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撒哈拉的歌声:三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2 04:12:39

点击下载

作者:田梦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聆听撒哈拉的歌声:三毛

聆听撒哈拉的歌声:三毛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聆听撒哈拉的歌声:三毛作者:田梦排版:KingStar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209108485本书由北京三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孤寂,是创造力的泉源——怀念流浪的三毛文/蔡志忠

我认识三位陈平:

一位是是汉高祖刘邦的宰相陈平、一位是日本国会议员兼作家野末陈平、一位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平”。

我也有三个名叫三毛的好朋友:

一位是张乐平的漫画人物三毛,一位是滚石的老板三毛,一位就是顶顶大名、喜欢在世界各地漂泊流浪的“三毛”!

在还没认识三毛之前,就由她引进台湾并亲自翻译的阿根廷漫画家季诺的《娃娃看天下》漫画,爱上那位关心世界和平、公义、民主和女权的漫画人物、六岁小女孩玛法达!由玛法达的特质联想,三毛应该也是一位非常关心世界和平、公义、民主和女权的公众人物吧?而玛法达的形像是那时我心中的三毛。

跟三毛第一次接触是因为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三毛搬离非洲,要回台湾跟妈妈住在一起,想卖掉台北的小木屋。”于是我打电话给皇冠杂志总编辑陈皪华请她转告三毛,我愿意买她的小木屋,之后我会将她的小窝完全保留原样不动,等到哪一天她又想买回去时再以原价卖还给她。

两三天后,接到一封皇冠转来厚厚的一封三毛亲笔写的谢函,她说还没真的狠下心来卖掉自己细心经营的温暖小窝,如果将来有一天真想卖时,也非常期待我会是她的小木屋的第二个屋主。很有意思的是信中文字全像被风吹得斜向一边的齐头芦花,三毛的字,有如她徒步踩在撒哈拉沙漠,面对着狂风千里独行而被风吹歪了身影一样。

第一次亲眼见到三毛本人,是在武侠小说作家古龙的丧礼会场上,只见她身穿一袭黑色衣服从第一殡仪馆大厅的中间走道缓缓地走到中间位置静默地坐下来,由于场合不适宜,也就没有走过去向她致意。接着一两年间,除了跟她通过几次电话,和农历年前曾快递一个插满腊梅的窑变古瓮,以增添她小木屋的春意之外,我并没有跟三毛正式见过面。因为我以前生性害羞腼腆,不知道跟大名鼎鼎文学作家面对面时,自己应该说些什么才好。有一次我到皇冠交稿,依惯例会顺道到皇冠画廊参观画展,巧遇也来交稿顺道到画廊参观画展的三毛,只听她真情地大叫特叫,吓到了当时背对着她的皇冠画廊经理黄小姐。

大家都知道三毛除了写作之外,有多方面的才华,她与音乐大师李泰祥曾合作过很多首流行音乐和当时最流行的民歌,《橄榄树》是我听过齐豫所唱最好听的歌。三毛也曾与李大师合作过由张艾嘉与齐秦为男女主角的舞台剧《棋王》。当李泰祥大师被委任为树人基金会董事长时,我与三毛和李宗盛、顾重光、李锡奇等人同时被李大师委任为树人基金会的董事,责任就是帮忙为脑性麻痹的小孩们募款。有一年母亲节之前,我们这几位艺文界的董事们,各以自己的诗文图画作品印制成母亲节感恩卡片,为脑性麻痹的孩子们募款举办义卖活动。三毛与我相约两个人合作,由她写对母亲的感恩,我画蓝色猫头鹰妈妈与小猫头鹰的对话,制作成一套五张很漂亮的母亲卡。从三毛所写的诗文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所写的话语,其实是她一直想亲口对妈妈说的真心告白。几次与她在日本小酒馆山喜屋吃饭喝酒相谈,只听她兴高采烈地谈奇乡异国趣闻而不曾提及荷西,猜她大概善于隐藏自己的伤心过往,只把一些痛苦寂寞无奈往自己的心里藏。只愿意以人生光明欢笑面对读者与朋友,而很少对别人吐露心事,纵算面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是如此。三毛

认识三毛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取名为“三毛”是因为流浪!

后来她到上海与画《三毛流浪记》的作者相见,自称自己是漫画家张乐平的干女儿。

是因为自己的漂泊流浪,才以三毛为笔名!

在还很少有人出国的时代,三毛就独自一个人远到世界各地去流浪,并以非常简洁优美的文字写出她的心情故事。在还没有Discovery频道的年代,我第一次知道撒哈拉沙漠就是由三毛的书中看到的。我不知道触动她离家远到他乡的理由是什么,但由她所写的《橄榄树》歌词大概可以略知一二: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同样身为一个创作者的我,大概比较可以理解她的心境。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你一生中最好的日子?”我一定回答说:“十年闭关研究物理数学期间,是我生命中最享受的日子。一个人在东京画漫画诸子百家四年,是我第二好的时日。”

一个人能独享一大段生命,是一生当中最大的幸福。

创作者喜爱孤独寂静,远离红尘俗世。因此他踩在孤寂道上,而乐此不疲。

创作者独处的空白,多于与人群聚之时。因为无言静默之时,心就会发挥自己。

每当我跟别人论及世俗事物时,心灵之门便会自动关闭起来。

当独自一人长期寂静不语,心便开始对我们喋喋不休地说话!

孤寂,是创造力的泉源!

我相信三毛是个天生的创作者,因此她喜欢一个人踩在孤寂道上独行,朝向寂静彼岸,追求心灵的远方故乡。她在他乡找到挚爱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在大迦纳利岛上过着三毛式的古典浪漫。然而随着荷西意外身亡,回到台湾的三毛十二年间始终难以忘怀这段姻缘,也没有其他强烈的真爱以添补内心的空白。1989年3月,三毛因为意外胸腔严重创伤,第二天我与女儿和《滚滚红尘》导演严浩到荣总医院探望,我与女儿在外面阳台等护士为她换药时,听到由病房传来她极端凄厉的惨叫声,仿佛在为自己的命运多乖痛苦哀号。

接下来的一年,知道她很投入地改编张爱玲小说为《滚滚红尘》的电影剧本,在电影拍好深受好评之际,突然很震惊地由报上得知三毛死亡的消息。

出殡那天在荣总的灵堂门口,三毛的妈妈抱住我痛哭地说:“蔡志忠,你告诉我三毛不是自杀的对吗?”

我回答说:“她当然不是自杀的,她好端端地坐在马桶上如何自杀呢?我相信她现在已经人在天堂。”

我知道三毛的妈妈信仰基督教,如果是自杀,将来母女不能在天堂相见。如果有人问我三毛的死因,我会回答说:“她该做的都已经做了,而这世间却也没有让她留下来的理由。”

从网络上看到一则有关琼瑶与三毛的讯息:

作家琼瑶与三毛成为好友有二十多年。三毛的死,使琼瑶非常震惊、悲伤。

琼瑶常常在深夜倾听三毛诉说人生的无奈与痛苦,很能理解三毛的孤独感。

我完全同意琼瑶的观点,琼瑶认为:“三毛的死与其疾病无关,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寂寞和绝望,写完《滚滚红尘》之后的三毛顿失寄托,人生已无所追求了。”

很少有作家像三毛一样横跨这么多领域:旅行、写作、出书、教学、民歌、流行歌曲、舞台剧、电影。当《滚滚红尘》电影完成之后,这个世间再也无法留住一心想到另一世界与荷西相会的三毛了。

今天是三毛离开我们二十周年,让我们以三毛所写的《滚滚红尘》最后几句歌词来怀念她:

来易来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于是不愿走的你

要告别已不见的我

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俩的传说

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俩的传说

抬头望向远方天边的一朵白云,仿佛看到云端梦幻般的三毛独坐在橄榄树下,她已经完成世间的使命,找到梦中山间轻流的小溪、宽阔的草原和天空飞翔的小鸟,清心自在地安住于有一棵橄榄树的家园。

写于2011年1月4日三毛去逝20周年,原刊载于台湾《联合报》附走不完的心路文/三毛

塑造命运的不是神,

而是我们自己。──苏格拉底是谁来的?

前几年的一个盛夏,我恰好回台。就在同时,新如坡的好朋友,当时联合早报的董事总经理黄锦西、莫雪黛伉俪也来了台湾。

锦西和雪黛是多年好友了,知道他们抵台,我迫不及待地跑去希尔顿饭店探望他们。因为当天下午锦西约见了许多公务上的朋友,所以外间的客厅让给了他,雪黛和我躲在饭店内室中,讲也讲不完的话,东南西北地扯。

雪黛靠在床边给我弄水果吃,我抱了一个大枕头盘脚坐在地毯上,就坐在电话旁边,因此顺手替他们接电话。电话好多,典型的中国式热情欢迎远方来的朋友。

就在接好多次电话之后,又来了一通电话,对方客气地在电话中自我介绍,说是蔡志忠。我将电话筒捂住,轻问雪黛:“接还是不接?”

雪黛听到这个人的名字,跳起来抢过电话说:“锦西在忙,什么时候一同吃饭要等会儿才知道,请蔡先生过几分钟再打来。”

挂了电话,雪黛看我表情漠然,才好吃惊地问我:“刚才是蔡志忠来的,你不认得他?”

我茫茫然。她说:“亏你还是个漫画迷来的,《大醉侠》难道不晓得?”

这才轮到我尖叫起来,把枕头用力一打,怪她怎么不在电话里给人介绍。“反应慢来的,现在明白了?”

雪黛笑着敲一下我的头。新加坡的人,用华语和我们有些不一样,他们的口头语“来的、来的、来的”,什么句子中都用,听了十分有趣。

后来电话又响,我就在电话里向蔡志忠叫喊:“我是三毛来的,久仰大名了,你们要什么时候聚餐?我也要去,你请不请呢?”

想去认识一位心中仰慕已久的漫画家,却因为自己俗务缠身,结果没能参加一场渴望的晚餐。

许多年,就这样流去了。三毛与蔡志忠合影蔡志忠的电话

今年中秋节回到台湾,下决心不再远居,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为了年迈的父母。就在去年夏天,事实上我已购下了一幢楼中之楼,外加屋顶小花园的陈旧公寓,将这个家布置得极为乡土又舒适,就坐落在父母家几条巷子相隔的地方。当时,我想与父母天天见面,可是总在深夜回到自己的小楼来生活。

这一回,父亲主张将那栋属于我的小楼卖了,搬回家去与父母同住,省得两边跑路又得费心打扫花园。一时里,我答应了父亲,于是小楼要卖的消息就传了出去。

有一天,我回家去,母亲说有一位蔡自忠先生打电话来,说:“如果三毛卖房子,请先通知。”

我看见母亲留下来的字条写着“自忠”,一时反应不过来,立即回了电话,那边说起黄锦西先生。

我这才又尖叫起来:“蔡志忠、蔡志忠。”连名带姓地喊他,好似一个老朋友一样。原来是“大醉侠”。

如果房子能卖给他,我的心里不知道会有多么高兴,可是一时里又舍不得卖,因为明年的樱花还没能在屋顶花园里见面,而我正在热切地盼望着。

蔡志忠说:“没有关系,我也并不急着找什么房子。”

后来在电话中我们谈起别的事情来,才发觉,他的漫画已经走上了另一个方向——将中国的经典名著搬上了漫画的舞台。

没过几天,我收到一本美丽的书,书名叫作《自然的箫声——庄子说》。在那个深夜里,我捧着一本漫画书,看见我心深爱的哲人——庄子的思想,经过漫画,成为了一本人人可读、可懂、可赏的图画故事,内心的激荡是无可言喻的。

我同时也在想:“为什么前人从来没有想到,中国看似艰深的哲学思想,可以通过漫画的管道,走向一条更通俗、更被人接受的路上去?”

就是蔡志忠的智慧,使一些视古人如畏途的这一代中国人,找到了他们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

没过几天,我去了忠孝东路金石堂书店,发现这本漫画书高居“畅销书榜首”,我的心,再一次默默地在欢喜。毕竟,中国人还是爱中国的,这本好书的诞生和畅销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于是,我悄悄地去探讨蔡志忠这个人的一生,发觉,他的必然成功,其中没有偶然。他的故事

蔡志忠在念完了初中以后就放弃了学校模式的教育,他,不再上学,将自己的心怀意念完全投注到一个在少年时就已肯定了的兴趣上去。

他的自我教育和手中的那支笔,在成长的路上,可以说借着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一步一步、日日夜夜,就为着一个理想——没有怀疑过的理想,带着他走向未知。

十五岁开始画漫画,二十岁时已经出版两百多本武侠漫画了。就算是我们口中由一数到两百就得花上好几分钟的时间,更何况那不是数字,是两百本实实足足的漫画。光凭想象,就可以晓得作者近乎痴迷入狂的那份努力。

我觉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少了那份痴心和热爱,终是难以成就的。而这份“痴迷”,如果不在一开始就坚待下去,时间过了,也会冲淡。只有在不断的追求里——“一步也不离弃”的追求中,人,才能在付出了若干年的血汗后,看见那个可能进入的殿堂。

本以为,蔡志忠画了那两百多本漫画之后,接着而来的三年兵役可能使他就此放下画笔,可是他的心,还是在漫画上。半大不小的青少年,服完了兵役,还是两袖清风。也在那个时候,天主教的“光启社”招考美术设计人才,这个广告上明明写着必须具有大专程度的学历,可是蔡志忠这个初中毕业生偏偏跑去报名,因为他的学历不合要求,于是蔡志忠跑去向“光启社”的鲍神父恳求,请神父无论如何给他一个参加考试的机会。

那一次,蔡志忠考赢好多好多大专生,进入“光启社”去工作。我认为志忠的获准考试,除了他本人努力之外,鲍神父的爱心,也令人感动。谁教卡通?

蔡志忠虽然画了许多年的漫画,可是对于卡通片的制作技术还是陌生的。当他进入“光启社”,接触到许多卡通片的资料和片子之后,以志忠这么好学又好画的个性来说,等于进入了一座宝山。虽然完全没有人教导他如何制作卡通,可是他自有方法和苦心,一张画面又一张画面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去硏究、去尝试、去失败,再去分析、探讨、改进。

这一段又一段心路历程想来是艰苦而磨人的,可是我相信志忠并不以为苦,在他的学习过程中种种经历过的琐事,在他那份忘我舍命的追寻里,必然给了他相同代价的回报。这条长长的路途,终于在1976年远东卡通公司、龙卡通公司的诞生下,给了蔡志忠另一个新天地。蔡志忠去画卡通片了!

1981年,一个初中毕业的青年,抱回了一座“最佳卡通影片金马奖”。如果当年我在台湾,在电视里看见蔡志忠去领奖,我一定会快乐得又要擦泪又要替他鼓掌,这条路,是他——一个痴心人所走出来的。由台下到台上的那条路——很长。以后的蔡志忠漫画,不止在台湾,他的作品同时出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日本……跟读者见面。发表的作品:《大醉侠》《肥龙过江》《光头神探》《西游记38变》《盗帅独眼龙》……使我这个爱看漫画的人一回台湾就想找书来看。

1985年,我大半不在台湾,当我知悉蔡志忠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的消息时,内心深深地为他感到光荣与骄傲。

虽然,那时候我们并不相识,可是我一直注意着他,内心也曾想过,以后的蔡志忠,会再画什么、写什么呢?他能不能够再有另一个突破呢?而这种突破,作为读者的我们是绝对不可以写信去给他压力的,毕竟他才是最明白自己的人。更上一层楼

当我的手中拿到《自然的箫声——庄子说》这本书时,他不必对我讲什么,我自然而然地又看见了蔡志忠更上层楼的成绩和进步。

在电话中,我问志忠:“除了庄子,下一本你画哪一个‘子’呢?”

他说:“老子也画了。”

我再追问:“再下一个是什么‘子’呢?”

志忠说:“是列子。”

列子,列子?当年我的中国哲学史考到九十九分的,却不甚明白列子说什么。于是,自己查,托人又去查,都只有时代、作者,并没有关于列子这本书更进一步的帮助,直到昨天晚上。

当我匆匆忙忙赶回父母家去的黄昏,我看见一本安排得整整齐齐的笔记夹放在茶几上等着我,翻开来一看,就是蔡志忠的新作《列子说》的稿件。当天晚上,不必再查书了,就将这本精致的原稿《列子说》由《汤问篇》开始慢慢地看起来。

我看其中的思想、故事,当然也看漫画,更看那些文字和图片的布局与安徘。

一个念哲学的人如我,一面看一面觉得汗颜,原来还有那么多引人深思的故事自己都不晓得。

如果不是志忠请人送来原稿,我的常识不会再宽广一点,这是要深深感谢他的。

又在电话中,我问志忠:“你怎么选了比较冷门的这本书来画呢?”

志忠回答得好,他说:“心里喜欢的书,就去画,没有什么特定的理由。”

我觉得志忠是一种林怀民所说的“自由魂”,他的谈吐、绘画以及“古书新说”的方式都是出于一种自然。

也曾跟志忠说:“这份工作很苦。”

他笑着说:“忙、累都会有的,可是我不以为它苦。世上许多事情,只要甘心,吃了多少苦头都不会受到伤害,它们反而成就了一种可贵的印记和生命的痕迹,是成长中不可少的经历与磨炼。”

这种体认,我本身也有过,以此去类推,蔡志忠这条漫长的心路,就很能体会了。“和先圣并肩论道”是蔡志忠收入《庄子说》这本书中写的一篇前言,我的看法与他不谋而合,都写在本篇第二小段里去了。

我喜欢蔡志忠在文章中与先圣“并肩”那两个字的含意,也看出他在这一阶段中所着手绘画的大计划和苦心。他的确正在“并肩”与古人一同工作。

目前《庄子说》《老子说》都已结集,现在志忠的新作《列子说》也跟我们见面了。我禁不住要为这一位勤力、勤思、勤学、勤画的杰出青年在这儿喝彩、鼓掌加感谢。但愿经过这一本又一本漫画,使我门在观看漫画——赏心乐事的时光里,自然而然悟出先贤的思想和人生的哲理。

蔡志忠,好朋友,请问你听见了我们为你起立鼓掌和那一声声加油、加油的响声吗?自序

梦想与责任,听起来一个是虚幻,一个是现实。多少人在现实的无奈中忍受着被束缚的滋味,忘记了那个曾经闪烁着耀眼光芒、如今却被压抑在心底的梦。

我们将自己埋没在水泥打造的城市里,羡慕着有些人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世界那么大,终究却只能通过网络上的一张张风景图片,去领略那些虽存在于现实中却只能活在梦里的美景。

繁忙的工作让休息成为了奢侈品,当工作的最终目的只为了活着,那么活着似乎也就变得没有意义。

敢于摆脱一切现实的桎梏,义无反顾地奔向梦想中的远方,在荒凉的沙漠中寻找出生活的滋味,也许这就是人们爱上三毛的理由。她活得那样洒脱,那样自我,活着就是为了找寻最纯粹的爱与最自由的快乐,然后心中盛着满满的爱,将快乐写进文字之中。

三毛就是为流浪而生,她的一生没有终点,因为她的故乡,在永远也到不了的远方。于是她成为了世界上最有梦想的人,朝着远方,一路狂奔。

她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个传奇,又戴着谜一样的面纱,风轻云淡地路过每一个人的生命。多少人羡慕她可以酣畅淋漓地享受爱与梦想,就连离去,都无人可以阻挡她自由的脚步。

有人为她的离去扼腕叹息,但有更多的人为她终于找回了自由的灵魂而欢呼庆祝。很少有人能像三毛那样,如此丰富多彩地活过短暂的一生。她在战火中出生,在叛逆中成长,在孤寂与自卑中走进青春,又在文字中重拾自信。

荷西对她的爱,仿佛是前世早已注定,否则她不会在年少时就信誓旦旦地许下诺言,将来要嫁给一个西班牙人。那时,荷西还没有出现在她生命里,遥远的西班牙,对于少女三毛来说不过是一个陌生的国度。然而这就是冥冥中的注定,既如同童话般浪漫,又饱含着命运捉弄的残酷无情。

也许没有荷西的离去,就没有三毛走遍万水千山的旅程。她在孤寂中迈动着流浪的脚步,每一步都是离别的辛酸,却又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美好的憧憬。

撒哈拉沙漠的上空,永远都回荡着骆驼的悲鸣,因为它们可以听到在遥远的过去,这里曾经留下过一曲关于爱情的歌。童色载一段悠悠华彩岁月光泽还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儿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风儿吹来了愁绪

步履轻盈地走过人间,心中携着一抹淡然。一段岁月,装点了灵魂的过往,谁又能坦然承认自己这一世始终无怨无悔?一颗不安分的心,在浓烈的愁绪中忘记了曾经的安静与温婉,于是,在太阳升起之前,她携着一腔炽烈离开人间。

一切都要从三毛降生的那个年代开始说起。1943年,持续了十二年的抗日战争,已经让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古国千疮百孔。生活在炮火中的人们,眼前弥漫着的永远是遮云蔽日的滚滚浓烟,他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天空本来的颜色,更忘记了生活在阳光之下是多么温暖。

原本安逸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太久太久,久到从回忆的缝隙中,也找不到幸福曾经存在过的痕迹。那些在战火中逝去的人,也许反而是一种幸运,至少不用再亲眼看着侵略者的铁蹄恣意地践踏着自己美丽的家园。

然而,有些生命却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到世界上。动荡不安的年代,仿佛印证着这个生命的一生终将不会平稳地度过。

不过,这个即将降生的小生命,为自己在连天的炮火中精挑细选了一片世外桃源。早春三月的重庆,正是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薄薄的迷雾朦胧了整座山城,花草树木全部被浸染上一层温润的底色。在这片宛若仙境的美景中,一个充满灵气的小生命即将诞生。

重庆是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人们不畏蜀道的艰难,纷纷聚拢在这座曾经无比静谧的山城。一时间,滚滚流淌的嘉陵江水仿佛也变得喧嚣起来,一些头脑敏锐的商人,更是抓住时机涌入了这座城市,趁机大捞一笔。

从这时起,重庆城内的歌舞升平几乎超越了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即使到了夜晚,灯红酒绿的街道也仿佛白昼一般明亮。醉生梦死的人们仿佛是将每一天都当作了最后的狂欢,谁也不知道无情的战火是否在下一刻就会蔓延到自己的身边。

似乎永不休止的战争在消耗着人们的耐性,失落、恐惧、郁闷、迷茫……层层叠叠的黑暗如同纠缠不休的恶魔,缠绕着人们的灵魂。为了从战争中得到一刻的喘息,原本生活在浙江的陈嗣庆带着妻子缪进兰和年幼的女儿,与大批知识分子一起,不远千里来到了这片战场中最后的净土。

毕业于东吴大学的陈嗣庆,是一名法律系的高才生,上海女子缪进兰从高中一毕业,就嫁给了正在上海任教的他。婚后的生活,平淡却并不平静。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平静”两个字,已经成为最奢侈的词汇。

来到重庆之后,陈嗣庆一家定居在一个叫作黄桷垭的地方。那里流传着一句歌谣:“黄桷垭,黄桷垭,黄桷垭下有个家,生个儿子会打仗,生个女儿写文章。”

陈嗣庆和缪进兰已经有了一个女儿,缪进兰的肚子里,另一个小生命也正在健康地成长。他们不知道这个孩子是否真的会像童谣里说的那样会打仗,或是会写文章,只希望他能平安度过战乱的年代,幸福健康地成长。

无论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陈嗣庆都已经取好了名字。按照家族中的辈分,这一辈的孩子名字中一定有一个“懋”字,他在后面添上一个“平”字,“懋平”就成为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大名。

战争似乎无孔不入,终究没有任何一片土地能够在战争中获得最后的安稳。重庆街头的士兵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霸道。本来就是逃难而来的百姓,越来越难以生存下去。

如果可以,缪进兰真的不愿意让孩子在这个混乱的时局中出生。然而一切由不得她选择。医生告诉她,孩子很可能在这几天就会出世。可是肚子里的孩子似乎不愿意听到这样的消息,倔强的小生命不愿意来到这个世界。她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抗拒之情变成了母亲身上的疼痛,身体已经无比笨重的缪进兰,还要时刻忍受着腹部难忍的疼痛。

缪进兰从越来越剧烈的疼痛中,预感到孩子马上就要出生。她立刻让丈夫去请产婆,笃信基督教的她,口中一遍一遍默念着:“主啊,请你广布福音,以主道救世吧……”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正反两面,一面是喜,一面是悲。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似乎是一件令人无比愉悦的事情,可是生逢乱世,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值得悲伤的事情。不过,悲喜都在人的一念之间,如果心性淡然,悲喜之间便能从容自如地转换。

一番锥心刺骨的疼痛过后,缪进兰终于感受到腹部忽然变得轻松。已经生过一次孩子的经验告诉她,耳畔传来的响亮啼哭声,证明着这个婴儿一切安好。她带着放心和满足沉沉睡去,这个刚刚降生的粉嫩女婴,马上就被陈嗣庆当作宝贝一样捧在手上。

每一个新生的女婴,都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蕾。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但丝毫没有冲淡陈嗣庆再次得女的喜悦。

陈嗣庆仿佛欣赏一件艺术品一般欣赏着自己的第二个女儿。他发现,女婴的皮肤并不算白皙,可是一双大大的眼睛里,却盛满了聪慧和灵气。孩子的眉眼之间,带着一丝神秘的气息,仿佛不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更像是一个来自异域的小生命。

时间似乎可以改变一切,曾经娇艳欲滴的容颜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苍老。然而,这个小生命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却从未随着时间而减淡。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她心中的这份孤独感,反而愈演愈烈。

无论对这个世界有着怎样的抗拒,她都无法改变自己已经降生的结局。于是,她选择了逃避,逃避整个世界,逃避自己的人生。流浪,成为她人生的代名词,因为骨子里流淌着想要流浪的血液,她才把自己的名字从陈懋平改成了代表流浪的“三毛”。

半生漂泊,从未安定。也许只有从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里,她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花花世界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可是却无法让三毛感受到一丝一毫的痴迷。如果想让她用一个词语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总结,想必她一定会轻轻吐出两个字:孤独。

因为害怕孤独,她才从未停止流浪的脚步。流浪的另一层含义是寻找,她想要寻找到一个出口,从那里可以彻底逃离这个孤独的世界。

也许真的是印证了那句“生个女儿写文章”的童谣,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三毛就显露出了不同寻常的文学天赋。不过,那时的她,还没有学会写文章,但她十分喜好文学,喜欢读书。

一般的小孩子,之所以读书只不过是被五颜六色的图画吸引,而三毛喜欢读书,完全是因为喜欢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她幼小的情感竟然也会随着书中人物的情绪亦喜亦悲。像《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著作,一直都被三毛视作珍宝一般反复品读。

不过,《红楼梦》并不是三毛最喜欢的一本书,她最喜欢的故事书是日本童话《河童》,故事中的孩子可以自己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如果他们拒绝,母亲就不会让他们出生。

三毛隐隐觉得,如果自己也能选择自己的生命该有多好,如果可以,她一定会果断地拒绝来到这个世界。这里太吵,她的内心无法得到片刻的宁静。然而,童话只是童话,她依然是真实世界中的孩子,在长大之前,依然无力选择自己的人生。乱世里的静默故事

时光就像沙漏中的沙子,在静默之间缓缓流走。乱世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残破,然而成长中的点滴片刻,都如同宝藏一般珍贵。

三毛是幸运的,因为经历过祖父那一辈的打拼,陈家即便不算大富大贵,至少也算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

三毛的祖父名叫陈宗绪,他在十四岁时离开家乡浙江,背着几件破旧的衣衫和一床棉被,开始了北上的学徒生涯,也开始了他从学徒成为大富翁的传奇人生。陈宗绪在晚年时终于荣归故里,然而他却并未贪恋自己辛苦一生积攒下的万贯家财。他拿出了几乎全部的积蓄,修建医院、学校,修桥铺路,最终进入一间寺庙,青灯古佛,静度残生。

三毛的童年,是在对祖父的崇拜中度过的。她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就是《陈氏永春堂宗谱》,即便在外漂泊多年,回家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捧起这本宗谱,如获至宝般地阅读。

虽然在战火中出生,三毛却从不知道什么叫作挨饿和贫穷。她不仅不用像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从小就做繁重的家务,并且还有专门的佣人照顾她的日常起居。

在懵懂的年纪里,躺在摇篮中的三毛就经常听着母亲柔声细语地吩咐佣人做事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让她感到踏实,她每次都能伴着母亲说话的声音沉沉睡去。

小小的三毛最喜欢让佣人在自己的鞋子上绣上火红的梅花,那一抹鲜艳的红色,总是能让她感到莫名欢喜。虽然绣出来的梅花没有生命,她却仿佛从针线中闻到淡淡的清香。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三毛就是全家人的宝贝,从父母到姐姐到佣人,每个人看她的目光中都糅杂着温暖的爱意。那个年纪的她,还不懂得人性的复杂,她只能凭借自己的双眼判断,母亲是个美丽的女子;凭自己稚嫩的感情判断,父亲是个温文儒雅的男人。

父亲与母亲的爱,在三毛的周身围绕起了一层温暖的屏障。在这爱的屏障之内,她看不到人世间最黑暗与凄惨的现实,只能看到父母的恩爱和他们对孩子的爱抚。

三毛记忆中的父亲,从来没有对妻子和孩子发过脾气,因为接受过新式的教育,对于新鲜事物,父亲总是可以最快接受,再把这些事物分享给妻子和孩子们。他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做过教师的他,更是懂得根据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虽然三毛是个女孩子,可是她却从父亲的身上学会了遇事不急躁和有担当。

三毛的母亲不仅美丽活泼,还有着上海女子特有的高贵与温柔。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喜静,而是热衷于各种各样的运动。在读书时,学校的篮球场上也经常能见到她的身影。

因为兴趣爱好一致,又同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三毛的父母感情极好。他们把毕生的爱都给了子女们,也用新式的教育方式,给他们以人生的启迪。

不过,关于三毛的大名,母亲也曾有过顾虑。虽然“懋平”两个字是按照陈家的族谱排名得来的,可是缪进兰却觉得,这两个字不够女孩儿气,听起来反而有一些男孩子的硬朗。一向尊重妻子的陈嗣庆这一次没有妥协,他坚持把对“和平”的期待寄托在第二个女儿身上。

然而,三毛却觉得自己愧对了这个“平”字。虽然父亲渴望和平的愿望最终得以实现,可她却无法安心在平稳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她一生漂泊的足迹,就是与这个“平”字最大的反差。

三毛的星座是白羊座,这个星座的女孩,大多有着热情而又倔强的性格。事实证明,三毛的确倔强得可以,尤其是关于自己的名字方面,父亲拗过了母亲,却没能拗过这个白羊座的女儿。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懋”字的笔画实在太过复杂,小小的三毛无论怎样练习都写不好,于是,她索性自作主张,把这个字省略掉,每次写名字,只写上“陈平”两个字。父亲教了无数次,也“威胁”了无数次,最终还是拗不过对女儿的宠爱,接受了女儿自己改的名字。

幼小的三毛第一次知道,原来只要自己坚持,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父亲也第一次发现,小小年纪的女孩,性格竟然可以如此倔强。不过,他反而觉得倔强是一件好事,说不定有一天,凭借着这个不肯服输的个性,女儿会大有成就。

在成长的过程中,三毛无数次表现出那种静默不语的孤僻与倔强。她有一个大自己两岁的姐姐,不过,她却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年龄相仿的姐姐并没有太多共同语言。

她曾经说:“老二就像夹心饼干,父母看见的总是上下的那两块,夹在中间的其实更可口,但是不容易受注意,所以常常会蹦出来捣蛋,以求关爱。”

她的确是动不动就能给所有人一次惊吓,仿佛别人的眼光与看法都不能对她造成任何触动,她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或是缄默不语,或是特立独行。好在,她生长的环境给了她足够宽松的空间,无论她做任何事情,只要不太出格,就不会有人出面制止。

其实,不管做什么,三毛从来没有坏心眼,她的内心仿佛有一个声音在指引着她,按照这个声音的指引做出来的事情,有时候就会成为他人眼中的怪癖。

三毛的“怪癖”,是时不时就会显露出来的灵异气息。有时候,配上她那空洞而又无谓的神情,哪怕是最亲的人也会感到毛骨悚然。

这种灵异的气息,时常驱使着三毛去一些独特的场所。小时候,她的家附近有一片坟场,这里的气场与她身上的灵异气息相得益彰,于是,坟场变成了三毛童年时代最喜欢去的玩乐场所。

也许,只有在这里,她才能真正感受到“和平”的意义。躺在坟墓里的人是那样安静,无论三毛怎样奔跑跳跃,哪怕爬到坟头上去玩耍,也不会有人对她呵斥或是制止。

不知是因为天生的感应,还是无知者无惧,第一次来到坟场时,三毛就不曾表现出害怕的情绪,她反而喜欢墓碑上那些与众不同的文字。当她的手指触碰到那些墓碑时,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就会在她的指尖与心灵之间传递。

她就那样忘乎所以地在坟场玩耍了许久,当母亲终于找到她时,天已经黑了下来。看到女儿在坟场里玩耍,母亲几乎惊讶得说不出话。她只能一把拉起三毛的小手,转身带她回家。可是,一路上,三毛的精神依然亢奋,她告诉母亲,那些灵魂和她说话了。母亲的脸被她的话吓得惨白,她赶忙问道:“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三毛的回答更让母亲毛骨悚然,她说:“我知道,很多死去的人都埋在这里!”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天生的灵异气息,长大后的三毛才更加相信星盘和命理。她常说,白羊座的女子拥有掠夺的个性,只要是看中的东西,就喜欢据为己有。

只有三毛这样的女子,才能够感受到灵魂的温度。她在乱世中静默地做着自己,也静默地与那些早已远去的灵魂交流。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在那样小的年纪里,心底就经常流淌着一种叫作忧伤的东西。用掌心握住流光

只有懂得,才知道一个人的生命里究竟有些什么。婉转的年华里,许多人不过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无奈缘分太浅,不能相通的两颗心,无论如何也无法连结在一起。

在太多人眼中,三毛都是个太过独特的孩子,没有人能够读懂她内心究竟在想些什么。于是,大多数时间里,她都是孤独的。

也许是父亲为她取的名字真的应验了美好的寓意,三毛出生之后不久,在中国上空弥漫了十四年的战争硝烟终于缓缓散去。抗战胜利了,人们忽然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于是,每个城市里,一度安静得仿佛不存在的人们,一下子像沸腾的水一样剧烈地涌动起来。

三毛一家也在这些涌动的人流当中。战争一结束,陈嗣庆就带着全家人离开了山城重庆,来到了千年古都南京。

年幼的三毛没有看到过南京曾经的辉煌与厚重,与重庆相比,本应是大城市的南京反而显得更加萧条。经历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这座城市依然没有从惊恐中恢复过来。它庞大的身躯孱弱无比,看上去是那样让人心疼。

然而南京此刻的孤寂却恰恰符合三毛天生孤独的心境,从斑驳的城墙上,她再一次找到了那种自己最喜欢的气息,这种略显苍凉的气息让她沉迷。她不似一般的孩童喜欢在街巷之间漫无目的地欢快奔跑,而是经常静静地窝在一个角落里默默思考。没有人知道,这个还不足三尺高的小娃娃,能够有什么深沉的心事。

三毛在南京的家,位于鼓楼头条巷四号,这座建筑不是南京城特有的古朴风格,而是一座带有西式风格的宽敞宅院。高大明亮的玻璃窗,代替了用白纸糊着的窗棂。就是在这里,三毛度过了一段忧郁与欢乐交织的时光。

她不是一个合群的孩子,也不喜欢说话,只要她开口,说出来的又总是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古怪言语。渐渐地,大人们开始不再关注三毛。这种不被关注,更加滋长了她这种古怪的个性。

那个年代,南京的小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就是“打鬼子”。一群孩子会自动分成两队,一队扮演日本鬼子,另一队则扮演抗日的英雄。他们手中拿着或长或短的树枝,假装成手枪或机枪,然后就会伴随着呐喊声,混战在一起。不过,扮演日本鬼子的一队,永远都是要输的,抗日的“英雄们”,一定会把他们摁倒在脚下。

这样热闹的游戏,三毛从不热衷,早已经知道结局的游戏,只能换来她不屑的一笑。也许她幼小的心灵中还不懂得“虚伪”这样的字眼,她只知道,这种并不见血的玩法,有些可笑。

一个年幼的女孩,心中充满对血的向往,不知该用什么样的字眼去形容她当时的心境。每当看到有人家里在宰羊,她就会一脸兴奋地站在旁边默默观看。看着一身洁白的小羊瞬间被鲜血染红了身体,听着它一度剧烈的哀号渐渐变得悄无声息,三毛的眼中没有丝毫的恐惧,脸上反而洋溢着满足的神色。

三毛的古怪行为并不代表残忍,只是因为她过早地萌生出了对死亡的渴望。在她看来,死亡就代表着解脱,就像她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一样,只不过,自己当下的生死,暂时还不能由她来掌控。

她总是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冷静,即便是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伤害,也很少有人见到三毛流下眼泪。一次,三毛骑着脚踏车玩耍,一不留神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她不仅不哭不闹,反而安静地自己努力爬出了井口。当发现自己的两个膝盖都严重摔伤之后,她却坐在地面上静静地欣赏着自己的伤口。

两个膝盖的伤口极深,甚至隐约可以看到肌肉下面的骨头。三毛觉得这样的画面一点都不可怕,反而美丽得不得了。这是多么难得才能见到的画面,她甚至忍不住兴奋地喃喃自语:“烂肉裹的一层油原来就是脂肪。”

这不是她生命中唯一的一次冷静,似乎每当面临困境,甚至生死的边缘,她也总是能不哭不闹地用自己的力量去化解。

因为父母笃信基督教,三毛从小就对基督教里的神有着深深的信仰。有一次,大人们正聚在一起吃饭,向来安静的三毛独自在院子里玩耍。她在玩耍的时候很少发出任何响动,大人们也都习惯了这个安静的孩子,不会给予她太多关注。可是这一次,三毛玩耍的地方却在水缸旁边,一不留神,她就大头朝下栽进了水缸里。缸里面的水盛得满满的,个子不高的三毛,几乎整个身体都泡在水里,只剩下两只小脚在水面上奋力地扑腾。

即便是这样,她依然没有一丝慌乱。她在水中尽量伸直手臂,用力抵住缸底,想把自己支撑起来。可是小孩子的力气毕竟有限,好在大人们听到了她拍打水面的声音,及时赶来把她救了起来。

死里逃生的小家伙不仅没有吓得哇哇大哭,反而长长出了一口气,用小手拍着自己稚嫩的胸脯,淡定地说了一句“感谢耶稣基督”,然后从嘴里吐出一口水来。看到她一本正经的样子,大人们竟然哭笑不得。在死亡面前也丝毫不感到害怕,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三毛是矛盾的个体,从很小的时候就是。她既喜欢杀羊这样血腥的场面,却又不允许小伙伴轻易捏死一只弱小的蚂蚁,就连长在树上的苹果,她也会关心它们会不会痛。因为这种超乎寻常的个性,三毛并没有太多同龄的朋友,大多数时间,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玩耍,说是玩耍,却更像是在默默地思考。也许,从那时开始,她就已经沉迷于与灵魂之间的感应和对话。

三毛身上这种奇特的能量,并不是她的自我标榜。五岁那一年,因为对死亡的感应能力,着实让她父亲大大地吃了一惊。

那一年,父亲带着三毛去机场接一位从日本来的朋友,出于礼貌,三毛本应该主动和长辈打招呼,可是她却一直远远地站在一旁,不愿靠近。在从机场回家的路上,三毛偷偷告诉父亲,说这位从日本来的叔叔家里刚刚死了人。父亲以为是小孩子胡说,让她不要再说话。

可是,在回到家后聊天的过程中,三毛的奇异感应能力得到了印证。父亲的朋友说,他的儿子在几个月前不幸夭折,全家人对此都十分伤心。回想起三毛在路上说的话,陈嗣庆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

长大之后的三毛,更加相信“玄学”的力量。她始终相信自己的身上有一种预知未来的能力,还曾经预言自己会嫁给一个西班牙人。后来她与荷西的婚姻,也足以证明她的预言是多么准确。

有时候,三毛会突然跑到电话旁边,因为她预感到有人会打来电话。每次当她在电话旁边站定,电话铃声总是会恰到好处地响起。

没人能够解释这种神奇的能力来自哪里,越是这样,越是让人们觉得三毛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子。她的身上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人们跟着她的情绪或悲或喜。

也许,三毛早已感知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于是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流浪的旅程。她的未来早已注定,只不过,她喜欢这个未来,也不愿轻易道破。她的行囊虽少,却并不空荡,因为里面装满了她对玄学的信仰以及对宗教的虔诚。这个在古城长大的少女,也终将成为人们无法触及的梦。灵魂飞在纸面上

灵魂中的一抹忧郁,无须浓墨重彩,就足够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抹孤独的身影。徜徉在纸上的文字,写下一段相遇、一次回眸,每一笔都是对生命最深情的告白,也是给流年最感人的情书。

在不识字的年龄,三毛就开始与书结缘。因为她总是独自站在窗下喃喃自语,有时还会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动作。只要有人问起,她就告诉对方,自己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

母亲只是觉得这是小女孩天马行空的幻想,不仅不觉得奇怪,反而觉得可爱。可是,与三毛年龄相仿的姐姐却无法忍受这个古怪的妹妹,她不愿意和三毛玩耍,每次都是随便丢过去几本书,让她自己解闷。

书籍一下子打开了三毛闭锁的灵魂,她第一次发现,书里竟然有比现实世界丰富得多的事情。有些书里的人和她一样,有着不被别人了解的内心。

于是,小小的人儿一头扎进了书籍的海洋。她把自己的欢喜与忧伤都讲给书里的人听,他们不会嘲笑她,反而能与她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来到南京之后,父亲开了一间律师事务所,一家人的生活不仅得到了改善,看重教育的父亲还专门准备了一间宽敞的书房,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这里成为三毛最喜欢来的地方。

父亲把这间书房命名为“读心室”,寓意书籍可以让人认清心智。三毛在“读心室”里读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带图画的小人书。虽然还不认字,可凭借着里面的图画和与生俱来的领悟力,三毛竟然读懂了书中的故事。

这本书就是张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记》,里面的主人公三毛是个孤独可怜的流浪儿,他在繁华的都市上海受人欺凌,也在无助的时候遇到过许多好心人。懂得苦中作乐的流浪儿,深深吸引着现实中的三毛,她随着书中的故事时悲时喜,仿佛钻进了流浪儿生活的那片天地里。

张乐平的另外一本漫画《三毛从军记》,也是三毛最喜欢的书之一。她用最稚嫩的心灵,体会着书中最残酷的社会现实。于是,当她决定成为一名与文字为伍的流浪作家时,“三毛”就成为最能代表她内心与想法的笔名。

她将自己当作了那个在大上海的流浪儿的化身,两个拥有简单笔画的字,却承载了她一生的浪漫与悲凉。不知她是否曾经预感到这个名字对自己一生的意义,当多年以后,她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张乐平老先生的面前时,眼中留下的泪和颤抖的语调,分明就是一个离家多年的女儿与父亲重逢时的场景。

一缕温情的光阴,在岁月的素帛上描写出幽幽诗情。金陵城中的女童在渐渐长大,从战火中重生的南京,也再次拥有了一段静谧安稳的岁月。

稍稍长大一些的三毛,渐渐也交了一些朋友。不过,她热衷的游戏,依然不是女孩喜欢的洋娃娃和折纸。她像男孩子一样随性,常常把一根竹竿当作骏马骑在身下,或是爬到高大的树上采桑果吃。

这个年纪的孩子,往往不知道什么叫作害怕。反而是他们跟在鹅群后面奔跑的脚步,吓得鹅群失了方向。三毛的脑袋里,总能发明出奇思妙想的游戏。她就那样不知忧愁地奔跑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唯一能让人确信她是个女孩子的,只有那一双充满灵性的大眼睛和喜欢收集糖纸的喜好。

花花绿绿的糖纸,总是能让女孩子们爱不释手。可是,收集糖纸,就需要有钱买糖,三毛家的生活条件还不错,却并不代表着小孩子就有花不完的零用钱。

为了收集糖纸,三毛犯下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有一天,趁着母亲不注意,她偷偷溜进父母的卧室,从母亲的钱包里偷了五块钱。三毛把五块钱紧紧地攥在手里,心中却没有“得逞”的快感和喜悦。

她知道,五块钱对于当时的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她没办法允许自己拿着偷来的钱恣意挥霍。看到这五块钱,她的内心就会遭受谴责。

这五块钱在三毛的手中整整攥了一天,她始终下不了把钱花掉的决心,一颗幼小的心,仿佛正在滚滚的油锅中经历痛苦的煎熬。最终,她还是没有越过道德的底线,到了晚上,再一次趁着母亲不注意,三毛把五块钱揉成一个小团,偷偷地扔回了父母的卧室里。

即便再喜欢收集糖纸,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也只不过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游戏。再有趣的游戏,也有玩腻的一天,唯有读书,成为三毛一生中最大的嗜好。每当在书页中放飞灵魂,她都能感受到一种现实世界无法给予的轻松与惬意。

在识字之前,三毛就已经读完了《格林童话》《苦儿寻母记》《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等一系列童话书籍。在童话中,她可以经历现实世界中永远不会经历的事情,那里有可以一剑杀死恶龙的勇士,也有向往着美好爱情又拥有迷人容貌的人鱼公主。童话故事也会教给三毛许多做人的道理,她从来不敢说谎,因为她害怕一旦撒谎,自己的鼻子就会变得和撒谎的木偶一样长。

就像坚信撒谎鼻子就会变长一样,三毛也坚信着王子和公主只要在一起,就会永远过着幸福的生活。童话的确是最适合儿童的读物,它让人相信美好,懂得浪漫,可是,也会让人沉迷在一个不真实的国度里,永远不愿意清醒。

不过,三毛心中的童话世界,不一定像书中那样绚丽多彩,她向往的童话,是一片毫无污染的纯净。童话中的世界,即便没有迷幻的场景,却一定要有纯洁的人们。他们的眼中没有伤害,只有一抹懵懂和纯真。

因此,当来到广阔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三毛才坚信自己找到了童话的世界,她亲爱的丈夫荷西,就是这个世界上拥有最纯净心灵的人。

在去往沙漠之前,三毛也曾经历过人生的低谷,遭受过不可理喻的屈辱。不过,她的心灵却从未被污秽玷污,善良的种子一直被她好好地呵护,于是,当见到那些在贫病中挣扎的沙哈拉威人,她才愿意把精美的糕点分给他们,也愿意用自己掌握的一点医学知识去驱散人们的病痛。《爱的教育》这本书,给了三毛善良的启蒙。她小小的灵魂在这本书中被洗涤得干干净净,也为她善良的一生奠定下坚固的基石。

每当她在流浪的旅途上感到孤独无助时,这本书就会给她迷茫的灵魂以爱的指引。这些文字在她的心中撒播下爱的种子,多年以后,终将结出一颗颗有爱的果实。

繁华处有神奇,静谧处有旖旎。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一座宠辱不惊的城,城中的女孩也在阳光下渐渐成长为一名少女。

仅仅是读书,再也不能满足三毛对文字的好奇。她开始尝试着自己动笔,写下一些内心的感受。她从未想过,有朝一日,文字将会成为她的宿命。

她本以为可以在这座厚重的古城里宠辱不惊,历史的车轮却总是在不经意间缓缓前行。有时候,只需一夕之间,整个世界就会变了一个模样。哪怕内心再明媚,也无奈有一片浓重的乌云,严严实实地遮盖在头顶。

一场意料之外的流浪,在猝不及防间拉开了序幕。三毛没有想到,自己刚刚与南京城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关系,却又要被迫面对分离的结局。刻在眼眸里的乡愁

离开重庆时,三毛太小,小到早已记不清那个自己第一眼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模样。不过,因为在南京长大,她早已把南京当作了故乡。也许,她曾经设想过一万次离开南京的原因和方式,却没想到,这一次与南京告别,竟然是因为一场逃离。

一场持续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内战又打响。原来安稳的生活依然只能是幻想中的事情,漫天的狼烟向人们宣告着这个国家再一次变得动荡。

其实,在三毛关于大陆有限的回忆当中,似乎大多数时间都在打仗。时不时就会打响的战争,已经让她感到麻木,她几乎以为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直到有一天,她从父母和佣人脸上看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忧愁。

那一天,三毛忽然发现父母和佣人们正在紧张地收拾行李,他们手下动作麻利,仿佛随时都准备好了逃离这座生活了几年的房子,而有些佣人则躲在一边偷偷地抹眼泪。眼前这一幕场景,让年幼的三毛感到莫名其妙。

从家人那里得知,这一场战争或许即将结束,未来的变数谁也无法预知。为了确保能够得到安稳的生活,一家人决定离开南京,举家迁往台湾。因为路途遥远,前途未卜,父母只能带走一部分佣人,而偷偷哭泣的那些人,就是不得已留下来的。

迁往台湾,对三毛来说,就意味着将与这座自己喜爱的古城永远作别。不过,对于小孩子来说,对新鲜与未知的向往,永远可以轻易代替离别的愁绪。

南京到台湾,实在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旅程。它长得几乎冲淡了三毛对那座未知城市的渴望。一路上看到母亲因为晕船呕吐不止,除了心疼,三毛根本无计可施。于是,她的人生中第一次浮现出对搬家的厌倦,原来搬家并不意味着新鲜的生活,反而意味着痛苦与漂泊。

离开南京之前,三毛从没有感受过缺衣少穿的生活。她对钱毫无概念,因为她生活中需要的一切,全都早已由父母和佣人准备妥帖。她只记得,父亲将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换成了一种叫作“金圆券”的纸币,这些在三毛眼中花花绿绿的纸,却有着极高的价值。

然而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些金圆券却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纸,有些人甚至把金圆券当成给小孩子的玩具。当三毛一家人到了台湾之后,竟然一下子变成了生活拮据的穷人。并且,这种拮据的生活,一连持续了很多年。

与三毛一家一起来到台湾的,还有伯父一家。两家人住在台北建国北路一个叫作朱厝仑的地方,那是一栋日式的房子,里面放置着代替了床的榻榻米。

孩子们把榻榻米当成了新鲜玩意儿,他们不懂得这一场迁徙背后的含义,更感受不到一路颠簸的劳顿,纷纷脱下鞋子跳到榻榻米上,一面跳还一面大声喊着“解放了,解放了”。他们甚至不知道“解放”的真正意义,可是在那个年代的大人们听来,这绝对是敏感字眼,他们急忙小声告诉孩子们不要乱喊。

在一种被忧郁笼罩的氛围里,两家人在台湾开始了拮据的生活。那些金圆券已经变得一文不值,没有钱,陈嗣庆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开办一家律师事务所。可是两家的孩子加起来却有八个,无论年龄大小,人总要吃饭穿衣,但这些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对于这两家人来说,却成了最难的事情。

三毛并不在意家里的伙食一天不如一天,也不在意如今的住所比原来小上许多,她只是感觉心底萌生出一种莫名的孤独。这种孤独与从前不同,直到长大以后,她才忽然意识到,这种被她当成孤独的情绪,其实是对南京古城的思念。

在南京时,三毛每天的生活总是丰富多彩,可是到了台湾,日子一下子变得没了味道。孩子们每天的生活都在周而复始,似乎连游戏也变得没了乐趣。

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空气经常湿湿黏黏的。每到下雨的时候,孩子们更是什么都干不了。三毛经常独自坐在屋檐下躲雨,也许是觉得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过平淡,三毛忽然朝着向下坠落的雨丝伸出了舌头,渴望能从雨水中品尝出一些让自己欢乐起来的味道。

然而雨水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三毛忽然觉得忧伤。她想念曾经的坟场,多希望那些坟墓里的灵魂能和自己说说话,排解一下自己心头疯狂的思念。

三毛曾说:“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显现时,才成就了那份完美。”因为离开了那座喜欢的城市,三毛的童年,似乎也因为思念,而变得丰富完整。她再也无法见到南京街路上的车水马龙,再也见不到鳞次栉比的商铺中热闹的景象。她越来越感觉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因为除了她以外,其他的孩子似乎已经都全情投入台北的生活。

不知不觉,三毛已经六岁,母亲再也不能让她像个野孩子一样到处跑。陈家本就是书香门第,到了三毛这个年纪,应该去学校学一些知识了。于是,在母亲的安排下,三毛成为一名小学生。

瘦小的三毛被老师安排在第一排座位上,她那双大眼睛里,流露出聪明与灵气,有时候,还会从她的眼神中看出一些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忧郁。三毛从不会大吵大闹,尤其是在学校里,她更是个安安静静的乖孩子。

三毛的姐姐学习成绩很好,总是能够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夸奖。三毛心中也暗暗希望自己能像姐姐一样经常得到表扬,于是开始拼命地学习,希望用好的成绩,换来哪怕一句小小的鼓励。

在三毛的灵魂中,始终有一个点在闪闪发光,这个发光点就是三毛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她的文章总是能像大人一样轻松运用那些优美的词汇,老师也总是喜欢将三毛的作文当作范文来阅读。

这一点小小的鼓励,瞬间让三毛信心倍增。她变得开始喜欢上学,每天总是早早起床,希望比别人更早来到学校。老师们也一度把三毛当作一个值得培养的学生。也许是童年时阅读的大量书籍起到了作用,三毛对国文的领悟能力比其他孩子更强。学校发下来的一个学期的国文书,她两三天就能全部读完。遇到别的同学不懂的地方,三毛还会像个小老师一样帮助同学。

上学成了三毛的又一个爱好,除此之外,她的爱好总是那样古怪,例如喜欢看杀羊,又例如喜欢拾荒。

所谓拾荒,就是三毛喜欢将别人不要的东西捡回来。她并不是什么都捡,只有那些在她眼里无比美丽的东西,才会被她带回家,尽管有些东西在别人看来,真的只是一文不值的垃圾。

可是三毛的心中没有“垃圾”这样的字眼,她经常会捡回一些美丽的弹珠,或是别人不要的胸针。每当她把这些捡来的“宝贝”像展示战利品一样展示在小伙伴的面前时,总是能够听到别人口中发出的赞叹声。

三毛对于拾荒的喜好,源自于一次在路上发现了一根不起眼的小树枝。在别人眼中,这根树枝实在再普通不过,可是三毛却能够发现别人无法认识的艺术价值。她把这根树枝当作宝贝一样带回了家。从此,这个拾荒的爱好,伴随了三毛一生。

有时候,三毛也会在读书和拾荒两个爱好之间纠结,想要出去发现一些“宝贝”,可是又忽然想到还有一些喜欢的书要读。不过,任何一个爱好都要比和别人打交道有趣得多。在同学和老师眼里,三毛依然是个有些古怪的孩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