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典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4 15:29:16

点击下载

作者:《最畅销中外名著名家导读本》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成语典故

中华成语典故试读:

内容简介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保存和记载着无数的成语和典故,这些成语和典故成为了汉语言文学领域最为灿烂的结晶。如果说汉语是浩瀚的大海,那么成语和典故就像大海中美丽的贝壳。每一个成语和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意义深远的故事,就像贝壳中珍贵的珍珠,经过岁月的打磨,熠熠生辉。

成语和典故能够让语言放出光彩,是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是久远故事中的精灵,沉淀了那个故事中最直接的情感,当人们提到“草木皆兵”“如履薄冰”时,便会想到那个人小心翼翼、担心害怕的样子。相反,当人们看到“出奇制胜”“防微杜渐”时,也会深切地感受到那份智慧与谋略,这就是成语和典故的魅力。当然也有些在后来的传承中,感染了人们的情绪,改变了最原始的意义,如“百步穿杨”“不为五斗米折腰”等。

本书精心选取了近300条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或典故,设置了“

释义

”“

出处

”“故事”“

用典

”等栏目。“释义”不仅对成语或典故进行解释,还对重点字词加以注释;“

出处

”点明了成语的来源;“故事”以通俗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成语或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用典”即此成语或典故在古今文章中的运用,方便读者正确认识和使用。此外,本书中亦酌情收录了一小部分不常用的成语或典故,以拓宽读者的知识面。

成语和典故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

导读

品读中华经典,滋润纯净心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的蒙学读物就是重要的一部分,而成语典故又是蒙学教育最有魅力的材料。

现在国内学术界热衷于国学,很多出版社也在出版国学普及读物。其实,国学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只不过用了一个听起来很学术的“国学”词语。成语典故属于传统文化的精髓,当然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在国学著作中,很多都是可以用来充当现代蒙学读物的。现在一些出版社把成语故事编辑成书,让它直接为中小学生和幼儿的知识启蒙和人格塑造服务,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成语故事大多数是有典故的,即它们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刻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相传,每一则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的脚步,懂得成功者之路,并学会通达事理、掌握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读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

这本《中华成语典故》,大多数接通了历史与现实,具有强烈的生活色彩,又能满足纯净童心的滋养,还可以启迪成年人。而且这本《中华成语典故》的编写是很见功夫的,是独具匠心的。相信青少年读者会很喜欢,而那些关心孩子成长,对孩子的教育富有责任感的老师也会非常喜欢。

哀鸿遍野

释义

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灾民。哀鸿:悲哀鸣叫的大雁。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出处

西周时期,周厉王任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霸占一切湖泊河流,残酷剥削,疯狂敛财,搞得民不聊生,民怨四起。同时他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令其专门监督百姓的言行,禁止国人批评朝政,弄得人们遇见朋友都不敢说话,只能侧目以视。如此过了三年,忍无可忍的百姓举行大规模暴动,围攻王宫赶走了周厉王。周厉王死后,人们拥立太子姬静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宣王。周宣王在带领卿士视察城郊时,看见到处都是一片“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惨状。用典“嗳呀,我记得历史上的罗马何等殷阗繁盛,怎么今日却是哀鸿遍野,春燕无归,满眼凄惶。”

——清·梁启超《新罗马》

安步当车

释义

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出处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齐宣王慕名召其进宫。颜斶却行至殿前止步不走,齐宣王很奇怪,就叫道:“颜斶,走过来!”没想到颜斶也出口叫道:“大王,走过来!”左右大臣一时纷纷责难于他。颜斶说:“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有些恼火,质问他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并同时举例道:“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他还下有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了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听了这番话无言以对,却又极为欣赏颜斶的辩才,便道:“听了您的高论,我希望您能接受我为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保您食有肉吃,出有车乘,夫人子女个个衣食无忧。”他以为对方会欣然笑纳,不料颜斶却道:“玉石经过雕刻,本来面貌就要失掉;有学问的人做了官,原来本色就要失掉。我情愿回乡,粗茶淡饭权当是吃肉,安闲散步权当是乘车,清静无为、坦坦荡荡地生活,自会乐在其中。”用典

每日到局只要把照例的公事办完,立刻回公馆吃饭,一到下午,便一个人安步当车,出门逍遥自在去了。

——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

安居乐业

释义

形容安于居住的环境,乐于从事的职业。出处

汉·班固《汉书·货殖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出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传说这是位奇人,母亲在一棵李树旁生下他,出生时便须发皆白,耳朵奇大,所以给他取姓为李、取名为耳。

老子曾在周朝做管理藏书的小官,对现实抱有不满的态度,他的思想比较保守,非常怀念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认为是物质文明的进步毁坏了人民的淳朴之风。他渴望出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在其设想中:国家被分割为一个个小国,人口稀少,即使有很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而让它们闲置着。人民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不去乘坐。因为没有战争,武器装备都没有用。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香甜,穿得舒服,住得安逸,沿袭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居民互相都能望见,虽然能听到各家各户的鸡鸣狗叫之声,可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用典

不数年间,吴王削平祸乱,定鼎应天……乡村人各各安居乐业。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安贫乐道

释义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的环境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出处

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最优秀的有七十二人,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门生。在孔子看来,这位弟子的一举一动都那么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为榜样来教育其他弟子。颜回家境十分贫困,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生活用品非常简陋,盛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生活困苦到这种地步,要是换作别人早就不堪忍受了,可是颜回却处之泰然,觉得生活很有乐趣,生活得满足而快乐。孔子非常赞赏他这种高贵的品德,夸奖颜回是一位贤德之士。后来孔安国也评价颜回说:“安于贫而乐于道。”意思就是说,即使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仍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真理。用典

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

——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

安然无恙

释义

安然:平安。恙:疾病、伤害之类的忧伤之事。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出处

战国末期,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即位尊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年纪幼小,无法亲理政事,所以国家大事均由他的母亲赵威后代为处理。赵威后刚刚临政之时,秦国认为有机可乘,开始攻打赵国,赵威后在大臣触龙的建议下,将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借助齐国之力击败了秦军。

某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件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齐国使者被赵威后如此一问,说不出一句话来。用典

只求处士每岁元旦,作一朱幡,上图日月五星之文,立于苑东,吾辈则安然无恙矣。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按图索骥

释义

按照图像寻找良马。喻指按线索寻找,也指做事照章办事,死守教条,不懂得变通。出处

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出处

伯乐是负责管马的星宿名称。据说,春秋时期的秦国人孙阳是一位相马专家,一眼即能看出马的优劣,所以人们称他为“伯乐”。孙阳一生相马无数,晚年时将自己的相马经验编撰成一本《相马经》。孙阳的儿子非常羡慕父亲的本领,可他才质平庸、头脑愚钝,虽将《相马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如何运用。某日,孙阳的儿子在路边发现一只癞蛤蟆,他想起父亲在《相马经》中写明千里马的外部特征之一是“额头高起,光彩照日,四蹄圆实粗壮”,眼前的癞蛤蟆不正与此相符吗?看来,它就是父亲提到的千里马!儿子一把抓起癞蛤蟆,兴冲冲跑回了家,大声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只是蹄子稍差些。”孙阳低头看去,哭笑不得,只好幽默地应道:“可惜这马太爱跳了,不好驾驭。”接着又感慨道,“你这可真叫是按图索骥呀。”用典

每见一班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

——明·赵汸《葬书问对》

暗度陈仓

释义

正面迷惑敌人,当敌人被牵制而集结固守时,偷偷地从侧面迂回袭击,从而取得胜利。常引申为秘密行动,以谋成事。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出处

秦朝末年,继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群雄迭起,其中最强的当属刘邦与项羽两支军队。刘邦部队率先进军关中入主咸阳,势力较强的项羽部队逼迫刘邦退出关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兵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意在表示自己不再返回。待势力强至足以与项羽抗衡时,刘邦派出大将军韩信率军东征。

出征前,韩信派士兵修复被烧毁的栈道,驻守此地的秦军将领章邯得知后哈哈大笑:“韩信这小子竟然派人重修五百里栈道,看他何年何月才能修通?”他一边命人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一边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的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殊不知,韩信此举只不过是为掩人耳目,他的真实意图不在这五百里栈道,而在另一处战略要地——陈仓!就在章邯嘲讽之时,韩信已派出精锐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陈仓发起突然袭击!章邯这才明白中了韩信的声东击西之计,仓促间无法调集主力,只得慌忙应战。结果可想而知,秦军被打得大败而逃。韩信借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用典

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定三秦,劫取五国。

——元·无名氏《气英布》

八仙过海

释义

“八仙过海”常与“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连用,八仙过海时用各自的法术,而不用舟船。现比喻各自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本领和办法,发挥自己所长来达到目的。出处

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出处

相传有一天,八仙要到东海游蓬莱岛。他们没有使用腾云驾雾的本领,吕洞宾将铁拐李的拐杖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大龙船,八仙坐船观景,喝酒斗歌,好不热闹。东海龙王的第七个儿子花龙太子是条无恶不作的恶龙。这天闲来无事,正在水晶宫外游荡,忽然听见海面上有仙乐之声,便循声而去。他见到龙船内的八仙,迷上了楚楚动人的何仙姑,就动起坏心思,想把何仙姑抢走。花龙太子施展法术使平静的海面变得巨浪滔天,打翻了龙船。好在八仙的本领都很大,关键时刻各展所能,均化险为夷,只有何仙姑不知所踪。

当得知何仙姑被花龙太子抢到龙宫后,他们立即前去搭救。花龙太子率领虾兵蟹将与他们作战。汉钟离用蒲扇将虾兵蟹将扇到了九霄云外,铁拐李用拐杖去打花龙太子变的巨鲸。没想到,花龙太子又变成一条大章鱼,缠住铁拐李的手脚把他吸到肚子里。蓝采和赶紧用花篮去罩章鱼,可章鱼又变成一条海蛇,飞快地向东逃窜。张果老骑上驴追去,毛驴却被花龙太子变的蟹精咬住脚蹄。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国舅赶上来奋力打死了蟹精,救下张果老。最后,众人合力打死花龙太子,救出了何仙姑。用典

你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人的本领都很高强,小弟是五体投地地佩服!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百步穿杨

释义

原意是指在百步远以外,能射中细细的杨柳叶子。现引申为本领高强,技艺高超。常用来比喻射箭技术非常高明。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出处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在连续率兵打败韩、魏两国后,又率兵去攻打梁国。谋士苏厉得知消息后马上去见周王朝的国君,并提醒他如果秦军占领梁国后,周王朝的处境就会变得非常危险。周朝国君听取了苏厉的意见,派他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梁国。

苏厉见到白起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楚国有一位叫养由基的著名射手,力大无穷,箭法超群。当时魏国也有一位擅长射箭的勇士,名叫潘虎。有一天,两人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在场地周围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以外,潘虎拉开弓,连射三箭,箭箭都正中红心,博得观众一片喝彩。潘虎十分得意,请养由基射箭。养由基认为射五十步以外的红心,目标太近,自己要射就射百步以外的杨柳叶。只见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一片柳叶随声落下。他连发十箭,箭箭都射下了杨柳叶,观众都惊呆了,潘虎也输得心服口服。

这时,养由基身旁的一位老人冷冷地说道:“现在可以让我教你射箭了!”养由基听到此话非常不悦,问老人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老人说:“我并不是教你怎样拉弓射箭,而是教你如何保持自己的射箭名声。你如今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但是如果你的身体已经疲倦,气息已经虚弱,胳膊已经没有力气,那么你只要一箭不中,百步穿杨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名声啊!”养由基听到这番话,马上明白了老人爱护自己的好意,再三向老人道谢。

白起听完“百步穿杨”的故事后,明白了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在连胜两国、精神疲累时轻易出战,便借口生病,停止向梁国进攻。

百尺竿头

释义

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出处《五灯会元·长沙景岑禅师》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末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出处

宋朝时期,在湖南长沙有位叫景岑的高僧,法号为招贤大师,因其对佛教有很深的研究,所以经常出门去讲经传教。有一天,他应邀到寺庙的法堂上讲解佛经,与僧人们共同探讨十方世界的含义。为了贴切地说明十方世界的含义,招贤大师出示了一份佛教中记载唱词的偈帖,偈帖上写道:“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即使道行修养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仍需继续努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

百废俱兴

释义

指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出处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出处

范仲淹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担任参知政事时,提出了许多革新的有利意见,却因受到官僚地主的反对而始终不能施行。宋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得罪了权臣,被贬到地方任职。当时,他的好友滕子京也被贬为巴陵郡太守。一年后,滕子京因治理巴陵卓有业绩,便重修岳阳楼以显其功。

滕子京不仅扩大了岳阳楼以前的规模,还把许多历代名人的诗赋题刻在上面。竣工后,他请范仲淹写文记叙此事,于是范仲淹应邀而作《岳阳楼记》。范仲淹不仅颂扬了滕子京的政绩,同时也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用典

四川屡经兵燹,廷相莅任,百废俱兴,民不知扰。

——《清史稿·郎廷佐传》

百闻不如一见

释义

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见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出处

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出处

西汉时期,羌人经常侵入边境地区掠夺牲畜和财物,甚至还与官兵冲突。守边的将士向朝廷发来告急文书,宣帝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并询问哪位朝臣愿意领兵镇守边关。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境与羌人交战几十年,非常熟悉羌人的活动习性。他见朝廷无将可派,便自告奋勇,要求带兵前去征讨。宣帝问他需要多少人马,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何况大兵远征是件极其疲累的事,所以我想先实地考察一下,制定好攻守方略,再回奏陛下。”宣帝欣然同意。于是,赵充国带领小队人马渡过黄河。刚渡河不久,他们便遇上了羌人的小股队伍。赵充国指挥大家出击,抓获了许多俘虏。

赵充国亲自审问俘虏,很快就摸清了羌人的详细情况,并据此制定出按兵屯守,对羌人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并派人禀告宣帝。不久以后,朝廷配合赵充国的策略,狠狠打击了羌人,使西北边境终于安定下来。用典

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慈禧太后演义》

百折不挠

释义

折:挫折。挠:弯曲。形容意志坚定,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绝不屈服。出处

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出处

东汉官员乔玄为人正直,性格刚烈,疾恶如仇。有一天,他正身染风寒,卧床不起时,一伙手执钢刀的蒙面强盗,挟持着他十岁的儿子闯进来,对他吼道:“马上把你家的财物全拿出来,否则,我就杀掉你的儿子。”乔玄没有被强盗的恐吓吓倒,更没有向强盗屈服。过了一会儿,司隶校尉阳球得到消息,带领人马赶来救助。因为怕强盗伤害孩子,阳球下令只将强盗团团围住,没敢轻举妄动。

乔玄见此情形,用力喊道:“如果因为怕伤害我儿子的性命就放走坏人,那他们以后还会残害百姓,为恶社会!赶快捉拿强盗吧!”阳球这才下令奋力捉拿强盗,可怜的孩子却没有来得及被救下,惨死在强盗手中。

乔玄这种在盗贼的威逼下毫不屈服的精神为后人所称赞。后来,他虽然官至太尉,依然刚正清廉,连葬礼都十分简单。为此,蔡邕在《太尉乔玄碑》中称赞他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用典

汉阳民军总司令黄兴,系湖南长沙县人,向来主张革命,屡仆屡起,百折不挠。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

自成虽然新遭大败,但此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加之重要将领均在,上下同心,亲密无间,又善于整饬军纪,救民之急,所以只要他喘息一下,重振旗鼓不难。

——姚雪垠《李自成》

半途而废

释义

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出处

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出处

战国时期,河南有位名叫乐羊子的人,妻子非常贤惠。有一次,乐羊子外出求师,还没学成就因思念妻子返回家中。当时妻子正在织布,见丈夫回来非常高兴,询问他学业的进展。乐羊子说:“我在外求学已满一年,因为想念你而回来,我打算再也不离开家了。”妻子听到他的话非常生气,拿起剪刀剪断织机上的丝线,说道:“丝线出自蚕茧,再由织机一丝一线地积累,才能织成寸,再由寸织到丈,由丈织到匹。现在我剪断了它,就等于前功尽弃,我以前所花费的时间都毫无意义了。你在外求学也是这样,知识需要日积月累,如果半途而废,同织机上剪断的丝线有什么分别呢?”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感到非常惭愧,便再次外出学习,这次一去就是七年,直到完成学业才回家。用典

如果就此请假回国,这里的事半途而废,将来保举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抱薪救火

释义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止。”出处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连续几次发动大规模侵略,魏军屡战屡败,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第二年,魏王接受群臣的意见,打算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谋士苏代坚决反对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用土地去讨好秦国,不就等于抱着柴草去救火吗?柴草烧不完,火就永远不会熄灭!”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了秦国。用典

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抱薪救火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杯弓蛇影

释义

原指将映在酒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出处

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广传》:“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释,沉疴顿愈。”出处

晋人乐广在担任河南府尹时,好友杜宣经常到家里来喝酒。有一段时间,杜宣很久没有登门,乐广十分惦记,就去看望他。原来,杜宣上次去乐广家喝酒,发现酒杯里有条小蛇,当时虽然十分厌恶,但碍于情面,还是勉强喝下了那杯酒,结果回来就生病了。乐广回到家,不停地想酒杯里的蛇会是从哪里来的。乐广抬头时,看到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想起那天喝酒的地方正是在厅堂,突然就明白过来了。于是,他把杜宣请到家里,在上次喝酒的地方放上一杯酒,问杜宣能否看到杯中的小蛇。杜宣答道:“跟上次看到的一样。”乐广哈哈大笑起来,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原来杯中所谓的“小蛇”不过是角弓的影子罢了。杜宣恍然大悟,病很快就好了。用典

况杯弓蛇影,恍惚无凭,而点缀铺张,宛如目睹。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金玦庞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清·黄遵宪《感事》

背水一战

释义

指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后来形容不留后路,决一死战。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出处

韩信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他先为刘邦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消灭了魏军,并俘虏了背叛刘邦的魏王豹,接着又往东攻打赵王歇。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叫井陉口的极狭山口,赵王歇的谋士李左车主张堵住井陉口,同时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可大将陈余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到了半夜,韩信让将士们吃些点心,说打完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让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占领营地,换上汉军旗帜,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引诱赵军。

等到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儿,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发现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前后夹击,打了一个大胜仗。用典

韩信之击赵,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背水一战而擒赵王歇,斩成安君,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

——宋·秦观《将帅》

不耻下问

释义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教为耻辱。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出处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而且是个非常谦虚的人。他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世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他却认为孔圉配不上那样高的评价,便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和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呢?”孔子回答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遇到不懂的事情,即使对方地位和学问都不如他,他也会虚心向对方求教,一点都不会因此而感到羞耻,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听了孔子的解释,子贡不禁对孔圉的学风肃然起敬。用典

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

——清·刘鹗《老残游记》

不共戴天

释义

戴: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彼此仇恨极深。出处《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出处

公元1138年,金国派使者南下,要挟南宋皇帝赵构递降书顺表。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贪生怕死,准备投降。大臣胡铨坚决反对,上书给皇帝道:“我身为枢密院编修官,誓与秦桧等人不共戴天。我衷心希望能斩下秦桧、王伦、孙近三人的头,将它们高悬示众。然后扣押金国使者,责问他为何敢对大宋如此放肆无礼,再起兵伐金。只有这样,大宋将士才会齐心协力抗敌。”胡铨的上书一时间被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对其大加称赞。可惜,胡铨最后还是被小人秦桧算计,遭到贬官,直到宋孝宗即位后,才被重新起用。用典

这亘古未有的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不共戴天的死敌。

——齐怀《刑场上的婚礼》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释义

原意为不进老虎的洞穴,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后来常用来比喻不亲临险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出处

公元73年,汉明帝命班超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抵御匈奴的侵扰。刚到鄯善国时,鄯善国王非常热情地款待他们,后来却忽然转变了态度,对他们很冷淡。班超觉察到鄯善国王的变化,猜想一定是北匈奴派来的使臣从中作梗。于是唤来鄯善国的侍臣,诈他道:“我听说北匈奴的使臣已经来好几天了,他们住在哪里?”侍臣一听,十分惶恐,马上交代了一切。

班超把随从的官兵召到一起喝酒,趁大家酒劲正浓时说道:“现在我们同在异国,本想立大功求发达,可匈奴使臣来了没几天,鄯善王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没准哪天他会把我们送给匈奴,身体骨肉就要被豺狼吞吃掉,大家说该怎么办?”随从们都回答:“在这危亡之地,我们都听从您的调遣!”

于是,班超提议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只能趁着夜深,火攻匈奴使臣的大营,然后趁乱消灭他们。这样鄯善王才会害怕,我们的事才能成功。”就这样,班超独自率领随从三十六人,一举拿下匈奴军营,使鄯善国举国震惊,而后与鄯善王结盟而归,圆满完成了这次出使任务。

不为五斗米折腰

释义

原指不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后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出处

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出处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四十一岁那年,为了养家糊口,他到离乡不远的彭泽做了县令。这年冬天,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到彭泽县来督察。刘云是个傲慢而贪婪的人,一到彭泽的馆驿,就差县吏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素来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更瞧不起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但又不得不见。他刚要动身,县吏在一旁说道:“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束大带,不然有失体统,如果被人乘机大做文章,对大人会很不利!”陶渊明长叹一声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取出官印封好,写了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从此隐居南山,再也没做过官。用典

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不知所措

释义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出处《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出处

三国时期,诸葛亮哥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自幼聪明过人,成年后即被孙权封为太子太傅。孙权如此信任并重用诸葛恪,早已招致其他人的不满,只是忌惮孙权,一时不敢妄为。孙权病逝后,以孙弘为首的皇族认为诸葛恪靠山已失,想趁机加害于他,却不料这一计划被泄露出去。

诸葛恪得知此事后,立即抢先下手,设计杀死孙弘,而后再为孙权发丧,并立孙权当时年仅十岁的小儿子孙亮为吴王,自己则全权掌政。诸葛恪也没能想到自己出手如此利落漂亮,竟能总揽大权,他在随后写给弟弟诸葛融的信中写道:“哀喜交并,不知所措。”用典

他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身子微微发颤。

——巴金《秋》

沧海一粟

释义

沧海:大海。粟:谷子。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出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至黄州,在黄州他先后写下两篇《赤壁赋》。《前赤壁赋》中,苏东坡由眼前景物感叹起世事的变化,他说:“我们今天畅游赤壁,想那当年曹操也是一代枭雄,可如今枭雄又在哪里呢?我们在这江渚之上,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就像蜉蝣一般寄身于天地间,自己不过渺小如大海中的一粒米。江水苍茫没有尽头,我们的一生是多么短暂啊。想到这里,又怎能不使人悲伤?”用典

宋阴念一身蜩寄世间,真如恒河一沙,沧海一粟。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宋秀才》

草木皆兵

释义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

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出处

东晋时期,前秦皇帝苻坚亲率大军八十万进攻东晋,东晋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统率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听说对方只有八万兵力,态度十分傲慢,根本没把小小晋军放在眼里,他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速战速决。

谁料,双方刚一交锋,苻坚便领教了对方的厉害:二十五万先锋部队在寿春一带被晋军打得大败而逃。前秦锐气被挫,人心惶惶,军心动摇。他慌了手脚,再不敢掉以轻心,赶紧与弟弟苻融趁着夜色登上寿阳城头,亲自察看敌情。当晚阴雾蒙蒙,双方军队相隔淝水,苻坚远远望去,只见对岸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向北望至八公山,那里驻扎着晋军的大本营,阵阵夜风呼啸而过,山上随风而舞的一草一木,俱像是漫山遍野的晋军。苻坚转回头,面有惧色地对弟弟苻融说道:“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呀,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造成了巨大压力,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要求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想趁对方渡河之时发起进攻,遂答应了这一要求。然而,事实并非如他所想,后退军令一下,秦军便如潮水般后退,难以迅速整顿,晋军则趁势渡过淝水,将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许多士兵惊慌无措,四散奔逃时听到风声与鹤鸣也误以为是追兵又到,互相踩踏又死伤无数。主将苻融在战斗中阵亡,连苻坚也受伤败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后人根据这段史实概括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两则成语。

车水马龙

释义

也作“马龙车水”。指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出处

东汉时期,汉明帝死后,汉章帝继位,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很多人都想巴结她。汉章帝采纳部分大臣的建议,欲对马皇后的家人封爵。马皇后当时以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表示了拒绝。

第二年夏天,突现旱灾,那些大臣赶紧借口说是未给马皇后家人封爵所致,借机再次提出分封之事。马皇后知道后,大为光火,专门为此下发诏书,其中说道:“那些提出要封外戚为爵的人,都是想谄媚于我,都是要从中获取好处。天遭大旱与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马家的舅父都很富贵,我虽然贵为太后,还是饮食不求甘美,穿着也尽量朴素,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外戚可以好好反省自己。可是我前几天路过娘家住的濯龙园门前,见去我娘家拜候、请安的人所乘车辆像流水那样不停往来,马匹络绎不绝,好似一条游龙,招摇过市。就连他们的佣人也衣饰鲜艳,领袖雪白。再看看我们,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出语责备,这些人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分担忧愁,我又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此诏一出,从此再无人敢提“封外戚为爵”一事。

沉鱼落雁

释义

鱼儿见了都会沉入水底,大雁见了都会降落在沙洲之上,多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出处《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出处“沉鱼落雁”是指古代四大美女中的西施和王昭君。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位女子施夷光,即西施,据传她在溪边浣纱时,秀丽容颜与俊俏身姿映入水中,看得鱼儿都忘了游动,竟渐渐沉入了水底,后来人们就以“沉鱼”为其代称。“落雁”王昭君本是汉元帝时期默默无闻的一名宫女,在被选配给匈奴单于时,汉元帝偶然得见,当即惊为天人,可因有言在先,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将这位绝世美女嫁与匈奴。离汉西去的途中,王昭君抬头望见南飞的大雁,遂弹起身边的琵琶抒发心中无尽的乡思。那大雁听其音见其人后,竟然忘记了飞翔,临空跌落在地,“落雁”之名由此传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释义

成事的人是萧何,坏事的人也是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事物造成的。也比喻出尔反尔,反复无常。出处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出处

楚汉争霸时期,韩信曾在项羽手下任职,因多次献计未果而从楚军阵列中逃出,投奔了刘邦。初到汉军,韩信仍未得到重用,又有了离去之心,刘邦的丞相萧何知其军事才能出众,遂扔下公务,快马加鞭地连夜追赶,终于在皎皎月光下劝回韩信。经过萧何的大力举荐,韩信官拜大将军,开始南征北战,为建立汉朝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平定天下后,虽分封韩信为楚王,但恐其功高震主,后来又将他削为淮阴侯,君臣之间从此互生嫌隙。没过几年,陈郗举兵起事,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城内空虚无主。这时,有人向吕后诬告韩信意欲谋反,吕后紧急召见丞相萧何,萧何遂设下一计,将韩信诱骗进宫,再令事先埋伏好的众位武士一拥而上,将其捆绑起来。最后由吕后出面,于长乐宫钟室内将这位一代名将残忍杀害。

韩信的盛起是因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因萧何的计谋所害,人们遂据此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词。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释义

原意是指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结果导致水尽鱼死。形容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出处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汉·应劭《风俗通义》:“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出处

古时人们为了城池安全,常会在城门四周挖成一条护城河,注水其中,这条河环城绕行一圈,平时可以起到较好的保护与防御作用。春秋时期,宋国就有这样一座小城,因平日里少有战火波及,所以百姓们都能在此平静安然地生活,鱼儿也在护城河水中快乐地游着。某日,城门突然失火,一条鱼儿见后大叫:“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其他鱼儿却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与自己相距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不一会儿,城内居民们就纷纷拿着装水的盆桶器具跑来河边取水,待到大火扑灭,护城河中的水也被汲取干净,满河的鱼儿无处可逃,全都干渴而死。用典

我是个平凡的人,不幸生在不平凡的时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无端惹出许多是非。

——柯灵《回看血泪相和流》

程门立雪

释义

也作“立雪程门”。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喻指尊师重道的行为。出处

元·脱脱等《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出处

程颢、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很多人都希望能拜“二程”为师研习理学。当时福建将乐县有位进士名叫杨时,特别爱好钻研,曾拜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前,将他推荐给正在伊川书院任教的弟弟程颐,于是杨时就得以来到洛阳伊川。

杨时当时已四十多岁,可他谦虚、求知的态度极受众人称道。某日,杨时与同学游酢一起去向老师请教学问,不巧正赶上程颐在屋中小睡。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静候立门前。这时天上下起了大雪,雪越下越紧,寒气袭人,程颐一觉醒来,推门而出时,赫然发现守候在门口的两位弟子身上已落满雪花,地上的积雪更是深达一尺多。程颐知其原委后,深受感动,遂尽心尽力教授杨时,直至他学成而归。后人即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典范。

出口成章

释义

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出处

清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名气很高,当地盐商仰慕其名,竞相宴请。某日,一位盐商在平山堂设宴,金农居于首座,席间众人以古人的“飞红”为题,行令赋诗。轮到这位盐商时,他言辞笨拙无以为对,其他人都建议要对其处罚,情急之下,盐商便信口诌了句:“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宾客们哈哈大笑,都说他是杜撰而来。金农为其解围道:“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佳作,他引用得很恰当。”宾客们当然不信,当场请求补全为证,金农遂咏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记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此句一出,众人皆佩服诗作极佳,只有金农自己知道这确为杜撰。得以解围的盐商非常高兴,第二天便登门以重金相谢。用典

舜二瞳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

——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

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出类拔萃

释义

出:超出。类:同类。拔:高出。萃: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多用于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出处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他虽然也是儒家一代宗师,但在心里始终认为孔子才是无法逾越的先哲圣人。某日,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他:“老师,古代的伯夷、伊尹都被称做圣人,他们同孔子差不多吧?”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有若曾这样说过:‘凡是同类的都可以相比较,如麒麟同其他走兽比,凤凰同其他飞鸟比,泰山同其他丘陵比,河海同水洼细流比,前者都远远超过了后者。’圣人和其他人也是同类,但圣人已远远超出其他人了。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再比孔子更伟大。”用典

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出类拔萃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

——杨朔《迎春词》

出奇制胜

释义

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出处《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出处

战国时期,齐湣王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导致国力下降,民怨四起。邻国燕国趁机联合其他各国进军攻齐,齐国百姓无心抗敌,逃往莒城和即墨誓死抵抗。燕军攻打几年,一直未能攻下莒城,便掉头转攻即墨,即墨守将田单智勇双全,早已布下军阵静待来敌。待燕军兵临城下,田单先叫城内商人偷偷拿着金银珠宝献给城外的燕军将领,假意投降,并说:“即墨城的守军兵力不够,快要投降了,这些珠宝献给你们,请求大人入城之后千万别杀我们!”燕军将领一听,以为即墨城兵力松懈,遂放松警戒,并不急于攻城。

没想到转变随即发生:田单命部下将搜集来的一千多头牛,全部披上五彩龙纹衣,牛角绑上尖刃双刀,牛尾扎上枯草。待准备停当后,他一声令下,城门大开,将士们遂用火把点着牛尾上的枯草,那一千多头牛被烫得拼命奔逃,直直冲入燕军阵营!睡梦中的燕军骤然惊醒,看到眼前奔来一大群五彩怪兽,吓得惊慌失措,四处乱窜。一时之间,被牛撞死的、踩死的,加上被齐兵砍死的不计其数。田单率军又乘胜追击,直将燕军打得大败而逃。司马迁在评价田单的“火牛计”时说:“军队打仗,正面交锋,以奇特的战术取胜。”用典

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

——汉·司马迁《史记·田单列传》

垂头丧气

释义

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神情沮丧。低着头精神不振,形容失望懊丧的样子。出处

唐·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出处

据说,古代国君高辛氏有个儿子,不穿好衣服,不吃好食物,人们都暗地里叫他穷子。穷子虽然对自己的生活很不讲究,对别人却很大方,经常拿着些衣物与食物周济穷人。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仁德的君子,便在每年忌日拿出些剩饭或旧衣来祭奠他。久而久之,这一风俗沿袭下来就被称做“送穷”。

唐代大诗人韩愈任河南令时,曾借“送穷”之祭日写了篇《送穷文》。文章虽然名为“送穷”,实则在“颂穷”,借以发泄作者对社会的不平之愤。韩愈在文中说:“穷鬼,我要送走你,怎么样?”穷鬼回答:“我和你是相处四十多年的老朋友了,为什么要送我走呢?”“因为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五穷害苦我了。”穷鬼又答:“我不是害你,倒是帮了你。不信你看看《诗》、《书》吧。”这家伙居然能提到圣人之言,韩愈无话可说,只好垂头丧气地将用来送穷鬼的车、船统统烧掉,再将穷鬼请到了上宾之席。用典

一霎时犹如热锅上蚂蚁一般,茶饭无心,坐立不定,好生难过,一直等到傍黑,跟班的又出去打听,不多一刻,只见垂头丧气而回。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寸草春晖

释义

寸草:指小草,比喻儿女的心力像小草那样微弱。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亲的慈爱。比喻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出处

唐·孟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处

唐代诗人孟郊,写过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全诗大意为:即将漂泊异乡的儿子,你身上衣裳由母亲手中的线缝制。母亲把衣服缝补得这样结实,是怕儿子迟迟归来衣服会破损啊。儿子那稚弱如小草的心,怎能报答母亲如春日阳光一般的慈爱深情呢?用典

此身如寸草,何以答春晖。

——明·何景明《过先人墓示彭天章》

打草惊蛇

释义

打草惊了草丛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别人而使自己也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事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出处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出处

南唐时期,当涂县有个贪得无厌的县令叫王鲁。只要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做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他的属下见上司如此,也都学着到处敲诈勒索、搜刮民财。老百姓恨透了这批狗官,总盼着有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当涂县的老百姓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状子首先递到王鲁手上,他从头到尾略看一遍,不由吓得心惊肉跳,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都和王鲁曾干过的坏事类似,甚至有许多坏事跟他有牵连。他越想越害怕,这样下去,老百姓很快就会控告自己,万一被朝廷知道了,调查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岂不是要大祸临头啊!王鲁心惊胆战,不由得拿笔在案卷上写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完便瘫坐在椅子上。用典

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明·施耐庵《水浒传》

大材小用

释义

原指把大材料用在小地方。比喻使用人才不当或浪费人才。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边让传》:“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出处

东汉末年,陈留有个颇有才华的人叫边让。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听说边让很有才华,就以朝廷征兵的名义将其招来做了令史。议郎蔡邕非常钦佩边让的才学,认为何进太屈才了,应该重用边让。于是他对何进说道:“用煮牛的大鼎来煮鸡,汁水多了就会淡而无味,汁水少了就容易将鼎煮干,鸡还不一定能熟。这说明大器不能小用啊!现在,本来应该煮牛的大鼎却没用来煮牛,希望将军认真考虑一下。”

没过多久,何进便把边让推荐给朝廷,任职九江太守。用典

你如今连个“名世之数”都不肯出,真正大材小用了。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大腹便便

释义

腹:肚子。便便:肥胖的样子。本意是形容人的肚子大。现有时用来比喻人的某种丑态,含有贬义。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边韶传》:“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出处

东汉时期,陈留郡有个读书人叫边韶,字孝先,没出仕前一直开馆授学,教授了数百名学生。边韶的口才很好,说起话、讲起课来头头是道,几乎没有回答不出的问题。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瞌睡,平时要求学生勤学苦读,自己却常常在一旁闭目养神。因为他人胖肚子大,瞌睡时的模样很好笑,学生就私下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醒来后,听到这个顺口溜,就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大意说自己肚子大是因为装满了五经,爱瞌睡是利用这段时间思考经书上的知识。学生可以嘲笑老师,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学生们听了边韶的歌谣后,不禁更加钦佩他的才华,也为自己不尊敬师长而感到羞愧。用典

室如悬磬待遗秉,大腹便便乃空洞。

——清·姚鼐《王君病起有诗见和因复次韵赠之》

大名鼎鼎

释义

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泛指名声显赫、人尽皆知的人物。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出处

清朝河南按察使贾筱芝的儿子贾润孙想混个一官半职,便私造了一封周中堂的信,骗过河台,当上了河工下游的总办。这个官职虽然不大,却是个肥差,让贾润孙赚足了钱。可他并不满足,想弄个更大的官当当,就进京找到父亲的挚友、外号叫黄胖姑的钱庄掌柜,据说此人交往十分广泛,京城上下几等人都认识,那些外省官场上的人都来求他办理升官之事。贾润孙问黄胖姑,听说在什么庵有个尼姑,是个大名鼎鼎的人,连皇上也要赏她的脸,如果我能走她的门路,肯定能近便些。黄胖姑想多赚些贾润孙的钱,故意装作不知道,吞吞吐吐不愿告诉他尼姑的住处。直到贾润孙给了他很多银子,方才如愿。用典

当时有华灵毡士者,大名鼎鼎之学者。

——清·梁启超《格致学沿革考略》

当局者迷

释义

当局者:当事人。迷:糊涂,迷惑。比喻处在事务内部的人,看问题反而糊涂。出处

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旁观见审。”出处

唐朝玄宗时期,有位大臣建议把魏征修订过的《礼记》列为儒学的经典之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命令元行冲仔细校阅,并加上注解。不料此事却遭到右丞相张说的强烈反对。他认为由西汉戴圣所编的版本已经沿用了近千年,而且东汉的儒学名家郑玄也为此加了注解,早已和经书并列,怎么可以再妄加注解,用其他版本的呢?玄宗认为张说的话很有道理,就改变了想法,收回成命。为此,元行冲特意写了一篇《释疑》来阐述自己的看法,指出戴圣修订的《礼记》中,有许多冗长繁杂且自相矛盾的地方,魏征也正是因此才进行去粗存精,重新整理。这就如下棋一样,下棋的人看不出问题,而旁观的人却能看得清清楚楚。用典

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

——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

当务之急

释义

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所有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出处《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出处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道:“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做什么呢?”孟子答道:“聪明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他们会先做当前最需要做的工作。比如仁德的人大家都会喜欢,但他们会先去亲近贤能的人。即使古代的圣主尧和舜,也不能了解世间所有的事物,所以他们必须选择去做当前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他们不能照顾到所有的人,所以先去照顾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告诫弟子道:“长辈去世,不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用餐时毫不顾忌礼貌和仪态,却去强调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这样的小礼节,这些都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用典

今学者当务之急,曰中国古今史,曰泰东西古近史。

——清·沈惟贤《万国演义序》

呆若木鸡

释义

原指呆得像用木头做的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出处《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出处

古时候,有个国家的人很喜欢斗鸡的游戏。国王听说有个叫纪子的人很会训练斗鸡,就请他来训练斗鸡。

十天过去了,别的训练师已经训练好一只斗鸡了,纪子那边却什么消息都没有。国王派人问他:“鸡训练好了吗?”纪子答:“还没有,这只鸡虽然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没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国王再次派人询问,纪子答:“还不行,它看到鸡的影子,就会紧张起来,说明它还有好斗的心理。”国王有些心急,但为了得到完美的斗鸡,不得不耐心等待。就这样,又过了十天,国王又派人去问,纪子依然拒绝道:“还是不行。它还有些目光炯炯,说明气势未消。”国王怒气冲天,派人传达命令说,如果下次还没训练好,就砍了纪子的头。终于,又过了十天,纪子说可以了,鸡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国王非常兴奋,兴致勃勃地来看纪子训练的斗鸡。可是,这只斗鸡虽然偶尔叫几声,看起来却呆头呆脑的,像只木头鸡。国王半信半疑地将它放进斗鸡场。没想到别的鸡一见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还没开始就吓得掉头逃跑了。用典

人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都吃惊得呆若木鸡。

——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