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分析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3 03:24:52

点击下载

作者:金程教育金融研究院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务报表分析技术

财务报表分析技术试读:

前言

会计是金融之本,金融是会计之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资源配置、经营管理、融资投资等方面,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财务报表与很多利益主体是密切相关的,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咨询顾问、管理人员、审计师、公司董事、分析师、企业雇员和监管机构。对个人而言,学习会计知识对学习、职业发展或理财都大有裨益。改革开放激荡三十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得会计信息正日益为公众所重视和关注。可以说,不懂会计,不懂会计报表分析,就不能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懂会计和会计报表分析是一切金融分析的起点。当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又为会计的发展和分析注入一些智慧性的话题,所以,不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会计。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迫切需要掌握国际财务报表分析的人才,国内一流高校的会计专业和MBA、EMBA教育也已经广泛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和商务人员。本书诠释了财务管理领域的基本原理、经典分析工具和最新趋势,揭示企业经营的趋势和盈利的真实性,解密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探索各类现金流量的奥秘,以帮助更多的人士理解会计信息对管理决策和控制的影响,注重技巧分析与策略探讨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本书在专注原理和方法介绍的同时,配套大量案例帮助读者充分理解和运用,帮助读者有效应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挑战。由于会计政策和经济环境不同,不同国家的财务报告会有差异,但财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本类似并具有通用性。作为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的中文学习辅导教材,本书主要基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和财务报表体系,并深入讲解了一些分析师需要特别关注的会计话题,如存货、租赁、公司间投资、外币会计等,同时穿插介绍了国际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与美国的异同比较,充分考虑了我国读者的现实背景和实际需要。

与市面上财务报表分析相关的现有教材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既具有国际背景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国外的原版书籍或译本,往往是作者根据所在国家的社会背景和读者需要进行编写的,造成国内读者在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与困难,而且原版书籍的引进与翻译在实践上有所滞后,不能反映最新的国际动向。国内编写的教材大多是介绍我国的财务报表分析,不能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作为注册金融分析师(CFA)中文学习辅导教材,本书的编撰者是拥有丰富会计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士和活跃在金程讲台上的一线师资,动态关注和研究国内外该领域理论动态与发展。在编撰过程中,编者搜集了大量最新资料,在保证国外案例和财务报表原汁原味的同时,结合我国情况进行比较阐述,并对国内读者分析国外报表的难点和常见困惑进行重点剖析。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没有过多地介绍分析工具与方法本身,而是非常注重培养读者对会计基本原理和内涵的理解。编者认为,只有深刻地理解会计信息的本质和信息被生产出来的过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到在各种情况下高效利用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

在内容的安排上,本书前面六章围绕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与概念、财务报告体系的构成、主要财务报表解读、财务报表分析工具和方法,后面九章则就财务报表中的某一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全书内容简洁明了,结构清晰,由浅入深,系统地介绍了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所必须的理论背景、会计原理、分析方法及具体运用。不同程度的读者都可以使用本书,书中的各部分内容既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又具有一定独立性;既有基础性知识介绍,也涉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高级财务会计理论。读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有选择地精读部分章节,而不影响对全书的使用。

本书可作为CFA等资格证书相关课程的备考辅导用书,也可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MBA的财务会计原理、中级会计、财务学、财务报表编制和分析等课程的教材或补充阅读资料,还可以作为各企业、公司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书。

本书作为金程教育策划的注册金融分析师系列之一,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金程金融研究院各位老师及研究员的大力支持,他(她)们在CFA和FRM课堂上的辛勤耕耘,彼此之间的真诚分享,使得金程成为一个共同成长、一起进步的平台,对于他们的无私分享,在此表示感谢。若没有各位老师及研究员辛勤努力的工作和付出,便没有此书的付梓。在编写过程中,编者本着高度严谨和负责的精神对全书进行了反复多次的审阅与校订,但由于受时间和编者水平的限制,难免有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出。

我们铭记、感谢并祝福那些曾与我们一起努力、正在一起努力和将要一起努力的志同道合的人。汤震宇金程教育首席培训师,博士,CFA FRM CAIA CTP2011年6月6日第一章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念会计是一门商业语言,是对经济现象的数量化表达。会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对记录、分类和传达经济现象的需要。当代会计实务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需要而不断地进行着修正。会计职能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记录职能,包括以数量化的形式记录和汇总各项交易和经济事件;另一个是计量和报告职能,这个职能更加复杂,要求更多的管理判断。它包括企业如何计量和报告会计数据的方法、程序和原则。会计行使记录、计量和报告职能是基于一系列基本原则和方法之上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可能会忽略本章中关于会计基本原理的概念,因为这些问题主要与管理者、会计师和簿记员有关。这可能是个误区,财务报告的编制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使用者了解会计与财务基本原理。因此,要成为有一定知识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就要求了解财务报告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会计概念和原则决定用于财务分析的数据特征和范围。不懂得会计基础的使用者很容易误解财务报告。要深入分析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首先要深刻理解财务报告的一些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一般也被称为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财务会计理论的作用与构成

任何一门学科都存在其理论体系,会计也不例外。正是由于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才使会计由传统的一门技艺变成一种科学。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务的合乎逻辑的概括,它由一系列的概念、原则所构成,用以解释、评估现有的会计实务,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这些基本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则、基本会计假设、基本会计原则、基本限制条件、会计基础等内容。

近几十年来,各国及国际会计职业界一直在试图建立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以下简称FASB)在1978—2000年间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SFACs)是其中最成功的范例。我国财政部于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属于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范畴。

之所以需要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作为权威机构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依据,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准则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第二,作为企业确定会计政策的依据。各国会计准则都允许企业在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或会计方法之间选择一种适用于本企业的会计方法,进而形成本企业的会计政策,而企业在选择会计方法时,需要同时兼顾本身的特点、管理的需要和财务会计理论。有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经济业务,而权威机构还没有及时颁布会计准则,此时会计理论就可以指导企业选择全速的会计方法。

第三,作为审计师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依据。审计师主要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发表审计意见,所谓公允性的判断标准是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一般理论。

第四,作为会计报表的用户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依据。会计报表的用户只有理解了会计准则才能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

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中的会计基础是指收益(利润)的确认基础。确定收益(即利润)需要分清收入与费用的收支期与归属期。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是指收到款项和支出款项的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指应获得收入和应负担费用的会计期,即指创造收入、使费用受益的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与归属期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即归属期可能先于或后于收支期,于是就产生了究竟在哪一个会计期间确认收入和费用的问题。目前,可供选择的会计基础有两种:应计制(Accrued Basis,也称权责发生制)与现金制(CashBasis,也称收付实现制)。在后面章节还将详细介绍。

下面将通过FASB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来介绍财务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它们构成了编制财务报表所依赖的基本会计原则。图1-1 财务会计理论基本框架第二节支持财务报表的会计原则

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简称GAAP)是指会计的规则和操作指南。这些规则,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标准,决定了资产如何计量、负债何时发生、收入何时确认,以及费用和损失何时应计。作为会计信息和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理解这些规则是必要的。如果使用者不能确定在报表编制中使用的会计原则,以及它们是如何应用的,使用者就不能对财务报表进行可靠的分析。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和构成

虽然在某些领域的会计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已取得一致,但是会计的基本目标究竟是什么还没有达成一致。一个广泛统一的有助于会计人员处理会计差异的会计目标还难以确立。会计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它是一门社会科学——其概念植根于社会的价值体系,是由社会决定的,并且是用社会语言表达的,而且不同的利益集团追求的利益目标也不相同。因此,求得会计基本目标的广泛统一是很难达到的。制定会计标准基本上是一个政治过程,其中有许多利益集团在其中表达各自的利益。表1-1 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s)

FASB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目的就是为一致的计量和报告建立一个相互联系的目标和概念的连贯体系。期望这些目标和概念能对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计量、汇总和传达给使用者的方式等进行选择时提供指导。没有概念基础,会计师提供的计量和报告就成为个人判断和意见的产物。概念框架越精确,主观性就越少。

FASB于1978年至2000年期间陆续颁布了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s),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Conceptual Framework),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效仿。构建界定严密、内在一致的概念框架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已达成共识。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s)》构成的,有几个与财务报表分析是密切相关的,下面分别介绍与企业组织相关的几个概念公告。二、企业财务报告目标

SFAC No.1, “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确立了企业通用目的对外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 No.1论述识别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并重点论述企业报表的特点。概念公告第1号适用于通用目的的对外财务报告,而不是只限于财务报表。

SFAC No.1最重要部分如下所示。(1)编制财务报告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供对作出企业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2)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目的受财务报告所产生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3)这些目的还受财务报告所能提供信息的特性和局限性的影响。① 信息是关于企业的,而不是关于产业部门或整个经济。② 信息往往是近似计量的结果,而不是精确计量的结果。③ 信息主要是反映已经发生的业务或事项的财务结果。④ 信息只是企业决策人员所需信息的一种来源。⑤ 提供和使用信息是有成本的。(4)本公告所列示的各种目的,是指企业通用的对外财务报告的目的。① 目的主要是源于外部用户的需要。这些用户没有权力去指定他们所要的信息,而只能依靠管理部门输送给他们。② 目的是为许多用户共同的利益服务,让他们了解企业获得现金流量净流入的能力。但是,措词要使得用于投资和信贷决策时有可供参考的重点。这些目的是有意定得相对广泛,而不是狭隘的。③ 目的涉及财务报告,而不以财务报表为限。(5)各种目的体现在如下方面。① 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他们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对于那些在企业和经济活动方面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而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们,信息应当是可以理解的。② 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信息。所提供的信息要有助于他们对各种期望的现金收入来源估量其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这些收入包括股利或利息、出售或赎回证券所得、到期证券或借款的清偿等。因为投资者、信贷者的现金流量和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关,编制财务报告应提供信息,以帮助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人士估量有关企业期望净现金流入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③ 编制财务报告应提供以下信息: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财产,这些资源财产上的索偿权(企业向其他个体交付资源财产的债务和所有者权益),以及引起资源财产和资源财产上索偿权变动的各种交易、事项和情况的影响。(6)“投资者”和“信贷者”两词在这里是泛指的,不仅包括那些对企业的资源财产持有权利或企图持有权利的人们,还包括他们的顾问或代理人。(7)虽然投资者和信贷者的投资和信贷决策说明了他们对企业未来业绩的期望,但这些期望通常至少是部分地以对企业以往的业绩评价为依据。(8)编制财务报告的首要重点是关于收益及其组成内容的信息。(9)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作为一个说明企业获得现金流量净流入的现时和持续能力的指标,比只依靠现金收付制说明的财务情况更为有用。(10)编制财务报告应提供企业在报告期内财务业绩的信息,还要表明企业管理人员怎样对业主(所有者)尽了他们的操持经管责任。(11)财务会计并不直接估量一个企业价值,但是它所提供的信息,对想要估量企业价值的人们可能有所帮助。(12)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用户,利用报告的收益和财务报表各种要素的信息,估算期望的现金流量,可能有各种用途。例如,他们可能用来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估计“获利能力”,预测未来的收益,估量风险,或者证实、改变、否定早先的预测或估量。虽然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提供基本的信息来帮助他们,但他们的评价、估计、预测、估量、证实、改变或否定等工作,则是由他们自己完成的。(13)与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外界”人士相比,管理人员对企业及其事务所知较多,因而常常能够通过辨认某些事项和情况,解释它们对企业财务上的影响,来提高财务信息的有用性。

SFACNo.1认为,财务报告只有帮助使用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时间和不确定性才能最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而且,它还肯定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关于企业经济资源、对资源的索偿权及影响资源与资源索偿权的交易、事项和环境等信息。财务报告主要关注有关收益及其组成部分的信息。财务报告同时也被期望提供有关企业某一期间的财务业绩和管理当局如何履行其对所有者的受托责任方面的信息。

SFAC No.1所阐述的财务报告的目的可概括如图1-2。图1-2

图1-2中阐述的是一个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中较宽泛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助于他们投资、信贷决策的信息。哪些信息有助于投资与信贷决策?显然需要将上面较为宽泛的目标进行收缩,收缩为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即有助于投资者与债权人评估企业现金流量的时间、数量与不确定性的信息,因为投资与债权人在企业的利益均与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关。如投资者的利益与这些问题有关:企业能够产生多少净利润?净利润中用于再投资与向投资分配的比例多大?再投资报酬率与已有经济资源创造的收益率是否一致等。再如债权人主要关注这些问题:企业运用筹措的资金所取得的经济资源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补偿其有形成本与资本成本?对企业的经济资源的索偿权的总量是多少,每种索偿权各占多大比例等。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企业现金流量的品质,即数量、时间与风险。但分析企业现金流量的时间、流量与风险,还需要进一步探求决定这些因素背后的原因。一般来讲,企业取得经济资源需要耗费现金,而经济资源又是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主要手段,经济资源质量的高低、运用的效率怎样,进一步决定企业未来所能取得的现金流量的大小、时间分布与风险程度。而对经济资源的索偿权又决定了这些未来现金流量如何进行分割。提供有助于利益相关人评估现金流量的信息可以概括为向他们提供有关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索偿权及经济资源变动与索偿权变动的信息。上述信息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五个方面的信息。(1)经济资源、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财务状况信息——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企业的经济资源(资产)是企业用来经营以产生盈利及现金流入的手段。其增减变动涉及企业未来的净利及现金流转的数量规模、时间分布与风险大小。对企业经济资源的索偿权本质是对企业运用经济资源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分割。一般而言,企业运用经济资源产生的现金流量要作两次分割。第一是企业未来转移经济资源的义务(负债),企业需要在未来向债权人支付有限次、事前确定的,或可以合理估计的系列现金流。第二是在支付了第一类索偿权后的剩余部分,向所有者无限次地支付(所有者权益)。(2)企业的经营绩效(经营成果信息——利润表)。经营绩效即企业运用资源赚取利润、产生现金流入的能力。所有者分得的利润或股利、债权人受偿的债务本金及赚取的利息,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财务报告还需要提供企业收入的取得与耗费的发生,最后盈利的形成与分配等信息,以帮助使用者评估未来现金流量。(3)企业的流动性、偿债能力与资金流转。企业的流动性(Liquidity,也称变现能力或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Solvency),是企业债权人最关心的信息。但所有者也同样关注这些问题,因为有时候尽管获利能力很好,但因扩充过度,资金主要被流动性很差的长期资产所占用,企业也会出现周转不灵。有时现金流入虽然超过现金流出,但现金流量时间配合不好亦会失去流动性。因此,财务报告必须提供有助于评价企业流动性与长期偿债能力的信息。(4)管理人员运用资源的责任与绩效。由于企业是由董事会、总经理与内部各层次管理人员控制的,他们受托管理所有者、债权人提供的资源,企业的业绩、企业现金流量的规模与管理当局的业绩、与他们的努力程度是高度正相关的,因此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人可以通过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来评价企业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如果管理当局没有重大变更时,他们的努力程度也就不会有重大变化,那么企业现有的经营业绩就可能持续下去。但是,分析中也要注意一个问题,企业的业绩与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也不是完全正相关的(即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其中一个原因是本书第一章中介绍过的不对称信息与利益冲突问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许多管理当局不可控的因素也影响企业的业绩。(5)管理当局的解释和说明。管理当局对企业的情况显然更清楚,因此能对许多关键的因素加以陈述或说明,并说明它们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从而可以增强财务报表的有用性。这一点也可以从消除不对称的私有信息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SFAC No.2,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确定了使得会计信息有用的质量特征。图1-3根据它们对决策的重要性大小列示了这些质量特征。其中属于专门从使用者角度考虑的特征(可理解性)与其他信息的内在质量特征分开列示。不论信息是如何相关,如果使用者不能理解,那么它也是没有用的。图1-3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级资料来源:美国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使得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基本质量特征。如果信息能证实或改变决策者的预期,则该信息具有相关性。如果使用者获得信息太晚而不能对决策产生影响,信息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及时性是相关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预测价值(对预测过程有用)和反馈价值(有助于证实调整以前的预期)也是如此。如果信息就是可查证的——即独立的观察者使用相同的计量方法就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则信息就是可靠的。当会计数字或披露代表的是实际存在或发生的事实(忠实表述),则可靠性得到加强。可靠性也暗指信息的中立性——会计标准的制定者不应因为原定的标准对某一特殊行业或企业产生了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结果而摇摆不定。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和不偏不倚。

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为相关性与可靠性。如果两者能够同时增进最为理想。但有时提高可靠性会降低相关性,反之亦然。但若这两者之一完全缺失,则该信息即无用处。可比性(包括一致性)与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作用,提高了信息的有用性。

1.相关性

相关性(Relevance)中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支持某项决策或改变某项决策的能力。相关性包括三个因素:预测价值、反馈价值与及时性。(1)预测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够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则该项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决策者可以根据预测选择最佳的决策。(2)反馈价值:一项信息如果能够使决策者证实或更正过去的预期结果,即具有反馈价值。将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之与当初做决策时预期的结果进行比较,即知过去的预期是否有误,将来再做同样决策时即不会再犯同类错误。反馈价值与预测价值往往同时存在并交互影响。如企业提供的中期报告,对于修正年初的预测具有反馈价值,对于预测该年度的业绩具有预测价值。(3)及时性:即信息应该在其失去预测价值与反馈价值之前传递给投资者。及时的信息不一定具有预测价值或反馈价值,但不及时的信息一定没有预测价值或反馈价值。

2.可靠性

可靠性(Reliability)是指信息应免于错误及偏见,并能忠实地反映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并可由第三方加以验证。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可靠性可以用三个因素来考察。所谓真实性是指一项计量或描述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一致或吻合。所谓可核性(Verifiability)是指独立的计量者,用同样的计量方面将得到相同的结果。所谓中立性是指选择会计方法时不能偏向于诸利益相关人中的任何一方,而应该不偏不倚。

3.可比性和一致性

比较是决策分析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工具之一,几乎所有评价和判断选择方案都会涉及比较这种方法。对同一家公司不同期间会计数据进行比较,对不同公司会计数据进行比较,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故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如能比较,会计信息则更为有用。因此,可比性与一致性亦为良好的会计信息应该具备的质量。但这一质量并非信息本身的质量,而是两项信息(如两个企业的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所应具备的质量,故称为次要的质量特征或交互的质量特征。

可比性(Comparability)是指信息使用者从两组经济情况中区别其异同点,当经济情况相同时,会计信息应能显示其相同;反之,当经济情况不同时,会计信息应能显示其差异。为了达到可比性,相同的经济事项应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或会计原则进行处理,而不同的经济事项应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或会计原则进行处理。可比性原则并不强制要求企业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而应该按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当的方法。

一致性(Consistency)是指为了使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报表具备可比性,会计人员在计量及报告经济业务时,所采用的会计方法与会计原则应该前后年度一致,这样就可以将前后各期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动趋势,对于未来的获利能力与财务状况的预测更有助益。一致性原则并不是要求企业不得变更会计原则,而是变更会计原则应有正当的理由,并在财务报告中说明变更会计原则的理由以及该项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

而一些通行的惯例,如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与这些质量特征是相悖的。收集、处理、解释和使用信息是有成本的,与其他服务一样,只有收益超过成本,信息才会被提供。重要性被定义为“会计信息的忽略或差错的程度,即根据周围的环境,某一信息的忽略或差错会影响或改变一个理智的人依赖该信息所作的判断。”会计上,重要性概念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本质上会计信息是不容易被读者理解的。重要性的主要问题在于,有人认为一些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和审计师会利用重要性原则,避免披露一些他们不希望披露的信息。会计数据的使用者必须意识到会计师确实根据他们对重要性的理解对数据和信息进行了删减或重新分类,由此看来重要性概念对使用者也很重要,并没有现成的标准可以指导会计师和信息使用者区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四、财务报表要素

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为财务报表要素(也称为会计要素)。如果把财务报表比成一座大厦,财务报表要素就是砌成大厦的砖块。财务报表用文字和数字来反映某一主体拥有的资源、资源的索偿权,以及对其影响的交易或其他事项,财务报表要素则是财务报表项目的基本分类,是设定财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对财务报表项目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国家或不同类型组织的财务报表要素往往有所差异。

SFAC No.6, “财务报表要素”描述了构成财务报表的以下十个要素。

资产(Assets)是某一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负债(Liabilities)是某一主体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在未来向其他主体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的现时义务,也可以说是因上述义务而引起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牺牲。

权益或净资产(Equity or net assets)是一个主体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剩余权益。在企业中,权益就是指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投资(Investments by owners)是由于主体为取得或增加其在某企业中的权益(所有者权益)而把某些有价值的东西转移给该企业,从而形成该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企业收到的东西包括最常见的资产,也可能包括服务或企业负债的偿还或转换。所有者投资增加了权益。

对所有者的分配(Distributions to owners)是由于企业向所有者转移资产、提供服务或发生对所有者的负债而形成的某一企业净资产的减少。对所有者的分配减少了权益(所有者权益)。当企业宣布股利时,它就产生了一笔负债,即在未来需要向所有者转移资产,导致权益减少和负债增加。一个主体通过向所有者转移资产或发生对所有者的负债这种方式,重新购回自己的权益证券也是一种对所有者的分配。

综合收益(Comprehensive income,也译作全部收益)是某一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所有者的当事人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除所有者投资和对所有者分配(如净盈余关系)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一切变动。在企业的整个生存期间内,其综合收益等于其现金收入减现金支出的净额(不包括所有者的现金投资和对所有者的现金分配)。

收入(Revenues)是某一主体在某一期间通过销售或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或从事其他构成该主体持续经营活动(指主营业务)所形成的资产流入或增加,或负债的清偿(或两者兼而有之)。收入代表的是某一期间因企业持续经营(主营业务)而已经发生的,或将最终发生的实际的或预期的现金流入。

费用(Expenses)是某一主体在某一期间通过销售或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或从事其他构成该主体持续经营活动(指主营业务)所形成的资产流出或使用,或负债的发生(或两者兼而有之)。费用代表的是某一期间因企业持续经营而已经发生的,或将最终发生的实际的或预期的现金流出。

利得(Gains)是某一主体在某一期间因不重要的或偶然的交易,或对该主体产生影响的所有其他交易、事项和情形(产生于收入和所有者投资的交易除外)所引起的权益的增加。

损失(Losses)是某一主体在某一期间因不重要的或偶然的交易,或对该主体产生影响的所有其他交易、事项和情形(产生于费用和对所有者分配的交易除外)所引起的权益的减少。

大多数会计文献通常将企业会计要素划分为六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美国的所有者权益业务相对比较复杂,故除所有者权益以外,还将所有者投资和对所有者的分配作为财务报表要素,以区别于因为收益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但多数国家并不将所有者投资和对所有者的分配作为单独的会计要素。

在会计文献中还有两个经常用到的会计要素——利得和损失。利得和损失相对于收入和费用来说,其区别在于利得和损失是指不是构成主体持续经营活动(指主营业务或中心业务)的交易或事项导致的权益增加或减少。如果认为非常项目与正常项目同样重要,则将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分别列为会计要素是合理的,反之,如果要将会计要素归为尽可能少的几类,则将利得与收入合并、将损失与费用合并列示在会计报表之内。

与一般的利润要素有所区别的是,SFAC No.6中定义了一个新的会计要素——综合收益,它泛指除所有者投资与对所有者分配之外的所有者权益的一切变动。传统收益表中的“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则定义为盈余(Earnings)。综合收益较传统的盈余(或利润)概念来说,其包含的范围要广。本期盈余加上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前期损益调整、其他各项资本调整数(如资产重估增值、外币损益、长期投资未实现跌价损失等),即为本期综合收益。

上述诸要素中,资产是最基本的要素,其他要素均可以用资产来定义。如负债可定义为对资产的索偿权;所有者权益可以用净资产来定义;收入可以用一定期间内的主要或中心的业务而交付或生产货物、提供劳务或其他活动所产生的资产流入;而费用则表现为资产的流出。因此资产的定义和特征是至关重要的。资产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属性有:(1)具有未来经济利益(Future benefits)的流入;(2)为特定的个体所控制而不一定为该个体所拥有;(3)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

前述十项会计要素可以分成十类,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量(Stock)指标,它们代表特定日期的资源和对资源的索偿权,构成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后七项是流量(Flow)指标,说明交易、事项和情况在一定期间内对企业的影响,其中所有者投资和对所有者分配是股东权益变动表的主要内容,而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则为利润表的主要内容。上述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由图1-4所示。图1-4 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五、会计确认和计量

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并满足确认和计量标准的项目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在财务报表中给以记录和报告。权责发生制和相关的概念包括以下程序。

权责发生制会计是指在非现金的事项和情形发生时确认它们。具体地说,权责发生制是将企业预期在未来收到的现金或支付的现金确认为资产、负债和全部收益的一部分的一种会计程序。

递延是将当前收到的现金确认为负债(如预收收入),当前支付的现金确认为资产(如预付费用),并在全部收益中递延确认这些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一种会计程序。

分摊是指通过收入的确认减少了因收取现金而记录的债务(如预收收入的实现),或通过费用或成本的确认减少了因支付现金而记录的资产(如预付费用的摊销)的一种程序。

实现是指将非现金资源和权利转化为现金的过程,在会计和财务报告中多被用于指因出售资产所获得的索偿权。因此,已实现和未实现这两个相关术语分别指已出售资产和未出售资产收入、利得或损失。

确认是指在财务报表中正式记录合并一个项目的过程。因此,一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可能被确认(被记录),或未被确认(未被记录)。实现和确认不是同义词,虽然它们在会计和财务文献上有时经常被这样用。

SFAC No.5, “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支持现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但是也允许逐渐的改变。确认要求该项目满足以下四个标准:(1)符合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2)可以计量。项目有相关的计量属性,且该属性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SFAC No.5总结了在现行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五种计量属性(Measurable Attributes):历史成本、现行(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清算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3)相关,即能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4)可靠,即描述是忠实的、可查证的和中立的。

这份《公告》并没有解决计量的主要问题,即“现行价值与历史成本”的两难问题。实践中使用几种不同的计量方法,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预期使用不同计量方法的现状仍会继续下去。然而,委员会提出了它自己的意见,希望更加广泛地使用现行价值,“如果现行价值具有足够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能够证实所涉及成本的合理性,并且比其他信息更具有相关性,以现行价格为基础的信息就应该得到确认。”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假定。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都要以这一系列的假设为依据。通常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假设。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必须是该企业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企业一切会计核算工作及会计报表信息都是站在特定会计主体立场上进行的,如果主体不明确,经济责任难以划清,各种会计方法和会计报表的应用便无从谈起。因此,企业主体的财务活动与企业所有者的财务活动必须在会计报表上分别反映。

主体假设是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基石,主体假设的主要作用在于:主体规定了财务会计所应处理的交易、事项的空间范围,从而规定了财务报告的内容与边界,即为谁报告、报告谁的经营、财务活动。根据主体假设,通过信息的提供,把企业同市场区分开来。主体假设表明,财务会计与报告的边界是企业,而不是市场,在本质上,它只直接提供某个特定企业的微观经济信息。至于宏观决策若使用会计信息则需要再加工改造。

以会计主体作为一个基本假设,要求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单位,这就对会计报表反映的范围从空间上进行了有效的界定,从而有利于正确反映该企业所拥有的财产、所承担的债务及计算其收益或可能遭受的损失,提供更为准确的财务信息。

比如,企业在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不应记为其所有者的收入,发生的支出或损失也不应记为其所有者的支出和损失,只有按照规定的处理程序转到所有者名下的,才能作为企业所有者的收益或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在一般情况下是同一个经济主体。但在特定情况下,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一个法律主体,如一些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实体。而有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主体,又可能构成一个会计主体,如母子公司。在法律形式上,母子公司各自为独立的法律主体,但从经济实质上看,它们具有共同经济利益,因此,在会计上就将母子公司的经济活动以一个会计主体来编制合并报表,反映集团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使会计主体跨越了法律主体界线,以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界定会计主体。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假定企业主体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无限期地经营下去,该假设提供了企业未来的前景,为财务工作的正常活动作出了时间的规定。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企业破产或被拍卖的可能性将不存在。但如果某个企业受到破产或清算的威胁,就必须放弃这一假设,在会计报表中清楚地反映出该报表是在中断经营的基础上编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报表使用者感兴趣的是该企业的清算价值,而非假定该企业无限期经营下去的价值,所以也就不能使用正常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

如果没有持续经营假设,报表中许多数据就会含义不清。比如,预付保险费是在整个保险期内平均分摊计算而列于报表上的,存货成本基本上是按实际成本计算而反映于报表上的,一旦企业面临经营中断,保险单中的注销价值和存货的变现价值才是有意义的报表数据。三、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持续经营的必要补充。要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成败与否,最准确的方法是把该企业从经营起点到被清算为止整个期间的交易成果累计起来,剔除时间价值因素影响,与其投入数相比较来确定。而现代经济中,大多数企业活动有相对长的稳定期,不可能等到清算时再评价经营成果,企业各利益关系人及相关主体需要随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并据此做出决策,因而采用会计分期的方法处理。但由于企业的持续经营活动并未因人为的会计分期而中断,许多交易和承诺在企业经营期间的某一特定时刻没有完全实现或完成,所以按会计分期计算出来的反映经营成果的数据不可能完全精确。

这种由于会计分期造成的企业在某特定时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的不精确性,是难以完全消除的,尽管会计上也采取了一些减少会计分期假设影响的会计报表处理方法,如设置应收账款项目等(应收账款只有在收到时才能精确计算,因而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会计分期影响)。但是这种不精确性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由于企业寿命期限未知无法获得完整的未来信息,只好接受某种程度的不精确性,以便及时地进行报告。

有些企业选择的会计期间与其经营期间相一致,在其业务量最少的时候编制会计报表,以便更好地评价企业财务成果,这种期间称为自然营业年度。大部分企业采用日历年度,以12月31日为会计年末;也有部分企业采用12个月为一会计年度,但不以12月31日为会计年末,同时,按照会计报告提供的周期,一个会计年度又可划分为季、月、周等会计期间。会计期间划分的长短会影响损益的确定,一般来讲,会计期间越短,财务报告越不精确。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一切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因而也是会计报表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会计报表要求采用标准单位来统一衡量,汇总经济业务并使之具有意义。计量单位有很多种,选择货币作为共同尺度,以数量的形式反映会计实体的经营状况及财务成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经济活动中,凡是能够用这一尺度衡量的,就可以进行报表反映,凡是不能用这一尺度计量的,则不必进行财务反映。

货币计量实际上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货币估价,货币估价习惯上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在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不需要调整作为计量单位的币值,因为调整所付出的代价和调整结果的不准确性大于调整所带来的利益。然而在通货膨胀引起货币明显贬值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对会计报表数据进行调整,才能保持货币作为统一尺度的重大意义,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指数的计算方法影响着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准确性。第四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我国还没有制定一个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政部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从总体上指导我国具体准则制定和会计核算实务。这些原则的内涵与美国概念框架和其他国家的会计基本原则在很多地方是相近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和具有修正性质的一般原则,如图1-5所示。图1-5 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个方面作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经济决策的失误。

根据客观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二、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相关性原则所说的相关,是指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对经济决策并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所以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除了看是否真实客观,还要看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能够满足有关方面的信息需要。

根据相关性原则,会计工作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各方面的信息需求,要能够满足各方面具有共性的信息需求。对于特定用途的信息不一定都通过财务报告来提供,而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加以提供。三、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在不同时点发生,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经济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要是同样的经济业务,就应当采用同样的会计方法和程序。根据可比性原则,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应当尽量减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其次,要求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选择会计政策。四、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只有遵循一致性,保持前后各期会计政策的一致性,才能对前后期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利用。

根据一致性原则,企业不得随意改变会计政策。一致性原则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不能作任何变更。一般来说,在两种情况下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一是有关法规发生变化,要求企业改变会计政策;二是改变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如果按照以上原则改变会计政策,必然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五、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及时处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只有能够满足经济决策的及时需要信息才有价值,所以为了实现会计目的,就必须遵循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原则。

根据及时性原则,要求及时收集会计数据,具体是指以下方面。(1)经济业务发生后应及时取得有关凭据。(2)对会计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及时编制财务报告。(3)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按规定的时限提供给有关方面。比如,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告应当在年度终了4个月内报出;中期报告应当在中期结束后60天内报出。另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之前发生的有关事项,应当加以确认或披露。六、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然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明晰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简明、易懂,能够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准确掌握企业的情况。

根据明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七、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不必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确认。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或已经在当期支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根据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和费用,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经营活动的成果。八、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将收入与对应的费用、成本进行对比,以确定损益。正确运用配比原则,将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对比,才能完整地反映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从而有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配比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与对应的成本相配比,如将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如将当期的收入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相配比。九、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其入账价值不变。历史成本原则的依据是: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有客观依据,便于查核,也容易确定,比较可靠;历史成本数据比较容易取得。十、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与当期以及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有助于正确地确认当期损益和资产的价值,保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例如,对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提高了固定资产的性能和效率,改良支出所带来的效益不仅与改良的当期有关,而且与以后几个期间有关,所以属于资本性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十一、谨慎原则

谨慎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谨慎原则又称为审慎原则、稳健主义。企业经营存在风险,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会计师经常在确定某一项目价值时面临多种估价方法的选择,而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谨慎原则,会计师应当选择一种对本期净收益和财务状况具有最低有利影响的估价方法。只有在存在不同的估价方法,且每种方法都必须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情况下,才能应用谨慎原则,这意味着会计师不能以谨慎原则作为选择最低数字的理由。例如,随意把存货价值压低,以确认任何可能的损失,这样做会使会计记录不真实。谨慎原则不是保持不真实会计记录的理由,而采用历史成本与市价孰低的方法对存货估价才是谨慎原则的合理运用。

谨慎原则在许多情况下被采用。例如,过期存货在销售前的降价或销账,给存货分配管理费用,确定固定资产的寿命,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在存货、有价证券等资产的市价低于成本时,相应地减记资产的账面价值,并将减记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体现了谨慎原则,体现了谨慎原则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当然,谨慎原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做各种准备,否则,就属于谨慎原则的滥用。十二、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如果一笔经济业务的性质比较特殊,不单独反映就有可能遗漏一个重要事实,不利于所有者以及其他方面全面掌握这个企业的情况,就应当严格核算,单独反映,提请注意;反之,如果一笔经济业务与通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没有特殊之处,不单独反映,也不至于隐瞒什么事实,就不需要单独反映和提示。并且如果一笔经济业务的金额在收入、费用或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就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甚至不一定严格采用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反之,如果金额在收入、费用或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就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

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项目,如果也采用严格的会计程序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就会导致会计信息成本高于收益。

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性质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十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这里所讲的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实质是指经济实质。有时,经济业务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实质内容。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根据经济业务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核算,而要反映其经济实质。比如,法律可能写明,商品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买方,但事实上卖方仍享有该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如果不考虑经济实质,仅看其法律形式,就不能真实反映这笔业务对企业的影响。第五节会计原则及其局限性

我们必须同时意识到财务会计数据在报表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会计数据的局限性既有会计学科和会计原则自身的原因,也有现实等人为的因素,如会计信息提供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这里讨论一些重要的局限性。一、货币计量

会计的一个明显的局限性是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必须使用货币单位计量。但是并非所有重要的企业经济关系都可以量化。例如,报表几乎没有传达任何有关管理当局或雇员性格、动机和经验方面的直接信息,也没有传达有关研究开发投入的质量和企业开拓市场范围的细节信息,通常也未传达任何有关于生产线、机器效率或未来计划方面的详细信息。缺少的信息还有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内部与外部的非正式交流渠道和对个人才能重要性的评价。二、简化与概括

财务报表简化与概括了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将各种经济事项划分为有利于管理的许多种类,简化在这一过程中是必要的。而将财务报表数量和详细程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汇总工作又必不可少。考虑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成本,就更有必要对所反映事项进行简化与概括。但是简化与概括有损报表清晰性和在分析中具有潜在价值的细节。会计处理中这种固有的简化与概括使得我们有必要分析和重构它们所代表的事项和交易。我们必须能够从报表中恢复经济活动的本来面目,或当无力恢复时,确认其现实。后者将会给管理当局或其他能够提供补充信息的人员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三、判断与动机

编制财务报表需要职业判断。判断是不准确的,常使会计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产生波动。既然财务报表是一个通用目的的报表,编制者的判断就会受他们对一般使用者的要求和期望的理解所影响,而这些要求和期望并不一定符合某个有特定任务使用者的要求和期望。会计是一门社会科学,因此至少部分是由人的因素决定的,包括动机。不考虑这些动机因素而对报表的质量和可靠性作出评价肯定是不完整的。虽然会计的首要目的是提供决策中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会计职能中包括了许多利益集团,每一方都有其自身的利益。表1-2列出了一些财务报表如何反映内部使用者利益的例子。而且,企业外部的利益集团也有其自己的日程和动机。政府希望会计能促进那些鼓励通货膨胀控制的政策、良好的劳工关系、持续的经济增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