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传:以爱之名,人间有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31 02:46:16

点击下载

作者:齐芳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冰心传:以爱之名,人间有味

冰心传:以爱之名,人间有味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冰心传:以爱之名,人间有味

作者:齐芳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9

ISBN:9787568054607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序

冰心女士是中国现代文坛巨匠,她一生佳作无数,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她的作品成为很多读者内心温暖的光,为他们在黑暗中指引前方的路。从《繁星·春水》到《寄小读者》,冰心的很多优秀作品深受读者们的喜爱。

冰心自小受到书香门第的熏陶,家庭民主,父慈母爱,她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她以后的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四运动将冰心“震”上文坛,从此以后,她以笔为剑,在文学的战场上披荆斩棘。她勇于揭露社会问题,将矛头指向封建社会旧制度。冰心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冰心曾经到美国留学,阴差阳错地结识了一生的伴侣吴文藻,两人共同经营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不仅是恩爱夫妻,更是学术伉俪,吴文藻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社会学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当中,两人虽然历经风雨,但是互相扶持,相濡以沫,共同面对生活最美的夕阳。

冰心一生的写作都以爱为主题,她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母爱、童真、大自然,冰心把爱贯穿于她的作品之中。巴金曾说:“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冰心坚持写作70余年,文思泉涌,佳作连连。她的一生伴随着世纪风云的变幻,她却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走出了狭小的家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路,书写了一个女子的传奇一生。

冰心这一生为我国的文学事业、教育事业、妇女儿童事业、外交事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出访过多个国家,外交能力出众,为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在她去世之后,党和国家都给予她高度的评价:“冰心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冰心被称为“文坛祖母”,因为她不仅是文坛巨匠,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更怀有一颗爱心,为慈善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将自己的大爱撒遍了大江南北,把爱无私地奉献给需要的人。一片冰心,流芳百世!

生同眠,死同穴。冰心在百年之后和丈夫吴文藻合葬在北京的八宝山。

本书以冰心的一生为主线,叙写了冰心快乐的童年时期、充实的青年时期、坎坷的中年时期、创作辉煌的老年时期,将冰心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翔实地介绍了她的重要文学作品。

冰心无私无畏的一生鼓舞着热爱她的人。本书作者带着真情实感,带着对冰心的无限热爱和尊敬,回顾了这位世纪老人的一生,可供读者了解冰心生平。因作者能力有限,书中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第一章  文墨少女,豆蔻年华1 青紫盈庭

世间的每个人,无论经历怎样的人生,家都是其内心最温暖的地方。好的家风对人性格和命运的影响至关重要,只有家道纯厚,家族中才能人才辈出,源远流长。家风是寄托家族优良传统、盛放亲情的“传家宝”,是家族文化的沉淀。因此,想更深刻地了解冰心,不妨先了解她的家世渊源。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在福州,祖籍福建长乐。她的祖辈并不是什么显赫人家,而曾饱经风霜。婉莹的曾祖父、曾祖母都是淳朴勤劳的农民,农民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夫妻俩只好另寻谋生之路。他们几经辗转,最终在福州城里以裁剪为业。然而裁剪生意也是入不敷出,夫妻两人只好寄希望于下一代。曾祖母曾经绝望到想要去自缢,幸好被曾祖父发现,救了下来。老两口下定决心,如果生个男孩,必定让他好好读书识字,好能替父亲要账、记账,不再走这一辈的老路。曾祖母在连生了几个女儿之后终于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谢婉莹的祖父——谢銮恩,他是谢家当时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有资格读书学习的孩子。

就这样,谢家的转变从婉莹的爷爷这一辈开始了。

谢大德,号銮恩,字子修,举人出身。他不负众望,勤奋苦读,终于学有所成。在福州光禄坊道南祠内开设书馆,传道授业。当时谢銮恩名气颇大,慕名而来的学生有很多,可谓门庭若市。谢銮恩桃李满天下,他的得意门生有萨镇冰、黄乃裳等,学生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广结人脉,与严复等人也有来往。后来谢銮恩凭借自身不俗的实力和广泛的人脉,被推选为兴文社社长。

生命本就透着变幻莫测的神秘,新的生命往往带来新的希望。1865年1月,谢銮恩的三子谢葆璋出生了,他就是婉莹的父亲。

谢銮恩膝下有4个儿子,他们都在父亲的祠堂里学习。父亲亲自教学,对儿子们的要求自然也是格外严格。父亲像一棵参天大树,儿子们在父亲的庇荫下都茁壮成长起来。

谢葆璋秉承了父亲执着勤学的个性,17岁时的他,气宇轩昂、聪颖好学,在兄弟中尤为出色。某日,回福州招生的严复看到谢葆璋极为欣赏,欲招其为天津水师学堂的学生。经过一番协商,谢葆璋被严复推荐北上应试,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水师学堂驾驶班。就这样,谢葆璋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踏入了军营的生活,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冰心晚年时在自传里面说过:

假如我的祖父是一棵大树,他的第二代就是树枝,我们就都是枝上的密叶;叶落归根,而我们的根,是深深地扎在福建横岭乡的田地里的。我并不是“乌衣门第”出身,而是一个不识字、受欺凌的农民裁缝的后代。(《我的故乡》)

机会永远垂青于有所准备的人,受纯正家风熏陶的孩子也必定有过人之处。谢葆璋在水师学堂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经过实习进入北洋舰队,也因此开启了崭新的人生。军营的生活磨炼了少年谢葆璋的志气,他勇敢、刚强、果断,因接收“来远”舰立功、表现突出而被清廷赏识,升为右翼左营守备,三年后,谢葆璋受任“来远”舰驾驶二副。

好男儿志在四方,却要经历千难万险。在海上保家卫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身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本领,还要具有精明的头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可是没有谁的一生是风平浪静的,太安逸的地方没有风景。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来远”舰在与日本联合舰队激战时重创了其中一艘日舰。之后“来远”“靖远”两舰在追击敌方时,被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等四艘舰围攻,形势危急。经过一番苦战,“来远”“靖远”均受到重创。由于“来远”舰中弹无数,引起巨大火灾。谢葆璋等率人采取措施灭火,熊熊烈火逐渐熄灭了。

1895年2月5日, “来远”舰经历了它最后的战斗。日本鱼雷潜艇偷袭,导致“来远”舰沉没,红色的舰底露出,仿佛一场沉重的谢幕,威名远扬的“来远”舰就此消失。谢葆璋随舰落入海水,在极为危险的情况下,他拼命游上岛,终于保住了一条性命。谢葆璋赤足辗转了好些地方,脚上磨起了血泡也不在乎,饥肠辘辘的时候,就遍地寻找野菜充饥。他强忍着身上的伤痛,靠着强大的意志活了下来。

人生总是起起伏伏,有时候没有选择的余地。清廷在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之后随即将幸存的官兵遣散,于是谢葆璋回到了老家福州。

这时候,婉莹的母亲杨福慈久没有丈夫的消息,早已经心急如焚。杨福慈是一位温良贤淑的中国传统女子,她14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只得跟着叔父一起生活。19岁时嫁给谢葆璋,夫妻俩十分恩爱。然而,丈夫行军打仗,最担心的莫过于妻子。翘首以盼望夫归,声声哀叹两行泪。杨福慈不敢想象如果没了丈夫自己应该如何活下去!她着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当她看到很多邻居家已经糊上了白纸以寄托哀思,瞬间感到万念俱灰!绝望的她买了一盒鸦片膏,如果确认丈夫阵亡,自己也会随他而去……

好在上天垂怜,令杨福慈意想不到的是,丈夫谢葆璋竟然靠着强大的意志力回到了家!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当谢葆璋拼尽全力推开家中的门时,杨福慈激动得满眼泪花,她的世界又明亮了起来。

婉莹母亲生的前两个孩子全部都夭折,所以她格外珍视婉莹这个女儿。婉莹出生的时候,谢氏大家族已经有三个女儿。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孩子们在哪里,哪里就有欢声笑语。谢氏全家人都非常喜欢这几个女孩子。恰好那时候家中的三蒂莲也争相开放,寓意吉祥。祖父后来告诉婉莹:“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在苦难的时候能遇良人提携,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1901年,谢葆璋被萨镇冰看中,任 “海圻”巡洋舰副舰长一职。

萨镇冰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对海军发展的影响较为突出。他一生行善积德,是名副其实的大善人,在老百姓中的口碑极高。冰心的《记萨镇冰先生》第一段是这样说的:

萨镇冰先生,永远是我崇拜的对象,从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常常听见父亲说:“中国海军的模范军人,萨镇冰一人而已。”从那时起,我总是注意听受他的一言一行,我所耳闻目见的关于他的一切,无不增加我对他的敬慕。时至今日,虽然有许多儿时敬仰的人物,使我灰心,使我失望,而每一想到他,就保留了我对于人类的信心,鼓励了我向上的生活的勇气。(《记萨镇冰先生》)“海圻”属于北洋水师,这样一来,谢葆璋就不能经常回家团聚了。那个时候,婉莹还不满一周岁。但好在上海是各个航线的中转站,巡洋舰无论行驶哪个方向都会在这里停留几日,所以谢葆璋和家人商量之后,决定把家里人接到上海的昌寿里,这样就能够时常和家人团聚,不用再受思念之苦。“婉莹”这个名字是二伯父起的,她出生后祖父曾找算命先生算命,说她应该是男命,八字里缺火,取“莹”(瑩)字是因字头上有两个“火”。

新生命总是让人感到幸福,婉莹小的时候,肉乎乎的特别可爱。七个月的婉莹正是咿呀学语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极其喜爱这个可爱的宝宝,把她抱在怀里,眼睛舍不得离开她。婉莹总是被父亲逗得“咯咯”笑,谢葆璋非常自豪地向妻子炫耀,妻子却说孩子已经会叫“妈妈”了,谢葆璋说自己没有听到,所以不相信。婉莹的降生,让这个小家充满了甜蜜与温馨。父母都十分疼爱这个女儿,小家庭里增添了无尽的欢声笑语。

谢家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为婉莹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环境,婉莹的祖父、继祖母、母亲和父亲又给了她无尽的关爱。继祖母是一位心灵手巧的老人,擅长做衣服。和别的孩子比起来,婉莹的衣服总是更大方得体而且美观时尚。继祖母总是把婉莹打扮得像小公主一样漂亮。她知道婉莹的母亲不喜欢太花哨的颜色,就给小婉莹用白洋纱做衣裤和背心,还缝上了精美的黑边。婉莹每次和父母一起出去,都会引来很多羡慕的目光。

有家才有爱,有爱才有家。婉莹有一个幸福温馨并且充满爱的童年,她的内心总是充盈着欢乐,这对她今后的性格养成也有很重要的影响。2 博览群书

有人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充实的童年生活让婉莹获得了很多其他同龄孩子没有的知识。婉莹天资聪颖,家中条件也比较优越,这也为她今后的写作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安家落户之后,生活也走上了正轨。家有小女初长成,婉莹总喜欢缠着忙于工作的父亲叽叽喳喳、问个不停,父亲想让女儿自己去学习,于是指向墙上的对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父亲对婉莹说:“你可以学着认认字吗?你看对子上的山、竹、三、五、八,这几个字不都是很容易认得的吗?”懂事的婉莹便听从父亲的话,反复练习这几个字。婉莹自小聪慧,对文字的认知力和理解力都非常敏锐。很快地,她能够熟练地写出对联上的文字。

婉莹眉眼清秀,说起话来像黄莺打啼,深得长辈们的喜爱。

1902年,因父亲谢葆璋奉命到山东烟台任职,筹建水师学堂,一家人便随其来到了烟台。来到烟台后,他们住在烟台东山北坡上的海军医院里。这个地方视野非常宽广,从走廊上向东望去就是大海,这让小婉莹兴奋极了。

婉莹的母亲杨福慈是一位很开明的人,婉莹小时候受母亲的影响很大。杨福慈虽然受的是传统教育,但她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妇女,她热爱文学,也关心时事政治。

冰心在《寄小读者》中有很多讴歌母亲的文字,催人泪下、直抵心灵。

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刹那间溅跃的浪花。虽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的闪光,而在最短的时间中,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寄小读者·通讯二十八》)

小朋友,可怪我告诉过你们许多事,竟不曾将我的母亲介绍给你。——她是这么一个母亲:她的话句句使做儿女的人动心,她的字,一点一划都使做儿女的人下泪!(《寄小读者·通讯十二》)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显,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地建造起来的!”

世界上没有两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同在你头上的两根丝发,也不能一般长短。然而——请小朋友们和我同声赞美!只有普天下的母亲的爱,或隐或显,或出或没,不论你用斗量,用尺量,或是用心灵的度量衡来推测;我的母亲对于我,你的母亲对于你,她的和他的母亲对于她和他;她们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减。小朋友!我敢说,也敢信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敢来驳我这句话。当我发觉了这神圣的秘密的时候,我竟欢喜感动得伏案痛哭! (《寄小读者·通讯十》)

冰心在日后的文学之路上一直倾情讴歌母爱,她深情地告诉人们要爱自己的母亲,母爱才是这世上最珍贵的情感。

母亲杨福慈如此开明也和她曾经的经历有关。在嫁给谢葆璋之前,她曾在娘家为哥哥结婚的事情出主意,却被堂祖母训斥说女孩子不应该多嘴,杨福慈感到了羞辱。她后来立志要让女儿做新时代的女性,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做一个人格独立的女子,不能再像自己那样,因为是女子,连说一句话的资格都没有。小婉莹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有良好的资质和禀赋,这让母亲杨福慈非常欣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婉莹的父亲和母亲对她的人格、习惯的养成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在婉莹的家中,教育有时候不是一件刻意的事情,帮父亲做文书工作的舅舅在生活中也会传授给她一些知识。这种在家庭生活中接受知识的方式很自然,婉莹自然也记得牢固。

但婉莹当时毕竟是小孩子,自律性没那么强,学习方面也需要大人的约束。婉莹跟着母亲认字,母亲杨福慈习惯用“字片”的形式教婉莹识字,通过这种传统的认字方式,婉莹也能学会汉字,但是她内心当中是不太喜欢的。哪个孩子没有童真?哪个孩子不爱玩?她本来就对认字没有太多兴趣,身边有了大海和山的“诱惑”,这下她更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母亲负责基础教育,婉莹的舅舅则喜欢给她讲故事。1906年,由于家里添了一个弟弟,母亲忙于照顾弟弟,所以由舅舅来教婉莹。小婉莹喜欢听故事,于是舅舅给她生动地讲解书本里的故事。舅舅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经常在空闲的时候给婉莹讲《三国志》,小小的婉莹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经常听得入迷。可是舅舅有时候忙于工作,不能总给婉莹讲故事。索性,婉莹自己去读。

婉莹虽然认识很多字,但是读《三国志》还是很困难的。但是她不甘心,舅舅没时间给她讲,她就自己看!她捧着书,不认识的字就猜,反正是囫囵吞枣、半知半解地读起来,但是天资聪慧的她还真能读懂。小小的孩子捧着一本厚厚的大书,那读书的模样真是美好。

一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会融入他(她)的气质里。婉莹自小看书,腹有诗书的她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吸引力,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愿意靠近她。谢葆璋的朋友们都知道他的女儿会讲《三国志》,每次相聚时都会让婉莹为大家来上一段,婉莹也不怯场,深得大伙儿的喜爱。

婉莹的读书之路从此打开,她对文字仿佛有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专注,那是属于她一个人的世界。

读完《三国志》之后,她觉得不够过瘾,又看了很多其他的名著。经典名著传世不朽,其中的精髓定是妙不可言。婉莹在书籍中接触文化,感悟思想,这也早早地锻炼了她敏锐的思维。婉莹不仅会看,还会讲,小小年纪就能绘声绘色地讲“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婉莹不仅会说,那时候她自己也尝试着写小说。由于看过太多名著,写的内容也都和这些有关。比如她的《梦草斋志异》就是在看了《聊斋志异》之后突发灵感而作,不过因为年纪太小、积累少,写到后来又不了了之了。

即便不能完全读懂,这些名著也开启了一个小女孩丰富的内心,让她知道原来世间有这样美好的方式可以记录精彩。

婉莹爱书之境界超出同龄的孩子,当伙伴们都结伴出去玩的时候,婉莹一个人在看书;当同龄女孩子谈论如何打扮更时髦的时候,婉莹仍然在看书。她有时候完全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她的情感随着书中故事的变化而变化,跟着书中发生的故事哭,跟着笑,跟着遗憾,跟着感叹。她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做,就只是捧着一本书,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看上一整天。

幼年的她不仅显现出对读书的极大兴趣,写作方面比起同龄的孩子更是天赋过人。

婉莹的先生非常喜欢这个充满灵气的女学生,在婉莹作文写得好的时候,会“赏小洋一角”,这种奖励的方式激发了婉莹的创作动力,为了得到奖赏,她更加认真地学习作文。婉莹把得来的钱都用在买书上,她托每日送信的马夫到山下的书局给自己代买价钱为“洋一角”的书籍,这些书籍都是她在“说部丛书”目录里面找到的,婉莹年纪虽然小,但是对读书这件事情非常认真,丝毫不马虎。“读书当精而不滥”,这是婉莹的表舅王逄逢告诉婉莹的,意思就是说要精读书、读好书,而不是泛泛而读,不应当“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也成为冰心一生铭记的教诲。此时的婉莹,读过很多书:《孝女耐儿传》《论语》《左传》《唐诗》《国文教科书》等。她还悄悄读过一些禁书,如《天讨》,这上面有很多对清政府的批判,言辞激烈但是却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像《暗杀时代》《讨满洲檄》等,她总是在深夜里一个人偷偷地翻看。每本书都像是一条秘密通道,婉莹从这些通道中慢慢认识了眼前以外的人和事物。

读书可以正气,婉莹渐渐地也关心起国家大事来。因为《天讨》是当时中国同盟会的刊物《民报》的增刊,所以一般人看不到,因为舅舅是同盟会的会员,有朋友将刊物邮寄过来,婉莹才有机会看到。

书香浸染日久,就会日渐玲珑,言语有味,气质脱俗,此书卷气也。

婉莹还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对她来说,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那样有趣,都充满了知识。五彩的世界,五彩的心灵。婉莹把吃过的糖纸上的字也要一遍又一遍地看,还有店铺牌匾上的文字,广告上的句子,她都乐于去研究一番,并且将那些感兴趣的内容全部记下来。她喜欢摘录生活的片段,然后赋予其丰富而深厚的感情,再形成一段段自己的文字。

婉莹对文字的爱是深到骨子里面的,浓烈而炙热,真诚而动人,像阳光一样温暖,像春风一样自然。

11岁的孩子,多是贪玩的年纪,婉莹却抛弃了大多数玩乐的时间,一个人静静地读书。婉莹此时已是博览群书,满腹学识。她看过《水浒传》《西游记》《儿女英雄传》《说岳全传》《天雨花》《东周列国志》等名著,还有《孝女耐儿传》《黑奴吁天录》等林纾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最后竟将“说部丛书”全部看完了。这些书籍在婉莹的脑海中变化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她可以把它们放在心里,也可以把它们流利地讲出来。

年少时的婉莹就像一个万花筒,她的脑子里装满了人们猜不到的精彩,她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更善于将它们都变成自己的故事。

后来,谢家又搬了新住所。婉莹开始上学了,她更加喜欢读书,用在读书上的时间也变得更长。

古人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日积月累,书籍变成了婉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那些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内容,让她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饱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西方文学名著,这为婉莹日后空灵清澈的写作风格打下了基础。她对文学的热爱达到痴迷的程度,对生活和大自然充满崇敬之情。正因为如此,婉莹才能厚积薄发。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因为有广泛的阅读和积累,未来的婉莹才能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富有时代性、文学性的文章,在文坛上产生深远的影响。3 面朝大海

大海的浪花靠清风吹起,生活的浪花靠理想鼓起。冰心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过大海,因为她的童年记忆里有烟台美丽的大海。

在烟台的日子,婉莹日日与大海朝夕相处,她的精神也因此日益强大起来,并具有大自然的性情。

婉莹的父亲谢葆璋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海军将领,更是一位爱国人士。婉莹在父亲的谆谆教诲、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就培养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她曾经和父亲在烟台的海边散步,有一段对话令她记忆深刻。

婉莹说:“爸爸,你说这小岛上的灯塔不是很好看吗?烟台的海边就是美,不是吗?”

谢葆璋却沉着脸说:“中国北方好看的港湾多得是,何止一个烟台?你没有去过就是了,比如威海卫、大连湾、青岛,都是很好很美的……”

婉莹说:“您什么时候带我去看看?”

谢葆璋继续说:“现在我不愿意去!你知道,那些港口现在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威海卫是英国人的,大连是日本人的,青岛是德国人的,只有,只有烟台是我们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个不冻港。为什么我们把海军学校建设在海边偏僻的山窝里?我们是被挤到这里来的啊……将来我们要夺回威海、大连、青岛,非有强大的海军不可。现在大家争的是海上霸权啊!”

父亲的话使婉莹若有所思,父亲说不愿去,是因为这些地方本是属于中国的,却被外国占领。他的义愤填膺都是出于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谢葆璋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了女儿婉莹,她幼小心灵里深深埋下的爱国的种子,正慢慢生根发芽。

婉莹像个男孩子一样,身上带着一种粗狂的“野”气。她不拘小节,有着异于普通女孩子的气魄和思想。也正因为如此与众不同,她才有了更多不同的经历。母亲总是担心地教导婉莹要多在家里学学女孩该学的东西,不要总出去“野”,可是顽皮的婉莹哪能听得进去,总变着法儿地往外跑。母亲就用父亲的名义来吓唬婉莹,告诉婉莹如果她还出去,父亲就会用马鞭“教训”她。可是聪明的婉莹知道慈爱的父亲怎会这么对待自己,仍然保持一贯作风,想尽一切办法逃出母亲的掌控跑出去玩。当然,父亲并没有教训她,而且还带着婉莹一起玩耍。

婉莹喜欢和父亲在一起,和父亲在一起,也会接触很多冒险刺激的事情,比如骑马。父亲有两匹马,一匹是白色的老马,而另一匹是黄色的小马,白马老实,黄马顽劣。父亲总是让婉莹骑老实的那匹马,自己骑另一匹。时间长了,婉莹开始“觊觎”父亲骑的那匹马,但是每次她有这样的想法,都会被父亲很快否决。

婉莹和母亲的感情好,和父亲的感情也特别深。她喜欢和父亲在一起,听父亲给她讲海上的事情。水师学堂的旗台是用于和军舰上的人传递信息的,父亲告知女儿那里不是玩耍的地方,而且那时候狼特别多,小孩子不能轻易过去。婉莹口头上答应着,但是那宽敞的旗台却是她幼小心灵的向往之地。

有一天,吃完晚饭之后,婉莹发现父亲不在家,便出门寻找,她看到旗台上有人影,一猜便是父亲。兴奋的婉莹忘了父亲告诉过她的话,只身去寻父亲。婉莹对着人影大喊,父亲听到了婉莹的高声呼喊,马上从山上跑下来。而此时,婉莹的身后真的有一匹狼,婉莹自己却毫不知情。谢葆璋赶忙把狼吓退,并抱住女儿耐心安抚,幸好是虚惊一场。父亲没有批评女儿,索性就满足了婉莹的一个愿望,带她去了一趟旗台。看着夜空中的繁星,父亲告诉她,海军就是靠它们辨别方向,婉莹出神地望着天空,静静地依偎在父亲的身旁,听着父亲说的每一个字,思绪也在这明亮的夜空中飞翔。

在烟台的时候,谢家的住处也是几经变化,但正因为如此,婉莹才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和物,感受到更多不同的生活方式。

海军训练营是距离大海最近的地方。搬到训练营旁边后,婉莹常常跑到训练营和海军士兵们聊天。营中的军人都喜欢这个冰雪聪明的小姑娘,愿意与她一起谈天说地。婉莹也了解到很多关于军人的故事,她热爱军旅生活,热爱保家卫国的军人。

和大人相处,婉莹学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尤其是萨镇冰等人,他们的谈吐和学识都非同一般,而且具有较高的情操和修养,婉莹在和他们接触的时候,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小小的心灵也不断丰盈起来。婉莹由此得到了很多其他孩子得不到的经历和教育。

而大多数日子里,婉莹都与海洋为伴,感受它的辽阔多彩。长大后,冰心在作品中提到自己对海的热爱:

这是我童年活动的舞台上,从不更换的布景。……在清晨,我看见金盆似的朝日,从深黑色、浅灰色、鱼肚白色的云层里,忽然涌了上来;这时,太空轰鸣,浓金泼满了海面,染透了诸天。……在黄昏,我看见银盘似的月亮,颤巍巍地捧出了水平,海面变成一道道一层层的,由浓墨而银灰,渐渐地漾成闪烁光明的一片。(《海恋》)

大海是原始的,大海是新生的,大海是斑斓的。冰心爱大海,即使是一个人的时候,她也会经常来到大海边,开阔的海洋给予了冰心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内心。

亲情,友情,辽阔的大海,婉莹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里渐渐成长、蜕变。

1911年,谢葆璋在工作上几经挫折,最后辞职还乡。但一家人也时刻关注着时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当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两地。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在谢葆璋一家人到达福州之前,这个举国振奋的消息就已经传开了,而且当时著名的黎元洪大将军还是谢葆璋的同班同学,他发布的檄文引起了很大反响。革命军呼吁社会上的仁人志士慷慨解囊,为起义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样的号召深深地感染了婉莹。当时,婉莹将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也捐了出去。

离开了烟台,“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的日子结束了,“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的岁月也远去了,但是没变的是“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婉莹的八年海边生活结束了。当她步入中年的时候,曾对自己的童年影响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评价。

第一是我对于人生态度的严肃,我喜欢整齐、纪律、清洁的生活,我怕看怕听放诞、散漫、松懈的一切。

第二是我喜欢空阔高远的环境,我不怕寂寞,不怕静独,我愿意常将自己消失在空旷辽阔之中。……

第三是我不喜欢穿鲜艳颜色的衣服,我喜欢的是黑色、蓝色、灰色、白色。……

第四是我喜欢爽快、坦白、自然的交往。我很难勉强我自己做些不愿意做的事,见些不愿意见的人,吃些不愿意吃的饭!……

第五是我一生对于军人普遍的尊敬,军人在我心中是高尚、勇敢、纪律的结晶。关系军队的一切,我也都感到兴趣。

说到童年,我常常感谢我的好父母,他们养成我一种恬淡,“返乎自然”的习惯,他们给我一个快乐清洁的环境,因此,我在任何环境里都能自足、知足。我尊敬生命,宝爱生命,我对于人类没有怨恨,我觉得许多缺憾是可以改进的,只要人们有决心,肯努力。(《我的童年》)

坦诚、率真、自律、内心充满爱,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生活中,冰心都是这样一个人,她后来的文章,无论是猛烈抨击社会现象,还是饱含深情地讴歌亲情,也都将其鲜明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4 重归故里

人生的风景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论是起是伏,一切变化都是生活给予我们最真实的礼物。

1911年秋,一家人回到了福州,婉莹跟着父母回到了故乡。对于这次回归,父亲感慨万千。

在烟台海军学堂举办的运动会上,几个学生因为一项锦标起了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后来事态愈发严重,谢葆璋身为校长为此事忙到焦头烂额,仍旧无济于事。而正在此时,清政府派郑汝成来查办此事,郑汝成和谢葆璋曾经是同学,他告诉谢葆璋,有人告密海军学堂里有同盟会成员,建议其马上辞职,以免受到牵连。就这样,谢家举家重归故里,即便有不舍,也要忍痛离去。

福州有“榕城”之称,温度适宜,景色怡人,和海边的烟台相比,显然是大有不同,但是婉莹同样热爱这里。在冰心的笔下,福州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她的作品中曾有描写:

清晓的江头,

白雾濛濛;

是江南天气,

雨儿来了——

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

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

这是我父母之乡!(《繁星·一五六》)

回到福州后,婉莹一家人住在林觉民的故居。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便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留学日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参加广州起义,英勇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父,后来,冰心和庐隐、林徽因被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这座宅院是林觉民被捕之后,林家为了逃难而卖给婉莹的祖父的,林家避居乡下,谢家一家人便居住在此。这座宅院的建筑风格很讲究,具有典型的福州特色。谢家一共四房人,都住在这里,逢年过节时甚是热闹。

这座房子是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家”,到处是书画。祖父曾在一间客厅里写了一副楹联,同时也是一句自勉的话,这句话对婉莹的影响非常大: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句话是说,人在很多方面要学会知足,同时在很多方面也要知不足。要辩证地看待人生,对于生活要勤俭自强、不要铺张浪费,对于知识要求知若渴、不断进步。该做的事情就大胆地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要敬而远之。这句话成为婉莹人生的座右铭。

东院厅堂里的楹联也对她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海阔天高气象,风光月霁襟怀。

婉莹当时喜欢看清代袁枚的《子不语》和她祖父朋友林纾老先生翻译的《茶花女遗事》,这也是她追求西方文学的开始。婉莹沉浸在这些作品当中,在自己眼前的生活之外,继续追寻精彩的世界。

回到福州后,婉莹的童年生活也结束了,她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知书达理的少女。她的“野性”也随之收敛,开始知道像同龄女孩子那般打扮自己了。

婉莹读书的好习惯和祖父息息相关,祖父经常在书房里看书,婉莹也和祖父一起看。祖孙二人饶有默契地在书房中读自己喜欢的书。祖父也格外疼爱自己的小孙女,还送给她一句话:为善最乐,读书更佳。善良才是一切美好的源泉,祖父希望婉莹拥有博大的胸襟,去探索更广阔的人生。

婉莹在学习成绩上从来不让家人操心。1912年,婉莹考取了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那时候她刚刚12岁。父亲将她送到学校,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成为学生的婉莹把心思集中在学业上,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各位老师的喜爱,在学校里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她,还认识了好朋友王世瑛。

青春的歌,如诗如画,如云如水。第二章  学海无涯,乘风破浪1 剪子巷口

如果生活就这样继续,也许一切都会波澜不惊,然而,婉莹的一生注定不会平凡,命运给了她更多的考验。无论经历怎样的变化,身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婉莹都一直坚持读书学习。

在福州的生活是美好而充实的,但安逸的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次年,谢家又发生了一次迁移。时任临时政府海军部总长的黄钟瑛给谢葆璋打电话,通知他到海军总司令部任职。

军命不可违,即便要离开熟悉的地方去陌生的北方工作和生活,谢葆璋也必须服从。

婉莹一家经水路到达天津,又乘火车到达北京。婉莹离开了学校,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要开始去适应新的生活,心中充满了不舍。从福州到北京路途遥远,婉莹一路上心情不佳,无聊的时候就看看窗外的景色,北方单调无趣的风景和南方丰富多彩的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更加增添了婉莹的伤感之情。

到达北京以后,生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些光着脚丫无忧无虑地在大海边奔跑、和父亲骑着马儿的快乐时光也都成为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

当时的心情,冰心在后来的作品里有提到过:

我的生命的列车,一直是沿着海岸飞驰,虽然山回路转,离开了空阔的海天,我还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村落。而走到北京的最初一段,却如同列车进入隧道,窗外黑乎乎的,车窗关上了,车厢里的电灯亮了,我的眼光收了回来,在一圈黄黄的灯影下,我仔细端详了车厢里的人和物,也端详了自己……(《我到了北京》)

北京的胡同总是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谢家新家在铁狮子胡同里面的一条小胡同里,里面有一条弯曲的小巷子叫作剪子巷,婉莹家就住在剪子巷14号。大门口左侧挂着“齐宅”二字——新家是谢葆璋从齐家租来的。“齐宅”大门的左边是个三合院,里面有三间正房,两明一暗,正房前面还有廊子,东西各有一个套间,每个套间里都有砖头砌的炕,彰显了北京建筑风格。除了正房以外,还有三间东厢房,三间西厢房。东边用作谢葆璋的书房兼客厅,西边用作舅舅的卧室兼孩子们的书房。安排得满满当当,做到了空间最大化利用。

这座宅子具有传统北方建筑的特点和样式,而且同样充满了书香气息,房间的每个隔扇里都有书画或者诗句,看起来非常巧妙。这些都给婉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冰心老年回忆起那些书画和诗句时,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的政治背景使谢葆璋的爱国情怀深深受到了打击,虽然在海军部担任较高的职务,他却再也不像从前那样意气风发、干劲十足。为了消磨时间,他在院子里砌了一个花台,后来又在院子里架起了葡萄架子,栽上了葡萄秧。谢葆璋把精力都投入在这些花花草草上,不愿与当时的政治气氛同流合污。

谢葆璋把院子打理得井井有条,院中春时百花齐放,蜂蝶共舞。他还特地搭了一个秋千,这样,街坊四邻的孩子总愿意来玩,人一多,院子里就热闹起来。就连卖玩具的也总是挑着卖货担子在此逗留。糖人儿、面人儿,各种好玩的物件,好吃的点心,在婉莹的记忆中始终是那样鲜活。孩子们总到这里来玩,时间长了就称这里为“谢家大院”。

婉莹喜欢去王府井看来来往往的人群,喜欢去戏院听戏,喜欢吃北京的特色小吃,喜欢和舅舅一起去逛东四牌楼的庙会。婉莹逐渐喜欢上这座城市,不再像刚来的时候那般感到陌生,北京在她的心中逐渐刻上深深的印记。

时间让人成熟,也让人成长。此时的婉莹变得更加成熟懂事,她不再是那个每天吵吵闹闹地要和父亲骑马的“野孩子”了,而变得文静懂事起来。

初到北京,与曾经熟悉的小伙伴相隔千里,婉莹感到寂寞。她又开始写作,用文言文写了两篇小说,但是都像之前一样,写一些就放弃了。

婉莹这段时间没有上学,也不愿意出去玩,每天都待在家中。这时候的婉莹多了一份少女的宁静,像一朵盛开的小花,安静却幽香,这也许就叫作“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当然,婉莹在家里也没闲着,她开始辅导弟弟们的功课,她有自己的方式,辅导功课时并不按部就班。婉莹读过很多书,而且记忆力非常好,她把很多故事经过自己加工,再绘声绘色地讲给弟弟们听,既丰富了弟弟们的见闻,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她还会和弟弟们做游戏,帮母亲做家务,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一段时间加深了婉莹和家人之间的感情。

时间过得太快,有时候快得让人不知所措,回望从前,年少时光已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人只有不断向前走,才是对过去最好的延续。

冰心一生四海为家,上海、烟台、福州、北京,丰富的生活经历,让她在青少年时代就拥有一个开阔的视野,思考问题也比别人更成熟。在作品中,冰心表达了她对北京深深的感情。

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连北京的前圆恩寺,在梦中我也没有去找过,更不用说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的麻布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偶然也会在我梦中出现,但都不是我的“家”!

……前天下午我才对一位年轻朋友戏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我的家在哪里?》)

 家是雨中伞,风雨能遮挡;家是雪中炭,暖人抵严寒;家是避风港,风暴能避让。无论走到哪里,家永远是心中最温馨的地方。2 学业升迁

闲逸的时光总是美好的,可是正值青春年少的婉莹怎能耐得住这般安逸,她是待不住的。1914年,婉莹主动提出来想要上学,这个想法得到家里人的支持。舅舅为此奔波,终于为她物色到一个合适的学校——贝满女中。学校是经过舅舅精心考察的,位于灯市口公理会大院西北角,在楼宇转角的地方,赫然写着四个金色大字“贝满中斋”。婉莹在这里开始了一段新的学习生活。“贝满中斋”是一所基督教公理会办的学校,用的是中国传统学校的叫法——大学称为书院,小学称为蒙学,中学称为“中斋”,该学校办学有50年的历史,在当时口碑相当不错。在这里,婉莹打开了新的视野。

婉莹踏入贝满女中的大门,也就意味着踏入了一种新的学习生活。迎接她的是一位美国女教士,她是贝满中学的女校长斐老师。进入贝满女中要经过一个小小的考试,斐老师将婉莹带到一间教室。婉莹开始觉得很紧张,但是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恰好,这道题婉莹在家里练习过,她一挥而就,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斐老师看了后,对婉莹的写作能力啧啧称赞,不禁感叹婉莹如此年纪竟有这么好的写作功底,表示十分满意。就这样,婉莹顺利地进入了贝满女中。

婉莹的文章写得出色,不光得到了斐老师的赞扬,也经常得到其他老师的褒奖和高度认可。当时在学校,学生每周都要写一篇作文,在一次测验中,由于老师非常欣赏婉莹的文章,坚持要给婉莹打120分的高分!但满分只有100分。这使得教务处的老师哭笑不得,但是那位老师依然坚持,可见当时老师对这位富有才情的女学生是多么认可和喜爱了。同学们也非常敬佩这位小才女,每次有写作文的课的时候,婉莹总是写得又快又好,而其他同学则是抓耳挠腮,很多同学还会“贿赂”婉莹,让她帮忙写。婉莹写完自己的文章之后,有时候也会帮其他同学写上几篇。婉莹因为文章写得好,在学校里也算一个小有名气的“名人”了。

婉莹在少女时代展露出了写作上的过人才华,她的文笔流畅、思路新奇,读其文章者无不称赞。

然美玉虽好,也有瑕疵,毕竟人无完人。婉莹文章固然写得好,学习成绩却严重偏科。文科强、理科弱的问题让她很是苦恼。对于文科方面,婉莹学起来毫不费力。因为她在小时候就经常涉猎历史、地理,学起文科来自然是得心应手。可是代数、几何自己从未接触,学起来就很吃力。第一次考试,婉莹的数学成绩排名非常靠后。

生性要强的婉莹感到非常苦恼,她把遇到的问题告诉了老师和母亲,和蔼可亲的老师鼓励她不要放弃,并给了一些学习建议和方法。于是婉莹努力学数学,在放假期间,母亲还特意请来了老师给婉莹补课。在那个年代婉莹的母亲能够如此开明,实属难得。终于,在婉莹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她的数学成绩终于迎头赶上。

母亲像一盏明灯,总是在婉莹感到困惑的时候给予她正确的指引。母亲对她的爱不但深沉而且能够恰到好处,她是婉莹的母亲,更是她的知心人。婉莹对母亲也无比依恋和信任。

让她努力学习数学的重要原因除了她不服输的精神外,还来自于身为海军军官的父亲的教导,父亲谢葆璋曾经告诉过婉莹,作为一个航海家,要掌握很多几何知识。数学和自己心爱的大海有关,婉莹又怎能不努力?

大海承载了谢家两代人的感情,爱国、爱家、爱大自然,大海给予婉莹太多的珍贵记忆和人生道理,赋予她无穷无尽的能量。

因为贝满中学是基督教公理会办的学校,所以学生们必须学习《圣经》,每周周末要去公理会教堂做礼拜,听教士宣传《圣经》。开始婉莹听不太懂,久而久之,她也逐渐熟悉了基督文化,这对后来婉莹的写作思想也有一定影响。

最初的不适应过后,婉莹逐渐融入了学校这个大集体,她参加演讲,参加团体表演,她还参加了学校的篮球校队,和外国来的校园女子篮球队打比赛!她像尽情绽放的花朵,挥洒着青春的风采。

婉莹再也不是那个每天想着怎么淘气的“野孩子”,她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的生活,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女学生。

当时的政治时局很不稳定,袁世凯复辟称帝,受到口诛笔伐,政治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谢葆璋为了保证家人的安全,特地将他的家人暂做转移。也许是命运冥冥之中的安排,机缘巧合下,婉莹回到了烟台。那是1917年的夏天,婉莹已经成长为少女。回到烟台虽然有物是人非的感觉,却依然让婉莹感到亲切。大海依然亲切,风景依然迷人,婉莹想在烟台多待一阵子,然而张勋如跳梁小丑,复辟只持续了12天就草草收场。婉莹和母亲、弟弟们过完暑假后又回到了北京。

1918年,18岁的婉莹以第一名的好成绩从贝满女中毕业。青春的小鸟正展开她有力的翅膀跃跃欲试、准备飞翔,去更加广阔的天空闯荡。她依依不舍,以充沛的情感编写了“辞师别友”的歌词和演讲词。

当时毕业的同学基本上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当教师或做医生,非此即彼。毕业的18位学生当中,多半选择了回母校当老师。包括婉莹在内的4位同学,则选择了继续读书,直接升入了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婉莹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做一名白衣天使。这个想法也得到家人们的支持,这让婉莹更坚定了从医的理想。

中学时代的磨炼令婉莹稳步成长,战胜了重重挑战让她变得更加自信,丰富的集体生活也让她变得沉稳包容。虽然舍不得离开贝满女中,但是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婉莹将要开启一段新的路程。

协和女子大学是美国基督教会办的女子大学。婉莹在这里学习到新的知识,思想也上升到新的高度。

勤奋的人总会有好运。婉莹在学业上遇到过很多欣赏并帮助过她的老师。比如,婉莹在大学里的理预科老师管叶羽,他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令婉莹非常敬佩,婉莹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人和人的缘分有时候就在于此。优秀的学生遇到的机会也多,因为她已经时刻准备好面对一切挑战。面对这样的学生,哪位有思想的老师会不愿意为其点拨一番?恩师就像一棵大树,莘莘学子就是树下的小草,大树为其遮风挡雨,小草才能茁壮成长。3 凌云剑笔

如果说婉莹的文章起初是一只漂亮的小鹰,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业的磨炼,这只漂亮的小鹰将成长为一只真正的雄鹰,只要有广阔的天空,就会有它自由而有力的飞翔。

1919年5月4日,北京发生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市民、工商人士等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等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启蒙了人们从枷锁中挣脱出来,争取平等和自由。

五四运动的发生在当时犹如平地一声雷,它的导火索是在巴黎和会上关于山东问题的处理。北京的学生发起了游行,抗议北洋政府屈辱的外交政策,后来演变到发生“火烧赵家楼”事件。

婉莹此时还在协和女子大学上学,正逢请假在家,因为家中有事,她的二弟得了猩红热,刚刚在医院做完手术,婉莹在医院陪护。婉莹一开始是从女佣张妈口中得知的消息,当天又听表兄说明了运动的具体情况。婉莹听到这个消息后如坐针毡,心早已经飞回学校。婉莹和二弟商量后,便办理了出院,将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就赶忙回到学校。学校里已经成立学生会,婉莹因为擅长写作在学生会中担任文书。五四运动将婉莹的爱国情怀激发出来,时势造英雄,父亲曾经的教诲在耳边萦绕,她要用自己的力量捍卫自己的祖国。但是婉莹没有想到,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她人生轨迹真正地发生了变化,她未来将不再做一名医生,而是朝着作家的方向走近。

五四运动让婉莹的写作有了方向,她的文章充满了正义感,她自己也参加到各种爱国行动中去。

北洋政府准备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令学生们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协和女子大学和其他女校联合组成了后援会,她们到各处去募捐,救援被捕的同学,婉莹成为联合会的积极分子。勇敢的学生冒着被镇压、被捕甚至被杀害的危险,积极奔走宣传。

学生们把愤怒和不满指向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遭到北洋政府残酷打压,政府和学生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各地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反抗,中小城市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北洋政府站在了舆论风潮的风口浪尖,顶不住巨大的压力,最后不得不罢免了张宗祥、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签署“巴黎和约”。

在五四运动发生三个月之后的一天,北京地方法院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公开审讯,这次审讯令人气愤。北洋军阀政府收买了几个学生中的腐败分子作为原告,十多名爱国的无辜学生本是受害者,却作为被告出现在庭审现场,北洋政府企图用这种方式继续镇压学生。婉莹所在的联合会积极发动力量,组织各校学生去旁听,以此表示对北洋政府的不满和反抗。

开庭的时候,婉莹一行代表被外围人员拦下,对方称里面位置太窄,要限旁听人数,婉莹没有轻易妥协,她态度坚决、非进不可。外围人员拗不过,只好让她们进入。庭审现场,著名的律师刘崇佑为爱国学生辩护,他的辩护激昂悲怆,沉痛精彩,婉莹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她听得痛快淋漓并深深地受到触动。回到家中,便将自己在庭审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像将满腹的慷慨之言全部倾吐而出。《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是婉莹第一篇正式的文章,旨在揭露北洋政府的黑幕。

在学生会的鼓励下,婉莹鼓起勇气找到了表哥刘放园,他是《晨报》的主编,看了婉莹的文章后啧啧感叹,将其发表在1919年8月25日《晨报》的自由论坛专栏里,这也是婉莹在文学路上跨出的第一步。

迫于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爱国学生终于被释放了。婉莹和她的同学们欢呼着,她们要为了以后的战斗继续努力!

婉莹已然成长为一个爱国女大学生,并在众多爱国学生当中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她所在的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积极参加演剧筹款活动,她是其中重要成员。

缘分总是巧合,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十分珍贵。在一次排练《威尼斯商人》剧目休息期间,婉莹与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王世瑛相遇,两个人都特别激动。一阵交谈之后得知,王世瑛现在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所读的专业是文学系,两个朋友便又有了很多共同话题。后来婉莹从王世瑛那里得知,福州的爱国学生也在举行各种各样的抗日活动,有学生还因为在街头抵制日货而被日本暴徒活活打死,还有很多市民和学生被打伤,矛盾不断激化升级,婉莹听后十分气愤。

王世瑛邀请婉莹一起参加他们组织的福州抗日联合会,一起为家乡声援,她立即答应了王世瑛的请求,加入了他们的爱国组织。

后来,在召开福建省抗日学生联合会的时候,婉莹又认识了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位是女高师的代表黄英,她就是后来的女作家庐隐。还有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同学,他是铁路管理学院的郑振铎。郑振铎1917年考入该学校,后来投身于新文学运动。

婉莹和同学、战友们意气风发,不惧艰难,在爱国运动中勇敢地前进,给无数学生树立了榜样。用婉莹自己的话来形容他们这些爱国的青年学生,就是“包括我自己,就像一泻千里的洪流中的靠近两岸的一小股,它冲不过河岸的阻力,只挨着岸边和竹头木屑一起慢慢地挪动着……”(《回忆“五四”》)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很小,但是只要团结起来,爱国力量便是无穷的。

经过五四运动的磨炼和洗礼,婉莹迅速成长,她有着独立的思想、强大的内心,她用凌云剑笔,成长为在文学战场上勇往直前的干将。4 问题小说

随着婉莹眼界的开阔,经历的丰富,她的文章也随之成熟。她开始关注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少了一些天马行空,多了一些揭露现实的作品。

在《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这篇杂感发表之后,婉莹开始写起了小说。表哥刘放园送给婉莹很多进步杂志和书籍,让婉莹学习到更多关于写作的内容和形式。创作中,婉莹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冰心”。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即用“冰心”为笔名发表,同时这篇小说开启了她创作问题小说的先河。《两个家庭》这篇小说讲述了两个教育背景相同、就业情况相似的青年男子,在回国后截然不同的经历。一个家庭的太太是旧式的小姐,不持家,只知道自己玩乐消遣,还称其是“女子解放”;另一个家庭的妻子温厚善良,相夫教子,将家中打理得有条不紊。最后,两个男子的结局也是截然相反:在坏的家庭氛围中的男子,家庭和事业都不如意,年纪轻轻就患病去世,而另一个男子虽然对时事灰心,却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小说取材于父亲谢葆璋给冰心讲过的一个故事,暗示了社会和家庭的不幸是造成男子悲惨结局的双重原因。

冰心在后来的作品中也写到过关于《两个家庭》这篇小说的创作:

我酝酿了些时,写了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很羞怯的交给放园表兄。用冰心为笔名,一来是因为冰心两字,笔画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稿子寄去后,我连问他们要不要的勇气都没有!三天之后,居然登出了。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创作,觉得有说不出的高兴。放园表兄又竭力地鼓励我再作。我一口气又做了下去,那时几乎每星期有出品,而且多半是问题小说,如《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之类。(《我的文学生活》)《两个家庭》的发表受到了读者们的欢迎。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看似平凡的故事却揭露出深刻的含义。这也使冰心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但是也有一段时间,冰心感到不知如何下笔,这也许就是写作的人都会遇到的“瓶颈期”。正在苦恼之时,她的表兄给了一些建议: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作品要取材于生活。通过表哥的建议,冰心的关注点集中在了身边的人和事上,周围的同学及其家庭、社会关系都成了冰心创作的新源泉。冰心的眼界放宽,素材也逐渐多了起来。

于是,《斯人独憔悴》问世。这篇小说讲的是进步青年与封建专制的父亲之间的矛盾。兄弟二人都是爱国青年,他们背着父亲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封建专制的父亲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大发雷霆,他狠狠教训并阻止两个兄弟继续参加爱国活动,并强行把他们接回家禁足。两个兄弟想尽一切办法也未能逃出父亲的“魔掌”,最后只能相对无言,每日苦闷、彷徨……

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父亲谢葆璋给予了大力支持。冰心从小生活在和谐美满的家庭中,她不知道封建专制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子,冰心总觉得小说中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绘都不够生动。她求助于父亲,谢葆璋在人物刻画和语言方面给了冰心很多的建议,还绘声绘色地模仿起来,让冰心大受启发,将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地更加生动、真实。

无论外面怎样风吹雨打,家都是最和煦温暖的地方。家人对冰心写作的支持让冰心能无后顾之忧,一心扑在创作上,不断推陈出新。

当《斯人独憔悴》在1919年10月7日至12日的《晨报》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因为冰心作品中所反映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她用犀利的笔端对封建家庭进行了严肃地批判,引起了很多心中苦闷却无处诉说的爱国青年的共鸣。这篇小说还被学校改编成话剧,在北京新明戏院进行了公演。

随后的问题小说《秋风秋雨愁煞人》描写了爱国女青年被封建家庭无情摧残的故事。秋风,秋雨,愁煞人,题目中的景象都是悲情的,文章也充满了灰暗色调。小说主角是三位爱国女青年,她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她们三人虽是同窗好友,最后却有不同的遭遇。

第一个女孩年纪轻轻不幸病逝。第二个女孩成绩突出、才貌双全、气质不俗,在同学中很受欢迎,而思想封建的父母在她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强制性地将她嫁给了表哥。父亲迂腐无知,见利忘义,他不顾女儿的意愿,认为女子读书无用,应当早早嫁作人妇;表哥家境富裕、地位显赫,女儿嫁过去自己也能跟着沾光。但是他错了,女儿嫁过去并不幸福,表哥是个纨绔子弟,每天不务正业,更别提顾家。女孩迫于两个家庭的压力却无可奈何。没有梦想,没有爱情,只有被封建社会摧残下的残酷现实。女孩在给“冰心”的信中说,自己的灵魂已经死了。年纪轻轻,她已经对这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感到绝望,她这样活着,其实和已故去的第一个女孩子并无区别。

一个是身体上的死,一个是精神上的死,有时候心死了比生命终结还要可怕!冰心借此抨击封建思想给人带来的毒害之深,葬送了一个女子的幸福。冰心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描绘出那个时代进步女性的悲哀。在这部作品中,冰心的文笔也越来越娴熟。她不断构思,搜集素材,其问题小说揭露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顺流直下容易,逆流而上却很难。冰心在那个时代,勇于扛起为女性发声的大旗,为女性开了一个良好的先河,让更多女性不再畏畏缩缩,而是勇于反抗并懂得爱惜自己。

冰心的灵感一发不可收拾,作品《去国》延续了之前的写作风格。这篇小说讲述的同样是时代的悲剧:一个出国留学的青年学成归来,回到祖国,踌躇满志,准备大施拳脚。当时正逢辛亥革命失败,面对国家政治动乱的局面,青年根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青年的父亲是一名老革命党人,面对令人失望的社会状况也只能是空发牢骚。《去国》的写作角度和视野已经上升到国家命运的高度。这篇小说在《晨报》上连载,同样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冰心在写作中不断摸索,如同战士在战场上不断磨炼自己。但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