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本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4 01:52:22

点击下载

作者:胡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武则天本传

武则天本传试读:

简介

作者简介

胡戟,1941年生,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受教于隋唐史大家汪篯先生。曾任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著有《敦煌史话》,《胡戟文存》,《二十世纪唐研究》(主编)等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女皇武则天的传记。一千多年来,关于武则天的功过是非、生平曲直充满巨大的争议,对她的褒贬和贬斥都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中,似乎还没有另一个人物能使史家们有如此相悖的评价。

本书的目的,就是从史料出发,逐一考察关于武则天生平中的各个谜团,以期澄清被恣意夸大和渲染过的史实,洗去泼在她身上的污水,在理解她的基础上去思索和争辩。写在前面说不清的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富有历史魅力的名字。1300年来,人们对她是非曲直的争论喋喋不休,褒美和贬詈的用语,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中,似乎还没有另一个人物能使历史学家们有如此相悖的评价。矗立在乾陵唐高宗述圣记碑旁的那块武则天的无字碑,好像就是有意要挑起这场争论而一字不镌。这真好极了!给历史留下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显然比杜撰一个结论去让人记诵,会更有价值。

经验表明,对任何一个经历复杂的重要历史人物,要在“盖棺”时作“论定”是办不到的,更何况是这么一位中国正统王朝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历史不只是胜利者的宣传,在我国以史为鉴的传统文化氛围下,一切不合后来统治者需要的历史都被改写过。既然不知自渺茫幽冥的远古时代哪一天起,华夏的大地和天穹上已结结实实镌刻下了“男尊女卑”四个大字,青史就再容不得一个有成就的女皇帝堂皇公平地留驻。虽然她曾空前绝后地在孔孟之道已经流传千年的文明古国里脱颖而出,但历史的迷雾和那段本来就充满了传奇和神秘色彩的历史,使我们今天已难明其真面目。要澄清被恣意夸大和渲染过的史实,洗去泼在她身上的污水,恐怕要比清除敦煌壁画上的千年烟尘污渍更难。同时,作为一个在后宫争宠的昭仪和占据皇位可以滥施淫威的女帝,武则天的性格也有独裁君主残忍荒暴的一面。要鉴别诠释这类充斥于史书小说的材料,给她以切实的揭露批判,全面评价其政治,亦绝非易事。乾陵无字碑

史学家们正确地认定了自己的首要任务:逐个找出被篡改的史实,一一加以纠正,将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不言而喻,哪怕只是澄清一个很具体很细小的问题,也要花费极大的功夫。正如一位法国历史学家所说:“无疑,历史知识的这种真实性或许是一种理想”,但“至少,历史总该是为接近于真实而作出的最严肃、最有步骤的努力的结果”(亨利·伊雷尔·马鲁)。

笔者并不敢抱把武则天生平许多事情说对和说清楚的奢想。武则天的历史魅力就在她已是一个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完全看透的历史人物。人们常常习惯在持褒、持贬或有褒有贬的史家间徘徊选择自己的立场观点,其实不妨先花力气做一点摹写、复原历史本来面目的有趣尝试,在更多的了解她、理解她的基础上去思索和争辩,考验知识,收获智慧,增长撩拨历史迷雾的能力。

四十多年来,武则天这个使人魂牵梦萦的题目耗去了我不少的心力,而我乐此不疲的原因,是至今还有许多疑点需要用自己鄙陋的理解去弥补有关史料的不足和歪曲,尽管连武则天皇帝原来的名字是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现在也无人能说上来,我还是想在本书中对这个历史人物所有的疑问和争论作出自己的回答。令人鼓舞的前景是,她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据信是没有被盗掘过的陵墓——乾陵存世,就像一张没有亮出的底牌,当这座文物宝库终有一天被打开的时候,一切关于她的无知妄说将受到无情的奚落,而研究家们的真知灼见被新史料证实时将大放异彩。相信自陈寅恪以下,从汪篯、林语堂、郭沫若到熊德基、雷家骥,从菲茨杰拉德、崔瑞德到原百代、气贺泽保规,二十余部武则天传记和约四百篇专论的作者,每一位潜心研究过武则天的学者,无不热切盼望自己能嗅到“思想——人间最美丽的花”放出的令人心醉的芳香。一 寒门新贵不够“高贵”的身份困扰

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日,即公元624年2月17日,武则天诞生在长安(今西安市)。父亲武士彟(577—635),官拜正三品工部尚书,封应国公。生母杨氏(579—670),出身名门,其父杨达是隋朝宗室宰相。这是大唐京城里的一个达官贵人家庭。

传说武则天在襁褓中时,精通相术的袁天纲路过利州时曾到武士彟府第替一家人看相。这时长得“日角龙颜”、“神色爽彻”的武则天穿着男孩子衣服,正抱在乳母怀里。袁天纲走近仔细端详一番,又让她下地试行几步,大惊道:“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又说:“若是女,当为天下主也。”不论载入正史的这段看相故事是否无稽之谈,后来这个襁褓中的女主人公,确实成了天下之主,当了中国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家庭出身对她后来的发迹和一生的政治性格有深刻的影响。

武士彟先世的事迹,唐以前史书俱不载,武则天以后的材料,包括长安元年(701年)武则天敕立的《攀龙台碑》在内,多虚美之辞,惟《太原事迹》透露一点武士彟起家的真实情况,说他:

太原文水县人,微时与邑人许文宝以鬻材为事,常聚材木数万茎,一旦化为丛林森茂,因致大富……及高祖起兵,以铠曹从入关,故乡人云:士彟以鬻材之故,果逢构夏之秋。

另外,敦煌卷子S6502及S2658《〈大云经〉神皇受记义疏》谓武氏先世之姓氏为北方羽姓,柳存仁认为“此即史传所谓北朝胡姓也”,武则天之先世“亦即北朝时有汉族以外血统之家庭”。联系旧题柳宗元撰的《龙城录》关于武则天高祖武居常容貌的描写:“人呼为‘猴颊郎’,以居常颐下有须若猿颔也”,武则天的族属也成为扑朔迷离的谜团。

大致武士彟先世不显。他长兄武士稜“勤于稼穑”,在家务农,后来官拜司农少卿,“常居苑中,委以农囿之事”,是用其所长,和武士彟经营过木材,便做了工部尚书一样。早年武士彟走过请镇守太原的汉王杨谅引荐的门路。汉王反叛失败,武士彟受连累亡匿,改做木材生意,武家这才致富,是他抓住了隋炀帝大业年间到处大兴土木的发财机会。既“家富于财,颇好交结”,后来弄了个晋阳宫留守司铠参军的职务,因此有缘结识后来成为李唐开国皇帝的李渊。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出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翌年为太原留守,武士彟随之参与征讨历山飞等反隋武装,“行军于汾、晋,休止其家,因蒙顾接。”引为司铠参军。武士彟“尝夜行,闻有称‘唐公为天子’者,登遣寻索,了无其人。又梦从高祖乘马登天,俱以手扪日月,于是具以状白,并献所撰兵书”,即《古今兵要》30卷。晋阳起兵后授中郎将兼司铠参军。霍邑之役,得封爵寿阳县公。从平京城,迁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赐宅一区,钱三百万,綵五千段。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六日诏表彰16名“太原元谋勋效者”,武士彟位居第十二,俨然厕身于太原元从功臣之列。

细论起来,武士彟在晋阳起兵前态度有些骑墙。一方面,“尝阴劝高祖举兵,自进兵书及符瑞”,同时又受到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信任。当时李渊借口讨伐刘武周,任用避役亡命在太原的长孙顺德、刘弘基募兵,王威、高君雅认为事属可疑,私下和武士彟商议追究,士彟以“此并唐公客也,若尔,便大纷纭”,劝阻王、高的行动。李渊得天下后,武士彟讨好新皇帝说:“尝梦高祖入西京,升为天子。”被李渊奚落了一顿:“汝王威之党也。以汝能谏止弘基等,微心可录,故加酬效;今见事成,乃说迂诞而取媚也。”不留情面地揭露他想左右逢源的两面派嘴脸。对此,李渊早有认识和警惕,晋阳密谋起兵之事,李渊就是没让他参与。他的元从功臣身份,甚至招致一些史家怀疑,王鸣盛提出:“士彟之于高祖,不过旧故承恩泽耳,何足以言功臣?”宋德熹以为:“王氏此说诚是”,“武士彟此种不切实际的‘功迹’八成是假”,认为是许敬宗篡改《高祖实录》所致。

无论如何,李渊既曾出入文水武士彟家,有些老交情。后来武士彟又作为行军司铠参军,当军需官跟随进军长安,所以李渊一直待他不薄。尽管武士彟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戡难功劳,仍以故旧承恩泽,忝名功臣。仕唐以后的表现令皇帝非常满意,唐高祖有敕:“此人忠节有余,去年儿夭,今日妇亡,相去非遥,未尝言及,遗身殉国,罕无与比。”于是亲自作媒替他续弦。大约在武德三年(620年),武士彟原配夫人相里氏过世。唐高祖择定小武士彟两岁的杨氏后,命嫁给杨氏堂弟杨师道未久的桂阳公主为婚主,撮合了这门孕生武则天的婚事。

杨氏的父亲杨达是隋文帝族子,观德王杨雄的小弟,杨素盛赞他“有君子之貌,兼君子之心”,是杰出人才。他曾参与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陵墓的营建,又以纳言领营东都副监,大业中死于征辽军中,继以隋亡,这宗室宰相之家的地位大不如前。杨氏竟以年逾四十的老姑娘之身成为武士彟继室,并为他生下三女,武则天行二。

虽然外祖父家是关中军事贵族的重要成员,武则天的血统里有高等士族弘农杨氏——可能是伪冒——的成分,但当时的门第是按父亲论的,武士彟的出身不过是一个林业富商。他作为开国功臣,官居三品,爵封三等,以“今日冠冕而论”,可以跻身士族,但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修的《氏族志》并“不叙武氏本望”,仍按传统的门阀观念,把武则天家族排斥在外。难怪连突厥人都称:“武,小姓”,默啜可汗之女拒绝武则天的侄孙武延秀“罔冒为婚”,认为武姓的王爷不配与可汗攀亲。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指斥她“地实寒微”,并非滥言。

家庭给与武则天的,一方面是当时宦游于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另一方面是过去沉迹于下层民间的寒门根底。荣华富贵滋养了她无限的权势欲,寒门根底使她饱受流俗的鄙视攻击。在一个极重阀阅的门阀社会里,她这样寒门新贵出身的人,前途是坎坷有限的。正像在一座打开了的希望之门前横着几道无法逾越的障碍。这境遇刺激着武则天,她那追逐最高权力要支配一切的欲望,和为此冷酷不择手段地报复一切的独特的女皇性格,在人性和命运的冲突和交互影响中逐渐养成。山西文水武则天庙二 广元流韵第二故乡的不尽怀念

位于静静的嘉陵江畔的广元,留下了有武则天的芳踪逸闻,这是当地父老迄今津津乐道的一段往事。孩提时代的武则天,曾跟随出任利州都督的父亲,在广元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生活。嘉陵江

武士彟随李渊军进长安后,初任库部郎中,从五品,还是管兵甲器仗的军需官。武德元年(618年)后擢升府兵将领。任井钺将军时,儿子病殁,他没顾上照应;检校右厢宿卫时,妻子病危,竟不请假照看。对唐室十分尽职,忠心可嘉。擢为三品工部尚书,封应国公。相里氏去世后,李渊亲为求偶。武士彟娶杨氏后,也就和李唐皇室攀上远亲,由已改醮杨氏堂弟杨师道的桂阳公主论起来,武士彟便是唐高祖女婿的堂姐夫。皇泽寺则天殿武则天贴金石雕像

武德七年(624年)三月,唐宗室名将李孝恭平辅公祏,就任扬州大都督,李靖为府长史。后孝恭被告谋反,召还京师。八年,李靖统江淮兵北御突厥,改任安州大都督。唐高祖命武士彟以本官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紧急驰驿赴任。在扬州年余,太宗继位,征入朝,改任豫州都督。贞观元年(627年)正月,李艺(即骁将罗艺)在泾州反,其弟利州都督罗寿坐诛。是年十二月,前任利州都督义安王李孝常在长安密谋宫廷政变,事泄被诛。接连两任利州都督谋反,不能不防范这蜀门重镇还有余党活动。贞观元年武士彟被派去继任都督,当与这两个事件有关。

贞观五年十二月,武士彟仍在利州都督任上,曾以朝集使身份请唐太宗封禅。随即他改任荆州都督,直到贞观九年(635年)在荆州听到唐高祖死讯,“奉讳号恸,因以成疾”,“呕血而崩”。贞观年间他一直在外,担负镇守一方的重任。

武士彟督利州凡五年,初去时武则天已经是三岁多的女孩子。青青的巴山蜀水,启迪着她童心的智慧。在广元一直保存到1958年的梳妆楼遗址,使这个活泼少女的形象依稀留在人们记忆中。

武则天母亲杨氏笃信佛教,广元千佛崖等处佛寺那时香火已盛,“神皇幼小时已被缁服”,小武则天在她母亲带领下经常出入佛门,虔诚的宗教信仰,也种入了她那颗小小的心灵。

金碧辉煌的皇泽寺,是广元最令人瞩目的武则天纪念地,这所保存着武则天雕像的寺院,过去是武氏家庙,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泽寺位于嘉陵江西岸江畔,上负悬崖,下瞰清江,和广元县城一水之隔,遥遥相望。尽管由于1933年国民党政府修公路从寺院中殿穿行,造成破坏,加上成渝铁路从这里通过,皇泽寺的规模已大不如前。但五佛亭、小南海、吕祖阁、则天殿和6个窟群41龛大小造像1000余尊,布局错落有致,仍旧气宇不凡。

被认为是武则天真容的武后圆雕石像,端坐在则天殿中,头戴花宝冠,双手交于腹前作禅定印,胸饰缨络,半臂披帛著裙。冠服坐式一如比丘尼,宽额广颐和史籍记载的相貌略合。据《广元县志》,唐时则天殿内便有武后石像,现存是五代时作品,因有毁损,精心妆修过。“寺内之庙,不知所创之因。古老莫传,图经罕记。”由第九号为中心塔柱式的支提窟和三世佛的造型看,可能始凿于北朝,而后像莫高窟等许多石窟寺一样先开窟,后建寺。最早的纪年文字是见于藏经洞残碑文的“贞观二年”和陈鸿恩皇泽寺碑的“贞观五年”,正是武士彟在利州都督任上的年代。所以不无可能是他和杨氏自己在这毗邻则天坝的西山石窟崖壁上建造了自己的家庙。石窟寺现存的大部分造像,包括最大的第十龛大佛都是唐代风格,这和武氏一家有什么干系就无从考据了。广元皇泽寺大佛殿

1955年修铁路时从该寺吕祖洞前出土《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新庙记碑》一通,是广政二十二年(959年)后蜀昭武军节度使李奉所立,孟昶撰文。文字涉及武则天处皆抬头顶格,备致尊崇。文中还称:“其间以水旱灾沴之事,为军民祈祷于天后之庙者,无不响应。”将她奉若神明。碑阴并刻庙基四界,有“则天圣后殿舍四间,对廊四间,挟廊两间”等建筑及置买庙产常住庄田的情况,说明五代时人犹为修“武后新庙”,不绝祭祀。后来皇泽寺之名一直保存到现代,可见武则天在当地影响之深远。

1963年5月,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皇泽寺题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同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皇泽寺则天殿撰写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体现了他对武则天总的评价。

利州武氏故宅后来称报恩寺,隋唐之际达官贵人佞佛,多有舍宅为寺风气,可惜这所可与皇泽寺相映并辉的古迹,今已无处寻觅了。

皇泽寺北里许嘉陵江畔有一川平地,今称上西坝的地方,即上述广政碑阴所说“则天坝白沙里”,1954年那里出土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的买地券石刻一方,注明当地仍名“白沙里则天坝”,这是一处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良田。

广元还有则天乡和像长安一样,以姑婆——民间对武则天的尊称——为名的街巷地名。每逢农历正月廿三,则天坝和皇泽寺龙潭往下的十里江面上,妇女们乘舟游河湾。传说这是“武则天会期”庆祝武则天生日,衍为妇女们欢乐的节日。游河湾的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近年人们又经酝酿恢复了这独特的地方性节日。

广元人民对这位历史上毁誉不一的女皇帝始终一往情深地怀念。连武则天的出生地他们也争说就是广元,诚挚地愿望武则天出生在自己美丽的家乡。此说殆自唐代就流传开了。晚唐诗人李商隐《利州江潭作》诗自注“金轮感孕所”,诗描写龙王发情求偶的神态。李商隐依据的是民间关于龙潭的传说:有一天武都督夫人杨氏去潭边玩,忽然潭中跃出一条金龙,和她交欢,杨氏因此有孕而生下武则天。再早些时候,中唐人著的《谭宾录》记袁天纲为乳母抱于怀中的武则天看相,也是武士彟在利州都督任上的事。以后《九域志》更明记:“武士彟为利州都督,生皇后于此。”

五代后蜀广政碑略有残缺,郭沫若为补后三字,成“贞观时,父士彟为都督于是州,乃生后焉”。郭沫若为他这位意中的小同乡作如此补阙的心情不难理解,但究竟如何,却引起史学界一场争论。史籍有关武则天终年的记载,或81岁,或82、83岁。都没有小于80岁的。由神龙元年(705年)上推,为625、624或623年,都在武德中而不可能到贞观以后。武德末利州都督先后是李孝常、罗寿,武士彟是贞观元年才到任的,这些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所以武则天是不可能先于其父到利州任职时生在那里的。只是广元人悉心保存了武则天的遗迹,并一心和她攀乡党而不容人置疑的心情令人深省。每一个想评论武则天的历史学家,不妨先沿着古蜀道去广元感受一下这种现实的历史感情。三 太宗才人被冷落的寂寞青春

贞观九年(635年)武士彟死在荆州都督任上。武士彟前妻相里氏生下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和他们的叔伯兄弟武惟良、武怀运等,对杨氏刻薄无礼,武则天母女四人孤立无援,孤女寡母在长安过了一段很不惬意的生活。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唐太宗贤惠的长孙皇后去世。次年,他听说武则天“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年仅14岁的武则天离开娘家,步入深宫。临别,母亲杨氏“恸泣与诀”,武则天小小年纪却自有主意,“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她心里充满着对宫廷神秘生活的憧憬,很乐意地脱出了受异母兄长们冷眼的逆境。唐太宗李世民线刻像

武则天作为唐太宗才人的事迹记载甚少,只有一个故事说:

太宗有骏马曰:“师子骢”,极猛悍,太宗亲控驭之,不能驯。则天时侍侧曰:“惟妾能制之。”太宗问其术,对曰:“妾有三物,始则捶以铁鞭,不服,则击以铁挝,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耳。”

如果这故事是实,对少女武则天真当刮目相看。但看来性格英烈刚毅的唐太宗并不欣赏一个女孩家也有这样的铁石心肠。他更钟爱的是长孙皇后那样文静谦和的女性。这个当初他亲自赐号“武媚”的女子心狠手辣,徒有妩媚的外貌。

唐太宗膝下子女成群,长孙皇后和后宫嫔妃十余人给他生了14子21女共35个孩子,晚年犹不断得子。武则天也是很能生养的,跟了唐高宗以后,头三个孩子是两个年头里挨着生下的。但是武则天这一次进宫12年,却没有生育,推测她当年在宫中是很少有亲近唐太宗的机会的。从她当太宗才人十多年没有晋升来看,她确似很不得宠的。

才人正五品。唐初后宫大致继承了过去三妃、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的制度,皇后以下有四妃、九嫔、婕妤、美人、才人和宝林、御女、采女。才人是低级内官,“掌序燕寝”,即管食宿等事的侍妾身份,比白居易诗《上阳白发人》里宿空房、苦最多的白发宫人的境遇,往往只是有锦衣玉食,名义上强一点而已。

从14岁到26岁,武则天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年华虚度在深宫后院。除了宫中对女官们要求很严的读书习字吟诗外,她的生活和心情是无聊寂寞的。

贞观末一场大祸临头。一个荒诞不经的政治事件,几乎使她陷于灭顶之灾。

当时不止一次在白天见到太白星,太史对这一星相的解释是“女主昌”的征兆。民间传一本叫《秘记》的书,说:“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对此,唐太宗心中疑惑,首先成为怀疑对象的李君羡做了第一个牺牲品。

李君羡是一名勇将,早年跟随在李世民左右,打刘武周、王世充等,每战必单骑先锋陷阵,战功卓著。贞观中为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直玄武门,掌北门宿卫。有一天唐太宗在宫中设宴款待武将,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羡自报小名五娘,唐太宗愕然,当时笑他:“何物女子,乃尔勇健!”宴会以后细思量,君羡的官称封邑都有武(五)字,于是想起那“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流言,原来应在他身上!便免了他典禁兵的军职,出为华州刺史。后来李君羡因与一个自称通晓佛法、能不食而生的员道信往来,被御史劾奏为与妖人交通,谋不轨。唐太宗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七月下诏将他处死。

事后唐太宗仍不放心,还和李淳风商量:

上密问太史令李淳风:“《秘记》所云,信有之乎?”对曰:“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自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既成矣。”上曰:“疑似者尽杀之,何如?”对曰:“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几颇有慈心,为祸或浅。今借使得而杀之,天或生壮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孙,无遗类矣!”上乃止。《定命录》把源出于《谭宾录》或《朝野佥载》的这一故事又作了补充:

武后之召入宫,李淳风奏云:“后宫有天子气。”太宗召宫人阅之,令百人为一队,问淳风。淳风云:在某队中。太宗又分为二队,淳风云:在某队中,请陛下自揀择。太宗不识,欲尽杀之。淳风谏不可:“陛下若留,虽皇祚暂缺,而社稷延长。陛下若杀之,当变为男子,即损灭皇族无遗矣。”太宗遂止。

这些情节雕凿的痕迹太明显,像是后人按武则天时的历史编造的。但李君羡为此冤死是事实,42年后武则天当上皇帝,因其家属诣阙称冤,自己也为了报恩慰灵,于天授二年(691年)二月追复其官爵,以礼改葬李君羡。可见整个事件并非子虚乌有。武则天曾面临过一场劫难,能够安然逃脱,实际是李君羡以死掩护了她,是她的幸运。

我颇怀疑这个武连县公可能就是“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漏于属籍”的李白一房的先祖,因为天授中虽然平了冤案,但神龙初返回时又换成李家天下,唐太宗定的案就翻不彻底了,只得“潜回广汉,因侨为郡人”。在毗邻武连的青莲乡诗人悄悄安了家。这是当年去青莲乡访李白故里时,途中见到武连镇的路牌时突然的感悟,始终未能深究。也有以为李白是被唐太宗杀的四弟李元吉后人。这是后话,不提。唐高宗撰文亲书的《大唐纪功颂》(局部),述太宗建国之功业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勉强把权力交待给太子李治后不放心地死去,武则天作为才人的半幽禁生活也熬到了头。四 感业寺尼青灯为伴的煎熬岁月

结束了半幽闭的才人生活以后,给武则天安排的是更加凄苦的用青灯梵钟代替锦衣玉食的女尼生涯。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后宫没有子女的内官们一起剃度落发,被送进感业寺。今西安西北城外有一所感业寺小学,就是该寺旧址。

比起直到明代宫里还盛行的妃嫔殉葬制度来说,唐代这让“嫔御皆为比丘尼”的办法,似乎是稍仁慈一点的发落。被幽闭在尼庵中的武则天没有完全绝望,她把解脱自己的希望寄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身上。感业寺小学内大唐感业寺碑

史载:“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在太宗后宫不甘寂寞的武则天对李治含情脉脉,暗相往来,她早有了把自己托付给这位比自己小四岁的太子的想法。后来他们也不讳言这一段暧昧关系,唐高宗在永徽六年(655年)十月《立皇后武氏诏》中就说道:“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这里说的王政君是汉宣帝选送给太子刘奭的,后来成为正妃、汉元帝皇后,是汉成帝生母。王政君是后宫家人子,而武则天是先帝才人,名份不一样,诏书硬作牵强附会类比。但那以前不久,隋炀帝与隋文帝宣华夫人陈氏、唐太宗与齐王妃杨氏间都有过这种类似的“乱伦”关系。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子娶父妾、寡妇改适大伯小叔的收继婚或称烝报婚风俗,和亲公主们奉命也要遵从这些习俗的。这些渊源于原始婚姻制度的风俗,由于当时民族融合的媒介,也影响到汉族,特别是隋唐皇室这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家族。比起那些要求年轻的妇女们终身守寡的礼教清规来说,或者可以认为这样更人道一些。唐高宗在诏书里公然写进他和武则天的往事,似乎反映这还可以为当时社会接受或容忍。虽然也不免被某些人非议,但一般舆论还不像后代把这类事情看得那么严重。女俑像

诏书还透露他俩这种关系已经有“八年”之久,即始自贞观二十二年,那时唐太宗卧病,太子入侍,有较多接近武则天的机会。性格刚强又长于心计的武则天,容易取得素称懦弱的李治的好感。

现在武则天进了尼姑庵,唐高宗对她思念不已。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为唐太宗过周年,他以忌日行香为名去感业寺,和尼姑身份的武则天见了面,“武氏泣,上亦泣”。事情被王皇后知道了,那时她正为皇帝宠爱萧淑妃吃醋,便怂恿皇帝接武则天回后宫,并自作主张让武则天蓄发等待。

从武则天生下长子弘的日子往上推,武则天在永徽元年五月蓄发以后,第二次入宫的时间很可能在永徽二年(651年)。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的死,造成次年14岁的武则天第一次进宫的机会。这时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给28岁的武则天再次进宫的机会。二进宫以后,业已成熟的武则天就在权力之争中大显身手,逐级登上权力的最高峰。五 昭仪专宠前恭后倨的宫廷斗法

武则天进宫之初,“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未几大幸,拜为昭仪”。昭仪正二品,入九嫔之列,比才人高两等。

当初王皇后为离间唐高宗和萧淑妃而出面接纳武则天入宫,没想到武则天进宫后她和萧淑妃一起失宠,真是追悔莫及!于是王、萧二人又联手起来诋毁武则天,但唐高宗并不予理睬,独信昭仪。武则天毫不示弱,在后宫大肆活动,笼络人心,“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在这司空见惯的妇人争斗中,武则天一出手就施展宫廷阴谋,比通常姑嫂斗法妻妾撕打的手段着实要高出一筹。

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唐高宗长子陈王李忠被立为太子。李忠是后宫刘氏所生,时年仅10岁。那时皇后和皇帝都还年轻,不过20多岁,为何匆匆物色太子?而且当时高宗已有四子,除长子忠和次子孝、三子上金三个是宫人所生,第四子素节生母是有地位的萧淑妃,素节又天资聪颖,小小年纪便能日诵古诗赋500余言,父皇甚爱之,为什么舍他而立李忠呢?传世武则天像

这是王皇后的娘舅中书令柳奭的主意。他看到王皇后没生孩子,而传闻武则天有数月身孕了,如果这位已专宠宫闱的昭仪生下贵子,王皇后将来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柳奭所担心的这件事后来果然发生了,永徽三年末或四年初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于是赶在武则天临盆之前,急不可待地拉出李忠来抢占皇太子位。“柳奭说后谋立忠为皇太子,以忠母贱,冀以亲己,后然之。”这样做法一箭双雕,同时断了和王皇后有宿怨的萧淑妃将来步上皇太后宝座同她分庭抗礼的路。

为办这件大事,经过柳奭内外策划,与太尉长孙无忌和另三名宰相褚遂良、韩瑷、于志宁一起出面,兴师动众,“固请立忠为储后,高宗许之。”接着,除命于志宁兼太子少师外,又以右仆射张行成兼太子少傅,侍中高季辅兼太子少保,侍中宇文节兼太子詹事。这样宰相班子全部人马除李勣一人外全都卷入这一立储事件,为李忠安排了一个最强有力的保护人班子。柳奭和王皇后指望这样可以稳住李忠和自己的地位。宫中贵妇图

武昭仪怀孕这样一件并不宜声张的事情,竟震惊了内外廷,虽然还不致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但后宫王、萧、武之间的三方角逐已经激烈地在暗中展开了。

立李忠为太子后半年,武则天生下儿子李弘。10年里她一共为唐高宗生下四男二女,唐高宗总共12个子女,后面6个都是武则天所生。武则天独专房帷之宠的情形由此也可见一斑。

永徽五年(654年)二月,托名褒赏功臣,皇帝加赠屈突通等13名武德功臣的官位,武士彟赠并州都督。“时武昭仪用事”,为提高其门第,又想起了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开国功臣,用这张金牌向王、萧两家示威。同年六月,中书令柳奭突然上书请解政事,王皇后宠衰,他内不自安,宰相位上呆不住了。皇帝立即敕准,降他为吏部尚书,暂还留在朝中。

上述两事褒贬升降之间,可见昭仪武则天政治活动的能量,已经超越后宫的高墙,开始在外廷游荡生事了。六 皇后废立以女儿为代价的“胜利”

中书令柳奭突然罢相,反映内廷发生重大变故。史书上记载王皇后这时宠衰,事情出在一个小女孩身上。

大约在永徽五年之初,武则天生下第二个孩子,是女儿,很讨人喜欢。王皇后也不禁前去看了看,逗弄一番,知道皇帝就要来,皇后先走了。武则天见机下狠心掐死了亲生女儿,然后轻轻盖好被子,像没事一样。不多一会儿皇帝来了,武则天仍佯作欢笑,可是掀开被子抱起死孩子一看,她也真忍不住了,失声痛哭起来。皇帝讯问情况,左右宫女回答,刚才王皇后来过。唐高宗不加思索便断言:“后杀吾女!”对王皇后的妒妇心肠痛恨不已。武则天又趁机告御状,真真假假地哭诉自己受的种种委屈。面对这一场从天而降的灾祸,王皇后就像遭到晴天霹雳的轰击,完全被打蒙了,她有口难辩,无以自明。皇帝以为事主已经默认,就此下定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决心。

皇帝和皇后都是性情优柔的人,十多年结发夫妻的恩爱是不容易割断的,武则天第二次进宫以来,蓄谋五年,好不容易出此下策,促使他们感情完全破裂。目的虽然是达到了,自己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她亲手葬送了长女的小小生命。后来几十年中,她不知有多少次暗暗为这小生命祈祷冥福,并加倍地怜爱小女儿太平公主,以慰藉自己永远不得安宁的良心。唐高宗李治像

宫闱事秘,不少人怀疑上述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是否历史真实,对此,各人尽可依自己的理解去作判断,对史料本身的怀疑,常常是历史研究的突破口。如果仅说到一个母亲如何下得这般毒手,可以像常人一样论理,那么武则天也就不成其为武则天了。

当时的情势之下,武则天除非施展宫廷阴谋,脚踩自己女儿幼小的尸体,否则是很难朝皇后位置迈进一步的。设身处地分析一下可以明白,16年的宫廷生活已经泯灭了她原有的那种循规蹈矩的思维逻辑和行为准则,太宗时代12年陷于被冷落的才人生活不能自拔,这三四年来虽然深得皇帝恩宠,但她哪怕要从昭仪进一级到宸妃竟也遭到反对而作罢。现在既已和王皇后、萧淑妃彻底闹僵,怎能再久久屈居她二人之下。以武则天的聪明,她不会不明白,立李忠为太子的事件表明内外廷都是容不得她的。既然没有退路,她决不安分守己听天由命,于是下毒手嫁祸于人的作法,也就是在最不合情理的情理之中了。

柳奭在内廷这一非常事变后罢相了。下一步的关键是要打通长孙无忌的关节。武则天最初曾幻想争取长孙无忌对自己的支持,要皇帝带她一起屈尊登门拜访,封官、厚赏,种种办法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在酒酣耳热之时,皇帝亲口向长孙无忌再三陈说:莫大之罪,无过绝嗣,因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要行废立之事。这位国舅爷听了竟不予理睬。所封宠姬所生三子五品朝散大夫的官位和所赐金宝缯锦十车财物他都照收不误,但对改立皇后事置若罔闻,借用“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故伎,“对以他语,竟不顺旨。”皇帝和昭仪非常没趣,只得怏怏而归。

武则天还不死心,又让生母杨氏出面,到长孙无忌太尉府上,低三下四,“屡有祈请”,而无忌终不许。

许敬宗不自量力,也为武则天说项,“无忌厉色折之”,碰了一鼻子灰。

武则天这才完全清醒,明白以自己的阀阅门第经历,根本指望不上得到这些望族遗老的支持,终于丢掉幻想,把和长孙无忌集团的决斗提到日程上来了。

王皇后家族又率先挨了一连串打击。永徽六年(655年)六月,敕禁后母魏国夫人柳氏不得入宫,切断王皇后交通内外的联系。七月,贬王皇后母舅柳奭为遂州刺史,途中又以漏泄禁中语之罪,更远贬荣州。这样便使失宠的王皇后陷于孤立无援的困境。

在外廷,武则天因父亲去世早,素无根基,没有一批朝臣呼应,是很难对付顽固坚持保王皇后立场的长孙无忌集团的。她明白自己一时组织不起同他们抗衡的力量,只能争取一点舆论声援,绕过反对派的阻挠,促使皇帝下决心。

首先起来呼应的是一伙政治失意分子。带头羊李义府当时官居中书舍人,因得罪长孙无忌,被贬壁州司马。七月的一天,公文过门下省一道审核手续就要下达了。李义府得到消息,急忙问计于同僚王德俭。王德俭是许敬宗外甥,给他出主意:“武昭仪甚承恩宠。上欲立为皇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大臣异议耳。公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坐取富贵。”当天李义府代替王德俭直宿朝堂,得便叩阁上表,以“厌兆庶之心”的名义,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这正合皇帝心意,当即赐珠一斗,恩准留居旧职。武则天也私下遣使劳勉。接着又提拔李义府为中书侍郎。这样一来,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大理丞袁公瑜争先恐后潜布腹心于武则天。她这时当然还顾不上考察这些人的才能德行,只要朝廷里有人替她说话办事。他们也确实能量不小,在武则天夺取皇后位置的这一场争斗中出了大力。

长安令裴行俭——他也可称是一代名将,后面我们还要提到——风闻要立武昭仪为后,认为“国家之祸必自此始”,私下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窃窃议论,被袁公瑜知道,通过杨氏转告宫中。八月,裴行俭外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由此可见监视长孙无忌等人的耳目已经布开,这一系统已有效地行动起来了。

从离间皇帝和皇后的感情关系做起,经过在内外廷的一番部署,武则天自信可以摊牌的时机到了。八九月间的一天,退朝后皇帝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宇、褚遂良入内殿议事。褚遂良猜到是要决定废立皇后的事了,明白“上意既决,逆之必死”,形势十分严峻,慷慨激昂地表示,自己既受顾托,要以死争之。请太尉元舅长孙无忌等人不要说话,以免遭杀身之祸。自己摆出一付准备杀身成仁的架势。

进入内殿后,他们看到武则天坐在帘后监视,气氛紧张。皇帝果然提出:“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褚遂良以“皇后名家”暗刺武则天,说“未闻有过,岂可轻废”,并抬出先帝遗命:“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以受托孤的元臣身份,断然反对改易皇后。褚遂良像

翌日再议时,他们更撕破面皮,言辞之激烈,成为对武则天毫不掩饰的人身攻击。

褚遂良谏争道“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具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说完把手中象笏扔在殿阶上,解去幞巾,叩头流血,恨恨地说:“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性情温和的皇帝也被激怒了,叫人立即把褚遂良带出去。武则天更怒不可遏。隔帘骂出粗话:“何不扑杀此獠!”长孙无忌赶忙以“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为由,好歹将褚遂良护下。于志宁在一旁见这阵势没敢吭气。李勣更乖巧,本与长孙无忌有隙,更不愿同他们一起卷入这事,前一天退朝时就不肯入内殿,称病径自走了。

长孙无忌的侄女婿侍中韩瑗当时也为这事一再涕泣极谏,他还上书列举“妲己倾覆殷王”和“赫赫宗周,褒姒灭之”,预言皇帝若一意孤行,要重演“棘荆生于阙庭,宗庙不血食”的历史悲剧。隋左翊卫大将军、荣国公来护儿之子中书令来济也上表力谏:“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闲令淑者”,并以“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的大汉之祸来警告皇帝。可是皇帝执意要改立武则天,无论他们怎样“濒死固争”,也改变不了皇帝的决心了。凌烟阁功臣李勣像李勣墓出土三梁进德冠

皇帝正苦于没台阶下的时候,李勣给了他一句话,促使他在皇后的废立问题上,下最后的决心。那是皇帝为自己的想法遭到褚遂良等反对一事询问李勣该怎么办时,李勣告诉他:“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话很圆滑,表面上没表态,实际暗示根本不要理会褚遂良那一伙,尽可按皇帝自己要立武则天的心意去办,皇帝终于在元老重臣里得到同情支持自己的一票,于是“上意遂决”。

许敬宗在朝里宣扬此事时,更把李勣的道理发挥了一通,粗俗地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旧史家们对许敬宗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斥责道:“以田舍翁况天子,许敬宗之事君,不敬莫大乎是!”武则天听说后倒很满意,让身边的人把这话转达给皇帝。

九月初三(庚午),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长孙无忌一伙的失败成为定局。

十月十三日(己酉),皇帝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莫须有的罪名是“谋行鸩毒”。后来许敬宗奏应斫王皇后父王仁有祐棺时记罪名为“谋乱宗社”。十九日(乙卯),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这纸大约出自许敬宗或李义府之手的诏书盛赞:“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就是在这诏书里重复了那公开的秘密,即先帝唐太宗“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的故事。

十一月初一(丁卯),行册皇后礼。司空李勣出面主持,使仪式颇为体面。而后破天荒举行了百官在肃义门朝拜新皇后的仪式。

皇后的位置,对一般宗法社会的女性来说应是追求的最高目标了,32岁的武则天在这时可以为自己的成功庆幸了,但她并不满足,也不能满足。她为追求这一目标使自己成为政治斗争漩涡的中心。朝她身上泼了无数脏水的敌党还在,仅褚遂良一个急先锋被贬并没有改变外廷仍掌握在长孙无忌手中的格局,他们有随时倾覆武则天的实力。武则天深知自己对以这位权势显赫的元舅为首的一伙决不可掉以轻心,她不敢有稍许的懈怠。走到这一步以后,已经拉开战幕的政治斗争所包涵的深刻社会内容,使谁想歇手也不由自主了。七 贬逐国舅奏响门阀制度的挽歌

当了皇后的武则天,头脑清醒地盯着自己的对手。无论把这解释成是她个人的性格气质,或者说是顺应政治斗争不可抗逆的逻辑,反正她没有放过任何一个阻碍她入主后宫的政敌。

起初她还作一点宽厚的姿态。皇帝立她为皇后的诏令下达后两天,她上的第一份表奏要求褒赏去年“面折庭争”阻止进封她为宸妃的韩瑗、来济。此刻武则天重提这桩旧事,对韩、来之辈无异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威慑,无怪他俩见到此表时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忧惧之余,“屡请去位”。

武则天春风得意,初登皇后宝位之际。关照起韩瑗、来济,究竟出自真情还是假意,让人颇费思量。也许她还存一线分化敌党、笼络这两名新进宰相的期望吧。可是这两人很不知趣,不久又为褚遂良讼冤。韩瑗上疏称:“遂良体国忘家,捐身殉物,风霜其操,铁石其心”,请求“稍宽非罪,以顺人情”。还说:“陛下无故弃逐旧臣,恐非国家之福。”褚遂良有冤情,对此皇帝并不讳言,但恨他“悖戾好犯上,故以此责之”。唐高宗李治素称懦弱,但当皇帝多年以后,也并不甘心受制于这批老臣,一心要摆脱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包围控挟,这样就和武则天有了一个对付他们的共同点。

韩瑗见疏奏无效,要求解职归田,又不准。但已经惹恼了武则天。显庆二年(657年),许敬宗、李义府按皇后旨意,诬奏韩瑗、来济与褚遂良潜谋不轨,捕风捉影的借口是他们安排褚遂良由潭州都督改任桂州都督,意在搞里应外合,因为桂州(今广西桂林)向来是用武之地。八月,韩、来二人被贬到振州(今海南崖县西)、台州(今浙江临海)当刺史,“终身不许朝觐”。唐朝规定地方长官定期朝集,在年节前入京朝贺,贡献方物,汇报地方政务。给韩、来这一特别处分,使他们无望再上调回京面见皇上,有一种永劫不复的味道。两年后韩瑗死在振州。五年后来济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刺史任上,与突厥战阵亡。

受韩瑗、来济牵连,褚遂良更被远贬爱州(今越南清化),柳奭从荣州贬往象州(今广西象州东北)。褚遂良到爱州后哀哀上表,自陈过去为皇上固争太子位,又受遗诏辅政的种种功绩,恳求“蝼蚁余齿,乞陛下哀怜”。褚遂良自武德初从薛举手下归唐,以文才书法自负,40年来爬上宰相高位,年逾60反遭贬责,远放边州,心情沮丧。哀告不应,一蹶不起,次年死于爱州。凌烟阁长孙无忌像

最后要收拾长孙无忌。此人早年从李世民征战,又策划了玄武门事件,兼有开国功臣和佐命元勋的特殊荣誉,24名凌烟阁功臣中他名列第一。终贞观之世,他在相位上。高宗皇帝对这位有顾命老臣身份的母舅一直尊礼优崇。永徽元年洛阳人李弘泰贸然告长孙无忌谋反,皇帝二话不问,命立斩讫。武则天也不敢轻易动手,为扳倒这棵大树颇费周折。她又隐忍数年,逐一翦除其羽翼,在扫清外围以后,显庆四年(659年)春,许敬宗秉承皇后内命,精心设计了一个朋党案,把长孙无忌牵扯进去。

关于这个事件,史籍记载差舛混乱,已难知其详。大略是许敬宗奉敕审鞫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等一般官员的朋党事时,严讯逼供,韦季方熬不过,自刺不死,许敬宗故意扩大事态,说他们与长孙无忌谋反,事情败露畏罪自杀。皇帝惊讶元舅何至于反,许敬宗煞有介事地说:“无忌与先朝谋取天下,众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谓威能服物,智能动众。臣恐无忌知事露,即为急计,攘袂一呼,啸命同恶,必为宗庙深忧。”许敬宗还举出宇文化及父子两代受隋室信重,其弟士及并娶隋炀帝女南阳公主,最后还是于江都作乱,倾覆隋室。皇帝命许敬宗再审。次日,许敬宗又编造韦季方供词:“韩瑗尝语无忌云:‘柳奭、褚遂良劝公立梁王为太子,今梁王既废,上亦疑公,故出高履行(无忌表弟)于外。’自此无忌忧恐,渐为自安之计。后见长孙祥又出,韩瑗得罪,日夜与季方等谋反。”皇帝还犹豫,“我决不忍处分与罪,后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亲戚,使至于此。”许敬宗再鼓舌簧:“今无忌忘先朝之大德,舍陛下之至亲,听受邪谋,遂怀悖逆,意在涂炭生灵……臣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机之事,间不容发,若少迟延,恐即生变,惟请早决!”皇帝被这耸人听闻的言辞搞昏了头,在许敬宗不住口地催促下,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情由,听这一面之辞,便削其官爵,流黔州(今四川彭水),发兵立即遣送。只是仍准按一品供给饮食,每天有细白米2升,油5升,炭10斤等等,每月还给羊20口,猪肉60斤,鱼30条,酒9斗,表示对这位至亲长辈的优遇。

许敬宗又捉摸可以株连的人,上奏:“无忌谋逆,由褚遂良、柳奭、韩瑗构扇而成;奭仍潜通宫掖,谋行鸩毒,于志宁亦党附无忌。”这时褚遂良已死,追削官爵。柳奭、韩瑗除名,于志宁免官,高履行贬洪州都督。被株连的还有长孙无忌的从弟渝州刺史长孙知仁、族弟长孙恩、儿子驸马都尉长孙冲、族子驸马都尉长孙铨、长孙祥,褚遂良子褚彦甫、褚彦冲等,或流或杀。韩瑗的内侄、长孙铨的外甥赵持满,任凉州刺史,善骑射,许敬宗怕他学马超反西凉,召至京师下狱,讯掠备至,终无异词,仍以与长孙无忌同反的罪名被杀。亲戚不敢收尸,废后从祖兄王方翼以栾布哭彭越之义,冒死将他安葬。章怀太子墓狩猎出行图

七月,许敬宗借奉旨覆按之便,遣同党袁公瑜往黔州,逼令长孙无忌自缢。柳奭被杀于象州。韩瑗已死,开棺验尸。除此之外,又有长孙氏、柳氏13人和于氏9人被贬降。来济则被远贬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至是长孙无忌集团被彻底摧毁。

考察一下这批人,核心正是7年前拥立陈王李忠为太子的那一伙。说于志宁党附无忌,并不是指议皇后废立时他无言沉默的表演,而是更早不慎卷入了立太子忠的事件。对此武则天刻骨铭心,时间一到,就一切都报了。

这并非一场寻常的报复行动和权力之争,这是一场有深刻社会内容的历史事件。陈寅恪先生指出:立武后诏之发布,“在吾国中古史上为一转捩点”。他这样阐述了这一论点:“盖西魏宇文泰所创立之系统至此而改易,宇文氏当日之狭隘局面已不适应唐代大帝国之情势……武曌则以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一旦攫取政权,久居洛阳,转移全国重心于山东,重进士词科之选举,拔取人才,遂破坏南北朝之贵族阶级,运输东南之财赋,以充实国防之力量诸端,皆吾国社会经济史上重大之措施,而开启后数百年以至千年后之世局者也。”武后之立和王皇后—长孙无忌集团被摧垮,标志一个多世纪里关陇集团把持中央政权局面的终结,也可以认为是经历了几百年后残存的门阀色彩政治最终结束的标志。

中国中古社会如果以分成前后两期而论,前期以身份性的世族门阀地主奴役更接近农奴身份的依附农民的生产关系为特征,实行世袭性很强的门阀贵族政治;后期则普遍流行非身份性的普通地主剥削半自由的佃农的生产关系,实行非世袭性的科举官僚政治。这反映着生产力进一步的个体化和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的历史进程。西魏北周隋和唐前期,正是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时期。这时执政的关陇集团是从武川起家的军事贵族,无论宇文泰、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李虎(唐高祖李渊祖父),当年都是“籍贯兵伍,地隔宦流,处世无入朝之期,在生绝冠冕之望”的守边军主。元魏政权迁洛后分氏定族,把此辈排斥在外。愤懑之余,他们卷入六镇兵变和河北起兵,开创西魏北周和后来的隋唐政权。这一从府兵八柱国家十二大将军系统发展起来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和过去压抑他们的衰世旧门不同,在推动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方面有过生气勃勃的表现,他们的杰出代表宇文泰、宇文邕、杨坚、杨广、李渊、李世民一脉相承,建立了轰轰烈烈的业绩。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他们做了皇帝,有了最高门第,几代下来,不论是否在位,也有奕世高门的地位,门阀观念沁心铭骨,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维护旧制度的新代表,特别是力图重建以自己为核心的新门阀,时时有排斥寒门俊杰的表演。素有任人唯贤美誉的唐太宗,晚年也疏忌魏征、刘洎、张亮、李勣这一班出自山东、江陵的大臣,退回到关陇集团的小圈子里,最后把国事托付给关陇集团的领袖人物长孙无忌和早已投靠长孙氏的褚遂良。高宗即位以后至武则天立为皇后以前,他俩辅政时新提拔了六名宰相:于志宁、柳奭、宇文节、韩瑗、来济、崔敦礼,全是周隋大臣后代,关陇集团的成员。这种以门第取人的政策显然和大唐帝国开放发展的历史潮流大相径庭。他们一起扶植李忠为太子,死保王皇后——西魏大将军王思政的裔孙女,并以择后必须“天下令族”、“礼义名家”为由,坚决反对立武则天,这一切活动都是为保持他们关陇集团的一党私利。武则天只得从关陇集团之外物色李义府、许敬宗、王德俭、袁公瑜、崔义玄等人为自己打手,当年立太子李忠时惟一被排斥在外的宰相李勣,出身山东寒族地主,这时实际站在武则天一边。

双方出身门第悬殊,判若泾渭,这种历史的偶然现象里体现了一种必然,阶层的对立森严壁垒,彼此政治权力经济利害的冲突,不免要把仇神召到战场上来了,皇后位置之争不过是触发矛盾的具体形式,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的失败成为历史的转捩点。

史称“自是政归中宫”,事情并不尽然,因为唐高宗还实际掌握着朝政,可武则天确实从此成为一个政治性的人物,而且她一亮相就不同凡响,她是以门阀制度挽歌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的。八 诛杀上官惊险度过的废黜危机

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仪在宫中掀起的一场风波,险些使武则天翻了船。

十年前,唐高宗李治果敢地迎娶了曾是父妾身份的武则天。“后城宇深,痛柔屈不耻,以就大事,帝谓能奉己,故扳公议立之”。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表现出他对感情生活执着的追求。以后他俩终身相伴,高宗皇帝更可说是依赖着自己选定的这位长姐似的皇后。只是在除掉长孙无忌之后,两人之间有一段龃龉摩擦,关系紧张到涉及武后的去留问题。

拔除长孙无忌势力后,唐高宗如愿摆脱了遗老们的包围挟制,但“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一反过去屈身忍辱、奉顺上意的谦恭姿态,使李治仍不能舒心地做皇帝。这对一个精力还充沛的年轻君主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正好宦官王伏胜检举皇后引方士郭行真入禁中为蛊祝,祈求非分之福,“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上官仪极口附和,撺掇说:“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皇帝命他起草废皇后的诏书。

武则天布置在皇帝身边的亲信,见势不好,飞奔告后。武则天慌忙赶来,废皇后的诏书正捏在皇帝手里。一番申诉,说得皇帝心软下来,“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还像被老婆抓住了什么亏理的事,重犯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惧内病,吱吱唔唔地推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当面把上官仪出卖了。

上官仪籍贯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历来,关内关外是按在今河南新安县东的汉函谷关论的,陕州与毗邻的弘农都在关陇圈内。其父上官弘为隋江都宫副监,隋末被杀,家道中落。上官仪善属文,贞观初举进士,遂由科举出身。李忠为陈王时,他曾任王府谘议参军,与王伏胜同在陈王府供事。此时他们合谋倾覆武则天,是有历史渊源的,特别是和废太子忠有缘,所以这次发难的实质,应视为多年来后宫争斗的继续。试想如果这次废武成功,李忠复太子位,将来继承了皇位,上官仪是什么地位啊。何况他是要让他们整个关陇集团回到原来的特权地位去呢。

武则天说动皇帝回心转意,翻过手来,立即指使许敬宗诬构上官仪与李忠谋大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下狱而死。家口籍没。上官庭芝之女、著名的上官婉儿这时初生不久,还在襁褓中,也随母一起没入掖庭为婢。上官婉儿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训练,后来文章出众,又有才识,圣历以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成为武则天的心腹笔杆。郭沫若十分赞赏她俩摆脱杀父之仇的私怨,在国事上密切合作的雅量,并把这一故事编进历史剧《武则天》中,其中有一段武则天向上官婉儿解释当年杀她祖父情由的精彩谈话:

武则天:自从汉朝灭亡以来,天下就没有长治久安过。曹氏父子夺了刘家的天下,司马氏父子不久又夺了曹家的天下。司马氏得到了天下之后不两代便兄弟哄墙,大家抢做皇帝,因而有了八王之乱,相互斫杀,更因而引起了五胡乱华,天下分崩。你看南朝的宋、齐、梁、陈吧。那总共只有170年,换了四个朝代。而每次改朝换代都是大臣篡位,袭取了曹氏、司马氏的故智。这种风气也传到了隋朝。隋朝28年的江山是被大丞相宇文化及在一天晚上搞掉的。宇文化及虽然死了,但他的阴魂并没有死。

上官婉儿:呵,我完全明白了。我的祖父就是宇文化及的借尸还魂。

上官仪这次发难以后,那个一再给武则天惹麻烦的李忠自然不能再留了。李忠自显庆元年14岁时废为梁王,出为梁州都督,转房州刺史。成年后,精神恍惚不安,或私衣妇人之服以备刺客,或因妖梦自占吉凶。显庆五年被人告发,废为庶人,更徙黔州,囚于承乾故宅。上官事败,他也不免一死。这位高宗皇帝的庶出长子,只因生在帝王家,郁郁一生,年仅22岁便做了政治倾轧的可怜牺牲品。12年前他被推上太子位,至此被皇帝赐死,成为这场年逾一纪的后宫争夺的一头一尾。他本人大概至死仍莫名其妙怎样被历史捉弄的。

此外,除了王伏胜被杀头,左肃机郑钦泰等一批朝士受诛连被贬流,右相刘祥道也坐与仪善,罢政事。

武则天能在同上官仪的角逐中卫冕轻取全胜的原因,一方面是上官仪新进未久,在朝里势孤力单,没有根基;另一方面,武则天控制皇帝有术,她还不乏先见之明,早早诛除了王皇后、萧淑妃这两位冷宫阴魂,断了她俩东山再起的后患,这样武则天在后宫已经处于无人可以取代的地位,就比较容易逃脱被废黜的厄运。

关于王、萧二人的死状,史书上有令人毛骨耸然的描写:

初囚,高宗念之,闲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开一窍通食器出入。高宗恻然,呼曰:“皇后、淑妃安在?”庶人泣而对曰:“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言讫悲咽,又曰:“今至尊思及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名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幸。”高宗曰:“朕即有处置。”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

这一节描述,史官显然用了渲染不实之笔。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如何能得数日方卒?且王、萧二人年纪不过三十,如何以“二妪”——老妇相称?按情节,是武则天私自处置,但新传和通鉴又记为宣敕处分,王氏还有“昭仪承恩,死自吾分”等语,前后矛盾。所有史料又都不记何日执行。众多疑点,难称信史。颇似是对汉史上吕后杀戚夫人故事的拙劣抄袭。但王、萧二人受尽屈辱而死,是毋庸怀疑的。

对此高宗皇帝或有风闻,不免心生恻隐而迁怒于武则天,他让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