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向阳湖(上下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5 17:03:05

点击下载

作者:李城外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城外的向阳湖(上下部)

城外的向阳湖(上下部)试读:

总序一

抢救向阳湖文化是有意义

有价值的工作

湖北咸宁将向阳湖文化部“五七”干校视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加以发掘研究并成书、成史,我十分赞成。这件事不仅对鄂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意义,对我国当代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也有价值,能给今人和后人留下点有分量、可供思考和借鉴的东西。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我对咸宁市和咸安区重视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非常赞赏,积极拥护。

1969年我下放向阳湖时,正当不惑之年。一家四口下放干校3年,对自己有意义,对孩子也有意义。我的人生经历,在咸宁这一段应该说是重要的。早在1996年5月李城外就曾登门采访,我当时不太愿意回忆这段往事,一直没有写出有关文章,因为感到怎么写都很难写出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是身在向阳湖不认识向阳湖。虽然自己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但也不能给志向高远的年轻人泼冷水。是李城外感动了我。十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地专注于此事,埋头苦干,是值得学习、令人敬佩的。向阳湖文化能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能产生今天这样的影响,李城外功不可没,起了第一人的作用。他采访了很多人,发表了很多文章,也约写了很多回忆,有了明显的工作成果。他的执着精神使我逐渐转变了态度。2009年新年伊始,咸宁市和咸安区又在北京举办向阳湖文化人联谊会,我欣然赴会,还有近100名“五七”战士及子女“向阳花”们参加,省文化厅、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也到了场,可见向阳湖文化开发由个人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这项活动自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李城外在继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向阳湖文化书系后,又编着了一套“向阳湖文化丛书”,即将出版,我表示衷心祝贺!

我认为,40年前大批干部下放“五七”干校,是不应该发生的,就像“文化大革命”不应该发生一样,因为它本身就是“文革”的产物。但辩证地看,这批人在那里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也受到了锻炼,也会产生积极的东西,就像苦难的历程也可以产生伟大的作品一样。“文革”时期,在一种不正常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文化部不务正业、整个地搬到向阳湖去了,不仅仅是部里的干部和直属单位的文化人,还有他们的家属和子弟都去了。对这个事情怎么看?怎么写?我看是要从不该发生的事件中总结吸取历史教训。因此,不要回避文化部,因文化部有它的特点,它既有党政干部,还有一大批文化人,是一般的干校代表不了的,身份也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在干校的作为也是别人代替不了的。这些文化人可以写日记,可以作诗、画画,还可以写文章着书,这种独特的经历和作用也是别人代替不了的。我看了陈白尘先生的女儿陈虹写的去向阳湖寻访父辈足迹的文章,觉得很好,读起来感到亲切,能够引发我回忆这段历史。如原文化部副部长李琦患有高血压,他挑着担子在向阳湖的“452”高地劳动,几乎倒在那里;还有一位副部长徐光霄得了严重的哮喘,他在向阳湖干拉风箱的活,大家于是说“两个风箱一起拉”,可见多么辛酸。可值得称道的是,我们的作家、文艺家在那样的一种情况下,也没有丧失他们的信念,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深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就值得深入挖掘。当时我们被视为接受改造的,但是心里并不服气,怎么文化部的干部就那么不好?我们一样都是党的干部嘛!文化部同志的政治素质并不比其他部的同志差,怎么一到文化部就成了染缸,成了黑的呢?所以那时候心里有气,有时候还爆发出来,顶撞“左派”。这批文化人把亲身经历写出来,能够比较深刻地反映当年的社会现象,使人们不忘这段历史。

我们反思“文革”,不应该忘记向阳湖这一历史现象。因此,抢救向阳湖文化,不要回避文化部,回避“五七”干校。深入研究这种现象,对揭露“文革”更深刻,对后人更有价值。既然发生了,不能不留下历史的资料,不能不留下相关的作品。我们就应发掘它,研究它,从中找到积极的东西,警示后人和今人的东西。所以说,把这篇文章做好又是值得的。咸宁是全国开发干校文化的发源地,卓有成效,填补了当代中国文化史的一段空白。抢救向阳湖文化,会唤醒人们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有它的认识价值,认识社会、认识历史。既认识我们党是正确的,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也认识我们党的错误和干部队伍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要纠缠过去的陈年老账。要充分挖掘向阳湖文化积极的内涵,它给今人和后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不管是政治层面、历史层面、文化层面,都是值得的,都是需要做的。党的干部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得到咸宁人民的支持、理解、爱护和关照,这也是值得歌颂的。因为向阳湖“五七”干校都是文化部系统的干部,后来又分出来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作协、文联、出版单位。建议湖北、咸宁的同志争取这些部门的支持。在需要支持的若干事情上,得到他们的关心是必要的。老同志身体还好的话,也可以帮助做点事,疏通一点关系,在关键时候助一臂之力。如“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正在申报“国保”文物单位,文物专家们义不容辞,都应积极出力,早日促成。我愿意在有生之年,积极支持咸宁做好向阳湖文化开发工作。总之,真诚地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向阳湖文化取得更大的收获,产生更大的影响!

是为序。(作者系原新闻出版署署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

总序二

一座纸上的“干校博物馆”

世界是平的。随着新世纪的步伐即将走过第一个十年,一部世界史正重新书写,而列宁的名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仍铭刻在心。回望十年“文革”史,我们的民众需要自省,我们的民族需要反思。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有识之士不仅积极呼吁,并身体力行地做着开拓性的工作。于是,新的名词“向阳湖文化”随之应运而生。

向阳湖是原文化部“五七”干校所在地,曾下放这里的文化人达六千之多,汇集了中国一流的文化精英。这些“五七”战士在咸宁干校期间,有的沉默,有的沉沦,更多的是承受,也有少数人抗争。他们在患难中每每体会真情,逆境中从未放弃希望,既亲历了命运大跌宕的强烈反差,又目睹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艰辛。这段岁月引发他们痛苦的思索,激发他们不懈地追求,对干校结束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极大影响。向阳湖的历史,无疑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史的一部分,注定也会成为当代政治史和社会史的一部分,其研究价值和抢救意义不言而喻。

时空在变幻,历史在沉思。咸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会自2000年端午节成立以来,以挖掘“向阳湖文化”为己任,在全国可谓领风气之先。

这支团队在会长李城外的带领下,抢救、整理了大量书信、日记、回忆录,收集了不少老照片及实物,同时还编辑有关文史资料专辑、创办《向阳湖文化报》、拍摄专辑片、发行纪念封、建立网站、出外讲学,从而使向阳湖名声大噪,引起海内外文化界瞩目。向阳湖这块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还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鄂南一处新的人文景观。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向阳湖的历史也许早已烟消云散,“向阳湖文化”至今仍将是一块无人开垦的处女地。

荣获首届中国出版奖的武汉出版社以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气魄,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继2006年推出颇具社会影响、获得广泛好评的“潜在写作文丛”之后,又隆重推出全国第一套干校文化丛书——“向阳湖文化丛书”,为特殊时代留痕,为文化名人存照,功莫大焉。本丛书的出版,就如同建了一座纸上“干校博物馆”。它包括《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向阳湖诗草》、《向阳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阳湖》(上、下)7本,是向阳湖文化研究成果的首次集中展示,对推动全国“五七”干校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影响,不仅在国内,还会波及海外;它的价值,不仅在当代,更会流芳后世……(作者系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国际博协亚太地区主席)

卷之一

1994年

春19940103

今日从武汉返温泉,顺道去武昌乌龙泉看望老同学李健,相谈甚欢。他的姐夫老潘在温泉工作,我从通山县调到地区不久,曾应邀到潘家小酌。潘十来岁就在地区歌舞团当娃娃文工团员,“文革”中期,下放文化部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的着名演员吴雪在他们团帮助导演阳新采茶戏《石头岭》,潘曾亲聆教导。

19940109

上午,去地委组织部文友徐全利处,谈及自己一年前的写作计划,因工作忙而未落实。全利兄是“咸宁杂文一枝笔”,他一针见血地批评我,总是强调等以后才动笔,这样不行,应从现在做起。我深以为愧。

19940119

算了一下去年的书账,竟达980元,今年降降温如何?

19940127

上午至汉,购《钱钟书〈谈艺录〉读本》,周振甫、冀勤编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周先生在“前言”中说:“钱氏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渊博与睿智……二者缺一,就不是钱钟书了。”周振甫大名鼎鼎,但不知冀勤何许人也。料想能与周先生一起为“文化昆仑”名着作导读,亦非等闲之辈。《咸宁市志》书影19940128

上午返温泉,咸宁市李市长来地委办公室,送我一本新版《咸宁市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版),16开精装本。粗翻一下“概述”,其中云:“咸宁古为荆州地。汉属江夏郡沙羡县,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置永安镇。南唐李璟保大十三年(955)升为永安县。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易名咸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咸宁县先后隶属大冶、孝感专区,武汉市及咸宁地区。1984年1月15日,咸宁县改为省辖县级市。”又,据书中“大事记”介绍:“1970年3月,文化部到咸宁向阳湖创建‘五七’干校,一大批着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其家属6000余人到该校劳动锻炼,1973年底,干校停办。1974年,干校全部人员(含家属)先后返京。”卷二十五“艺文选萃”诗歌部分选录了臧克家《忆向阳》(三首,《收获》、《夜闻雨声·忆江南》、《老黄牛》)和郭小川《花纹歌——江南林区三唱之三》。

夜去《咸宁日报》参加特约记者座谈会,因为我是地委书记的秘书,报社指定我为特约记者组组长。到会的大都是地委、行署领导的秘书,今后写稿我应带头。会上有人建议我不必顾及舆论,多写署名文章才会得到大家公认,将来卸任后安排好一点的话,众人才会以为“应该”。

19940205《羊城晚报》“花地”副刊编辑邹镇寄来奖金200元。我的散文《“不破围城非好汉”——访钱钟书先生不遇》去年4月22日在“花地”头条刊发,获“美的旋律”全国征文大奖赛优秀奖。这是我首次用李城外的笔名发表文章,也算得是“处女作”,够幸运的。我对邹镇这位责任编辑十分感谢,可以说,他是我文学道路上遇见的第一个“伯乐”。

19940314

近日,抽空通读了一遍《咸宁市志》。据我考证,其中“大事记”称,“1970年3月,文化部到咸宁向阳湖创建‘五七’干校……”有误,时间应为1969年3月,正好相差一年。北京来的先遣队3月份到咸宁,9月26日第一批大部队到达向阳湖。

计划近期内浏览一遍各县市志及地名志,多了解一点全区情况,我这咸宁地区的“一秘”,对自己的要求应和办公室的同事不一样。

19940324

上午去地区群艺馆,得赠书3本,即《湖北民间文学集成》之咸宁地区“民间故事集”、“歌谣集”、“谚语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民间故事集”由内兄万立煌作序,其中提及“全国首届机智人物故事学术讨论会”在咸宁市召开。据介绍,当时到会的知名人物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许觉民等。

19940330

购《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1卷(增补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16开精装。记起家藏“全书”(1-10)还是1988年在县委政研室工作时,一次出差到温泉“咬牙”购得的,当时印象极深,花了156元,约合3个月工资,实在过分。为此,还惹一向性情温和的妻子致婷生了气,但之后我又鼓动两位同事也各买了一套。据说此书地区书店总共只进了4套,通山读者“四分天下占其三”,不失为一段佳话。

又购《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余光、徐雁主编,大32开,状如砖头。初读“名人读书生活”一节,其中“冰心读书”谈及她为一家儿童刊物题词,乃“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9个字,妙语令人回味。1994年夏19940402《咸宁日报》“三原色”副刊发表一外地作者江晓散文《在咸宁的难忘日子》,提及“文革”期间作者在地区农机厂锻炼,曾慕名前去向阳湖,寻访文化部“五七”干校名人。《干校六记》书影19940411

购《钱钟书研究采辑》(第一辑,三联书店1992年版),陆文虎编。读了《〈围城〉的重印和盗印本》一篇,黄伊撰。又,其中新加坡蔡叔卿《喜见钱钟书夫妇》一文介绍,杨绛先生《干校六记》完稿后,最早交香港《广角镜》发表。我收藏有两种版本,一种是1981年的三联版,大约是内地的最早版本;一种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9940418

随地委万维东书记第一次到中南海,拜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同志,请他为即将召开的咸宁名茶展销会题了词。咸宁过去是“茶叶之乡”,全国闻名,惜乎这个品牌影响越来越小,受到其他茶叶之乡的“威胁”和“挑战”,茶乡是否当之无愧?今后要想在全国打响,恐怕还得靠文化品牌。

19940419

上门拜访着名作家姚雪垠,请姚老为咸宁茶展会题字一幅。在他家呆了一个多小时,我看了个够,问了个够,写篇访问记不成问题。1970年3月,姚老曾下放武汉市直机关“五七”干校在蒲圻赵李桥,劳动锻炼,可以说与咸宁“有缘”。

19940508

在《湖北日报》发表采写姚雪垠文《京城访姚老》。今日适逢’94中国湖北咸宁名茶展销会开幕,作者访姚雪垠可谓发的“正是时候”,估计比明天省报发的消息稿要长。此文3日已在《咸宁日报》发表,原题为《饮茶鄂南未能忘》,和我以前写的《不破围城非好汉》一样,都是借鉴点化毛主席诗句,也算巧合。

19940514

购《杨绛散文:杂忆与杂写》(三联书店1994年版),作者“自序”中引述了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几行诗:“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19940531

订1994年下半年报刊,计318元。

19940619

湖北日报社文艺部主任刘庆林从通山九宫山下来,晚上来坐。送我一本他的专着《昨天已经古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他看了我的藏书后,感叹我应选准坐标,到底是从政还是从文?又建议目前以少写文章为宜,每年大报采用两三篇,足矣。1994年秋19940706

下午地区茶展会总结表彰,我虽未被列入名单,但自以为所作贡献并不亚于一般受奖者。因为宋平、姚雪垠的题词都是我从北京带回的,而且写了访姚老的文章。

19940707《文明的碎片》书影在书摊上购得余秋雨《文明的碎片》(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晚上捧读,对其中《流放者的土地》印象深刻,且摘录几句:“我,又想来触摸中国历史身上某些让人不太舒服的部位了”;“灾难确实能净化人,而且能净化好多人”;“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但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但绝不肯定迫害。”如此警句,振聋发聩。不由得忆起1992年11月中旬,曾随地委领导参加向阳湖奶牛良种场建场20周年庆典,那里是否也可称作“流放者的土地”?

19940728《启功韵语》书影邮购的书又到了几本,令人兴奋。马上浏览其中《启功韵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其中“卷三”首篇为《戏题王以铸兄咸宁杂诗卷后》,读之满口余香。全诗如下:“东皋记陶潜,西川说杜甫。县令员外郎,官僚兼地主。锄铲纵自持,不过单干户。何如集体人,共耕咸宁土。锻炼复支农,齐耘皆干部。挂笠沐朝阳,披蓑沾暮雨。晨出联臂歌,夜宿对床语。妙句沁心脾,深情源肺腑。不作繁弦音,连章尽五古。绝似食橄榄,回甘历微苦。诗境与人生,大约全如许。卷尾发狂言,用质同心侣。”

19940805

中午在汉口武胜路书店购得《杨绛作品集》(1—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一卷中的《洗澡》和第二卷中《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都出过单行本,我均收藏且拜读过。为便于查阅,重复收藏,恐不为过。何况此次出版,作者对所收作品均作了校订,《干校六记》原是本小册子,得过全国散文奖,“六记”分别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书前有钱钟书的“小引”,称“我觉得她漏写一篇,篇名不妨暂定为《运动记愧》。”今日还重温《将饮茶》中《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对“文革”中钱杨夫妇的遭遇又有新的感慨。尤其是后记“隐身衣”有云:“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值得我效仿的。

19940807

与万书记陪省委副书记回良玉从九宫山来温泉。一路上,由名山上的云中湖想到咸宁城外的向阳湖。窃以为自然之湖天下多多,而富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人文之湖世间少有。晚餐地委几位副书记和秘书长都来陪省领导小酌。席间,回书记忽然主动下位来敬我一杯酒,大出众人所料。他说了一句:“李秘书,你这做实际工作的最辛苦。”

19940927

上午逛北京海淀图书城,购得余秋雨《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据“内容提要”云,这组系列文化散文部分在《收获》杂志以专栏形式连载。《收获》已多年未订,偶尔在图书馆翻翻,过去似乎只读过一篇《风雨天一阁》,现在正好“恶补”一下。秋雨先生乃大手笔,他的美文给我不少启示,我今后如果围绕“历史伤疤”向阳湖作点文章,也会开始自己的“文化苦旅”?

又购《历代藏书家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青年流放者》(郭小东着,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知青秘闻录》(晓剑着,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

晚上,上门看望姚雪垠老先生。1994年

冬19941012

聂绀弩悼雪峰诗手迹上午去武汉展览馆逛全国第六届书市,购《聂绀弩诗全编》,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聂公之旧体诗,名句多多,我最欣赏的诗句有:“方今四面多风雨,何止一家损罐瓶。”(《惊闻海燕之变后又赠(周婆)》)。印象最深刻的有:“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锥心坦白难”(《挽雪峰》)等。“全编”扉页印有聂公绝笔之作《雪峰十年忌》,其一曰:“月白风清身酒店,山遥路远手仇头。识得这个雪峰后,人不言愁我自愁。”其二为:“干校曾使天地秋,脱离干校鬼神愁。相逢地下章夫子,知尔乾坤第几头?”

又购线装《槐聚诗存》(三联书店1994年版)、《胡绳诗存》(三联书店1992年版)、《邓拓诗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汉语大词典》(附录·索引,16开本精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文史资料精选》(1—16,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今日名流》创刊号,省作协主办,方方主编。

19941101

订1995年上半年报刊,计445。98元。

19941102

上午去地区农业局查了有关向阳湖资料。向阳湖奶牛良种场1980年由咸宁县划归地区管理,近年再返咸宁市管理。接着,又访了住在温泉的原奶牛场负责人。下午专程去向阳湖实地考察,我产生了一种文化慨叹——这个“文革”中流放文人的聚集地,而今却没有留下什么遗迹。说通俗一点,是忘记了过去。我问了几个老乡,当时文化部都来了哪些人,无人答得上来,似乎更没有人想圆满回答。我想收集一下当时下放的文化名人名单,现在自然不能如愿,只好长叹一声“唉”了!

19941109

晚上温泉开发区李专来,他得知我关注向阳湖,也谈了自己的一个想法,编一本关于向阳湖的文集,内容有二:一是咸宁人写向阳湖的文章,一是文化部下放文人在向阳湖所写的文章和现在对向阳湖的回忆。他尽管尚未去过向阳湖,但在这点认识上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而且他已动手写了一篇《神往向阳湖》。相比之下,我计划的东西太多,却没有及时写出。时间一长,时过境迁,感觉也会大不一样的。此为作文之大忌,当自警。

19941112

上午新华社咸宁记者站老柯来坐,我谈了自己对向阳湖的文化感叹,得到附和。我俩策划,联合李专等文友为向阳湖编一部书,而我当务之急要做的,便是开篇写《向阳湖一瞥》,起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19941116

到潜江参加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购《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曹禺先生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这本书在潜江购买,自有一种纪念意义。此地给我的唯一印象是曹禺的故乡,一个地方因一个人传名便是地方之幸,一个人因一个地方传名的例子有没有?

19941120

购《秋雨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书中头三篇为“《文化苦旅》自序”、“《山居笔记》小引”和“《文明的碎片》题叙”,足见该书是个“大拼盘”,但此乃秋雨先生为家乡“交作业、存私房”之选本,似可理解。重读其中《苏东坡突围》一文,作者评曰:“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值得咀嚼。

臧克家手迹19941125

嘉鱼县委程书记送来一本《嘉鱼县志》(湖北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16开本精装。据考,“以县治西北有鱼岳山,又盛产‘嘉鱼’,因取《毛诗·小雅·南有嘉鱼》之义,命为嘉鱼县。”到目前为止,全区各县市志仅差蒲圻一地没配齐了。计划下一步补收各县市文化志。

19941205

上午至江汉路书店,购《臧克家旧体诗稿》,武汉出版社1992年版。其中有十来篇忆述咸宁向阳湖生活,大多作于1974至1975年间,值得珍藏。如扉页印有《老黄牛》一诗手迹:“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又购《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16开本精装。全书共收录建国后去世和在任的中央和地方党政高级领导人以及各领域、各部门的着名人物17970人。辞典高达百元一部,然价有所值也。

19941206

下午去湖北日报刘庆林老师家中坐,他家的藏书让我也开了眼界。我谈了自己想写向阳湖,他十分赞同,约我将题目定为《向阳湖,一块不应被遗忘的土地》。

19941222

与十堰市市委副秘书长李泽民在汉逛集成旧书店,又购百余元的旧书、旧杂志。出书店后,泽民兄深有感触地说:“到省里来开会的,恐怕只有我俩才干这种蠢事,一泡书店就是两小时。”我暗笑自己积习难改,年初购书“降温”的计划看样子又要“泡汤”了。

今日购得《散宜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胡乔木同志在序中称聂公“用诗记录了他本人以及他相关的一些同志20多年来真实的历史,这段历史是痛苦的,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纪念的。”

19941223

购《辞海》(上、中、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16开本精装。查“五一六通知”条目,录以备忘:“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的简称。由毛泽东主持制定。《通知》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文化大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会。《通知》列举了《二月提纲》的所谓十条罪状,逐条批判,号召提出一整套‘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通知》要求各级党委立即停止执行《二月提纲》,夺取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号召批判所谓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等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五一六通知》的通过和执行,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开始。”——以前查过家藏1979年版《辞海》,不见此条目。大约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才会增加这一内容。

又购《金光大道》(1-4,京华出版社1994年版),此书乃“文革”期间能见到的不多的长篇小说之一,少年时的我读过多遍。重购此书,一是念及旧情,二是收藏历史。浩然写的是走农业合作化之“金光大道”,可惜写的不是“五七”之“金光大道”矣。

19941230

去地区群艺馆游老师处坐,又谈及向阳湖,他年轻时曾和下放咸宁的吴雪有过交往。游讲了自己的感受,说不愿提向阳湖,只是因为那段岁月令人伤心。我正在构思有关向阳湖的散文,既要“直面历史”,又要“正面入手”,不可人云亦云。

卷之二

1995年

春19950103

晚上,老柯来谈,他想写一下我,围绕如何买书、读书、用书做文章。我婉言谢绝。还是那句老话,如今这种地委书记秘书身份,不宜也不必靠这来扩大知名度。

19950107

购《外国人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6开精装。附录有“世界重要王朝世系表”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览表”等。

19950112

上午去文联,蔡主席向鄢元平提议,下回地区作协改选,增补我为副主席。我没表示同意,说这得靠作品,不能靠“面子”。我发表的东西太少了,小鄢却说我谦虚,如早有散文在《羊城晚报》发表并获奖。《九头鸟》1995春季号发表我以郑小王为笔名开设的专栏“鄂南文林散叶”之七。其中一则笔记为:地直李城外因酷爱钱钟书之《围城》,遂钟情“钱学”,不遗余力收集钱氏着作及研究文章,蔚为大观,忝为私淑弟子矣。尝撰联“城内围城城外看,书生钟书书熟读”,“不破围城非好汉,未学钱着是俗人。”两副对子总共28字,倘视作古今文苑最短之“姊妹篇”,疑无争议。

19950126

在汉购得《中国小百科全书》(1-8,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16开精装。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其中卷三“人类历史”第432页“五七干校”条目云:“1968年5月7日,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他们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自力更生办起了小型工厂企业。10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柳河‘五七干校’经验,并发表了毛泽东的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此后,各地纷纷办起各种形式的‘五七干校’,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文教科技战线的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等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到干校参加体力劳动,进行所谓的思想改造。这种以歧视知识分子,片面强调体力劳动意义的‘五七干校’,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消耗了大批专家学者的宝贵时光,而且给林彪、江青一伙以可乘之机,在许多单位变成迫害异己、惩治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极大地伤害了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停办‘五七干校’的通知,各地‘五七干校’从此陆续撤销。”

19950129

在鄂州购《老圃遗文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老圃,杨荫杭先生笔名,该书由其女儿杨绛整理,女婿钱钟书题签,印数仅3000册。

19950228

下午去武胜路书店,购《中国人名大辞典》(现任党政军领导人物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1989年联合出版)。过去已购“当代人物卷”,日后还当配齐“历史人物卷”,“三合一”,以备查找之需。

19950301

今日拜访省政府法制办王桂华,他从温泉调到省城多年,依然十分勤奋,笔耕不止。桂华兄对我区杂文作家徐全利十分推崇,说他尽管在仕途上至今连个副县级干部都不是,却赢得了未来。又云,当官和从文并不矛盾,历史上文武双全的地方官并不少。

19950309

坐拥书城,忽有宠辱皆忘之感,又有富甲温泉之骄。

19950318

晚上李专来,一起去老柯处,我们三人都对向阳湖兴趣有加,拟各写一篇心中的向阳湖。

19950319

购《中国地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16开精装。条目中有“咸宁”而尚无“向阳湖”,附录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只有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而不见向阳湖“五七”干校名人旧址,窃以为憾!1995年夏19950402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来我区考察,又给了我一次接触政要和名流的机会。胡绳题“不破围城非好汉”晚上,他首先在我带上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和《胡绳诗存》(三联书店1992年版)题签,他的秘书孙立峰又介绍起我痴迷钱钟书,胡老认真看完我递给他刊有《“不破围城非好汉”——访钱钟书先生不遇》的报纸,说年轻人有闯劲,到底杨绛让我进了“围城”!胡老又问我,什么学校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我答电大自学的中文,他马上接上一句:“我也是自修的”。一句话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闲聊中,我得知胡老“文革”中曾下放石家庄干校,便主动谈起了文化部向阳湖干校的历史,他满面笑容,对我专心宣传文化人表示称赞。之后,胡老一边记下当天的日记,一边应我的请求准备毛笔题字,写下“不破围城非好汉——李城外同志嘱书”,一气呵成。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又请他题了一个“城外书斋”的匾,过足了作者与胡绳在赤壁周瑜石像前一把瘾。然后,孙秘书为我和胡老合了影,孙还告诉我,胡老一次为人题两幅字,是破例的。

19950403

今日陪胡老一行至蒲圻。下午去赤壁大战陈列馆,胡老欣然命笔,题诗《咏赤壁》:“貔貅十万下江东,天下何难属曹公。可惜风来无赖甚,九州板荡乱如蓬。”大家鼓掌称好。我则以为此诗两个“下”字并存,似是绝句之大忌,于是向孙秘书指出,建议胡老正式发表时考虑改一下。

19950416

准备写一组《向阳湖文化寻梦》的系列文章,翻了一天书,摘了不少东西,初步定下进京访问萧乾、冰心、臧克家、牛汉等名流。晚上特地去地区畜牧局局长陈大寿家小坐,得到一本《长江文艺》(1989年第6期),内载张光年《江汉日记》之一,有“重返向阳湖”一节,真乃意外收获也。陈彼时曾参与陪同北京客人,他为我提供了张光年先生和夫人黄叶绿于1988年10月15日签名纪念的一张活页。

19950417《咸宁日报》今日发表鄢元平散文《永远的怀念》,称其父——原咸宁医学院党委书记鄢国范曾下放向阳湖干校,这是当年的地区“五七”干校。听说华中理工学院当年也在向阳湖办过干校,一地三干校,包括京城和省、地三级,可谓全国少有。

19950419

晚上党史办孟绪龙来谈,我向他谈了近日进京准备写“向阳湖系列”文章的计划。

19950420

上午向万书记汇报,进京将采访向阳湖文化名人,写点在全国有影响的东西,以此扩大咸宁的知名度。

19950422

近几日在地直机关和熟人见面,称拜读了我在《咸宁日报》发表的访胡绳文章,一片赞美之声。但我是清醒的,没有飘飘然,关键是要在全国打响宣传向阳湖的文章。

19950425

上午在火车上,与同行的地区文化局办公室主任何国强谈挖掘向阳湖文化资源,他一拍即合,答应今后帮我提供有关线索。我计划此次进京,至少采访3位文化名人。

19950426

下午去北京美术馆后街,访《传记文学》主编、作家涂光群,了解有关向阳湖情况,得到热情指教,长谈达两小时之久。我对向阳湖文化的挖掘有了好的开头,必有好的结果。

19950428

下午,独自前往京城赵堂子胡同臧克家老先生家采访。由于他及夫人、女儿都到过向阳湖,采访十分成功。作者采访臧克家臧老送了本诗集并题签,还为我题写了“忆向阳”几个字。我已想好,这篇专访的题目为《九十依然忆向阳》。

购《万卷精华藏书记》(1-4,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16开精装。

19950429

上午去木樨地看望姚雪垠先生,他为我题写了一幅字:“加强责任感,打破条件论,下苦功,抓今天。”

19950430

上午又十分顺利地找到中央文史馆馆长萧乾家,采访大获成功。尤其是他的夫人文洁若女士,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萧乾与文洁若合影提起向阳湖,她简直是喜不自禁,马上向我赠书,并打电话向我联系新的采访人,开列地址等等,让我感动不已。最后,萧老题写了一幅字:“深深地怀念咸宁和向阳湖。”文先生的题字是:“事在人为。”老两口送了我4本书:《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版)、《人生采访》(萧乾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我与萧乾》(文洁若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及译作《尤利西斯》(上,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并一一题签盖印。我初拟这篇专访的题目为《“向阳情结”在京都》。

19950501

上午到朝内大街203号院,采访又一“大家”——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不巧,他和夫人王昆出差在外,只好等机会“二顾碧庐”。

此次北京之行,由于时间关系,“采风”只有3篇可写,臧老、萧乾先生夫妇、涂光群老师,外加访姚老一篇,收获也不小了,下次再来,得加紧干啊!

19950505

我向咸宁日报社黄胜透露,这次北京之行颇有收获,起码有4篇稿子可交“周末版”先发。他大为高兴,马上怂恿负责“周末版”的王金怀专门为此事请我小酌。《湖北日报》4月30日发表我访胡绳先生的文章,题为《翰墨袭人浸心脾》。

订1995年下半年报刊,553。2元。

19950506

第一个“双休日”。地区文联副主席王卫和上午专门派了车子陪我去向阳湖实地“采风”,并约了社科联的副主席卢克清、咸宁市人大原副主任周运忠和刘新,我们先到了甘棠乡,然后去向阳湖奶牛场——原“五七”干校校部。我在场档案室查了一些资料,又去“四五二高地”转了转,之后到祝家垴访问了几个农户,拍摄了张天翼、臧克家等文化名人旧居及干校学员自己动手盖的房子。

下午又去咸宁市政协原副主席涂昭镜家小坐,他和郭小川有过一段交往。接着又去市政府办刘明恒家,刘告诉我一个重要信息,他和市志办的周鸿雁多年前就筹划起写向阳湖,积累了不少资料,后半途而废。我想自己是会认准了目标一干到底的,他们的资料可以利用,节约时间少走一些弯路。

19950509

开始“向阳湖文化人采风”的写作,初战告捷。第一篇完成老诗翁臧克家访问记,约3000多字。

19950511

晚上党史办游强进来,谈及我写向阳湖文化人,说坚持写下去的话,是完全可以编一本大书的。他又提到红安县“二百个将军同一故乡”,我说咸宁是“六千名文人同一片土地。”

19950513

回温泉又翻了一天的杂志,主要是《随笔》和《人物》,找了找与向阳湖有关人物的文章如冰心、严文井、牛汉、绿原、舒芜、韦君宜、涂光群等等,一口气干上十个小时而不知疲倦,心想只要一门心思干下去,迷进去,终会出成绩的。

19950514

下午去地委宣传部俞部长处,谈了写向阳湖的近远期计划,得到理解和肯定。

今天购周明《那年冬天没有雪》(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系“又一村”丛书。散文集中,有写冰心和怀念郭小川、李季等人的篇什。如回忆张天翼一文题为《举着生命的火把》,重点写了作者与之在干校同居一室的友情。

19950517

上午在文联与鄢元平长谈,他说我写访钱钟书不遇,开局很好,现在写向阳湖文化人这一“点子”,又看得准。小鄢预言,将来如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李城外是专写向阳湖的”,便算是成功了。

19950518

云石兄从通山来温泉长谈,对我最近“大写出手”十分赞赏。也说向阳湖只要坚持写下去,自会有轰动全国的那一天。

19950519

草毕写萧乾、文洁若夫妇的专访,先读给致婷听了一遍,她感觉有点散,说我巴不得把所见所闻所感都写进去,这提醒了我。今后写“采风”,应在精炼上下工夫。

19950520

在《咸宁日报》周末版开辟“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专栏,首篇推出访老诗翁臧克家,并配发了我拍摄的臧老近照。

19950521

在《湖北日报》发表访姚雪垠先生文《此情长留九宫山》。

19950524

晚上去新来的地委李副书记那里,谈了自己大写向阳湖的计划,希望得到认同。李副书记比较关心文化事业,第一次知道向阳湖这块“风水宝地”,立即敏感地说,应致力挖掘,尽快成立专班抢救;他还说如有可能,在地委会上通过我的想法,我可卸下书记秘书的担子,专干此事,“用人所长”。

19950527《咸宁日报》周末版发表“采风”之二——访萧乾、文洁若夫妇,并配发了老伉俪的近照和题词。

19950528

寄北京萧乾、文洁若夫妇几篇以前发表的文章和近期关于向阳湖的专访,附上上次在他们家拍摄的夫妻合照“老伴图”,并放大为16寸,用精美镜框装好,准备下次进京面赠,以表敬仰之情。

今日还将写萧乾和臧克家二老的专访寄给北京周巍峙先生。先打下基础,下次进京一定上门拜访。周老是向阳湖文化人中级别既高名气且大的人物,这将会是一篇重头稿。

19950529

寄北京涂光群先生信,称自己近年开始留意向阳湖这块宝地,计划写一组“向阳湖文化人采风”系列,最后以一篇《向阳湖咏叹调》作结,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刻反思。

下乡到崇阳县,方知向阳湖的文章已在基层引起反响,县委书记王贤玖主动对我说,连看了几篇,写得不错。县人大主任黎喜来因当年在向阳湖当过军宣队代表,对我的文章更是极感兴趣,主动向我提供了不少线索。晚上我约了报社摄影记者黄胜一起去他家座谈,还意外得到不少当年干校的老照片。据黎说,他在干校还办过郭小川的专案,我马上意识到可据此写一篇文章,届时寄《新文学史料》。回到温泉又和黄胜策划,从下月起在《咸宁日报》辟一专栏,专载向阳湖名人回忆的干校生活的文章,把向阳湖进一步“炒热”。忽然间,我发现自己已于不经意间沉入了向阳湖,难怪致婷前几天喊我“李向阳”。

19950530

晚上专程上行署副秘书长张昌武家,还是了解向阳湖的事。他读了我的“采风”,也说意义深远,并提起自己十多年前就计划收集有关传说故事,遗憾后来条件所限,仅纸上谈兵矣。

19950531

晚上又去李副书记那里谈向阳湖,他依然兴趣有加,并说如果今后出书,可以帮忙联系出版社。我解释道,只要精神上支持就行了。我仅想在地委领导中造舆论,以期早日对向阳湖人文景观的开发引起重视,对我热心于此事加以理解,并热情鼓励就行了。我又感叹,干地委书记秘书工作,时间有限;不干秘书工作,条件有限。目前工作和爱好两者还得兼顾,只好走一步看一步。

19950602

晚上去桂园山庄,找鄂豫皖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总编辑刘绍熙聊天,他当年在地委办工作时,和着名诗人郭小川有过交往。刘总喝了几口酒,更加健谈,使我了解了不少关于郭小川的新材料。

19950603

晚上黄胜、何国强来,自然又谈到向阳湖。他们走后,我想写一封信给地委行署领导,建议刻不容缓地开发向阳湖人文景观。但转念一想,又似无必要,直接向万书记汇报争取支持,效果还好些。

19950605

来省城开会,晚上拜访湖北日报文体部刘庆林、陈柏健两位老师。刘对我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十分赏识,并提示道,下回采访名人,应补充一些结合实际的东西,不仅仅是回忆向阳湖。他还打电话给老朋友万书记,建议我的“顶头上司”支持办这件大好事。

19950606

上门看望省社科联党组书记胡永继,他说我挖掘向阳湖很可贵,并主动给我联系采访他的前任郝孚逸,这将是一篇在汉的向阳湖文化人的专访。

19950607

在汉购《萧乾随笔》(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大漠荒芜:中国文人的悲歌与苦恋》(程敏编,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吴立昌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9950608

晚上采访郝孚逸先生,这位“湖北学人”十分健谈,我一直到11点多才回。他送了我几本理论专着,如《作家的责任》等,我自然也为万书记要了一本,算得是感谢领导支持我晚间独自出来采访。

19950610

下午去地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彭珠处,从侧面了解他对郝孚逸印象。他读了我近期发表的几篇专访,很感兴趣。

晚上又去老柯处谈向阳湖,戏称自己“逢人说向阳”。他说打算写一下我开发向阳湖文化,我表示同意。这不比上次写我藏书,我不接受。今后凡是宣传与向阳湖有关,我都乐意。

19950611

又找了几个熟人聊向阳湖,社科联的卢克清是个实在人,认真看了我的文章,认真回答我的问话;湖北日报驻咸记者站张兴旺也表示,他很乐意帮助扩大宣传我正在全身心投入的这项工作。

19950612

北京萧乾、文洁若二老3日来信,萧老云:“很欣赏你的几篇写‘五七’战士的文章。其实,当时文学、绘画、音乐、出版,各界人都有,而且大都还在世。可惜我一向不大与人往来,你可找作协及文联的人了解。”文先生云:“谢谢你的信、文章和照片。萧乾特别赞赏你写杨绛、钱钟书的那篇。据我所知,已故陈白尘先生写过一本关于咸宁干校的书。他的女儿叫陈虹。你如果查到南京师范大学的邮编,写信给陈虹,可能会有回音,她写了不少纪念爸爸的文章。”

上午去文联鄢元平处谈,话题还是围绕向阳湖。我甚至建议文联刊物《九头鸟》改名为《向阳湖》。他决定从下期起,开始连载我的系列专访文章,和《咸宁日报》齐头并进,扩大向阳湖的影响。

19950613

寄湖北日报刘庆林老师信:“上次登门拜访,承蒙深夜指点,受益匪浅,至今难忘。看来开发咸宁向阳湖文化资源,大有可为。因此,盼望你今后以特有的职业敏感和超前意识,在‘东湖’副刊加大宣传力度,作点倾斜……”

上午去咸宁日报社,向总编王同杰提出在“周末版”开办“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栏目,得到支持。准备第一篇发表萧乾写向阳湖的文章。回来代拟了“编者按”:“自周末版5月下旬开办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专栏以来,不仅引起本报读者的较大兴趣,也引起地区领导的热情关注,地委行署领导强调,要抓紧开发向阳湖人文景观,重视对向阳湖文化人的宣传,以进一步扩大咸宁的知名度……借此机会,向当年文化部下放的五七战士们表达深深的思念和敬意。”

19950614

寄北京涂光群先生信:“我下一步的采访对象,初步计划有冰心、楼适夷、张光年、冯牧、周巍峙、陈早春、牛汉、陈羽纶等诸位文化名人。夏季可能来北京再登门拜访。附上萧乾、文洁若二老的来信,他们建议再找作协和文联的同志,我想如果你能先在熟人中造个舆论,或提前告知上述名家的地址、电话,可使我今后少走弯路。拜托了!”

19950615

晚上地委办公室周辉庭来,他递上近日写的一篇《剔亮明灯》,请我修改。这是一篇“鼓吹”我挖掘向阳湖的文章,我建议少提我个人,多提这件事本身。因为上午在地委扩大会议上讨论工作时(地委行署领导,县市委一、二把手都在场),李副书记还特别提到:“万书记的秘书已做了不少工作,引起了一定反响……”万书记和曾专员接着也高度肯定了这项工作,我感到欣慰的是,向阳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炒热”了,有组织出面,咸宁市和宣传部门不可能再无动于衷。最后,万书记在会上还提出,要写一篇大文章,开一个座谈会,建一座碑林,出一本书。我想,除建碑林外,办其他几件事非我莫属。

19950616

万书记后日去沪、苏考察,我得空休息,又有时间经营向阳湖这块“自留地”。今日我又向万书记“煽风点火”,称干好这件事,也算得他任期内的一件大事!我现在在他身边当参谋、出点子,是对路的,也是可以奏效的。

19950617

下午在电话里补充采访了郝孚逸先生,又有新的收获。他主要谈的是挖掘向阳湖文化的意义。

19950618

中午从汉返温泉,见《咸宁日报》昨日“周末版”新推出“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栏目,已发萧乾先生长文《在向阳湖的难忘日子》,选自《未带地图的旅人》第297页“五七干校”一节,题目系我所加。下午又收到《湖北日报》,今日的“文化天地”刊登了我写的《京都访萧乾》。这么巧,可以预料近日在咸宁读者中产生的反应。不仅在本地,今日老同学胡智斌从宜昌打来电话,祝贺我初战告捷,并声称今后要上门采访我。他还说我在鄂南掀起过两次热浪,一是在通山工作时,搞了一个“《围城》热”;二是在咸宁掀起了“向阳湖热”,这我接受。

19950621

又完成一篇“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之三,访郝孚逸先生,3000多字,篇幅还不短,写这种在全国知名度还不算大的文化人,关键要放得下,把他作为一个名家或者一个普通人写,照样顺手。

19950622

北京涂光群先生14日来信,寄来我要的干校老照片,并说我写的萧老和臧老的两篇文章不错,争取在京城报刊发出。

19950623

晚上去咸宁日报社校对明日“周末版”头版头条稿《湖北学人说向阳——访理论家郝孚逸》,报社校对老游说,向阳湖的宣传扩大了报纸的读者群,日报应为我发奖金。我说没有必要,完全出于自愿。这是相互的,也感谢报社为我提供了宣传向阳湖的主阵地。明天,日报还配发周辉庭的《剔亮明灯》,这是第一篇关于向阳湖的评论文章。文章最后一段为:“不管怎么说,以多达6000多人的文化大军,一下子汇集到了向阳湖这片土地,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个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不管对这些人是幸与不幸,对向阳湖却绝对的幸运!作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更不应该忘记它!愿更多的人来挖掘这座宝库,愿更多的人来剔亮这盏明灯。”本期的“向阳情结”栏发表文洁若先生的《咸宁漫忆》,文末我加了一则小启补白:“周末版特约李城外同志主持本栏目,如有热心提供有关文章、资料、信函、照片者,请与地委政策研究室联系,诚致谢意!”

湖北日报陈柏健老师来信,谈及发表访萧乾文的后续之作,云:“采访文化名人的稿子很难得到,只是希望内容是否立足现在时,不要将时空一味回溯。读者关注的是眼下,新闻报本身亦有这个要求。望再赐佳篇。”

19950625

一天写了几封信,明日寄出。

1、致萧乾、文洁若先生:“捧读惠书,欢喜不已。长辈如此厚爱,晚生干劲倍增……如蒙今后振臂一呼,在有关报刊为向阳湖造点舆论,则咸宁幸甚,城外更是感激不尽!有可能的话,也请转告诸位‘五七’战士,不管热情接待也好,‘如临大敌’也好,他们都始终是我所尊敬的人。有的人还是必须采访的对象,二老知道,我是以‘不破围城非好汉’为座右铭的。萧老文中提出希望在咸宁为郭小川同志建立诗碑,我正在尽力积极宣传,力争早日促成此事。地委、行署领导经过我的游说,已在正式场合强调,要在向阳湖建一座碑林……”

2、致臧克家先生:“寄上《九十依然忆向阳》一文,请您过目并提意见。我还想在《咸宁日报》上选登您老关于‘五七’干校的诗,盼望惠赐《忆向阳》诗集……”

3、致南京师范大学陈虹大姐:“寄上几篇作文,请你指正。感谢文洁若先生提供的线索,现特来信求索令尊大人生前所写向阳湖的书及文章,望能得到你的支持!”

19950626

致婷今日又和我戏说起我的笔名城外,云:“无论你是城内或是城外,我都是一座围墙,永远关住你!”我说不如把“围墙”反过来讲,她取个笔名叫“蔷薇”。

19950628

上午请鄢元平来坐,策划在《九头鸟》开办专栏定名为“话说向阳湖——城外专访”,并建议条件成熟时,将《九头鸟》更名为《向阳湖》。

19950629

万书记从上海返汉,今日我赶到东湖宾馆。下午逛集成旧书店,购得有关向阳湖文化人的书三种:《永远的爱心——冰心》(山东画报出版社1994年版)、《严文井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和“名人情结丛书”之《萧乾·文洁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

19950630

今晚又和万书记大谈了一下向阳湖,并推荐他看了萧乾和文洁若的文章,及我对郝孚逸的专访和周辉庭写的评论。难得万书记有如此充裕的时间集中看有关向阳湖文章,我建议他明天在地市州委书记会议汇报工作时,加上咸宁地区打算开发向阳湖的内容,得到首肯。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在咸宁五七干校被编为23连)1995年秋19950701

万书记下午在大会发言时,向在座的省委、省政府领导谈了咸宁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的事。坐在我旁边的十堰市委李副秘书长调侃我,笑道:“书记被秘书牵着鼻子转!”

昨晚做了一个梦,在京采访严文井先生,今日上午和同房住的地委办同事谈起此事,他说我对向阳湖已走火入魔。

19950702

真是有点巧,昨晚做梦又在北京坐出租车,准备去冰心家中采访。遗憾中途醒来,见面不成,看样子下次到京,一定要见见冰心老人!

下午在东湖宾馆5号楼,碰见来省里参加会议的市文联蔡主席,我向他说起向阳湖的开发已在省里挂上号,建议他在今日的会上也提一提,造个舆论,扩大影响。关心的人多了,向阳湖就有希望炒得更热。如我对万书记宣传干校文化的价值,只要领导一出面说话,下面不重视也得重视。

今天又逛书店,购《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其中有专文谈毛泽东与冯雪峰、臧克家的交往;廖沫沙《瓮中杂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据说廖的夫人陈海云曾下放向阳湖。

19950703

寄北京《青年文摘》主编陈安钰信,请他多多关注家乡向阳湖的宣传。

19950707《湖北日报》陈柏健老师来信,指出我写郝孚逸的专访有些失实之处,为便于今后结集更正,遂逐条指出。我打电话对他的认真负责表示感谢!

19950709

晚上去地委宣传部俞部长家里,谈了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的进展近况,他依然表示大力支持。俞部长在部务会上也专门提到此事,并说我今后可以考虑找几个助手,或请文联参与。

又去《潜山诗词》负责人黄鹄先生那里,请他今后留心写写关于向阳湖的诗词。黄老告诉我,《湖北日报》发表了我访萧乾先生的文章后,引起了省里一些文人的兴趣,方知咸宁还有如此厚重的文化资源。一打听,方知作者是地委书记的秘书。

19950711

北京涂光群寄来《中国三代作家纪实》(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我当晚过目一遍,好长时间没这么一口气地读一本书了。书中第一辑“作家写真集”,有不少人下放向阳湖,尤其是第二辑“文坛秘闻录”收集长文《中国作协“文革”亲历记》,下半部写了中国作协人员在咸宁“五七”干校的全过程。

19950714

臧老夫人郑曼同志9日从北京来信:“您给克家同志寄来的《咸宁日报》及复印件,均已收到,十分感谢!克家同志本拟亲自复函致谢,无奈他月来除房颤、早搏外,又加高血压,高压有时达210,压差又很大。为防止意外,不日即住院治疗,信也只好由我代复了,请原谅。他的意见,《忆向阳》因出版早,家已无存书,不能满足您的愿望,请原谅。如需选载,请您从他的旧体诗稿中选用,《忆向阳》诗集中比较好的,都已选入其中了。顺祝夏安!克家嘱代候好!”

19950715

晚上去咸宁师专,成果兄陪我走访了几家着书立说的老师。有中文系万献初、周金声,还有副校长张芳彦,几位都主动赠书。我感到遗憾的是,这几位学究身在校园,与外界少有联系,竟然连《咸宁日报》也不关心,最近有关向阳湖文化的专栏,没有一人浏览过。只是说师专当年有文化部文化名人到此小憩。

19950716《向阳湖一瞥》的初稿拿出后,先请万书记提了修改意见。他看得很认真,提得很具体,大致是要从正面写,少提一些不愉快的往事,尤其是里面的一些措辞要再三斟酌。万书记还说:“你是个作家,随你怎么写;你在我身边工作,写出来的东西就得谨慎一点,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我对黄胜说,此稿交《咸宁日报》下周末发。万书记如此重视,属咸宁之“御批”件。我更不敢马虎,还是多找几个人提意见,反复修改,直到较为满意为止。

19950718

在阳新县住桃花园宾馆,晚上和地委办同事加班,起草万书记明日在县委书记、县市长会议上的讲话,两人一分工,一气呵成。目前我和同事配合较好,有事好商量,最可贵者,他对向阳湖与我有共鸣,并说:“万书记关心向阳湖,也说明了他对你的厚爱。”

19950720

和党史办孟绪龙谈了《向阳湖一瞥》的稿子,他提了些很好意见,字斟句酌,十分认真。老孟又说,向阳湖的开发可以考虑争取外商投资,建旅游文化区。我说,这都是我今后将写的一篇论文所要提到的。

19950721

晚上去咸宁日报社校对明日发《向阳湖一瞥》的清样稿,还配了一幅干校老照片,视觉效果甚佳。文章在第四版“鄂南游踪”栏隆重推出,近3000字。其中云:“我们这个正宗的‘文化部五七干校’遗址却无游人来凭吊,文化人的遗踪,也少有热心的追寻者。面对这座资源丰富的文化‘金矿’,再不加挖掘的话,说轻一点,是我们不敏感;说重一点,会错过历史的机遇。那样,我们将前愧对古人,后愧对来者!因为它的意义,不单纯局限于文化;它的价值,不仅仅受惠予咸宁。”本期“向阳情结”栏还发了臧克家《忆向阳诗选》10首,整个版面都令我满意。估计这一“炮”又要打响。

19950722

上午专门去报社要了上百份《咸宁日报》周末版,准备日后到处分发送人,以扩大向阳湖的影响。晚上李专来,要去《向阳湖一瞥》,说开发区“温泉杯”征文拟用,我这是到得最晚的一篇稿子,拟发二等奖。特等奖已定给刘醒龙,一等奖两名,分别是省(文联)和武汉市的两位名家。

19950723《湖北日报》发了个“征文”启事,我把《向阳湖一瞥》压缩在2000字以内,改名《向阳湖走笔》,寄刘庆林主任,并附信一封。

19950724

上午在党史办和孟绪龙、游强进及政研室的马崇伟一起谈向阳湖,他们都“表扬”我对向阳湖情有独钟,一定会做出大影响。游还来了精神,准备近日写一篇评论《“炒”热向阳湖》,我想真是文如其人,他和周辉庭的评论,一个外露,一个含蓄。

下午,咸宁市委副书记张吉俊带领市委政研室、市委宣传部、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