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火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8 05:03:57

点击下载

作者:王家湘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黑色火焰

黑色火焰试读:

前言

研究英美文学的黑人教授,作家怀德曼在黑人学生的要求下要开设黑人文学课,这才开始认真阅读黑人文学作品,一跤跌进了蕴藏丰富的宝库。他感叹道,美国黑人文学“是伟大的颂歌,它开人眼界,使人觉醒,给人以极大的享受”。怀德曼的经历既反映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成就,也反映了即使在美国,它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重视。我在1980年代中期作为鲁斯学者,在康奈尔大学开始接触美国黑人文学的时候,就被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作家的使命感和美国黑人的生活现实,以及作品严肃的主题和生动形象的黑人民间语言所吸引。我感到自己对美国黑人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了解得实在是太少了,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有幸在著名的黑人学者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教授的指导下进入了这个天地,大开了眼界,并且萌生了把黑人文学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愿望。1997年我得到了国家社科规划“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课题的基金资助,开始一面教学一面着手进一步的研究。经过认真的考虑后,我决定集中介绍黑人小说,一则我长期研究的是英美小说,对小说情有独钟,而对诗歌戏剧缺乏研究;二则黑人文学于我是个全新的领域,在美国期间主要研究的也是黑人小说,因此难以面面俱到地介绍黑人文学。1998年我到哈佛大学的杜波伊斯黑人研究所,对黑人小说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回国后开始着手撰写《黑色火焰: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2001年我又在洛杉矶补上了对20世纪最后两年出版的黑人小说的研究。我这个人不喜欢过多的文学理论的探讨,还是“老一套”地通过作品认识时代、现实和作家,通过作家认识作品。作品是具体的作家创作的,不可能不反映作家的经历和他对世界、对社会、对未来、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我从人物、情节、语言运用、创作手法去解读、欣赏作品。谨将此书献给一切充满好奇、愿意看看美国黑人小说这一陌生事物的读者。

感谢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基金的资助,它使我有了非完成不可的责任感,使我不敢懒惰。

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大学科研处科研资金的资助。

感谢鲁斯基金会,使我有可能近距离接触到美国黑人文学。

感谢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特别是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教授,他对自己种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独到的研究,他对一个中国学者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喜爱所感到的由衷的高兴,他的友谊和支持,以及他在图书资料上的慷慨赠予,既鼓舞了我,也使我受益良多。

感谢长年支持我的工作的家人。第一章20世纪前的黑人文学简介第一节南北战争前

黑人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祖先来到美洲大陆却并非出于自愿。他们被强行贩卖到美洲,从自由人变成了奴隶,在残酷的蓄奴制的枷锁下从事极为繁重的劳动,遭受非人的对待。他们自己的语言、家庭、宗教、习俗统统留在了非洲,面临的是陌生的世界、陌生的语言和文化。在一个政治上由白人统治、经济上由白人控制、文化上由白人垄断的社会中,黑人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极其艰难的。从1619年第一批黑奴登上北美土地到18世纪后期第一部黑人文学作品的出现,其间相隔一个半世纪。

美国黑人文学的诞生比起任何别的民族文学来要艰难得多。黑奴长期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有的地区甚至立法禁止黑奴学习文化,如1739年在南卡罗来纳地区爆发了黑奴起义后,当地立法规定黑人具有以下两种能力为违法:一是读写能力,二是掌握用鼓声传递信息的能力。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斗争。禁令更加强了黑奴争取自由及受教育机会的渴望。对于他们来说,取得读写能力不仅表明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心智上和白人是平等的,而且还让他们拥有了争取种族解放的武器。逃离奴隶制虎口的黑奴创作了大量的黑奴自述或传记,这些作品在控诉蓄奴制的残酷、唤醒人们的良知、鼓励人们为废除蓄奴制而斗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詹姆士·威尔顿·约翰逊于1922年编写了《美国黑人诗歌选集》,他在序言中恰当地总结了黑人创造的文学对于黑人民族的意义。他说,黑人必须创造自己的文学,因为它是黑人智力潜能的基本证明。他认为:“一个民族可以有许多方式成为伟大的民族,但是要人们承认其伟大却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艺术……没有一个创造了辉煌文学艺术的民族会被世人认为是低等民族。”美国一位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卡尔佛顿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在1929年出版的《美国黑人文学选》的前言中指出,1920年代哈莱姆黑人文艺复兴表明了种族文化之迅速发展,“它不仅表明了一种文学的兴起,而且标志着整个民族的兴起”。黑人文学肩负着黑人种族在文学以外的期望,这在其他的文学中是少有的。这使得黑人文学长期以来一直是黑人争取解放及平等权利的重要武器。不少黑人学者认为,这虽然促进了黑人文学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文学上的更大成就。他们认为,黑人文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直到20世纪才开始成熟,从女奴菲利斯·惠特里诗选的出版到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其间整整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这固然和黑人长期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有关,但也是黑人文学过分政治化的结果。西尔维斯特·沃特金斯在1944年《美国黑人文学选》中的这段话就代表了这种观点:

长期以来,黑人文学和黑人历史一直保持着极密切的联系。黑人在为得到较好的生活方式进行的斗争中,出于想要成为美国有充分资格的公民的强烈愿望,必须把文学变成目的性极强的东西。黑人文学起步晚,不允许作者有暇去创造新的文学或更美好的表现方式,他的时间与精力首先要放在与无知、冷漠及种族偏执的斗争上。

黑人作品一出现,便以其对蓄奴制度、对种族歧视的强烈控诉、谴责与抗议在黑奴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早期的黑人文学是为种族生存呐喊的文学,是为争取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做一个平等的人的权利而奋争的文学。黑人作为一个民族在美国生活的历程,他们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磨难与希望,都在黑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早期的黑人文学多以黑奴自述的形式出现,在18世纪末开始流行。由于黑人在北美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极端受压的处境,他们想要有所成就就需做出超人的努力,克服几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和阻力,甚至要冒生命危险。因此,逃出了牢笼并有所建树的黑奴之生平经历就会引起广泛的兴趣。黑奴自述、自传在早期黑人文学中占有主要地位,有着重大的影响。

古斯塔沃斯·瓦萨的自传《非洲人奥拉达·依奎阿诺,或古斯塔沃斯·瓦萨生平趣事述》(1789)是黑人所写的第一部有力谴责蓄奴制的作品,这部自传记载了作者1745年出生于贝宁后的童年生活和11岁时被黑奴贩子捉运到北美后的传奇般的经历。他先在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做农奴,逃出后为一个英国海军军官干活时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后来作为费城一个商人的奴隶在海船上做水手,积蓄了足够的钱买到了自由,最终到英国,从事反对蓄奴制的斗争。他写《生平趣事述》就是为了鞭挞蓄奴制,唤起人们对这一罪恶制度的痛恨。此书出版后5年中再版7次,是18世纪黑奴自述的代表作。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18世纪末美国北方开始解放黑奴。到19世纪30年代,北方黑人基本上成了自由民,北方大城市如纽约、费城、波士顿等开始出现有组织的黑人社团,进行废奴宣传。1827年第一份黑人杂志《自由周刊》创刊。但是在南方,对黑奴的控制却愈加残酷,黑奴的反抗也愈加激烈。在废除蓄奴制的斗争中,黑人传记是有力的武器,有的传记是一批在斗争中摆脱了文盲状态的黑人自己写的,有的则是他人根据黑奴口述写成。最著名的有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于1845年至1892年间出版的三部自传:《弗·道格拉斯生平记述》(1845)、《奴役与自由》(1855)及《弗·道格拉斯的生活与时代》(1882)。它们不仅记述了这位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半个多世纪的黑人领袖的毕生经历和业绩,而且也反映了在南北战争前后这个黑人民族历史上极为关键的时代中,美国的优秀儿女为解放黑奴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他如《北方奴隶苏简纳·特鲁斯自述》(1850),记载了一位反抗蓄奴制、为妇女争取选举权而毕生奋斗的著名黑人妇女特鲁斯的多彩而独特的一生;哈里特·雅各布斯以林达·布伦特为笔名写的《女奴生活纪实》(1861),则描写了1820年至1840年间南方黑奴的生活状况,详细叙述了作者如何为了逃避男主人的污辱,历尽艰难逃出魔掌到了北方。这是一部集中记述蓄奴制对黑人女性摧残的充满血泪的作品。这些都是当时大量涌现的黑奴传记文学中的优秀代表。

美国黑人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是《克洛托尔;或总统之女:美国黑奴生活记述》,于1853年在英国出版。作者威廉·韦尔斯·布朗曾为黑奴,逃离虎口后成为废奴运动的积极鼓动家。小说主人公是杰斐逊和黑人女管家所生的两个女儿克洛托尔和奥尔西莎。小说开始时杰斐逊早已从她们的生活中消失,她们被卖后或目睹或经历了黑奴所可能受到的一切凌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克洛托尔跳进离白宫不远的波多马克河自尽。由于小说标题影射美国第三任总统(1801—1809)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直到11年后把杰斐逊改为“某参议员”,书名改为《克洛托尔:南方的故事》,方才得以在美国出版。

在美国国土上出版的第一部黑人作家的小说是弗兰克·韦伯的《盖瑞一家和他们的朋友》(1857)。这是第一部描写肤色白皙的混血女子企图隐瞒自己的黑人血统及其遭遇的故事。作者旨在表明,即使摆脱了奴隶地位,黑人或有黑人血统的人在美国仍备受歧视与迫害。故事发生在北方的费城,时间是1830年到1855年,当时北方黑人已全部成了自由民。盖瑞先生是南方白人,妻子是肤色几乎和白人相同的混血女子。由于妻儿在南方受歧视,盖瑞迁居北方,希望能在北方过平静的生活。但太太有黑人血统一事被人们发现,孩子被赶出学校,暴徒到家中行凶,盖瑞夫妇死于非命。他们的儿子外貌和白人毫无区别,成年后与一白人姑娘相爱,但当姑娘的家人了解到他身上有十六分之一的黑人血统后拆散了他们。韦伯通过盖瑞一家的遭遇表明,由于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黑人即使得到了自由,仍被剥夺做正常人的权利,不可能有任何发展。

黑人妇女创作的第一部小说《黑鬼;或,北方一座白色两层楼房中一个黑人自由民的生活片断,表明即使在那儿也笼罩着蓄奴制的阴影》(1899)也是揭露对黑人自由民的歧视与迫害的。哈里特·威尔逊在出版这部小说时署名“黑鬼”,悲愤之情跃然于封面之上。由于黑人自由民在北方仍遭歧视这一点在当时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不少废奴主义者不愿触及这个问题,以免激怒同情黑奴解放的北方白人。书中写到主人公弗拉多的白人母亲和黑人结婚后平静而相当幸福地生活了好几年。白人女子嫁给黑人,这在当时是个禁忌的话题;再加上弗拉多的丈夫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冒充逃奴,且对妻儿毫无责任感,这也有损废奴运动的形象。由于这种种因素,《黑鬼》出版后遭到冷遇,直到1982年经过黑人学者小亨利·路易斯·盖茨多方考证,才使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黑人妇女写的小说重见天日。第二节南北战争后至19世纪末

1865年南北战争的胜利宣告了黑奴的解放。南方的经济在战争中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政治制度受到极大冲击。战后开始了重建时期。黑人取得了公民权,一部分黑人参加到南方政治经济斗争中去,引起原蓄奴主阶级的极大恐惧与仇恨。白人种族主义者为了在南方保持白人的一统天下,进行了不择手段的反扑,1865年建立三K党,对敢于行使公民权的黑人进行恐吓打击,甚至私刑处死。随着民主党势力在南方各州的恢复,为了缓和南北方政治经济上的矛盾,联邦政府与国会开始对南方白人统治势力妥协。到1876年,除三个州外,南部其余各州完全为白人种族主义分子控制。次年,联邦军队全部撤出南方,黑人重又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南部各州的立法、司法机构以法律手段推行种族隔离制度,先后在选举法修正案上添加条款,实际上剥夺了黑人的选举权。庄园经济恢复,黑人虽不再是奴隶,却在分租制、佃租制、劳役地租等形式下遭受残酷的经济剥削。到19世纪末,南方在种族歧视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种族隔离制度。

白人种族主义文学密切配合了白人政治上的反扑,大批白人作家继承南北战争前庄园文学的传统,写了大量怀念蓄奴制下南方生活方式的庄园小说。他们对一个一去不复返的、建立在对广大黑奴剥削和奴役基础上的生活方式极尽缅怀与歌颂,而且还宣扬黑人因智力低下难以成为美国社会合格的公民,得到自由后常因无法适应而沦为罪犯。他们说什么黑人如无白人加以管理便会从知足的奴隶变成野蛮人,极尽美化蓄奴制之能事。有的作家还露骨地歌颂种族主义,为三K党大唱赞歌,称他们为雅利安文化的保卫者。

面对种族主义分子在政治及文化上的疯狂反扑,黑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进行了斗争。道格拉斯继续不懈地争取黑人的政治权力,要求与白人完全平等;新涌现的黑人领袖杜波伊斯针对一些黑人头面人物,如布克·华盛顿的“分离但平等”的迁就妥协思想,召开了尼亚加拉会议,要求黑人享有言论自由,男性公民应有选举权,废除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措施,黑人应有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等。这就是尼亚加拉运动的开始。1909年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成立,次年11月其机关刊物《危机》创刊,杜波伊斯任主编,发表年轻黑人的作品,反对种族歧视,争取黑人参与美国一切民主生活,与华盛顿的妥协政策斗争。

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学充分反映了这场斗争。黑人传记方兴未艾。除上文提到的道格拉斯传外,还相继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影响的黑人传记,如莎拉·布拉德福德所著《哈里特,民族之摩西》(1886),记录了反对蓄奴制的女英雄哈里特·塔普曼的一生;黑人主教丹尼尔·佩恩的《70年回忆》(1888);黑人国会议员兰斯顿写的《从弗吉尼亚种植园到联邦国会大厦》(1894);以及名噪一时、颇有争议的黑人领袖布克·华盛顿的两部自传:《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故事》(1900)和《从奴役中奋起》(1901)等等。这些作品记录了19世纪黑人中先进人物为民族挣脱蓄奴制枷锁而斗争的事迹,他们广泛参加了当时黑人在政治、教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改革。这批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是了解19世纪美国黑人发展的必读书。

19世纪末,随着黑人中产阶级的出现,黑人作家开始形成一支队伍登上了美国文坛。这一时期的小说或着力反对庄园文学对黑人的歪曲与丑化,或对种族歧视、种族迫害发出强烈的抗议。一些黑人作家在作品中塑造有教养、懂礼貌、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形象,歌颂中产阶级黑人的道德品质,反映这些比普通白人更有才能、更有教养的人所遭受的歧视与迫害,力图以此揭示种族歧视制度之不合理。这些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往往克服了种族歧视造成的重重困难与障碍,成为有成就的政治家、教师、医生、律师、记者等;女主人公则多为美貌温柔的混血女郎,是从言谈举止、思想教养到外貌等一切方面都与南方白人贵妇不相上下甚至更为出众的女子,仅仅由于身上有了些微的黑人血统便遭受非人的对待。黑人作家力图以这种完美的黑人形象作为广大黑人的楷模,同时唤起白人读者的良知和对黑人的同情,表明黑人既非野兽,也非劣等人。这批作家把文学看作提高民族素质的工具,他们鼓舞黑人的斗志,争取白人同情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前,这一创作模式是黑人文学的主导。这批被杜波伊斯称作“有才能的十分之一”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作家把教育和提高下层黑人视为己任,力图在作品中将理想化了的中产阶级黑人形象树为种族的典范。

维多利亚·厄尔·马修斯在《种族文学的价值》一文中所反映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无疑证明需要从我们(黑人)方面通过深思熟虑,做出明确和明智的努力……其目的是在与黑人和黑人的生活环境有关的一切问题上,至少从文学上,向美国人民提供确切有力的信息。我们和其他任何民族一样不能对这个问题漠然视之。

南北战争后出版的第一部黑人小说,女作家弗朗西斯·哈珀(1825—1911)所著《艾拉·勒洛伊,阴影消失》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哈珀是19世纪著名的废奴主义者,热衷于女权运动。她毕生与蓄奴制

斗争,发表演说,撰写诗文。她共出版了十部诗集,《艾拉·勒洛伊,阴影消失》(1892)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哈珀看到战后黑奴虽获得解放,种族歧视却愈演愈烈。黑人被污蔑为低等人,野蛮、放纵、淫乱等被歪曲了的黑人形象充斥于白人的报刊杂志、文学作品中。为了反击,战斗了一生、已是67岁高龄的哈珀写下了这部小说。她从蓄奴制时代写起,目的如她所说是“在国人心中唤起更强烈的正义感和更具基督式的人道精神”。小说女主人公艾拉是白人尤金与混血姑娘玛丽之女,受过良好的教育,活动于白人社会的上层。但尤金死后,玛丽和艾拉沦为奴隶。小说描写了黑人在南北战争中支持联邦政府,英勇战斗,以及解放了的黑奴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艰苦创业的状况。小说的后半部正如次标题“阴影消失”所示,集中表现了黑人自由职业者如何通过努力使自己达到白人中产阶级的标准。作者的苦心自然在于驳斥黑奴解放后只会堕落等等的烂言。哈珀并没有在小说中描写下层黑人,也没有表现她在许多文章中反映的战后黑人妇女的生活状况,而是集中表现以混血人种为主的黑人中产阶级的成长,把黑人中这一阶层理想化,以期改变社会上,特别是白人文学作品中宣扬的对黑人的错误看法。对哈珀来说,文学只是她为黑人事业斗争的工具之一。

历史进入了20世纪,第一批接受了正规高等教育的黑人开始出现,用黑人领袖杜波伊斯的话来说,这是黑人中“有才能的十分之一”,他们中的许多人是20世纪初期黑人文学的主力军。他们的作品在主题和人物上沿袭了19世纪末期黑人文学的创作模式,以白人为主要读者,强烈地反映了为中产阶级黑人鸣冤叫屈、希望得到白人社会的同情和接受的心态。第二章20世纪初到哈莱姆文艺复兴前的黑人小说第一节概论

19世纪末,在废除蓄奴制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黑人领袖或去世,或步入老年,新一代黑人领袖在内战后种族关系严峻的南方的新形势下继续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种族平等而斗争。由于南方各州在19世纪90年代先后通过立法巩固种族隔离制度,使许多黑人感到只有依靠种族团结和自力更生来争取黑人的利益得到实现。布克·华盛顿(1856—1915)就是在道格拉斯去世后涌现出来的南方黑人领袖,世纪之交著名的改革家,塔斯基吉工业师范学院主要创办人及首任院长。他在种族关系上提出了“分离但平等”的主张。华盛顿于1856年生于西弗吉尼亚,父亲是白人,母亲是黑奴。他十二三岁即在西弗吉尼亚的莫尔登煤矿干活,但他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到为黑人及印第安人开办的汉普顿农艺师范学院求学。在16岁那年,他步行近500英里到汉普顿,187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881年被派到亚拉巴马州去创办一所培养黑人教师的学院,即塔斯基吉工业师范学院。他在美国黑人教育及社会经济进步方面所持的观点是:黑人最需要的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黑人应该去适应南方白人的种族优越观,但自身也应具有种族自豪感,要团结自助。他认为,黑人最大的利益可以通过工业教育、精明的农场经营和拥有土地所有权、培养诸如耐心和勤俭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以及高尚的礼貌道德,而得到实现。在1895年亚特兰大博览会的讲话中,他的这些观点在“分离但平等”的主张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他说:

……(黑人)会一如既往地忠实于白人,照料你们的子女,在你们父母的病床前守候,并且带着模糊的泪眼给他们送葬,将来我们也会以自己谦卑的方式以任何外国人都达不到的忠诚与你们站在一起,如果必要,会为保卫你们的生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以能使黑白两个种族的利益结合起来的方式把我们的工业、商业、平民和宗教生活与你们的交织在一起。在一切纯社交性的事务中,我们可以像手指一样分开;但在一切对共同进步有决定意义的事情上,我们必须团结得像一只手一样……

华盛顿的自传《从奴役中奋起》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他去世前共再版四十余次,被翻译成法、西、德、俄等近十种欧洲语言出版。它和过去其他黑人传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华盛顿在这部自传中没有描写黑奴的悲惨生活,反而说蓄奴制是一所“学校”,考验并锻炼了黑人,说毕业于此校的黑人能不断发展自己的意志力与技能。华盛顿以卑躬屈膝、对白人充满感激的口气,以对白人中产阶级标准的无条件接受,并一再重申黑人解放后只需也只要初级职业教育等等主张,获得了白人的支持,成为世纪之交炙手可热的黑人领袖。他曾对出版商说,他出版自传的目的是吸引那些有钱的人,从他们那里谋求捐助。而他确实也为黑人教育等事业获得了白人的大量捐款,为南方黑人争取到了初级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会。

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北方黑人却对他的黑人民族低于白人的论调强烈不满。在华盛顿眼里,黑人似乎只会从事只需要简单技能的体力劳动,不会也不要求思想文化方面的生活与发展。同时,他们也不赞成华盛顿不要求白人社会及社会机构改变其几百年来的种族歧视政策,而只是要求黑人去适应他们的种族主义,在种族歧视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的主张。最坚决反对华盛顿的黑人领袖之一是杜波伊斯。

这一时期的黑人作品反映了在黑人未来发展前途上的这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第二节重要作家杜波伊斯

杜波伊斯(1868—1963)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大巴林顿城,父亲很早离家。母亲家是世代自由黑人,杜波伊斯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1885年在当地中学毕业后,杜波伊斯到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就读于菲斯克大学。这所黑人大学的教育使他意识到,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自己应该在种族进步的斗争中起重要作用。这是在北方长大的他第一次到南方,亲身接触到了南方种族迫害的现实。暑期到南方落后的边远地区学校中教书,给了他深入南方美国黑人社区生活、接触到深厚的黑人民间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菲斯克大学毕业后,杜波伊斯到哈佛大学读哲学,取得硕士学位,1891年到柏林大学读历史学博士,1895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第一个取得博士学位的黑人。杜波伊斯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做助教期间,出版了《费城黑人社会研究》(1899),这是在美国出版的第一部关于黑人社区个案研究的社会学著作。他一生中写了大量有关美国黑人历史及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创办了许多黑人先驱性刊物,讨论美国种族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他创办并任主编的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机关刊物《危机》,大量发表黑人知识分子,特别是年轻黑人的作品,在哈莱姆文艺复兴中,在促进黑人反对种族歧视和推动黑人文学的繁荣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是个学者,而且是个社会活动家。他创建了争取黑人权利的黑人知识分子组织尼亚加拉运动(1905)和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1909)。他也是泛非运动的先驱性领袖。晚年他对美国政府感到失望,于1961年加入美国共产党。同年,杜波伊斯应加纳总统恩克鲁玛的邀请移居加纳,负责《非洲百科全书》的编撰。1962年,杜波伊斯放弃美国国籍,1963年在加纳逝世。

作为一代著名学者,杜波伊斯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在这些领域中都有大量著述。作为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领袖,杜波伊斯有关种族关系的理论和大量文章在20世纪美国黑人运动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作家的杜波伊斯在黑人文学发展中主要起着播种者的作用。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黑人的灵魂》(1903),诗文集《暗流:面纱里的声音》(1920),自传性文集《昏暗的黎明》(1940),小说《寻求银羊毛》(1911)、《黑公主》(1928)和《黑色火焰:三部曲》:《曼萨特的磨难》(1957)、《曼萨特创建学校》(1959)、《肤色世界》(1961)。在杜波伊斯的作品中,《黑人的灵魂》被公认是最为重要的一部。乔治·卡宁汉在《杜波伊斯》一文中指出:“杜波伊斯主要是通过这部作品在美国黑人政治和文学的创造意识中建立了他统帅的地位。”阿诺德·朗普赛德在《牛津美国黑人文学指南》中评价《黑人的灵魂》时说:(这本书)将黑人的性格和特点置于从来没有被置于过的历史、社会、宗教、音乐和艺术的背景下来思考,从而使美国黑人的自我认识产生了革命。杜波伊斯的双重意识的观念和他的美国黑人在美国生活在面纱后面的形象化的比喻……为就美国黑人被迫生活在危机下做出反应的黑人艺术家打开了新的表现世界。

他在1987年发表的有关杜波伊斯的文章中称《黑人的灵魂》为“某种圣书,解释美国黑人经历的主要教材,黑人进入在美国面临的严酷未来时最值得信赖的指导”。《黑人的灵魂》是一部集关于美国黑人的历史、宗教、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论述的14篇文章而成的书,从上述各个重要方面揭示出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深刻地影响了黑人的自我意识和黑人与社会的关系。杜波伊斯在这部作品中强调的第一点是,他认为黑人独特的传统、民间口头文化和黑人社区的价值观——这些他称作黑人的灵魂的一切——应该在美国得到承认、尊重,并得以保存、流传。他在这部作品中提出,美国黑人“戴着面纱出生”,具有“双重意识”。他说:

……美国黑人戴着面纱出生,对美国这个世界天生具有超人的眼力——这个世界并不给他真正的自我意识,只允许他通过揭示出的另一个世界来看他自己。这是一种奇特的感觉,这种双重意识,这种永远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自己的感觉,用怀着怜悯与蔑视的、冷眼旁观的世界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灵魂的感觉。他永远感受到自己的双重性——一个美国人,一个黑人;两个灵魂,两种思想,两种互不妥协的追求;在一个黑色身躯中两个互相战斗着的理想,只有他自己的顽强力量才使他没有被撕碎。

美国黑人的历史就是这场斗争的历史——这是一种对获得成熟的自我的渴望,希望把他的双重自我融合成一个更完美更真实的自我。在这个融合过程中,他不希望失去两个原来的自我中的任何一个。他不会把美国非洲化,因为非洲和世界可以向美国学习太多的东西。他也不会在美国白人传统的洪流中漂白自己黑人的灵魂,因为他知道黑种人对世界具有自己的使命。他只是希望一个人可以既是黑人也是美国人,而不会因此被同伴咒骂,往他脸上吐唾沫,机会之门也不会粗暴地对他关闭。

杜波伊斯的黑人“戴着面纱出生”及具有“双重意识”的观点对后来的黑人作家具有深刻的影响。许多有成就的黑人作家在作品中探讨的都离不开这两种意识在黑人个人生活中的表现及两者间的冲突与斗争所造成的黑人的悲剧性的命运。

杜波伊斯在《黑人的灵魂》中还对布克·华盛顿的迁就哲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华盛顿实际上是要求黑人放弃政治权力、放弃对黑人民权的坚持和黑人青年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他对华盛顿认为黑人不能也不愿攀登文化高峰的观点极为反感,提出了造就“有才能的十分之一”的策略,即鼓励有才能的黑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成为黑人知识阶层的领袖,以他们的成就获得白人的尊重,从而激励年轻黑人做出成绩,争取种族平等。《寻求银羊毛》是一部旨在揭示种族歧视的经济根源的小说,同时也是“美国黑人文学中第一部成长小说”。其主人公佐拉从南方农村中一个无知、受剥削的女子成长为认识到自身力量的人。小说的背景是南北战争后处于北方资本主义和南方白人种族主义经济统治下的南部乡村。一个叫布雷斯的青年学生和佐拉一起,企图通过种植优良的非洲棉花品种银羊毛为自己筹得学费。两人的爱情破裂后,布雷斯离开南方到了华盛顿,企图通过政治途径反对种植园制度。佐拉做了有钱的政治人物范德普尔夫人的女仆,跟随她到了许多地方,她的所见所闻给了她极大的教育,使她认识到自己生活的目的,要为黑人的利益去斗争。她回到南方,把佃农组织起来建立合作农场,和控制经济命脉的垄断资本斗争。布雷斯在华盛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不愿为美国共和党所代表的大资产者的利益服务,也重回南方,和佐拉及贫苦的黑人农民一起反对农场主和北方商业资本的剥削,佐拉和布雷斯也在共同的斗争中重新建立和巩固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杜波伊斯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和当时绝大多数黑人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不同,她不是肤色白皙的混血女郎,也不是中产阶级温文尔雅的淑女。她肤色深黑,关心的不是自己个人的利益和发展,而是种族的共同进步。她有自己的信念并且为之奋斗。《黑公主》描写的是美国黑人马修·唐斯和印度一个公国的公主考提尔娅的故事。在小说第一部“流放”中,由于医学院拒绝马修学习产科,马修绝望之下去欧洲,邂逅考提尔娅公主,两人很快成了恋人。考提尔娅是泛亚运动组织深肤色民族大联合会的领袖之一,正在努力和泛非运动结成联盟。联合会的一些理事对于美国黑人能否全力参与这一世界性的解放运动表示怀疑,马修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认为美国黑人完全可能参与进来。考提尔娅派马修回美国,调查她认为有可能领导黑人从事激进斗争的一个由米古尔·佩里挂领导的组织。第二部“普尔门式火车上的服务员”写马修回到美国,到普尔门式火车上做服务员。在三K党专列上,一个列车服务员被私刑处死。马修策划罢工,但被叛徒出卖而失败。马修气愤之下参加了佩里挂计划炸火车的行动,但他发现考提尔娅公主在车上时,便阻止了这一行动。他不愿连累他人,被判10年监禁。在第三部“芝加哥政客”中,芝加哥黑人政治首领司各特的秘书莎拉利用各种影响使马修获得赦免离开监狱,并被选入州议会。莎拉使马修从政治交易中一步步获得权力,她和马修结婚,脱离了司各特。第四部“博德普的君主”描写考提尔娅重新回到马修的生活之中,马修离开了妻子莎拉。小说结束时,马修和考提尔娅公主结婚,并且有了儿子。杜波伊斯以印度一个公国新王子的诞生把两个有色民族通过浪漫的联合凝结在了一起,象征他心目中所希望的世界有色人种的大联合。但是作者在为争取有色人种团结而斗争时,却未能反映出人除了肤色的区别之外,也存在着阶级区别,不分阶级以肤色为标准进行联合是不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黑公主》出版后近30年,杜波伊斯在89岁高龄时开始创作《黑色火焰:三部曲》。《曼萨特的磨难》的时间跨度是从1870年到1916年,曼萨特出生的当晚,他的父亲被白人私刑处死,悲愤的祖母以父亲的鲜血为他做洗礼,并给他取名“黑色火焰”。小说记述了南方重建时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南方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曼萨特与家人的活动和生活,特别反映了主人公在亚特兰大的学习生活,他作为黑人教师的屈辱和贫困,他在亚特兰大暴乱中的经历。到小说结束时,他被指派为该市学校的黑人学监。《曼萨特创建学校》叙述的是1916年至1936年间曼萨特的生活,书中对亚特兰大的学校制度的运作、对黑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南方向北方城市的大移民、曼萨特的儿子们移居北方后在各个不同领域中所受到的歧视的情况,有详细的描述。小说结束时曼萨特已是乔治亚州州立黑人大学的校长,仍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实现黑人民族的彻底解放。《肤色世界》记述了1936年到1956年期间的曼萨特。他面对的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世界,这时黑人在美国的地位有了一定的变化。他到世界各地旅行,大大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他的子女和孙辈散布在美国各地,从事着各种职业的工作。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斗争和非洲黑人的觉醒教育并激励了曼萨特,使他在政治思想上越来越革命化。到晚年,他感到未来世界的希望是共产主义,美国黑人的解放是人类解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杜波伊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完成了这部跨越了86年的三部曲,反映了这段时期黑人在美国教育、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地位,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黑人家庭如何在方方面面参与到美国生活之中,以及主人公在美国国内和世界人民的斗争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小说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自己的一生。杜波伊斯在《曼萨特的磨难》的后记中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创作目的,他说:“如果我有时间和金钱,我会(对黑人历史)继续纯历史的研究。但是没有这个机会,时间也不够了。然而我还是要从我漫长的经历中抢救下一些我学到的和推测到的东西,于是我试图用历史小说的方法来完成这个历史的循环,我的思想、研究和行动在半个世纪中一直都倾注在它上面。”

作为作家的杜波伊斯是服从于作为政治活动家、革命家的杜波伊斯的,这也就使他的小说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内容而艺术上着力不够的缺点。他的作品是一百多年间美国黑人的斗争史和成长史,内容丰富的黑人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查尔斯·切斯纳特

内战后涌现的黑人作家中最著名的要算查尔斯·切斯纳特(1858—1932)了。他是第一个享有全国声誉的黑人作家,黑人文学的重要开拓者。他出生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在北卡罗来纳州费也特维尔长大。他学习出众,14岁就在州立黑人师范学校教课,19岁被任命为该校副校长。但是,切斯纳特总感到南方存在的严重种族歧视限制了他的发展,希望北方的人们能够以他本身具有的才能来判断他的价值,相信只要他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够有所成就。于是,他在1883年举家北迁,先在纽约一家报纸做了一阵记者,后定居克利夫兰,在1887年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后,成立了法庭速记服务公司。

切斯纳特从童年时起就梦想当作家。1880年在师范学校任教时,他在5月29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觉得自己一定要写一本书。这一直是我怀有的梦想,我感到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呼唤我去从事这项任务。”他很明确地说:

我写作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提高黑人,不如说是为了提高白人——因为我认为,种族等级制度之不公正所产生的毒害之大遍及全国,以至于将整个民族和与这个民族相关联的一切置于被蔑视和被社会排斥的地位——我认为这是美国人民道德进步的障碍;我将成为首先领头向它发起坚决的、有组织的讨伐的人之一。

对切斯纳特来说,文学的功用是很明确的,就是要逐步使公众接受这样一个观念,即黑人和白人应该是平等的,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

1887年,《大西洋月刊》刊登了切斯纳特的短篇小说《毒葡萄》,这是一个由老黑奴朱利叶斯·麦克阿杜叔叔讲述的内战前南方生活的故事。到1899年3月,切斯纳特把7个朱利叶斯叔叔讲的故事汇编成短篇小说集《巫婆》(1899),由波士顿著名的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出版。同年同一个出版社又出版了切斯纳特的第二个短篇小说集《他年轻时的妻子及有关肤色分界线的其他故事》(1899)。1900年,切斯纳特把经过10年的构思、创作和修改写成的长篇小说《里纳·沃尔顿》交给了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出版公司决定出版,但要求将书名改为《杉树后面的房子》(1900),次年又出版了他的《传统之精髓》(1901)。切斯纳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上校的梦想》(1905)由道布尔迪出版公司出版。《巫婆》中的故事都出自一个老黑奴朱利叶斯叔叔之口,由听他讲故事的白人约翰转述。生长在北方的白人约翰和妻子来到北卡罗来纳州,购买了一个葡萄种植园,遇见内战后一直居住在种植园内废弃的黑奴屋中的老黑人朱利叶斯叔叔。他给约翰夫妇讲了许多奴隶制下南方黑奴生活的故事,用黑人的口头语言,幽默、讽刺、生动地描绘出奴隶主的贪婪和毫无人性,黑奴被贩卖造成的妻离子散的痛苦,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巫婆帮助缓解黑奴的不幸。如在《可怜的桑迪》中,黑奴桑迪的妻子被主人卖掉以换取另外一个女奴坦妮。桑迪十分悲伤。但渐渐地,他爱上了会巫术的坦妮。当桑迪得知主人要把他出租给在很远的地方的一个农场主去干活时,他让坦妮把他变成了一棵树,并夜夜恢复成人,以便和坦妮厮守在一起。后来,主人把坦妮也租了出去,她走后主人把桑迪变成的树砍掉了,锯成木料盖了学校,此后每天夜里学校都传出悲泣声。在《巫术葡萄》中,老奴隶主为了阻止黑奴吃葡萄,让巫婆给葡萄施巫术。黑奴亨利新来乍到,吃了葡萄,结果他一到春天就精神抖擞,一到秋天就蔫头耷脑。奴隶主就在春天把他高价卖出,秋天低价买进,大赚其钱。奴隶主的贪婪终于使他上了北方来的一个骗子的当。骗子说他可以用新技术使葡萄高产,结果弄死了葡萄,亨利也死去。读者在阅读这些故事时很快意识到,聪明的老黑奴其实是通过讲过去的故事达到让白人主子按他自己的愿望行事的目的。他讲“巫术葡萄”的本意是阻止约翰买下葡萄园,这样他就可以继续住在园中以葡萄园为生。约翰虽然不相信他所讲的巫术,买下了葡萄园,却被朱利叶斯叔叔的故事吸引,给了他一份工作,朱利叶斯得以继续在葡萄园居住。当朱利叶斯得知约翰的妻子想要盖一个新厨房,约翰打算拆毁种植园里的一所老校舍以便利用其木料时,朱利叶斯就讲了“可怜的桑迪”的故事,目的是阻止约翰夫妇拆校舍。切斯纳特笔下的黑人形象生动真实,所有的故事都反映了黑奴为自身、家人和群体的生存所表现出的坚忍、毅力和智慧。《他年轻时的妻子》收录了九篇小说,主要反映内战后南方的种族隔离状况和混血人种的遭遇。小说中许多人物的原型来自作者在克利夫兰的旧相识。切斯纳特触及了混血儿这个敏感而禁忌的话题,对此一些评论者颇有微词。切斯纳特在《内战后至哈莱姆前》一文中,说到自己作品中很多是反映混血人种的问题,这是因为总的来说,在生活中,他们一方面与黑人面临同样的问题,但在许多情况下,在许多方面,他们的问题却更为复杂,更难处理,在小说里也是如此。切斯纳特笔下的这些混血儿自视高于黑人,而他们内部又因肤色深浅的程度不同和经济社会地位的区别而分成等级,形成了一个荒谬扭曲的群体。浅肤色而又有一定经济地位的混血儿凑在一起,成立“贵族血统社”,歧视深肤色的和纯血统黑人。然而他们又身受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和迫害。切斯纳特对这些自认为高贵的黑人的言行进行了讽刺和揭露。《事关原则》中的克莱顿对深肤色的人避之如瘟疫,他有四分之三的白人血统,因此不承认自己是黑人,不和黑人来往,认为“如果不能作为白人被接受,至少可以表明我们反对被叫做黑人”。对他来说,这是原则问题。女儿艾丽斯肤色和白人几乎没多少区别,他当然不能让她嫁给黑人,白人又不愿娶她,而想要她嫁个肤色白皙的黑人,合格者又太少,因此在父母的怂恿下,她常外出旅行,探亲访友找机会。一次从华盛顿回来后三个星期,她收到叫汉密尔顿的下议院黑人议员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在舞会上相遇后的倾慕之情,说想借公务到南方之机来拜访她。由于那晚在华盛顿的舞会上请她跳过舞的人太多,虽然父母一再追问,艾丽斯仍记不清究竟哪个是汉密尔顿了,印象里似乎是一个肤色较黑的人。事关原则,于是克莱顿设法打听,得知此人是个浅肤色的高个子以后,对女儿说:“我想他可以。显然他是有意而来,我们必须把他当做白人一样接待。”他怕当地接待黑人的旅馆不够高级,要把他接到家里来住,上上下下收拾房间,筹备欢迎晚会,发请帖,忙得不亦乐乎。克莱顿带着助手杰克到车站去接汉密尔顿,旅客下完了,未见浅肤色的人,只见一个矮个子、有着突出的非洲人相貌的黑人身旁放着两只贴着华盛顿市标签的皮箱,猜想他必定就是汉密尔顿了。事关原则,克莱顿不能接待这么黑的人,杰克便出主意说,可以说艾丽斯得了白喉,家里无法接待他,于是克莱顿让杰克把他送到旅馆,自己回家找来医生,如此这般,一切安排妥当。他们暗自为之得意,第二天的报纸上却登出了有关汉密尔顿的报道,浅肤色的汉密尔顿和深肤色的琼斯主教同行,克莱顿意识到他们在车站看到的是主教。报道还说城里的瓦特金斯家将举办晚会欢迎议员。结果浅肤色的瓦特金斯小姐和汉密尔顿订了婚。切斯纳特的小说还反映了内战后南方社会愈演愈烈的种族歧视,以及在法律的外衣下对黑人进行的更为残酷的迫害。《旁证网》中铁匠本·戴维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积累起了一些财富,拥有土地和自己的铁匠作坊。桑顿上校来钉马掌,本看见他的马鞭,称羡不已,问在什么地方能够买到。不久上校的马鞭不见了,警察在本的铁匠店的一个角落中找到了马鞭。法庭上能够罗列的只有旁证,证人都说如何听到他称赞马鞭,他如何说白人应该把地分给黑人,等等。从小说的暗示中读者知道,这是他的徒弟和他的妻子通奸,加害于他,本根本没有偷马鞭。即使偷了,对他的惩罚也是毫无法理可言,当天同一法官判了三件案子,一个斗殴后打死人的白人被判1年监禁,一个假币案犯判刑6个月,而本被判5年监禁,兼罚苦役。在《警长的儿女》中,内战结束已经10年,南方一个闭塞的小城中一个白人于夜间被杀死家中。人们反映,看见一个混血青年到他家里去过。当天傍晚这个人就被抓到了,作为疑犯被关押。城里的白人种族主义分子认为,审判后吊死太便宜了这个黑鬼,要私刑将他烧死。“他们一致同意为了给他们被害的朋友报仇,至少应该这样做,并且认为这是纪念他的最恰当方式。”警长坎贝尔出身奴隶主家庭,但是受过大学教育,也见过外面的世界。他忠于职守,认为只有经过法院判决才能处决一个人。当他得知白人暴徒实施私刑的打算后,就到监牢,劝包围监牢的暴徒离开,等待法律对嫌犯的审判,被暴徒拒绝了。于是他把自己和嫌犯一起反锁在牢房里,而且打开了嫌犯的脚镣手铐,给了他一把枪,要他在必要时保护自己。经过一番争论,暴徒最终决定暂时放弃这次行动,但还是有人在撤离时向监狱开了一枪以泄愤。这时嫌犯拿过了警长放在一旁的枪,将两把枪同时指着警长,要他放他走。他告诉警长,自己并没有杀人,但是他“永远不可能洗清自己,9点钟我在他的家里,偷了被捕时穿在身上的那件大衣。除非在审判前抓到真正的凶手,即使是公正的审判,我也会被判有罪的”。他活命的唯一机会就是现在逃跑。他告诉警长坎贝尔,他是警长和黑奴西塞里的儿子汤姆,当年被坎贝尔卖掉后受尽磨难,母亲死在了奴隶主的皮鞭下。为了自己能够逃走,他必须杀死警长,以免他追捕他,正在这时,警长的女儿听见暴徒枪声后不见父亲回家,不放心来到监狱,见犯人用枪指着父亲,就开枪打伤了犯人。警长为汤姆包扎好伤口,锁好监牢,和女儿回到家中。他深夜反思,感到确实对不起汤姆,他过去本来是可以为汤姆做些事的,现在他作为警长的责任心使他不能放走汤姆,但是他要不惜一切去抓住真凶,这样汤姆就能被释放,他也可以弥补一些当年的过失。他第二天早上到监狱去时,却发现汤姆在夜里撕掉了绷带,流血而死。他太了解南方的社会现实了,不可能有什么司法公正,他宁愿自己结束生命,以抗议这个种族歧视横行的社会。

此后切斯纳特连续出版了三部小说,主题和他的短篇小说一样,仍然围绕战后南方的种族问题,通过小说提出了政治、社会和经济上的解决途径。《杉树后面的房子》中的女主人公里纳·沃尔顿是个美丽的混血姑娘,肤色与白人无异。她的哥哥约翰离开老家到查尔斯顿市,隐瞒黑人血统,改姓沃威克,成了律师。他回到家中,把妹妹带到查尔斯顿,改名里纳·沃威克。不久,里纳结识了富家子弟乔治·特赖恩,两人一见钟情。乔治向里纳求婚后,里纳内心极度矛盾。她怕她的黑人血统早晚会暴露,但是如果向乔治说明了真相,就要毁掉哥哥艰苦创下的事业。婚礼前夕,里纳接到母亲莫莉生病的电报,叫她立即回帕茨维尔家中看望。正巧乔治有事到帕茨维尔,获知了里纳的黑人血统。乔治离开了里纳,里纳在帕茨维尔一个黑人学校做了教师。黑人校长对她极尽骚扰。乔治虽然不愿和里纳结婚,但却想让美丽的里纳做他的情妇,遭到里纳拒绝。她无法接受把肤色血统看得重于道德和爱情的社会,心力交瘁,郁郁寡欢而亡。切斯纳特用里纳的悲剧性结局控诉了种族歧视的不公正。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揭示造成里纳兄妹隐瞒黑人血统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原因,使白人读者了解这一部分混血人种的生存处境。里纳的生活充满了悲剧色彩,但是她不像许多白人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混血儿那样恨自己身上的黑人血统。白人一贯认为,混血人种隐瞒黑人血统是因为对自己的身世感到耻辱,缺乏自尊心,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切斯纳特虽然自己决定和黑人血统认同,但是他十分了解选择进入白人世界的混血儿。他看到他们在走出这一步时所需的勇气,也看到在一个疯狂的种族歧视的社会中,他们的种种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在另一方面,切斯纳特还在小说中揭示了种族歧视在有色人种心理上造成的扭曲。里纳的母亲莫莉存在着自视高于未混血的黑人的思想,将自己肤色接近白人作为资本,觉得自己虽然不是玫瑰,至少还接近玫瑰。有着莫莉这种肤色情结的人不惜一切代价使自己和“一般黑人”区别开来,构建一个由同类的人形成的虚伪的小社会,以缓解既不为黑人也不为白人接受的边缘生存状态所造成的痛苦。《杉树后面的房子》出版后取得了一定的好评,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希望切斯纳特再写一本小说。切斯纳特两年来一直在收集有关北卡罗来纳州威尔敏顿市二十几个黑人在白人极端主义分子推翻市政府的事件中被杀害的情况。他感到是自己写一本当前人们最关切的种族问题的作品的时候了,于是决定以威尔敏顿事件为背景进行创作。他在1901年初亲赴威尔敏顿进行了调查研究,之后写了《传统之精髓》。小说反映了切斯纳特对造成内战后南方的种族和社会状况的前因后果的深入分析,他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的一部作品。故事的中心是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叫威灵顿的小城里白人种族主义分子为了夺回政权而导演的流血事件。为了夺回在竞选中输给较为开明的共和党白人和黑人联盟的权力,老奴隶主德拉迈尔,奴隶主世家出身的白人报纸《威灵顿晨报》的主编菲力普·卡特瑞特和穷白人出身、靠承包黑人囚犯做苦力而发家的残酷的迈克贝恩组成了一个三人委员会,密谋以“白人至上”的口号来煽动白人的种族主义情绪,剥夺黑人的选举权,赶走市长和一切黑人政府官员,将权力重新掌握在白人种族主义分子手中。小城的这些政治事件和卡特瑞特及混血人种米勒这两个家庭之间的恩怨纠结在一起。菲力普·卡特瑞特的妻子奥里维亚的父亲山姆和混血女管家朱丽亚生了个女儿珍妮特。山姆和朱丽亚是正式结了婚的夫妻,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没有公布这件事。山姆在自己的遗嘱中留给了珍妮特一万美元,其余财产留给了奥里维亚。但在山姆去世后,奥里维亚的姨母波利抢先拿到了遗嘱和证明他们是合法夫妻的证书,藏了起来,由此剥夺了朱丽亚和珍妮特的继承权,并把她们扫地出门。珍妮特长大后和米勒结婚。米勒也是混血人种,是威灵顿市著名的医生,作者心目中新黑人的代表。奥里维亚和菲力普都有强烈的种族主义情绪,菲力普更是一贯反对内战后南方黑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参与,利用一切机会和借口在其所办报纸上对黑人极尽污蔑之能事,煽动种族仇恨。当波利被发现死在家中,钱财被盗时,人们立刻怀疑波利是被杀害的,凶手是黑人,因为“在南方的社区中如果有无法解释的罪行发生,总怀疑是黑人干的”。有人说看见德拉迈尔的黑人仆役桑迪在当晚进出过波利的家,桑迪于是被捕。卡特瑞特立即出号外详细叙述这件事,并从中得出结论,说黑人如何低劣,不应该掌握任何权力。实际上,偷波利的钱财的是德拉迈尔的孙子汤姆,他赌博作弊被抓获,又欠了大量赌债,就涂黑了脸,穿上桑迪的衣服,化装成桑迪去偷钱,波利是摔倒后流血过多死去的。当德拉迈尔在汤姆的房间里搜出了波利的金币、真相大白后,在德拉迈尔的坚持下桑迪被放,但是菲力普说服了德拉迈尔不把汤姆偷窃的事实公之于众,只在报纸的一角披露桑迪无罪,罪犯已经逃逸。这样一来,“德拉迈尔家族的名誉保住了,威灵顿白人的名声也没有受到什么伤害”。菲力普没有能够利用上桑迪的事件,但是他继续在报纸上宣传白人优越论,并到全州各地旅行讲演,宣传白人必须掌握绝对权力。最后,三人委员会决定推翻威灵顿市政府,武装起来的白人种族主义分子将黑人政治家和自由职业者赶出城市,黑人市民被杀死在街头。黑人工人乔斯·格林本来就和迈克贝恩有杀父之仇,他不甘心束手待毙,带领一批轧棉厂的工人到米勒的医院,想要保护黑人的医院、教堂和学校。白人暴徒围攻医院,黑人死守。白人最后放火,乔斯只得带领黑人冲出燃烧的医院。白人向他们开枪,重伤的乔斯用大刀砍死了迈克贝恩。这时,菲力普·卡特瑞特的不到一岁的儿子病重,生命垂危,需施行气管切开术,所有的白人医生或因暴乱无法回城,或因救治暴乱中受伤的白人无法抽身,菲力普来求米勒救孩子的性命。与此同时,米勒十岁的儿子在暴乱中被白人的流弹打死,而且菲力普曾经拒绝白人医生请米勒协助为他的儿子开刀,因此悲痛中的米勒拒绝了他。奥里维亚为了能让米勒医生答应去给儿子看病,亲自到了米勒家,口口声声叫珍妮特妹妹,承认隐瞒了珍妮特是山姆的合法女儿的事实,求珍妮特答应让米勒去救她的孩子。珍妮特这时对奥里维亚已经不存任何幻想,她对奥里维亚说:

我把你父亲的姓、你父亲的财富和你承认我是妹妹的行为,统统扔还给你。我不需要——它们的代价太高了!啊,上帝,代价太高了!但是你要知道一个女人可以受到卑鄙的伤害,而仍然有一颗充满同情的心,即便是对伤害了她的人。如果我丈夫能够救活他,你可以保全你孩子的生命!

珍妮特的充满人类同情的决定使奥里维亚等人的种族主义表现显得更加可耻可鄙。显然,切斯纳特要通过小说揭露南方传统的“精髓”正是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思想。切斯纳特感到,南方在暴力和威胁、日益加深的种族鸿沟和白人强权政治的操纵之下,要改变它的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全国有良知的人起来支持苦斗中的南方进步力量。

切斯纳特以其对南北战争后南方社会中种族关系的深刻了解在小说中揭露了南方白人各阶层在种族和政治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但同时从米勒身上也反映了切斯纳特对“有良知”的白人的幻想,希望通过黑人自身的努力和白人的良知改善黑人的社会地位和种族关系。米勒拒绝了乔斯要求他带领黑人起来反抗白人暴力的请求,最后乔斯带领的黑人全部战死,表现了作为中产阶级的切斯纳特所寻求的是解决种族关系的改良之路。《传统之精髓》并没有受到预期的好评。切斯纳特感到主要是由于公众尚不能接受正面反映种族冲突而且有色人种之表现优于白人的作品。他听从了友人要他暂时避开写以种族问题为题材的作品的劝告,重新开始法庭速记事业。

此后切斯纳特陆续写了一些有关种族问题的评论文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篇是《黑人选举权的被剥夺》,收入《黑人问题:当今有代表性的黑人的文集》(1903年出版),文集中还收入了布克·华盛顿主张对黑人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杜波伊斯主张给予黑人中“有才能的十分之一”正规高等教育的文章。切斯纳特在文章中表明,唯一能保障黑人社会进步的是选举权。1904年春,道布尔迪出版公司建议切斯纳特再创作一部有关种族问题的小说,切斯纳特选择了白人作为主人公,希望能够使多数读者与之认同,这部小说就是《上校的梦想》。白人上校亨利·弗伦奇回到北卡罗来纳州的故乡,想要改变故乡在社会和经济上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雄心勃勃地改革教育、开办工厂。他雇用黑人重建纺织厂,在法庭上抨击劳役制。为了减少阻力,他宣传公平对待黑人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比尔·费特斯为首的地方实力人物长期控制黑人和贫苦的白人,使二者处于完全被奴役的地位,为了拼力抵制弗伦奇的改革措施,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用种族主义的暴力手段威胁恐吓黑人,包括私刑处死黑人,甚至把一个黑人的尸体从白人公墓中挖出。最后弗伦奇才意识到,他的具体改革措施并没有触及南方种族歧视的思想、道德和伦理的基础,失败是必然的。他只得放弃在南方实行改革的梦想,失望地回到了北方。他的结论是,种族问题颠倒了是非的标准,只有建立起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来反击几个世纪以来遍布南方的思想和机构体制中的种族主义的神话,才能真正改变南方的状况,但是弗伦奇和创造他的作者都不知道如何建立起这样的新思想体系。切斯纳特在他的三部小说中探索了提高人们对种族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社会不公正的三种可能性:《杉树后面的房子》——通过隐瞒黑人血统以求得到自身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传统之精髓》——以暴力相对还是调和相处;《上校的梦想》——社会经济上的合作改革。三部小说的结局都是悲观的。切斯纳特的作品在白人控制的美国文坛遭到冷落,评论也多指责他的种族观,对他的艺术成就闭口不谈。在极度气愤与失望之下,切斯纳特停止写作,重操律师旧业。

到了1920年代,切斯纳特的作品重又引起关注。1922年《芝加哥保卫者》连载了《杉树后面的房子》,1923年黑人电影工作者奥斯卡·米绍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在1928年授予切斯纳特斯普林根奖章,以表彰他“作为文学艺术家在表现美国黑人后裔的生活和斗争中的开拓性的工作,以及他作为学者、工作者和自由人在美国一个伟大的城市中从事的长期的、卓有成效的事业”。1929年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以精装本重版了《巫婆》。后人认为切斯纳特“是第一个开采丰富的黑人民间文化宝藏的黑人”,“用民间素材和土语创作自己的故事”。“作为第一个在小说中探索黑人经历的方方面面的美国作家,切斯纳特站在整个一代黑人现实主义作家的前列。”“是他教育了美国白人把黑人小说家作为批判现实主义者加以尊重。”《诺顿美国黑人文学选集》在总结切斯纳特的成就时指出,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创建了美国黑人文学中短篇小说的真正传统”,19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沿着他的先例,揭露他们时代中虚假的面貌和形象,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美国面临的真正的种族问题上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