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盐铁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4 17:04:19

点击下载

作者:饶宗颐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信国学大典·盐铁论

中信国学大典·盐铁论试读:

出版说明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也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

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国学大典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近六十种,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编写原则大致如下:(一)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最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包括中国第一部哲学元典、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兵书《孙子兵法》,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乘佛教和禅宗最重要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而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会精选其中最值得阅读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都能买得起、读得起。(二)尤重导读的功能。导读包括对每一部经典的总体导读、对所选篇章的分篇(节)导读,以及对名段、金句的赏析与点评。导读除介绍相关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外,尤其强调取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当代眼光,将这些经典放在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与思想的普世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通过这些富有新意的解读与赏析,真正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的距离。(三)通俗易读的原则。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希望帮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的思想,并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及更多的生活启示。(四)方便实用的原则。关注当下、贴近现实的导读与赏析,相信有助于读者“古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录“名句索引”,更有助于读者检索、重温及随时引用。(五)立体互动,无限延伸。配合图书的出版,开设专题网站,增加朗读功能,将图书进一步延展为有声读物,同时增强读者、作者、出版者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随性的交流互动,在使经典阅读更具立体感、时代感之余,亦能通过读编互动,推动经典阅读的深化与提升。

这些原则可以说都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并努力贯彻的,希望这一良苦用心最终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达到经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慨然应允担任本套丛书的名誉主编,除表明先生对出版工作的一贯支持外,更显示出先生对倡导经典阅读、关心文化传承的一片至诚。在此,我们要向饶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诚挚的感谢。

倡导经典阅读,普及经典文化,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

《盐铁论》导读

两千年后读《盐铁论》赵善轩一、时代背景

读《盐铁论》,就得先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汉武帝(前一五六年至前八十七年)在位时,积极用兵四夷,他好大喜功,泰山封禅又虚耗了一大笔经费,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为了满足他无穷无尽的欲望,故不得不推行新经济政策,以增加收入,内容大抵如下:

汉武帝在元狩六年至元鼎四年(前一一七至前一一三)推行“告缗令”,鼓励百姓主动告发“瞒税”的商人,告发者可分得被告者一半的家产,这造成争相告密的风潮。由于没有合理的财源保障,所以商人便失去了求富的动力。政府没收以亿计的物资,又没收奴婢成千上万,每县没收的田地以百顷计。此后,汉武帝又推行专卖政策,以解决国家用度不足的困难,这导致工商时代从此委顿,资本主义也被消灭于萌芽之中。

据《史记·平准书》所记,其时“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商人大多破产,人民也生活不了,唯有靠偷窃为生。同时,政府又把“民之所依”的山林池泽纳入国家体制中,限制民间自行开发,严重冲击人民的生计。许多人不能再从事相关产业,令社会经济严重收缩。当时朝廷举行了盐铁会议,当中的民间学者指出平准、均输推行后,有官员利用权力强迫人民收买货物,使之成了扰民之法,此与原来的设计相违背,致使人民怨声载道。后来汉昭帝(前九四至前七四)继位,政府不得不正视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遂出现了新经济政策存废的激烈争论。二、中西学说 殊途同归

现代西方经济学大概可分为两大主流,一是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Neo-liberalism),他们主张市场力量主导社会发展,国家应减少经济干预行为,让市场自主发展,而国家只须为商人提供良好的经商环境。当经济不景气时,他们主张通过减税等措施来刺激消费,而非利用国家机器来干预经济。另一派是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Economics),他们主张以政府行为带动经济发展,特别是通过增加公共开支来刺激经济。两个学派在战后数十年来,主导了欧美日的经济政策。此外,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一切经济活动最终都应在国家严密监管下进行,他们认为市场经济造成的贫富悬殊是阶级矛盾的根源,故应当消除。上述理论不是纸上谈兵,当经济学一旦落实到现实之中,那就不再是学术的讨论,而是涉及国民福祉的实际问题。故此,为政者在制定经济政策之时,不得不小心谨慎,须以民为先,而非以既得利益者或在位者的喜好为依归。

当代经济学人,言必称欧美,只因他们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绝不乏伟大的经济思想学家及传世著作,而《盐铁论》可谓当中的佼佼者。先秦至西汉年间,是中国经济思想最发达、最旺盛的时代,当时学风开放,百家争鸣,思想多元,名家辈出,造就了许多伟大的学人学说,而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司马迁(前一四五或前一三五至前八十六)。百余年前,西风东渐,中国面临“两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国势日衰,我国不少学人欲以经济救国,他们试图从古书上找出历史根据,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不弱于人,而梁启超(一八七三至一九二九)与胡适(一八九一至一九六二)早就认识到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之重要性,他们指出司马迁有不少见解与西方古典经济派学人的[1]思想是不谋而合的。经济思想史学者赵靖在《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二)》说:“中国古代在西汉中叶形成了两种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平[2]均主义的轻重论和放任主义的善因论。”桑弘羊(前一五二?至前八十)是前者的代表,司马迁就是后者的代表,盐铁会议的民间学者则介乎于两者之间。近年,西方学术界也认为司马迁的自由经济思想学说足可与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一七二三至一七九○)的“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相提并论。几篇学术论文[3]在西方极具分量的学术期刊发表后,引起中外学人的激烈讨论,可见司马迁启发性之大,竟令两千多年后的今人获益良多。三、学术思想 多元并存《盐铁论》是我们了解汉代学术思想的重要作品,书中的民间学者(“贤良”与“文学”),一如司马迁般,也是从老百姓的生计上考虑,大肆批判国家的干预行为,痛斥政策背离人民,导致民不聊生,言语中或多或少地倾向自由主义,他们追忆文帝的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减少管制以及干预行为,反对官营工商业,提倡国家应减少不必要的管制,强调不应与民争利,以此讥讽当朝的干预主义。不同之处是,司马迁是以黄老思想为本,而贤良与文学则是典型的儒家信徒。虽然如此,在讨论中,贤良与文学仍不时流露出缅怀汉代初年无为而治政策的痕迹,欲借此建构心中理想的经济模式,从而批评汉武帝以及当代[汉昭帝始元六年(前八十一)]的经济政策,其言论显示了他们绝不妥协于建制的文人风骨。难得的是,即使他们大力抨击国家政策,但朝廷在盐铁会议后,却拜他们为“大夫”,足见其胸襟,是真心缔造真正的“和谐社会”。虽然双方言辞激烈、半步不让,但颇有“和而不同”之气氛,绝非像今天那些“同而不和”,只懂拍掌的官式会议,知识分子也不是用来装饰的摆设,如此开明的论政风气,容许士人在公开场合大胆非议朝政,事后亦没秋后算账,也非“引蛇出洞”的“阴谋阳谋”,这是两千年来鲜见的,足以使后世的独裁者汗颜。

若说司马迁是代表战国以来的黄老思想的集大成者,那么本书的贤良文学代表的就是新兴的士人阶层。一共有六十余人参加会议,这些“文学”是地方选拔上来的书生,而“贤良”则是在京辅选拔出来的读书人。从本书所见,这些知识分子不时引用道家、儒家、阴阳家之言来反驳政府高层代表,这反映了在汉武帝独尊儒学不久,学人仍受上一时代(黄老主导,却百家争鸣的汉初)教育的影响,学术思想仍未走向一元化。从他们的言论可见,其思想既有道家哲学成分,也有儒家特色,绝非后世不少学人般,只懂跟着国家的“主旋律”走,为政府推销意识形态,只懂得做“人肉录音机”,缺乏学人应有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简言之,《盐铁论》一书,为春秋战国以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国家主义经济思想两大流派作了深刻的总结,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的宝贵材料。四、错推政策 民不聊生

新经济政策推出以来,民多疾苦,百姓对盐、铁、酒专卖感到厌恶。政府一改汉初容许民间自由买卖的做法,改为“民制官卖”的经营模式,其时人民被迫使用政府提供的制盐工具,盐由政府收购、运输及出售,而私铸铁器煮盐的人则会受到严刑惩罚。此外,铁器全由政府垄断,由采矿、冶炼、制作到销售,都由官员一手包办,中央由财政大臣(大司农)直接统领,地方则设置盐官、铁官,再于无矿山的县内设小铁官,由上而下管理全国盐铁事务。盐铁是生活的必需品,需求弹性极低,官营以后,供应减少势必使价格上升,这等于增加了间接税收,直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当时人民对平准、均输、告缗等政策多有不满,政府希望多听他们的意见,以作检讨。年仅十四岁的汉昭帝下旨,召集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征询他们的意见。此次会议实由大将军霍光(前一三○?至前六十八)在背后推动,命丞相田千秋(?至前七十七)主持“经济会议”,由贤良文学为一方,对汉武帝留下的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的政府代表,重点讨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也旁及国家的发展方向、用兵匈奴的合理性、王道与霸道的取舍、礼治与法治的高下,以及古今人物评价等重大议题。桑弘羊本是商人之子,理应是反对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力量,但他与孔仅、东郭咸阳等富商在武帝朝先后获引入建制核心,成了新经济政策中的推手,由此可见两千年前,时人已懂得以“行政吸纳政治”(金耀基语)的手段。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像改革开放前的内地学者般,轻率地把桑弘羊等人视为法家信徒。从书中可见,大夫等人一时引用法家,一时征引儒学经典,一时采用道家之言来支持己说,但同时又批评孔子(前五五一至前四七九)为人顽固、不识时务,又不同意儒生所强调的今不如昔。由此可见,他们并没有固定的思想信仰,而是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者。桑弘羊等人从国家财政的角度出发,力主干预行为有助增加国家收入,以支持军事扩张,大兴土木,以壮国势,主张“大政府,小市场”。他们以国家利益为最大考虑,坚持应先国家而后个人,桑弘羊更指出基层贫穷是因为他们懒惰,与政府完全无关,又认为官僚生活奢侈是天经地义的,把贫富悬殊的现象合理化。桑弘羊等人又认为身无长物的贤良文学,连父母也供养不起,没有资格讨论国家大事。其实,这类人在现代社会仍大有人在,他们以国家强大为荣,盲目追求GDP,更认为必要时可牺牲人民幸福以成全国家的繁荣,厌恶基层人民,无视民为天下之本之理,背离人民,忽视个体的重要性。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借用了当时积极反对干预行为的官员卜式之言,以“亨(烹)弘羊,天乃雨”为全文总结,他又在《史记·货殖列传》(第3253页)说:“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宋叙五老师解释为:“政府经济政策的最善者,是顺其自然,对人民的经济生活不加干涉。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是用教育的方法说服人民,再次是用刑罚规限人民,[4]最差的方法是与民争利。”由此可见,当时已有干预与自由经济概念,而在司马迁等自由主义者眼中,不管干预政策为国家带来多少财政收益,都是不义之举,因为它使天怒人怨,司马迁甚至想把桑弘羊杀之而后快。尽管司马迁对桑弘羊等人口诛笔伐,但从书中所见,政府代表不时引用司马迁的文字来支持发展经济的合理性,所以说研读《盐铁论》是了解西汉诸家经济思想的重要途径。

在自由主义者心目中,国家官员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就是与民争利,直接打坏了老百姓的饭碗,影响人民生活,是极不合理的,故必须加以痛斥。长远而言,这亦使中国的工商业受到抑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第六章中说:“中国社会从秦、汉以下,古代封建贵族是崩溃了,若照社会自然趋势,任其演变,很可能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富人中心的社会。这在西汉初年已有颇显著的迹象可[5]寻。”本来中国的商业发展形势大好,但如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所言:“那在西汉初年便已萌芽了的中国资本主义,乃被一个轻商[6]的国家一竿打翻,一翻两千年,再也萌不出芽来。”

贤良文学不像司马迁般鼓励奢侈消费,也不肯定追求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的黄老信徒,而是主张“躬亲节俭,率以敦朴”,这些否定奢靡生活的传统儒生,深受汉初以来黄老思想的影响,认为国家官员从事经济活动虽可增加政府收入,有利国家的扩张,但此举最终难免出现官员舞弊或以权谋私的情况,导致政策变质,物价飞涨,把人民推向无底的深渊。即使像平准、均输等有利民生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之时,官员也往往会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终使良方变为恶法。至于盐铁专卖的主事官员,更经常动用公权力,强迫人民以超出合理价格的价钱买卖;此外,官制铁具质量低下,不利农民耕作,影响他们的生计。有趣的是,当贤良文学指斥新法例极为扰民时,桑弘羊等人没有加以否认,只强调政策的好处。他们又把贪污腐化归咎于基层官员素质低下,并认为与政府高层无关。他们更认为贪婪是人类的本性,慨叹基层官员的道德水平不足。五、鸡蛋高墙 字字铿锵

本书以台湾三民书局版本为底本,《盐铁论》的前部分,即从

卷一

的《

本议第一

》到卷七的《取下第四十一》,是盐铁会议的对话记录,主要讨论社会经济问题;而后部分,即由卷七的《击之第四十二》到卷十《大论第五十九》,则是会议后贤良文学拜别桑弘羊之时,对于是否应用兵匈奴所起的辩论。民间的知识分子主张用和亲、教化、德治来解决边境冲突,而桑弘羊等则指他们过于理想化,只懂古是今非,他认为实行霸道、积极扩张才是硬道理。这十分值得“讲霸道而不讲王道”,认为“强权即公理”的现代人反思反省。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大举用兵中东,竟致身陷泥沼之中,难以抽身,直接拖垮了国家财政,泥足深陷。当年,汉武帝为了用兵匈奴,强推新经济政策,令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轮台罪己诏》中武帝说:“是重困老弱孤独。”),这又何尝不是历史的重演?讽刺的是,桑弘羊在会议后一年,因权力斗争而被政敌大将军霍光杀死,唯新经济政策并没因人亡而政息,此与历史上多数改革不同,它在汉元帝(前七十四至前三十三)时暂停了三年,便旋即恢复,终西汉一朝也没废除,更成为历代的传统。

这两场辩论被人用文字记录留传了下来,在汉宣帝(前九十一至前四十九)时,桓宽(生卒年不详,《汉书》记他在汉昭帝时,官拜卢江太守丞)做了全面的整理。桓宽本是治春秋公羊学的儒生,也是建制的中级官吏,但他没有唯唯诺诺地奉承国家。他一方面忠实地记载了官民两派激烈的辩论,“推衍盐铁之议,增广条目”,同时又本着“亦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焉”撰写此书,可见他要借此表达一己之见,非纯粹的文字整理。桓氏的立场明显倾向了贤良文学等反建制的一方,文字中处处显露同情之意,又故意描绘政府代表的丑态,并多次描写大夫等人被逼得默然不语。限于篇幅,本书选取了前七卷,后三卷要义多与前同,故暂且删去。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过:“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桓宽在结语卷十《杂论第六十》中直指政府代表目光短浅、不讲仁义,其所为与他所认识的大道有所不同。他为各篇章起标题时,偏向了文学一方,其中一篇为“禁耕”,内容本是讨论专卖政策的利弊,而“禁耕”一词的“禁”是损害之意,即他认为专卖政策损害了农业发展,而汉代人普遍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可见他借用标题来阐述个人的观点,而书中许多章节,大多有这样的取向。这大概是作者对鸡蛋的一种表态。

总而言之,本书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必读的经典,也是让今人反思的一面镜子。

[1]王明信、俞樟华:《史记研究集成·卷十·司马迁思想研究》,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第257页。

[2]赵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79页。

[3]Young,L.,"The TAO of Markets:SIMA QIAN and the Invisible Hand",Pacific Economic Review,Vol.1,Issue 2(1996),pp.137-145;Chiu,Y.S.&Yeh,R.S.,"Adam Smith versus Sima Qian:Comment on the Tao of Markets",Pacific Economic Review,Vol.4,Issue 1(1999),pp.79-84;McCormic,K,"Sima Qian and Adam Smith",Pacific Economic Review,Vol.4,Issue 1(1999),pp.85-87.

[4]宋叙五:《从司马迁到班固——论中国经济思想的转折》,Working Paper Series,2003,第4页。

[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3,第128页。

[6]唐德刚:《论国家强于社会》,《开放》,1999年5月号。卷一本议第一本篇导读《本议》是全书的第一章,它拉开了盐铁会议的序幕,官方与民间代表唇枪舌剑,文学一发言即进入正题,全面否定汉武帝时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并认为是弊政,建议立即废除。桑弘羊则提出匈奴入侵等现实问题,认为新经济政策能增加国家收入,有其实际的需要,力主保留。

作者桓宽为本章立题为“本议第一”,“本”是指农业,表示他站在文学的一方,认为农业是社会之根本,否定了桑弘羊认为农业与商业并重的说法。其实,桑弘羊偷换了概念,他说的本末并重,不是如他引述司马迁所说的民间发展模式,而是官营模式,亦即本书所讲的盐铁酒专卖制度。

本章亦兼论了对匈奴用兵的必要性,桑弘羊主张以军事手段解决边疆问题,而文学则主张道德教化,对外族大讲仁义即可。相比于以后的几章,本章的讨论仍算克制,气氛虽然激烈,但双方仍然是对事不对人。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译文

始元六年(前八十一),汉昭帝下诏书命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由地方推举的有名望的贤良、读书人一起辩论,询问民间痛恨和觉得痛苦的事情。123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45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67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8910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末修则1112民淫,本修则民悫。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1 窃:私下里。这是谦虚之词。

2 防:堵塞。淫佚:放纵享乐。淫,过多,过甚;佚,放纵,放荡。原:源头。

3 广:扩大。

4 末利:工商业的利润。工商业在古代不受重视,被视为社会的末业。开:提倡。

5 移:改变。

6 盐、铁:盐铁官营制度。汉初,为了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朝廷准许自由开采、运输、销售食盐,但是后来权贵和富商趁机垄断盐铁业,从中谋取暴利,吴王刘濞以此起家,成为“七王之乱”的罪魁祸首。汉武帝在元狩年间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的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盐铁官营即禁止私人开发山泽,由官府管理山海资源,提供煮盐场地和生产工具,招募百姓自备生产费用制盐,然后由官府收购、运输、销售。酒榷:酒类专卖制度,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利益的措施。均输:汉武帝元鼎二年(前一一五)开始施行的一项经济措施。在大司农属下设置均输令、丞,统一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本意为了“齐劳役而便贡输”,但实际上存在一些弊端。

7 化:风气。

8 本:农业。

9 趋:追逐。

10 文:花纹。

11 修:得以发展。

12 悫(què):诚实谨慎。译文

文学回答说:“我们私下里听说,治理人民的办法是防范堵塞过度享乐的源头,扩宽道德的动机,抑制工商业的利润并提倡仁义,而不是用利益引导人民。能做到这些,就可以实现教化蓬勃兴起、民风淳朴。目前,国家推行的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物资均输等政策,从百姓手里夺取财利,使百姓丧失了淳朴敦厚的特质,形成了逐利贪婪的风气。因此从事农耕生产的百姓稀少,从事商业生产的人数众多。物品外表的花纹华丽,内在的本质就会被削弱,工商业发达就会令农业不兴。工商业得以发展百姓就会奢侈,农业得以发展百姓就会诚实。百姓诚实财货就能充足,百姓奢侈就会产生饥荒。希望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以及物资均输制度。借此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从各方面为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样做是最合适的。”赏析与点评文学认为工商业发达必定会使人心丧志,先秦时期的儒家,虽然重农,但并不排斥其他工商业,但此时独尊的儒术,根本上是带有法家特点的农战思想,重农而抑商,而这个方针在武帝以后就成为了汉代的根本发展方针,自此以后,“重农抑商”被士人视为天经地义,汉代中叶文人的思想受此影响最深。文学虽然反对武帝的新经济政策,却认为工商业发达会使人心不古,影响社会稳定。123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456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78910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11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1213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1 大夫:御史大夫,此处特指桑弘羊。

2 匈奴: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不臣:不臣服。

3 数:屡次。边鄙:边境。

4 备:防备。劳:使之劳累,此处为使动用法。中国:中原地区。

5 先帝:已故的皇帝,此处指汉武帝刘彻。

6 虏: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此处当指匈奴。系获:俘虏,俘获。

7 障塞:边疆险要处。

8 饬:整顿、整治。烽燧:又称烽火台,古时的一种战争防御工事。修筑高台,有敌情的时候白天点烟,晚上点火。能及时有效地传递敌情。

9 屯戍:驻防。

10 用度:支出费用。

11 蕃:增加。

12 乘城:登城守卫。

13 赡:赡养,供给。译文

御史大夫说:“匈奴背叛我朝,不再臣服,屡次在边境侵犯掠夺。防备他们就会使内地士兵劳累不堪,不防备他们,他们就会不停地侵犯掠夺。汉武帝怜悯边境的百姓长期遭受的祸患,怜悯被匈奴俘获的百姓,因此修缮防御工事,整治烽火台,驻军戍守以防备匈奴。边疆防御费用不足,所以推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政策,设置物资均输机构,增加财货储备,用来增加边防费用。现在你们这些文学希望废除这些制度,这样会使国库储蓄空虚,边疆守备费用匮乏,驻守要塞的士兵在边疆忍受饥饿寒冷,朝廷将要拿什么供养他们呢?所以废除这些制度是不适宜的。”赏析与点评汉武帝为了出击匈奴,充实国家财政,故大力推行专卖制度,与民争利。然而,这却是司马迁的“善因论”中最不能允许的措施,因为这不单扼杀了有关行业的生存空间(《史记·货殖列传》所记载的商人几乎全是盐铁商,而司马迁对他们推崇备至),使商人无利可图,不利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意味着大幅增加间接税。由于食盐是生活的必需品,而铁器更是依靠农业谋生之人不可或缺的工具,故专卖制度实在大大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对商人、农民有百害而无一利。1

文学曰:『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畜仁义23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不战45678,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

1 国:诸侯统治的地区。家:大夫的封地。

2 畜:通“蓄”,积蓄之意。风:教化。

3 怀:安抚。

4 克:战胜。

5 师:军队。此处作动词,意为依赖军队。

6 阵:此处作动词,意为列阵。

7 修:加强。庙堂:朝廷之意。

8 折冲:折回战车。译文

文学说:“孔子曾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人,不担心人少地寡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人民少而担心上下动荡不安。’所以,天子不在意人民的多与少,诸侯不关注利和害,大夫不计较得失。积累仁义而实行教化,普遍实施德政来安抚人民。这样,近处的人就会前来亲近依附,远方的人也乐意臣服。因此,擅长克敌制胜的人不用出兵征战,善于作战的人不过多依赖军队,善于率兵的人不用列阵作战。在朝廷上施行德政就能够使敌军班师回去。讲王道的君主实行仁政就能天下无敌,哪里又会用军费呢?”赏析与点评文学的说法反映其理想主义的特性,谈虚不务实,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流行甚久,排斥现实主义,视务实为卑鄙奸诈之事,只顾上层价值,忽视生活基础的充实。123

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45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6789赡,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纵难被坚执锐,有北面复匈奴之志,10又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未便也。』

1 桀:凶悍,横暴。黠:狡猾。内心险恶,外表耍小聪明来掩饰之意。

2 擅:专横。恣:放肆。

3 厉:虐害。

4 不轨:不守法。

5 陛下:指汉昭帝。垂:降下。

6 元元:老百姓。

7 暴:通“曝”,原意指太阳暴晒,此处当引申为风吹日晒雨淋之意。

8 被:通“披”。

9 北面:面向北。复:报复。

10 武略:军事战略。译文

御史大夫说:“匈奴人凶狠狡猾,专横放肆,侵犯我国边疆和内陆地区,攻打郡县,杀害官民,十分叛逆,极为放肆,早就应该讨伐他们。陛下降下大恩,是因为体恤百姓生计不富足,不忍心让将士在野外日晒雨淋。你们既不能够穿上战甲,拿起兵器,又没有北向讨伐匈奴的志向,却想废除盐铁官营,物资均输等稳固国家财政的政策,干涉军事作战能力的提升、破坏军事战略的制定,而丝毫没有忧虑边防的想法,这在道义上是不适宜的。”1

文学曰:『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23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废道德而任兵革,兴师而伐之,4屯戍而备之,暴兵露师,以支久长,转输粮食无已,使边境之士饥5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故以罢之为便也。』

1 贵:崇尚。贱:鄙视。

2 “远人不服”四句:语出《论语·季氏》。

3 任:用。

4 转输:辗转运输。已:停止。

5 张:设置。利官:主管财利的官员。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推崇以德服人而非以武力服人。孔子说:‘远方的人不来依附就加强文德使他们依附,已经使他们来了,就应该让他们安定下来。’现在废弃了以文德服人,使用武力征战讨伐匈奴,驻军守边来防备他们,守边疆的士兵日晒雨淋,长期支撑。然而粮食的运转却没有停止,使得驻守边疆的士兵在外忍受饥饿寒冷,内地百姓辛苦劳累,痛苦不堪。制定盐、铁官营等制度,开始设立主管专营产业的盐、铁、均输等官员,用以供给军队守卫边防的费用,这并非好计策。所以我等以为还是罢免这些政策为宜。”赏析与点评得人心者得天下,可惜历来自恃强大的政权都只知用军事经济屈人臣服,而非用德行使人心归附。反之,伟大的文明不会盲目排外,反而会对新移民加以教化,让化外之民不再原始,令不同族群(ethnic group)“涵化”(acculturation)。历史上发生排外的文明,往往基于自卑和脆弱而已。12

大夫曰:『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34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5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6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1 开:开辟。

2 用:用品。

3 市朝:集市。此处为动词,意为设置集市。一:统一。

4 致:招致。

5 《易》:又名《周易》、《易经》,古代占卜书。

6 殖:增产。译文

御史大夫说:“古代建立国家的人,能够拓宽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途径,促进货物交换以互通有无。设立集市统一解决需求,招徕四方民众,汇集各种物资,农民、商人、工匠、手艺人都能够获得各自所需,交易完成后满意而归。《周易》说‘流通货物,使百姓不倦怠。’因此工匠不出来,农具就缺乏;商人不出来,珍贵的货物就不能流通。农具缺乏,五谷就不能增产;珍贵的货物不流通,财政资金就会短缺。因此盐铁官营、均输制度能够让积压的物资流通起来,并起到调剂需求的作用。废除了它们,是不适宜的。”1

文学曰:『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俗薄则背义而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老子曰:「贫国若有23余。」非多财也,嗜欲众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4民欲,实菽粟货财。市、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故商56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

1 导:引导。

2 躁:急于求利。

3 崇:推崇。退:抑制。

4 实:充实。菽粟:泛指粮食。菽,豆类。粟,小米。

5 郁滞:流通不畅而积压的货物。

6 本务:根本事业。译文

文学说:“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百姓就会变得淳厚;用利益来引导百姓,民风就会变得浅薄。民风浅薄就会背弃仁义而追逐利益,追逐利益,百姓就会在集市熙熙攘攘往来奔波。老子说:‘贫穷的国家似乎有多余的财富’,这并不是因为富有,而是百姓过于贪婪且急于求利。因此帝王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弘扬礼义而防止百姓贪利,以充实各种粮食储备。市集上不出售没有实用价值的货物,工匠也不制作华而不实的器具。因此商业用来流通积压之物,工业只是用来制作各种器械的,它们并非治理国家的根本事业。”赏析与点评西汉中叶虽独尊儒学,可是行之未久,老子之说仍大行其道,对知识分子影响甚巨。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说法大同小异,其云:“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司马迁指出,在老子的设计中,最美好的社会是国民人人都甘于现状,没有任何贪欲,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对于人类求富的原始欲望,司马迁又说:“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妙)论,终不能化。”意思是说,即使有再高明的学术思想,家家户户去跟人说教,也不能轻易把人性改变。1

大夫曰:『《管子》云:「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2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陇、蜀之丹漆

3456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7兖、豫之漆丝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89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致远穷深,所以1011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12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

1 沃野:肥沃的土地。

2 货:物产。

3 陇:汉代的陇西郡,今在甘肃省境内。蜀:汉代蜀郡,今在四川省境内。丹:丹砂,可做红色的颜料,也可入药。旄:牦牛尾,古代常用它做饰品。

4 荆:今湖北湖南一带。扬:今江苏、安徽南部和江西、浙江一带。

5 柟(nán):通“楠”,指楠木。

6 燕:古代燕国旧地。齐:今山东北部一带。旃(zhān):毡子。裘:皮衣。

7 兖:我国古代九州之一。辖区约是现今山东省西南部。豫:今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地区。:细葛布。纻(zhù):粗麻布。

8 服:驾驭。

9 致:到达。

10 交:交通、交换。

11 铁官:主管铸造和专卖铁器的官员。

12 戴仰:拥护,仰仗。译文

大夫说:“《管子》上说:‘国家有肥沃田地但是百姓粮食却不够食用,是因为器具不完备。山林湖海物产丰富而百姓钱财不够用,是因为工商业不够发达。’陇蜀地区的丹砂、漆、牦牛尾,荆扬地区的皮革、兽骨、象牙,江南地区的楠木、梓木和箭竹,燕齐地区的鱼、盐、毡子和皮草,兖州、豫州的漆、丝、细葛布和粗麻布,都是人们养活生人、为死人送葬的必需品。它们需要依赖商业流通,依赖工业制成器物。所以圣人造船桨用来通行于江河湖海,驾驭牛车马车通行于内陆平地,甚至到了偏远之地。这样才来交流各类物品,便利百姓。因此,汉武帝设置盐铁官以使农业用具充足,开设均输法让百姓钱财富足。盐铁官营、物资均输是全国百姓拥护和爱戴并赖以得到供给的政策,废除它们,是不适宜的。”

文学曰:『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1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不务民用而淫巧众也。故川原不能实234漏卮,山海不能赡溪壑。是以盘庚萃居,舜藏黄金,高帝禁商贾5678不得仕宦,所以遏贪鄙之俗,而醇至诚之风也。排困市井,防塞910利门,而民犹为非也,况上之为利乎?《传》曰:「诸侯好利则大11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是开利孔为民罪梯者也12。』

1 务:努力从事。淫巧:过于精巧的物品。

2 实:充满。卮:酒杯。

3 盘庚:商代第二十位君王,生活节俭,很有作为。萃居:居住在野草丛生的地方,此处指住得很简陋。萃,野草丛生之意。

4 舜藏黄金:传说舜为了防止人们贪财,曾把黄金埋在深山里面。

5 高帝:指汉高祖刘邦。商贾:指商人。古时把沿街买卖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商人称为“商”,将有固定经营场所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贾”。

6 遏:制止。

7 醇:浓厚。

8 排困:排斥困辱。

9 利门:谋利的门路。

10 《传》:此处指《春秋公羊传》。该书中桓公十五年何休所作的注中有类似的话。

11 鄙:爱财。

12 为:设置。译文

文学说:“国家有肥沃的田地但是百姓的粮食却不够食用,是工商业繁荣而农业荒废的缘故;山林湖海物产丰富而百姓钱财不够用,是不努力生产必需品而生产过多奢侈品的缘故。所以即便是长江大川的水都不能填满渗漏的酒器,山林湖海的丰富物产都不能填满深沟峡谷。因此盘庚住在茅草屋,舜把黄金扔到山沟里面,汉高祖刘邦禁止商人做官,为的是控制贪婪卑陋的习俗,从而纯化民间风气。排斥困辱商人,防止堵塞逐利的门路,百姓尚且还有为非作歹之徒,何况朝廷带头逐利呢?《春秋公羊传》记载:‘诸侯喜欢逐利,大夫就爱财;大夫爱财,士就会贪婪;士贪婪,普通百姓就会偷盗。’这是打开了求利的门路,为百姓提供偷盗的梯子啊。”1

大夫曰:『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234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56均输。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78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利孔而为民罪梯者也。』

1 方物:地方特产。贡输:运输到京城,进贡给朝廷。

2 苦恶:质量不好。

3 或:有的。偿:抵偿。

4 相:主管。

5 委府:储存货物的仓库。

6 笼:收纳。

7 贸利:牟取利益。

8 平准:平抑物价标准。失职:失业。译文

大夫说:“以前,各郡太守和各国诸侯把自己地方的特产运到京城,进贡给朝廷,来来往往非常麻烦,贡品大多很粗劣,有的价值甚至不能够抵偿运输的费用。因此朝廷在各郡国设置了均输官用于贡品运输,便于远方交纳贡品,所以叫作均输。在京城设立了物资仓库,用于储存货物。价低的时候买进,价高的时候卖出。这样一来,衙门官员握着实在的物品,商人也无法从中谋利,所以叫作平准。物价平衡,百姓就会各司其职;实行均输制度,百姓的劳逸就均衡。因此平准、均输是为了平衡商品物价而方便百姓的,而不是打开贪财逐利之门,为百姓提供犯罪的梯子。”123

文学曰:『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农人纳456其获,女工效其功。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以78910便上求。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吏之

11121314所入,非独齐、阿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而1516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县官猥发,阖1718门擅市,则万物并收。万物并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牟1920利。自市,则吏容奸。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21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盖古之均输,所以齐劳逸而便贡输,非以为利而贾万物也。』

1 赋税:此处作动词,意为征收赋税。

2 因:根据。工:擅长。

3 拙:不擅长。

4 女工:从事手工生产的妇女。效:缴纳。

5 释:舍弃。

6 责:苛求。

7 便:满足。

8 间者:近来。

9 恣:任意。留难:刁难。

10 为市:做交易,特指强行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不平等交易。

11 入:征收。

12 齐、阿:地名。两地在汉代盛产丝绸。今在山东省境内。缣(jiān):细绢。

13 汉:指汉中郡。在汉代是麻布的著名产地。

14 民间:指齐、阿、蜀、汉四地之外的其他地方。

15 行:施行,采用。

16 重:双重,双倍。

17 阖门:垄断。擅:独占。

18 腾跃:飞涨。

19 自市:指官府自己经营贸易。

20 待其急:指等待市场急需产品的时候高价抛出。

21 盖:文言虚词,此处是发语词,引发议论之前使用的词,无实际意义。译文

文学说:“古时是依据百姓自身所擅长生产的产品而收取赋税的,而非收取他们不擅长生产的产品。农民就以生产的农产品缴纳赋税,女工就以她生产的手工制品抵偿所需缴纳的赋税。现在放弃了他们的产出,而索取他们本身不生产的东西。百姓只好以低价卖出自己的劳动产品,高价买进自己没有的东西,以满足官府的索求。近来,有的郡国命令百姓制作麻布和丝絮,官吏任意地刁难,与百姓做交易,压价买进。官吏征收的并非只有齐、阿两地出的细绢,蜀、汉出产的麻布,也有其他地区制作的同类产品。官吏使用奸诈的手段,任意提高和压低价格,农民的痛苦加倍,女工等于交了两次税。哪里还能看到均输制度的公平呢?县官胡乱发号施令,关闭城门,垄断市场,什么东西都收购。所有东西都收购上去了,物价就会上升,商人就牟取了暴利。官吏自己经营市场,就会和奸商勾结。豪吏、富商囤积货物以便市场缺货时以高价出售。低价购入、高价抛出牟求暴利,也没有见到均输制度的公平。古时候的均输制度,是用来平均劳逸和便利进贡运输的,而不是凭借它谋求暴利,买卖各种货物的。”

力耕第二

本篇导读《力耕》篇为本书的第二章,此章文学及大夫双方围绕农业及工商业的作用及地位提出了不同意见。文学认为,农业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工商业是社会发展的末技。只要致力于耕种,自然会国富民强,民风淳朴。御史大夫桑弘羊则认为富国并非只有重视农业这一条途径,工商业不仅增加财物储备、富国强兵,还可以救济困乏,防备水灾、旱灾等灾害。1234

大夫曰:『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丰5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67也。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历山之金,汤以庄山之铜,铸币以赎其民,而天下称仁。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8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畜,仓廪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9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1 塞:统一管制。天财:自然资源。

2 禁:控制。关:收税的关卡。

3 执准:执掌平准的方针。守时:把握物价上涨回落的时机。

4 轻重:古代一种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商品充足,供大于求,价格偏低,称为“轻”,反之称为“重”。

5 登:谷物成熟。岁登即谷物丰收之意。

6 水:水患。汤:商朝的开国国君,相传其在位期间遭遇了七年干旱。

7 假:借贷。

8 山东:崤山以东。

9 贾万民:与百姓做买卖。译文

御史大夫说:“统率天下的人堵塞自然形成的市场,禁止关闭市集,掌握平准方针,把握物价涨落的时机,用轻重不同的策略调剂物资供求。丰收的年景中,就储备财物以备不时之需;收成不好的年份就发放货币和物品,这就是流通丰年的余存来弥补调剂灾年的不足。古时大禹时期洪水暴发,商汤王时期遭遇七年干旱,百姓生活物资匮乏,有的靠借贷维持吃穿等基本生活。大禹用历山的金属,汤用庄山的铜,铸造货币来赎回百姓卖掉的子女,全天下都称赞他们的仁义。以前,钱币不够,战士可能得不到俸禄。然而现在崤山以东遭受水灾,齐、赵两地普遍饥荒,依赖均输的积蓄、粮仓的储备,战士才能得到奉养,饥寒的百姓也可以得到赡养。因此均输物资、仓库的积蓄,并不是用来让全民经商而专门供养军队的,也是用来救济困乏,防备水灾、旱灾的。”12

文学曰:『古者,十一而税,泽梁以时入而无禁,黎民咸被南3亩而不失其务。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45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草莱不辟,田畴不治,虽擅山海之6财,通百味之利,犹不能赡也。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78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9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诗》云:「百室盈止,妇子宁

10止也。」』

1 十一而税:征税为农民收入的十分之一。

2 泽:湖泊。梁:建在水里的堤坝,便于捕鱼。

3 被:覆盖。南亩:泛指田地。

4 草莱:指荒地。

5 田畴:本指经过熟耕并且有边界的土地,此处应泛指田地。

6 种树:指种植农作物。

7 躬耕:亲自耕种,这里指勤奋耕种。

8 累:接连,一个接一个。

9 稼穑:播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

10 “百室盈止”两句:语出《诗经·周颂·良耜》。译文

文学说:“古时,税收占农民收入的十分之一,湖泊和河梁可按照一定的季节进行捕鱼而没有全部禁止。所有的百姓都遵守自己的本分在田地里面耕种而不荒废农事。所以耕种三年就能够有一年的粮食积蓄,耕种九年就能有三年的积蓄。这就是大禹和商汤抵御洪水让百姓安定的原因。不开辟长满草的荒地,不治理熟地,即便占有山林湖海的财富,流通了工商业的财利,也不能供给水旱之需。因此古代崇尚农耕,因而种植的农作物繁多;勤奋耕种,不失农时而衣食无忧。即便接连都是荒年也不穷困。因此,穿衣吃饭是百姓生活的根本,农业生产是百姓的本职工作。两者都治理得好,就能够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居。《诗经》曾说:‘家家户户富裕,妇女和小孩子都能够安宁。’”赏析与点评上节的言论乃“农本思想”的代表,所谓“农本思想”,业师宋叙五教授说:“(它)不是一种经济思想,而是一种政治性加社会性再加伦理道德性的思想。说它是政治性的,是因为历代帝王及官员,认为人民驻守在农业中,聚居在农村中,容易治理;说它是社会性的,是皇帝及政府官员,再加地方士绅,都认为人民聚居在农村中,有助于养成淳朴的风俗,俭朴的生活,伤风败俗的事较少。说它是伦理道德性的,是农业家庭中的家长、族长认为家庭成员集中在农村中,可多生子女,子女又可以早婚,又再早生多生子女。老人家希望见到四代同堂,希望得到‘五世其昌’的牌匾。不愿子弟离开农业,因为‘商人重利轻别离’,对伦理道[1]德都有冲击、破坏作用。”12

大夫曰:『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昔管仲以权谲霸,34而纪氏以强本亡。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56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虚易其实。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汝、汉之金,7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8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驼,衔尾入塞,马,尽为我910畜,鼦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瑠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诗》曰:「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1 宝:法宝,方法。

2 权谲:权谋诡诈。

3 纪氏以强本亡:据记载,古时有个国王纪氏,很重视农业生产,但不善于管理,致使粮食外流而最终亡国。

4 甄陶:烧制陶器。伊尹:商汤重臣,曾辅助商汤消灭夏朝。庖:厨师。

5 为:治理。

6 “天下之下我高”两句:即天下其他国家物价低落时,提高本国该商品价格,吸引别国货物流向本国,避免本国货物外流。

7 端:古代的布匹计量单位。缦:没有花纹的丝织品。

8 馲(tuō)驼:骆驼。

9 鼲(hún):灰鼠。

10 采:彩色花纹。罽(jì):毛织品。译文

御史大夫说:“圣贤治家并非只有一件法宝,富国也并非只有一种途径。过去,管仲用权谋帮助齐桓公谋求霸主地位,而纪氏虽然关注农业却最终灭亡了。假如为了治理家业必须从事农业,那么夏禹也就不会去制作陶器,伊尹也不会去做厨师了。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会在天下其他国家物价低落时,提高本国该商品的价格;吸引别国货物流向本国,避免本国货物外流。用工商业产品换取他国的农业产品,用钱币等不实用的东西换取它们的宝贵物资。目前,山川蕴含的财富、均输的储备都是用来驾驭物价、控制诸侯的物资武器。汝、汉之地的金属,各地进贡的丝织品,可以诱使其他国家用来换取胡地、羌地的财物。仅仅用了我等国内两丈丝绸就可以换来匈奴的贵重物品,消耗他们的财物。这样,骆驼、驴子、牦牛接连不断地从匈奴流通到边塞之内,各种良马都成了我们的牲畜。贵重的皮草、毯子、毡子都充实到国库中来,美女、珊瑚、琉璃等珠宝,全部成了我国的珍宝。这样外国的物品涌入我国境内,而我国的财物没有流失。外国的物品流入到我们国家,国家财用就会富足;自己国家财物不流失,百姓用度就充裕。这才是《诗经》所说:‘家家户户富裕,妇女小孩都能够安宁。’”赏析与点评西谚曰:“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夫之言反映的就是先秦以来的多元文化特征,治国从来不只一法。可是中国的学术走入一元以后,愈来愈封闭,故大师之后无大师,学术盛势往往出现在分裂之时,如魏晋时代佛教兴起、玄学盛行、文学灿放,明清之际新思想短暂涌现,而上次中国文艺复兴就在清末民初之时,当时学术巨人辈出,各家各派都在寻找中国的新出路,百家争鸣之势可比春秋战国,而大统一时代就只会产生一言堂的学说,此道理古今中外如是。1

文学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伪。故君子耕稼田23鱼,其实一也。商则长诈,工则饰骂,内怀窥而心不怍,是以薄夫45欺而敦夫薄。昔桀女乐充宫室,文绣衣裳,故伊尹高逝游薄,而女6乐终废其国。今骡驴之用,不中牛马之功,鼦旃罽,不益锦绨之实。美玉珊瑚出于昆山,珠玑犀象出于桂林,此距汉万有余里。计耕78桑之功,资财之费,是一物而售百倍其价也,一揖而中万钟之粟也。9夫上好珍怪,则淫服下流;贵远方之物,则财货外充。是以王者不珍无用以节其民,不爱奇货以富其国。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10分土井田而已。』

1 豫:欺骗。

2 饰骂:弄虚作假。

3 窥(kuī):觊觎,窥伺。怍(zuò):惭愧。

4 桀:夏朝的暴君。

5 高逝:远走高飞。薄:亳地,商汤所居地之一。

6 不中:比不上。

7 计:计算。

8 一揖:一捧。钟:古代的计量工具,一钟相当于六十四斗。

9 服:习气。

10 井田:井田制。古时候,土地制作成“井”字形,一井有九百亩,中间一区一百亩为公田,余下八百亩为私田,私田分八家耕种,每家百亩,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获全部上缴国家,私田不再纳税。译文

文学说:“古时,商人流通万物而不欺骗顾客,工人造物坚固而不弄虚作假。所以无论是耕地种田还是打猎捕鱼都一样老实守本分。现在商人擅长欺诈,工匠致力弄虚作假,内心怀着欺诈的心思却不觉得惭愧,这就使刻薄的人变得更加欺诈,老实的人也变得刻薄。过去,夏桀生活骄奢淫逸,歌姬衣着华美,所以伊尹远离夏桀,到商朝国都亳地一带活动,歌姬最终让夏桀亡国。如今外来的骡驴不比我国牛马功用强,皮草毯子也不比国内丝绸更实用。美玉和珊瑚出自昆仑山,珍珠和犀牛角、象牙出自桂林,这些地方距离我们有万里之遥。按照耕田养蚕所付出的劳动力价值来算,一件物品要花费百倍的价钱,一捧物品需要万钟粮食才能购买。朝廷喜欢珍贵奇特的东西,奢侈的风俗就会在百姓中流传开来;朝廷认为远方的东西昂贵,本国的财货就会外流。所以,帝王不用无用的东西,这样会让百姓也变得勤俭,帝王不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使国家变得富裕。因此,管理百姓的途径在于提倡节俭崇尚农业,用井田制的方法分配土地就可以了。”

大夫曰:『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123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者。故圣人因天时,智者4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长沮、桀溺,无百金之积,跖56蹻之徒,无猗顿之富,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

1 街衢:街道。

2 殖:聚集。

3 因:因循,根据。

4 长沮、桀溺:《论语》记载二人为隐士,却亲自并耕。

5 跖蹻(zhí juē):穿草鞋的人。

6 猗顿:春秋末年的著名大富商。译文

御史大夫说:“从京城到四方、通过山川、经过郡国,凡是繁华富饶的城市,无不是街道四通八达,商人聚集、各种货物齐备的地方。所以有才能的人理应顺应自然的变化,有智慧的人会根据不同的地利,聪明的人靠别人供养,不聪明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耕田的农夫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