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8 05:55:5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

第一编 思想形成期

一、填空题

1周公(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根据周初的政治形势,系统地阐发了以     、敬天保民为主要内容政治思想。【答案】明德慎罚【解析】周公执政期间根据其执政的形势,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出了“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其内容是:惟命不于长,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和敬天保民。

2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     和内省修身,这主要基于他对仁与礼的理解。【答案】克己忍让【解析】孔子仁爱和礼治学说的内容包含着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克己忍让即不强迫别人,在利益面前让着别人。

3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中,     重仁,     重礼,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答案】孟子;荀子【解析】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中孟子主张的是仁义,主张君主要实施仁政;而荀子则是重视礼仪道德,主张以礼和德治国,特别强调礼仪。

4从圣人乱天下的观点出发,     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君主与盗贼实际没有差别。【答案】庄子【解析】庄子主张无为而知,他认为是君主或圣人的统治才造成了天下大乱,所以,现实中的君主和盗贼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5墨子最初受业于     ,后来,由于思想观点不同,转而另辟蹊径,成为墨家的创始人。【答案】儒家【解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他最初是归于儒家的,只是后来由于思想观念不同而另外独辟蹊径,创立了墨家学派。

6在前期法家中,     重视“法”,申不害重视“术”,而慎到重视“势”。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继承的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答案】商鞅【解析】商鞅是秦朝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和法家思想的实施者,他重视法的作用是因为法能定分,法能胜民,法律也是实行富国强兵的保证。

二、判断正误

1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概念。指秦朝以前的历史,自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不包括秦朝。(  )【答案】√【解析】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概念,指秦朝以前的历史。自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不包括秦朝,即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

2荀子是法家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礼治。(  )【答案】×【解析】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人性恶。从性恶论出发,荀子认为社会政治规范意义上的礼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实行礼治,社会才能安定,才能制止人与人之间的争端。由于荀子重视礼,主张实行礼治,所以荀子对礼的认识也远较孔子和孟子深刻。

三、概念题

1民本

答: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之一。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着阶级局限性。但是“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答:“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是西周时期周公的治国思想之一,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惟命不于常”。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它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②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③敬天保民。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要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王朝的统治者应该要做到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同时也要体察民情及慎用刑罚。

3周公的天命不常

答:天命不常是指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周灭商,取决于天命。周公的这一说法有两个方面的用意:①要求周王朝的各级统治者谨慎地治理国家,以免失去天命的佑助;②告诫被征服了的殷商遗民敬从天命,服从周王朝的统治。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它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4孔子的“仁”和“礼”

答:仁和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①孔子所说的仁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涵:a.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b.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c.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②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孔子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5孟子的“仁政”

答: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继承孔子的“仁”思想,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孟子的仁政主张,就是把家庭的仁爱之心推广到整个社会,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其仁政学说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是性善论,其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人民性。“仁政”对当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孟子主张用“仁政”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来说具有一定的空想性。重要的是,“仁政”“以民为本”对当今社会发展影响很大。

6性善论

答:孟子认为的人性善是人的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人性善的根源,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这种本能在根本上决定了人类善良的本性,其立论的依据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孟子的人性论在根本上说是局限的,他完全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没有说明人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人性。

7荀子的“化性起伪”

答:“化性起伪”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的政治思想之一。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是由人的感官欲望和权力欲望引起的,是不合理的,所以,荀子主张人的自私自利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性”是先天的恶性,“伪”是后天的习得,人为地对人性进行矫正的结果。“化性起伪”要依靠四种力量:①用君主权势来压制;②用礼仪来感化;③通过立法来惩治;④用刑法来禁止。

8性恶论

答:荀子的政治思想也是以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为出发点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恶的本性表现在:①人的感官欲望;②权势欲望。荀子认为,人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而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人都有权势欲望。人皆好利,所有的相爱相让都是伪的表现,与人性无关。但他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9老子的道论

答: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在老子看来,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常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道是价值判断的标准,道可以用于品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也可以用于判断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善恶,只有与道的基本精神相符合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由道衍生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却忽略了条件的作用。

10小国寡民

答: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有以下特点:①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②人们生活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器皿,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③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生活十分的封闭。老子的这种政治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相违背的,是不符合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事实,但其中却包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11庄子的至德之世

答:至德之世是庄子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是与禽兽和万物并存,其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人与自然界万物是一体的,完全依赖自然界而存在,人与人没有任何形式的交往,即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理想社会。庄子否认一切文明成果的价值,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12兼相爱,交相利 

答:“兼相爱,交相利”是战国时期墨子的政治思想之一。墨子把“兼相爱,交相利”看做是解决当时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办法。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限制,达到一种人爱爱我、国家和谐的境界。但墨子所说的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墨子所追求的这种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兼爱”,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13尚同

答:尚同是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尚同”的提出源自天下动乱和战乱和相对主义真理观,它的内容主要是在在君主和尚贤的基础上“立统一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在墨子看来,在世界上并没有客观的真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14商鞅的“刑无等级”

答:“刑无等级”是战国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商鞅提出的法治实施原则。商鞅认为,由法律至公的性质决定法律必须为全体臣民所共守。“刑无等级”就是在法律执行过程中,除君主以外,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此外,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原则也不得与国家的法律相违背,道德意义上的楷模,同样不能逃避法律的制裁。商鞅提出法律面前“刑无等级”体现出了社会的进步性,但是“刑无等级”并不是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在任何时候,专制君主在法律的制裁范围之外。

15隆礼重法

答:隆礼重法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的政治思想之一。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自私自利的人性是不合理的,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矫正即“伪”。对人本性的矫正需要礼仪的教化和法的约束作用,因此提出隆礼重法的主张。荀子主张礼治,但也提出了法的概念,认为法律对于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礼是起着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法是为了实现礼的原则而运用的手段。荀子的礼治思想,实际上是主张礼法并用,法律的作用与礼的根本差别在于:礼对于人民起着教化、规范的作用,而法则有着刑杀、惩罚的职能。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继承儒家思想的礼治,孕育了法的概念,开创了儒法合流之先河。

16法家的法术势

答:韩非认为,法术势是相辅相成的。法律是用文字形式肯定下来的,以民众为统治对象的,公开的成文法。治理国家必须实行法治,坚持法不阿贵的原则。术,是君主驾驶群臣,考察群臣的手段,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势,就是权势,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是君主云用法和术的前提。韩非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是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利益为出发点的极端专制主义理论。

17儒家学派

答: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儒家学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②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③以孔子为师。儒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是道德哲学。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起源发展于先秦,巩固于西汉,三教合一于隋朝,复兴于宋朝,发展于明末清初,到20世纪的新儒学,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儒家学派的思想作为传统文化核心,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中国的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8道家学派

答: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除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以外,战国时期出现了关尹、田骈、列御寇、庄周等较有影响的思想家,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庄周。道家的代表作包括《老子》《庄子》。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在道家学派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最理想的状态,因此道家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因此,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至德之世。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法家学派

答:法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学派,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激进的学派。战国时期的法家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在前期法家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的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法家的政治思想。法家思想具有以下特点:①重视法律的作用;②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运用法术势进行政治统治;③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④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法家学派思想对我国影响很大,是我国今天依法治国的思想源泉。

20《公羊传》(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研)

答:《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包含着一些可供人们发挥的历史思想:①《公羊传》认为孔子在《春秋经》中贯穿了“大一统”、“拨乱反正”等政治“大义”;②《公羊传》又包含有历史变易观点,人们可以据之推演,划分历史的发展阶段;③《公羊传》专讲“微言大义”。总括来说,《公羊传》的历史哲学具有政治性、变易性和可比附性三大特点,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多见。《公羊传》的主要精神是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镇压的一面,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大一统”服务。《公羊传》尤为今文经学派所推崇,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历代今文经学家都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21法家思想(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研)

答: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法家是最激进的一派。战国时期的法家,依其生活的时代,可以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在前期法家中,商鞅重视“法”,申不害重视“术”,而慎到重视“势”。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的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法家的政治思想。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法家思想的特点包括:①重视法律的作用;②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③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④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四、简答题

1简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答: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1)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儒家政治思想、道家政治思想、墨家政治思想、法家政治思想,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中华文化典籍。(2)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逐步确立了,同时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中国政治思想进一步发展。(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①受这一时期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出现以朱熹、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政治思想。

②受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影响,出现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时期。对政治思想进行反思,出先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潮。(5)思想转型期,步入近代时期。西方思想的传入使政治思想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6)思想变革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终结,出现反映社会变革的思想即辛亥革命思想。

2简述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答:中国思想史的特点有如下特点:(1)重实际而不尚玄理。重视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而虚于玄理。(2)多因袭,少创造,注重经学形式,以注经阐释己意。多借鉴继承前人的作品,少有自然创新。(3)重辩证思维(儒、道、释等)。(4)重政治与民本思想的结合。政治和民本思想统一于思想史中,即重视统治地位,又重视百姓民生。(5)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自然哲学成分少。道德伦理和政治思想相结合,伦理溶于政治思想之中,政治思想也包含着伦理思想。

3简述先秦“四民分居定业论”(管仲)。

答:(1)“四民分居定业论”是齐国管仲政治主张之一。(2)原因:认为民杂居在一块容易混乱,导致社会不稳定。(3)主要内容:运用行政权力将(士农工商)按职业划分居地,户籍制度进行严格管理。(4)目的:使民心安。相语以事,相亦以巧,相陈以功。

4简述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

答: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包括两方面,即祖先崇拜的观念;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1)祖先崇拜的观念

商代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对于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商王通过祭祀先公先王说明商王手中的权力来自先公先王,从而使现实的君主专制统治获得充分的合法性。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2)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

在商代,随着君权的不断强化,人们最初的祖先崇拜观念也发展成为王权至上的观念。即由祖先崇拜到王权至上而获得政治统治权和政治合法性,它实际上是春秋战国以后君权天授或君权神授观念的萌芽。商代的王权至上观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但是,商代后期的王权至上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基本的发展路向。

5简述周公的敬天保民思想。

答:敬天保民,即敬从天命、怀保小民。敬从天命的关键在于保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佑助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所以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认为,要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王朝的统治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周公强调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不能贪图安逸和享受,要做到勤政爱民,不能荒怠政事。(2)要体察民情

周公认为,治理民众是十分严肃的事情,统治者应该谨慎小心,一刻也不可荒怠。要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得以巩固,就必须使民众安乐,而能否使民众安乐,则在于统治者能否体察民情。体察民情,不能局限于了解民众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3)要慎用刑罚

周公认为,刑罚是国家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周公主张统治者应该修明自己的道德,慎用刑罚。周公还认为,专制国家动用刑罚的目的在于惩恶劝善,因此,在使用刑罚时应该以善为怀。

6简述孔子的德治主张。

答: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而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所以,统治者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的途径。孔子的德治主张包含下列内容:(1)礼治与正名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礼治主要是统治者的责任,统治者应遵循礼的基本精神来治理国家。礼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孔子还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治理国家的人。他认为财富不均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孔子主张实行平均主义的政策的目的是让民众能够共同富裕。孔子的平均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4)愚民政策

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其前提是人与人之间存在智力上的差别,显然,这种思想实质就是由贤明君主对于愚昧的民众的政治统治。

7简述孔子的人生哲学。

答: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这是基于对仁与礼的理解。(1)克己忍让是最高尚的道德和具体体现。

孔子认为,辞让和忍让是道德的最高点,百姓和官吏如果能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不计个人得失,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便都迎刃而解了,从克己忍让的认识出发,孔子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自己想要获得的利益,应该首先让别人获得。(2)内省修身是达到高尚品质的重要途径。

孔子所强调的内省,实际上就是要人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反省自己是否有过失,特别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能在别人身上找原因。(3)孔子的人生哲学,尽管对于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在主导的方面,他并不是教育人们去积极地改造社会,不是倡导对于恶的政治势力进行抗争。所以,孔子人生哲学的消极影响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8简要回答孟子的君主权力合法性的理论。

答: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王权合法性理论。孟子将道德品质作为划分人群的标准。他认为天子必须是“天与人归”,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君主的个人品质。合法性理论从本质上说是对政权存在的道德合理性的认识,属于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取得政权的合法性的途径有三方面:(1)变置,其行使前提是现任君主有大过又不纳谏;(2)禅让,前提是君主的儿子不消,失去继承祖业的合法性,前任君主将均为传给外姓圣人;(3)圣人革命,当君主变成“残贼仁义”的“一夫”时,圣人必然会愤然而其从外部摧毁暴君的统治。

9什么是“王道”?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有什么联系?

答:(1)王道

王道就是历史上存在过尧舜等圣人治国的一些制度和方法,即王走的道路、正确的道路、正确的方法。具体来说,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王道世界最终是一种人人均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努力奉行仁义的社会。(2)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的联系

孟子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是君主实施仁政的内在动力,为王道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仁政的理想最终指向了“王道”,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仁政是王道学说的中心思想与先决条件。今天仍然强调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新时代的仁政与王道思想。

10为什么说孟子对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片面的。

答:(1)孟子认为人性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人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2)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本能在根本上决定了人类善良的本性。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在良知良能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因此,以良知良能为基础的人性也没有什么差别。对此,孟子从人的感官的共同特征推论人性善的普遍性。(3)孟子对人性论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片面的,即其具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②人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孟子却忽略了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属性;

③用抽象的人性代替了具体的人性,抹杀了人在人性上的差别,实际上并没有准确地说明人性。

11为什么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殊途同归?

答:(1)孟子认为人性善取决于人皆有不忍之心,这是先验的良知良能,是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或者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他只看到了在血缘关系下父子兄弟之间仁爱的一面。所以,他认为人本性是善的。(2)荀子认为人性恶,因为人皆好利,皆有感官欲望以及权势欲望,他看到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争夺,所以,他认为人本性是恶的。但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界。(3)所以,在这一点上,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形上论实际上是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性善,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是想通过对人恶的本性的矫正,最后同样达到善的境界。二者的归宿,同样是人的修身,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后者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制约。

12简述荀子的礼治主张。

答:从性恶论出发,荀子认为社会政治规范意义上的礼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实行礼治,社会才能安定,才能制止人与人之间的争端。(1)礼的起源

荀子指出在礼的产生过程中,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起了作用:①客观上人与人之间利欲的冲突,利欲冲突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动乱的结果则是人的贫穷;②圣人的创造,即先王制礼,其目的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利益上的冲突,防止社会动乱导致民众贫穷。(2)礼的作用

荀子从国家与法的角度来认识礼的作用,在荀子看来,礼不仅仅是单纯的做人准则,更重要的是礼是为政的大节。礼的作用不仅是指导、约束个人的修身,更重要的是它是国家政治的需要,统治者要通过礼来实现自己的统治。(3)关于礼与法的关系

荀子是儒家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礼是起着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法是为了实现礼的原则而运用的手段。礼是第一重要的,是制定法律的遵循,主张礼法并用。(4)关于礼治和人治

荀子认为实行礼治的关键在于人。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礼与法执行得好与坏,取决于执行法的人。为政由人,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5)关于礼治的具体内容

基于对礼的本质的认识,荀子提出了礼治的具体内容如下:

①法后王。法后王的基本内容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

②尚贤使能。在用人问题上,荀子主张尚贤使能,认为这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贤能有两个标准:一是道德标准;二是个人的才能。在用人的原则上,荀子主张根据人的才能而决定取舍。

③富国富民。荀子认为达到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包括:用礼调节人的物质欲求;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通过薄税敛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13简述荀子的社会观。

答:(1)荀子对于社会的基本看法是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前提。荀子认为,占据着自然界的制高点,促使人能够群聚、组成社会的力量就是义,这是人与其他物类差别的最根本标志。(2)由于义的作用,人不仅能群,而且能辨,最主要的是指亲疏上下之分。这样,人的群体又在根本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群体。荀子特别注重人的社会性,在荀子看来,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人必须在群体中才能生活,但是,人群又不是绝对地完美无缺的,人的群体中存在着一种破坏力量,即人性恶。人与人之间由于在物质利益上的冲突,必然引起争端,如果冲突与争夺得不到抑制,人的群体也将遭到破坏,因此,又需要另一种力量来合群。(3)荀子人与动物明显区别的社会观有一定的合理性,荀子社会观的出发点,是人性恶的理论。因而,其归宿又无法避免地回到君主专制制度上来。这是荀子无法摆脱的历史局限性。同时,由于认识水平的原因,荀子把维系人类社会的因素仅仅归结于道义的原则,却忽略了人的共同经济生活这一决定性的因素。荀子社会观的片面性,决定于他的社会理论的出发点,性恶论本身就是片面的。

14简述荀子的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答:(1)荀子认为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两个:肉体生命的延续和精神对肉体的超越。在这两个问题上君主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了让君主顺利地完成责任,就必须赋予他更尊崇的社会地位和更大的政治权力。(2)虽然荀子所强调的外在权威包括礼法,但对礼法的强调最终仍归结为对君主权力的尊崇上,其理解有如下三点:①从礼法功能上看,礼仪没有主动性,只有在君主运用它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②从礼法与君主的关系上看,圣人创造礼法,是礼法的化身;③尊君师是礼的核心内容。(3)与孟子一样,荀子认为圣人理所应当具有成王的合法性。其特点在于为了仁的原则可以对君臣伦理进行不得已的“权”。孟子强调成王的现实可能性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合法性理论本应具有的道德判断意义。荀子强调从最终能否成王的结果来判断,就将孟子的“得人心者得天下”转化为“得天下者必得人心”,从而使价值判断彻底服从现实政治运作的铁律。

15简要谈谈你对人治主义和道义至上论的理解。

答:(1)人治主义是儒家创立的中国古代治国理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儒家的人治主义对于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就是在现代社会倡导的法治,也需要建立在人治基础上,需要重视人的道德发展,需要思想道德建设。(2)政治问题最终都要被意识形态化,归结为宗教人伦问题,荀子在政治上坚持道义至上论。

16简述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

答:老子的政治理想可以概括为“小国寡民”。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具有下列特征:(1)国家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2)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器具;(3)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4)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老子认为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规范、礼仪制度都没有价值。他之所以把小国寡民作为理想中的社会,根本上取决于他的社会认知意向。老子运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他认为人类社会不是进化的而是倒退的,人老子的思想具有浓重的复古倾向。

17法家学派有何特点。

答:法家学派有如下特点:(1)重视法律的作用。他们主张依法治国,一断于法。在执法上主张赏罚严明,且轻罪重罚,忽视德治的作用。(2)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主张君主专断独裁,操法术势三柄,驾驶民臣统治民众。(3)主张实行富国强兵政策。法家认为耕战富国强兵的根本途径,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养战,农战结合。(4)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法家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也因此缺乏社会批判精神。认为远古不如当今,试图对传统的政治进行全面的变革。

18简述慎到的政治思想理论。

答:慎到认为,权势对于君主专制统治是最为重要。君主掌握权力才能成为君主,君主专制统治是必须的,而国家权力也必须是一元的。君臣关系本质是一种权衡关系,关键在于谁手中有更大的权力。

慎到认为,君主巩固自己手中权势的要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不尊贤

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问题。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儒家、墨家都主张尚贤,可是慎到却站在君主的立场上。他认为,君主如果尚贤,其结果必然是使贤人在民众中养成声望,在客观上为君主自己树立了一个敌手,降低了君主的政治威信。(2)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

慎到认为,君主要使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至于旁落,最重要的一点是设法使自己在民众中树立威信,利用小农的盲目崇拜的政治心理来挟制臣下,巩固政治统治。慎到的这一观点,为后世的专制君主提供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统治经验。(3)君主无为以治臣下

慎到认为,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必须善于运用权术,以权术驾驭臣下。慎到所说的权术,可以概括为君逸乐而臣任劳的统治术。也就是说,君主治理国家,应该尽量发挥臣下的作用,让臣下尽量把事情做好,而君主则坐收其利。

19简述申不害的术治理论。

答:申不害是战国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在法、术、势三者中,权术对于君主专制统治最为重要。术的本意是权术。申不害认为,专制君主要用权术来驾驭臣下,因为对君主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群臣。君主用术驾驭臣下,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正名责实

申不害认为,君主应该明确群臣各自的职分,只有这样群臣才能勤恳地为君主做事。正名责实的目的是控制臣下的行为,使臣下恪守自己的职分,不得违背君主的意志,不得有任何主观能动性。(2)示天下以无为

无为是申不害借用了道家学派的这一概念,并且赋予其新的含义,使之成为君主愚弄臣下的一种手段。申不害认为,为了使臣下无机可乘,君主应该装得高深莫测,对于任何事情都不置可否。总之,聪明的君主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露声色,统观全局,洞悉一切。(3)申不害的术治理论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提出的为君主专制政治服务的政治理论。其主观目的是维护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他的术治理论虽然更接近于专制政治的实质,但是,它却为后来的统治者和政治野心家玩弄权术提供了思想武器。

20简述商鞅的历史观、人性论和耕战思想。

答:(1)商鞅的历史观

①商鞅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每个时代的社会制度都有其内在矛盾;

②商鞅正确认识到历史上的每个时代都具有其政治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决定于当时的历史条件;

③历史是不断进化的过程,商鞅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的出路不在于法古,而在于变法更礼。(2)商鞅的人性论

①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人性好利主要表现在人的生存欲望和生存需求,因此每一个人在利弊之间都要趋利避害;

②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形成的,人性好利政治上追求爵禄,经济上追求田宅;

③商鞅的人性论有其合理的一面,商鞅对于人性的理解,以及利用人的本性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观点,也适应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需要。(3)商鞅的耕战思想

①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商鞅认为国家的强盛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而耕战则是政治、经济实力的象征。处理好耕战,国家即可富强。

②商鞅的耕战思想,就其具体主张来说,确实近于残酷,但是,耕战又是战国时期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商鞅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耕战思想指导下,秦国迅速地走上了统一中国的道路。商鞅的耕战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1简述韩非的历史进化论、人性好利论和君主至上论。

答:韩非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成果,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理论,也明显地接受了荀子和老庄的影响。韩非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论,在国家的权力结构上,韩非主张实行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操法术势三柄,以之驾驭臣下和统治人民。韩非的政治思想对秦国的政治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历史进化论

韩非的历史观大体上继承了商鞅的历史进化论,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时期,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韩非对于这些历史时代特征的概括并不准确,但他认识历史的思维路向显然是正确的。韩非认为,从上古到当今,从以下几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①物质财富供求关系的变化。韩非认为,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物质财富增长的速度,物质财富的供求关系也因此而发生了变化。

②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韩非指出,古代天子的权势,尚且不如当今的县令。(2)人性好利论

①韩非的人性论,部分地受了荀子的性恶论的影响,同时,也继承了商鞅的人性好利的观点。韩非认为,人的好利主要是根源于人们的生存需要,儒家所说的仁义道德是不可靠的。韩非子认为,人的好利本性根源于人的生存本能,因此,人性不仅不应该矫正,而且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不好利的人。

②韩非的这一思想是基于对人性的现实主义思考,人们行为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利益,而不是道德。人类的需求和物质供给之间的矛盾是造成人类历史运动的基本原因。政治就是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活动,必须服从于现实需要,而不能以道德原则为出发点。(3)君主至上论

①韩非站在极端君主专制制度的立场,认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主张一切从君主的利益出发,臣下的利益应该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民众的价值就在于能为君主所利用。韩非认为君主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必须从根本上剥夺臣民的利益,把他们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

②在战国时代,韩非的君主至上论对于加强君权对于结束割据分裂的历史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以至于最终完成统一事业,固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韩非却在这样的认识路线上走得太远了。

22简要回答韩非的法治与术治的关系。

答:(1)含义

①法治,即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实行法治的具体原则包括:法一而固;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

②术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神秘、决策、御臣和抑制重臣之术;

b.大臣不能掌握兵权;

c.禁止大臣结党营私;

d.人权和财权不能给大臣。(2)联系

法治和术治的实施目的都是为了造成臣子对君主的绝对依附关系,并由此维护君主利益。(3)区别

①韩非主张尚法不尚贤,制定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才是治国之根本。有利于君主的人为之势是韩非法治的根本目的,君主应该实行法治与术治结合。

②法强调的是制度,要让臣民一丝不苟地遵守;术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运用中的技巧,决不能让别人摸到痕迹。

23简评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主张。(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研)

答:孔子说:“周朝借鉴了夏朝和商朝的礼义制度,制订了自己华美繁盛的制度,我主张跟随在周朝的礼义制度之后来求变化。”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孔子说:夏朝和殷商治理天下,都有自己的典章法制和礼乐,但是他们的立法并不尽善尽美,他们的流弊使制度偏失了中道。夏朝崇尚忠诚,殷商崇尚质朴和鬼神。自从周朝兴起以来,有文王和武王这样的明君,有周公这样的良相,于是考察夏商两代的礼制,或者去除其中过分的内容,或者增加其中不足的内容,所制定的制度和仪规纤细入微,面面俱到,不论在朝廷之上,在诸侯国中,还是在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能做到尽善尽美。礼制的繁盛程度,失夏商两代不能企及的。我生于周朝,是周的子民,对于朝代的礼制,本应当遵守不悖,何况又是这样完美的礼制呢。所以我应当尊崇的,只有周礼而已。看孔子当时的修为,礼乐选择最好的,梦寐之间不能忘记周公,用心修订鲁史,尊崇天道,堪称后世的楷模。

24简述中国历史上政治研究的特点。(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研)

答:中国历史上对于政治问题的研究源远流长。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从秦汉到明代中叶、从明代中叶至清代期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研究,主要具有两个明显特征:综合性和主题稳定。数千年来的中国政治研究,在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可归纳为:(1)范式单一

从西周、春秋战国起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研究,到秦、汉时期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的,糅合法、道及其他各家的思想与方法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在中国政治研究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直到为近代新的政治研究范式所替代。(2)注重世事

中国历代政治研究较为注重对人与现实政治的研究,如人性、人与社会、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施政方略等,在研究中有广泛的政治化倾向和浓厚的“经世致用”倾向,而疏于对国家、权力、体制等政治形式的研究。(3)强调布政

在对人与现实政治的研究中,中国历代政治研究者注重的是对治国之道及其合理性的研究,包括治国战略、施政方策、权力运用、选才用人以及它们与政治哲学范畴的关系等,而不注重研究政治体制的合理性问题。(4)侧重伦理

受到单一范式的影响,中国历代政治研究者在研究治国之道时,侧重于对伦理调控手段的研究。虽然政治运作中的“阳儒阴法”,使法理调控在政治研究中占有一定地位,但与伦理调控相比,法理调控长期被置于次要地位。(5)学科界线模糊

由于中国历代学科分化不明显,由于单一范式的影响和偏重伦理研究,历代政治研究一直与哲学、伦理学、历史学合为一体,学科界线极不明确,未能确立独立的学科地位。

25中国儒家和法家思想中德法的异同。(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研)

答:儒家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是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做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自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理想社会,而臻于治平。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儒家重义轻利,强调正确的义利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儒家倡的礼崇尚节制,杜绝争乱,使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是一种伦常的理想,渴望建立起儒家理想的西周初年的政治统治。

法家认为,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主张“以法治国”、“一断于法”。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在执法上,主张赏罚分明,轻罪重罚。重视法律作用忽视仁义、教化。在人性论观念上,法家承续荀子人性恶的思想他们认为,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在义利观上,从物质生活中寻求。法家道德的根源,肯定了“利”对“义”的决定性意义。不仅如此,法家还认为道德观念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法家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利,主张君主利用法、术、势来家与群臣,统治民众。法家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在法家的“强国强民”理论上,体现了国家与人民的权利义务界限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法家主张无限的扩大国家权利而缩小人民的利益,这会导致严重的危机。

总之,儒家以礼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法家以法律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儒家以道德为维持礼之力量,法家以法律制裁为推行法律之力量。

五、论述题

1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答: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重要的政治思想。治理国家要注重民心问题,民心的向背关系到社稷安危。如“以民为本”“仁政”等都是重民思想。探究这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1)重民思想的萌芽、发展及完善

①周朝周公 “敬天保民”是古代重民思想的萌芽。周公认为敬天的关键在于保民,统治者要体察民情,慎用刑法;了解民众疾苦,体察民众心理,才能顺应天命维护周朝统治。

②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子产提出 “视民如子”的观点,运用经济手段“相地而衰征”使民仓禀实而知礼节,把重民思想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 

③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重民思想上表现为“养民”。他在经济上提出惠民使民足食,在政治上提出宽民,即反对苛政的德政,重视民意。

④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思想,建立以“仁政”为核心的重民思想体系。其思想主要表现为:

a.在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孟子提出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轻刑罚等;

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是政权转移的最后决定力量,民心的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下提出了依据民意选贤举能。

⑤荀子继承了以民为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论,认为民本就是爱民恤民,富民利民;他第一次把国家的赋税制度与社会生产和富国富民结合,站在国家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去解释国家的经济政策。他的思想和政策使广大民众大大受益。

⑥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重民思想。

a.“兼爱”,即他主张爱他人,爱国家,使社会达到一个和睦理想的社会。

b.“交相利”,即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c.“非攻”,即战争都是不义的,反对战争带来的灾难。

d.从爱惜民力出发,他还提出了“节用”、“节葬”的要求。

⑦老子提出反对战争,反对封建专制的暴政,主张不贵难得之货、慎征伐等思想。其核心思想体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中。老子既反映民众的愿望,又兼顾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起到上下调和的作用。

⑧唐代贞观统治集团是民本思想发展的高潮。李世民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特别注重君民、民国的关系,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命题。李世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而且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⑨宋代朱熹提出“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他认为要维护封建统治,就要获得民心,而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足食的首要问题务农。朱熹的重农思想满足了人们需要,对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有很大的影响。

⑩宋明王守仁提出“明德亲民”政治思想,即发扬内心光明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明德为体,亲民为用,体用兼备,从而达到大治。王守仁的“明德亲民”政治思想体现了重民思想。

⑪黄宗羲提出的“君为民害”论、“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其三论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既是继承也是超越,因而可称之为“新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在法治上反对一家之法,反对天下之法;在经济上提出了“工商皆本”“均田”“齐税”等主张。(2)重民思想的评价及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是在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中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重民思想,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民思想对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①在政治上,吸收重民思想的合理成分,继续坚持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在公民思想意识方面,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官民意识”、“官本思想”。

③在经济上,吸收重民思想的“轻徭薄赋”“置民之产”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有重大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告诉我们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以维护社会安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④在和谐社会建设上,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试论述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

答:周公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根据周初的政治形势,周公系统地阐发了以“明德慎罚、敬天保民”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惟命不于常”“惟命不于常”,即要牢记天命不常的道理,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周公的这一说法有两大作用:

①要求周王朝的各级统治者谨慎地治理国家,以免失去天命的佑助。

②告诫被征服了的殷商遗民敬从天命,服从周王朝的统治。(2)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①在周公的政治思想中,天命是可知的客体。周公认为,天命与民情是一体的,只有通过民情才能洞悉上天的意志。天命与人事是一体的,对于统治者来说,要想知道能否得到天的佑助,只有体察民情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

②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周公虽然并没有否定天的意志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但是也没有人为地把天命神秘化,而是强调从民情中体察天命。(3)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即敬从天命、怀保小民。敬从天命的关键在于保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佑助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所以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认为,要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王朝的统治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周公认为,周王朝的统治者应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发愤图强,绝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②要体察民情

周公认为,治理民众是十分严肃的事情,统治者应该谨慎小心,使民众安乐,体察民情。了解民众的疾苦,体察民众的心理,给人民以实惠和好处。

③要慎用刑罚

周公认为,刑罚是国家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商王朝后期滥用刑罚,导致民怨沸腾,是应该汲取的历史教训。因此,周公主张统治者应该修明自己的道德,慎用刑罚。

3试论述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及评价。

答: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老子看来,无为是最高的境界,是达到道的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无为政治也是最符合道的原则的政治。他认为无为政治可以使民众保持质朴良善的品质。(1)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认为,社会道德的沦丧,在于人有争夺之心,而纷争之心的根源则在于尚贤,实际上,民有争心,个人私欲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私有财产的积聚,这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他主张不尚贤,民众之间不争利。

②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中之所以盗贼多有,一方面是法令滋彰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人为地使一些难以获得的货物变得贵重,提高了难得之货的价值,所以,才刺激了一些人的欲望,进而产生了盗贼。因此,老子主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③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不安,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礼义制度和文化知识。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不仅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反而在客观上导致了人类道德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所以,治理国家的要诀是取消文化,不以智治国。

④慎征伐

老子认为,在任何时候,战争都是天下无道的表现。因此,老子主张专制国家的统治者对待战争应该慎重,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发动战争。所以,想要得志于天下的统治者,就不能随意地发动战争。同时,老子认为,战争的直接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凋敝,因此统治者应该谨慎地对待战争。(2)评价

①进步性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比如反对战争,反对专制国家的横征暴敛。其实质是通过统治者的无为使民众变得无知无欲,从而有利于专制国家的政治统治。本质上无为是以扼杀民智为目的,无不为是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代价。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归根结底是为了专制主义统治而服务的。

②局限性

老子是用社会历史倒退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在无为而治的政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