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品格从小培养——教给孩子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3 01:45:48

点击下载

作者:支雅琼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功的品格从小培养——教给孩子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

成功的品格从小培养——教给孩子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试读:

前言

PREFACE

孩子是上天给予每对夫妻的最美好的礼物,当那个啼哭着的小家伙睁眼看世界的时候,想必每位父母都会在这个新生命身上寄予最殷切的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变得卓越,能够迈向成功。但愿意为孩子付出所有的父母又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在孩子通往成功的路途上,自己所给予的哪些东西对孩子是绝对有帮助且有价值的呢?

金钱?这个答案肯定不正确。再多的钱都有花完的一天,更何况金钱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一份好的工作?这个答案似乎也不太准确,因为哪怕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神奇的预言家,也无法一一感知未来发生的每一件事,父母也是这样,即使他们已经将最好的工作给了孩子,恐怕孩子也会因为缺乏掌控力而无法迈向成功。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父母急着将那些成品交给孩子的时候,倒不如努力培养孩子的卓越品质,优秀的品质是人生成功的第一保证,因为只有品质优良的人,在为人方面才能够做到圆润通达,在行事时才能表现得游刃有余。

自信、诚信、懂礼、自制、宽容、仁义、果敢、感恩、独立、睿智……如果父母能将孩子的这些珍贵品质都一一开启的话,不远处,肯定会有一道明媚阳光等着他。

本书就是专门为培养孩子那些可以开启成功之门的品格而打造的,翻开本书,怀着热爱与理解之心去找寻培养孩子优秀品格的钥匙,在这些优秀品格的辅助下,他们一定会成功!

第一章 懂得赏识自己的人才拥有成功的可能——自信的品格应从小培养

善于欣赏自己的人,才会有进一步挖掘自己潜能的冲动和能力,自信是关系到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品格。可自信天生是一粒尊贵的种子,需要悉心培养,而且也只能在无微不至的呵护下才会在一个人的身体中安营扎寨,变成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力量。

1.让孩子大声喊出“我是最棒的!”

有这样一个美国男孩,从出生开始,他就对篮球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对他来说,打篮球就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一样,甚至比语言更早地出现在他的生命里。当他还处于襁褓中的时候,他的家人就发现这个整天哭泣的小宝贝似乎对篮球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每当电视里播放篮球比赛时,无论哭得多凶,他都会马上止住哭泣,将注意力全部转移过去。等男孩再大一些的时候,父亲用挂衣架为他制作了一个比他稍微高一点的篮筐,他竟会模仿着电视里那些球星的样子,磕磕绊绊地用一个小皮球练习着“投篮”,就此他开始了与篮球的缘分。8岁的时候,他终于拥有了第一个真正的篮球,从那以后,这个篮球就像影子一样时时伴随在他身边,吃饭的时候抱着它,睡觉的时候将它搂在被子里,走路的时候则边走边拍……有一次,他替母亲出门倒垃圾,又像往常那样左手提垃圾袋右手练习运球,因为过于专注,他被地上突出来的一块小石子绊了一下,不仅把垃圾洒得到处都是,而且还摔得很惨。父亲因此而责骂他,邻居家的小孩看到他的狼狈相也趁势羞辱他,但他却笑着大声说:“等我长大了,我要去NBA打球,所以我现在要加紧练习!”是的,去NBA打球!这成了男孩朝思暮想想要实现的愿望,他一直都觉得只要自己足够努力,这个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但等他上了中学之后,他的自信开始有一些动摇了。当别的男孩子的个头像禾苗一样迅速地向上蹿时,他却依旧是个1.60米的矮子,这样的个头别说是去NBA打球了,就是站在人群中也会因为低人一头而被他人嘲笑。个头上的弱点和伙伴们的不屑让男孩子变得无比沮丧,他开始怀疑自己坚持了多年的理想。“妈妈,你说我还能再长高一些吗?”失去信心的男孩在一个傍晚这样询问着母亲。母亲看着满脸委屈的儿子,笑盈盈地将答案大声说了出来:“能!只要你相信自己,将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你肯定能成为人人都知道的大球星!”在母亲的鼓励下,男孩又继续朝着自己的愿望努力了,他像拼上了性命一般地练习,练速度、练运球、练投篮的准确度。中学毕业后,他进入了巴尔的摩的韦克·福雷斯特大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男孩靠卓越的组织能力和灵活的运动能力获得了人们的赞誉,凭着这些,他于1986年入选进美国队。这个身高只有1.60米的矮子在职业篮球赛场上依旧受人瞩目,在比他高出好几头的队友和对手们中间,他像一匹紧盯猎物的豺狼一样,在那些大个子们所无法顾及的空隙间自由穿梭,让手中的篮球在空中一次又一次地画出完美的弧线。1988年,他与夏洛特黄蜂队签约,很快便成为黄蜂队后场的重要力量,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NBA赛场上成为了镁光灯竞相追逐的明星。就这样,这个身高1.60米、体重只有64公斤的“小矮子”在NBA赛场上活跃了14年。他是NBA赛场中有记录可查的最矮球员,同时也是NBA赛场上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这两个“最”,足以让他永载NBA史册。这个男孩就是蒂尼·博格斯,一个造就传奇的NBA球星。

当人们问蒂尼·博格斯是不是靠着什么常人无法感知的神秘力量才创造了奇迹,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当时我没有多少信心能够进入NBA,但我的亲人们却都说我能行。说实话,我相信自己的实力,NBA并不是只有7英尺的大汉才能进入,因为我能投篮、助攻、抢断,当发动快攻时,一些大个子不如我跑得快。”

原来,能让这个矮子叱咤篮坛的并不是什么神力,而是他的自信。自信能够造就的奇迹和所拥有的神秘力量是肉眼无法见识的,自我赏识的确能带来超越自我的力量:自信能让人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

对很多孩子来说,造成他们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估计不足,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因为胆怯泄下气来;二是因为对自己估计过高,为自己制订了一些超出能力之外的遥不可及的目标。出现这些状况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很多孩子由于智力和经验的局限,使得他们无法很透彻地看清自己。而当一个孩子能够在对自己有所把握的基础上对自身产生绝对信赖的话,他就能在理性层面对自己和所要从事的事情有个整体的辨识,从而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自信能使人超越高度

一位儿童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奇迹更容易发生在拥有自信的孩子身上。”当一个人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事业之中时,自信除了能让他拥有向前迈进的力量之外,也会将他体内的潜能进一步激发出来,他相信自己能做到,于是,他身体内部的大多数机能便自然而然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了。自信才会让人不断进取

自信与谦逊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拥有自信的人,不会在暂时的成绩面前忘乎所以,而是会秉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努力从别人的教诲中汲取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成长力量。

由此可见,在促进孩子走向成功的诸多要素中,最为关键的是自信。但自信并不会像个头那样能够自然生长,它需要人为的培养。在孩子获得成功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自己树立信心。当别人对他表示认可和鼓励时,肯定他的成绩。对父母来说,培养孩子自信心最关键的就是少一些挑剔,多一些欣赏和认可,人为地为孩子制造些成功,让孩子敢于并乐于喊出“我是最棒的”,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拥有完善的人格。

2.培养自信,从认识自己开始

从出生开始,小男孩彼得就注定穷困。他并不是像别的孩子那样出生在医院里,而是出生在他残破的家中。那个所谓的家,其实就是位于犯罪率很高的贫民窟中的一间低矮的窝棚,那里居住着彼得的父母和他的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一般来说,新生命的到来肯定会给家庭增添新的欢乐,但新生儿彼得却并没有给家人带来欣喜,因为这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最先让家人们想到的,是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小彼得就在这种穷困的环境下生长着,4岁的他早早地明白了生活的艰辛:母亲揽了很多洗衣的活儿,每天白天,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爬上高高的梯子将母亲洗好的衣物晾晒起来;空余时间,他就坐在门口糊纸盒,那是爸爸从一个工厂里揽来的营生;下雨天的时候,他还得跟在母亲身后用残破的小水桶将灌入家里的雨水一桶桶舀出去……小彼得又长大一些之后,他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幸。当他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在街上为糊口替别人擦皮鞋时,他总会因为那些衣着光鲜、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的同龄孩子倍感自卑。他由此对人生和自己产生了怀疑,他不明白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觉得像自己这样的穷人就不该出生在世界上。这天,彼得又因为在街上受到了富人家小孩的羞辱躲在街角伤心垂泪,街边杂货店的那个很好心的老板看到了哭泣的彼得,便走过来安慰他。岁的小彼得绝望透顶,他大声地发泄着自己的不满:“为什么要让我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我这样的穷人就该去死!”“孩子,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杂货店老板轻轻地抚摸着彼得的头。“贫困并不是你的错!再说了,你一点儿都不穷啊!”“我怎么不穷?”小彼得泪眼婆娑地询问着老板。“我来给你算笔账!”杂货店老板蹲在地上,随手捡起一根树枝边问边在地上写了起来:“如果有人用100美元买你的眼睛,你卖不卖?”“不卖!”彼得慌忙用手把眼睛捂了起来,好像马上就要有人把他的眼睛抢走一样。“好,你现在有100美元了。”杂货店老板在地上写下了“100”这个数字。“如果有人用1000美元买你的双腿,你卖不卖?”“不卖,我宁愿死也不愿意变成瘸子!”“好,你又多了1000美元。”杂货店老板又用树枝将这个数字记录下来。“如果有人想用10000美元换取你母亲30年的寿命,你愿意不愿意?”想起慈爱的母亲,小彼得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好了,这些钱又归你了!”地上又多了一个数字。“如果我现在给你100000美元让你像街上那些和你同龄的小混混一样,帮我去偷,去抢,你愿不愿意!”小彼得略微考虑了一下之后,给出了答案:“不愿意,妈妈说让我做个正直的人,我要是去偷东西的话,爸爸会打死我的!”“好的,我就先跟你说这么多吧,你把这些加起来看看,你觉得你还能算得上是个穷人吗?”彼得看着地上那一串长长的数字,不用加起来,他都知道那对他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他突然明白了,虽然自己在别人眼中贫贱得有些卑微,但起码他拥有健康,拥有同是穷困的却深爱自己的家人,最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为穷困而堕落,依旧保持一颗正直而美好的心灵。在意识到这些之后,彼得的自信心顿时高涨起来,他笑了,晶莹的泪珠依旧挂在脸上,但却没有那么苦涩了。他朝杂货店老板深深地鞠了一躬,之后,他跑回家中,继续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他觉得自己身上拥有无限潜力,只要努力,他一定能够摆脱贫困。二十年后,已经成人的彼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靠着勤奋和努力一步步将自己的擦鞋摊发展壮大,成为了拥有四家连锁店的大型制鞋公司。

如何看待和认识自己,这是关系到一个人有没有自信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对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来说,他对于世界和自己肯定是懵懂的,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后,他首先想到要认识的就是自己。这个认识过程最先是从生理方面开始的,等孩子长到差不多3岁的时候,智力的进一步发展便促使他们开始从社会层面出发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判断了,外貌、性格、人际交往等等,都被他们纳入到在与他人的对比中获得认知的范畴。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对孩子进行有益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帮助孩子看清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孩子像故事中的小彼得一样,因为那些难以人为控制的因素而看轻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有时甚至还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针对这样的情况,父母一定要像画重点一样,帮孩子将他们在品格、能力或是其他一些方面的可贵之处加上着重号。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多鼓励并赞美孩子的进步和长处,比如,对那些自认为自己有些笨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经常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去制作一些小手工,并赞美他们在制作过程中的创造。这样的称赞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扭转对自己的认识,父母通过不断的鼓励和赞美对这种短时情绪进行强化,这种情绪就会慢慢在孩子的体内留存下来。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缺点

正所谓当局者迷,在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两个极端:一是看不清自身的缺点盲目乐观,二是在看到自己的缺点之后将缺点无限放大,甚至在心目中放任缺点将优点掩盖。对孩子来说,这些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而且这两种状态还会经常性地互相转化。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决不能因为怕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就放任他身上的“恶”,同时也不要为了达到更为深刻的警示效果,而对“恶”漫天渲染。

假如一个口齿伶俐的孩子总是喜欢在大人说话的时候插话,父母就可以在和客人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指正,“这个小家伙,嘴皮子就是溜!不过,宝贝,你想说话可以等我们讲完了你再说,在你讲话的时候,你肯定也不喜欢别人突然从中打断吧!”这种先肯定后劝导的方法比“大人说话的时候小孩子不要插话”这样直接训斥孩子的效果好得多。既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至于让他以为父母的训斥是因为他犯下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他会觉得,“这是个小问题,我可以改!”评价孩子时不要自相矛盾

对于尚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的学龄前的儿童来说,他们很容易被他人的评价所影响,如果评价是来自于他们信任的父母,则影响更甚。但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看法对孩子的巨大影响,总是会在不经意间由着性子对孩子进行评判,这种随意性很容易使评价出现前后不一的现象,这会在无形之中对孩子的认知行为造成阻碍。他们会茫然,不知道父母口中所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也搞不明白那两种大相径庭的判断标准哪个才是需要长久坚持下去的唯一准则。所以,评价孩子的时候,父母请避免前后矛盾,赞扬的话语可以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批评孩子的时候请尽量把孩子往好的方向引导。

3.“第一”与信心的不等量代换

12岁的桃子刚上初中,从小到大,她在大人们眼里几乎就是完美的代名词。桃子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她的爸爸是一家国营企业的工程师,外表看起来又高又壮的他,实际上却温柔体贴得很,不管工作有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去陪女儿和妻子。桃子爸爸还特别喜欢桃子,无论桃子如何“欺负”爸爸,爸爸都笑嘻嘻的一点也不生气。桃子的妈妈在一个初中任语文老师,性格温和,说话声音柔柔的,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女儿的生活。从桃子出生的时候起,夫妻俩就立志要把女儿培养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因此,桃子妈妈牵着桃子出现在各种培训班:钢琴班、芭蕾舞班、奥数培训班……父母对桃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而聪明的桃子也没有辜负父母的这份期望,她不仅没有像很多孩子那样因为过于繁重的学习课程产生抵触情绪,相反,她对爸爸妈妈给她安排的生活和学习都表现得兴致勃勃,她的成绩也总是能在同龄人中拔得头筹。因此,桃子爸妈的朋友便很喜欢逗弄这个总是笑嘻嘻的小女孩,“嗨,No.1!”他们总是这样叫桃子。上学之后,已经习惯了处处拿第一的桃子更是将自己这种“第一”的品格发扬下去。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中,她是第一;在全市小学生绘画比赛中,她是第一;在全校的作文比赛中,她是第一……学习成绩就更不用说了,在课堂上,桃子总是最活跃地与老师进行互动的那个,考试之后的排名榜,桃子总是稳居第一的宝座。桃子家客厅的墙壁上贴着很多写着她名字的第一名的奖状……这些让桃子的父母倍感骄傲的成绩,在桃子看来却不值一提,她已经习惯于第一。上了中学之后,桃子第一名的位置却有些岌岌可危了。虽然桃子仍旧像以前那样不断努力着,但强中自有强中手,更多优秀的人出现在桃子的生活中,这让同样也在进步着的桃子在无形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其实,桃子已经很优秀了,她的努力和认真让所有的老师同学都对她刮目相看,但因为不能像以前那样时时刻刻都争得第一,让桃子变得焦虑起来。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即使在考试或比赛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桃子也并不会表现得多么高兴,她会陷入到没有取得第一的自责中难以自拔。慢慢地,桃子不再像以前那样自信了,她变得无精打采,患得患失,身体状况也因为情绪低落而变差了。桃子的父母为女儿的这种状态心痛不已,可无论怎么开导,桃子就是无法解开自己的心结。

这个故事会让大家感到心痛,故事中桃子的形象是现实中很多个孩子的缩影:他们习惯了第一,或者说已经习惯于成为父母口中的第一,他们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这个第一服务的,他们所有的自尊与自信也都是建立在这个“第一”之上的,一旦“第一”不在,他们的自信和追求也就会轰然倒塌……

促使孩子将所有自信和追求都建立在“第一”之上的原因有很多,最为关键的一个就是身边对他们有重大影响的人,尤其是孩子的老师和父母总是喜欢对“第一”进行浓墨重彩地渲染。能在成绩排名榜上位列第一的孩子通常都会享有很多特权,比如说,在排座位时能坐到前排受老师关照的位置、经常受到老师的赞扬、可以避开一些小差池带来的惩罚、得到父母在物质上的奖励或精神上的鼓舞等。可如果在成绩排行榜上位置居中甚至是处于榜尾,情况就有些不妙了,在学校里受同学和老师的鄙视自不必说,回到家后可能也会受到父母的责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能不把“第一”作为追逐的主要目标?而又如何能在成绩平平之时依然保持良好的心态呢?

其实,对很多父母来说,将能否争得“第一”或是在竞争中争得好的名次来作为评判孩子的标准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虽然这样的做法能为孩子树立一个目标,并且有可能让孩子在这个目标实现之时迅速增强信心,但这个“第一”却并不是一只总是能飘红的绩优股,出现波动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对父母来说,帮孩子增强自信的最为科学的做法就是不要强迫孩子跟别人比,而要鼓励他们跟从前比。考试之后,虽然孩子努力了很久,成绩却仍然差一大截,当同事在办公室里炫耀自己孩子的优秀时你只能在一旁黯然,但你要看到,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他在努力着,同时也在进步着——上次只考了75分,这次却考到了85分。这就是进步,这就值得肯定。

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一直在努力,并且已经尽力做到最好!当孩子能这样认识自己,并且能够看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将自信完全变成一件与他人无关而只与自己有关的事情的时候,他将成为自信、优秀、坚强的人。

4.六条秘诀,让孩子抬头挺胸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大概是所有父母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不管家庭条件贫富,父母们总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并且尽力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真正卓越之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很多父母都会竭尽所能,把孩子送入那些价格不菲的各类学习班中。父母们都知道,要想让孩子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并且出人头地,就一定不能落后于人,别人家孩子会的,自己家孩子一定要会,别人家孩子不可能学会的,自己家孩子也一定要学会。

但父母们尽心竭力地帮孩子完善着那些关乎生存的基本技能时,有没有分一点精力去关注一下儿童的心灵是否充盈呢?其实,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在长大之后成就一番事业,能力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孩子的心态。只有那些果敢而又自信的人,才能有足够力量抵御外界的风寒。以下六条建议就是儿童教育专家专门针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而提出的,希望父母采纳这些建议后,能够让你的孩子抬头挺胸。第一条:让孩子更多地感受成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教小朋友们练习投篮。小男孩晶晶虽然已经掌握了投篮的基本要领,但看着高高的篮筐,他一直担心自己投不进去。当轮到他投球的时候,他果然没投进去,再投,还是没进,老师又给了他几次机会,可晶晶最终都没能将篮球送进篮筐。那天,他是全班唯一一个没有投进球的男生。回到家后,自尊心严重受挫的晶晶闷闷不乐。晶晶的爸爸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就拿着篮球领儿子去篮球场上进行练习。爸爸帮晶晶复习了几遍投球的要领之后,便鼓励儿子放松心情全力投球,那天下午,晶晶练习得很好。在下一堂体育课上,晶晶自信满满地站在篮筐前,将手中的球轻松地推了出去,随着一道完美弧线,篮球稳稳当当地落入了篮筐。

成功是自信的力量之源,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愈挫愈勇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中总是充满失败的记录,这个人肯定会在失败的眼泪中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当一个人在经受失败之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话,他就不会产生“自己很失败”的心理暗示,而会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继续努力,直到获得最后的成功为止。

每个孩子都是不平凡的,父母不要总是将目光集中到孩子亮起红灯的成绩上,而是要想办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那盏不尽人意的“红灯”上移开,只有这样,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会突出瑕疵的重围,孩子也会因此变得积极自信。第二条: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小博,你觉得咱们家买市郊的房子还是买市中心的房子呢?”不用去问,任何人看到一个七尺男儿正满脸认真地向个头未及大人腰部的小孩就买房子征询意见时,肯定都会哑然失笑,同时还会加上一句,“他个小屁孩儿懂什么!”不过,这个小屁孩儿貌似还真的懂一些:“买市郊的吧,市郊空气好、安静,有利健康,爸爸妈妈上班都有车,所以住市郊也是没有问题的。”这小屁孩儿居然还能说得有理有据。不用过于惊奇,习惯参与家庭生活,并且帮父母和自己作决定的小博总是表现得信心满满,同时也常常能在这份自信的驱使下语出惊人。

参与家庭生活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当孩子发现父母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个不懂世事的小孩子,而自己的某些看法和意见竟然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父母的最后决定时,孩子的情绪一定会高涨起来,同时也会积极进行思考,为家人建言献策。第三条:杜绝说“你看×××”“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你看人家×××,每次考试成绩都那么好!你再看×××,他家条件多差呀,每天放学了还得回去给奶奶熬药,可人家那学习就愣是从来没有落下!还有×××,人家就住咱家对面,你看她每天是怎么学习的,我就从来没看到人家房间在12点之前熄过灯……”

每次考试之后,很多孩子的父母父母总要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将自己的孩子与孩子的同学,与同事和左邻右舍家的孩子进行一次系统而又完整的横向对比。这些父母的本意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对比激起孩子的羞耻心,激发孩子奋进的力量。但孩子不仅不为所动,反而变得越来越颓废,大有破罐子破摔的趋势。

孩子的自尊本身就很脆弱,如果父母总是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架势,刻意拿孩子去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的话,不仅不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斗志,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会将原本就自信不足的孩子的仅有自尊全部践踏。当自信完全与一个孩子分道扬镳的时候,孩子怎么还会有奋进的力量?

父母在教育儿童的时候一定要尽力杜绝此类对比,如果一定要比的话,不妨试着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和别的孩子的缺点进行对比,这样会让孩子下意识地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优势。第四条:用肯定成就孩子的自信刚上初中的小俊无论在老师还是在同学们心目中,都无法算作是一个“好学生”。调皮捣蛋的他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经常自恃块头大而欺负同学。老师在和小俊的父母进行过认真沟通之后认为小俊并不坏,他欺负同学是因为他在学习上难以寻求满足,转而通过这种极端方式来寻找自信。于是,老师便在一次班会上出人意料地宣布让小俊当班长。当上班长的小俊一反常态,不仅不再像以前那样欺负同学了,而且还拿出班长的威风将班级管理得很好。小俊也将很多精力放到了学习上,而他的成绩较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孩子需要肯定,就像幼苗需要雨露和阳光一样。他人的肯定和赏识不仅能让孩子因为被重视而感到愉悦,也会令孩子在这种情绪的控制下变得更加积极。因此,不要奢望孩子能主动将压力变成动力,对孩子的责骂甚至是拳打脚踢只能让孩子的自信消磨殆尽,而肯定和赞美则是激发孩子主动性和自信心的良药。第五条:给孩子最充分的信任傍晚时分,一个小男孩爬上自家门口的那个草垛使劲往上跳,父亲怕他受伤,便问他要干什么,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我要跳上月球!”这个荒唐的答案并没有引起父亲过多的惊讶,他只是笑着将儿子从草垛上抱了下来,然后这样告诉儿子:“儿子,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爸爸支持你!不过月亮太高了,站在草垛上是不可能跳上去的,但如果好好学习科学技术,等你长大之后,就能跳上月球了!”有了父亲的鼓励,这个孩子就信心百倍地为登上月球而努力着,后来,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个男孩,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成功登月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当孩子觉得被人放弃之后,他才会放弃自己,这是一条总是被大人们忽视的真理。在大人看来,孩子放弃自己是因为他自己不争气,而从不会把孩子的自暴自弃归结到自己的教育失败以及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上面去。

其实,孩子是最需要信任的,对他们来说,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就像是养料一样,无须加工就能直接转化成为孩子的自信。在孩子表现得十分糟糕的时候,父母的责骂并不能产生任何正面效果,而信任却能让孩子重新散发活力。父母只要说一句“没关系,我相信你!”就能鼓励孩子像故事中的阿姆斯特朗一样,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孩子只有被别人发现了,他才能发现自己。”希望父母们能将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第六条:对孩子多些耐心“妈妈,我要吃探头!”妮妮大声叫喊着。“探头?什么是探头?”妈妈听不懂女儿的话,觉得莫名其妙。“探头呀……那个……”妮妮伸出小手指着茶几上的罐头。“罐头,原来你要吃罐头呀!”明白了女儿心意的妈妈忍不住大笑起来:“探头!哈哈,小笨蛋,连罐头都说不清楚!”妈妈笑得前仰后合,妮妮却生起气来,撅着嘴巴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愿意吃罐头。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对身边事物进行认知并作出深入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常常会因为认知方面的不足闹出一些笑话,同时也会提出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因为没有足够的耐心而嘲笑孩子的错误,或是粗暴打断孩子的问题,就很容易使孩子因为伤害到了自尊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父母能做的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耐心,你的耐心和热爱,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第二章 要不得的“狼来了”——诚信的品格应从小培养

当放羊娃第一次撒谎喊“狼来了”的时候,大部分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他感到无聊。当放羊娃第二次撒谎喊“狼来了”的时候,最主要的原因就源自他的恶作剧心态了,看着大人们被自己的谎言摆布得扛着锄头团团乱转时,他会觉得很有趣、很满足。谎言是一场难以控制的疫病,杜绝谎言的最关键要素就是对症下药,用诚实的品格将谎言“免疫”在体外。

1.在第一个谎言之后

一想到明天要进行的英语考试,躺在被窝里的小鸣顿时愁得睡意全无。英语一直都是小鸣的弱项,因为无论怎么努力仍旧飘红的成绩,小鸣没少受到爸妈的责骂。小鸣刚进入这所重点初中没几天,校方就决定进行一次英语考试,用成绩来衡量一下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如何。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小鸣的爸妈立刻行动起来,为了能让儿子在升入中学后的第一场战役中打个漂亮仗,小鸣和爸爸妈妈都没少下工夫,可是在考试到来之时,小鸣心里还是没底。点名、分考场、进入考场……在考试开始之前,一切事情都显得嘈杂无序,等小鸣终于在考场里坐定之后,才发现被分到他前座的是他最要好的哥们儿“老外”。“老外”其实并不是小鸣这位好朋友的真名,这一称号缘自这个小孩在十几岁时就说一口流利得令人咋舌的英语。看到英语成绩特别优秀的“老外”,小鸣自然欣喜异常,在这场考试中,老外也趁着老师不注意偷偷“帮”了小鸣不少。成绩出来之后,小鸣小心翼翼地翻开了成绩单,看到上面那个数字之后,他狠狠地揉了揉眼睛,等他确定那个鲜红的95分并不是个幻境时,小鸣开心地笑了。回家之后,小鸣便得意扬扬地将这份成绩单展示在父母面前。95分的成绩自然引得小鸣父母一阵惊异,接着便是由衷的赞叹和叫好:“我儿子就是厉害,成绩提高得这么快!”小鸣爸爸乐不可支。“你小子的英语终于开窍了,你不是抄的吧!”爸爸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来,小鸣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但未及小鸣开口回答,爸爸却又自说自话地作出了回答,“哈哈,怎么可能是抄的呢?也不看看是谁的儿子!我儿子好棒,想要什么跟爸爸说,爸爸这次给你个大大的奖励!”小鸣的爸爸妈妈只顾着高兴,都没有注意到儿子神情中的不安。两天之后,小鸣得到了他一直想要的那双名牌足球鞋。中学时光是快乐的,同时也是忙碌的,一场接着一场的考试考察着学生们的成绩,也考验着父母们的神经。在考试中因为作弊初尝甜头的小鸣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会在自己比较弱势的科目上偷看别人的试卷,但当他的作弊行为因为老师的疏忽被一次次放过之后,他学习不再努力了。因为只要有同学的“帮助”,他总能取得好成绩,也总能得到父母的奖励。小鸣已经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了,他拿着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成绩向父母索要奖励不再觉得不安和愧疚,他将这种行为当做是满足自己的绝佳手段,不仅表情自然,而且他还会添油加醋地告诉父母,自己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才得来这样的成绩……

谎言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当你不经意间说出第一个谎言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可就比较繁重了,除了要将自己随意建构出来的故事牢牢记住,还要为了维护这个谎言而编出更多个谎话。

通常来讲,儿童在3岁之前出现的撒谎行为大多是没有意识的,因为思维发展的局限,他们很难对现实和想象进行清晰的分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将掺入想象的虚假事实当做现实表达出来。但在3岁之后,孩子说谎就是有目的的了,而且如果他们的谎言能成功不被识破的话,他们就会发现,谎言即使不能帮他们达成想要的目标,但至少也能让他们从中尝到甜头。这样一来,原本复杂的事情就会因为谎言的介入在突然之间变得简单起来:一个谎言能让自己从近在眼前的惩罚中巧妙抽身,偷看一眼同桌的试卷就能让自己不费吹灰之力轻松拿到好成绩,假装肚子疼的时候就能在爸爸妈妈关照的目光下在家“养病”,骗伙伴说爸爸刚给自己买了新款机器人就能让伙伴们投来艳羡的目光。

当孩子从撒谎中获得“好处”的时候,理性意识还不够完备的儿童就很容易对谎言产生依赖。虽然这种依赖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得享受,但其后患却是无穷的,孩子会将撒谎这种并不被道德所肯定的行为当做是正当的处事方式,当成面对挫折和责任之时的挡箭牌。长此下去,孩子从心理上就会变得懦弱,而且也倾向于将不劳而获当做生活的常态,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因为这些负面影响而变得扭曲。

经济学家本杰明·鲁迪亚德说:“没有谁必须成为富人或成为名人,但是,每个人必须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对于父母来说,在把孩子培养成为卓越之人之前,务必先让他成为一个正直的、诚实的人。

2.孩子的年龄他们自己知道

那是个明媚的星期天,一对年轻夫妇领着两个活波可爱的双胞胎兄弟去打高尔夫球。对于这次全家出游,两个小男孩显然非常兴奋,在爸爸买票的时候,他们两个就踮起脚尖使劲从高高的售票口上探出脑袋,要求售票员姐姐快一点。“我们需要买几张票?”父亲询问道。“我们这里规定,7岁以下儿童免票,7~12岁儿童收半价票,我看您这两个小家伙都不到7岁吧,所以你们夫妇买两张票就好了。”售票员透过玻璃窗大概瞄了一眼双胞胎兄弟的个头,之后便笑盈盈地做出了回答。“哈哈,你真是个粗心的小姐!”这位父亲爽朗地笑了起来,接着,他又继续说道:“我们这两个小家伙今年已经8岁了,只是个头长得比较小一些,所以都需要买票,是吧小伙子们!”“是是,姐姐,我们今年8岁了!”两个男孩争先恐后地喊了起来。“哦,那这样算的话你们就是三张全票,一张门票八百,三张两千四。”售票员小姐从来都没见过主动要求买票的,满脸疑惑。付过钱后,两个男孩子扬着手中的门票像小大人一样一本正经地从入口走了进去,那对年轻夫妇提起东西准备紧随其后,售票员小姐因为好奇不失时机地问了那位男士一句:“门票这么贵,您干吗非说实话呢?”“一定要说实话的,孩子的年龄他们自己知道。”这位父亲回答道。

当然,孩子知晓的不只是自己的年龄,还有其他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了保护孩子的纯净眼眸,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诚信品格之前,先从规范自己开始:要求孩子诚实守信之前,自己先做个有诚信的人

孩子天性喜欢模仿,而父母更是他们经常模仿的对象,无论是父母的行为还是思想。因此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变成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就一定要先为孩子做好榜样,从言行到思想上都成为一个正直之人。三思之后再对孩子许诺

诺言与普通话语的最大区别就是其不可动摇性,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承诺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有条件去兑现承诺。一旦答应了孩子,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这才能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体会到承诺与守信的真实含义。多给孩子些“为什么”

世事万般变化,即使是最有智慧的父母,也不能够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全部预计,因此,当父母因为突然的变动而无法实现对孩子的承诺时,千万不要以一句“对不起,爸爸(妈妈)今天有点事情”就草草地将孩子打发掉。通常情况下,这种草率处理方法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导致孩子马上就认为,“爸爸(妈妈)骗我……”。

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地解释给孩子听,并因为自己无法兑现诺言向孩子真诚道歉,以求得孩子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原谅。否则,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父母这种在自己眼中的“撒谎行为”。

3.孩子撒谎背后的七宗罪

“妈妈,我肚子疼,今天不能去上学了。”“真的?”“真的疼,好疼……哎哟!”“哦,早上还给你蒸了香甜的鸡蛋羹,肚子疼的话可就不能吃了……”“鸡蛋羹?妈妈我要吃!”“肚子疼就不能吃了!”“不疼了,刚才好了,我要吃鸡蛋羹。”

很多父母都纳闷,自己一直都教导孩子要做个诚实的人,而且也没有给孩子做什么坏榜样,可那个目光纯净的小家伙怎么老是眼珠子一转就满肚子鬼点子呢?与其他父母交流之后还会发现,原来并不是只有自家孩子满口胡话,撒谎几乎是所有孩子的通病,不管是淘气的顽童还是听话的乖乖女,撒谎就像是影子一样,从他们出生开始就与他们如影随形。

孩子真的生来就会撒谎吗?他们真的是喜欢撒谎吗?如何去面对孩子的谎言?又如何去教导那些喜欢说谎的顽童呢?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结果,孩子的每一个谎言都是有深刻的原因的。诊病讲究对症下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如果父母能先就孩子的行为把把脉,然后根据不同“脉相”制订诊治方法,就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析孩子说谎背后的“七宗罪”。罪名一:幻想与现实间的区分困顿一个3岁的小女孩正在和小伙伴“聊天”:“上个星期我爸爸领我去美国了,那儿可好啦,我们一起去吃西餐,冰激凌都是装在水桶那么大的盒子里的,我还提着冰激凌桶去喂企鹅,企鹅可喜欢吃冰激凌了,给它吃一口,我吃一口……”事实上,上个星期女孩的父母都出差了,她一直都乖乖待在外婆家,哪儿都没去。

孩子的大脑里永远都装着一个大人们无法触及的奇幻世界,很多时候,孩子们都希望他们所幻想的就是真正的现实,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岁以前的儿童就更是如此,他们常常都会有意无意地将现实和自己的幻想混淆在一起,把明明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场景当成真实情况叙述出来。于是,他们眼中的真实便很自然地成为大人们眼中的“谎言”了。

孩子因为这种原因“撒谎”时,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这其实是由想象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现象,所以父母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孩子的这类谎言而恐慌。从本质上来说,处于这个阶段的孩童其实根本就不知道撒谎为何物。父母花力气批评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指正的这种做法只会损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父母要做的,就是尽量创造条件帮孩子满足在想象力方面的表现欲,通过鼓励孩子自编故事或扮演游戏角色的方式,让孩子充分释放自己的想象,同时也可以在游戏中通过引导让孩子逐渐对现实和想象进行区分。比如,在过家家过程中,当孩子拿着由纸片扮演的“饭菜”往嘴里送时,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那是假装的食物,是不能吃的。”罪名二:逃避责罚爸爸到客厅叫5岁的东东出来吃饭时,小家伙正一反常态的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看电视。“乖儿子,吃饭喽!”离开客厅之前,爸爸无意中瞟了一眼茶几。“咦,这不是我屋里的闹钟吗,怎么在这里?”爸爸随手拿起闹钟看了一下,发现时间定格在两点半,当他翻到后面想看看是不是没有电池了,却发现闹钟里面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这是你干的?”爸爸的态度很严厉。“不知道,我没动……”东东低着脑袋,声音很小。“除了你还有谁!到底是不是你干的?”“不是!”东东满脸倔强,说得十分肯定,仿佛闹钟真的不是他弄坏的一样。“小兔崽子,破坏东西也就算了,你还撒谎!”爸爸操起巴掌打了过去。

孩子都喜欢探索,但由于思维发展所限,孩子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犯些小错误甚至将自己的探索完全变成一场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父母过分严厉,而且总是习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话,孩子就会为了逃避责罚而撒谎。如果他们的谎言能成功地骗过父母的话,当下次再遇到此类情况时,孩子自然就会想起上次的成功经验。如果父母及时戳穿孩子的谎言,并因为罪加一等对孩子进行更为严厉的责罚的话,当孩子再遇到这类情况时,就更不敢讲真话了。

在很多时候,直接的惩罚的确会让父母暂时缓解自己的愤怒,而且也能让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变得“小心些”。但不分青红皂白的惩罚让孩子记住的只是肉体上的疼痛,他们并不会想到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他们想的最多的是父母的冷酷,以及当自己再遇到这样的状况时如何从责罚中逃脱。如果父母真的想从根本上杜绝谎言,首先要做的就是耐心了解孩子为什么要搞破坏,是故意为之还是因为不小心。在了解了真相之后,父母再分情况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错误源自于不了解,父母就可以耐心地帮孩子解答疑惑,而如果是故意为之,父母就要找寻更深一层的原因了。罪名三:模仿星期天早上,7岁的小琪被爸爸叫过去帮自己接听电话:“电话响的时候你就接,然后告诉那个叔叔爸爸妈妈没在家,要是问你啥时候回来你就说是回老家了,家里只有你和外婆。”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小琪按照爸爸的要求做得很好,爸爸朝她竖起了大拇指。又一个星期天,一早就坐在电视机前的小琪这样叮嘱妈妈:“妈妈,一会儿有人打电话找我去玩儿,你就说我去奶奶家了,我不想跟他们玩儿,我想在家看电视。”女儿的话让妈妈吓了一跳,她想不明白女儿为什么会如此自然地想出了如此精妙的谎言。

在孩子能运用理性思考认识世界之前,他们行为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年龄小的孩子更容易不加取舍地模仿身边人的行为,而如果父母或其他小朋友当着他们的面撒谎时,孩子就会无意识地将这类谎言也当成自己模仿的对象。

如果父母期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正直可信的人,首先就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让自己无论从行为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成为孩子心目中绝对诚实的人。这样,孩子才会在模仿中也变成一个正直的人。罪名四:用谎言来达成某种目的9岁的娇娇是家里的小公主,从小就在父母的宠爱下要风就是风,要雨就是雨。娇娇渐渐地长大,她变得越来越任性,想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父母察觉到女儿的变化之后,便决定通过限制女儿欲望的方法规整女儿的行为。对于爸爸妈妈的突然变化,娇娇自然是非常不满,但她也无能为力。最近一段时间,爸爸妈妈发现娇娇的书包里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漂亮的文具盒、昂贵又没有实际用途的便签本等,问她是哪儿来的,她都说是借同学的。妈妈收拾屋子的时候才发现,原本放在柜子里准备交取暖费的2000块钱里面少了300元。

对于娇娇这种心智已经相对成熟,并且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偷窃和撒谎行为,已经属于与孩子道德教育相关的行为性撒谎了。通常来讲,行为性撒谎都是孩子明明知道撒谎的后果,但还是为了满足自己某方面的欲望而有意为之,情节比较严重,而且常常还伴随着有意识地偷窃和破坏。

通常情况下,孩子喜欢撒谎,并且习惯于用谎言达成某种目的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都在于谎言没有及时地被大人揭穿,或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宠爱以及对他们撒谎行为的纵容姑息,比如说,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制止孩子的谎言,在别人揭穿了孩子的谎言之后还因为面子问题袒护孩子等。这样的行为会给孩子一种这样的错觉:撒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错误,它是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效途径。对父母来说,最为科学的做法就是将与孩子的“斗争”坚持下去,决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并且让孩子自己去承担撒谎带来的所有后果。罪名五:取悦父母苏苏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为了让女儿成为卓越的人才,苏苏父母对女儿一直都非常严格,他们为女儿的未来绘制了宏伟而又美好的蓝图。小时候的苏苏并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当她懂事之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表现对父母来说是多么重要。为了取悦父母,刚上中学的苏苏就已经像个小大人一样对父母采取报喜不报忧的策略了。如果这次成绩不错,苏苏就会把成绩单拿回家让爸爸签字,而如果这次的成绩不尽如人意的话,苏苏就会自己模仿着大人的字迹在成绩单上写下爸爸的名字。

对大部分孩子来说,父母是生养他们的人,同时也是他们的心灵支柱,孩子们大多都很看重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形象。如果父母对孩子寄予太高的期望,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仍旧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说谎的方式取悦父母,同时也能避开父母因为失望而对自己的责罚。

当孩子因为这种原因说谎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赶紧摸清孩子的真实情况,比如说孩子如果是在学业上撒谎,家长就要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业情况,在帮孩子分析清楚究竟是努力不够还是方法有问题,再对症下药,采取正确方法帮助孩子。同时,父母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看看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有些不切实际。罪名六:满足虚荣心刚上幼儿园的5岁女孩妙妙正举着电话和她新认识的小朋友聊天:“我爸爸是专门给别人建造房子的工程师,我们家的房子就是爸爸盖的,可大了,里面能住100个人,客厅里还有花园和游泳池呢!下次让你来我家玩!”妙妙说这些话的时候,旁边的妈妈却听得一身冷汗。其实,妙妙的爸爸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居设计师,而他们家也像大多数普通人家那样只有两室一厅。真不知道女儿为什么要欺骗刚认识的小朋友,万一人家真的要来家里玩儿,自己家的小不点儿又该作何解释?

妙妙的这种状况在很多孩子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孩子总是更加容易被那些外表看来五光十色的东西所迷惑。他们通常很容易将那些自己认为的别人向往的东西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当做自己的资本进行炫耀,在赢得别人羡慕的同时,又能让自己暂时沉浸在并不存在的虚幻中。

当孩子因为此类原因撒谎的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孩子编出这样的谎言显然是受到了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可能是人类喜欢炫耀的天性使然。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值得夸耀的并不是财富或是其他华而不实的东西,人与人交往时最重要的东西是诚意。罪名七:希望通过撒谎吸引他人注意“妈妈,快来,我肚子疼!”“爸爸,你赶紧去我屋子看看,我屋子里有蛇!”最近一段时间,小哲的父母因为新房装修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可小哲却不懂事地成天找麻烦,不是说自己生病了就是想方设法地找借口不想去上学。

孩子生来就喜欢得到别人的注意,特别是自己的父母。当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有所疏忽的时候,就很容易通过说谎来吸引父母的注意,特别是当他们的谎言真的能让大人将关切的目光投到自己身上,他们就会频繁使用此种方式来博取大人的注意。

当父母察觉到孩子说谎是为了赢得关注的时候,就不能将说谎之错全部归结到孩子身上了,因为孩子是由于缺乏安全感才用此种比较极端的方式对父母进行试探的。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爱,让他们时刻都觉得自己是受到关注的,是有人疼爱的,孩子自然就会主动杜绝这种说谎行为。

4.等一等,再说出真相

一个闷热的夏日傍晚,大峰又像往日一样斜跨着书包拎着球鞋满头大汗地走进家门。“我回来了。”他瓮声瓮气地喊过一句之后,就准备回屋换衣服洗澡了。往常的时候,父母在听到他回来的时候总不会忘记提醒他,“收拾好了赶紧写作业!”但今天,大峰喊过之后,父母却一反常态地没有进行这样的回应,他觉察到了气氛的怪异,便扭头向客厅的沙发看去。“大峰,你给我过来!”大峰迟疑之时,父亲铁青着脸叫他过去。“我做了什么事让爸爸如此愤怒呢?”大峰心里惴惴不安地向爸爸走了过去。“说吧!你先说说昨天晚上骗我是怎么回事?”爸爸端坐在沙发上,声色俱厉。“骗您?我没有啊。”大峰仔细思考了一阵之后,怯怯地说道。“没骗我?我都知道了,还敢说没骗我!”大峰的回答显然已经激怒了父亲。“那您说我哪件事儿骗您了,我没有印象!”大峰看爸爸已经生气了,索性也放开了胆子。“哎哟,看来骗我的事儿还不少呢,怎么着,怕说漏是不是!”说着说着,爸爸伸手马上就要朝儿子拍过去了,站在一旁的妈妈赶紧拉住丈夫:“有什么事情好好说,先别着急打!”转而向大峰说道:“今天你们班主任打电话过来,说你昨天没完成作业,你爸爸昨晚看你看电视还问你作业有没有做完,你口口声声说完成了,你说你这么小就撒谎骗大人,你爸爸能不生气吗!”大峰知道了父母生气的原因,便赶紧向他们解释:“我没撒谎,昨天老师布置作业我没听清,做完那些之后我就以为做完了……”“没听清?当学生的听不见老师布置作业你还算个什么学生,用这谎话也拿来蒙我,你觉得我会信?”爸爸气得说话都哆嗦了。“我没撒谎,我说的是真的!”大峰仍旧理直气壮。“啪!”爸爸一个耳光打了过来,“给我好好学习,以后再骗我,再让我看见你跟那些野小子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大峰很委屈,他真的没有撒谎,前一天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他因为忙着和同学商量放学之后踢球的事情就没有听清,今天交作业的时候,大峰才发现犯了大错,跟老师坦白之后,原本打算今天写好作业明天交上去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可没想到老师已经先一步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爸爸,而爸爸又不相信自己还打了自己。大峰突然觉得说真话有时并不是个好办法,所以当他再次犯错的时候,他选择说谎来逃避责罚。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而且也很乐意进行此种内省。但很多时候,父母的不信任和“迫不及待”的教育指正却很容易剥夺孩子进行自我思考的权利。就像故事中的大峰,实际上他并没有撒谎,而且也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过失,但爸爸却硬生生地给他贴上了撒谎的标签,而且还用一个巴掌帮他将这次挽回断然否定。这样的教育方式最后只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将那些与品德和行为有关的规则强行灌输到孩子的意识中,但孩子却未必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难免再犯错误;二是让孩子沉浸在批评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中忘记了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反思,甚至彻底走向叛逆。这些都不是父母教育的初衷,大多数父母都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8岁的列宁有一次去姑妈家做客,跟表哥表姐们玩耍的时候,小列宁不小心将桌上的花瓶摔碎了,碍于面子,列宁并没有说出事实真相,他告诉妈妈和姑妈,碎掉的花瓶与自己无关,可能是花瓶看大家跑也跟着跑了起来,在跑的过程中自己掉下来摔碎的。这个荒谬至极的谎言让所有人哄堂大笑,但小列宁还是硬挺着没有说出真相。回家之后,列宁为自己的这个谎言痛苦不已,想了很久之后,他便哭着向妈妈勇敢承认错误,而且还在妈妈的鼓励下向姑妈一家人道歉。

我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大多把重心放到做人要诚实守信之上,而忽略掉这样一个细节,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列宁在撒谎,却并没有立即戳穿他,特别是对列宁成长特别关注的妈妈。别人也许是因为不想伤害列宁的自尊而选择沉默,但列宁的妈妈却是因为想给儿子一个反思和改过的机会而沉默不语。这样的尝试是伟大的,因为这需要给予孩子最深切的信任,事实证明,她的尝试也是成功的。当列宁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道德评价之后,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因为内心所萌生出的羞愧感而勇敢地将真相说了出来。列宁妈妈这种做法的最终效果是什么呢?小小的列宁在经受过由于说谎而带来的自我谴责和愧疚之后深切地认识到,说谎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在生活中也不需要去倡导和发扬。当他再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肯定就不会像过去曾经历过的那样,用这种会给自己带来无限困惑和怀疑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亲自经历过且有着深切思考,所以会牢牢记住。

父母在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难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并没有反省自己的错误,或是因为意识所限,孩子未能把来龙去脉想得透彻。这时候,父母就可以直接对孩子进行教导了,教导在这时所能取得的效果,肯定要比以前大很多,因为孩子在经过一定阶段的思考之后,会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思,即便孩子以为大人没拆穿自己是因为自己隐藏得好而沾沾自喜,大人的发言仍然会产生振聋发聩的声响,孩子们会突然意识到: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5.轻诺必寡信

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诚实守信、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不管有多少困难都赴汤蹈火奋力去完成的人,往往更受大家的欢迎,他们会因此获得更多的朋友,也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得出这样一条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结论:4~5岁是孩子形成价值观和是非意识的关键时期,97%的孩子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形成品性的,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守信意识。

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守信意识呢?父母要为孩子做守信的榜样

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行为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对孩子来说,他们守信品格的养成,最初也都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如果父母能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以及在其他朋友那里,都能做到言而有信,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影响下成为诚实守信之人。父母要带头为自己的失约行为道歉“吉姆,你昨天不是已经说好了今天要去外婆家替她取报纸的吗,怎么你没去反而在家里看电视呢?”吉姆的爸爸下班回家后看见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儿子又是惊讶又是埋怨。“今天天气太冷,我不想去了。”吉姆的眼睛死死盯着电视屏幕,不以为然地回答道。“什么?因为不想去就不去了?我已经跟你讲过很多遍了,一定要遵守诺言,否则你就会浪费别人的时间、辜负别人的情感,同时也会让别人对你的人品产生怀疑。”爸爸不失时机地教导着儿子。“我知道,那又能怎么样呢?反正我不在乎!”吉姆因为爸爸的批评变得不高兴起来。“这怎么能是你在不在乎的问题呢?如果每个人都不把自己的承诺当回事儿的话,这个世界不就乱套了吗?”爸爸已经生气了。“爸爸你真不公平!为什么你不守诺言的时候就没事,我偶尔失约一次就彻底变成了‘坏人’!”吉姆嘟起小嘴跟爸爸针锋相对。“我失约?我什么时候失约过!”爸爸被儿子批评得摸不着头脑。“昨天晚上你就失约了?!你昨天早上明明答应我说晚上会领我去看电影的,可你下班后却去喝酒了,直到我睡觉都没见你回来。你看,你还说我,你居然已经把这件事情全部忘掉了……”吉姆委屈地说道。“哦,原来是昨晚那件事啊。”父亲想了一下继续说道:“爸爸昨天的确是做错了,我应该首先向你道歉的,昨天晚上我因为要接待突然到来的客户而忘记了和你的约会,我今天应该先跟你道歉,请求你的原谅的,但我没想到这件事会对你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爸爸的态度很诚恳。“没关系,爸爸,我知道你很忙,我没有怪你。”父亲诚挚的道歉让吉姆很感动。“一会儿吃完饭我就带你去看电影,以后如果爸爸再有事情不能遵守与你的诺言的话,一定会先给你打电话解释清楚的。”爸爸说完之后,吉姆却斩钉截铁地说:“我今天不去看电影了,明天看吧!”他从沙发上站起来径直向电话走去。电话接通后,吉姆爸爸很欣慰地听见儿子拿着话筒对电话那头的人诚恳地说道:“外婆,对不起,今天天气太冷了,我放学后就直接回家了,你肯定已经在等我了吧,我马上就过去……”

很多父母肯定都会像吉姆的爸爸一样,因为那些无法靠人力控制的原因而对孩子失约,或是让孩子亲眼看到自己对他人的失约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没有及时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表示悔改的话,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学着大人的样子,也将对曾经的承诺持满不在乎的态度。

而父母如果能及时地对自己的失约行为表示悔改,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进行进一步教导,孩子不仅能意识到守信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很主动地对自己的失信行为进行纠正。让不守信的儿童受到惩罚

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惩罚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育儿智慧。这里所指的惩罚,并不是人为施加的责骂、面壁或殴打,而是让孩子承受因为他的过失所遭来的自然后果,卢梭将此称为“自然惩罚法则”。比如,如果孩子淘气地用剪刀将画报剪坏了,父母不要立刻给他买新的,而要让他在想看画报时只能去看那些残破的;如果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把凳子摔坏了,父母也不要急着给他修补,可以让他过几天站着吃饭、蹲着玩耍的日子,以此来作为对他们过失行为的惩处。当父母硬下心肠这样做时,孩子可能会觉得委屈,但同时他们也会花更多时间在自我反省之上,当他们发现最后受苦的还是自己时,就自然会将自己那些不合常规的行为摒弃掉。

自然惩罚法则也可以用到培养孩子的守信意识上。比如,有的孩子答应父母在吃饭之前一定要完成作业,可在某一天放学之后他因为贪玩并没有及时回家做作业,而是跟伙伴们一直玩到晚饭时间才回家,父母就可以根据事先约定不允许他吃饭,直到孩子完成作业为止。再比如,孩子因为失约惹恼了朋友,父母也不要为了安慰孩子就说他的朋友是“小肚鸡肠”,而要有些“幸灾乐祸”地告诉孩子,“这是你失约带来的惩罚,你不要想着逃避,而要想办法弥补,想方设法让伙伴原谅你!”经受过惩罚的孩子会体会到不守信的苦涩滋味,从而在心里树立信守诺言的决心并努力践行自己的诺言。

第三章 能够把握自己的人,才能傲然于人——独立的品格应从小培养

刚出生的孩子是一株柔弱的植物,必须在大人的看管和照料之下才能健康成长。但当孩子的根苗已经逐渐茁壮的时候,如果仍把孩子关在花房里,对孩子自己的事父母也事必躬亲,这株植物在长成之后,势必无法承受风雨的打击。独立思考、独立行事,关乎着孩子的未来,父母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孩子教养成为具有独立品格之人。

1.不做孩子的“拐杖”

有关独立性,在中国的家庭教育里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却并没有被系统地推广下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大概就要从孩子和大人的共同心理和思维延续上说开去。

刚出生的孩子就像是刚从土里探出头的植物嫩芽,摇曳着身体审视着这个让他们捉摸不定的世界。用“审视”一词来形容他们的举动似乎并不准确,因为以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经验来说,他们对世界还没有达到审视的程度,他们需要父母的帮助甚至直接钻进父母的羽翼以求得安定和安全。但父母可以庇护孩子多久呢?对理性仍然没有充分发展的孩子来说,他们肯定觉得时间越长越好,对把孩子当成心头肉爱护和养育着的父母来说,他们也在体味着孩子成长所带来的欢愉之中有意无意地将这个保护期延长到无限期。有关独立性的培养,便因这两方的疏忽而被搁置。很多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习惯于包办与孩子成长有关的所有事物,在时间的推移中,还将这种习惯长久地保持了下去,孩子们也就放心大胆地拄着父母这根结实而又牢固的拐杖一步步成长。即便已经长大成人,却仍旧不敢放开拐杖独自行走,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脱离拐杖之后,自己该如何行走。李丽是某重点大学大一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的她,在生活上却完完全全是个低能儿。在上大学之前,李丽从来没有离开家独自参与过集体生活,从小娇生惯养的她,甚至都没有自己洗过袜子,更别说为家庭生活操心了。小时候,每当李丽张罗着要参与家务事时,爸爸妈妈总是疼爱地以一句“你还小”将她顶回去。再大一些之后,除了学习之外,李丽就更不用管别的事情了。当她因为上大学而不得不离开父母的庇佑独立生活的时候,她便显得惊慌失措了。每个月末,李丽的父母都得驱车从几十公里之外的家里来看望女儿,除了要给女儿带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女儿在这一个月里攒下的脏衣服拿回去清洗,如果李丽的父母这个月因为其他一些事情没能赶来的话,这个已经20岁的漂亮姑娘每天就只能穿着从脏衣服堆里挑拣出来的相对干净些的衣服,她根本就不会洗衣服。她的床上也总是像个垃圾堆一样,她无法将被子按要求叠成豆腐块儿形状。除了自理能力差之外,李丽跟同学们相处得也很不好。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李丽的自私自利让很多朋友都无法忍受,她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大二下学期的时候,仍旧无法独立生活同时也没有办法改善与同学关系的李丽便从寝室里搬了出来,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屋,妈妈离开家来到这里正式开始了为女儿的陪读生活。

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独生子女,而如此高分低能的现象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独立性教育的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教育专家如是说,而这样一些由于教育不善所造就的有着专业技能和高智商的“畸形儿”进入社会之后仍需要拄着拐杖过活,这样的人才,真的能担当得起“天之骄子”的美名吗?

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再有势力和能力的父母,都没有办法亲自陪伴孩子或是让孩子躲在自己所打造的完美世界里走完一生。孩子就像是在寒冬里冻得上蹿下跳的流浪汉一样,父母既然无法给他们一件一生都合身的棉袄,倒不如不要让他们感受穿棉衣的温暖,让他们在寒冷中主动修炼御寒之法。

2.尽早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一位母亲抱着自己5岁多的儿子走在大街上,突然,一个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男孩在奔跑过程中被小石头绊了一下,一个趔趄摔倒在这位母亲面前。男孩摔得很重,疼得直咧嘴。5岁孩子的母亲见状,便毫不犹豫地伸手将男孩扶了起来,男孩儿拍拍裤子上的土,笑嘻嘻地跑开了。摔跤的男孩的母亲走过来向她道谢之后,又很羡慕地加上了一句:“你对待孩子的态度真果决,每次儿子摔倒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该不该把他扶起来,不扶吧,觉得孩子摔得很疼肯定需要安慰,扶吧,又怕孩子变得不勇敢……”抱着孩子的母亲很得意地回应道:“我是从来都不会为这样的问题困惑的,因为我从来就不会让我的儿子有摔倒的机会。”

看完这则故事,大家是不是要向这位为孩子遮风避雨、连摔倒都不曾让孩子去体会的母亲学习呢?答案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毋庸置疑的是,如果父母都像这位母亲这样教养孩子的话,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自然而然地避开很多不必要的伤害与挫折,但前提却是父母要像这位仍旧将5岁儿子抱在怀里的母亲一样,能保证将儿子一直这样抱下去。

如果家长们在自我审视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力量能管辖孩子一生,那么请尽早给予孩子独立的机会,让他们学着独立。

一般来说,1~3岁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机。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自主意识正处于快速萌生和发展状态,通常表现为观察行为不会再像之前一样缺乏目的性。比如,当大人们在他的视野之外说话的时候,孩子就会下意识地移动身体去寻找声音的源头。在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语言时,他们最喜欢进行的活动就是进行有目的的问答游戏,他们会指着自己的鼻子问自己:“这是谁?”然后又像恍然大悟一般回答道:“这是宝宝!”他们也会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询问父母:“这是谁?”在大人还没有作出回答之前,他们便又乐呵呵地自己作出了回答:“这是宝宝!”

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性,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孩子充分地享受自由

面对一个不懂世事的儿童时,很多父母的习惯性做法就是替他们包办一切,不仅管理孩子吃喝拉撒睡等一切事宜,就连孩子做游戏,父母也想加入其中。

针对这样的做法,幼教专家曾给出这样的评价:“这是束缚孩子手脚的第一步。”事实也的确如此。1岁左右的时候,正是孩子的意识萌发和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孩子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对世界以及对人生的认识,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反映自己的孩子已四五岁了却仍然不愿意独自住在自己的房间里,每天晚上想方设法地想继续赖在父母的大床上。如果回忆一下这种孩子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这种孩子在幼儿时期大多都是被大人抱在怀里养大的,他们早已习惯了生活在温暖的怀抱里,一旦被放开,他们就会因为恐惧而变得异常不安。尽管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细节,但这个细节却能有力地证明,意识的养成是一个承接过程,独立性也是如此。

因此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尽量放开孩子的手脚。尽管他们还没有能力去关照自己的生活,但父母应该把他们从怀抱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自己站立、行走、经历摔倒。如果孩子喜欢让大人抱着去照镜子,爸爸妈妈就可以给孩子一面镜子,让他自己去玩。但要清楚孩子的独立游戏最多只能维持2~3分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过了这个时间之后,父母应该去关照一下孩子。试图让孩子更长久地独自玩耍,那是有些难为他们了。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独立的前提是必须能够忍受得了孤独,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情况都是如此。父母在试着让孩子独立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样,他们才会对周围那些陌生事物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他们的内心里会具有一种信念:虽然爸爸妈妈并没有时时刻刻陪伴着自己,但当我陷入到危险和困境中时,爸爸妈妈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并予以援助。此时,孩子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进行尝试和探索。给孩子树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榜样

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比作是一艘在海面上航行的航船,父母就是把握孩子这艘航船的舵手,同时,父母也是指引着孩子前行的灯塔和风向标。孩子总是喜欢依照父母的样子行事,如果父母是独立果断之人,孩子自然就会模仿父母的样子喜欢依靠自己的力量作决断或是去行事,而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优柔寡断、无法为自己做主的人,孩子肯定就会在父母的感染下,以为思考或决断就应该是慢悠悠的,行事就应该是犹豫不决的。循着孩子的步伐慢慢让他们独立

独立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发展模式是根据所处阶段的不同而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刚出生的婴儿是被抱着的,待他渐渐学会站立、蹒跚学步时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已经学会独立行走了就突然把他扔到地上不管不顾,孩子从生理上以及心理上暂时都无法习惯于这样的独立。因此,父母一定要把心态放平,切不可急于求成,对孩子提出过分的甚至是已经超出他们能力的要求。父母在为孩子制订独立性培养计划之前,一定要从孩子的性格和智力发展水平方面对孩子进行综合性评估,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如果孩子本身的性格是文静胆小的,其独立性的培养就更要放缓一些,在他独立之前,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让孩子变坚强、勇敢。这样,当父母放开手后,孩子才会行走得稳当。

3.有一种爱叫放手

有这样一对十分幸运的兄弟,他们出生在能使自己过上锦衣玉食生活的富庶家庭。按道理来说,就算他们不学无术,只靠着上代人打拼出来的事业过活,家里的钱财也能够保证他们这一生过得比一般普通人都好。但这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养尊处优”这个词汇沾不上一点关系,哪怕他们想买一款手表,也需要通过给家人“打工”的方式来赚取。等这两个小家伙长到8、9岁的时候,父亲就让这两个小孩和公司的股东坐在一起参加董事会,但父亲并不是让他们来玩儿的,他们不只是旁听,更重要的是要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要向父亲学习赚钱和以诚信取胜的学问。在父亲的培养下,这两个孩子并没有像很多富二代那样早早进入家族公司继承家业,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双双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求学。毕业之后,这两个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年轻人想进入父亲的公司大显身手,但他们的父亲却不假思索地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进入我的公司,不能靠人情,得凭实力。你们还是自己先去打江山吧,让实践来检测一下你们是否合格到我的公司来任职。”父亲的冷血和铁面无私使他们放弃原先的打算另谋它途。他们远赴加拿大,一个投身地产业,一个投资银行,他们终于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得有声有色,成了父亲一直期盼他们成为的卓越之人。这对兄弟就是李泽钜和李泽楷,他们那位有些冷酷的父亲,就是香港巨富李嘉诚。还有这样一位父亲,他是政界风生水起的人物,但他的儿子们,却没有因为他沾上一点光。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就教育他们要自食其力,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大儿子詹姆士在20岁的时候去欧洲旅行,回国之前,他费尽力气才购得一匹自己垂涎了很久的好马,为了这匹马,他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包括回家的路费。最后,走投无路的詹姆士只好打破父亲严格实施多年的禁令,打电话向父亲求助。在电话中,他详细陈述了这匹马的品种如何优良、自己对这匹马的渴望以及回家的急迫之情,他非常希望父亲能支援自己实现愿望。听完儿子的陈述之后,这位父亲只是冷冰冰地说道:“既然你这么喜欢那匹马,你们就一起游泳回来吧!”詹姆士没办法,最后只好将那匹马卖掉作为回家的路费。这位苛刻的父亲就是罗斯福,他的教育名言是: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

这两个故事中的两位父亲,一位是身价过亿的巨富,一位是权倾一时的美国总统,无论是所处年代还是所涉及的行业,这二人都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他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都以一种近乎于残酷放手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孩子的成长,他们像是害怕孩子给自己增添多余的负担一样,将孩子对自己的所有依靠全部撇清,让他们独立自强,不论成败,都要让孩子对他们自己负责。

这种冷酷的教育方式与目前社会上很多父母的做法大相径庭。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无法板起面孔去拒绝那个视为心头肉的小家伙提出来的任何要求,甚至在他提要求之前,很多父母就已经主动为他包揽了一切——白天接送上学、晚上灯下陪读,就连睡觉,也要坐在一旁讲着故事看着他们睡去。如此长大成人的孩子,往往就像是温室中的花朵一样,因为早已习惯了温室中的暖和,而不敢也不愿去接触外界有些刺骨的寒风;因为习惯了有人按时按点给自己浇水施肥,而不知道如何张开怀抱从大自然的雨露和阳光中去汲取营养;因为习惯于有人陪伴身边,而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孤独……很多父母肯定非常委屈,“我并不是故意要这么做的,我疼爱我的孩子,我只是想让他们好……”

但这样的做法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很多深陷其中的父母也有疑虑,但因为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疼爱,很多父母就只能继续怀着矛盾的心情费尽心机前前后后地替孩子忙碌着。可我要问,难道李嘉诚和罗斯福就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难道他们这种不管不顾的教育方式就真的是比较简单的吗?其实不然,李嘉诚只有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儿子,则是他万贯家业的继承者。罗斯福对自己的儿子虽然很严厉,但他从儿子们出生起,就希望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能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卓越之人,对儿子寄予着厚望。你能说他们不疼爱自己的儿子吗?答案肯定是不言自明!他们这种大撒手式的教育方式真的能省去很多麻烦吗?我看未必,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看着自己的孩子受苦,心里肯定是非常难受的,甚至恨不得受苦的是自己,也不想让孩子受一点点苦。当富爸爸李嘉诚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赚取零用钱给饭店当杂工、在烈日之下背着厚重的大皮袋在高尔夫球场上奔来跑去地给别人当球童、站在宾馆门口给人家当侍应生的时候,他内心的感受我们可想而知。除了要忍受诸如此类的感情上的痛苦之外,他还要费尽心机地为孩子的成长设置诸多障碍,同时也要时时关注孩子因为受到坏思想的侵染而在人格和价值观上发生扭曲。如此说来,与面面俱到的教养方式相比起来,这种冷酷教育法未必更加轻松。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教养方式比面面俱到更为艰难,对父母的要求也更高。但毋庸置疑的是,用这种方式教养出来的孩子思想更为独立、能力更为优秀、品格也更为坚强,因而也更容易成为卓越之人。

清代的郑板桥的教子信条对这种教养方式进行了高度概括,他说:“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为了让孩子们都能成为父母们所期望的英雄,请你们把紧抱孩子的手放开些,再放开些。对孩子来说,放手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4.培养孩子独立性法则

独立性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教养与培训。父母们也不需要把培训过程想象得过于艰深,很多时候,这种训练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举动里。下面,就为父母列出几条孩子独立性的日常培养法则。法则一:珍视孩子的独立要求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最早出现的“自尊”,与肯定和赞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儿童的某些活动受到大人的支持和肯定时,他们就会表现出高兴或者是得意的情绪,这就是最初萌发的“自尊”。在这种“自尊”的驱动下,孩子便很乐意且坚定地将目前正在从事的事情进行下去。因此,当儿童提出独立的要求并试图进行此方面的尝试时,父母一定要珍视这种倾向,并且给予孩子最热烈的支持和鼓励,这样,孩子的独立性会有很大程度的发展。法则二:对孩子予以绝对的尊重

成人之间的交往,大多数情况下是客客气气的,但当交流对象变为孩子之后,很多父母都忍不住拿出父母的威严:让孩子做事的时候不是商量而是命令;逼孩子吃他们不喜欢吃的食物的时候不是讲道理而是恐吓;而如果孩子犯了什么错误时,“不争气”“笨蛋”“小兔崽子”之类的话语更是很容易地就出现在父母口中。这样的做法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而且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感觉:我是父母的附属品。这样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如果父母能将尊重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指标放在家庭教育之中,充分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就会变得十分和善、举止大方有礼貌,也会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法则三:多给孩子一些独处的空间

让孩子能够脱离对别人的依靠独立生活和思考的前提,就是孩子能够独处并且习惯于这种独处。父母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前提,就是先帮孩子树立独立的意识。比如,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要让孩子习惯于在自己的房间里独自睡觉;当孩子摔倒之后将求助的目光投向父母之时,父母可以假装没有看到,孩子就会不哭不闹地独自爬起来继续玩耍;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孩子独自进行一些游戏……法则四:允许孩子循着自己的节奏

1岁左右,孩子的独立意识就开始萌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很希望能独自进行某种活动,同时也很愿意加入到父母的活动中去。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2岁的孩子执拗地揪着鞋子非要自己穿,3岁的宝宝伸着两只沾满面粉的手口口声声地说要帮妈妈一起“做饭”,4岁的孩子扯着桌布要求让他来铺……

这些时候,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很多父母都会欣然地让孩子自己进行尝试,但当孩子慢悠悠甚至是有些毛手毛脚地在父母的注视下进行尝试时,很多父母往往都会因为不耐烦而在孩子行动中途按下“暂停键”,然后迅速接过孩子刚刚做了一半的事情,很麻利地将其完成。

但明智的父母会怀着极大的耐心等待孩子完成。如果父母能在孩子进行实践的时候从旁予以指导,对孩子智力的发展和生活阅历的积累,无疑具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法则五:慢动作教子

这条法则是直接作用到行动之上的。在法则四中,我们已经陈述过孩子做事是比成人慢一些的,因此,父母教孩子进行实践之时,也一定要将速度放慢,帮孩子将行动的各个动作一步步分解之后,再在语言的配合下指导孩子进行实践。比如说教孩子自己吃饭的时候,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智力发育情况帮他们将整个过程分为几个步骤:拿起筷子、夹起碗里的饭菜、送到嘴里等。对于更小一点的孩子来说,使用筷子对他们来说可能也是个难题,父母就可以继续把筷子的使用方法分成几个步骤:指导孩子如何拿筷子、如何运动、如何夹取盘里的食物等。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步骤似乎有些烦琐甚至稍显夸张,但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自己的专著中反复强调: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动作一定要慢,要分解。

第四章 胸怀广旷才能立足于世——宽容的品格应从小培养

宽容是化解仇恨和幽怨的唯一有效手段,但宽容之心并不会在需要之时自行出现,它需要精心的栽培和养育。如果父母能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将宽容之心熔铸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小家伙的一生肯定会顺畅许多。

1.宽容,助人成功的美德

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他在禅院里散步,突然看见墙角边一把椅子,他一看便知道有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并不声张,他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个小和尚翻墙,在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现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小和尚没有受到惩罚,他感念于师父的宽容,再也不迷恋于红尘俗世而潜心修行了。

宽容,是人们经常提及的话题。何谓宽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个词语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愿意把宽容理解为一种与心理有关的品格,具体表现就是在大局面前,个体能够看淡个人得失,将个人恩怨放在一边,以维护大局利益为重。

能不能用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大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能够并善于容忍别人的人才会有良好的体魄。每个新生命来到世界上,面对的都是一条长得看不到终点的路。虽然每个人的轨迹各不相同,但毋庸置疑的是,每个人都会在前行过程中遭遇到无法预知的困境,比如过失造成的失败、误会带来的仇恨、因为无能为力而不得不选择的放弃等。这时候如果太过于执著,人只会因为钻了牛角尖而劳心伤力,唯一能让人解脱的是宽容,只有用宽容之心理解并接受一切,才能使当事人彻底释然。

另一方面,宽容是成功者的必备品格。纵览历史上曾创造丰功伟绩之人,我们能够归纳出很多条造就他们成功的优秀品格,比如睿智、果敢、谨慎、魄力十足,以及作为智力支持和情感保障的宽容品格。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唐太宗李世民不用宽容之心来面对诸多对他进言献策的老臣,只凭他自己的力量恐怕也难创“贞观之治”的辉煌。如果蔺相如非要争得一时之气与多次非议他的廉颇针锋相对,想必蔺相如就不能因为其人格魅力而名垂青史。

加拿大著名作家理查德·阿兰卡斯威尔在自己写的《从成功到卓越》一书中,列出了28条能够让普通人走向卓越的秘诀,他断言了解并运用这些秘诀的人必然能改变命运,而宽容在这28个秘诀中位列17。各位父母如果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成功,成为卓越之人,就请让你的孩子拥有宽容,让他们变成具有智慧和坚强品格之人。

2.假如我是你

世界卫生组织特意明确规定父母和老师应尽量培养孩子6个方面的能力,包括对自己的完整辨识和认知能力、倾听他人和表达自己的能力、科学地看待并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理解他人并善于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言行的自律能力。在这些条目中,换位思考能力被认为是理解和宽容他人的最为有效的手段。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能不能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去宽恕和容忍别人,甚至关系着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如果想让孩子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中步伐稳健地行走,就一定要让孩子变得善于并且喜欢进行这样的想象——假如我是你!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并不难,父母只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就能让孩子在父母的熏陶和教养之下变得善解人意。父母要善于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并谅解孩子的行为

也许孩子总是做出一些令大人无法忍受的事情,比如说,因为好奇将家里的电器损毁;因为好吃偷偷将妈妈自制的水果面膜吃掉;因为贪玩在外面玩太久最后睡在花坛边;因为讨厌隔壁那个总是管自己的老爷爷偷偷将泡泡糖塞进对方的锁眼里……这些事情让心智已经成熟的大人们大动肝火。但仔细思考一下,哪个人在年幼无知之时没做过这样的荒唐事?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令人懊恼的好奇、淘气,以及鲁莽或懦弱,如果父母努力从记忆深处调出自己曾经所经历的那些事情进行对比的话,就会觉得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能够理解的。父母可以进一步就“换位”的具体操作引导儿童

对孩子来说,把“换位”意识植入到他们的大脑中之后,并不能代表他们就可以自主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思考。思想是个结构复杂且庞大的工程,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导儿童理清思路。爸爸打电话到学校让6岁的儿子晨晨放学之后自己从幼儿园回家,突如其来的自由让这个小家伙兴奋不已。在回家途中,晨晨便想绕道去街心公园看看两个星期前在那里看到的小鹿有没有长大。到了公园,晨晨欣喜地发现,笼子里的小家伙已经不再像两个星期之前那样孱弱了,它不仅能站起来自由走动,甚至还会依偎在笼子边啃食晨晨递进去的树叶。晨晨高兴极了,他决定让小鹿和它的妈妈饱餐一顿。他在公园里四处寻找可以让小鹿吃的绿色植物,但所有大树下和草坪上都立着不准采摘的指示牌,万般无奈之下,晨晨只好走出公园,到街上的花坛里给小鹿找“食物”去了。这样一来,晨晨就把回家的事情忘到了九霄云外。天色已晚,他仍旧在昏黄的路灯下趴在笼子边兴致勃勃地给里面的动物喂食。这时候,在家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晨晨父母却焦虑万分。打电话到学校,学校早就没了人;打电话给儿子的同学和老师,他们都说晨晨一放学就走了;再打电话到亲戚朋友家,都说晨晨没来。正当晨晨爸妈急得要报警的时候,晨晨斜挎着书包回来了。见家里气氛不对,这个小家伙似乎也明白了什么,嘟嘟囔囔地向父母作着解释:“我去公园看小鹿,后来又喂它,就忘记时间了……”愤怒的爸爸冲上去照着儿子的屁股就是一巴掌,晨晨“哇”地大哭起来,边哭还边大声嚷嚷着:“爸爸打我,爸爸坏!”妈妈见状,感紧过去拦住老公把儿子揽在怀里,温和地询问儿子:“晨晨是去喂街心公园里的小鹿了吗?”泪眼婆娑的晨晨点点头。“晨晨真棒,懂得关心小动物了……”晨晨妈妈先是真诚地赞美了儿子一番,等晨晨的情绪稍微平静一些之后,妈妈又接着说道:“小鹿很小很可爱吧,你在爸爸妈妈眼中就像公园里的那只小鹿一样,是需要受到呵护的,所以今天当你天黑了仍然没有按时回家时,你可以想象爸爸妈妈是多么着急,我们在想你是不是走丢了,还是被坏人拐走了,有没有吃饭,冷不冷……”在妈妈说这些话的时候,晨晨的表情变得更加柔和了。渐渐地,他不再因为爸爸的那个巴掌而哭泣,他拉住爸爸的胳膊,很真诚地说道:“爸爸,我错了……”

晨晨的妈妈就是通过引导儿子进行换位思考,让儿子理解了爸爸打自己是因为担心自己,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主动向爸爸认错。家长朋友们不妨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换位思考引导,从而让孩子学会理解、宽容他人。

3.打破成见的坚冰

“阳光乖,爸爸一下班就来接你回家!”“等你再看见爸爸的时候,你就能吃到香甜的蛋糕了。”“……”无论爸爸说什么,死死拽着爸爸衣服的阳光都用一个“不行”来作为回答,眼看纠缠的时间越来越久,急着上班的阳光的爸爸只好使劲掰开儿子的手,火速逃离,任由孩子在身后又哭又闹。这一幕,每天早上都会在幼儿园里上演。与别的孩子相比,岁的男孩阳光似乎对父母有着更为强烈的眷恋,阳光不喜欢去幼儿园并不是因为离不开爸爸妈妈,而是因为他特别讨厌那个总是笑嘻嘻的陈老师,同时他也认定陈老师肯定也讨厌自己。事情还得从阳光去幼儿园的第一天说起:阳光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胆小认生,一直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甚至连想上厕所这件事,他也不敢跟那位年纪与自己妈妈差不多的陈老师讲。老师本来就很关注新入园的小朋友,加上陈老师和阳光的妈妈是同学,陈老师对阳光更是关怀备至。当陈老师问阳光要不要上厕所的时候,这个小家伙硬是死憋着向老师摇头。下午,阳光终于尿了裤子……阳光不敢将尿裤子这件事情告诉老师,于是,在寒冷的十二月,他穿着湿漉漉的裤子坐在那里,冻得嘴唇发紫。老师发现了他的异常,同时也看到他早已尿湿的裤子,又急又气之下,陈老师便毫不客气地冲口而出:“你这个孩子,问你上不上厕所你不说话,尿了裤子又不跟我说,这大冬天的,一下午都穿着这么湿的裤子,感冒了怎么办!”老师的责备让阳光委屈得哭了出来,泪眼婆娑中,陈老师给他换了裤子。晚上妈妈来接他的时候,陈老师又将白天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回家之后妈妈又教训了他一顿。从那之后,阳光便认定陈老师讨厌自己。阳光感觉陈老师似乎总是很无聊地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上完厕所的时候会当着全体小朋友的面提醒自己洗手;吃饭的时候总是紧盯着自己的盘子,逼自己将很讨厌吃的鸡蛋吃下去;动不动就让自己当“苦力”,给小朋友们发玩具等。除此之外,陈老师还特别喜欢在课堂上叫自己起来背儿歌,目的就是想看自己“出丑”……阳光越来越讨厌陈老师,顺便也讨厌幼儿园,当他把自己在幼儿园里受到的种种“虐待”告诉妈妈的时候,妈妈总是不以为然地说:“老师不是折磨你,她是妈妈的朋友,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但是阳光始终无法将这些当成是老师的好意,他讨厌老师,讨厌幼儿园,也讨厌妈妈。

阳光的故事并不是特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因为思维能力所限,总是用带有成见的目光去看待周遭的人和事物。成见就像是一副颜色黯淡的墨镜,在它的遮蔽之下,孩子无法看见真相,更无法看到全面。同时,成见又像一个粗暴而阴险的老师,悄悄在孩子的思想中建立起一道屏障,阻碍孩子认知活动的健康发展。

正是因为成见对孩子思维发展的阻碍,才使得孩子在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进行辨识过程中钻入牛角尖变得狭隘起来。陷入到成见的泥淖中的孩子不仅无法认清事物的真相,而且很容易在成见的作用下将心底的某种恶无限地晕染,就像故事中的阳光,因为误会老师讨厌自己,便错误地给老师那些充满好意的行为打上“坏心眼”的标签,从而忘记了理解,不去欣赏,将宽容抛到一边。

为了不让成见蒙住孩子的双眸,父母一定要授予儿童剔除成见之法——理性而全面地看待事物。这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却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首先,父母要为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对人生以及身边的事物有整体而科学的辨识,让他们在对人和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有科学的指导标准;其次,父母在生活中一定也要表现得胸怀宽广,为孩子树立客观全面认识事物的榜样,教会孩子感恩,特别是感激那些磨砺过他们意志的人;最后,父母要有极大的耐心。用不用有色眼镜看人,这不仅与孩子的人格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在培养孩子品格的同时,一定要耐心等待孩子在心智方面的成熟。

4.面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傍晚,本来和小伙伴在楼下玩得不亦乐乎的乐乐突然气呼呼地撅着嘴巴踹开家门,一看到满脸惊讶的妈妈,乐乐就立刻扑到妈妈怀里放声大哭起来,边哭还边嘟嘟囔囔地跟妈妈告状:“妈妈,蛋蛋坏,我再也不跟他玩儿了……”乐乐满身满脸都是泥巴,他边哭边使劲用脸庞蹭着妈妈的衣服,蹭得妈妈身上也变得脏兮兮的了。待乐乐稍稍平静一些之后,他便断断续续地向妈妈讲起了今天发生的事情,妈妈听了好久才将今天发生的事情弄明白:乐乐和蛋蛋两个小家伙在楼下花坛里挖了一些土和了一大堆泥出来,商量再三,两个小家伙决定合力造一辆大公交车。在捏公交车的过程中,两个小家伙因为车轮的数量问题起了争执。蛋蛋说大街上那种长公交车都是有6个轮子的,可乐乐却坚持说不管公交车大小,一律都是个4轮子,吵着吵着,两个男孩就打了起来,不仅摔坏了已经做好的汽车,在厮打的时候,还弄得满身满脸都是泥。直到蛋蛋的妈妈出现,这场混战才停了下来。在了解了事情的大概情况之后,乐乐的妈妈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昨天晚上从幼儿园回家的时候你不是数过大公共汽车的轮子吗?你自己数说是6个,怎么今天就说是4个了?”“是6个,”乐乐抬手抹了一把眼泪,“开始的时候没想起来,我记得是4个,后来我就想起来是6个了。”“既然你知道是你错了,你为什么不向蛋蛋承认错误,非要打起来呢?”妈妈对儿子的言行很不解。“我才不要承认错误呢,那多没面子!”乐乐冲口而出。妈妈不禁吓了一跳:为了面子,儿子宁愿与别人打架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每个人都是好面子的,对任意一个社会人来说,构成他们面子的因素不外乎收入、学历、衣着、职业、生活条件等。对父母来说,能够让他们觉得极度有面子的事情无非就是孩子在某一次比赛中取得了名次,在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能流利背诵一首很拗口的古诗等。而让孩子觉得有面子的事情就更多了,老师的表扬、同学们艳羡的目光、新买的文具盒、墙壁上自己的一幅画作……

对“面子”的渴求的确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斗志,但面子也是一个很微妙的词汇,稍有不慎,就会在还不够理性的孩子那里演变为虚荣,同时也有可能成为孩子回避某些事情的借口,像故事中的乐乐就是因为“面子”而不愿意低头承认自己的错误,这种畸形的“面子”,就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对单纯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了解面子,对面子也没什么需求。在很多时候,将面子思想植入他们大脑深处的,大多就是他们的父母。通常情况下,父母以下的这些行为会给孩子的生命增添无法承受的重量: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孩子的特长

很多家长都愿意在聊天的时候谈论自己的孩子,而谈论的内容如果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就只剩下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的赞美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难免会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加入某些感情色彩的不实吹嘘,有时候还会表面上批评孩子,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特长的炫耀。

如果父母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这种炫耀,会让孩子的自尊心迅速膨胀,误把父母在炫耀时候传达出来的信息当成必备品格承接下来,从而让他们也像父母一样把这种不切实际的虚幻夸耀当成了必须要费尽心血去维护的东西。让孩子过早地接受过多的技能训练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好转让父母能够将更多金钱和精力投入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之上。初衷是好的,但却很容易被父母们误用,很多父母并不是从孩子的兴趣或特长出发,而是以社会风潮和别的孩子已经掌握的技能作为出发点,社会上流行弹钢琴,就赶紧送孩子去钢琴培训班;流行跆拳道,就把孩子拖进课程里;别的孩子在学习奥数,害怕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也赶紧帮孩子安排时间学奥数……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会让孩子也沾染上父母的浮躁之气,为了炫耀以及与别人进行攀比才投入学习。对孩子要求过高,希望孩子处处都能争第一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为了激发孩子的斗志,父母总是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面子思想,比如说,“你一定要好好复习,成绩落后的话会被别的同学看不起的。”“能考第一的人就能当班长了。”这种教育方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但时间一长,孩子自然就会因为求胜心过强而变得不敢面对挫折,在失败之后,也会因为失去面子比普通孩子承受更多的痛苦。

当孩子将面子看得比真相,甚至比生命还重要的时候,你还如何指望他们以宽广、包容的心胸去面对世事呢?

5.别让孩子惹上“红眼病”

舟舟5岁了,是个聪明可爱的男孩,爸爸妈妈对这个独子宠爱有加,要什么给什么,即使舟舟想要天上的月亮,爸爸肯定也会想办法给他摘下来。但最近一段时间,舟舟也有了一件闹心事,事情还得从小表妹妮娅的到来说起:妮娅是舟舟小姑的女儿,今年刚满1岁,因为小姑和小姑夫要去照顾妮娅生病的奶奶,所以暂时把妮娅送到舟舟家里,由舟舟妈妈照料。妮娅刚来的时候,舟舟高兴极了,这个只能忽闪着大眼睛用哭笑或是不明其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小妹妹比玩具车有趣多了。舟舟每天最喜欢进行的活动,就是爬到妹妹的婴儿床上,逗弄这个能哭会笑的小“玩具”。但过了一段时间,舟舟却高兴不起来了,因为他觉得这个妹妹的到来把爸爸妈妈原本应该给他的关怀全部抢走了!妮娅特别开朗,一逗就笑,舟舟爸爸每天下班之后都会趴在那里逗弄一会儿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看着那张纯真的笑脸,舟舟爸爸都不觉得那么累了。而舟舟妈妈对这个新来的小客人更是宠爱有加,不仅时时刻刻地看护着她,买了什么好吃的东西时,也要反复叮嘱舟舟先让妹妹吃。而如果舟舟把妹妹弄哭了,妈妈也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舟舟……渐渐地,舟舟对妹妹的感情从喜欢逐渐发展为嫉妒和仇恨。这天傍晚,舟舟爸妈又围在婴儿车旁逗妮娅说话:“哈哈,舟舟是你的哥哥,不是‘得得’……”妮娅笨拙的发音让爸爸妈妈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哎呀,这个小家伙真是太可爱了,我们要是也有这样一个小女儿就好了!”妈妈由衷地感叹着。在一旁独自玩玩具的舟舟听得很不是滋味。“不就是个‘哥哥’嘛,我也会说!干吗她说的时候你们就那么开心?”舟舟大声地表示着自己的不满,但爸爸妈妈却并没有听出其中的含义。“你当然会说了!你都5岁了,怎么能拿说话跟妹妹比!你要跟她比呀,就比比谁更可爱!”爸爸调侃着儿子。舟舟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一会儿,等爸爸妈妈去客厅的时候,舟舟就朝着酣睡中的妹妹的大腿狠狠扭了下去。“哇!”突然的疼痛让妮娅大声啼哭起来。“怎么了,怎么了?”舟舟爸妈跑进卧室的时候,正看见舟舟摇晃着婴儿车安抚妮娅。“天啊,我儿子长大了,都会哄妹妹睡觉了!”听到父母的夸赞,舟舟得意地晃动着脑袋。第二天,在帮妈妈给妹妹喂水的时候,舟舟故意将水倒在妹妹的褥子上,弄得妮娅因为不舒服哼哼唧唧地哭了很长时间,直到妈妈发现褥子上的水迹给她换了干爽的褥子才睡着。第三天,舟舟在妹妹胳膊上留下了一排齿印,第四天,舟舟故意把冰凉的玩具放到妹妹的被子里,弄得她哭了好久……舟舟就这样以自己的方式报复着抢走父母的爱的妹妹。

看完这则故事,大概很多人都会这样评价舟舟:“小小年纪就这么坏!”其实,舟舟并不是坏,他只是因为陷入到难以控制的嫉妒之中而忘记作为一个哥哥应有的气度。嫉妒作为人的一种本能,大概从宝宝1岁半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对一个孩子来说,可以让他产生嫉妒情绪的事情很多,比如,父母为了招呼来访的客人而忽视了自己,自己没有隔壁家小伙伴的那种玩具,幼儿园老师在课堂上夸奖了坐得端正的同桌却没有夸奖自己等。

幼教专家指出,嫉妒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的同时也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绪反应,如果任由嫉妒情绪肆意发展,就会进一步影响宝宝人格的形成,对宝宝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造成巨大阻碍。所以,父母一定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疏导,让孩子在清楚认识自己的同时也能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别人。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嫉妒情绪呢?提高宝宝的认知水平

宝宝在嫉妒别人之前,最先一定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嫉妒情绪时,一定要让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亮点,同时在要求孩子学习别人的优点的同时也将他们身上的缺点一并指出。与其用“你要跟童童学习,你看人家成绩多好”激发孩子的斗志但同时也激起了孩子的自卑和嫉妒,倒不如用“童童成绩好,你要多多向他请教学习方法方面的经验,不过我的儿子也不差,比如画画的天赋,这是爸爸妈妈要重点培养的”这样的综合评价,让孩子在接受别人和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的同时消除敌意。让孩子多些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

过于看重结果也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嫉妒情绪,因此,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多经历一些失败与成功,当他们习惯于享受过程的时候,就自然不会因为与自己所期望的不相符合的结果而产生羡慕或不服气的情绪。减少会使孩子产生嫉妒的环境刺激

当父母发现孩子产生嫉妒情绪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让孩子产生嫉妒情绪的源头,比如说,孩子嫉妒小伙伴是因为对方拥有他垂涎的玩具,因为对方受到了他渴望已久的嘉奖……弄清楚这些之后,就可以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削减孩子的嫉妒情绪。针对故事中的舟舟,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的嫉妒是因为新来的小妹妹受到了大人们的宠爱,妈妈就可以拿出舟舟小时候的照片和他一起翻看,然后告诉他,他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孩子,但因为妹妹太小了,所以需要多一点的照顾。这样,就能让舟舟放平心态,宽容地看待妹妹“取代”自己的地位这件事情。当孩子嫉妒时,认真倾听他的心声

当父母发现孩子嫉妒别人,甚至因为嫉妒做出某些大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时,父母千万不要因此就对孩子横加指责,这样做只会进一步加深孩子心底的恨。科学的做法是充满怜爱地将这个自觉委屈的小家伙抱在怀里,耐心倾听他内心的感受,并且在对他的感情表示谅解的同时对孩子进行引导。比如孩子嫉妒是因为别的孩子拥有自己所没有的玩具,父母在倾听完孩子的心声之后,就可以这样对他表示理解:“哦,你是因为喜欢那个你没有的玩具才难过的,对不对?”之后,就可以就着这种情绪对孩子进行疏导。但千万不要因为孩子难过就对他说:“你喜欢那个玩具是吗?不要伤心,我们也去买一个!”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消融孩子的嫉妒心,还会变相鼓励孩子用嫉妒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贪欲和攀比心。

第五章 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仁义的品格应从小培养

当那个每天只知道淘气的顽童突然开始学会帮助别人时,父母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一方面,父母肯定会觉得喜悦,孩子开始学着跳出自我而关怀天下了;另一方面,家长们肯定也会感到担忧,担心孩子的好意被别人利用、担心孩子刚刚萌发的正义感逐渐发展成为江湖义气。

1.让孩子拥有一颗善心

美国作家亨利的侄子有一次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我这一生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呢?”亨利长久地看着侄子,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三样东西最为重要,第一是善良,第二是善良,第三还是善良。”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风暴过后,在潮水不断的涌动中,上千条鱼被卷到一个港口的沙滩上,扇动着鱼鳃濒临死亡。渔夫小小的儿子不顾危险,在沙滩上来来回回地奔忙着,他并不是忙着把这些鲜鱼放到鱼篓中,他将这些鱼小心翼翼地一条条捧起,然后投入大海中帮它们获得新生。一位老人看到孩子的行为觉得很不解,劝他说:“别捡了,你能救得了几条啊?”听到老人的话,孩子无动于衷,他头也不抬地回答说:“起码被我重新扔回海里的鱼,都能够活下来。”

在上述的故事里,孩子这种发自内心的对事物最为质朴的关照就是善良。善良是一种珍贵的品德,更是一种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够达到的人生境界。当一个人怀着善意去对待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势必会用善意来回应,而成功,也会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在不远处等着善良的人,正如雨果在多年前就曾预言过的那样:“善良即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优于伟大的人。”你的孩子不一定是最伟大的,但拥有了善良这种品格,他就很有可能成为最优秀的。

2.善良,为什么离他越来越远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认为,善良是人类的本性,越是在思想上没有受到庞杂思想腐蚀的人,越是容易表现出善意。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不能经常性地透过孩子纯净的眼眸看到他们蕴藏在心底的这种美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曾联合对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你很讨厌的同学正陷入困境之中,而你又是唯一有能力帮助他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你愿意向他伸出你的援手吗?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之后,答案是:有59.8%的小学生、41.7%的初中生和37%的高中生表示愿意帮忙,这个结果虽然不至于太糟,却仍旧让人心痛,孩子越来越大,但他们距离善良却越来越远。

儿童教育专家经过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之后发现,让孩子离善良越来越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儿童特有的恶作剧和游戏心理的驱使

一般来说,儿童参与恶作剧的主要目的就是引起大人以及其他伙伴的注意,特别是当孩子得到同伴的赞赏和附和时,他们会觉得分外有成就感。于是,他们便怀着这样的心理折断花枝、殴打小动物、欺负那些比他弱小的人等。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他们只是觉得好玩,认为是在进行一场游戏,因此也不会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违常规、是不是会给别人造成伤害,更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与道德相违背。如果父母也将孩子的行为看做是好玩而放任不管,就很容易让孩子最终将这些与道德不相符合的行为看做是生活的常态,从而走向冷漠、暴戾和残忍。不良环境的浸染

由于思维发展的限制,孩子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那些好的坏的,他们往往是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在生活中他们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虚假、欺骗、冷漠和暴力等,远远要比父母通过童话和说教对他们进行的善良教育的力量大得多。在众目睽睽之下肆意行窃的小偷、蹲在街边乞讨很久却无人问津的老奶奶等,这些都会使孩子的善意在潜移默化之中被冲淡。

因此,父母一定要帮孩子营造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一方面,父母要对孩子的生活环境进行过滤。因为好奇,孩子总是喜欢对各种事物进行探究,但从来不会对自己所探究的事物进行深入思考或过滤,因此,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将那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过滤掉,比如暴力、情色、冷漠等。另一方面,父母也要积极为孩子构筑适合他们成长的心理环境,比如说孩子看到在路边蹲了整个下午的乞讨者并没有博得人们的同情时,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人们并不是因为冷漠才不去搭理这个需要得到帮助的人的,而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就是在利用人们的这种善意为自己谋取利益,善良并不等于博爱,你可以胸怀宽广,但也要保持理性,你不能滥用善良这种最为珍贵的情感。父母对孩子善意举动的误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误导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大街上的路灯也一盏盏被点亮,而小宇却仍然没有回到家,他的爸爸妈妈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快9点的时候,小宇终于回来了。一见儿子进门,小宇爸爸又是高兴又是生气,揪住儿子就要打,他以为儿子又是贪玩忘记了时间。“先别打,问清楚再说。”妈妈把暴躁的父亲拉开。“你到底去哪里了,这么晚才回来,不知道爸爸妈妈在家里很担心你吗?”“放学回来的时候,我看见一个老爷爷在路边蹲着,指着对面说他想过去,我就送他过马路了。”“过马路?过个马路需要这么长时间!”妈妈根本不相信儿子的话。“妈妈您别着急,我还没说完呢。”小宇又接着讲了起来,“送过去之后,他又吵着说要过来,来来回回几趟之后,我觉得这个爷爷神经好像不太正常,我正想走,发现他脖子上挂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这个爷爷的名字,还说他有痴呆症,找不着回家的路,写着他家的电话号码和地址,我照着那个号码打了过去,发现没有人接,最后就只好和大勇一起把这个老爷爷送回家了。”“真的?”听完小宇说得像连续剧一般的剧情,他的爸爸妈妈都不太相信。“真的,不信你可以打电话问大勇,刚才是他跟我一起去的!”小宇着急地进行着辩驳。“我不问大勇,你们两个每次不都是商量好了来蒙大人的吗!”小宇欲哭无泪。“我还有一个问题,大街上那么多人,怎么别人就不管那个老爷爷,就你们两个去管呢?”爸爸显然不是在问,他根本就是在质疑和反驳。“我怎么知道别人为什么不管,你去问他们呀!”万分委屈的小宇冲着爸爸吼道。“贪玩你就说贪玩,回来直接说就好了,干吗还编出个连续剧一样的剧情来蒙我们,你以为我跟你妈妈是傻子吗!”已经认定了儿子是在撒谎的爸爸被小宇这样的态度一激,愤怒地冲着儿子扬起了拳头……父子俩就因为这件事情闹腾了整晚,小宇哭了很久,第二天早上连早饭都没吃就去了学校,晚上回来后既不愿意跟爸爸妈妈说话,也拒绝吃饭。9点多的时候,小宇爸爸接到了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那个人在电话中说感谢小宇送他患病的父亲回家……这下,小宇的爸爸妈妈彻底知道他们误会了儿子,虽然向小宇道过歉了,但小宇仍旧耿耿于怀,他暗自下决心,以后再也不去做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儿了。

看完这个故事,很多父母肯定会觉得小宇父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不明智的,因为这种不理性,孩子的善意就很容易被不明就里的父母所误会。而父母对孩子的教训,也会被孩子错误地认为,父母指责的是他们出于善意的举动,同时也很容易把出现的令人不悦的后果归结到自己的善意之上,以后就不再轻易表达善意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评价和判断之前,一定要对孩子的行为以及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想法有清晰的辨识。同时,在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要在对孩子的善行进行肯定的基础上,再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指正。

3.由德国的“善良教育”延伸开来

在德国,有一种专门对善良品格进行教育的课程,叫做“善良教育”。儿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就是爱护小动物。在很多德国家庭中,父母们会特意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喂养一些诸如小狗、小猫或是小鱼之类的小动物,让孩子在和小动物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获取欢乐。同时,父母们也会鼓励孩子自己去照顾这些动物,并且详细地将照顾这些动物的方法教给他们。孩子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他们也会意识到每个生命都是脆弱的,从而会对生命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因而也会怀着绝对的善意从心底去尊敬每个生命。

善良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同情和帮助弱者。这里所讲的“弱者”,不只是指在生理上有残缺的人,那些在心理上曾受过创伤,或与他人相比起来,暂时处于情绪低潮的人,也都可被归于“弱者”之列。

一位名叫凯瑟琳的母亲讲述了这样一件发生在她女儿身上的事情:在女儿卡洛琳7岁的生日宴会上,卡洛琳的很多好朋友都受邀来到她们家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也为好友带来了自己精心挑选或亲手制作的礼物。男孩伏特送给卡洛琳的礼物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有着澄蓝色眼睛的小猫咪,这件礼物让卡洛琳兴奋不已,她高兴地将小猫咪抱在怀里亲了又亲,这时,突然传来一个尖锐的声音:“你轻点儿,你会掐死它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