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一本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18:21:59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一本通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一本通试读:

前言

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2014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将增加55%,患病人数将达到5.92亿。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病人数约为9240万,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有血糖代谢问题,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

糖尿病患者中有95%患的是2型糖尿病。众所周知,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如果糖尿病所导致的慢性代谢紊乱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就会导致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个人、家庭,乃至国家造成沉重的负担。

让人更为担忧的是,我国糖尿病的控制状况并不乐观。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仅为1/3,而血糖、血脂、血压同时达标的综合达标率仅为5.6%,60%~90%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据保守统计,我国每年花在糖尿病治疗上的费用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有80%用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治疗。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的管理,保证血糖、血脂、血压等综合达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迫在眉睫。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医生的指导必不可少,但自我管理却是重中之重。有统计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1年中仅有6小时能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余下的8760小时必须独立应对糖尿病。可见,糖尿病患者1年中8760小时良好的自我管理,对促进各项指标达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国内多项调查显示,与未进行自我管理的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实施规范自我管理6~12个月,血糖指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鉴于我国当前糖尿病患者基数大,管理不够系统化等现状,这一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为了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实施自我管理,2013年8月,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基金会携手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开展了“8760h健康行动”——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及支持项目。该项目改变传统的单纯糖尿病知识教育方式,通过患者技能培训和改善生活质量培训,提高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技能,预防、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该项目为期2年,是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基金会自2012年以来在中国开展的第三个糖尿病患者关爱项目,由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结合多年患者教育经验策划并实施。项目从北京5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筛选并培训了500名患者领袖,然后由这500名患者领袖管理5000名患者(每个领袖管理10名患者),再由这5000名患者借助新闻媒体及社区管理平台,向50 000名糖尿病患者以及至少50 000名患者家属进行宣传、服务、管理(每人辐射10名),最终完成了10万人的长效宣传及管理,为北京150万名糖尿病患者管理提供样板。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为了能在项目结束后继续指导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我们总结了行医多年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这本《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一本通》。作为该项目的教育工具之一,本书着重强调自我管理,从患者自身可能遇到的困难出发,针对每个困难展开,阐述糖尿病患者应掌握的自我管理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全书共分10章,分别为心理调整、认识糖尿病、就医指导、健康饮食、科学运动、规律监测、科学用药、并发症防治、快乐生活和特殊情况,突出全面综合自我管理的概念。《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一本通》适用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家属及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可作为从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参考用书。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战胜糖尿病。

本书的编写历时一年半,编写期间得到了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诸多专家、理事和同事们的帮助,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基金会的支持。在此谨向这些与我们一起致力于更好地防治糖尿病、战胜糖尿病的协会、企业和个人致以衷心地感谢!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 陈 伟2015年5月于北京第一章 心理调整

在一次单位例行体检中我被查出了高血糖。起初我还有点不相信,于是就去医院复查,结果医生给我确诊了2型糖尿病。我的体形有些偏胖,而且饮食和生活习惯也不规律。早有朋友提醒我要注意,但一直没有重视,认为“自己身体好好的,糖尿病离得还很远”。现在确诊了2型糖尿病,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天大的打击。我知道得了糖尿病之后非常麻烦,在饮食上要限制这、限制那,每天都要服用降糖药,严重了还要打胰岛素,频繁地监测血糖,感觉下半辈子的生活没指望了。我的心情很糟糕……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 我怎么会得了糖尿病呢?

★ 我接受不了得糖尿病这个事实。

★ 如何调整我的坏情绪?

★ 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我不停寻找治愈糖尿病的偏方。

★ 我该如何告诉我的朋友和同事?

★ 我该如何寻求亲友的帮助?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巧一、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研究发现,以下人群容易患糖尿病:

★ 40岁以上者:40岁以上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年龄越大,患病的风险就越高。

★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讲,2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更容易得糖尿病,特别是父母都患糖尿病者。

★ 肥胖者:肥胖是2型糖尿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80%的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伴有肥胖。体重每增加1千克,患糖尿病的危险就增加5%。

★ 曾经有过高血糖或尿糖呈阳性者:有这种情况的人要定期查血糖、尿糖,若发现不正常,要及时采取措施。

★ 分娩巨大儿或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如果分娩的婴儿为巨大儿(出生体重>4千克),母亲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生过巨大儿的妇女即使现在血糖是正常的,仍需特别小心。在妊娠期间发生过高血糖的妇女今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高。

★ 出生时低体重者(<2千克):研究显示,出生时体重特别小的孩子,长大以后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概率较高。

另外,有高血压、血脂紊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增高、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及有久坐生活方式的人易患糖尿病。

因此,以上人群应该尤其注意预防糖尿病。二、接受患病的事实

患病之初,患者往往会经历否认责备阶段、愤怒阶段、讨价还价阶段、沮丧抑郁阶段,最后才是接受阶段。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是可以渡过难关的。

★ 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心理医生可以提供正确的心理疏导。

★ 和病友多交流,学学他们是怎样度过患病最初阶段的。

★ 多和自己的家人沟通,通过家人的鼓励,顺利度过此阶段。

接受糖尿病的诊断可能非常残酷,但是尽早接受现实却是与糖尿病斗争的第一步。接受现实,有利于战胜糖尿病。虽然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但可以控制!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必须记住:接受患病的现实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必经阶段,是治疗糖尿病的前提。正确面对现实可以让患者抛开所有毫无意义的借口、责备和愤怒,不再浪费精力去寻找“医学上的错误”或者“神奇的治法”。

一旦能坦然面对现实,患者就会开始学习如何控制糖尿病。随着血糖的控制,患者将拥有更健康、更充满活力的生活!三、学会调整坏情绪

心态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很重要。情绪稳定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而焦虑、恐惧、悲伤、抑郁、暴怒等坏情绪会导致心理紧张,引起交感神经高度紧张和兴奋,机体为应付外来的刺激,必须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在大脑的调控下,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多,肾上腺分泌出比正常情况下更多的肾上腺素。在激素分泌过多时,肝中的糖原即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以提高血中葡萄糖浓度。另一方面,为保证在应急时对能量的需要,机体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这无疑会使血糖进一步升高。

调整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几种缓解心理压力的小窍门:

★ 深呼吸:在安静的环境下,采取最舒适的姿势,放松身体,微闭双眼,先深深吸一口气(最好采取腹式呼吸),然后尽量把气体全部吐出,反复做几次。

★ 体育锻炼:可做一些快走、慢跑等体力活动。锻炼不仅有助于稳定情绪,还能降低血糖,对缓解压力也很有好处。

★ 音乐疗法:使内心平静,放松情绪。

★ 转移注意力: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以焕发活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医院组织的科普大课堂、糖尿病社交网站认识一些病友,与他们多交流管理糖尿病的经验和心得,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让确诊糖尿病成为告别不良生活习惯、走向健康生活的开始!要知道,健康的心理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附:抑郁症自我诊断表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vid D. Burns博士设计出一套抑郁症的自我诊断表,可以帮助快速诊断是否存在抑郁症。

请在下面符合情绪的项目上打分:没有,0分;轻度,1分;中度,2分;严重,3分。注:0~4分,没有抑郁症;5~10分,偶尔有抑郁情绪;11~20分,有轻度抑郁;21~30分,有中度抑郁;31~45分,有严重抑郁。若有中度或严重抑郁,要立即到心理专科诊治四、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治疗,同时需要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患者对患病后的生活失去了信心。来听听一个患者真实的故事:2007年,一位96岁的美国糖尿病老人成功地控制血糖超过70年。他告诉别人:“能活到今天,是因为我算得多,我坚持70年每天、每餐都计算应该摄入的热量,计算我应该走多少步,70年来我攒下的记录超过2吨重,如果每个患者和我做的一样,你们也能活过96岁。”

请相信:患了糖尿病不要怕,只要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五、了解科学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刚刚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常听信街边小广告和不正规医院的错误诱导,认为服用某某祖传偏方就可以根治糖尿病,就可以大吃大喝了。这样的患者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不仅浪费了金钱,而且耽误了治疗。

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是一种伴随终身的慢性疾病,对糖尿病的治疗管理将伴随患者一生。但是,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掌握疾病规律,实施有效的管理,患者才可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享受生命。这就需要患者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了解糖尿病的自然病程,知道自己现在处在什么阶段,有没有并发症及程度如何,清楚目前的血糖、血脂、血压水平,体重和腰围是多少,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掌握一些最基础的营养学知识,能自己计算每餐的进食量,不但总量不超过标准,而且食物种类丰富多样,色、香、味俱全;学会依据自己的病情适度运动;知道自己每天吃的是什么药,可能有哪些不良反应;学会应对低血糖的基本方法等。

糖尿病患者治疗和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药物治疗、疾病监测和健康教育(也称“五驾马车”)的方法,尽可能使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和腰围接近正常水平,防止出现并发症或因并发症而发生致残、致死性事件。这不但需要糖尿病医生的治疗技术,更需要患者一生的努力。

当然,管理好糖尿病是一门科学,更像一门艺术。特别是血糖控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没有一种方法能适应所有的患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患者日积月累地摸索和总结。六、有选择地告诉朋友和同事

在被诊断糖尿病的初期,患者可能难以从心理上接受这种新的生活方式,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接受事实。但是,患者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的环境中,在每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接触。那么,是否需要如实告诉亲朋好友、同事或领导呢?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第一种:如实告诉所有人

有人在被确诊糖尿病后,会非常坦率地告诉别人自己的情况。坦诚相待当然有很多好处。例如,与朋友共进晚餐时,在点菜或做菜时就能有所选择了,而且也能很自然地明白患者因为有糖尿病,而不能吃某些食物,而不是不喜欢他们的手艺。

第二种:不愿意告诉别人

如果患者一直是家里的“主心骨”,现在突然患了糖尿病,并告诉家人实情,患者将面临家庭角色的转换,而这对于患者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患者可能担心自己将成为家庭的负担,会给全家的生活带来不便,或者害怕婚姻关系受挫。或者患者会内疚、自责,担心自己的糖尿病会遗传给子女,内心十分苦闷。因此,他们常会选择隐瞒病情。

如果患者比较年轻,为了上学、求职,为了不受社会的鄙视,也可能会掩盖自己的病情。

第三种:是否告诉老板,由实际情况决定

是否告诉单位领导患糖尿病的实情,这远远比决定是否告诉家人和朋友还困难。患者可能会顾虑,告诉领导,是否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失去原来的工作岗位?因此,患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告诉领导。但是,如果患者从事危险器械的操作,而且正接受可能发生低血糖的治疗,那么,患者有必要如实告诉老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决定是否告诉亲友、同事以及领导“自己患了糖尿病”,就如同要患者接受“自己患了糖尿病”这一事实那样困难,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七、学会寻求亲友的帮助

人一旦患病,情感会比较脆弱,内心渴望得到亲人和朋友的关心和体贴。而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这种综合治疗也非常需要亲友的帮助。那么,怎么向亲友寻求帮助呢?

1.让亲友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与亲友多沟通和交流令人快乐和开心的事情,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将自己的不愉快和亲友讲,多让他们开导,有利于营造温暖的家庭生活氛围。

2.让亲友提供治疗上的帮助

和家人一起学习糖尿病知识,让家人监督;让家人知道如何进行饮食治疗,也会得到家人在饮食方面的支持;让家人督促进行适当的运动,协助完成自我保健计划。

3.让家人协助做病情监测

让家人协助完成血糖、血压的测量和记录;协助提醒定期复诊,发现病情异常及时提醒就医。

要时刻记住,把病情和不愉快的心情告诉亲友,他们会提供最大的帮助。本章小结患病之初,患者有怀疑、抵触、沮丧等不良情绪是正常的,但应该积极调整,勇敢地面对事实,了解科学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寻求亲友的帮助,顺利度过患病初期。第二章 认识糖尿病

一直以为糖尿病离我很远,也不知道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而且我自身感觉也没有任何症状,然而一张无情的化验单铁一般地证实了我的血糖情况。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地被扣上了“糖尿病患者”的帽子。我要从哪些方面了解和认识糖尿病呢?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 什么是糖尿病?

★ 得了糖尿病会出现哪些症状?

★ 如何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 我患的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

★ 得了糖尿病就被判“死刑”了吗?

★ 为什么要学会自我管理?

★ 应该到哪里去学习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

★ 糖尿病自我管理包含哪些内容?

★ 哪些行为是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巧一、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是一种主要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胰岛素是人体内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也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所以,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不能发挥作用时就会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不健康、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性格问题等。遗传因素虽然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每一个带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都会得糖尿病,所以不能抱着得不得糖尿病听天由命的态度,而要重视环境因素的影响。二、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就是我们常说起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然而,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任何糖尿病典型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容易引起注意的不舒服,平时也不会监测血糖,根本不会往患上糖尿病这方面考虑,其实自己早已身处高血糖的威胁之中,还浑然不知。随着糖尿病病情的发展,他们会慢慢出现一些其他并发症。

这些一般不会引起注意的不舒服包括:①反复生疖长痈,皮肤损伤不易愈合;②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③不明原因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④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⑤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⑥下肢麻木、烧灼感;⑦出现微量或者明显的蛋白尿。三、糖尿病的分型及特点

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糖尿病大致分4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前三者为临床常见的类型。

1.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也被称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或青年发病型糖尿病。顾名思义,该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以维持生存。该病通常起病较急,患者体形消瘦,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症状明显,病情起伏比较大,不容易控制,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可以导致死亡。

2.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也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或成年发病型糖尿病。该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患者大多肥胖,起病隐匿,很少伴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不少人是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诊断的。如今,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不少年轻人,甚至儿童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相对不足和(或)机体对胰岛素反应性下降所导致的。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迅速增长,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

3.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患者在怀孕以前没有糖尿病,在妊娠期间发生糖尿病,往往在分娩后缓解。其中,大部分人恢复正常,但今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率较无妊娠期糖尿病者会增加。少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娩后,糖尿病仍持续存在,甚至可能是1型糖尿病。因此,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妇女在妊娠结束后6周或更长一段时间后应该再次接受评估。

注意:妊娠期糖尿病与糖尿病妊娠是有区别的。糖尿病妊娠指妊娠之前就有糖尿病,即糖尿病合并妊娠。

4.特殊类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一类病因基本明确的糖尿病,相对比较少见,目前主要包括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物质诱导等引起的糖尿病。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深入的研究,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四、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正常人的血糖稳定在一个狭小范围内,空腹时血糖比较低,在3.9~6.1毫摩尔/升(mmol/L);进餐后会有所升高,一般在4.4~7.8毫摩尔/升(最高不超过9.0毫摩尔/升)。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呢?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有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同时表1中任意一项检测结果为阳性,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患者没有糖尿病症状,表1中的一项检测结果偏高,则需要改天再次检测,如果检测结果相同,也可以确诊糖尿病。表1 糖尿病检查项目注意:①随机血糖指一天内任意时间检测的血糖水平,不论上次进食时间和食物量;②空腹指的是至少8小时内未进食食物和水;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指把75克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中口服,在服用糖水后2小时抽血检测血糖水平;④建议只要随机血糖或空腹血糖检测高于正常值,均应该进行OGTT检测为什么要做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当静脉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时,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而很多人空腹血糖没有升高或稍稍升高,还不足以诊断糖尿病,但此时,他们已经有了糖耐量异常。当静脉空腹血糖在5.5~7.0毫摩尔/升并有临床症状支持疑诊糖尿病时,就应该进一步做OGTT试验,检查餐后血糖是否正常,以便早期诊断糖尿病。五、糖尿病的特点

糖尿病虽然如同洪水猛兽般冲击着人类的健康,让很多糖尿病患者深受其害,但是,也不必惧怕它,不能轻易向它低头。要充分了解它的特点,正确地认识糖尿病,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

在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总数达9240万,患者群体庞大。与其郁闷抱怨自己为什么会“中糖尿病的彩票”,不如早点接受事实,学习更多的糖尿病知识。

2.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

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是不可以根治的。所以,不要轻信街边“纯中药”、“祖传秘方”等根治糖尿病的小广告,要尽早去正规医院接受规范治疗。

3.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疾病

糖尿病虽然不可以治愈,而且随着病程的进展有可能合并可怕的并发症,但是,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若控制得好,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只要和医生积极配合,及时调整出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糖尿病就没那么可怕。六、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好处

糖尿病自我管理指的是糖尿病患者按医嘱对自身病情进行日常护理和记录的过程。那么,这样一个过程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首先,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会发生变化;其次,不同的患者差异性是很大的,需要进行个体化的自我管理;再次,血糖水平变化很快,仅在医院检测是无法全面反映血糖变化的。

糖尿病患者了解、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管理,不仅可以防止自己病情的发展,预防更加麻烦的并发症,还可以了解自己的病情发展、血糖变化水平、不同影响因素带来的变化等,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独家方案”,得以完全控制糖尿病,进而降低花费,改善生活质量,和正常人一样拥有美好的生活。七、获取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的途径

一般,在综合医院的内分泌科或者糖尿病专科医院,患者可以获取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许多医院会定期开展糖尿病教育培训课题,安排接受过糖尿病教育专业培训的教育护士来给大家讲解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患者也可以阅读关于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书籍、报刊,浏览糖尿病专业网站,关注权威糖尿病教育机构的微博、微信等。

最理想、最完美的糖尿病管理是团队式管理,其主要成员一般包括:专科医生、糖尿病教育者(教育护士)、营养师、患者本人以及家属,必要时还可以增加眼科医生、心血管医生、肾病医生、血管外科医生、足病医生、产科医生和心理学医生等。其中,患者自己是最主要的核心力量。我们不可能要求这个团队一天24小时每一刻都围绕在身边,也不能把治疗糖尿病的期望完全寄托到别人身上,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八、糖尿病自我管理内容

糖尿病自我管理一般包括生活上的管理和医疗上的管理。

生活上的管理一般包括饮食、运动上的管理以及生活护理上的技巧等;医疗上的管理一般要注意平时血糖的监测情况以及学会正确、安全地用药。

美国糖尿病教育者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Educators,AADE)推荐糖尿病患者应掌握的自我管理行为包括: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运动、及时监测、正确服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模仿”健康生活的能力、降低相关疾病风险。九、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

在实施糖尿病教育管理行为时一般会分为5个步骤:评估、目标设定、做出计划、实现计划、评价和监测。

★ 评估:

请糖尿病教育者为患者做全面的评估,内容包括健康和用药情况、营养情况、运动情况、过去的治疗情况、个人的学识背景、心理状况、个人生活习惯等。

★ 目标设定:

这是糖尿病自我管理成功的关键环节。患者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目标要可完成,不能是遥不可及的。

★ 做出计划:

只有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 实现计划:

此步骤最重要的是患者在糖尿病教育者的协助下坚持计划,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评价和监测:

当计划完成后,患者请糖尿病教育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如果能够顺利完成目标,不要忘记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并且要时刻提醒并监督自己保持健康的自我管理行为。本章小结从糖尿病的概念以及症状、特点、类型和诊断标准各方面深入认识糖尿病;更要学习和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巧,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战糖尿病无不胜”,让我们和健康人一样快乐地生活。第三章 就医指导

我每次去医院看病时都很郁闷,去大医院看病,每次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挂号、交费、化验、取药,没有不排队的,往往看医生的时间只有几分钟;而去社区医院吧,又担心医生的水平问题。并且每次去医院时,我的心里都没底,就怕医生问我这,问我那。我刚刚得上糖尿病,不知道就诊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 去什么级别的医院看病比较好?

★ 挂专家号,还是普通号?

★ 确诊糖尿病时应该进行哪些正规的检查?

★ 每次就诊前要做哪些准备?

★ 随诊时要遵循哪些原则?

★ 常见的化验检查及控制目标是多少?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巧一、根据病情选择就诊医院和医生的级别

选择去什么级别的医院看病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 当刚刚确诊糖尿病或病情不稳定时,建议患者去有内分泌专科的“三甲”医院或糖尿病专科医院挂专家号看病。大医院的设备和药物相对比较全,患者可以做全面系统的检查,以确诊究竟有没有患糖尿病,属于哪种类型,有没有并发症,严重程度如何……最后,再由专家来制订一个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当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高热、严重感染、呕吐或在妊娠期间等,或出现危重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是病情复杂、恶化时,也应挂专家号或请专家会诊。

★ 当患者病情稳定时,如果只是日常的复诊和取药,可以就近去社区医院,或者挂普通号。建议患者在社区医院选择一位了解自己病情的医生作为日常保健医生,以便于咨询和正确地指导,这样对病情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可以节省去大医院排队等候的时间。二、确诊糖尿病后应该做全面系统的检查和评估

在确诊糖尿病以后,患者还应进一步做全面检查和评估,才能充分了解病情,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治疗。

需要检查和评估如下项目:

1.病史(1)年龄及起病特点,如有无糖尿病症状、酮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饮食、运动习惯、营养状况、体重变化;儿童和青少年要了解生长发育情况。(3)是否接受过糖尿病教育。(4)回顾以往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和目前的治疗情况,包括药物、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所存在的障碍、饮食和运动的方案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的意愿。(5)血糖监测的结果和对数据的分析使用情况。(6)酮症酸中毒发生史: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原因。(7)低血糖发生史: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原因。(8)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和合并症史。

★ 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感觉性神经病变表现包括足部损伤;自主神经性神经病变表现包括性功能异常和胃轻瘫等)。

★ 大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外周动脉疾病。

★ 合并症: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

★ 其他:心理问题、口腔疾病。

2.体格检查(1)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2)血压。(3)眼底检查。(4)甲状腺触诊。(5)皮肤检查:如黑棘皮、胰岛素注射部位。(6)详细的足部检查:如望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触诊、膝反射、震动觉、痛觉、温度觉和单尼龙丝触觉。

3.实验室检测(1)糖化血红蛋白(HbA1c):如果没有2~3个月内的监测结果,需要测定。(2)没有1年之内的如下结果,需要测定。

★ 血脂谱,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

★ 肝功能。

★ 尿常规。

★ 尿白蛋白和尿肌酐,并计算比值。

★ 血清肌酐和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三、每次就诊前的准备

每次就诊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可以减少就诊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情介绍

如果是第一次看病,一定要把糖尿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病情况,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药物过敏史等,以及自己平时的饮食情况、运动情况等向医生说清楚。还要向医生介绍亲属是否有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如果已经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糖药物,需要向医生详细说明上次就诊后发生的变化,如血糖、血压和体重的变化等。如果有低血糖的发生,要详细说明是什么原因诱发的,如运动过量、进食偏少、推迟进餐等;当时是如何处置的,是否检测了血糖。

介绍得越详细,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就越了解,治疗就会越及时和准确。

2.就诊时间和注意事项

最好在上午10点前就诊。就诊时,医生通常会要求检测空腹血糖,所以患者要注意空腹就诊。若口渴,可以适量喝些白开水。

检查血糖注意事项:空腹血糖是指抽血前至少8个小时不进食,应该在早晨6~8时完成,抽血前切勿服用降糖药。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进正餐后2小时的血糖,时间是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同时别忘了用药。

3.携带血糖监测记录

就诊时要带上平时血糖的记录,最好能对监测记录中血糖值波动较大的情况注明原因,如饮食不规律、发热、运动不当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参考依据,便于医生分析病情,节省时间和诊治费用。

4.用药情况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类型较多,剂量和服用方法也各不相同,还有很多药名相近,容易混淆,所以一定要准确地向医生说明以往使用降糖药物的名称、规格、剂型、剂量和服用方法。如果担心记不住,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即就诊时带上所有的药盒,在药盒上标注使用的剂量。

5.携带病历和各种检查资料

病历与各种检查资料要妥善保存,每次就诊都应带上,这十分重要。因为医生可以通过对病历的前后比较,掌握患者的病情演变情况,从中获得非常重要的信息,对治疗是极为有益的。不带病历,靠回忆陈述病情,既耽搁时间,又不准确,必然导致治疗效果打折。此外,如果要想享受特殊病种的额外医疗资助,病历也是重要依据。四、随诊的原则

病情不稳定时,需根据医生的要求,定期随诊;如果病情稳定,建议每季度随诊一次。

每次随诊都应给医生看血糖记录手册、化验结果;医生会询问饮食及运动方案的实施情况,询问药物的使用剂量及不良反应,以确定下一步要达到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

随诊时医生还会建议患者做一些检查,参考表2。表2 糖尿病患者监测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

对于血糖控制平稳并且达标的患者,建议每年测定2次HbA1c;对于治疗方案改变或血糖控制没能达标的患者,建议每季度测定1次HbA1c。五、2型糖尿病患者常做的化验检查及控制目标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其危害将显著增加。因此,应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科学、合理、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常需要做如下的检查,大家可以了解各项检查的目标值,以便对自己的病情及时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表3)。表3 2型糖尿病检测指标目标值续表本章小结按医生的要求记录平时的血糖、用药、饮食及运动情况;定期随诊,该查的一项都不能少;就诊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有备而来”。第四章 健康饮食

自从被确认患有2型糖尿病,医生嘱咐说“要控制饮食”。对于日常的饮食,一日三餐,这个在健康人眼里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我很是担忧。我在网上查了很多诸如“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吗?可以吃甜食吗?能饮酒吗?能吃肉吗?”等类似问题,大部分答案是,吃水果会使尿糖升高。其中有一个病友留言说,她的母亲是糖尿病患者,只是贪吃了一小口苹果,结果自测尿糖3个加号,简直是太危险了。每每看到病友这样的情况,我的头都大了。我饮食不是很规律,而且爱吃美食,经常和朋友们聚餐,少了甜味儿及水果,我可怎么办呢?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 饮食要遵循什么原则?

★ 如何制订饮食计划?

★ 食物交换份表是什么?

★ 如何规划健康食谱?

★ 有并发症时的饮食注意事项有哪些?

★ 要避免哪些常见的饮食误区?

★ 需要掌握哪些饮食方面的技巧?

★ 需要具备哪些保健食品的防范意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巧一、饮食要遵循的原则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总则:饮食清淡规律,合理控制食物总量,注意各类食物,平衡膳食,少食多餐。

1.饮食清淡规律

★ 清:

糖尿病患者每天实际摄入烹调油20~25克为宜(约两汤勺)

★ 淡:

最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每人每天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

★ 规律:

每天饮食的时间点和进食量要相当。

2.少食多餐

不仅食物种类会影响血糖的控制水平,进食习惯也会对血糖水平产生影响,健康的进食习惯有利于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可坚持少食多餐,按需分餐,定时定量进餐。

在总能量不变的前提下,做到少食多餐,每天进食3~6餐,甚至更多。这样可以避免因摄入过多食物增加胰岛负担而出现血糖升高,也可以避免因进食间隔过长而出现低血糖症状。二、如何制订饮食计划

饮食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要特别重视的问题,合理地控制膳食,能够有效缓解和控制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症状。糖尿病的良好控制需要把饮食、药物、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糖尿病治疗的困难在于导致血糖波动的因素很多,而医生无法每时每刻跟在患者身边进行指导。最好的方法就是患者自己掌握知识,学会控制总能量,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血糖调节到一个长期稳定的状态,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康复医生!

第一步:计算理想体重

首先确定自己的体型是肥胖、正常,还是消瘦。

理想体重(千克)=身高(厘米) -105

目前体重状况(%)=[(实际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

目前体重状况超过理想体重的20%为肥胖;在理想体重上下10%范围内为正常;低于理想体重20%为消瘦。

第二步:计算每天所需总能量

每天所需总能量=理想体重×每天每千克标准体重所需能量

不同体型、不同体力劳动强度的人每天每千克标准体重的能量需求见表4。表4 不同体型、体力劳动强度者每天每千克标准体重的能量需求表(千卡)轻度劳动:办公室职员、教师、售货员、钟表修理工等;中度劳动:学生、司机、电工、外科医生等及进行体育活动;重度劳动:农民、建筑工、搬运工、伐木工、冶炼工、舞蹈者等。

第三步:根据总能量换算成具体的食物

营养师把含有90千卡能量的食物定义为一个单位(一份),把每天所需总能量除以90千卡,就可得出每天需要几个单位的食物。

每天的食物份数=每天所需总能量÷90

食物搭配的原则:主食为基础,蔬菜水果类不可缺,多吃纤维素、维生素多的食物。黄金比例为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0%,脂肪占<30%,蛋白质占10%~15%。

可参照表5进行食物份数搭配。表5 不同能量糖尿病患者膳食份数分配表

第四步:选择食物

根据季节和口味在中国糖尿病食物交换份表(表6~表12)中选择希望食用的食物,然后选出相应的食物。表6 主食类交换份表**每份提供能量90千卡,碳水化合物20克,蛋白质2克;25克=半两表7 蔬菜类交换份表**每份提供能量90千卡,碳水化合物17克,蛋白质5克;500克=1斤表8 肉蛋类交换份表*续表*每份提供能量90千卡,蛋白质9克,脂肪6克表9 乳类交换份表**每份提供能量90千卡,碳水化合物6克,蛋白质5克,脂肪5克表10 水果类交换份表*注:以上水果重量均包括皮、核在内;*每份提供能量90千卡,碳水化合物21克,蛋白质1克表11 油脂、坚果类交换份表**每份提供能量90千卡,脂肪10克表12 大豆类交换份表**每份提供能量90千卡,碳水化合物4克,蛋白质9克,脂肪4克

举例

患者李先生,56岁,身高170厘米,体重85千克,职业为会计,患糖尿病4年,采用单纯的饮食及运动治疗,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第一步:简单估算理想体重

按照公式:理想体重=实际身高(厘米)-105

李先生的理想体重应该为:170-105=65千克

目前李先生的实际体重为:85千克

李先生目前体重的状况:[(85-65)÷65]×100%=30.7%

李先生目前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属于肥胖型。

第二步:计算总能量

李先生职业是会计,属于轻度劳动者,而且体型属于肥胖型,每天每千克体重需要的能量为20~25千卡。

按照公式:每天所需总能量=理想体重×每天每千克标准体重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