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公开课——军事文化五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8 08:03:55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世化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文化公开课——军事文化五讲

中华文化公开课——军事文化五讲试读:

前言

中国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在世界军事史上拥有杰出的成就,它们不仅是战争经验的总结,也是智慧的结晶。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前22世纪),中国已经建立了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奴隶制王朝夏朝。后来夏朝的统治越来越腐朽,遭到其他部族的反抗,其中“商”强大起来,爆发了争夺统治权的“鸣条之战”,这是史料中较为明确记载的上古战争之一。鸣条之战的结果是商部族获胜,推翻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代的军事力量相比夏朝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青铜冶炼水平的进步,为兵器的进步提供了优良的材质。商代青铜的冶炼水平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并未大规模地用青铜兵器装备军队,真正广泛使用青铜兵器的时代是西周和春秋时期,并一直和铁质兵器共同使用,持续到汉初才彻底被铁兵器所替代。

商周交替的时代,中国诞生了第一个谋略大师——姜太公。他不但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周部族,并且直接参加和指挥了周灭商的战争——牧野之战。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已经诞生了一批军事著作,如《军志》《军政》,虽已失传,但仍然可从《左传》《孙子兵法》等典籍中看到一些只言片语。夏商周时期的作战方式主要是车战。车战对战车的协调性要求很高,要求行动统一,严格管理,各个作战单元之间高度配合。车战的方式主导了夏商周,以及后来的春秋和战国时代,直到新的兵种骑兵出现,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春秋和战国时代是中国军事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代,不但诞生了先轸、孙武、伍子胥、吴起、孙膑、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等军事家,还诞生了一大批军事著作,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等军事著作。尤其是《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受到历代军事家的推崇,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孙子兵法》的出现,标志着封建时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地阐述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从前221年秦朝建立,至1911年,中国经历了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和更迭。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先秦的军事思想依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另外,由于各个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军事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秦汉以来,兵种和兵器装备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但出现了重装骑兵、轻骑兵、攻城部队,而且出现了专门的舟桥部队和水师,这就要求步、骑、水军的协同作战,使战略战术都得到高度的发展。

在中国的军事史上,《孙子兵法》的诞生、车战转变为骑兵作战、防御性的内线作战转变为远程奔袭的外线作战、冷兵器转变为冷兵器和火器并行是四个划时代的进步。《孙子兵法》的诞生标志着军事行动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优秀的将帅能够从微妙的变化中洞察到战局的瞬息万变,对战争有了规律性的认识。柏举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都是基于对战争的客观认识,并作出正确决策和指挥而获得的胜利。车战转变为骑兵作战,主要是马具的成熟,尤其是马镫和马鞍的发明,使得重装骑兵能够保持平衡,轻骑兵能够千里奔袭。这一划时代的贡献归功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赵国“胡服骑射”后使得其他六国意识到了骑兵的巨大潜力,相继进行了兵种的改革。这一时期马鞍和马镫是否已经出现虽然没有直接的史料可考,但却是汉代高桥马鞍和铜铁马镫的准备阶段,为后世的大军团骑兵作战奠定了基础。秦汉之交,第一个运用大规模骑兵作战的将领是项羽,尤其是彭城之战,他率领骑兵兵团进行奔袭,开创了骑兵奔袭战的先河。他的这一作战方式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尤其是卫青和霍去病,不但是最优秀的骑兵作战统帅,更是把内线作战转变为远程奔袭的外线作战,深入大漠和敌人的主力作战,丰富和成熟了骑兵战术,如正面冲击、侧翼迂回等战术,极大地打击了中国北方的匈奴势力,为保护汉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后唐代李靖的破袭突厥、吐谷浑,明代徐达深入大漠扫荡北元的残余势力,均是继承了这种优秀的军事策略。宋元时代,人们对火药的性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认识,因此火器开始作为一种兵器装备军队,中国的战争进入了火器与冷兵器并行的时代,火箭、火铳、各种抛射和投射型的“炸弹”也都诞生,如火龙出水、一窝蜂、火鸦……到了明清,火器受到更高的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和“火器营”。在明代抗倭战争,以及万历援朝战斗中都可看到火器的应用,显示出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度发达。

在数千年的战争中,中国军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争观。《司马法》开宗明义提出了以“仁义为本”的战争观,认为“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同时还提出了“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指导原则。另外对战争时的自然环境、外交环境、民心所向也都非常重视,显示出古代军事家的全局观念。

本书从军事人物、战争战例、军事著作、军事制度、军事技术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军事的概况,并选配了数百幅贴切逼真的图片,以扩大读者的视野。在编写过程中,因编写者对史料以及军事知识的掌握有限,如有不足和错漏,恳请读者指正。第一讲 军事人物——挥斥方遒奏凯歌姜太公: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姜尚是周武王灭商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韬略家。历代典籍都对他推崇备至,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尚(约前1128—前1015),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为“师尚父”,商朝末年人,东海上人(今临泉县姜寨镇),人们习惯称他为姜子牙。

姜子牙没有出山之前,生活十分潦倒。32岁时,因为商朝战争不断,他为了躲避战祸,跑到山上修道,隐居达40年。后来,他结束隐居,准备展示平生所学,但苦于无处报效,只好暂时投靠在朋友家中。他曾经贩卖过竹篓、面粉,开过饭铺、卖过牛马猪羊、当过测字先生,但都不足以糊口,经常受到妻子的奚落。

商末,政治腐败。天下烽烟四起,各路诸侯都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西部的周部族由于首领姬昌(即周文王)大力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政策,所以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四边诸侯纷纷归附。姜子牙听说周文王广求天下贤士,便离开商朝,来到渭水河边垂钓,静观时局变化,等待出山的机会。

周文王外出打猎时,在溪边遇到了垂钓的姜子牙,二人谈得十分投机。周文王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子牙当即提出了“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周文王听后非常高兴,说道:“我的先人太公曾经预言:‘圣人到周的时候,周才能兴盛。’你就是那位圣人啊!我盼望先生很久了!”于是,周文王亲自扶姜子牙上车,并一同回宫,拜为军师。从此君臣际会,风云迭起,周部族的军事发展更上一层楼。

姜子牙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大小官吏都有封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奉殷商为正朔,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实施了这一外交策略后,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族越来越多,逐步拥有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姜子牙继续辅佐周国朝政。姜子牙改革了奖罚政策,不再随意进行奖赏和惩罚,而是慎于行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更加清明。而此时的殷商王朝政治更加腐败,叛商附周的人越来越多。

前1046年(一说前1057)正月,周武王和姜子牙一起统率周军浩浩荡荡东进伐商。最后在牧野与殷军决战,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战”。商朝军队在战场上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打进商朝的都城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露台放火自焚。

殷商灭亡,周朝建立。姜子牙被分封到齐国。他治国有方,采用顺应当地风俗的办法,很快引导齐国走上了正轨,开创了兴盛的齐文化。延伸阅读: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子牙的钓法非常奇特,短竿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钓竿也不垂到水里,而是远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子牙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周文王斋戒三天,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聘请,并拜他为相。“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孙武:胸怀璇玑,书成圣典孙武,春秋时代齐国人,后世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学家。所著《孙子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学典籍之一。

孙武(约生于前545年,卒年不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后世称其为孙子,兵圣。

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史称“四姓之乱”, 孙武不愿意卷入其中,萌发了另谋出路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便离开齐国,来到了吴国,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附近隐居下来,等待机会。不久,他结识了伍子胥,两人十分投机,结为密友,并被引荐给吴国国君阖闾。吴王为图霸业,正在广纳人才,听说孙武的才能,急请他出山。

前512年,吴王阖闾召见了孙武,并和他深入交谈,但对他的实际能力又心生疑惑。为了试探孙武的军事才能,吴王对孙武说:“先生是否可以试试练兵呢?”

孙武答:“可以。”

阖闾问:“可以用妇女试吗?”

孙武说:“完全可以。”

于是,吴王召集了180个宫女,带到练兵场上,交给孙武演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指定两名吴王宠妃为队长,执黄旗前导。孙武说:“你们知道前后左右吗?”队员们都回答说知道。孙武宣布:“你们看着我手中的令旗,听着金锣鼓声,令旗向上,整队起立,令旗指前,队伍前进,令旗指背,队伍退守;左手举令旗,队伍向左行进,右手举令旗,队伍向右行迸。”问:“大家听清楚了吗?”这些平时娇生惯养的宫女七嘴八舌地回答:“清楚了。”

于是,孙武发出命令,但是宫女都觉得好玩,大笑起来。孙武说:“大家已经明白了规则,也同意按照规则执行,如果谁不执行,我就要治罪于她。”孙武继续发布命令,但是宫女们还是忍不住都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开始法令不明确的时候,不执行命令可以原谅,现在我已经说明了法令,还是不执行,那就要治罪了。”孙武要杀两队的队长,吴王非常着急,说:“我已经知道将军能够带兵。我没有这两个爱妃食不知味,请不要杀她们。”

孙武说:“我既然已经接受命令做了将军,将军在外带兵打仗,君命有所不受。”于是,孙武杀了吴王的两个宠妃,命令另外两个人为队长,接着继续发布命令。宫女们知道这不是游戏,都规规矩矩地执行命令。于是,孙武派人对吴王说:“士兵已经排列整齐,君主可以下来观看了。如果君主想用她们打仗,就算前面有水火,她们也会照样执行命令。”吴王说:“不用看了,我已知道将军的带兵才能。”

不久,吴王授予孙武将军的职位。

吴王阖闾在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下,励精图治,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要任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针对楚国,吴国实施了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国取得与楚国争雄的主动权。前512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此后吴军屡战屡胜,尤其是通过“柏举之战”打败楚国,并攻破楚国的首都。楚国不得不迁都,躲避吴国兵锋。

吴王阖闾去世后,孙武又辅佐吴王夫差大破越国,从而使吴国达到极盛。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吴王夫差渐渐开始懈怠,进取精神减退,疏远了孙武、伍子胥等功臣,反而重用奸臣伯噽。越王勾践为了弱化吴王斗志、迷乱其心智,达到灭吴目的,一方面自己亲侍吴王,卧薪尝胆;一方面选美女西施郑旦入吴。西施入吴后,夫差大兴土木,建筑姑苏台,日日饮酒,夜夜笙歌,沉醉于酒色之中。孙武、伍子胥认为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养奸。但夫差听了伯噽的挑拨,不再信任孙武、伍子胥。由于伍子胥一再进谏,夫差大怒,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

伍子胥的死,给了孙武很大的打击,他黯然离开吴国。延伸阅读:

世界三大兵书

世界三大兵书分别是《孙子兵法》、《五轮书》和《战争论》。其中《孙子兵法》诞生的时间最早,影响最大,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仅英文版本就达17种之多。《五轮书》为日本人宫本武藏所著,约作于1643年之后,全书分为水、火、风、土、空五卷。《战争论》是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所著,该书总结了以往战争,尤其是拿破仑战争的成败,对战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分析和总结。乐毅:分路出击,陷城夺地乐毅是中山灵寿人,魏将乐羊后裔,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燕昭王时期的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齐国伐燕之仇。他统率赵、楚、韩、魏、燕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人(今河北灵寿西北),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政变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当时,燕国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即位后,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制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乐毅也在此时投奔燕国,立刻获得燕昭王重用。

齐国在战国初期非常强大,齐愍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上表臣服,齐愍王因而骄矜自满。但齐愍王的骄横也造成了列国诸侯的不满,国际间的局势不断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派乐毅去赵国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怨恨齐国,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 

各国达成联盟后,燕昭王于前284年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国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愍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愍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准备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愍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乐毅连续进攻,分路出击,陷城夺地,攻入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封乐毅为昌国君。

乐毅在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

3城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入燕国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算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乐毅,撤换统帅,任命残忍的骑劫为大将。乐毅深知燕惠王已经对自己产生了猜忌心理,因此奔逃赵国。乐毅所创立的大好局面随后被毁,所有城池全部被齐国将军田单收复。尽管乐毅受到不公待遇,但乐毅并不憎恨燕国,而是居赵、燕之间,加深两国友谊,最后卒于赵国。 延伸阅读:《报燕惠王书》

乐毅奔逃赵国后,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望诸君”。此时,燕军已被田单击败,并全部赶出了齐国。燕惠王非常后悔听信谗言,导致其奔赵。因此写信向乐毅道歉,并责怪他放弃了先王大业,不顾国家。乐毅立即回应,写下了名垂青史的《报燕惠王书》。该文针对惠王的指责和虚伪,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的主张。赵奢:道远路狭,勇者制胜赵奢是战国时代最为优秀的将领之一,和赵国王室同宗,属于贵族。因功被封为马服君,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到赵孝成王时期,是赵国历史上与廉颇、李牧齐名的名将。

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名奢,属于赵国贵族。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时期,享年约60余岁。

赵奢原是赵国的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官员),收租税,执法无私,因平原君家奴不肯缴纳赋税,赵奢依法处置,杀平原君家主事者9人。为此,平原君发怒,要杀他。赵奢为自己辩解道:“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听了这番道理,认为赵奢是位很贤能的人,向赵王举荐他。随后,他被任命为治理全国赋税的总管,使赵国府库收入大为增加。      

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赵奢被任命为将军,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他带兵攻取了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县西北),赵王大喜,为之进酒祝贺。

赵惠文王三十年(前270),秦军派重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赵国君臣急忙召开军事会议,问名将廉颇:“阏与可救否?”廉颇回答:“道远险狭,难救。”又问乐乘,乐乘所答与廉颇一样。赵王又问赵奢,赵奢认为:“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奢此议与赵王不谋而合。于是,赵王任命赵奢为将,率军往解阏与之围。        

秦军在围困阏与的同时,已做了防止赵军出兵救援的准备。他们发兵一支,向东直插武安(今河北武安县西南),以成犄角之势,牵制赵军行动。赵奢侦知秦军这一部署,从邯郸出发才30里就下令安营扎寨,命令军中加固营垒,在营区周围修筑了许多屏障,做出毫无进取的姿态。并下令:“有以军事谏者死。”军中,有一人建议火速去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掉。这样,一直过了28天,而且一再增筑营垒。秦军派遣间谍进入赵军驻地侦察,赵奢以好饭食招待后把他放走。间谍把赵军的情况报告给秦军将领,秦将非常高兴,随之放松了警惕。 

送走秦军间谍以后,赵奢立刻作出决定,集合部队,向西急进。仅两日一夜即抵达距离阏与50里的地方。被抛在武安的秦军听说赵奢已至阏与,如梦方醒,慌忙调集兵力奔向阏与。由于赵军远离后方,孤军独进,形势依然十分危险。这时,一位名叫许历的军士,拜见赵奢,说:“先占据北山就能取胜,否则就会失败。”

赵奢接受了他的建议。立刻发兵万人,抢占了北山制高点。果然,秦军后至,争夺北山不得,拥挤于山下。赵军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俯击秦军。秦军大败,四散溃逃。阏与之围随之解除。赵奢一战扬名,成为威震诸侯国的名将。班师回朝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封许历为国尉。

赵奢死后,赵王为追念他为赵国所建立的功绩,厚葬于邯郸附近的西山,因其封号为“马服君”,所以后代子孙便以马为姓,东汉名将马援即为其后。延伸阅读:

赵奢善抚士卒

赵奢善抚士卒,他的夫人说他:“身所食饮而进者十数,所友者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与军吏士大夫。”因此,战士们都愿意为之拼死而战。在战场上,他执法如山,赏罚分明,用兵如神,因此,带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劲旅。就连后世的用兵大师曹操也称赞说:“苦者赵奢、窦婴为将也,受财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李牧:北方屏障,匈奴克星李牧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统帅,是赵国最为优秀的将领,因其战功卓著,被封为“武安君”。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的北边和匈奴接壤。赵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为了抵御匈奴的骚扰,赵惠文王派李牧到北方戍边。

李牧担任北方的军事统帅后,首先争取到赵王同意,允许自己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并要求当地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军队,用作军事开支。随后,又针对赵军和匈奴军的特点,进行了改革和训练。与此同时,他将边境的烽火台加以完善,增加情报侦察人员,完善情报网络,以便及早预警,做出防备。

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李牧厚待士卒,提高士卒的饮食质量,加大训练强度,使得士气高昂,人人奋勇争先,愿为国家效力。面对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的作战目的,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他命令坚壁清野,并示弱于敌。匈奴兵多次来犯都无功而返。士卒们要求出战,都遭到李牧的拒绝。

由于李牧一直示弱不出,赵王很不满意,便派人取代李牧。新的主帅急于作战,导致大败。赵王只好重新启用李牧。李牧对赵王说,如果让自己出任为将,一切悉听自己决断,赵王允可。李牧到达防区后,加紧训练部队,养精蓄锐。隔三岔五杀牛宰羊犒赏士卒,士兵们个个摩拳擦掌,等待出击。李牧认为与匈奴决战的时机成熟,于是立刻进行部署。

李牧首先淘汰老弱,共选得车军1300乘,骑兵13000人,富于战场经验、曾经立功受赏的步兵5万人,能用强弓劲弩的优良射手10万人。然后再用“品敌骄兵”之计,派老百姓出关放牧,草原上牛羊等牲畜遍地都是。匈奴得到消息后,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命前军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满载而归。获胜的匈奴人归报单于,匈奴单于认为赵军防守松懈,于是,率领大军直逼赵军防守的雁门关。

李牧得到匈奴单于进军的消息,知道“品敌骄兵”见效,立刻采用口袋战术,兵分三路,中间诱敌深入。轻敌冒进的匈奴军浩浩荡荡进了口袋,被李牧大军分割成数段,逐个围歼,匈奴单于仅带数十骑逃脱。此一战,李牧大破匈奴,斩首级10余万。赵国边境的匈奴部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中匈奴褴族灭亡,东胡族溃不成军,林胡族投降,匈奴单于将王庭设到遥远的北方,10几年不敢南顾。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李牧大破匈奴,遂成为赵国独当一面的将领之一。赵悼襄王时期,廉颇遭到诬陷逃亡魏国,蔺相如、赵奢均已去世,李牧成为唯一能扛起统帅大旗的人物。之后,赵王命李牧率军进攻燕国,夺取了多座城池。前236年,秦王嬴政乘赵攻燕,国内空虚之际,分兵两路大举攻赵。赵王迁以李牧为大将军,率兵抗秦。李牧以8万精兵在平阳附近的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布阵,他利用地形以3万人列阵,吸引10万秦军攻击,另以两万步兵在侧翼包抄,再以3万骑兵攻击秦军后方,三面包围,独在南方留缺口。秦军遭到夹击,死伤无数。至此,李牧成为秦军最畏惧的赵国将领。

前233年四月,秦王政亲率10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前往曲沃。攻占赵国的宜安,赵将郭信弃城逃亡,带着部分赵军沿汾水北上。途中遭到秦将李信3000轻骑兵的拦截,郭信被杀,3万人被歼,2万余人投降。奉命截击其余赵军的秦国将军杨端和与王翦遇到了李牧,被巧妙击退,这才使兵锋大盛的秦军遇挫。在李牧的指挥下,赵军骑兵急速无定,神出鬼没,使最擅长奔袭的秦将李信也苦不堪言,赵国暂时避免了被灭亡的危险。

前229年,赵国连年战争,再加上北部代地地震,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秦军多次受挫于李牧,秦军用反间计,说李牧暗通秦国。昏聩的赵王迁听信谗言,杀掉李牧。不久,赵国灭亡。延伸阅读:

众家评李牧之死《史记  赵世家》中司马迁说赵王迁“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

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述赞》中说:“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宋代苏洵说:“洎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通鉴》注本胡三省说:“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

从史家对李牧被诛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观点:赵国自毁长城,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廉颇:老当益壮,英风浩气廉颇,战国时期优秀的统帅、杰出的军事家,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因功封“信平君”。他是与白起、王翦、李牧齐名的“战国四大名将”。

廉颇(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颇,晋阳人(今山西太原)。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国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首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讲和,并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威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前进。

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前275年攻魏,夺取防陵(今河南安阳南),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连年来,屡战屡胜,赵国一跃成为东方六国中军事最为强盛的国家。秦国在以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不敢攻赵。

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即位。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国家。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大战。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军事重任落在廉颇肩上。于是,廉颇统率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

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结果中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秦国以白起为将,大举攻赵。结果赵军统帅赵括被射杀,赵兵40余万精锐被俘,尽数遭到坑杀。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

前251年,燕国以为赵国国力大减,趁机举兵攻赵。赵王重新启用廉颇为将御敌。廉颇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另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城(今河北柏乡县北)。刚刚遭受重创的赵军同仇敌忾,集中兵力攻击敌军正面,首战告捷,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廉颇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杀死燕军主帅栗腹,燕军大溃。廉颇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直逼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几乎将燕国灭亡。燕王大为愧恨,割让五座城池求和。赵王大喜,封廉颇为“信平君”,并担任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国城池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赵国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即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从此,廉颇离开故国,再也未能回来。延伸阅读:

廉颇之死

廉颇到魏国后,虽然在大梁住了很久,但魏王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后悔,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怀念故国。赵王派遣宦官唐玖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廉颇见到使者后,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用。但使者却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老了,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已老,不堪大用,廉颇因而失去了回国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因为不熟悉楚国军队,没有建立什么功勋。他流露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一代名将客死他乡。白起:长平血战,威震六国白起是战国时代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37年,未尝败绩,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他带兵无不闻风丧胆,因功封“武安君”。他一生征战无数,仅长平一战就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

白起(?—前257),芈姓,白氏,名起。楚国人白公胜后裔,故而又名公孙起,秦国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是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白起少年时代,秦国的国力就已经超过了六国中的任何一国,尤其是张仪连横成功,更使秦国国力大增。前295年,秦国准备东进击败三晋,然后谋图周王室,白起就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历史舞台。

前294年,魏襄王与韩襄王同年去世,国内新丧;赵国亦发生内乱,惠文王与公子章互相攻伐,赵武灵王被困饿死在沙丘宫。秦国遂乘三晋内变,举兵攻伐韩魏。白起率领秦军,分兵攻击韩魏,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斩获首级24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伊阙之战。 

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领兵攻打魏国,夺取大小城池61座。次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进军,攻下垣城。之后,白起进攻赵国,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接着,攻打楚国,夺取鄢、邓等5座城池。然后连续攻楚国,楚国大败,秦军兵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放火烧毁楚国王室陵墓所在地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白起因功被秦王封为“武安君”。在连续的战斗中,白起四面出击,连战连捷,声名震于列国。

前260年,秦令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民众不降反投于赵,于是秦以此为借口令王龁转而攻赵。赵令廉颇为将抵抗,开始赵军连战不利,损失颇大。廉颇及时改变战略方针,依靠有利地形,构筑城垒固守,以图挫动秦军锐气,使其陷入疲惫之中。秦军的进攻势头被遏制,造成两军对峙于长平的僵局。为打破僵局,范雎使人携千金入赵行反间计,言秦军不惧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正好廉颇坚守不应战,赵王听信谗言,便派赵括替换廉颇对抗秦军。

秦国闻知此事后,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裨将。白起到任后,采取诱敌深入、困敌聚歼的战略方针。赵括至军后,更改廉颇不准出战的约束,并置换了军吏,出师攻击秦军。两军乍一交锋,白起便佯败后退。赵括不察虚实,立即实施追击。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壁后,遭到了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攻势大大受挫。赵括见作战不利,打算退兵,但为时已晚,秦军两翼伏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后面,切断了赵括主力的对外联系,构成包围态势。另外5000骑兵也迅速前进到赵军的的防御阵地,牵制、监视留守赵军。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攻击被围的赵军。赵军连战不利,情况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放弃进攻,等待救援。由于粮道断绝,赵军士气日益低落。粮道断绝46日后,赵军开始杀马为食,赵括企图杀出,分四队突围,皆全军覆没。赵括亲率精锐突击,被秦军强弩射回,赵括也死于乱箭之下,赵军顿时大乱,40万将士皆投降。白起说:“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全部坑杀,只留240名儿童回赵。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战役——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后,白起提出一鼓作气灭掉韩赵的方针。但“应侯”范雎害怕白起继续建立军功,地位超过自己,因此改派王龁为将。白起见自己不再受重用,遂托病在家不出。王龁率军围攻邯郸不下,秦昭王准备启用白起。白起借病拒绝出征,秦昭王大怒,白起被贬出咸阳,心中闷闷不乐。范雎向昭王进言说白起对主上有怨言。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裁。白起自尽时说:“我犯下了什么罪过,要受到这样的惩罚?”良久,又说:“我该这样死。长平之战,赵国投降士卒,全部被我坑杀,这件事足可以让我受到这样的惩罚了。”延伸阅读:

白起的作战特点

白起作战的指导原则有三个:

1.不以攻城夺地为目的,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

2.战术上强调追击,对敌人穷追猛打。

3.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思想,堪称首创。王翦:军中智者,独步疆场王翦,少年时喜好兵法,成年后担任秦军方面大将,是秦灭六国的实际执行人员之一,因功封“武成侯”。后来他率领大军灭掉了六国中地域最为广大的楚国,为秦国一统天下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翦,生卒年不详,姬姓,王氏,名翦,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员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兼并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前236年,王翦率军攻打赵的阏与,王翦领军只18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10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王翦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国的9座城邑。  

前229年,王翦攻下赵国的井陉,准备一举灭掉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时间,一直无法得胜。于是,秦军用反间计,使庸王赵迁杀了李牧。随后,王翦势如破竹,大败赵军,阵斩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东阳,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只有赵国公子嘉逃到北面的代地,自称代王。   

前225年,秦王嬴政派王翦之子王贲攻楚,大败楚兵。然后王贲迅速北上,进攻魏国,并用黄河、大沟水淹大梁城,城尽毁,魏王投降。接着王贲又平定了魏国各地。魏国故地全部并入秦国版图。  

魏国灭亡后,三晋之地尽数入秦。东北面的燕国名存实亡。南面的强敌楚国已经数次败北。秦军准备尽早灭楚,但是楚国毕竟是大国,秦王在灭楚大战需要多少兵力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于是征求众将的建议。秦王问年轻的李信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最多不过20万人。李信年少英勇,曾率数千军马追袭燕太子丹,使燕太子丹自杀。秦王嬴政非常欣赏李信能力。随后,秦王又问王翦,王翦却回答说没有60万人马不行。秦王认为王翦老了,连胆子也变小了。于是,派李信及蒙恬率军20万伐楚。王翦见自己的话不被采用,便称病回到家乡频阳。  

李信与蒙恬分别从平与、寝邑两路发兵,其间曾大败楚军。李信接着又将鄢、郢等城攻下,于是向西前进,准备与蒙恬在城父会师(今安徽亳县)。李信心高气傲,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丝毫未觉察到楚国大将项燕率领的军队已悄然尾随在后。结果遭到楚军突击,秦军大败,两座营垒被攻破,7个都尉被杀,死伤甚众。  

楚军击败李信军后,一直向西进军,大有反攻秦国的势头。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怒,亲自赶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请王翦担当主帅,率领大军攻楚。王翦起先假意推辞,说自己年老体弱,又有病在身,疲乏无力,实在不能担当重任,请秦王另选良将。秦王又再次向王翦道歉,并执意要王翦为将。王翦说:“如果大王一定要任用我为大将,非60万人不可。”秦王立即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并表示愿意听从王翦的谋划。  

王翦率领秦国60万大军出发,秦王政亲自到灞上为王翦送行。王翦临行时,请求秦王先行赏赐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给自己。秦王说:“将军为国作战,以后有的是赏赐,还用得着害怕家里会穷困?”王翦说:“作为大王的将军,有功劳才可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顾念我的时候,我就应及时向大王请求赏赐一些产业来留给子孙后代。”秦王听后大笑。  

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在这期间,连续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请求赏赐良田。有人觉得王翦索取无度,应该适可而止,就对王翦说:“将军连续请求赐予家业,太过分了吧。”王翦说:“不对。秦王暴戾疑人,现在这支60万的大军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军力,如果我不多次请求赏赐来表示自己的意志,秦王不会怀疑我吗?”  

王翦代替李信为将攻楚的消息传到楚国。楚王调集全国的军力来抗击秦军。王翦用疲敌之计大败楚军,楚国被灭。王翦因功被封为武成侯,其后他又率兵直下百越,为秦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他带着六七十万兵马班师后,一向猜忌多疑的秦始皇对他信任有加,并得以善终。延伸阅读

将门虎子

王翦之子王贲,其孙王离,三代为秦将。其中,其子王贲最为知名,是秦灭六国中的重要将领,其功勋不下于王翦。王贲曾水淹大梁,破魏国首都,灭魏。奔袭辽东,俘虏燕王喜,灭燕。攻入代地,俘虏赵国公子嘉,灭代。并最终率军灭掉了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完成了统一。因功被封为“通武侯”,王氏一门两侯,可谓将门虎子,实至名归。蒙恬:北逐匈奴,控扼河套蒙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他北御匈奴,修筑长城,修驰道,控扼河套,声威震于匈奴,使匈奴多年不敢犯边。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人物。

蒙恬(?—前210),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因其祖父在秦昭王时自齐入秦,自此蒙氏遂世居秦国。他是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北御匈奴,修筑长城,为保卫华夏族的生存与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杀人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天下初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塞北。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遭受重创。最后匈奴残余向北逃窜。史载:匈奴人向北(逃窜)700多余里。这次战斗,匈奴人彻底被赶出了河套地区,秦王朝从匈奴人手中夺回了水草丰美的黄河大草原。汉代贾谊曾评价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剽悍的匈奴重创,使其向西逃窜,四处狼奔。此后,蒙恬统率重兵坐镇上郡(今陕西榆林市境内)。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线,蒙恬在河套黄河以北(今内蒙古乌拉山一带)筑亭障,修城堡,作为黄河防线前哨阵地。经过这次战斗,给北方带来了十几年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河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匈奴人虽被击败,但其单于王庭仍然存在,也就是说其根本依然存在。为了防范匈奴人南侵,蒙恬根据“用险制塞”的策略,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5000多千米的长城。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前211年,秦王朝遣发3万多名罪犯到洮河、榆中一带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这些措施对于边防的加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驰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这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对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前210年冬,秦始皇游会稽途中患病,在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得宠于公子胡亥,他想立公子胡亥为皇帝,于是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夺取皇位。但他们忌惮北方始皇长子扶苏,尤其是蒙恬手中掌控的30万大军。于是,赵高矫诏,派遣使者到塞上,赐死公子扶苏。

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当面申诉。使者答应,另派他人执掌兵权,囚禁蒙恬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即位,即秦二世,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恬的弟弟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又囚禁了蒙恬。二世害怕蒙恬在军中威望过高,直接赐他自尽。至此,一代名将被冤杀。延伸阅读:

蒙恬发明毛笔的传说

秦代时人们主要在竹简上书写,使用的是刻刀或者漆笔,漆笔主要是竹签。尤其是漆笔写字很不方便,蘸了漆没写几笔就会干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蘸墨写字。可是兔毛不吸墨。蒙恬试了几次,效果不佳,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蘸墨一试,居然效果很好。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由此毛笔诞生。项羽:破釜沉舟,乌江悲歌项羽是中国古代最为勇猛的将领,也是最擅长使用骑兵的统帅,自号“西楚霸王”。他曾在巨鹿破釜沉舟,大破优势秦军,击溃了秦军的主力,为彻底颠覆秦王朝奠定了基础。此次战役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战例。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他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秦亡后自号“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其勇武古今无双,以至于“霸王”一词成为对他的专称。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反秦,到了九月,会稽太守打算反秦,找楚国大将相燕的后裔项梁商议,但项梁认为与其和太守一起反秦,不如自己反秦,因此和项羽一起杀了太守,自行举兵反秦。不久,便召集了精兵8000人。项梁自任为会稽守,项羽则任裨将。后来,项梁率领8000人渡过长江,其他起义者纷纷归附,兵力增至六七万人,进驻下邳。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在民间找到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他为楚王,仍号怀王,以争取民心。

秦军听说楚地造反,立即派遣大军围剿。项梁击败来犯的秦军后,对秦军产生了轻敌心理,结果在定陶之战中,被秦将章邯杀死。当时,各地起义烽火不断,当年的六国贵族纷纷复国。章邯击败项梁后,同时对其他几路义军予以打击,义军遭到极大的损伤。楚怀王见秦军兵势太盛,迁都彭城,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

宋义担任上将军后,军队到达安阳就停止不前,滞留46日之久。项羽建议进兵,但宋义并不接纳。形势危急之际,项羽斩杀宋义,诸将拥立项羽为主帅。项羽派人将此事据实禀报怀王,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前207年,项羽进兵巨鹿,先遣英布等率2万人渡河出击秦军,项羽随后率主力渡河,命令部下在渡河后砸碎锅并凿沉船只,意谓没有退路,后世称之为“破釜沉舟”。此战,项羽九战九胜,楚军以一敌十,大破秦军30万。其他义军望风归附,项羽在辕门召见各路义军的首领时,全都吓得跪行,无一敢仰视。项羽由此成为各路诸侯军队的统帅。

在继续向关中进军时,沛公刘邦抢先一步占领秦都咸阳,刘邦的部下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听罢,项羽大怒。当时项羽统军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人。范增献计除掉刘邦。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但席间没有杀他,刘邦借故平安离去。前206年,项羽进入咸阳,杀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烧秦宫室,并分封诸路义军,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

刘邦素有大志,被封为汉王后并不甘心,寻机夺取天下。前206年,刘邦出兵占领关中,项羽因在齐地用兵,没有力量顾得上刘邦。前205年,汉军联合五路诸侯军队共56万人攻楚,占领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闻讯自齐地率骑兵回救,在彭城大败汉军,汉军损失数10万人,睢水中的尸体甚至堵住了江流,刘邦侥幸逃脱。项羽率兵向西追击,汉军坚守荥阳,令楚军无法再向西前进。前204年,荥阳危急,汉将纪信扮成刘邦出城投降,刘邦趁机西逃。项羽知道中计后大怒,烧死纪信,楚军攻占荥阳。这次战役,楚军大兵团奔袭,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骑兵作战,也显示出项羽作为骑兵统帅的卓越才能。

彭城之战后,楚汉两军都无力吞并对方,暂时处于拉锯局面。然而汉军大将韩信所率汉军在黄河以北地区屡胜,另一部大将彭越也率领部众侵扰楚军后方,形势开始对项羽不利。前203年,楚汉议和,平分天下,以鸿沟为界,西归汉,东归楚。项羽率军东归,刘邦不久背约,出兵攻楚。刘邦约定韩信及彭越合击项羽,可是二人却按兵不动,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得大败。刘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以事成后裂土封王利诱韩信及彭越出兵,终于使他们带兵会合刘邦。至此之后,楚军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前202年初,项羽在垓下战败,最后在乌江边自刎而死。延伸阅读:

无颜见江东父老

项羽在垓下战败,突破重围逃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劝他过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