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4)(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4 15:43:08

点击下载

作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4)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4)试读:

前言

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广东省的区域发展情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作参考,根据省领导的指示,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从2008年开始,每年组织编写出版年度《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至今已出版六期。

为保持延续性,便于分析对比,《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4)》沿用了上一期的篇章结构,分

综合篇

、区域篇、专项篇三个篇章和附录,以翔实的资料,全面反映了2014年广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综合篇介绍了2014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区域发展的主要成效和主要工作,并对广东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及与沿海发达省(市)的比较进行了分析;区域篇介绍了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大区域的发展情况,并对21个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的区域发展和合作特点、县域经济发展情况、重大区域发展平台规划建设等进行了重点阐述;专项篇详细介绍了区域发展十项主要工作情况。本书的附录收录了2014年出台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通知》等两份文件和“2014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大事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统计局、省海洋渔业局、省港澳办、省台办、省扶贫办等省直部门和各地级以上市发展改革局(委)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水平有限,如有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编 者2015年10月综合篇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要

2014年,广东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措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7 809.85亿元,比上年增长7.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 469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增长7.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 065.08亿元,增长13.9%;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全省年末常住人口10 724万人;城镇化率68%。

(一)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4.7:46.3:49.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58.4%,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5.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7.6%。推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首批总投资331亿元的13个项目开工建设。汽车、轨道交通、航空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的制造和应用取得新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4%,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二位,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699件,有效发明专利在全国率先突破10万件。出台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千亿元的企业分别达201家、20家。

(二)对外经贸

进出口总体平稳。克服国际市场低迷和高基数异常因素影响,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0 765.84亿美元,降幅由一季度的-23.1%收窄到-1.4%。其中出口6 460.87亿美元,增长1.5%;进口4 304.97亿美元,下降5.5%。贸易结构优化,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高到38.6%。加工贸易“委托设计+自主品牌”方式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达66.2%。修订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认定10家省重点培育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大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交易量占全国近七成。“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加快,实际利用外资268.7亿美元,增长7.7%;境外投资新增协议投资额124.9亿美元,增长138.2%。

(三)基础设施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 928.09亿元,增长15.9%。其中服务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5.9%、20.3%,占比分别达66.1%、58.1%。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 392亿元,为年度计划投资的119.8%。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 280公里,跃居全国首位,实现全省联网收费“一张网”。韶赣、贵广、南广等铁路建成运营,新增铁路运营里程545公里、总里程超过4 000公里。乐广高速、阳江核电1号机组等72个项目建成投产。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等138个项目开工建设。启动西江、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新增电源装机容量500万千瓦。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光网城市”工程,新增光纤入户357万户,无线局域网热点覆盖进一步扩大。通信基础设施产业联盟成立。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电信亚太信息引擎、中国联通国家数据中心和一批云计算数据中心相继建成。

(四)区域发展

珠三角地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转型升级平台建设,出台实施智慧城市群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科技创新等五个一体化规划。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至61.8%、53.1%。珠三角地区工业技改投资超过1 000亿元、增长34.2%,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达19家。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效明显,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和珠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增3条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和连山、南澳两县通高速。产业园区加快扩能增效,40个省产业园新建成项目275个、在建项目979个、新签约项目590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当地工业比重提高到16%。实施一批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项目,新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设立121亿元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全面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帮扶资金达43亿元,引进产业项目990个。13个县(市、区)纳入国家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扶持范围。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联合港澳成功举办第十届泛珠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出台实施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编制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和珠三角全域规划纲要。广州、东莞、惠州、深圳光明新区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五)资源环境

节能减排不断强化。完成电机能效改造370万千瓦,新增649.5万千瓦,现役燃煤火电机组完成降氮脱硝改造,淘汰燃煤小锅炉1 962台、“黄标车”和老旧车68.4万辆。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65%、4.17%、3.79%、6.82%。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89万吨,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近4 000个空气污染治理项目,珠三角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0.6%、11.4%。生态建设有效推进。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新建生态景观林带2 75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8.69%。新增社区体育公园207个,新建绿道约2 000公里。开展美丽海湾建设试点。

(六)体制机制

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新取消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69项,抓好国家下放事项的接、管、放。制定并公布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事项通用目录,公开46个省直单位694项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公布首批11个省直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开展省市县纵向权责清单试点,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加快推进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省直部门8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和70%以上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珠三角所有镇街开通网上办事站。全面铺开商事制度改革,新登记企业及其注册资本分别增长41.4%和121.2%。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以及向社会转移职能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探索率先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入开展预算管理、转移支付制度、专项资金管理、政府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等改革。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农信社改革重组、村镇银行培育发展等取得新成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企业投资项目清单管理制度。价格改革扎实推进。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加强对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国资与民资对接活动。启动省属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珠三角和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有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七)社会民生

全省民生类支出6 177.11亿元,增长11.2%,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7.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全省拨付十件民生实事资金1 940.9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2.4%。城镇新增就业159.6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33.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控制在预期目标内。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 148元、12 246元,分别增长8.8%、10.6%。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 809万人、2 840万人、9 804万人、3 093万人、2 801万人,均完成预期目标。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6万套、棚户区改造4.1万户,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0.9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表1 广东省2014年宏观经济主要指标表

二、区域经济发展综述

2014年,广东积极推进珠三角地区“九年大跨越”,加快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珠三角转型升级加快,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一)四大区域发展分析

广东全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9市;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3市;粤北地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5市。2014年,全省年末常住人口10 724万人,其中珠三角占53.8%,粤东、粤西、粤北分别占16.1%、14.7%、15.4%。珠三角城镇化率最高,达84.1%,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粤东、粤西、粤北分别为59.5%、41.0%、46.4%,分别比上年提高0.1、0.5、0.4个百分点。从业人口继续流向珠三角,珠三角年末从业人员占全省的62.2%(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比常住人口占比提高8.5个百分点;粤东、粤西、粤北年末从业人员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12.3%、12.1%、13.4%,低于常住人口占比。表2 2014年广东省四大区域基本情况

1. 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4年,粤东、粤西、粤北生产总值分别为5 064.17亿元、5 776.57亿元、4 630.02亿元,分别增长9.2%、10.0%、8.9%,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和珠三角增长率。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57 650.02亿元,增长7.8%,占全省总量的78.9%。粤东、粤西、粤北人均生产总值明显增加,分别为29 393元、36 770元、28 047元,分别增长8.5%、9.3%、8.2%,也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和珠三角增长率。珠三角人均生产总值超10万元,达100 448元,增长7.0%。四大区域人均生产总值最高与最低之比是3.58:1,低于上年的3.64:1,差距在缩小。表3 2014年广东省四大区域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注:地区生产总值在计算分区域占全省比重时,分母为21个市相加的合计数。

2. 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2014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为4.7:46.3:49.0,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四大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均比上年有所提高,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分别提高0.4、1.0、1.9、0.8个百分点。粤东西北加快推进工业化,第二产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其增速分别比第三产业高0.4、6.6、4.3个百分点。粤东、粤西、粤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 196.51亿元、1 902.15亿元、1 506.75亿元,分别增长13.2%、15.2%、14.4%,增幅比珠三角分别高4.8、6.8、6.0个百分点。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达13 419.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7.6%。其中珠三角先进制造业比重达到52.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粤东西北占比最高的是粤西,达46.2%,最低是粤东,只有16.4%。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7083.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5.1%。其中珠三角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9.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94.5%;粤东西北占比最高的是粤北(10.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表4 2014年广东省四大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和增长情况表5 2014年四大区域现代产业情况

3. 粤东西北地区三大需求增速均快于珠三角地区。2014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 928.09亿元,增长15.9%,其中粤东西北地区增长均超过20%,均高于珠三角和全省平均水平。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 471.15亿元,增长11.9%,粤东、粤西、粤北分别增长12.7%、12.6%、12.7%,均快于珠三角的10.9%。全省完成出口6 460.87亿美元,增长1.5%,粤东、粤西、粤北分别增长6.4%、13.0%、16.4%,珠三角出口大幅回落,仅增长1.1%,比上年减少了9.7个百分点。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68.71亿美元,增长7.7%,其中粤东增长最快,为10.7%,粤西仅增长2.8%。表6 2014年广东省四大区域三大需求情况

4. 财政金融稳定增长。2014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 065.08亿元,增长13.9%,其中珠三角地区增速为15.1%,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粤东西北地区增速均低于上年,分别比上年低7.7、6.1、1.0个百分点。全省年末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79万亿元,增长6.8%,其中珠三角达11.08万亿元,占86.6%,增长6.3%;粤东西北地区存款增速均快于珠三角,分别增长8.4%、12.1%、11.9%。全省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长12.2%,其中粤西增速最快,增长18.0%,粤东、粤北分别增长14.8%和15.4%,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和珠三角水平。表7 2014年广东省四大区域财政金融情况

5. 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2014年,全省医院达到1 291间,其中珠三角有788间,粤东、粤西、粤北分别有118、173、181间,分别比上年增加17、9、9和3间。各区域文化设施比较均衡,与上年比基本保持稳定。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2014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15.0%、5.0%、6.8%、1.2%、3.3%。在四大区域中,基本养老保险粤北增长最快,达23.1%;失业保险珠三角增长最快,达5.6%;医疗保险粤北增长最快,达36.9%;工伤保险粤西增长最快,达4.8%。表8 2014年广东省四大区域社会文化建设情况

注:除医院、公共汽车数外,各区域不包括省直单位部分。表9 2014年广东省四大区域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注:各区域不包括省直单位部分。

(二)区域发展主要工作

1. 推进珠三角地区“九年大跨越”。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技术改造、重大平台、骨干企业和科技创新“五大抓手”,产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推进7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1.8%。重点领域改革先行先试,珠三角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全面铺开,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由121项大幅压减至13项。省网上办事大厅连通珠三角全部街镇。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二位。顺利完成五个一体化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编制实施信息化和智慧城市群建设、科技创新、生态安全、物流和旅游等新的五个一体化规划。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73个建制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率先开展珠三角空气质量预报。

2. 继续深入实施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和对口帮扶各项工作。粤东西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4.2:46.9:38.9,第二、三产业占比分别提高0.3、0.2个百分点。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 824亿元,增长14.2%,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 659亿元,占比达29.1%。新建成通车高速公路450公里,新增3条高速公路出省通道,韶赣、贵广、南广铁路建成通车。加快编制12个新区专项规划,扎实推进开发建设;省设立121亿元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对口帮扶工作加快推进。党政联席会议、对口帮扶指挥部、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公司等多层次帮扶机制全面建立。8个合作共建产业园投资开发公司全部投入运作,注册资金总额达74.9亿元,其中帮扶市出资51.6亿元。各指挥部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68个,计划总投资约4 625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239个、已投产项目81个。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成教育强市3个、教育强县35个,覆盖率分别达25%、42%。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100%覆盖,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完成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1 843项,12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8.4%。

3. 推进重大区域发展平台建设。推进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加快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国家级区域发展平台建设。广州南沙新签项目投资总额超4 500亿元,累计引进总部企业30家,颁布实施全国首个新区条例《广州市南沙新区条例》。深圳前海产业累计入驻企业超2万家,其中金融企业约占60%,在全国率先破冰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全国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前海微众银行开业。珠海横琴率先实现分线管理并正式封关运作,新增注册企业2 459家,注册资本1 547亿元,企业总计达7 363家。推进粤东西北新区规划建设,开展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低碳发展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争取将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有关政策的批复》(国函〔2014〕123号)。编制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设立和投资。2014年2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人保)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设立方案》。截至2014年年底,13个市基金投资决策已全部完成,基金已按照13市项目进度资金需求,投资放款58.37亿元。

4. 有序推进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展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专项督查。2014年9月,广东省顺利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阶段性评估。加强海洋经济区域合作,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建设已纳入广东省与周边地区合作协议。统筹开发利用海岸带(含海岛地区)、近海海域和深海海域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取得积极进展。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201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35万亿元,增长13.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9.9%,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稳居全国首位。

5. 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落实扶持政策,2014年共安排园区专项扶持资金近70亿元,安排园区专项用地指标约1.5万亩。推进合作共建,珠三角地区落实对口帮扶责任,建立完善园区合作共建机制,基本实现机制、人员、资金、项目“四到位”。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40个省产业园新建、续建工业项目合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242.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 449.96亿元,增长20.3%;实现全口径税收226.7亿元,增长28.5%。其中,粤东西北地区34个省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 122.43亿元,占粤东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3年的17.3%提高到19.1%。

6. 积极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落实第九届泛珠大会期间合作各方签署的省(区)间合作协议及备忘录,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市场环境、社会事务等领域的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力办好第十届泛珠大会,“9+2”各方共达成合作项目780个,总金额5 493亿元,涵盖产业升级、工业投资、基础设施、园区开发、商贸物流等诸多领域。充分借助泛珠平台,推动省际合作交流。会同广西方面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函〔2014〕87号),《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3—2030年)》获两省区政府批复同意。

7. 做好对口支援工作。2014年对口支援全年直接投入财政资金28.91亿元,安排和实施项目235个,其中对口支援西藏林芝4.56亿元,安排和实施项目99个;对口支援新疆喀什22.55亿元,安排和实施项目98个;对口支援四川甘孜1.8亿元,安排和实施项目38个。通过智力援助活动,促进粤藏、粤新人员交流、交往,选派当地干部人才到广东等地跟班学习,组织广东各类专家到西藏、新疆开展支医、支教活动。发挥内引外联作用,促进粤藏、粤新经贸合作交流。全年共有70多批100余家单位进藏考察指导工作,招商引资协议资金达40余亿元。举办粤新产业合作论坛,大力宣传推介喀什营商环境。组织企业参加第十届喀交会、第四届亚欧博览会和第四届兵团名优地产品展销会等,达成经贸合作项目16个,合计9.1亿元。

(三)2015年区域发展主要思路

1. 加快珠三角地区转型升级。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发展创新主体,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载体建设,全力创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产业升级,打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战,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进骨干企业培育。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和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推进国家改革试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推进自贸试验区各项政策措施落地和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信息化先导区,努力建设珠三角宽带城市群。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发展信息化新业态。落实生态安全体系一体化规划,推动珠三角建成全国首个森林城市群。深入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出台珠三角轨道交通一体化方案,加快金融服务一体化,制定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办法,实现珠三角通信资费一体化,基本实现物流节点布局和基础设施一体化。

2. 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济广高速平远至兴宁段等6条计划通车高速公路如期建成,实现全省“县县通高速”;加快推进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等5个干线铁路项目建设;加快中委炼油、中科炼化、陆丰核电等重大龙头项目建设,确保湛江钢铁基地1号高炉2015年建成投产。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完善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加强县级对口帮扶,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专业镇开展全面对接合作。全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做好底线民生保障等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特别是农村危房改造。

3. 推进重大区域发展平台建设。继续推进落实国家对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的支持政策。力促中新(广州)知识城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知识产权枢纽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高地。加快编制粤东西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建设规划,重点推进新区、起步区建设,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2015年年底基本完成投资放款,加快实现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各地新增的医院、学校、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项目优先向新区布局。

4. 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推动各地依托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申报认定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基本实现粤东西北地区有条件发展工业或有项目引进的市县都有产业转移园区或产业集聚地。鼓励和指导粤东西北地区有条件的新区规划产业转移园区或产业集聚地,推动园城互促发展。提升园区土地集约节约水平,加强闲置土地处置,加大对违法用地的监督检查和处理力度。加快完善污水处理厂和管网,提高园区环保水平。

5. 继续支持原中央苏区及革命老区发展。积极推动广东省原中央苏区用好用足“西部政策”。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项目、生态补助等方面会同原中央苏区所在市谋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争取将其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获得国家更多的扶持。向国家争取将广东省贫困革命老区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三、区域经济发展比较

2014年,广东省紧紧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一)广东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 809.85亿元,增长7.8%,占全国10.7%,经济总量从1989年起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 469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广东财政收入居全国首位,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19 080.13亿元,占全国的13.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 065.08亿元,总量连续24年居全国首位。

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1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 765.84亿美元,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截至2014年年底,广东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3 507亿美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交易量占全国近七成。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获批。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7:46.3:49.0。湛江钢铁、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惠州炼化二期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北汽增城工厂首款轿车顺利下线,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7.6%。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顺利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5.1%。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58.4%。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广东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4%,技术自给率提高到71%,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二位。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699件,有效发明专利在全国率先突破10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保护指数和环境指数均居全国首位。

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广东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6%,能耗水平居全国第二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65%、4.17%、3.79%、6.82%。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 750公里,完成森林碳汇工程造林3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8.69%。截至2014年年底,广东碳市场交易总额8.14亿元,占全国的58.5%。

(二)广东与山东、江苏、浙江、上海沿海四省(市)比较

1. 从总体经济看,广东经济总量继续居全国首位,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少。2014年,广东经济总量继续居于全国首位,超过江苏2 721.6亿元,与上年基本相当;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于上海和浙江,但慢于江苏和山东。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仅大于山东,落后于江苏、浙江和上海,相当于上海的6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仅快于上海,慢于浙江、山东和江苏。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广东服务业比重较高,仅低于上海;工业比重低于山东、江苏和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相当于江苏的93%。表10 2014年广东与沿海四省(市)经济发展总体比较

2. 从三大需求看,广东投资、消费增长平稳,进出口呈负增长。2014年,广东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 843.06亿元,增长15.9%,投资增速快于江苏、山东、上海,慢于浙江,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仍仅相当于江苏的62.2%。广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 471.15亿元,增长1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仍居全国首位,但消费增速慢于山东、江苏。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 765.84亿美元,下降1.4%,其中出口增长1.5%,进出口、出口总额居全国首位,但增速慢于其他沿海省市。表11 2014年广东与沿海四省(市)三大需求比较

3. 从生产要素看,广东自主创新能力较强,能源利用水平较高。2014年,广东PCT国际专利受理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23万件,居全国第二位,低于北京,高于其他沿海发达省市。广东拥有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二,位居江苏之后。2014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40%,高于全国、浙江和山东,但低于江苏和上海。广东能源利用水平在沿海发达省市中最高,2014年广东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0.490吨标准煤/万元,为全国第二低。表12 2014年广东与沿海四省(市)生产要素主要指标比较

4. 从社会发展看,广东就业形势较好,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4年年末,广东城镇登记失业率2.44%,低于其他发达沿海省市。2014年广东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和10.6%,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大于山东(2.46:1)、江苏(2.30:1)、浙江(2.09:1)、上海(2.25:1)。表13 2014年广东与沿海四省(市)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较

[1]本书主要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5》。所述的“增长”,除特别标明外,均指“比上年增长”。

区域篇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发展概述

2014年,珠三角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 650.02亿元,增长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达100 448元,增长7.0%;固定资产投资17 542.28亿元,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 655.78亿元,增长10.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5 375.37亿元,增长1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珠三角三次产业结构为1.9:45.0:53.1。7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2 583.28亿元,增长8.4%,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2.2%和29.6%。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首批13个项目开工,总投资331亿元;惠州中海油炼化二期动工建设,中国北车珠海基地实现试产。广州乐金8.5代液晶面板顺利投产,中山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3.6%。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2万亿元、信息消费总额达8 600亿元,均增长20%以上,绝大多数来自珠三角地区。

——重点领域改革先行先试。珠三角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率先铺开,全面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由121项大幅压减至12项,市场活力充分激发,新设立市场主体104.5万户,增长20.2%。省网上办事大厅连通珠三角全部街镇,九市及顺德区开通企业专属网页和市民个人网页,行政审批事项和社会事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分别达83%和74%。广州、佛山在全国城市年度法治政府评估中分列第一、第三位。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发行企业债券235.8亿元,增长33.6%,前海、广州、广东金融高新区三大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累计挂牌企业6 000多家,直接融资99亿元。

——“五大抓手”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方面,新开工、完工1亿元以上项目为1 608、1 463个,分别增加128、250个,项目投产率达35.6%。477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 187.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4.3%。科技创新方面,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2.65%,研发人员达4.78万人/年,技术自给率超70%。新型研发机构达106家,新增“973”首席科学家项目9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设施2家、国家级孵化器9家。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落户深圳,深圳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平台建设方面,广州南沙新签项目投资总额超4 500亿元,累计引进总部企业30家。深圳前海累计入驻企业超2万家,其中金融企业约占60%,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珠海横琴率先实现分线管理并正式封关运作,新增注册企业3 638家,注册资本2 229亿元,企业总计达7 162家。惠州环大亚湾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肇庆新区等新区加快建设。珠海西部生态新区、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启动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改造方面,出台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建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监测系统,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 140.5亿元,增长38.9%,占工业投资比重达24.6%。骨干企业培育方面,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千亿元企业分别达192家和19家,分别增加20家和4家;民营超百亿企业66家,增加10家,占珠三角地区超百亿企业的1/3。

——珠三角一体化迈出新步伐。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深入实施,高速公路实现收费“一张网”,贵广铁路、南广铁路等3个轨道交通项目和广乐高速公路等3个高速公路项目建成投产。跨市地方道路衔接、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老人优待资格互认等重点示范事项取得积极进展。五个一体化规划实施中期评估顺利完成,编制实施信息化和智慧城市群建设、科技创新、生态安全、物流和旅游等新的五个一体化规划。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路网及“七通一平”建设基本完成;深莞惠出台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首条贯穿三市的公交线路正式运营;珠中江累计建立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30个,三市互认定点医疗机构达17家。

——开放型经济水平有新提升。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在CEPA框架下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港珠澳大桥、粤澳新通道、广深港高速铁路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面向全国17个省市招生。粤澳游艇自由行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中山神湾港区获批全国首个对外开放游艇码头。首届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签约金额1 747亿元。加工贸易“委托设计+自主品牌”方式出口比重达66.2%,跨境电子商务总额约占全国七成。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53.3万辆、燃煤小锅炉1 464台,12.5万千瓦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73个建制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率先开展珠三角空气质量预报,PM2.5平均浓度下降10.6%,区域空气达标天数比例为81%,提高5.9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超额完成年度和“十二五”进度目标,实现电机能效提升约290万千瓦,完成注塑机节能改造5 556台,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2万辆,新增绿色建筑超过1 200万平方米。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850.5公里、森林碳汇工程30万亩、“三旧”改造面积超4万亩。表14 2014年广东省珠三角九市主要经济指标

(二)广州市

1. 概况。2014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 706.87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为1.42:33.56:65.0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4%,达到10 862.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5.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 243.10亿元,增长8.9%。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2.3%,城镇登记失业率2.2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2%。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 889.50亿元,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 144.45亿元,增长11.2%。

2. 推进广佛肇经济圈建设情况。

——推动基础设施对接,多项重大交通工程完工。一是建立高层次交通对接协调机制。2014年2月,广州牵头与佛山、肇庆等周边六城市召开交通建设协调会议,七市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共确定58个重点交通对接项目,其中涉及广佛肇经济圈的跨界项目26个,占总数近半。至年底,共召开两次书记市长级别、三次政府副秘书长级别的协调会议,高层次、常态化的协调机制不断完善。二是不断完善跨区域路网建设。肇花高速、广明高速佛山陈村至西樵段均于2014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西二环乐平互通立交于12月22日通车,金沙洲大桥扩建完成,三花公路改造工程一期(二标)工程已经完工,X503线六和至青岐公路大旺段改建工程基本完成,大大提升了广佛肇区域内的交通便利度。黄榄干线接番顺公路全线完成88%的工程量,顺德至省道S111段即将通车。广佛肇高速公路肇庆段开展全线施工,2014年完成投资66.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1%。广明高速公路广州段完成年度投资275%。龙溪大道(广州西环—五丫口大桥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如期开工。海华大桥工程许可已获批,施工图设计已完成。花都区红棉大道(风神立交以南段)施工招标已完成,即将开工建设。三是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贵广、南广高铁于2014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大大拉近了广佛肇之间及经济圈与沿线城市的时空距离,促进与北部湾经济区和大西南地区的合作交流。继续推进广佛肇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佛肇段预计2015年建成通车。广佛地铁(西朗至沥滘段)土建工程完成80%,7座车站中6座主体结构封顶。佛山轨道交通2号线前期工程已开工,将引入广州南站。南沙港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预计2015年开工建设。广佛环线(佛山西站—广州南站)抓紧施工建设,正在组织用地报批材料。广佛环线(佛山西站—广州白云机场)线路方案基本落实。广佛江珠城际线的预可行性报告已进入审查阶段。四是共建共享城市基础设施。肇庆高要市与佛山燃气继续推进合作项目,建成一期场站5座,100公里的市政管已全部竣工并通气,包括高要市城区及金利镇等主要乡镇都已使用天然气。

——加强产业对接,重点建设产业合作园区。一是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务实推进经济圈产业合作。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建设初见成效。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经省政府同意,由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园区路网及“七通一平”建设基本完工,9条道路具备车辆通行条件。园区内实现土地平整面积5 000亩,全年新征地1 100亩,累计完成征地6 100亩。合作区共引进项目64个,总投资84.13亿元,其中,动工建设项目20个,已投产项目14个。二是深入推进金融一体化。继续推动互设金融机构,继2011年广州银行佛山分行开业后,2014年12月,广州银行肇庆分行正式开业,广州银行分支机构实现对经济圈的全覆盖。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佛山辖区金融机构均参加了广州的票据交换,广州的支付结算金融服务平台已覆盖至佛山,广佛间的资金结算已在技术上基本实现同城化。促进股权交易市场与企业成长发展合作。2014年6月,肇庆市政府分别与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签订协议,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三是协同开展多领域合作。加强旅游推广工作。广佛肇三市旅游网已实现了互联互通。以贵广、南广高铁开通为契机,2014年9月,三市旅游局联合召开多场“多彩广佛肇”旅游推介会。加强港口航运协作。充分发挥南沙港对佛山、肇庆的辐射作用。截至目前,南沙港区至佛山港、肇庆港的“穿梭巴士”航线达6条,每条航线每周往返南沙港区2次,2014年完成运输量7万TEU。广佛肇地区港航企业与广州航运交易所的合作银行、保险、融资租赁、法律咨询等现代航运服务机构达成业务合作,构建共同发展的业务基础。继续推进金沙洲综合商业城项目建设。

——协同环境保护,优化区域生态。一是重点推进广佛跨界河涌治理。2014年7月22日,广佛两市市长召集了广佛同城化暨广佛跨界河涌综合整治联席会议,部署广佛16条跨界河涌的综合整治工作。目前,广州方面已经开工建设的河涌有:石井河、流溪河、花地河(牛肚湾涌)、新街河、田美河、铜鼓坑、天马河。佛山市已全面启动第一批42条重点河涌的“一河一策”治理,开工率达70%以上。二是深入开展珠江水域保洁工作。在做好内河涌保洁的基础上,开展外江河的水浮莲清理和保洁工作,西南涌水浮莲清理和保洁已完成专项化清理并通过验收,效果良好,2014年7月1日正式进入两年期的常态化保洁。5月,广佛两市水务、城管部门召开年度协调例会,进一步完善沟通机制,共同商讨芦苞涌水浮莲清理和保洁的工作方案。三是共同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广州市协同佛山市和顺德区配合完成了顺德水道南洲水厂水源、广州西江引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完成青岐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青岐子站)增加重金属及有毒有害项目监测工作。佛山会同肇庆市对各自保护区内及周边可能影响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排查,及时消除威胁水源安全的污染隐患。肇庆市境内饮用水源保护区布设监测断面已经开展监测,在西江流域的三榕峡断面、贺江广西与肇庆封开交界断面分别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控西江和贺江水质变化状况。三市环保局还建立了跨界环境污染联合执法机制,设立专职联络员,完善三市监测预警与信息通报机制,加强预警技术交流。四是重点开展空气污染防治工作。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14—2016年)》及2014年工作计划,紧紧抓住“减煤、限车、降尘、控油烟”四个关键环节,积极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已有31个监测点位发布包括PM2.5在内的空气质量信息。佛山市出台《佛山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14—2017年)》,配套出台《佛山市2014年陶瓷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等多份方案,促使企业削减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同时推动了产业升级。肇庆市制定了《肇庆市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染整治,加大陶瓷等行业“煤改气”工作力度,强化工地和道路扬尘控制,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并将加快推进县级自动监测站点增设工作。五是广佛共同推广“超洁净排放”改造技术。广州出台《广州市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改造工作方案》,计划在2015年上半年完成全市10台总装机容量260万千瓦燃煤机组的改造任务。广州市恒运电厂9号机组、华润电厂1号机组已完成“超洁净排放”改造并投入运行。

——深化民生合作,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一是推动教育合作。2014年4—5月,广佛肇三市共同举办了初中英语“同课异构”专题教学研讨等活动。7—8月,三市联合举办广佛肇首届网络学习夏令营。12月,召开了广佛肇教育局交流合作座谈会,成功举办首届广佛肇高职院校英语口语竞赛。二是推进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合作。2014年3月,广佛肇清深五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会议在广州举办,共同开展埃博拉出血热医疗救治及应急处置综合演练。4月,召开广佛肇药品流通监管合作座谈会,就药品批发企业跨市配送药品信息共享和假进口药品查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三是开展人才服务对接。4月,2014年外籍人才招聘会(广州)召开,佛山、肇庆组织有关单位参加招聘。6月26日,第五次“广佛肇人才一体化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举行,共36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近8 000个职位,有力推动了广佛肇大学生就业。三市实现就业服务信息联网,建立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落实广东省第八届区域发展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的各项人力资源合作项目,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四是密切文化体育交流。“同根同心‘秀’广府——首届广府书画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在三地巡展。11月,广佛肇清原创音乐作品展演及广佛肇博物馆研讨会分别举办。12月,三市在佛山召开了2014年广佛肇图书馆联合年会,在肇庆市举办广东省第六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三市还共同参加了第四届“书香岭南·悦读生活”摄影大赛,联合举办或互相参加了广州国际龙舟赛、2014年亚太地区龙舟公开赛、广州横渡珠江、广佛肇网球邀请赛等一系列体育活动。6月6日,广佛肇清四市联合主办的第三届“爱我珠江亲水节”在肇庆星湖开幕,并邀请云浮、梧州、贺州等上游城市参加,宣传保护珠江。五是加强“三非”外国人管理。在2012年签署的《广州与佛山市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城际外国人管理联动协作工作协议》的基础上,广佛肇三市进一步统一了对重点国家人员签证管理标准,加大对“三非”外国人的查处力度,采取疏堵结合措施,加快对三地“三非”外国人的清理工作。

——强化规划衔接,开展县区合作。一是继续加强广佛地铁线网规划对接。拟定了佛山市地铁6号线(原5号线)接入广州轨道线网的3个方案,并就广州地铁7号线延伸至顺德北滘开展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南海滘口片区交通优化整合。三是佛山高明区和肇庆高要市积极开展县域经济合作。金利至高明富湾堤围段路面改造工程完成。促进两地劳动力对接,初步形成人力资源交流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基本形成环保联合审批意向,联合应急工作已明确联络员。加强双方的教育交流合作,逐步实现学籍互认。

(三)深圳市

1. 概况。2014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16 001.82亿元,增长8.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9 495元,稳居国内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 082.73亿元,增长20.3%;转型升级全面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2 717.42亿元,增长13.6%,其中社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八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 919.00亿元,增长9.3%;服务贸易规模首超千亿美元,成为外贸发展生力军。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超过6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接近五成,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

2. 推进深莞惠经济圈建设情况。深圳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与东莞、惠州共同努力,全面落实《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扎实推进三市党政联席会议确定的重点事项,不断加强与汕尾、河源两市的合作,召开了“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审定通过了《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签署了河流治理、交通衔接等领域21项重点合作事项,推动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突出交通先行,促进深莞惠经济圈要素更便利流动。在出台实施《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三市共同编制完成了《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并经联席会议审定后实施,将建设“九纵八横九联”高速公路网和“四纵两横一支”城际轨道网,着力打造深莞惠“一小时经济圈”。一批跨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清平高速二期、梅观高速扩建工程建成通车,深圳外环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东宝河新安大桥即将动工。穗莞深城际线初步设计已获批复,深惠城际线目前正在开展详细规划研究工作,深圳地铁6号线、11号线已经预留与东莞R1线、R3线衔接的条件。跨界公交线路推进顺利,首条贯穿深圳、惠州、东莞三市的公交线路“深惠3线”正式运营,惠州大亚湾至深圳大鹏跨界公交线开通方案已达成共识。

——突出产业合作,着力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一是与东莞、惠州两市的产业合作向纵深拓展。深圳创新金融、商贸物流、观光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向东莞、惠州延伸服务,招商银行申请在惠州设立异地支行。深圳机械、家具、珠宝、钟表等行业协会牵头,在东莞、惠州开展专业园区建设对接工作。三市共同在武汉、厦门举办深莞惠旅游联合推介会,在广东旅游博览会上深莞惠展区被评为最佳展台。二是与汕尾产业合作更加紧密。共举办三次深汕联合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96个,总投资额808.58亿元。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建设步伐加快,华润电厂、腾讯数据中心等一批产业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三是与河源产业合作不断深化。《深圳(河源)产业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首次“深圳—河源对口帮扶招商推介会”在深圳召开,签约投资额142.8亿元,深能源河源电厂二期项目、中兴通讯(河源)项目等开工建设。

——突出环保联动,不断提升区域环境质量。一是环保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加强。认真落实《深莞惠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协议》,“深莞惠环境信息共享系统”上线运行,实现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环境应急安全以及机动车尾气管理等四部分信息2010年以来各项数据的共享。加强环保联合执法,开展了“深莞惠联合整治黑烟车专项行动”,查处高排放车辆1 262辆。二是界河及跨界河流治理加快。龙岗河干流大松山段整治工程、观澜河干流全部河道整治工程已完成,坪山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三是区域大气环境不断改善。深圳全面实施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国V汽油全面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超过8 600辆。加快淘汰黄标车,累计近6万辆黄标车申请提前报废,并计划从2015年1月1日起全市禁行黄标车。全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量累计超过170万吨,金额突破1.15亿元,成为全国碳交易最活跃的市场。东莞、惠州、汕尾和河源等地的企业、机构参与深圳碳交易市场,五市政府共同推进区域碳交易市场建设。深圳、东莞、惠州、汕尾和河源五市的空气质量均处于优良水平。

——突出民生为重,全面加强社会建设领域合作。一是实施《关于建立深莞惠三市社会组织合作机制工作方案》,在社会组织信息共享、跨地域行业协会登记管理体制、建立联合监管机制等八个方面加强合作,加快推进三市社会组织服务一体化发展。二是落实《深莞惠三市公安局深化警务协作框架协议》,在指挥调度、刑事办案、经侦办案、治安管控、交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应急救援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警务协作。三是推进公共服务互联互通,疾病防控、文化服务、法律服务、应急管理等合作不断深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