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名家布学宽年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9 20:47:23

点击下载

作者:布秉全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形意拳名家布学宽年谱

形意拳名家布学宽年谱试读:

前言

布学宽先生是享誉全国的山西形意拳武术大师。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任太谷县志办主任的郭齐文先生就建议我,“好好写写你父亲”。当时,因工作繁忙,未能顾及。1996年,时任晋中行署副专员的赵希宽先生,倡议发起成立了“山西晋中布学宽研究会”。从此,开始重视对布学宽先生有关资料的收集,并对其百年人生经历(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了认真的审视。2007年,晋中市委党校校长、晋商研究专家赵荣达教授,在《略论赵铁山先生人品》一文中,明确提出:“我认为,咱们太谷在民国年间,有三位近现代人是够得上全国名人级别的。他们分别是政治家孔祥熙、武术家布学宽和书法家赵铁山”。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作为先生的子女,收集资料,研究撰写先生的人生轨迹,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对太谷人民以及形意拳布门传人的一个交代,我应该努力去做。多年来,在郭齐文、赵荣达二位老师的鼓励与督促下,我于2012年6月开始动笔,历时一年半,《布学宽年谱》(以下简称《年谱》)终于完成了。《年谱》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先父布学宽先生一生的主要活动经历、拳学思想以及他在武术事业上的突出贡献。布学宽先生九十六载人生岁月,八十年的武术生涯,可以说,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中华武术事业。他精通形意、八卦、太极、少林、鸳鸯脚等各种拳艺及健身功法,其中尤以形意拳见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从1856年李老能始创,首传车毅斋,到布学宽先生1971年12月去世,在形意拳一百一十五年的发展历史上,他历经八十年,而其中的六十年,他是职业武术教授,也是推广普及形意拳的热心传承者。布先生作为形意拳的发源地太谷县的首任武术协会主席,不仅继承传统,功力深厚,武艺超群,而且为充实完善形意拳体系,精研武学,勤于实践,创新发展,为造福人民大众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至今仍然薪火相传,在全民健身运动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他一生潜心修炼,开放传承,无私奉献,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和榜样。他进步超前的思想意识,教拳育人的职业操守,顺应时代潮流的远大理想,从他追求高尚习武理念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的人格修炼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得出来。

布学宽先生出生在祁县,生活、活动在太谷。在他的青壮年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动荡的年代,同时,也是晋商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在他的身上明显地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术救国的抗日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值得我们称道。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金太谷”,在先进教育理念、儒雅人文环境的铭贤学校,在他习武教拳的过程中,完成了他的人格道德和文化素质的修养,并以他的人格魅力与文化精神,书写了传播中华武术、造福人民健康的平凡而光荣的历史。这也使他成为在晋商辉煌时代脱颖而出的拳界精英。

历史选择了他,给了他机遇。而为他搭建平台、提携他走向成功的三位重要人物是不应忘记的。一位是介绍他拜师车毅斋大师的太谷绅士张坦先生;另一位是聘请他担任太谷县体育会主任的县教育会会长孙依山先生;还有一位是铭贤学校校长、后又任国民党中央财政部部长的孔祥熙先生。是这三位“伯乐”的支持与帮助,使他走上了专业武术之路,成为出类拔萃、享誉海内外的武术大师。

新中国成立后,年逾古稀的布学宽先生,身体尚健,精力充沛,直到九十高龄,仍频频出任省、地、县各级武术赛事的总指挥、总裁判,亲临指导,事必躬亲。并积极参政议政,热心社会公益事业。1964年,他当选为全国武术协会委员,成为推动山西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人物,武术界国家级的名人。1986年,山西省体委在全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总结会上明确指出,“太谷县的布学宽是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武术名师,对山西武术的发展起过明显的推动作用”。

在他长达百年的历史记忆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亮点”也值得一提:如独到的“伸脊洗髓”的健身原理,“狮吞手变化法”的击技内涵,“柔化练法、柔化打法”的拳学思想,“形意拳”与“心意拳”的疏理比较,“武人文养”“艺好不如性好”的箴言,《内功经》的又一版本,《形意拳十字辈序释义》以及家庭教育顺其自然的开放思想等等,对我们现代人,特别是对于习武人来说是有所启悟与补益的。《年谱》中,我还选录了他的一些遗墨手迹。一来内中有他的拳学思想;二来他的这些毛笔手迹,也将成为难得一见的奇缺物。由于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现在不少的年轻人已很少用笔写字,更别说写毛笔字了。随着指尖在键盘上快速地敲击,手迹正从我们身边悄悄溜掉。因此,父亲的遗墨,我也就视为珍宝。得空时,默默读、细细品,好似欣赏“古董”珍品。

我之所以选择年谱的形式来总结先父的生平事迹,主要是因为这样的写作,不需要考虑什么写作技巧,只要坚持求真求实的态度、秉笔直书就行。年谱作为记述人物历史活动的载体之一,虽有简略、条理的特点,但内容却不够详细、丰富。为此,我虽然采用年谱的形式来总结他的一生,特别是武术活动的经历,但是,对于他的一些闪光亮点,我还是比较详细地进行了阐释和叙述的。这样,既能清晰地看出他的人生轨迹,也包含了翔实而丰富的内容。从而,使后辈晚学能更好地记住他那段温暖的历史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与父亲在年龄上的较大差距,对于他前半生的情况不太了解,加之资料又少,因而,写得粗略一些。对于他晚年的状况,由于我守在他身边生活了二十六年,耳濡目染,学文习武,熏陶长大,相对而言,就又多一些了解。因此,《年谱》后半部分,写得又详细一点。尽管如此,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一场浩劫,有关先生的一些资料,大部分被付之一炬,使我们损失了许多研究先生的依据与佐证,成为永远的遗憾。所幸的是,自从成立“布学宽研究会”之后,经过不少布门传人与社会热心人士的努力,又收集到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照片及其他资料。资料虽然不多,但却很有价值,在此特表衷心感谢。

布学宽先生,虽然是一位练武之人,专事武术教学,造福于大众的健康事业,但却一生思想进步,与时俱进,修养文人气质,人品甚好。他常鼓励我们儿女,“要学文化、练身体,精忠报国,好好做人”。他奋斗、前进的一生告诉我们,成长路上的人生修炼,是坚持一生的修炼。环境固然重要,但自己内心与人格的修炼,是要自己把握,是更为重要的。他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国术教师,( 但却思想境界高,人格修炼健康,精神追求远大,传播成绩辉煌,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年谱》的完成是我们儿女及众多后世门人对他的一种纪念。但愿先生的思想理念及所言所为,能志来者、励后人,则我之幸也!布秉全2013年12月于太谷尚贤居序

由亲历者、亲见者或亲闻者撰写第一手资料,可使史料更为鲜活,感染力更强,这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特色,也是政协文史资料的生命力所在,其根本意义还在于弘扬民族精神,光大中华传统文化。《形意拳名家布学宽年谱》一书的作者布秉全同志,是布学宽老先生之子,形意拳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就此而言,他对于太谷形意拳的发展脉络以及布学宽老先生的人生轨迹,特别是在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方面,必然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他的许多回忆自然也就更具有翔实、具体、生动的特点,颇具史料价值。

太谷形意拳技道并重,内外兼修,是中华武术的一件瑰宝,正是基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润,基于像布学宽这样的文武兼备、睿智广博的武术名家的执着耕耘。

布学宽,虽是一名武者,但他身上却有着一种中国传统的文人气质。既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各种拳艺的精髓为己用,辩证地将传统文化元素注入武术之中;又注重致用,把形意拳从最初的只是看家护院,逐步拓宽到可以提高国民素质的健身术,更把形意拳艺术化,推广到秧歌、戏曲之中,使形意拳更富有了群众基础和市场价值,从而把形意拳的影响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布学宽成就了太谷形意拳,太谷形意拳成就了布学宽。

我们读《形意拳名家布学宽年谱》这本书,决不应仅仅限于了解布学宽对太谷形意拳的巨大贡献,以及布学宽的高尚武德和爱国情怀,更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形意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既然作为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势必面临着继续发展的严峻挑战,有人说形意拳的现状是“习练者减少,精通者老去,研究者空谈无奈”。近年来,太谷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为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形意拳馆,让形意拳进学校等举措,使太谷形意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是,我们是不是真正接过了形意拳的衣钵呢?是不是真正了解了形意拳的本质呢?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久远,之所以能影响深远广泛,在于创新、在于致用,创新是手段,致用是目的。因此,从事形意拳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推广者不应只是沉湎于传统字句,而是应在创新中扬古,也不应只局限于籍古钩沉,而是应立足于致用,在创新中追求实用,在实用中建立自信。

无魂则诸事不立。何为魂?是一种精神,归根结底就是文化。布学宽老先生认为,武术的承传,必须有文化的支撑,否则,将渐行渐远,失去真谛。当前,我县正在大力实施“234”战略,推进太谷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离不开太谷本土文化的支撑,有了文化做支撑,特别是本土文化,就能使太谷的事业打上深深的太谷烙印,凝聚起太谷人民为事业而努力的人心,更能使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因文化而得到发展,而本土文化又因事业的发展而得到传承。

借此一隅,谨向布秉全同志的辛勤付出和为太谷县政协提供文史资料表示感谢。2015年9月

一个武者的岁月印记——为纪念武术大师布学宽先生诞辰140周年而作

我是一个武术爱好者。在介休市工作期间,因工作繁忙,身体欠佳,开始习武健身,颇感受益良多。对于布学宽老先生精湛的拳术技艺与良好的人品口碑,早有耳闻。我虽然没有见过布先生,但武术界的一些后辈晚生对先生的崇敬之情,常溢于言表,也使我非常感动。隨着对布老先生的不断了解,我认为有必要对先生进行认真的研究。我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李启荣、郭齐文、赵荣达、程登华等一些专家学者的赞同。于是,1996年8月18日正式成立了“晋中地区布学宽研究会”。之后,开展了纪念先生的一系列活动。近年来,先生幼子布秉全又将收集到的一些史料疏理,以年谱的形式撰写成册,并嘱余为序,我作为研究会的名誉会长,自然愿意为之。《形意拳名家布学宽年谱》是迄今为止,我国武术界第一本以年谱形式,客观记录布学宽先生生平历史的武术人物读本。秉全以翔实的材料为依据,比较详尽地介绍了布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本书的完成,填补了我们研究武术大师无成书年谱的空白。它是我们多年来研究布学宽先生的认识成果,是形意拳文化传承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布先生在山西武术史上,特别是在形意拳的发展史上,是产生过重大影响与贡献的。他那刚健与宽容的尚武精神,热爱中华武术的执着坚持与尊重生命的健康理念,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在整理先生年谱的过程中,我们收集到不少老照片。这些照片,不仅成为岁月的印记,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追忆的故事。特别是先生的品格道德,学问修养,拳艺的神采气韵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值得我们后人景仰与学习。我认为,一个习武人,生前名声显赫,死后又能载入史册,不仅薪火延续,代有传人,而且枝繁叶茂,人才辈岀,至今影响犹存,必有其让人敬服的过人之处。应该说,布学宽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在当今保护与传承、弘扬与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的时候,我们也给温和而质朴的平凡武者布学宽先生留下了一席之地。《形意拳名家布学宽年谱》是一幅长达百年的人生画卷,是太谷形意拳传承发展的一个缩影。按时间顺序,立体地展现了布先生献身于中华武术事业的百年人生轨迹,打破了一般年谱简单叙事的传统写法,具有某些不同于年谱的新意。有兴趣的同志不妨一读。让我们一起追随他的足迹,了解布学宽先生,感悟太谷形意拳。赵希宽2014年5月25日于晋中市委宿舍(赵希宽 晋中市武术协会主席、晋中行署原副专员)

品依于仁艺近乎道

在山西武术史上,布学宽先生是健步百年人生,德艺双馨,誉满一方的形意拳术大师。

我与布先生的接触,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太谷县志办公室工作期间,因采访太谷武术史事,曾多次登门求教。先生那冉冉白须,凛凛英姿以及那惊人的记忆,健爽的谈吐,显示着坚毅、谦和、慈祥和宽容,是一位睿智而熟谙武事、健谈而可亲可敬的长者。

我不懂拳脚,却喜欢武术。爱读武侠小说,喜看武林演技,加之收集县志资料方便,耳濡目染,对布先生以形意拳为主的博通武道,对太谷乃至全省武术事业的贡献,钦敬之至。因此,在1996年,晋中市成立“布学宽研究会”,以及2006年研究会举办的“纪念武术大师布学宽先生诞辰130周年暨先生塑像揭幕仪式”等活动,我都积极参与了。近期,秉全同志将亲自撰写的《形意拳名家布学宽年谱》(草稿)送来,我搁起手头诸事,一口气拜读完毕,对布先生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于是,我怀着敬仰之心,写下了下面的感受,笔虽拙,情却真。

毫不夸张地说,布先生一生,以德领武,以道用艺,以文致善,以爱献身,是闪烁着中华武林道艺光芒的一生,是爱国精艺无私奉献的一生。这十六个字,从我的认知角度讲,是想概括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文武兼修的高格。

中华武林,从来将涵养武德放在第一位。古人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今人讲以爱国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有承传,又赋与时代精神。立德,立功,立言,这人生的三立,道德之立是第一位的。先生遵循古训,又能与时俱进,不论练拳、研讨、收徒、教艺,总是以德为帅,视为统领一切行为的标准,参与地下工作,坚定抗日护碑,积极参政议政,无一不是将气节和国格放在首位,承传拳术,也是有光明正大之气,无奸邪暗算之心,因此,赢得武界乃至社会的广泛赞誉。

先生之拳术,以道用艺,故能既得毅斋大师真传,又能精研体用,自然消化。一生除形意拳的理法精诣,拳械套路之外,尚能吸收如狮吞手、太极拳、鸳鸯脚、八卦掌等各种拳艺精华,融会贯通,揉进形意拳的各种招术之中,为形意拳的精进、升华、承传和发展,渗入了独特的布氏风格。

先生很注重文化素质的修养,虽然没有什么课堂学历,但从小天赋颖敏,喜文好武。进商号当学徒,勤于学文练字,进学校任教练,也不放弃研读儒家经典,因而在武术生涯中,能武事文养,以文致善,研究并提升武术的文化内涵,从而使武术特别是形意拳能达到理练统一的化境。我记得登门采访先生时曾问及心意与形意之别,先生说,形意源于心意,象形取意,内外统一,变化发展,又增加了新的功法套路,特别是模拟实战的徒手与实战的对练。故为太谷独创。言谈中先生极赞晋商大族孟綍如先生对形意拳形成的文化贡献。先生认为,武术的承传,必须有文化的支撑,否则,将渐行渐远,失去真谛。他正是以这种理念,从文化的高度将武术的演练成就提高到至善至精的境界。

在太谷铭贤学校二十年的教学、护校生涯中,先生养成了武师风骨和文人气质。他与学校的老师以至太谷商界、文化界的乡绅、文士相友善,甚至有的因抗日爱国而过从甚密。先生练武之余,还有练毛笔字的习惯。每天晨练完毕,便拿起毛笔,蘸水据石,再练一番毛笔字,数十年如一日。我以为先生武术中的柔化劲,当从用笔练字中悟得,也含先生说的“把心收回来,把心静下来”的动中求静,静中寓动的修炼。因工作之故、我得见先生的手笔小字,内容大都是记录拳理拳法的珍贵资料。于此,亦可见先生治学精神与文化底蕴之深。我曾写过一篇回忆文章,其中谈到先生的书法,“执使转运,似长枪在手,腕底灵动,浑然自如,融拳术之化劲于笔端,精气神一以贯之”,先生这种文墨喜好的持之以恒,正是从文化修养的高度,达到文通武道,器用刚柔、文武互补,自是一般练武者难以企及的境界。

先生德高望重,爱国爱乡,以爱献身,一生毫无懈怠地把自己融入社会,全身心地献给了武术事业,悉心授徒,商团护乡,学府护院,因材施教,赛事总裁,武协活动,群众健身,戏曲艺术,拳史整理等等,凡能涉及的领域,无一不渗透着先生的睿智和心血,无一不闪烁着先生以大爱献身的至善之光。

秉全同志作为布先生的亲子,用亲自撰写的这本《年谱》真实地再现了先生闪光的一生,在写法上,又不囿于编年之缚,将重点史事以及相关的人物作纵横记述,增加了可贵的资料价值,也使人物更加丰满,使这本《年谱》更具有了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很值得研究和提倡。甲午冬初晚学郭齐文于仰山堂吟香书屋(郭齐文 晋中市史志院原主持工作副院长、编审,晋中市书协原主席)

走近名人布学宽

我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说太谷城里,有一位很高明的武术师傅。那时,我正热衷于读古典小说,古代的七侠五义,飞檐走壁,武功了得,我以为这位师傅可能也是这样的人,很想能亲眼见到这位高人。等到上了初中,知识增多了,世面开了,想问题也不那么单纯了。恰恰在这个时候,我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武林高人。那是在城内灯光球场,一个元宵节的武术表演大会上,他身穿黑衣黑裤,已经八十多岁,白髯飘飘,精神焕发,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布学宽先生。他那拳术套路的表演,洒脱飘逸的优美与劲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及至后来,我在太谷县志办工作时,才较为详细地了解了他的基本历史情况。我研究太谷历史文化与晋商多年,深深地感到,布先生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我就萌生了想整理《形意拳名家布学宽年谱》的打算。直到2012年,(我完成了《晋商牛耳》一书后,才把撰写《形意拳名家布学宽年谱》提到我的写作日程上。然而,就在我刚刚计划动笔时,突然“脑梗”再次袭来,且逐渐严重。苦于病情的折磨,我便将这一重任交给了秉全同学。秉全是我山西大学的校友,虽然他学的是外语专业,但他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喜欢历史,尊重历史。况且,我想写的人物布学宽先生是他的父亲。因此,这件事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秉全的责任。我虽然写先生的历史不再执笔,但我总想谈谈我对布学宽先生的认识。

我觉得,布先生在我国形意拳发展史上是有历史性贡献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是一个刚毅的武者,但却以“柔性”的特质,在形意拳坛上独领风骚数十年;他没有学历文凭,但却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与文人气质。他用一生的坚持,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成为山西武术史上的推手,受人尊崇的武林界巨人。我不懂武术,从技术学术上我谈不了什么。我认为,他一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其中,( 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崇尚武德,二是有教无类,三是与时俱进。

一、崇尚武德是布先生教拳育人的一贯指导思想。他练武很注重强身健体,要有好的德性。他不论修炼自我,还是传拳授艺,都把武德放在首位。作为一个练武之人,在他的遗墨中,曾自述与人交手遵循的武德与技法:“余练拳学一生,不知用奸诈之心。与人相交,总是光明正大,不能暗藏奸心,或是胜人,或是败与人,心中自然明晓,皆能与道理有益也。”由此可见,布先生在与人切磋武艺时,是在求道理,而不是单纯论高低,比输赢。先生武艺深邃,功夫精到,但从来不以技艺傲视于人。一生中几无争勇斗狠之举,偶与人交手,也仅“点到为止”,从不伤人。他常说,“与人相较,不在于你把人打成什么样,而在于你有高明的办法把对方制住,该发时发出,让人佩服。要以艺赢人,以德服人,才是高人。”先生一生实践着他的一句名言:“艺好不如性好。”从而,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武人文养,慈祥、和善、可亲可敬的大家形象。先生高尚的武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习武人,堪称文武双修,德艺双馨的武林泰斗。他既教拳又育人的一套武术教育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的。

二、“有教无类”的传拳方式使形意拳传播到世界各地。“有教无类”本是孔子的提法,它体现了孔子教育公平的思想。我们说布师有教无类,主要是指他打破了武术界秘传、保守的传统传拳方式。布先生思想很开放,他以强国强种为己任,从民国初年起,就在太谷城乡各学校广泛教授学生学习形意拳。不仅教男学生,也教女学生,当时女学生学拳脚也是一件新鲜事。同时,他在社会上也广泛授徒,他的徒弟分布在国内国外,各行各业。先生教拳不分高贵与贫贱,不分年老年幼,只要向他求教,他都很耐心地教。这是武术界传拳的一大突破。在那个年代,太谷县、山西省练形意拳的大部分都受到过布老先生的传授指导,真是桃李遍天下,这一点,在太谷历代名拳师中,是无人可以企及的,在全省、全国武术界也属凤毛麟角。太谷能成为武术之乡,形意拳能这样普及和他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先生普及传播形意拳,一视同仁,潜行教诲,其徒弟门人难以数计,甚至年龄相差八十多岁的李巧玲(北京体育大学的武术教授)等人,都受到过他的亲自指点。因此,在他的门徒及学生中,人才辈出,不少佼佼者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名师。在山西武术界他是首位以师生关系代替师徒关系的改革者。可以说,他是培养了几代人的武术教育家。

三、与时俱进是布老先生艺术之树枝繁叶茂的源泉。布老先生虽然历经清朝末年、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但他思想开放,与时俱进,受到人们的啧啧称道。一个从祁县农村走出来的普通人,凭着自己忠厚善良的优秀品格,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百年历史长河中,顺其自然,坚持正义,随着时代的脉膊跳动,把自己平凡的一生献给了中华武术事业。

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技击价值淡化。布老先生在坚守统传的基础上,大胆改变形意拳刚猛粗犷的练法与举手不留情的粗野打法,提出柔化练法与柔化打法的拳学思想,把誉为“杀人术”的形意拳,开始变为向大众开放,尤其是向青年开放的健身术。他把武术引入体育课堂,大大提高了武术的教育价值功能,成为山西普及群众体育的先贤。

抗日时期,他成立国术研究社,公开授拳,倡导“国术救国,团结抗日”,在他执教的铭贤学校,积极支持学生参加抗日游击队。同时,( 他还与我党“敌工站”保持联系,为抗日提供情报和运送物资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紧跟时代和社会的步伐,忠实实践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积极投身到群众体育事业中。在学校、农村、工厂、机关到处可见先生传授拳术、辅导后学的忙碌身影。每届省、地、县运动会,布师都是武术总裁判。他编创的《洗髓经健身术》至今仍在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献身大众的健康事业,年高德昭,厥功至伟,是一位真正的侠之大者。

耄耋之年的他从不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 仍然坚持认真学习,读书看报,学《毛著》,学政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改造思想,积极参政议政。对于子女的教育与婚姻,他也能顺其自然,尊重子女的选择,从不干预,颇为开明。《形意拳名家布学宽年谱》是一本忠于史实,记录人物生平历史的佳作,从中我们将了解到布先生传承太谷形意拳的发展历程,并受到一些启迪。我认为值得一读。

让我们走近名人布学宽,读一读他的人生历史,在为人与习武的道路上,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思考。赵荣达2014年5月20日写于太谷中学家属宿舍(赵荣达 晋中市委党校原校长、教授,晋商研究专家)

1876年(光绪二年)1岁

是年,农历九月初七,布公学宽,人称布先生,出生于山西省祁县巩家堡村,(乡间发音“巩”为“均”)。

巩家堡村位于208国道西侧,交通便利,经济富庶。与太谷县、清徐县相邻,在乌马河南岸,祁县的最北部,属晓义乡。现归祁县东观镇管辖,离祁县县城40里,离太谷县城25里。村子不大,据1999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的《祁县志》记载:“该村人口298人,耕地1162亩,人均收入874元。”

布学宽的父亲名布凤桐,爷爷布怀德,皆以农为生,兼有泥瓦匠手艺。布先生为长子,两个弟弟早亡。布学宽,字子容,取宽容之意。小时候在本村上过私塾,粗通文字,喜舞枪弄棒。

据巩家堡村村长布秉瑞老人讲,“布先生出生的宅院为里五外三的两进院,在村中属于中上等人家。遗留下来的老宅经长年风雨剥蚀,只残留一堵低低的小墙,现已在原宅基地上盖起新房。

布氏家族排有传承辈序‘而、再、凤、学、秉、俊、发、时、兴、邦’十个字,学宽随家谱为‘学’字辈。村中布氏家族分为两大支:一支名社火院(布学宽先生属社火院),另一支名祠堂院。村中现有布姓160多人,均为布先生出了五服的同姓族人”。祁县政区图(局部)

1877年(光绪三年)2岁

是年,华北五省大旱,山西悲惨景象随处可见。据有关资料和老辈人讲述:“天大旱,谷穗朝天,颗粒无收,赤地千里,无米可购,饿殍遍野,活人相食,堪称奇荒。”布先生开始了艰难的童年生活。

1885年(光绪十一年)10岁

是年,布先生10岁,入本村私塾读书,由于家庭困难,仅二三年时间。初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也临摹写字,学珠算。聪慧过人,记忆力强,熟读诗文,背诵如流,爱学习,悟性好,后又坚持自学传统文化,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1891年(光绪十七年)16岁

是年,邻村上下,常因浇地用水发生械斗。一次,时年16岁的布先生手提木棒参与其中,面对对峙打架的场面,毫无畏惧,维护家乡利益的举动,颇受乡人称赞。加之受祁、太二县尚武民风的影响,他从小立志习武,由于先天素质好,头脑灵活,在同龄人中表现比较出色。在村中常和小伙伴们摔跤、打架玩耍,随村中会练武的一位老人开始习拳脚,时间不长。

1892年(光绪十八年)17岁

是年,布先生经人介绍从祁县老家走出来,到太谷县南门外“万金生”粮面店当学徒,开始拉粮、赶车、做杂活。由于聪明好学,干活勤快,很受东家器重,且得到东家对他的精心培养教育。布先生学习勤奋,作业认真,学四书五经,学经商礼仪,勤习打算盘,练毛笔字,后学记账。几年时间,学习大有进步,待人处事很有礼貌。在此期间,由于粮店师傅会练“长拳”,布先生随从习练,掌握了武术基本功和一些简单的套路动作,但未正式拜师。

1894年(光绪二十年)19岁

是年,布先生经过两年时间的苦练,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长拳”学习,他希望得到更“厉害”的武艺,便不断寻师访友,不断提高对武学技艺的追求。当时正值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从而萌生了习武报国的思想。久慕具有爱国民族气节的太谷形意拳大师车毅斋先生的威名,经人介绍,便投其门下,学习具有技击价值的形意拳。形意拳大师车毅斋(1833—1914)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20岁

是年,甲午中日战争后,腐败不堪的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后又被迫与德国、沙俄、英国等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从此,中国更加半殖民地化,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一块肥肉。面对民族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布先生目赌时局之糜烂,在形意拳大师车毅斋师父及同门师兄等人的影响下,更加激起了他以武效国的热情。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1岁

是年,布先生到太谷东门外“学丰栈”缸坊学徒。酿酒、跑街,后升为掌柜。期间,仍坚持学习传统文化,同时武功也快速精进。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钻研,不仅在文化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学会了生意上的人际交往,待人处事,如何做人的道理。无论在粮店做杂活、勤学徒,还是在缸坊跑街、记账、当掌柜,他都表现出一种办事有胆有识有头脑的干练作风与能力。同时,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一直有一种坚持不辍、学习上进、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由于酷爱武术,他的梦想中始终有一种对武术高境界、高层次的追求。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25岁

是年,全国各地义和团运动声势大盛,太原、太谷等地也开始烧教堂、杀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徒。此时,布先生与师傅因不相信“神灵附体”, “念咒就可刀枪不入”的武功秘法,未参加义和团的杀洋人运动。

同年,布先生在车毅斋门下学习五年之久,执弟子礼甚恭,勤学苦练,悟性极高,技艺精进,颇受车师傅器重。经太谷乡绅张坦先生介绍,布先生正式向车毅斋大师递帖拜师。同时递帖的还有武杰(武有则)。在车毅斋大师门下,布先生不仅学习到了精湛的武艺,而且培养出了高尚的尊师重道的传统礼仪与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26岁

是年,车毅斋大师正式给弟子布先生“开手”(即传授技击散手)。将一生总结的实战技击技法形意拳十四处打法,系统而全面地传授给了布先生。

我翼德枪、鸳鸯脚、八卦对砍刀、六枪要点,车老师另传我十四处打法,其他的灵活应用,变化无穷。布学宽先生手迹布学宽先生手迹(形意拳十四处打法歌诀)

形意拳以上以下十四处打法分左右:

头打起落随脚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脚踩中门抢他位、就是神仙亦难防。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世意,舒长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在裹边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把打起落头手挡,降龙伏虎霹雳响。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斗蔽日光。胯打三节并相连,阴阳合意必自然,外胯好似鱼打挺,裹胯抢步变艺难。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身辗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交勇无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

以上左右十四处打法说明了。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27岁

是年,布先生除精心学习经商之外,对练习武术也非常痴迷,在承继车毅斋大师形意拳十四处打法及顾法的基础上,( 也常向大师兄李复贞(字幹臣)学习形意拳拳械套路,日究斯技,技艺精进。平时在一起撕扒操手,颇得师兄教益。散打实战,进步尤速。在练法上充分体现了形意拳刚猛、粗犷、古朴的风格特点,在技击打法上则非常狠毒,不论与谁交手,“举手不留情,硬打硬进无遮拦”,只有野性的张扬,无人心向善的意识。重实战,尚技击,练散打是布先生这一时期的主要拳学功夫,在太谷县渐有名气。

同年,布先生得冯华峰师的狮吞手转圆理论之奥义,精益求精,深求通化,在继承形意拳传统练法的基础上,狮吞手技法逐渐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特色风格。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30岁

是年,布先生注重传统功夫,而且思想开放。在学习车氏形意拳法的基础上,对各种拳艺广为涉猎,如少林拳、太极拳、鸳鸯脚、八卦掌等,常寻师访友,虚心求教,博采众长。因此,他所练拳术内容丰富,拳路甚宽。加之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融会拳械技法,又不囿于古人陈法,因此,在太谷武林中,崭露头角,声誉乡里,颇得车师赞誉,师兄弟们推崇。

同年,布先生自得车毅斋形意拳十四处打法后,练功不辍,常体悟实践,琢磨变化之妙,与师兄弟们操手实战,运用娴熟,屡占上风。其中,尤精肩打、肘打,多以巧取胜。他曾这样总结“顺其力破之为巧,逆其力破之为拙,以横破纵,借力使力,顺势控敌,引着意处,打无意处。巧从运动中来,又自运动中去,手眼身法步,一处不合不能为妙。避实击虚,眼要真,缩身潜入似猿奔,闪打闪防,若水之柔。击之则刚,有中则详,发一招要连发数招。手打一念先,攻则无穷,守则不迷,无意之中,见真意也。”先生在继承车氏形意拳打法的基础上,精心体验内家三拳加鸳鸯脚,互为相生相克,熔为一炉的技法,即形意拳的贴身近打,技法精巧,包裹严密,劲发一寸;八卦掌的斜身圆步,灵活敏捷;太极拳的粘沾连随,引化即发;鸳鸯脚的放长击远,手脚并用,腿击连环等各种拳派特点相结合的打法。他对形意拳的翻浪劲,八卦掌的拧弹劲,太极拳的的凌空劲,也都有较深的体悟和灵活运用。

1912年(民国元年)37岁

是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布先生出任太谷县商会附属商团的武术教练。1904年,山西省商会设立于太谷县,经过八年的时事变迁、动乱,太谷县的商业中心地位逐渐丧失,山西省总商会迁到太原,太谷则改为分商会。由于太谷经济繁荣,离省城太原比较近,辛亥革命后,时有清军和义军的散兵游勇来谷骚扰。为了维护太谷社会地方治安,保护商家利益不受损失,太谷县商会各界人士,在绅士孟广誉等人的发起组织下,成立了一个维护地方治安的组织,初名营务处,后改为商团,日夜巡逻,以免城内商铺遭受侵害。并请出了铭贤学校校长孔祥熙担任总办以及在广东担任过武官的李步青负责,开始商团人员较多,后常设十余人,备有枪支,以防万一。商团日日操练,开始孔祥熙以美式兵操训练,后又请形意拳名师布先生,以武术为主操练。此时,布先生也结识了很多商界名流。

1913年(民国二年)38岁

是年,布先生有感于国人身体素质的衰弱,认为要提高国民实力,应从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开始。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练功体会,结合人体生理规律,创编一套延年益寿的健身功法,名曰《洗髓经健身术》。

先生健身十分重视腰椎脊柱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腰椎脊柱就像房屋的大梁一样重要。如能坚持不懈锻炼,就能使腰椎脊柱粗壮柔韧,人体健康,反应灵敏,激发潜能,而且,对于练拳技击也有体悟提高条件反射能力的作用”。同时,受达摩《洗髓经》佛学遗著的启发,结合拳理、医理,自创一套以活动腰椎脊柱,即围绕腰椎脊柱的蠕动、颤动、抖动、旋转、弯曲、伸展为主的健身方法,( 辅助锻炼形意功劲。因其独到的“伸脊洗髓”健身理论和锻炼方法,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成为全国全民健身推广的功法之一。先生终身习练,年逾九旬,身体尚健。并将此功法传于部分徒弟及子、孙辈。

1984年3月,其子华轩、秉全应岀版社之邀,绘图整理成一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小册子。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首次发行量达5万多册。1988年1月,又应广大爱好者之邀,由山西科技教育出版社再版2万余册,很快销售一空。1996年,在全国征集健身方法的活动中,《洗髓经健身术》从全国上报的3000多种健身方法中脱颖而出,经国家体委、科委、教委、文化部等十部委组织的专家评审通过,确定为全国首批推广的24个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方法之一,入编《中华体育健身方法》一书。2007年,山西省政府将此功法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孙布援强被列为省级非遗《洗髓经健身术》代表性传承人。布华轩、布秉全著述的《洗髓经健身术》一书

2009年,先生嫡孙布援强又重新整理编著,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配发光碟再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1980年以来,先生次子华轩,在省、市体委及老年体协的关注与领导下,在太原市公开传授推广,《洗髓经健身术》受到习练者的普遍欢迎。建起大小健身辅导站100多个,参练人数达十万人,并向全国以及国外延伸,先生幼子秉全也将《洗髓经健身术》传到日本、美国等地。布先生创编的这一健身功法,为全民健身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影响深远。《洗髓经健身术》作为一种健身载体,蕴含着古老的养生健身思想,体现着布先生特有的思维模式、文化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受到原生态启发的想象力。因此,它不仅是一套健身之术,而且是一种精神财富。

同年,布先生武学大成,拳械双能,练用出众,声誉乡里。并正式开门收徒,破守秘之风,教授门徒颇多,弟子之众,冠于他师。如:卢崐、吕家麟、郝思圣、张永义、杜级三、吴厚泽、王锡铭、韩晋、史钟美、薛兆宽、薛兆宏、杨万春、刘家瑞等均为太谷早期名弟子。

形意拳大师车毅斋的弟子吕学隆也将其子吕家麟,字子祥(时年12岁),送与师弟布学宽门下,正式递帖拜布先生为师,从学拳艺。吕学隆(1868—1924),人称三光师傅,著名拳师,一生以保镖护院为业,曾任太谷富商曹家(三多堂)护院头目。其徒孟立刚、武士杰等也谨遵师训,常活跃出入于布先生门下。

1914年(民国三年)39岁

是年,布先生的恩师车毅斋先生逝世。先生悲痛欲绝,立志继承恩师的爱国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祖国传统武术,教拳育人,强身健体,报效祖国。车毅斋大师的事迹载于《太谷县志》(民国版)。

车永宏,字毅斋,精拳术,幼尝从李老能习艺。老农直隶人,时寓邑绅孟綍如家,盖祁戴氏弟子也。按拳术有少林内外二家。吾县智氏一门,则少林内家,智勇、智耳名特著。又有李发黝、胡铎、武鸿圃三人均习艺于交城王长乐,亦驰名甚。若君之术,则外家也,名心意拳,以防御为能。尝遇倭人较剑术,倭败,愿师之,君婉谢焉。盖不欲中国绝技传外人也。性复慷慨,于友人子弟尤恤之不吝。卒后,门弟子立碑纪念焉。此件由民国版≪太谷县志≫第74页、75页剪贴复印

关于对车毅斋大师的评论,1932年北京国术馆《体育》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载有一文《记拳师车毅斋及李复贞》,作者张用武。文中记述:“李氏(李老能)授徒不下数十人,以车毅斋、郭云深、刘奇兰、白西园、宋世荣为最负盛名,而尤以车毅斋之艺能独得其全。盖郭、宋等辈,或偏柔,或偏刚,能刚柔相济,变化玄妙者,仅毅斋一人而已。”

民国初年,因“以车毅斋、郭云深、刘奇兰、白西园、宋世荣为最负盛名”,被誉为李老能门下的“五星”,而受到拳界的关注。

同年,布先生为刘俭在灵前拜车二师父为师,书写了拜师帖并主持了拜师仪式。刘俭虽从车二师父习拳有年,( 但因种种原因,未办正式递帖手续。由于刘俭平素与布先生关系甚好,年龄虽比布先生小10岁,但非常认可布先生的人品与拳艺,经常与布先生在一起练功。此时,刘俭提出请求,布先生便征得大师兄李复贞的同意,( 为刘俭主持了拜师仪式。刘俭成为车二师父门下的最后一个弟子。对于此事,( 吕学隆(三光师父)与弟子孟立刚(二铁师父)等人极为不满。但布先生认为,车二师父生前曾教过刘俭,此时明确师徒关系,补办一下手续也不是不可以。经布先生多次说服,才算了事。

1915年(民国四年)40岁

是年10月,布先生娶清徐县孟封村杨宏业之长女杨月英为妻。

杨月英(1900—1994)家庭妇女,端庄睿智,虽无文化,但持家能力强,性格刚烈,办事果断,治家严谨,懂礼训,拿得起,放得下,对待子女关怀中不乏严厉。为维持生计,含辛如苦,养蜂,喂羊,夜晚钩织自行车把套,次日再把货送出去。同时,在布先生众多弟子的频繁活动中,也积极参与其中,颇受弟子门人尊重。思想开朗,教育有方,为布先生家庭子女的培养与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享年95岁。

1916年(民国五年)41岁

是年,布先生参与形意拳发展之传承谱系的研究。民国初,形意拳盛极一时,名家辈出、传播远广,出现了巅峰的辉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承传系统。然而,形意拳著名老一辈拳师车毅斋、刘奇兰、郭云深等相继去逝。为发展壮大形意拳体系,更有利于形意拳脉络之延续,使后辈晚学有谱可稽,经河北李存义,太谷李复贞、王凤翙、布学宽、宋铁麟等认真研究、共同商讨,决定从他们这一代起,以“华、邦、维、武、尚、社、会、统、强、宁”十字辈序作为形意门延续的师承谱系。形意门的十字辈序深深地刻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迹,明显地体现出儒家宗亲群体意识和世俗文化的特质,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

华:指中华、华夏。由于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形意门辈序,以华字开头,以华字为首,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是武术宗主国的地位。

邦:含有邻邦、邦交及联合之意,它体现出儒家注重宗亲关系、群体观念以及人际和谐的文化思想,同时,也寓意形意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宏伟志向。

维:有维系、连接、延续、承传的意思。它说明形意门开宗立派需要承前启后、承接宗法、衍生发展,否则,将会出现断层,甚至失传。为了延续香火,形意拳门立规矩择徒而授,既规范弟子行为,又明确身负承传之责。收徒拜师就是其主要的承传方式。

武:指中华武术。武乃拳头与兵器之技术。技击,是它的本质特点,也是习武人实践的内容,自卫的本领。形意拳体现着中华武术内外兼修,练养合一,以心为始,习武养生,修炼自我,完善自我的运动特点,是哲理拳,文化拳。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尽管武术的核心是打,但中国人理解武,是止戈为武,最终是和,以和为贵。特别讲究中和、平衡。

尚:有崇尚,发扬之意。习武人追求和弘扬的是一种尚武爱国精神。尚武重德,传拳授艺,首在育德。形意拳强调“重道贵德”的思想,自我实践,修炼本能,开发潜能,性命双修,以及崇尚前贤,尊师重道的尚礼精神,充分体现出我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和道家思想的光华。

以上十字辈序的前五个字“华、邦、维、武、尚”紧紧围绕中华民族的国粹——武术,说明了优秀拳种形意拳讲究群体意识,注重邻邦关系以及承传宗法的责任。同时,提倡弘扬形意传统文化,崇尚真朴自然,外圆内方,贵和乐群,德艺双备的道德伦理思想。从而达到以武修身、以武健身、以武防身,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目的。而以下十字辈序的后五个字“社、会、统、强、宁”则集中地反映了形意拳老前辈企盼和努力实现祖国统一、强大、安宁的愿望,表现出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社:指社会,江山社稷,代表国家。

会:有聚合、会演之意。是武术具有社会性、集合性的一个特征。武术各流派,作为社会的一个小团体,是融入国家社会这个大集体之中的。因此,形意门老前辈不仅要求习武人讲正义、讲义气、讲团结、讲大局,而且,要有群体意识,共同弘扬武术,传承形意拳,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文明服务。

统:指传统和统一两个概念。从习武的角度讲,老辈拳师希望后辈晚生学武不忘传统,要理解传统、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求变,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从国家的角度讲,更渴望国家早日统一,充分表现出老一辈形意拳师热爱祖国的思想。

强:含有强身、富强之意。清末民国初,广大有识之士,把发展武术作为“强国强种”的途径,而强国强种,首先必须强身。因此,这里的强,不仅指习武强身,强壮体质、成为强者、不受人欺辱;而且,习武人更要身体力行,报效祖国,使我们的祖国逐渐强大、富强起来。

宁:指宁静、安宁之意。练拳要静,社会要宁。练形意拳强调静,是因为“静为动之储,静为动之源”,静是入门的基础,形意拳站桩找劲必须求静、求松、求通,才能培养充盈的内气。宁静,不仅是练拳的基本要求,而且也体现出道家的思想特征以及“宁静致远”“成事在静”的道理。同时,宁还含有安宁之意,它充分反映出形意拳前辈渴望社会稳定、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愿望。

形意门立此辈序之后,山西、河北两大派系基本上沿用了这一谱系,至今已近百年。实践证明,对于形意拳的健康发展和广泛传播以及门内各地的互动交流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十字辈序一直都受到形意拳门人的高度重视。从形意门李存义、布学宽等老一辈拳师算起,至今约传至“会”字辈,即第七代。不仅形意拳有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世界友人的喜爱,而且,老前辈为之奋斗、努力,企盼祖国统一、强大、安宁的大好局面,也在逐步实现。

对于十字辈序的传承,布先生特别强调,不准以此用来摆谱,论资排辈,以长欺小。他希望的是以德领艺,重道贵德,学到真功夫,达到高境界,而不在什么虚无的辈分大小上。先生在规范沿用十字辈序的同时,也大破守密之风,首先倡导师徒关系向师生关系转变,不论男女老幼、本门外门,不论贫富贵贱,职务高低,都一视同仁,只要学,他就耐心教,根据各人价值取向的不同,因材施教、广泛传播。因此,人们都不称布师傅,而是尊称布先生。先生在世时,虽五世同堂,显赫一时,但却从来不以长辈自居。不少小字辈传人,甚至有的人在年龄上竟相差80多年之久,都受到过他的亲自培养指点。先生对十字辈序的实践,无论是在传承上,还是在传播上,对形意拳的普及提高广泛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贡献,为后辈晚学树立了一个品德高尚,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宽容处事的长者形象,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布学宽先生手迹

华、邦、维、武、尚、社、会、统、强、宁以中华民国起,从李复贞、王凤翙、布学宽为华字,以下为邦字起。

同年8月8日,布先生与杨月英的长女布锦花出生。因月英分娩时难产、昏迷,加之医疗条件所限,后又未能注意保养,导致此后不育。(锦花属龙,丙辰年农历七月初十生,2002年3月31日去逝,享年87岁。)

1918年(民国七年)43岁

是年,“学丰栈”缸坊倒闭。布先生弃商从教,受太谷县教育会会长孙依山之聘,出任“太谷县体育会”主任。体育会会址设在“文昌宫”。先生除主持体育会日常的体育教学与事务工作外,主要兼授城关各校国术课,首开学校武术教学之先河。从此,武术的教练法也由过去封闭保守,师徒单独传授,变为集体操练法,并向大众广泛开放。

当时,县城内开设国术课的共有八所学校。布先生按照课程安排,要轮流到各学校授课,循循善诱,用心指导,从不懈怠。后来,随着教学任务的增加,布先生的弟子杜级三、吕家麟也参加体育会工作,担任教练,协助其师完成国术授课任务。各学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有所差别。除太谷文昌宫小学约140人,安排有天天活动的时间外,每周教练两次的学校有太谷第一高小和太谷乙种商业学校。其他小学则每周教练一次。

授课的内容,开始以活动腰腿的基本功为主。因学生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成长期,所以,布先生并不主张少年儿童一开始就学练具有地方性特点,即含胸拔背、拳势紧凑、注重技击的形意拳。尤其不让长时间站三体式与蹲猴猴等静力性桩功,生怕少儿脊柱变形,长成罗锅。他结合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初教的拳术套路即是十趟弹腿和六腿架子等舒展大方、蹿奔跳跃的长拳类拳术,以锻炼学生舒展筋骨,柔韧、灵敏、速度、弹跳等身体素质。当然,这些拳术套路也适合表演。各校武术队则增加有内容丰富的徒手对练和各种器械的单练和对练,技击散打在学校中并不推广。从此,形意拳及其他拳术在布先生的传授下,开始在学校推广普及,先生也开始走上专业的武术教学之路。中华武术由过去师徒秘传,变为向大众开放的健身之术,这也使他成为山西普及群众体育的先贤。

从这一时期起,在太谷县武术界布学宽以师生关系替代师徒关系。之后,传统的称呼“布师傅”也逐渐改为“布先生”。

布先生大力提倡习武强身健体。他精通武术,是把武术当“国粹”,当作自己救世育人的一项事业来做、来敬。我国自鸦片战争始,国弱民贫、丧权辱国,被欧、美视作“东亚病夫”,太谷县更是烟毒泛滥的重灾区,因长期吸食鸦片而面黄肌瘦、萎靡不振者,比比皆是。布先生有鉴于此,抱定“强国强种”的宗旨,以传播武术为己任,到城乡各地及学校教授武术,让更多的人通过练武增强体质。他常说:“练拳,就是要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没有健康的身体,就谈不上技击散打,就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形意拳虽然是技击性很强的拳,练形意拳要懂打、会打,但健康比打更重要,健康是一辈子的事,练和养一定要并重。练拳主要是修炼,对自己的健康应是主要的,与他人的技击要放在次要。”

他一生不抽、不赌,反对吸烟,因此,全家人,无一抽烟者,连弟子们也大都不抽。他坚决反对吸毒。有个别弟子如车某染上毒瘾后,先生曾将其关在家中,管吃管喝,强制其戒毒,弟子终于戒掉了这一恶习。

1920年(民国九年)45岁

是年,布先生弟子吕家麟(名子祥)也随师到体育会执教。每到大地复苏,春暖花开时,布先生就带领弟子学生到太谷大佛山、凤凰山,交城卦山等地活动,并在野外宿营过夜,以培养学生户外活动能力与坚强的意志以及乐山乐水的儒家健身养生思想。

先生于健身提倡“动静兼修皆适量”。适量是一个度,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他常告知痴迷下功的弟子、学生:“练拳要下功夫,这是对的。但不要太过量,人的能力有限,超负荷练功,过量消耗体能,从健康的角度讲,实在不可取。练拳以健身为主,太累了不练拳,练累了也不勉强练。一般以十分劲练到七八分即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掌握运动量,就像骑自行车一样,能带200斤东西,带上300斤就吃不消了。过量的活动,看似下功,却有损身体健康。”他常说,“养生之道,贵在保养正气,顺乎自然。要爱气、养气、不生气,生气是致病的诱因,一定要修炼自己的涵养,遇事冷静。练拳健身,就是要保持体内阴阳平衡,适应外界自然变化,不能一味贪功,损伤身体。静与动都不要过量。练养并重是原则,老了更要注意养。”布先生带领弟子、学生在交城县卦山活动摄影留念台阶下,左起笫三人拿教鞭站立者为布先生台阶上,左起笫三人拿拐棍站立者为吕家麟

先生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晚子时或闲暇之时,便眼睛微闭,静坐片刻。他认为“把心收回来,把心静下来,把烦事、杂事、高兴事统统放到脑后,无思无虑,安安静静坐一会,不求时间长短,没有刻意的内气运行追求,只要放松身心,闭目养神即可。养生就是养神。”实践证明,以静养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修养。静是古人保持身心健康的好方法,我们静坐也好,站桩也好,都是一种求静修慧的方法,练拳之所以讲究静心,就是静能松,松则通,通则灵。灵妙是我们习武人应追求的一种境界。随着先生年令的增大,静身存神的时间也逐渐增多。他常对弟子们讲,“练拳是动功,可以强壮身体。求静,才能开慧益智,千万不要忽视修练松静的功夫。”

他在练拳之外,还特别喜欢练字。每日早晨练完拳术后,总要以水代墨,以石当纸,练写一番大字。他认为练拳、练字都是很好的养生之道。先生一生淡于名利,心常洁静,性情乐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加以拳术养生,年过九旬,对生活依然充满不倦的情趣。他不仅精力充沛,神清气佳,记忆力惊人,耳聪眼明,步履矫健,频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武术赛事,而且在家无人打扰时,便独坐案头静静地学习翻阅拳书或其他经典书籍,( 久而久之看书学习成了他练拳之外的一种习惯。

同年,布先生与祁县戴氏心意拳主要传人戴魁(字子元)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戴魁吸毒成瘾,穷困潦倒,生活无以为继。某日,戴魁来到太谷县,到布先生住地文昌宫时,天色已晚。布先生正准备睡觉,忽然听到有推庙门的声音,便大声问:“谁?”这时,戴魁扭头就跑,布先生以为是贼,便紧追出去。因戴魁不熟悉地形,往南一跑,正好钻进死胡同,布先生飞起一脚,朝黑影踢去,将戴魁踢翻在地,追上前去,便将戴魁捆起来。经再三追问,戴魁始终不语,布先生问不出什么情况,便将其送交县游民局,次日,祁县拳师范铁僧将戴魁领回祁县。后来,布先生得知,此人竟是戴氏心意拳传人戴魁。对于此事,如果当时戴魁能说出真实姓名,布先生定会尊重有加,并给予帮助。然而,戴魁却始终未作应答。据社会传闻,戴魁本想找布先生讨碗饭吃,但却未能说出“本意”。不知是什么原因?是碍于“面子”,还是其他,不得而知,因这件事,既不是比武较技,也非来访切磋,纯属一场误会。为维护戴魁声誉,布先生在世时,从不让人谈及此事。因此,祁、太二县武术界也从未因这件事发生什么矛盾。这就是祁县戴魁夜闯文昌宫一事的实际情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