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求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3 05:01:13

点击下载

作者:张海君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诚实求信

诚实求信试读:

诚实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一回,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正在辩论问题。孔子看了,觉得挺有趣,就对跟在身后的学生子路说:“咱们过去听听孩子们在辩论什么,好不好?”子路撇了撇嘴说:“两个黄毛小子能说出什么正经话来?”“掌握知识可不分年龄大小。有时候,小孩子讲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负的成年人要强得多呢?”子路一下子红了脸,不敢说什么。孔子走上前去和蔼地说:“我叫孔丘,看见你们争辩得这么热烈,也想参加进来,你们看可不可以呀?”“噢,原来你就是那个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好吧,就请你来给我们评一评,看谁说得对!”两个孩子说。孔子笑着说:“别急,一个一个讲。”一个孩子说:“我们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我说早上近,他说中午近。你说说是谁对呢?”孔子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考虑过,不敢随便乱讲,还是先请你们把各自的理由讲一讲吧。”一个孩子抢着说:“你看,早上的太阳又大又圆,可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谁都知道:近的东西大,远的东西小。”另一个孩子接着说:“他说得不对,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一点也不热,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这不就说明中午的太阳近吗?”说完,两个孩子一齐看着孔子,说:“你来评评谁对吧。”这下可把孔子难住了,他反复想了半天,还是觉得两个孩子各自都有道理,实在分不清谁对谁错。于是他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更有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两个孩子听后哈哈大笑:“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原来你也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呀!”说完就转身跑了。子路很不服气地说:“您真应该随便讲点什么,就能把他们镇住。”孔子说:“不,如果不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懂,怎么能听到这番有趣的道理。在学习上,我们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只有抱着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说到孔子,凡是有一定文化的人都会知道,他是我国古代十分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告诫人们,如果自己不知道,就勇敢地承认。否则的话,你永远也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季札挂剑还心愿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季札是位天资聪颖、仁爱有德的公子,吴国的上自百官,下至百姓,没有不敬重他的。吴王寿梦非常喜欢季札,临死前很想把王位传给季札,可季札说:“我上面有三位哥哥,他们都是有才有德的人。怎么能够废弃年长而贤明的哥哥,立年幼而无才的弟弟呢?”季札虽不愿继承王位,但他十分关心国家的事情。他一生没有做官,总是云游四方,到各国去结交朋友,每次外出常常带着国家的使命,拜访各国的君王和大臣,商议有关的国家大事。有一回,季札出使经过徐国。徐国的国君与季札谈得十分投机,他们在庭院一边饮酒,一边谈论天下大事。饮酒中,季札请徐君舞剑,徐君也不推辞,站起来,就从肋下抽出宝剑舞了起来。舞后,季札拍手叫好,徐君连忙说:“献丑了!我早听说公子不仅剑术精妙,而且有一柄神剑,是贵国的传世之宝,今日是否也让我见识一下呢?”季札从腰间解下宝剑,递给徐君说:“就是此剑,此剑极为锋利坚韧。它还有一样奇绝之处,就是能够把最柔软无力的东西一刀两段。”说着,季札让随从爬到树上,从上面扔下一块丝绢,季札呼地跃起到空中,寒光三道之后,季札又落回到桌旁坐下。再看那块丝绢已经变成四片,刚好也飘落到地上。大家愣了一会,才高声叫起来,徐君连声称赞道:“真是神剑、神剑啊!”接下来的几天,季札发现徐君无论谈论什么,都有点心不在焉,目光老是不由自主地落在自己腰间的那柄宝剑上。他当然知道,徐君爱剑如命,见到一柄好剑,自然是非常想得到。季札是个豪爽仗义的人,要是别的东西,他早就拱手相送了,可这柄剑是自己作为国家使节的一件信物。现在出使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能拿出来送人呢?徐君心里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尽管他对这柄剑爱得不得了,还是没有好意思开口。几天之后,季札要上路了。徐君依依不舍,再三嘱咐季札要保重,还把许多宝物送给他。两人挥泪而别。季札回首看着徐君的身影,心里默默地说:“徐君,请放心。出使回来,我一定来看你,那时我会把宝剑双手奉送给你。”数月之后,季札出使归来,又经过徐国。没想到,徐君已意外地去世了。季札赶到墓前,痛哭起来。按照礼节,季札在墓前祭祀了3天3夜。第4天一早,季札离开徐国回吴国。临走时,他郑重地解下宝剑,轻轻地挂在墓前的松树上,并嘱咐守墓的人看好宝剑。一位随从对他说:“公子,这剑是稀世之宝,把它挂在墓前未免可惜了啊!再说,我们也从没听您许诺要把它送给徐君呀。”季札登上马车,头也不回地说:“这剑早就该送给他,当初虽没有奉送,可我心里早已许下了诺言。如果因为朋友去世了,就违背诺言,那我季札还能算个诚实的人吗?”季札把友谊建立在诚实互敬、信守诺言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友谊才是真正可贵的友谊啊!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卞和三献美玉

楚厉王在位的时候,荆山住着一位叫卞和的年轻玉匠。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是有名的玉匠,一次意外,祖父和父亲都去世了。临死前,祖父为他指点了一块宝玉的所在地。卞和日夜不停地凿岩壁,终于采出了一块璞玉。可是,这块稀世的璞玉加工很困难,必须集中天下最好的玉匠一起合作,才能成功。于是卞和跋山涉水,来到京城,要求面见楚王。楚厉王一听有人献宝玉,很高兴。可等卞和献上璞玉一看,简直是一块顽石。楚厉王问:“它到底有什么稀奇之处呢?”卞和回答说:“这块璞玉经过雕琢之后,没有一点瑕疵。除此之外,它还有三件奇异之处:一是放在暗处能自然发光;二是永远不沾尘埃,还可避邪除怪;三是冬暖夏凉。”楚厉王不信世间会有如此至宝,于是请宫中的玉官来鉴别。玉官看出它是块少见的上等璞玉,可一想,要是卞和献玉成功,自己就会把玉官的位置让给他。于是说:“这不过是块顽石,大王,卞和不过是想用它骗取一笔赏金!”楚厉王大怒,要杀卞和。玉官出了个恶毒的主意:“大王,不如砍他一只脚,让他活受罪。”就这样,卞和被武士砍去左脚,扔出宫外。卞和满腔愤怒,但仍紧抱着那块璞玉。7年之后,厉王死了,武王登基。卞和又萌生一线希望,再次去献玉。他坚持事实,不肯低头服输,结果又被砍去了另一只脚。50年过去了,楚武王死了,文王继位。已有80多岁的卞和,听说文王继位,他再次产生了希望,可他现在自己连路都走不了,怎么去献玉呢?于是,就抱着璞玉大哭起来,一直持续了3天3夜,哭得荆山下住着的人们也随着这哭声叹息不绝。这天,文王派出去寻访贤人的大臣听说了这件事,来看卞和问:“你两次献玉,失去双脚,现在又想到京城去,难道说你为了献玉请赏,连命都不要了吗?”卞和睁开双眼说道:“大人,你错了!我卞和决不稀罕赏赐,我恨的是稀世珍宝被当作毫无价值的顽石,忠贞诚实之士被诬蔑为撒谎贪财的小人。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若不能让事实大白于天下,我是死也不能瞑目的!”大臣听后很受感动,于是用自己的车子,送卞和到京城。文王听了大臣的讲述,答应按卞和的话试一试。很快,楚国最好的玉匠都被召到京城,在卞和的指点下,对璞玉进行了精细的雕琢加工,终于得到了一块毫无瑕疪的美玉。楚文王接过玉来一看,果然和卞和说的丝毫不差。文王大喜,要加封卞和为大夫,还要给他无数的赏赐。可卞和不肯接受,要求回到荆山去。楚文王只好送他到荆山,可还是给了卞和以大夫的待遇,并让人伺候卞和。从此,那块美玉成了楚国的传国之宝,被称作“和氏璧”。卞和为讲实话,一而再,再而三地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这种最简单、最纯朴的求实精神,其实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应该珍视的美德。文王为了纪念卞和,遂把这玉取名“和氏之璧”,也就是今天的和氏璧,后来这块美玉名满天下,惹起事端无数。而得遂心愿的卞和,安安稳稳地渡过生命中的最后时间。“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诗人李白用一种遗憾的语气感叹了这个故事,而两千多年后的人们,会怎样去理解呢?

曾子杀猪教子

孔子有位学生叫曾参,曾经写过《孝经》,后人敬佩他的才学和品德,尊称他为曾子。有一回,曾子的夫人打算去集市上买东西,6岁的小儿子曾申吵着要跟母亲同去。曾夫人就哄着说:“你乖乖在家玩,等娘回来给你烧肉吃。”听说吃肉,曾申来了精神:“娘,昨天隔壁李家杀猪。他们吃得好开心啊!我们也把猪杀了好吗?”曾夫人边向外走,边随口说:“好,好,回头你爹回来,叫他杀吧!”不久,曾子从外面回到家,曾申兴奋地说:“爹,你可回来了,我们要杀猪了!”曾子奇怪了,“谁说要杀猪?”“娘说的,娘亲口答应我的。”曾子想:怎么搞的,猪还没长到时候,就杀了吃?看样子,是她娘随口说来哄他的。曾申看爹的样子不像是要杀猪,眼珠一转,主意就来了。曾申捧了一竹箩沙子走进屋。春秋时期没有纸,人们在竹片或丝帛上写字,曾子家里穷,就用竹箩盛上沙子教孩子写字。曾申对父亲说:“爹,你昨天教我的字还有几个我写不好,再给我写一下行不?”曾子看儿子勤学,心里高兴,便与儿子写起来。写过几个字后,曾申说:“爹,那个‘信’字,我写不好。”曾子便把着儿子的手,写了几遍。曾申又说:“爹,你再把‘信’的意思给我讲讲好吗?”曾子就兴致勃勃地讲起来。正讲到兴头上,曾申问:“爹,娘要是说了杀猪,回来又不让杀,这能算‘信’吗?”曾子一愣,恍然大悟,仰天大笑起来,“你这鬼机灵!好吧,既然你娘答应了,咱们就杀!”曾夫人回到家一看,忙问:“你怎么把猪杀了?”曾子笑着说:“这要问你了,你答应儿子杀猪,我才杀呀。”“我是缠不过这孩子,随口一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既然对孩子说了,当然就要算数。一口猪杀了,还可以再养,孩子要是学会了不守信用,可要贻害终生呀。”要教育出诚实的孩子,首先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必须诚实。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商鞅立木教诚信

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他看到卫国太弱小,自己无法施展才能,他先跑到魏国,后又跑到秦国。在秦孝公的任用下,进行商鞅变法,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商鞅来到秦国后,说服秦孝公接受他的“强国之术”,即“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商鞅说,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秦国过去法纪松弛,官场腐败的风气。秦孝公听了他的主张,十分赞赏。他封商鞅为左庶长,并宣布说:“今后有关变法的事情一概由左庶长安排,谁敢违抗他,就是违抗我!”变法正式开始了,商鞅想:现在取得了君主的信任,还要取得官员和百姓的信任才行。想个什么办法,才能使全国上上下下建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用的风气。这天早晨,京城南门口立起了一根3丈多高的木杆,一位官员对围在一边看热闹的人们说:“左庶长有令,谁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口,就赏给10两黄金。”大家一听,全都愣了,天下哪有这么好赚的钱哟?琢磨了半天,谁也猜不透这位新来的左庶长到底是什么意思。到了下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还是没有一个人,去扛。商鞅听说以后,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赏金增加到50两黄金。这时,人群中有一个人说:“咱们秦国历来没有过重赏,现在又出了这么个新花样,今儿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是不是又拿咱们老百姓耍笑!”说着,他走出了人群,挽起袖子,紧紧腰带,一弯腰,把木杆拔出来,扛在肩上就走。两个看守木杆的士兵像随从似的,紧紧跟在他身后,一直来到北门。这儿早有一位官员等着了,他立刻请扛木头的人坐上车,拉着他去见商鞅。不一会,那人从门里走了出来,手里真的捧着50两黄金!大家全都惊呆了,个个都后悔刚才没去扛那根木头。第二天一早,人们又都涌到南门口,看那里有没有竖第二根木杆。这时,商鞅在卫士的簇拥下,来到南门口,他说:“我受国君的委托,推行新法,为的是让咱们秦国强大起来。今后凡是按法令办事立功的,都有重赏,昨天扛木头的人就是大家的榜样;可谁要是胆敢违抗法令,我也定斩不饶!”说完,商鞅就叫人把新法的条文悬挂出来。过了些日子,秦孝公听后笑说:“先生可真敢花钱呀,照这样,寡人的黄金都得被您赏光。”商鞅严肃地回答:“要变法,第一条就是取得大家的信任,我们重赏有功者,重罚有罪者,就可以树立起人人诚实守法的风气。到了那时候,您就不愁没有丰足的国库,也不愁没有强大的军队了。”打这以后,商鞅定的各项法令都顺利地实施了,人们遵纪守法,争着为国家出力,谁也不敢私下里捣鬼。秦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华夏奠定了基础。在现实生活中,诚信表现为很多种形式。说到做到,不说空话,这也是诚实的表现之一。它是一种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涉及到你同他人的关系;涉及到你所在集体的利益。如果说空话,言而无信,那么别人也会因为你的不诚实而受到伤害,必须像商鞅变法之前,首先树立一种互相诚实守信的风气。

魏惠王认错求贤

战国的时候,魏国的魏惠王老是打败仗,他心里好难过。怎样才能富国强兵,该从哪一步开始呢?大臣们听了惠王的想法,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一位大臣说:“当年,商鞅在咱们魏国做官,大家都劝您重用他。可您就是不信,结果怎么样呢?商鞅被人家秦国请去了,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现在反倒来欺负咱们。后来,您又听信庞涓的话,把孙膑害成残废。现在,孙膑也帮齐国打咱们。我看,第一是要善于识别、任用贤良的人才。”一席话说得惠王满面羞惭,他说:“寡人知错了,国家弄到这个地步,都是我的错。好吧!从今日起,寡人要洗心革面,礼贤下士,希望大家多多推荐贤才。”从此,魏国的大臣奔走于各国,用最谦卑的口气、最厚重的聘礼邀请天下的人才到魏国来。邹衍、孟轲等人都被请去了,与惠王讲述治天下的道理和方法,使惠王很受启发。一天,惠王听大臣们提到,齐国的淳于髡先生正在各国游历。这位淳于髡先生有了不起的才干。惠王一听:“他既然有如此才干,为何不请他来呢?”“淳于髡先生现在已经在给齐国效力呢。”惠王一瞪眼睛:“就算请他做官他不来,至少也可以请他来谈谈,给寡人指点一些治国之道呀!”魏国的大臣们费了好大劲儿,还真把淳于髡给请来了。惠王高兴极了,把淳于请到王宫中,摆下宴席款待他。可淳于髡先生坐在那里,光是吃,一言不发。惠王心里挺生气,问大臣。大臣们赶紧说:“大王可不要以最初的印象来下结论,别忘了过去对待商鞅、孙膑的教训啊。”“对,对,寡人又差点犯错误。请你们中一个人去客馆里见他,看看他到底有什么不满之处。”一位大臣奉命而去,当天晚上报告说:“淳于髡先生讲,他曾两次找大王,可大王无心与他谈话,他不知大王这次是否是真心请他。”“唔,让我想想,这倒是有可能。”惠王说着,让管理记事的官员找来一查,果然,查出淳于髡曾两次来见过惠王。可当时,惠王只顾接受别人送的礼物,根本没顾上和淳于髡讲话。大臣对惠王说:“您诚实地承认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赢得天下贤才们的敬重。”次日,惠王又把淳于髡请来,并且走下宝座,向淳于髡作了一揖,说道:“寡人曾两次失敬于髡先生,这真是寡人的大错。您第一次来,第二次来,我虽然叫人招待您,可心思全在别处,没顾上向您讨教治国的大道理。这说明寡人将声色享乐置于治国安邦之上了。为此,得罪了先生,真是惭愧,望先生能够原谅!”淳于髡见惠王能这样放下架子,向自己认错,觉得是和他谈论治国之道的时候了。于是就坐下来,与惠王倾心交谈起来,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一直谈了三天三夜。魏惠王能在逆境中洗心革面,向臣下和士人老老实实地认错,也还是值得称赞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魏惠王作为一国之君,能在逆境中洗心革面,向臣下和士人老老实实地认错,其精神还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学习。

班超光明正大

班超生在东汉初年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父亲班彪以司马迁为榜样,写成了《史记后传》;哥哥班固、妹妹班昭又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写出了著名的历史著作《汉书》。班超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惊险、曲折,有不少传奇式的故事流传到今天。班超早年在洛阳替官府抄写文书,当时匈奴连年进攻,他毅然投笔从戎。后来经奉车都尉窦固的推荐,汉明帝封他为司马,让他带着36个随从到西域去了。班超不负众望,第一次出使就降服了鄯善国,后来又征服了于阗、疏勒等西域大国,劝降了拘弥、月氏、乌孙、康居等国。从此使西域又与汉朝建立了往来,恢复了“丝绸之路”的交通。班超功劳越来越大,就有人嫉妒他,背后说他的坏话。有一次,班超劝降了乌孙国,并让乌孙国王派使臣到洛阳去晋见皇帝。皇帝很高兴,重赏了乌孙国的使臣,又拿出了许多礼物,让使臣带回去送给乌孙国王。为了表示对来使的尊重,皇帝派李邑护送使臣回国。走到于阗国时,正遇上龟兹国攻打疏勒国,李邑贪生怕死,不敢前行。可是,中途退回去,又怎么向皇上交差呢?这时,有个手下人给李邑出了个恶毒的主意。不久,朝廷接到了一封李邑派人送回来的奏疏,里面的大意是说:他到了西域后,发现这里的人野蛮好斗,到处都在打仗,根本就没有归顺汉朝的意思。而班超呢,在这里娶了妻,整天抱着儿子享清福,不愿意回中原,所以才撒谎说西域可以收服。请皇帝收回联络乌孙的命令,并召班超回京问罪。当时,正是汉章帝在位,他是个头脑清醒的皇帝,他听了大臣的议论后,立刻驳斥道:“这都是一派胡言!就算班超不想回中原,难道他手下那些将士也没有一个想回家吗?为什么他们能为他出生入死呢?”随后,汉章帝下了一道诏书,把李邑训斥了一顿。令他去疏勒国找班超,听候班超的吩咐。另外又给班超下了一道诏书,告诉他说:等李邑到了你那里,你可以把他留下来,任凭你发落。李邑到了疏勒国,班超并没有为难他,只是叫人招待他住下。然后,班超另外派人护送乌孙国使臣回国。这天,班超把李邑叫来,对他说:“李大人,现在有件事劳你大驾,请你护送乌孙王子去洛阳。你看怎么样?”李邑大吃一惊,结结巴巴地说:“班将军,难道您真的不记我的错吗?”班超笑着说:“我们都是朝廷大臣,如果总是这样你害我,我害你,怎么能一心为国呢?”李邑又羞愧,又感激,他回到洛阳后再没说过班超的坏话。班超手下的人有点不解气,都说不该放他回去。班超说:“正因为他说过咱们的坏话,我才要让他回去。这不正说明我们光明正大,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吗?”众人听后,都打心眼里佩服班超的诚实、坦荡。后来,班超率领手下人打了更多的胜仗,还在西域各国传播友谊,帮助那里的人民发展生产,建立友好往来。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必须做到诚实守信、胸襟坦荡。

明山宾赔本卖牛

南北朝的时候,有个人叫明山宾,是当地出了名的忠厚人。明山宾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的冬天,天下着大雪,他的父亲忽然得了暴病,不久就去世了。这一下,养家糊口的重担就全落在明山宾的肩上了。他所能依靠的只有父亲留下的一块薄地,和一头黄牛了。第二年春天,山宾借来麦种,在田里种下了麦子。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全家人只能以野菜粥度日,眼看家里的大人、小孩饿得快爬不起来了,明山宾只好横下一条心,拉上父亲留下的那头黄牛去集上卖,打算换些钱,熬过这一关。集市上热闹非常,大家有说有笑,明山宾的心里却很沉重,一点也不高兴。他轻轻拍拍黄牛的头,低声说:“牛啊,对不住你了,要不是为全家人能活下去,我哪儿舍得把你卖掉?”明山宾把牛牵到牲口市上。在牛角上绑了根草标,然后坐下来等买主。没多久,就有几个买主围上来看牛。他们摸摸牛的骨架,掰开牛嘴看牙口,又拉着走了几圈……很快,就有一位中年汉子看中了牛,几句话就成交了。明山宾用卖牛的一部分钱买好了粮食,一路低着头往家走。走着走着,他忽然想起了什么,狠狠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转身就往回跑。他回到集市上,四处寻找那位买牛的中年汉子。好半天,终于在一家饭铺找到了他。明山宾气喘吁吁地走上前去,对中年汉子说:“有件要紧的事忘了给您说,这牛过去得过漏蹄症,干活多了,腿部就不利索。去年请人给治好了,再没犯过。可我怕您不知道,将来牛万一犯了病,您找不到病因。”那中年汉子愣了半天,没想到天下还会有这么老实的人,他眼珠一转说:“既然如此,我花那么多钱买你的牛可吃了大亏!”明山宾赶忙解释说:“不要紧的,这牛治过病后,已经全好了。只要您别太累着它,它绝不会犯病的。”“不行,不行!我买这牛也是为了耕地,买牛的钱还是再三求人借来的,要是买头病牛回去,怎么向家里人交待?您把我的钱退一半才行!”中年汉子嚷着。“这……”明山宾听了,觉得有道理,可自己也是等钱用,半价卖牛可是赔本的呀。旁边的人纷纷过来劝解,中年汉子不好再过分争执,但仍要明山宾退回一部分钱。明山宾心想:大家都是穷人,人家买牛也确实不容易。于是,他拿出买粮剩下的钱交给中年汉子说:“实在不能再多了。”中年汉子吃惊地接过钱,没想到明山宾会这么痛快地把钱还给他。他脸一红,有点不好意思,又恐明山宾后悔,急忙转身走了。在场的人都为明山宾惋惜。后来,这件事传了出去,大家都夸明山宾是个忠厚老实、诚实无欺的君子。所以,诚信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倍分,它影响着你以后的人生之路。

不会撒谎的晏殊

北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叫晏殊,他不仅诗词写得好,而且还是有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宋代的大文学家范仲淹、欧阳修,都曾经当过他的学生。晏殊十三四岁的时候,就以博学多才出了名。后来,他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让他去面见皇上。可巧,晏殊到达京城时,正赶上科举会试。考生们都是经过各省选拔、成绩名列前茅的才子。晏殊因为是作为“神童”被选来见皇帝的,就可以不参加考试。可晏殊想,只有经过考试才能检验自己有没有真才实学。于是,他申请参加考试,得到了皇上的批准。考场上汇集了1000多名各地赶来的考生,晏殊最小,还不满14岁。开始,他有点紧张。可又一想,如果证明自己的学问确实不够,那就回家继续苦读,有什么可怕的呢?考题发下来了,原来,这个题目自己曾经作过,那篇文章还受到好几位名师的称赞和指点呢。这时候,晏殊的心里就斗争开了。按说,那篇文章的确是自己独立写成的,现在把它照样抄下来,当然也能反映自己的水平,不应该算是作弊。可是,不管怎么说,那毕竟是在自己的家里写作,气氛当然不像这里紧张、肃穆。如果是在考场上,恐怕就不一定能写得那么好了。晏殊想起老师曾经讲过:做学问必须诚实,如果对自己放松要求,那只能害了自己。想到这,晏殊决定把实话讲出来,要求主考官给自己另换一个试题。可是,考场上的规矩很严,晏殊几次想说话,都被监考人制止了。迫不得已,他只好以那篇文章为基础,又做了些修改加工,写好之后,交了卷。几天之后,十几位成绩最好的考生被召集到朝廷大殿上,接受皇上的复试,晏殊也在其中。皇帝高兴地对晏殊说:“你的文章,我亲自看过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这样好的学问。”不料,晏殊却跪在地上,自称有罪。接着,就把自己曾经做过那个题目的事讲了一遍。并请求皇上另出一个题目当堂考他。晏殊说完,大殿上鸦雀无声,众人都惊呆了。心想这个少年真是傻,遇到自己练习过的考题本是天大的幸事,怎么还要另考一遍呢!过了片刻,皇帝突然大笑,说道:“真看不出,你这孩子不仅学问好,还这样诚实、有志气。好吧,我就成全你吧。”于是,皇上和大臣们商议,就出了一个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章。晏殊压抑住内心的紧张,很快写好文章交上去。大家一看,都称赞写得不错。皇上十分高兴,连连夸奖晏殊。当场,皇上授予晏殊一个等同于进士的学位,还吩咐左右给晏殊安排一个官职,先让他锻炼一下,期望他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后来,晏殊的官越做越大,名望也越来越高,可他一直保持着诚实、勤勉的作风。晏殊树立诚实信誉的故事,他的诚实让后人动容。做人就要做诚实的人,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知错就改的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他20岁就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中进士,后来还当过国家的宰相。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编年史。司马光教育孩子十分严格,尤其要求孩子们要做诚实的人,永远不要撒谎。司马光教育孩子的方法很有特点,作为一个长辈,他不怕影响自己的尊严,常常把自己曾犯的错误讲给孩子听。一来能培养孩子们诚实的品格,二来经常提醒自己不犯老错误。一天晚上,他把孙子们召集到书房里讲故事。他笑着说:“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什么呢?”孙子们觉得太简单了,都抢着回答:孝敬父老、仁爱、守信用……司马光拦住他们说:“你们讲得都对。不过,要说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的要求,我看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有了诚实,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君子。今天,我就给你们讲一个诚实的故事。”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伶俐,人们常常夸他是个神童。司马光自己也很得意,觉得自己的确不简单。于是,遇到事情,他总要争强拔尖儿,非要和别的孩子分出个高低才算完。有一回,家里做八宝饭,这是司马光最爱吃的东西。于是他争着要帮忙,仆人就拿出一袋核桃仁,请他把上面的薄皮剥掉。仆人刚要告诉他怎么剥,他拿起口袋就跑掉了。没想到,这层皮如此难剥。他用指甲抠了半天,核桃仁都碎了。正巧,这时姐姐走过来,看见他愁眉苦脸的样子,笑着说:“哈,神童也给难住了。让它治治你的傲气吧!”司马光扭过脸不理睬姐姐,姐姐笑着说:“来,我帮你想个办法,一会儿就能剥完。”司马光说:“谁要你帮!我自己能剥好了!”姐姐走了,司马光急得抓耳挠腮。这时府里的丫头香玉走过来,告诉他:拿一个瓦盆,把核桃仁放进去,再倒上开水一泡,就好剥了。司马光一试,果然很灵,一会儿就都剥完了。司马光想报复一下姐姐,就捧着瓦盆走进屋里,对母亲说:“你们看,我剥了这么多核桃仁。”母亲惊奇地说:“是你剥的吗?”司马光想气姐姐,就昂起头来说:“是我自己剥的,我想个办法,用开水一泡,就好剥了。”话音刚落,姐姐大笑起来说:“你撒谎,香玉已经告诉我了,是她教给你怎么剥的。”父亲听了很生气,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母亲又给他讲了很多诚实的道理,从那以后,司马光再也不敢撒谎了。故事讲完了,孙儿们笑了,还缠着爷爷要听故事。司马光说:“今天,我讲的故事你们一定要记住,你们一定要做个诚实的人。”一个在孩提时代,于不经意中就对家人编过谎话的司马光,后来成为了一个非常诚实的文人士大夫,这是很令人深思的。在他的人生经历里,我们看到了一条极要紧的线索——司马光的父亲,对瞬间发生的“青核桃”事件的及时发现,与及时的严肃教育。

范仲淹封金不纳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他自幼丧父,母亲改嫁,仲淹从小就住在亲戚家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范仲淹虽生活贫寒,但严格要求自己,他诚实忠厚,勤奋刻苦,少年时已远近闻名。为此,人们都愿意和他交朋友。当地,有一位知识广博的老先生,范仲淹常常向他讨教天文地理的知识,那位老先生也很喜欢这个诚实、好学的少年。不久,老先生得了肺病将不久人世。临终前,他对范仲淹说:“我早就看出你是个不寻常的少年,将来一定会干一番大事业,可惜我看不到那一天了。不过,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范仲淹说:“您讲吧,只要我办得到,我一定尽力去办!”老先生严肃地说:“不是尽力去办,而是一定要办到。我要你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勤奋地读书,诚实地做人,将来出去干一番大事。”老先生又拿来一个口袋说:“这里有我祖传提炼‘白金’的秘方,还有一斤炼成的‘白金’。我儿尚小,传给他不放心。现在我把它交给你,希望它日后能对你有所帮助。”范仲淹急忙推辞,老先生已断气。仲淹双手捧着口袋,泪如雨下。他想:我只有发愤苦读,才能不辜负先生这番苦心。从此,他更加勤奋努力,每天都读书到深夜。读书之余,他常常拿出口袋激励自己,但从不想用它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十几年过去了,范仲淹已作了秘阁校理官。一天,他与一位年轻人交谈。原来这位年轻人就是当年那位老先生的儿子,是范仲淹派人专程从老家请来的客人。范仲淹和蔼地对年轻人说道:“听说你读书很用功,很有出息。你父亲若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的。今天请你来,是想了却当年你父亲托付给我的一件事。”说着,范仲淹叫人取来那个珍藏多年的口袋,双手交给年轻人,说:“这是你父亲的遗物,现在是交还给你的时候了。”年轻人站起身来,眼里充满泪水。范仲淹说:“这口袋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你要时时用它来激励自己。记住你父亲留下的话:‘一定要勤奋地读书,诚实地做人。’这才是我这次请你来的真正目的。”送走了年轻人,范仲淹回到书房。老管家说:“李太监想借您的秘方,他可是皇上的红人,您送给了别人可怎么办?”范仲淹轻蔑地说:“他是红人也好,黑人也罢,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就不能昧心私用。这是天经地义,也是我范仲淹做人的信条。”范仲淹不仅做到了对别人诚实,而且做到了对自己的良知诚实,这种诚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所说的“道”,就是相关的法律和纪律。我们在取得财物时,首先要想一想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和纪律要求,然后再决定弃取。不妄取,就是要求我们不随意而取,要在法律和纪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谋取财物。

皇甫绩自责三十板

隋朝有位名臣,名叫皇甫绩。史书上记载过他少年时期勇于认错、严于律己的一则故事。皇甫绩3岁时父亲死了,从此他就在外祖父身边长大。外祖父本来就怜惜小皇甫绩年幼丧父,怕他受人欺负,再加上皇甫绩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因此老人就格外疼爱这个外孙子,总怕他受了什么委屈。尽管这样,皇甫绩自己却很懂事。母亲常常提醒他不要忘了自己是个孤儿,要学会谦让、懂事;要勤奋读书,莫辜负了父亲临终前对他的期望。皇甫绩把母亲的话记在心里,与表哥们相处得很好;他的学习也十分用功,写起文章来,有时连表哥都比不上他。可是,孩子终是孩子,难免贪玩。有一阵子,他们兄弟几个迷上了下棋,经常悄悄溜进谷仓里,摆上棋盘下一阵子,一连好几天没有好好读书。外祖父知道了,很生气。把他们叫了去,训斥了一顿,还让表哥们脱下裤子,挨个趴到板凳上,每人打了30大板。打完后,外祖父瞪着皇甫绩说:“你本来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怎么也跟着学坏呢?这次念你年纪最小,又是初犯,饶你不打。”外祖父走后,几个表哥一边揉着屁股,一边对皇甫绩说:“爷爷就是对你偏心,属你下棋的次数最多。这下好了,害得我们挨打。”皇甫绩羞得脸通红,低着头一声不吭。晚上,母亲听说了这事,流着泪训斥皇甫绩:“虽说外祖父没有责打你,可你自己要知羞耻,要诚实地悔改错误啊!”第二天,皇甫绩找到表哥们,向他们道歉。说明下棋的主要错误在他,却连累了哥哥们挨打,请哥哥们代替外祖父打他30大板。表哥们都笑了,说:“知错就行了,何必一定要挨板子呢?”“不,古书上说:做君子第一条是不能欺骗自己,放纵自己。只有诚实地对待过错,真心地悔改,日后才能有所作为。”表哥们都很感动,可谁也不肯动手。皇甫绩急了,喊道:“挨了打,屁股疼了,就能记住教训。今天你们不打,我就不起来!”表哥们没有办法,只好照办了。外祖父听说了,抚摸着皇甫绩的头说:“你这孩子,真是实心眼啊!”对于自己的行为没有严格的约束,任意放纵,只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最终会一事无成的道理。

吴章不计前嫌

唐朝曾经有个清官,他为人刚正廉洁、诚恳坦白,他就是吴章,字凤举,曾当过太守、御史等职。吴章年幼丧母,父亲娶后娘生下个弟弟。不久父亲也去逝了。后娘带着他和弟弟住在祖父家,因祖父家财产很多,祖父又已是风烛残年,所以,大家互相勾心斗角,常常争得不可开交。吴章喜欢闭门读书,对家里的争斗毫不关心。他胸怀坦荡,志向远大,不愿参与家里财产的争夺,每天沉浸在苦学求知的快乐中。可是,后娘因为吴章是长子,祖父的财产将来就会被吴章继承,所以,常常利用吴章的忠厚诚实欺负他。有一回,吴章的一个朋友遇到了危难,急需用钱脱身。吴章知道从后娘那里要不出钱来,就自己亲手画了几幅扇面,拿出去卖了钱,送给朋友。后娘借此机会,造谣说吴章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还拿家里的古玩字画偷出去卖。这下气坏了祖父,他当着全家人的面责骂吴章,并威胁说要剥夺他读书的机会。这一次,吴章不肯退让了,他据理力争,把事实一条条讲明,反驳后娘的诬告。祖父以为他在强词抵赖,气得要打他。一位亲戚劝吴章低头认个罪算了,吴章却昂着头说:“我光明正大,身正不怕影斜,没有做过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为什么要昧着良心认罪呢?难道长辈们要教我说谎吗?”祖父气得说不出话来,只好叫人先把吴章关在马厩里,又让人出去调查吴章在外面的所作所为。结果,派出去的人回来说的尽是吴章做的好事,卖出去的扇面也被认出是吴章自己所画,并不是家里的古玩字画。正巧,吴章朋友的冤案也得到昭雪,朝廷明令嘉奖这位朋友一家是忠正之士。这一下,祖父明白自己过去是冤枉了这个有才有德的孙儿了,开始怀疑是吴章的后娘在背后捣鬼,很快,祖父就查问出吴章后娘所做的坏事。从此再也不听她的鬼话了。数年之后,祖父去世,已经做官的吴章分到了绝大部分遗产。又过了些日子,吴章听说后娘和弟弟在乡下,只分到了几间旧房和不多的田产,而且日子过得不太如意。吴章不计前嫌,亲自到乡下拜见后娘,并再三劝后娘回家和自己同住,表示自己要奉养她一辈子。后娘惭愧得无地自容,想起过去的事情眼泪不住地流,她向吴章承认了自己过去所做的坏事。后来,吴章把后娘和弟弟接到自己任职的地方住,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在一起生活。谅解是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和思量的处世态度,是清风,是甘泉。拥有这种良好的品质,对朋友,你将带去快乐和轻松;对自己,则将带来一片自在的天空。善于宽容、谅解别人的人,也一定会被别人宽容、谅解。谅解是净化心灵的良药,是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桥梁。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让自己学会大度,学会谅解。如果无法学会谅解,那只能会使矛盾加剧,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恶果。

李贽反虚伪

李贽,字卓吾,人称卓吾先生,是我国明代了不起的思想家。李贽平生最恨的就是虚伪,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贪婪卑鄙的无耻文人。他一生爱好天真、自然,潜心研究佛家经典。正直、诚实的人们尊重他、仰慕他,都愿意同他交朋友。有一次,一个人跑来拜访,想结交李贽,以李贽的鼎鼎大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这人一见李贽,就凑到跟前,先生长,先生短地奉承了一阵,然后,又装模作样地说:“我做官做得真是毫无趣味,想跟随先生,请先生务必指教我一点修身之道。”李贽答道:“我只不过是个村野匹夫,没有什么‘道’可讲,你若诚心来问,我可以告诉你,我只有一个爱好,就是爱清洁,最恨那外面光,内里脏臭的人。”这人一听,知道李贽又在嘲弄他,可还是硬着头皮陪着笑。李贽看他凑在自己的跟前,一副不知羞耻的虚伪样子,心里很反感,就起身换了个离他远点的座位。这人却不知趣,又跑到跟前来讨好。这一下李贽火了,他猛地站起来,说道:“这屋子里怎么忽然变得臭秽不堪了?我最见不得脏臭,请原谅我告辞了!”说完,李贽看也不看那人一眼,径自扬长而去。又有一回,李贽正在湖北麻城的芝佛书院中研究学问。这天,他在街上散步,又被一个虚伪文人缠上了。李贽心里很厌烦,可一下子又甩不掉他。这时,恰巧有几个在书院里读书的书生走过来,身边还跟着几个歌舞伎。这几位书生一见是李贽,都有些不好意思,怕李贽嘲笑他们贪恋女色,不勤奋读书,正想转身溜走时,却被李贽叫住了。李贽微笑着问他们:“几位玩得很开心吧?”那几个书生都红了脸,连连否认,说他们只是偶然碰到歌舞伎,随便说几句话罢了。没想到李贽却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与三两个美色女子饮酒吟诗,总比同那些装腔作势的道学先生在一起要强得多啊!我倒是想和你们一起去痛快一番呢!”李贽又转过脸来,对那个文人说:“参议大人可否也愿同去?”那个虚伪的家伙哪里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歌舞伎在一起玩乐呢。他结结巴巴地推辞地说有事,说完转身就溜掉了。李贽看着他狼狈而去的身影,不禁开怀大笑起来。由于李贽毫不留情地揭露正统文人的虚伪和官场的黑暗,因此招来了统治阶级的怨恨。他们一再迫害李贽,最后终于将这位杰出的思想家害死在狱中。临入狱前,李贽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他预感到自己将长辞人世,怕自己死后,朋友们会为他大办丧事,搞一些毫无意义的浮夸排场。于是,他预先写了篇遗言。他说:“我李卓吾清净纯真而来,还要清净纯真而去。决不沾一丝一毫虚伪、浮夸的俗气。”后来,这位一生追求真诚,反对虚伪的李贽就这样被安葬了。李贽虽有“狂放”的一面,但他不仅不受礼教的束缚,而且常常主动地、积极地与虚伪的礼教做斗争。李贽这种与虚伪做斗争的勇气,很值得我们学习。正“杨花飞入囚人眼,始觉冥司亦有春。”这是明代杰出的法家思想家李贽写于狱中的慷慨激愤的诗句。它抒发了这位法家战士不怕坐牢、不怕杀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洋溢着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李贽反封建思想的特点,总结李贽批孔反儒和当时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封建社会晚期儒法斗争的实质,更好地开展批林批孔斗争,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刘基讲真话

刘基,字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得力的谋臣。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打仗,为人刚正不阿,从不讲违心的假话。朱元璋举起义旗,反抗元朝,三番五次派人请刘基,十分尊重。刘基感激朱元璋的信任,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协助朱元璋打了许多胜仗。终于,朱元璋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明朝,当上了皇帝。有一次,朱元璋想把老丞相李善长撤换掉,就去征求刘基的意见。刘基说:“不好,善长是开国功臣,在大臣中很有威望,能够调和排解大家的矛盾和纠纷。我认为现在不能撤换他。”朱元璋吃惊地说:“善长嫉妒您的声望,多次在背后说您的不是,没想到,您还要为他辩护。”刘基诚恳地说:“善长虽然有一些小毛病,但他的长处也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丞相这个职务,是国家的顶梁柱,目前还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朱元璋心里不以为然,过了些日子,又问刘基:“朕想来想去,必须撤换善长,杨宪这个人怎么样?”杨宪和刘基志趣相投,大家都知道他们是好朋友。朱元璋想,刘基准会赞成。刘基却说:“杨宪博学多识,正直无私,的确具备做丞相的才干。但他器量小,对别人的缺点不能容忍。所以,他没有做丞相的胸怀和气度。”朱元璋很佩服刘基能实事求是地谈论他的朋友,于是又问:“汪广洋合不合适?”刘基毫不犹豫地说:“他的偏执和浅薄比杨宪更厉害,却没有杨宪的公正无私。”“那么胡惟庸又怎么样呢?”胡惟庸野心大,很得朱元璋的信任。他的地位节节上升,谁也不敢得罪他。刘基可不管这一套,他立刻说:“万万不可拜他为相,打个比方说,国家就像一辆车,丞相就像驾辕的马。如果让杨、汪来担这个责任,只不过是跑不稳,或者跑不动罢了。可要是让胡惟庸干的话,就会折断车辕,翻倒大车的。”朱元璋笑了笑说:“其实,谁也比不上先生您最合适。”“陛下过奖了,臣和杨宪一样,疾恶如仇,得罪人太多;而且臣的性格懒散,不习惯做细致繁重的公务。一旦拜相,肯定会辜负陛下的厚望的。依我看,换相的事要从长计议。”朱元璋见刘基一连驳了自己好几个想法,心中着实有点不高兴。可是,刘基讲得有根据,又都是出于公心,毫无私心杂念。但是没过多久,朱元璋还是罢了李善长的相位,任命胡惟庸为左丞相,汪广洋为右丞相。刘基知道后,摇头叹气说:“要是我的预测不应验的话,那就是天下百姓的福气了!”胡、汪二人做丞相后,既嫌刘基妨碍他们的野心,又怀恨刘基说过他们的坏话,就联合起来害死了刘基。后来,汪广洋因玩忽职守被撤职;胡惟庸阴谋造反篡权,被全家抄斩。刘基的预测果然都应验了。这时,朱元璋才相信刘基原先的分析,的确是实事求是,很有远见的。“带头讲”的大气、“积极讲”的勇气、“善于讲”的底气,如此蔚然成风,还有什么样真话不好讲?

汤显祖不受丞相之邀

汤显祖是明朝的大戏剧家,他出生在江西临川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少年时期就喜欢学习,不仅写诗作文出名,而且还爱看天文地理、医药巫术等方面的书籍。因此,20岁时,他就已经是天下知名的才子了。明神宗年间,27岁的汤显祖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参加会试的考生中,有一位是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的儿子。张居正想让儿子考高分,又想使天下人口服心服,于是,他手下人为他出主意:让几个有名望的考生和张居中的儿子一起考中,这样,别人就不敢不服气了。张居正得知汤显祖和沈懋学才华出众,于是派人拿着自己的名帖去请他二人。汤显祖和沈懋学二人本是好友,这次又同来赶考,所以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章。他们当然不知道张居正的用意,只觉得首辅大人主动来请他们,有点不寻常。因为只听说过科举考生在考前去访考官和达官显贵,以求得他们的赏识,以便日后得到提拔和帮助。可从未听说有当官的反来邀请考生的事例。汤显祖心里有点怀疑,对沈懋学说:“听说这次考试,首辅的公子也要参加,这时候他请咱们去,莫非有什么别的用意?”“汤兄,你想得太多了。大概是有人向他提你我的才名,他爱惜人才,想让咱们投到他的门下罢了。再说张居正也是本朝最有作为的首辅,咱们做他的门生也不算委屈吧。”沈懋学说。“我还是不想去。现在面临大考,这时候投在他的门下,将来考官录取时,必然会有所考虑,手下留情。这样考中太不光彩,惹天下正人君子的耻笑。”“咳,考前拜见门师,这是历来的传统,谁会耻笑我们呢?”“要去你去,我汤显祖要凭自己的才学登科,决不依靠权贵!”两人话不投机,谈话就这样不欢而散了。张居正的手下人听说汤显祖不愿来见,就干脆跑来直说:“张大人请你,是赏识你的才气。你要是知趣,这次说不定要取你做个状元呢!”汤显祖一听就来了气,说道:“你回去对大人说,汤显祖感谢大人赏识。可决不敢昧心去做假状元!”结果,沈懋学自己去见了张居正,汤显祖就是没去。考试的结果,沈懋学和张公子都金榜题名,汤显祖落第了。尽管遭受了如此的打击,汤显祖并没有后悔,他认为自己问心无愧,对得起老师多年对自己的教诲。7年之后,他再次赴京赶考。这时张居正已经去世,而现任的两位辅臣是张四维和申时行。说来也巧,张、申两人的儿子又和汤显祖一起参加考试。这两位公子也早就听说汤显祖的名声,跑来想和汤显祖结交,却又遭到了汤的拒绝。还好,这次的主考官还算公正办事,没有受别人的影响。汤显祖终于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中了进士。汤显祖拒绝了达官贵人的垂青,在他看来,投机取巧、蒙骗世人是最可耻的事情。他的这种光明磊落、诚实正直的品德是多么的可贵啊!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曲家。鲁迅曾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深邃的思想与“天纵”的艺术才能的结合,使汤显祖成为站在时代之巅、独领明代剧坛风骚的人物。他拒绝了达官贵人的垂青,在他看来,投机取巧、蒙骗世人是最可耻的事情。他这种光明磊落、诚实正直的品德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唐太宗不隐真相

唐太宗(公元599—649年),即李世民,陕西武功人,李渊次子。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承继帝位。一天散朝后,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房玄龄在闲谈。他们正说着别的什么事,唐太宗忽然问道:“自古以来,国史为什么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呢?”房玄龄回答说:“因为一个正直尽责的史官总是如实地记下君主的功过得失。本朝的君主如果看到国史中记着自己的过失,很容易恼羞成怒,惩办史官,国史就很难撰写了。”唐太宗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写什么,这又没有做错,怎么会得罪君主呢?你去把国史拿来给我看看,朕正想知道自己以前都有哪些错误,好拿来作为鉴戒呢。”房玄龄这下可犯愁了。国史是由他负责监督撰写的,他清清楚楚地知道里面记载着玄武门之变。当时,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杀死了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让唐太宗看到这一段记录,他能不生气吗?因此,房玄龄心里非常不安。但是皇上已经下令了,又不能抗旨不遵。没有办法,房玄龄只好硬着头皮、提心吊胆地把国史拿给唐太宗看。唐太宗把国史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后,对房玄龄说:“其他都还好,只有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没有写清楚……”房玄龄一听,暗暗着急,心想这下真的糟了,看来皇上果然对此不满意。他正琢磨着该怎么回答,忽然听唐太宗又吩咐道:“来人,去把史官叫来!”房玄龄越发着急了。他正想为史官辩解,唐太宗已接着原先的话题说了下去:“撰写国史是为了记录历史,给后人以借鉴,所以一丝一毫也含糊不得,不能因为怕得罪皇上就对真相有所隐瞒。朕要把当时的情形详细地给他们讲一讲,好让他们把遗漏的地方补上。”房玄龄没有想到唐太宗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真是又惊又喜。他由衷地说道:“陛下真是心胸宽广,臣深感佩服!”唐太宗认真地说:“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是迫不得已,这是关系国家安定的大事,没有必要隐瞒。写历史就要告诉后人真实的情况,这样才能够使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朕是一国之君,更要做出表率。朕有责任将历史的真相告知后人。”唐太宗的诚实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尊敬。以后再有什么事,大臣们都敢于直言,朝廷上下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风气,从而才有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写历史就要告诉后人真实的情况,给后人以借鉴。所以必须以事实为准,秉笔直书,据实而录,而不能以个人好恶隐匿真相,否则就是对后人的欺骗,从而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唐太宗李世民不隐瞒历史真相,表现了他作为一代君主的诚实和开明。

郭震的“礼物”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的冬天,安西大都护郭震准备去拜访西突厥的可汗乌质勒。这次会见是郭震第一次以朝廷封疆大使的身份与可汗见面,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郭震准备送给可汗一份厚礼,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诚意。有人建议送贵重的金银珠宝,但郭震认为这样不妥。他解释说:“乌质勒贵为西突厥的首领,并不缺少这些东西。我们送多了,会让他误以为我们自恃富贵,瞧不起他;送少了,又会让他认为我们轻视他。”商量来商量去,最后郭震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说:“我们步行几百里路去他那里。乌质勒一向注重情义,我们这么不辞劳苦去拜访他,最能表达我们的诚意了。这样的‘礼物’不是比任何别的东西都珍贵吗?”就这样,郭震安步当车,带领随从出发了。没走多远,原本晴朗的天突然变了颜色,紧接着,北风呼啸,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不一会儿,漫山遍野白茫茫的一片。雪越下越大、越积越厚,狂风刮得人东倒西歪。郭震一行人顶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行进着。每前进一步,都要比平时多付出几倍的力气。这时有部下提议说:“雪下得太大了,我们不如改日等天晴了再去吧。”郭震断然否决说:“不行!我们已经和可汗约定了时间,怎么可以因为一点困难就背信失约呢?如果连这么一件小事都不讲信义,又怎么能让对方相信我们呢?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赶到那里!”于是,他们翻山越岭,咬紧牙关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约定日子的傍晚时分到达了可汗的驻地。乌质勒已经在帐篷外面等候多时了。看着漫天的大雪和越来越黑的天,他想郭震可能不会来了。这时,身边的人忽然喊道:“可汗!您看,那边走来了几个人,会不会就是唐朝的使臣?”乌质勒仔细望去,见那几个人走得很慢,看样子已经疲惫不堪。他想,肯定是唐朝使臣。于是,乌质勒急忙迎上前去。走到跟前,才发现他们一个个像雪人似的,眉毛、胡子上都结了冰。郭震一边行礼,一边致歉说:“可汗,让您久等了!雪太大,路上不好走,我们来晚了!”乌质勒连连摆手,激动地说:“哪里话,今天你们能来,是我最大的荣耀。早就听说您讲信义,今日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大唐有您这样的人才,是大唐之幸啊!我愿意和您这样的人交朋友。”郭震的诚意深深地感动了可汗,换来了大唐和西突厥更加友好、亲密的关系。诚信乃“国之宝也”,我们古老的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自尊、自重,以诚待人,以信示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任美国波士顿市市长的哈特先生说过:“诚信就像万有引力定律一样,适用于一切领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讲诚信,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要讲诚信,诚信是交往中最为珍贵的礼物。

李固言诚实为官

唐朝中期,科举考试中盛行推举的风气,没有门路很难被选中。当时有个书生叫李固言,出身低微,为人又忠厚老实,虽然自幼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没有人举荐。经人介绍,李固言拜访了一个地位比较低的官员,想请他推举一下。后来这位官员升了职,当了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见李固言的文章不但文笔流畅,而且见解独到,就把李固言选为了状元。李固言在朝廷做官后,仍然保持自己诚实耿直的本性,不像其他官员处事那么圆滑。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从不做不诚实的事情。一次,皇帝唐文宗让李固言宣读诏书,内容是让降职的官员王堪去做太子的宾客,辅佐太子。可是李固言手捧诏书,站立不动。皇帝觉得很奇怪,就问他:“爱卿,你还有什么事吗?”李固言思虑着说:“臣,臣以为此事有些不妥。”皇帝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有何不妥?这件事朕已经决定了,让你宣读你就宣读就是了!”李固言仍然没有宣读诏书,并想如实地对皇帝说出自己的想法。他本来就有些口吃,一着急,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意思才好。皇帝看李固言仍不肯宣读诏书,就生气地离开了朝堂。李固言回去以后,写了一份奏折给皇上:太子乃未来的接班人,应该由有贤德的大臣陪伴,被降职的大臣不适合做太子宾客。皇上看了,觉得有道理,就把王堪改任了。还有一次,文宗皇帝召集群臣议事,他突然问文武百官:“朕听说有些州县的官员不称职,这事是真的吗?”众大臣不知皇上心里想的是什么,又怕得罪人,虽然知道确实有些州县的官员不称职,但是没有人敢说。这时,李固言站出来说:“启禀圣上,臣得知确有这种情况,而且邓州刺史李堪、隋州刺史郑襄尤其不称职。”李堪是朝中大臣郑覃举荐的,他怕李堪的失职对自己不利,就马上站出来辩解:“微臣了解李堪的为人。再说管理那么多事情,有些疏忽是难免的。”李固言还想说些什么,但是文宗皇帝把话题引开了,谈起别的事来。其实,皇上知道李固言是个诚实的人,不会胡说,是郑覃怕受责备才巧言狡辩。可是他怕朝臣之间闹矛盾,不利于国家,就没再追问下去。但李固言的诚实却记在了皇帝的脑子里,不久太宗皇帝就提拔了李固言。后来,诚实的李固言又靠着自己的政绩连连高升,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诚实成就功名,最重要的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诚信者得人心,诚心者得事业,有什么比诚心更重要的呢?

张去华烧契约

张去华,北宋人。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他在科举考试中被宋太祖赵匡胤亲自点为头名状元。可是,由于他为人正直,不善于巴结奉承别人,一直得不到提拔。一天,他陪宋太祖赵匡胤出游,宋太祖问起他的父亲,得知张去华的父亲虽然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贬官,但是却始终教导张去华要正直做人,为国出力。宋太祖听了,有心提拔张去华。不久,张去华被任命为道州通判(负责办案的官)。在道州履任期间,张去华偶然间看中了一座房子。这座房子前后花木掩映,还有一个很大的莲花池,是一个饮酒吟诗的好地方,张去华有心把它买下来。仔细打听,得知房主正急需用钱,五百两纹银就卖,于是张去华就出钱把它买了下来。张去华在这座房子里宴请朋友,赏月吟诗,生活得非常舒心。一天夜里,他见月色很好,就又走到后院,在莲花池旁赏月。忽然,他听见院墙外有人在哭泣,像是一个妇人的哭声,而且声音非常悲切。张去华心想,一个妇人夜间悲泣,肯定是有什么伤心事,说不定自己可以帮帮她,于是便推开后院的便门走了出去。这时,张去华看见一个老妇人正倚墙掩面哭泣。他上前询问道:“老婆婆,您有什么伤心的事,跟我说说,说不定我能帮您想想办法。”老妇人伤心地说:“唉,都是我那不争气的儿子。”然后擦擦眼泪继续说:“这房子原来是我家的祖宅,祖辈相传已经一百多年了。可是,我那混账儿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整天在外面吃喝玩乐,把我丈夫遗留下来的钱财都挥霍一空。前两天,他又赌输了五百两银子,不得不变卖祖宅还债。可是,我在这宅子里住了几十年,快到入土的时候了,却又搬了出去,心里难过,就从乡下回来看看。”张去华想了想说:“这宅子是我买的,您不要再伤心了,以后我再把房子还给您。现在天色已晚,您今夜就在这里暂住一晚吧!”老太太以为张去华是在安慰她,没有把还房子的事当真,但是她很想在这里再住一夜,于是就点头答应了。第二天一早,张去华就派人把老太太的儿子叫来,命令他马上改掉吃喝玩乐的坏毛病,重新做人,靠劳动挣钱,好好奉养母亲;如果能够做到,就把买房子时签的契约烧掉,把房子还给他们母子。老太太的儿子对以前的恶行也很后悔,从那以后真的改掉了坏毛病,靠自己的劳动赡养母亲。于是,张去华就拿出契约,按照当初的约定,当着母子俩的面把契约烧了,自己搬出了那所宅子。张去华不仅诚信做人,而且清廉为官,在道州任职期间依自己的机智和才华处理了很多案子,深得百姓们的好评。诚实守信是做人之道,也是为官之道。《张去华烧契约》的故事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里的一个诚实守信、亲民爱民的良臣形象。张去华是亲民爱民的——一个身居高位的“大官”,不亲民爱民就不会去在意一个老妇人的哭泣,不亲民爱民就不会有对老妇人之子的“训诫”,不亲民爱民就不会有烧毁契约、归还宅院的约定;张去华是诚实守信的——一个身居高位的“大官”,别说是在千余年前的古代,就是在法制健全的当代,他也有千条万条理由不退出自己心仪的宅院,他不需要承诺,更不需要兑现,但是,他承诺了,兑现了。

张孝基还财

张孝基,明朝时期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弘志年间排印的《厚德录》上,记载了有关他的一个诚信故事。张孝基是一个读书人。同乡土的一个有钱人见张孝基为人正直诚实,就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于是张孝基就和富人的女儿结婚了。那个富人有一个儿子,但是儿子品行不端,经常赌博,还时常出入城里的酒楼妓院,挥霍家里的钱财,败坏家里的名声。富人用尽了办法,还是不能使儿子悔改,后来索性把儿子赶出了家门,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富人后来得了重病,张孝基和妻子尽心照料他,给他请医生,买药、熬药、喂药,可病情就是不见好转。有一天,富人把张孝基叫到床前,对他说:“我这人命苦,虽然有万贯家财,可是我儿子不争气,我不得不另找一个财产继承人。我暗中观察你很多年,觉得你人品不错,就决定把这个家托付给你。我怕是活不了几天了,今天我就把家里的事交待一下,死也就安心了。”于是,他让管家拿出账本和家里的金钱财宝,一样一样讲给张孝基听。张孝基一一记下,答应一定帮他管好家里的事。过了些日子,富人真的死了。张孝基遵照老人的嘱咐,把家里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很多年以后,张孝基去城里办事,看见一个乞丐正跪在马路边要饭,仔细一看,原来是富人的儿子——自己的内弟。于是就走上前问:“你愿意浇灌菜园吗?”富人的儿子回答:“如果浇灌菜园子能让我吃饱的话,我愿意。”于是张孝基就把他带回家,让他吃了一顿饱饭,然后就让菜农教他灌溉菜园子。富人的儿子很认真地学,不久就做得很好了。张孝基觉得富人的儿子正在一点一点变好,又想让他做一些新的工作,就问他:“你能管理仓库吗?”富人的儿子说:“能够浇灌菜园子,我已经很满足了,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的劳动吃饭,如果能管理仓库,那更是我的福气啦!我一定会好好管理的!”此后,富人的儿子很认真地管理仓库,半年时间里从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于是张孝基就又教他管家里的账目,富人的儿子不久也学会了。张孝基觉得富人的儿子已经能够独立管理家里的一切事务了。有一天,他对富人的儿子说:“你父亲临死的时候,托付我帮他管理家里的田产、财物,现在你回来了,也学会独立做事了,我想我该把这个家还给你了。”富人的儿子接管了家里的事以后,勤俭持家,还经常帮助村里的穷人,成为乡里的一个好人。古人认为,诚信能使人亲百事成;诚信能使家和万事兴。张孝基无疑是一个诚信之人。因为他正直诚实,同乡的那个富人才会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因为他正直诚实,他的岳父大人才会在临终前把这个家托付给他;也正因为他正直诚实,他才会在后来把这个家再还给那富人的儿子——自己的内弟。

詹谷诚信守诺

清代乾隆年间,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的一个姓陈的老人在上海崇明岛上开了一家当铺,需要雇请一个伙计帮忙,于是就写了一张招聘启事,贴在了当铺门口。不几天,有一位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走进当铺里来。陈老板见有人来,便问道:“先生何事?”那年轻人拱手行礼,并答道:“听说老先生当铺里需要人手,我是看到了门外的招聘启事,特来应聘的!”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本故事的主人公——詹谷。詹谷也曾做过商人,很精通典当行业,因家境贫寒,出来谋生。老人见他相貌堂堂,一副忠厚相,又不乏精明,很有好感;再问他一些典当业的知识,他对答如流,老人更是喜欢,当即决定将詹谷留下试用。詹谷在陈老板的当铺十分勤勉,非常能干,接待顾客诚恳耐心,颇得顾客的好评,来陈家当铺的人也日渐多了起来。但凡詹谷经手的钱财物品,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半年下来,陈家当铺获利丰厚。陈老板十分高兴,庆幸自己找了个好帮手。以后,当铺中的事务大都放心地让詹谷去做,陈老板待他如家人。陈老板正在高兴之际,收到了老家的来信,说他妻子病重,要他火速赶回老家。陈老板闻讯之后,心急如焚,忙着要回家,就将当铺中的事全都托付给詹谷。詹谷说:“先生,这当铺中的事我独自料理恐怕……”陈老板忙说道:“詹谷,我懂你的意思,我也照实说了,如果你是新来乍到,我可能不了解你;但现在你已经来了半年多了,我观察你是诚实君子,万事拜托了,请你千万不要推辞!”詹谷见不好再推辞,就说:“感谢先生的信任,当铺的生意我定尽力维持,您就放心去吧,只是尽可能地快去快回。”有了詹谷的这句话,陈老先生也就可以放心地走了。他先乘船到汉口,再转船沿江而上,一路关山阻隔,道路梗塞,辗转日久,才到家中。陈老先生本来就年老体衰,再加上车船劳顿,家事忧心,回到家后便一病不起,命归黄泉了。上海崇明与四川万县千里迢迢,关山重重,信息不通。陈老板走后,詹谷就独自挑起了经营当铺的重担,不敢有些许松懈。因而当铺经营得很好,大有发展。只是这期间詹谷很想回家看看,探望父母妻儿,但因陈老板没有归来,所以也就一直没有能够回去。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十年过去了。一天,当铺里突然来了个年轻人,与陈老板的相貌十分相似。詹谷一问,才知道是陈老板的儿子。詹谷见了陈家公子,不禁大喜,忙问:“陈老先生可好,什么时候回来?”陈公子说:“家父自从这里回去后即染上重病,不久就去世了。当时我还年幼,无法前来。这些年,实在是有劳您了!”詹谷闻听陈老先生已经过世多年,想起他的知遇之恩,心里一阵难过,不禁潸然泪下。过了一会儿,詹谷镇静下来后,从木柜中取出十年的账簿。陈公子看了一下,见所记账目清清楚楚。然后,詹谷又带陈公子清点实物,一一交接清楚。陈公子大受感动,立即算清詹谷十年薪水,并另赠他四百两银子。詹谷收下了十年的薪水,但对赠送的银子却坚决不收。他说:“受人之恩,理当相报;受人之托,理当守诺。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你也不必再言谢。只是我已经出来十年,如今你来了,还请公子允许我回老家去与家人团聚。”詹谷临行前,还向陈公子殷殷叮嘱当铺的业务,然后背起自己简单的行李,告辞而去。陈公子十分惋惜未能留住詹谷,他看着詹谷离去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真是诚信君子!”要想让人诚信待己,首先要诚信待人;不诚信待人就是把自己推向不义的位置。真诚地待人会为自己赢得更好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大家都知道:村有村规,民有民俗;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我们企业更是如此,它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价值理念。我们的核价值观是: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这一切最为核心的、最为基本的都在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诚信,做事必须守诺。

毕沅离家与回家

毕沅(公元1730—1797年),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清朝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都。毕沅的父亲毕升,进士出身,曾任工部主事,为人坦荡,诚实正直,人们叫他“毕直肠”。由于他过于直率,得罪了皇帝,后来被降职到四川内江县当县令。毕升在任期间,爱民如子,经常降低赋税,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谁料毕升因为过度劳累,竟然病故身亡,临死的时候,他嘱咐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给你们留下万贯家财,但是家里还有几亩田地,节俭些过日子,还是可以养活家里这几口人的。所以,我死后,不要收百姓、乡绅、衙役送的钱财。毕沅还小,人也比较聪明,应该让他好好读书,为国家出力,教育他做一个忠厚诚实的人。”毕沅从小就受家风熏陶,父亲的行为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时刻记着父亲的遗言,发愤读书,诚信做人,成为当地有名的书生。一次,他父亲的同窗好友高士祺来到他家,看望毕沅母子。看到毕家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毕沅人品很好,学问也很高,于是就把小女儿许配给了毕沅。毕沅与高家小女儿结婚以后,两人的感情非常好。但是高家的另外两个女婿都是家财万贯,经常取笑毕沅的贫穷和老实。毕沅面对别人的嘲笑,对妻子说:“从今以后,我发愤读书,一定要考个功名回来,不然我就不进这个家。”妻子以为他在说气话,听了并未介意。没想到,毕沅真的离开了家,在湖畔租了一个小屋,每天在那里专心学习。有一次连降暴雨,他的小屋眼看就要被水给淹了,可是他仍然坐在里面高声读书,竟然不知道外面下雨了,一个打鱼的人看见后高声呼喊,他都没有听到……就这样,毕沅遵守当初的诺言,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终于在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中了状元。只到这时,他才回到了家里。讲诚信就要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即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并把事情实实在在地做好,兑现自己的承诺。单就《毕沅离家与回家》这个故事本身来看,毕沅仅仅因为他的两个连襟经常取笑自己的贫穷和老实而离家,这未必可取。但是,他说到做到,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这一点还是值得称道的。

吴士东乱世守诚信

吴士东,清代徽州商人。顺治、康熙年间,他在苏州阊门外开了一个小店铺。顺治十六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城中百姓惊恐万状,商家也纷纷关上店门四处逃散。就在这时候,一位江西商人满载丝棉织品的货船驶进了苏州城。他看到苏州城里冷冷清清的样子,感觉到这一笔买卖不会像预料之中的那样轻而易举了。船就停靠在阊门外的河里。江西商人走下码头踏上小桥……没一会儿,又回到了码头上——以前的老主顾大都弃店而逃了,他一筹莫展。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江西商人一抬眼看到了吴士东的小铺子。于是他便走了过去。江西商人诉说了自己的难处,想请吴士东帮忙,把他这批货留下。吴士东说:“我这间小铺子,囤不了这么多的货啊!”江西商人说:“囤下多少是多少,剩下来的扔掉也行。不然,要我自己扔,实在是太心痛了呀!”说完这话,江西商人就让人下了货,急急地离开了这是非之地。在这以后的一年多里,吴士东东奔西走,把江西商人的货散发给各地的商家。世道太平了,吴士东碰到再次来苏州的江西商人时,首先的一件事情,便是将上次的货款交到他的手上。江西商人感动不已。此后,吴士东的铺子虽然还是那么小,但是各地的客商都愿意和他交易,他们想亲自感受一下吴士东的诚信,并对这样的诚信表达一种尊敬和向往。诚实是最好的竞争手段,守信是最吸引人的品德;各行各业都有竞争,商业是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之一,要想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曾任美国波士顿市市长的哈特先生说,五十年来,他看到90%的成功生意人都是正直和诚实的人,那些不诚实的生意人大多数都会破产。在我国历史上,徽商所以能“称雄”于商界几百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始终遵循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

皇甫绩自愿挨罚

皇甫绩自小聪明可爱,深得他父亲湖州刺史皇甫道的喜爱。可惜3岁时,皇甫道不幸病故,丢下孤儿寡母撒手而去。皇甫绩的妈妈韦氏只得带着他投奔自己娘家。皇甫绩外祖父韦孝宽,是当地乡绅,儿子孙子一大家子人。和和睦睦住在一起。女儿带着外孙回娘家来住,全家人自然都很高兴。皇甫绩就这样在外祖父身边一年年长大。韦孝宽对孙子们的教育是非常严厉的。孙子们犯了错误,都要以家法处置,从不原谅。可对皇甫绩,总觉得他年幼丧父,就特别怜爱,从不骂他打他。有一段时间,皇甫绩和表哥们迷上了下棋,常常因下棋而偷偷逃学,甚至连功课也不做。本来这几个人都是成绩优秀的好学生,现在成绩突然下降,老师便跑到韦孝宽面前告状。韦孝宽想不到孙儿们竟因贪玩而荒废学业,气得把他们叫到面前厉声责问:“你们知道自己犯错误了吗?”孩子们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认错。“每人抽20鞭,看你们以后还逃学不?”韦孝宽说完,从屋里取来鞭子。孩子们都自动脱下裤子,等着爷爷来打。小皇甫绩也老老实实跪在地上,脱下裤子,他知道自己贪玩荒废了功课不好,是应该受罚挨打的。一个个孙子都打过了,轮到了皇甫绩。韦孝宽走到外孙的身边,看着外孙瘦小羸弱的身子,举起鞭子的手不由得放下来。“可怜的没爹的孩子,我怎么打得下手呢?”外公重重叹了口气,对皇甫绩说:“快给我起来,这回饶了你,下不为例!”表哥们的屁股都被打红了,痛得在那里直叫唤。皇甫绩站在旁边,觉得很不好意思。自己和表哥们同样做错了事,外公却不处罚。他知道外公疼他,心里非常感激,但他想,他不能因为外公的疼爱就放纵自己呀!于是他对表哥们说:“你们也抽我二十下吧!”表哥们刚才心里还有点怨气:“为什么同样犯错误,却不打皇甫绩?爷爷有偏心。”听了皇甫绩的话,大家心里的气顿时都消了,一边揉着打痛的屁股,一边笑着说:“你这个傻瓜,还有自己讨打的?”“不,你们一定要打我二十下,我才会牢牢记住自己的错,以后不会再犯。”皇甫绩一脸认真地对表哥们说。表哥们本以为皇甫绩是为了安慰他们,才要求打他的,其实他是从内心里真正认识了错误,心甘情愿挨打受罚。表哥们听了皇甫绩的话,很是感动,但谁也不肯动手。皇甫绩自己扒下裤子,主动趴到长凳上,央求表哥们:“我从小没有父亲教养,是外公将我养大。如今我却辜负了外公的期望,不能严格管束自己,刻苦读书,将来如何有所作为,报答外公的养育之恩?我求求你们了,一定要狠狠地打,越重越好,痛得我永远不会忘记才好!”韦孝宽听孙子们讲述这件事,心里又疼又爱,感动得老泪横流:“真是个好孩子呀!”从此,对儿孙们更加精心地爱护培养。做人一定要诚实,有错勇于认错,勇于改错,这样才能被人们所赞扬。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刘若宰不隐祖籍

刘若宰,明朝人,祖籍山东水泊梁山。他学问大,在读书人中威望很高,可是一连几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但他仍不灰心,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参加科举考试。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刘若宰又参加了那一年科举考试,这是他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了。在笔试中,他发挥得很好,被主考官选出来参加熹宗皇帝亲自主持的面试。刘若宰经常和一些当时很有声望的文化名人交往,见过很多大世面,于是在熹宗皇帝面前一点儿都不害怕。熹宗皇帝一连提了几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而且声音浑厚清晰。熹宗皇帝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就又随口问了一句:“祖籍哪里?”刘若宰知道皇帝最忌讳起义军,水泊梁山又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起义军的老窝,要是对皇帝说了实话,皇帝肯定会不高兴的,于是就想编个谎话骗过皇帝。可是刘若宰又想一想,“我怎么能不承认自己的祖籍呢?这可是不孝。再说我怎么能说谎呢?”于是,他挺起胸膛说:“回陛下,小民祖籍水泊梁山。”熹宗皇帝一听,脸上的笑容立刻就消失了,严肃地问:“你从小就住在水泊梁山吗?”刘若宰知道熹宗皇帝已经不高兴了,依然照实回答:“小民的祖父和曾祖父住在梁山,到了我父亲时就搬到江苏去了,我是在江苏出生长大的,从来没有去过梁山。”就这样面试结束了,刘若宰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被选为状元了。第二天,皇榜贴出来了,第一名是一个远远比不上他的叫余煌的人。他从第二名开始看,到最后一名也没看到自己的名字。这件事对刘若宰打击很大,可他还是决定参加三年以后举行的下一次殿试。刘若宰在京城里租了一间客房,准备在京城长期住下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叫《金莲传》的书稿,他花了两年时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