲酮植入术治疗、外科治疗、心理治疗以及预防策略等共35章,较为详尽地阐述了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新成果。相信本书将引导读者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当前的研究现状、治疗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提高防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水平,为遏制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艾滋病迅速蔓延做出贡献。

此外,在本书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深圳市思沃生命科学技术公司等单位的支持;笔者的研究生樊蓉、张嘉辉、孙涛涛、杨红杰、侯海峰等参与了部分资料的翻译、编写和校对工作;康复者吴荣、王海洋等以亲身经历和体会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研讨,在此,一并表示谢意。贾少微2013年5月于深圳Table of Contents第1章 绪 论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环境-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第三节 政策与策略参考文献第2章 流行病学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流行病学第三节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第3章 神经解剖学基础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奖赏系统与惩罚系统参考文献第4章 神经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第5章 病理学基础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病理学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第6章 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第7章 分子遗传学基础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分子遗传学与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参考文献第8章 蛋白质组学基础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参考文献第9章 神经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依赖的神经分子影像研究成果参考文献第10章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与事件相关电位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与认知ERP参考文献第11章 阿片类与阿片受体药理学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临床常见阿片受体激动剂第三节 阿 片 肽第四节 阿片受体参考文献第12章 阿片受体拮抗剂药理学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阿片受体拮抗剂的类型参考文献第13章 阿片受体拮抗剂长效缓控释体系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注射型与植入型缓控释制剂第三节 纳曲酮缓控释制剂第四节 纳美芬缓控释系统参考文献第14章 苯丙胺类及常见精神活性物质药理学 第一节 苯丙胺类兴奋剂第二节 常见苯丙胺类兴奋剂药理学第三节 常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药理学参考文献第15章 针灸与韩氏戒毒神经学生理基础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针刺镇痛第三节 HANS仪的构造与原理第四节 HANS戒毒治疗参考文献第16章 阿片类药物滥用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临床表现第三节 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参考文献第17章 阿片类药物依赖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三节 临床表现第四节 诊 断第五节 治疗原则参考文献第18章 阿片类药物戒断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临床表现第三节 诊 断第四节 治 疗参考文献第19章 阿片类药物稽延性戒断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临床表现第三节 诊 断第四节 治 疗参考文献第20章 阿片类药物复吸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三节 临床表现第四节 诊 断第五节 预防与治疗参考文献第21章 苯丙胺类药物滥用与依赖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参考文献第22章 氯胺酮、大麻和可卡因依赖 第一节 氯胺酮依赖第二节 大麻依赖五、治疗与预防原则第三节 可卡因依赖五、诊 断六、治疗与预防原则参考文献第23章 可待因止咳水依赖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可待因止咳水依赖的基础与临床五、治疗原则与预防策略参考文献第24章 酒精有害使用与酒精依赖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参考文献第25章 烟草依赖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参考文献第26章 食物成瘾与肥胖症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参考文献第27章 精神活性物质急性中毒与急救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常见精神活性物质急性中毒急救方法五、可 卡 因六、烟 草七、酒 精参考文献第28章 生理脱毒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常用非阿片类药物生理脱毒治疗法五、全麻下超快速生理脱毒参考文献第29章 纳曲酮植入术与临床风险控制预案 第一节 术前管理第二节 纳曲酮植入术与术后管理第三节 应急预案参考文献第30章 美沙酮与丁丙诺啡药物治疗 第一节 美沙酮治疗第二节 丁丙诺啡治疗第三节 管理与配套治疗参考文献第31章 外科治疗进展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立体定向毁损术参考文献第32章 心理治疗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心理治疗与社会干预参考文献第33章 辅助治疗中药君复康与1+3疗法 第一节 基础研究第二节 临床研究参考文献第34章 强制隔离戒毒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现行强制隔离戒毒体系的运行参考文献第35章 预防策略与方法 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预防实施方法与技巧参考文献缩写词表第1章 绪 论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既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又是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60年来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是一种脑疾病,不单是违法、犯罪、治安和教育问题,而且还是医学科学的难题之一。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与脑组织的损害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这一疾病的证据已经被广为接受。戒毒-复吸-再戒毒-再复吸的反复循环并非只是依赖者意志薄弱,而是依赖者受损害的脑组织没有得到修复,间歇性复发的缘故。本章是本书的绪论,系统地归纳和整理了本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禁毒有关的政策与策略。第一节 概 论一、精神活性物质(一)基本概念

1.定义

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是指进入人体后能够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可导致瘾癖或依赖的一切化学物质。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酒精和烟草。

精神活性物质又称毒品(drug)、药物(drug)和成瘾物质(addict substance)。毒品是社会学、法学、法律和执法机关的概念,主要是指非法制售的精神活性物质。由此可见,本书所指的精神活性物质、毒品、成瘾物质和药物是同一类物质,只是不同学科称谓不同而已,并赋予不同的内涵。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ICD-10)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CCMD-3),本书通篇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这一术语。

此外,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许多食物中含有不同种类的精神活性物质,或食物的某种成分进入体内后和体内的某些物质缩合成具有精神活性属性的物质,或刺激体内产生内源性精神活性物质,这可能是食物成瘾的基础。食物成瘾又与肥胖症关系密切,为此,本书在第26章专题讨论食物成瘾与肥胖症。

2.分类

依据精神活性物质的药理特性分类为:①麻醉性镇痛药,如阿片、吗啡、海洛因、美沙酮、哌替啶等;②兴奋剂,如可卡因、苯丙胺类、大麻、尼古丁和烟草等;③致幻剂,如氯胺酮(俗称K粉)、仙人球毒碱等;④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巴比妥类、苯二氮类等。(二)药理特征

1.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是指精神活性物质具有适合人们心理追求和躯体需要的药理作用。人们接受一些精神活性物质的刺激性,就像看电影、参与体育竞技等可以增添人们的愉快感受一样,所以一些人把其作为消遣品。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可兴奋大脑皮质,感觉心情愉快,思维能力增强,可产生轻松和愉悦感,可以减轻或暂时消除了焦虑及不愉快事件,甚至可以产生强烈的性交要求、逼真的性交欣快、舒适和满足,而且持续时间长。不同于阿片类药物,苯丙胺类药物具有兴奋和致幻的双重作用,极具诱惑性,使得许多人疯狂地迷上了苯丙胺类药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活跃,整夜狂舞,不知疲劳,心理感受愉快、思维敏捷、有灵感、精力充沛、健谈,对音乐和节拍的感受力增强等。较大剂量使用可卡因时,可表现出现情绪不稳定、失眠,性欲可亢进,引发集体淫乱,可有阵发性暴力、自残或互相攻击、犯罪等行为。

2.滥用潜力

滥用潜力(abuse potential)是指精神活性物质不合理使用或者过度使用,可能产生超出医疗范围和剂量标准的自我用药或强迫性觅药行为的特殊药理作用。精神活性物质所具有的这种滥用潜力是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动力,驱使人们非法获取和滥用并形成依赖,导致滥用者精神障碍和身体损害,甚至危害社会。因此,国家对能够形成瘾癖的物质实施严格的管制。

3.强化效应

强化效应(reinforcing effects)是指引起强制性寻觅精神活性物质行为的特殊药理作用。精神活性物质产生的强化效应比自然奖励刺激强,生理性欲望,如食欲和性欲,逐渐被精神活性物质的强化刺激所覆盖,形成强迫性记忆,产生病态心理渴求(morbid craving)和异常寻觅行为。强化效应又分:①正性强化即增加正性情绪的作用,使滥用者获得欣快感和满足;②负性强化即对抗负性情绪作用,由于机体的耐受性增高,必须增加精神活性物质的用量和次数才能达到原有的欣快感、舒适和满足,以解除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三)非法精神活性物质

1.定义

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未经国家政府或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生产和销售,能导致人体瘾癖或依赖的一切化学物质。即社会学、法学、法律和执法机关认定的毒品。因非法精神活性物质具有故意并带有欺骗性,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毒品的数量以查证属实的走私、贩卖、运输、非法持有毒品的数量计算,不以纯度折算。”

2.无安全和质量保障

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没有任何的安全和质量保障,不但没有合法的生产批文,更不可能有合理、规范的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其纯度、含量、成分就更难以保障。所以就药品的定义和概念而言,许多场合将非法精神活性物质称其为“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实属概念错误。

实际上,非法精神活性物质的种类和成分十分复杂。例如,多个省市检测显示,非法贩售的所谓街边海洛因(street heroin)的含量多在10%~40%左右,主要掺入成分为盐酸奎宁、乳糖、果糖、咖啡因、普鲁卡因、烟碱、氰化物、淀粉、滑石粉、红糖、柳酸、硫酸镁、麻黄碱等,有的甚至掺入细棉纤维。此外,还发现街边海洛因中掺有大量的巴比妥类、地西泮、安纳加、柳酸类止痛粉等。在这些添加物中,有的具有药理活性的药物,如咖啡因、麻黄碱、安纳加等为中枢兴奋性药物,巴比妥类、地西泮、柳酸类止痛粉等为中枢抑制性药物。在街边海洛因中添加这些物质,除了大小毒贩牟取暴利外,还可加强或改变海洛因使用后的“感受”,以出现海洛因依赖者所追求的某种“上头特殊效果”。又如,从缴获的送检摇头丸样品中检测到的成分有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俗称冰毒)、3,4-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N-methamphetamine,MDMA)(俗称摇头丸)、亚甲二氧苯丙胺、亚甲二氧基乙基苯丙胺、二甲基苯丙胺、咖啡因以及其他不明成分达11种之多。二、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一)麻醉药品

1.定义

麻醉药品(narcotic)是麻醉性镇痛药的简称,特指具有依赖性潜力,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易导致心理依赖性、躯体依赖性的瘾癖性化学物质。

2.分类

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和卫生部发布了《麻醉药品品种目录(2007年版)》,列出麻醉药品123种。根据麻醉药品的药理特性分类为:①阿片类制剂,如吗啡、海洛因、可待因等;②可卡因类,如可卡因、古柯叶、快克(crack)等;③大麻类,大麻、大麻脂、赛洛西宾等;④合成麻醉性镇痛药,如美沙酮、二氢埃托啡、哌替啶等。(二)精神药品

1.定义

精神药品(psychotropic drug)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兴奋或抑制,不合理连续使用可导致心理依赖性、躯体依赖性的化学物质。精神药品又称拟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机制已用拟精神病药致幻剂苯环己哌啶和分离麻醉药氯胺酮的效应得到进一步证实。

2.分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2007年版)》列出共有精神药品132种。根据精神药品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程度和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将其分为:①第一类共53种,如氯胺酮、哌甲酯、丁丙诺啡等;②第二类共79种,如曲马多、芬氟拉明等。

依据化学结构分类为:①苯丙胺类,如MA、MDMA、甲卡西酮(俗名浴盐)等;②大麻类,如大麻、大麻脂等;③苯环己哌啶类,如苯环己哌啶、氯胺酮等。(三)管制药品与毒品

1.管制药品

管制药品是指国家实行管制生产和使用的特殊药品,即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放射性药品。国家之所以对这类药品实行管制,是因为它们具有依赖性、高毒性和放射性。国家对这类特殊药品的种植、生产、运输、进出口、销售和使用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和防范措施。

2.合法生产的精神活性物质

合法生产的精神活性物质是指国家批准生产和销售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依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这类药品用于治病救人、解除患者病痛等的医疗目的,必须由专业医生使用或者在专业医生严格监控、指导下有限度地使用。因合法生产的精神活性物质同样具有滥用潜力,可通过非法渠道流入社会被贩售,此时已经失去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治病救人的药品属性,社会学、法学、法律和执法机关仍然认定为毒品。由此可见,合法生产的精神活性物质具有两重性,合法生产、有限使用,具有治病救人的益处,非法贩售、无限滥用,也可以成为坑害人类的毒品。三、麻醉药与抗精神病药(一)麻醉药

1.定义

麻醉药(anesthetics)是指能使整个机体或机体局部暂时性、可逆性神经传导阻滞和(或)引起意识、知觉及痛觉消失,消除或减轻手术等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感受和反应,以利于手术进行的药物统称为麻醉药或麻醉剂。

2.分类

临床上常按麻醉部位分类:①表面麻醉药,如丙美卡因、奥布卡因等。②局部麻醉药,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依替卡因等。③浸润麻醉药,如丁卡因、利多卡因等。④全身麻醉药,如吸入性麻醉剂乙醚和氧化亚氮等;静脉麻醉剂硫喷妥钠、丙泊酚等。

3.麻醉药理学

麻醉药的药理属于神经系统药理学范畴。近年来,随着现代麻醉学的飞速发展,麻醉实践除了解决手术操作时的无痛以外,还要解决围术期、恶性肿瘤晚期镇痛等问题,又包括抗焦虑、紧张、恐惧、疼痛,使患者安静或神志消失,肌肉松弛,调控和保持循环、呼吸的相对稳定,减轻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必要时还要进行降压、降温等。

由于麻醉临床实践用药繁多,用药方式独特,大多需要严格控制药物作用的起始和结束,所用麻醉药又多属毒剧药,患者情况的差异也很悬殊,逐渐形成了一个专业研究麻醉药的新学科,即麻醉药理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吸入麻醉药、静脉全麻药、局部麻醉药、镇静催眠药与安定药、麻醉性镇痛药及其拮抗药等。

4.麻醉药与麻醉药品的区别

麻醉药与麻醉药品是两类有着本质区别的药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57条对药品的规定,从广义上讲,麻醉药品属于麻醉药的范畴;但从狭义上讲,麻醉药品特指国家管制的123种麻醉药品。

为了进行区别,麻醉药是指临床手术时所用的全身或局部麻醉药,能够暂时地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和感觉消失,或者在低浓度时能阻断神经传导,使机体特定部位暂时性、可逆性的痛觉丧失,以便于医疗处置或在手术时不会遗留神经损伤的药品,如氯仿、乙醚等全身麻醉药和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药。这些药品虽然在药理上具有麻醉作用,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意识消退,但通常不会使人产生依赖性或形成瘾癖,所以一般称其为麻醉药或麻醉剂,它不属于麻醉药品管制的范畴。而麻醉药品作用于疼痛感觉的中枢部位,提高痛阈而使疼痛感觉减小或消失,使精神麻醉,产生朦胧的欣快感、舒适感。此外,尚有抑制延髓咳嗽中枢、呼吸中枢和镇静等作用。主要用于创伤、晚期癌症等剧痛、无痰和心源性哮喘等疾病的治疗。麻醉药品非法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可能形成瘾癖危害人体健康。(二)抗精神病药

1.定义

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 drugs)是指在清醒状态下有效地控制精神运动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症状的一类药品。抗精神病药又称神经阻断剂、强效安定剂等。抗精神病药属于普通处方药品,在管理上无特殊要求。

2.分类

按化学结构可分为:①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等;②硫杂蒽类,如氯普噻吨、氟哌噻吨等;③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等;④苯甲酰胺类,如舒必利、硫必利;⑤二苯氧氮平类,如氯氮平;⑥二苯丁酰哌啶类,如五氟利多。此外,还有苯并异唑衍生物利培酮等。

3.精神药理学

精神药理学(psycho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及其高级部位相互作用和作用规律的科学。凡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高亲和力,并能直接影响机体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情绪等行为和心理活动过程的化学物质统称为精神药物或亲精神药物。严格地讲精神药物包括拟精神病药和精神治疗药物两部分。广义的精神药理学研究内容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抗躁狂症药、抗多动症药、致幻药、中枢兴奋药、抗癫痫药、中枢兴奋药、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治疗药等。

4.精神药品与抗精神病药的区别

精神药品主要用于:①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等,如地西泮、氯硝西泮、苯巴比妥、司可巴比妥等。抗焦虑药也用于治疗癫痫,地西泮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②精神兴奋等,如哌甲酯,可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用于治疗小儿遗尿症和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③镇痛作用等,如丁丙诺非用于癌症、手术后、烧伤后和心肌梗死后疼痛等,也用于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替代和维持治疗等。

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心因性精神障碍和一部分情感性精神病及其他一些精神疾病。该类药品的药理作用与影响中枢多巴胺(dopamine, DA)通路的DA功能神经元密切相关,它能有效地控制兴奋性躁动,治疗思维障碍和行为障碍,改善接触,消除患者的敌对态度。近几年迅速发展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等还能减慢疾病衰退的过程,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四、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一)基本概念

1.定义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psychoactive substance dependence)是由于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所造成躯体和心理损害、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是一种病因明确的慢性、难治性、高复发性脑病。ICD-10、DSM-Ⅳ和CCMD-3规定了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依赖和戒断的诊断标准。

由于精神活性物质具有促使滥用者形成强迫性觅药的药理作用,故也称精神活性物质具有成瘾性(addiction)或习惯性(habituation)。由于两词的概念经常混淆,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专家委员会正式发布,采用依赖性(dependence)这一专业学术术语取代原有的成瘾性和习惯性的用语,但是成瘾性由于更易理解,所以目前仍在沿用。

2.慢性和难治性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重要特征是慢性和难治性。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经常复发。由于目前缺乏根治性方法,病程可迁延数年甚至几十年,正所谓“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这句话通俗地表述了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难治性。

3.高复发性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复发性又称复吸(relapse),是指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在医疗机构、强制隔离戒毒所,经过正规和系统地脱毒、治疗与康复3个月以上,摆脱躯体依赖状态后,再次出现反复随意和过度地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并形成新的依赖状态,达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依赖和戒断的诊断标准。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复吸率相当高,无论自愿戒毒治疗还是强制隔离戒毒治疗,出所1年后的复吸率高达100%。由此可见,复吸是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相当普遍的问题。对于依赖者来说,依赖的产生就是戒毒的开始,戒毒后复吸-再戒毒-再复吸,周而复始,甚至持续终身。(二)病因

1.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与吸毒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psychoactive substance abuse)是指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包括滥用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或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也称有害使用或药物滥用。但从广义上讲,药物滥用涵盖所有药品,也包括临床医生不合理用药和患者自行滥用药品的行为。为防止概念的混淆或误解,故本书通篇使用DSM-Ⅳ和CCMD-3诊断标准中的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术语加以区别。

由于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行为违背了公认的医疗用途和社会规范,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国务院《戒毒条例》等相关法律和法规,社会学、法学和执法机关认定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行为违法,亦称吸毒(drug abuse)。所以本书中所述的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药物滥用和吸毒的内涵相同,只是医学与社会学、法学和执法机关称谓的不同而已。

2.多药滥用

多药滥用是指同时或先后在较短的时间内滥用2种以上精神活性物质的异常行为。在中国的多药滥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往往是被动形成的,这与黑市提供低劣的无质量保证的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有关。如上所述,从各地缴获的黑市非法交易的精神活性物质成分中,多掺杂大量的添加物质。多药滥用对人体的危害更大,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造成多脏器损害,更难医治。(三)基本特征

1.心理依赖

心理依赖也称心理渴求、精神依赖(psychic dependence),俗称心瘾或想瘾,是指多次滥用精神活性物质后,产生欣快感或满足,导致滥用者在心理上产生对所用精神活性物质的病态渴求,使其形成连续不断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强烈欲望,继而引发强迫性滥用行为,以获得满足和避免因戒断产生的不适感。一旦心理依赖形成,则不再是坏习惯、单纯的行为异常问题,而是脑的运行机制发生了病理性改变所引起的精神障碍。心理依赖是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生物学基础,即便依赖者深知精神活性物质的危害,但仍不顾任何后果反复使用,而且寻觅精神活性物质逐渐成为依赖者生活的主要目的。

2.躯体依赖

躯体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是指反复滥用精神活性物质使机体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以维持机体的功能状态,这种机体的适应性改变称为躯体依赖或生理依赖。在这种状态下,精神活性物质已经成为机体运行的必要条件,一旦停用,则会失去平衡,产生戒断症状,无论戒断症状如何,只要再次使用症状立刻消失,恢复常态。

3.耐受性

耐受性(tolerance)是指人体对进入体内的精神活性物质毒性的耐受能力,也就是人体对精神活性物质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耐受性是连续多次滥用精神活性物质形成的,增加剂量后才能达到原有的欣感快、舒适和满足。只要增加精神活性物质的用量,就表明机体已经形成了耐受性。停止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一段时间后,其耐受性可以逐渐消失,机体重新恢复到原有对精神活性物质反应的水平。耐受性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是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后的自然结果。

4.急性戒断

戒断(withdrawal)是依赖者突然减少或者中断滥用精神活性物质后,伴随的一组特有的精神和躯体症状群的精神障碍。由于起病急剧、发病快,又称为急性戒断综合征,简称急性戒断。急性戒断综合征的核心症状仍然是渴求精神活性物质,并伴有精神障碍和躯体功能障碍症状群。一般突然减少或者中断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时,早期可无明显的症状或体征,2~3天后戒断症状可达顶点,持续10~14天后,逐渐缓解并迁延进入稽延性戒断期或慢性戒断期。

5.稽延性戒断

稽延性戒断(protracted withdrawal)是急性戒断的延续,是一种伴有特定的慢性戒断症状群的精神障碍,也称稽延性戒断综合征,包括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以及心理渴求等症状和体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若不及时合理调治,一般可持续数年之久,是导致复吸的主要原因之一。(四)并发症

1.功能紊乱和认知丢失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可伴有多种功能紊乱:①视力和听力下降、运动功能损害、认知能力下降,有时会发生痴呆。这是由于脑神经纤维保护性的髓鞘脱落造成的。②可卡因反复滥用可引起脑微中风,导致脑神经传导出现中断。③苯丙胺类药物损害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能神经元,造成神经冲动、情感、性功能、睡眠和痛觉障碍。④精神活性物质还可以引起严重的大脑损害,造成残疾。例如,类似帕金森病的严重震颤综合征。⑤学习和工作能力明显下降,原有的许多认知功能丢失等。

2.多脏器损害性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不只是脑损害,全身各脏器也同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遭遇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烟草依赖增加罹患心脏病、肺病、恶性肿瘤和中风等疾病的风险。阿片类药物依赖可造成恶心、便秘、肾小球硬化症、肾功能障碍、牙齿坏损和面部结构变形等严重后果。苯丙胺类药物依赖可导致心脏受损、心率加快和血压上升,甚至心肌痉挛;破坏人体温度调节机制,使体温升高,不眠和身体活动增多,出现痉挛和致命性高热。可卡因依赖可明显减少脑血流灌注、加快心率、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痉挛和突发性心脏病;还可降低人体的抗感染能力,使滥用者易患感冒、肝炎、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致幻剂会使血压升高,引发暴力行为,肌肉过度收缩造成骨折等。

3.中毒和死亡率高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的死亡率比一般人群高15倍。澳大利亚政府医管局将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列入严重的末期疾病(A类),即随时有生命危险的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死亡的主要病因:①50%的依赖者因精神活性物质使用过量致死。精神活性物质过量立刻引起中枢神经的过度抑制,使呼吸减慢,昏迷,呼吸停止而死亡。②多药滥用中毒致死。依赖者所滥用的非法精神活性物质,其成分复杂、纯度低、杂质多,容易中毒,也难于抢救。③并发症致死。依赖者缺少卫生常识,常用普通水直接稀释质量低劣的非法精神活性物质并静脉注射,因而导致循环系统并发症致死,常见的有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④精神障碍致死。依赖者常常产生精神症状,如幻听、幻视、幻想或抑郁过度而自杀。⑤因戒断反应致死。突然中断精神活性物质产生严重的急性戒断反应,引起各种并发症致死。第二节 环境-生物-社会-心理因素一、环境与社会因素(一)人口与地域

1.人口学特征

①年龄小。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人口年龄低,多数依赖者滥用精神活性物质起始年龄在25岁以下,平均年龄约29岁,平均滥用时间4.3年。②女性滥用者增长速度快。在性别上,女性依赖者为39.2%,根据近年流调资料的对比显示,女性依赖者增长速度明显超过男性。③文化素质低。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者(大专、大学以上)仅为4.2%;高中文化程度者为32.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为63.4%。④无业和经商者为主。在职业方面仍以无业者和个体经商者为主,但已波及包括科教文卫人员、机关干部和军人、警察在内的社会各层面。此外,离婚、分居者高达20%以上。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人口学特征已经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所不同,特别是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这反映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已不再是青少年好奇和无知的原因,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文化和个体精神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2.地域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由于广东省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地区,又处富庶的珠江三角洲地带,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国内外犯罪分子觊觎的宝地。广东省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2011年广东省国民生产总值达5.3万亿元人民币,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人口南北迁移、流动频繁。广东省本地人由于占据天时地利的优势,经济条件宽余,一些人生活变得无节制、无目标。这些都为广东省再次成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高发地区奠定了基础。据广东省公布的数字,2011年广东省在册吸毒人口突破30万人,为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口的1/6。按国际惯例,实际吸毒人口在册人数的4~7倍,也就是说,广东省吸毒人口可能高达150万人以上。

由于云南省邻近缅甸金三角地区,获取非法阿片类药物相对容易,滥用人口成为全国最高的地区,一些县出现了“吸毒村”。四川、山西、贵州、甘肃、广西等地也成为阿片类药物滥用的高发区。2003年以来随着阿富汗生产阿片和海洛因问题的日益严重,阿片类药物通过新疆和西部省份进入中国,造成新疆和西部地区滥用人口的大幅度增加。贵州在中国历史上是以生产“黔土”而著名的,虽然经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国规模的禁毒运动,但在一些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种植罂粟并未被禁绝。改革开放后许多地区种植罂粟和非法贩售阿片的行为死灰复燃,并迅速发展。(二)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人们接受一些精神活性物质。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消极避世的思想深入人心,庄周梦蝶与阿片所造成的意境十分相近。阿片可以使激动和愤怒得到镇定,让紧张变得放松,使人的心智达到无烦恼、无忧虑的解脱,宁静和平衡,仿佛可以远离人世的喧嚣、竞争、厮杀与骚动,进入一种无忧无虑的超脱境界。阿片的这一特性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及性格较为合拍。数千年来,中国人武威四布、疆域辽阔、物产丰盈,巩固了这种华夷思想,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鸦片战争后,中国败于西方列强,又陷入痛苦的深渊。于是绝望、无奈的心态又与阿片一拍即合,这些都是“鸦片文化”形成的基础。鸦片文化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众生活等各个领域和官僚、士兵、商人、知识分子、学生、农民、城市劳动者等社会各阶层,并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至今,仍不时可见一些不法商人擅自使用罂粟壳作为火锅底调料而被严厉禁止和查处的报道。

2.社区生活环境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共同体。社区可被分为商业社区、工业社区、农村社区、传统社区、新住宅社区和城郊结合部社区等。商业社区中通常有歌舞厅、游戏厅、影视厅、影剧院、美容院、洗头房等诸多娱乐消费场所。在这些场所中,一些经营者为了能在同行间激烈竞争中获取高额利润,常使用诸如赌博、色情、兜售阿片类药物等违法犯罪手段来招揽顾客。20世纪90年代后期摇头丸、K粉等在青少年中开始流行,就与一些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违法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传统社区通常是大杂院,居住不同职业和背景复杂的社会人群,这类社区居民结构比较复杂,往往道德和法制等社会规范意识普遍淡漠,容易形成不良社区环境,社区里存在着诸如赌博、吵架、斗殴、酗酒、卖淫、嫖娼、偷盗、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多种社会丑恶现象。生活在这种相对恶劣的社会群体环境中,青少年容易沾染恶习和萌生犯罪动机。

城乡结合部社区、城中村社区多成为流动人员的栖身之地,因居住人口多,人群混杂,易成为贩售非法精神活性物质和滥用的场所。例如,广东省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口为30万,主要集中在城中村社区。还有,一些土著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被征购,出现大批一夜暴富的城市新居民,他们私建和抢建楼宇,以出租为业,形成现代食利的新阶层。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青年人既富有,又无工作和人生目标,无所事事,相互影响,逐渐滋生出黄、赌、毒等社会丑恶问题。

3.社会治安环境

居住环境和学校外的社会治安环境管理差是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增多的又一社会客观环境因素。社区内偷盗、抢劫、赌博、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地消极影响。一些淫秽书刊、音像制品在社区内传播以及不法团体渗透进社区为非作歹。一些社区和学校周围的小店内的香烟和食物被查出氯胺酮和海洛因,甚至非法出售假冒的“联邦止咳露”,其成分含有海洛因、冰毒、美沙酮和氯胺酮等。这使一些不良学生和青少年很容易获得非法精神活性物质。(三)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学校将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爱国主义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学生,以抵御腐朽意识的侵蚀,使之从小树立勤奋学习的人生观,树立奋发进取、勇于奉献的价值观,以便今后步入社会后能够恪守有关道德规范。学校的法制教育能使学生初步懂得守法、合法和违法犯罪的基本观念。学校教育还把人类千百年从社会进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以系统的、概括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能立足于社会找到自身的位置。许多调查报告显示,多数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受教育程度低,以初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由于相关的学习能力和劳动技能缺乏,难以被社会承认,经济收入少等,继而产生失落感,导致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犯罪。

2.不良的学校环境

青少年在学校的环境中所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多数是正面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有的学校轻视德育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一些学生在校时就表现出缺乏理想与信念、纪律松弛、吸烟、打群架、破坏公物、早恋等不良现象,离校后则可能成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易感人群。(四)家庭因素

1.家庭的氛围

王慧等研究了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行为的关系后指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青少年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家庭。矛盾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活性物质滥用青少年家庭,其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控制性无显著差异;但精神活性物质滥用青少年家庭80%以上处于社会低阶层,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青少年家庭环境具有5个基本特征:①家庭感情关系淡漠、冲突;②家庭成员自尊、自信、自主程度低,成功期望值不高;③家庭生活无计划,活动组织松散,责任不明确;④家庭生活封闭、单调、文化品位低;⑤奉行传统道德观、家规陈腐、缺乏民主气氛。

2.家庭的残缺

不良家庭环境往往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尤其作为人生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更是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发育成长。就残缺家庭而言,包括父或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离异、分居等的家庭,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未成年子女大都处于被遗弃、被寄养的状况,得不到父母呵护和家庭的温暖。未成年人常常饱尝寄人篱下、孤独冷漠,有的则愤世嫉俗,有的养成许多不良的习性。这些未成年人往往寻求温暖,对外面的所谓“友谊”、“温暖”等不加辨别地接受,若遇到同伴或毒贩的诱惑,很容易走上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或者违法犯罪的道路。

3.家庭的离异

无论任何原因引起的婚姻离异的家庭中,最大的受害者是无辜的未成年子女。由于父母的离异,未成年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处于相对“被剥夺”的状态,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发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子女一般都认为父母离异是件不光彩的事,加上周边其他人的议论,这些子女的心灵受到伤害,由此转化为自卑感和不幸感,形成自闭、偏执,对外界反应十分敏感及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的性格。生长在这类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容易逃避现实,沾染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的恶习。因父母离异,家庭残缺,得不到家庭温暖而导致滥用阿片类药物者为32.2%。

4.家庭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大家所认可,失败的家庭教育使子女走上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或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增大。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品行、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家长文化水平和教育子女的时间因素等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子女造成影响。青少年多以父母为榜样,许多未成年人滥用精神活性物质与其父母使用社会已接受的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和烟草等有关。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使孩子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去寻求刺激等,都可能成为导致未成年人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原因。王金勇等调查了某市266名15~30岁的城市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存在缺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问题。

5.家庭的暴力

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破坏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家庭暴力、疏忽和虐待是威胁未成年人的严重问题。中国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破裂,其中1/4与家庭暴力有直接关系。池桂波等调查了广东省2766名大、中学生家庭暴力发生现况,有62.2%的中学生和31.8%的大学生家庭发生过暴力,且中学生的家庭暴力发生率高于大学生。形成这类家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男主人素质较低,沾染了酗酒、赌博、淫乱等恶习,经常对妻子、子女使用暴力,对年老父母进行欺辱。在这类家庭中,随时都孕育着犯罪的危机。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未成年人身心往往受伤害,有时会选择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来回避现实。二、个体根源(一)人格特征

1.易感者的人格特征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各种场合下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人格的形成主要与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社会环境因素有关。实际上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外在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和先天的遗传因素、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社会阶层、家庭环境有关。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一类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这一类特征上,环境较为重要。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易感者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其特点是缺乏责任感,不关心职责和义务,做事马虎懒散;难于理解、遵循常规或准则,且任性和固执,较容易与社会及他人发生冲突,产生抵触和抱怨心理;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和敏感,对前途担忧和悲观;缺乏奋斗目标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喜欢热闹,善于交际,注重个人享乐和消遣,好奇心强,容易接受纷繁多变的事物,也易受他人影响和诱惑。一些易感者有进攻性、叛逆性、冲动性、嬉戏性等,往往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尊重。一方面从追求快乐的原则出发,希望从精神活性物质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追求短暂的满足而不顾后果。

2.滥用者的人格特征

宋志一等采用聚类技术,根据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内部的人格差异进行分类,将其分成4种类型,有助于撇开偏见,科学地认识依赖者的人格特征。①社交型:爱交际、喜热闹,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容易受他人引诱。据武汉市戒毒中心的调查资料显示,初期滥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为朋友提供的占总数的81.9%。这一事实说明,无选择地结交朋友是导致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重要因素,而结交朋友的广泛性和选择性与个人的人格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②闲散型: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做事马虎不可靠,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快乐,性情温和、敏感而多疑、对人缺乏信任感,不喜欢参与竞争、缺乏成就感,对规则或准则难于遵循。③独立型:比上述两种类型聪明,兴趣广泛,独立自主,做事有计划,有一定的成就感,自我确认,自我克制,善于体察和取悦他人,注重个人享受,勇于冒险,追求时尚和刺激,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凭一时的冲动走上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道路。这一类多是因偶然因素涉毒,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而发展成为依赖者。④顺从型:对自己缺乏自信,自我怀疑,退却、处事谨慎、敏感,不爱说话,思维及行动迟缓,依赖于权威,喜欢平静而安稳的生活,脾气固执甚至有些迂腐。一方面,对自己缺乏自信,对社会和他人有较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与整个社会或他人格格不入,经受着紧张、苦闷、压抑和无助感等困扰。

3.女性滥用者的人格特征

女性的社会背景自古以来就和男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男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成就、事业相联系;而女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情感、人际关系、家庭等相联系。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之间同样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的自我形象比男性精神活性物质者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