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最棒的女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07:47:11

点击下载

作者:赵子墨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培养最棒的女孩

培养最棒的女孩试读:

前言

PREFACE给女孩父母的一封信:方法正确,每个女孩都可以成为人间天使

女孩的教育是民族教育的根本,她的使命就是用自己的素质来影响周围每一个人!

教育好女孩就等于教育好了整个民族!相信自从你的女儿出世之后,你每天魂牵梦绕的就是怎样让你的小天使成为最出色、最幸福、最完美……最棒的女孩,那么,你知道女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体会到最大的幸福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首先得知道女孩子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你也许会把你的小公主当成是上天对你的恩赐,疼着她、爱着她、教育着她,让她成为最棒的女孩,但是你却从来没有想过让她影响一个民族——能够像孝庄皇后那样影响整个江山社稷的女性并不多,你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你认为那样对于你的女孩来说太累了,你心疼!说实话,很多家长对于女孩都没有寄予那么大的希望!这取决于女性的社会定位,但最棒的女孩并非指能够揭竿而起、登高而呼的民族英雄,也并非指那些叱咤风云、巾帼不让须眉的“铁娘子”,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女孩并不一定就能拥有幸福感!

我们这里所说的最棒的女孩,是指具有良好的素质,非常的魅力,能够吸引和影响自己周围的人,既可以让自己获得幸福,同时又能够给别人带来幸福的“福星”。尤其是,当她长大成人,组建家庭后,她又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并且能够培养出更优秀的儿女。从这个角度说,她不但能够影响一个家族,还能够影响一个民族!可以说,女孩的教育是民族教育的根本,教育好女孩就等于教育好了整个民族!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最棒的女孩呢?其实很简单,教育女孩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依顺女性的生命特征。最新的医学成像技术清楚地表明,男人和女人(自婴儿起就是如此)使用大脑的方法不同,大脑活动的优势区域也不同。如果说女孩在语言方面更强的话,男孩的空间识别能力可能更胜一筹。这种现象可以在激素分泌方面找到答案。胎儿在母体中作用于性器官发育的激素分泌,同时也对大脑发育构成影响。它更倾向于激活某些神经元的连接,同时抑制其他神经元的连接。简单说来,人类的大脑本身就是男女有别,一个女孩就是51%的女性心理和49%的男性心理组成!作为父母,你要知道女性荷尔蒙为女孩规划了怎样的人生,虽然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要求女性“不染时习,说话和柔,诸事顺从,相夫教子,克尽妇道”,但是大道自然,女性的生命特征使得对女孩的教育依然以“柔美”为基调,同时辅以“刚强”。男孩用阳刚扮靓世界,而女孩则要用柔美来扮靓这个世界。女孩的柔美一方面表现在仪容举止方面,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性格品质方面。女孩善良纯真的天性是整个民族的希望,没有这个作依托,女孩无法给别人营造幸福,同时自己也很难把握幸福。同时,男性染色体使得男孩的本性粗犷豪放,所以阳刚教育更符合他的身心发展需求,而女性染色体赋予女孩的特征是细腻敏感,温柔的呵护则会让女孩获得成长发展所必须的安全感。无论是培养女孩的自信,还是自尊,亦或是自立自强,没有这种情感基础,女孩的能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总之,女孩美丽如玉,但也娇贵易碎,因为她心思细敏。培养女孩,任何细节都不容忽视。要想让你的女儿成长为最棒的女孩,你必须不断地提高教育的技巧,改善教育的不良观念,从教育中来,到教育中去。当教育做到了完美极致,孩子的成长才可能达到完美极致。最后祝福家有女孩的父母,愿你们的教育让你的女儿成为世上最棒的女孩,成为一名真正的人间天使!赵子墨

导读

REVIEW女孩教育的根本是爱的教育

教育是艺术,是理解的艺术,是发现的艺术,是唤醒的艺术,是激励的艺术,是欣赏的艺术,总之,是爱的艺术!一个世界上著名的女小提琴家曾经通过媒体展示了其成长日记,她在扉页这样写道:妈妈用陪伴给了我温暖,爸爸用支持给了我力量;妈妈用鼓励教会我自信,爸爸用尊重教会我自尊;妈妈为我梳理语言,爸爸为我梳理行为;妈妈的言行给了我女性的标准,爸爸的言行让我认识了男性;……我是女孩,妈妈说我是美妙的音符,爸爸说我是经典的旋律;妈妈把我谱写成曲,爸爸将曲演奏出来;我的成长里有伤痕,妈妈用半拍使它完美;我的成长里有停顿,爸爸用休止符使它充实;我沐浴在爸爸妈妈的关爱里,优哉游哉地长大成人。每个女孩都是美妙的音符,但是要奏出唯美的音乐,还需要完美的教育。父母的教育不到位,音符也会谱出噪音。教育是琐碎的,但是其灵魂却是完整的。本书虽然针对女孩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但是却有一个灵魂所在,那就是爱的教育。这是本书的一个核心。在这个核心的指导下,本书又分出了两个教育女孩的基本点:

第一,教育女孩必须依顺女性的生命特征。

1.女孩子,首先是美的。父母一定不要忘记这一点,要领孩子进入一种美妙的意境,为孩子设置“真善美”的课堂,让女儿见识“柔雅惠”的女性世界。简单来说,父母不但要带领女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时,还要发现与挖掘自身潜在的美。当女孩发现了自己的美,她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当女孩发现了生活的美,她也就发现了幸福的真谛。

2.女孩子,是细腻敏感的。女孩子是细腻敏感的,她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相对于男孩子要敏感得多,这使得她随时观察自己在周围人尤其是父母眼中的形象,如果这种形象是好的,她就会变得积极而自信,如果相反,她就会变得消极而自卑。因此,父母的教育必须要以爱为前提,给予女孩充足而自信的爱才是教育的根本。例如,“女孩敏感,多一些拥抱能让她更快乐”、“不能忽略女孩对自身身体的关注”、“慢养性格:教育女儿需要父母精培细养”、“帮助女儿发现生活的美”等几篇文章,就是针对女性的柔美,展开教育方法的论述的。

第二,教育需要全面加强渗透力。本书从女孩的特性入手,从男孩女孩的不同之处引出女孩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富教育”。所谓“富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精心、一种细致、一种唯美。一个最棒的女孩,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女孩,因此,本书在“富教育”的基础上为家长们展示了一个全方位培养女孩的多维教育法。从时间上说,幼女的教育不同于青春期的教育;而从空间上说,女孩独处时应该能做到“静如处子”,参加实践活动时又能够“动如脱兔”,在人群中,还应该能够“落落大方、人见人爱”。除了这个维度,本书还为父母展示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维度教育法,具体说来,本书从语言到行为,从梦想到实践,从气质到品质,从智商到情商,全方位介绍了培养一个最棒女孩的各种教育方法,非常适合父母做教育女孩的参考。点到线的跨越是一种成长,线到面的跨越是一种成熟。多维教育法使一个女孩既能够享受幸福,同时也能够给别人以幸福。总之,于女人而言,具有深刻的内涵最为重要,因为那意味着意犹未尽,如果浅薄浮华,则很难拥有精彩幸福的人生。本书从这个基本方向出发,采用众多教育事例,对家长进行具体的教育指导,突出情趣性,强调深厚的文化素养,希望你做好积极的准备,为自己的小公主打开那扇通向阳光灿烂日子的门!鸿蒙家教编委会

本书重点索引:

1.本书涉及的知名教育方法和专家如下:快乐教育——赫·斯宾塞(英国著名教育专家)教育要无痕——蒙台梭利(意大利著名教育专家)教育无目的论——杜威(美国著名教育专家)素质教育首先是动手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专家)父母的教育方法直接决定孩子的心态——塞利格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根据孩子心理做教育——陈鹤琴(中国近代教育专家)把教育变成自主教育——叶圣陶(中国近代教育专家)教育首先要付出信任——莱特博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贝尔(奥地利教育专家)父位教育不缺失——卢梭(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淑女教育——约翰·洛克(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智力激励法:延迟教育——奥斯本(美国著名的创造学家)慢养教育——黑幼龙(中国著名的成功学家)激励教育——卢勤(中国当代著名教育专家)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很多教育——孙云晓(中国当代著名教育专家)教育的真谛是爱孩子——李跃儿(中国著名当代儿童教育专家)教育是艺术,艺术的教育才是教育——乌申斯基(俄国教育家)教育就是一种习惯培养——曼恩(美国著名教育家)语言教育要趁早——卡尔·威特(德国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李吉林(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

2.本书涉及的知名人物成长案例如下:茜尔玛·拉格萝芙——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家的女作家金今——80后作家,长篇小说《再造地狱之门》的作者佳佳——著名人文地理摄影师、旅行作家红杏的女儿张文翊——英特尔中国区市场总监居里夫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索菲亚·罗兰——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谢军——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小津津——一代神童,武汉大学5岁的大学生骆晓娟——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女子重剑个人冠军南丁格尔——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柯琳·库克——美国十名小英雄之一

第1章 女孩来自水星:女性的生命特征需要父母的教育更细更柔

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男孩女孩都一样,但是却无法抹杀女孩与男孩之间生理上存在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差异,就是女性与生俱来的特征,是由大脑的不同结构及荷尔蒙决定的。女性的生命特征就是更加敏感,更加细腻化。同样一个问题,女孩的接受能力可能更快,但是她却需要更温柔的授予方式,语言严苛、行为冷漠,女孩稚嫩的心灵就可能受到伤害。因此,作为父母需要更加细心,在磨练女儿的同时更要给她最大的帮助,这样才能让女儿逐步走向完美。

飞扬的荷尔蒙:女孩成长的“魔法师”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每个女孩子都是大自然的精灵,又如晶莹剔透的水晶,珍贵却易碎,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女孩的成长蜕变是一个魔幻的过程,幼年的丑小鸭展翅后就是一只高贵的白天鹅,灰姑娘穿上水晶鞋就是美丽的公主。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女性荷尔蒙,可以说,它是女孩成长的“魔法师”。父母要教育好女孩,首先需要认识一下这个促使女孩“羽化成蝶”的“魔法师”。

从妈妈受孕那一刻起,女性染色体基因便被女性荷尔蒙激活,这些荷尔蒙在女孩出生之前就已经为她规划了未来,比如,女性荷尔蒙决定了女孩细心、安静、温柔等天性,同时也决定了女孩敏感而易于感伤的事实。因此,了解女孩子,我们首先要了解荷尔蒙为女孩编织了什么样的人生舞曲。

荷尔蒙,即激素,它对肌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能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荷尔蒙是通过连接到大脑细胞里的受体位置,来告诉女孩体内上百万的细胞该做些什么事情。那些受体的位置是特意为荷尔蒙而留的。在大脑细胞里有雌激素受体、孕酮受体、睾丸激素受体,此外还有其他激素的受体等等。荷尔蒙就像一支编织好了的舞曲,操纵着大脑里的神经递质,影响着身体里的活动,并进一步影响女孩的情绪性格气质等诸多方面。

具体说来,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她的情绪;她所使用的语言,交谈的速度,以及交谈的需要;她会吃多少东西;她为了考试会如何去做;她会对所喜欢的人有什么感觉;她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如何与人们保持联络;她的自尊;她会如何进行自我调整;她的重要情感——如生气、快乐以及痛苦;她在社会之中的抱负;她的竞争水平;她的进取心。

这些方面都是“大的”影响。同时,荷尔蒙还影响着女孩其他方面,比如说,催乳激素——一种次要的荷尔蒙,它控制着乳腺和泪腺的生长发育以及乳汁的分泌,控制着女孩子何时哭和哭多少。如果你的女儿比较爱哭,而且一旦哭起来,就如河流决堤,川流不息,那么就说明你的女儿催乳激素水平过高;如果你的女儿是属于那种“干打雷不下雨”类型的,那么说明她的催乳激素水平有些偏低。

其他生长激素影响着女孩突发性的生长、身高、重量和体形等方面。特别是在女孩的青春期,生长激素是最为活跃的。

比如雌激素控制着4种重要神经递质(或者神经细胞)的传递,这些神经递质主要是控制情绪的稳定、记忆力、理解力、思考的过程、个人的动力、亲昵行为的动机、爱好、焦虑以及一个女孩子如何处理外来的压力和性冲动。如果某个女孩喜欢抱小孩、逗小孩或者喜欢照顾小动物,那说明其催产素水平较高。

由此可见,女孩外在的性格行为习惯与其内在的荷尔蒙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父母如果要想弄懂女儿的心事,就要先了解哪些荷尔蒙决定了其什么样的行为,而不要仅凭着孩子的行为给她贴上某种标签。

有一位母亲总是埋怨自己的女儿没有雄心壮志,遇事总是胆怯,特别容易消沉,而且显得极为懦弱。其实如果了解荷尔蒙的话就会知道,这是荷尔蒙在作怪,这个女孩的表现说明了她的睾丸激素水平比较低,因为高水平的睾丸激素意味着极少会出现消沉状态。

另外,在女孩的思维意识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每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女孩最关注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之间有关系吗?

第二,我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第三,在这种关系中,我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第四,要维持关系内的这种联系,我应该做些什么?

正是由于女性荷尔蒙的影响,使得女孩的心思更加细腻,女孩的神经更加敏感,同时也需要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所以,父母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看到女性特征的长处和短处

女孩不像男孩那样富有攻击性、冒险性和控制欲,因此,女孩子相对男孩子来说比较容易管理教育,但是要注意:不要以为听话的女孩子就是最好的女孩子,要知道女孩子心思细腻,如果遇到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的玲珑剔透的女孩子,不能了解她的内心世界,那么你的教育就很有可能会伤害到她。

女孩更具预测力、稳定性,也更加谨慎细心、稳定从容。几乎所有的女孩都会把友谊和家庭看得比成就和机会更重要,这与其说是社会对女性要求的一种折射,不如说是女性生命特征的一种真实反映。女孩不像男孩那样独立和喜欢竞争,因此她们会渴望父母更多的爱、渴望拥有更多的知心小伙伴,她们需要在人际关系中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尊重。因此,父母要教给女孩子一些交际的技巧,使之在人际关系里面能够如鱼得水。同时,随着女孩年龄的增长,也可以给她们讲解一些营造温馨家庭的艺术。

第二,女孩子比较脆弱,因此要提升女孩的心灵“痛点”

每一个女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关系模型,但是事实上她所遇到的关系并不是按照这个理想的模型发展的,于是,女孩子就会受到伤害。比如,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刺痛她,在她的心中形成阴影。有一位父亲说自己瘦弱的女儿“一跳一跳像个小兔子”,他的本意是想说孩子轻盈灵活,但是孩子却以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结果哭了好长时间,直到爸爸说自己曾经特别喜欢兔子一跳一跳的,还现身说法,在女儿面前蹦来蹦去,女儿这才破涕为笑。

由此可见女孩子的心灵“痛点”非常之低,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都能使她的心灵受到伤害。那么怎样提升女孩子的心灵“痛点”呢?我们都知道,痛点低的人对疼痛是很敏感的,即使仅仅是擦破一点儿皮,他们也会感觉到超乎常人的疼痛。因此,提升“痛点”就要让女孩子不再敏感。具体的方法就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孩子能忍受挫折了,其心灵“痛点”也就提高了。

第三,告诉孩子哪些可以妥协,哪些需要坚持

很多女孩子由于睾丸激素水平低的缘故,非常容易妥协,性格显得比较软弱,同时因为更注重关系,女孩在关系和利益面前也很容易向关系妥协。因此女孩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但是这种妥协建立起来的关系往往并不可靠,会破坏女孩心中理想的关系模型,使女孩子受到伤害。因此,作为父母要能告诉女孩子哪些需要妥协,哪些需要坚持,当知道原则之后,女孩子就不会再受制于自己的情感,也不会再被自己的情感伤害。

当然,父母的教育无论如何是改变不了女性荷尔蒙的本质的,只是,父母要尽量对其进行改编,使得荷尔蒙编织出来的舞曲更能烘托女儿美丽的一生。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细腻敏感是女孩子的天性,它一方面决定了女孩子能够洞察世界上很多不易发现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让女孩子变得无中生有,当然,这都是由女性荷尔蒙决定的。所以,父母的教育可以在荷尔蒙的决定方向和决定程度上做文章,即帮助女儿在该敏感的时候敏感,在不该敏感的时候,可以挥挥手,不让心灵染上一丝尘埃。

女孩敏感,多一些拥抱能让她更快乐

女孩子更喜欢父母通过拉拉她的小手、抱一抱、亲一亲等亲昵的动作来表示对她的爱和关心。——教育格言

女孩子的触觉感觉味觉嗅觉听觉较之男孩子都要敏感得多,特别是触觉,幼小的女婴通常是通过父母对自己拥抱的次数来感受自己的重要性的。因此,多一些拥抱会让孩子感受到更快乐。双儿来到这个世界似乎并不受欢迎,即使在很小的时候,妈妈也只是把她放在婴儿床上,让她一个人在那里玩耍,而自己忙里忙外。双儿开始用啼哭表示反抗,但是妈妈并不理睬,她说不能惯下毛病。双儿后来的哭闹果然少了,可是表情却变得很呆板,爸爸回来逗她,她也毫无反应。妈妈吓坏了,以为她是个智障,可是检查了一下,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于是妈妈放心了,以为孩子是不懂事才会如此。双儿2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对爸爸妈妈都不感兴趣,对他们说的话当然也不感兴趣,常常一个人坐在那里玩耍。妈妈看到孩子目光呆滞,又一次把孩子带到医院,医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于是建议他们去找一位心理医生看看。心理医生看了看双儿的情况,心中就明白了大半,他叫来自己的几个助手——几个非常活泼的女孩子,让她们抱着双儿和她一起玩耍。这些女孩子大声地笑闹,争抢着要抱双儿,不能抱到的就开始亲吻、抚摸孩子。开始,双儿似乎很紧张,但是慢慢的,她的小脸上有了笑模样。就这样,双儿每天下午都在父母的陪同下来这里呆上半个多小时,周末的时间更长些。不久,奇迹发生了,双儿变得活跃起来,她眼睛发亮,食欲增强,身体明显转好,有时候会像风一样绕着院子里的白杨树跑,最后几天竟然非常清晰地发出了“姐姐”的呼喊声。父母好奇地问心理医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医生回答说:“孩子得的是‘皮肤饥饿症’,这种需求,是食物无法满足的,需要的是爱抚、抚摸。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得迟钝。”

拥抱常常能比语言更好地传达父母要表达的疼爱之情,一个经常接受拥抱的女婴,总是显得比其他女婴要聪明活泼得多,这是因为身体的刺激激活了女孩子大脑的思维细胞和身体里的基因链,让她的每一种生命功能都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爱你的女儿,就多给她一些拥抱吧。

这里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儿童行为研究专家告诉我们:在孩子初生的两年之内,每天是否和婴儿进行15分钟的身体接触,是此后一生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关键

在大人温暖的怀中,女婴体会到温馨、舒适,她可以把自己的能量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调整自己的呼吸和消化系统,使之得到清理并正常运作,而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儿时经常被拥抱的孩子身体通常都比其他的孩子健康。

第二,即使面对已经长大的女儿,拥抱也是必需的

随着孩子年龄渐渐长大,拥抱对于父母来说有些难度,因为父母总是要显示自己的权威,很多父母认为拥抱就会让自己变得不再威严,其实这是错误的,大一些的女孩子同样需要父母的拥抱。拥抱会帮助父母与女儿进行顺畅沟通,它更不易于被误解,而且转瞬之间即可完成。有时候千言万语真的抵不上一个深情的拥抱。而这样深情的拥抱不是一年只抱一次,不是一个月只抱一次,而是应该每天都要至少拥抱一次。

第三,长大的女孩子不光需要母亲的拥抱,也需要父亲的拥抱

当女孩的青春期来临,第一次经历月经的女孩可能会觉得惊慌失措,甚至产生羞耻感,这时候,妈妈的拥抱是女孩最有效的安慰剂。小公主们能从温暖的拥抱中找到勇气,不再惊恐不安,此时的安定能让她在日后的许多年中有能力同自己的坏情绪作斗争。

当然,这个时期的女孩子同样需要父亲的拥抱。很多父亲在女儿长大后,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女儿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亲们不再愿意与女儿有更多的身体接触,结果,童年建立起来的父女关系,在这时候断裂开来。作为成长中的女儿,她并不理解父亲的这种变化是因为自己长大了,相反,倒认为父亲已经越来越不愿意关注自己了。

医学专家说,这时候的女孩子处于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时期,她们经常为了维护人际关系或者受人爱戴而隐藏和改变自己的本性,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如果一直受她们尊敬的父亲改变了态度,那么,她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失落感,进而对自己也失望。因此,在这个阶段,父亲更不要忘记拥抱自己的女儿,并告诉孩子:你现在已经长大了,我为你感到骄傲。

第四,把拥抱延伸开去

很多亲密的动作都具有拥抱的意义,只要父母用心,对女儿充满爱心,就会把爱准确传递给女儿。比如,对女儿说一些柔软、甜蜜的话语,每一天都注视着女儿的眼睛倾听她、欣赏她,让她分享你内心的情感。

拥抱是父母给女儿最好的爱的礼物,它还是保证两代人感情顺畅的一种沟通方式,父母千万不要抛弃这个最简便而又最具温情的方法。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无论是针对幼女,还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儿,都不要忽略了拥抱这一个重要的关爱环节。当孩子难过时拥抱她,当孩子沮丧时拥抱她,当孩子高兴时拥抱她,这样才会让孩子建立自信,体会温情。

别只想把女孩培养成女强人

我不是女强人,没有女人想做女强人,别想着把女孩子培养成女强人。——英国首相布莱尔夫人谢丽

在“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论调中长大的上一代父母,教育女儿的时候通常都要求女儿为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那么女儿以后就是成功的,就是幸福的。华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在事业上风风火火,用“叱咤风云”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不到29岁,就建立了自己的企业,之后,事业更是风生水起。可是与其事业的蒸蒸日上相比,她的生活却每况愈下,开始还有几个护花使者围在周围,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都纷纷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她一边咒骂着这些人的薄情寡义,一边又对平常人所谓的天伦之乐充满了敌视,因此,一直蹉跎到38岁,仍然单身。她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喜欢抱怨,总是觉得所有的人都对她充满了敌意,她自己没有意识到,她已经变成了一块冷冰冰的固体,说话声音高八度,一切女性的特征均不明显,日常衣着打扮趋于中性,成了比男人更显雄性的怪胎。正当华娟对自己的现状感到苦闷时,有一天她在自己的博客上看到了一个特殊的留言,让她深受刺激。那是一位母亲的留言,她说自己的女儿有一天突然跟她说:“妈妈,我觉得我的个性太要强,到现在我还不会撒娇,都怨你们小时候把我当男孩子养,让我现在养成了遇事后第一反应不是依靠别人而是想自己该怎么去解决的习惯。”这位母亲的女儿说出了华娟的心里话,她忽然发现,自己就是一个个性极强、不会撒娇、不会求助的人,尤其是对身边的人总是充满了敌视。华娟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审视一下周围的男人和女人了。

一种错误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可能就是一种不幸。前车之鉴,父母在教育女儿的时候,可以要求女儿独立,但一定不要以培养女强人为目的。

女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是被人爱的,被人疼的,因此,她的荷尔蒙才让她用关系来编织自己的世界。

女强人是一个极端,事事依赖别人也是一个极端,那么父母该怎么办呢?

第一,让孩子学会自助,更要让孩子学会求助

求助别人并不是学会依赖,因为在一个团队里,求助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帮助别人的基础上的,只有你能够帮助别人,在你向别人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别人才会帮助你,这才应该是女孩的关系学。女孩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既丰富了关系,同时也积累了经验,不至于形成依赖性格。

第二,父母要注意做女孩子最后的庇护者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当你的女儿正处于困难时期,当她再也无法忍受、筋疲力尽无法继续佯装坚强之时,她需要一个藏身之所,如果此时她没有庇护所,那么一方面她会很受伤,另一方面她或许会变得很坚强,但是却是一种危险的坚强,一种带有攻击性的坚强。因此,父母要成为女孩最后的庇护者。

在没有压力的寻常时间里,找个机会开诚布公地告诉女儿,在她需要的时候,家永远是她最后的庇护所。在这里,她可以展示真实的自我;在这里——至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没有人要她负责任,她可以被无条件地接受;在这里,她可以真正放松下来,有人愿意暂时分担她一时的负担,让她得到解脱,是她坚强的后盾。这样女孩子就会感到安心,就能安然地整理关系。

当然,为女儿提供庇护,并不意味着你永远对那些已经发现的有问题的行为视而不见、不理不睬,而是要给她以安慰,给她以力量,让她安心地去解决出现的问题。

第三,一定要培养女儿女性的气质

无论你的女儿将来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做一个优雅的女人都会使她终身受益。做妈妈的要教会女儿穿衣服,培养气质,让孩子学会欣赏什么是美。这样说并不是让孩子讲吃讲穿,追品牌,而是要她懂一点服饰文化,学会穿衣服的品位。有很多教育家反对把女孩子做中性打扮,认为那样可能在某些程度上影响女孩子的女性心理健康。

这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女人不自立人家瞧不起,太坚强了又会被认为是没有女人味。女孩子独立并没有什么错,但女人不要事事逞强,要学会求助,要适当地表现出女性柔弱的一面。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一个女孩子,应该有干练的气质,但不要有强硬的态度,应该有高强的能力,但不要有凡事只求一人顶的霸气,太强硬的女人一生都会很累很辛苦。因此,父母在培养女儿的时候要注意时时刻刻能做孩子的庇护者,在孩子感到难以承担的时候,你可以不用帮助她做什么,但是一定要与她保持亲近,给她安全感和温暖。

不能忽略女孩对自身身体的关注

女孩子生来就非常关注自己的容貌和身体,特别是到青春期时,女孩子通常都是通过对身体的欣赏和爱惜来建立自尊自信的。——珍妮·艾里姆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女孩对着明亮的车窗或商店的橱窗玻璃,一会用手理理刘海儿,一会又扭腰摆臀,仿佛置身无人之境。突然轿车发动引擎、商店售货员疑惑地看着她,女孩才恍然大悟,急急跑开……

女孩子生来就非常关注自己的容貌和身体,特别是到青春期时,女孩子通常都是通过身体来建立自尊自信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男人过多地看到女人的物性,也就是从表面上衡量女人美不美。社会文化也受到男性这种意识的影响,从“物”的角度来看待女性的身体,电视剧和广告都在强调女性的线条美,这些很容易扭曲女孩子看待自己的方式。

对于有些女孩子来说,社会老在告诉她们自己不漂亮,她们就会看到自己身体的外在特点,比如胖,比如上下不协调,于是自卑油然而来,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尊自信,并进一步影响她的婚恋生活。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孩,只有14岁,体重超过55公斤,脸圆嘟嘟的很是可爱,但是她却只是看到自己很胖,她说:“我周围都是很纤瘦的女孩,只有我一个人是胖胖的,我经常看到别人歧视的目光。我心里很难受。我要减肥,我甚至希望我得厌食症。”

这就是社会文化给一个女孩子的压力,使得她不能很好地看待自己的身体,否定自己。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女儿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体呢?

第一,不能忽略女孩对自身身体的关注

女孩子在6岁左右,正是自我意识逐渐树立起来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女孩子通常都非常看重父亲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亲对于自己身体的评价,那直接影响着她对男性的信心和生活的信心。

但是很多父亲都会忽略女儿的这种感受,无法欣赏女儿,有时候还会不自觉地说某个女人或者男人体型如何如何,由于没有得到重视,女孩子就会把父亲所评价的不好的形象和自己联系起来,这样,孩子就把自己的身体当作“物”,甚至非常不堪的“物”,以至于产生自卑。

第二,要让女儿爱惜自己的身体

父母有责任教导女儿看到自己本质的美。自我意识的正确性只能是对自己本质的充分认识,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本质美,孩子才会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至于为了减肥而损伤自己的健康。

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随时向孩子传输爱惜身体的理念。

任何一个女孩都会有很多不完美之处,但是每一个人在性格或外貌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优点,只要懂得如何扬长避短,就可增加自身吸引力。作为父母,我们当然不能让女儿成为一个“金玉其内败絮其外”的女性,但更不能让女儿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女性,必须要双管齐下,因为只有本质美才能支持外在美。

在美国的教育中,有一种方法,叫做“重塑芭比娃娃形象”。如果女儿向你要芭比娃娃,利用这个机会,你可以告诉她:她的身体要比芭比娃娃的好多了。如果父母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这会更有趣,女孩也更容易接受。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教女儿接纳自身。

2.用行动告诉女儿,父母很喜欢她的身体。

比如,给女儿梳洗也能使女儿形成关于身体方面的一些美好回忆。日常生活中,母亲常常负责女儿的穿衣、洗澡之类的事,父亲似乎更喜欢享受给女儿梳洗头发时的亲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她会记住你为她洗头、梳理、设计发型时的爱抚。父母这种直接坦诚的爱,会让女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自信,进而产生对自己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荣格精神分析医生弗吉尼亚·比恩·拉特称:“教女儿护理头发是表达对她的女性特征的爱和尊重的一种方式,从象征意义上看,这也是在赞美她头脑中的精神、思想、幻想——所有的智力活动、左脑和右脑的一种方式。同时,因为受到了赞美,孩子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欲望。”

因此,父母在给女儿梳理头发时,一定要把握这个教育机会,要尽量放慢速度,可以边梳头边和女儿聊天,仔细倾听女儿的想法,并表达对这些聪明想法的尊重。同时,还可以适当地使用赞美,这种赞美可以直接是对女孩身体的赞美。

总之,作为父母,一定要告诉女儿:爱惜自己的身体,免除“物”的意识。这样,才能启动她自我保护的意识,建立自尊自信。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女孩子不懂得保护自己,是因为在内心里不看重自己,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因此,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首先就要让女儿爱上自己的身体。不爱惜自己身体的女孩,通常对自己的身体都有一种“物”的意识。所谓“物”的意识,就是把它当作物品,而不是自己来看待,这就要求父母们要帮助孩子把自我意识更多地建立在内心世界,而不光是社会文化所宣传的某种体型状态,这样孩子的心灵就会得到舒展,孩子的自尊自信才能产生。

营造温馨家庭氛围,让女孩拥有安全感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子女至关重要。——教育格言

在父母眼里,女孩子就像沙雕一样,美丽尽管美丽,却脆弱娇嫩。前一分钟还傲然挺立着,看起来坚不可摧,足以抵御一切敌人,可是下一分钟,自我怀疑的潮水就会冲蚀基石,引发垮塌。这就需要父母帮助女儿建立稳固的人生基石——安全感,而不是把她放在“沙滩上”。对于女孩子来说,一个温馨的家庭就是安全,就是稳定,就是她的力量和全部。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骆严在自己的博客上面讲了自己的故事:骆严一个人带着女儿骆小小生活,小小犹如一朵可爱的小花蕾,让妈妈疼惜不已,可是孩子似乎对于父亲不在身边不能理解。小小经常问:“爸爸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生活?”骆严很幽怨地说:“他抛弃了我们母子。”一次,小小和爸爸出去玩,回来后对骆严说:“妈妈,今天爸爸和我坐公共汽车的时候太挤了,他的手被夹破了!”骆严没什么反应,对于前夫,她已经没有一点好感,小小见妈妈表情严肃,也便闭口不再提此事,甚至在之后的生活中,很少在妈妈面前提及爸爸。小小好像很适应单独和骆严在一起的生活,她显得非常乖也很快乐,这让骆严很是欣慰,都说父母离婚,最大的受伤者是孩子,还好自己的女儿没有什么异常。直到有一天,骆严无意中听到小小的一句话,她才发觉女儿心里还是有一个疙瘩没有解开,尽管她不说,却深藏在潜意识里,成了她或浓或淡的心理背景。那一次,骆严带着小小一起去看望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师母也退休在家,见到可爱的小小格外喜欢,忙不迭地拿出了许多零食招待她。小小也很快找到了在爷爷奶奶家的感觉,偎依在师母怀里,“奶奶”“奶奶”地叫着。骆严放下心来,于是就和导师到书房去谈论一些学术问题。不经意间,骆严听到小小稚气的声音从客厅里传过来:“奶奶,我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爸爸好长时间没和我们在一起了,我很害怕,怕妈妈也不要我了,所以,我一定要表现得乖乖的……”骆严的心里一紧,家庭的残缺还是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骆严的思维乱了,导师默默地看着她,一时无言。回到家后,骆严想要和女儿谈一谈离婚这件事,但是看着稚嫩的女儿,她张开的嘴又合上了。骆严不禁在心底发出一声叹息,她又想起自己的童年。骆严5岁的时候,父亲离开母亲另有所爱,当时,母亲痛不欲生,用绳子把骆严捆起来准备一起去跳楼,但是看到骆严哭得很可怜,这才作罢。没有生父在身边的成长过程,让她没有了对男人的选择能力,以至于她选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结婚。也许,就是因为父亲抛弃母亲,让自己从小就觉得所有的男人都会抛弃自己,于是早早在生命的纹理里加入了不幸的因素,这才导致自己真的走进不幸之中去。尽管骆严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可是对于这个问题,她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她当然不希望这样的不幸在女儿身上延续下去,可是就现在看来自己还是给了她一些负面的暗示。她知道,自己要采取行动了。

月下老人每年都忙碌着在男男女女之间牵线搭桥,可是偏偏每年都有很多男男女女们挣断红线各自飞,这是世界上最无奈的事。无论是谁,都不希望悲剧的连环套又套住了自己的孩子,然而很多时候,父母的婚姻不幸,孩子就很难把握婚姻生活。即使没有离婚的父母,如果每天都生活在硝烟战火里,同样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敏感的女孩子尤其如此。因此,教育重要,但是家庭氛围更重要。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在孩子心中,家就是温暖的、安全的地方,有爸爸妈妈的地方,可以在家中嬉戏、放松、学习、成长。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呢?

第一,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

夫妻之间的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安全感,孩子从这里体会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关怀,也从这里开始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果说和谐关系都没有了,那很难说什么温馨的家庭环境了。要让女儿成长得健康快乐,父母之间和谐相处是首要的条件。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夫妻之间多沟通。

2.留出夫妻相处的时间。

3.享受和孩子一起游戏的快乐时光。

第二,制造温馨的家庭话题

我们经常在家庭伦理剧中看到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心地聊天,小小的带着善意的打闹,温馨的感觉,诠释着“家”的真正内涵。可以说,经常制造全体家庭成员可以参与的话题也能营造温馨的氛围。

第三,夫妻共同承担育女的职责

夫妻要共同承担育女的责任。即使夫妻离婚,也要共同承担育女的责任,至少在女孩子的意识里要给她保留一个“家”的痕迹。如果能得到父母亲双重的爱,那么离婚对于孩子的伤害就会小得多。

鲜花需要纯净的土壤,孩子需要温馨的家庭。在和睦的家庭里长大的女孩子会有一种恬淡安然的气质,对世界和人生都有一种非常正面的理解,能够积极地去编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并能快乐地生活在其中。作为父母,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和风细雨和狂风暴雨对小苗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会给小苗成长的养料,而后者很可能会断送小苗的生命。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首先就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这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对于女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是她成长的最好的养料,即使在旁边欣赏父母之间的关爱,对于孩子也是一种正面的教育,因为那有助于她描绘一个美妙的感情世界。

使用激励模式而非鞭策模式进行教育

孩子需要激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激励,孩子的成长就会畸形发展。——赫·斯宾塞

一朵盛开的牡丹花骤然枯萎,百花神于是问她:“你为什么在该盛开的时候却早早枯萎?要知道你的生命里只有这几天是最灿烂的。”牡丹摇摇头说:“没有人欣赏,我独自盛开没有意思。”

女孩子就是一朵将要盛开的牡丹花,她需要别人的欣赏,赞美是促进她积极向上的一种养料。

这一代父母都是在“做人要谦虚”的教育理念中长大的,自然不喜欢自己的女儿变得骄傲自满,因此,很少赞美孩子,特别是在外人面前,父母们总是会找出孩子的一些缺点。作为父母,还为这样的举动沾沾自喜:我是多么谦虚的一个人啊。可对于女儿来说,却受到了一次不小的打击。父母这样做是用一种所谓的“低调”哲学换来了女儿的不自信。

北京四中的优秀老师田中荣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我带的一个叫岚岚的学生的作文发表在了《学生报》上,我在班上表扬了她,她显得很兴奋。可是第二天早上,当我问她:“昨天把发表的作文给爸爸妈妈看了吗?”她虽然点点头,却显得没精打采,与昨天的满脸喜悦大相径庭。我奇怪地问她:“爸爸妈妈看到你发表的作文怎么说啊?”她淡淡地回答:“妈妈说我的作文没有报纸上别的小朋友写得好,特别没有和我一起发表作文的佳佳写得好。”我满脸惊异,大概岚岚感觉我是站在她这一边的,她顿了一下,又开始对我诉苦说:“我爸爸让我千万不要骄傲,要向班级中的佳佳学习。因为佳佳写了文竹,爸爸还特地从院子里搬来一盆仙人球,让我当场写一篇,和佳佳一比高低呢,真没劲。”

这就是一对非常吝啬赞美的父母,其实,他们也是喜欢孩子的成绩的,只是他们想用鞭策的方式,让孩子看到更高的目标。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接下来就应该再上另一个台阶,这才是进步。但是孩子并没有这么长远的想法,她比较关注当下的快乐。这倒不是说女孩子没有出息,其实,女孩子需要父母用激励的方式来建立自信,这是树立更高的目标的基础。鞭策只能让她感觉到更大的压力,进而丧失挑战的斗志。

其实,没有人不喜欢赞美,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做教育,激励模式比鞭策模式有效得多。具体来说怎么做呢?

第一,要坚持原则

没有原则的瞎赞美会让女儿根本找不到模本,不知道下次怎样做才能让父母满意,这样的赞美就失去了它的教育意义。

第二,要当众赞美

赞美女儿时,可以当着别人的面,这样女儿的成绩当众传播了,对她就是双重的奖励。

第三,赞美要具体,不能全面赞美

赞美时要就事论事,不要直接赞美女儿个人,而应该赞美她的具体行为,也不要夸大其词,以免使女儿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

当然,激励模式并不只有赞美一种,还有很多种。

第一,交替使用不同的奖励方法

不要只单纯使用物质奖励,那样会让女孩子变成纯物质主义者。恰当的奖励可以用来强化培养女儿的好习惯。例如,只要孩子能做到放学后先做完作业再玩,就可以奖励她多玩30分钟,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培养出放学后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当一个好的行为变成习惯固定下来后,再针对下一个行为,进行有目标的奖励。

第二,奖励要及时

如果父母不能兑现自己奖励的诺言,那么你以后的奖励策略就会失效。

在激励模式中长大的女孩子会明白努力就会有结果,比较相信自己的奋斗过程。如果父母的奖励比较令女儿满意的话,那么女儿就会非常愿意与父母签订下一份《奖励条约》。

还有一种奖励方式就是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孩子的荣誉感往往是在父母的激发下才渐渐奠定。欧美家有女孩的父母在一起聊天时会说:“我的女儿伊丽莎白就是拿奥斯卡奖的料子。”“嗨!小珍妮绝顶聪明,五十岁能得诺贝尔奖。”他们用这种方式建立孩子的荣誉感。当女孩子觉得自己就是某种人,就应该达到某个目标时,就会生出非常高的自信,并且会为这个目标进行不懈的奋斗,直到达到为止。

当然还有其他的激励模式,不过都是这三种模式的延伸。父母要记住:对于成长中的女孩来说,激励就是激发她的内在潜能,而鞭策则可能是一种打击。多一些激励,少一些鞭策,孩子会变得更加快乐健康,并能享有成功幸福的未来。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莱特博士说:“父母对女儿及其能力的信任会逐渐给她们自立的信心。特别是女儿处在青春期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她建议,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吝惜在别人面前骄傲地介绍:“瞧,这就是我的女儿!”对于女儿所做的事情,父母要认真关注,并要合理地对其进行评价和赞美。这样可以让女儿获得更多的鼓励与支持,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每个女孩子都有她自己的特点和长处,父母作为呵护女儿时间最长的人,发现孩子优点是很容易的,但更重要的是去激励孩子,从而使孩子的优点得到更好的发挥。

用爱来安抚女儿激动的情绪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育格言

女性基因决定了女孩子的直觉比男孩子的好,因此女孩子通常都会使用直觉来感悟这个世界,这就使得女孩子非常容易情绪化。特别是对小女孩来说更是如此。美国的校园心理学家索尔·塞维尔博士,曾经接到过这样一个电话,一位年轻的母亲不知道如何安慰情绪激动的女儿,于是求助于索尔博士。原来,这位女士家里养了几条鱼,可是有一天喂鱼时,她发现小红鱼浮在水面上,捞出来一看,确定小鱼已经死了。于是她准备把它丢掉,不想被自己4岁的女儿珍妮看到了,珍妮很好奇,她用手指头按了按鱼身,马上意识到是怎么回事,立刻放声痛哭:“妈妈,小红鱼为什么死了?你不能把小红鱼扔了,它太可怜了!”妈妈一时间不知所措,于是就转移珍妮的注意力,告诉她说爸爸回来了,并带回了上次她要求买的那辆小车,珍妮脸上挂着泪珠跑了过去,可是看到爸爸,珍妮并没有停止哭泣,她搂着爸爸,大声要求妈妈把小红鱼拿过去,她想看看它。妈妈只得把鱼拿给女儿,可是这下,珍妮更伤心了,哭得一塌糊涂。夫妻俩一起哄都哄不好,没办法,她只好给自己的邻居索尔博士打电话。索尔博士安慰这位妈妈说:没关系,这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让孩子哭一会,但不要离开她,抱着她,让她感受到父母的爱。珍妮的妈妈照做了,过了一会儿,珍妮果然平静了下来。

作为家长,我们不得不感叹,女孩子的敏感性就是这样纯粹,直接演化成极为激动的情绪,就连哭也是痛彻心扉。女孩就是这样,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同情、关怀与照顾别人,甜美可爱却又难以捉摸;喜怒无常,突然高兴了,突然不高兴了,大哭,发脾气,甚至还会打人。

当一个甜美的女孩变得躁动不安时,总会带动父母的伤感情怀。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这样的孩子就会变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

其实,对于女孩子来说,无论她那种激动的情绪是要表达什么,父母都不要一棍子给她打回去,而是要用爱的语言来安抚她,让她看到她所担心焦虑的东西并没有变得十分糟糕。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要给年幼的女儿更多的安全感

对于小一点的女孩子来说,要轻轻地抱抱、拍拍孩子,用爱的语言安抚她,让她感到有安全感,感到有人关心、爱护她,消除她的恐惧心理和沮丧心理。这样,孩子的情绪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并能慢慢地适应陌生的环境。

第二,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能接纳女儿的感受,那么,她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是没有人肯定的,从而不会无限悲伤下去。同时,能够被父母接纳的女孩子,还能学会接纳别人,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至于失去理智。

第三,满足女儿的合理需要

对于小一点的女孩子来说,她出现激动的情绪,只是因为她无法表达出自己的需要,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能够理解她,并能够满足她的合理需要。比如,她哭闹时,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身体不适或为了引起你的注意,这时候,作为父母需要来安抚孩子,能抱一抱她最好。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女儿,在满足她合理需要的同时,注意不要强化她的不良行为习惯。

第四,让孩子宣泄怒气

女孩子虽然并不会像男孩子那样,具有强烈的攻击性,但是女孩子也会经常发怒,父母要注意,给孩子一个排泄情绪的出口,不要总是让孩子压抑。我们可以让孩子在安全有人看管的情况下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样也有利于她的身心健康。

第五,使用批评时,也要注意表达爱意

有时候孩子的情绪来得没有任何理由,属于无理取闹型的,这时候父母可以选择批评,但是要注意,批评男孩的方法与批评女孩的方法差别是很大的。对于男孩子来说,父母需要重在让他明白错误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而对于女孩子来说,父母最终的任务却是——在批评之后,如何让你的女孩子既听话,又能深切地体会到你对她的爱。

也就是说,批评的重点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遭到遗弃。所以,批评女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批评之后,告诉她:父母依然是深爱着你的!

爱可以感化一切,爱可以安抚孩子激动的情绪。女孩子情绪容易激动,但是也容易安抚,只要她知道父母是深深爱着她的,那么她对父母的建议或者意见就会认真地倾听并能够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对于女孩子来说,爱就是她所期盼得到的一切,也是让她正确行事的唯一理由。而在她情绪激动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爱和关注。作为父母,需要知道造成孩子情绪激动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一边安抚她,一边让她学会自制。这里要注意的是,即使女孩子表现得无理取闹,在批评她的同时,也要把你对她的爱传达给她。

女孩需要提高识别和表达感情的能力

孩子的同情潜力受到很大的障碍,因为他们没有识别感情和表达感情的能力。这些孩子所需要的是更强烈的情感智力的教育。——赫·斯宾塞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般感情上比较成熟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强。女孩子感情比较丰富,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是用感情来编织关系,并用关系来感知世界的。因此,识别和表达感情的能力对女孩子非常重要,作为父母,需要提高女儿识别和表达感情的能力。

一般女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就会有很强烈的感情,比如,当发现自己的母亲对一位上门来玩的小伙伴表现得很亲密的时候,女孩子就会对那个小伙伴产生敌意,这时候,如果母亲的态度不做出一定的调整,可能就会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

这时候,就是父母提高孩子感情能力的最好时机。女孩子对小伙伴感到非常生气,她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她有了一种不安全的感受——她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本来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宝贝,而现在有人和她分享母亲的爱了。

父母怎样才能教孩子培养感情技巧,为孩子的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呢?专家们提出了如下策略:

第一,父母要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样做可以向孩子表明,感情是重要的,值得探讨。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今天的天气让我感觉很好,我们出去散步吧,散散步让我感觉很放松。”

第二,经常使用能够帮助孩子认识感情的词汇

为了增强孩子的感情词汇,父母要经常使用能帮助孩子认识感情的词汇,并经常向孩子提一些感情问题。比如,“你好像对那件事情有些紧张(焦虑、担忧)。发生什么事情啦?”或者“你的朋友好像真的不高兴(生气、恼怒)了。你认为是什么事情使他这样的?”等孩子掌握了感情词汇,经常问她,“你怎么感觉呢?”或者“你认为他怎么感觉呢?”

第三,全面地关注孩子的所有感情

关注孩子微妙的感情波动,如失望或担忧等,在她体验到这种感情时帮她识别不同的情绪。

第四,善于理解

向孩子表示你能真正理解她的感情。对于她的忧虑或怒气,你可以平静地表示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帮助她冷静下来,但这样做可能会让她怀疑判断自己感情的能力。这时候,你可以告诉女儿:消极的感情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对于小女孩来说,她可能没法准确区分如下感情:生气、忌妒、贪婪和不礼貌。父母的职责不是要对孩子解释这些情感,而是要用一些技巧让孩子远离消极情感,比如,女儿的朋友不让她坐在他的身边,于是,女儿就恶狠狠地叫了他的外号,父母就可以这样说:“我明白,在公交车上小朋友不愿和你坐在一起,让你觉得受了伤害,觉得自尊心难以接受。”然后再解释说,“不过,忿忿不平地叫他的外号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你还有不同的办法吗?”孩子在情感得到理解以后会心平气和地倾听父母的意见并能冷静地思考。

第五,带着孩子观察周围人的感情

生活里处处都是教育的素材,父母可以带女儿在购物中心、商店、公园或运动场等地去观察别人的感情——面部和肢体语言。特别是在听不见他们说话的情况下,猜测这些人的感情状态会让女儿觉得非常有趣,而愿意参与这个游戏。比如父母可以和女儿探讨:“看她的面部表情。你认为她现在有什么感觉?”“看那个站着的女孩,紧握双拳。看见她那张愁眉苦脸的面孔了吗?你认为她在对另外一个女孩说什么?”

总之,受到父母情感教育的女孩,举止更得体,能在烦躁时克制自己,而且注意力更易集中,能在交往中形成友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更好。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教女儿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感情。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美国亚特兰大州埃默里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斯蒂芬·诺威奇博士和马歇尔·杜克博士对一千多名儿童进行试验,结果发现有十分之一的孩子,尽管有正常的,甚至极佳的智力,但在非语言交际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心理学家们说,缺乏这种能力就妨碍女孩子们认识特别的情感信号,而这些信号在与别人相处以及解释同龄人的感情时非常重要。研究者们建议:提高女孩阅读非语言信息的技能,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她的解释技能,而且能培养同情心。

春风化雨,教育需要维护女孩的尊严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卢梭

女孩子的自尊心通常都会比男孩子强,可能父母只说了一句不满,她就要眼泪汪汪了。作为父母,在培养女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维护女孩的尊严。

李开复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家境贫寒,买不起水彩笔,但是她非常喜欢画画。一天,她在教室里看到另一个女孩子的水彩笔,她实在忍不住,就趁没有人注意时,悄悄地把那盒笔拿了过来,不想很快被别的小朋友发现了,当即告诉了老师。老师看到这个女孩子两手紧紧地捂住自己的书包,头低着,头发把整个脸都遮住了。老师想了想,笑着说:“她刚才跟我说了,她很喜欢这盒彩笔,她说看一看就会还回去的。”这个女孩子一下子哭了起来。多年以后,这个女孩子长大成人,成了某省著名的记者,她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记叙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她说:“前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坍塌了,可她维护了我的尊严,后一刻,我就找到了做人的自信,也知道如果要改变现状,我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女孩子的心是一块纯净的空地,尽管那里会有一些杂草,但是却永远不缺少美丽的鲜花,作为父母,只有懂得维护她的尊严,才能让她自觉地拔草,培植那些娇艳欲滴的鲜花。

维护女孩的尊严,父母一定要做到真正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很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可是最后孩子还是与自己离心离德。怎么办呢?这里为父母们提供了一些常见的不尊重孩子的行为,父母可以对照着检视一下自己。

第一,打孩子和骂孩子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的确,每一个女孩,都是天使,她的降生,是对沉闷世界的新的调剂。每一个女孩,也是世界的财富,很多女孩,成就了父母一生不可想像的事业,比如,周婷婷与父亲周弘就是女儿成就了父亲的伟大教育,父亲成就了女儿一生的幸福。因此,作为父母,不仅要爱孩子,还要敬畏她,怎么可以打骂她呢?

第二,用刻薄的话来伤害孩子的自尊

女孩敏感,受不了父母刻薄的话的伤害。一旦受伤,女孩的自我价值感就会下降,自尊下降,自信下降。因此,父母不要用刻薄的话来伤害孩子。

第三,不给她的隐私留空间

有个女孩说:“我的妈妈想知道我的一切,特别是我对事物的看法,这真让我发疯,我感到某种被冒犯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冲她大叫道:‘别试图弄清我的想法。’”这大概代表了正在成长中的女孩的心声。即使在父母面前,女孩也不希望自己的隐秘空间被揭开来,因此一定要给她的隐私留点空间。

第四,不尊重女儿的朋友

有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女儿被别的孩子带坏,就通过各种手段不让孩子和她选择的朋友玩,这些朋友可能是同学,可能是邻居,无论是哪一种,父母对女儿朋友的不尊重,都会让女儿觉得自己生活的某个领域被父母无情地关闭了。这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仇恨父母,偏偏朝着父母要求的反方向前进,一个是不再去交友。不管哪一种结果,对女儿的成长都不利,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朋友。

第五,过分关注孩子的体重和饮食量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身体建立自尊自信,如果父母总是批评女儿体重超重或者饮食量过多,那么就会破坏她的自尊心,进而破坏她的自信心。

这是英国一个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做的一项非常著名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虽然不一定适应所有的女孩,但是父母们不可不防,不要用成人的所谓女性文化观而破坏小孩子的自尊。

一个自尊自爱能够保护自己的女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可供发挥的空间最大,而女孩子自尊心的培养首先需要父母的尊重,一个不受尊重的女孩子永远没有自我价值感,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极力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女孩子的心思细敏,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渴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赞美,同时,也害怕别人的轻视。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稍微严苛的眼神,都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自信。当然,做父母的一般不会有意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但是很多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言行,伤及了孩子的面子,让孩子产生耻辱感。因此,父母要知道哪些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一定要从正面积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女孩因灵性而美,莫给她太多的限制

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爱,溺爱,过度地爱,爱得水深火热;另一方面,对孩子极度地专制,不民主。对女孩子的教育尤其如此,一方面女孩子显得娇贵,需要娇宠,于是“娇生惯养”,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女孩子,于是对孩子束手束脚。有一位教育专家在给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做一个关于青春期的讲座时,问孩子们: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一次自己的性别,你会选择什么?结果,将近四分之三的女生选择了做男生,理由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女孩子不自由。在这里,性别就是一个潜在的标签:男孩可以更自由更率性,女孩应该更收敛更谨慎更乖巧。或者换句话说,成人对男孩比对女孩更少限制。于是,这个标签像一副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一个女孩子自由成长的天性。

如果想让女孩学会爱自己,那么父母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就不能给予太多的限制。因为,一个喜欢自己性别的女孩,一个自信的女孩,才有能力建设自己,将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一个温柔的母亲。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第一,不要用淑女标准限制孩子

我们并不反对女孩子接受淑女教育,但是这里所说的淑女教育是一种礼仪教育、气质教育、精神教育,而不是“小女孩就应该干净一点,不要把裤子弄脏了”或者“踢球不是女孩子做的,不要去了”之类的教育。

记住,我们要积极地鼓励她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想要妆扮成牛仔?可以!只要她还没有进入工作的空间,那么她就有选择自己的形象的权利,不要刻意把她培养成“琼瑶式”的美女——温柔懦弱,总是泪光点点。

第二,不要阻止女儿探索世界

孩子的成长是靠探索进行的,她在探索中学习创新进步,如果我们切断了她探索世界的路,就等于封闭了她学习的大门。你不会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个一无所知的木头人吧;你不会还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传统教育女孩的论调吧。只要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不要阻止女儿去探索世界,别让你的女儿长大后成为一个懦弱的胆小鬼,不敢去尝试任何事情。

第三,不要强行塑造孩子

强行塑造是一种硬性的简单、粗暴的方法;是一种硬性灌输的填鸭方法;是一种输血不造血的培养方法。

比如,现在孩子参加的兴趣学习班,钢琴班、书法班、乒乓球班、游泳班……,如果孩子不喜欢,父母就不要勉强她去学习,无论你认为这件事的价值有多大,孩子不认可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你要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始,不要采取强硬的态度,以免伤害了孩子的积极性。

对于女孩的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这样的认识:用烦琐而不必要的约束使女儿的习惯固定化,把孩子造就成一部只会听话却不懂思考的机器,这是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坚决避免的,我们应该给孩子绝对的成长自由,这样才能保护孩子的灵性。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很多教育家认为:孩子生下来是完善的,父母的任务不是教育,而是保护孩子的这种完善的特质。高明的雕塑家不是按照自己心中的模型来进行雕塑,而是先看材质包含着什么,让材质说话,然后顺其自然做雕塑。父母做教育也应该这样,顺乎自然,促进女孩的自然发展,保证她的自由和独立,尊重她的个性,研究她的特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引导她进行思考和行动。

交谈而不是训导:注意和女孩的沟通方式

家长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做道貌岸然的训导者,但反过来却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当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赫·斯宾塞

和女儿之间要多谈心,才能心连心。可是很多时候,父母都站在一个权威者的角度,向孩子发号施令,尤其是对女孩,告诉她们不要怎样,要怎样,或是叮咛再三,或是详尽安排女儿生活的细节,不让她有机会为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当然,父母们都认为自己年龄大,人生经验丰富,有足够的理由教导孩子,殊不知这样教育孩子有很多弊端:一,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自己的父母,孩子也不喜欢总是被教训;二,任何孩子成长过程都是一个犯错的过程,同时,犯错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如果直接传授给女儿经验,她就永远不知道到底什么是错误,为什么只有父母教导的那样才是正确的。

在训导中长大的女孩子会形成两种性格:一,自主性较差,不会自发而主动地做事情,常常需要別人提示,习惯于听从命令,依赖性特别强;二,反抗心理特别强,对于任何意见不是从问题本身出发去考虑是否正确,而是由自己的逆反心理程度决定是否接受意见。无论哪一种性格,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一种障碍。

当然,父母们已经习惯了做父母,不会使用没有训导的交谈方式,下面就教给父母几个小窍门:

第一,语调尽量柔和

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同孩子交谈时所用的语调?孩子有时会问:“您是不是生气了?”你绷着脸说:“没有。”然而你脸上的表情和语调却表示出你是在生气。女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你曾经对她进行过情感的教导,那么即使年纪很小,她也能很快地分辨出你在讲话中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如果她觉得你打着交谈的旗号在训导她,那么她就会感到彷徨无措。

交谈的语调应该是柔和的,是关爱的,是朋友式的交流。你看过两个朋友之间会使用这种训诫式的谈话方式吗?

第二,少使用“要……”、“不许……”等词汇

这一点对于父母来说几乎是非常难的,大多数父母对教育的理解就是告诉孩子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父母总是希望能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灌输道理,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没有什么错误,可事实是,你用你自己的意见埋没了孩子的想法,也耽误了孩子的实践,或者因为有灌输的成分,女儿并没有听进去,依然我行我素,使得亲子关系弄得十分紧张。

第三,和孩子多进行“心谈”

在卡耐基训练中有一个沟通的工具叫“心谈”。心谈的技巧是只问问题,不讲道理、不分析,只有完全的倾听,这跟我们平日的人际互动沟通完全不同。使用这种方法来和女儿进行沟通有助于我们减掉自己喜欢“训导”的习惯。

孩子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进行观察,并将获得的印象输入到一个体系中,然后按照她的结论去做出相应的反应。她有自己的思想世界,做为父母的我们,就是要走进她的世界,而不是把她拉进我们的世界。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是幼稚的,思想具有极端性,需要父母的谆谆教导才能长大成熟,这也是教育的内涵,这样的认识表面上没有什么错误,做父母的确需要塑造孩子的性格、思想和品质,但这并不表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训导与被训导的关系,孩子的大脑有自己的思考机制,她不是等待输入指令的机器,只有有自己的思想,她才能够在未来灵活自如地生活。因此,父母再与女儿进行沟通时,应该采取交谈的方式,而不是训导的方式。

第2章 女孩一定要富着养:充足的教育投资让女孩更高贵自信

俗话说:“富养18载,芙蓉出水;穷养18年,宝剑出炉。”女孩是鲜花,需要“富养”来滋润;男孩是钢铁,需要“穷养”来淬炼。充足的教育投资(当然不光指金钱投资,还包括精神投资)才能造就高贵典雅的女孩,高贵典雅的女孩子就有富贵祥和的命运,能使自己的周围产生安乐稳定的氛围;而鄙陋的教育投资可能会使女孩子卑微狭隘,自卑心强的女孩子,会使自己的命运蒙上晦暗飘摇的阴影。所以,女孩,就要“富”着养。

别拿“忙”做借口

儿童应该得到成人全部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所残余的爱。——蒙台梭利“富养女儿”的核心不是金钱,所谓的教育投资不光指用财富打造女儿,还需要父母付出自己的精力,这是比财富更重要的东西,是“富养”的真正精髓所在,因为这样,即使是贫穷家庭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富养”的精神理念。

可是实际情况是,父母们总是给孩子安排一大堆的学习课程,比如舞蹈课、礼仪课……美其名曰是教育投资,却很少有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这样的教育不能称之为“富养”,尽管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但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一个冰冷的世界,她感受到的关系也一个“冰河世纪网”——冷漠而又遥远。

世界各地对于“多陪陪孩子”的教育理念都非常重视。

美国有一个“餐桌文化”。

在各种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人开始拿“忙碌”做借口忽略孩子。越来越多的父母同时外出工作使得全家很难聚在一起,就连坐在同一张饭桌前吃饭都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孩子通常非常叛逆,不但不听父母的话,还会刻意去挑战社会规则,成为“女魔头”,令父母们头疼不已。

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状态开始发生改变。原来,美国的一所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一家人一起吃饭,对孩子的健康和成功都有很大益处。那些经常和父母共进晚餐的女孩子成功率比不和父母一起吃饭的女孩子高得多。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认同研究人员的这一推测,到2005年时,这家调查机构发现:经常在晚上和孩子一起吃饭的父母人数增加了23%。与此同时,社会上叛逆的女孩子越来越少,成功的女孩子越来越多。

韩国有一个“书信沟通”。

韩国的父母很重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无论工作多忙,身体多么疲惫,他们回到家里,总是尽量和孩子进行交流。如果父亲因为工作关系经常晚归,每次回家女儿都已经入睡,难以经常和女儿说更多的话,那么,父亲就会把自己想要对女儿说的话写在一张纸上,并郑重地把书信放到女儿的书桌上。如果女儿年纪小,不会看信,那么就由妈妈来帮助女儿读爸爸的心声,同时,这些女孩子们还在母亲的帮助下给父亲写回信。父亲每天根据女儿所写的内容再予以回复。就这样,不能经常见面的父女之间一直保持着书信沟通,不但增进了父女之间的感情,还丰富了女儿的写作水平。因为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只会在上面写着“爸爸早点回家”和“谢谢爸爸的挂念”之类的短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的字条渐渐地越来越长,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父亲进而有选择地针对其中的语句和所描述的事情给予褒奖或批评,告诉女儿哪些语句好,哪些思想好。就这样,父亲的教育反而比母亲的教育更有效,在青春期最叛逆的时候,女孩子不愿意听妈妈的唠叨,却对爸爸的意见非常重视。

英国的父母会抽时间与自己的女儿共处。

英国人比大多数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工作时间要长一些,这意味着那些父母们花在家里与孩子共处的时间要少一些。于是,英国的教育专家呼吁:要抽时间和自己的女儿共进晚餐。大多数父母积极响应,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挤时间陪陪自己的小女儿,让她享受与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

全世界都已经对女儿的“陪”育重视起来,中国的父母也不能落后。要培养健康快乐的女孩,没有精神上的“陪”育,则很难达到目的。下面列了一些细节问题,父母们需要注意:

礼物不能替代你与她共处:不要试图以买礼物来补偿你不能和她在一起的过失;

和她一起玩,看她从事最喜欢的活动,或者你也加入进来,或者对她说:“当我洗车/给蔬菜刮皮的时候,我喜欢你跟我聊天”,等等;

花时间弄明白女儿的所思所想,听听最近她都在做些什么;

陪在女儿身边,安静共处的时间和活动精彩纷呈的共处时间一样宝贵;

实在没有时间,一定要履行去看望她的每一次承诺,定期和她保持联系。

总之,如果父母拿“忙”作为借口忽略了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用静默来忽略自己的人生。这是教育最大的不幸。因此,不管如何“忙”,都要挤出时间,陪陪自己的女儿。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如果女孩子赖以依靠的人看起来不关心她们,她们就不会觉得自己被爱和可爱,不会觉得自己被信任和可以信任,不会觉得自己被他人尊重和值得他人尊重。唯有女孩子生命之中的重要成人花时间与她共处,给她以关注,她才会觉得被认可,进而建立起自我价值感。你全身心地关注你的女儿,满足她希望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时间里与你共处的需求,有助于她感到自信,觉得自己非常重要。

充足而正确的爱是女孩最好的“营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很多人认为:对于父母们来说,即使所有的教育都不对,“爱”却不会不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就连母鸡也会做的“爱孩子”的事,父母们却经常做错。

比如,有的父母会把所有最好的都给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他们以为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其实错了,这是一种溺爱。试想一下,你能给得了一时,你能给得了一世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增强能力,以备日后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因此,“要授之渔而非授之鱼”。

还有的父母会把孩子作为未来人,让孩子从现在开始就为未来背上包袱。“赢在起跑线上”的喊声让我们每一对父母都充满了紧迫感,可是得先学会走再跑,急功近利的做法不是爱孩子,是害孩子。爱你的女儿,就要快乐地依循她的成长节奏,让她自由地迈出每一步。

还有一些父母对于一些有缺陷的孩子心怀怜悯,他们以为这是一种爱,其实这种怜悯会增大孩子的心理压力。医院里护理残疾儿童的医生和护士们发现:残疾儿童有勇气和毅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倒是父母的怜悯和同情让孩子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可是奇怪的是,医护人员的观点并未得到父母的足够理解,他们认为医生和护士太残酷、没有同情心,认为医院应给孩子们更多的照顾和帮助。医生们说:他们不是不爱这些孩子,而是对她的困境并不怜悯。在医院里,医生更多地是从精神上鼓舞孩子,激励其鼓足勇气,以自己的奋斗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父母的爱因大多表现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结果却令这些残疾儿童躺在轮椅上更像一个无法治愈的病人。对比一下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哪种爱才是正确的爱。

更有一些父母拿“爱”来要挟孩子做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这样对孩子说:“如果你不怎么样做,我就不再爱你了。”幼小的女儿最害怕的就是这句话,她们会为了博得父母的爱而去做事,于是父母们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个教育孩子的窍门。殊不知,这样的教育会让女儿认为所有的爱都是需要条件的,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情感是非常不利的。孩子会变得非常自私而不愿意轻易付出,总是在权衡各种条件之后才决定自己是爱还是不爱。同时,孩子长大之后,特别是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她就不会再相信“不再爱你”的话,或者说对这种说法表示无所谓,不爱就不爱,反正你的爱也是一种束缚,这样的话,父母的教育就彻底失败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疼孩子,爱孩子,却总是稀里糊涂。那么,父母怎样做才是给了女儿充足而正确的爱呢?

第一,尊重孩子的人格,倾听孩子的心声

与女儿保持平等的人格,不应该因为孩子的年纪小,就漠视她在家中的地位,而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不滥施家长权威,不随意禁止孩子做这做那,而应该鼓励孩子去做有益的活动。

第二,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度,以一颗平常心要求孩子

真正爱女儿就要让她快乐健康地成长,不要给孩子过高的要求,让孩子觉得活着非常痛苦,其实成功的路并不只有一条,只要孩子知道依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了。关心女儿的健康成长,培养女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她将来会在一定的岗位上获得成功。

第三,对待孩子的成长要有足够的耐心

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工程,作为父母一定要有耐心,面对孩子的错误要有耐心,面对孩子的不尽如人意要有耐心。父母的耐心还会熏陶女儿,让女儿具备将来能够稳扎稳打、水滴石穿的性情根基。要知道,耐性对于女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

第四,多在精神上鼓励孩子,而不是在生活上帮助孩子

女儿的事情要她自己做,但是她需要父母的精神支持。因此,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多鼓励孩子。

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曾经总结出几句话,可以作为父母教育女儿的参考:

少一份责备,多一份理解;

少一份苛求,多一份宽容;

少一份责骂,多一份尊重;

少一份怀疑,多一份信任;

少一份命令,多一份商量;

少一份限制,多一份自由;

少一份要求,多一份以身作则;

少一份“无微不至的照顾”,多一份自己动手的机会。

总之,爱看似简单,却是一种很难表达的感情,稍微有一点偏差,可能就会影响女孩子的一生,因此,父母要格外注意。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谁都不否认,父母是爱自己的女儿的,可是做到正确地爱就不容易了,这是需要下工夫的。当爱失去理智,便会扭曲,便是溺爱。无度的饮食,贿赂式的奖惩,宠爱和放纵,事事包办,处处优先,这便是一杯毒害女儿心灵的鸩酒。因此,父母要多关注女儿的精神状态,多鼓励她,给孩子注入力量,而不是帮助孩子去做事,这就是一种“富养精神”。

带上女儿去旅行

孩子需要开阔眼界,了解生机勃勃又多姿多彩的世界。——孙云晓

富养女儿,就要能在开阔眼界方面多做一些投资,俗话说:眼界决定境界,要让女儿具备高贵的气质就要给她一个博识多闻的机会。阿基米德也说:“多看,多听,多接触,你就会成为智者。”这些话对于父母教育女儿有一定的启示。也许社会并不要求女孩成为一名智者,但是一个胸襟狭窄、孤陋寡闻的女孩子终究是不受人欢迎的。带上女儿旅行是一个非常好的开拓眼界的方法。

旅游卫视上曾经有一档名为《跟着妈妈去远方》的节目,吸引了很多父母的目光。节目讲述了一个叫佳佳的小姑娘跟妈妈去旅行的故事。佳佳的妈妈红杏是著名人文地理摄影师、旅行作家,澳大利亚昆士兰艺术学院摄影硕士。工作性质决定她必须要东奔西走,可这样的话就无法教育孩子,于是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带上孩子旅行,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早在佳佳4个月时,就踏上了跟妈妈一起出游的旅程。后来,妈妈又尝试冬天带佳佳去东北,那可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严寒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经历,可是孩子却很快乐。接下来的日子里,内蒙、云南都留下了母女俩的足迹。佳佳在2岁半前接触了轮滑、滑雪、游泳等运动。3岁半前已进行多次长途旅行:中国14个省、市、自治区,参加长途自驾车行程超过2万公里、火车1万公里、飞机航程超过2.5万公里……镜头下的母女一点也没有旅途的劳顿,相反,显得健康快乐。2009年5月,红杏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户外养育专著《户外养育新理念》,专门向父母们介绍她的育女理念。她强调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爱与耐心最为重要。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假如像旅行一样,永远有欣赏和享受的心态,就会发现一切是那么不同。

旅行,带给孩子的不光是大饱眼福,领略各地风光,还能丰富其为人处事的能力,同时,大自然的纯美还能陶冶孩子的情操,一举三得,实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此,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可以多给女儿安排一些旅行活动。即使是年龄尚小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带上她去旅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匪夷所思,一个小女孩子,肯定会给旅途中的父母增加很多负担,事实上并非如此,孩子通常是旅途上的亲善大使,有了孩子,会给旅途增加很多乐趣。当然,因为孩子年龄小,不会照顾自己,肯定也会有一些麻烦,但是只要父母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些麻烦就不会影响旅途的快乐,同时,随着旅行次数增多,孩子会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带孩子旅行就更简单,因为可以让她自己安排旅程,比如,让她选定旅行地点、旅行路线、交通工具,以及掌握目的地天气数据等。这些对于女儿来说,都是知识的丰富。

女儿走的地方多,看的多,体验的多,无论性格方面,还是智力方面、语言交际能力都会比同龄的孩子略胜一筹。而且当她出行次数多了,适应性自然也会更强。

总之,开阔孩子的眼界,需要父母有一个开放的思想,帮助孩子从封闭的小家庭步入开放的大社会。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一个高贵而又出类拔萃的女孩子,一定是具有开阔眼界的女孩子,因此,富养女儿,就要在“开阔眼界”上下工夫。一个纵横千古、游览四方的女孩子,绝不会给人“小家子气”的感觉。因此,父母要在开阔女儿眼界上多做一点投资。

要投资但不要盲目投资

教育者要去发现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

所谓富养,当然是给女儿富足的教育投资。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在教育孩子方面,从来都是不惜血本的,一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道出了许多父母的心声。

教育投资当然是值得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过:“投资教育的回报期比较长。但是回报率却比任何投资都要高。”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通常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这就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

可是与这种丰富的投资相比,其结果却总是显得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很简单,在教育支出背后,存在着种种隐患,在补偿心理、溺爱心理、攀比心理的背景下,某些投资不但得不到良好的回报,反而成为一种伤害。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父母们的教育投资看不到重点

很多父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不是以女儿健康成长为目的。于是,教育投资都放在了具体的如何提高某种能力,或者改变某种行为上,而孩子真正的成长内涵——快乐和健康却被父母抛掷一边。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在只有一个女孩子的家庭里,不仅拥有钢琴、电子琴、小提琴、吉他、萨克斯等乐器,还拥有电脑、绘画用品、各种体育用品以及文学读物。不过你千万别以为这家的孩子是“全才”,尽管父母也明白让孩子无所不能不太现实,可他们还是不惜血本,不放过女儿的任何一点天分,不放过任何一种成才的机会,用心良苦却未必对孩子有益。很多孩子在这种教育下,变成了“样样通、样样稀松”的平庸者,她真正的天赋很可能被埋没了。

第二,投资养成了孩子奢侈的坏习惯

畸形的高消费,造就了一批“小公主”,她们“颐指气使,挥金如土”,从小养成了追求豪华享乐、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这显然是让女孩子走上了不归路。一个光知道消费的女孩子,如果没有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那么她可能就会利用一些特别的手段来赢取自己的生活来源,这是多么可怕的未来啊,可我们的父母却没有看到这些。

第三,什么都给孩子准备到最充足

不要以为什么都准备得最充分就是最完美的,当孩子总是能够得到满足时,她那种得到的满足感就会下降,同时由于总是接受,她的成就感也会下降。这样成长起来的女孩子会不相信自己的奋斗,同时,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也不会珍惜,这对于女孩子是一种致命的伤害,一个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的女孩子会错过很多有益的东西,甚至可能错过真爱,错过人生的精彩。

总之,教育关系到女儿的未来,充足的投资当然是好的,只是盲目、不合理的投资不但会造成一种浪费,同时还会给女孩子形成负担,教育投资并不在于多,而是要把钱花在正确的地方,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质,才是教育投资的主要目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养女孩”。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女孩的确需要充足的教育投资,但是在进行投资的时候,父母不应以自己的主观为依据,而应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理性地进行各种教育投资,尊重孩子教育和成长的原则,不要认为任何付出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都是对孩子的爱。父母应该通过自身的学习提高认识,弄明白家庭教育投资应该何时投、投多少、往哪儿投,以期收到最好的效益。

发现并激发女儿的潜能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陶行知

每一个女孩子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神秘宝藏,这就是她的天赋才能。最失败的教育莫过于让孩子一生平平庸庸,而她的潜能宝库却一直处于沉睡的状态中。“富养女孩”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投资要放在开发女孩子的潜能上面。

开发女孩子的潜能,需要父母多带孩子参加活动,在与成人的交流和与同龄人的玩耍中发现孩子某些方面的特点。下面是几个简单的方法:

第一,让女儿接触尽可能多的领域

艺术、音乐、文学、写作、体育等等,有机会就让她试试。一定的兴趣模式将会慢慢出现,孩子的特长也会逐渐表现出来。

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不要让孩子感到非常有压力,所有的领域都要以孩子有兴趣进入为前提;二,要注意区别懒惰心理和厌烦心理,如果只是因为懒惰,那么就要严格要求女儿去完成固定的任务,如果是因为厌烦,父母则要减少给孩子的任务量,以免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包袱。区别这两种心理有一定的难度,父母在带孩子接触各种领域的时候要多激发兴趣,同时,还要让孩子意识“努力应该是一种人生的信仰”。

第二,给女儿表现的机会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她有很多机会来展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让孩子叙述当天经历的有趣的事,由妈妈帮她记录下来;家人过生日时,鼓励女儿表演一个节目;每周日的晚上大家朗读短文并发表心得,等等。

第三,父母要做冷静的观察者

善于观察的父母,才有资格做孩子的伯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女儿的行为举止、喜好憎恶。在她与别人玩耍、交谈或自己阅读、游戏时,她更喜欢弹琴还是绘画?是否表现出很大耐性或很强的创意?是否擅于言辞?是否真诚热心?参加体育活动时,孩子是兴奋还是烦躁?面临挑战时,她是表现出挫败感,还是乐观努力地完成任务?

第四,给孩子充分的发挥空间

绝对不要低估一个学龄前儿童的感受。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是感性而诗性的,喜欢是天大的事情,不喜欢也是天大的事情。我们前面也说过,千万不要束缚女孩子的个性,要鼓励她从兴趣出发去学一样东西,并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第五,做判断,但不能轻易下结论

常听父母们这样说:“我的女儿,我还不了解吗?”别说得那么绝对,很有可能你对女儿就不是很了解。

在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诸多因素混杂在一起,很多事情并不像表面上看的那样简单。如果父母过早地下结论那么很有可能会误了女儿的一生。比如,5岁的丹丹喜欢背九九表,而且背得很溜。父母喜出望外,期待她在数学方面有特殊的天分。但是当幼儿园的考试成绩出来后,却发现不过是平均水平,于是满是失望,就想要给孩子找一个数学方面的老师进行专门指导。后来,丹丹的外婆说话了:“别逼孩子了。我看这孩子比较喜欢想像,倒不如多给孩子读一些书好。”原来,外婆经常带着孩子背乘法口诀表,孩子喜欢这种自言自语的游戏,一再重复,孩子就记得很牢。但是,死记硬背只是掌握计算所必需的一种技巧,孩子并没有真正懂得用数字来匹配物体的数量。这种记忆可能是暂时的,如果一段时间不强化,孩子就会很快忘记。由此可见,轻易下结论很可能会误了孩子的一生。

第六,对孩子的期待不能脱离实际

大自然为什么如此井然有序,莺歌燕舞,鸟飞鱼跃,虎啸猿啼,都悠闲自在,就是因为每一种事物都各得其所。大自然非常懂得调配:它“让兔子去跑步,让鸭子去游泳”。这给我们父母一个启示,那就是让女儿成为她自己。不要企图把她变成什么,而是发现她是什么,然后再对她的能力进行深刻挖掘。

总之,每个女孩子都是一个天才,父母的任务就是要去发现她、肯定她、指导她。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父母发现了孩子的潜能后,就要创造条件,保持这些特长的发展。有特长的女孩子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就感,无论滑冰还是画画,音乐还是运动,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进步,或在竞赛中取得了成绩,她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信,也就有了更强的动力继续发展。

给女儿财富,不如把她培养成财富

与其给孩子财富,不如把她培养成财富。——卢勤

在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对于“富养女孩”这样的教育理念的理解通常都会出现偏差,他们会给孩子财富,让孩子在充足的物质生活中,享受一种超越众人的优越感,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的高品位。其实,这样的“富养”不足取。因为一个在金钱培育中长大的女孩子,会对“钱”有一种不尊重感,会对劳动有一种鄙视感,无法理解“踏踏实实做事”的含义,而且还会滋生很多负面的性格,诸如虚荣心,诸如依赖性等,所以,著名的教育家卢勤说:“与其给孩子财富,不如把她培养成财富。”

真正的富养在教育熏陶上,而不是物质享受上,这就需要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物质不要给太多,精神不要给太少

现在的父母在物质上给孩子的太多,在精神上给孩子的却又太少,要知道给她金钱让她挥霍、留下遗产让她继承,都不足以让女儿一生幸福,让自己晚年快乐,把财富留给孩子很容易,但把孩子变成财富就不那么容易了。

第二,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然,首先是父母的人生观要摆正,什么样的人生是财富?卢勤说:“快乐健康,积极向上,有成就感,有事业心,劳动、创造、享受,生活幸福,家庭和睦,孝敬长辈,这样的人生是社会的财富,也是父母最大的精神财富!”

的确如此,杨澜也曾经说过:“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最应该关注的是成长而不是成功,可我们大多数父母都把目标定在成功上,要成为什么大家,什么大师,什么成功人士,结果眼睛望着遥远的前方,却耽误了脚下的行程。

第三,帮助孩子体验到价值感、归属感、成就感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发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如此重要,它是决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同学关系——的首要因素。同时,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与其价值感和归属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有归属感表示有安全感,并认同爱自己的人。安全感包括被照顾、不忧虑、被保护的感觉。为了让孩子拥有安全感,父母必须要给予孩子充足和正确的爱和关怀。

价值感是一种觉得“我很好”、“我很重要”、“我是对的”的感觉,即做了该做的事,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价值感不只是一种觉得自己是“对的”的感觉,更是觉得自己也“做得对”。自制或自律对价值感的建立有极重大的影响。惩罚无助于孩子培养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正是惩罚从长远来看没有效果的原因之一。

成就感就是完成一件事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促进孩子继续努力,或者改进方法。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让女儿多尝试新的活动和体验;二,要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并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的决定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孩子的决定若产生好的结果,她就会有成就感。反之,若决定带来不好的结果,她就必须去承担后果,她因此知道了下一次应该怎么做。

正面管教的方法能帮助孩子拥有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当然,让孩子获得这些“感”是贯穿全书的主题,也应该成为父母们教育孩子的主基调。把孩子培养成财富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用一个小章节并不能把问题说得很清楚,这里只为父母提供一个思路,转换一下落后的教育理念。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为了提高女孩子的品位而给女孩子财富,她可能有品,但却可能错位。而把女儿培养成财富,她自能形成一种高贵典雅、雍容华贵的气质,给周围带来一片富贵祥和。因此,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财富,而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即把孩子引进正确的人生轨道,让孩子享受快乐成长的过程。

“富爸爸”帮女儿提高财商

我赞成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但要让孩子学会管理,因为财商是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钱管不好的人,人生就管不好。——孙云晓《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曾经掀起了一个时期理财的热潮,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富爸爸和一个穷爸爸的不同教育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来告诉读者对金钱不能再继续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应该正视它,学会打理财富。

每一个女孩都应该有这样一个“富爸爸”,这里的“富”并不表现在财产上,而是指高财商。反过来说,父母在女儿小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对“金钱”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并教会孩子理财。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对金钱的认识

很多人认为金钱是“一把杀人的刀”、“使鬼推磨的魔咒”等,但其实,金钱并没有好坏之分,最正确的解释有三点:

1.金钱反映的是人的劳动价值。

很多孩子以为没钱了,只要拿着卡到银行去取就可以了,这就是对“钱”的来源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不知道赚钱的辛苦,自然不能做到花钱节制。因此,一定要让孩子体会到“钱是劳动赚来的”。告诉女儿:父母付出了工作的努力,得到了薪水。如果她想要获得金钱,就要付出劳动。

2.金钱越多,生活越富足,也越能够享受到幸福,但金钱并不是幸福的全部。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1)不要凡事都用金钱来衡量。(2)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纽带,金钱虽然能带来物质,但却不能传达感情。比如,我们可以多带孩子去奶奶姥姥家陪伴老人,而不是只给老人买些礼物了事。

作为父母,要告诉女儿,金钱是一种工具,但不是人生的一种目的。

3.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更多的财富。

父母要告诉女儿,要相信自己的努力,同时还要学会一些创造财富的方法。

第二,教孩子学会理财

1.教女儿学会储蓄。

储钱罐是比金钱更好的礼物。在女儿小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储钱罐,并告诉她,这就是她的银行,这个银行不会把她的钱拿走,而是为她保存起来,并鼓励她把钱存到这个银行中。

2.让女儿学会控制支出。

现在的女孩子大多数“花钱的速度比赚钱的速度快”,因此才会出现那么多的“月光族”、“啃老族”、“草莓族”……为了避免自己女儿重蹈覆辙,我们要从小教女儿学会储蓄,控制支出,在该花钱的地方不能吝啬,而在吝啬的时候又不能过于大方。

具体的做法是规定女儿每次花钱时使用量不准超过账户的30%,这样,她买东西时就会开始精打细算。同时要告诉孩子,她的账户里的钱还必须尽一些义务,如过年过节时给爷爷奶奶买些小礼物。

在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而花费又比较大时,就可以动用她的储蓄。具体做法是:在家庭会议中获得认可后,父母可以出大头,孩子也从她的积蓄中拿出一点,共同满足她的这一需求。这样,孩子觉得其中有自己的功劳,会特别高兴,并进一步培养节约积蓄的良好习惯。这样,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账户,减少孩子对父母和父母物质财富的依赖性。

3.让女儿想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增加自己储蓄的金额。

简单说来就是让孩子学会赚钱,在西方国家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去外面打工,我国不提倡这样的做法,但是也并非没有让孩子自己增加储蓄的方法。

比如,可以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也可以为鼓励孩子达到某个目标而设立某种有意义的奖项。当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女儿深刻地体会到赚钱的辛苦,而不要让孩子为了钱而努力,父母需要不断地强调金钱的两种意义。

总之,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财商,帮助孩子提高驾驭金钱的能力,让孩子在长大之后能够做到经济独立,并能够对金钱有正确的认识,指导她如何去把握幸福。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很多父母认为,对于女孩子来说,品质高洁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力,如果被金钱浸染,那么就会变得俗气不堪,还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力。其实不然,品质高洁并不排斥“金钱”,如果孩子总是对金钱有一种不屑的态度,那很可能无法激活她的个人价值。女孩子早接触金钱并没有什么不妥,关键是不要让她把“金钱”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给女儿选择适合她的特长班

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杜威

特长班是近年来一种非常时髦的教育投资,很多父母盲目投身于这种热火朝天的氛围,却并没有真正思考特长班对于自己孩子的意义所在。这里,我们就要说说给女儿报特长班的问题。

富养女儿,可以给女儿选择特长班,这对挖掘她的潜能有帮助。但是要注意:“特长”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家长想什么孩子便学什么,也不在于将来哪一种技巧更有生命力,而在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这就要求父母在为孩子选择特长班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不要盲目追随潮流

很多家长看到别的孩子学什么,就安排自己的孩子学什么,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实际能力。其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把“兴趣”变成“负担”,进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第二,看到孩子的兴趣所在

每个女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女孩子可能就是不擅长于舞蹈,但是却对演讲充满了兴趣,作为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这个闪光点上加以正确引导,才能让孩子发挥特长,如鱼得水。

另外,千万不要去否定女儿,不能拿她的弱项和别的孩子的强项比,比来比去,认为孩子确实不如别人,从而对孩子产生失望、抱怨的情绪,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也会破坏孩子学习的兴趣,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各不相同,如果我们强求一致,追求整齐划一,那么就没有千差万别、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世界了。

第三,不要贪多

小孩子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通通学下来难免会蜻蜓点水、囫囵吞枣,没有一个能真正掌握,起不到让孩子发挥特长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浮躁。同时,当孩子感受到多重学习压力时,还会出现学习障碍,不但特长没有培养起来,连普通的学习能力也下降了,适得其反。因此,给孩子安排特长班应该专而精,专在孩子的兴趣上,精在长时间的磨练上。莫扎特只擅长于作曲,不会绘画,而梵高并没有音乐天赋。

第四,区别开智能开发和专业训练

父母要认识到:儿时的特长班只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同时发现孩子的天赋,而不是为了未来发展做的专业训练。

比如,学习美术,包括绘画、书法或手工制作,都可以锻炼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早期外语教育则有利于促进儿童左脑思维开发;从小对孩子进行音乐才能的培养,既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又有效地开发右脑思维能力;从小让孩子选择棋类或球类等技能学习,不仅对孩子的健康有益,而且有利于智力开发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促进孩子左脑思维发育,锻炼孩子从整体布局上把握形象以及形象空间的变化。

如果很小就让孩子专攻音乐,而把其他的全都放弃,无疑会让孩子的未来选择之路变窄。同时单一的训练还会让孩子感受到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孩子的良性健康发展。

第五,让孩子在“玩”中学

无论给孩子报哪种特长班,都不要忽略了孩子“玩”的天性,没有游戏,孩子的兴趣就淡了,积极性就弱了,因此,父母要选择那些把“玩”贯穿于教育的特长班,让孩子在“玩”的乐趣中达到开发智力和思考力的目的。

总之,让女儿学特长必须要有度,经济条件要允许,孩子本身具备一定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加以培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在“特长”培养的选择上,应力戒盲从,力戒强迫,力戒过量。力戒盲从,是指家长应明确为孩子选择的学习项目,是为了提高或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要达到什么目的;力戒强迫,是指学习项目的选择,既要考虑培养的需要,又要考虑孩子本人的意愿,注意引导和保护孩子的兴趣;力戒过量,是指安排“特长”学习,应考虑孩子的年龄、接受能力和其他心理需求,应该在“特长”学习之外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否则,将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自主性,带给女儿沉重的心理负担。

第3章 女孩的心态决定着她未来的幸福:帮女儿学会做自己的天使

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稻盛和夫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的确,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好心态就是幸福,好心态就是成功,好心态就是财富。教育女儿,就要让女儿学会做自己心态的主人,去驾驭生命,把握幸福。

让女儿做个快乐的智者

积极思考造就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就消极人生。教育孩子克服苦难,首先要让他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教育格言

美国许多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人心理的力量是无限的,积极快乐的心理态度能激励人去取得成功,消极的心理态度会使人自我限制、自我挫败。作为父母,我们要使用有效的方法,培养女儿的乐观心态,助她获得成功、健康和幸福。

那么,应该怎样远离或避免消极心态呢?

第一,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父母首先必须有乐观的思维方式

俗话说,只有乐观的父母能造就乐观的女儿,父母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培养女儿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一直在看着父母,如果父母在处理自身问题和家庭问题时表现出乐观的态度,那么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就会逐渐养成乐观品质。

当孩子遇到不利事情而悲观时,父母应带领她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衡量,并让孩子明白她的思想中存在的逻辑错误。

第二,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

父母要多关注生活有趣的一面,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幽默,并把幽默的情绪传达给孩子。凡事都有有趣的一面,积极地将其发掘出来,当生活中处处充满笑声,那么想不快乐都难。

父母可以找一些让女儿欢笑的活动和场合,如观看优秀喜剧电影;浏览书评,购买被评为“趣味十足”的书籍;观看喜剧演员的表演或滑稽剧。

第三,要让孩子看到积极的一面

佛说一水四心,《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总结为:天见是宝严地,人见是水,饿鬼见是脓血,鱼见是住处。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境界。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看开了,那么世界就是天堂,如果看不开,世界就是地狱。因此,父母要经常用积极的一面来鼓励孩子,让孩子形成正向的思维方式。

第四,要尊重女儿的意愿

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如果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女儿的生活,比如,给她买贵的玩具,不让她玩水、玩泥巴,很可能让女儿感受到压抑,并扼杀孩子对快乐的感觉。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女儿做她喜欢的事情。

第五,对于青春期的女孩子要多关心

青春期的少女如含苞欲放的花蕾,不仅敏感,还比较脆弱,需要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父母的鼓励会让她尽快走出迷茫的状态,父母的关爱可以让她灰暗的心情迅速布满阳光。

第六,不要让女儿学会抱怨

父母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抱怨个不停的人,生活往往也是一团糟。因为抱怨于事无补,浪费人的精力,还让人永远找不到方向,所以,千万不要让孩子形成抱怨的习惯。

第七,不要让女儿接触特别悲观和喜欢抱怨的人

悲观容易传染,抱怨也容易传染,要尽量避免让女儿跟有这两种心理倾向的人接触,他们只会带给女儿糟糕的心境。但是有时候不与之接触好像不太现实,比如,这个人是家人,是同学,那就要留意不要让他人的消极颓废影响到女儿,让女儿也变得心灰意冷,悲观消极。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安东尼·鲁宾斯说:“家庭教育中的失败者与成功者之间的区别,也就是有些家长不能使自己和孩子进入积极状态,而另一些家长却能做到。”通过父母的训练,使女孩子经常处于合理的、最佳的心理状态,就能养成积极乐观的习惯,这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以及身心健康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著名教育学家塞利格曼指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正确与否,直接地影响着孩子日后性格是乐观还是悲观。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积极营造一个乐观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关心孩子,多鼓励孩子,多和孩子一起体验快乐,让女儿在乐观中逐渐找到生活的自信,面对阴霾,也敢于用阳光将其驱散。

别让孩子被愤怒淹没

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教给孩子制怒的方法,他才有资本面对更多。——教育格言

别以为温柔的女孩子不会有愤怒之情,小公主也有“秋风扫落叶”般的怒火,对于那些生活在宠爱里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怒火很可能燃烧得更加炽烈。当然,愤怒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则界限,当外界的环境触碰到自己的原则界限时,人就容易愤怒。但是人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被愤怒淹没理智。

一般来说,女儿的愤怒可能只是以为事情不是按她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孩子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糖果就会感到非常愤怒。如果是在娇生惯养中长大的女孩子,可能就会出现一次短暂的情绪爆发,她可能会采取摔东西或者打人的方式来进行怒火的发泄。发泄之后,愤怒就过去了。父母要能够容许孩子发泄怒火,但是同时也要告诉女儿:摔东西或者打人可不是“正确”的方式,如果不能用语言或者行动来解决,那么愤怒的条件就始终存在,但人又不能无休止地愤怒下去。

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孩子形成一种用愤怒来谈条件的习惯。小公主们都很聪明,她用关系来解释社会,并用自己的触角来感知这个关系的变化,如果自己的一次愤怒能够换来父母的妥协,那么她就会认为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固化成自己的思维。这样,一遇到不满意的情况,她就会采取发怒的形式,而且随着次数的增加,她发怒的程度会逐渐提升,变得任性刁蛮,直到父母无法忍受。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就不要过于溺爱孩子。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应对孩子的愤怒呢?

第一,孩子愤怒的时候,弄清原因很重要

如果知道原因,就能比较容易确保女儿正确地发泄愤怒。如果有人伤害了她,她没有发泄的渠道,那么她就会愤怒。如果她觉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不公平,或者自己在生活的某一方面感到无能为力,也会愤怒。

这里要注意一点,女孩子比较柔弱,当对某事感到无望时会出现愤怒的情绪,因为感觉愤怒可能比承认事实让她感到更安全。如果她的愤怒是这种类型的,那么父母需要鼓励她,让她看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自信度,让她能够勇敢面对一切困难。

第二,愤怒并不是一种不正常的情感,不要试图压抑或忽视它

可以留给孩子一些哭喊的时间,等到她的情绪慢慢恢复平静之后,再心平气和地和她交谈,否则的话,孩子的愤怒受到强制,她很可能把这种伤害施加于其他人身上,并且把愤怒当成一种习惯。

可以告诉女儿:如果她觉得自己需要发泄,那么最好避开其他人。抓起一只枕头,可以打它,朝它大喊大叫。用这种方式发泄愤怒没有害处,还能让她得到必需的释放。同时也避免了向别人发泄愤怒,做的事或说的话无意中伤及别人,最终让自己懊悔不已。

第三,愤怒过后,要让女儿冷静下来再做出反应,这样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

父母要告诉女儿,无论是什么原因,愤怒之后要马上冷静下来,理智地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做。在愤怒时做出冲动的行为可能当时感觉很好,但是以后多半会后悔的。

第四,对于经常愤怒的孩子,父母应该多留心

一定要找到孩子经常发怒的本质原因,那可能是孩子的身体不舒服,可能是孩子有一个心结没有得到开解。只有发现孩子经常发怒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做下一步的教育工作。

很可能,很久之前发生的某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导致了女儿心里潜伏着一种情感,而正是这种情感引发了她的愤怒,如果父母不能替她解开心结,那么,她就会变成一个爱发脾气的小孩,这无论是对她的成长还是父母的教育都不是好事,如果父母解决不了,就要求助儿童心理专家,他们知道怎样做才能最好地解决这种潜在的情感问题。

女孩子的愤怒掩盖着内心深处的伤痛,愤怒的她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很可能她的内心是惊恐不安和悲伤的。因此,父母一定给予孩子理解和倾听,并能够帮助孩子从愤怒中走出来。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很多时候,孩子的愤怒只是冰山的一角,它真正的内容却隐藏在内心里。它发出了警示,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平时要多留心,对女儿的内心世界做到了如指掌,充满爱的引导以及非责备型的指导,对孩子消除怒火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还要告诉女儿,发怒对于解决事情无济于事,怒火过后,要能够冷静下来,理智地去对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帮助女儿发现生活的美

让孩子发现美,就等于给了孩子生活的信心和积极上进的勇气。——车尔尼雪夫斯基

著名的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处处都是美,只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女孩子是天地之间的精灵,她不但要制造美丽的风景,同时,还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作为父母,要帮助女儿发现生活的美。

我们之所以看不到美丽,有三个主要的原因,其一是没有用心去看,其二是没有激发自己的感受,其三是片面地看待周围的生活,甚至用灰暗的眼光去感受世界。因此,父母要帮助女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让女儿去看

山林川原,河池泉流,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制造了它们,也修饰了它们,这种质朴自然是比任何的雕琢都更能打动人心。农村孩子从小生长在大自然的怀抱,对周围的山水树木、虫鱼花鸟了解得更加透彻,甚至能嗅出泥土的芬芳,让孩子在大自然广博的空间里与万物为友,更能扩大认识视野,发挥其创造力,把心中最美好最真切的事物形象、准确地描绘出来。因此,父母可以经常带女儿看远山,看白云,看垂柳,看晨辉,看夕阳,让女儿发现自然的美。

当然,城市也有城市的美,只是钢筋水泥里渗透的更多是人的智慧。父母在带领女儿去寻找美时,可以着重于人的智慧的点拨。比如,鸟巢、水立方的华丽唯美,比如万里长城的巍峨雄壮。

第二,让女儿去感受

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外界的事物无所谓美丑,美丑只是人自身的一种感受。用心感受生活,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才能有美或者丑的感觉。这里要注意,父母要让女儿积极、能动地观察生活,将对外物的观察深化为内心情感上的正面的体验。关键是,父母要让女儿善于用心用脑,把生活的点滴融入心灵,从生活中找到契机和切入点,让心情自然流露。

平时要不断对女儿的感官进行训练,时间长了,孩子就能够灵敏、准确地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摆脱粗疏、混沌的状态。

第三,让女儿学会思考生活

与深层的哲理美比较起来,感受还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比如,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为了让孩子发现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哲思,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学会思考生活。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做出理性的认识。不但可以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时还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睿智,这对于孩子的想像和思维都是一种有益的训练。

生活是复杂的,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对生活的历练,不能一蹴而就,作为父母,需要有耐心。

第四,帮助女儿去创造美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创造,一切都亡。”自然能够创造美丽,我们也能够创造美丽。女孩子天生俏手灵心,编一个花篮,折一个纸鹤,这都是在创造美,写作、绘画,也是一种美的创造,之所以称之为创造,是因为这些需要把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元素组合,综合之后的东西既有自己的思想,又能体现原物的精神。这是对美的一种高层次的发现。

总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培养女儿发现自然、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有了这些意识,她才能发现生活的精彩,也才能创造更精彩的生活!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生活中处处都是美,每一种美都是艺术,都能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能够涤荡人的精神。没有美的生活,空洞乏味,没有美的人生,如行尸走肉,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作为父母,要能够培养女儿发现美的能力。其实发现美也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够让女儿学会积极地面对人生,积极地面对生活。

让孩子从重重压力中解放出来

今天的孩子普遍感到压力大,帮助孩子减压,是父母的责任。——卢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压力,压力让人有努力的目标,做起事来更有动力。可是这个压力必须要有一定的底线,超越这个底线,对于孩子稚嫩的心灵就是一种伤害,使孩子无法正确面对苦难和挫折,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丧失斗志,自然无法营造精彩的人生。

解决压力的最根本办法,就是找到压力的根源。但很多时候压力的根源是比较隐蔽的,而且不是单一的。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帮助孩子分析,让孩子做出对付压力的策略。下面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处理压力。

第一,让孩子一吐为快

对压力的最糟糕的对策就是把一切都压在心里,独自承担这种煎熬。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女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年幼的小女孩,由于语言表达有限,可以借助游戏来帮助她自然地解除压力。比如,让孩子自由玩木偶表演,把感情表演出来;给孩子一个故事开头,让她续编故事;给孩子纸笔,让她随心所欲地画;让孩子提出游戏的内容和玩法,和孩子一起玩,而且当孩子叙述时,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提建议或下结论。在轻松的玩耍中孩子就会把自己的压力说出来,即使不能说出来,轻松的游戏也会化解她的压力。所以,父母要让女儿有顺畅表达的时间。

第二,要让孩子学会放下

很多女孩子心思细敏,喜欢做一些“假设”性游戏,比如,考试通不过怎么办?自己的形象别人不喜欢怎么办?胡思乱想会耗尽人的精力。父母要告诉孩子,在尽了全力之后,就要学会放下,因为再多的担心,并不会让事情有所好转。操心就像是嚼口香糖吹泡泡,泡泡会越吹越大,但它终究不过是泡泡。

第三,让女儿学习自我接纳

佛陀告诉弟子:“大地上长着各种各样的花,它们类别不同,清馨的莲花不会想把自己变成雍容华贵的牡丹;山坡上的黄色小野花,也不会羡慕院子里妖艳的玫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完美的。帮助女儿从小学习接纳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有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接纳程度高的人,富有独立性,不易受暗示,有助于孩子形成一种成功者的心态,帮助她积极主动迎接生活的挑战。

第四,学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我们前面说过,世界本身无所谓美丑,只是我们的感受给了我们美丑的区别。当然,积极的人看到的都是世界阳光灿烂的一面,而消极的人总是看到世界糟糕阴暗的一面。显然,如果总以消极的态度来看待世界,那么很容易形成巨大的生活压力,因此,作为父母,要教会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告诉女儿,人有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比如,可以让孩子列一个清单,她现在已拥有哪些东西,帮助她认识到她的生命中什么东西对于她是珍贵的,以形成女儿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五,寻求他人帮助

我们细看“人”字,它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我们的祖先在造字之初就看到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合作,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别人而单独存在。正所谓:“单枪匹马闯不出独立的天下,一枝红杏难以表现整个春天。”因此,父母要鼓励女儿建立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并在孩子面对恐惧、沮丧、孤独和各种困难时,让她学会寻求他人帮助。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往往充当帮助者这一角色,当孩子渐渐长大,她的人际关系面也会扩大,比如同伴、朋友或老师等都可以为她提供各种帮助和需要。

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才更像一个能飞翔的快乐天使。压力很容易折断天使的翅膀,因此,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仅不要给孩子制造压力,而且更要帮助孩子从重重压力中解脱出来。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当女儿面对压力时,父母可以和她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把自己小时候曾经遇到过的和孩子类似的情况跟孩子说一说,这样做不但能够拉近关系——当女儿知道了父母原来也常常要面对同样的压力和烦恼时,就会感觉父母是自己的同盟军,对于他们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同时还能让孩子学会怎样解决问题。

知足的女孩子心态最美

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给孩子财富,不如给孩子一颗知足的心。——教育格言

人最贵知足,所谓“知足者常乐”。可是在浮躁社会的大背景下,女孩子的心也变得漂浮不定,总想要得到更多。

其实,孩子的不知足往往都是大人造成的,一方面,如果父母对女儿总是有求必应的话,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贪得无厌;一方面,如果父母也总是不知足,这山望着那山高,那么孩子自然就难以知足。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时要能够给孩子传达“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不要让孩子形成不知足的坏毛病。少儿频道曾经请几位家长讲述自己孩子的成长故事,其中一个母亲说了一段自己和女儿的对话。这个女孩只有六岁,晚上必须要听一段妈妈讲的故事才能入睡。一天,妈妈讲故事接近尾声,这个小女孩忽然模仿着妈妈的声音说:“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童话故事里最常用的结尾,因此,小女孩学完之后,母女俩都笑了。笑过之后,小女孩问道:“妈妈,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太大了,妈妈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她想了想,然后回答道:“幸福就是不愁吃穿,每天都高高兴兴的。”没想到,小女儿又接着问道:“那漂亮阿姨穿得比你漂亮,住的房子比我们大,每天都在饭店吃饭,为什么她总是跟你说:烦死了!没意思!她为什么不幸福?”小女孩口中的漂亮阿姨是妈妈的一位朋友,是个单身富姐儿,虽然衣食无忧,却总是觉得还不够。还没等妈妈想好怎样回答,这个小女孩又连珠炮似的继续提问:“前楼的哥哥,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那么喜欢他,为什么他还要离开家,不让人找到他呢?”女孩口中的这位“哥哥”是院内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因不能容忍爸爸高声地教训而离家出走,这也是一个不知道满足的例子。于是,妈妈简短地对女儿解释说:“这位阿姨和这位哥哥都不懂得知足。没有看到自己就在幸福之中。”“妈妈,我知道了,我很幸福,因为每天我都高高兴兴的,妈妈给我讲故事,爸爸带我去玩耍。”妈妈不失时机地跟女儿说:“人要知足,知足常乐!”

其实,与大人相比,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是非常容易知足的。倒是我们成人,有钱的想要得到真爱,有家的又要追求辉煌,这山望着那山高;上班嫌累,赚钱嫌少,与朋友一起斤斤计较,这样的状态怎么会感到幸福呢?一旦把这样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就会让她走进浮躁的深渊,心里眼里都是无法达到的目标,弄得生活也沉重不堪。

下面为父母们提供了一些让孩子知足的方法,仅供父母参考。

第一,让女儿在比较中学会知足

所谓的比较就是让孩子看到还有很多人挣扎在贫困线上,而自己则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有一些专家给出了意见,就是让孩子接触“贫穷”、体验“贫穷”。

对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用枯燥的语言教育她知足效果并不佳,甚至父母用“忆苦思甜”的方式给孩子讲过去自己的痛苦对她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让孩子直接接触“贫穷”的方式,在比较中让孩子看到自己身在幸福之中。

一个12岁的女孩,平日花钱如流水,小小年纪就好吃懒做、贪图安逸,在穿戴上和女同学互相攀比。父亲对此忧心如焚,于是就安排女儿到一个山里的朋友家去做调查,让她观察缺衣少食的人的日常生活。在山里,女孩第一次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知道了自己生活的优越,更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第二,在平时生活中,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我们说过孩子的不知足通常都是大人传递给她的,娇生惯养的孩子当然会容易形成不知足的个性。而“延迟满足”则是一个让孩子改变的不错方法。

孩子的合理要求,除非急需,否则不一定全部立刻满足,要延缓时间,让孩子等着,盼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有些家长把孩子惯得要吃什么立刻就得吃到口,要玩什么马上就得拿到手,成了丝毫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任性公主”。

父母要知道,你能满足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不会迁就你的女儿,不会无限制地满足她,如果她不能从你这里学会满足,那么她在别的地方就会受挫,她可能会变得依赖性非常强,也可能变得心理极为阴暗,只要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即使不择手段也要得到,这样一来,“小公主”就会变成“小魔女”。因此,面对孩子的要求,父母要三思而后行。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正所谓知足者常乐,过分苛求自己或者过分苛求别人,都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女儿看到人生的美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懂得取舍,懂得放弃,懂得适可而止。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让女儿学会知足,父母首先要做知足常乐者。如果父母整天抱怨,工作不如意,生活不舒心,眼睛盯着别人的荣华富贵,嘴上敲打着自己的惨淡人生,那么,孩子又如何能够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满足呢?如果把这种不满足化作奋斗的动力还好,可是很多时候,这种不满足会衍化成嫉妒、抱怨,形成一种负面心态,这就阻碍了人的进步。

对人生永远充满激情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马卡连柯

成长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在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会因为某件事而对人生满怀激情,也会因为某件事而对人生灰心丧气。我们知道,激情能创造奇迹,激情是成功的原动力。要完成宏伟的理想,没有激情总会让人半途而废,因此,我们有必要让自己的女儿永远对人生充满激情。

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如果你对某些事充满激情,在心中就会燃起熊熊烈火,这烈火催着你鼓舞着你将想法付诸行动,并最终让你完成自己的梦想。世界不能缺少激情,激情能使平庸之人光彩四射,激情还能够改写命运。她很幸福,出生于瑞典一个富有而有德行的人家,可是她又很不幸,到了该走路的年龄,她却没办法站立起来,原来,她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失去了走路的能力。这样的结果让全家人都十分沮丧,他们难以相信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小女孩不会走路。然而,四处求医也没有带来任何希望和转机。女孩的父母痛哭流涕:“如果说财富能换来健康,我们愿意倾尽所有让爱女学会自己走路。”为了避免小女孩产生悲观的情绪,这对父母平时非常注重对孩子的精神抚慰,同时,他们还特意按照正常人的方式来要求女儿。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小女孩显得无忧无虑,她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残疾,相反,她对人生激情满怀,她经常跟父母谈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在父母的鼓励下,也在脚踏实地的行动着。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去旅行。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女孩显得非常激动,她极目远眺,欣赏着眼前的美景。船长的太太很喜欢这个小女孩——那么可爱的孩子谁能拒绝呢——当女孩让船长太太给自己讲有趣的故事时,她给孩子讲到: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天堂鸟似乎就是来自天堂的使者,美丽无比带着幸运。这个女孩一下子就被这只鸟迷住了,她很想亲自看一看,可是船长太太说鸟在船长那里。于是女孩央求船长家的保姆带她去看一看,保姆经不住孩子的央求,就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这时候,船长的太太有事走了,甲板上只剩下小女孩一个人,她非常渴望早一点见到那只天堂鸟,恰在这个时候,船上的服务生穿过甲板,女孩微笑着向服务生请求道:“先生,您能带我去找船长、带我去看天堂鸟吗?”服务生并不知道这个孩子身体瘫痪,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个请求:“好的,小姐,请跟我来吧!”说完他很有礼貌地浅浅鞠了一躬,伸出手来准备在前面带路。这时候,奇迹发生了!这个小女孩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此时,连她自己,也忘记了自己不能走路。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茜尔玛·拉格萝芙。

奇迹再现,全因激情指引!时刻期待,永不放弃,想要不成功都难。这就是生活的真谛,这就是人生的哲理。人生需要有一种忘我的激情,只有在这种境况中,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充满激情有时候并不难,只要对某个目标满怀期待,并且对于手中的事情非常感兴趣,那么,人就会激情十足。可是激情一时容易,保持一生的激情很难。与男孩子相比,女孩子虽然有一定的韧度,但同样会出现三分钟热度的情况,那么,父母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一直充满激情呢?

第一,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生活中,女孩们经常因各种事情激情澎湃,比如芭蕾、动物、影视明星、音乐、网络及其他感兴趣的事。一提到这些事,女孩子们就会很激动,同时,面对这方面的信息,女孩子也会表现得记忆力非常强,发现能力和推理能力也变得非比寻常,这就是兴趣在起作用。因此,如果要激发孩子的热情,首先要让女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某些事情不得不做,那么就要激发孩子的兴趣,因为只有带着兴趣去做,才能做得好。

第二,让孩子把激情当成一种习惯

一个永远有创意和奇思妙想的人,会永远对自己做的事情充满激情。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不断开拓思路,保护孩子做事的兴趣,慢慢让孩子形成自己培养激情的习惯。

总之,生活得过且过,热情度不高,没有激情的人生势必要暗淡无光,成功和幸福都将大打折扣。因此,父母要告诉女儿积极生活,不要只是活着,而是要全力以赴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可以瞬间激情澎湃,也可能瞬间跌入情感的低谷,还可能在三分钟热度过后,再也提不起精神来,孩子的未来不能用这样的消极来限定,我们必须让孩子在现在就学会对人生充满激情,把激情作为一种能力。

强化女孩的归属感

给孩子爱,让孩子为家做一些事情,容易让孩子建立归属感。——珍妮·艾里姆

什么是归属感?

人的生命和心理活动都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因此,很多时候,一个人是可以暂时离开集体,独立活动的,比如一个人安静地看书、散步等。但是,人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性动物,在全部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和他人发生必然的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依存。因此,人必须从属于某一个人群“组合”,参加这个“组合”的所有活动,从活动中得到他人的关爱,在和谐与幸福中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特别是当自己的奉献获得这个“组合”内其他人的认可和敬重时,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就会更强。这就是一种归属感。

随着女孩子不断成长,她觉得密切来往或认同的朋友、团体和机构越多,她的自我意识就越强。如果她与他们能够和谐相处,她就能从他们那里感知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归属于什么样的家庭,归属于哪一种社会群体或者某一族群,某一个俱乐部,某一所学校,或者某个宗教场所,与女孩子密切相关的一些人也会向她表明人们需要她,接纳她,她是值得别人接纳的。这将为她的身份和行为提供指引。

女孩子是用关系来理解这个社会的,而关系是要借由与他人的互动来表现的,如果女孩子没有归属感——归属于某个家庭或者学校——就很难正确认识自己,也很难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那么想要建立正确的关系就非常难。因为在与别人的接触中,女孩子感受到别人经常不留情面的批评和排斥,这些感觉都会让她觉得沮丧,为了寻找快乐,她就要到别的地方寻求他人接受并获得归属感。但是由于她对归属感没有正确的概念和原则,她可能会去向那些压根儿不想取悦她的人寻求庇护,并可能通过危险的非法方式获得乐趣和身份。一个归属感弱的女孩子,就像是失去了花瓣的花蕊一样,纵然还有灿烂的色彩,却也只是一抹惨淡。

归属感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必然而美好的情感。当今社会的孩子,归属感在普遍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钢筋水泥墙”为孩子的关系生活设置了障碍

人们之间在生活上的相互往来日渐减少,关起门来生活,和邻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日趋严重。女孩子的生活除了至亲,就没有了别的关系,这种单一的关系生活会让孩子逐渐对社会其他方面漠不关心。

第二,孩子没有和别人相互依存的感受

在家庭生活中,由于物质的丰富,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了生存忧患意识上的对他人的感恩和相互依存的感受,因此,对于父母和家庭也缺乏了责任心和归属感。同时,如果父母早出晚归,与女儿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很少的话,那么孩子的归属感就会更加淡漠。

第三,利己主义思想对孩子的影响“利己主义”、“唯利是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一些观念在成人中蔓延滋生,大人会不自觉地把这些思想又“传染”给孩子,这种思想对归属感有着强大的破坏作用。女孩一旦感受到社会一团漆黑,就产生了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因为恐惧而不愿意再与别人建立任何关系,归属感自然也就淡漠了。

那么,要强化孩子的归属感,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给孩子以温暖,并使其明白温暖的价值

归属感首先来源于个体对他人的心理依赖,是和温暖、幸福相关联的。培养孩子的归属感,首先就是要让她在家庭里获得安全和可以依赖的心理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在家庭的温暖,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这些都容易让孩子在温暖的感觉中建立归属感。

父母还可以给女儿讲你们家族的故事,讲她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给大家带来的欢乐,以及父母或者其他亲人是如何保护她不受伤害地长大。孩子知道了自己和这个家庭的渊源,就比较容易建立归属感。

第二,培养孩子对集体的情感,支持孩子健康向上的行动

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只有父母围绕在女儿的身边,她的关系网就会显得单薄,不但难以对社会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也很难建立归属感,因此,要善于把女儿推出去,让女儿在集体活动中去感受来自别人的关怀和帮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归属感,是人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作为父母,要不断强化女儿的归属感,让女儿在家庭中、在社会中看到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以及能为别人做的贡献。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父母可以偶尔拿出家庭相册,与女儿谈论照片中显示的人物和事件。这将有助于弥补女儿对家族历史理解上的裂隙,引发开怀大笑,引出其他相关问题,强化女儿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增强她对未来的信心。如果可能,保留你女儿的第一双鞋、最喜欢的玩具、书籍和衣服等作为纪念,以便她日后重温过去,并让她知道过去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爱。

第4章 爱心与宽容是女孩一生的资本:呵护小公主善良柔美的天性

女孩子本身就是慈善的代名词,她可能会为一只受伤的猫落泪,为一个流浪儿担心,这种同情的最深处是以善良作为根本的。一颗善良的心最美!但是让女孩子做到宽容还有点难度,这倒不是说女孩子喜欢计较,而是女性天生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以,作为父母,在教育女儿的时候,既要呵护她善良的天性,又要培养她能包容的胸怀,让爱心和宽容成为女孩一生的资本。

鼓励孩子发挥善良的天性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感觉不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苏霍姆林斯基

女孩子,内心都是柔软的、善感的、温润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是杜甫老先生的杰作,反映的却是女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一滴滴为别人而流下的眼泪,那一种种为不能帮助别人而来的伤怀,其发端都是一颗爱心。

当然,也有一些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把这颗爱心丢失,有的女孩子会因为嫉妒而去伤害别人,有的女孩子可能会因为虚荣而变得不择手段,有的女孩子会因为冷漠而没有了帮助别人的动力,这些都是爱心丧失的表现。一个失去爱心的女孩子已经失去了美丽的根本,也失去了被别人捧在手心里赞誉的资本。

当然,今天这个社会对于善良这个词汇有着些许误解,善良不再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成了软弱的代名词,成了无能的一种侧面反映。这是一种错误的意识,一个没有善心的人,肯定不是社会欢迎的人,这一点任何时候也不会变。因此,作为父母,要呵护女孩子善良的天性。

孩子,都拥有善良的慧根,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不注意呵护,就容易把这种慧根埋葬。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可以没有善良。善良是人可以爱人的根本,也是人可爱的根本。尤其是对于女孩子来说,善良就意味着幸福,因为善良的心最容易获得幸福感,善良的天性也容易使一个人成为受欢迎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对于女孩子来说,无法选择美丽的容颜,但可以选择善良的灵魂,与善良的灵魂相伴,她的一生才会有更多靓丽的色彩。那么,具体说来,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作为父母要能够发现孩子的善良、肯定孩子的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女孩子的心本就柔软,大多都是天性善良,作为父母,要能够善于发现孩子的善良之处,同时,又要能够肯定孩子的这种善良,父母的肯定能够固化孩子这种本性。

第二,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如果父母做的事说的话显得万般冷漠,那么孩子又如何能够热情地对待别人呢?当然,作为父母,我们接触了社会很多的阴暗面,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把善良摒弃,这是做人的根本。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把太多阴暗消极的东西传递给孩子。

第三,培养女儿的同情心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幼年、童年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会感情冷漠。为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丰富细腻的感情,年轻的父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孩子饲养小动物。在马克思不太宽敞的家中,就喂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鸟、猫、狗等,因此,只要孩子想养,父母都应该允许。

可以说,一个女孩子假若没有善良,她的聪明、坚忍、美丽等品质和资本就会大打折扣,一个懂得奉献爱心的女孩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的就是自己的幸福。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注意呵护孩子的天性善良。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作为父母,不要只看到善良的软弱的一面,更要看到其感人和积极的一面。善良让一个人的心变得更加广博,能够接纳更多,能够融入更多,不但做人的境界广开,做事的境界也会有所扩展。同时,没有善良就没有人道,所以父母有责任呵护女儿善良的天性。

把“大小姐”的脾气改一改

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孩子变得任性,多由父母的溺爱所致。——蒙台梭利

女孩子,可以有大小姐的富贵典雅,却不要有“大小姐”的脾气。一个任性刁蛮的女孩子,不能包容周围的一切,总是会让周围的人感到更多的负累,即使非常优秀的女孩子,也难免会不受欢迎。因此,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不要让孩子变得任性刁蛮。

当女孩子两三岁时,会表现得很任性,这只是一种自我意识建立的外显,她想要看看自己到底能做点什么,自己在父母那里到底有着怎样的地位,也就是说,孩子的自我意识感让她看起来有些任性。

这时候父母不能强硬地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事情,跟她讲道理也可能完全讲不通,那么怎么办呢?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这样一段话:“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她就不会做任何事情。一个成人若想找到这些谜底,就必须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增强对儿童的责任感。成人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迟钝麻木的管理者或专制的评判员,现实中成人以管理者或评判员身份对待儿童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

可以说,父母对女儿的态度过于强硬,她也会蛮横无理,对孩子的态度过于迁就,她更要任性妄为。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学会理智的爱,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苦衷,学会用她的思维来理解她的行为。

只要不让女儿任性的行为成为一种常态,不溺爱她,事事顺着她的意思来做,就不会出现极端任性的性格。具体说来,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关注孩子的自我意识建立期

孩子天生不会蛮不讲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性格,大多是由父母在孩子建立自我意识时没有正确的给予引导造成的,因此,父母应该首先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我们是否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由分说就对她大骂不止?是否在孩子与我们发生争论时暴跳如雷?是否孩子需要什么,就立刻给她什么?如果是这样,那么,父母就没有资格怪孩子,因为是他们一步步把孩子引入“歧途”的。

第二,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

有些女孩子之所以蛮不讲理,是因为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她还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在成人那里是不可接受的,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女儿的心,那么就无法走入孩子的内心,充分体会孩子的心情与感受,也就无法根治孩子的蛮不讲理。因此,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孩子的烦恼,体会作为一个孩子的小心思,如果父母实在不能理解,可以找一些教育专家或者请教一些优秀的家长。孩子的心思虽然难以琢磨,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如,有的女孩子任性只是想要得到自己的权利,如果家长能够满足她,那么她就不会变得任性刁蛮。因为当成人把孩子当成一个权威者来对待时,孩子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让她学会自己监督自己。

当然,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想法,这个方法并不是对每一个孩子都适用,所以,父母需要有耐心,认真观察、琢磨自己女儿的心思。

第三,从小就不要迁就女儿不合理的要求

孩子与父母之间就像是时刻在进行一个“围追堵截”的游戏,对于父母已经设好障碍物的地方,孩子会选择绕道而行。如果一味迁就孩子,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点受规则限制的意识,她自然就会想要任意妄为,甚至破坏规矩,这样,等到她变得越来越蛮不讲理时,再想改变她就不容易了。因此,开始就不能迁就她,把“迁就”这条路堵死,让女儿不再寄希望于此,那么,她就不会蛮不讲理。

第四,巧妙地对孩子说“不”

面对孩子的蛮不讲理,父母通常会以生气、斥责来胁迫孩子就范,其实这样做,只会助长孩子的蛮不讲理。因为这种方式本身就没有道理。父母要学会巧妙地对孩子说“不”,比如,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或者给她两个条件,让她自己去选择,并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等等,这里要注意的是,在你拒绝女儿的时候,要注意你的口气,一定要用温和的态度才更容易让女孩子接受。

总之,对于小女孩的任性,父母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态度来解决,而是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并要告诉孩子一些规则,让她知道,这个世界并不能完全按照她自己的设想任意改变,任由自己的性子去做的话,只会让自己碰得头破血流。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再乖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你说往东,她偏做西”的情况出现,一直把自己作为权威来看待的父母很难接受自己的观点被女儿当成了耳旁风的事实,这时候如果父母发作的话,只能让教育之舟偏航。所以,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学着去理解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做教育,孩子才不会继续“任性刁蛮”下去。

教给孩子“爱”的能力

爱心是美德的基础,也是美德最直接的表现。——赫·斯宾塞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没有得到来自孩子的爱,只是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孩子,那么这种爱就是单一的,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因此,父母要教给孩子“爱”的能力。

富有爱心的人,很少计较个人得失,只是一味地不停付出,并不奢求太多的回报,当然,“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爱心付出之后,人们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得到曾经被自己付之爱与关怀的那些人深深的感激之情,哪怕只是一张小小的贺卡。所以,在富有爱心的人的生活里,几乎每一天都是乐观而积极的,由于受到别人的尊重而又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必然也是一位朋友遍天下的人,不但会因此而消除烦恼、苦闷和不愉快,而且还有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与成功。

那么,怎样教给女孩爱的能力,让她拥有一颗爱心呢?一位母亲将自己的所有金银饰品全部捐给了灾区。女儿不理解地问:“妈妈,你即使把自己的东西都捐出去,能顶什么用?”母亲告诉她:“孩子,对于整个灾区来说,我所拿出的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拿出微不足道的东西,为国家分忧,帮助灾区的人们,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很快度过危机,灾区的人们也很快就会从阴影中走出来,我们的国家好了,我们的日子就会幸福了。”听完母亲的解释,女儿跑到卧室,把自己储蓄罐里的钱全部拿了出来,捐献给了灾区。

孩子是父母雕塑出来的,父母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方向决定了孩子的最终性格。因此,要教给孩子爱的能力,父母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父母要先有爱心

俗话说,父慈子孝。如果做父母的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孩子又怎能有爱心呢?上面的案例中的母亲就是在用自己的爱心雕塑孩子的爱心。

第二,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孝顺

作为父母,不要只是一味地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要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能够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父母,在父母需要帮助的时候,孩子能够伸出手,哪怕她并不能帮上什么忙,只要她有这种孝顺的意识就足够了。

第三,为孩子创设亲切、友爱的成长环境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一个体会不到爱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的爱给予别人。因此父母要能够给予女儿爱,以友好和爱的方式来教育、帮助孩子,努力使善意、友好的气氛充满整个家庭,充满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微的角落。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就会非常认可自己的善良本性,也愿意把这个本性坚持下去。

爱心是每个正在成长的孩子生命中最基本的要素,对于女孩子,爱心尤其显得重要。透过自己对世界对他人的一颗真挚的心,孩子为世界贡献了一份力量,同时因为接受到别人的感激而获得了价值感和满足感,这会使女孩子更喜欢优化自身的品格,并最终成为一个有用之才。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教育孩子懂得奉献爱心,靠单纯的说教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我们家长自己首先要富有爱心。在与孩子一同外出时,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能主动为老年人让座,在大街上过马路,看到老人帮助搀扶一下,这些都会在孩子心里种下尊老的种子。以后即使你不在场,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便会学着你的样子去主动地做。另外,如果你能在孩子面前,将自己需要开支的钱捐给一个急需帮助的人,孩子同样也会学你的样子,将自己的压岁钱或者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学生。

让女儿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不会感恩,不仅使人对善举失去反应,使善良变得麻木,更使人很难体会到幸福与快乐。——教育格言

没有感恩,人就会变得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对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应当,那么不但会失去人心,还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因此,做人要心怀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人才能够发现美丽,才能发现生活的精彩,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才能够珍惜。范光磊是江苏沛县安国镇二郎庙村的一个农民工,不幸的是,他年仅4岁的女儿范硕硕因患恶性肿瘤急剧扩散而死亡,在伤心之余,他却把孩子的眼角膜和遗体无偿捐献出来,来回报社会对他心爱女儿的关爱。当人们问范光磊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完成这件事的时候,他流着泪低头说道:“我们硕硕只活了四年,却是一个知道感恩的孩子,她心疼我,心疼她妈。我这么做,我想,她走了,也会很快乐。”范硕硕自小便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她感恩自己的父母,总是把她甜蜜的亲吻印在父母的脸颊,尤其是查出癌症住院之后,看到父母陪护自己彻夜不眠,她总是请求父母:“你们睡一会儿吧,我有事再叫醒你们。”小小年纪,却懂事得让人心疼。当小硕硕看到社会上众多不知名的好心人、医生、护士为她治病捐款捐物,她有些难受,她说:“爸爸,咱拿啥还呢?”医生听到一个四岁的女孩子居然说出这样的话也感觉十分震惊。在硕硕病危之时,她告诉父亲说:“爸爸,我不行了,咱别乱花钱了。”当父亲试探着问她,假如现在的医疗条件真的治不好她的病,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眼角膜捐出来,这样可以使五六名眼病患者重新恢复光明,小硕硕毫不犹豫地点了头,妈妈在一旁已经泣不成声,而小硕硕却伸出小手企图去安慰妈妈。医院的医护人员都说范光磊养了个好女儿,那么小就那么懂事,知道感恩,知道回报。然而范光磊却满是辛酸,他为女儿做什么了呢?他只是一个农民工,唯一对女儿做的早期教育就是曾经给她读过几本被别人翻烂扔掉的儿童书。自己外出打工,孩子就跟着妈妈忙前忙后,从地里的施肥拔草,到屋里的洗衣做饭,她都能插上手、帮上忙,也许就是因为知道生活的艰辛才让她变得这样懂事吧。

与这个只有四岁的女孩相比,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觉得汗颜。虽然我们在学唱着流行歌曲“感恩的心”,可是真正能做到感恩的,却能有几人呢?对于孩子来说,感恩似乎就更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怎能培养出感恩的心来呢?

从小让女儿学会感恩,才能让她每一刻都过得幸福。学会感恩,才不会一味地怨天尤人,才有信心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进取的心。学会感恩,世界就会变得五彩缤纷,美丽多姿,人生也将会阳光普照,瑰丽多彩。那么,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呢?

第一,让孩子先从感恩父母开始

一个不知对父母感恩的人,就更不会对别人的帮助心怀感恩;而不知感恩,就很可能会养成贪婪自私的性格,从而导致难以融入社会。因此,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感谢父母。

第二,适时地表扬孩子,让孩子在感恩中体验快乐

比如:当孩子帮了我们之后,真诚地说:“谢谢。”当孩子主动帮忙时,诚挚地表扬:“真不错,你帮了我一个大忙。”当孩子参加助人活动回来时,也别忘了说一声“辛苦了”。很多父母认为这样的做法有些虚伪,其实不然,孩子的心是纯净的,她在感知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如果父母能够用赞赏的方式来强化孩子的感恩行为,那么感恩意识就会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第三,让孩子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很多功利心强的人认为,帮人求回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理所当然的事,本身就带有“应该”的成分在里边,而往往人就因为这个“应该”而歪曲了自己的一片善良之心。如果孩子总是希望在帮助别人之后获得回报,那么就是不相信人有感恩之心,一旦自己所帮助的人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或者是对别人的帮助很漠然的人,那么孩子的那种感恩之心也会被毁掉。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尽管我们要学会感恩,但是帮助别人却不要求回报。只有这样,帮助别人的心才最纯正。

总之,感恩是福。当女儿学会感恩,就能诠释生命中的挫折与不幸,创造生命中的奇迹;当她学会感恩,她在面对失败、无奈时,就会因为感激自己的拥有而愿意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一个感恩的女孩子,将会快乐一生。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女孩子天生细腻敏锐,感悟能力比较强,让她学会感恩不难,只要让她感觉到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来自于别人的创造,来自于别人的辛苦,自己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这样就可以了。

告诉女儿要能欣赏比自己优秀的人

赞美是美德的影子。一个能欣赏别人的人,一个能对别人发出赞美的人,是能不断取得进步的人。——塞·巴特勒

通常而言,女孩子的嫉妒心比较强,对于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总是心生醋意,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对方。这种嫉妒心理就像毒蛇一样,会毁掉女孩子美好的心灵。

河南信阳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高中女生,半夜把一杯硫酸泼到同学的脸上。当办案人员追问是怎样的仇恨才使她做出如此歇斯底里的举动时,她的回答让见多识广的办案人员大吃一惊,她说:“她比我学习好。”

嫉妒是人心灵的枷锁,会将一个人牢牢拴住,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让自己跌进痛苦的世界中走不出来。同时,嫉妒还是拿别人的优秀来惩罚自己,实在不可取。因此,在女儿小的时候,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能够欣赏他人的能力。那么,怎样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呢?

第一,父母要以欣赏的眼光看人

如果父母平时在评价周围的人时就持鄙视的态度,那么孩子如何能学会欣赏他人呢?这里要注意,要真心欣赏他人,如果父母表现得虚情假意,那么孩子只会变得虚伪。

第二,告诉孩子欣赏他人是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在艾里姆夫妇的《养育女儿》一书中,他们把女孩对情感的要求解释为对“关系”的需要。也就是说,与男孩子相比,女孩子非常看重人际关系。只要父母告诉她,欣赏别人会让她变得更受欢迎,那么,她就会想办法去发现别人的长处。

第三,让孩子学会欣赏自己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一个会欣赏别人的孩子,是自信的、快乐的、勇敢的、开放的。”孩子之所以有嫉妒心理,就是因为对自己不自信,不能欣赏自己,自然就无法欣赏别人。因此,让孩子学会欣赏别人,首先要让她学会欣赏自己。

第四,告诉孩子能欣赏他人的人才是能进步的人

欣赏他人就意味着找到了一个学习的目标,而对于这个目标,我们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就有可能达到。相反,不能欣赏他人,不但意味着看不到(或者看不得)别人的长处,也意味着在遮蔽自己的短处,而这样的结果势必会导致故步自封。

父母要告诉女儿: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某个领域中的完人,总有一些人会优于自己,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同时,通过努力我们也可以达到别人那样优秀。

当孩子认同优秀是学习和努力换来的,那么她就会想方设法去提高自己,她的表现一定是欣赏别人,而不是嫉妒别人。比如,当她看到一株芍药开得非常好时,她会发出欣赏的话语:这个花开得太好了,你是怎么种的?能不能教我?面对这样的孩子,相信没有人会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在别人有所成就时,不是心存嫉妒,而是平静地看待,并且愿意跟随他学习,取得同样的成就。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喜欢别人,别人就喜欢你;你欣赏别人,别人就欣赏你;你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培养孩子欣赏他人的能力,就是在帮助她不断提高自己。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教孩子学会欣赏别人显然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这个工程是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要开始的。但是,这种工程并不是父母要怎样帮助孩子做,不是要给孩子进行洗脑,让她接受我们的思想,而是让她自己去经历,让孩子自己在做的过程中学会独立,学会欣赏自己,学会欣赏他人。因此,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探索发现的机会,给孩子完成自己成长的机会。

决定宽恕时,就升华了自己

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波普

杨澜在“给二十几岁女孩的忠告”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社会并不是一个任性的地方,你的计较会让你失去自尊,成为被人指责的没有教养的女人。给那些不友好的人善意的微笑,既能够让对方无地自容,也能够给别人留下大度且善解人意的好印象。宽容并不会伤自尊,智慧增添你的美感。请放下理直气壮的坏脾气,学会包容,这不仅可以体现出你的涵养,而且还会让你成为受人欢迎的女孩。

宽容虽然只是一种最常见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女孩子如果性情温和,温柔善良,她在成长中与别人的矛盾就会减少,就更容易受人欢迎,她自己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人生的乐趣。因此,不可忽视宽容心的教育。

可是我们中国的家长很难做到这一点,当我们看到自己孩子受到伤害了,看到我们的尊严遭到了践踏,看到对方不负责任,是无法容忍的。父母没有宽广的胸怀,孩子自然喜欢斤斤计较,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其实,越是做大事的人,越能体会到宽容的力量。要想让我们的女儿出类拔萃,我们必须要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