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心雕龙:杜文龙研究员论兵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04:20:06

点击下载

作者:杜文龙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军心雕龙:杜文龙研究员论兵器

军心雕龙:杜文龙研究员论兵器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军心雕龙:杜文龙研究员论兵器作者:杜文龙排版:情缘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8-04-01ISBN:9787505739673本书由北京创美时代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一·新锐武器· ——XIN RUI WU QI浪尖上的盾牌 —“宙斯盾”系统面面观

舰载机和反舰导弹就像两只强壮的臂膀,把海战拖入了立体时代,从此,海战呈现出了多维立体的“大空间”形态。1982年“超级军旗”飞机发射的“飞鱼”导弹点燃了“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用烈火照亮了冰冷的南大西洋后,西方国家才真正领略了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那句话的威力:对付航母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超音速饱和攻击。宙斯之愿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海军的反舰导弹发展迅猛,多数呈现出了速度快、飞行高度低、雷达反射截面积小、截获距离近、反应时间短等嗜血特性,对水面舰艇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特别是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发出“饱和导弹攻击”的恫吓后,拥有强大水面舰艇优势的美国人感到了空前危机,迫切需要找到一副遮体盾牌并藏身其后。美国海军在6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制“舰用导弹系统”,1969年底更名为“空中预警地面综合系统”(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英文缩写为“AEGIS”,恰与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的那面雕有蛇发女妖头像,谁看见了还没有来得及做出伤害举动就会变成石头的盾牌同名,因此便称为“宙斯盾”系统(AEGIS system),不想此后“宙斯盾”反而成为了该系统的正式名称,就连雷西恩的广告上也只称“宙斯盾”,而不谈它绕口的全名。在美国海军看来,“宙斯盾”作战系统就是可抵挡从四面八方同时袭来的敌方大量导弹,并能有效反击的坚固盾牌。可见美国人在蜂群式导弹压迫下对这面盾牌寄予的厚望。“宙斯盾”系统自1970年起,历时10年,投入8亿多美元的巨额研制经费,经10万小时实验后,“宙斯盾”系统研制成功。1984年4月,美国海军使用这套全新系统,指挥垂直发射“标准2”型舰对空导弹进行靶试时,一连击中了10架靶机。目前,只有美国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伯克”级驱逐舰,日本的“金刚”级、“爱宕”驱逐舰,韩国的“世宗大王”级驱逐舰,西班牙海军F100型护卫舰等6型军舰上装备了这种系统。澳大利亚、印度海军也正在向美国求购“宙斯盾”系统,配备即将服役的新型驱逐舰。“宙斯盾”系统具有强大的防空、反舰和反潜等作战性能,其核心部位是AN/SPY-1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系统。按设计要求,它能实施全方位搜索,可同时跟踪监视400个来袭目标,并能自动及时跟踪其中100个危险目标,并实施有效打击。安装了“宙斯盾”系统的导弹驱逐舰是杀伤力极其强大的进攻性武器,可同时对空中、水面和水下目标实施全面攻击,攻击能力在当今战舰中名列前茅。到目前为止,以AN/SPY-1系列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宙斯盾”系统,自首套系统服役至今20年间,经过逐步的改进与升级后已经陆续衍生出7种型号的基型(Baseline 0~7),“宙斯盾”家族日渐旺盛。至此,美国人终于请到了神话中才有的护体神盾。杜文龙研究员完美设想

20世纪60年代后,空中打击平台进入了喷气时代,与二战时期不紧不慢的活塞式战斗机相比,不仅载弹量大,飞行速度快,对以高炮、依靠单/双臂防空导弹发射架为骨干的舰载防空系统对付单架战斗机还算勉强,但对空中蜂群式密集攻击却难有作为,如此一来,航空母舰也难以避免二战太平洋海空战中的惨烈。与此同时,反舰导弹异军突起,第一代以精度和威力为主题的反舰导弹宣告舰炮退居二线后,第二代以大射程和掠海弹道为主的反舰导弹就迎面而来,俄罗斯的反舰导弹还走上了高超音速和弹道机动的技术路线,不仅能够在弹道末段降多次低高度和蛇形机动飞行,还能够进行大角度爬升,实现恐怖的天顶攻击,更不可思议的是,俄式反舰导弹能够在全射程内进行全程超声速和亚、超声速结合的变速飞行。这些反舰导弹可以从水面、水下和空中发射,有掠海飞行的导弹(高低角接近于0度)、跃升导弹(高低角约为3度~30度)、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高低角约为20度~60度)、战术弹道导弹(高低角约为50度~70度),尤其是掠海飞行导弹和高空俯冲导弹均利用了雷达的扫描盲区。再加上俄式的群弹齐射攻击战术,会让每一艘美国舰艇的半球形空域都危机四伏,既要时刻提防突防的战斗机,更要防范不知何时从何方位、何角度射来的多少枚多高速度的反舰导弹。美国海军“伯克”级“宙斯盾”舰

为了对抗这种空前严峻的空中威胁,“宙斯盾”武器系统通过快速探测技术与快速发射技术的融合,实现以多抗多、以快抗快的完美设想。在海战中通过编队使用,把多艘配备“宙斯盾”武器系统的海战平台联合使用,在更大的空间内,通过“宙斯盾”武器系统的360度攻击能力对来袭目标进行集中抗击。实现这种设想的基础是多目标快速探测与快速连续摧毁两个环节,而实现这一设想的核心装备就是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MK41垂直发射系统。

抗饱和攻击的前提是多目标快速探测,而多目标探测是传统舰载雷达的难题。以前舰载雷达是根据舰艇的作战任务和防御要求来配置的,一般是针对不同的防御层次配置相应的警戒雷达、跟踪雷达和照射雷达。按功能来分,舰载雷达除警戒雷达、跟踪雷达和制导导弹的照射雷达外,还有火炮控制雷达、导航雷达和舰载机着舰引导雷达。从而导致大多数舰载雷达系统往往配备3~4种不同功能、功能单一的雷达,分别完成预警、搜索、跟踪、目标指示以及火控照射等功能,拦截空袭目标所需要的信息要经过几部雷达交接,一般从警戒雷达发现目标到导弹发射出去要持续几十秒钟,火力转移时间是5秒钟,时间较长、速度慢,再加上传统机械扫描舰载雷达机械转速最多只有60转/分,完成对多目标的跟踪和同时制导多枚导弹的任务非常困难。因此,依靠多种功能单一舰载雷达的防御系统难以对付全方向的饱和攻击。舰载多功能无源相控阵雷达取代了多部功能单一的雷达,减少了舰艇上雷达的数量,解决了以往众多舰载雷达互扰和反应时间长的问题。相控阵雷达取消了机械旋转天线,采用了4个八边形固定阵面,在每个3.65×3.65米的阵面上,配置4352个移相器,可提供方位360度、仰角90度的覆盖范围,作用距离370千米,能对空中和海面目标进行自动搜索、可跟踪200个目标,并制导多枚导弹对18个目标交战,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是美国海军第一种能对饱和攻击做出全自动响应的武器系统,具有反应快、火力猛、生存能力强、可靠性高、覆盖范围大等特点。

在满足目标快速探测的基础上,实施全向快速攻击是抗击饱和攻击的关键。20世纪70年代以后,反舰导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可以从三栖平台上发射,对预定目标实施全方位、多批次的饱和攻击,据美军计算,大规模海战中,一艘大型水面舰艇在不到30秒的时间内,至少可以遭到来自不同方向的6枚反舰导弹的攻击。面对这种威胁,仅就导弹防御武器的发射系统而言,必须具有很短的反应时间、很高的发射率、足够的备弹量以及无需舰艇机动或发射装置转向的全向发射能力。1973年美国海军开始计划研制一种结构简单、发射率高、贮弹量大、可进行全向发射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并将其命名为MK41。MK41垂直发射系统是一种装在甲板下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能发射多种类型的导弹,包括“海麻雀”及其改进型、标准2 Block 2/3、“战斧”、“阿斯洛克”等导弹。这种类似于中国古代井字田的发射装置,是导弹发射方式上的一次革命。相对于传统的臂式倾斜发射架,MK41垂直发射系统具有许多优点:一是发射速度基本满足抗击饱和攻击需要。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在执行拦截作战任务时,无需瞄准,并取消了装填系统,每一枚导弹都在发射导轨上处于待机发射状态,反应时间快、发射率高。发射导弹选择由电子系统自动完成,遇到有故障的导弹,系统能够立即选择下一枚导弹,几乎没有时间延误。传统的MK11和MK13发射架,需要7分钟才能把弹库中的全部42枚导弹射出,发射速度每10秒发射1枚;MK26型发射装置是5秒发射1枚;而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则能达到每1秒发射1枚。二是载弹量大。“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由MK26型双臂导弹发射装置换装为MK41型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后,备弹数量由88枚变为了122枚,携弹量增加了1/3。三是可实施全方向攻击,MK41发射系统不存在发射盲区,可全方位攻击和拦截来袭目标。四是实现了多弹种共架发射,MK41采取模块化、通用化设计,采用模块化省去了甲板式弹库装填发射所需的复杂操作和控制部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维护保养工作量,减少了占用空间,通用化使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对陆攻击导弹、反潜导弹能够共架发射,极大提高了执行攻击任务的灵活性。

就此,“宙斯盾”系统先解决了对多重目标探测的问题,随即解决了导弹发射密度和火力自动控制问题,以“相控阵雷达+垂直发射系统”的组合,实现了水面舰艇大范围半球形对空防御问题。“宙斯盾”系统为进入立体海战时代的水面舰艇撑起一把防空伞,这把伞不仅满足了单舰点防空的需要,也基本满足舰队编队防空的需要,在密集攻击的弹群面前心境窘迫的美国人总算找到了一些自信。明枪与暗箭“宙斯盾”武器系统大张旗鼓地发展了近30年,理论上基本解决了抗击饱和攻击问题,但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后,能够对美国海军发动攻击的苏联红海军却轰然倒地,苏联海军的迅速衰落,使美国海军设想的大洋决战不复存在,远洋防空压力已大为减弱。随着战争形态的转进,对付恐怖组织和非正规中小规模海战成为主要样式,沿海成了海战重心,“宙斯盾”系统必须集中力量对付掠海反舰导弹和多种弹道导弹。对于美国海军而言,苏联海军射出的明枪不仅少了而且好躲,但非正规海上力量的海上袭击战和高举高打的弹道导弹却成了一支支暗箭,取代了苏联海军的齐射弹群,成了美国海军的主要威胁。“科尔”号尽管配备了强大的“宙斯盾”系统,还是被一条橡皮艇撞回了老家,尴尬地乘坐挪威“蓝马林”号远洋运输驳船,被运回美国拉英格尔斯造船厂进行了为期14个月、耗资2.5亿美元的维修。

美军研究分析,世界各国可能用于袭击美国本土的37种弹道导弹中,有26种是弹道经过海区上空飞行,因此,美国决定将装备有“宙斯盾”系统的水面舰艇纳入TMD系统,作为“海军区域防御系统”(NAD)的主力装备。配备有“宙斯盾”系统的水面舰艇部署在预定的海上阵位,拦截跨海飞行的弹道导弹,“宙斯盾”要拦截的目标从速度较慢的反舰导弹一下变成速度快得多的弹道导弹。为拦截这类高空高速目标,美军对“宙斯盾”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升级:更换相控阵雷达的部分硬件和软件,计算机升级,改进武器控制系统和指挥决策系统的软件和处理器,改进“标准”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部分硬件和软件等。经过升级后,NAD系统对导弹的探测、跟踪、反应能力大大提高。美还在为“标准”导弹研制新的战斗部,用于拦截大气层外的弹道导弹。

近年来,美国将反导作战与反卫作战进行了融合。就相对于反导而言,反卫星作战听起来可能更加高级,但拦截低轨道卫星的难度要远远小于拦截弹道导弹,相对于穿越大气层内外的导弹,卫星轨道周期恒定,目标跟踪难度小,速度变化不大,一般不具备轨道机动能力,因此,摘星容易反导难,美国海军在别国进行了反卫星试验后,在海上阵位临时部署,成功地进行了反卫星试验,这说明“宙斯盾”武器系统的作战范围,已经从最初的防空作战扩展到防空天作战,它所控制的半球形空域的顶端,已经冲破了大气层,扩展到高高的地球轨道。

在明枪与暗箭面前,“宙斯盾”一路高歌猛进。固若金汤还是漏洞百出

多重光环下的“宙斯盾”,一直被美国人自诩为“滴水难进”,但苦于苏联海军在大洋上的消失,“宙斯盾”系统只能陶醉于理论上的强大。然而,在价值有限的实战和训练中,“宙斯盾”也暴露出在空中和水面目标识别、系统维护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1988年7月3日,装备了“宙斯盾”作战指挥系统的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文森斯”号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海域巡逻时,与5艘伊朗高速炮艇交火,上演了击沉伊朗小炮艇和击落一架伊朗民航客机的“壮举”。正在双方混战之时,伊朗民航公司飞往阿联酋迪拜机场的655次航班A300型欧洲空中客车飞机,在1.3万英尺的高度经过波斯湾上空,被美舰“宙斯盾”指挥中心截获:“空中目标向我舰飞来,距离105千米。”10时51分,雷达手报告:“目标疑似F-14战斗机。”10时53分,空中目标已进入30千米之内,作战指挥中心仍不能判断飞机性质。目标即将进入20千米范围时,美舰确认为敌方战斗机,随即发射了两枚“标准”防空导弹,10时55分,客机被一枚导弹击中,左翼从机身脱落,客机随即起火,飞机坠落于切什姆岛附近海域,机上290名乘客全部遇难,其中包括60多名12岁以下的儿童。事后,人们对“宙斯盾”系统表示了怀疑。因为77吨重、44.8米宽的“空中客车”A300客机与只有19.5米宽的F-14战斗机在雷达回波方面应该是有很大区别。当时与“文森斯”号一起在该海区执行任务的还有护卫舰“赛茨”号(FFG-14)和“蒙哥马利”号(FF-1082)。其中,“赛茨”号距“文森斯”号18英里。按照“文森斯”号的解释,当时他们“误认为这架飞机是怀有敌意的,是正在进行俯冲的伊朗F-14型战斗机”,而“赛茨”号护卫舰指挥官卡尔逊上校认为目标根本不像是一架战斗机。事件发生后的几周内,美海军一直回避有关此丑闻的媒体报道。“文森斯”事件发生在1988年总统选举前的4个月,后来的副总统(老)布什7月14日在国会上声明“有一件事情是清楚的,‘文森斯’号在执行自卫活动……它的发生是伊朗军舰发动了对一艘中立船只的攻击,并采取了对‘文森斯’号敌对行动”云云进行了搪塞,那个场面应当比拉姆斯尔德面对记者的“知道不知道论”还难堪。

日本引进的“宙斯盾”系统是与美国现役系统相同的高版本系统,2008年2月19日,在夏威夷成功进行反导试验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宙斯盾”战舰“爱宕”号在返航临近母港时,拦腰撞断本国的一艘渔船,造成船上的一对渔民父子失踪。事件令日本举国哗然,纷纷质疑“宙斯盾”系统的可靠性,日本前首相福田下令防卫省彻查这起恶性事件。据和歌山县渔业办公室官员称,这对渔民父子驾驶12米长的“清德丸”号渔船于当天凌晨出海,赶往八王子岛附近海域捕捞金枪鱼,但在渔场附近遭日本自卫队的“宙斯盾”战舰撞击。日本海保厅和海上自卫队的官员证实说,当天凌晨4时23分,肇事战舰紧急联络海保厅,称该舰将一艘渔船撞成两段,船上的渔民生死不明。另外,尽管出事水域当时是多云天气,但视线却相当良好,战舰处于航行状态时,战舰上的雷达按理也应该能发现渔船。因此,海上自卫队将先调查舰上的雷达是否发现了渔船,如果发现了渔船,舰长是否按规定进行规避。令日本上下感到震惊的是肇事战舰居然是日本服役不到一年的最先进的战舰—日本第五艘“宙斯盾”导弹驱逐舰“爱宕”号。“爱宕”号属日本新一代主力战舰,也是日本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12月,“爱宕”号远航美国夏威夷,在与美太平洋舰队举行的联合演习中,一举击落一枚模拟的“敌人导弹”。军演结束后,日本海上自卫队曾向外界透露,日本的“宙斯盾”舰可通过大型计算机瞬间处理由高性能“宙斯盾”雷达探测的敌军飞机、导弹以及战舰等信息,并能同时对付10个以上的目标。而此次恶劣的和平撞击事件发生后,海上自卫队居然在长达90分钟的时间内知情不报。日本民众要求防卫省和海上自卫队要在最短时间内给一个“说法”:“为什么军舰上先进的雷达没有发现渔船?日本国内普遍质疑“爱宕”号的“宙斯盾”系统监视能力存在漏洞,理由很简单:13亿美元的军舰连一条渔船都保卫不了,怎么保卫日本?“宙斯盾”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武器系统,出国后一直“水土不服”,出口给韩国的“宙斯盾”系统装备于KDX-3“世宗大王”级驱逐舰上,2007年4月,韩国人就兴奋地称:“将于本月末在现代重工业下水的‘世宗大王’号比今年3月实战部署的日本最新型‘爱宕’级‘宙斯盾’驱逐舰系统更精巧”,并认为“宙斯盾”驱逐舰凭借强大的雷达系统,可以发现数百千米以外的敌机和导弹,它既是现代战争的宠儿,又是“梦之舰艇”。2009年6月,朝鲜表示将在未来几周内进行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韩国迫切需要刚刚服役的“世宗大王”号驱逐舰显示威力,看看它的“宙斯盾”系统能否实现导弹探测和跟踪,以应朝鲜即将进行的导弹试射,而在韩国人望眼欲穿的期待中,韩国海军“世宗大王”号“宙斯盾”驱逐舰的导弹跟踪雷达系统软件出现问题,已经进入后勤司令部基地进行为期1个月的数据传输错误的调整和维修。而按时间计算,等韩国人维护完系统,朝鲜人早就把导弹发射完毕。“宙斯盾”系统出现问题的时机恰逢韩国人迫切地想小试牛刀之时,让韩国人当初为“宙斯盾”到来的狂喜一扫而光。虽然韩国海军发言人称维修工作是例行的维修服务,而不是由于关键系统出现故障,但是有消息表示与“宙斯盾”驱逐舰导弹跟踪雷达连接的数据传输系统出现了故障,此举引发了韩国国内对“世宗大王”号的“宙斯盾”系统性能高度怀疑。

误击、误撞和关键时刻的临阵退缩,让理论上“宙斯盾”系统的强大多少有些缩水。盾牌还能打多久?

综合防空、反导、反卫三项任务来看,目前“宙斯盾”系统对前后两项似乎更加擅长,从技术难度上而言,唯独对反导恐怕还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对弹道导弹的防御不能用拦截的百分比来衡量,如果是核弹,哪怕“宙斯盾”击落了数百枚,但只要有几十枚或者十几枚弹不小心穿越导弹防御系统落入美国本土,前面拦截再多也无济于事,胜利完成拦截任务后的军舰也可能无家可归,无港可返。

武器装备的发展正在以加速趋势前行,导弹密集攻击是传统海战武器的经典之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导弹攻击会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非机械/化学能量攻击为主的新一代反舰武器,随着以激光、电磁脉冲武器的快速兴起并进入实战,来袭武器不再以飞行物体形式发动致命攻击,掠海弹道、弹道式弹道不再成为拦截的基本参照,新概念海战武器的全新的杀伤方式和突防方式降临时,以拦截传统海战武器见长的“宙斯盾”系统就可能被新型武器轻易刺穿或者躲避,而无法再为舰艇提供任何掩护。

新概念武器虽然还做不到“朝花夕拾”,但新的技术对传统海战武器的注入威力不小,作为“宙斯盾”系统,防空能力要远大于防水下攻击能力,水下的软肋软而又软,此举会引发一些高速鱼雷打着导弹的牌子率先以导弹的形式发射到空中,被“宙斯盾”发现后,武器系统准备抗击时,又快速落入水中,以高速鱼雷的攻击方式,放弃了好拦截、可拦截、能拦截的空中飞行弹道,转而以水中弹道的形式袭击目标,这种不同空间内的弹道机动对于“宙斯盾”系统可能会产生不小的麻烦。另外,导弹的弹道式与巡航式的结合,全弹道机动导弹的出现,也会把“宙斯盾”驾轻就熟的拦截变得危机重重,让这面洋上盾牌变得风雨飘摇。

有源技术体制的实用化取代趋势明显,现役的“宙斯盾”系统是典型的无源体制,异军突起的固态有源阵技术体制却优势明显,与无源相控阵雷达相比,功率耗减少4倍以上,而雷达的探测距离明显增大;只有20%以上的收发组件失效后才会严重影响雷达性能,当仅有10%组件失效时,雷达的作用距离仅有减少3%的微小影响;此外,有源相控阵雷达发射的脉冲功率大大降低,不仅具有良好的低截获概率性能,而且还具有多功能、远距离、高精度、高灵活性、高可靠性以及优良的抗干扰能力等特点,为舰载雷达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英国普莱赛雷达公司和海军科学研究中心共同研制的MESAR雷达(多功能电扫自适应雷达)是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典型代表,能同时跟踪多达50个目标,并能有效对付饱和攻击和严重的电子干扰,最大作用距离可达几百千米,代表了舰载固态有源阵相控阵雷达的发展方向。美国之所以敢于把“宙斯盾”系统当成商品向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售卖,恐怕也有些清除旧技术仓库之嫌,因为从下一代水面作战舰艇雷达的配备格局看,西欧只有西班牙一家选择了AN/SPS-1D,英、法、德、意和挪威,对美国相控阵雷达并没有多大兴趣,APAR、SAMPSON等有源雷达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看来,换盾已经迫在眉睫。(原载《舰船知识》)深水炸弹 —爆音远去的水中霹雳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大片《U-571》对深水炸弹印象的建立功不可没。影片虽然对美国抢夺密码机之事进行了好莱坞式的夸大与渲染,但片中营造的深弹攻击场面却十分真实。一枚枚从德国驱逐舰艉导轨上夹带着水花沉入海中的深水炸弹,不仅在海面上托起白色巨浪,也在水中造成了巨大的超压。在密度比空气大800倍,而压缩性只有空气1/2500的水中,借助水的良好传爆作用,深弹在水下爆炸的威力远大于空气中。炸药在水中爆炸瞬间,能形成几万个大气压和几千度的高温,并以6000~7000米/秒的速度迅速膨胀,强大的冲击波能轻易压碎潜艇的外壳,借助高水压环境中的拉链效应,远距离小威力爆炸所造成的微小孔缝也会演变成一场水下灾难。通过这部影片,人们对游走在死神左右的潜艇又多了几分神秘,也领略了水中深弹的凶险。别无选择的荣耀

深水炸弹是由水面舰艇、飞机发(投)射,在水下一定深度爆炸、专门用于打击潜艇的一种水中武器。在这种专用武器出现之前,各国海军对于潜航于水下的潜艇缺乏有效的攻克办法,一旦潜艇入水就躲入了水面舰艇的攻击盲区,水下就成了潜艇的安全乐园。对付潜艇只能用火炮和攻击水面目标的鱼雷,有的军舰还在舰艏安装了专门用于撞击潜艇的“撞击器”。这些攻击方法对水面状态航行的潜艇还有些作用,而一旦潜艇潜入水下,哪怕只有仅仅数米,潜艇就会完全摆脱攻击,在潜艇面前,水面舰艇反潜手段显得极度苍白,寻找一种专用攻潜武器十分迫切。

深水炸弹的出现可能是受到爆炸捕鱼方法的启发,既然炸药、炮弹在水中爆炸后能把隐蔽于水中的鱼炸死,那么利用不同水深的水压变化作为引爆条件,进行大当量的水中爆破,也能把水中的铁鱼潜艇炸沉。在潜艇巨大的威胁之下,深水炸弹便强行下水了。最初的深水炸弹结构很简单,从原理上说就是利用不同水深压力不同的原理,引爆方式很像压发方式起爆的地雷,弹体内装满炸药,只在中心安装一个引爆器,入水后在设定压力对应的水深引爆深水炸弹,直接击中或利用爆炸的冲击波击毁(伤)潜艇。1916年,英国的“里魏林”号驱逐舰,首次用反潜深水炸弹击沉了德国的UC109号潜艇,揭开了世界海战史上用深水炸弹反潜作战的序幕。此后,反潜深弹成为各国军舰的制式反潜武器。在负有反潜职责的军舰上,均设置了专用的发射装具。一战结束之前,协约国曾一度集中了几乎所有的水面舰艇和反潜飞机,企图一举歼灭德国的潜艇,彻底瓦解德海军潜艇对协约国舰船的威胁和打击。仅在1918年,协约国就动用了70余万人的海军兵力,出动各类水面舰船9000余艘、各类飞机2500余架,大量使用各类反潜深水炸弹寻歼德国潜艇。当年,协约国海、空军共击沉德国潜艇178艘,有效地扼制并打破了德国潜艇的水下封锁,对水中威胁的扼制大大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二战期间,鉴于深水炸弹在一战中的巨大作用,英、美等同盟国海军专门制造了5500艘反潜舰船及20000余艘反潜小艇,动用大批装载有先进雷达的反潜飞机,以及种类繁多的反潜深水炸弹,用于海上反潜作战。仅1940~1945年,德国就有367艘潜艇被盟军用深水炸弹及其他武器击毁。第二次世界世界大战期间,深水炸弹伤毁潜艇的比例占潜艇伤毁总数的45%。此时,深水炸弹从当初的水中爆破试验品,一下站在了主要反潜武器的高位。深弹成为各型水面战斗舰艇和反潜飞机的制式反潜武器,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俄“格里莎”级护卫舰发射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是由水面舰艇或飞机发(投)射,在水中一定深度爆炸以攻击潜艇的水中武器,简称深弹,也可攻击其他水中目标。按携带方式可以分为舰用深水炸弹和航空深水炸弹。舰用深水炸弹分为投放式深水炸弹和发射式深水炸弹。投放式深水炸弹,用投放架按一定距离间隔从舰尾投放,弹体是用薄钢板焊接成的圆柱形封闭壳体,内装炸药和引信,按装药量可分为大、中、小型:装药量在100千克以上的为大型;装药量在50~100千克的为中型;装药量在50千克以下的为小型。发射式深水炸弹,又分为火药发射深水炸弹和火箭式深水炸弹两种,火药发射式深水炸弹曾经一度被称为管式深弹。为获得较大射程和水中下潜速度,减小深水炸弹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发射深弹弹头均呈流线型,弹尾装有尾翼,以保持在空中、入水和水中运动时的稳定。火箭推进技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应用在深水炸弹上,在弹体后面加装固体火箭发动机,用于赋予深弹起飞和较大射程,典型型号是二战盟军使用的“刺猬弹”。火箭式深水炸弹无后坐力较小,对甲板强度要求不高,一般采用多管齐射,落点散布广,能够提高常规滚架投放和燃气发射炮抛放深弹的覆盖范围,但对潜攻击命中概率低。深水炸弹引信类型日益增多,有定时引信、撞发引信、定时撞发联合引信和近炸引信。航空深水炸弹由飞机投放,其外形与普通航空炸弹相似,弹体的头部、尾部或侧面均装有引信以确保深弹起爆。

反潜作战中,深弹只是深弹武器系统的一个部分。为提高攻击精度,反潜作战需要由深水炸弹、目标探测设备、射击控制系统、发射/投放装置及输弹装置构成的搜潜与攻潜武器系统。探测设备主要是声呐,用以搜索、发现、识别潜艇,测定方位、深度、航速等信息传递给射击控制系统。射击控制系统根据潜艇的距离和方位,本舰的航向和航速等参数,自动解算求出射击诸元,再由随动系统驱动发射装置调转至发射方向,按预先装定的射击方式进行深弹攻击。深水炸弹发射装置能够把深水炸弹按一定高低角和方向角发射到水中,可以区分为深水炸弹发射炮和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装置。深水炸弹发射炮,是用发射药发射深水炸弹的火炮,有单管发射炮和多管发射炮,这种发射装置发射时后坐力较大,对甲板强度要求高,不适合小型舰艇装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管发射炮已不使用。单管发射炮只装于舰尾,仰角固定,攻潜时配合舰尾投弹向舰艇两侧方向发射,射程40~150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使用火箭发射架发射的火箭式深水炸弹,以后发展成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装置,可多管齐射,在短时间内、一定距离上形成比较大的杀伤覆盖范围,提高对潜攻击命中概率,战后,这种发射装置得到进一步发展。一般有2~16个口径203~375毫米的发射管,大多数发射管可以旋回、俯仰,并可由射击控制系统直接驱动进行稳定瞄准。通常装在舰首,主要向舰首方向发射。发射时,火箭式深弹尾焰较大,为确保人员安全需要清空甲板。深水炸弹射击控制系统由射击指挥仪和随动系统(瞄准传动装置)构成。射击指挥仪可自动接收声呐站传送的目标距离和舷角,自动解算目标运动要素,修正风向、风速、药温等影响,求出射击诸元,并传至随动系统进行单发射击或齐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潜攻击时,除24管深水炸弹发射装置由单一指挥仪直接控制外,均由指挥员口头指挥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射击控制系统,提高了对潜攻击的效果。

目前,各国海军装备的深水炸弹一般总重在70~260千克,装药量26~200千克,弹径204~445毫米,弹长0.7~2.2米,破坏半径达8~14米,下潜速度2.5~17米/秒,射程数百米到1万米,可在550米以内水深使用。

以二战结束为标志,深弹这种从野蛮捕鱼方式演化而来的攻潜方法,别无选择地成为对付水下目标的唯一方法,但这种方法一经投入实战,就在水下不负众望地把潜艇从恐怖铁鱼变成堆堆残骸与片片油污,潜艇声呐中深弹密集攻击的噪声信号一度成为艇员进入鬼门无法拒绝的邀请。简陋的深弹迅速占据了攻潜主要武器的位置而成为潜艇的克星,从此,水下不再是潜艇的一维世界。雷弹面前的冷落

从一战到二战结束,深弹的风光无限主要得益于当潜艇性能的相对落后和对反潜武器的垄断性位置。1910~1940年,各国的潜艇均采用常规动力,航速低、潜深小,如德国的U32号常规潜最高航速水面为16节,水下仅有8节,后期的U140号最高航速分别是15.5节和7.5节,而同一时期水面舰艇的航速通常够达到20~30节,水面舰艇对潜艇拥有15节左右的水面航行速度差和12~22节的水下速度差,潜艇无论采用水面航行还是水下航行,速度均不占优势。常规潜艇过低的航速和过小的潜深,使之严重依赖水体的保护,一旦近距离鱼雷攻击无效而被水面舰艇声呐捕捉,摆脱水面舰艇的跟踪与攻击十分困难,这些都为深水炸弹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潜艇技术和新型反潜武器的发展,深弹这种传统反潜武器逐渐走向低谷并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冷落。

一是新型潜艇的出现大幅度降低了传统深弹的威胁 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海军也被归入北约、华约两大集团,以两大洋为主战场展开了全球海上角逐,海上冷战形成了以大洋、深海为角逐战场的格局,浅水海域的争夺已经让位给大洋的控制与反控制,根据这一需要,新型潜艇的隐蔽性、水下航速、下潜深度及潜艇载武器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如潜艇的水下航速提高到20~30节,与水面舰艇达到同一水平,下潜深度达到了300~400米,部分达到了500~600米,苏联的P级685M型竟达到了1250米,已经脱离了传统深弹的有效攻击深度。而新型反潜艇鱼雷和导弹不仅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而且能够对付大潜深目标,传统的深水炸弹不仅射程近,而且由于采用无制导的粗放式攻击方法,让携带鱼雷和反舰导弹的潜艇对本舰构成了致命威胁,不仅无力于对新型潜艇的威胁,而且使本舰的危险系数急剧上升。

二是反潜鱼雷和导弹快速发展大幅度降低了深弹地位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在大力发展新型潜艇的同时,积极研制并开发新型的反潜鱼雷和反潜导弹。这两种武器由于射程远,能够对付大潜深目标,又具有命中精度高、毁伤威力大的绝对优势,快速取代了深水炸弹在海上反潜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国海军曾一度认为,传统的深水炸弹命中精度低、杀伤威力小,未来海上反潜作战,无论是空投或是舰投(射)反潜深水炸弹,它们都要受到水文及气象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对于大潜深,特别是在大洋深处活动的潜艇来说,深水炸弹的命中率将会更低,甚至是毫无作用;而新型反潜鱼雷和反潜导弹命中精度高、杀伤威力大,发射后能自动寻的并识别目标,攻击的隐蔽性能好,特别适合在大洋深处攻潜作战需要。因此,在以后的近30年中,除了苏联继续研制并发展深水炸弹这一传统的反潜武器外,其他各国均削减甚至是完全停止了深水炸弹的研制和生产。美英等国的舰艇基本上停止装备和使用深弹,深弹从反潜主力沦为鸡肋,而反潜鱼雷和反潜导弹却备受各国海军的青睐与重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深弹的爆音在新型反潜装备技术和年代的遮掩下开始变得模糊,曾经的反潜功臣在反潜鱼雷和导弹的挤压下,快速从反潜舞台中心的镁光区域退出,在西方国家大多数军舰的甲板上,偶尔还能够看到龟缩在甲板角落里的深弹发射架,在夕阳的余晖中回味着往日毁伤45%潜艇的荣光与骄傲。只有苏联海军没有淡忘安德烈军旗被德国潜艇打得低垂时深弹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充分估价装备反潜鱼雷和反潜导弹的同时,仍然相信深弹的忠诚,继续以深弹作为重要反潜武器。在浅水战略和近程防御中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尚未散去的1946年,丘吉尔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正式提出“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成为冷战正式打响的标志,以美、苏为首两大阵营的超级深水海军,也在大洋中开始了40年的角逐。慑于开战即决战的空前压力,双方海军虽然装备了先进的导弹、鱼雷甚至核武器,但并没有想真正开战。在一些低强度冲突中,双方行动小心得像走钢丝,生怕一时不慎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海上战火。双方武器强大的毁伤能力既是力量强大的象征,同时也是阻止大战的巨大障碍。冷战中双方先进的海上武器装备,绝大多数成为炫耀力量的羽毛与油彩,真正使用的场合与时机反而很少。倒是在对非两大阵营国家大打出手时,才找到了实战机会。

1982年马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惨烈的一次大规模海战,英国在南大西洋上对阿根廷海军大开杀戒。4月25日,承担对驻岛阿军进行物资运输任务的“圣菲”号潜艇在南乔治亚岛附近海面上浮,准备靠泊后进行物资补给时,被英军“山猫”直升机发现。“山猫”直升机使用一年前刚刚服役的机载“海上大鸥”导弹发动攻击,“圣菲”号紧急下潜成功躲避导弹攻击,但在随后赶来的“海王”直升机投放MK11深水炸弹的攻击下却遭受重创,不得不浮出水面,在近岸海区搁浅,50名艇员向英军投降。在新老武器的PK中,老式深水炸弹在浅水海区的作战效能仍然十分让人放心。而此前,英国为对付苏联海军核潜艇所建立起来的强大反潜力量,在与阿根廷几艘209级常规潜艇的对抗中,对不明水下目标进行了几百次攻击,消耗反潜鱼雷200多枚,但一无所获。在北欧海域,瑞典使用性能稳定的深弹,成功地迫使入侵领海的不明国籍潜艇上浮。西方国家大力发展的先进反技术装备,在长达43年的冷战中,却成了舰艇上的摆设,而真正能够在东西方对峙中使用的反潜武器,却是一击不至致命的深水炸弹。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轰然倒地和华约解体,冷战宣告结束。美国海军由于失去了在公海及大洋深处相抗衡的对手而倍感孤独,海战的重心已经义无反顾地从大洋深处转移到了近海水域。海上作战样式已从扼守海上要冲、反潜护航等,转变为对陆作战、浅水区反潜、两栖作战及弹道导弹防御等等。美国海军认为,未来的反潜作战,绝大多数情况下将是在近海的浅水区中进行。除了战略核潜艇外,其他各类常规潜艇的作战环境主要是在近海水域。随着美国海军由海向陆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美国把濒海地区视为未来海战的主战场。而为深水作战而研制的反潜鱼雷和反潜导弹,在近海浅水区中使用时会受到诸多限制,战术、技术性能都要受到作战环境极大的影响与制约,有时甚至无法使用。如反潜鱼雷在水深小于100米的浅水区使用时,除了有触底的危险外,攻击性能比较差。如线导反潜鱼雷,要拖带导线寻的,影响鱼雷和发射舰的机动。空投反潜鱼雷或反潜导弹,飞机一次出动携带数量少,在复杂的水文气象条件下无法使用等等。此外,现代搜潜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水温、水生物背景和海底地形的影响。在实战与训练中会出现大量无法确认的水下目标,而现代潜艇艇载武器威力的大幅度提高,会使反潜舰对任何水下目标都不能等闲视之,通常采用普遍压制的预防性攻击方法,这对数量有限的反潜和导弹而言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海战重心向浅水区域的回归,使预防性压制反潜成为主要反潜作战方式,再加之性能优异的深水反潜鱼雷和导弹的力不从心,都为深水炸弹的复兴提供了绝好机会。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除对深水炸弹情有独钟的俄罗斯,西方各国海军在重新认识深水炸弹在未来反潜作战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上,又逐渐趋于一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取消或淘汰深水炸弹是不明智的,在未来的反潜作战中,性能更好的深水炸弹将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作用。目前,英、美、法、俄、瑞典等国家都积极研制并装备新型反潜深水炸弹,使深弹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一反常态,十分看重俄罗斯等国先进的火箭式远程深弹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开发研制火箭式深水炸弹。如从垂直沉降的常规航空深水炸弹,发展到了无动力制导的航空深水炸弹,进而探索并研制了有动力的近程制导深水炸弹等等。除俄罗斯研制了射程达12000米的RBU-12000型火箭发射系统外,西班牙还研制成功了射程达1000~8000米ABCAS型24管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系统。与反潜鱼雷和导弹相比,在近海作战中,反潜深水炸弹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一是深水炸弹突防能力强 深水炸弹发射后目标小、速度快,在空中像炮弹一样的飞行弹道很难被拦截或干扰,与反潜鱼雷大摇大摆的几十节航速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是深水炸弹综合作战效能突出 深水炸弹在实战中的使用有多种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多用途武器。除了能在反潜鱼雷和反潜导弹使用效果不佳的近海浅水区独立进行攻潜作战行动外,还能在潜艇被其他兵器击伤时迅速扩大战果。深水炸弹还可用于攻击水面舰艇、水际滩头设施、水下障碍、岛礁和岸上目标,发挥大口径多管火箭炮作用。此外,由于反舰鱼雷性能的提高和潜艇噪声的进一步下降,水面舰艇对鱼雷的防御越来越困难,如传统的噪声干扰对于采取寻的方式的鱼雷和尾流制导的鱼雷几乎没有对抗效果,舰艇的水下防御面临新的威胁,而射程较远、能够进行密集发射的火箭深弹成为摧毁来袭鱼雷的理想选择,硬杀伤的方法强行拦截与软干扰手段的结合,是水面舰艇继密集阵的低空防御后,重新建立的水下防御系统。

三是深水炸弹成本、效费比高 深水炸弹是一种低成本武器,如24发火箭深水炸弹一次齐射所消耗的费用,仅相当于一枚反潜鱼雷的2%~3%。在现代反潜作战中,90%以上的攻击行动均可由简单而成本低廉的深弹完成,作为多层反潜体系中的一员,深弹不仅有着极高的出场率,而且还是一种买得起、养得起、用得起的低档高效武器。

海上争霸时代的终结,使海战重新回归到深弹所熟悉的浅水区域,而从海向陆战略的制定与发展,带动了一系列近岸水域武器装备的发展,海军在大洋中染上厚重的蓝色后,又开始了向陆岸的棕色方向转型,新型舰艇和舰载武器无一例外地要求把反潜艇、反鱼雷、反水雷的“三反”能力放在头等重要位置。而深弹这种浅水战争时期出现的攻潜武器,在历史新的轮回中又重新闯入了海战的主战场,不仅能够忠实地为反潜提供可靠、确实的作战效果,还成为水下防御的重要武器,相对低廉的成本也使深弹正快速摆脱在雷弹面前的冷落境遇,虽然无法找到往日独霸甲板的骄傲,但毕竟容光已经开始焕发了。未来还是深弹吗?

射程、威力、制导、雷/弹道这几个要素,在决定了鱼雷、水雷、导弹、深弹之间差别的同时,也模糊了它们的界线,不同雷/弹道的组合与制导方式的选择,使鱼雷与导弹实现了优势元素的强强联手,而深弹可靠的性能、低廉的成本与制导功能的组合,使深弹也迅速摆脱了无制导方式面杀伤的低效率。反潜深弹在高新技术的武装下,成为水压、音响等非触发引信+装制导装置+发射系统的标准精确打击武器的组合体,射程、精度和威力获得同步提高,深弹正在向反鱼雷深水炸弹、灭雷深水炸弹和大深度反潜深水炸弹方向发展。

今后,自导式深水炸弹将成为今后水下对抗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水中兵器之一,美国及西欧国家正在积极研制具有短航程的小型自导深弹,并认为造价6万美元以下的自导深弹是效费比最高的廉价反潜武器,最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据测算,制导式深水炸弹毁伤概率可达70%~90%,比无控深弹10%~25%的毁伤概率要高得多。苏联研制的S3V型航空反潜深弹、英国研制的导向式深弹、日本研制的制导深弹、挪威的“燕鸥”火箭深弹等等,都具有极高的命中精度和极大的杀伤力。德国研制的LCAW廉价反潜武器,外形结构是鱼雷的缩小版,既可称之为微型鱼雷,又可称之为制导深水炸弹。与鱼雷相比,制导式深弹反应速度快,在强干扰的作战环境中有可能在对方来不及使用干扰器材时就将目标击毁。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海上局部战争中,制导式深水炸弹将成为世界各国决不可忽视的“撒手锏”。2005年,美国和以色列开始在机载70毫米无控火箭弹上安装激光导引头,使昔日只能进行面杀伤的非制导武器变身成为小型制导弹药,充当起了微型反坦克导弹的角色,这一思路恐怕就是受到制导深弹的影响。目前,几种典型的自导深弹已经服役并代表深弹发展的主流方向。

瑞典的SAM204型航空深弹 SAM204型深弹用于攻击在浅水域或在潜望深度上作战的潜艇。该深弹能以多种方式使用,并可设定不同的起爆深度,以获得最大爆炸威力,从而有效地摧毁潜艇。该深弹由钢质壳体包裹,适用于北约标准直升机炸弹投射器。配备的SAM104型引信是一种设计独特的引信。它是一个根据水压原理进行深度控制的装置。该装置可以消除冲击波影响,对任何方向上的惯性力都不反应,因此该深弹对不同水深处的邻爆不会因感应而发生殉爆。

智利的AS-228深弹 AS-228是一种装有静水压力动作引信的反潜武器,可通过常规方法从飞机或直升机上投放。主要用于攻击30~490米深度范围的潜艇目标。在这个范围内,起爆深度可预设19种中的任意一种。起爆器有三种安全措施,用于深弹的操作、输送、惯性以及对潜艇的作用。

英国的MK2深弹 英国的MK2深弹是一种航空深弹。它是一种能从空中投放的反潜武器。它适用于浅水作战,用来对付位于水面或潜望深度上的潜艇。它可从各种反潜直升机上和固定翼海上巡逻机上进行运输和投放。MK2深弹能承受直升机飞行时产生的巨大振动,加固的弹壳和弹头部分能承受高速入水时的冲击。该弹装有一个现代化的引信和起爆器,能够承受巨大的振动和冲击,并保证在设定深度上精确地起爆。入水后受到海水的撞击,水压保险系统就会打开进入战斗状态。

意大利的MS500深弹 MS500深弹是意大利海军为替代者式深弹而研制的。该深弹兼有深弹和轻型鱼雷的优点。它由声呐、战斗部、尾锥部和空气平衡器组成。MS500深弹由飞机投放,入水700秒后声引信开始工作,最大使用水深为300米。MS500深弹具有在垂直面内对目标的自动定位能力。在深弹下潜过程中,将根据相对于目标位置的最小距离来确定声引信的最佳发火点。为了使深弹对靠近海底的目标也有效,MS500深弹还可以进行预编程,使它在撞击海底或者达到某一确定深度时爆炸。从功能特性看,深弹使用了声近炸引信,从而满足了引爆距离最小化原则。该型深弹的引信包括一个主动声呐。主动声引信被称为“智能化水声引信”,最大作用距离50米,收到潜艇目标回波后自动设置可变距离门,并改变发射周期,由微处理器控制起爆,克服了因声呐在浅水中对潜艇不能测深或者测不准而使定时引信设定时间的盲目性。当深弹被投放入水中后,深弹前部的声呐启动而发出声波。声呐在发射出声频脉冲后,马上就能接收到强烈的反射声波,且在接收反射波期间打开时间窗口,用声频脉冲间隔的变化来表示与目标的距离。MS500深弹的另一个主要优点是它的价格与老式深弹价格相当,不到轻型鱼雷价格的十分之一。

俄罗斯的90Π深弹 俄罗斯的90Π深弹是俄罗斯PΠК-8型舰载反潜深弹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90Π为自导式火箭式深弹,弹长1.8323米,弹径212毫米,弹重113千克,战斗部重65千克,对潜艇攻击水深10~1000米,对鱼雷攻击深度4~10米,射程650~4300米,下沉速度16米/秒,滑行角度56度,引信采用声呐主动引信,为控制水中姿态,在深弹弹体上加装了水动力舵面,根据声呐测定的目标方位,依靠重力的下沉过程中调整弹道,直至与目标接触引爆战斗部。

俄罗斯“蟒蛇”干扰—硬杀伤反鱼雷深弹系统 面对高性能鱼雷的巨大威胁,俄罗斯为大中型水面舰艇配备了10管300毫米“蟒蛇”深弹系统对来袭鱼雷进行干扰与拦截。当舰载声呐系统发现敌方鱼雷攻击后,“蟒蛇”会根据计算的鱼雷弹道发射2枚音响干扰弹诱骗鱼雷导引头。若干扰无效,会在声呐引导下向预定拦截点发射4枚杀伤弹进行拦截,拦截弹以音响近炸引信起爆,在鱼雷接近时摧毁鱼雷;当拦截无效时,在距离本舰500米时,将发射所有剩余干扰和拦截深弹,进行最后的拦击。“蟒蛇”系统发射管数110个,齐射能力10发,系统反应时间15秒,对直航鱼雷杀伤概率0.9,对反舰制导鱼雷杀伤概率0.75。反鱼雷深弹射程100~3000米,径长300毫米,弹长2200毫米,其中,拦截弹重量233千克,干扰弹重量200千克。

随着舰载武器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弹这种曾经威力无比的反潜武器,在经历了40多年的冷遇后,在制导技术、引领技术和推进技术的驱动下,对水下目标的杀伤方式实现了由面覆盖向点毁伤的转型,作战深度已经突破了水深的限制,重新成为现代反潜作战的重要武器,已经远去的水中爆音重新开始变得清晰。(原载《舰船知识》)水雷 —浸泡在水中的战略武器

2500年前,孔子从哲学层面论述了舟水关系:“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那时,人们对所以覆舟的原因只做风浪等自然因素解。而从1549年明朝嘉靖年间起,毁舟折楫的因素陆续加入了“水底雷”、“水底龙王炮”、“水底鸣雷”,最后还让“小桶战争”战史留名,从此,平静的水体不再安全。19世纪中期,俄国人亚图比发明了电解液触发锚雷,炸开了现代水雷技术的大门,此后,各型水雷不断被研制和改进并广泛使用。如果说在唐朝和明朝水雷还是偶尔制造和使用的奢侈品,到美国南北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水雷不仅成为主战武器大量使用,还取得了比肩舰炮的战果,对于双方军舰而言,进出港口航道上平静的水域处处危机四伏。由内河向海洋,廉价的战略武器

水雷技术成熟后,迅速从内河漂入海洋,刚刚品尝到海水咸味的水雷立即使钢铁巨舰苦不堪言。根据统计,水雷击沉每吨船只的成本是6美元,而使用潜艇却高达55美元,这种“美的不仅是商品、廉的绝不是价格”的优势,使水雷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共布设各型水雷31万枚,共炸沉水面舰艇148艘,炸沉潜艇54艘,炸沉商船586艘,总吨位达122万吨。1918年5月,为对付德国海军舰队的威胁,英美军队在宽250海里、水深124~199米的设得兰群岛和挪威西南角之间布设了海战史上最大的水雷阵,史称“北海大障碍”,布设行动共耗时6个月,布设各种水雷7万枚,雷阵总长度达到了令人瞠目的230千米。锚1型触发水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水雷的使用达到高峰,多方共布设了110万枚水雷,炸沉艇船3700余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迫使日本投降,美军以水雷为主要武器对日本进行了代号“饥饿战役”的战略性封锁。“饥饿战役”历时四个半月,美军出动可携带12枚453千克水雷或7枚900千克水雷的B-29轰炸机1528架次,共布雷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响水雷3500枚、水压水雷2900枚、低频音响水雷700枚(美国海军出动的飞机及其布设的水雷未计入)。布设水雷共炸沉炸伤65艘军舰在内的670余艘舰船,其中炸沉和重创无法修复的达431艘,总吨位达140余万吨,相当于战役开始时日本船舶总吨位的75%。美军攻势布雷效果非常显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舰船1艘,而美军仅为此付出了15架飞机的轻微损失。“饥饿战役”以水雷为主要武器实现了全面彻底封锁日本海上交通的战略企图,在物质和精神上对日本构成了极其沉重的双重打击。至1945年8月,与封锁前的1945年3月相比,下关海峡运输量下降98%,而濑户内海也只能通行机帆船之类的小型船只。在四个半月中,岛内输入物资量下降了90%,维持战争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矿石、粮食等战略物资供应近乎中断,军工企业由于原料告罄纷纷停产或关闭,日军大批飞机、舰艇由于燃料极度缺乏而被迫停飞、停航。250万吨粮食堆积在朝鲜港口,而日本国内的粮食供应却极其困难,平民粮食配给量降至最低限度,以至于战后一段时间还流传着日本议员用红薯待贵客的细节。饥饿使曾经狂热支持“圣战”的日本国民食不果腹、饥肠辘辘地在生命的边缘苦苦挣扎,末日来临的感觉笼罩全岛。古老的水雷与战略轰炸相结合,形成了战略性作战效果,日本列岛的咽喉被水雷这道绳索勒紧,战争资源迅速枯竭,死海所造成的孤岛、死岛的困局大大加快了日本的失败。

战后,面对日益现代化的作战舰艇,水雷依然延续着巨大威慑与实战作用。1952年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在元山港外布放了3000多枚水雷,美军出动了60艘扫雷舰、30多艘保障舰船和大量扫雷直升机进行清扫,整个登陆计划不得不推迟了8天。在此后的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中,水雷都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重金打造的海军舰艇虽然无所建树,但布设的1200余枚水雷却损伤了多国部队9艘舰艇,其中仅美国就有4艘战舰被毁伤,因此,水雷被誉为“穷国的战略武器”。

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中,拥有绝对制海权的美海军只有18艘舰艇受损,但14艘是由水雷造成的。这说明在现代海战中,沉默的水雷仍是不可缺少的武器,一枚所费无几老式水雷的粗莽爆炸,就足以致一艘造价数千万乃至上亿美元、配备了精密设备的现代化军舰于死地。至今,还没有一种武器能够像水雷一样令人恐惧,凭借自身战术级能力竟能在战史上发挥战略级作战效果。历经460年海战磨洗,水雷威力依然不褪色。由漂浮到沉底,攻占水世界

凭借土壤的覆盖,地雷在浅表土层中虎视眈眈,有的甚至裸体布阵,通过快速大面积布撒直接覆盖敌方行进队形。水雷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水中雷阵立体布局,从水面的漂雷,到水中的锚雷,再到水下的沉底雷,雷阵的概念与地雷相比较,层次多,覆盖广,对水面和水中目标都有较强的威慑与摧毁能力,立体拦截、立体威慑、立体毁伤。

漂雷 布放在水面或者水中,随水流漂行的水雷。漂雷又可分为水面漂雷和水中定深漂雷,也就是说,漂雷中那种漂在水面的水雷虽然能够被肉眼看到而易被扫除,但谁能断定他的出现不是这片海域的一句警告语呢?慑于水面漂雷的警告作用,敌方要想进入不得不进行从水面到水底的彻底扫灭作业,谁能保证这片海域只有几枚漂雷。因此,漂雷的作用在于限制没有扫雷能力的船只航行和对敌方进行威慑,使敌人行动迟缓或者知难而退。水中定深漂雷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深度漂雷,通过索具与水面的浮体相结合,在水中固定深度待机。另一种是自动定深漂雷,通过水雷内部的机构自动调节浮力,始终保持在水中一定深度漂浮。这种漂雷位置隐藏,但受洋流影响较大,杀伤概率低,但威慑作用极大,可以在任意水深条件下使用,如果不使用自毁装备,能够大到即使是布放者也无法控制漂行和杀伤范围的程度。触发漂雷这种“六亲不认”的行径,也是令对手退避三舍的重要原因。

锚雷 将雷体和雷索系留在水中一定深度的水雷,锚雷可以使用在水深几米到2000米范围内的海域,定深可从0.25米到700米。与漂雷不同的是,锚雷虽然通过不同定深的设定,可以在水面或者水中一定深度待机,由于锚索长度可以调整,因此定深可以根据敌舰类型、不同吃水与潜航深度进行设定。由于受到锚索的限制,锚雷位置较为固定,一般用于封锁航道和重要海域。与漂雷相比,锚雷具备了对特定位置的封锁能力,而且这种封锁作用能够持续较长时间。

沉底雷 布设后潜沉水底的水雷,也称海底待机雷,主要用于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