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天成为昨天——“我家”冷暖二十年(套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20:58:00

点击下载

作者:张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明天成为昨天——“我家”冷暖二十年(套装)

当明天成为昨天——“我家”冷暖二十年(套装)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当明天成为昨天——“我家”冷暖二十年(套装)作者:张寅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4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圆圆的话二十年,戏说“我家”往事

大家好,我是贾圆圆,生于1982年。弹指一挥间,这些80后85前几乎都已经混过了三十岁。也许你看过二十年前那部电视剧,也许没有。不过没有关系,我们要回忆的,并不是电视剧,它大概应该叫“历史”。“我家”者,是《我爱我家》,是我们这些小人物结结实实呆过的家,也是“我们的国家”。我是贾圆圆,我就是80后

区区一部电视剧?何德何能代表一个时代?

它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葩,中国电视喜剧的绝对巅峰,可望其项背的,没有。

跟其他几部一不小心成了经典的电视剧一样,它赶上了一好时候:90年代初。那正是市场经济全面铺开之际,一切正在翻天覆地。历时二十载,我们的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如今的模样。在面目全非的今日世界,品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说实话,当年《我爱我家》能够在电视台播出,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梁左这老几位在不断地犯“影射”错误,同时也涉及了大量的社会热点——有些到了今天已然烈火燎原。时光,让很多只是忠实记录的内容,变得耐人寻味。

而以梁左为首的编导叔叔阿姨阿姨夫们,更是贡献了一个流行文化的极品:图一乐,那是至今为止最好看的中国喜剧;带脑子看,那是够你一直玩味的大宝库。有百年中国史,也有《红楼》《茶馆》鲁迅,更有百姓生活挺真实的记录,历史、文化、社会热点和人生百态从中折射而出。

那也是温暖的怀旧。生于近二百年来中国人活得最舒服的时代,80后毫无防备就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代电视儿童,第一代独生子女,也许还能说是第一代最充分享受家庭温暖的儿童。本剧是儿时回忆,也正是一个温暖家庭的范本,能看到相当真实的九十代中国人生活——对80后来说是黄金时代的90年代。

我先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人:

傅明(上图):我们已不在世的、一身正气的爷爷,原名贾敬贤,1945年参加革命的离休老局长。

志新(下图):姆们游手好闲却可亲可爱的二叔,职业:个体户、马仔。

和平(上图):姆们唠唠叨叨的太后,职业:大鼓演员、家庭妇女。

志国(下图):姆们曾经风华正茂的父亲,小心谨慎,新中国同龄人,职业:处级不带长的公务员、六个人大公司的经理。

小凡(上图):姆们远走高飞美国的漂亮小姑,职业:大学生、留学生。

朝阳(下图):姆们家……小姑父?职业:二流子?富二代?

张凤姑(上图):姆们家小保姆,来自四川农村,职业:保姆、大款。

薛小桂(下图):也是姆们家小保姆,来自河南农村,职业:保姆、演员。

来来来,咱就一块回味一下那个熟悉而模糊的昨天,并一路走向现在,由此东拉西扯,跑题跑不停。需要声明的是,跑题是本书主旨。

这篇作文终于凑够800字了,我可以把话筒交给作者了——接住嘿!第一回前因:《我爱我家》之前的中国——1990-1992年

我们不仅触摸不到出生前往事的真相,也很难知道经历过的一切曾怎样影响我们,甚至不会明白当下将对未来意味着什么。想要真正明白1993到1994年贾府的那些事儿,就要了解昨天、今天、明天。不过这里的“今天”,已经是二十年前,而“明天”,则是我们已经经历,并正在经历的现在。我们将深陷时间之井……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一个温馨平静的九十时代。然而这不过是来自无知的错觉,何况回忆本来就自带美化属性¬——小屁孩嘛,有爹有娘有吃有玩当然心满意足。当你我带着长大的头脑,把那些发生过或暗涌过的历史看上一遍,却发现原来如此风波云诡。一起看看当年的成年人也未必了解的世界吧。

要说93到94年的今生,得先从1990到1992年的前世说起。

1990年,当傅局长赖着不肯离休,志国天天搞好报表搞圆圆功课,和平的大鼓演出越来越无人问津只好打毛衣,小张满怀希望从四川农村冲到首都的时候,最热心的北京大妈也指不出鸟巢、798、金融街该怎么走,甚至国贸中心大厦、中央电视塔、soho现代城也没有画上地图——都还没建起来,国务院的各个部委差不多还都待在没有翻修的50年代矮房子里,亚运村里没有汽车交易市场,中关村还是“一条街”不是“园区”,警察还穿着绿色制服。但在这个城市,经济永远不是最热门的话题。出租车司机和杨柳北里纳凉会上谈论最多的是:七个多月的戒严已经结束,有二十多个国家的政府联合欺负咱们,丫拒绝中国领导人来访,也不让他们的商人和中国玩。而最热门也最小声的话题,是东欧正在翻天覆地。但消息的来源并非都是《新闻联播》和报纸,还有无业游民杨大夫们偷听《美国之音》等敌台所得。北京的报纸已有十九个月没有歌颂改革开放了,媒体正在集中火力抨击“右的错误”。傅老局里组织学习《人民日报》的一篇重要社论,在它眼中,眼下最大的危险是“和平演变”,它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筑起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

当“个体户”的志新和几个哥们儿去上海玩,差点和一美国人打起来,这老外在1991年逛了东京逛上海,嘴欠还偏偏要会几句中文:“看上去日本结束二战已经五十年了,可是上海好像是昨天才结束战争。”志新们没有看到浦东新区、杨浦大桥、东方明珠,并不是因为小眼睛光贼溜溜地瞄姑娘呢,而是都还没建起来。外滩的高级商店里少有中国顾客,夜上海大多数地方还是一片漆黑,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里,几个中学生在羡慕深圳埋怨上海落后。上海市平均七万一千人有一个浴池,大多数人还是三代同堂住在筒子楼。

自1989年而至1991年的经济疲软依然很坚挺。1990年春节的鞭炮刚刚放完,就传来了一片哭声:外经贸部抱怨出口下降、农业部抱怨粮食减产、统计局抱怨工业生产下滑。在和平她们曲艺团发工资越来越费劲的同时,全国两千多个县政府中,有差不多一半财政入不敷出,将近200万县政府干部的工资发不出来。1991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国企业实现利润下降67%,亏损总额已高达310亿元。80年代横空出世的著名企业家全都傻眼了,谁也没办法把产品卖出去。从北京到西安,从广州到上海,天天都有人“下岗”。重工业的大本营沈阳,已经有三成工人无所事事。领不到工资的工人中,怨气在悄悄滋生,他们的面目模糊不清。

祸不单行,1991年夏天的“华东水灾”,淹了18省,5省情况严重,超过1亿人被困。洪峰过后,留下超过千万无家可归的人。但已经持续两年半的经济萧条,让中央政府囊中羞涩。刚刚上位两三年的新一代领导人,告别了唐山大地震时代对国外援助的拒绝态度,开明地接受了新中国第一次境外捐赠。老共产党员傅老捐了一个月工资,少先队员圆圆捐了零花钱,而23亿元境外捐款中,有近一半来自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香港演艺界拍摄电影《豪门夜宴》,举行“忘我大汇演”音乐会,为水灾灾民筹集善款。十天时间,香港的赈灾筹款总额达到4.7亿多港元。回看如今,只能一声叹息。

小凡已经考上了大学,但还在为期一年的军训中叫苦不迭——这是1990年。晚上的卧谈会上,小凡认为某个正在考“托福”的大四师兄还挺帅的——那会儿还不兴叫学长,但绝没有考虑收归石榴裙下。她还不知道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已经开始没人管了。与此同时,这位“托派”(考“托福”)师兄回到了宿舍,嘲笑在宿舍“修长城”(打麻将)的“麻派”室友们胸无大志,因为布什(老布什)签了大批绿卡,几万中国留学生都有机会得到永久居留权。但“麻派”头也不抬地扔过去一张报纸,“托派”看后立刻傻眼:限制在国外没有直系或者旁系亲属者出国留学!李泽厚和王蒙一个劲儿打喷嚏,并不是因为小凡在图书馆里念叨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在报纸上被人批评为别有用心、居心险恶。社会青年志新买了件“烦着呢,别理我”T恤,和大学生小凡一起发现了几年前无人问津的崔健,连家庭妇女和平都感到“一无所有”击中了自己的痛处。

一股崭新的“毛泽东热”开始流行。和平打“面的”带圆圆去了趟新华书店,发现出租车上开始悬挂毛泽东像。圆圆买了盘“小虎队”的卡带,但其实新华书店里卖得更火的是《红太阳》专辑。70年代如神物,80年代无人问津的毛泽东像章,被嗅觉灵敏的志新瞒着傅老翻出来卖掉,小赚了一笔。志国单位组织观看了新拍出来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泽东和他的乡亲》、《大决战》……湖南长沙韶山毛泽东故居的参观人数,在1991、1992两年就打败了整个80年代。当地汤老太太把毛泽东故居旁边的“食粥摊”做成了“毛家菜馆”,并开到了全国,傅老65岁大寿就是在北京分店胜利召开。国家副主席王震读了权延赤写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老泪纵横,却被崔健版的《南泥湾》气得大动肝火。

那两年,更像1978年而不是今天。

钱其琛形容当时外交局势的话,更可以形容当时的整个中国:“黑云压城城欲摧”。

然而忙于油盐酱醋的贾府并不知道,新一轮大裂变就在眼前。

1991年,傅老在北京的报纸上看到了对《解放日报》狂风暴雨般的批判。在这张上海市委机关报上,一系列署名“皇甫平”(黄浦江评论)的政论文章,旗帜鲜明地表态:“抚今忆昔,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惟一道路”、“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对批判并不在意,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些声音来自那位退休的四川老人,他是其中之一。过了几个月,傅老在报纸上看到,朱镕基到北京了,被任命为副总理。七年后,他正式入主国务院。

而决定性的事件发生在1992年1月。和平坐火车去深圳“南巡”——慰问演出,这时她正在电话里甜蜜地埋怨志国“哎……哎……知道啦,别絮叨了这是长途,烦人呢!”。与此同时,已经退居幕后三年的总设计师发表了掷地有声的讲话:“谁想变也变不了,谁反对改革开放谁就垮台”、“反对的人让他去睡觉好了”。启航的汽笛声再次响起,无论听没听到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将要卷入这场以“市场经济”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改革。

一切开始悄然改变。1992年元旦刚过完,志国就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中国已经开始和“独联体”国家握手,此时苏联咽气还不到十天。很快,志国还从《新闻联播》上看到了中国第一次出兵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以及加入核不扩散武器条约。和平最近做饭时最喜欢哼的金曲是《血染的风采》,但通俗歌星的强大影响力,让她已经不记得原唱是在越战中锯掉左腿的士兵徐良,更不知道这时在老山脚下,中国军队拆掉了自己布下的一万八千枚地雷。“先富起来”的苏苏他爸们在扩大私人投资,“摘红帽子”的文良他爸们在把“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变成私营,逃出去的小老板徐晓丽们哼着“欲说当年好困惑”全都回来了——人称“新时代的还乡团”。梁左写姜昆说的相声《特大新闻》并没有带来什么大麻烦,志国和平带着圆圆,和435万个普通中国人一样头一次登上了原本”生人勿近“的天安门,每人花了10块钱,而外国人要花30块。做生意的阿文在深圳听到了赛马俱乐部的第一声锣响,大学教授孟朝晖新买了一本于光远、王蒙、邵燕祥、刘心武等人出版的《防左备忘录》。趁和平不在家,志国偷偷看报,但不是昨天还在争论“姓资姓社”的那些,而是北京“新世纪小姐”、上海“文化礼仪小姐”、天津“月季小姐”的获奖照片。报纸上虽然还捂着脸不好意思说这是“选美”,但已经应者如云。傅老不再严厉温州是“和平演变温床”,因为报纸上现在称之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小凡们开始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当年五十六万四千本科生毕业后,被全国九十万岗位哄抢一空。一辆“奥迪”、一套公寓和一张二十八万七千一百八十四元的支票,从珠海市市长手中递给了高级工程师迟斌元,也把对知识的信心递给了无数望子成龙的家长。

和平她妈,大鼓艺人和老太太,不同意文化圈说1992年是“张艺谋年”,但不是因为她认为老谋子“拍阴暗面讨好外国人”,而是她和其他普通观众一样忙着过“王朔年”。王朔的名声开始走出了文学圈,1990年的《渴望》让全国的老和同志跟和平们直抹眼泪儿,而志新、胡三儿这帮社会小青年把“过把瘾就死”当成了口头禅,连相声大腕冯巩都看不下去李东宝在《编辑部的故事》里继续单相思,在广告上决定把双汇火腿肠介绍给他代替戈玲。北京开了第一家性用品商店。中国足球队的第一个洋教练,德国人施拉普纳正坐在赶来的飞机上打瞌睡。

对公务员来说,“盲流”不再是“吃公家饭”之外的唯一选择。据人社部数据显示,1992年,有12万公务人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人员停薪留职。这群人中的成功者,就是改革开放后三个著名的企业家群体中的“92派”,虽然将来身处其中的机关干部志国、小保姆小张还不知道。其中有后来的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是“民族英雄”的“体操王子”李宁,“林妹妹”陈晓旭,上海轻音乐团团长朱逢博,以教育青年树立崇高理想为己任的张海迪,还有《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和她的儿子——机关干部、写了多年春晚剧本和大批相声的梁左。

这时,留美归来的英达想要拍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找到了王朔,王朔推荐了梁左。于是,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我爱我家》。第二回我们走进旧时代剧情回顾

第1—2集《发挥余热》:该离休的傅老在单位赖不下去了,决定主持家庭工作,闹得鸡飞狗跳之后,傅老先是认错,然后反攻倒算……

如果把国家比成一个人,1993年的中国很像一个接近而立之年的青年,过了青春期,看了几年社会,但依然活力十足。

只从片头曲《会飞的心》,一股时代感就扑面而来:从演职员到观众,大伙都很瘦,就那么一个著名胖子。这里可是包括了离休局长、事业单位副处级干部、商人、独生子女……这些我们已经认定该是胖子的人群。

90年代初,“减肥”还是一个遥远的词汇。二十年过去,按如今世道,当年著名的“大白胖子”英达泯然众人矣。1993年北京的路况,真真羡煞现在的车和司机了

可以说《我爱我家》就是一小《红楼梦》。

不管这句话怎么触动您的道德礁石,我也要说,起码梁左肯定憋了那么一丢丢这意思,,他挚友王朔大爷的自我期许“给丫关起来,搞不好就弄出一红楼梦,最损也是一《飘》”并不是完全没有人付诸实践。

贾府对应贾府,120回对应120集,不过是个皮毛;标题、台词、典故引用,更是举不胜举。笔法上,处处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笔笔含而不漏暗藏机锋。内容上,内战“文革”毛语录、官倒改革双轨制、机关商场演艺圈、知青民工旧艺人、出国下海婚外恋、追星曲艺练气功,初恋小三私生子、剩女大款富二代、人情冷暖搞内斗、90年代好时光……简直包罗万象。

不信咱慢慢看。

第一集,我只能絮絮叨叨婆婆妈妈掰开了揉碎了分析。总之,你有看的自由,也有不看的自由;有细读的自由,也有扫一眼的自由;有现在略过将来看的自由,也有一辈子不看的自由嘛!

酒足饭饱,全家围住电视。志国要看电视剧,可每次手动换台的成果,都被力挺动画片的圆圆轻松用遥控器破坏(当年我曾吼我爸写信让中央台,必须重播我漏掉的半集米老鼠)。志新指手划脚挑剔了小保姆一番,然后跟烟灰缸捡出一烟屁股,窝进沙发紧嘬。小凡抱怨一礼拜才见一回荤腥,并要求看《动物世界》。和平披挂着围裙出来,比亲儿女都有眼力价儿:老头儿一回家就打蔫,出门溜达老半天,像兜里的钞票一样只见出去不见回。

越来越忙的我们,恐怕将来只能在回忆里体味这种全家看电视的纷乱温馨了。

哪怕一个二流货,在2010年之前,开篇一般也不敢公然秀脑残。人家是经典,更是严以律己。三言两语一个动作,人物身份和个性就跃然屏幕上。粗看还不觉什么,细琢磨信息量可大了去了。

小凡抱怨一礼拜才见一回荤腥——记着,前面说的大家都很瘦。作为一个平时赖在学校的“天之骄子”,周末回家的一大原因就是全家改善伙食,那种高档食品当年被人民群众誉为“好吃不如饺子”。那个时代的大学生还不是白菜,多少有些审美,所以她爱看精美远超无数电视剧的《动物世界》,真是看人不如看兽。向往陌生神秘世界,也暗合将来她出国的命运。顺便说一句,《动物世界》的片源五花八门,把各路老外拍的纪录片混在一块儿,多亏紧爷的声音完美重塑了这档节目,才把它变成了艺术品,可比美帝改编《太空堡垒》,不让石斑渝再塑星爷。

北京青年、高干子弟、吊儿郎当而自命不凡,志新指手划脚得理直气壮。可刚刚威风完,捡烟头的动作就深深地出卖了他,“穷鬼”形象彻底暴露。《我家》的精妙处之一,就是无声处来一个小细节,或体现性格,或是抖包袱,不用心看,错失的乐子蜈蚣掰着腿也数不过来。

和平作为一个大家庭儿媳妇兼主妇,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系着围裙和小保姆一起收拾饭桌,一边眼色极佳地观察老人的行踪。这位是《红楼梦》里的半个王夫人加上半个凤姐,“幕后黑手”这一点是板上钉钉的,到后来选新小保姆时再细说。

小张一开头没出现?当然啊,她在收拾碗筷。

圆圆的淘气,只会产生在一个温暖的家庭中。志国应该是经历过按键电视时代的人,较之新一代对遥控器的熟稔,明显不够适应。

后来,我们的父亲也学会了用遥控器。再后来,我们学会了用电脑,我们的父亲老了,学不会了。

从“看电视”切入家庭生活,细想真是妙笔。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家庭中最重要的非生物成员大概是灶王爷和财神。灶王爷地位参照侯宝林相声《买佛龛》,财神主要由关二爷、赵公明等人利益均沾,近二十年来有新成员加入,比如宠物招财猫。

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神上位了。电视以更加亲民的形象取代了诸神的香火,以燎原之势渗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对大众认知世界的影响力至今依然超凡脱俗,远在旧媒体如报纸、新媒体如网络之上,甚至是占据很多人在家里主要时光。《买佛龛》里,侯宝林在新时代讽刺了依然迷信的老太太,他绝不可能料到日后电视这尊新神,会如此彻底地占据人民的大部分精神生活,对它的膜拜不亚于任何一座神祇。

可能是人这物种,没点精神依赖就浑身脑袋疼吧。也不单是中国,电视在后冷战时代对世界和平潮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吃饱了饭的人民把有限的精力消耗在了无限的电视节目上,除非事儿大了真懒得打仗。

电视神千古!电视神万岁!

这里是中国,一切不考虑人情世故的电视剧,都是在耍流氓,喊它“小红楼梦”,在这方面自然是玩得炉火纯青。

吃饱了没事,全家拿赖在单位不肯离休的老傅磨牙。当和平同志脱口而出“我看你爸,纯属老糊涂”,公公老傅及时出现在门口……作为儿媳妇,和平说这句话当然是不大合适,所以对万恶的编剧来说,安排她说也就最合适不过。大伙儿发现老人在身后,纷纷反口,和平同志却执迷不悟地一直吐槽……祸已经闯下了,和平自然要找补一下:“要不是咱爸是明白人儿,不往(四声)心里去,要换了别人儿,那——呦,爸来啦!”和平实乃人精,一发现苗头不对马上玩命戴高帽,中间不给任何停顿,趁着帽子还暖和,立刻把公公拉到台前,举拳难打笑脸人,得多没修养的人才发得出火来?接下来,和平对公公特别恭敬,让了座儿不说,还立刻去厨房热饭——是这儿媳妇贤惠,也是免得被当成出气筒——热完再端到客厅,就差直接喂嘴里了。但她该说的话一句不会少说,并非包子小媳妇一枚。“欢迎您回家主持日常工作——也让我松快松快!”就是一个典型,基本上和平和公公说话都是这样,既孝敬奉承,又有什么说什么。总结就是:敬而不畏。

回头被要求每月多往家里交钱,她是怎么应付的?先是满脸堆笑:“爸爸爸,这全在您一句话!”等老傅转了身,脸沉得比变天都快。和平确实是个极有眼色又极孝顺的儿媳妇,因此虽然贾府对和家大有“阶级偏见、种族歧视”,却仍然家庭和睦,而且和平还能做贾府的一把手。

我最热爱的(同时也是我妈和我奶奶最讨厌的)老傅同志威严登场。

其实按拍摄顺序,这集并不是“第一集”,但因为老傅还披挂着中山装,心理状态是一名政治极过硬的老干部,所以后来经典的“吼吼吼”笑声并没有出现。很多老辈人都讨厌傅老,大多是官腔听烦了,或者看到了自己并不美的影子。老傅呲着牙一脸淫笑(用词不敬,不过恰如其分……),把一个妇联的段子讲得活灵活现。为了搞笑,编剧们继续罪恶着,非让一个老干部学家庭妇女说话。其中有一处可要注意:“(学妇女)‘别说傅局长,就是副总理俺们也不能随便让他瞧(胸口)。’瞧你那个鬼样子!哪个副总——愿意瞧你嘛!”你要是把这个停顿理解成演员口误,主创们就算白费心了。这是故意体现老傅政治过硬——为尊者讳,可不敢和瞧女人胸口往一块儿提!

全家都被老傅的反攻倒算气走吓跑,志国见势不妙,主动拉着和平凑过来检讨:“爸!额,家有长子国有大臣,问题发展到今天,我们深感我们的表率作用起的很不够(避重就轻),啊,平时吧,我们——他们(划清界限)有时在背后胡乱议论您老人家的时候——我揭发啊,志新在这方面尤为恶劣(揭发他人站队)——我们不但不予制止,反而随声附和,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错误是严重的,教训是深刻的……(用套话自我开脱兼表示雌伏)”。不愧机关干部啊。

老傅拿出一个小本儿,念念有词:“今年1月17日晚12点20分,志国对和平说……今年3月2日深夜1时许,和平说……”小时候我们完全不理解观众笑声为什么特别大……记得我说的草蛇灰线吗?这一笔伏到75集去了,后来单位分了房,志国两口子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非常想搬家。虽然老傅不会真听窗户根儿,但没有独立空间,换了你我一样觉得不太爽。

以后的剧情,我不多说,原因在哪里,同志们自己回去想。

如果去掉《红楼梦》,去掉《毛泽东选集》,再去掉相声,《我爱我家》几乎就快变成哑剧了。

和平:“您这资产阶级思想就乘虚而入,沾染上了‘一切向钱看’的恶习,撕去了所有温情脉脉的面纱。”《共产党宣言》:“撕去了所有温情脉脉的面纱”。

老傅:“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滴。”出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老傅:“什么娘家人婆家人,全国一盘棋嘛!”“全国一盘棋”出自邓小平《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

后面还多着呢。

如果说《大话西游》是一部典型的邪典(cult)电影,那么《我爱我家》就是中国第一部邪典电视剧。Cult片有什么特征?有自己完整独立的世界体系,有无数充满暗示的细节。因为充满个性,有时会比较小众,但对粉丝来说简直是圣经,在圈里被吃净挖透。《我爱我家》里的书名、歌曲、电视节目,引用化用的名人语录,戏剧小说诗歌,人物的经历单位等等,足足让“家迷”们琢磨了20年。

说实话,《我爱我家》能够在电视台播出,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套用一位伟人的话来讲:利用电视剧来搞影射,是一大发明。

老傅不肯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好大喜功乱搞基础建设,以致屋子差点被各包工队拆个底朝天,遭到了全家人批判,然后老傅经过一周思考,反攻倒算,指摘全家的错误,再被全家故意夸大的“错误”吓到,只是被大家哄着留住面子,丢了里子。

这段话在影射什么历史吗?别瞎想,你就是去地狱把梁左揪出来他也打死不承认——打死最多回地狱呗!

这个写了一辈子喜剧的悲观主义者,绝不肯去一本正经的天堂。

不过,“影射”和“骂街”,还是有区别的。二十年后,我们不得不相信,编导是有野心要讲讲社会发展规律的。《我爱我家》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当时热点。时间,让有些笑话变得陌生,也让有些到了今天已然烈火燎原。

老傅被批判时,圆圆说:“任何对您的怜悯都是对全家的犯罪。”老傅反攻时原话奉还,让人莞尔。他还让11岁的圆圆反省“历史问题”。这个“历史问题”,对现在没经历过革命语言生活化的一代来说,可能没那么好玩了。对岁数太大的人,可能也没那么好玩。不管是“潜伏”者,还是战俘,到后来的下场,往往都有这么一条“历史问题”。

不顾实际盲目建设,在90年代初也正火着呢,具体情况可参见《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一卷。所以这并不是预言21世纪在每个城市都可以见到的、那空荡荡的“开发区”、“产业园”,也不是讽刺早年间的“大炼钢铁”。活在当下,有时就可以活在所有时代。

傅老虽然表示坚决不上妇联那屋儿去,可不是打算彻底退下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官位的上瘾程度超过大麻,弱于海洛因。不过,具体到老傅这儿,更多地是需要工作维持自我价值,他并不需要权力这味春药。

指挥不当遭到围攻,下野,暗中准备反击,再度出山,战退反对者,甚至逼得这些人互相揭发。这种政治伎俩,从来就不新鲜,往前百十年看去,就能看到好几位伟人。

至于全家故意对傅老夸大错误,是典型的内阁下台,你说我们犯错误了是吧?没错,我们都犯错误了,我们——整个机构都不陪你玩了行不行?

老傅开家庭短会,要在家里“开源节流”,大伙自然跳脚反对,老傅说:“怎么搞地嘛!改革嘛,总要有一个阵痛的过程。怎么一触及个人利益就坐不住了,一触即跳嘛!”

一触及个人利益就坐不住,在“表”世界不大上档次,在“里”世界实在是从来如此。而在学理上也有点根据,大学老师龙哥曾给我们讲过一种观点:经济学家不要考虑全局,就从自身的立场出发,提出符合本阶层利益的主张,然后决策层才能根据这种最真实的声音,衡量利弊制定最合理的政策。这理论不可能这么简单,不过可能很多专家和我似的不好好学习,就听个一鳞半爪,所以我们都看到如今世道“专家”们是怎么叫唤的,因为他们只代表既得利益阶层的立场。那怎么才会有人代表其他阶层利益说话呢?那需要其他阶层说话好使。怎么才能好使呢?我不知道了。只知道文明史教育我们,不好使的话,改革动的总是底层的利益,阵痛的也总是老百姓。

当一个人被所有人骂而死不悔改,一定有你看不见的利益在当家作主。

不知你注意过老傅的服装变化没有,那是极用心的一笔。在主持工作和反攻时,中山装笔挺;被毁家和批判时,便服柔柔软软地穿在身上。不同的服装,就是他强势和弱势状态的隐喻。而中山装混搭围裙引起的大笑,正是政治领导生活的乖谬。到了最后,老傅被家人的“错误”吓得魂飞魄散,全家告诉他“我们都是跟您开玩笑呢——我们都是好孩子!”这时老傅依然穿着中山装,但露出了妥协的笑容。表面上,他在家里的权威地位仍未改变。其实,他虽然保持着面子,但是对后辈的生活,学会了妥协。

很快,“老傅”就要变成“傅老”了。

演出开始了。潮人之中山装混搭围裙第三回你,静静地离去剧情回顾

第3集《我们的愚人节》:全家在愚人节跟老傅开了一个大玩笑:局里要请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傅老最终决定:再不复出。

这会,老傅已经接受了离休这个事实,满足于在居委会延续自己的公共生活习惯。

提起居委会,我们头脑中冒出的典型形象往往就是……余大妈陈大妈,一群戴红箍的老太太。但实际上现在有很多大学学历的年轻人。我亲眼见过街道招考报名,那长长的队伍颇足以媲美雅思考试,只是美女比例低了点。雅思考试美女之多令我对民族前途充满了忧虑……中国人从“雅思”走出去的同时,“愚人节”等外国节日走了进来。当代中国人大规模过外国节,就是从90年代初开始。不管那是“苍蝇”还是先进技术,也不管是不是所有节日都被过成了购物节,已然不可逆转。

以前的居委会都是从社区居民里选用,同时没什么待遇,主要由有闲又有威信的大爷大妈们组成。这其实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孑遗。按黄仁宇的观点,传统中国社会因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技术上又存在缺陷,无法做到精确数字上的管理。于是,道德管理在很多地方替代了法律。比如“村主任”,就不是纯粹的行政长官,而往往掺杂着“二大爷、三姑父”的伦理关系,在代表行政力量的同时,也从道德上给被管理者压力。七大姑八大姨串闲话,也是用道德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体现。现在,社区主任属于事业编,要从上级机关委派,工资也是政府发,除了“名分”,和公务员差不多,自然吃香了。

其实,当年的大爷大妈们更多是把这作为一个公共活动场所。在我小时候,也就是90年代初期,除了街里街坊热热乎乎之外,还有很多地方承担公共生活功能。比如我家片区的“老年游艺室”,相当的名不副实。每天晚饭后,衣衫鲜亮的老年人在场地中央载歌载舞,成年人东一堆西一群地聊天,孩子们像耗子似的在人群缝隙中奔跑打闹,不时传来喊闺女骂儿子之声。那真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气氛。随着90年代“防盗门”、“隐私权”等名词的出现,公共活动场所逐渐消亡,然而这不过是矫枉必须过正。这几年来,在青年人逐渐通过各种互联网技术找到替代品的同时,中老年人也再次找回了“广场舞”。

这集演得最好的就数志新了。抽抽着小脸接电话,表情语调简直是贱到极点。接到约会邀请之后,做出《红色娘子军》中的腾跃动作冲回屋子换衣服,更是神来之笔。在《北京电视剧辉煌30年》的访谈中,我们知道这是梁天自己创造的表演动作。

本集中肥皂糖进了小凡、志新和老傅三人嘴里,个人认为志新的表现是最棒的。梁天同志果然不愧做过北影的考官。“矮油,可想死我啦!”

小凡看见爸爸深夜还在挑灯苦读,说:“我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您总是天天工作到深夜……咱们家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经过搜索发现,在我国,“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是一个普遍现象。不管是优秀教师、高考状元、创业学子、矿区先进、法院先进、先进先进,甚至同一公司的张书记、王经理、李主任、赵会计,都必须在文字材料上经历这一步……

这充分说明了为何我国在国际上买什么能源什么就涨价——需求大。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地大物博: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区,同一条街,同一栋楼,都有无穷的最后一盏灯。钦佩之余,我对自己的低级趣味感到羞愧,偶尔熬夜,我看到的都是夜店工作者家的灯最后一个熄灭。

需要提一下的是,前四十集的主要编剧有梁左、王朔、英达、英壮(排名据出版的文学剧本),最主要是梁左,但没明确标出。为了矛头明确,就好的坏的先一股脑堆梁左身上,他不是总文学师吗?到了四十集以后,冤有头债有主,再细细地算这笔子账。

挂羊头卖狗肉,是梁左同志定标题的一大特点。本集题目是《愚人节》,实际讲的是:一个老官僚的节操。傅明同志作为一个开口就打官腔,同时嫉妒心、优越感种种小市民心理基本一样不缺的形象,却经常令人感动,原因就在于“节操”二字。他们虽然未必真正做到,但起码心里还装着“为人民服务”。刚才拼音输入法自动联想出了“为人民币服务”,节操何在?

听说要重新走上领导岗位!老傅激动得喜形于色,饭都不吃就去武装头脑做复出准备,那发自内心的大笑,让造谣的全家揪心不已。这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家手册》、《经济法规汇编》、《微机的使用与操作》……不要说老傅,恐怕留美知识分子老胡也得看得头大。

然而在刻苦攻读之后,老傅终于发现:我真的老了……当着全家,他宣布了不再出山的决定。还是那副官僚气十足的腔调,细思却令人动容:“昨天我考虑了一整夜,我这个岁数,这个脑筋,这个精力,恐怕不适合担任过于繁重的工作啦。你们年轻人应该多干一点嘛,我们老同志给你们把把关,出出主意,当当顾问,也就可以啦,啊。这个,真要把我们推到第一线去,恐怕其结果也是恰得其反地……”。

他要的是做事,而不是官位。

他离开了,可干嘛要带走这份刻苦攻读的责任心?“会做戏的虚无党”们,何曾考虑过自己能否胜任?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这也是一个老之将至的人,承认现实的宣言。一个不久前还恋栈到连计划生育办公室都肯去的老干部,做出这个决定,内心要经过多少煎熬?

从现在开始,我只是个老人,再不是以前的局长,我的时代已过,我只需要安享晚年了。他在心里也终于真正离休了。

以后,我们要称呼他“傅老”了。离休这颗“糖”,再苦也终于要下咽第四回我想有个家剧情回顾

第4集《也算失恋》:志新要找女朋友皆被燕红搅黄,两人却不肯彼此凑活。“那我是眼高,多少姑娘追我啊。漂亮的、有钱的、包括洋妞,结过婚没结过婚的。我这么跟你说吧,排队——拿号,按单双日,分初赛复赛。”

很难接受把一些没有幽默感的货称为“作家”。我以为,作家起码要智力过剩才行吧?不能给人带来智力愉悦的文艺,打不死我绝不承认那是好东西。万一哪天世界上就剩下我一个男人,我跟最后一个女人一起与野兽搏斗之余,肯定也要带上几本书。带上鲁迅,王小波,王朔这几位幽默大师,我也就对得起20世纪末炎黄子孙的身份了。《我家》第一功臣梁左同志,由于作品多以影视形式出现,到时候估计没有电,只好割爱。

我们的梁左老师,用王朔的话来评价,对中国传统艺术是真正入了门的,和平的大鼓艺人身份是一例,台词中无数相声手法更是举不胜举。我没怎么细看过莫言先生的书,就凭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发言中一句“我是一个说书人”,就觉得这个人态度极端正,作品应该差不了。好的说书人是中国传统艺术最优秀代表之一,我们可以略翻翻《杨家将》、《精忠传》等小说,那都是——多么烂的故事啊!可是经过几代评书艺人口吐莲花,都成了不可磨灭的艺术精品。哪怕像《三国演义》这样趋近完美的成品,在评书中,也有了不少精益求精的改进。以后再细说。

言归正传,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伟大的游击战术大师郑燕红同志,活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深刻教育了贾志新同志的小资产阶级摇摆性,粉碎了侯(猴)小姐、朱(猪)小姐、于(鱼)小姐、牛小姐、马小姐、杨(羊)小姐等,妄图破坏贾郑两家牢不可分伟大同盟的狼子野心。至于燕红同志打击“小三儿”的具体战术,还是留给女人去分析吧。

燕红是前四十集中的重要配角。在第三集中,燕红先是从傅老接的电话中先声夺人,然后再登场,可惜不够闪亮,衣着有些老气,比不了小凡的服装大多在今天看来也满时尚。这一集才真正是她的戏份。蔡明的二十年

1993年还不能上网和打游戏,也就没什么宅男宅女,但同样有志新和燕红这样的“剩男”、“剩女”。当然,那阵儿是叫“大龄未婚青年”。

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除了穷到吃不上饭的,基本只有“剩女”,没有剩男。本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定好了亲,但有些未婚夫比较淘气,一不小心挂了,恪守封建道德的女子就只好剩下。为什么要恪守“从一而终”呢?她们对家庭是完全的依附关系,吃人家嘴短,谁敢不服从社会主流道德观呢。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女人的地位大大提升,但旧的幽灵换了身衣服,继续作威作福。新的依附对象叫做“集体”,而且男人女人都要彻底拜服。充足的劳动力供应,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硬性要求,因此“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恋观仍被“集体”认可,没几个剩下。直到80年代计划经济不再包揽整个社会,“个体户”横空出世,未婚男女才有了新的安身立命之处,腰包鼓了说话就硬气,敢坚持自己的想法,于是才有了主动型的“大龄未婚青年”。不过不变的是,所有时代的剩男剩女,大都逃脱不了巨大的社会和内心压力,即使做潇洒状。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个严肃的问题:志新的性生活。

燕红:“(大惊小怪地)都一个礼拜啦?够长的呀!我们志新交女朋友一般不超过三天。”

燕红:“嫌我们志新同时交着好几个女朋友!怎么啦?为什么不可以脚踩几只船哪?”

燕红:“(志新和女孩子的关系)没有多深其实也!喏,就是一个追志新追成了精神病,另一个自杀未遂跳楼摔成了一条腿,还有一个一年去医院做了12回手术……”

那么,志新真的是一个花花公子吗?我的结论是:这完全是燕红同志的战术,不可当真!

我们纵观志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嘴上相当荤,对男女关系异常敏感,比如“咱爸是不是今儿跟单位巧遇哪位中午丧偶的女同志”,猜测和平妈看上老傅,猜测小凡看上孟老师,猜测小张“是不是让那小子抢了先手,占了便宜了”等等,这明显是性压抑的一种体现。我们再参考他哥他妹。即使在自由的广阔天地,被广大女青年喜爱,甚至跟和平确定了恋爱关系,在乡下没人管的志国也没犯作风错误。思想前卫的小凡,在单恋孟朝晖老师时,也就是心里仰慕仰慕,没有什么真正作为,甚至在孟朝阳疑似有不轨企图时都采用了暴力手段。可见,贾府的性道德教育还是十分严格的。我们再大胆猜测一下,作为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志新过于消瘦的身材,是否是自助消费过度?孩子们啊,你们就庆幸生在网络时代吧,志新估计连饭岛爱是男是女都不知道——此人出道于1992年,2008年去世。

反过来说,为何志新一个无业大龄青年,可以和各种外企美女,市团委标兵约会?其实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很容易猜测,想想后来和平妈给老傅介绍的小史姑娘,连高干本人都有人愿意嫁,有多少女孩子不愿意接触一正牌高干子弟?当然,看到贾府的清贫之后,就是另一回事了。傅老的节操,真是令人感概,一个局长的儿子会没有工作,今天大概不是故事,是传说了。“你这不是将我呢吗?”志新这一语双关,只能用眼睛,不能用耳朵发现。其实这一集使用的是一个喜剧经典母题——欢喜冤家。郎有情妾有意,为何非要在最好的年华彼此错过呢?假如这一集最后,志新说“再让我一回”的时候,燕红回答的是“咱俩就往一块堆儿凑活凑活”,也许后面的故事就都不会有了。可那就不成电视剧了,而这一对儿的相爱相杀,也不像限于篇幅的电影那样,那么快就有熨帖的大团圆,就像生活里我们那些错过,只能自作自受,再也找不回来。

不过,有的人只有在错过之后,才能永远刻在心里吧。到成家立业两个人合法同居,难道就能要求对方把以前的生命痕迹抹掉?虽然任何人见到自己配偶的前男友前女友都会不爽,但你得明白这不是一种健康的情绪。聪明的人,会像《东京爱情故事》中里美那样用自己的投入悄悄占据爱人的生活,才能放心地让完治重会昔日刻骨铭心的莉香。哪怕你的配偶是不那么坚定的贾志国,稍微打一打拉一拉也就回来了。本集中志新说“大龄女青年是比就业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多少不安定不团结的因素都打你们这儿来。”我倒觉得,不会维护婚姻的怨妇怨男们,才是造成家庭不稳定的更大因素。

志新燕红的关系一直不咸不淡,但实际上两个人感情也有,组建家庭的愿望也都很强烈(志新说每次谈恋爱都是认真的,燕红打小喜欢圆圆这样的孩子),为何就成不了正果呢?因为俩人儿都看不上对方没有正经工作?俩人儿都眼界太高期待更好的对象?这些因素应该都有,但再往下深究,就神似金庸笔下一对没成正果的神仙眷侣了:王重阳和林朝英。两人都太过好胜,就像志新那句双关语“你这不是将我呢吗”,只有在一方的地位明显高过另一方的时候再低姿态求爱,才能真正走到一起。王重阳心灰意冷隐居古墓被挽救、林朝英重伤被送寒玉床,是两人关系最密切的时候。不用到最后燕红被阿文抛弃,在本集中我们就能看到,当志新说出“再让我一回”这样貌似服软的话时,燕红的表情有多么温柔。

祝他们好运吧。

作为一名大龄未婚男青年,我祝小伙伴儿们也好运……第五回“刘大妈”勇闯大观园剧情回顾

第5-6集《亲家母到俺家》:和平他妈来家里暂住,闹得鸡飞狗跳还要给傅老当媒人!

一般来说,电影的灵魂是导演,电视剧的灵魂是演员——先把正在吐血的编剧忘了吧。王朔老师曾经以《爱你没商量》(主演宋丹丹)的惨痛失败教育我们说,指望观众上班逛街打情骂俏柴米油盐的24小时之后(2000年之前,中国电视剧的主流是每天播一集),继续紧跟人物情绪,设身处地体会人物喜怒哀乐,是不现实地。所以,一个成功的电视剧,一定要死死抓住“看脸”这一点,主角儿甭管是俏脸、丑脸,怪脸,一定要让观众一见到就进入状态。《我爱我家》之所以傲视同侪,台词当然居功至伟。所以很多“家迷”会把《我家》当作背景声听着睡觉。。但如果你不看表演,就太败家了。在这方面,《我爱我家》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葩,拜英氏人脉所赐,人艺的宋丹丹、实验的文兴宇,人艺没考上的梁天……还有杨立新张永强英若诚何冰金雅琴张瞳等等一干人艺话剧演员,用深厚的话剧功底来表演一个情景喜剧,一举手一投足一眨眼一皱眉之间,人物既活灵活现,又充满笑料——关键是还没拿多少片酬,市场化之后谁请得起这么多人……剧中灵魂宋丹丹、文兴宇、梁天,更是贡献了自己演艺生涯的巅峰。关凌这样的童星也是可遇不可求。只用耳朵听《我爱我家》,会损失一半的笑料和感悟。

这集是典型。

原因就是《我家》客串明星中最抢戏的一位、和平妈的扮演者韩影闪亮登场,真真是百媚千娇……不是,全场笑爆。韩姥姥是那种去了海外还能被老年华人认识的演员,因为她最著名的角色活在我们的妈妈和奶奶们心中,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中扮演刘慧芳母亲刘姥姥。本集中老太太提出“看哪个台还播《渴望》”,和平回答“没劲,都是《爱你没商量》!”观众的笑声已不被90后理解。韩影的二十年

我们会拜见怎么样一极品老太太呢?

重要人物,是不能随随便便就出场的。《红楼梦》渲染四大家族富贵,要靠贾雨村和门子贯彻学习《护官符》;渲染老和同志极品,要靠志国拼命。已经是老婆提案老爸背书要把老太太接来住,但是志国还敢玩命反对,加上连圆圆都不待见姥姥,不明真相的观众被勾起了极大的八卦热情。可惜志国虽然明智,但在和平的淫威之下,只能慨叹“天欲忘我,非战之罪”了。

一辆“小型黄色出租面包车”停在杨柳北里,我们走南闯北名扬四海的大鼓老艺术家和老太太这才驾临贾府。老太太一脸严肃地来了个亮相,当即笑翻观众。这个出场不是天堂就是地狱,前面铺垫半天,掉足了大伙儿的胃口,如果这里平淡无奇,大伙儿还不得骂街?曾记否,一辆“小型黄色出租面包车”、天津大发里塞着十来个同学去唱歌

但见她缓缓转头,忽似见到东方日出,惊喜地一个箭步冲上去,久久紧握傅局长的手不放。这比起《小崔说立波秀》中讲解的如何与领导握手更加热情更加低姿态,完全是穷苦人民见到大救星的礼仪。旧社会艺人出身的老太太是相当通人情世故的,不过有点通过头,让贾府后来吃了不少苦头。和平两次接扇递扇都天衣无缝,充分体现了母女兼师徒的默契——大胆猜测和平的大鼓是老太太教的。

老太太亮相就是满堂彩,紧接着又来了一次精彩的晨练。“阿姨”开嗓法,“世上只有妈妈好”剑法,一定要配上异常严肃的表情,食用效果才更佳。注意了吗?亮相时老太太提到要晨练,镜头边缘的志国欲言又止,真是知丈母娘莫过女婿。虽然没有真的来个“鹞子翻身鲤鱼打挺”,那么大岁数那一下踢脚也真不容易。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在广告中看到刘大妈踢毽子的身影,老人家身体真好。“老局长,给您添麻烦怪不落忍的,您看您又派车派人去接我,透着那么关心群众,体念下情,我这心里头啊,像是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齐涌心间。(和平:妈,妈,没人接您,是我自个打的接您。)她拉下脸了,“妈知道,妈是送你个人情。”眨眼间又满脸堆笑。“那不行,我不能挤兑志新在客厅搭床啊,挤兑你挤兑志国那是我闺女姑爷,那活该!人家志新招谁惹谁了?”。

这老太太,老理儿多,规矩大,极善察言观色,而且真的是“说的比唱的好听”。

值得特别盘点一下的,是“盘腿”。这个动作一出,旧艺人小市民身份就表达得通通透透了。两集里老太太就盘了五次腿儿。第一次是“和平,拿包袱,立马送妈回家”,第二次是把全家从电视赶走后自己看,第三次是在床上跟和平说话儿,第四次是准备介绍齐大姨时跟和平并排盘腿,第五次是“哭唱”。最精彩的要数第四次,和平打着毛衣,和母忽悠着老傅,却母子连心,分秒不差地同时盘腿上沙发!后来《罪与罚》一集中,和平和圆圆母女二人如出一辙盘腿而坐。这,这是基因的力量啊!人类已经无法阻止她们盘腿

老和同志给和平说活儿的一段:“钟山——那个风雨——就起苍黄——得儿隆各儿里各儿隆——空空——百万——那个雄师——得儿隆各儿里各儿隆——空空——他怎么能够过大江”是一个相声段子。(志国:“有错误就得批判,有毒草就得进行斗争!”出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志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红楼梦》凤姐说过,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从老太太及和平的身份设定上,我们可以看到多个老艺人的影子。

和平是满族,唱大鼓,随妈姓。

我们看看这个简历: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一个艺人之家,满族,随母姓,14岁正式拜师学唱“西河大鼓”,还一度学唱“东北大鼓”,1972年开始说演评书,1979年因说演传统长篇评书《岳飞传》而声名大噪。

老太太对自己的艺人身份相当自尊,但内心又有点自卑,这一点似乎又有侯宝林的影子。据孙福海《侯宝林最忌讳的事》:“……他去南开大学讲学,一位副校长一句‘侯先生,您来一段儿’又伤了他的自尊,他立即回答说:‘对不起,我是来讲学的。’言外之意:希望你能尊重我,想听相声吗?去剧场买票,我们再也不是‘玩意儿’,任人呼来唤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现在看来,侯先生实在有点反应过度。当然这有时代背景,在旧社会的“下九流”里,戏子是和妓女、小偷同列的——而说书的叫“先生”,属于中九流。曲艺艺人从旧社会的戏子到解放后的人民艺术家,从饥寒交迫到挣工资衣食无忧,对新社会的感情那是发自内心的——但这不代表你们就可以搞什么歌颂型相声!被人养着,只有死路一条。是说二奶吗?是说京剧、相声以至一切文艺,没有观众还不死吗?底层二人转确实低俗,但什么叫为人民服务?全世界人民的基础趣味都是围着搞笑和床!宋词怎么样,开始还不是勾栏瓦舍用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低级趣味而生存,等到出类拔萃的人物把前浪拍在沙滩上,慢慢地被雅起来,然后一不留神雅过了变成国粹没人看,然后就死掉。

有和平撑腰傅老保驾,规矩大、通世故的老太太貌似可以跟贾府和平相处,但她有些个比较惹人烦的毛病:非要把自己的规矩强加于人,而且不明说,只是挤兑人家;更气人的是,一旦要求被满足,立马见缝插针得寸进尺。

说着“你们吃你们的,就当我没在这”,却站在椅子后面下死劲儿瞪着大伙吃,结果小张不得不放下饭碗,去做一点不费事的打卤面:“弄点肉末打俩鸡蛋,搁点黄花木耳、香菇青蒜,使油这么一过,使芡这么一勾,出锅的时候放上点葱姜,再撒上点香油,齐活了!”更会得寸进尺,挤兑走老傅,自己看报纸,挤兑走全家,跟和平一起看电视。

这种挤兑,是浓重的传统艺人习气。旧社会同属“走江湖”的算卦先生,人品不入流的,会用这种方法来挤兑住观众:“今天来的众位里,有一位要发财,有一位要升官,有一位要遭小人,还有一位,我现在不能说,当了乌龟王八,他老婆偷了汉子了,等他走了咱们再说。”谁还敢走?

贾府众人忍耐多时,还是没忍住,纷纷跟和平提意见。傅老来诉苦时,志国两口子都躺下了,这么晚来,说明老爷子实在一天都忍不了了。老爷子尽量委婉、委婉、再委婉,可越说越激动,和平及时用话拦住,给自己和老爷子都留了面子。

自己挨家十来多年建立起的威信,眼看快被亲妈糟蹋完了,和平终于坐不住了,旁敲侧击地开始劝老太太。话说回来,和平有一句话其实真没说错,志国对和平妈的确是“阶级偏见”。由于老傅的清廉,当然更因为原型是英、梁两家,贾府更像知识分子家庭而不是官僚,对艺人习气严重的和平妈,确实是成见大大地有,和平能被贾府认可,其实挺不容易。

但问题是老太太不但觉得自己“是金子搁哪儿都发光,是葵花啊,长哪儿都向阳”,而且抛出了一个重大决策:“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姆们姆们姆们!姆们不说谁说?姆们不管谁管?”(“文革”期间的流行语,当然,是“我们”)要给傅老说个后老伴:“傅局长一日不成家,本媒婆一日不归家,誓与此事共始终!”(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断之理。”)。

于是,三十八的老姑娘,七十六的老太太,还有十八九的安徽小保姆纷纷被介绍给傅老。打小立志嫁高干子弟、历经苦难痴心不改的小史姑娘,进门就东张西望探看家境,张嘴就问傅老的待遇,失望之后最是那一扭脸的不屑,加上矫揉造作的做派,活脱脱一个庸俗势利的老姑娘。还有个细节,老辣的和媒婆眼看傅老句句自黑,一个劲摆手制止。这段傅老很高兴地玩着掌上游戏机,从动作上可以看出是“俄罗斯方块”。

齐大姨她老人家居然真的还健在!到2013年已经虚岁99高龄,可真快100岁了。(2014年2月13日,吴淑昆老人因病去世,这是《我爱我家》中第一次一语成谶。)

小史姑娘李野萍是李幼斌的姐姐,原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吴淑昆也是一位老人艺,曾出演59年第一版《蔡文姬》。吴淑昆-齐大姨

傅老招架不住了,向两个儿子求救。编剧继续“草蛇灰线伏笔千里”,提到了“专管六国贩骆驼的”居委会余大妈。此典故出自《红楼梦》中鸳鸯的话。不是老太太女婿的志新给爸爸出头了,可惜,是一彻头彻尾的馊主意,想用“我爸看上您了”吓跑老太太。谁知道,貌似这正中老太太下怀。一个资深媒婆,为什么一直介绍的都是不靠谱的对象呢?

老太太这性子,真要成了咱妈,可能确实得咬牙才能熬过青少年岁月。不过老太太一辈子其实不易。和老太太也就六十,最多挂零。《失落的记忆》中,七四年和平想回家时就只想到妈,《今天的你我》中老太太对自己的婚姻悔之不及,和平的父亲很可能已经没了超过20年。老太太没准从三十多岁就一直守寡,又是个出头露面的艺人身份。没有这股子什么都热心的二杆子精神,早就郁郁而终;没有笑里藏私的奸猾,早就被男人玩弄于鼓掌。老太太倒安然且挺乐呵地活过来了。这些“烦人”,不过是她的生存技巧。我们中国老百姓就是有这么强大的草根精神。不管什么打击,失恋失业破产重病声名狼藉,天空都照旧飘过五个大字——这都不叫事!我想拿这句话跟你们共勉:想把我们打趴下喽,那是八十岁的老和尚娶媳妇——没有的事儿!

志新的试探,不怪和平气急了:“你这玩笑也开得也忒大了吧,啊?”如果事态按琼瑶小说的路数缠绵发展,真是能活活要和平妈的老命。好在志新还是估计对了,“咱妈也不是那多愁善感的人”。老太太单刀直入,直接找傅明同志谈谈,说破也就无毒了。

想弄死我们二杆子,门儿都没有哇!

小市民老太太这种“狡猾”和“热心”,更多被人用来描绘另一个群体:农民。

在有些人眼中,他们是永远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看客”。杀头和批斗大会俱往矣,只能在听说“出车祸了”时,走几公里去欣赏,体力受限的也要问问:“死人了吗?”听说没死,他们嘴里回答“那还好”,但怎么也遮掩不住一脸的失望:没死人多没劲啊!

这是……“反社会人格”?

可同样是他们,当车祸发生在村口,这群“反社会”的农民们,忽然就雷锋附体,为了把压在下面那个素不相识的司机救出来,一群汉子愣是抬起了一辆卡车!

所以在另一群人眼中,他们是纯朴、善良、热心的“活雷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