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滋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16:17:22

点击下载

作者:徐文兵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饮食滋味

饮食滋味试读:

第一章

“以人为本”还是“以食物为本”——中西方营养学的最大区别我们中医营养学是以人为本,这个“人”甚至可以具体到不同时刻、不同心态、不同情绪下的人。也就是说,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 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最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吃的、喝的这些食物要讲究出产的时间、食用的时间和食用的量,这叫食饮有节。

序言

生命的平安需要饮食滋味

和大家一样,我对饮食滋味的了解源自于家庭影响。我的姥姥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除了针线活儿等女红做得好,相夫教子持家也有一套。我记得小时候看着姥姥发豆芽,先用冷水将绿豆淘洗干净,挑拣去干瘪浮起的豆子,然后用滚烫的开水浇在豆子上,马上再浇一瓢冷水“救命”。没有亲眼见过的话,我实在不敢相信豆子不会被烫死,没有传承的话也不会想到这么做。所以姥姥很会发豆芽,成活率高不说,豆芽也是粗壮白胖,尾须短。长大以后我想到,这样做有点像“惊蛰”,唤醒沉睡的生命,然后再给予平和的生长条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还没上学就开始学习做饭。我最先学会的是熬小米稀粥。尽管父母交代得很清楚了,但是当时还是出了问题,铁锅放在火上,米也淘好了放在碗里,开水在暖壶里,这时候我突然不知道先往锅里放水还是放米?眼看干锅烧热要变红了,我匆匆把湿漉漉的米倒进了锅里,刺啦一声冒烟了,再把开水倒进了锅里。晚上吃饭的时候,全家第一次喝我煮的稀粥,父亲夸我煮的粥有股炒米的香味。呵呵!

之后我逐步学会了擀面条,揪面片儿,擀馄饨皮、饺子皮。相比较而言,发面,和面,兑碱,蒸馒头(花卷)、包子技术要求要高一些,尤其是兑碱,碱多了发苦发黄,碱少了发酸发硬。我最初学习的时候,把握不好就先揪一团面,缠在筷子头上放到火里烧熟,先尝尝看碱大碱小。后来经验丰富了,熟络了,凭着揉面的手感就知道兑碱是否合适,最多在揉好面团后,中间切开一刀,看看横断面的起泡大小和多少就能判断了。

那时候粮食都是按人头定量供应的,粗粮比例占七成,白面比较金贵,所以蒸一顿馒头不能浪费,和面要“三光”——手上、面盆、案板上都不能沾面。每次我蒸出开花的大馒头,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学习炒菜得益于我有一位爱吃会做的父亲,他做菜水平很高,能做席面,冷热荤素样样精通。我至今还记得父亲教我做鱼的情景,他告诉我烧鱼好吃的秘诀在于要放猪肉,而且要放肥肉,鱼的特点是鲜嫩,但是不香、不解馋,放猪肉和大料进去就妥帖了。而做猪肉丸子的秘诀在于里面要放荸荠,这样瘦肉肉质就不柴、肥肉就不腻。我平生第一次吃涮羊肉、吃虾都是父亲亲手做的。父亲还有很多烹饪做菜的藏书,我当年读了也是如饥似渴,比起那些纯讲技术手艺的书,我更喜欢像《烹调原理》这样的书,浸透着人文价值观和情怀。

和普通家庭不同的是,我有一位中医母亲,她不仅是我中医的启蒙者,而且把中医的理论和理念贯穿在生活实践中,是一位养生防病、治未病的高手。

我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学习中医,生活中的习惯也时时刻刻秉承着中医的价值观和理念。随便说几个,比如吃饭前,一般的家长也就是让孩子洗手,母亲总是让我们坐下喘匀了气再吃饭,叫“哈哈冷气”——小孩子疯跑、疯闹得上气不接下气,这时候马上吃东西,容易呛着,更容易吞咽空气进去,闹肚子。比如感冒发烧以后,母亲就不让我们闻炝锅的油烟味,因为这样会郁闭肺气,不利于宣散外感邪气。再比如我们平时常吃烤馒头片、窝窝头片,焦苦入心,有利于消化食积。我们从小就知道食物的寒热属性,吃炒绿豆芽的时候就要放些辣椒或羊肉,吃鸡肉的时候就要放些蘑菇……

母亲的中医老师是大同名医马衡枢先生。马先生一生不讲究穿戴、不讲究家居布置,唯一看中的就是饮食补养,按他的说法就是“内胎要足”。作为他的学生,我母亲秉承了“业余学,身家用”的思想,无论是调养自己还是照顾家人,都贯穿了中医的养生思想。

母亲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接济家人,自己患上了肝病,马先生给她开出了食用鳗鱼补养的方子。因此,我们从小就知道鳗鱼是水中人参,滋补虚损效果最好。那时候绝大多数人不懂这个,在副食商店买带鱼的时候,鳗鱼常常因为长得丑陋、奇怪,被人挑出来扔在一边,这时候父亲就会去把它买回来,做给母亲吃,我们常常能分食一两块。按马先生的教诲,母亲吃完了还把鳗鱼骨头焙干,研磨成粉,给孩子或病人吃,用来壮骨。后来我到了日本吃鳗鱼饭,看到店家把鳗鱼骨头炸酥了给客人吃,深感马衡枢先生的伟大。

1999年,我辞职回国创业,当时租住在甜水园。某天逛早市,我看见有人在贱卖冻鱼,一个长方形大冰坨里面冻着几十条鳗鱼。我就把它们全买了扛回家,解冻之后一条条洗干净,切段分包好放在冰箱里,自己吃,也招待家人吃。大概吃了一年,我感觉鳗鱼对于恢复自己的精神体力帮助很大。记得母亲来我这儿的时候,还是把鳗鱼骨头放在暖气上焙干,和当年一样留着做药。

虽然小时候物质匮乏,但是我们这一代人还算幸运,没有挨过饿。现在回头看看当年清淡的饮食结构,反而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吃主食,少荤腥、油腻,没有水果、牛奶,更没有冰箱冷饮,实在是令人感慨。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认为饮食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有一个“忽视→注意→重视→极度重视→非强调不可”的认识过程。因为我发现,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像我母亲这样的中医,有这样的传承。有的家庭不仅无知,而且反其道而行之,道听途说或相信那些把迷信包装成科学的商业,不仅无益于养生,反而会吃出一身病。如果患者不懂饮食,不懂忌口,治疗效果就大打折扣,你开的十服泻心汤,抵不过他每天吃一颗煮鸡蛋。

因此,我就有意识地开始搜集、整理、研究中医关于食疗药膳的知识和技术,并且把它作为重点向学生和患者介绍并推荐。《饮食滋味》系列课程,就是当年我为厚朴学员宣讲的,包含了我的家教和我自学的内容,有《黄帝内经》、伊尹的《伊尹汤液经》和周潜川的《药饵疗法》的精华。厚朴中医学堂从一开始就建立了自己的厨房,聘请了厨师,精选食材烹制美食,给同学们提供了健康、营养、美味的饭菜。《饮食滋味》讲座课程经过编辑整理,在淘宝教育频道推出后大受欢迎,之后我们又推出了音频课程,现在将讲座整理成文字出版,希望能造福更多人、更多家庭。以后我们还将设计推出实践操作课程,手把手教会大家做饭,提高生活品质。《饮食滋味》的课程还会细化、深入、扩展,进一步丰富中医营养食疗学。

学习中医的目的在于,“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了解饮食滋味就是个好的开始。2018年1月10日星期三于汤河原理想乡1希望人人都能懂点儿中医营养学(1)在吃饭这件事上,感和觉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吃饭这件事儿,有人是跟着自己的“觉”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感”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不良意识吃,这是不可以一概而论的。

对于吃饭这件事儿,有人是跟着自己的“觉”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感”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不良意识吃,这是不可以一概而论的。

西方人信仰营养学说,他们是跟着科学吃饭。除了吃饭跟着科学走外,为了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他们平时也会大把大把地吃各种维生素片。

我个人认为,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我们更应该相信人的天赋、本能。要明白,感和觉比后天的意识重要得多。

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我们更应该相信人的天赋、本能。要明白,感和觉比后天的意识重要得多。

我在一次做节目的时候,碰到一对夫妇,他俩都是博士,孩子饿了,他们不给吃东西,说是没到饭点;等孩子饿过劲儿了,到了他们所谓的“科学的”饭点了,他们又给孩子吃东西—最后孩子身体出问题了。

这叫科学喂养吗?

所以老百姓说:“还不如用我们的土方法来养育孩子呢!”

土方法更接近于道、接近于天真、接近于无为,我们对食物有着高于物质层面的认知,正如冬笋和春笋,它们虽然是同一种食物,但因为出产季节不一样,对人的作用也不同。

冬笋和春笋,它们虽然是同一种食物,但因为出产季节不一样,对人的作用也不同。

我们在了解了食物本性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做一些顺应自然之道的事情,这叫什么?这叫有德之事。

在了解了食物本性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做一些顺应自然之道的事情,这叫什么?这叫有德之事。

几千年来,古人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发明了很多方法来改变食物的自然属性。比如通过炮制加工中药,把中药的性味、归经,甚至是作用都改变了—不过这些是建立在了解食物本性的基础之上的。再比如奶制品是寒的,做成酸奶、奶酪,偏温了,这是发酵;经过加酒曲发酵,把粮食变成了酒,变成了醪糟,这是把粮食的能量提纯了,所以酒是有一种彪悍之气的。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人为的对食物的改变,其实包括烹调也是改变食物性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的很多患者特别喜欢吃水果,但是由于病情的原因,我建议他们不要吃,如果特别想吃,就用微波炉温一下再吃。这是由于现代医学认为,水果里面含有的维生素C对肠黏膜、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而维生素C最怕高温,故而把水果用微波炉热一热才可以吃。这也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适当改变食物属性的例子。你怎么吃着舒服怎么来,这是最好的。

你怎么吃着舒服怎么来,这是最好的。(2)膳是为我们度身定制的完美食物

说到饮食滋味,有一个字必须得提一下,那就是“膳”字。人们常说御膳、仿膳、药膳。什么叫膳?

膳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初的用餐形式—分餐制。大家伸筷子到一个盘里夹菜,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性。

我们参观博物馆时,看到的那些青铜器(比如簋、盘、鼎等),它们首先是食器,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

商周天子陪葬讲究“九鼎八簋”,意思是给他们上菜用的食器(包括杯、碗、筷子、勺子等),都是定制的,都有讲究。

商纣王时期,商朝的宰相叫比干。当比干听到纣王想用象牙做筷子的时候,就意识到国家将要走向灭亡。因为象牙做的筷子就必须要配玉做的碗,而玉做的碗必然不能盛一碗糙米饭,所以就得有美味珍馐、琼浆玉露。有了这些精美的吃食,与之相配的,当然还需要钟鼓之乐、锦衣华服和富丽堂皇的宫殿。

人类是很贪婪的,他们穷奢极欲的心,可以从一簇小火苗发展成为一片燎原之火。

真正的膳应该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还有体质,为每个人度身定制的饭菜。

真正的膳应该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还有体质,为每个人度身定制的饭菜。

我们去日本餐厅吃饭的时候会发现,他们上菜都用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酱汤、一碟咸菜,还有一小盘水果、一碗饭、一条鱼……这一份就是一膳。

膳是完美的,更是合适的。

现在很多人整天说自己吃的是仿膳、御膳,其实那根本就不是膳,因为那不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是不适合我们吃的。

现在很多人整天说自己吃的是仿膳、御膳,其实那根本就不是膳,因为那不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是不适合我们吃的。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是很合理的,给皇帝制定膳的人叫食医(中国古代有食医,有疡医,有疾医,分工非常明确)。而当时食医的工作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食疗养生师,给皇帝和其家人制定适合他们的营养套餐方案,而且这个方案完全以保健为目的(后来食医的发展偏离了正轨,变得穷奢极欲,一味追求甘脆肥)。延伸阅读:心眼儿小,易得厌食症和贪食症

当人吃得太饱、吃腻了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厌食的症状。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一是静候食欲恢复;二是通过服药来使食欲得到恢复,然后再接着吃。

当人吃得太饱、吃腻了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厌食的症状。

在古罗马时期,上层社会的人们过着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午宴请,下午泡澡,让食欲慢慢恢复,晚上再设宴。

那吃腻了怎么办呢?他们发明了一种催吐药,吃完了吐,吐完了再接着吃。开始吐的是胃气,后来吐的是心气,心气吐没了,就得了厌食症。

现在很多女模特、女演员都患有厌食症,她们不是不想吃,而是已经吃不下了,一吃就吐。她们已经不是意识、行为上的问题了,而是情绪、感情上的问题,她们是伤着神了。

心是火,脾是土,火生土,没有心气哪有食欲?因此,厌食症的根源在于心气内洞,或者叫心气虚极了。

心是火,脾是土,火生土,没有心气哪有食欲?

还有一种病叫贪食症,得这种病的患者其症状就是一直吃,不停地吃。

厌食症患者的表现是很抑郁,而贪食症患者的表现是很狂躁。还有的人是polarization(两极化)的,今天抑郁,明天狂躁;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在旁人看来很奇怪,很不能理解。

厌食症患者的表现是很抑郁,而贪食症患者的表现是很躁狂。

俗话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当人的心气、心眼儿极度狭小的时候,他的情绪就容易出现这种变化,在中医里称为“癫狂”。《黄帝内经·灵枢·癫狂》里指出,癫是指抑郁状态,狂是指狂躁状态。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病,民间俗称为“羊角风”,中医里把它称作“痫”,现代医学上称为“epilepsy(癫痫)”。

患有厌食症的人,不管你的饭菜做得多么美味、多么可口,他都不想吃。他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因为他心不在焉,没神儿了。

患有厌食症的人,不管你的饭菜做得多么美味、多么可口,他都不想吃。他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因为他心不在焉,没神儿了。

而患有贪食症的人,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你拿给他,他都会全部塞进去,而且还不停地吃,完全无法控制自己对食物的欲望。这是因为他心里的火气太盛,需要靠食物去压制。(3)“营”和“养”有什么区别

你对“营”和“养”的认识有多少?什么是营?什么是养?什么叫营生?什么叫养生?

现在人们都很关注养生,在我看来,养生比营生差远了。我们看现在很多讲职场的书、励志的书、官场斗争的书……这些书归根到底都是在讲营生。

营生发展到一定阶段了,或者人们生病了,才想起养生—养永远排在第二。

那营和养又有什么区别呢?

营,需要刻意而为之,需要动用后天的意识,所以我们常说钻营、经营、蝇营狗苟……这些讲的都是刻意地去做某些事情。而养更多则是强调顺其本性、天性,所以春天叫“养生”;夏天叫“养长”;秋天叫“养收”;冬天叫“养藏”。所谓“营”就是逆其根,罚其本、坏其真;所谓“养”就是顺,顺养、顺其性。

营,需要刻意而为之,需要动用后天的意识,所以我们常说钻营、经营、蝇营狗苟……这些讲的都是刻意地去做某些事情。而养更多则是强调顺其本性、天性,所以春天叫“养生”;夏天叫“养长”;秋天叫“养收”;冬天叫“养藏”。

道家有一种说法我很认同,它说,人必须先爱自己,然后才能好好爱别人。

现在,我们经常遭遇道德绑架,就像电影《非诚勿扰》里的情节:卖墓地的人先给你扣上“孝子”的帽子,这样你就不得不把那块墓地买下来,因为你是“孝子”啊!

现在很多患者对医生也是这样,他们先说你是医生,是医生就得有医德,就要救死扶伤,就不能休息。之前我也有过被人堵在电梯门口,不让回家的经历。我确实是医生,但我首先是一个人,人既得工作,也需要休息。工作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一直工作。我的工作是救死扶伤,但是不是普救众生,我如果连自己的健康都保证不了,又拿什么去治病救人呢?

所以,不管是谁,都要先爱惜自己,然后才能有能力去帮助和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他人。因此,我们所讲的营养,是先要顺养,然后再去经营。

不管是谁,都要先爱惜自己,然后才能有能力去帮助和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他人。(4)营养要以人本能的需要为基础

我还想告诉大家,如果我们光知道顺养,还是不够的,因为动物也知道。道法自然,动物可以吃生肉,但我们不可以,我们会用火。用火是营,这种营是符合自然之道的营。

因此,营养要注重以身体本能的需要为基础,再加上后天的正确意识引导。而后天的正确意识引导,多从经典中来。

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一根筋,很容易一条道走到黑。而营需要学习,养需要忘我。因此,我建议大家每天能站站桩、静静心,恢复一下本我,恢复一下本能,找回自己的感觉,这样就可以达到我们营和养的目的了。

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一根筋,很容易一条道走到黑。而营需要学习,养需要忘我。(5)喝水没问题,可大量喝水就会“中毒”

我认为,中医营养学的基本理念是“毒药攻邪”。你可能会问,毒和药有区别吗?毒和药是不一样的,凡是把自己原本的性质加强、浓缩之后都会变成毒。

水很普通,可是大量喝冰水就相当于喝毒,因为它把自身的寒性加强了。喝水没什么问题,但是大量地喝水也会“中毒”。这些都是把偏性做大、做强的结果(所谓强就是压强大,本身不重,但它那个立足点很细小,压强就会变大。所以压力大、压强大都叫毒)。同理,你偏爱某种东西,总吃某种东西,吃得太多,最后也可能会“中毒”。

你偏爱某种东西,总吃某种东西,吃得太多,最后也可能会“中毒”。

什么是药?大家都听说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氏是什么人?神农氏,即炎帝,是早于黄帝的一个部落首领。这是最早把人们从狩猎文明引向农耕文明的部落。神农将尝过的植物分为有毒的、无毒的、可常吃的、不可常吃的类型。

可以经常吃的,我们称之为“食”,可以短期之内服用的,我们称之为“药”。

可以经常吃的,我们称之为“食”,可以短期之内服用的,我们称之为“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可以久服,“久服不伤人”;中品的药,“无毒有毒,斟酌其宜”,可以暂时吃一段时间;下品的药,“多毒,不可久服”,病好了就立即停止。

药、毒的东西偏性都比食物大,是可以用来攻病邪的,它们对人体的正作用大,副作用也大,当然也只能是暂时服用。2饮食滋味的“滋”是什么(1)唾液是从哪儿来的

我们先想象一下,在没有用显微镜观察的条件下,我们舌头上的味蕾是什么样子呢?味蕾就像小毛毛在舌头上面飘着,如果没有唾液的滋润,舌头是干的,这些味蕾的功能就会退化,所以你吃什么东西都会是一个味儿,味同嚼蜡。

唾液是从哪儿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唾液是肾精所化。唾液是肾精所化。《黄帝内经》认为“心主舌”“其华在面”,所以人的舌头是红色的。一个鲜红的舌头有唾液滋润,表明水(肾水)火(心火)是相济的。这就叫饮食滋味的“滋”。

人体有一个穴位叫口禾髎,是大肠经的倒数第二个腧穴。为什么叫口禾髎呢?因为口禾则能知五味。《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里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什么叫禾(和)?有阴有阳才叫和。(2)唾液好,肾精足口水就是唾液吗

你以为口水就是唾液吗?NO!只有含丰富的酶和元气的口水才是唾液。它的特点是清亮、透明、不拉丝——如果流出来的口水拉着丝,而且是混浊的,那就只能叫口水。

有健康唾液的人,不会有厚舌苔,不会有口疮,不会有口腔溃疡或者舌头溃疡。

因此,一个人的肾精足了,唾液里的元气和元精就会好。

一个人的肾精足了,唾液里的元气和元精就会好。唾液质量好的表现有哪些呢

第一,口气清新而且是香的。

有的人跟你说话,你感觉到这人的口气很臭,这有可能是酒色过度;有的人口气甜香,感觉像刚煮熟的甜玉米味儿,这样的人就很健康了。

有人说:“徐大夫,请给我老公治治,他口臭。”我说:“他口臭都十年了,你怎么才来?”为什么?当时热恋的时候不在乎,现在受不了。

第二,能够很快化掉食物。

唾液质量高的人吃馒头,咬一口是甜的,喝水也是甜的,因为他们马上就能化掉。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唾液质量高的人牙齿都非常好,不会有牙菌斑。

唾液质量高的人牙齿都非常好,不会有牙菌斑。为什么老虎不刷牙也不得牙病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老虎不刷牙也不得牙病,我就会告诉他:第一,老虎是食肉动物。第二,老虎从没吃过腐肉。老虎都是现杀现吃,杀不着活的动物它就得饿死——没见过老虎弄台冰箱放几块儿肉进去吧。猫弄点儿东西会埋起来,但是老虎从来不会。

永远吃鲜肉是老虎最大的特点,吃饱了就不吃了,跟小孩儿一样。因此,别总逼着小孩儿吃东西,他不吃就代表已经饱了,该玩儿去了。由于老虎是保质保量地吃东西,因此,它的唾液永远是高质量的。

别总逼着小孩儿吃东西,他不吃就代表已经饱了,该玩儿去了。什么时候唾液质量马上会下降

一旦吃东西过量,唾液质量马上就会下降。

当你发觉自己舌苔变厚了,唾液有异味儿了,或者唾液变得黏稠污浊的时候,就应该控制你的饮食了,但是现在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现在很多人每天要吃三顿饭,落下一顿都觉得这个世界对不起自己,得赶紧补上。

舌苔为什么会变厚?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你已经吃多了,味蕾被覆盖住了,就是提醒你别吃了。

但是,我们并不懂得来自舌苔的暗示,而且我们居然还有办法让自己在舌苔那么厚的情况下仍然有食欲——这个麻辣烫那个烧烤,还有各种鸡精、味精添加剂,结果就吃出一肚子毛病。要想食肉,就吃低端动物的肉

我建议,吃肉的话,一定要吃低端动物(高端动物是什么?最高端的动物就是人,我们总不会吃人肉吧——除非有的人有特殊需要会吃点儿胎盘)的肉,最好不要吃食肉动物的肉。

因为食肉动物积攒的肉毒和臊气一般人消化不了,所以人类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把哪个食肉动物当成家畜来养(狗和猫除外,狗其实是杂食动物,而猫肉并不好吃)。

有一次我去广州,有位美食家患者请我吃饭,给我点了一盘当年SARS的“元凶”——果子狸,并告诉我果子狸有多好,可是我吃了一口就感觉臊气扑鼻。我虽然没闻,但是口腔和鼻子是通着的,所以也是可以感觉到的(就像有的人不爱擤鼻涕,或者从嘴里吐出来,或者直接咽了)。

最终我没吃那盘果子狸,他却吃得津津有味。后来我想,为什么我不吃呢?因为我的舌头是敏感的,而他的舌头全被厚厚的舌苔覆盖住了,他闻不到那个味儿,因此就能吃下去。

我们要吃肉就吃那些食草的、低等动物的肉——比如猪、狗等,但这些动物还属于杂食性的,它们也有肉毒。因此,我建议大家最好把偶蹄类的食草动物作为肉食首选,如牛、羊、骆驼等。

我们要吃肉就吃那些食草的、低等动物的肉。

同时,我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吃任何动物血液类食物,什么鸭血豆腐,什么毛血旺,都不要吃,这些食物寒气、阴气太重。但如果你阳气特别足,那你吃什么都行。

大家最好把偶蹄类的食草动物作为肉食首选,如牛、羊、骆驼等。舌苔厚腻,有口气、大便不通如何食疗

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去舌苔的方法—不再继续瞎吃。

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口衔丁香”,字面意思就是口里含一块儿丁香,后来指在朝为官,随后又逐渐演变为朝臣及文人雅士的常见礼节。

丁香本身就是一味药物,能治胃寒、胃动力不足、嗳腐吞酸等症状。

很多人找我看病,我一闻他们嘴里有一股蒜臭味儿,就问:“你吃蒜了吗?”“没吃,昨天吃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昨天吃的东西都在胃里待着还没消化呢!

如果你舌苔厚了,消化不良,又有口气,不妨含点儿丁香。

除了丁香,还有几个非常好的香料药效也不错。一个是白豆蔻。白豆蔻本身就是一味非常好的化湿药,可以治疗诸如肠胃不蠕动、湿气太重等症。白豆蔻不辣,嚼碎了含在嘴里,很清香,个人感觉白豆蔻有一种偏凉的香味儿。

如果你的舌苔实在是太厚了,就嚼比白豆蔻还好用的草果。

人们都说药膳难吃,但为什么用一些中药卤出来的肉却很好吃呢?因为中药只有用对了肉才会好吃。

如果你大便不通的话,可以嚼点儿槟榔。草果和槟榔都是我们温病用的一个非常有名的方子——达原饮里用到的药,专门刮体内的油腻,具有清热解毒、避秽化浊的功效。

如果你大便不通的话,可以嚼点儿槟榔。

我们想想人体不运化时的状态,基本和下水道被油腻的东西堵住是一个道理。

我们还可以去学习艾灸、刮痧和耳针让口气清新一点儿。当发现自己的舌苔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通过点穴、艾灸、刮痧把天枢穴和中脘穴弄畅通了,这样胃肠蠕动就正常了。人体自有用之不竭的大药——“咽唾”

有一个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养生方法——咽唾养生,就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大药”来养生,而这个大药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唾液。

有一个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养生方法——咽唾养生。

唾液正不正常,第一要看有没有,第二要看能不能保质保量地分泌。

唾液跟什么有关?跟肾有关,其实就是跟任脉有关——所以唾液腺本身的分泌能力与水平跟任脉有直接关系。

唾液跟什么有关?跟肾有关。

之前我给一位患者治疗毒瘾,给他针灸完之后,他说从吸毒以后他就没有唾液,现在用完针灸后感觉有唾液了。为什么呢?因为吸毒让他的任脉不通了,通过针灸又通了。任脉通了以后,人的唾液就会正常分泌。

一般人促进唾液分泌的方法就是用舌头舔上牙膛,舌头一翘,唾液就往出冒,然后嘴里装满了就咕嘟咽下去。这就是道家练功的方法,随时可以练,即使是睡觉的时候也不例外。

我们还要注意保持唾液的清洁,再有就是没事儿别大量喝水。这个要求似乎是有点儿高了,但如果一个人肾精足、唾液足,他是不需要大量喝水的。

为什么有人吃东西总是那么“津津有味”,没有唾液怎么会“津津有味”,没有唾液又如何能“津津乐道”,有那么多话可说呢?

为什么我不提倡人没事大量喝水?因为喝水会冲淡唾液和胃液,降低我们的消化功能。同理,我不赞同吃汤泡饭。

为什么我不提倡人没事大量喝水?因为喝水会冲淡唾液和胃液,降低我们的消化功能。

很多人唾液分泌少,甚至没有,就靠喝一口水、吃一口饭,这样唾液的质量便会很低。患干燥综合征的人特别可怜,因为他们的唾液腺失去了活性,牙齿就失去了滋润和保护,容易变碎,继而小片脱落,最终只留牙齿的残根。3饮食滋味的“味”是什么

味,分为两种——气味和口味。

气味是鼻子闻到的,口味又分为酸、苦、甘、辛、咸。口味简单来说有五个,复杂说来有十个。除了我们常见的酸、苦、甘、辛、咸,还有涩、焦、淡、辣、鲜。后面五味和前面五味的归经和作用是相同的,但是品尝出来的味道却是不一样的。

气味是鼻子闻到的,口味又分为酸、苦、甘、辛、咸。简单来说有五个,复杂说来有十个。(1)酸味、涩味:酸到极处就是涩

酸味除了常见的酸味,还有涩味。酸到极处就涩了,比如我们说这果子没熟,是青涩的;这柿子没捂好,也是涩的。所以酸和涩是一种味儿,都指口味。(2)苦味、焦味:烧焦的东西都有一种苦味

焦锅巴和烤煳了的食物味道都是苦的。

所以说,焦、苦是一种味儿。烧焦的东西都会有一股苦味儿。

焦、苦是一种味儿。烧焦的东西都会有一股苦味儿。(3)甘味、淡味:健脾益胃的首选之味

甘和淡是同一种味道。吃甘淡的东西可以健脾。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甘入脾,这说明甘味是补脾胃的主味。《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中提到:“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这句话充分说明甘淡可以补脾阴。

甘和淡是同一种味道。(4)辛味、辣味:辛偏中性,辣偏热性

辛是偏中性的,可以辛凉也可以辛温;辣就偏热性了。

辛是偏中性的,可以辛凉也可以辛温;辣就偏热性了。

曾经有位日本患者来就诊,他是日本一所病院的副院长(日本有两种医院,一种叫病院,一种叫医院,规模不一样。医院,规模小,相当于私人诊所。病院,规模大,相当于我国的医院)。他每隔两三个月飞一次北京,来我这儿扎针、吃药,治痛风。

当时,我的一个学生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日本的西医医院副院长,要跑到中国来治痛风?”其实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我也会找西医看病。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以治好病为原则,只不过是方法不同罢了。中医和西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水火不容,相互对立,其实双方之间有很多相互借鉴的地方。

医生都是要通人情的,不管西医也好,中医也好,都得了解人,知道人情的多变性、复杂性。通人情的医生,知道做医生的奥妙和艰辛。

医生都是要通人情的,不管西医也好,中医也好,都得了解人,知道人情的变化性、复杂性。

实际上,中医和西医就像艺术家和科学家一样,可以在很高层次—形而上的层次上交流,大家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在日本,最近一百多年来出现了很多中医,他们把中医叫作汉方医学。这些医生都是先学完西医,然后又学的中医。因此,他们现在写的论著,既有对现代科学的认识,又有对中医的理解。我妈妈的老师—马先生对“西学中”的那些日本人的论著非常推崇。我们家有很多这些日本人写的中医书,其中有个人叫矢数道明,他的医学论著特别适合那些有科学头脑,又想学中医的人读。

当时那位来找我的日本大夫,痛风特别严重,血尿酸特别高。但是经过我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他已经基本恢复了健康。而且,他的痛风发作频率(次数)、疼痛的程度在不断降低。他夫人还发现他一个最大的变化—口味变了。

这位患者之前吃辣吃得很凶(日本人一般不吃辣,但这个人很喜欢吃辣的东西,因为他阴寒内盛。他吃辣的东西,是他本能的反应—自救。就像我爸体内阴寒,就特别爱吃韭菜花,一到秋天就买了韭菜捣烂了,撒点儿胡椒面儿吃,我隔着老远闻,都觉得辣),但现在随着他血尿酸的下降,一口辣的也吃不下了,因为他的口味儿变了。

用前面说到的和来解释就是,他原来的身体里有很多阴寒的东西,需要搭配又辛又辣的气才能调和。但现在体内阴寒的东西被消除了,就不再需要那些辛辣之气了,所以口味就改变了。

原来的身体里有很多阴寒的东西,需要搭配又辛又辣的气才能调和。

由这个例子,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是不是对某种东西有特别的偏嗜?如果是,那你就想想“我为什么需要这个东西”,如果发现自己的身体存在某些问题,就想办法把你的身体调到“和”的状态,口味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是不是对某种东西有特别的偏嗜?如果是,那你就想想“我为什么需要这个东西”,如果发现自己的身体存在某些问题,就想办法把你的身体调到“和”的状态,口味自然就会发生变化。(5)咸味、鲜味:同一种味道

咸和鲜是一种味道。鲜到底是一种啥味儿?臭鱼、烂虾的味道就是鲜味儿,味精里有的东西就是从这里面提取出来的。什么是臭?臭到极处就是香。

咸、鲜是入心的。俗话说,“十个厨子九个咸,还有一个忘撒盐”。因为咸的东西可以补心气、通心神。如果没有咸味儿入口,那些苦力劳动者可能整个人都是瘫软的,没有心气了,也就没有办法干活儿了。

咸、鲜是入心的。俗话说,“十个厨子九个咸,还有一个忘撒盐”。因为咸的东西可以补心气、通心神。4中医的饮食观和西医一样吗(1)在医学这个领域,没人发现终极真理

中医的饮食观和西医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太大了。有的人反中医有个观点:“为什么要有中医?难道还有中国数学、中国物理、中国天文吗?”

其实也有,只不过逐渐被西方人取代了。

一些人认为自己发现的是终极真理:“既然我是终极真理,你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可恰恰在医学这个领域,没人发现终极真理,大家都是“摸象的瞎子”。有的人摸到屁股了,有的人摸到腿了,然后摸到屁股的人就说:“你发现的不是真理,我摸的屁股才是象。”

在医学这个领域,没人发现终极真理,大家都是“摸象的瞎子”。

这就是这类人犯错误的地方—喜欢以用片面的观点代表终极真理而自居。

真正的中医,其实是独立于西方医学体系外的一门认识真理的学问,其发现的真理更加精细,更加入微,所以我觉得中西医不应该互相反对,应该互相参考学习。(2)中医“以人为本”,西医“以食物为本”

中国饮食食疗(或者叫中医营养学)和西方营养学最大的区别是:我们是以人为本,西方营养学是以食物为本。所以他们说营养,就是分析食物的成分,而不管谁吃。但同样的东西,猪吃和人吃是不一样的,这和食物本身的营养是没有关系的。

中国饮食食疗(或者叫中医营养学)和西方营养学最大的区别是:我们是以人为本,西方营养学是以食物为本。

我们中医营养学是以人为本,这个“人”甚至可以具体到不同时刻、不同心态、不同情绪下的人。也就是说,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最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中医营养学是以人为本,这个“人”甚至可以具体到不同时刻、不同心态、不同情绪下的人。

什么叫以人为本?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北京迷路了,问一老大爷:“大爷,去天安门怎么走?”老大爷有两种回答方法,一种是“你往东北方向走”,这叫以地球为本。还有一种回答是“你往左走”,这是以问路者为本——以人为本。哪种回答更容易帮人找到地方,不言而喻,当然是第二种。

要知道,对于一个迷路的,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的人来说,你跟他说往东北走,是没有用的。

如果有人到你住的小区找你,你告诉他:“我在1栋,就是你一进门,左手边儿的那栋楼。”远比你告诉他“我在北栋”要好得多。这就叫以人为本。

所以说,中医营养学讲的以人为本,是严格基于人的基础上来讲营养学。这样是不是说,基于具体人的中医营养学就不能普适大众了呢?不是!

中医营养学讲的以人为本,是严格基于人的基础上来讲营养学。(3)人越活越粗鄙的后果是什么

现代科学是如何研究疾病的?它是制造一些机器,通过这些机器来看清楚血液的流动、循环。它们像镜子,可以反映出所有的药物进入身体里面的反应。

中医的经验是基于“真人(不是一般的人,是能感受到天地、气血变化的人)”亲身尝试得出来的结论。而中医营养学也是基于真人本身对所有食材或药物做了人体试验之后,总结出来的。我们首先会看那些药物可能对自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摸索,最终得出一种相对固定的经验。这就是中医营养学的方法理论。

中医营养学是基于真人本身对所有食材或药物做了人体试验之后,总结出来的。

中医营养学把极其复杂多变的问题简单化了。举个例子,人类的肉眼本身是不能分辨光线的,但是通过三棱镜照射后产生七色光,就变得一目了然了。三棱镜就相当于“真人”,不管吃进去的是什么,经过人体的中和反应,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反映出来。然后我们把这些变化上升到抽象高度,并进行总结,就形成了中医营养学。

这些变化包括寒热温凉,这是最简单的阴阳变化,升降浮沉。有些东西吃了往上走,有些往下窜,这些反应都是人体的感和觉。还有最重要的是归经—靶器官,是一种最精妙的感觉器官。

现在,我们越活越粗鄙,越活越浅薄,所以这种感和觉也越来越差了。但是我们并没有感觉,食物进入我们身体之后产生的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归经等反应我们也似乎感受不到。

为什么说中国的文明都是早熟的文明?因为在上古时代,人都很天真,而现在的人越来越不天真,所以最后人们变得对这些生命的真相几乎无法理解。

为什么说中国的文明都是早熟的文明?因为在上古时代,人都天真,而现在的人越来越不天真,所以最后人们变得对这些生命的真相几乎无法理解。

我有个病人,生病时候,吃电磁炉做出来的饭会上火,但吃煤气做出来的饭就不会上火。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病人在生病的时候,是非常敏感的。为什么古中医的食疗学里面,对用火、用水都非常讲究?因为有感觉。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没感觉。(4)葱辣鼻子蒜辣心,芥末辣得鬼抽筋——归经

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二正经,还有奇经八脉,吃进去东西后都是先归正经,触动后天之气,一般来讲很难触动元气(元气如果那么容易被触动,人也就快完了)。

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二正经,还有奇经八脉,吃进去东西后都是先归正经,触动后天之气,一般来讲很难触动元气。

那么,辛辣的东西食用后是怎么归经的呢?

老百姓讲“葱辣鼻子蒜辣心,芥末辣得鬼抽筋”,中医认为葱入肺,而且通督脉。所以我们抢救病人时,如果四逆汤都不管用,那就用通脉四逆汤,加上葱白(适合面赤者)。中医为什么说蒜入心?从物理感觉上它是吃到胃里了,但是它作用的部位是心。比如中医治疗早期心脏病(中医叫胸痹)用栝楼薤白白酒汤,薤白就是小蒜或者叫野蒜,其能通阳散结,行气止痛。可见,蒜是一种温通心神的食物。

中医为什么说蒜入心?从物理感觉上它是吃到胃里了,但是它作用的部位是心。

当我们感觉正常时,吃它会觉得辣心,但如果我们的心有寒凉的感觉呢?那么,吃完蒜之后我们会吐出那种咸的、凉的痰,然后就会觉得通体畅通,就会觉得:哟,世界挺好的嘛,天是蓝的,鸟儿在唱。我们之前感觉不到,就是因为“痰迷心窍”了。

有人问:“腊八蒜也入心吗?”当然,腊八蒜也入心,只不过刺激作用没那么大,适合普通人吃,所以老百姓喜欢吃腊八蒜,这其实起到了对心脏的保健作用。

据考证,前面说到栝楼薤白白酒汤里面的白酒,既不是我们现在的白酒,也不是黄酒,而是苦酒,也就是醋。

栝楼薤白白酒汤里面的白酒,既不是我们现在的白酒,也不是黄酒,而是苦酒,也就是醋。

焦树德先生是位中医大家,他在论述栝楼薤白白酒汤的时候说:“关于白酒是有争议的,有医家用黄酒的,也有用醋的。但是我临床发现,用醋的效果最好。”

芥末入哪儿?入肝和心包经,这二者都是厥阴经。因为芥末入肝,肝开窍于目,所以吃芥末会辣得眼泪出来。至于辣得“鬼抽筋”的“筋”,中医分析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指我们的肌腱,二是指神经。如果一个人已经开始震颤,哆嗦了,你还给他吃芥末吗?肯定不能,那是火上浇油。

芥末入哪儿?入肝和心包经,这二者都是厥阴经。因为芥末入肝,肝开窍于目,所以吃芥末会辣得眼泪出来。(5)味道是人的主观感觉

请大家记住:当你对某种味道有感觉的时候,说明你的身体在变化。比如当你恶心、想吐的时候,你觉得刚拖完地的那些水迹都有腥味儿,其实它原来就有腥味儿,但你为什么现在才闻到呢?因为你的身体发生了变化。我个人认为,味道是人的主观感觉。因此,重视个人,以人为本,是中医营养学最宝贵的地方。重视个人,以人为本,是中医营养学最宝贵的地方。5中医营养学的讲究(1)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进行最好的保养

对于中医初学者来讲,当学完脏象以后,就能觉察到自己的脏象是处于生理阶段,还是病理阶段,就可以先通过饮食来调养身体。这是以人为本的中医营养学的第一个特点。

中医营养学是以真人为蓝本,再推广到普通人的,可以精确对应到每个人。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个体差异性。

中医营养学是以真人为蓝本,再推广到普通人的,可以精确对应到每个人。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个体差异性。(2)最好吃应季应地的食物

中医营养学是以天、地、人为参照体系的。

什么是天?就是我们吃的、喝的这些食物要讲究出产的时间、食用的时间和食用的量,这叫食饮有节。我们吃东西一定要顺应天时,也就是说要应季。如果想健康长寿的话,那么最好吃应季应地的东西。

如果想健康长寿的话,那么最好吃应季应地的东西。

以前我们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的时候,吃的那些东西反而是很健康的。因为当时我们没有条件去吃不健康的东西,也没有反季节的东西,都是到了什么季节就吃什么。

如果再讲究一点儿,就要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去饮食。

如果再讲究一点儿,就要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去饮食。

自然界里,每个植物都有它的“信”,就是什么时候什么花开,什么时候什么“秀”,什么时候什么“实”,什么时候什么落,这叫华、秀、实、落。比如说到了一定的时节石榴花就开了,或者是杨梅、樱桃、桑葚、西瓜……熟了。

饮食应季的目的在于:第一(也是最基本的),要充饥;第二,要解馋;第三,要过瘾(过瘾其实就是调神、通神)。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面提倡,只要我们的饮食、思想、行为跟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起伏规律去走、去共振,我们就能活得好好的。

饮食应季的目的在于:第一(也是最基本的),要充饥;第二,要解馋;第三,要过瘾(过瘾其实就是调神、通神)。(3)吃什么不重要,什么时候饥了、饿了、馋了很重要

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宗旨还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这些都是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这些都是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就像在“吃不吃早餐”这个问题上,有不少人会举出各种科学的论据来证明吃早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一个站出来问你“你早晨起来饥不饥”“你早晨起来饿不饿”,这与“强暴”人的胃有什么区别呢?“以人为本”是王道,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是霸道。(4)顺时而食,人就活得不累

中医营养学认为,在饮食上,我们起码要应四季,应该跟着四季的变化走。

春天要多吃嫩芽儿、绿叶的菜,少吃肉,因为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春天应“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违反它,人体生发的阳气就会被压制。

什么叫春生?春天是生发的季节,应该多吃嫩芽绿叶,鼓励生发之气,少吃肉,少吃酸。我们立春那天吃的春饼里,主要的食材是豆芽、绿叶菜,这就是顺应了时节。这都是针对健康的人而言的,可以鼓励他们的生发之气。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应该多吃嫩芽绿叶,鼓励生发之气,少吃肉,少吃酸。

在过去,说极端一些,过年、过节是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人唯一可以吃饱、吃好的时候。所以中国的节日大多沿袭着浓厚的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习俗,节日期间的饮食,基本都是黏腻、肥厚、难消化的。时过境迁,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可就不能再那么吃了。

中国的节日大多沿袭着浓厚的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饼,高糖、高油,我们现在吃了之后会感觉顶在胃里,很难受。但如果是在以前,人们吃不到油,吃不到糖,吃不到白面,他们吃起来就会感觉很香。

继承传统的目的是,让我们活得更好一点儿,不是说为了继承而继承,而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夏天太热,人体容易出汗,流失盐分,所以夏季的饮食要注意补充盐分,口味要偏咸一点儿。还有,夏天我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血肉有情之品,这主要是因为夏天人的胃肠容易寒,所以一定要吃温性的食物,同时还切忌吃大量冰镇的东西。因为夏天人体所有的热气全在体表,不是吗?夏天我们摸摸自个儿的肚子,常常是凉凉的。

夏天太热,人体容易出汗,流失盐分,所以夏季的饮食要注意补充盐分,口味要偏咸一点儿。

到了身体容易燥的秋天,果实成熟了,我们就要吃点儿梨、苹果这些水果,也可以喝点儿果汁,这样可以滋阴、润燥。

很多人在春天喜欢喝果汁,其实春天是没有应季的水果的,有也是带着邪气的。

冬天我们吃什么呢?秋天吃果,冬天吃实—看松鼠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而且冬天我们要吃一些须根的东西,比如土豆、红薯、萝卜等。其实,从秋天开始我们就应该晒点儿干菜,比如过去人们常吃的葫芦干儿、豆角丝儿、茄子干儿、蘑菇干儿……到了冬天用来炖肉,特别香。这样的食物和我们现在所吃的反季节食物,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冬天我们要吃一些须根的东西,比如土豆、红薯、萝卜等。

为什么冬天要吃这些东西?因为冬天是闭藏的。如果冬天吃绿叶菜,就会给身体一个错误的信号—春天来了。然后我们的身体就会提前发生一些相应的反应,但事实上还是风刀霜剑的严寒,这样我们身体里的神就会很痛苦:“到底该听谁的?”神一痛苦,人就开始痛苦,身体也就会出现各种状况。

其实,按照季节的规律去饮食,包含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顺时而食。我们吃的不仅是物质,还有能量,那种生、长、收、藏的能量和气息。

按照季节的规律去饮食,包含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顺时而食,我们吃的不仅是物质,还有能量,那种生、长、收、藏的能量和气息。

比如当我们吃一些根茎的植物,或者是须根的植物,我们的气是往下沉潜的;而如果我们吃一些发芽的,或者是一些开花的植物,我们的气就会往上浮。

最关键的是这样饮食能够实现调神,能够跟天地的节奏实现同步、共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活得很累。第二章为什么要“应地而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的最终目的是“求和”,让身心达到一种和的状态。如果水土不服,身体就容易出偏。就好像一个人走钢丝绳,走不好他就容易往下掉……1吃的最终目的是“求和”(1)要吃就吃常食—本地方圆百里出产的食物

前面讲到了我们的饮食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应季而食,另外,《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里谈到,饮食还要讲究应地而食。

所谓应地而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说,每个地域的人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点,你在某地生活,就得适应当地的环境。

怎么适应?就是吃本地方圆百里出产的东西,这才是我们的“常食”。当然偶尔尝尝鲜、偷个腥也可以,但如果老是不以当地出产的食物为自己的主食、常食的话,你的身体就容易出偏。

偶尔尝尝鲜、偷个腥也可以,但如果老是不以当地出产的食物为自己的主食、常食的话,你的身体就容易出偏。

饮食的最终目的是“求和”,让身心达到一种和的状态。如果水土不服,身体就容易出偏。就好像一个人走钢丝绳,走不好他就容易往下掉,因此,走钢丝绳的人需要时刻调整。(2)水土不服怎么办

所谓水土不服,就是人到了外地,吃了外地的东西,然后就会身体不舒服,严重的还会上吐下泻。

所谓水土不服,就是人到了外地,吃了外地的东西,然后就会身体不舒服,严重的还会上吐下泻。

那怎么预防水土不服呢?去外地之后,在我们吃当地所有的东西之前,第一件事儿就是先要喝当地的水(也别喝矿泉水,除非你一直喝矿泉水),把水煮开了,泡一杯当地产的茶。这叫先“上堂问礼,入乡随俗”,也叫先试试那儿的水土,这样的话可以避免因水土不服而闹病。

如果你已经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怎么处理?一是要少吃东西,另外要赶紧调整自己的消和化的功能。

如果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怎么处理?

一般来讲,北方人到南方最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为什么?这主要是因为南方的湿气比较大,而北方比较燥。

为什么北方人到南方最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现代人的水土不服是:不去外地,吃遍驻京办。今天陕西大厦,明天河南大厦,吃得很爽。如果身体健康,吃完会不舒服;如果身体不健康,吃完就没反应,于是再接着吃,不知不觉中,病根便被埋下了。(3)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越耗元气

常食是什么?一个人出生在哪儿,或者久居在哪儿,就吃哪儿的日常饮食。吃常食对人体能量的消耗是最少的。

吃常食对人体能量的消耗是最少的。

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

不吃常食,就像总不回家,在外面找情人一样,最后把自己消耗死。因此,要吃家常饭、吃常食,跟老婆在一起,俗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

不吃常食,就像总不回家,在外面找情人一样,最后把自己消耗死。因此,要吃家常饭、吃常食,跟老婆在一起,俗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

一般来说,方圆百里的植物会养育出适合在此地生存的动物。比如我们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个内陆城市,我们就要尽量少吃海鲜,要吃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就是吃鱼也要尽量吃淡水鱼。

为什么?海有一个自然的平衡系统,生活在海边儿的人,吹海风,闻海味儿,人自然就会想吃那些海产品。而我们内陆的人,由于没有那样的消化环境,吃那些深海海鲜,闻不到那个味儿(没有那个消化的环境),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我们内陆的人,由于没有那样的消化环境,吃那些深海海鲜,闻不到那个味儿(没有那个消化的环境),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再比如说你是北方人,你到了西藏,吃麦子(面粉)就不得劲儿,你必须吃当地出产的青稞(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吃糌粑、吃酥油,你才觉得身体有力量。如果到了西藏,你还吃白米饭,然后不吃当地的食物,你的身体很快就会出现不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在我的老家山西(属高原地区,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比北京要高1000多米,所以它那儿的饮食习惯就和北京完全不一样),吃的主食热量就偏高。小米、北方的粘糕、莜面(莜面是我吃过的食物中热量最高的)热量都较高。我老家有句话叫“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意思就是吃完莜面可以走三十里路,吃完糕可以走四十里路。糕的特点是什么?吃到胃里特别不好消化,因为它是种软食,就像我们吃的糯米糕。

我老家有句话叫“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意思就是吃完莜面可以走三十里路,吃完糕可以走四十里路。

我父亲是河南人,他到山西之后,我姥姥她们就蒸了糕来招待他(这是当地待客最好的饭,因为黄黏米的产量低,莜麦产量更低),因为之前他没有见过这个糕,也吃不习惯,感觉糕在他嘴里越嚼越多,而且还咽不下去。总之,他看上去是极其痛苦地在吃。老家人说,外地人吃糕有个特点—越嚼越多。(吃糕不像吃米饭,纤维含量高;或者吃面条,嚼嚼就碎了,容易咽下去;糕是越嚼越筋道。)可当地人不是这样,他们吃了糕之后会很高兴(黍子是入心的)。

在老家,如果有人过生日,中午家里就会蒸糕,意思是越来越高,年年高。这其实也暗含一种医学道理—黍子是入心的,能让你的心气儿也逐渐变高。

在老家,如果有人过生日,中午家里就会蒸糕,意思是越来越高,年年高。这其实也暗含一种医学道理—黍子是入心的,能让你的心气儿也逐渐变高。

我有一次到了陕西,当地朋友请我吃稷面。稷子比黍子颗粒小,黏度不如黍子,但甜度更高,另外,稷子更抗旱。如果在播种时不下雨(农民就是靠天吃饭,下雨了才能播种),其他作物就会错过农时,但是稷子不一样,之后只要再下点儿雨,撒上种子,就能长。而且它的生长期特别短,四五个月就有收成,所以当地人把稷子当成救命的东西(稷为百谷之长,古代帝王奉稷为谷神)。“江山社稷”这个词就充分说明了稷的重要性。

遗憾的是,我问当地的老乡,他们告诉我,现在很多当地人已经不吃稷面了,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新鲜、奇怪的玩意儿来招待客人。

归根到底,如果想身心健康的话,我们一定要想一想,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究竟吃什么比较合适?(4)所有上瘾的东西都通神:北京人有啥“穷讲究”

不少北京人有个特点—“穷讲究”。以前可能祖辈上做过官,或者是有点儿文化,但是后来落魄了,家道中落了,但是讲究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穷讲究表现在哪儿呢?善于利用下脚料、边角废料做出好吃的东西来。所以北京的特色小吃都是炒肝儿、灌肠儿、卤煮、豆汁儿……“穷讲究”表现在哪儿呢?善于利用下脚料,边角废料做出好吃的东西来。

现在灌肠儿灌的真是肠吗?有一丁点儿肉吗?没有,全是淀粉。以前的灌肠儿都是被削成那种带棱、带角、厚薄不均的片儿,用油一炸,薄的地方脆,厚的地方酥,特别好吃。

他们怀念吃海参、燕窝的那些日子,但是又没有能力再去吃那些东西了。于是就按那些东西的味道做出了一些平民化的食物,这就成为北京饮食的一个特点。

在喝的方面,北京人爱喝什么?豆汁儿。说到豆汁儿就必须要说一下麻豆腐。我们都吃过绿豆粉条、小细粉条,把绿豆里面的淀粉提出去做成粉条,剩下的那些稠糊凝滞的粉浆就做成了麻豆腐。麻豆腐还是寒的,怎么办?用羊油加一个红辣椒一炒,寒热一平衡,很好吃。而最后剩下的较稀的汁儿,经过发酵,就变成豆汁儿了。味道奇难闻,喝起来口感也不怎么样,但是喝完了就上瘾。所有上瘾的东西都通神。因此,北京有句话叫“豆汁儿腿子”,就是说一个人刚才还好好地走路,突然闻到豆汁儿的味儿,腿就不由自主地往那儿走去了(不受意识控制,靠神的控制)。

所有上瘾的东西都通神。

尽管豆汁儿发酵过了,但喝的时候还得用点儿焦苦的东西—焦圈儿来平衡一下,口感也会更好。总之,关键是让你觉得吃得舒服。

饮食的关键是让你觉得吃得舒服。

如果吃了很多营养很丰富的东西,但吃完之后浑身难受,就不如不吃。(5)同一种食物,出产季节不一样,对人的作用也不同

我们常常以食物出产的季节来判断它们的属性。比如笋,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笋就是笋,但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冬笋和春笋是不一样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笋就是笋,但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冬笋和春笋是不一样的。

冬笋、春笋都是笋,有什么不一样?

一个还在地下埋着,一个已经冒出来了,所以要想滋肾阴,冬笋烧猪肉是最佳的选择。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做一顿笋烧肉,就可以既有竹,又有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