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做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10:40:18

点击下载

作者:冯志远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的青春我做主

我的青春我做主试读:

前言

走进如歌的生命,走过诗意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叹息时光的飞逝,叹惋落日的凄美,却任凭美好从身边转瞬即逝。不是青春短暂、岁月苍白,而是我们不曾将它涂上丰富的色彩。何不于喧闹中体会宁静,于繁杂中感受简约,以平静的心情看待得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功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之大境界。

首先,要学会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也是快乐的秘诀。唯有自信,才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保持乐观,从而想办法战胜困难与挫折。

要想办法让自己自信,自信就能快乐,快乐就能发掘潜能,就能高效。所谓快乐,越快越乐,越乐越快。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不难拥有良好的心态。

其次,要学会调节。

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喜怒哀乐,都在所难免。一次考试的失利,一场伙伴的误会,一句过激的话语,都会影响我们的心情。生活中的不顺心事总是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

最后,要学会宽容,培养自己宽广的胸怀。

一个人心胸狭窄,只关注自己,就容易生气,闷闷不乐,斤斤计较。而当你胸怀宽广时,你就会容纳别人,欣赏别人,宽容别人,自己的心境也就能保持乐观,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决定人心态的是人的理想、人生观、世界观。一个人具有远大的目标,正确的人生观,胸怀宽广,执着进取,挑战自我,不屈命运,坚信自己,积极思想,那么,他一定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美好的人生。《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共分10册:1.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2. 用信心奔跑的人3. 没有不带伤的船4. 痛苦是一颗珍珠5. 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6. 我的青春我做主7. 阳光灿烂的日子8. 为了理想去奋斗9. 奏响快乐的音符10.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

翻阅书卷,答案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你会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唤醒沉睡的记忆;从别人的奋斗中找回曾经的梦想,点燃希望的火种;从别人的感悟中找到成功的诀窍,扬起理想的风帆;从别人的性情中找到真实的自我,播洒爱的阳光,从而在愉悦与感动中,鼓足勇气,坚定信念,阔步向前方迈进。

本套丛书所选的文章篇篇都是精心选编,值得品读。在每篇文章后设有“心灵悟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心灵的距离,因而使得本套丛书更富有人文气息和启发性。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朋友们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人士及读者批评指正。本书编委会

一、父母不要当拐杖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行事方式,更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想让孩子早日独立,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放手,鼓励孩子自主自立,而不要一味地去做孩子的拐杖。

让孩子自己爬过那道坎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复杂多变、快节奏的时代,作为这个世纪的主人,必须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面临着竞争的考验。现代家庭里的独生子女,物质生活大多优越舒适,很多事情都由大人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难免会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将来参加社会竞争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为人父母者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成长为一棵迎风傲雪的大树,而不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

一位年轻的妈妈牵着1周岁左右的儿子在公园玩。他们来到广场的台阶前,面对十几阶的台阶,小男孩一下子挣脱出妈妈的手,想自己爬上去。他努力向上爬,年轻的妈妈在后面看着,并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他爬上两个台阶时,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看了看,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累得通红,小手也脏乎乎的,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最终他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他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

人的一生有无数的台阶,学习、工作、生活……孩子应该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的台阶呢?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答案,牵手、搀扶、拥抱、鼓励。很显然,如果家长牵着孩子的手或是搀扶着孩子,都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习惯于把父母当成拐杖而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走上台阶,就会使孩子成为“抱大的一代”,受不了风雨和困难,难以立足于社会;如果家长只是鼓励孩子继续前进,让孩子在尝试和实践中得到磨炼,获得了经验和能力,增强了自信,以后或许可以一鼓作气,爬上他人生最光辉的顶点。

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坎坷。如果孩子遇到一点困难,父母就介入其中,把孩子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充当孩子的保护神,孩子就失去了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成长机会,也无从掌握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孩子从小受些苦,经历一些挫折,当挫折成为过去时,孩子才能更加坚定信心,继续上路。

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独立能力,是孩子将来在竞争中取胜的基础。所以,父母应该及时放手,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的能力,将来他们才有可能立足于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

首先,应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促使其独立。许多孩子什么事都依赖于大人,家长也常常对孩子说:“只要你读好书,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负责自己的事,而不是依赖大人。不给孩子任何依赖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其次,留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学习自理自立的本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从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打扫房间卫生、洗小衣物等事情做起,让孩子养成自理的习惯。

最后,父母应坚持一贯要求,切忌妥协,督促孩子学会独立。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说:“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最关键的是家长要坚持战胜自我。有的家长一见孩子遇到困难,就冲上去帮忙、代劳,有的家长明明要求孩子自己做事,却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心软妥协,以至于前功尽弃。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一定要下决心坚持到底,不要轻易妥协。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认识世界、锻炼自我的机会,时代环境在改变,孩子的思想也在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应该随着孩子的发展不断调整,但是,教育方法无论如何调整,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都是永远不变的培养目标。心灵悟语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这一切都不是父母替代得了的,因此,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

给孩子树立自立自强的榜样

什么样的父母决定了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就必须给孩子树立榜样。可以说,改变孩子依赖性强的习惯,需要父母从自己做起才行。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品行修养有着巨大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不管父母是否希望孩子将来和自己一样,父母都在平常生活中给孩子做出榜样。不管父母是主动还是被动地塑造孩子,都在无形中为孩子修筑着一条成长的人生渠道。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父母抚养子女到成年,子女独立后再问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我们的生活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已经成年的子女依旧心安理得地靠父母生存。

李大爷是机关退休干部,他的儿子是典型的啃老族,自己有工作,但住在父母家里,吃用全由老人开支。媳妇更胜一筹,带着女儿,寄住在自己的父母家,母女二人的日常开销全部由父母承担。

前天晚上,孙女来电话,要报名参加学校推荐的一个艺术学校,学费每年3万元。要爷爷奶奶支付这笔费用。电话是奶奶接的,奶奶告诉孙女:“这笔费用很大,不是我们这种家庭负担得起的,你还是先学好文化课,以后有机会,或者你有能力,可以直接考正规的艺术学校。”结果,孙女给奶奶发了一个短信:我现在终于知道你是什么人了。你也别解释了,我知道了,你爱钱比爱我多。老天有眼,你死我都不会去看你一眼的。

李大爷的这个孙女学习非常糟糕,上初中后,每学期都有好几门功课不及格,奶奶让她好好学习文化也是有道理的。

李大爷的儿子、儿媳就是典型的啃老族,孙女理所当然地认为爷爷奶奶应该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当她没能达到目的时就对奶奶恶言相向。没有独立意识的父母教育出这样的女儿也不足为奇。现在年轻的父母多数都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备受家长溺爱,适应环境的能力差。有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有的习惯性依靠父母,感觉在父母身边才有安全感,喜欢与父母一起生活,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照顾。这些年轻父母有了孩子之后更加依赖父母,没有父母的赞助,他们的生活质量会直线下降。难以想象,自己尚未“断奶”的父母如何教育出独立的孩子。

现在的社会中,市场经济要求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已经成为立身处世所必需的一项生存技能。当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和拉里·佩奇接受访问时,他们没有把成功归功于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是“蒙台梭利小学”。因为在那里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养成了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独立自主的能力带给他们如今的成功。因此,在孩子进入社会竞争前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特别重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首先要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一个自立自强的好榜样。如果父母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也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父母的一举一动,以及父母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每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心灵悟语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家长应该和孩子共同做起,互相监督,改掉依赖的坏毛病。父母给孩子树立榜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发展的过程。平时家庭生活中,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一点一滴的日常小事中,影响、塑造孩子的独立性。

要相信孩子能独立做好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家长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对待,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他们,和他们一起分析探讨事情的实质。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在不经意之中提高。很多时候,有些父母往往会低估孩子的能力,不相信孩子能独立做好事情,甚至去干涉孩子,抑制了孩子能力的提高。这样做的家长忽略了孩子个性的发展,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其实,面对孩子的时候,如果家长相信孩子能独立做好,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可能就会收获一份惊喜。

一天,小布朗站在父亲面前,态度坚决地说:“爸爸,我想转学。”“为什么要转学,你在这所学校不是很好吗?能不能告诉我原因是什么?”

小布朗看着爸爸摇摇头,什么都没说。几天后,小布朗再一次提出了转学的要求,爸爸看到儿子脸上满是伤痕,明白儿子被同学欺负了,但为了慎重起见,爸爸什么都没说,而是在第二天悄悄来到学校,和老师进行了一次面谈。原来,小布朗就读的学校是附近唯一的一所白人学校,很多有钱人家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小布朗班上就有几个富家子弟,他们不仅不好好学习,而且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秩序。

为了教育这些孩子,老师想出了一个为大家树立榜样的方法。他发现小布朗不仅学习认真,而且喜欢动脑,于是把他树立为全班同学的榜样。但是,老师的一番苦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给小布朗带来了麻烦。那几个富家子认为是小布朗让他们出了丑,因此怀恨在心。

有一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没有同学能够回答,只有小布朗回答得非常好,老师借此机会表扬了小布朗,并让大家向他学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大家为什么回答不出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你们来学校是玩而不是学习的。孩子们,不要以为自己家里有钱就沾沾自喜,那些钱是你们父母的,并不是你们的,你们的生活需要自己来开创,而不是让父母代劳。大家要向赫伯特·查尔斯·布朗学习,他家并不富裕,学习却非常认真,和他相比你们难道不感到羞愧吗?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同学在身边,你们为什么不好好向他学习呢?”老师的话让几个富家子恼羞成怒。当天放学后,他们就在回家的路上把小布朗痛打了一顿。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爸爸终于明白了儿子要转学的真正原因。但是,附近除了黑人学校之外,再没有白人学校了,怎么办呢?父亲去征询小布朗的意见,小布朗坚决地说:“虽然黑人学校的学习条件比不上现在的学校,可是那里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学习,和他们在一起我会进步更快。爸爸,我非常非常喜欢读书,为了读书,我什么样的苦都可以吃……”爸爸不再犹豫了,第二天,他就为小布朗办好了转学手续。

经过勤奋刻苦的努力,小布朗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芝加哥大学攻读化学专业。进入大学之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学习也更加刻苦。1936年,他获得博士学位。毕业以后,布朗开始锲而不舍地进行有机硼化物的研究,1979年,他和合作伙伴一起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小布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科学大师,是和爸爸放手让他自己做出决定分不开的。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他甚至能够超越种族偏见,帮儿子转到一所黑人学校就读。最终,在爸爸的支持和鼓励下,小布朗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可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首先需要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如果小布朗的爸爸为了保护儿子不被欺负,让儿子就此辍学,在自己的庇护下成长,小布朗的人生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相信孩子,让他们独立尝试,不仅能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孩子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也有利于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信任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潜能,克服重重阻力,到达成功的顶点。获得信任的孩子,感觉身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

但是,常常有父母对孩子不信任。他们嘲讽孩子的幼稚,如“小孩子不懂事,瞎掺和什么”;嘲笑孩子相貌、能力等缺点,如“就你这破锣声音,还去唱歌”:打击孩子对未来所萌生的希望,如“你这么矮,还想做篮球明星”。类似的嘲讽和打击,说明父母对孩子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经常被父母嘲讽、打击的孩子,被父母否定了希望和未来,通常会感到难过、沮丧,严重的还可能从此消极下去。

孩子的成长是日新月异的,每天都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用静止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是不科学的。父母再了解孩子的性格、能力、天赋,也无法断定孩子将来一定能做什么,一定不能做什么。因此,与其打击孩子的自信,不如给他一份希望。心灵悟语给予孩子信任,也是给了孩子一种尊重。如果父母说相信孩子肯定能行,就是对孩子的价值和能力的肯定。虽然孩子可能没有这种意识,但是他会有被“重视”的感觉,这感觉会激励他为目标付诸努力,推动他积极做事。

你不可能扶着孩子走过一生

中国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事。从孩子学步的第一天起,父母就紧紧抓住孩子的手;遇到上坡下坎,父母干脆背起孩子走路;孩子上学了,从生活到学习,父母安排得头头是道;孩子考大学就业,父母帮忙选学校、选专业、找工作,一包到底;孩子成家立业后,父母赞助买房、操办婚事、抚养下一代。父母心甘情愿地付出着,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着,结果孩子像温室中柔弱的花朵,受不得任何困难和挫折,甚至成年后还要依偎在父母身边生活。但是,父母不可能扶着孩子走过一生,总有一天孩子要独自走下去,这样看来,现在的过度保护和溺爱,反而是把孩子送上了明天的险途。

中国的父母有爱子女的传统,他们习惯于把包办代替看作是对子女的爱。父母无条件地给予孩子一切,却忽视了这种给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没有一个人能从不断得到给予中学会给予,没有一个人能从给予中学会独立,父母能给予子女丰富的物质,但却不能把性格、胆识、能力、心理的发展等给予子女。

现在,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儿童的独立教育,他们认为孩子只掌握读写能力是不行的,还应该培养孩子动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自己作出决定的能力。美国的父母,从小就重视儿童独立能力的培养,因此美国儿童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认为依赖别人是无能的表现。

一个4岁的美国儿童在弯腰费力地系皮鞋带,别人想去帮忙,却遭到了拒绝。孩子问:“你知道我多大了吗?”“不知道,但我想你还小。”“我已经不小了,我都4岁了。”孩子的意思是他已经长大了,系鞋带这类事不需要别人帮助。这孩子身上体现的自主意识在美国是很普遍的。

英国的《早泰晤士报》是专为孩子办的报纸,该报拥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三四千名9~15岁的小记者。这些小记者揣着记者证巡游万里,遍访千家,在采访中表现得十分老练和超乎寻常的大胆与坚韧。小记者曾经采访过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她无所不问。他们还大胆地去采访世界名流,一个8岁的女孩朱丽叶,在一次集会上,毫不犹豫地推开拥挤的人群去采访摇滚歌星乔治。她问这问那,直到乔治有点不耐烦地戏谑道:“快些,快提出你真正的难题吧!”小朱丽叶却自信地回敬道:“这应该由我决定!”

英美孩子的成熟、大胆、自信、勇敢,正是他们父母放手的结果。美国幼儿教育理论大都以儿童发展的自发性和自由教育为基础,促使儿童在生理、智力、情感及社会要求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帮助儿童获得基本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在自主的生活能力锻炼中产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进而这种意识促进了自身独立生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要求每个人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才能经受人生的挫折,才能符合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起码标准。否则,即使智力超群,也可能会被激烈的竞争无情地淘汰。因此,爱孩子的父母,就应该学会放开扶着孩子的双手,引导孩子掌握独立自主的能力。只有这样,将来他们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时,才能保持头脑清醒,灵活应对。面对千难万险时,他们才能意志坚定、百折不挠。

现在,许多家庭培养出了缺乏独立性的“温室花朵”,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在精神上无法给孩子“断奶”的亲子情结造成的。所以,现在教育孩子的当务之急,就是父母还给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权力,而不是把孩子关在父母的关爱和庇护的温室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风雨见世面闯世界;放手,让孩子在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长大成人。

在第28届心理学会上,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斯发表的《中美儿童发展》引起了关注。她的研究结果表明: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美国孩子爱笑意味着他们比中国孩子更快乐。一些中国专家认为,造成中国孩子笑容少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以及对孩子的高期望有关。父母的大包大揽直接导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也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孩子在独立面对问题时,常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是浅尝辄止。尽管如今孩子的物质、文化生活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但孩子身上却缺少了快乐独立自主的精神。

家庭并不是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的一个元素,一个缩写,父母大包大揽,人为地为孩子设计环境,会让孩子缺少对社会的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的认识,造成孩子心理、人格的缺失。因此,父母应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主自立,不为孩子大包大揽。

首先,要坚持父母不包办代替,根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己做自己事情的习惯。

其次,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常常有家长认为孩子的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教育孩子也是以顺从听话为主。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好事,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时,就应该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从而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能力。

再次,鼓励孩子动脑,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凡是孩子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去想,而不是采取家长单方面的输入方式。有些父母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的问题,给孩子讲故事,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实际上,所有这些往孩子脑袋装知识的方法,都不如让孩子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有效。心灵悟语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孩子年龄小,自己收拾玩具很费劲。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不能因为一时心软就包办代替。

放养式教育

父母溺爱越多,包办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相反,如果父母采用放养式教育,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独立性就会不断增强。江苏省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中,父亲高中文化,农忙务农,农闲外出打工,母亲初中没毕业,以种田为生。就是这样的父母却培养出一对不平凡的双胞胎儿子,双双考入清华大学,成为当地一时的佳话。问起父亲对儿子们的教育方法,他朴实地说:“没有什么好方法,主要是从生活中得到启发,对孩子实行‘放养式’教育。”

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关注孩子将来是否能够独立应付外面的世界。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成才,于是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为孩于做出所有的选择。这些家长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陪着孩子学习,为孩子洗衣做饭,端茶倒水,结果使孩子感觉是在替家长完成学业,丧失学习的兴趣。如此一来,家长不仅把孩子应负的责任揽到自己的肩上,还剥夺了孩子的学习自由,让孩子失去奋发向上的愿望,这样的孩子肯定很难成龙成凤。

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然而爱的方式、方法不同,却会让孩子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孩子的未来终归要靠自己去开创,而孩子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独立的生存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小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认识世界、锻炼自我、学习独立生存能力的机会,因此,不妨做个“懒”家长,让孩子勤于思考、经常实践,这才是真正地为孩子着想,对孩子负责。

吉米夫妇8岁的女儿朱蒂总是取得满分。朱蒂平时勤奋好学,喜欢动脑,速算、问答题都是她最先做完,那些思考题、作文也是班上做得最好的。

当人们让吉米夫妇介绍一下他们的教育经验时,他们说:“我们从来不管朱蒂的作业,也从不看着她学习。在朱蒂上学之前,我们就开始给她灌输一种观念:学习只是她自己的事,将来就算是有出息也是她自己的事。我们一直在给朱蒂讲这个道理。几年来,我们把责任都交给了她自己,同时我们也把自由还给了她自己。朱蒂每天的作业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完成的,即使是作业多,在学校做不完,她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做完作业。我们要求她每晚8点半之前睡觉,有一次她贪玩,结果忘了做作业,到睡觉时才想起来,我们却告诉她。‘作业没完成是你自己的事,只有等着明天挨老师批评吧,现在是睡觉时间,你一定要上床去睡觉。’从那以后,朱蒂再也没有耽误过自己的学业。”

事实的确如此。正是由于吉米大妇平时不管孩子,实行“放养式”教育,才使得朱蒂有了更多的自由,也使她找到了许多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没有家庭作业的时候,朱蒂会一边查字典一边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利其他一些有趣的故事。有时父母问她为什么爱读这些书,她就告诉父母说因为她的同学们都爱听她讲故事。朱蒂还爱画漫画,她把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画到她的画里,她说这样很好玩。爸爸过生日时,她送给爸爸一张她自己画的漫画作为生日礼物,在那张画画上她画了一个小老虎,用头顶着一本厚厚的书,然后递到一头戴着眼镜的大牛的面前……女儿跟父亲解释说:“我属虎的,你属牛的,你平时爱看书,所以我送给你一本厚厚的书。”

朱蒂在家中是自由的,父母告诉她孩子和成人一样可以讲出自己的道理。每当朱蒂做错事,父母从来不打骂她,只是与她讲道理,一直到她自己明白错误。

父母从不因为考试成绩好坏而去奖惩女儿,他们让朱蒂明白,学习的好坏是她自己的事情,既然是自己的事,家长没有任何理由给予奖惩。

吉米夫妇放手的结果是,朱蒂得到了自由宽松的成长空间,有机会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在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塑造了个性,养成了独立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常不敢对孩子放手,更不敢想象“放养式”教育,总希望孩子生活在自己的庇护下,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才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成才。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家长能够大胆放手,多让孩子去体验、去锻炼、去实践,孩子的能力就能够得到迅速增长,并更加愿意去尝试、去探索。相反,家长越是不敢放开紧握孩子的手,孩子越容易变得胆怯内向,因为没有独自尝试新事物的经验,对任何事情都畏缩不前。

在美国,父母培养教育孩子过程中,大多持“放”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有独立的人格,无论孩子多大,父母都应该尊重他们的行为选择,可以顺其自然地给予帮助,但不能越俎代庖地。在中国,父母大多持“管”的态度,把管教孩子当成自己的天职,对于孩子从小到大,事无巨细地全部包办代替。这种当“放”不放的教育,让孩子缺乏独立性,离开父母的庇护就茫然不知所措,从小学到毕业后参加工作,都离不开父母的照顾,甚至成年后还在做“啃老族”,这也让很多家长尝到了不当教育的苦果。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过“六个解放”,他主张:1.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2. 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3. 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4. 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谈;5. 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取得

更丰富的学问;6. 解放儿童的时间,不用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

闲时间消化所学,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

高兴干的事。心灵悟语家长望子成龙的出发点没错,但是家长的心态应该改为“让”子成龙。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有更多选择的自由,激发孩子的责任心,激发孩子潜在的创造力和学习欲望,让孩子自己去蜕变成龙,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龙。

别和孩子贴得太近

孩子年幼时,父母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可以看到已经有自理能力的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家长的服务:孩子换衣服,家长帮忙脱衣服、换鞋;孩子吃水果,家长帮忙削皮:孩子喝水,家长给倒好放到眼前;孩子吃饭,家长把最好的菜放在孩子跟前……家长恨不得把孩子抱在怀里,永远不让孩子受一点点苦难和危险,这样保护过度的结果是害了孩子,让孩子一生碌碌无为,甚至心理出现严重障碍。

事实上,父母给予孩子爱和关怀,也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孩子从中受益。距离太近,爱子太切,或许就会变成孩子的灾难和痛苦。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在自己屋后的地里栽种了20棵桃树。儿子看到父亲在果树与果树之间挖下一个个土坑,准备把半年来积攒下的猪粪、牛粪等肥料埋进去。儿子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要在果树之间弄上个土坑,这样有什么用处?”“小树正在长身体呢,不补充营养不行。”父亲满眼怜爱的看着树苗说。儿子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挖起来,父亲看见了,说:“这样不对,你挖的坑离树太近了,要保持半个锄把长的距离才可以。”儿子反驳道:“那么远,小树还能吸收到养分吗?”父亲说:“太近了,小树一下子吃不消这么多的养料,会把它‘肥’死的。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有利于小树一点一滴地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须生长。为了吸收更多的肥料,树根会拼命地往有肥料的地方钻,这样小树就能长得又壮又高。”

父亲栽树的道理说明爱也要有一定的距离,只有保持合理的距离,才能让爱发挥最大作用。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育孩子,家长爱孩子,就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凡事都为他们准备好,而是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实践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小小是父母的独生女,聪明伶俐。父母怕她和别的孩子交往学坏了,因此总让她一个人待在家里,也不允许女儿把伙伴或同学带回家来玩。小小总是一个人在家里学习和玩耍,经常感到孤独和乏味,她很想念小伙伴们。后来,她为了能和伙伴们一起交往,她开始制订并实施了自己的计划,其中包括偷钱买玩具送给伙伴,以收买的方式换取他人的亲近和好评。小小的错误心理正是因为父母把她管得太严,贴得太近,给予孩子过多的爱,反而挤压得孩子没有任何自己的活动空间。

很多例子都说明,父母和孩子贴得太近,给予孩子过度的爱,是在害孩子。孩子在父母严实的保护下,胆小怯懦,个性孤僻,遇事退缩,一旦踏入社会,他们就会害怕与人交往,害怕竞争,害怕承担风险,害怕别人的非议,害怕社会环境的变化……家长对孩子专制、包办的爱,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妨碍了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最终将一事无成,抑郁终生。

要避免这种伤害的发生,家长就要放开孩子的手,给孩子一定的距离和空间,让孩子在经历风险、挫折以及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胆量、意志力、独立性和自信心。父母过多地管束孩子的行为,从穿衣戴帽,到择朋交友,都要加以指导,在这种管制下孩子所滋长的不是自信心,而是对父母的依赖和对自己的怀疑。这样的孩子只有软弱性,没有坚强的品质,当他们日后走入社会独立生活时,暂时的困难和挫折就能把他们击倒。心灵悟语孩子的未来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需要他们拥有一股拓荒者的勇气与自信,而不是恐惧与畏缩。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将来更好地面对生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父母现在就要远离孩子,看着孩子自己去做事,并及时给予孩子信心和鼓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独立成长需要空间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竞争的剧烈,父母们渴望孩子成才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有些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冻着”,对孩子的生活悉心照料,事必躬亲,就连孩子的内心世界也不敢有一点忽视;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管束和规划越来越多,时时刻刻地看管、监视和提防;这些做法不仅让父母耗尽时间、心机和精力,也剥夺了孩子的独立空间,让孩子感觉像“笼中的鸟儿”一样没有自由。关爱子女本是天下父母的最美好心愿,但如果关心到孩子没有一点独立空间,关爱可能就变成了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其实,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需要一个不受束缚、能够自由自在成长的空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像小鸟一样快乐飞翔,像小草一样茁壮成长。

美国超大公司纽约总部的办公室门口,摆着的一个漂亮的鱼缸。鱼缸里十几条鱼开心的嬉戏着,时而游玩,时而小憩,吸引着众人欣赏的目光。两年过去了,小鱼们的个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三寸来长,在小小的鱼缸里游刃有余地游来游去。

一天,董事长的顽皮小子来找父亲,看到这些小鱼,好奇地试图去抓出一只来,慌乱中,鱼缸被他从桌子上推下来摔碎了。人们把鱼捡起来,放到院子中的喷水泉里。两个月后,一个新的鱼缸被抬了回来。人们跑去喷水泉边捞鱼时却发现,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那些鱼竟然都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一尺!

对于鱼的突然长大,人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喷水泉的水是活水,最有利于鱼的生长;有的说喷水泉里可能含有某种矿物质,促进了鱼的生长;也有的说那些鱼可能是吃了什么特殊的食物;但无论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喷水泉要比鱼缸大得多!

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长得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给他们活动的自由,而不是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于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而带来孩子更快发展的现象称为“鱼缸法则”。

鱼缸法则说明:要想让孩子快速成长,父母就应该给孩子更多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克制自己为孩子做事的想法和冲动,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充分的空间。父母完全可以丢弃多余的担心,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每位父母都是孩子的引导者,而不是强制者。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定位,每个孩子的世界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孩子们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自身的处事方式,父母过于强制孩子做事的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父母信任和尊重孩子,得到信任和尊重的孩子会因此更加爱父母、尊重父母。

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意味着让孩子知道属于他自己的事,他能够做好,应该做好。父母可以帮孩子,可以教他,但不可能总是代替他,更不可能代替他一辈子。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生存能力,以后他就会很有信心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面对困难也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因此,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还给孩子一定的空间。

1.在孩子幼年时给予孩子足够的活动空间。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高峰期,需要充足的营养和活动。孩子从爬开始,活动范围一点点扩大,孩子的各种活动有利于躯干和四肢的发育,加速胳膊和双腿的骨骼与肌肉的生长,帮助孩子掌握灵活的控制力和协调力。此时限制孩子的活动,不给其活动的空间,会影响孩子正常的身体发育。

2.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异,出于好奇心,他们常常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总要自己试一试,对此,家长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

3.父母不要对子女过度保护,以为他们承受不了失败,过度保护只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及早给孩子一个尝试失败的空间,让孩子体会失败的痛苦和郁闷,才能激发孩子树立战胜失败的信心,获取百折不挠直至成功的勇气。父母如果怕孩子失败,因此什么都不让孩子干,最终只会害了孩子。任何事都有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失败可以积累经验,失败可以体验生活百味,失败还可以锻炼意志,只有不断跨越失败才能迎来成功的曙光。

4.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孩子养成积极思考、爱动脑筋的好习惯。人的大脑像一部机器,不用会生锈,越用越灵活。有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按自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有些父母盲目超前培养,揠苗助长;还有些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强制进行填鸭式教育;这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思考空间的做法,无异于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束缚了孩子思维的发展。心灵悟语家长爱孩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但家长也要懂得和孩子保持适当距离,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孩子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

给孩子“授权”的艺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都开始注意居室的美化,进行了精心的装修。但是,大人们享受着无比的舒心和满足时,孩子们却在高雅的装饰中失去了自由。床上不能去,怕孩子弄脏床单;沙发不能随便坐,怕孩子损坏了“真皮”;衣柜不能乱翻,怕孩子弄乱衣服;墙上不能乱画,怕孩子涂得乱七八糟……

孩子自发地到处乱涂乱画,翻箱倒柜,本是他们的天性,是孩子的好奇心使然,是孩子创造性的开始。家居装修美化自然无可厚非,但父母也应该注意在建造现代化居室时,给孩子留下一块他们可以做主的“自留地”,授权给孩子,让孩子自行布置和装饰。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迈克尔教授指出: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

搬了新家之后,美美拥有了自己的房间,这让她很兴奋,每天在憧憬中想象着自己房间的布置。看到女儿的心思,爸爸做出了决定。“这个房间你喜欢吗?”“喜欢,太喜欢了!”“那么,这房间怎么装修布置就由你自己来决定,好不好?”

美美惊讶地睁大眼睛。“真的吗?由我自己来决定?”“没错,因为这是你自己的房间,你有权自己来设计安排,爸爸妈妈也相信你会做得很好。”

有了爸爸的话,美美的信心大增。她翻阅各种资料,去同学家里参观,构思出了几套房间设计的计划。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美美选出了最终方案。在装修房间的时候,爸爸就让装修师傅根据女儿的要求,装出了她心目中的房间。

有了这次自己决定的机会,美美的自信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个完全由她自己设计装修的房间,让她体会到了独立做事的成就感,也让她感受到被人信任的快乐。

此后,无论做什么事情,美美都要求独自完成,而且完成得很好,美美的自信心在独立中越来越强。

与美美的爸爸相反,淘淘的妈妈在装修房间时,尽管淘淘上网搜集了很多房间装修的资料,兴致勃勃地准备自行设计房间,却遭到了妈妈的极力反对。

淘淘很不解,“为什么我不能设计自己的房间?”“当然不可以了,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才不是呢!”淘淘反驳道,“你看我搜集了很多这方面资料了,况且我已经上中学了,不是小孩子了。”

妈妈看了看几张儿子搜集的资料,说:“我还是不同意你自己设计房间。”“为什么?”“虽然这个房间是你的,但装修的事情应该是大人做的,和你没有关系。”“就是因为这个房间是我自己住的,所以我才想自己设计呀!”淘淘有些委屈。

妈妈的态度还是很坚决,“不行,首先,这不是你一个孩子该做的事情。再有,你自己万一设计得有问题,需要返工,会给我们造成很多麻烦。”“但是妈妈……”“这件事没的商量。”妈妈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对于妈妈的决定,淘淘失望极了。

两个家长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美美在爸爸的鼓励和帮助下,独自设计完成了自己房间的装修,不但达成了自己的心愿,还在独立设计装修的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淘淘在妈妈的打击下,被迫放弃自己之前的所有准备,不但被妈妈打击了自信,在妈妈坚决不放权的做法下,渐渐地,可能还会失去独自做事的信心和勇气。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智》一书中说:“当孩子有一股冲动,想要有秩序地安排东西时,一定是看过大人们做过如此的安排。当小孩第一次凭他对环境的印象行事时,即表示他对秩序开始敏感起来。如果有一定的步骤供小孩遵循,则他在做这种有目的的动作时,会觉得趣味盎然。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方法能够让小孩如此专心致志地工作。”让孩子独自设计布置自己的小天地,不但给他们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还会让他们体会到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对孩子进行爱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对于孩子,自己的房间就是自己的第一个独立空间,孩子们都很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愿来装修布置。父母不妨授权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来布置自己的小天地,充分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自立精神,让孩子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氛围中自由成长。心灵悟语适当给孩子一些权力,对孩子的成长有益无害。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有自己的种种需要和权力。家长应该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和情感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授权给孩子,哪怕给自己添麻烦、费时间,也要对孩子合情合理的想法给予支持。

学会与人打交道

众所周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树立自信的根本,也是幸福生活的保证,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人需要交往,人离不开交往。在这个独生子女普遍化的时代,孩子更渴望友谊,渴望拥有一个同龄的朋友圈子,而不是仅仅与身边对他关怀备至的亲人进行交往。孩子与各种各样的同学伙伴交往,自己选择朋友,既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性,也促使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自发地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适应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有些家长却忽视了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性,怕孩子在外面出危险,孩子离开学校,就要求孩子马上回家,导致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

一个女孩在日记中倾吐自己的烦恼:

我爸妈对我什么事都管,他们对和哪些同学交朋友特别敏感。如果我和女生交朋友,他们要逐一进行资格审查。学习不好的不能交,爱说话的不能交,把自己打扮得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灵活的也不能交。如果是男生,干脆免谈。我的电话也要经过父母审核才能接进来,现在都没有同学打电话给我了,嫌我爸妈像审犯人一样盘问。

上周我和两个男生同路回家,被妈妈看到了,她晚饭时就问:“和你同路的那两个男生是谁?”爸爸接着说:“你在右边,他们两个在左边。”

我实在受不了他们这种监视的态度,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们盯得这么紧,管得这么严,都没有人愿意和我交朋友了,真是郁闷。

女孩的父母限制的不仅仅是女儿和谁交朋友,更重要的是窒息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独立精神。孩子不仅属于家庭,属于父母,也属于社会,总有一天他们要走上社会,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父母从小就限制孩子的交往,连孩子选择什么朋友都要一管到底,设限设卡,孩子根本无从获得交往能力。当孩子走向社会时,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也不具备合作精神和适应能力,又怎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呢?

事实上,封闭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现在这个开放的社会的要求,也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现在的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要求每个人都善于与人打交道,社会活动能力强,能较快适应环境。如果孩子从小交往范围就很狭窄,长大后也不能很快做到这一点。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成才的基础是智商,而至关重要的却是情商。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是孩子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存必备的技能和素质。放眼世界,每个成功的人,往往都是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未来社会需要孩子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然而,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因此,父母应当正视孩子的交往,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孩子从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同他人、同社会的交往。乐群是人的本能,交往是人的需要。通过交往,才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交往,才形成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孩子也是在交往中,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学习、成长,并走向成熟的。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交往需求,支持孩子的正常交往活动。

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交往需求,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用哭、笑来表达和交流自己的需要与感情;孩子学会走路说话以后,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游戏成为他们交往的重要内容;孩子上学后,开始注重交往中与同伴友谊的持久性;孩子到达青春期时,少男少女们更急切地想要冲出家庭的狭小天地,寻觅知心的朋友;进入青年中后期,他们开始新的、更大范围的交往,独立地和陌生人交往,和挚友推心置腹,和父母协商对话,在交往中他们渐趋持重老练,形成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自主性和稳定性的交往心理。交往心理的发展,促使孩子从自我走向社会,从幼稚走向成熟。

因此,父母不妨拉开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朋友,让孩子融入到由同龄伙伴组成的团体中去,而不是用心良苦地限制孩子的交往对象。孩子在选择朋友时,常常有一种潜在的互补意识。如果他乐于和调皮淘气的孩子交往,也许正是他自己太过温顺、懦弱,渴望自己能具有对方一样的性格特征,所以和调皮淘气的孩子做朋友,反而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完善。如果他喜欢和学习不太好的孩子交往,家长也不要因此担心,学习不太好的孩子可能威信很高,热心助人,富有正义感。在与不同人的交往过程中,孩子掌握了与人相处的艺术,将来也会成为一个非常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人。心灵悟语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沟通、联系和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人际关系越来越被人看重。父母爱孩子,希望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就要从现在起,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正视孩子的交往。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事

很多父母习惯性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品,孩子的任何事情父母都要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规划,结果孩子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孩子也有他们的价值观,对待友谊、成功、失败等都有自己的看法,对周围的环境也有自己的定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处理方式。所以,大人不宜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而应放手让孩子结交自己喜欢的朋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孩子希望自己独立完成的事家长最好不要插手,不要随便批评孩子的朋友;孩子们一起玩时,家长最好不要参与其中,也不要给自己的孩子出主意;在旁边指手画脚只会给孩子带来尴尬,让自己的形象受损。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感和责任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激发孩子学会独立的能力,更好地表现自己。

欣欣今年12岁,是一家夏令营的辅导员助手。因为她公正、热情、待人细致周到,这个暑假是她第三次被聘做助手,照顾年幼的夏令营成员。妈妈很相信女儿的自理能力和出色的社交能力,对她整个暑假都在夏令营生活很放心。这天妈妈忽然接到欣欣的电话,妈妈高兴地问她情况怎么样,却发现女儿有些情绪不佳。“欣欣,有什么不对吗?告诉妈妈,好吗?”“妈妈,我们原来的辅导员走了,新来的辅导员王老师很粗鲁,对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很厉害。”“那么,她怎么对你厉害了呢?”

今天早晨我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我的队员召集到早餐处,她竟当着全队人的面,把我训斥了一番,让我在队员面前抬不起头。

欣欣的声音有些沙哑了,妈妈很为女儿难过,“欣欣,妈妈可以理解,你一定觉得很不好受,但愿你同妈妈谈谈,可以感觉好一些。新辅导员可能是粗鲁主观一些,不注意对待工作人员的态度,但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相处,也是你参加这项服务的目的之一。妈妈相信:你肯定能够想出办法与王老师的关系处得融洽一些。其实妈妈在工作中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但是妈妈还是一直坚持在工作,而且现在工作得很愉快。这件事情妈妈知道你的委屈,但是妈妈也相信你能够自己处理好这件事情,无论如何,妈妈一直支持你。”

夏令营结束后,欣欣高高兴兴地回家告诉妈妈,她已经和王老师成为好朋友。原来放下电话后,她主动去找王老师谈了一下,告诉了老师自己没有按时召集队员的原因,老师不但向她认了错,还向她请教了一些前两次参加夏令营的经验,让她感觉骄傲不已。

妈妈给了女儿一些指导和鼓励,但是并没有站在女儿的位置上替她处理问题,而是给女儿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女儿独自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欣欣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并在与人相处的技巧上更进一步。相反,如果妈妈因为心疼女儿,相信女儿,就跟女儿埋怨辅导员的行为,甚至干涉女儿的事情,给夏令营的营长打电话讨说法,或是直接让女儿离开夏令营回家,这样的做法可能就会让欣欣感觉到更加委屈,让辅导员在欣欣心目中的形象更加恶化,还会让欣欣养成遇到问题就找妈妈的习惯,而不是先从自身找原因,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丧失锻炼能力的好机会。心灵悟语每一个人都是在形形色色的关系中长大,与家庭、社会的各种关系给了孩子不同的影响,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但社会是现实的,即使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也无法阻隔孩子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大环境的接触。完全干涉、阻隔孩子的成长生活,让孩子生活在父母设计的“无菌环境”中,只能剥夺孩子与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孩子无法全方位地看这个社会,结果只能影响孩子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失去对社会阴暗面的免疫力。

独立思考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品质,也许终其一生都会缺乏独立性,更别说有什么突破和创造了。因此,父母应该从小就给孩子提供尽量多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成长为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人才。独立思考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孩子的智力。

吃过晚饭后,爸爸在一边看书,女儿在另一边写作业。“爸爸,这道题怎么做?”

听到女儿的发问,爸爸皱起了眉头。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发问了,女儿一遇到问题就向父母求救,一点都不知道自己思考。看着女儿拿来的题目,爸爸的眉头皱得更深了,这样的题目对于女儿来说根本不难,只要稍微动动脑,思考一下,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你自己好好看一下题目,然后思考一下,就会知道答案了。”爸爸不想再直接告诉女儿答案,他想让女儿自己试着去思考。

没有得到答案的女儿回到桌子面前,同样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题目,她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

看着苦苦思索的女儿,爸爸觉得这么做也不是办法,于是,他放下手中的书,来到女儿的身边坐下。看到爸爸坐在自己的身边,女儿以为爸爸愿意告诉自己答案了,然而爸爸还是没有说出答案。爸爸只是拿过一支笔和一张纸,把题目中所列出的条件都写在了纸上。开始女儿并不明白爸爸在做什么,紧紧地盯着那张纸。慢慢地,女儿从纸上看出了答案。于是她按着自己的思路写出了答案。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用眼神鼓励女儿自己去寻找答案。

从此以后,当女儿再遇到难题的时候,她不再在第一时间去问别人,而是先试着自己思考,自己从中寻找答案。

上例中的爸爸原来可能经常性地直接告诉女儿正确答案,让女儿逐渐产生依赖性,没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爸爸意识到这一问题后,立刻转换方式,采取引导提示的办法,帮助女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女儿尝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快乐后,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慢慢学会遇到问题时自己独立思考,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使愚者成为智者的钥匙,遇事缺乏思考是智者变愚的根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使孩子学习新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孩子在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反复地思考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接近成功的殿堂。

但是,中国的父母好像太“爱”孩子了,怕孩子吃苦,对孩子的饮食起居、活动、学习、交友等方面都采取大包大揽的做法,甚至有的父母还会替孩子写作业。孩子的事情都由父母解决了,自己自然不需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自做决定了,久而久之,孩子就离不开父母这根“思考拐杖”了。这样的孩子一旦自己面对问题,因为没有“拐杖”的支撑,可能就会重重地摔倒在地。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小,孩子的想法比较幼稚,所以事事都让孩子听大人的;也有的父母认为吃饭穿衣这些生活技能不用训练,孩子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走向独立的机会。美国的家庭教育专家斯托夫人说:“一个人是否具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往往是这个人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为了使女儿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的办法是尽量让她自己的事自己做,并耐心地听她讲自己的想法。”

一旦孩子有了独立意识,他们就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如果父母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学会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不但会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长远来看,面对复杂的社会,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着力培养的重要素质。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1.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很多孩子都有好奇心,孩子的独立思考大多是因好奇心所致。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不要因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外,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地给予解释;或是不回答孩子的问题,建议孩子亲自去观察和动手验证,收效会更大。

2.分享孩子做事的快乐。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自己的存在价值、工作能力被肯定,孩子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增强了继续做事的兴趣和信心。在独自做事的过程中,孩子学会思考分析,还会努力去寻找窍门,大大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

3.父母要学会平衡自己的权威和孩子自主之间的关系。如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孩子经常会在旁边转来转去,想跟妈妈一样洗衣服。妈妈不要嫌麻烦或是怕孩子弄湿衣服,不妨给孩子一块小手绢让孩子洗,问孩子“怎么才能洗干净呢”,有意识地让孩子用行动或语言来表达,激发孩子细心观察、模仿学习、产生思考的兴趣。

4.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为孩子订一些科普方面的报纸杂志,培养孩子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兴趣。心灵悟语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越勤,收获越丰。不会思考的人就会一无所获,会思考的人才会享受到丰收的喜悦。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能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孩子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才会热爱学习,并主动学习。从心理学观点看: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是非常宝贵的,它是推动孩子探索世界、获取新知、走向独立的主要动力。因此,父母应该学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快乐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爱幻想,他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父母十分重视儿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总是千方百计地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去探索,为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小达尔文和母亲在花园里给小树培土。母亲说:“泥土是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成长。千万不要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听到这些话,小达尔文疑惑地问:“妈妈,那泥土能长出小狗吗?”“不能呀!”母亲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外婆生的,对吗?”“对呀!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妈妈生的。”母亲和蔼地回答他。“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达尔文接着问。“是上帝!”母亲说。“那上帝是谁生的呢?”小达尔文打破砂锅问到底。母亲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这些谜等着你们去解呢!”

达尔文七八岁时,在同学间的人缘很差,大家认为他经常“说谎”。比如,他捡到了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就会说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却并不在意,继续发表类似的独特看法。久而久之,老师也觉得他很爱“说谎”,并告诉了达尔文的父亲。父亲却认为达尔文不是在撒谎,而是在想象。

有一次,达尔文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姐姐看,并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发现这不过是一枚十分普通的十八世纪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姐姐很恼火弟弟的“说谎”,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教训他改掉让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父亲并不在意,仍然认为达尔文不是撒谎,而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父亲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达尔文和他的哥哥,让他们自由地做化学试验,以便让孩子们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没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进化论”。达尔文的父母成功地保护了儿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让儿子的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见,好奇心是知识的萌芽,当孩子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这可能就是他们走上成才之路的开始。

爱迪生曾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英国科学家古道儿曾在鸡窝里观察母鸡怎么下蛋,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引导爱迪生去发明种种新奇的事物,引导古道儿去非洲丛林考察黑猩猩王国的秘密。好奇心是人类获得智慧的关键,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兴趣,就是保护他们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