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大闯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0 07:01:34

点击下载

作者:张娟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物知识大闯关

生物知识大闯关试读:

前 言

知识的伟大在于它的博大和精深,人类的伟大表现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这是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的发展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变迁: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色彩斑谰的现代生活;从古代社会的结绳计数到现代社会垄断人类生活的互联网;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上世纪中叶的月球着陆,火箭升天。人类几乎在任何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技术更新,知识爆炸,信息扩张……一系列代表着人类社会巨大进步的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社会,使每个人都感到在巨大的社会进步面前人类自身的局限。作为人类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青少年朋友,在对现有书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充满着对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无限渴望。

人类的智慧在我们生存的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正放射出耀眼光芒,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引导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朋友了解人类最新文明成果,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将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工作。

为此,我们组织多位经验丰富的学者精心策划、编写了这部《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本套丛书分海洋、航空航天、环境、交通运输、军事、能源、生命、生物、信息、宇宙等十册。收录词条约五千个。涉及知识面广阔且精微。所包含的内容:从超级火山、巨型海啸、深海乌贼、聪明剑鱼……到地核风暴、冰期奥秘、动物情感、植物智慧……;从登陆火星、探访水星,到穿越极地,潜入深海……既有独特的自然奇观,又有奇异的人文现象;既有对人类创造物的神奇记述,又有人类在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面对的无奈、局限,以及人类对自然所造成的伤害,自然对人类的警告……这是一次精彩的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历程,是每一位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青少年朋友与大自然的一次真诚对话,它将使青少年朋友自觉地意识到,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人类不是主宰,而是与一切生灵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当人与大自然真正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个美丽的星球才是完美的、永恒的。

这样一套科普知识阅读词典,摆脱了以往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呆板平直、味如嚼蜡的叙述方式,拆除了青少年朋友全方位学习和掌握各类知识所筑起的一道道壁障。采用词典的编纂方式,更便于检索和查询。

本书中,凡是青少年感兴趣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奥秘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容。真正做到了庞而不杂,广而不糙。

我们用青少年朋友乐于接受的方式,以细腻生动的笔触、简洁明了的叙述、深入浅出的将各个方面的知识呈现出来,营造出一个适应青少年的阅读氛围,将最适时的信息传达给广大的青少年朋友。这是本套丛书的一大特点,相信每一位拥有本套丛书的青少年朋友对此都会有所体会。

科普读物从来不拒绝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三者的完美统一,它强化生动性与现实感;不仅要让青少年朋友欣赏科学世界的无穷韵律,更关注技术对现实生活的改变,以及人类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本丛书的出发点正是用科学的眼光追寻青少年心中对这个已知和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关注。

本套丛书的编辑对知识的尊重还主要表现在不断追随科学和人类发展的步伐以及青少年对知识的新的渴求。希望广大青少年通过阅读这套丛书,激发学科学的热情,以及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帮助他们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了解人类社会,插上科学的翅膀,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勇攀科学的高峰。

愿今天的青少年朋友,都成为明日的科学探索之星,愿人类所居住的这个美丽星球更加美丽、和谐。

2008年9月10日

A

Arp复合体

Arp复合体(Arp:ActinRrelated-protein)是一种能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蛋白,肌动蛋白则是真核细胞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它起到模板的作用,促进肌动蛋白的多聚化。Arp复合体由Arp2,Arp3和其他5种蛋白构成,也写成Arp2/3复合体。

ADCC效应

ADCC效应中文名称是“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是指抗原在和抗体结合后,由于带有了表面标记,而引发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细胞的攻击,进而清除抗原。

当IgG抗体通过Fab段与靶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表面FcγRⅢ结合,从而使NK细胞对靶细胞产生非特异性杀伤作用,即ADCC作用。

暗反应

暗反应是二氧化碳固定反应,简称碳固定反应。在这一反应中,叶绿体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这两个高能化合物分别作为能源和还原的动力将二氧化碳固定,使之转变成葡萄糖,由于这一过程不需要光,所以称为暗反应。碳固定反应开始于叶绿体基质,结束于细胞质基质。

暗反应是光生物学反应,是由光量子为生物色素吸收的时间极短的光反应过程,和为光所激发的色素在暗处引起的一系列暗反应过程所组成的。暗反应是激发分子的热力学的缓和过程,是电荷的分离、电子的传递、磷酸化或短命的中间体形成等多种基本过程。F.F.

B

lackmann(1905)是最早指出光合成是由光反应和暗反应组成,因此后者也称为布氏反应。B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表型

表型又称性状,指个体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表现,如身高、肤色、血型、酶活力、药物耐受力乃至性格,等等。

白细胞

白细胞,或称白血球,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除了血液,白细胞还存在于淋巴系统、脾以及身体的其他组织中。

白细胞是一个庞大的血细胞家族,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多样的,但是,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在肌体的防护、免疫和创伤愈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尽管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成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循环管道外的器官组织中。在功能方面它们与这些器官组织中的许多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密切相关。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各种白细胞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白细胞为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就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病毒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其主要特点是:(1)含有单一种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2)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3)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被膜

被膜是结缔组织膜,表面有间皮细胞被覆。包裹于病毒核衣壳的外侧,具有以双脂层为基础的膜状结构物。见于由出芽方式生殖的病毒中,通常外部表面上排列着小突起状的结构物。在化学上,它是由受病毒核酸控制的病毒膜蛋白与来自寄主细胞的脂质构成的。被膜的脂质有的是按照被其进行出芽生长的寄主细胞膜的脂质来构成的,有的不按此方式构成。

捕食性真菌

捕食性真菌是寄生在线虫、变形虫、轮虫等小动物上的真菌。它包括形成或不形成捕捉器官的种。狭义的捕食性真菌指能形成捕捉器官或分泌粘性物质的真菌。如捕虫霉目的无柄霉属、梗丛霉属和泡囊虫霉属;丝孢目的肋孢属、隔指孢属和节丛孢属;水霉目的轮虫水霉属的一些种。壶菌目的囊壶菌属、根生壶菌属,虫霉目的擒虫霉属,丝孢目的杀虫孢属的一些种不形成任何捕捉器官,而是靠孢子经寄主的口腔感染。

捕食性真菌广布于有机残体、粪堆、朽木、土壤或水体中,在苔层下面特别多。它们在捕捉线虫时有粘捕和套捕两种方法,前者又称化学捕捉法,后者又称物理捕捉法。粘捕法是靠分泌黏性物质的菌网、菌钮、菌枝、菌丝和孢子粘捕猎物,例如囊胞顶孢霉形成稠密、黏着的捕食网,椭圆隔指孢形成多黏液的菌钮、菌丝和孢子。套捕法是靠菌套套捕线虫,例如绞套节丛孢可形成能收缩的菌套,从而套住线虫;白指孢形成的菌套不能收缩,它是靠整体进行捕捉的。捕虫真菌在黏住或套住线虫以后,与线虫接触处便长出一根细小的穿透枝,它穿透线虫的体壁,在线虫体内形成侵染球,从侵染球再长出充满线虫体腔的营养菌丝,吸收线虫体液作为养料。

本地种

本地种亦称地方种或乡土种,指某一地区内原有的,而不是从其他地区迁移或引入的植物种。可为发源于该地区的固有种,如大白菜、大豆等为中国的本地种,也可以是特有种或残遗种。

白蚁

白蚁有1700个不同的种类,同蚂蚁一样是群居的社会性昆虫。它们住在巨大的巢穴里,那是一种由沙子、动物粪便与唾液混合黏固而成的巢穴。巢穴的形状取决于建造它的白蚁的种类。

蚁群中最重要的成员是蚁王与蚁后,它们的社会阶级分为蚁后、蚁王、兵蚁和工蚁。

由澳大利亚北部的罗盘白蚁建造的楔状巢穴,高达3.5米。其宽大平坦的两面分别对着东面和西面,这或许是控制巢内温度的一种方法。平坦的面可以吸收早晚太阳的温热,而东西朝向则使它不会吸进中午太阳的毒热。

白金环

白金环是钩取少量微生物的用具。通常是把0.5毫米粗细、7厘米长的白金丝插接在普通玻璃棒的一端,做成白金针,然后从针的一端将之弯曲成直径1~2毫米的圆环,即为白金环(白金耳)。对载有一定量细菌的白金环称为标准白金环,另外白金针也用于穿刺培养,且使用时要将其顶端用灯(煤气灯或酒精灯等)烧红灭菌。

北方铜鱼

北方铜鱼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俗称:鸽子鱼、沙嘴子、尖嘴水密子、黄头鱼(古名)。体长,粗壮,前端圆筒形,尾柄部高,稍侧扁。头小,稍平扁,头后背部稍隆起。吻尖而突出,口下位,马蹄形,略宽。唇较发达,口角处稍游离。须1对,粗长,末端超过前鳃盖骨的后缘。鼻孔大于眼径,眼小。侧线鳞55~56个。胸、腹、尾鳍基部具有不规则排列的小鳞片,背、臀鳍基部具鳞鞘。背鳍位于体中央的前部;胸鳍宽长,但不达腹鳍基;尾鳍上叶略长。体轻灰略带黄色,体侧具青紫色斑,腹部银白色略带黄,背鳍灰黑色,其他鳍灰黄色。

北方针叶林

北方针叶林亦称泰加林,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是由松、杉类植物形成的森林,长有寒温地带性植被。群落结构简单,树冠整齐,层次分明,乔木以松、云杉、冷杉、铁杉和落叶松等属占优势,多为单优势种森林。林中典型动物有驼鹿、驯鹿、猞猁、雪兔、松鼠、松鸡等。由于其生长地气候寒冷,土壤有永冻层,不宜耕作,故自然面貌保存较好。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分布带相当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世界木材产量的一半来源于此林。

北极熊

美国俄州托莱多动物园,一头北极熊每天都在同一条小路上徘徊,休息时总是小心翼翼地将前掌按在同一位置上。研究动物行为的专家认为,这种行为显示动物感到厌倦和紧张,心情郁闷。为了舒缓北极熊的情绪,该动物园兴建了新的北极馆,试图使北极熊获得置身北极的感觉。

新馆被命名为“亲近北极”。馆内建有北极风格的溪流和洞穴,扩建了一个4英亩的水池,比原水池大了近30倍,水中游弋着活鱼,使北极熊可发挥自己的本能,嬉戏觅食。动物园哺乳类动物主任弗伦奇说:“野生北极熊本是游牧一族,但在这里我们为它们打理一切,它们的手掌无所事事。”

不过,从北极熊迁入新馆1个多月来的情况看,它们郁闷的心情似乎并没有明显的缓解。比如3岁大的“马蒂”,每到傍晚仍然用身体堵住从它的居室通往水池的门,它不喜欢管理员晚上关门。有时它还会在门缝里塞些东西,试图让管理员关不上门。“争取动物权益组织”的人认为,即使有数英亩大的场地,对北极熊这样身形巨大、喜欢广阔冰原而又十分聪明的动物来说还是太小了。

北极果属

北极果属落叶小灌木。叶互生,具柄,簇生枝顶,无托叶。顶生短总状花序,花2~5;萼4~5裂,裂片小;花冠壶形,具4~5小裂片;雄蕊8~10,花药背部具2附属物;子房4~5室,每室1胚珠。浆果状核果,熟时黑色或红色。

北极果属有5种,主产亚洲北部、东北部,北美西北部,环北极地区。我国4种,产于东北、西北和西南高山地带。

半合子

虽然具有二组相同的染色体组,但有一个或多个基因是单价的,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等位基因,这种合子称为半合子。例如,果蝇雄体系是由一对不同的XY性染色体所决定的,在雄果蝇中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细胞中只有一套,所以成半合状态。这时由于隐性基因的作用可以表现出来,所以具有一个白眼基因w的雌果蝇(w/♀)是红眼,雄果蝇(w/♂)则是白眼。含有这种基因座位的染色体部分发生缺失的染色体在发生交换重组后也同样呈半合状态,这时雌果蝇只带一个w基因而表现为白眼。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1910年,摩尔根在无数野生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全是红1眼果蝇。让F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果蝇中有3/4为红眼,1/4为12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外孙。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

斑马的条纹

斑马原产于非洲,全身长满了黑白相间的光滑条纹,很像一幅人工描绘的图案,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常美丽。斑马是一种珍贵的观赏动物。

斑马的条纹实际上是一种适应环境的保护色。在阳光或月光的照片下,由于斑马身上的黑白颜色吸收和反射光线的不同,能破坏和分散它身形的轮廓,远远看过去很难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如果它站着不动,就是距离很近也很难发现它。这样可以减少被猛兽侵害的机会。这种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些条纹不明显的斑马逐渐被猛兽吃掉,篥纹显著的就被保存下来,一代一代的遗传下来,就成了现在这样斑纹分明的斑马了。斑马身上条纹的宽窄与种类有关,美丽的条纹也可以为同种之间相识的标记。

孢子

孢子是植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孢子一般微小,单细胞。由于它的性状不同,发生过程和结构的差异而有种种名称。植物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无性孢子”,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等;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有性孢子”,如接合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等;直接由营养细胞通过细胞壁加厚和积贮养料而能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孢子叫“厚垣孢子”、“休眠孢子”等。孢子有性别差异时,两性孢子有同形和异形之分。前者大小相同;后者在大小上有区别,分别称大、小孢子,并分别发育成雌、雄配子体,这在高等植物中较为多见。

在光学显微镜下,孢子呈圆形、椭圆形、杆状、圆柱状、瓜子状、梭状和半月状等,孢子的颜色十分丰富。孢子表面的纹饰因种而异,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有的光滑,有的褶皱状、疣状、刺状、毛发状或鳞片状,刺又有粗细、大小、长短和疏密之分。

孢子丝

孢子丝是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其上分化出的可形成孢子的菌丝。放线菌孢子丝的形态多样,有直形、波曲、钩状、螺旋状、一级轮生和二级轮生等多种,是放线菌定种的重要标志之一。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分化为分生孢子。

孢子囊

在小型叶类型的蕨类植物中,孢子囊单生于孢子叶的近轴面叶腋或叶的基部,通常很多孢子叶紧密地或疏松地集生于枝的顶端形成球状或穗状,称孢子叶球(strobilus)或孢子叶穗(sporophyllspilte),如石松和木贼等。大型叶的蕨类植物不形成孢子叶穗,孢子囊也不单生于叶腋处,而是由许多孢子囊聚集成不同形状的孢子囊群或孢子囊堆(sorus),生于孢子叶的背面或边缘。

孢子囊的细胞壁由单层(薄囊蕨类)或多层(厚囊蕨类)细胞组成,在细胞壁上有不均匀的增厚形成环带。环带的着生位置有种种形式,如顶生环带、横行中部环带、斜行环带、纵行环带等,这些环带对于孢子的散布有重要作用。

孢子囊壁由多层细胞构成(厚囊蕨亚纲)或一层细胞构成(薄囊蕨亚纲),孢子囊壁的细胞中往往有部分细胞的胞壁不均匀增厚,它们排列成带状,称为环带。环带有顶生,横行中部、斜行、纵行等类型。

多数蕨类植物产生的孢子在形态大小上是相同的,称为孢子同型,少数蕨类如卷柏属和水生真蕨类的孢子大小不同,即有大孢子和小孢子的区别,称为孢子异型。产生大孢子的囊状结构叫大孢子囊,产生小孢子的叫小孢子囊,大孢子萌发后形成雌配子体,小孢子萌发后形成雄配子体。

孢子囊常集生成孢子囊群(堆)。孢子囊群的着生方式有多种,原始类型生于枝顶特化的孢子叶上而成穗状或圆锥状的孢子囊穗,进化的类型方式有:边生孢子囊群,指孢子囊群着生于羽片的边缘,顶生孢子囊群,生于羽片顶端,脉端生孢子囊群,生于细脉先端,脉背生孢子囊群,系生于细脉中部,穴生孢子囊群,系生于羽片所形成凹穴处,也有布满于叶背者。孢子囊群有者具盖,有者无盖。孢子囊群有圆形、肾形、条形等各种形状。

孢子体

孢子体指在植物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和具2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来。苔藓植物的

孢蒴

及其附属结构(蒴柄和基足)、蕨类和种子植物的习见植物体都是孢子体。苔藓植物的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配子体上。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占优势地位,配子体也能独立生活,但生活期很短。种子植物的孢子体占绝对优势,配子体非常简化,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孢子体上。孢蒴

孢蒴是苔藓植物孢子体顶端产生的孢子的膨大部分,一般呈球形、卵形或圆柱形。藓纲植物(如葫芦藓)的孢蒴由蒴盖、蒴壶和蒴台三部分组成。蒴盖由一层细胞构成,覆盖在孢蒴顶端。蒴壶构造复杂,为孢蒴的最主要部分,其内的孢原组织产生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孢子。在蒴壶口部有内外两层蒴齿存在。蒴台为孢蒴基部与蒴柄相连的部分,表皮以内有2~3层薄壁细胞和一些排列疏松并含有叶绿体的薄壁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孢蒴成熟时,位于蒴盖与蒴壶间由一圈厚壁细胞组成的环带自行卷落,蒴盖随之脱落,暴露在空气中的蒴齿随空气中干湿度的变化而伸屈或变形,孢蒴中成熟孢子被蒴齿弹出。苔纲植物(如地钱)的孢蒴缺少蒴盖和蒴齿,但蒴壶中有螺旋加厚的弹丝产生,孢蒴成熟后,其顶端不规则裂开,孢子借弹丝的屈伸运动被散出。

壁虎的断尾再生能力

壁虎有许多种,像其他种类的蜥蜴一样,受到敌人袭击时,壁虎也能脱去自己的尾巴,但很快会有一条新的尾巴长出来,及时替代原来的那条。有时尾巴并未完全脱落。这样的话,当新尾巴长出来时,原来的那条又伤愈了,壁虎就有了两条尾巴。壁虎最大的体长约35厘米,而最小的只有3厘米左右。它们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地区,我们能在树上或是岩石间看见它们。

壁虎对人类无害,有的壁虎就生活在室内。它们最爱待在那些有缝隙的地方,在那里隐藏起来。被灯光吸引来的昆虫是它们主要的食物。

为了捕获昆虫,壁虎可以沿着墙爬行,横穿过天花板。因为脚趾下面长有很多细钩和鳞片,它们甚至能在窗户玻璃上爬行。

变性作用

在高温等物理因素和强酸、强碱等化学因素作用下,胶乳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变性作用。

高温,强酸,强碱,某些变性剂,能破坏DNA中的氢键,使有规律的螺旋形双链结构变为单链无规则的线团状,此为DNA的变性作用。

蝙蝠的回声定位法

蝙蝠利用超声波来“看”东西

蝙蝠的喉咙可以发出很强的超声波,(如果一种声音振动每秒钟超过两万次,人耳就听不见了,这就叫超声波。)通过嘴巴和鼻孔向外发射。遇到物体时超声波就被反射回来,被蝙蝠的耳朵所接收。蝙蝠根据回声来判断物体的种类、大小和距离,区别是敌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然后从容不迫地决定自己的行动是躲避还是追捕。

蝙蝠这种根据回声来探测物体的方法叫回声定位法。蝙蝠的耳朵很大,内耳特别发达,能够接收频率很高的超声波和低密度的回声。令人吃惊的是,蝙蝠竟然能在一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0组的回声,而且分辨率很高,就是极其微弱的回声信号,它也可以据以区别各种物体。

蝙蝠还具有很强的抗干扰的能力。一个岩洞里,千百只蝙蝠同住在一起,都是使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却不互相干扰。正因为如此,蝙蝠捕虫有着惊人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不愧为“活雷达”。

变形虫

变形虫又音译为“阿米巴”。细胞膜纤薄,由于原生质的流动,使身体表面生出无定形的指状、叶状或针状的突起,称为“伪足”,身体即借此而移动。身体的形状轮廓也会随伪足的伸缩而有变化。伪足间可自由包围融合,借此包裹食物进行消化。大变形虫可吞噬草履虫。在长有水草的池塘中取水,连同水草和腐烂的茎叶一起采集。将池水和水草在没有阳光的地方放置3~5天,液面上便会有黄色泡沫浮现,此时便可从泡沫处发现变形虫。变形虫之所以能改变形状,是因为细胞膜没有细胞骨架,膜骨架。

C

雌雄异株

雌雄异株指在具有单性花的种子植物中,雌花与雄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株体而言。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仅有雌花的植株植株称为雌株,仅有雄花的植株称为雄株。有的植物雌株与雄株的染色体组成具有显著的差异。苔藓和蕨类植物雌雄两性的繁殖器官是分别在不同的株体上形成的。最初的有性世代也称为雌雄异株。

超数排卵

排卵率可以通过药物的方法进行控制。应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诱发卵巢多个卵泡发育,并排出具有受精能力的卵子的方法,称为超数排卵,简称“超排”。

超二倍体

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或数条时,称超二倍体。

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有人按病原体分类,有人按传播途径分类。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促进扩散

促进扩散也称协助扩散,是一种物质的运输方式。其运输特点是:(1)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2)存在最大转运速率;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再增加,运输也不再增加。因膜上载体蛋白的结合位点已达饱和;(3)有特异性,即与特定溶质结合。这类特殊的载体蛋白主要有离子载体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错义突变

错义突变是指编码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经碱基替换以后,变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从而使多肽链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改变。错义突变的结果通常能使多肽链丧失原有功能,许多蛋白质的异常就是由错义突变引起的。

虫霉目

虫霉目是接合菌纲的一目。本目成员菌丝体多核。无性繁殖时,菌丝体形成隔膜,然后断裂成虫菌体,或是在孢子体的顶端形成单生的单核或多核孢子,待成熟时强力射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基物或寄主,可不立即萌发生出菌丝,而多次重复形成能再次强力射出的次生孢子。有性生殖与接合菌纲的其他种类大体相同,可形成接合孢子,也可不经过融合而形成无性接合孢子。

本目真菌大多寄生在昆虫或其他动物上,一小部分可以寄生在植物上,或者腐生在土或粪中。

出糖树

在北美温带地区,有一类能分泌糖液的槭树。这种出糖槭树以加拿大最出名,从加拿大国旗上有糖槭树叶子便可得知了。

糖槭树分泌液中含糖3%~5%,有的资料说含糖0.5%~7%,高的可达10%。一般15~20年的糖槭树便可供采割糖液。在每个树干周围钻1~4个孔,孔深约46厘米,每孔一年可流树液20加仑左右,连续采集时间可达50年以上。据说槭树糖营养价值可与蜜糖媲美。

成都鱲

成都鱲属鲤形目,鲤科,亚科,鱲属。成都鱲体长,侧扁,腹部圆。头长与体高约相等。吻稍钝,口端位,口裂向下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仅达眼前缘垂直下方;下颌前端有1显著的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吻合。无须,眼较小,位于吻端。鳞小,侧线鳞60~67。背、腹鳍起点相对,位于体中央;臀鳍发达,雄鱼最长鳍条达尾鳍基;胸鳍尖长,末端达腹鳍。体背黑灰,腹部银白,体侧有10余条黑横纹,其间具红斑点。背、尾鳍灰白,具绿斑点,其他鳍带红色。

叉角羚科

叉角羚科属偶蹄目的一科,是北美洲特有的有蹄类,其起源介于牛科和鹿科之间,角也介于二者之间,似牛角分为骨心和角鞘,雌雄均有角,角不脱落,但是角却像鹿角那样分叉,角鞘则每年脱落。叉角羚科在史前时期是北美洲非常繁盛的有蹄类,种类繁多,现在仅存叉角羚一种,原本数量较多,后被大量捕杀,受到保护后则又有所恢复。叉角羚分布于北美洲西部的开阔地带,北起加拿大南部,南到墨西哥北部,擅长奔跑,是美洲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

叉角羚科动物曾经是史前北美食肉类动物北美猎豹、短面熊、恐狼、美洲拟狮等动物的主要捕食对象。在美国洛杉矶著名的拉布雷沥青坑中发现了大量的叉角羚科动物化石。

长臂猿

长臂猿是猿类中行动最快捷灵活的一种。我国有4种长臂猿,即白掌长臂猿、白眉长臂猿、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它们都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长臂猿的前臂特别长,身高不足一米,双臂展开却有150厘米,站立时手可触地,故而得名。长臂猿生活在高大的树林中,采用“臂行法”行动,像荡秋千一样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一次可跨越3米左右,加上树枝的反弹力可以达8~9米,且速度惊人。但是它们在地面上却显得十分笨拙。

长臀鮠

长臀鮠属鲇形目,长臀鮠科,长臀鮠属。长臀鮠体长,侧扁,背鳍起点为体最高处。头平扁,略呈三角形,背面骨粗糙裸露。吻突出,钝圆。口近端位,弧形,上颌略突出。上颌齿带横列,中间有裂缝;下颌齿带明显,分为左右两块;齿绒状。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近吻端,呈短管状;后鼻孔有1发达的鼻须,鼻须一般伸达眼后缘,个别略超过或仅至眼中心。上颌须1对,一般伸达胸鳍刺的1/2~4/5,较小个体可达胸鳍刺的末端。下颌须2对,下颏外侧须一般达胸鳍起点,下颏内侧须可达峡凹部。鳃孔大,鳃膜游离。匙骨后端尖形。体无鳞。侧线直线形。背鳍很高,尖刀形,位于体背前部,硬刺的后缘和前缘的上部具弱锯齿;脂鳍短,后端游离;臀鳍很长,臀鳍条26~34;胸鳍位低,后伸不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伸达臀鳍;尾鳍尖叉状,体背侧橄榄色,腹侧乳白色。鳍灰白,基部黄色。

长颈鹿科

长颈鹿科是偶蹄目中最独特的一类,牙齿为原始的低冠类型,不能以草为主食,只能以树叶为主食,舌头较长,可以用于取食,头上有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肤覆盖。长颈鹿科现存仅分布于非洲,有2种,而史前分布较广泛,可以分成古麟亚科(古长颈鹿亚科,古羚亚科)、长颈鹿亚科和西洼兽亚科。古麟亚科是长颈鹿科的原始类型,体型较小,四肢和颈均较短,生活于森林中,史前时期分布较广泛,我国也能见到。古麟亚科至今仍有一个代表生存,即霍加狓,分布于非洲刚果东部的热带雨林中,保持着很多原始特征。长颈鹿亚科是生存于稀树草原地带的长颈鹿,由于稀树草原的树木多为伞型,树叶集中在上层,长颈鹿进化出较长的颈和四肢,可以吃到树叶。长颈鹿亚科现存仅长颈鹿一种,广布于非洲的稀树草原地带,是现存身材最高的动物,也是人们最熟悉的非洲动物之一。西洼兽亚科是比较特化的长颈鹿,体型较粗壮,角大而扁,现在已经全部灭绝。

长麦穗鱼

长麦穗鱼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麦穗鱼属。长麦穗鱼体纤细,近长圆筒形。头小,甚尖,几近楔形。吻尖细,平扁,口极小,上位,口裂几近垂直。唇薄,无须,鼻孔小,近眼,眼大,位偏上。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鳍起点位于体中央;其他鳍均短小。体银灰略暗,中轴宽黑纹自吻端达尾,其上方具4条细黑纵纹,背中央1条。背、尾鳍具零散小黑点,尾鳍基具1大黑斑。

长身鳜

长身鳜又称长体鳜。属鲈形目,鮨科,长身鳜属。长身鳜体较细长,近似圆筒形,其长为高的5倍。头长,稍平扁。吻尖。眼中等大,临近头背缘。口裂大,稍倾斜,下颌明显突出;上颌达眼下方,两颌及犁、腭骨有尖齿,口闭合时下颌前端犬齿外露。前鳃盖骨后缘有十多枚细锯齿,腹缘有向前倾斜的鳃盖骨棘2枚。鳃盖后端有1枚扁平棘,其上端有较小的短棘1枚。鳃膜左右分离且不联于峡部。鳃耙退化为痕粒状。肛门近臀鳍。体披弱小的栉鳞。头及前腹面无鳞。侧线前端位较高,至尾柄处为侧中位。幽门盲囊5~10个。背鳍条ⅩⅢ-ⅩⅣ-10-11;臀鳍条Ⅲ-7;腹鳍近胸位;偶鳍与尾鳍圆形。体黑褐色,具不规则的黑斑,腹侧灰白,各鳍黄色。

长毛象

长毛象全身长满了长长的黑毛,特别是脊背上的毛更长。长毛象动作迅速,性情凶猛。不像一般的大象那样行动缓慢,性情温顺,专家认为,长毛象很可能是一种已在泰国绝迹多年的大象的后代。

长毛象是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哺乳类动物,它们的全盛时期是从上一次冰河期到10万年前,它们的活动范围遍及整个北半球。这些庞然大物重约6到8吨。现代大象,无论是非洲象还是印度象,都是长毛象的“表兄弟”。不少科学家相信,人类的过量猎杀、疾病或自然灾难是长毛象灭绝的原因。

长薄鳅

长薄鳅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俗称:花鱼、花斑鳅、花泥鳅、花鳅、红沙鳅钻、火军。

长薄鳅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一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长薄鳅生活于江河中上游,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为底层鱼类。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底层小鱼为主食。生殖期在3~5月份,卵黏附在石上孵化。

超级水稻

1960年代以来世界水稻产量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亚洲人口增长的速度。在这期间,稻米的价格已下降了50%,许多人预测要发生的灾难性饥荒也没有发生。取得这样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新的高产品种水稻。这些高产水稻品种中的第一个品种叫IR8,是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66年推出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是设在菲律宾的洛斯马尼奥斯的一个独立机构。IR8是由一种矮生的中国稻和印度尼西亚的一种水稻杂交而成的。它改变了植株的结构,它的茎较短较壮,因而在增加施用氮肥使稻穗长得较大时不致倒伏。接着又于1982年推出了IR36,它是用13种亲本稻育成的,具有对15种害虫的遗传抗性,生长期只有110天,而一些传统的水稻品种则需要180天。这样,一年就可以种三季作物。这种水稻是目前世界上种植最广的作物品种。

IR36的培育者是古尔德夫·库什,他是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作物育种家。他认为,在今后10年内,采用现有技术能使水稻产量增加25%至30%,根据预测,世界人口至少在今后30年内将继续增加,到那时,全世界将有43亿人以米为食。

为了养活这些人,从现在起直到今后30年这一段时间内,世界的水稻产量至少必须每年增加1000万吨。

库什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努力培养一种新的超级稻,它能使比较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一般的水稻有20~25个分蘖,而这种超级稻只有3至4根分蘖。其中每根分蘖上都将长有一个异常大的圆锥花序。它将需要比较茁壮的茎秆,深绿色的稻叶具有较多的叶绿素,因此生长较好,更加发达的根系,并具有对多种病虫害的遗传抗性。

D

DNA测序技术

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目前用于测序的技术主要有Sanger等(1977)发明的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与Gilbert(1977)发明的化学降解法。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差异很大,但都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产生A,T,C,G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DNA序列。目前Sanger测序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鲵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它不善于追捕,只是隐蔽在滩口的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大鸨

大鸨又叫羊须鸨,是典型的草原鸟类。通常成群活动,乍一看,这种鸟呆头呆脑,其实十分机警,常昂首观察周围动静,以防敌害袭击。

每年4~5月间是它们的繁殖季节,此时,雄鸟常把尾部的羽毛朝天竖起,脖子和翅膀上的羽毛也直立起来,同时将胸部鼓成球形。在雌鸟面前一摇一摆地来回扭动,并发出“咝咝”的声音。经过短暂求爱之后便进行交配,完毕各奔东西,“生儿育女”的重任基本落在雌鸟身上,雌鸟每次可产2~4枚卵。

大袋鼠

大袋鼠是有袋类动物中最著名的一种。在澳大利亚辽阔的草原上,人们常见到的是红棕色和灰色的大袋鼠。它们站立起来比人还要高。袋鼠的上身瘦小,下身显得肥大。两条前腿像两只短小的手臂,而两条后腿则强健有力。它有一条一米多长的尾巴。雌袋鼠的下腹部有一个育儿袋,好像口袋一样,乳头也包在里面。

袋鼠妈妈怀孕30天左右,小袋鼠就要出生了,这时候袋鼠就忙着用它那长长的舌头打扫育儿袋,把口袋里的脏东西一点一点地清理出去。袋鼠妈妈还在自己的尾巴根到育儿袋之间,用舌头舔湿一条湿漉漉的“羊肠小路”。这条“羊肠小路”,也可以说是幼崽的生命之路,因为幼崽刚出生时只有2厘米多长,浑身肉乎乎、光溜溜的,虽然它连眼睛都睁不开,但却能用那桨一般的前肢在这条“羊肠小路”上顽强地攀爬。最后奇迹般地爬进育儿袋。

袋鼠的乳房也是一种特殊的肌肉。靠这种特殊肌肉的自动收缩,乳汁就像自来水一样自动喷出。幼崽只要唇部紧裹乳头,乳汁便能源源不断地流进口里。幼鼠在妈妈温暖的育儿袋里,一住就是8个月,然后才爬出口袋,看看外面的世界,跟着妈妈蹦蹦跳跳。一有惊动,它立刻又钻进妈妈的育儿袋中,好让妈妈带着跑。这样一直到一年以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妈妈的育儿袋,去独立生活。

貂熊

貂熊是现存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貂熊在身体外形上介于貂与熊之间,身体不大,连头带尾长约80~100厘米,体重达8~14千克。身体和四肢粗壮像熊,但有一条长尾则像貂,尾长18厘米左右;毛被棕褐色,体侧向后沿臀周有一淡黄色半环状宽带纹,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尾毛黑褐色,蓬松粗大,呈丛穗状下垂;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跖行性,爪长而直,不能伸缩。随着亚种的不同,一般分布区越靠近北部的体形越大,分布区越靠近南部的体形越小。雄性貂熊要比雌性大许多。

貂熊的毛色随着季节而变换,每年要脱换两次,10月换上的冬毛颜色较深,4~5月换上的夏毛颜色较浅,无论冬毛还是夏毛,都与它所栖息的环境一致,形成较好的保护色。

动物自己治病

有些野生动物会用野生植物来治病。比如热带森林中的狮子,得了怕冷、战栗的病,就会去啃咬金鸡纳树皮。这种树皮中含有金鸡纳霜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湿敷是医学上的一种消炎方法,猩猩也懂得用这种方法来治病。猩猩得了牙髓炎后,就把湿泥涂到脸上或嘴里,等消炎后,再把牙齿拔掉。

有些动物吃了有毒的食物后,能够自己寻找催吐的草吃,把肠胃清洗干净。贪嘴的野猫吃了有毒的东西,又吐又泻。它会急急忙忙去寻找一种带苦味的有毒的藜芦草,食后引起呕吐,把有毒的食物吐出去,病就好了。原来,藜芦草里面含有一种生物碱,它有催吐的作用。吐绶鸡被大雨淋湿后,它会吞下苦味的草药——安息香树叶来预防感冒。狼和山犬的胃肌能够自动收缩。当它们疑心自己吃了有毒的食物的时候,便立即收缩胃肌,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防毒死。猫和狗常常用舌头舔疮面或伤口,因为唾液中的酶素有杀菌的作用。野牛患了皮肤癣,它长途跋涉来到湖边,它在泥浆中“沐浴”一阵,然后爬上岸,将泥浆晾干。过不久,它又去湖边再次“沐浴”,一直把癣治好为止。喜欢这种泥浆的还有犀牛、河马等,除了治病,还有防病的作用。这样,可以使那些寄生在皮肤缝隙中的虱子没法待下去。

有不少动物能够为自己做“复位治疗”。肚子被划破了,内脏漏了出来,它们能将内脏塞进去,然后躲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去“疗养”,等待伤口愈合。有只青蛙被石块击伤,内脏从口腔露出来。这只青蛙会始终蹲在原地,慢慢地吞回内脏,三天后,它基本复原,又活蹦乱跳了。

大熊猫

大熊猫属于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竹林里。尽管人们尽了很大努力来保护它们,但如今在野生状态下生活的大熊猫数量仍然很少。另一种红棕色的熊猫称为小熊猫,但它们属于浣熊科。

大熊猫是素食动物,而且基本上只吃几种竹子。当这几种竹子开花死亡后,问题就来了。因为这时没有可吃的食物了,它们通常只能挨饿。

大熊猫是独居的动物,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觅食上。它们的前爪上长有一个特别发达的大脚趾,有利于抓住竹枝,剥下竹叶。大熊猫不常繁殖后代,喜欢独身,这是它们数量下降的另一个原因。

大鳍鱼

大鳍鱼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大鳍鱼属。大鳍鱼体细长,极扁薄,头上翘,吻端明显高出背部;头后背部平直;胸鳍前方体显著隆起,腹棱自鳃峡直至肛门,呈刀刃状,吻尖,口大,上位,口裂几乎与体轴垂直;下颌突出,前端呈钩状,嵌入上颌的缺刻内,无须,鳞极细密,体端排列极不规则;侧线平直,侧线鳞稍大,为108~110枚。背鳍位后,与臀鳍相对;臀鳍基长,鳍条超过20;胸鳍长于头长,末端尖;腹鳍短小,位近腹棱;尾鳍大,深分叉。背部青灰色,其余银白色;各鳍淡黄色。

大鳍鱼主要栖息于东南亚平原区清澈的河流内,喜生活于水的上层,为肉食性鱼类。在东南亚地区大鱼体长达500毫米以上,在我国云南景洪曾捕获体长280毫米的个体。

大乌桕蚕

大乌桕蚕又名大山蚕,属于吐丝结茧的昆虫之一。

当想吸引配偶时,雌性大乌桕蚕会释放出一种叫作信息素的化学物质。其他的动物觉察不到这种物质,而雄性大乌桕蚕的头部具有一些特殊的感觉器官,它们的触须能将这些信号接收下来。雄性大乌桕蚕的触须大而柔软,状如羽毛,有多达1万个接收器,非常敏感。利用它们,雄虫能收集到雌虫远在1.5千米以外释放出的化学信号。

大型真菌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

达氏鲟

达氏鲟体长呈梭形,头呈楔形,背面粗糙。吻较短,前端尖细。口下位,横裂,唇具小乳突。吻腹面具须2对。眼小(较中华鲟相对为大),鼻孔、鳃孔均大。鳃盖膜与鳃峡相连。左右鳃孔分离。体被5行骨板状硬鳞,鳞间表皮粗糙。尾歪形。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成鱼体长较短,体重较轻。鳃耙呈三角形薄片状,33-54枚。体背及侧面青灰色。腹面灰白色。鳍青灰色,边缘白色。生长速度较快。生殖群体雄性4~7龄、雌性5~8龄达性成熟,一般体长0.8~1.0米,体重5~10千克。产卵季节在10~11月,少数延至12月。性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上溯至上游、江河主河道产卵,卵为沉性和粘着性。卵粘着在产卵场的石砾滩底发育。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类和腐植质等。幼鱼以水生寡毛类、蜻蜓幼虫、双翅目幼虫、摇蚊幼虫和小鱼等为食;较大幼鱼和成鱼以腐植质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产卵期一般停食。

大头鲤

大头鲤的体形与鲤鱼十分相似,但头部较宽大,所以得名“大头鲤”。

大头鲤体形似鲤,尾柄细长。体长9~12厘米,最大体重可达2千克。头特别大而宽,头长大于体高和背鳍基长;头背宽而平坦。口阔且大,亚上位,弧形,口裂显著倾斜,口宽大于吻长,无须。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5道沟纹。鳃耙排列甚细密,在48个以上,其长度超过鳃丝长。鳞大,侧线鳞34~37个。背鳍和臀鳍均具带细锯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长,背鳍基长,鳍条短,外缘深凹,胸、腹、臀鳍均大;胸鳍达腹鳍。尾鳍下叶为橘红色。背鳍的起点大约于腹鳍相对,距尾鳍的基部比距吻端的距离略近。背鳍颌臀鳍硬刺的后缘均具锯齿。尾鳍呈深叉状。鳔具2室。

大头鲤喜欢生活在水深而水质较清澄的水体中上层,对恶劣环境耐受力差,若水质混浊或离开水体则易死亡。性活跃,游泳迅速。食性较单一,大小个体的食性差异不大,几乎均以大型浮游动物中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有时也杂食些硅藻、丝状藻和龟甲轮虫等,但数量很少。

大眼卷口鱼

大眼卷口鱼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卷口鱼属。大眼卷口鱼体呈圆筒状,头后隆起,腹面较平直,尾柄粗短。头短而宽。吻圆钝,10余条具侧枝的流苏,流苏短小,其基部具多数圆锥状小乳突。下唇边缘和腹面有许多短须状突起。口小,下位,呈“∏”型。上颌尖,与吻皮分离;下颌圆,与下唇分离;上下颌边缘均具发达的角质。须2对,短小;吻须较长,末端至多伸达眼前缘。眼大。侧线平,侧线鳞37~41个。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近吻端;臀鳍长。体暗绿色,背及头部色深,腹部白色,各鳍灰色。老鼠鱼,头尖,红眼,唇前留须,与老鼠像,因而得名。喜静不喜动,终日卧于水草叶上,作呆滞状,缺氧时方才冲向水面,游速迅猛,群鱼为之一惊。

大理裂腹鱼

大理裂腹鱼又名大理弓鱼,属于鲤形目鲤科。大理裂腹鱼体长180~285毫米。头小,嘴略尖。身体侧扁或略侧扁,背缘隆起,腹部滚圆。背部及侧部被细鳞,胸部及前腹面裸露无鳞。全身银白闪亮,背部泛青光。大理裂腹鱼在静水中觅食,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产卵时要求流水环境。分布于云南大理洱海中,中国特有种。质细嫩,味道鲜美,有重要经济价值。由于近年来洱海引入外来种与大理弓鱼之间的竞争剧烈,同时山溪小河筑堰引水,大部分产卵场遭到破坏,致使其数量锐减,成为濒危物种。需加强保护并积极驯养繁殖以恢复其数量。

电鳐发电

电鳐身体内部有一种奇特的放电器官,可以在身体外面产生很强的电压。这个电器分布在电鳐的胸腹部两侧,样子像两个扁平的肾脏,是由许多蜂窝状的细胞组成的,它们排列成六角柱体,叫“电板”柱。电鳐身上共有2000个电板柱,有200万块“电板”。这些电板之间充满胶质状的物质,可以起绝缘作用。每个“电板”的表面分布有神经末梢,一面为负电极,另一面则为正电极。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到负极,也就是从电鳐的背面流到腹面。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这两个放电器就能把神经能变成为电能,放出电来。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可是,由于数量很多,就能发出很强的电压来。

电鳐的每一个电板,只是肌纤维的变态。发电器官是从某些鳃肌演变而来的,在演变发生过程中解除了腮肌原来的职务,而承担了新的作用——发电。

发电器最主要的枢纽是器官的神经部分,电鳐能随意放电,放电时间和强度,它完全能够自己掌握。电鳐还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在10~16秒的时间里,每秒钟放电150次,每次放电电压有80伏特。南美电鳐放出的电压小些,只有38伏特。非洲最大的电鳐能产生220伏特的电压,功率达3000瓦,足足能够击毙大鱼。

电鳐是用发电器官来杀死或麻痹猎物的。在梯斯河口捕到的两条电鳐,其中一条的胃中有一条900克重的鳗鲡和一条450克重的鲽鱼;另一条的胃中有一条重2200多克的鲑。所有这些被猎食的鱼,身上都有伤痕。电鳐发出的电流强度有强有弱,这同电鳐的大小和电板的多少有关系。人如果不小心踩着海底的电鳐时,它放出的电足够将一个成年人电倒。

动物能预感死期

在自然界中,有不少动物具有预知自己死期的本领。

狮子若患上重病,便照例要躲进一个平日没有涉足过的洞里,并准备好食物放在身边,食物吃完之日,便是狮子死亡之时。大象预知自己将要死后,会选择一块最神秘的地方,到那里去等死。生活在刚果高原的黄毛狼,它们在临死前,都要挖好墓穴,一旦跳进了墓穴,不出半天就死在里面。

动物能预知自身的死期,这是由它们的生理变化引起的。也就是说,动物有了病,生理就发生变化,它们根据这种变化的强烈程度,能预感到自己的死亡。动物预知自己死期,并不神秘。

鸟纲,隼形目,鹰科,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别名黑雕、花雕、小花皂雕。雄鸟体长63厘米,雌鸟约70厘米。体羽暗栗褐色,背面有金属光泽。尾上、尾下覆羽均缀以白色和棕白色,趾黄色、爪黑色。栖息于草原及湿地附近的林地,多在飞翔中或伏于地面捕食,取食鱼、蛙、鼠等动物,也食金龟子、蝗虫。在高山岩石或乔木上筑巢,用树枝、树皮筑成盘状,每窝产卵1~3枚,多为2枚,卵呈淡白色,大小为61~51毫米。孵化期42~44天。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新疆。繁殖于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土耳其、印度西北部及北部、中国北方;越冬于非洲东北部、印度南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繁殖于中国北方,越冬或迁徙经中国南方,不常见但定期出现。

单倍体

由一个染色体组所构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相当于二倍体的半数体。它的基本性状虽然和二倍体相同,但一般比较小,而且比较纤弱,植物的单倍体几乎都不能形成种子。由于单倍体中没有同源的染色体,所以在减数分裂时仅仅出现一价染色体,它们分向二极;不过也有全部一价染色体移向一极仍旧保持完整的染色体组,这时就能形成有功能的配子,产生种子;但是多数情况下由于子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组不完全,所以也就成为高度不育的原因。

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培养等方法诱导产生单倍体,并使其单一的染色体各自加倍成对,成为有活力、能正常结实的纯合体。它在遗传上是稳定的,不再分离,相当于同质结合的纯系。而从杂交到获得不分离的品系只需要两个世代的时间。1921年,A.D.伯格纳在曼陀罗中发现了单倍体植株。此后,人们又发现了一系列自发产生的单倍体。60年代,有许多人工诱导单倍体植株的方法问世,大大地缩短了杂交育种的时间。

从1970年开始中国应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已成功地培育出小麦、小黑麦、小冰麦、玉米、辣椒、油菜等花粉植株,有些品种在世界上还是首创。其中春小麦新品种花培1号,经云南等地试种,表现出抗寒、早熟、多穗、质好等优点。

蛋白质

机体组织细胞成分主要为蛋白质,体液也含蛋白质。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在于它的各种氨基酸。组成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余种,其中有数种不能在人体与动物体内合成,而必须获自食物,这些氨基酸被称为“必需氨基酸”,即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此外,幼儿生长还需组氨酸,禽类如鸡还需精氨酸和甘氨酸。除这些必需氨基酸以外的其他氨基酸,因为都能在机体内合成,故被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各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与含量是不相同的。有的蛋白质缺少某种必需氨基酸,如明胶蛋白不含色氨酸,玉米胶蛋白不含赖氨酸。因此,评价一种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应视其所含的各种必需氨基酸量是否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不足时,机体就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其他种氨基酸只能经脱氨代谢,生成糖(糖原异生)和作为燃料供给热能。由此可知,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是决定其质的优或劣的关键。现在国际上以全鸡蛋的必需氨基酸模式,或人乳中必需氨基酸模式,或根据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量提出的假设模式,作为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标准。这就是所谓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法。另外,还有生物评价法,是根据食物蛋白质在机体内的利用率作出营养评价。常用的有“蛋白质生理价值”(为体内存留氮量与吸收氮量的百分比)、“净蛋白质利用率”(为体内存留氮量与摄入氮量的百分比)、或“蛋白质效能比值”(为摄入每克蛋白质的体重增加量)。

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变性作用是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改变其分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一般认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有了改变或遭到破坏,都是变性的结果。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方法有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尿素、乙醇、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理方法有加热、紫外线照射、剧烈振荡等。

多肽药物

酶法多肽这一名词起源于中国多肽科学家邹远东。他用生物酶催化蛋白质获得了多肽,并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而且形成了产业化,他将用酶法获得的多肽定名为酶法多肽。

一个多世纪以来,多肽科学一直局限和重视多肽激素(多肽药物)的研发、生产,出的产品也不少,如干扰素、人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白细胞介素Ⅰ、白细胞介素Ⅱ、白细胞介素Ⅲ、胸腺肽、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等。这些多肽药物(多肽激素)是用来治病的,只有有病的人才能吃,而且一种药物只能治一种病,无病的人是不能吃的。治病用药时还需特别小心,因它们基本上是从动物的腺体、组织和血液中分离提取的,弄不好会出现排异(过敏)反应,严重的会出现死亡。但只要对症和小心使用,多肽药物(多肽激素)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是比较确切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