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思维谬误:批判性思考与查错神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0:33:26

点击下载

作者:冀剑制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可笑的思维谬误:批判性思考与查错神经

可笑的思维谬误:批判性思考与查错神经试读:

第1章 发现查错神经

上天赋予人们强大的思考与逻辑推理能力,人类借此创立了许多傲人的思想和不可思议的理论。尤其在挣脱了很多思想禁锢的当代世界,人类开始在未开发的思维世界探险,新的理论与想法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然而,这些思想通常必须在历经千锤百炼之后才能开始发光发热。大多数时候,当人们处于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思考状态时,会产生一些不易发现的漏洞和错误。这些错误可能无关紧要,也可能仅仅闹个小笑话,但也可能导致一个人偏差的行为,甚至极端的做法。在不知不觉中,一个轻率的错误推理也许会造成不当投资而损失大量财产,甚至可能产生有害的观念而危及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其实,人类还有一种特殊的感知能力,这样的能力非常有用。只要我们常常和它接触、学着去感受它,它就会在我们的思想中建构一道防火墙,避免我们踩上危险的红线。这种特殊的感知能力可以称为“查错神经”。当我们听到别人说一段话时,我们心中可能会产生一种“怪怪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我们产生怀疑,自然会去寻找其有问题的推理与证据。这也就是“查错神经”在日常生活中的运作模式。

举一个很简单的数学例子来说,假设某商店为小学生举办“数学运算”大特卖,只要算出铅笔和橡皮擦的价钱就可以以该便宜的价格购买。现在已知:一支铅笔和一个橡皮加起来总共1.1元,铅笔比橡皮多1元。请问:铅笔与橡皮各多少钱?

这时,你可能会有一个快速的心算解答,也就是“铅笔1元,橡皮0.1元”。但是当这个计算结果在你的心中浮现的那一瞬间,你可能会产生一种怪怪的感觉,提醒你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如果你这时忽略这种感觉,那么你就自然而然地踏上了一条错误的思考路线。但是如果你正视它,你自然就会把几乎要脱口而出的解答暂时吞回去,然后再去检查一下。一个很简单的检查过程会让你发现1减掉0.1并不等于1,因此,你便知道这个直觉的答案事实上是一种误导,而真正的答案必须要你小心地计算。

虽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计算的,但是思想通常很复杂,并不像基本算术一样这么好计算,而且由于大多数人并没有学习过如何计算思想,即使这种怪怪的感觉已经出现,我们也无法找出错误的地方以及正确的解答。所以,有时你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感觉别人说的明明不对,但你就是无法反驳他。在这种情况发生时,别怀疑,别丧失自信,因为你正确而他错误的机会非常高,但你必须先学会如何寻找错处,才能确认自己直觉的正确性。

因此就查错能力的锻炼而言,我们需要两种特别的能力:第一是强化这种查错神经的敏感度,第二是学习如何计算思想,这也就是所谓的“逻辑”。而事实上,当我们学会计算思想而且熟练到像是做基本算术一般可以心算的时候,我们的查错神经的敏感度也同时会大幅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错误推理与想法,我们称之为“谬误”,而我们的自然而然的思考能力实际上是不太能够应付这些谬误的。或许你能够发现某几种推理上的问题,但你又如何能够知道究竟有多少种类的谬误骗了你而永远没有被你发现呢?一个人的查错神经的敏感度越高,就越不容易被谬误带着走,也就越不容易由于别人或是自己的错误推理导致错误的抉择而遭受重大损失。当我们的查错神经不够敏锐时,我们就容易被误导而产生错误推理进而受骗。

举例来说,几年前有杂志刊登了一个针对某地区成人曾经有过的性伴侣数量的问卷调查,男性的性伴侣数量平均为7,女性为3,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呢?当时杂志的解读是:“数据证明还是男性比较花心”。

这个结论看起来还蛮有道理的,不是吗?如果我们只是自然而然地思考、自然而然地消化所获得的信息,那么我们就很简单地吸收了一个不良信息。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不良信息呢?我在为男人打抱不平吗?还是我不认为男人比较花心?都不是。问题在于,我们获得这个结论所依据的统计问卷本身就有问题。那么,问题在哪里?

假设这个问卷调查数据真的是问卷的数据,并不是造假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解读呢?如果你的查错神经够敏锐,那么你应该会对这些数据产生一种怪怪的感觉。依循着这种感觉前进,你会发现一个疑点:除非将同性恋考虑进去(但该杂志是针对异性的统计),否则男女性伴侣的数量应该是相同的。因为每一人次的性行为都必须有一男一女,当每一个男性多了一个性伴侣时,必然就有一个女性多了一个性伴侣,所以性伴侣的总数或平均数应该是相同的。问卷产生出不同的数据的可能性当然有,但当我们考虑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有不同的解读。当你发现这个疑点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进一步的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想到的解读是:“女人说谎”。女人即使是在做问卷时也可能怕她过去的性史被揭发,因此她们倾向于选择比较保守的数字。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解读,另一个解读是:“男人说谎”。男人有时会互相比较谁的性伴侣较多,而以多取胜,越多的人就显得越神气,表示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因此男人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性伴侣数量,平时说谎说惯了,当然问卷也不会说实话,否则不小心被看到揭穿了就糗了。其他的解读也有,例如,“男女都说谎”。都说谎的可能性还包括男女都讲少了自己的性伴侣数量,只不过女性减得比较多。或者男女都夸大数量,但男人夸大更多。这些解读都有其可能性,当然,也还有许多其他可能的解读。

在这个例子中,后半段的分析与思考事实上是比较容易的,大多数人都有思考能力可以做这样的假设与分析,问题在于,一开始发觉问题所需的查错神经未必人人都足够敏锐。事实上,如果未经特别的训练,或没有相当的天赋的话,大多数人不易发觉问题。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时候,大部分会在我们自然而然的思考中溜走,溜得无影无踪。我们可能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已经产生了,直到有一天问题变大时才会发现它的存在。如果问题没有变大,那么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它曾经存在过。

事实上,大多数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溜了就溜了,没什么大不了的。错过一个你喜欢的人给你的一点暗示,或是你误解了某个人的某个行为而导致决裂,或是一个错误的思考导致某种经济损失……从一种乐观的心态来看,这些或许没什么大不了的,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会带来大灾难。错过一段恋情或许会有些遗憾,失去一个朋友或许会有些伤感,损失一些财产或许会不开心,但生活仍然可以过得好好的。但是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一个会带来大灾难的问题被我们提早发现并且提早解决,那么训练这种查错神经的敏感度就有其非凡的价值。

当我们愿意选择不自然而然的思考时,我们等于开始学习使用一种敏锐的眼光,这样的眼光将增强我们察觉错误的能力。而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着重训练你的查错神经——检查错误的思考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提出一个大多数人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思考没什么问题,顶多是思考能力不足,但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错误。当你开始翻阅这本书的时候,通常不会是因为感到自己的思考常常出错,而可能是希望增强思考能力并借此想到很多更了不起的东西。但是我们目前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理来告诉你,你的思考可能很有问题。

第一个推理步骤:除非已经接受了高度的查错神经训练,否则没有一个人会认为自己常常有错误思考。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能力发现自己的错误思考,那么他就不会认为自己的思考有任何错误。而如果一个人只是偶尔发现自己有错误思考,那么他就会去改变已发现的错误,如此一来,他就能够更确信自己其他的思考。所以他也不会觉得自己的思考有错误。也就是说,当你对自己的思考很有信心时,你可能处在这两者中的其中一个。换句话说,觉得自己思考不会有错的一个可能性是因为自己根本看不到其错处。当然,另一个可能性就是你这个人的思考能力真的很强,几乎没有你发现不了的错误,或是你真的不会有错误思考,但是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真的非常低。因为根据当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发现,人天生的思考形态就是很容易犯错的。所以未经特殊训练就已具备敏感的查错神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个推理步骤: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社会,绝大多数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思考没有错误,反而觉得跟自己想法对立的其他人的思考是错误的。这样的情况最容易出现在支持不同政治人物以及不同政党的人的想法中,当社会上出现有争议性的事件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甚至在(照理说)思考能力应该很强的学术界也不断出现。而这个现象也像前面提到的性伴侣数量统计资料一样,是一个很不协调的状态。当出现这种状态时,我们可以分析说,这些人的思考不可能都是对的,一定有人是错的,并且由于两边不同立场的人数都很多,而且往往人数相当,因此我们可以推算,大约有一半的人是错的而不自知,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思考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那么以此推理,当你有一些坚持与主张,而且觉得自己的思考是正确的,但又无法说服别人的时候,你的想法大约有一半的概率是错误的。这样的情况有没有令你产生一点危机感呢?

第三个推理步骤:当争议出现时,两边的人的反应都很像,对自己的思考的自信程度也都很类似,思考形态也大同小异,而且似乎没有任何一方可以说服另一方,从这样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推测,他们的思考应该是类似的。如果是正确的,大概就都是对的;如果是错误的,大概就全是错的。依据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的,“他们不可能全是对的”,那么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推理出一个结论:“这些对自己的思考很有信心的人的思考过程全是错误的”。

这真是一个有点吓人的结论。当然,你可能在这整个推理中是例外。但与其假设自己是例外,倒不如先假设自己就是一个尚未真正具有敏锐的查错神经的人。万一未来有一天,你发现这个假设是错的,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如果你的假设是对的,那么这本书或许可以对你未来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训练课程开始之前,我们可以先简单测试一下自己的查错神经敏感度如何。看看这个网络产品广告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怪怪的、可疑的地方:近年来天灾人祸不断,这让我们想起几个重大的宗教预言,“世界末日之前会有许多天灾人祸”。没错,可以看出,末日是快来了,但大家无须恐慌,必须开始有所准备。无论是心境的转变还是生活细节的变化,都必须有所努力。本公司为了这样的时代改变特别提出了整套的生活调节办法。首先,我们必须禁止杀生,所有食物必须来自没有血腥污染的地方,没有农药毒杀昆虫,否则我们的食物将不仅仅污染我们的身体,也会污染我们的心灵。也因为我们的身、心、灵是一体的,食物的营养调配必须能够让心境平和,去除暴戾之气。本公司产品由美国知名大学博士黄天调配而成,黄天博士在国内时就曾获得十大年度发明奖,而在美国也以外国人的身份获得美国多项重要的优良产品大奖。这一次他精心调配出了有助于整体调节身、心、灵的重要产品。产品理念源自东方的传统哲学观,其观点也愈来愈受到国际的重视。在畅销书《意识的歧路》中可以看出连一向只从身体器官看人的西方医学界几位重要的著名学者也开始学习东方身、心、灵合一的思想,所以当今医学的脚步是逐渐迈向身、心、灵统合的,而这也让兼具东方灵魂和西方科技知识的黄天博士成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为了目前时代的需求,黄天博士特别调配出新式的“排毒净心养生粉”。只要每天早上一包就已足够,三天之后便会发现效果。目前由于效果奇佳,已经广受欢迎,生产线不断扩建,但仍有供不应求的现象。请不要等到没货时才开始订,我们无法预测到时要等多久,所以订购请快。人必须适当关心自己的健康,千万别太过忽略身体的警报。

这篇网络广告乍看起来还蛮有道理的,推理也很顺畅,但是请启动你的查错神经,用一种严苛的态度来省思它,看看有哪些地方让你的查错神经发出“怪怪的”感觉的警报。当出现这种警报时,不要轻易放过,停下来多加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找出有问题的推理与说法。不限时间,你愿意花多少时间就花多少时间,花的时间越多,查错神经敏感度的提升可能就会越多。等到无法再找出任何问题了,可以参考下面的分析。一个具备高级查错神经的人可能会发现如下叙述有可疑之处:

第一,从“世界末日之前会有许多天灾人祸”无法推理出“许多天灾人祸之后就会有世界末日”。这是犯了一种逻辑“形式”的谬误,当P→Q成立时,Q→P不必然会成立。

第二,“美国知名大学博士”——既然是知名大学,通常会写出大学的名字,这样会更有广告效果,没写是很可疑的。有可能根本就没名,但由于知名不知名的界定是很模糊的,这可以避开不实广告之嫌。另外,他拿的是什么样的博士学位?为什么不说清楚呢?

第三,“十大年度发明奖”——有这个奖吗?你一定没听过。当然,你没听过的奖很多,没听过不表示没有,但有一点要注意,一个奖项除非特别有名,比如诺贝尔奖、普利策奖等一听就知道是什么奖项,否则通常不会只写奖项名称,至少会有主办单位或其他相关名称,例如“内政部的十大发明奖”之类的。当一个奖项名称没听说过而且又没有标示主办单位时就该怀疑了,因为有可能根本没这个奖,或只是一家小公司自己主办自己颁发的奖项。就像很多茶叶号称是冠军茶,就算真的得过这个奖,也说不定只是自己办的比赛。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奖项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第四,“获得美国多项重要的优良产品大奖”——同上,没写出奖项名称很可疑。

第五,“在畅销书《意识的歧路》中可以看出连一向只从身体器官看人的西方医学界几位重要的著名学者也开始学习东方身、心、灵合一的思想,所以当今医学的脚步是逐渐迈向身、心、灵统合的”,这个推理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从几位著名学者推理到当今医学。

第六,“西方医学界几位重要的著名学者”——谁?为何不说名字?这也是一个可疑的地方,但这个疑点较弱,因为既然列了书名就较易查证,而且即使说出人名,大多数人也不认识,所以有其不说的理由。

第七,凡是要人赶快做决定的常常都会有问题。既然货已经供不应求了,为什么还要打广告要人赶快订购呢?

第八,“人必须适当关心自己的健康,千万别太过忽略身体的警报”,这种类型的话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但却是废话,无法传递有意义的信息。

第九,还有其他许多跟知识有关的疑点,但这些疑点需要具有某种程度的知识才能发现。例如:针对《意识的歧路》的相关描述是正确的吗?东方传统哲学观真的是身、心、灵合一的观点吗?何谓血腥污染?真有这种污染吗?被血腥污染的食物真的会污染心灵吗?

以上这些疑点,你发现了多少?如果你大都发现了,甚至发现了更多,那么你已经拥有高级的查错神经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本书对你查错神经的锻炼所能提供的帮助可能非常少,或者无法有所帮助,但如果你有兴趣帮助别人锻炼查错神经,那么可以考虑将这本书当作一份有益的参考材料。

如果你发现的问题大约只有上面提到的一半,那么你有着中级查错神经,你应该已经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少谬误,而如果你过去未曾受过相关的查错神经训练,那么你的敏感神经应该算是很有天分的那种,这本书会让你快速提升到高级阶段。

然而如果你只找到少数几个问题,那么你目前的查错神经属于初级阶段。这表示你过去在检查错误方面并没有好好努力过,还是处于自然而然的思考状态。如果你希望开始启动你的查错神经,这本书是可以帮助你的。

另外,如果你是那种几乎完全无法在上面的广告中发现任何可疑之处的人,那么你应该是个对人、对事习惯性保持信赖的人。这样的人天真烂漫,个性会受到大家的喜欢,人缘很好,但是非常容易受骗。你可以考虑继续保持这种轻信的态度,但一定要有好朋友随时在你身旁提醒你注意不要受骗。或者,你也可以考虑开始训练自己的怀疑心。而事实上,锻炼查错神经的同时,一样能够保持天真烂漫的性格。人可以选择性地怀疑,或是直到必要时才开始怀疑。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对一切人、事保持信任,人家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直到有可疑的状况出现时,查错神经才会自动启动而避免受骗。这应该就是高度信赖与高度怀疑同时并存的查错神经最高境界了。

第2章 初级查错神经:常见谬误的辨识力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推理,以及许多看似有理其实毫无意义的说辞,我们可以通称这些为“谬误”。谬误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各种面貌呈现,我们很难一个一个地去了解与避免。但是这些谬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被简单归类的,只要我们能够把握这些谬误的特征,就不用担心它们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在它们出现的瞬间就能立刻捕捉到。如此一来,查错神经的敏感度就会大幅提升。所以锻炼这种神经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学习辨识各种谬误。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给每种谬误一个名称。这个名称最好能让我们直接联想到它错误的地方,这样,我们只要记得名称就记得了如何去辨识这类谬误,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提升检查谬误的能力。现在市面上有不少谈论谬误问题的书籍,这些书籍对谬误的分类与命名可能和本书有所不同。事实上,各种分类和名称只是方便我们辨识谬误。如果你已经习惯其他分类方法或是名称,那么没有必要去改变。而一个错误推理也可能同时符合一个以上的谬误分类,这也无关紧要,因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不同的谬误形态,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发现它是个谬误。

简单地说,谬误就是推理上的错误,尤其是那些看似正确但实际上是错误的推理。这种推理最容易欺骗一个人,一旦落入谬误的思考陷阱,人们就很可能误信一些有害的想法,而这类想法可能导致错误的行动抉择。例如,某个善良的路人看你喝醉酒在马路边走路摇摇晃晃,好心告诉你:“当心点。”你听了以后把这句话解读成像是具有“你给我小心一点”这样的威胁意图,然后你非常生气,而且由于醉酒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此你就过去揍了他。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一个错误的抉择。

在日常生活中,误解的发生真的非常容易。有些人喜欢使用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幽默感而忽视语言的精确性,有些人表达能力不好,有些人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内心在想什么,有些人理解能力很差,而更麻烦的是,我们用以沟通的语言本身就难以完全表达我们内心的想法,因此容易导致误解。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曾经有过多少对别人的误解,有些或许事后解开了,但那些没有解开的事情必然更多,至少应该有十倍以上。如果没有好好去想,我们不会知道事实上自己经常在误解别人。试着现在想想你有没有讨厌某人,再试着想想你为什么讨厌他,有没有可能是误解?你的理由充分吗?如果你真的能够认真思考,甚至想办法否定自己的推理,你或许会发现你现在正误解着别人呢。

谬误导致许多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想法或推理,有些甚至已经牢牢扎根在我们的思想之中。例如,我们常常使用因果关联来解释事物,而这些因果关联可能是错的。比方说,平时小明都睡到中午才起床,有一天他一早起床出去玩,到了下午感觉到头痛,由于这一天中最特殊的事情就是早起和头痛,因此小明自然而然地认为早起导致头痛,所以推论自己不适合早起,因为早起就会头痛。再比如,某人生病后到庙里上个香,不久病就好了,于是推论那个庙很灵。

类似这样的思考形态在动物中也存在。例如,如果给老鼠吃含有泻药的香蕉,老鼠泻肚子后一段时间不会再吃香蕉。但是如果在吃了有泻药的香蕉之后马上给它吃玉米,那么老鼠泻肚子后一段时间不会再吃玉米,但会继续吃香蕉。在老鼠的思考中,它总是将病痛联结到与发作时间最近的食物。如果你第二次实验将玉米改成饼干,老鼠也不会再吃饼干,但仍旧不会怀疑到香蕉头上。换别的食物再做第三、第四甚至更多次实验,它仍旧会认为香蕉没问题而继续吃。

我们会觉得老鼠很笨,难道在这么多次停吃某些食物之后无效还不会怀疑香蕉有问题吗?这样看来,人类在这方面要聪明得多,不过我们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许多人每次考试失败后都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或是能力不足,很少有人去怀疑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不是有问题,而学习方法或许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考试优劣的因素。有些人一生不顺,总觉得自己遇人不淑,在不断与人绝交之后,仍旧不会去怀疑自己的做人处世方式是否有问题。我们经常陷入一种思维的框框中跳不出来,就像老鼠总是将泻肚子和最近吃的食物关联起来一样。这或许是老鼠的先天局限,但人类不同。当我们开始去怀疑,开始用更细致的思考去批判自己的想法与推理时,我们将能避免许多的错误。

前面几个例子对于正好深陷那种思考陷阱中的人,或许有当头棒喝的效果。接下来,我们会把人们在思考中常犯的各种谬误一一列举与说明,以帮助大家发现它们。我们会给每种谬误一个名称,一来方便讨论,二来有助于记忆,进而去发现这些谬误对我们日常生活推理的影响。

不过,在此要强调的是,学习查错思考最重要的是要练习、反思,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谬误,尤其是自己所犯的谬误。这真的很困难,但是若能跳脱一些思维局限和自我防卫性的思考障碍,我们思考的自由度将进一步扩大,生活与事业上的各种可能性也进而增加。

事实上,谬误的辨识并不难,比较难的是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当我们的内心不由自主地想要否认自己的谬误时,谬误的辨识只会变成一种寻找别人错误的知识而不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能力。这样一来,我们很难真的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查找自己的错误推理与想法。特别是许多谬误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包括认为“思想中有谬误是件丢脸的事情”,以及相信“我的思考并没什么问题”。所以,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不愿意面对自己可能犯下的错误。这是非常可惜的。

而且“思想中有谬误”根本就是人类思考的天性,即使是最强的思考者也一定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制造谬误。问题并不在于会不会有谬误,而是在于当它们出现时我们是否有能力发现。举例来说,假设你很讨厌一个人是因为某个思考谬误所造成的,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一种错误,那么你就会很执着地甚至钻牛角尖式地讨厌他,这会给你带来更大的麻烦。但是如果你检查到这是谬误的作用,那么你依然可以选择继续去讨厌他,只要你觉得这样很开心;反过来,如果你并未因此开心,你就可以较为容易地放弃先前的心态。

对谬误的思考有时会让我们生活得开心一些,即使你知道那是谬误。例如,如果你被迫和你心爱的人分手了,你会自然而然地把那个人想得很差。这样其实很好,这会让你的痛苦减轻一些。即使你自己知道这些想法可能是错的,但如果可以让你感觉好受一点的话,那么就继续保持这种错误的想法吧。但是万一你无法认识到这些想法来自于错误的思考,你说不定会认为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而采取一些惩罚行动,而这可能会导致无法弥补的后果。因此我们不怕思想中出现谬误,怕的是出现谬误时我们还不知道。

查错神经的锻炼并不是要我们绝对避免错误的思考,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发现自己的谬误。最重要的是训练一个检查错误的敏感神经。当谬误出现的瞬间,我们可以立刻捕捉到。至于捕捉到后该怎么处理,这就随你高兴了。

本章首先列出十几种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的谬误来说明与练习,较难的谬误以及分析技巧将在中级与高级查错神经训练的章节中再谈。而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容易遇到的谬误类型,由于对查错神经的锻炼帮助不大,本着注重实用性和避免过于复杂的原则,这些谬误类型就不列入本书的讨论范围了。

一、“把合理当正确”的谬误

“由于科学有神奇的功用,科学家们逐渐养成自大的心态来面对未知的事物,尤其对于目前科学尚不能证明的事物,如对气功、灵媒的证据视而不见,以致这些方面进步缓慢,或许要等到科学家们不再排斥这些超自然现象时,真正的科学才能更进一步发展。”

上面的说法听起来很“合理”,我们如果原本就相信有这些超自然现象,那么很快就会接受这个说法,并把它当作“正确”的说法。也就是说,当我们听到一个“合理”的推论时,常常会将其当作“正确”的,这是一种错误的思考。虽然合理的说法比不合理的说法更可信,但是合理的说法与正确的说法之间仍有很大的距离。正确的说法只会有一个,但合理的说法可能有无限多个。

卡通《名侦探柯南》里有一句著名的话:“真相永远只有一个”。真相的确只有一个,但合理的推测却有很多个。柯南在做推论时,常常把一个合理的推论当作真相,而这就犯了“把合理当正确”的谬误。

当你看这个卡通时,如果听完柯南的推理后产生一种怪怪的感觉,那么这表示你的查错神经运作起来了。循着这个感觉对剧情细节仔细推敲,你自然会发现其说服力常常是不够的,其他可能的解释还有很多,也就是说,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不等于找到了正确的解答。这个谬误大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多数人最大的思考问题。

当然,看影片的目的是娱乐,即使自己的查错神经警铃响起,也可以不理会它。这是无所谓的,反正只是剧情嘛,何必这么认真呢?当然,找谬误其实也蛮好玩的,借由找柯南的麻烦得到一些乐趣也无伤大雅。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却不能这么随性。

举例来说,每天在股市收盘之后都会有股市的解读,告诉你为什么今天会涨或是会跌,而这些解说都还蛮合理的,例如,“由于欧美跌所以跟着跌”、“由于某企业董事长或是某政府官员说了某一句话造成大涨”,甚至是“涨太多该休息了”、“跌太多该反弹了”。这些都是合理的解释,但是究竟今天影响股市的主因是什么,其实是很难说的,甚至有没有主因都不一定。

但问题是,我们只要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就往往容易将之当真,而且还会利用它去预测未来的股市。如果结果与自己的预测有任何类似,就会更肯定这一解释。但如果完全不同,则会去找一个理由解释这种不同,而不是否定自己原本的预测。例如,小王认为,昨天股市涨是因为跟着美国涨,而今天美国股市涨所以预言今天会涨,可是今天却跌了,那么小王可能会认为,那是因为今天某某官员说了某某话造成的,而并不是自己的预测有任何问题。这样一来,自己的合理想法永远都不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久而久之,小王就觉得自己是股市专家了。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一大堆真正的专业股市研究员都在思考股市的变动时,为什么有这么多业余股市研究者能给出很笃定的说法。专家不能把合理的当作正确的,但在自然而然的思考中,业余研究者由于不会受到专业挑战所以能够直接把合理的当正确的而不会发现有问题。

另外,我们在解答某个人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解释某人为什么长命百岁而自己为什么生病等问题的时候,都会直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答:“因为很用功”,“因为有早起的习惯”,“因为没有贵人相助”,“因为习惯喝茶”,“因为乱吃东西”,等等。这些都是合理的解答,但是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呢?其实真的很难说。

不要轻易满足于一个合理的解答,否则我们容易错失一个寻找正确解答的机会。当你针对某个问题提出一种解释的时候,或者是当你听到某个人对某个问题提出一种解释的时候,请启动你的查错神经,告诉你自己:这只是一个合理的答案,合理的答案并不等于正确的答案。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获得关于生活的知识。这些知识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例如,以我过去的读书经验,早晨刚起床的时候理解力处于最佳状态,我通常会把平时看不懂的哲学书放在这个时候读,大都有很好的效果。这一认识既是基于深刻的个人体验,也可以合理地解释为,因为刚起床的时候大脑是空白的,任何杂念都还没有出现,这时理解力自然最好。因此我就将之当作是正确的,时间长达一二十年。这一二十年来,每天一起床,我就争分夺秒地把握每一点时间在书桌前读书或写论文,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几乎把大脑压榨干,然后再带着这种成就感去完成一天的任务。直到最近不想过这么紧张的生活之后,我才发现,实际上根本不用这么紧张,起床后有些杂念其实也没关系,即使晨间运动过后再开始读书,效果也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依据最近的经验,我推断或许只要在大脑专注运作之前开始读书,即使起床好几个小时了,效果可能也不会差太多。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实在不用在过去这一二十年间过那么紧张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什么新体验、新发现吗?我们有什么通过个人经验获得的合理的知识吗?如果这些知识是自己特有的,跟别人不太一样,那么你可能就要小心是否犯了“把合理当正确”的谬误了。

这个谬误的一个常见的变形是“把合理的传言当正确的事实”。当我们听到一个合理的传言或是小道消息时,由于我们有“无风不起浪”的想法,会自然而然地将其当作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谣言或误传可以造成很大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自然而然的思考容易被谣言或误传所影响,特别是当这些传言很合理时,它的作用就更明显。所以当你听到任何传言,尤其是听到有人在你背后说你坏话的传言时,请小心,你的生气会致使你更容易相信这个传言,要提醒自己,即使再合理,它也不一定是正确的,请小心查证。练习题:找出把合理当正确的地方。1.有一天,小王看见小黑盯着漂亮的小兰看,就对小黑说:“想追就去追啊,光看有什么用。”分析:当一个男人盯着一个漂亮女人看时,很有可能是喜欢她。当一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时,也很有可能想要和她进一步交往。因此,小王会说出这样的话。不过,虽然小王的推测是合理的,但未必是正确的,因为小黑盯着小兰看说不定是因为发现小兰是他以前的同学,或是发现小兰的鞋是自己很喜欢的某个牌子,等等。虽然小王对小黑行为的解读有很大的可能性,但一个有着高级查错神经的人应该要有一种警觉——这个合理的解释或许是错的。2.春娇又一次割腕自杀。小王说:“每次都割这么浅怎么死得了,我看她根本就只是要引人注意去关心她而已。”分析:的确,有人自杀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引人注意与关心的手段,而这样的人也的确不会割得太用力,因此春娇有可能是这样的人。但是,尽管这样的推测很合理,却未必就是事实。说不定春娇真的很想死,只是缺乏勇气,或是很怕痛,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小王这番话如果被春娇听到,说不定会增强她的勇气,下次就会成功了。一个小小的谬误可能导致一个生命的丧失。一个有着高级查错神经的人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会意识到有其他可能性存在,然后小心地观察与思考,在确定之前,行事自然会小心一点,而不至于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3.小王:“小黄狗牌宠物食品的公司股票已经连续五次跌到十元左右以后大涨,今天又跌到十元了,我们赶快大量买进吧。”分析:依据过去的经验推测未来是一个有可能的合理推测,但是同样地,合理的推测未必是正确的推测,要考虑到还有许多其他的可能性,否则说不定会导致重大的财产损失。下面几题请自行练习。4.小王:“我上次买的那只股票赚到了一点后我就卖掉了,可是卖了之后就一直涨,这次我绝对不能那么早卖了。”5.小绿:“学历有什么用,你看有这么多失业的博士。”6.小玉:“你看,这些纪念品好便宜啊!”小绿:“便宜没好货,还是不要买啦。”

二、“以偏概全”的谬误

当我们见到某种事物的几个个例具有某种特质之后,我们通常会自然而然地推论所有这类事物都具备这种特质。尤其是对不熟悉的事物,特别容易产生这样的推理,而这种错误推理就是“以偏概全”的谬误。例如,如果我们遇见的第一个希腊人很有礼貌,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希腊人很有礼貌”。

假设有个叫阿财的人告诉你,某个地方的赌场有个很笨的公子哥,打麻将的功力糟透了,只要跟他对打,赢的机会一定很大。你刚开始不太相信,因为这么好的事情他为什么要来跟你说,为什么不自己去赢钱呢?阿财告诉你因为他的钱太少,赢不了多少,所以找你一起去赌,希望你赢钱的时候分他一些。这个“合理”的解释可能就会打动你,反正去试一试也无妨。如果你了解了上面的“把合理当正确”的谬误,这时你会更小心,说不定阿财和赌场是一起设局骗你的。所以一开始你玩的很小,可你渐渐发现那个公子哥真的很不会打牌,于是你赢了钱,第二天再去也是如此。这时,你内心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直觉——以后再去也还是会像那两天一样赢钱。这个推理就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那两天是“偏”,未来每天则是“全”,以“偏”的赢钱去涵盖“全”都会赢钱是错误的推理。虽然错误的推理未必产生错误的结论,未来每天都赢钱的机会的确是有的,但是未必能保证一定如此。

第三天,你带了大把钞票打算好好赢一次大的,然后就不再玩了。可是,第三天就不太一样了。虽然那个公子哥的牌技依然很糟,但不知为什么他的牌运特别好,把你的大把钞票都赢光了。这时,阿财跟你说他碰巧今天牌运奇佳,真是倒霉,不过没关系,谁也不能天天过年,明天赢回来就好了。因此你隔天又去大赌一番,结果又输光了。一天又一天,直到你忍痛放弃翻本或是输光了钱之后,那个公子哥才会停止“牌运奇佳”,而你也才会意识到这整个事件的另一种解释——你被骗了。

以偏概全是人类自然而然的一种思考方法,也是让诈骗集团有机可乘的思考方式。而且除了诈骗之外,这种“以偏概全”的谬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这种谬误之所以很难被察觉,是因为它的论证确实有证据支撑,但问题在于证据不足。当今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有许多所谓的种族歧视、族群歧视或是性别歧视,造成这些歧视的主要思考方法之一也正是“以偏概全”的谬误。

例如,近年来台湾地区有一些族群歧视,这些族群歧视将人区分为南部人与北部人、“泛蓝”与“泛绿”、本省人与外省人。许多外省人支持“泛蓝”候选人,因此出现一个名词叫作“外省铁票”或者“眷村铁票”,言下之意是不会跑掉的票。但事实上,这样的词汇有很大的误导作用,好像所有外省人都会选“泛蓝”一样,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事实上,支持“泛绿”的外省人还是大有人在的。但是当我们尚未意识到这个谬误时,就可能由这个区分产生某种歧视。例如,小李是积极支持“泛绿”的人,他觉得“泛蓝”候选人都是不称职的,所以当他看到外省人时就会有偏见和不满,认为他们是在帮助不负责任的政治派系。

另外,许多人认为客家人很节俭,也的确有很多事例可以说明某些客家人很节俭。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节俭会被理解成小气,因而有些人认为客家人都很小气。当他们有一天认识一个客家人时,就会先将“小气”这个标签贴在对方身上。这种思维方法就深深受到“以偏概全”的谬误的影响。只要我们尝试去找反例,发现许多客家人好客、大方的一面,这样的误解很快就会消除。

除此之外,以偏概全的思考会产生很多刻板的印象,比如“名牌大学的学生都很自大”,“男生都爱面子”,“老师都喜欢学生问问题”,“双鱼座的人都很浪漫”,等等。我们很容易用这些刻板的印象去思考,然后自然地用这些属性去理解别人从而产生错误。

又如,一些人做生意或投资失败也是源于以偏概全的思考。有人看见一些汽车旅馆生意很好就以为开汽车旅馆会赚大钱,看见一些泡沫红茶店人气很旺就觉得开泡沫红茶店生意一定会好,等到自己开了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而且在有这样的认知之后才会发现其实很多汽车旅馆都没什么生意,很多泡沫红茶店也没什么客人,而过去之所以没发现是因为这些冷清的店家通常不太会吸引自己的目光。

而在股市投资方面,也常常会有一些公式出现,比如“当你想要卖的时候就是要涨的时候,当你想要买的时候就是要跌的时候”。类似这种公式也隐藏着以偏概全的思维。在许多人买股票的经验中,可能有几次卖了以后就涨,或者买了以后就跌。这样的经验我们通常会记忆深刻,而这些记忆就容易被无限推广成这样的公式。但实际上,如果仔细去分析,买了以后涨和卖了以后跌的情况其实也很多。这种公式是一种错误推理,如果不小心依据它们去投资,就可能会很糟糕。

在身体健康方面,人们也经常会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思考。例如,之前我读到一篇医学报道谈到微笑可以增强免疫功能,而且就算只有微笑的表情动作没有真的想笑也一样有益,所以我就想试试看。在我每天开车一小时去学校的路上(反正没人看我),我就尽量保持微笑的表情,结果发现真的有神奇的功能,我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渐渐少了。之后我就花更多的时间保持微笑,发现这样一来,人确实比较容易放松,较少生病,之前容易头痛的问题也不存在了,精神也好了。我像是突然发现了一个健康秘诀——“原来保持健康就是要微笑”。其实这一推理就推出了问题,如果仔细研究,微笑的动作或许真的可以增强免疫功能、使肌肉放松,而与这些相关的疾病都能够减轻或消除,但是对于跟这些无关的身体不适或者较为严重的疾病,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只不过人们总是喜欢将一个对健康确有帮助的发现当作健康秘诀,而“健康秘诀”自然指对解决所有健康问题都有帮助的东西,甚至被当作万灵丹来看待。这就是一个“以偏概全”的谬误。类似的想法在很多人的心里根深蒂固,有些人把吃素当成健康秘诀,有些人认为健康秘诀是气功,或是某种植物如人参、灵芝,也有些人认为是早睡早起或心灵放松,等等。这些事物或许都对健康有益,但都只是针对某个方面,而不太可能是全面的。如果当成万灵丹来用,就容易忽略身体其他方面的问题和保养。因此,这样的思想错误是危险的。

又如,有些人曾经在酒后开车平安到家,就认为自己酒驾没问题,只要小心点就好,这也是“以偏概全”的谬误。喝酒会让反应变慢,原本可以处理的突发状况变得无法处理。当然,酒驾并不一定会出事,只是出事的概率增加好几十倍而已。说不定有人运气好或喝酒较少,酒驾了好几十次都没事,但这并不影响事故率提高的事实。而以偏概全的推理可能导致某些人认为喝再多酒也不会有问题,但实际上,喝得越多出事的概率就越高,这种错误推理会让人酒驾到出事为止才发现自己的思考有问题。

如上所述,许多以偏概全的思考方法是不当的,但是也有一些被逻辑所允许的以偏概全的推论,我们称之为“归纳法”。例如,我们可以从许多观察证据发现乌鸦都是黑色的,因此推理出“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归纳法事实上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考方法,但是我们不称它为谬误。虽然我们一样不能保证归纳法一定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它与“以偏概全”的谬误有一些差别,主要在于思考的严谨度。例如,如果我们希望由归纳法得出“双鱼座的人都是浪漫的”,那么我们必须先给“浪漫”一个可以衡量的定义或标准,比方说,“如果一个男人会想要买花送女友,或者在没有特殊理由的情况下带她去吃法国大餐,那么他就是一个浪漫的男人”。当然,这个定义不一定好,但只要有一个类似的可以用来衡量的定义为基础,然后我们发现所有被观察的双鱼座男人都符合,就可以用归纳法得出“双鱼座的男人都很浪漫”。

归纳法属于比较科学的以偏概全,我们所说的“以偏概全”的谬误专指那些推理较为草率的归纳法应用。例如,如果只观察两三个双鱼座男人就推出双鱼座男人如何如何,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因此当你的想法中出现“大家都”、“全部”等字眼时,请动用你的查错神经,因为说不定“以偏概全”的谬误正在形成。我们不怕出错,因为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也没什么可觉得丢脸的。没有人的思考永远不会出错,但是我们怕的是关系重大的谬误出现时被忽略了,因为这不知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练习题:找出以偏概全的地方。1.小兰:“溪头实在是个非常好玩的地方。前几天和家人一起去,全家老老少少都喜欢那个地方。你们大家都应该去玩玩。”分析:在这个推论中隐含着“其他人也会觉得溪头很好玩”的主张,而从“我们全家觉得溪头是很好玩的地方”推出“其他人也会觉得溪头很好玩”,以全家人的“偏”推出所有其他人的“全”,这是“以偏概全”的谬误。事实上,使一次旅行有趣的因素很多,不一定跟地点有绝对关系。另外,就算跟地点有绝对关系,自己家人的喜好未必可以应用在其他人身上。当我们发现这是以偏概全的自然推理时,应该要注意自己觉得好玩的因素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能够套用在那些被我们推荐的人身上。否则,如果别人去了觉得并不好玩,可能会认为我们骗了他。2.小王:“现在的女孩都打扮得好夸张,不像二十年以前的女孩那么纯朴。”分析:这应该只是一部分女孩的情况,不应该使用全称,否则前后句都以偏概全了。由于小王不可能观察过所有的现代女孩,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现代女孩都打扮夸张,当小王看到现在“有些”女孩打扮很夸张时就说现在的女孩打扮得都很夸张,这样的推论很明显是以偏概全。事实上,即使在现代,打扮夸张的也只是少数而已,比较恰当的说法是:“跟二十年前比起来,现在较多的女孩打扮很夸张”。不过,说这样的话的人大多不是真的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因为他们没有忽视那些现在还是不怎么打扮的女生,而只是喜欢使用比较夸张的表达方式而已。这似乎也没什么,但问题是,人们常常习惯性地会用语言去思考,而且有时推理是自动的。当“现在的女孩都打扮得好夸张”这句话被说出来而且被大脑记住之后,它就可能在无形中成为一个推理的根据,而导致我们产生错误的判断。所以,这样的习惯最好还是不要有。3.一个销售健康食品的网站有关于该食品及其调配人的介绍,小王仔细看过之后,发现该调配人的学历是假的,所获得的奖项也并不存在,因此小王说:“这个健康食品也一定是骗人的。”分析:这也可以归类为“以偏概全”的谬误。当发现某些相关事物中有几项是假的,就认为它们全是假的。这和前面的以偏概全不太一样,前者的公式可以写成:“发现这家公司一个人这样,另一个人也这样,所以这家公司大家都这样。”而这个例子的公式则是:“与这个产品相关的一个事物是假的,另一个事物也是假的,所以这个产品本身与其相关的事物全是假的。”这可以算是“以偏概全”的谬误的一种变形。4.小王很不喜欢有人利用自身的残障博取同情来获得一些利益,例如,他之前遇到过一些故意穿得破破烂烂又背着音响播放悲情音乐的乞讨者,或者有意露出残缺的肢体来博取同情的人。因此虽然小王很喜欢买在十字路口兜售的玉兰花,但只要是残障人士在卖就不会去买。分析:小王预设只要是残障人士在卖需要人爱心购买的物品都是故意利用残障博取同情,而该预设推理是这样产生的:从“有些残障人士故意利用自己的残障博取同情”推出“所有残障人士故意利用自己的残障博取同情”。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下面几题请自行练习。5.小王说:“我发现双鱼座的人真的都很浪漫,像我还有小花就是这样。”6.小玉:“黄老师说,他自从开始每天吃综合维生素就没有生过病了。”小花:“嗯,看来综合维生素真是健康的万灵丹。”7.小花说:“去街边那个土地公庙拜过以后真的会赚钱呢。我和姐姐前几天去拜过之后,就都中了奖。听说小玉去拜过也是这样。”8.小绿:“别再抽烟了,以后上瘾就不好了。”阿呆:“不用担心啦,我抽了好几次都没有上瘾,我不会上瘾的。”9.小玉:“阿呆昨天跟我说小王偷偷跟小花去约会了。”小绿:“你不要相信他,他说的话没一句是真的。之前就有好几次发现他在说谎,所以他一定又在骗人了。”

三、“轻率联结因果”的谬误

当一件事情发生时,我们会习惯性地寻找原因来解释。我们把发生的事情当作“果”,然后给一个“因”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果”。这样的思考就是在两个事件中制造一个因果关系。如果这种推断过于轻率,就会产生“轻率联结因果”的谬误。例如,台风造成某个沿海城市水灾,有学者宣称这是因为该市长只重视表面美化而不好好做排水工程导致的。这样的因果联结的理由是什么?这位学者对该市排水工程充分了解吗?如果没有,那么他就犯了“轻率联结因果”的谬误。

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身体怪怪的,到医院检查,医生经过仔细的诊断后,告诉你很不幸你已经到了癌症晚期。你躺在病床上不知所措,一时之间难以相信这个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竟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亲朋好友纷纷告诉你一些奇迹般治愈的故事,于是你又燃起了一丝希望。首先花了很多钱买了一种特别的草药,刚开始吃的时候好像还不错,但一段时间后发现一点用也没有。之后,有人推荐饮用一种特别净化的神奇清水,还有人建议你修炼一种特别的气功。这些都无效后,你已经丧失希望。有一天来了一个传教士,他告诉你“只要信就必得救”,“只要祈祷就会应允”。于是你又有了新的希望,开始日夜祈祷,但是身体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了。终于,你放弃了,看开了,恐惧地等待死亡的降临。一天夜里,有个法师出现在你的身旁,他问你:“如果你可以好起来重新生活,你是否愿意全心皈依我佛?”你说:“当然愿意啊。”于是法师用手按了按你的头,然后离去。当然,你并不相信这次会有什么不同,但是隔天医生为你检查时却发现了奇迹:你身体内的所有癌细胞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这时你怎么想?而你又将怎么做?

大多数人在经历这样的事情后会产生一个信念:这个法师真厉害,他可以治疗绝症,他必然是活菩萨转世,等等。当然,这个信念不见得是错的,但是产生这个信念的思考过程是正确的吗?

每个人一生中会遭遇千万个事件,其中或许会有几个奇迹般的事件,例如中了乐透、巧遇梦中情人、特别好运的升官、考试题全猜对。然而以这些奇迹般的事件为“果”来说,其“因”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要使用因果关系来说明两个事件之间的关联时,必须非常谨慎,因为我们很可能把事件单纯的前后关系错误解读成因果关系。

例如,对于癌细胞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的事件可以有合理的解释,或许是因为它们都来源于一个细胞突变后的分裂繁殖,就像过去曾经发生过某地区竹林短时间内全部死亡一样。由于它们是由同一株竹子插枝而成,当生命内在的自动死亡机制启动的时候,它们可能在同一时间开始死亡。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无论在这些癌细胞集体死亡之前做过什么特别的事,我们都很容易联想到它们可能具有因果关系。例如,在癌细胞消失的前几天,如果我们去过某个庙进香,就会认为这个庙很灵;如果改信耶稣,就会到处宣扬耶稣的伟大;如果吃过某种特别的草药,就会很积极地告诉别人这种草药有多神奇。而事实上,它们之间可能完全没有任何因果关联。除此之外,我们也容易把特别的事件作为因果关联的主因而忽略其他较小的因素,或是用发生时间更近的事件来解释这种因果关联而忽略其他事件长久的影响力。

无论如何,当我们要诉诸因果关系去解释事件之间的关联时,必须非常小心。那么,该如何小心呢?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才能肯定一个因果关联呢?至少,我们需要更多的案例和统计数据。例如,尽管知道有100个罹患某种疾病的人吃了某种神奇草药后痊愈了,但还需要了解有多少患病者吃了这一草药、痊愈比例如何、如果没吃这种草药却依然痊愈的比例又有多少等情况。如果要相信该法师有治疗绝症的能力,我们不能只看一个案例,而必须多看几个,衡量其统计上的可信度。另外,如果想用因果关联解释事件,最好是找出其中因果的运作。例如,该法师具有某种特异功能,这种特异功能可以被证实的确能提升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免疫力,那么我们就可以放心地用因果关系来解释该事件的发生。

因此当你发现自己正在尝试用某个原因去解释一件事情时,请启用你的查错神经。因为错误的因果联结有可能形成错误的知识,而错误的知识则可能造成不当的行为而发生糟糕的情况。以上面这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相信自己的痊愈真的是因为法师的帮助、宗教的信仰或者某种神奇的草药,并且以偏概全地认为别人也能和你一样,那么你很可能会努力劝说他们不要去医院而是去某个宗教场所或者改变饮食方式。如果你万一是错的,那么将可能在自以为帮助别人的情况下使别人失去宝贵的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轻率的因果联结大概是最容易产生错误知识的思考习惯。只要能够加强辨识这种谬误的能力,形成错误知识的概率将会降低很多,而且也可以借此重新反思自己现有的某些知识是否由于这种谬误而形成。如果能够清理掉一些已经潜藏在思想中的错误知识,那么就等于清除了许多未来生活中的危险陷阱,也就减少了做出错误抉择的可能。

除了轻率地建立一个因果联结之外,另一个与此相关的谬误形态是轻率地否定一个可能的因果联结。例如,小玉说:“陈医师给的感冒药好有效啊。我每次感冒都吃他给的药,没多久就好了。”小王不以为然:“我感冒不管吃不吃药,没多久都会好。可见药根本没什么用处。”在小王的说法中,他借由“不吃药感冒没多久也会好”来否定“吃药”与“感冒好”之间的因果关联。这样的否定是很轻率的,因为吃药可能会加速治好感冒,也可能有防止病情恶化等其他作用。另外,小王借由个人经验来推理全部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由于这种谬误没有正式的名称,也无须特意用“‘轻率否定因果联结’的谬误”来称呼它,我们可以简单地称其为“‘把合理当正确’的谬误”。这类谬误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例如,“抽烟根本不会对身体有害,你看许多百岁老人一辈子都经常抽烟”,或是“背单词对学好英语根本没帮助,我之前花了好多时间背单词,英语还是一样差”,“运动不运动跟健康没什么关系,小花天天运动还不是经常生病么”。诸如此类的话语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练习题:找出轻率联结因果的地方。1.一对夫妇从结婚起就一直想要个小孩,但努力了十多年妻子就是无法怀孕。在试过许多偏方都毫无效验后,有一天一个算命先生告诉他们,他们的小孩还在某个仙人那里修炼,必须要仙人同意他重返人间,妻子才有可能怀孕。于是,他们去那个仙人的庙里进香祈求,求的签说仙人“应允”了,二人便高兴地回家了。没过多久,妻子真的怀孕了。夫妇俩都觉得那个算命先生真是神通广大。分析:对于有相关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容易接受的推理,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则会觉得这根本就是胡扯。不过,我们的查错神经并不直接诉诸宗教信仰本身的真实与否。查错神经寻找合理性,寻找可疑的地方。事实上,这个推理轻率地把算命先生的说辞当作怀孕的原因。而如果仔细寻找其他合理的可能性,我们会发现更多可能的解释。2.小王:“听说阿呆第一个被裁员了。”小黄:“当然是他。谁叫他上次没有依照总经理的办法去做,还自作主张。虽然成功了,但是一定让总经理很不高兴。”分析:从小黄的话语里可以看到一个简单的推论:“阿呆之所以第一个被裁员是因为上次没有依照总经理的办法去做”。在这里,小黄把“阿呆上次没有依照总经理的办法去做”当作“因”,用因果关联去解释“阿呆被裁员”的“果”,但针对这个因果关联并没有做出更多的说明。虽然这是可能的,但是其他更多的可能性被忽略了。例如,阿呆可能总是依据自己的看法而不理会别人的意见,或者他的能力有问题,诸如此类。除非小黄有更好的理由支持这个因果联结,比方说,总经理最讨厌别人不依照他的指示去做,或者总经理很小心眼,等等,否则这可以算是“轻率联结因果”的谬误。3.阿西说:“我上学期真倒霉,四门功课不及格,还差点被劝退。”阿发说:“还好,我们系的老师都心地善良,不会判学生不及格。”分析:在这个对话中,两人都有轻率联结因果的嫌疑。阿西将“倒霉”为“因”联结到“四门功课不及格”的“果”。这个因果联结很轻率,因为通常功课不及格的主要原因不是倒霉而是不用功。而阿发将“老师心地善良”当作“因”联结到“不会判学生不及格”的“果”。这也是轻率联结因果,因为一般来说,一个不会判学生不及格的老师可能比较容易放水,而这对教学成效来说通常是件坏事,这样看来,这种做法很难说是“善良”。所以,这两者都是“轻率联结因果”的谬误。不过,轻率联结因果并非一定会造成错误,它也可能是一个正确但轻率的推理。4.最近某大学女生宿舍门口的一棵大树长出一个形似人面的树瘤,位置正对着女生宿舍,大家都觉得有点不舒服。有个不信邪的男同学拿了一把斧头将这个怪异的树瘤砍掉了,没想到第二天他就发生了车祸。所以,大家可别不信邪啊。分析:在这句话里包含着一个推理:“这个男同学发生车祸是因为砍了那个形似人面的树瘤”。也就是说,把“砍了那个树瘤”当作“发生车祸”的原因,将二者用因果关系联结起来。通常,我们对这类没有根据、怪力乱神的事情应该持一种谨慎且怀疑的态度,因为它们毕竟没有任何科学证明。除非好几个人做了同样的事情之后几日内都发生意外,那么我们就必须正视这样的情况,并且慎重考虑其间是否真有因果关系,否则这样的联结就过于草率了,因为原本并无关联只是在时间上出现巧合的可能性是很高的。5.小王说:“我今天早上对发票的时候,发现一个差一号就中一千的发票。每次一出现这种情形,我的运气就会被用光,然后就不会中。果然,这次又没中。”分析:在小王的这个想法中,他把“运气被用光”当作“发票没中”的原因,这样的因果联结也是很轻率的。理由是,“运气”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很有问题的,真有这样的东西吗?这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意使用的一个名词,但我们基本上都不清楚这究竟是什么。下面几题请自行练习。6.小王:“小玉,发票对了没?”小玉:“我上次对发票的时候头痛,结果竟然中了四千元。我猜头痛可能会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让我对中发票,我要等头痛的时候再来对。”7.小花:“我昨天考试考得好差啊。”小绿:“你一定是不用功才会这样。”8.小王:“法官把那个女演员女儿的监护权判给男方,而且允许他把女儿带去美国受教育,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男方会带女儿上教堂,因为法官自己就是个基督徒。”9.小王:“黄老师竟然把我的形而上学判了不及格,我有这么讨人厌吗?还是因为他在暗恋我的女友小玉?”10.小蓝:“我去美国玩时,看见美国人半夜开车还会等红灯,他们真的很有守法精神。”11.小黄:“小明家并不富裕,可还是让他自费出国念书。我家算是很有钱的,可父母却不愿意花钱让我出国念书。小明真的很幸运,我真的很倒霉。”

四、“批评稻草人”的谬误

当我们听到某个人说了一番话之后,如果我们曲解了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去批评他,无论这种曲解是否出于故意,我们都犯了“批评稻草人”的谬误。当我们曲解别人的意思时,我们所批评的对象已经不算是真人了,因为真人并没有这样说,我们就像是在批评一个自己制作的稻草人,因此这是个错误的思考方式。

例如,有个孤儿院院长接受采访时说:“我很早就想过,有钱的话一定要开一家孤儿院,因为把一群没有爸妈照顾的小孩带好,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感。”结果,听到这段访问的某位学者却批评:“原来他想开孤儿院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真是个自私的人。”

很明显这位学者曲解了孤儿院院长的意思。“成就感”应该只是他想办孤儿院的原因之一,这位学者却把它当作唯一的原因,而且透过这样的曲解来批评他。因此我们便可以说,这位学者犯了“批评稻草人”的谬误。

当政府宣布一个政策时,常常会有因此而获利的人,也会有因此而遭受损失的人。获利者容易站在正面角度,肯定这是一个好的政策,而遭受损失的则往往会曲解这一政策。例如,如果对富人征税,一般百姓会拍手叫好,但富人们会认为这是故意打压有钱人的作秀举动,甚至认为这是在打压经济。依据这种曲解所做的批评,都是犯了“批评稻草人”的谬误。

在这个例子中,被曲解的其实并非政策本身,即并非这个政策所使用的语言文字,而是制定这个政策背后的行为。虽然这不是“批评稻草人”的谬误的典型例子,但可以说是这种谬误的一种变形或是应用。所以,这种由于曲解某种行为而引发的批评也可以说是“批评稻草人”的谬误,而且这种谬误形态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例如,许多现代青少年喜欢文身,但父母通常都会对这种文身行为抱有很大的反感,会将这种行为解读成“想混黑道”。因为在比较传统的父母心中,文身带有特殊的象征意味,文身就是想混黑道。然而如果依据这种观念,对孩子文身的行为做了错误解读,进而教训孩子不要“误入歧途”的话,那就很可能犯了“批评稻草人”的谬误了。因为大多数想文身的年轻人只是想表现自己的特殊风格,希望受到注意。姑且不论这种表现自我的方式是否恰当,但至少他们不是真的“想混黑道”。“批评稻草人”的谬误重点在于曲解他人,当我们对别人的某个说法感到难以理解或是生气时,我们的查错神经就应该发出警报,因为我们可能开始曲解别人了。然而如果我们故意曲解一个人说的话并借此赞美他,这算不算“批评稻草人”的谬误呢?父母和子女之间、情人之间似乎常常这么做。当孩子说了一些听起来有点水平的话时,父母可能故意曲解成这些话很了不起,然后给予赞美,借此鼓励孩子。从实用的角度看,这或许真的很有鼓励效果,因为被赞美的人通常都会希望能做得更好,而被批评的人往往容易放弃,这种效应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然而我想,从逻辑的角度看,这应该也算是“批评稻草人”的谬误的一种变形吧,只不过我们不认为这样的谬误是有危险而需要避免的。所以在讨论“批评稻草人”的谬误时,只针对那种出自曲解的攻击或批评,而不针对赞美。事实上,这样的谬误变形也无须刻意避免,甚至可以多加利用。一个很能利用“批评稻草人”的谬误去赞美别人的诡辩者,只要在态度上不会让人觉得虚伪,应该会有不错的人际关系吧。不过,当谬误出现时最好自己还是能够知道,以免在某些特殊状况下产生不当后果。

就这类谬误的命名而言,你可能要问,既然曲解的赞美也算在内,那么直接称之为“‘稻草人’的谬误”不就好了?而且原本的名称就是如此,为何本书要加上“批评”两个字呢?前面说过,命名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方便我们对某种谬误归类,最好还能协助我们快速辨识它。多了“批评”两个字会使我们在听到批评或批评别人时更容易触动查错神经,让我们小心判断这种批评是否含有曲解。这样一来,在查错神经的锻炼上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尽量避免了产生不当思考。至于可能忽略对出自曲解的赞美的查找,我想这是没关系的,因为赞美不大容易造成不当的后果。但如果读者喜欢比较简略的“‘稻草人’的谬误”这样的命名其实也无所谓,或者读者如果喜欢增加一个“‘赞美稻草人’的谬误”来探讨这样一种鼓励手法也是不错的。练习题:寻找谁在“批评稻草人”。1.小黄:“昨天我女朋友小花说,我是全世界最大的笨蛋。”小蓝:“你女朋友真可恶。我想,你至少应该可以赢过一两个人吧。”小绿:“小蓝,你这样说是错的。”小紫:“小绿,你太过分了,竟然觉得小花是对的。”分析:小黄如果只是陈述小花的说法,那么他的话没什么问题。小蓝显然从字面上去理解小花的话,但实际上,这样的话通常都不是为了传达其字面意义,因此小蓝很可能犯了“批评稻草人”的谬误。小绿主张小蓝是错的,最可能的理解就是指小蓝误解小花。在这种情况下,小绿就没有犯“批评稻草人”的谬误。但是小紫却将小绿的意思理解成“小花是对的”,那么他很可能是曲解了小绿的意思而批评小绿,那么小紫便犯了“批评稻草人”的谬误。2.某市的观光小火车造成好几人死亡的意外后,虽然修好了,但是大家对其安全性还存在着疑虑。后来,该市的市长乘坐该火车去了沿线的数个地方,某位民意代表对此批评道:“市长不做正事,就知道跑去游山玩水。”分析:不管市长内心是否真的想去旅游,其行为都不应该被解读成游山玩水,而是代表一种主张小火车安全无虞的宣示。因为如果不安全的话,谁敢让市长去坐呢?既然市长都敢坐了,那么说明小火车应该已经很安全了。这对当地的旅游业来说是有帮助的。因此那位民意代表曲解了市长的行为而批评他,虽然不是批评他所说的话而是批评其行为,但也可以算是“批评稻草人”的谬误的一种变形。3.爱护流浪狗的小黄发现一个专门抓流浪狗的狗肉店老板,于是他跟一群流浪狗说:“冲啊!咬他!”结果没有一只狗有行动。于是他就对这些狗说:“你们这群胆小鬼!”分析:小黄对那群流浪狗的行为的解读是错的,那些狗之所以不行动并不是胆小,而是不知道小黄说了些什么。因此小黄依照对流浪狗行为的曲解,进而批评它们是“胆小鬼”,这样的推理犯了“批评稻草人”的谬误。下面几题请自行练习。4.小王:“昨天小黑拿腊肉送给我家。他明明知道我家有高血压遗传病,还送这么咸的东西,简直就是想害死我们嘛。”5.小玉:“前几天小花给我推荐了两只股票,原本以为她是好心,结果害我赔得好惨,真是蛮可恶的。”6.小蓝:“那些还在支持贪官的人真是是非不分,根本就是在支持非法。”

五、“非黑即白”的谬误

从字面意思来看,“非黑即白”的谬误是说“如果一个东西不是黑色的,那么它就是白色的”。这样的推论很明显是错的,因为我们知道除了黑色和白色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颜色。但是在很多例子中,当其他选项不这么明显时,我们就容易被这样的不当二分法所弄混。因此这样的谬误也可以称作“‘不当二分法’的谬误”。例如,小玉问老万:“你喜欢吃香蕉吗?”老万回答:“不。”于是,小玉说:“既然你讨厌吃香蕉,我就送别人了。”此处,在小玉的推理中,她认为若不是喜欢就是讨厌,把喜欢跟讨厌做了一个非黑即白的划分,忽略了许多其他的可能性,因此小玉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就已经习惯电视剧把人区分成“好人”与“坏人”两种,因此我们看见某个角色处在危难中时,总是会问大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如果是好人,我们就为他担心,但如果是坏人,我们就为他的不幸感到高兴。然而长大后我们慢慢地发现,人并不适合用这样的方法来区别,就算真的有所谓的好人与坏人,更多的人也是介于好与坏之间的,或者是好与坏的综合体。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们再试图去区别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时,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不当的二分法。而借由这样的不当二分法做推理时,我们就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举例来说,如果有一天小玉问小王:“你喜欢数学吗?”小王回答:“不。”小玉就说:“听说讨厌数学的人都很笨。”小玉这句话暗示“小王很笨”,而这个暗示的推理过程预设了“不喜欢就是讨厌”的二分法。这样的二分法是不当的,因为喜欢跟讨厌之间还存在其他不能忽视的可能性,比如不喜欢也不讨厌。由于这个二分法没有涵盖所有(或至少大部分)的可能性,因此这个推理是个“非黑即白”的谬误。

但是并非所有的二分法都是不当的,如果某类事物在二分之后能够(或至少几乎能够)涵盖所有该类别的事物,那么这样的二分法就不是不当的,也就没有犯“非黑即白”的谬误。

例如,有一天,小玉跟小王说她很喜欢某个老师,小王就问:“男老师吗?”小玉回答:“不是啦。”因此小王推理:“原来你喜欢的是女老师。”此处,在小王的推理中,他将老师区分成男的与女的两种,当不是男的时就是女的,这样的推理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虽然世界上或许真的有这两种性别之外的中性人或者兼而有之的双性人,但是这类例外的数量太少,而且其存在与否是有争议的。除非在特别问题的考虑上,否则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思考中是可以忽略这种例外的。所以在这个例子中,虽然小王使用了二分法,但并非不当的二分法,因此他并没有犯“非黑即白”的谬误。

当我们习惯性地用二分法去看某些事物时,我们很容易会忽略掉其他的可能性而产生这种“非黑即白”的谬误。例如,有人习惯性地把人区分为城里人与乡下人,当一个人不是乡下人时就自然以为他是城里人,但许多人是小时候在乡下长大然后住进城里的,这又怎么区分?一个人不是南部人就容易被认为是北部人,那中部人呢?一个人若不是已婚的就容易被认为是未婚的,那离婚的呢?

这样的不当二分的情况甚至在学术理论界中也会出现。如果某个学术问题只有两种主流理论在竞争,那么当一个人主张某一理论是错误的时候,自然而然大家就会觉得他是主张另一理论是正确的。例如,针对人类的起源问题,目前有两个主要理论:一个是演化论,主张一切物种都是依据物竞天择与突变两个机制所产生的;另一个就是创造论,主张一切物种都是神所创造的。而针对这个争议,许多人主张:“依据目前的考古证据,现有的许多物种的化石年龄很短,但地球存在的时间却很长,因此这些物种并不像是创造论所主张的在世界形成之后被创造出来的。另外,由于许多物种出现的时间都不尽相同,也不像是创造论所说的一切生物都在几天之内被创造出来,由此可知,创造论是错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演化论才是正确的。”

上面的说法也是一个“非黑即白”的谬误。姑且不论上面主张创造论是错误的推理是否正确,就算创造论真的是错的,也不表示演化论就是对的。虽然我们目前或许真的只有这两种理论,但这并不表示它们穷尽了一切可能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推理就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有时,不当的二分是故意为之的。例如,美国在遭受9·11恐怖袭击后,当时的总统布什说:“不是朋友的就是敌人;不是反恐怖主义的就是支持恐怖主义。”这样的二分从正常状况来看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因为有些国家可能是中立的。但是实际上,这并不能算是“非黑即白”的谬误,因为布什其实是在宣告,他要将这样的原本没有穷尽的二分变成可以穷尽的二分,也就是说,只要你不是朋友、不支持美国反对恐怖主义,那么美国就要将你当作敌人。如此一来,这样的二分就成了有穷尽的二分了,所以这并非一种错误推理,而是去做另一种定义。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推理出现二分的时候,请启动你的查错神经,因为你可能正在做一个“非黑即白”的错误推理。练习题:寻找哪里有非黑即白的分类。1.小黄:“你会写计算机程序吗?”小王:“不会啊。”小黄:“昨天小玉说你懂计算机程序,原来是骗人的。”分析:小黄的论述预设“不会写计算机程序就是不懂计算机程序”,这个二分法无法涵盖所有可能性,因为可能有人可以看懂计算机程序但却不会自己写。因此,小黄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2.小玉:“你相信有鬼神存在吗?”小王:“不相信。”小玉:“你真是一个怎么都不信邪的人。”分析:从小玉的说法可以看出,她预设了一个二分法:“相信鬼神与怎么都不信邪”,所以她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相信鬼神就是怎么都不信邪的人”。这样的二分法无法涵盖所有可能性,因为可能有人一点都不坚定,也就是说,只要有证据证明就很容易相信鬼神的存在,但是他可能认为目前尚无证据或是证据不足。然而对于一个觉得支持神鬼存在的证据已经充足的人来说,就容易像小玉一样做这种二分法。所以,我们也可以从人们的二分法中了解其隐藏的思考。例如,小黄说:“常常去帮助别人的人要不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好形象,就一定是为了死后可以上天堂。”这样的二分法思考否定了“有人真的很喜欢帮助别人”,那么我们从这种说法可以看出,说话者一定是个对帮助别人没什么兴趣的人,否则不会认为这样的二分法是正当的。当一个人不认为某种二分法是不正当时,是很难靠自己发现其中的错误的,但是当我们说出、想到或听到的话语中出现类似“如果不是……就是……”的结构时,我们的查错神经就应该发出警报,检查是否有无法涵盖全部的不当二分法。3.小王和小玉看完《小花朵与阿呆求婚记》后走出电影院,小玉说:“想不到小花朵最后真的答应阿呆的求婚,好感动啊,你不觉得吗?”小王说:“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啊,我不相信真的有小花朵这样好的女孩子。为什么要为不存在的人物感动啊,你认为他们是真实存在的吗?”分析:小王预设了一个二分法,“相信或不相信电影中的角色是存在的”,这样的二分法看起来很像是可以涵盖全部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小玉就很难回答小王的问题了,因为小玉也很清楚这些人物是不存在的,但既然认为他们不存在,又为什么会感动呢?这好像有点错乱了。因此,这里就容易产生一个思想的困局。事实上,问题在于“相信和不相信”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能涵盖全部的,是一个不当的二分法。因为当我们谈论相信或不相信时,还必须考虑这样的相信或不相信有没有在运作,也就是我们有没有正在思考它。我们如果一边看电影一边觉得是骗人的,那么就不会被感动,但是如果这样的“不相信”的心理状态并没有在运作,我们还是可以感动的,但不能因此就说我们相信这些故事。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处在没有正在不相信也没有正在相信的心理状态。下面几题请自行练习。4.小玉心情低落地坐在小花旁边,小花:“你怎么了?”小玉:“小绿讨厌我。”小花:“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小玉:“我昨天问他是不是喜欢我,他说不是。”5.小玉:“之前我问小王他有没有抽烟这个不良嗜好,他说没有,结果刚才我看到他在抽烟,真是个爱说谎的人。”

六、“不相干”的谬误

当我们依据A理由来达成B结论时,感觉上A似乎可以用来支持B,但如果实际上它们之间根本就不太相干,以至于A对B的支持很弱,甚至弱到根本没有,那么这样的推理就犯了“不相干”的谬误。例如,小王说:“你看这个男歌手长得这么好看,就知道他一定不是靠着唱歌的实力出名的。”在小王的推理中,他以外表好看推理出此人没有实力,而外表和实力其实并无关系。

一个雨后的傍晚,你吹着仲夏夜的和风在公园里散步。当你经过一个湖边的小凉亭时,一股汗味飘来,你发现亭内有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正在一边驱赶蚊虫一边议论时政,其中一个用难听的破嗓门批评你最欣赏的某条政策,另一个用困意十足的声音附和着,你突然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觉得许多人在未经深思的情况下胡乱批评,这种行为真令那些认真做事的人感到心寒。

看了上面这个假想情况,你可能很快发现这里有个谬误。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身处其境时,可能就很容易落入这个谬误之中而不自知,正所谓当局者迷。要破除这种当局者迷的情况,你必须时时记住这个谬误叫什么名字,时时小心别人的话和自己的想法中是否有这种谬误,即使内心充满厌恶感也要不理会这种情绪而做理性省思。只要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几次这种谬误,你就会锻炼出对它越来越敏锐的神经,就越来越能避免在思考中产生这种谬误。

这个谬误的名字叫作“‘不相干’的谬误”。意思是说,我们使用一些直觉上有支持力但实际上却几乎完全没有的不相干的理由来推理出一个结论。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推出的结论是:“那两个人在未经深思的情况下胡乱批评时政”。那么,我们借以推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是路过,并不知道他们的整个推理是什么,我们的依据只是“他们是衣衫褴褛的肮脏的流浪汉”。然而,从这个理由能够推出我们想要的结论吗?由于服装和思考能力是不相干的,思考能力强的人完全可以穿着旧衣烂衫,而衣着高雅的人也非常有可能思考能力很差。由于这两者不太相干,衣衫褴褛的理由几乎完全无法用来支持其思考能力很差,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宣告这个推理犯了“不相干”的谬误。

当然,我们的确也可能在上述理由与结论之间拉上一些关系,因为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他们真有本事、有能力正确地批评时政,也不会变成流浪汉了。所以这个推论并非不相干。”这个说法的说服力如何暂且不论,但是如果内心的确有这样的预设,而且把它放入推理中成为支持结论的一个隐藏理由,那么这的确就不算是犯了“不相干”的谬误。虽然这样的说法未必正确,但其有某种程度的支持力。只要有某种程度的说服力,我们就不能说其不相干,但或许可以说它犯了其他种类的错误,例如“把合理当正确”的谬误。

所谓“不相干”的谬误纯粹是从其依据的理由与结论的关联性来看的。肮脏、衣衫褴褛、流浪汉等性质和批评时政的能力没有明显的关联,因此我们认为其犯了“不相干”的谬误。但如果把上述的隐藏理由拿出来,那么推理就变成这样:

理由(1):他们是衣衫褴褛又肮脏的流浪汉。

理由(2):如果他们有本事、有能力正确地批评时政,就不会成为流浪汉。

结论:他们对时政的批评是未经深思的胡乱批评。

这样的推论或许并没有犯“不相干”的谬误,但是理由(2)是需要再商榷的,有思考能力的人一定不会成为流浪汉吗?衣衫褴褛的人思考能力一定很差吗?这使人想起有关亚历山大大帝的一个故事。相传他去拜访一个看起来像是流浪汉的很有智慧的隐者,然后问这个智者他想要什么。亚历山大大帝自认为能满足他的任何要求。结果,这个智者真的提出了一个要求,而且亚历山大大帝也真的很容易就可以达成——他要亚历山大大帝不要挡住他的阳光。

根据一个人的衣着去判断他的思考能力可能是人们常犯的谬误,尽管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根据衣着去判断一个人的购买意愿或者社会地位。百货公司的店员会依据顾客的穿着判断他的购买能力,然后再考虑要在他身上花多少时间以及给多少笑脸。我想这或许算是有效的、有关联的推理。因为如果一个人愿意穿着地摊货逛百货公司,那么他对名牌的需求自然不高;如果一个人穿着超级名牌且看上去很习惯、很自然,那么他再买名牌服饰的可能性就较高。另外,喜欢穿名牌的人很可能有较强的虚荣心,多给他们一些奉承的笑容和照应,他们自然比较愿意拿钱出来再满足一下购买名牌的虚荣心。事实上,他们是否真的富有倒很难说,说不定已经欠了上百万的卡债,但是购买的意愿仍旧很高。而愿意穿着地摊货到百货公司的人则虚荣心较弱或是根本没钱,所以他们购买名牌的可能性较小。若单纯从效益来看,不用花多少时间在他们身上。如果他们是要买礼物送人或是受人之托来购买,即使你不主动理他们,他们也会来找你。

然而话说回来,一个成功的店员应该是不放弃任何机会的,即使购买概率低也一样尽最大努力应战。但如果购买概率真的为零,那确实是不用花时间。与其那样,还不如保留体力等待下一个顾客。如果由于某些穿着随便的人没买而认为所有穿着随便的人都不会买,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这个谬误自然会让店员误以为这些人购买概率为零而不愿意付出努力,那么这可能会对他的业绩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然而,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衣着的关联性就微乎其微了。不过,即使我们知道这是不相干的推理,还是会常常以穿着来衡量一个人,因为这在许多方面的确能说明问题,例如,一个人的职业、财富、个性等和他的穿着有很大的关联性。当用穿着来推理这几个方面时,即使不一定正确,也不能说是“不相干”的谬误。而对于穿着与能力的关系,即使人们很清楚二者不相干,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去演讲或是到校外上第一堂课时,还是尽量穿得像是“能力不错的样子”。这样从一开始就会让听众比较有信心,也比较容易获得第一堂课的成功,之后就没什么关系了。衣着和第一印象的产生有很大的关联。既然多数人会有这样的谬误,我们就可以善加利用,来获取一些功效与竞争的优势。

在推理中,只要依据的理由与结论不相干,都可以说是犯了“不相干”的谬误。例如,多年前某学术机构选举某所的所长,其间收到匿名信,检举某候选人不赡养父母,主张他不适任。这也可以算是犯了“不相干”的谬误。因为一个所长适任与否应以专业能力与办事能力为首要的衡量因素,是否赡养父母似乎与是否适任无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这样的错觉。例如,许多人对大学教授的某些操守问题特别在意,似乎预设了当教授的人就应该有很好的德行,然而事实上,德行与学问是并不相干的。当然,尽管德行有亏不代表能力、学问有问题,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确有污点,当然应该慎重考虑是否选用这样的人。

许多人依据某知名诺贝尔奖科学家对时政的意见来选择候选人,这可能有犯了“诉诸错误权威”的“不相干”的谬误之嫌。这必须看该科学家是否同时也是时政专家,否则我们不能因为某人在某个领域有杰出表现就认为他是通才。

另外,一些选举场合很像是各种“不相干”的谬误的展览会场。例如,某候选人很可怜,哭哭啼啼甚至当众下跪,这么可怜的人应该要被选上才对,大家是不是要投他一票呢?这其实是犯了“诉诸怜悯”的“不相干”的谬误。是否投票给一个人,是看他能否在该工作中有杰出表现,而不是看他可不可怜。

其他类似情形还有很多。例如,我们通常不太重视儿童的意见,认为他们的意见不值得一听,然而年纪小的未必就说不出有建设性的话来。或者我们对语言能力不好的人也有偏见。我们听到一个口齿不清的人说话时,自然而然会将他的说服力打点折扣。类似的情形也常发生在留学生身上。语言能力不够好的留学生容易让人不自觉地怀疑其原本的表达能力,因为他的话听上去磕磕绊绊,实在有点煞风景。又如,某些人觉得白种人的能力优于黑种人,法语比其他语种高贵优雅,等等。

那么请小心了,当自己的思考中出现一个感觉上有点不靠谱的结论时,想一想支持这个结论的理由是什么,说不定你正在做一个不相干的推理。练习题:寻找哪里有不相干的推理。1.小王和小玉结婚后生了个小孩,叫作“老万”。老万念小学时成绩很差,作业经常不会做,老师小花在他的作业上写了一些意见并要求家长签名。老万回家后把批改过的作业拿给爸爸小王签名,小王看到上面的字很难看,便说:“你们老师连字都写不好,难道能教好书吗?”分析:字写不好的确给人一种没学问的印象。我们很难想象一篇字写得像小学生一样的文章会是一个伟大的作品,因此当我们看到很难看的字的时候,自然而然会觉得写字的人没有什么学问,而且同时会觉得没什么学问的人应该也教不好书。然而如果我们认真思考,就会意识到字写得好不好跟有没有学问是不相干的,跟教书教得好不好也是不相干的。字写得不好只表示过去没有好好练过字,而过去是否好好练过字跟学问与教学能力是无关的。因此,小王犯了“不相干”的谬误。2.小王在路上开车,发现前面那辆车开得很奇怪,于是他说:“前面那个人不太会开车。”小玉则说:“不会吧,前面那辆是奔驰哪,怎么可能不会开。”分析:小玉犯了“不相干”的谬误,会不会开车跟开什么车是不相干的。许多人会对名车产生莫名的崇拜感,这样的感觉会让人自然而然地觉得驾驶者很会开车。但实际上,这二者是不相干的,名车意味着金钱而不是技术。而小王在此犯了“轻率联结因果”的谬误,因为他很轻率地把“不会开车”当作“开得很奇怪”的原因,但是车开得奇怪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正在找路、正在讲电话或者车上的人正在吵架等。3.小玉买了一瓶红酒回家,小王喝了以后说:“这种红酒真是难喝死了。”小玉说:“不会吧,隔壁那个有钱人昨天跟我说,这种红酒是他最喜欢的红酒呢。”分析:小玉犯了“不相干”的谬误,一个人是否有钱跟他对红酒是否有鉴别力是不相干的。我们通常觉得品酒是一种高级的享受,觉得有钱人经常有这样的享受,因此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们都懂得品酒。实际上,品酒是一种爱好与能力,有钱与否与此并无关联。另外,小玉也可能犯了“轻率联结因果”的谬误,她很轻率地把“这种红酒好喝”当成“有钱人最喜欢这种红酒”的原因。事实上,那个人说不定是因为喜欢这种红酒的颜色、气味等,也可能是这种红酒带给他某种特别的回忆。当他说自己最喜欢这种红酒时,并不表示他主张这种红酒最好喝。4.某补习机构的名师徐薇批评另一位名师陈子璇,称其只有专科学历却能当上名师,令人匪夷所思。分析:这可以算是一个“不相干”的谬误。因为名师和学历不怎么相干,理由是,所谓的名师表示很会教、教得好,而这和学历关联并不大。当然,想要把课教好,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是前提,但这种知识储备也不一定和学历相关。学历高通常代表有知识,但不一定会教;而学历不高不一定没知识,而且也可能会教。5.犯人出狱后会再犯罪,所以不能废除死刑。分析:近年来,在一些国家关于死刑的争议很多,其中一种观点以再犯率高主张不能废除死刑。其实,再犯率高低和是否应废除死刑是不太相干的。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假释的制度以及监狱中的教育问题。如果废除死刑,原本的死刑犯很可能被判无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人如何可能再犯呢?问题在于,由于假释制度,即使是无期徒刑也可能出狱,加之再犯率高,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但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死刑犯身上,那些被判十多年的重罪犯人也是如此。有没有可能实现较好的狱中教育来改善这一情况,假释的实施能否更为谨慎,这两个问题才是真正相干的重点。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样的主张犯了“不相干”的谬误。下面几题请自行练习。6.小王:“老万一副很花痴的样子,怎么办?”小玉:“听街角那个算命先生说,花痴反过来就是吃花,所以吃花可以治疗花痴的问题,要不要试试看?”7.小王跟小玉说:“老万说他想当发明家。”小玉:“先叫他把英文学好吧,连英文都学不好怎么当发明家。”8.小王:“这是很高级的牛肉干呢。”小玉:“难吃死了,怎么可能是高级的。”小王:“真的是高级的,这可是董事长送的。”9.小莲批评小玉穿着没有品位。小玉知道后说:“她自己穿得那么寒酸,哪有什么眼光批评别人啊!”10.某周刊记者追问某女明星:“之前抢走你男朋友的那个女明星最近出席时装秀,被媒体夸奖衣着很有品位,你怎么看?”该女明星回答:“抢别人男朋友的人会有什么品位?”

七、“诉诸无知”的谬误

由于我们无法证明某个事物是错的或是不存在的,因而主张该事物是对的或是存在的,这样的推论方式就犯了“诉诸无知”的谬误。反过来说,当我们无法证明某个事物是对的或是存在的,就直接宣称其不存在,也一样犯了“诉诸无知”的谬误。例如,小王觉得身体不舒服,于是请假去检查身体,检查结果是没有任何问题,但他还是觉得不舒服想要请假。于是,同事小黑就说:“小王一定是在没病装病。”此处,检查不出身体有问题并不表示身体没问题,有可能只是没能检查出来。因此,小黑犯了“诉诸无知”的谬误。

又如,有些力图传播宗教教义的人只是秉持一股热诚,并未受过专业训练,所以有时会出现一些荒谬的传教理由。例如,“你不信神的存在?你可以证明吗?你无法证明,而且人类几千年来都无法证明神不存在,所以神的存在是很明显的。”这样的推理就是一种很典型的“诉诸无知”的谬误。通常这类谬误也可以被归类到“不相干”的谬误,因为对事物的不了解与该事物究竟如何是不相干的。但它们尽管不相干,直觉上却又有联系,所以在“不相干”的谬误类型中很容易忽略这种“诉诸无知”的谬误。为了更容易辨识这类谬误,我认为将它单独列出来,再加以命名比较好。

除了宗教之外,对许多未知的事物人们也容易提出类似的主张。例如,“科学家往往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抱持否定的态度。事实上,我们对灵魂与宇宙的了解根本不超过全部事实的千分之一。那些科学家根本无法证明灵魂和外星人不存在,但是却主张他们不存在。这实在是井底之蛙的想法。”这种说法有没有让你觉得很熟悉?类似的说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时听到,更是经常出现在许多科幻小说中,但这样的说法却很有问题,而且牵涉到很多方面。

首先,我们要指出它可能犯了“诉诸无知”的谬误。上文“井底之蛙”的说法暗示灵魂和外星人是存在的,但是也和例中的科学家一样没有任何证明,所以这个对科学家的批评对这个说法也同样适用。

当然,在没有证据证明一种事物是否存在的情况下,宣称其存在与宣称其不存在的思考方式还是有所不同的。差异在于,科学家普遍使用一个称为“奥卡姆剃刀”的原则来判定事物的存在与否,其基本精神是,“如果我们无法证明某一种东西的存在,且它的存在并不会使我们对某些事物有更好的解释,那么我们就先假设它不存在。”根据这个原则,我们目前无法证明灵魂与外星人的存在,而且他们的存在并不会使我们对整个科学与各种自然现象有更好的解释,那么我们就先假设他们不存在。这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因为一个事物如果真的不存在,那么我们可能永远没办法证明其不存在。例如,如果神、灵魂或外星人真的不存在,我们要如何证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证明他们不存在呢?又如,如果有人虚构在两千年前有一个名叫许义的中国人早就发现了计算机原理,但是他的发现全在一场大火中烧光了,那么我们要如何证明这个发明家是不存在的?当一个人宣称某事物存在时,他有义务提出证明或至少是理论上的支持,否则我们随时可以凭空捏造一个东西,然后宣称因为没人能证明它不存在所以它就是存在的。

当然,当我们无法证明某事物存在时,直接否定其存在也是犯了“诉诸无知”的谬误。在科学上,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先假设其不存在,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些科学家不仅假设其不存在,更直接否定其存在。而当某些支持其存在的证据出现的时候,这些科学家无法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而仍旧抱以否定的态度,这就可能错失做出重大发现的机会。所以说,对于无法确证的未知事物而言,假设其不存在与否定其存在还是不同的。前者还抱有一个开放的心态随时等待证据的出现,而后者已经封闭其可能存在的想象了。

另外,“我们对灵魂与宇宙的了解根本不超过全部事实的千分之一”,这样的说法也是很有问题的。类似的说法还有“我们对大脑潜能的开发不超过百分之一”,甚至有人说“不超过万分之一”,等等。我们往往会对未知的事物产生丰富的想象,但是到头来却可能发现它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例如,看魔术表演时,我们会觉得它极度神秘与不可理解,但是一旦看穿了其中的把戏,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神奇。在电能刚被发现的时候,人们发现电能可以使一个死人移动手脚,他们的想象力就开始飞跃到“距离人能够死而复生的时刻不远了”。

我们目前对大脑的了解的确不太够,但是谁知道等我们了解更多之后会是怎么一回事呢?无论宣称我们目前的了解是百分之一、万分之一还是亿分之一,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这样的数据根本就无法算出,甚至也无法估计。说不定我们只要再发现一点东西就真相大白了,也说不定我们再发现一点东西后,却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就像19世纪末的物理学家以为我们差不多已经知晓宇宙的一切法则了,但是当电子、质子被发现后,才明白我们对属于粒子的微观世界完全陌生。在这种情况下,对已知与未知的百分比估算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依据诉诸无知的自动推理机制进行思维,例如,当你用洗洁精洗刷碗盘时,肯定明白要洗得彻底,不要把这种化学物质残留在碗盘上,然而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会认为没有残留了呢?答案是“摸不到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摸不到滑滑的洗洁精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已经没有残留了。但是只要用我们的大脑稍微想一下就可以知道,残留应该还是有的。要洗到完全没有可能非常困难,事实上也并不需要,只要残留量低于某个程度就可能无害了。但是当我们摸不到时,是不是就已经微量到无害的程度了呢?这很难说,而且每一个人的触感不尽相同,或许当我们摸不到时还不够,再多冲洗几下会比较好。

我们平时判断衣服脏不脏、食物是否腐坏也都是采用类似的方法。衣服闻不到汗味就是还不脏,食物还没有腐坏的味道就是还没坏。穿有点脏的衣服倒没什么,但吃有点坏的食物可能就不太好了。在腐坏的气味能被闻到之前,食物可能已经开始变质了,如果常吃这样的食物也会是健康的一大隐患。所以我们有时需要用理智去判断,而不能光靠这种诉诸无知的思考方法。

而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如果某个人某一天做出一个不当的举动,尤其是因此而妨碍了我们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清楚他为什么这么做,通常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做出这种不当的行为,真差劲。”例如,如果一个人开车横冲直撞,差点撞到我们,我们通常会觉得这个人习惯乱开车而不考虑别人,但是或许他有特别的理由这么做,说不定是赶去医院见初恋情人的最后一面。当我们看不到、听不到这些理由时,自然会对这样的行为气愤。然而通常说来,异常的行为背后多半都有特别的理由。当我们知道这些理由之后,就不会那么气愤了。

另外,在骑车或是开车时,许多人会在潜意识里把看不到的地方当作是没车没人的,而车祸就经常在这种诉诸无知的自动思考下发生。而有些人则比较小心,会假设一些死角与看不到的地方可能有人有车,假设看不见的大弯道上有砂石掉落,假设打算逆向超车时对面车道可能有车过来,等等,这样的思考习惯就会大大降低车祸的发生概率。要知道,虽然一般说来,思考中犯了谬误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有时却是致命的。

人际关系也是一样,人与人的关系每天都在改变,只是我们基本上觉察不到而已。直到有一天,有人实在受不了我们的某些作风而爆发之后,我们才会发现某些问题的存在。实际上,这样的人际关系的变化是可以通过理智的分析提早发现的。如果我们不再把没有冲突就意味着人际关系没问题这样的诉诸无知的错误的思考习惯继续下去,而用理智去观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细微变化,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自然会有很大的改善。练习题:判断是否有诉诸无知的地方。1.小玉:“听说植物也有情绪呢。”小王:“怎么可能啊,肯定是胡扯的。”小玉:“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你认为不可能是因为你太无知了。”分析:小玉说“你认为不可能是因为你太无知了”,这句话首先有“轻率联结因果”的谬误。她轻率地认为小王之所以觉得不可能是因为他很无知,但说不定小王有很好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只是还没说出来而已。而当小玉这么说的时候,暗示着她其实是很相信植物有情绪的,认为小王如果有更多的相关知识就会相信这一点,或至少觉得有可能,那么这有可能犯了“诉诸无知”的谬误——“由于我们太无知所以才觉得不可能”。这种想法预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