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瑰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20:46:30

点击下载

作者:张恩台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塔瑰宝

古塔瑰宝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古塔瑰宝作者:张恩台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ISBN:9787514323061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古塔瑰宝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七级浮屠大雁塔

大雁塔是古都西安的象征,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始建于652年,原称慈恩寺浮屠。

大雁塔是我国仿木构楼阁式砖塔的佼佼者,更以“唐僧取经”的故事驰名中外。塔上陈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其中两通珍贵石碑“二圣三绝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玄奘奏请唐太宗建大雁塔

大雁塔坐落在西安市南部的大慈恩寺内,也叫大慈恩寺塔,是我国西安最著名的古塔。

早在唐代,大雁塔就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塔内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两百多块。大雁塔也叫大慈恩寺塔,坐落在大慈恩寺。提起大雁塔,就不得不说慈恩寺。因为大雁塔的建成及日后的辉煌,是与大慈恩寺密不可分的。大慈恩寺创建于隋代,原名无漏寺。到了大唐贞观年间,唐太子李治因思念亡母长孙皇后,命人在无漏寺的旧址上造寺建塔,为母亲追荐冥福,这就是慈恩寺。■李治(628年~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亲是长孙慈恩寺是当时唐朝长安城里规皇后。他22岁登基,在位34年,模最大的寺院,面积约27万平方米,683年病逝,终年56岁,葬于陕西共1800多间,雄伟壮观,异常豪乾陵。华。

慈恩寺建成之初,就迎请当时有名的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玄奘就在这里创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后,慈恩寺就成了我国大乘佛教的圣地。

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由“慈恩寺”改称为“大慈恩寺”。

在唐代,大慈恩寺是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而位于寺内的大雁塔又是玄奘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在玄奘的带动下,慈恩寺很快成为中外闻名的佛学研究中心,盛极一时。不但国内僧众前来质疑问难的人络绎不绝,而且日本、朝鲜、印度和西域各国的僧人来到长安时,也大都慕名住在慈恩寺内。

唐代慈恩寺的殿堂楼阁都是用上等的佳木修筑而成,壁画均为阎立本、吴道子、尉迟乙僧等名家所作,特别富丽华美。■玄奘(602年~664年),唐朝时期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也是我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俗姓陈,名袆,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人物唐僧的原型。■大慈恩寺内的大雄宝殿

慈恩寺的碑屋,是放置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的房舍,装饰极为华丽。

唐高宗爱好书法,这块碑是用行书写成,用飞白笔法所写的“显庆元年”4字,更是神妙。迦蓝佛 是指释迦牟尼最初走出王宫,最先问道的外道仙人,又称作阿啰拏迦罗摩、阿蓝迦蓝、阿蓝、罗迦蓝、伽蓝等,意译是自诞、懈怠的意思。迦蓝佛与郁陀罗摩子并称于世。也是寺院道场的通称。

慈恩寺在唐代一直受到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的高度重视。唐代末年,由于战乱,慈恩寺遭到严重破坏。自宋代以来,大雁塔曾被几次修葺,但寺院的规模仅仅局限于塔下。

大雄宝殿内供有三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宝殿的东西两壁前,塑有十八罗汉及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大殿后面的法堂东墙有玄奘石刻拓像,两边有玄奘的弟子窥基和圆测的石刻拓像。法堂后面就是巍巍大雁塔。

大雁塔建于652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又称慈恩寺塔。关于“雁塔”这个名字的由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相传在玄奘法师西天拜佛求经的路上,有一天,玄奘法师走到大漠,遇上了风沙,迷失了方向。

此时,玄奘法师的粮食和水所剩无几,眼看就要陷入绝境。面对这种危机,玄奘法师依然淡然盘膝而坐,念经呼法号。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佛教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在我国,释迦牟尼佛又尊称为如来佛祖。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是佛教的开启者。

这时,从远方飞来一只大雁,在玄奘面前抖翅低鸣,频频将脖颈伸向远方。玄奘法师领会其意,就跟随这只大雁走出了荒漠,找到了水源。

玄奘法师对大雁充满了感激之情。回国后,在修建大慈恩寺的时候,他就将塔命名为“雁塔”。■俯拍大雁塔广场

关于塔名的另一种说法来自古印度迦蓝佛,据说他曾穿凿石山做五层高塔,最下面一层是大雁的形状,称为雁塔。玄奘最初设计建造的塔就采用了这种形制,故名“雁塔”。还有一种说法和佛祖释迦牟尼有关,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一只鸽子,解救天下苍生。唐代人习惯上崇尚大雁,通常都以大雁泛指鸟类,因此把塔取名为“雁塔”。关于雁塔之名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建塔的地点过去常有大雁落脚,在为塔取名时,正好有大雁飞过,玄奘一指大雁,就给此塔定名为“雁塔”。当然,不管“雁塔”2字究竟来自哪里,雁塔之名是确定了的。说起大雁塔,首先就要提到它■西安唐大雁塔的建设者唐代高僧玄奘。如果没有玄奘,就不会有赫赫有名的大雁塔。

627年,玄奘与其他僧侣一起结伴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印度取经。当时,唐王因建国之初,社稷未稳,下诏不许。后来,其他人纷纷退缩,而玄奘不为所动,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国前的3年时间,在佛经研究、语言梵文及物质精神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贞观三年(629),玄奘陈表出国,有诏不许,遂偷出边卡。丝绸之路 简称“丝路”,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商朝和秦汉时期。通常所指的丝绸之路是穿越中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的线路,是我国古代中外交流的国际通道。

629年,玄奘与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艰难的西域之旅。他一个人骑着马沿着丝绸之路,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经过整整3年的跋涉和25000千米的艰苦行程,终于到达了佛教圣地天竺。玄奘到达天竺后,在著名的那烂陀寺学习,并拜戒贤长老为师。住持 佛教僧职,又称方丈、住职。原来是久住护持佛法的意思,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禅宗兴起后寺院主管僧人称为住持。我国从唐代开始在寺院设立住持一职。

后来,玄奘又用了5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游遍印度国。当他返回那烂陀寺时,已经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地位仅次于恩师戒贤。

642年,在玄奘求法圆满准备返回大唐时,他接受邀请,参加了古印度规模空前、规格很高的佛教学术盛会。在会上,玄奘法师为论主,其辩才无碍、博学宏论折服了与会者,连续18天无人能发论辩驳。大乘僧众称玄奘法师为“大乘天”,小乘佛教僧众称他为“解脱天”,佛教里的“天”,就是菩萨众神。

为了回到大唐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玄奘说服劝阻自己回国的恩师、道友以及各国国王,于645年携经卷657部、佛像8尊以及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大雁塔化缘 佛教术语。本义是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化众生的因缘。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就是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募化活动。

玄奘的壮举震动了大唐上下,当时,朝廷在慈恩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出动1500多辆轩车,200多幅刺绣佛像,500多幅以金线绣出的经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辆宝车,是盛况空前。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担任寺院的首任住持,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

玄奘从印度归来后,为了保存从印度取回的佛经、佛像和舍利,想向朝廷提出在大慈恩寺建一座石塔。于是,玄奘就上书唐高宗,请求在慈恩寺正北门建一座高90多米高的石塔,以供奉和贮藏他从印度带回来的这些宝物。

唐高宗认为,石塔工程过于浩大,短时间内难以完成,不愿玄奘为此事辛劳。于是,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至于建塔的经费来源,玄奘的本意是通过化缘、信民奉献等方式自己筹划,只需朝廷批准即可。然而,出于对玄奘的关心,唐太宗特意提出:不愿法师辛苦。今已敕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助法师,足得成办。由此可见,大雁塔是“民建官助”的。而这个“官助”也仅仅是■大慈恩寺后面的大雁塔以“七宫亡人衣物”的相助,官府本身并不支出特别的经费。

大雁塔规模宏大,对于即使繁荣时期的唐朝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这个浩大工程的经费,居然是来自内宫的宫女,这有点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唐太宗时期,虽然也曾让一部分宫人回家,但皇宫里的宫人数量仍然很多,常有数万人。于是,那些生活凄惨而又毫无希望的宫人,便把宗教信仰作为她们重要的精神寄托。

这些可怜的宫人就把改变命运希望,哪怕是“来世”命运的希望,寄托于佛教。因此,在大雁塔及后来的小雁塔修建过程中,很多■武则天(624年~705年),我国宫女都把自己多年来辛苦积攒的积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蓄布施给大雁塔的修建,还有很多是诗人和政治家,终年82岁。她退宫女,在死后把遗物献给了大雁位后,唐中宗恢复唐朝,改称“则塔。天大圣皇后”。武则天去世后中宗将她入葬乾陵。

后来,“雁塔”虽经过武则天更拆重建,名称却一直沿用没有更改。房玄龄 是唐代初年著名宰相、杰出的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房玄龄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他善用伟才、敏行慎吉,可谓一代英才。

玄奘大师西去取经载誉回国后,受到了唐太宗敕请,并让他在弘福寺翻译佛经。当时的弘福寺集中了各地的博学高僧,组成佛经译场,由玄奘担任翻译主持。一直到大慈恩寺初建落成,玄奘才奉敕来到寺院任首任住持,继续译经。

在朝廷的支持下,玄奘主持的译经院规模空前。这支译经队伍以玄奘为首,由右仆射房玄龄和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奉敕具体组织,集中了全国一流的佛教精英。

由于玄奘精通三藏,深得佛经奥旨,广博各宗各派,梵文外语功力和学问根底深厚,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原著和源流变化,又要深会其意,纠正归失,补充疏漏,这项工作进展得颇有成效。

在翻译工作中,玄奘每天都自立课程进度,且用朱笔细心标注翻译进展记号,他一个人就译出经文1300多卷。

664年,操劳一生的玄奘法师因病在玉华寺圆寂。他的灵柩被运回长安,供奉在大慈恩寺,最后安葬于长安城东白鹿原上。

这位传奇式的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不畏艰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自唐代以来广为流传。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三藏法师取经故事的基础上完成巨著《西游记》,成为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阅读链接关于大雁塔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按照印度佛教的传说,当初的小乘佛教是不忌荤腥的。相传很久以前,古印度有一个摩揭陀国。有个寺院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是,好长一段时间和尚们没有肉吃。一天,空中飞来一群大雁。有位和尚半开玩笑地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刚落,只见一只大雁坠死在和尚的面前。和尚惊喜交加,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将塔取名为雁塔。七层宝塔与佛祖舍利

大雁塔建塔时,作为慈恩寺主持,高僧玄奘曾经亲自设计、指导和督导施工,他还亲自担运砖石建塔。

两年后,一座高5层的土心砖塔建成了,这就是最早的大雁塔。

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写的《述三藏圣教序记》。石碑侧蔓草花纹,图案优美,造型生动。

大雁塔初建只有5层,当时由于是砖表土心的缘故,质量不好,四五十年后,便逐渐出现坍塌现象。

到了唐代武则天年间,由武则天带头,各王公大臣共同响应,施舍了大量钱财,重新营建了大雁塔。此次修建后,把大雁塔建到了10层。章八元 唐代诗人,字虞贤,桐庐县人,人称“章才子”。771年进士,调任句容县主簿,后升迁协律郎,掌校正乐律。留有《题慈恩寺塔》诗一首,有诗集一卷传世。

正如章八元在《题慈恩寺塔》中所描述的那样:“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到了宋代熙宁年间,有游人登塔照明时,不慎失火,大雁塔旋梯损坏严重,不可再登。

此后若干年,大雁塔又因经历兵火战乱的破坏,上面3层遭到毁坏。于是,后人在塔的7层收顶攒尖,在塔体外又包砌了一层砖。这就是后人所见大雁塔的形状。

重修后的大雁塔塔身是用青砖■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砌成,各层壁面作柱枋、栏额等仿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汉族,浙江杭州人,他博学多才,初学虞木结构;每层4面都砌有拱门。这种世南,后取法王羲之,精通文史,楼阁式砖塔,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的杰作。唐四大家”,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长沙都督。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1000多年过去了,敕建的大慈恩寺寺院建筑早已不存在了,而民建的大雁塔却仍然保留,诠释着我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的风格。最初的大雁塔形状和结构是西域式的。塔的主体为五层,砖表土心,有相轮、露盘。整座塔呈三角形,形似埃及的金字塔。大雁塔经历过两次大的改建后,和当初刚修的大雁塔相比,外形以及内部的结构上都有很大的改变。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大雁塔塔身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組成。塔体各层都是用青砖模仿我国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

每层塔的4面均有劵门,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唐太宗御撰的《圣教碑》和高宗李治所撰《述圣记》两通珍贵石碑,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人称“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塔高64米多,塔基高4米多,南北长约48米多,东西长约45米多。作为一座雄伟的分层建筑,大雁塔的每一塔层都各有特色。

进入大雁塔南门,就可以看到塔的第一层。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就是当时雁塔风光的写照。

此外,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和《玄奘译经图碑》,也非常有价值。

在塔内第一层通天明柱上,悬挂着4幅长联,写的是唐代的历史、■唐太宗(599年~649年),李世人物、故事。同时,一层塔内,还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设有古塔常识及我国名塔照片展,享年50岁。唐太宗不仅是著名的政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结构和分类。诗人。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塔座登道的墁砖处,平卧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大雁塔入口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各大菩萨之首,是除了观世音菩萨之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

大雁塔第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这尊佛像是明代初年的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地的僧众,看到此像都争先礼拜瞻仰。

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普贤菩萨壁画两幅,以及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朗朗上口、意味悠长。普贤菩萨 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于是被称为“华严三圣”。

在大雁塔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有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

有关舍利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据说这颗舍利是印度玄奘住持悟谦法师赠送的,属一乘佛宝。

第四层设有一个大雁塔模型,是严格按照与真实的大雁塔1比60的比例由名家制作,选材上乘,惟妙惟肖。大雁塔的第四层比较简单,也比较宽畅。

在大雁塔第五层上,陈列着一块释迦如来足迹碑,该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足迹碑上有许多佛教图案,内涵丰富,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的说法。

在大雁塔第五层的塔室内,还收集展出有玄奘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通过这些诗词,人们可窥见玄奘在诗词方面的极深造诣。

大雁塔第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举行诗会时的佳作。第七层是大雁塔的顶层,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朵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

在第七层的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向人们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

来到第七层也就到了大雁塔的最高处,人们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景物尽收眼底,恰如置身于神奇美妙的佛国仙境。

在大雁塔底层南券门两侧,嵌立着两块高大的石碑。碑首有鳞甲森然的蟠,碑侧饰以富丽繁缛的卷叶蔓草。特别是碑座刻有生动传神的天人舞乐浮雕,舞带回环,似在飘动。这两块碑文上所刻的是《圣教序》,这个《圣教序》还有一个来历。

原来是立在玄奘所修的五层当■大慈恩寺佛像时,唐太宗父子应玄奘的邀请,为他新译的经文撰写了序文和纪文,这就是《圣教序》。序文和纪文写好以后,由当时与欧虞齐名的当朝宰相褚遂良书写,刻于石上。

砖塔顶层石室之中,现在此碑文完好如初。褚遂良手书被刻于石上,更显得字迹挺拔秀媚,有人誉其婉丽绰约如美女婵娟,不胜罗绮。世称《雁塔圣教》。后来,后人利用《圣教序》的文章,又分别在玄奘的故乡河南省偃师县、褚遂良曾经任职的同洲、玄奘曾经居住讲经的长安弘福寺立了3通碑,和大雁塔的那通碑,合成“一文四碑”。当然,在这4通碑中,大雁塔的碑是最早的,也是最为出名的。大雁塔与佛舍利可谓密切相关,千百年来,人们在谈论大雁塔时,总是禁不住对和大雁塔有关的佛舍利充满了兴趣。■大雁塔佛像弘福寺 位于贵阳市黔灵山群峰中心,素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誉。由赤松和尚建于1672年,“弘福”二字是“弘佛大愿,救人救世,福我众生,善始善终”的意思。赤松又被称为弘福寺的开山始祖。

佛教诞生在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尸体被焚化后,结晶体和未烧尽的遗骨,被称作舍利,由他的亲属和弟子们作为圣物收藏起来。后来被分成若干份,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据说,这些舍利的一部分传到了我国。

舍利来源于印度,梵语音译为“设利罗”,译成中文是为灵骨、身骨,是得道高僧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和一般死人的骨头不同。

舍利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呈莲花形,也有呈佛或菩萨状的;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也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但是,并非所有的僧人死后都可以产生舍利子,舍利乃佛祖或得道高僧道行甚高的体现,是其戒、定、慧三者转化的结晶,是佛祖或高僧在圆寂后火化时所生成的晶莹坚硬的颗粒。

火化后,仍然存在的原身体某部位灵骨,被称为佛牙舍利,顶骨舍利,佛指舍利等。这些舍利在佛教界非常珍贵,往往带有圣洁和神秘的色彩。

大雁塔与佛舍利密切相关。652年,玄奘法师当初为存放从西域所取经像、舍利而建造大雁塔,而玄奘法师究竟从西域带回多少舍利,历来有很多观点。■大雁塔附近的佛像

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匣骨舍利,具体数量并没有说明。而在该书描写修塔一节时说:“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后来,大雁塔经过武则天从新改建时,将塔中原有的舍利如何处置的,就没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了。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所取的佛舍利,究竟是另行存放,还是散失,这些都成了千古之谜。直到后来,大雁塔接待了来自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悟谦法师。悟谦法师原籍是陕西咸阳人,自幼出家,以玄奘为楷模,到印度寻求佛法。悟谦法师来到我国时,已经年逾古稀,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他■舍利子 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来到大慈恩寺后,把两颗珍贵的佛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舍利子赠给大雁塔。这两颗舍利,驮都,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一颗直径3.5毫米,一颗直径1.5毫米。身。是僧人去世,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现在大雁塔上安放的佛舍利,就是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形状不一,颜当年悟谦法师所赠的那两颗。色各异,有的像钻石一般。阅读链接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曾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他29岁时出家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人生真谛,创立了佛教,被尊为佛祖。公元前486年,80岁的释迦牟尼去世,弟子们将他的尸体焚化,把他留下的尸骨结晶体和未烧尽的遗骨称作舍利,并作为圣物收藏起来。释迦牟尼死后250多年后,古印度阿育王统一了印度。这位晚年皈依佛门的国王将佛祖的舍利收集起来,重新分成若干份,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千年宝塔的地宫之谜

我国历来就有建塔必建地宫的说法,所谓的地宫就是为埋藏舍利在塔基下面建造的地窖。■法门寺地宫

在南北朝以前一段时期内,高僧圆寂后,留下的塔舍利都放在塔刹里,到了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兴起在塔下埋藏舍利。■陵寝地宫的内部结构

最初,僧人们只是将放有舍利的宝函直接埋在地下,以后随着佛教事业的发展壮大及思想意识的转变,逐步发展为在塔下建地宫埋藏宝函。

地宫是我国古代石雕刻和石结构相结合的典型建筑,是陵寝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放死者棺椁的地方。

地宫一般都有一道石门,隧道内建有3道石门,构造形式和关闭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每道门都是两扇,用铜包裹门枢,安在铜制的坎上。法门寺 位于宝鸡市的扶风县法门镇。据传始建于公元68年,周魏以前原名也叫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在门槛的平行线内是用白玉石铺成的地面,紧挨着石门下角里面,凿有两个约有半个西瓜大小的石坑。对着这两个石坑里边约半米多高的地面上,同样凿有两个浅坑,在这两个浅坑的中间凿出一道内高外低的浅沟。

此外,每扇石门都预制好西瓜大小的石球一个,放在石门里面的浅坑上。当下葬礼结束、关闭石门的时候,两扇门并不合缝,中间离有10厘米空隙。

然后用长柄钩从石门缝伸进去,将浅坑里的石球向外钩拉,这石球就沿着凿好的小沟滚进了门边的深坑,合槽后恰好顶住了石门。

从此,除非设法破坏,这石门就再不能打开了。从地宫的构建我们可以看出古人高超的建筑智慧以及对佛教舍利的高度重视。

陕西法门寺发现的唐代地宫,是继兵马俑之后又一重大文物发现。这个地宫的发现,也引起了人们对大雁塔下是否有地宫的猜测。

人们普遍认为,在气势恢弘的大雁塔下也藏有千年地宫。但是,相对于发掘大雁塔的地宫,及时治理大雁塔的倾斜问题,才是文物部门面临的更为迫切的问题。

关于大雁塔下是否有地宫,有史以来,众多人士都坚持有地宫这一观点。后来,很多专家认为,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地宫一样,大雁塔下极有可能存在一座壮观的地宫。

地宫内很有可能藏有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域取经带回来的大量经卷和袈裟等稀世珍宝。

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过朝廷批准,玄奘亲自设计和组织建造了大雁塔。■西安大雁塔

但是,没有人见过这些珍宝究竟藏在大雁塔的哪个位置,历史文献中也没有记载大雁塔下面是否真的有地宫。■大慈恩寺的正门

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如今珍藏在哪里,又成了千古之谜。

2007年,我国地震局对包括大雁塔塔基在内的各内部结构进行了雷达遥感探测。探测结果表明,在大雁塔地下确实有空洞存在,这也为学者对大雁塔底下存有地宫的假想提供了依据。小雁塔 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约43米。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因为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因而称为小雁塔。

唐代在建塔的时候都会设有地宫,这几乎是唐代塔类建筑的固定形制。同是唐代皇家寺院的法门寺地宫与小雁塔地宫的成功发掘,更为这种观点的推断提供了有力旁证。因此人们推测大雁塔下的空洞,应该就是大雁塔的地宫。

假如大雁塔下有地宫,从塔的体量看,其规模肯定会比法门寺地宫大。大雁塔地宫和法门寺地宫应该是同种类型。

这是因为,大雁塔所处的大慈恩寺是皇家大寺院,地域广,院落多,建造规格高,寺院经济非常发达。作为官寺,大慈恩寺经常为国祈福。大雁塔又建在都城之内,不但规模大,藏品也非常丰富。

在法门寺地宫被发现后,地宫出土的除了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外,还有2400多件唐代的国宝重器,全部是稀世珍宝。和法门寺相比,人们对大雁塔可能存在的地宫充满了更高的期望。法器 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因为,当年唐高宗对修建大雁塔这件事是非常重视的。作为一个皇家寺院,大雁塔地宫里的珍宝规格也会非常高。

另外,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正是盛唐时期,国力雄厚,加上这两个皇帝都信佛,因此大雁塔里的珍藏会很多。■大雁塔里的金佛

大雁塔地宫里除了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佛舍利、佛经、金银佛像等宝物外,还可能保存着大量丝绸、各种法器、琉璃、玄奘亲自翻译抄写的经书、玄奘遗物、唐人抄写的经卷、石刻、壁画、皇家器皿、当时的外国人在这里供养的法器等。

此外,玄奘当年取经回来还带回了很多贝叶经,他带回的这些贝叶经在我国国内还从没有被发现过。

虽然唐代律法规定贝叶经一般都要上交给朝廷,多放到国立翻译场所保存,然而唐代后期也曾经几次搜集整理从印度传来的贝叶经,大雁塔地宫里藏有玄奘带回的贝叶经是完全可能的。

大雁塔地宫至今未被发掘,也没有被盗迹象。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经卷纸张保存完好,不但有光泽还有弹性等情形看,大雁塔内的贝叶比纸质如果结实,应该也和敦煌经卷一样保存完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震对大雁塔的塔身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塔内出现几处细小裂缝,而宝塔原本就存在塔身倾斜问题。

因此,保护好塔身,也就等于保护了地宫和地宫内文物,在倾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目前没有计划对地宫进行发掘。即使明确有地宫存在,保护古塔也优先于挖掘地宫。就这样,地宫和玄奘带回的舍利一样,成为了大雁塔的未解之谜。阅读链接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的佛舍利、657卷贝叶梵文真经,以及8尊金银佛像。关于佛舍利的数量,五代梁朝时期的护国录事参军王巾编著的《法师传》中记载,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匣骨舍利。而存于世上的只有一件石刻的玄奘手迹,大雁塔地宫里或许会保存很多玄奘手迹真迹。据说,玄奘从印度归来后,唐太宗为了褒奖玄奘的功绩和精神,特别命令后宫动用百宝,组织能工巧匠,用了4年时间为玄奘特制了一件绝好的袈裟,这件宝物也极有可能就藏在大雁塔的地宫里。雁塔题名历载文化底蕴

大雁塔不同于一般的佛塔,它坐落在当时的大唐都城长安,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从建成那天起,就与我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从最初的褚遂良亲笔作书,到千古留名的雁塔题名,再到后来的杜甫等五位大诗人相约大雁塔吟诗,千百年来,大雁塔的文化已经成为大雁塔的一部分。

大雁塔在我国古代最令读书人向往的就是雁塔题名。雁塔题名始于唐代,它是指在长安考试中的状元、进士齐集到大雁塔题名,以及武举在小雁塔题名的文化活动。■褚遂良画像

雁塔题名在我国科举史上历代都非常有名,那是学子们考取功名以后,进行欢庆和纪念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重要的传统内容之一。在唐代,科举制度日趋发展和完善。每年新科进士云集长安曲江进行宴庆,官方便在曲江池西侧杏园设宴欢庆,故称杏园宴。唐中宗时期,杏园宴罢,这些进士又齐集慈恩寺塔下进行题名活动,故称雁塔题名。雁塔题名究竟始于唐中期何时何人,却没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但是,雁塔题名的文化活动却一直沿袭到清代末年。按照唐代的典故,以科举入仕为首要的途径,科举的科目中又以进士科最难,也最荣耀。■大雁塔

当时,从地方到京城,成千上万学子经过层层选拔,最后进士及第者的名额最多也不过30人。这些费尽千辛万苦考取功名的学子,都把“雁塔题名”看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仅在唐代的8000余名及第进士中,就约有五六千名及第者题名于雁塔。科举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607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停止,经历了1300多年。

当年,大诗人白居易一举及第,他高兴地唱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其实,白居易这时已经27岁了,可见进士及第之难。

最初,读书人进士及第后题名在塔壁上,是用墨书写的。以后如果再有将相加身,就要用朱砂来书写了。题名之后,如果再被授官升迁或有人再来雁塔,就在旧题名处添一个“前”字,这叫“曾题名处添前字”。这种当时随意性的题名主要是炫耀于当世。

在大雁塔建成后,登塔抒情、赋诗作画的文化活动在历朝历代都一直持续着。千百年以来,登临大雁塔,赋诗抒怀的诗人就多达几百人,留下近千首作品。朱砂 古时称丹,自东汉人们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兴起炼丹术以来,我国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朱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作颜料经久不褪。我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大雁塔诗会文化活动之所以在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篇章,首先是因为皇上和朝廷官员的直接参与和推动,其二是金榜题名的状元、进士雁塔题名时频频聚会赋诗。

唐中宗时,每年中秋或九月九重阳节,皇帝都要亲临慈恩寺道场,登高赏秋,和随行官员们一起赋诗抒怀。在这些有利因素的推动下,雁塔诗会一时蔚然成风。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5人诗会。

752年,唐代大诗人杜甫、岑参、高适、储光羲和薛据等,到长安城南的慈恩寺游览。5位诗人兴致大发,每人赋诗一首。由于各人生活经历不同,诗的内容和意境也有很大差别。杜甫在诗中写道: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休时。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天,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白氏长庆

俯视但一气,焉能辩皇州?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卖炭翁》、《琵琶行》等。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山。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杜甫的这首诗,不仅描写了塔的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诗人已预感到社会的动荡不安,他怀念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婉转地批评了唐玄宗耽于享乐、不理朝政的荒淫生活。因此,这首诗内容的深刻和艺术意境,都是高适和储光羲的诗所比不上的。储光羲 (706年~763年),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名,如《牧童词》、《田家杂兴》等,风格朴实,能够寓细致缜密的观察于浑厚的气韵之中,给人以真切之感。大雁塔的佳作千年不衰,在大唐及以后的历朝历代中,都有很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千里来到大雁塔,留下佳作。深受武则天赏识的上官婉儿,就曾经写下《九月九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酒》一诗。而描写大雁塔最有名的当数唐代宗大历六年进士章八元。章八元在《题慈恩寺塔》中这样写道:■岑参(715年~770年),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极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西安大雁塔景观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大雁塔不仅是佛教的圣地,它也是诗词楹联荟萃的宝地之一。

沿着大塔座拾阶而上,就是南门洞券。洞券两旁有楹联“宝舟登彼岸,妙道辟法门”。类似的楹联,在其他3个门洞都能够见到。

在大雁塔塔内一层的明柱之上悬挂着四幅长联。

其一摘自唐太宗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集句而成;其二摘自唐高宗李治《大慈恩寺碑》集句而成。它们互相对应,可视为一联。三、四句为玄奘所作。贞观之治 我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因为当时的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代的第一个治世,也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