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事日清工作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0 07:35:49

点击下载

作者:马伦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日事日清工作法

日事日清工作法试读:

前言

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曾说:“我们慢,不是因为我们不快,而是因为对手更快。商场如战场,战机稍纵即逝,因此时间就是生产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里,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都想要充分把握时间,不断提高效率,但往往事与愿违。

这样的情况常会发生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天到晚忙得晕头转向,却始终没有成果;手头的事情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一刻才勉强完成;明明已有工作安排,却被突发情况打乱计划,变得手忙脚乱;自控力不够强,工作效率降低……不仅仅是个人,有时企业也会面临团队运作散漫、员工效率低下的问题,时间和金钱被白白浪费,项目进度一拖再拖,项目完成质量不尽如人意,长此以往,企业前景堪忧。“日事日清,日清日高”的工作方法,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被提出来的。所谓“日事日清”,就是指当天的工作必须当天完成,而“日清日高”则是说今天的工作一定要比昨天提高。这种工作法要求每个人对自己的每项工作都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也要求团队或企业对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行把控,总之,它是高效员工的行动守则,也是高效团队的运作模式。

日事日清工作法是众多优秀企业战略思维的精华所在,而海尔是其中成功运用此方法的一个最好例证。

2017年4月5日下午两点,一个德国的经销商打来电话,要求海尔必须在两天内发货,否则订单自动失效。

两天内发货意味着当天下午客户要的货物就必须装船,此刻是星期五下午两点,如果按海关、商检等有关部门下午五点下班来计算的话,留给海尔的时间只有三个小时,而按照一般程序,做到这一切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何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们采取齐头并进的方式,调货的调货,报关的报关,联系船期的联系船期,所有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使每一个环节都顺利进行。当天下午五点半,这位经销商接到了来自海尔的货物发出的消息,他非常吃惊,继而转为感激,还破例向海尔写了感谢信。

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完成如此高难度的任务却仅仅花费三个小时,这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海尔正是凭借日事日清工作法所创造的工作效率,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上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确立了其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效率对企业来讲非常重要,而要想打造一流的企业,员工也必须有一流的工作效率。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日事日清”工作法,以帮助读者了解怎样做一个日事日清的高效员工,以及如何培养日事日清的意识,掌握日事日清的方法,从战胜拖延、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专注目标、要事第一、时间管理、不找借口、变通执行、执行到位等多个方面来提高办事的效率,从而为员工提高执行力提供帮助。序章今天你做到日事日清了吗01累死人的是积压下的工作

工作今日不清,必然积累。这就像稻草,别看稻草轻,一根不起眼,但当一根根稻草堆成了山,再强壮的骆驼也会被压死。

某人有一头很强壮的骆驼,他夸口说骆驼能扛起任何东西。但有一天有人却说他的骆驼连一根稻草也扛不了,此人觉得好笑,便要与那人打赌。当骆驼背上的稻草堆积成小山时,打赌人说还没有找到那根稻草,他就那样一根根漫不经心地边找边把稻草放到骆驼身上,许久,当他放完一根稻草后,骆驼轰然倒地。打赌的人指着最后放上去的一根稻草说:“瞧,就是这一根!”

这个故事人人皆知。打赌的人充分利用了骆驼主人的无知,成功找到了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现在再看这个笑话,我们应该能够在会心一笑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别看稻草轻,一根不起眼,当一根根稻草堆成了山,再强壮的骆驼也会被压死。

现实生活中,类似骆驼主人这样“愚钝”的人并不在少数,只不过故事里的稻草变成了工作中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经常让这些本来极易排除而未能及时处理的小问题和隐患积聚下来,一事压着一事,就会成为积重难返的大难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做到日事日清。

日事日清,即把当天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当天解决,防止问题积累。以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为例,他每天都会接到来自高层的工作指令,来自其他部门的协作要求以及来自下层的工作请示等,事情很多。任何一件小事如果不能在当天完成,而是拖到下一个工作日,工作就会越积越多,最后就会导致根本无法推动事情的进展。

日事日清的影响力不局限于个人,对企业整体亦是如此。很多企业当初对小问题视若无睹,错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以至变得被动,于是小问题接踵而至成了大麻烦,最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2005年下半年,许多锐志新车用户在提车不到两个月便发现发动机漏油的现象,一些皇冠新车也出现了类似问题,紧接着这一问题开始在网上传播,但并未引起一汽丰田的重视。

2006年初,各大网站都在热议“锐志漏油事件”,一些媒体也开始关注此事,但一汽丰田仍未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

至2006年第一季度,锐志轿车在国内已经出现了普遍的发动机漏油现象。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推断,全国估计有超过60%的锐志存在“发动机漏油”隐患,问题车辆数量已经过万。在这一形势面前,一汽丰田首次低调表态:因部分发动机油底壳装配不良,锐志发动机出现少量渗油的问题,但该问题不涉及车辆的行驶安全。生产厂已于今年2月做出改善,自此再未接到过任何渗漏油的报告。

厂家的这一说法遭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质疑。许多锐志、皇冠用户组成维权联盟,要求厂家对问题车辆进行召回,车主和一汽丰田之间围绕“锐志漏油”的战争进一步升级。

针对消费者日益强烈的要求“召回”的呼声,一汽丰田于2006年5月17日再次发表声明,却仍旧只是象征性地向消费者表示歉意。2006年5月23日,天津的锐志车主李宏宇在饱受“渗漏”困扰后,最终一纸诉状将经销商和一汽丰田告上法院。

这次危机导致锐志销量大幅度下滑。2006年4月份锐志的单月销量下滑到4000辆以下,和2005年最高近7000辆的月销量相距甚远。

一事不解决,事事受牵连,这就是恶性循环。一汽丰田对漏油事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没有及时与消费者沟通并采取有效措施,于是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也丧失了主动权。他们对危机事件的发展态势估计严重不足,也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已经造成的事实,而大事化小、息事宁人的侥幸态度使其再度错失解决事件的良机。选择和消费者进行“对抗性游戏”,是一汽丰田的一大败笔。一篇缺乏诚意的正式声明,再度表明了厂家不愿“低头认错”的态度。至此,消费者对一汽丰田“只道歉而不召回”的做法普遍不满,于是他们选择上诉。一汽丰田一次次错失解决问题的机会,一次次让问题积累,最后导致锐志汽车销量大幅下滑。

锐志车的危机风波再一次证明,对小事不日清,不予以足够的重视,不及时解决,小事终将会成为大事,甚至致使企业损失严重。而对于员工个人而言,一天不日事日清,就会影响到下一天的工作,遗留的问题很可能会打断手头的工作,工作效率也就会大受影响。所以不论是企业还是企业员工,都要做到及时处理问题和事故,做到日事日清。02工作不到位,公司没未来

工作做不到位,产品就会存在瑕疵,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品牌,从而导致市场销量下滑和市场份额下降,使得企业遭受巨额损失。

浙江某厂生产的裤子被欧洲一些商家退了货,并且要求赔偿。原因是欧洲当地检验部门发现产品存在质量瑕疵——有条裤子上的线头没有被剪掉。

这个产品的合格证上清楚地写着质检员05号,公司老总很快就查明了05号质检员的身份:卫成。当老总问卫成原因时,卫成说那天他因为急着下班后去见女朋友,所以没有一条条仔细检查,而是抓起几条同时看。可能当时线头被盖住了,没有抖出来,他就疏忽了。

商家索赔,客户认可度大打折扣,公司准备在欧洲提高市场份额的计划随后也搁浅了。

实际上,工作中容易被人忽视而不能日清的,往往是一些细节。员工的一丁点儿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导致产品不合格。例如,操作人员未按规定操作;设备维护不到位,造成精度不够;产品生产环境维持不到位,导致洁净度、相对湿度等不达标;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时,对产品性能指标验证不足,未充分考虑产品加工方法;作业指导书(或相应文件)编写不到位;原材料或元器件控制不到位……这些都会导致产品质量大打折扣,也很可能会像案例中那样让公司蒙受巨大损失,因此我们说,今天的工作不到位就是透支公司的未来。

企业不仅需要执行力,还需要日事日清的细节管理。不是日事日清的执行,等于没有执行;不能及时地解决细节问题,很可能就会酿成致命问题;只有一丝不苟地将每一个细节完成,执行到位,才能造就卓越企业。被称为“零缺陷之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认为,对质量的描述不能是形容词,而只能是动词和名词,比如需要、要求。确定了这些,并将其逐渐灌输到员工的意识里,才能让员工坚决地将需要和要求执行到位,从而保证产品质量,为公司赢得未来。

美国一家公司在韩国订购了一批价格昂贵的玻璃杯,为此美国公司专门派了一名高管来监督生产。来到韩国以后这位高管发现,这家玻璃厂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质量都是世界第一流的,生产的产品几乎完美无缺。他很满意,因为韩方自己的要求比美方还要严格。

一天,他无意当中来到生产车间,发现工人们正从生产线上挑出一部分杯子放在旁边。他上去仔细看了一下,没有发现两种杯子有什么差别,就奇怪地问:“挑出来的杯子是干什么用的?”“那是不合格的次品。”工人一边工作一边回答。“可是我并没有发现它们和其他的杯子有什么不同啊?”美方高管不解地说。“你自己看,这里多了一个小气泡,这说明杯子在吹制的过程中漏进了空气。”“可是那并不影响使用啊。”

工人很自然地回答:“我们既然工作,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任何缺点,哪怕是客户看不出来,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允许的。”“那么这些次品一般能卖多少钱?”“10美分左右吧。”

当天晚上,这位美方高管就给总部写信汇报:“一个完全合乎我们的检验和使用标准、价值5美元的杯子,在这里却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被人用几乎苛刻的标准挑选出来,只卖10美分。这样的员工堪称典范,这样的企业又有什么不可以信任的?我建议公司马上与该企业签订长期供销合同,我也没有必要再待在这里了。”

这家韩国企业的员工对产品的质量严格把关,检验一丝不苟,工作没有任何折扣。员工工作到位,保证了产品质量,也让公司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为公司签订长期的购销合同打下基础,从而创造了良好的业绩。

日事日清,没有折扣,工作到位,生产出的产品才会升值而不是贬值,公司业绩才会提升而不是下降,公司也才能真正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公司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03最危险的事业“杀手”是拖延

拖延是事业“杀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和这个阴险的“敌人”交锋的经历。很多人在事业上难以取得进步,甚至最终堕落到深渊,就是因为日复一日的拖延。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你想着自己所订的计划,同时感受着被窝里的温暖,一边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眷恋被窝。于是,在忐忑不安之中,你又躺了五分钟,十分钟……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这样,把此刻应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下一刻。最初这样做,可能只是由于犹豫不决,但等到养成了习惯,就会有更多事情被一拖再拖。

张峰周二接到老板的任务,要在一周之内起草一份与某公司的销售合同,这对于法律出身的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第一天,手头上的其他工作本来可以结束,但他想反正有时间,明天再动手也不迟。

第二天,因为有些突发事件耽误了一上午,到下午下班前他才勉强将原有工作完成。

第三天,刚准备动手做,同事工作上遇到困难,为帮忙解决问题他耽误了一上午,下午也没心情做,因为明天就是周末。他想:周末两天怎么也能做个差不多,不急。

第四天时,一帮朋友搞了个聚会,他整整玩了一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一直睡到次日中午,起来后头还晕得厉害,吃了几片药,又躺下休息。

第六天上班后,在例会上,老板问他完成任务没。他不敢说没做,便撒谎说差不多了,只是有些数据需要核实,明天就能交上去。

开完例会他立刻动手,这时才发现这个合同书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涉及许多他不熟悉的领域,而且还需要许多实证数据做支持,别说一天,就是三天也未必能完成。想到这儿,他的大脑一片混乱。

由于没有完成工作任务,老板失去了对他的信任。慢慢地,他自己也觉得在公司没有立足之地,最终被迫辞去了工作。

张峰这种做事拖沓的习惯,是他丢工作的罪魁祸首。其实不只是张峰,拖延可以算得上是每个人的大敌。这是因为人的惰性在作怪。每当要付出劳动时,或是要做出抉择时,我们总会找出一些理由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有些人能在瞬间果断地战胜惰性,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有些人却深陷纠结的泥潭,被工作和惰性拉来拉去,不知所措,而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正确的做法是,无论大事小事,都去认真对待。不要把今天能完成的事拖延到明天,更不要傻到等老板开口问“你什么时候做完那件事”时,才匆忙上阵,仓促处理未完的工作。把今天的事拖到以后去做,这样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本可以支撑我们把今天的工作做好。

在我们的职场生活中,拖延总是暗中作祟,一旦开始推脱,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工作中能拖则拖,不按时去做,凡事留待明天去处理,这样的态度,会严重阻碍我们职业上的进步。

杰克和汤姆同时到一家公司做产品工艺设计员,公司为他们开出的薪水很低。

面对低薪,杰克愤愤不平,他开始埋怨、找借口、推卸责任,还在工作时间和同事聊天,把工作丢到一旁也毫无顾忌。

渐渐地,他做事变得拖沓起来,效率低下。要他星期一早上交的方案,到了星期二早上依然尚未做完。经理批评他,他就带着情绪工作,把方案做得一塌糊涂。后来,杰克在接到工作任务时,便不是考虑要怎样把工作做好,而是从一开始就在想该如何开脱自己了。

汤姆则不同。他虽然对低薪也感到不平衡,但他并未一味地去抱怨、闹情绪。他相信,机会来自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今天的努力才能换来明天的回报。机会随时都在身边,主动地工作,实际上就是主动地抓住机会。他下车间熟悉制作工艺、学习产品生产流程,即使汗流浃背也一丝不苟。他的敬业、勤奋、好学引起了厂长的注意。不久,汤姆就被提拔为厂长助理。

担任厂长助理后,汤姆依然积极主动,认真地处理厂里的每一项事务。分内的、简单的事,他总是第一时间完成;一些重要的、紧急的、需要决策的事,他会及时向厂长汇报,并督促各部门保质保量完成。在汤姆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下,公司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一个拖延,一个高效,两位新员工的职业境遇因此而截然不同。

对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拖延最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我们会因拖延而失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信心和勇气,也最终会因拖延而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变化和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要求,从而丧失工作机会,丧失职业前途。04工作如同习武,日清才能进步

一日不工作,一日不提升自己,员工在各方的竞争中就可能处于劣势,自身知识也将面临贬值,人力资源的价值也会下降。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大学时是一个坐在教室角落默默无闻的同学。1993年,他创办新东方,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开创了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模式。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按照股票市值,俞敏洪所持有的股票价值高达58亿美元。短短的十三年时间,俞敏洪身价暴涨,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虽然2012年经历过股价下跌等等危机,但时至今日,俞敏洪的新东方仍然算得上是国内最有名的教育机构之一。

每当谈及他的成功和他人生迅速升值的巨大秘密时,他总是说:“我每天都在向前走,从未止步和停止。每天都要有收获,每天都要抽出一部分时间反省和学习。”

俞敏洪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正如他自己曾说的:“每上一次课,我就感觉多捡了一块砖头,梦想着把新东方这栋房子建起来。”他这种坚持进步和学习的态度,是与日清工作法中日清日高思想不谋而合的。正因为他坚持学习,不断进步,事业才得以快速发展。

不断学习,追求进步,不仅仅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必需,而且是生存的必需。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如果不能迅速掌握最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个人价值就会惨遭贬值。

我们都很熟悉伤仲永的故事,天资聪颖的仲永之所以最后“泯然众人矣”,就是因为他在成名以后没有继续努力和付出,没能及时升级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这种案例,在古代有,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也屡见不鲜。

2015年,一位应届哈佛毕业生非常高兴地奔出校门,他可能是太兴奋了,对出租车司机说:“我是哈佛今年的毕业生!”

司机的一句话让这位毕业生大吃了一惊:“是吗?我是哈佛90届的毕业生。”

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哈佛毕业生做出租车司机的具体原因和具体过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已经严重贬值了。是怎样贬的值?客观原因我们不可推测,但主观方面肯定是因为他停止了对自己的提升。不然的话,无论客观条件如何改变,他都能调整并适应。由此看来,许多人缺乏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坚持的意志,工作亦如此。正所谓一日工作一日功,一日不做十日空。

工作如同习武,每天都要勤奋地练习,这样工作能力才会不断进步,否则的话,可能会导致知识生疏,能力下降。身为一名员工,应该时刻记住一点:你每天都在和几百万人竞争。即使自己没有改变,同事也在改变,公司也在发展。要跟上公司发展的脚步,就应该有一颗进取心,就不能一直活在过去的荣耀里。每天都有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当然,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非常辛苦的。有耕耘才会有收获,你可能要为此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赖斯小时候她的父母经常告诫她:“如果你愿意付出四倍的辛劳,就可以跟白人并驾齐驱。如果你能够付出八倍的辛劳,就一定能赶到白人的前头。”

赖斯付出了超过他人八倍的辛劳。她十年如一日,发奋学习,考进了美国名校哈佛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26岁时成为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随后还出任这所大学的教务长一职。步入政坛之后,她更是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当有人问起她成功的秘诀时,她说:“因为我付出了八倍的努力!”

正如赖斯那样,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事就是抓紧每天时间,努力工作。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工作上了。”只要你的心在工作上,就一定能挤出时间来学习进步、提高技能,并不断地从工作中获得经验。这样日积月累,你才能成为行家里手,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季来特洛夫曾说:“青年时谁在睡觉前不想想一天中学会了什么,他就没前进。”在每天睡觉前,不妨反思一下,这样你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确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或总结经验,或奋起直追,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在工作上真的可以做到日清日高。第一章定义什么是日事日清01日事日清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企业发展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每个企业都如同在斜坡上,不进则退。日事日清可以给企业加油,帮助企业加速前进。

在海尔,有一个被员工们奉若神明的斜坡球定律,大家称其为“海尔发展定律”。事实上,它也道出了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犹如斜坡上的小球,想要不停往上走,就需要有上升力(目标的提升)使其不断向上发展,还需要有止动力(基础管理)防止其下滑。正如海尔创始人张瑞敏所说:“对于企业,第一步应该是把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做扎实,否则,就是有了好的机制、有了先进的设备,效率也同样会滑下来。”

但做好基础管理并不容易。一方面,抓管理要持之以恒,它是一项非常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另一方面,管理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管理水平易反复,也就是说,基础管理水平作为止动力,自己也会松动下滑。因此随着企业的向前发展,它也需要跟着提高,要根据企业目标的调整、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动态优化,不断自我加固。面对复杂的基础管理问题,日事日清正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所谓日事日清,就是要把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把所发生的问题当天解决,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积累。要想防止累积,就要把工作分解量化到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项具体任务。这三个“一”都应标明责任人与监督人,要有详细的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这样才能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日事日清强调的是效率,只要我们抓紧时间、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就可以提高效率。

同时,日事日清还暗含着“日清日高”的意义,即要不断取得进步,要每天前进一点点。美国作家沃尔特·皮特金的《难忘的人们》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众所周知,日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向来以品质卓越著称,不论是电子产品、家用电器,还是汽车,质量都是数一数二的。

日本何以能做到这一点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品质大师戴明博士来到日本,向日本企业界讲述“品质第一”的法则。他告诉日本企业界,要想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世界,在产品品质上就一定要追求卓越。这个卓越不仅仅指产品品质符合标准,而是说品质要无止境地每天进步一点点。当时有不少美国人认为戴明博士的理论很可笑,但日本人却完全照做。今天日本企业的产品在世界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他们将功劳归于戴明博士,甚至将颁发给先进企业的奖项称为戴明奖。

后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一年亏损数10亿美元时,邀请戴明博士来演讲。戴明仍然强调要在产品品质上每天进步一点点,他说,持续不断地进步,一定可以使公司起死回生,振兴发达。福特汽车公司遵从戴明博士的指导,仅仅将这一法则贯彻了3年,便扭亏为盈,一年净赚60亿美元。

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日事日清,日清日高——成就了诸多企业,提高了这些企业的工作效率,让它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02日事日清是负责敬业的精神

敬业是日事日清工作法的基础。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监督制度再严格,也很难做到日事日清,而那些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却能轻松做到这一点。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员工是不可能做到日事日清的,只会把任务无限期延后。负责敬业,顾名思义就是对工作有责任感,敬重并重视自己的职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并付出全身心的努力。日事日清地工作就是抱着这样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即使付出更多的代价也心甘情愿,并且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做到善始善终、尽善尽美。

敬业是日事日清工作法的基础。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监督制度再严格,也很难做到日事日清,而那些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不仅能轻松做到这一点,如果他们坚持下去,还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小林本科毕业后进入一个研究所工作,这个研究所的大部分人都具备硕士和博士学位,小林感到压力很大。

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小林发现所里很多同事并不敬业,对本职工作不认真。他们不是在上班时间玩乐,就是忙着搞自己的“第三产业”,把在所里上班当成混日子。不过小林并未受他们影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一头扎进工作中,从早到晚埋头苦干,还经常加班加点。小林的业务水平提高很快,不久就成了所里的“顶梁柱”,并逐渐受到所长的重用,时间一长,所长感到离开小林就好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不久,小林便被提升为副所长,老所长年事已高,所长的位置也在等着小林。

小林加班加点完成工作,对工作负责敬业,从而走上了副所长的岗位;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其他高学历人才却混日子、不敬业,于是只能浑浑噩噩地过生活。这样混日子的员工,头脑里根本没有“敬业”这个概念,更不会把敬业看作一种神圣的使命。他们不负责任,懒懒散散,应付了事,最终很可能会因工作的失误葬送自己的前程。

之所以要负责敬业,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放眼于未来的发展;二是为了把工作干得更好,对公司和自己的事业负责,也能得到老板的青睐。

这么看来,敬业实在是每一个职场中人都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当负责敬业的精神深植于我们脑海中时,我们做起事来才会积极主动,才能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才能从工作中体会到快乐,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成就,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

7月中旬,美国洛杉矶地区的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路上少有人走动。一天,因运输公司的原因,运往洛杉矶的海尔洗衣机零部件多放了一箱。这件事本来不影响工作,找机会调回来即可,但美国海尔贸易有限公司的经理丹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当天的日清中就定下了要调回来的,哪能把当日该完成的工作往后拖呢?”于是丹先生冒着酷暑把这箱零部件及时调了回来。

敬业是保证完美落实任务的核心。即使高温酷暑,丹先生仍然按照计划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敬业精神的高度体现。日事日清,即使有困难也要去努力克服,不管接到什么样的任务,我们都应首先保证按时完成。03日事日清是完美的执行能力

没有“今日事今日毕”地执行,再正确的战略也发挥不了作用。可以说,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就没有企业的发展。

一个周末的晚上,设在夏季旅游景点里的沃尔玛快关门的时候,有一家四口走了进来。虽然快要关门了,店员凯丽还是把他们迎进店里,询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原来这家人刚刚来到镇上自己的夏季别墅里,却发现没有水,他们急需买根水管。凯丽领他们到卖管道的柜台,可是并没有他们需要的水管。这事要在其他商店里,并且是在快要关门时候,大概多数店员会说:“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您要的水管……您到其他商店问问吧,再见!”

但沃尔玛不会这样。凯丽跑到电话那里,打了几个电话帮助他们订购合适的水管。终于,凯丽在一家管道商那里找到了合适的,又与另一个店员吉姆和客户一起到管道商那里取货,然后送到这家人的别墅里。他们直到帮着把水管安装好,看到水管里流出水才离开,而这时已是午夜12点多了。

沃尔玛店员的热情服务使得这家人在经过长途旅行后可以舒适地休息,这户人家感叹道:“没有见过这样热情的店员!”

沃尔玛员工即使加班也要把客户的问题完美解决,可以想见,在以后的日子里,这家人会成为沃尔玛的忠实顾客,并且通过他们,会有更多的顾客来到沃尔玛消费。正是凭借着店员这种不把工作留到明天的执行精神,沃尔玛才稳稳地坐在世界第一大零售公司的座椅上。

执行力到底重不重要?我们看到满街的咖啡店,唯有星巴克一枝独秀;同是做电子产品,唯有苹果独占鳌头;都是开超市,唯有沃尔玛雄踞零售业榜首。很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大致相同,但绩效却大不相同,原因何在?关键就在于执行力!很多企业家有这样的共识:凡是发展快且发展好的世界级公司,都是执行力强的公司。而对于一个成功的公司管理者而言,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明确的业务核心、优秀的领导能力和卓越的执行力。ABB公司原董事长巴尼维克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一个管理者要想取得管理上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可以说,如果没有执行力,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失去核心竞争力。

联邦快递员的核心理念是无论碰到什么麻烦和问题,都要做到隔日送达。联邦快递曾在其公司网站上粘贴过几则小故事来阐明他们的这个理念:

一天,公司的驾驶员克劳尔来到美国铝业公司,他要在这里装运一批必须当晚运出的车轮。然而,车轮的重要部件之一很晚才会送达。克劳尔没有等待和观望,而是积极帮助安装车轮,并为车轮加上润滑油,使得这批车轮得以按时运出。

又一天,在一次出班中,另一位送货员史蒂芬驾驶的货车过热,他通过不断给散热器加水完成了运输任务。回到运输站后,他将另外一批待运的包裹装上另一辆货车,但这辆货车竟抛锚了。于是史蒂芬借了一辆自行车,将联邦快递公司的板条箱放入自己的背包里,然后将包裹绑在车上。在90华氏度的炎热天气里,史蒂芬踏着自行车,在陡峭的山丘上行进了10英里,最终运完了自己负责的货物。然后,在休息的间隙,他又徒步行走了2.2英里去装运另一批货物。“隔日送达”是联邦快递响亮的服务口号,为了兑现这一承诺,全面推进企业战略,每一个联邦快递人都要绝对执行。他们用自己超强的执行力和行动力,捍卫了公司的荣誉和口碑。

无论什么时候,那些办事主动、执行力强的员工都是最优秀的,也是最有竞争力的。这样的员工才会被安排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他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够做到日事日清,所谓一旦接受,使命必达。

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军必须立即跟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而加西亚藏匿在古巴山里的丛林中,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地点,所以也无法带信给他。然而,美国总统必须尽快与他合作,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总统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如何在三个星期之内,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信交给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此处想强调的。我们要强调的重点是:美国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即刻动身,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

接到任务后,自动自发地去执行,并排除万难完成工作,这是一名员工完美执行能力的高度体现。罗文式的送信者,就是高效执行的员工。

执行不是口号,而是落实。执行力是企业每一个员工最基本的能力,因为没有今日事今日毕的执行,再正确的战略也发挥不了作用。可以说,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就连比尔·盖茨也坦言:“微软在未来10年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04日事日清是良好的工作习惯

日事日清如果成为一种习惯,将使你受益无穷。一名有着日事日清习惯的员工,他的个人魄力、办事能力、工作态度及负责精神都将会为他带来巨大的收益。一个有着日事日清习惯的老板,不但会感染员工与自己一同改进日常的工作,还能让自己的事业每天都有所发展。

纽约的一家公司被一家法国公司兼并了,在兼并合同签订的当天,公司的新总裁宣布:“我们不会随意裁员,但如果你的法语太差,导致无法和其他员工交流,那么我们不得不请你离开。这个周末我们将进行一次法语考试,只有考试及格的人才能继续在这里工作。”散会后,几乎所有人都拥向了图书馆,他们这时才意识到要去补习法语,只有一位员工像往常一样直接回了家。同事们都认为他已经准备放弃这份工作了,可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考试结果出来后,这个在大家眼中肯定没有希望的人却考了最高分。

原来,这位员工在大学刚毕业来到这家公司之后,就认识到自己身上有许多不足,从那时起,他就有意识地开始了自身能力的储备工作。虽然工作很繁忙,但他却每天坚持提高自己。作为销售部的普通员工,他看到公司的法国客户有很多,但自己却不会法语,每次与客户的往来邮件与合同文本都要公司的翻译帮忙,有时翻译不在或兼顾不上,自己的工作就要被迫停下来,因此他早早地就开始自学法语了。同时,为了在和客户沟通时能把公司产品的技术特点介绍得更详细,他还向技术部和产品开发部的同事们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

这些准备都是需要时间的,他是如何解决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的呢?他说:“只要每天记住10个法语单词,一年下来我就会3600多个单词了。同样,我只要每天学会一个技术方面的小问题,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能掌握大量的技术了。”

正是这种每天记住几个单词、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习惯,使得这位员工能够从众多员工中脱颖而出。“日事日清,日清日高”,是良好的工作习惯,是成功的人生战略,无论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还是对事业成功的追求,都需要这样的习惯。

布留索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不可能,那就同时代一起前进,但无论如何,绝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

人的身体之所以能够保持健康活泼,是因为人体内的血液时刻在更新。同样,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只有不断从学习中吸收新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才能够不断改进方法,更好地完成工作。

约翰是在20岁时进入汽车加工工厂的。工作一开始,他就对工厂的生产情形做了一次全盘了解。他知道一部汽车由零件到装配出厂,大约要经过13个部门的合作,而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性质都不相同。

他当时就想:既然自己决定要在汽车制造这一行做一番事业,就必须对汽车的全部制造过程都有深刻的了解,于是他主动要求从最基层的杂工做起。杂工不属于正式工人,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哪里有零活就要到哪里去。但正是因为这项工作,约翰才有机会和工厂的各部门接触,因此也对各部门的工作性质有了初步了解。

在当了一年半的杂工之后,约翰申请调到汽车椅垫部工作。不久,他就把制椅垫的手艺学会了。后来,他又申请调到点焊部、车身部、喷漆部、车床部等部门去工作。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把这个厂的各部门工作都做了一遍。最后,他又申请到装配线上去工作。

约翰的一位朋友对约翰的举动十分不解,他问约翰:“你工作已经五年了,总是做些焊接、刷漆、制造零件的小事,恐怕会耽误前途吧?”“你不明白。”约翰笑着说,“我并不急于去当某一部门的小工头,我以能胜任领导整个工厂为工作目标,所以必须花点时间了解整个工作流程。我正在把现有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利用,我要学的,不仅仅是一个汽车椅垫如何做,而是整辆汽车是如何制造的。”

当约翰确认自己已经具备管理者的素质时,他决定在装配线上崭露头角。约翰在其他部门干过,懂得各种零件的制造情形,也能分辨零件的优劣,这为他的装配工作增加了不少便利。没过多久,他就成了装配线上最出色的员工,很快他又晋升为领班,并逐步成为15位领班的总领班。

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一些平凡的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取得的,他们注重细节,每天做到日事日清,日积月累就会前进一大步。对那些勇于开拓的人而言,生活总会给他提供足够的机会和不断进步的空间。那些最能持之以恒、忘我工作、日事日清的人,往往就是最后获得成功的人。

如果日事日清成为一种习惯,将带给人无穷的好处。一名有着日事日清习惯的员工,他的魄力、能力、工作态度及负责精神都将为他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一个有着日事日清习惯的老板,不但会感染自己的员工与他一同改进日常的工作,还能让自己的事业有所发展。第二章关键根治工作中的拖延症01浪费时间就是放弃未来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浪费时间,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会被那些琐碎的、毫无意义的事情所占据,那么我们就没有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世界上有很多人埋头苦干,却成就一般,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没有有效利用时间。如果他们充分且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绝对可以做出更有价值的事情来。

时间是造物主赐给人们的珍贵礼物,它会带来各种机遇。只有不浪费时间的人才能充分发挥时间的作用和功效,也只有不浪费时间的人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它。不要浪费时间,因为你的未来就在今天珍贵的时间里!

安德鲁·伯利蒂奥为了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建筑师,从来不浪费一秒钟时间,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一定会拼命工作。所有知道他的人都说:“看,安德鲁·伯利蒂奥真是太会珍惜时间了!”

每天,他都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设计和研究上,除此之外,他还要负责很多方面的事务,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个大忙人。他风尘仆仆地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因为他太负责了,以至于不放心其他任何人,每一项工作都要自己亲自参与了才放心。但时间长了,他自己也感觉很累。

其实,他的时间有很大一部分浪费在了管理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上,在无形中,他就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对于这一点,安德鲁自己也很清楚。有人问他:“为什么你的时间总是显得不够用呢?”他笑着说:“因为我要管的事情太多了!”

后来,一位教授见他整天忙得晕头转向,但没有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大可不必那样忙!”“人大可不必那样忙”,这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一瞬间醒悟了。他发现自己虽然整天都在忙,但所做的真正有价值的事实在是太少了!这样做对实现自己的目标不但没有帮助,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大梦初醒的安德鲁放弃了那些偏离主方向的工作,把时间用在了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很快,他的一部传世之作《建筑学四书》问世了,这本书至今仍被许多建筑师们奉为“建筑界的圣经”。

安德鲁·伯利蒂奥的成功只是因为一句话:“人大可不必那样忙。”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有意义的工作,绝对会比将精力放在诸多琐碎的事情上能带来更多更有价值的成就。

作为职场人,你可以在你的办公桌前放一块大字牌:“任何时候,只要可能,我必须做最有成效的事情。”以此提醒自己尽可能减少琐碎无价值的工作。当你开始做琐碎工作,并将此作为拖延重要工作的借口时,看着字牌你就会知道自己是在浪费时间了。

当你陷入琐碎工作中时,一定要自我反省,问问自己:你现在的工作是否接近你最优先考虑的事情?如果不是,就终止它们,并着手去做重要的事。要让自己变成时间的驾驭者,减少例行公事,并多参与困难的决策和计划。

浪费时间和精力,让机遇白白溜走,往往会导致人生悲剧,这也是痛苦和失败的根源。很多人对钱财极其吝啬,但对自己的体力、脑力和时间却极不珍惜。他们经常熬夜,不保持必要的睡眠,也不注意有规律地用餐,认为休假简直就是浪费宝贵的时间。这样的人并不是真的珍惜时间,他们将品尝到体力不支或职业生涯缩短的苦果。

向琨是一家公司的员工,一天,老板让向琨准备好第二天与某公司董事长会谈的资料,并拟写一份会谈提纲。然而接下来的时间里,向琨却忙于完成另外的几件事:寄出几封信,发出几份传真,接待一个没有预约的会谈,打了几个无关紧要的电话,给老板的一位朋友买了束鲜花向他贺喜。终于把一切安排妥当,此时已经到了下班时间。晚点走吧,又三番两次被一个个无关紧要的电话打扰,于是他决定回家加班。吃过晚饭,他又忍不住看了一场球赛,看完后已是晚上11点,他这才提笔拟写提纲。结果,匆促准备,难免出错。第二天,幸好老板经验丰富,这场会谈进行得还算顺利,但事后,向琨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日清工作的人不会浪费时间,他们把点点滴滴的时间都看成浪费不起的宝贵财富,把人的脑力和体力看成上苍赐予的珍贵礼物,它们如此神圣,绝不能被浪费掉。

许多人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就是因为他们该把事做好时没做好,敷衍了事,之后就要花很多时间来修修补补,对待工作马马虎虎,常常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做。

浪费时间是生命中最大的错误,也是最具毁灭性的力量,机遇就蕴藏在点点滴滴的时间之中。浪费时间能毁灭一个人的希望和雄心,它往往是绝望的开始,是幸福生活的扼杀者……明天的幸福就寄寓在今天的时间之中。

日清工作的员工不会浪费时间,他们只会抓紧时间,让时间升值。当清晨开始工作时,在脑海中描绘一下时间的珍贵价值吧!如果你知道今天一去不复返,就会好好珍惜每一个今天。想想每一分钟对你的意义,使你的时间过得更有价值吧!要记住,每一秒钟都是弥足珍贵的。02用行动消灭拖延症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凡是想到的就应该立即去做,立即行动,绝不能拖延。

对于一些人来讲,工作在其最终期限到来之前是不可能完成的。他们总是喜欢把工作推给明天,原本只需要2个小时解决的工作却要拖2天,甚至明日复明日地拖延下去。

假如你做事拖延,那你就绝不是一个称职的员工。拖延的习惯不仅仅会妨碍我们做事,而且会消灭我们的创造力,瓦解我们的热情,破坏工作循序渐进的程序。

在战场上,如果稍有放松警惕,敌人就会侵犯你的权利甚至是生命;同样的,在职场上,如果稍有懈怠,不能快速地做出决定,

立即行动,那么这种拖延就很有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麦克有一个重要的会议,关系到一笔1.3亿元的生意。麦克接到助理递交给他的日程表后,随手放到了一边,并未在意。当助理又一次提醒他20分钟后就要出席这个重要的会议时,麦克还在漫不经心地翻看他小儿子的集邮册,并说,不用着急,还没有到时间呢。结果麦克由于欣赏邮票竟然忘记了有一个关系到公司存亡的合同协约会议在等着他。等他慌忙到达会场时,对方很冷漠地说:“我们不想跟一个不守时的人合作,如果我们自找麻烦,我们的员工就会饿死。”就这样,因为他磨磨蹭蹭,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内到达签订合同的地点,不仅生意泡了汤,对方还要求他赔偿损失。

从上面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一时的拖延造成了严重后果。在工作中我们都会有遗憾,而这些遗憾往往与拖延、犹豫、不及早面对、不彻底解决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人极易患上管理中的拖延症。每天都能听见有人说:“如果我当时就开始做那笔生意,早就发财了!”或者“我早就料到了,我好后悔当时没有做!”然而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如果只是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幻想着天上能掉馅儿饼,而不是脚踏实地付诸行动,那么幻想恐怕永远都只能是幻想。只有积极行动,才能将幻想变成现实。

一张地图,无论多么翔实,比例多么精确,永远不可能带着主人周游列国;严明的法规条文,无论多么神圣,永远不可能防止罪恶的滋生;凝结智慧的宝典,无论多么厚重,也永远不可能直接缔造财富。只有用最积极的行动来代替只想不做,才能使地图、法规、宝典、梦想、计划、目标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无论你是公司的高层主管还是基层员工,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凡是应该立即去做的事情,就应该立即行动,绝不能拖延,这是一个想要取得成功的人身上最应具备的品质。

1847年,李维·施特劳斯从德国移民至美国纽约。1853年,这个犹太小伙子放弃了自己轻松的文职工作,趁着加州的淘金热前往旧金山,做起了帆布生意。

一天,一个来施特劳斯店里的淘金工人无意中对他说:“你们的帆布包真的很适合我们,为什么不用帆布做成裤子给我们这些工人穿呢?那一定比我们现在的棉布工装裤要结实耐用得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施特劳斯经过一整夜的反复思考,决定立即采用这位淘金工人的建议。于是他马上取出一块帆布,到裁缝店做出了第一条帆布工装短裤。这种工装裤诞生以后,果然受到了众多矿工的青睐,这就是现在风靡全世界的牛仔裤的前身。

过了些日子,一位从远方来看望施特劳斯的朋友见到工人们购买工装裤的情景,向他建议道:“我认为,你应该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裁缝,先把裤子重新设计一番,再投入一些资金,并进行相应的广告宣传,然后把它们完全推向市场。”有经济头脑的施特劳斯又立即接纳了朋友的建议,果真把经过重新设计的裤子推向了市场。令施特劳斯意想不到的是,这种裤子不但吸引了大批矿工,而且也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见此情况,他引进设备,组装生产线,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工装裤——牛仔裤,并利用各种媒体对牛仔裤进行宣传,大谈特谈刚刚兴起的“牛仔文化”。无孔不入的宣传使牛仔裤深入人心,牛仔裤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光明,销路也越来越好,他的公司因此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最后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个牛仔裤品牌——Levi’s,直至现在,它也依旧享誉世界,深受人们的追捧和喜爱。

听到切实可行的建议,施特劳斯立即行动了起来,没有半点拖延,这是他成功的一个必要因素。如果他有所拖延,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只要认为是正确的,就应该立即行动。像施特劳斯这样的人不多,所以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也只占少数,不拖延,行动起来,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火车静止不动时,往它的8个驱动轮前各放一块小小的木块就足以使它永远停在铁轨上,而奔跑的列车却可以洞穿5英尺厚的钢筋混凝土墙。行动具有强大的威力,每一个日清员工都应该想到就做,马上行动起来。

歌德说得好:“只有投入,思想才能燃烧。一旦开始,完成在即。”绝不拖延,立即行动!这句话是最惊人的自动启动器。任何时刻,当你感到拖延的恶习正悄悄地向你靠近,或当此恶习已迅速缠上你,使你动弹不得时,你都需要用这句话来警醒自己,在一分钟之内动起来。

如果我们能够以“日事日清”的原则去管理和运行我们的工作,用行动消灭拖延症,将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避免很多过失,极大地提高效率,产生更多的价值与意义。03做高效复命的员工

接到新的工作任务,就应该高效复命。诸如“再等一会儿”“明天开始做”这样的语言或者心理意念,一刻也不能在我们的心里存在。立刻去做!从现在开始,用最短的时间拿出工作成果。

在日常工作中,日事日清的员工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在上司交代工作的时候只有一句话:“是的,我立刻去做!”拖延从根本上就与日事日清、高效复命的员工无关。

西点军校的莱瑞·杜瑞松上校在第一次赴外地服役的时候,有一天连长派他到营部去,交代给他7项任务:要去见一些人;要请示上级一些事;要申请一些东西,包括地图和醋酸盐(当时醋酸盐严重缺货)等。

要快速完成这些任务绝非易事。接到任务后,杜瑞松一刻也没有犹豫,他下定决心要把7项任务都完成,虽然他并没有十分的把握。

他去见人、请示、申请物资,果然事情并不顺利,问题出在醋酸盐上。他滔滔不绝地向负责补给的中士说明理由,希望中士能从仅有的存货中分配一点给他。中士刚开始不同意,但杜瑞松一直缠着他。到最后,不知道是被杜瑞松说服了,相信他要醋酸盐确实有重要的用途,还是眼看没有其他办法能够摆脱杜瑞松,总之中士最终给了他一些醋酸盐。

杜瑞松回去向连长复命的时候,连长并没有多说话,但是很显然他是有些意外的,因为要在短时间里完成这7项任务确实非常不容易。

杜瑞松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工作任务,他的高效复命给连长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像杜瑞松一样,接到新的工作任务,就应该高效复命。马上列出自己的行动计划,去做!从现在开始,马上行动!在优秀的企业中,上级向下属指派工作,都会对执行者提出复命的时间期限,而员工接到任务后,也会在限定的时间内汇报工作结果或承办情况。可见,高效复命不仅会给个人带来机遇,也会让一个团队更好地运作。

拥有强烈的复命意识和高效的行动力是一个人在职场上成功的关键。职场中,处处都是成功的机会,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时时坚守复命精神,让高效复命意识牵引我们的行为,并为我们心中的梦全力以赴,就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

萧晓是北京一家公司的一名低级职员,他的外号叫“行动滑板”,因为无论做什么,一旦他接手,就会立刻行动,并用极快的速度完成。后来萧晓被调入了销售部。有一次,公司下达了一项任务:本年度必须完成500万元的销售额。

销售部经理认为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私下里他开始怨天尤人,并认为老板太苛刻。只有萧晓一个人在拼命地工作,到离年终还有一个月的时候,萧晓已经全部完成了他自己的销售额。其他人没有萧晓做得好,最终他们只完成了目标的50%。

销售部经理主动提出了辞职,萧晓被任命为新的销售部经理。萧晓在上任后忘我地工作,他的行为感动了其他人,在年底的最后一个月,他们竟然完成了剩下的50%。

不久,该公司被另一家公司收购。当新董事长第一天来上班时,亲自点名任命萧晓为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因为在双方商谈收购的过程中,新董事长曾多次光临公司,在那时,这位被叫作“行动滑板”的萧晓先生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效复命!”这是许多成功人士的人生格言。那些工作效率高、做事多,对高效乐此不疲的人,往往会在公司担任高职。你的工作能力和态度越好,报酬和职务也就越高。一旦你养成“高效复命”的工作习惯,你就叩响了成功的大门。

当然,坚持高效率地行动是不容易的,但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这种态度会使你焕发生命激情,你的生活会被改变,你的工作会被肯定,这些都会成为你坚持下去的动力。你会一如既往地用这种态度做事,最后形成一分钟也不拖延,高效复命的好习惯。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高效复命”是最为关键的理念、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之一,同时也是员工们的第一行为准则。优秀的员工都深深懂得,唯有高效复命才能保证一切。他们会根据任务的特质,按照限定的时间进行高效的复命。“四小时复命制”“八小时复命制”等制度的有效运行,是优秀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员工对复命精神不懈坚守的结果。04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要求我们在一开始就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以后就会省出大量的时间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5%的人并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制造问题、无事生非,他们是在破坏性地工作。

——10%的人正在等待着什么,他们永远在犹豫、拖延,什么都不想做。

——20%的人正在为增加库存而工作,他们是在没有目标地工作。

——10%的人没有对公司做出贡献,他们是“盲做”“蛮干”,虽然也在工作,却是在进行负效劳动。

——4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标准或方法工作,他们虽然努力,却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

——只有15%的人属于正常范围,但效率仍然不高,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某广告部经理曾经犯过这样一个错误: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比较紧,他在审核广告公司的样稿时不够细心,在发布的广告中弄错了一个电话号码——服务部的电话号码错了一个数字。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给公司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和重大损失。后来这位经理发现了这个错误,他不得不耽误其他的工作时间并靠大量加班来弥补。同时,还让上司和其他部门的同事陪他一起忙了好几天。幸好错误发现得及时,否则造成的损失必将进一步增加。

第一次没有把事情做对,不仅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很大麻烦,还会给上司和同事带来工作上的不便,严重时还会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对于上司安排你去做的事情,如果你不去做,上司就要去做,如果你做不到位,上司就要返工。从管理角度来说,公司花了高薪聘请你的上司,成本是你的十倍以上;从经济意义上来说,他花一小时完成的事,你花一天的时间完成也值。同样的道理,一件小事,你花一个小时做完交给他,当他发现不完善的地方,再花半个小时补充、修改,如果这样,还是你费半天时间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好来得合算。你把小事做到位了,你的工作效率就提高了。

所以,只要在工作完成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可能给自己和公司带来的麻烦、造成的损失,就能够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句话的重要性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斯“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对于管理者来讲,要想让员工把事情做对,就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如何去做才是对的。在给出做某事的标准之前,我们没有理由让别人按照我们自己想当然的“对”的标准去做。

一次工程施工中,师傅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着。一位师傅需要一把扳手,他对身边的小徒弟说:“去,给我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师傅等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

可师傅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便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时师傅才发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自己以为徒弟应该知道这些,可实际上徒弟并不知道。于是师傅明白了,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因为自己并没有明确告诉徒弟做这件事的具体要求和途径。

第二次,师傅明确地告诉徒弟,到某间库房的某个位置,拿一个多大尺码的扳手。这回,没过多久,小徒弟就拿着他想要的扳手回来了。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公司对员工的期待,它时时刻刻警醒员工们,要尽最大的可能,在接受每一个任务时,都抱着“第一次就做对”的态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