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门中医针灸宝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10:35:32

点击下载

作者:王占伟

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承门中医针灸宝典

承门中医针灸宝典试读:

前言/Preface

笔者于2006年主编的《承门中医针经宝典图谱》一书,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时至今日,仍有人索要此书。有鉴于此,笔者重新整理了近年的临床经验,编写了此书。本次出版整改了版面,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承门绝技部分。

本书重点整理收录了承淡安先生和陈昕先生对中医经络穴位的独特见解和注释,也编录了承淡安先生对古代针灸家一些经典论著的注释、解析,最后把师门对灵龟八法的临床经验应用、各种常见疾病的经验治疗处方及绝招,一一简述。另外,把古今医家的治验方法也收录书中,供各位同仁及针灸爱好者借鉴、参考。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对古代文献名称多以简称著录;在引用古代文献时,为保持原著原貌,有些术语名词,仍维持原状。

多年来,唯恐辱没师门名声,勤耕不辍,潜心研究灵龟八法,现已将其演化灵龟八卦针法、元极针法等,临床应用,取效迅速,尤其对中风偏瘫、各种疼痛疾病,效果神奇。王占伟

一、针经杂说

导言

上自春秋《灵枢》问世,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唐代王焘著《外台秘要》,宋代王维一著《铜人针灸腧穴图经》,定针灸穴位名,以此为准绳。宋代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金代窦汉卿著《针经指南》,元代杜恩敬著《针灸摘英集》《针灸捷要》二本。明代徐凤著《针灸大全》,明代高式著《针灸聚英》《针灸节要》二本。明代杨继洲著《针灸大成》。清代至今,著针灸者不止千万。

唯有承氏谵庵针灸学阴阳学说有序,经络分明,辨证有条,配穴施治井然,颇有独到之风,实为应用启蒙之明珠。吾所著“针经杂说”,是共弟子探讨穴位的命名,每穴主治与配方,经络之交会,布行内外之所用所见之疗效,细细记述,以志师徒这段因缘。

弟子向好,然吾已逾古稀,才学浅薄,错误必多。上恐有辱先师、承氏之尊,下恐误人子弟。

敬请诸君指正。陈昕

手太阴肺经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际,循鱼际出大指端,多气少血,寅时注此。

1.中府穴(一名膺俞)云门穴下1.6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去胸中行各1.6寸。足厥阴肝经之气内循上膈属肺,出表肝经会。本穴原名腑中俞,是肺之募府者之府,募者气之会也,气之招募也,故名中府穴。《铜人》:针三分,留五呼,灸七壮。《大成》:主治腹胀,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吐,咳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吐,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

杂说:肺内通达诸脏,外主皮毛,肺为五脏之华盖,声音之所出,皮肤之润泽。内伤七情,外感六淫,肺金则不清。刺此穴可使郁气结散,补之可使气升降得平。

2.云门穴中府上1.6寸,去中行6寸,侠气户旁2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此穴在于肺气化布于表,气出入之门户,使太阴之气,通达于表阳,气在表行肺主皮毛之功,故名云门穴也。《铜人》:针三分,灸五壮。《素注》:针七分。《大成》:主治伤寒四肢热不已,咳逆,喘不得息,气上冲心,瘿气。

杂说:云门深针人晕倒,胸膜刺伤须慎防,此穴针灸切莫用,中府代劳气便畅。

3.天府穴腋下3寸,肘腕上5寸。天者肺居其上,府乃气之聚散,化布升降之处,故名天府穴。《铜人》:针四分,禁灸。《大成》:主暴痹,中风邪,泣出,目眩。

杂说:正气不摄身虚症,虚汗盗汗风汗出,此穴莫灸宜针补,气不守中配合谷,身肿气逆针可补。

4.侠白穴肘上5寸,穴在上膊内侧腋下,膊内白肉处,故名侠白穴也。是肺经行循之夹道也。《铜人》:针三分,灸五壮。《素注》:针二分,灸五壮。《大成》:主治心痛,烦满,短气,呕逆。

杂说:结气烦满心不畅,气短胸闷心悸恍,行针得气天府至,心胸烦满立通畅。

5.尺泽穴自肘横纹至手腕横纹同身1.3尺,寸关尺三部脉候取3寸,尺脉至上肘横纹为同身寸1尺,手太阴肺脉所入为合水,泽者水也,故名尺泽穴。《铜人》:针五分,灸七壮。《明堂》:针三分,灸七壮。《大成》:主治肩臂痛,汗出中风,小便数,善嚏,悲哭,寒热风痹,臑肘挛,手臂不举,喉痹,口干,四肢暴肿,心疼臂寒,短气,肺膨胀,心烦闷,少气劳热,喘满,腰臂强痛。小儿惊风。

杂说:咽干,舌燥,通身津液失调,所谓之干燥综合征患者,泻尺泽、委中,补合谷、承浆其效良好。急性腹痛,上吐下泻,胃肠炎,尺泽、委中放血,其痛立止,上吐下泻顿消。

6.孔最穴去腕上7寸,侧取之。本穴是肺经之郄穴,孔者洞有通也,上达云门中府之气,下通少商之气,是肺经行本经之气上承下达之要穴,故名孔最穴。《铜人》:针三分,灸五壮。《大成》:主治热病汗不出,呕逆,肘臂厥痛伸屈难,手不及头,手不握,吐血,失音,咽肿头痛。

杂说:上达天府下通商,肺金之别称肺也。身热疼痛孔最当,失语配穴天突好,咽肿喉燥配少商。

7.列缺穴以两手交叉,食指尽处,两筋骨罅中。手太阴之络,别走阳明。穴在少阴,别走阳明,大有阳刚制约阴柔之象。古人雷电二神为列缺神,虽是阴经穴,却有阳刚之功,治巅顶诸疾,故名列缺穴。《铜人》:针二分,留五呼,泻五吸,灸五壮。《大成》:主治偏风口面?斜,手腕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臃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热,交两手而瞀。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

杂说:偏头风痛病难医,留针风池列缺泻,翳风听宫任君用,补泻分明痛立止。

8.经渠穴寸口动脉陷中。经者肺脉之行径,渠乃通而诸气会集之处,上疏肺气与足厥阴之气布于阳经而交会,故名经渠穴。《铜人》:针二分,留三呼,禁灸。《甲乙》:针三分,禁灸。《大成》:主治疟寒热,胸臂拘急,胸满胀,喉痹,掌中热,咳逆上气,伤寒,热病汗不出,暴痹喘促,心痛呕吐。

杂说:阴经入阳承刚气,五心烦热补莫迟,胸背拘急楚酸痛,经渠肺俞泻即愈。

9.太渊穴(一名太泉)穴在掌后内侧横纹头。太者大也,渊者,江河渠水之聚处曰湖,《难经》曰:脉会太渊,太渊是十二经之总汇,汇后而溢,分布诸经而运行,故名太渊穴。《铜人》:针二分,灸三壮。《大成》:主治胸痹逆气,呕饮食,烦闷不得眠,肺胀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赤痛,乍寒乍热,缺盆中引痛,肩背酸痛,掌中热。

杂说:肺脉所注为俞土,十二经脉气血会,咽干舌燥效果好,乳肿乳痛立见消。

10.鱼际穴大指本节后,散脉中。拇指后肉,其形如鱼腹,上承泽渊、经渠,肺气会诸经之气于太渊,如龙入海,鱼归水渠,畅行无息之势,行而无端之长,故名鱼际穴。《铜人》:针二分,禁灸。《大成》:主治酒病,恶风寒,心烦少气,乳痛,胃气下溜,五脏气乱。

杂说:宗气不足胃气溜,心烦气闷喉中干,痹走胸背痛不止,鱼际取后痛便安。

11.少商穴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肺经所出为井木。肺在形为金,在时为秋,在声为商,故名少商穴。《铜人》:轻刺微出血,不宜灸。《大成》:主治咽肿喉闭,汗出而寒,喉痛,小儿乳蛾(即口疮)。

杂说:酒后狂淫声嘶哑,咽干喉痛症立消。妇人乳头如针刺,少商放血即安宁。

手阳明大肠经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拇指外侧出其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上两骨之间,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于阳明。本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

1.商阳穴(一名绝阳)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合谷会,肺金之气传入阳明,故阳中有阴,命名商阳穴。《铜人》:针一分,灸三壮,留一呼。《甲乙》:针一分,灸七壮。《素注》:针一分,留二呼。《大成》:主治肺中气满,咳喘中满,热病汗不出,耳鸣聋,寒热痎疟,口干颌颔肿,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杂说:庚金之腑乃大肠,脉在右寸阴阳泽。实则脉实,因伤热肠满不通,用药辛温可泻,然天枢、三里速泻引以气海而便立通。虚脉则虚,伤寒而肠鸣泻痛,补以酸凉,补三里泻阴交而痛止,取长强而泻止。解酒毒,蒸黄连甚好,商阳尺泽放血更妙。炒厚朴而止便红,温灸天枢关元中极大肠俞,红止腹胀亦轻。肠风用川乌荆芥,灸神阙天枢更灵。脏毒寄卷柏黄芪,气海灸委中放血可行。痢中六神丸有效,温灸八髎大肠俞立效。润肠通秘,麻仁丸果有神效,行滞推坚六磨汤岂无奇神之功,大小肠俞针补,天枢归来也妙。当泻则泻,当补则补。针药源一理,辨标本识阴阳,自得其妙。

2.二间穴(一名间谷穴)穴在食指本节前陷中。商阳在次指内侧,而二间之意是手指二节间,故名二间穴。《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五壮。《大成》:主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出血,多惊,齿痛,口干口歪,急食不通,伤寒口结。

杂说:肺与大肠配表里,爆结不通实肺火,泄泻不止肺寒虚,二间内庭牙痛止。

3.三间穴(又名小谷,一名少谷)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谷乃肉也。意同二间,故名三间穴。手阳明大肠脉所注为俞木。《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大成》:主治喉痹,咽中如鲠,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唇焦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杂说:东垣曰:气在臂足取之,先出血脉,后深取手阳明之荥俞二间三间。大肠之疾寒热虚实,宜先诊肺气之虚实,配大肠俞穴,合足阳明之三里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胀满则配中脘尤效。

4.合谷穴(又名虎口)少阴、阳明在此相会,故名合谷穴。次指岐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大成》: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疟,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头痛,下齿龋痛,耳聋,喉痹咽肿,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蛾。

杂说:合谷手阳明大肠脉之要穴,承肺金之气而上行,肺主皮毛,故为外感风寒内秘结不通,口面诸患之主穴。

合谷、太冲各二穴名曰四关,合谷、足三里相配,表里诸症可取,扶正祛邪。

5.阳溪穴(一名中魁)腕中上侧两筋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行为经火。《内经》云:“肉之小会曰溪。”穴在阳明,故命名阳溪穴。《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大成》:主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寒嗽呕沫,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

杂说:耳鸣如啸兮,阳溪听宫翳风能医,狂言无眠兮,取阳溪肝俞。臂不举兮,阳溪曲池补肩髃。

6.偏历穴穴在腕中后3寸。手阳明络脉,别走太阴,手太阴阳明之络穴,阴气盛而阳气不足,则手指皆冷,反之掌指皆热,经络之通处,故名偏历穴。《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明下》:灸五壮。《针灸聚英》:针三分,灸五壮。《大成》:主治肩膊肘腕酸痛,齿痛,鼻衄寒热疟,癫疾多言,喉痹,耳鸣,汗不出,利小便。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杂说:手指皆冷偏历补,泻治指掌热有余,阳气不足手厥冷,阴气虚时热掌心。

7.温溜穴(一名逆注,又名池头)穴在腕后5.5寸。偏历穴承上启下,温溜承偏历经气,络脉温和而畅,故名温溜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大成》:主治肠鸣腹痛,伤寒哕逆噫。膈中气闭,寒热头痛,喜哭狂言,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

杂说:散寒结膊臂酸痛,化郁结三焦畅通,寒厥头痛效果好,治肠鸣更有奇功。

8.下廉穴辅骨下,上廉下1寸。廉是侧边,两肌之交处,称为廉,故名下廉穴。《铜人》:斜针五分,留三呼,灸五壮。《大成》:主治泄泻,劳瘵。小腹满,小便黄,便血,狂言,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痃痹,腹痛如刀刺难忍,腹胁痛满,狂走,挟脐痛,食不化,唇干涎出,乳痛。

杂说:独取下廉治腹痛有效,若配天枢阴交关元,针灸大肠俞足三里,其效更佳。手臂麻木不仁,先取井穴而后取合谷曲池更妙。

9.上廉穴手三里下1寸处。下廉上廉穴之名意相同,故名上廉穴。《铜人》:斜针五分,灸五壮。《大成》:主治小便难,黄赤,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脑风头痛。

杂说:治手足不仁,配后溪合谷曲池均补,下肢需配照海昆仑,点刺井穴效更佳。

10.三里穴(又名手三里,因足有三里)穴在曲池下2寸处。里者实乃同身寸也,谓里之意经络循行如人行程迢迢万里,周而复始不息而行,故名三里穴。《铜人》:针二分,灸三壮。《大成》:主治霍乱遗矢,失音,齿痛,颊颔肿,瘰疬,手臂不仁,肘挛不伸,手足不遂。

杂说:经络如流水交会,行程之循如山如谷,渊川泉溪海,水河之流,万里形成而后归任督一统。《内经》云:“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地令主之,令交之分人气主之,万物由之。”天枢之分乃三焦之分,故三里能治三焦之疾。

11.曲池穴曲肘纹头尽陷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阳明大肠经所入为合土。曲肘而取穴气之会处,故名曲池穴。《铜人》:针七分,得气先泻后补,灸三壮。《素注》:针五分,留三呼。《明堂》:日灸七壮至二百壮。《大成》:主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善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提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瘛疭癫疾。举身痛痒如虫嗑,皮脱作疮,妇人经脉不调。

杂说:伤寒热不退曲池大椎配。臂膊不举肘不伸,曲池泻,合谷肩髃针泻,气至肘痛消,秉风曲垣来相配。筋缓无力上穴补,应手立见气力还。

12.肘髎穴肘外廉陷中,肘是人身大关节之一,处肘尖端窝中,肘外缘曰“按”,内缘曰拿。髎者大骨也,故名肘髎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大成》:主治风劳嗜卧,肘关节风痹,臂痛不举,屈伸挛急,肘臂麻木不仁。

杂说:肘关节挛急,伸屈不利针肘髎。外关泻温灸半小时,其效颇佳。

13.手五里穴肘上3寸,行向里大脉中央。肘尖上5寸处,故名五里穴。《铜人》:灸三壮,禁针。《素注》:灸五壮,禁针。《大成》:主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疬。

杂说:余从针药五十余载,尚遵古训,五里穴下有曲池可通达肩髃,肩髃上联阳维、阳明。不取此穴。

14.臂臑穴(一名肩臑)穴在䐃肉端,肘上7寸,肩髃下1寸。筋两骨陷中。凡肌肉不贴于骨者曰臑肉。举臂取之,故名臂臑穴。臂臑穴是手阳明之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宜灸不宜针,日灸七壮至二百壮。若针不过三五分。《大成》:主治寒热臂痛,颈项拘急。

杂说:针伤骨膜,遗痛良久。臂肩胛引项强痛有奇效。

15.肩髃穴(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穴在膊骨头,肩端上,两骨肩陷中。髃者腢也,肩头曰腢。故名肩髃穴。《铜人》:七壮,至二七壮。《素注》:针一寸,灸七壮。《明堂》:针八分,灸不如针。《大成》: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瘫,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能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

杂说:论肩髃、曲池、合谷:肩髃为手阳明、跷脉之会,虽此一穴达颈而入脑,下通阳明合穴,借足阳明之气走太阳自风池直通昆仑;合谷手阳明原穴,气之虚实,血之盈亏皆可取之。故此经多言中风、半身不遂,固华盖之清气主之,肺之气内通三焦脏腑,外联筋骨皮毛,配穴有方,补泻分明,针出即效。

16.巨骨穴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陷中,巨者,方圆方规曰巨,古矩字。穴在锁骨、肩胛骨、膊骨之间,故名巨骨穴。《铜人》:针寸半,灸五壮。《明堂》:灸三壮至七壮。《素注》:禁针。《大成》:主治吐血,臂膊疼痛,肩臂不得伸屈。

杂说:肩胛拘急颈强痛,手不及头肩胛痛,风池秉风肩髃取,慎事谨行巨骨禁。

17.天鼎穴颈缺盆上,直扶突后1寸处(又名天盖穴)。鼎者:古代庙堂宫殿,殿前三脚之祭器,天鼎天者头也,左右天鼎穴和督脉大椎穴形如三脚,故名天鼎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素注》:针四分。《明堂》:灸七壮。《大成》:暴喑气哽,喉痹嗌肿,不得息,喉中鸣,饮食不下。

杂说:取天鼎穴,穴近颈动脉,下针时应倍加小心刺伤动脉,如出血数日红肿胀痛,最好不取此穴。

18.扶突穴(又名水穴)气舍上1.5寸,在颈当曲颊下1寸,人迎后1.5寸,仰而取之。此穴所谓之水穴,水者泉,泉水涌出奔跳如颈动脉突突应手,故名扶突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素注》:针四分。《大成》:主治同天鼎穴。

杂说:解同天鼎穴。

19.口禾髎穴(一名长颏)鼻孔下,水沟内旁5分处,穴在齿根,食谷物必先以牙齿咀嚼而后咽下,所食之物由此而过,谷物之髎乃精华,故名禾髎穴。《铜人》:针三分,禁灸。《大成》:口不可开,鼻衄。

杂说:针后牙龈易出血,不用此穴。

20.迎香穴穴在鼻孔旁5分,又有8分之说。鼻主呼吸辨别诸味,其穴在鼻旁,故名迎香穴。手足阳明之会穴。《铜人》:针三分,禁灸。《素注》:针四分。《大成》:主治不闻香臭,偏风口歪,面痒浮肿,面唇如虫行。

杂说:嗅觉障碍味不辨,先取合谷泻迎香,上星百会须针补,针出方知有奇术。

足阳明胃经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旁凹陷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环出挟口还唇,下交承浆穴,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支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背,入中趾内侧,其支者,从下廉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多血多气,辰时气血注此。

1.头维穴神庭旁4.5寸。此穴是足阳明、足少阳二脉之会。两角鬓发如生双角,护头及前额,故名头维穴。《铜人》:针三分。《素注》:针三分,禁灸。《大成》:头痛如破,目痛如脱,目,迎风泪出,偏风,视物不明。

杂说:头偏痛头维风池,泻列缺痛立止消,口眼?斜颊车配,地仓翳风合谷穴。

2.下关穴上关下,耳前动脉下廉,开口有空,闭口则无,侧卧取之。下关穴是足阳明、少阳之会穴。关者开闭,枢机,枢纽曰关,上下牙齿闭合无不牵动上下二关,故名下关穴。《铜人》:针四分,禁灸。《素注》:针三分,灸三壮。《大成》:主治耳有脓汁出,偏风口目歪,牙车脱臼。

杂说:口噤牙关不开,先取上下二关穴,后针颊车,牙关即开。

3.颊车穴(一名机关,又名曲牙)穴在耳下8分处,曲颊端近前陷中。辅乃古之颊骨名,下颌骨其形如车,撬迎上腭,如车之辅,辅者车之轴也。古人下颌称辅车,故名颊车穴。《铜人》:针四分,灸七壮至七七壮。《素注》:针三分。《明堂》:灸三壮。《大成》:主治中风牙关不开,口噤不语,失音,牙车疼痛,颔颊肿,牙不可嚼物,颈强不得回顾,口眼歪。

杂说:合谷颊车配内庭,牙车牙痛有奇功。听宫翳风颊车用,耳如蝉鸣针即平。

4.承泣穴目下7分,直瞳子陷中。此穴是足阳明、阳跷、任脉之会穴。或悲或喜,心痛如绝而泪皆出,泪出必经此穴处,故名承泣穴。《铜人》:灸三壮,禁针。《素注》:无记。《明堂》:针四分半,禁穴。《资生经》:当不针不灸。《大成》:无论。

杂说:中风偏瘫面中风,口?眼斜垂涎出,上下眼皮合不得,眉上三针上皮动,睛明承泣丝竹空,能医下眼皮不动,久治偏瘫熟生巧,良医取穴轻渺渺。

5.四白穴直瞳子目下1寸。目下1寸处,人之面部正谓之脸,七情六欲,无不由之表情而见,四白之意,一目了然,故名四白穴。《铜人》:针三分,灸七壮。又云:凡用稳当,方可下针,刺太深,令人目乌色。《甲乙》:针三分。《素注》:针四分。《大成》: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僻泪不明,目痒目肤翳,口眼歪僻,不能言。

杂说:欲疗口眼㖞斜症,承泣四白不可少,下针常思古训道,聚精会神针方妙。

6.巨髎穴直瞳子,平人中,鼻孔旁8分。手足阳明、阳跷脉之会穴。髎者骨之缝隙也,此在颧骨与腭骨交接处,骨骨相交有大缝隙而得名,故名巨髎穴。《铜人》:针三分,灸七壮。《素注》:针三分,灸七七壮。《明堂》:灸七七壮。《大成》:主治瘛疭,唇颊肿痛,口歪僻,目障无见,远视不明,淫肤白膜,翳复童子,面风鼻颊肿,脚气膝肿。

杂说:巨髎腭颧骨相处,针宜斜刺4-5分,得气多酸胀,治面瘫奇效。

7.地仓穴侠口吻旁4分处,如近下脉微动。手足阳明、阳跷之会穴。万物生于大地,人食五谷山野畜禽皆从口入,两腮如仓之蓄,故名地仓穴。此穴也是手足阳明之会,阳跷脉也会此穴,承泣巨髎地仓连会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三会于口颊,尽言跷之跷捷超越之意。《铜人》:针三分。《明堂》:针三分半,日灸二七壮。《大成》:主治偏风口歪,目不得闭,脚肿,失音不语,饮水不收,水浆漏落,目动不止,瞳子痒,远视不明,昏夜无见,病左针右,病右针左,频针风尽为止。以正为度。

杂说:治诸瘫,风池风府百会中,患侧宜补,痉侧翳风风池宜泻,留地仓大迎颊车取,上下二关迎香妙,虚补实泻莫颠倒。

8.大迎穴颔前寸3分,骨陷中有动脉是穴。《灵枢·寒热》云:“阳明有刁頄遍齿者,名曰大迎。”頄:颧骨也。对面为迎同向曰随,说话时下腭骨先动,穴在口角下颔前,又面先觉,故名大迎穴。《铜人》:针三分,灸五壮。《素注》:针三分,灸三壮。《大成》:主治风痉,口噤不开,唇吻动,颊肿牙痛,寒热,颈痛瘰疬,齿龋面浮肿,目痛不得闭。

杂说:治面瘫,大迎、迎香为上下唇之要穴。

9.人迎穴又名五会。穴在颈大动脉应手,挟结喉两旁1.5寸处。人迎穴是天窗、天牖、天鼎、天容、天突之会穴。内应五脏外应五行,故名人迎穴。足阳明、少阳之会穴。《铜人》:禁针。《明堂》:针四分。《素注》:刺过深杀人。《大成》:主治胸中满,咽喉肿痛。

杂说:禁针。

10.水突穴又名水门。颈大筋前,直下人迎,气舍上。饮、吞、咽、吐,喉必动饮咽下,吐上逆如泉水涌出,故名水突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针三分。《素注》:针三分,灸七壮。《大成》:主治咳逆上气,咽喉肿痛,瘰疬。

杂说:天突配内关治瘿瘤奇效。

11.气舍穴颈直人迎下,挟天突陷中。古人谓提气入舍,舍者君室也,故名气舍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素注》:针二分。《大成》:主治咳逆上气,颈项强不得回顾,咽肿不消,瘿瘤。

杂说:天突气舍治瘿瘤奇效,但需小心用针,以防刺入动脉,出血。

12.缺盆穴(又名天盖穴)穴在肩下横骨陷中,穴在锁骨陷中,形如盆半,故名缺盆穴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素注》:针二分,留七呼,不宜大深,深则使人逆气。《素问》: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大成》:主治息奔,胸满,喘急,水肿,瘰疬、喉痹,汗出寒热,缺盆中肿,胸中热满,伤寒胸热不已。

杂说:良医术精慎而取之,不刺为宜。

13.气户穴俞府两旁各2寸陷中,去中行各4寸,仰而取之。气户穴虽是阳明经,穴在肺脏上,又与云门穴平,故名气户也。《铜人》:针三分,灸五壮。《素注》:针三分。《大成》:主治咳逆上气,胸背痛,咳不得息,食不知味,胸胁支满,喘急。

杂说:胸胁苦满,胸痛配内关,背痛配委中泻颇有良效。

14.库房穴穴在气户穴下1.6寸,去中行4寸。乳汁后天婴儿之粮,库者存也,穴在母乳上,故名库房也。《铜人》:针三分,灸五壮。《素注》:针三分,灸七壮。《大成》:主治胸胁满,咳气上逆,气短唾脓血浊沫。

杂说:因惊吓或气怒乳闭,取肩井得气至乳中。补库房穴,乳汁即滴出,速效。

15.屋翳穴穴在库房下1.6寸,去中行各4寸。屋者居室也,翳者华盖也,以显妇人乳房之尊贵,故曰屋翳穴。《铜人》:针二分,灸三壮。《素注》:针四分。《大成》:主治咳气上逆,唾血多浊沫脓血,痰饮,身体肿,皮肤痛不可近衣淫泺,瘛疭不仁。

杂说:泻三里(足)肩井泻,屋翳泻,治乳腺增生奇效。

16.膺窗穴屋翳下1.6寸,去中行各4寸。膺也。言乳房丰隆雍满。小儿哺乳时,横卧母怀中,口含乳头,眼正对母乳此穴。婴儿眼睛如同从窗内外视,故名膺窗穴。《铜人》:针四分,灸五壮。《素注》:针三分,灸七壮。《大成》:主治胸满气短,唇肿肠鸣泄泻,乳痈寒热卧不安。

杂说:膺窗,乳中气血旺盛处或针或灸宜慎,最好不取此二穴。

17.乳中穴穴在乳头正中,故名乳中穴。《铜人》:微刺三分,禁灸。《大成》:主治引丹溪乳房论说。

18.乳根穴乳中下1.6寸,去中行各4寸。妇人乳房,乳汁之仓,上有库房穴,乳下如基,故名乳根穴。《铜人》:针三分,灸五壮。《素注》:针四分,灸三壮。《大成》:主治胸下满闷,胸痛膈气。不下食,噎病,臂痛肿,乳痛,乳痈,凄惨寒热,痛不可安,咳逆,四肢厥。

杂说:针肩井泻留针,灸乳根,治乳房肿痛速效。

19.不容穴幽门旁相去1.5寸,去中行各2寸。胃不容纳食,呕吐,胀满反胃,消化不良,针后灸其效尤佳,故名不容穴。《铜人》:灸五壮。《素注》:针五分。《明堂》:针八分。《大成》:主治腹满痃癖,吐血,肩胁痛,口干,心痛,胸背相引痛,喘咳,不嗜食,腹虚鸣,呕吐,痰癖,疝瘕。

杂说:腹胀满,腹胸背相引痛,足三里针补,泻左右不容穴,神效。

20.承满穴不容下1寸,去中行3寸。此穴能治胀满吐泻,胃逆,胸胀满,故名承满穴。《铜人》:针三分,灸五壮。《明堂》:针三分,灸五壮。《素注》:针五分,灸七壮。《大成》:肠鸣腹胀,上气喘逆,饮食不下,肩息唾血。

杂说:肠鸣阵阵,补三焦俞承满针泻,立效。

21.梁门穴承满下1寸,去中行3寸处。消化不良,乃谷气寒凝,诸肠痉拘之象曰横梁,故名梁门穴。《铜人》:针三分,灸五壮。《大成》:主治胁下积气,食饮不思,大肠滑泄,完谷不化。

杂说:寒积肠鸣泻泄,肠拘腹痛皆宜温补,补三里梁门温灸其效颇显。

22.关门穴梁门下1寸,去中行3寸处。任脉建里穴与关门平,胃之两侧,形如关隘关口,故名关门穴。《铜人》:针八分,灸五壮。《大成》:主治善满气积,肠鸣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气走,挟脐急痛,身肿,痰疟振寒,遗溺。

杂说:于梁门同功异穴而已。

23.太乙门关门下1寸,去中行各3寸。此穴太乙之谓是数也,太乙数(多门相连)言之多也,故名太乙穴。非太乙针法。

24.滑肉门穴太乙下1寸,去中行3寸处。此穴在脐上1寸,腹隆起处,脂雍之所,故名滑肉门也。《铜人》:针八分,灸五壮。《大成》:主治癫狂,吐舌,呕逆,舌强。

杂说:以上四门,皆处于横结肠、升结肠、降结肠处,治寒凝腹痛,运化失调。滑肉门浅刺通胃经,深刺通肾经。

25.天枢穴(一名长溪穴,又名谷门穴)去肓俞1寸挟脐两旁各2寸陷中。大肠之募穴。此穴平脐(神阙穴),神阙乃先天之根,枢者枢机,胃肠疏泄功能,言枢机之要,以天字应神阙,故名天枢穴。

天枢穴《千金》云:“魂魄之舍不可针。”《铜人》:针五分,灸百壮。《大成》:主治奔豚,泄泻,胀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肿腹胀,肠鸣,上气冲胸,不能久立,久积寒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冬月感寒泄痢,疟寒热狂燥,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妇人女子癥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杂说:天枢配水道,得气久留针,灸条各灸半小时,立见腹中肠鸣哗哗有声,治腹胀满、大网膜积水奇效。

26.外陵穴天枢下1寸,去中行各2寸。陵者,平■也,天枢之外承四门天枢之功能上承下达之穴,故名外陵穴。《大成》:心下如悬,下引脐痛。《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杂说:天枢外陵二穴均泻留针温灸,治腹中绞痛有奇效。

27.大巨穴外陵下1寸,去中行2寸。巨乃聚字,大巨穴是小肠、膀胱诸疾之主穴,小肠、膀胱二经实为阳中之阳,阳中之最,故名大巨穴。《铜人》:针五分,灸五壮。《素注》:针八分。《大成》:主治小腹胀满,烦渴,小便难,寒疝,偏枯,四肢不收,惊悸不眠。

杂说:补合谷泻三阴交,水道大巨二穴泻,灸半小时,治腹水速效。

28.水道穴大巨下3寸,去中行2寸。

膀胱乃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穴在膀胱处,故名水道穴。《铜人》:针三分,灸五壮。《素注》:针二分。《大成》:主治,腰骨强脊,膀胱有寒,三焦结热,妇人小腹胀满,痛引阴中,胞中瘕,子门寒,大小便不通。

杂说:《素问》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不治水溢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溢膀胱。”

故水道、水分、水突3穴是治腹水之要穴。针宜补气之运行,温灸用之更为上策。

29.归来穴水道下2寸,去中行各2寸。老子养生之道纳气法即气功之术,深吸气时元气上升吸入之气下沉气海、关元处,老子所言之丹田,呼而出之宗归来丹田处,故名归来穴。《铜人》:针五分,灸五壮。《素注》:针八分。《大成》:主治小腹奔豚卵上腹中,引茎中痛,七疝,妇女血脏积冷。

杂说:归来针补法,灸半小时,治女子子宫脱出,男子提睾症奇效,用纳气法每日半小时相助其效尤佳。

30.气冲穴(又名气街)归来下1寸,去中行各2寸。冲为归来之气上行而冲上,凭借气冲之功,故名气冲穴。《铜人》:灸七壮,禁针。《素问》:刺中脉血不出,则为鼠仆。《明堂》: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大成》:主治腹满不得正卧,癫疝,大肠中热,身热腹痛,阳痿茎痛,小腹奔豚,腹有逆气上攻心,腹胀满,上抢心,痛不得息,腰痛不得仰卧,淫泺,伤寒胃中热,妇人无子,小腹痛,月水不利,妊娠子上冲心,产难胞衣不下。《铜人》:禁针,其意为勿伤元气。

杂说:东垣云: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立愈。

31.髀关穴伏兔后交叉中是穴。此穴在足阳明胃经出少腹之阴斜出髀股外侧,达于股阳前下行处,故名髀关穴。《铜人》:针六分,灸三壮。《大成》:主治腰痛,足麻木不仁,膝寒不仁,痿痹,股内筋络急,不伸屈,小腹引喉痛。

杂说:髀关配内庭治足麻木不仁,针后即效。配三里、丰隆穴治小腿拘紧麻木,立效。

32.伏兔穴膝外侧上6寸处。正跪坐时股大肌形如兔卧之势,故名伏兔穴。《大成》:引用《此事难知》云:定痈疽死地分有九,伏兔居一。又引:刘宗厚曰:脉络所会也。主膝冷不得温,风劳痹逆,狂邪,手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头重脚气,妇人诸疾。《铜人》:针五分,禁灸。

杂说:两腿股直肌麻木不仁,酸楚疼痛,风痹,虚补实泻,配风市得气至膝立愈。

33.阴市穴(又名阴鼎)膝上3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阳明经穴,阴字何来?此穴主治腰腿膝如在冷水之中,寒痹,风湿诸疾,主治阴性寒疾,故名阴市穴。《铜人》:针三分,禁灸。《大成》:主治脚如冷水,膝寒,痿痹不仁,不屈伸,卒寒疝,力痿少气,小腹痛,胀满,脚气,伏兔止寒消渴。

杂说:《甲乙经》《大成》等诸著皆言勿灸过多,其因胃与脾为表里,此穴与脾经内侧血海相对,表里互病,灸多则血滞,妇人月事不调,气不疏畅,虽治阴性之疾奇效,然必详查。

34.梁丘穴膝上2寸两筋间。骨高如山脊,俗称山梁,两筋起伏如山丘,故名梁丘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针五分。《大成》:主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跪难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杂说:膝关节不能伸屈有特效,风市、梁丘、犊鼻、阳陵泉针后温灸治膝风湿性关节炎奇效。

35.犊鼻穴膝髌下,挟解两筋陷中。两筋陷中形如犊鼻,故名犊鼻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素问》:刺犊鼻出液为跛。《大成》:主治膝中痛不仁,跪难起,足寒,脚气,膝中肿溃者不可治,不溃者可治,此穴肿而坚硬者不可攻。先洗熨而后微刺可愈。

杂说:膝关节肿痛、风湿、类风湿,浅刺加灸,约一小时,不宜过热。其效尤佳。

36.足三里穴膝眼下3寸两筋间。膝下3寸,故名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所入为合穴为土。《铜人》:针五分,灸三壮。《素注》:针一寸,灸三壮。《明堂》:针八分,灸百壮。《千金》:灸五百壮,少则一至二百壮。《大成》:主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仰伸,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痃痹,四肢满,膝胫酸痛,目不明,产妇血晕。

杂说:三里之功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述之备矣。如中药之甘草合诸药而解百毒,犯大戟之忌,而三里气血皆虚而补,实泻则脏腑通,虽为阳明经穴能上达百会,下至诸阴阳之井穴。依法取之治病神效。

37.上廉穴(一名上巨虚)三里下3寸,两筋骨罅中。廉者侧也,隅也,两大肌之隙缝中,故名上廉穴。两大肌缝长而大(故又名巨虚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针八分,得气即泻,日灸七壮。《大成》:主脏气不足,偏风脚气,脚胫酸痛伸屈难,久立不能,风水膝肿,骨髓冷痛,大肠冷,食不化,泄泻,痨瘵,挟脐腹两胁痛,肠中切痛雷鸣,气上冲胸,喘息不能行。伤寒胃中热。

杂说:下肢麻木不仁,足趾疼痛麻木不仁配井穴速愈。

38.条口穴膝下8寸,下廉上1寸处。上有上廉,下有下廉,中有条口,条者直也,三穴一线,口者合也,条口居中,上廉合大肠经,下廉合小肠经,口乃众合之意,故名条口穴。《铜人》:针五分。《明堂》:针八分,灸三壮。《大成》:主治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偏风腿痿,足不履地,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喉痹,转筋,足缓不收。

杂说:条口与上下二廉一脉相承,主治下肢痿证、麻木、酸疼之外,调和大小肠之运行功能显著。

39.下廉穴(又名下巨虚)上廉下3寸,骨外缘陷中,下廉穴意与上廉同,故名下廉穴。《铜人》:针八分,灸三壮。《素注》:针三分。《明堂》:针六分,得气即泻。《甲乙》:日灸七七壮。《大成》:小肠诸疾,脚气不足,沉重,唇干,涎出不觉,不得汗出,毛发焦内脱,伤寒胃中热,不嗜食,泄浓血,胸胁小腹控睾而痛。寒甚,独肩上热甚小指次指间热痛,女子乳痛,足跗不收,跟痛。

杂说:其功主小肠诸患外,治提睾症颇效。

40.丰隆穴外踝上8寸,下胫外廉陷中。此主气之升降,丰隆是代雷神之名,丰隆借雷鸣之声而得名丰隆穴。《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灸七壮。《大成》:主治厥逆,大小便难,怠情,腿膝酸,屈伸难,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风痰头痛,风逆四肢肿,足青身寒湿,喉痹不能言,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鬼好哭,气逆喉痹卒喑,实刚狂癫,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

杂说:丰隆穴及足阳明之大承,上可升诸阳之气如云,下则沛润成雨,此穴升降之功颇大,《淮南子》:“季春三月,丰隆乃出。”《楚词·天问》:“召丰隆使先导兮!吾令丰隆乘云兮。”古谕此穴气之升隆如雷鸣沛雨,气血实虚,补泻分明,其功效可见。

41.解溪穴冲阳后1.5寸,腕上陷中。穴在胫骨巨骨足上连接凹处,高处曰山,底处曰溪,解者开也,脱也,散开也,此穴处易脱臼,故名解溪穴也。《铜人》:针五分,灸三壮。《大成》:主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瘛惊,膝骨胫痛肿,转筋,目眩,头痛,癫疾,心烦悲泣。霍乱,头风面赤,眉攒疼不可忍。

杂说:泻解溪,能引上冲之郁热下行,配风池泻留针,治偏头风、头痛难忍,针下立愈。

42.冲阳穴足跗上5寸,去陷谷2寸骨间动脉处,足阳明之原穴。此穴乃足阳明阳纲之穴,冲者猛也,穴在阳中之脉,故名冲阳穴。《铜人》:针五分,留三壮。《素注》:针三分。《素问》:刺跗上动脉出血不止死。《大成》:主治偏风口眼歪,跗肿,齿龋,发寒热,腹坚大,不嗜食,伤寒振寒而欠,癫狂奔走,身前痛。

杂说:治寒热往来奇效,配大椎穴。

43.陷谷穴足大趾次趾外间,内庭后2寸,足阳明所注为俞木。岐骨凹处是穴,凹者陷也,故名陷谷穴。《铜人》:针三分。《素注》:针五分,灸三壮。《大成》:主治面目浮肿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无度,汗不出,振寒疟疾。

杂说:治同冲阳穴。

44.内庭穴足大趾次趾外间陷中。足阳明经所溜为荥穴。前穴厉兑:兑者门也,先入门而后曰庭,故名内庭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留十呼。《大成》: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歪,上齿龋,疟不嗜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

杂说:内庭之功天星十二善尽。上下门牙痛泻合谷,内庭泻留针,针下即愈。

45.厉兑穴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瓜甲如韭叶,足阳明胃经所示为井穴。厉者《说文》曰:磨石也,悍石旱石皆也,磨厉钝刃磨之以利。《师古》曰:厉疾飞也,诸疾从兑(兑,门也)而脱出,厉兑百疾愈之门户也,故名厉兑穴。《铜人》:针一分,灸十壮。《大成》: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水肿,热病汗不出,寒疟不嗜食,面肿,足胫寒,喉痹,上齿龋,恶寒鼻不利,多惊好卧,狂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黄疸鼽衄,口歪唇裂,颈痛,膝髌肿痛,循胸乳气街、伏兔、胫外廉、足跗上皆痛。

杂说:厉疾磨难疴难医,经络十四皆通此。合会制约荣与损,后天之本气血根。匡正祛邪君自知。

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脾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小腿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骨前内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抵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气,巳时气血注此。

1.隐白穴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脾脉所出为井木。隐者藏也,脉藏胃阳之兑气金,故名隐白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素注》:针一分,留三呼。《大成》:主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慢惊风。

杂说:补三里、灸隐白15-20分钟,治月经过多、淋漓不断有奇效。

2.大都穴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骨缝赤白肉际处。脾脉所留为荥火。大都之意,病之所以起人之所以治,脾胃之疾多会聚于此,故名大都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大成》:热证汗不出不得卧,身重骨痛,伤寒四肢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绕踝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蛔痛,小儿客忤。

杂说:腹胀气满,消化不良,反胃,呕吐,妇人痛经,经少,脾胃二俞均补,灸大都其效神明。

3.太白穴足大趾内侧,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脾脉所注为俞土。

太白金星也,金乃兵也刃也,如果脾胃不和,表里失调,脾胃诸病丛生,当先用此穴,故名太白穴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大成》:主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胫痛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缓。

杂说:大小腹疼痛,泻痢,里急后重,取此穴立效。妇人女子赤白带下,配关元、气海均灸,先灸太白穴半小时双侧后灸配穴,立效。

4.公孙穴足大趾本节后1寸,内踝前。足太阴络脉,别走足阳明胃经,足太阴之络穴,支而横者为络而别者为孙,每经都有它的配穴,故名公孙穴。《铜人》:针四分,灸三壮。《大成》:主治寒疟,不嗜食,好太息,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头面肿起,烦心狂言,多饮,胆虚。厥气上逆则霍乱,实者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杂说:补三阴泻公孙痛经立止。

5.商丘穴足内踝骨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脾脉所行为经金。商为秋季,在形为金,肃杀之气秋之状也,踝骨如山,穴在底处,故名商丘穴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大成》:主治腹胀,肠中鸣,不便,脾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骨痹,气逆,痔疾,骨疸蚀,魇恶梦,寒热好呕,阴股内痛,气壅,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痞积于脾,黄疸,舌本强痛,腹胀,寒疟,溏泄,面黄,善思,善味,食不消,体重节重,怠惰嗜卧,妇人绝子,小儿惊风。

杂说:肠鸣如雷商丘补,归来天枢久留针,虚补实泻应手到,立见奇功肠鸣消。

6.三阴交穴内踝上3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故名三阴交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大成》: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腹鸣,溏泄食不化,痃痹,腹寒,小便不利,阴茎痛,足痿不能行,疝气,小便遗,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精,霍乱,手足逆冷,呵欠,颊车蹉开,张口不合。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经脉闭塞不通,泻之立通。《铜人》:又云:针三分(灸百壮补气血不足)。

杂说:经闭腹胀腰酸痛,八髎腰俞志室行,腰酸背痛应针解,三阴一针经脉通。

7.漏谷穴(一名太阴络)内踝上6寸,漏者,隐也,《白虎通·圣人》说:禹耳三漏是谓大通。脾主血,血行周身内外如沛润,穴在两肌之间,故名漏谷穴。《铜人》:针三分,禁灸。《大成》:主治肠鸣,强欠,心悲逆气,腹胀满急,痃癖冷气,饮食不为肌肤,膝痹足不能行。

杂说:漏谷补,泻内庭,治疗狂躁不安效果佳。

8.地机穴(一名脾舍)足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阴郄穴,别走上1寸有空。脾为中央,五行为土,穴处阴陵泉合穴枢机之下,故名地机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大成》:主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症癖。

杂说:灸地机、针补长强,腹胀溏泄立见效。

9.阴陵泉穴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屈膝取之,与阳陵泉相对。足太阴脾脉所人为合水穴。穴上辅骨端处山陵之高,下陷处是穴,合为水,脾属太阴,故名阴陵泉穴。《铜人》:针五分。《大成》:主治腹中寒不嗜食,胁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可俯仰,霍乱,疝瘕,遗精,尿失禁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阴痛,暴泄。

杂说:针泻阴陵治尿闭,奇效。

10.血海穴(又名百虫窠)膝髌内廉,白肉际2.5寸处。脾统血,此穴善治男女血分之疾,故名血海穴。痒时如百虫在皮下爬行蠕动,方知古人谓百虫窠之深意。《铜人》:针五分,灸三壮。《大成》:气逆腹胀,女子月事不调,漏不恶血。

杂说:皮肤瘙痒症,痒甚钻心,诸药难医,血海刺出血,日灸百壮,瘙痒止心神安。

11.箕门穴鱼腹上越筋间,一云:股上起筋间。箕门者,星座名,北有北斗,南有箕门,前两星宽,后两星巨小,形如簸箕,膝上肌肉丰腴前大后小,门者开盍之意,谓脾经之气出入处,故名箕门穴。《铜人》:灸三壮。《大成》:主淋,小便不通,遗尿,鼠鼷肿痛。

杂说:伏兔风市泻,箕门穴针补,治膝上肌麻木不仁,针下即愈。

12.冲门穴(一名慈宫)府舍下1寸,横骨两端约纹中有动脉应手,去腹中行各4.5寸。此穴能升降脾脉本经之气,并上冲入腹,故名冲门穴。《铜人》:针五分,灸七壮。《大成》:主治腹寒气满,腹中积聚痛,癃,淫泺,阴疝,妇人乳痛,妊娠子冲心,不得息。

杂说:冲门与外侧气冲平,冲门气冲针泻治腹满胀痛,奇效。

13.府舍穴腹结下2寸,去腹中行各4.5寸。穴在丹田少腹下,诸腑之气藏之,故名府舍也。《铜人》:针七分,灸五壮。《大成》:主治疝瘕,痹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气。

杂说:府舍穴是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以上三脉人腹处,络肝脾,结心肺,从胁至肩上,太阴之郄,三阴、阳明之别,故治诸腑之疾。

14.腹结穴(一名肠窟)大横下1.3寸,去腹中行各4.5寸。《铜人》:针七分,灸五壮。《大成》:主治绕脐痛,咳逆。

杂说:取腹结配天枢、气海泻,治肠鸣颇效。配天枢、支沟、足三里,治便秘,神效。

15.大横穴腹哀下3.5寸,去腹中行各4.5寸。大横穴与足阳明胃脉天枢平,脾胃表里相属,横与天枢平,故名大横穴也。

16.腹哀穴日月下1.5寸,去腹中行各4.5寸。肠鸣辘辘,如哭如诉如叹息之音,故名腹哀穴。《铜人》:针三分。《大成》:主治寒中食不化,腹中痛。

杂说:此穴足太阴、阴维之会。故腹中不通,下焦结痛,先泻三里、后泻腹哀,功效可见。

17.食窦穴天溪下1.6寸,去腹中行各6寸。举臂取之。窦者留也,不通畅曰窦,此穴能治消化不良,胃下不畅,故名食窦穴。《铜人》:针四分,灸五壮。《大成》:主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常有水声,膈痛。

杂说:胃下水声肠鸣动,膈逆气冲不能通。先针膈俞通内窍,食窦泻之疾可消。

18.天溪穴胸乡下1.6寸陷中,去胸中行各6寸,仰而取之。

三焦上焦为泻,曰天。天溪平乳中,乳汁如溪之水,故名天溪穴。《铜人》:针四分,灸五壮。《大成》:主治胸中满痛,贲膺咳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溃痈。

杂说:治肋间痛其效果好。

19.胸乡穴周荣下1.6寸,去胸中行各6寸。

肺如华盖居上,心藏神明旷而广,故胸之宽大如乡,故名胸乡也。《铜人》:针四分,灸五壮。《大成》:主治胸胁支满,转侧难。

杂说:胸胁苦满引背痛,气郁填胸侧身疼。周荣大包亦相同,应手取穴有神功。

20.周荣穴中府下1.6寸,去胸中行各6寸。仰而取之,脾统血,荥全身,合诸经,通脏腑,荣皮肤,润发毛,故名周荣也。《铜人》:针四分。《大成》:胸胁满不得仰卧,食不下,喜饮。

杂说:治同胸乡,针莫过三分。

21.大包穴渊液下3寸。

大者,内连脏腑,外达皮毛,诸经络无一不贯通,故名大包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大成》:主治胸胁中痛,喘气,实则身痛泻之,虚则百节皆纵补之。

杂说:百节皆痛配曲池委中,妇人乳痛须配肩井。胁痛满肝俞及胆,虚补实泻古之尽然。

手少阴心经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出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多气少血,午时气血注此。丁火之脏,脉在左寸。

1.极泉穴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心血如泉水涌灌全身,故名极泉穴。《铜人》:灸三壮。《明堂》:灸七壮。《甲乙》:针二分,留三呼。《素注》:灸五壮。《大成》:主治臂肘寒厥,四肢不收,心痛,干呕,烦渴,目黄,胁满痛,悲愁不乐。

杂说:此穴左穴近心脏及包络,不用为上。

2.青灵穴肘上3寸,举臂取之。少阴在卦为震,春生万物复苏青色满地,少阴君火,故名青灵穴。《铜人》:灸七壮。《明堂》:灸三壮。《大成》:主治目黄头痛,振寒胁痛,肩臂不举,衣不能带。

杂说:青灵配曲垣曲池均泻,肩背肘痛,即止。

3.少海穴(一名曲节)肘内廉节后,去大骨后5分,屈肘向头得之。所入为合水。海者,诸气多汇于此,曰海,少阴君主之穴,故名少海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甲乙》:针三分,留三呼五吸。《大成》:主寒热,龋齿痛,目眩发狂,呕吐涎沫,项不得回,肘挛腋下痛,四肢不得举。

杂说:针少海肩髃治臂膊酸痛难忍,奇效。

4.灵道穴掌后1.5寸。手少阴心经所行为经金。《铜人》:针三分,灸三壮。《大成》:主治心痛,干呕悲恐,相引瘛疭,肘挛暴喑不能言。

杂说:欲治暴喑还须配合谷涌泉。

5.通里穴掌后1寸陷中。少阴心脉之络,别走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为表里,通里络穴,别走小肠,表里相通,故名通里穴,又值掌1寸。《铜人》:针三分,灸三壮。《大成》:主治目眩,头痛,热病先不乐,面热无汗头风,暴喑不言,目痛心悸,肘臂酸痛,苦呕喉痹,少气遗尿,妇人经血过多崩中。实则支满膈肿,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杂说:少阴君火,口苦、咽干、喉肿痛,配少商针,奇效。

6.阴郄穴掌后脉中,去腕5分。郄者,是隙也,缝也。穴在小指骨本节后陷中,少阴经脉,故名阴郄穴。注:郄即郤,后转为郄。《铜人》:针三分,灸七壮。《大成》:鼻衄吐,洒淅畏寒,厥逆气惊,心痛霍乱,胸中满。

杂说:气虚盗汗无气衰,合谷阴郄补莫迟,补则盛过参芪药,泻则明目清脑胜羚黄。

7.神门穴(一名锐中,一名中都)掌后锐骨陷中。手少阴心脉所注为俞土。“玉房之中神门户”道家称心房为玉房,神之门,神之户居也,少阴经心脉,故名神门穴。《铜人》:针三分,灸七壮。《大成》:主疟心烦,喜得冷饮,恶寒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呓,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热,目黄胁痛,喘逆身热,狂悲狂笑,呕血吐血,振寒上气,遗溺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积伏梁,五痫。

杂说:神门合谷配肝俞泻,治不寐,神效。

8.少府穴手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平劳宫穴。手少阴心脉所溜为荥火。少乃少阴心经之意,心神本经之气由神门入而府居,故名少府穴。《铜人》:针二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大成》: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蜷不伸,痎疟久不愈,振寒,阴挺出,阴痒,阴痛,遗尿偏坠,小便不利,太息。

杂说:少府归来补,百会灸百壮(艾灸),治子宫脱垂奇效。

9.少冲穴(一名经始)手小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手少阴心脉所出为井木。

少阴心脉之气由井而出至通里横络小肠手太阳脉,阴阳合而平泌,少为少阴,冲者上也,故名少冲穴。故古人称此穴曰经始也。

手太阳小肠经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循手外侧上腕,出髁中直上,循臑外后廉,出肘内侧当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多血少气,未时气血注此。

1.少泽穴(又名小吉)颊上。小指端外侧,去爪甲角下1分。手太阳小肠脉所出为井金。泽者,水也,大水日江河湖泽,沛也润也,少阴心络之气冲入太阳之脉,气血入沛(沛者雾也,细雨如霏之状也),周布全身,在针为兑,故名少泽穴。《铜人》:针一分,灸一壮。《素注》:灸三壮。《大成》:寒疟,汗不出,舌强,喉痹,口干心烦,臂痛瘛疭,咳嗽,口中涎唾,颈项急,不得回顾,目生肤翳复童子,头痛。

杂说:泻中脘、针少泽治口臭奇效。

2.前谷穴手小指本节前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溜为荥水。小指本节骨后有后溪,故前陷处当称为谷,故名前谷穴。《铜人》:针一分,灸一壮。《明堂》:灸三壮。《大成》:热病汗不出,咳疟癫疾,耳鸣项肿喉痹,颊肿引耳后,鼻寒不利,咳嗽吐衄,臂不能举,妇人产后无乳。

杂说:补前谷泻肩井气感至乳中,乳汁即出。

3.后溪穴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握拳取之,手太阳小肠脉所注为俞木。小指本节末骨高处为分界,前为前谷,后陷中为后溪穴,手太阳脉之气润泽,如溪涓涓长流,故名后溪穴。《铜人》:针一分,灸一壮。《大成》: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鸣,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痂疥。

杂说:补后溪、泻风池大杼,治背肩挛急、颈项强,立效。

4.腕骨穴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阳小肠经所过为原。本穴在腕处,故名腕骨穴。《铜人》:针二分,灸三壮。《大成》:主治热病汗不出,胁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目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伸屈,痎痔,头痛,烦闷,惊风,头痛,五指掣,瘛疭。

杂说:泻腕骨、内关,医治胸胁苦痛,其效神。

5.阳谷穴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手太阳之脉,故名阳谷穴。手太阳小肠经所行为经火。《内经》云:肉之大会为谷,小会曰溪。《铜人》:针三分,灸七壮。《素注》:针二分,灸三壮。《甲乙》:针二分,留二呼。《大成》:主治癫疾狂走,热症汗不出,胁痛,颈颔肿,寒热,耳聋耳鸣,齿龋痛,肩外侧痛不举,吐舌戾颈,妄言,左右顾,目眩,小儿瘛疭,舌强不嗍乳。

杂说:口舌生疮、舌强肥大、舌肿、舌不利、中风舌瘫,针之有特效。

6.养老穴腕骨后1寸,手太阳郄穴。小肠者“盛受之官”,摄取本之精华,少阴行君主之职,供养身躯气血畅通,行太阳经脉气血,有承上启下之功,故名养老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大成》:主治肩臂酸痛欲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