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6 03:01:54

点击下载

作者:徐华龙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鬼

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鬼试读:

总序

中国人的民间信仰是多元、多样和多彩的。这与中国的民族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人类学大师费孝通先生说过:

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在中华民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滚雪球”过程中,中华民族从夏商周三代到秦的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历史过程。此后,从两汉到清代又经历了从民族互化到汉化成为民族融合主流的历史过程。就是在这悠悠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中国人口已达4亿以上。进入近现代以后,中华民族这个雪球仍然不断地向前发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其人口已逾6亿;经过改革开放,中国人口已发展到13亿之多。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就是在这个长时期的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的互动、磨合和整合中,中国人的民间信仰才形成多元的格局。二

这样一来,融入中华民族的各民族或族群,在“滚雪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又把各民族或族群的民间信仰,带入了中华民族的信仰文化之中,这又铸成了中国人民间信仰多样性的特征。民俗学家乌丙安在《中国民间信仰》一书中曾说过:

中国的民间信仰不仅有如天地、日月、星辰等自然体,还有风、雨、雷、电、虹、霓、云、霞、水、火、山、石等自然物和自然力,还有各种动植物等都在崇拜之列。与此同时,民间还崇拜人死后的所谓“灵”以及其遗骨、遗物、遗迹的“灵”;还崇拜人们赋予很多自然物或人工物以化形的“灵”或“精”;还包括崇拜幻象产生的多种职司各异的神灵;还崇拜被认为是附在活人身上的某种“灵”(或神灵、或鬼灵、或精灵);还崇拜所有人力所不及的幻想中的超自然力量;还崇拜被认为不可抗拒的一种“天命”(宿命)等等,不计其数,包罗万象。

中国民间信仰的多样还表现在鬼灵的多样上。如蒙古族民间所崇拜的“天”,即蒙语称的“腾格里”,其后“腾格里”这一概念受各教影响被加上各种称呼,分成众多神灵,如后世就有99个之说,其中西方有55个都是善神,东方的44个腾格里都是恶神。景颇族表现传统信仰的史诗《穆瑙斋瓦》中所祭的鬼就有34种,各不相同。水族的巫书《水书》中收录并给予祭祀的善鬼就至少有54个,各有其名,专司不一,恶鬼至少有99个,鬼性各一。凡此等等,不胜枚举。

这种信仰态势,自然而然地铸成了中国人民间信仰多样性的特征。君不见,古往今来,中国人从天到地,从人到灵,从动物到植物,从幻想物到超自然力,只要你想象得到的一切人和物,中国民间都会创造出一个神来加以供奉和膜拜。三

文化是要表达的。世上没有不表达的文化,只有表达的文化。多元、多样的特点必然会给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带来多彩的文化表达。

如在中国人的民间信仰中,灵魂不死观念的表达就光怪陆离。神是宗教及神话中所幻想的、主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超自然的存在,据说正直之人死后可为神,动物植物也能成神;而仙是古代道家和方士所幻想的一种超出人世、长生不老之人,他们是由凡人修炼而成;鬼则是人死后不灭的精灵。神、仙、鬼的不同形象,反映了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的多彩。

又如佛教诸神是外来的神,道教诸神是中国本土的神。据印度佛教教义,佛是人而不是神,但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而逐步中国化。自宋代开始,佛道两教逐渐打通。这种打通还包括了儒学(有的认为是儒教)的融入,在民间,孔子、观音、弥勒、玉皇大帝、东岳大帝、碧霞元君、吕祖等,都是信仰最广的神祀,所以明清时代的民间祀祠与道观佛寺似乎很难区别,许多民间杂神祠庙或以僧主持或以道主持,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的多彩。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曾参加过广西贺州瑶族三天三夜的“还盘王愿”仪式,感受颇深。“还盘王愿”,瑶族又称为“做堂”、“搞愿”、“踏歌堂”,举行仪式时要请四位师公,即还愿师、诏禾师、赏兵师、五谷师;四位艺人,即歌娘、歌师、长鼓艺人、唢呐艺人;六位童男童女和厨官厨娘。仪式一开始是请圣挑鬼上光约标,请各路外姓神鬼,即不是瑶族的神鬼到来,设宴招待,接着就祭五谷兵马,引禾归山,祈求丰收,所祭之神以道教神祇和农神雷神为主。在这个请神、请鬼的过程中师公要唱经书。

请神、请鬼和唱了《盘王大歌》后,是请瑶族的祖先神来“流乐”。这时把道教方面的神像全部撤去,供上长鼓、瑶锦以及用红纸剪凿而成代表瑶族祖先的连州大庙、福江大庙、行平大庙、福灵大庙的神庙凿花,其中福江大庙供奉的是盘王,连州大庙供奉的是唐王,行平大庙供奉的是十二游师,福灵大庙供奉的是五婆圣帝。长鼓艺人表演长鼓舞,歌师歌娘出来围歌堂,童女作新娘装扮以娱盘王。接着就摆下洪沙大筵,众师公和还愿的家主一齐坐台,诵唱《盘王大歌》。最后众人一齐送盘王归去,还愿活动即告结束。

三天三夜不停地举行着仪式(据说最长的还盘王愿要举行七天七夜),人们虔诚而热情,丰富多彩自不在话下。

凡此种种文化表达,也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中国民间信仰多彩的特征。如有福神的福星高照,福运绵长;禄神的加官进禄,富贵荣华;有寿星的寿山福海,星辉南极;有伏魔大帝义炳乾坤,万世人极;有保生大帝慈悲济世,救死扶伤;有媒神的红线拴住脚,千里结姻缘;甚至有驱邪神的大公在此,百无禁忌;有镇鬼神的铁面魁髯,威镇鬼魅;有厕神紫姑的占卜众事,预知祸福,等等,这些都显得人的精神世界像个“万花筒”的花花大世界。四

多元、多样、多彩的中国民间信仰,本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中虽有糟粕,但不可全概以“封建迷信”。其中的精华更亟待保护。

冲击首先来自韩国。2005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宣布无形遗产名单时,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着端午节申遗之争,从2005年11月底开始,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有人冷眼看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中韩两国在端午节申遗上各显神通,但是最后,中国落败。起源于我国,并且一直延续的一个传统节日,却被另一个国家申遗成功,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端午节起源于我国,这是不争的事实,韩国也承认这一庆典起源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除我国汉族外,还有满、蒙古、藏、苗、彝、畲、锡伯、朝鲜等约28个少数民族都会庆祝这个节日。不仅如此,端午节还很早地传入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家,这些国家至今还在欢度端午佳节。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就源于中国远古的祭龙日,它的远古文化蕴涵是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本身是一种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地方的保护神和英雄等,还有一些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它原名“江陵祭”,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直到1926年,因为其时间是从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持续到五月初七,与中国的端午节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值得一提的是,在韩国申遗时,首先承认这一庆典起源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端午的时间框架的选择。但是实际上,韩国江陵端午祭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与我国端午节包含了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相同。

虽然如此,因为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如果从端午节起源来看,中国的端午节最应该被批准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所以韩国的申遗成功多少有点出乎意料,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多少有些失落。但是,因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需要具备唯一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这三个特点,其他国家的端午节不满足前两个条件,而韩国的申遗成功凭借的就是自己的保护与重视程度,从这点来看,中国是不能比的。

韩国申遗成功的冲击,引起了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强烈反思,其中重要的一点是非物质遗产在中国破坏大于保护。特别可怕的是长期反对封建迷信的大棒早已把中国民间极为丰富多彩的信仰文化摧毁了。

其实,中国的民间信仰伴随着历代民众的艰苦岁月,十分缓慢地度过了千万年时光。从远古史前时期的遗址祭坛和残缺的众神偶像上,发掘出中国史前文化史上原始信仰的珍贵形象,又从现存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数亿万言的口碑文化史中,也已经读到了浩瀚的植根于乡土文化的准宗教实录和鲜活生动的篇章。民间信仰,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容讳言,确实有它极其厚重的分量。因此,对民间信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学术价值上来说,正如历史人类学家郑振满和陈春声在《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导言中所说:

民间宗教研究在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把宗教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手段,更深刻地理解蕴含于仪式行为和周期性节日活动背后关于宇宙、时间、生命和超自然力量等问题的观念,从而有可能用“理性”的方法,认识潜伏于普通百姓日常行为之下的有关“世界观”的看法;也不仅仅这样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弥补在都市中接受现代教育而成长的一代研究者的知识缺陷,增长他们的见闻,开阔他们的视野,并为其学术生活添加一些有启发性的素材、灵感或有趣的饭后谈资。吸引众多的研究者去关注民间信仰行为的更重要的动机,对于这种研究在揭示中国社会的内在秩序和运行“法则”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从现实意义而言,当下正热火朝天进行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指与有形的、物质的文化遗产相对应的那部分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化和行为文化。而民间信仰是在广大民众中自发产生并自然传播的神灵与神物崇拜,它寄托着广大民众对平安、幸福生活的祈求、期望和追求,并以口头或行为的形式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民俗事象之中,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诸多非物质文化事象形成的生命之源和赖以生存的土壤。所以,我们再也不能干消灭民间信仰的傻事了。陈桥驿先生曾说过:“历史上也有极少数绝顶聪明的人,他们洞悉这类崇拜和信仰其实都是子虚,但他们并不出头公开反对,因为他们同时明白,人类的这种崇拜和信仰,既是难以改变的,却是可以利用的。孔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实在就表达了自己不信鬼神存在的观点。”“当然,由于祀神祭鬼的事由来已久,他深知此事不仅不可抗拒,而且值得因势利导。”

陈桥驿先生的一些观点,对当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有重要的启示:一是人类永远会有不可认识、无法解释的问题,从而会陷于“愚昧”;二是有“愚昧”就永远会有崇拜和信仰;三是有崇拜和信仰,人类就会不断地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神、仙、鬼、怪;四是民间信仰是草根文化,是地方性知识;五是对这种草根文化既要尊重敬畏,又要分清良莠。所以,当下明确民间信仰的内涵、价值、意义,以及未来走向,对保护非物质文化有着特定的现实意义。五

兜着圈子讲了这么多,现在笔者才奔主题,讲讲徐华龙先生主编的“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

2014年4月,笔者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时,华龙君来访,谈到了他主编的这套书。这套书第一辑共有:《鬼》、《神》、《仙》、《妖》、《怪》、《精》。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中国民间信仰学术工程,笔者听后十分赞赏。

交流之中,华龙君想让笔者为这套口袋书写一个总序。想到半个多世纪来“封建迷信”对中国民间信仰的涤荡,看到当下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需要,笔者欣然接受了邀请。

为了写这篇总序,适才兜着圈子讲了中国民间信仰多元、多样和多彩的特点,讲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学术内涵、价值、意义,以及未来走向,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认识和了解这套口袋书的价值和意义,此其一。

其二,近几年来,有关中国民间信仰的书也出了不少,主要有乌丙安的《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吕洪年的《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考源》(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张广智、高有鹏的《民间百神》(海燕出版社1997),殷伟的《中国民间俗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等。

乌丙安的《中国民间信仰》将中国的民间信仰崇拜形式归纳为对自然物、自然力的崇拜;对幻想物的崇拜;对附会以超自然力的人物的崇拜;对幻想的超自然力的崇拜四大类。这种分类概括性强,学术性也强,对学术界有用,但通俗性不够。

张广智、高有鹏的《民间百神》将民间百神分灶神、门神、家神、土地、路神、财神、火神、水神、龙神、福禄寿三星、送子神、城隍、玉皇大帝、风、雨、雷、电、日神、月神、星君、石头神、疫神、花神、草神、鸟神、虫神、树神、兽神、行业神等二十余种,因囿于中原地区,仅具有地方特点,且缺乏概括性。

吕洪年的《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考源》将民间信仰分为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图腾崇拜、器物崇拜、躯体及脏器崇拜、生殖崇拜、数字崇拜、色彩崇拜九大类,且从考源视角切入,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通俗性也不够。

殷伟的《中国民间俗神》将中国民间俗神分为吉祥神、佑护神、居家神、出行神、婚育神、文化神、动物神、植物神、自然神、行业神十类。这种分类古今相混,传统与现代纠结,缺乏原生意义。

相比之下,华龙君的“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分类细、定位准、结构严、资料丰,可谓集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之大成。

其三,华龙君的这套口袋书,诸位作者中,有教授,也有博士;有老民俗学者,也有年轻的民俗学者,可谓近年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者的一次集中亮相和检阅,反映了中国民间信仰研究队伍的壮大和发展。

其四,华龙君的这套口袋书,对中国民间信仰的重构,可以提供一个资料库,提供一个样本,提供一个指导。这可能是当下非物质文化工作最需要的。

其五,华龙君的这套书定位为“口袋书”,顾名思义就是小巧,携带方便,价格平实,人们不用咬着牙、省吃俭用才买得起。

为了中国民间信仰的保护和发展,提起了笔,就刹不住“车”了,是以为序。徐杰舜2014年6月第一篇我心足以造鬼鬼论质疑

如今,鬼文化作为一个热点,日益被人们所关注。这一方面说明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亦说明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自然现象尚未被人们所完全认识,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疑点很容易与鬼相混淆,因而形成了种种传言。

中国鬼文化的范畴,相当宽泛。笔者对鬼文化的研究,首先是从神话学的角度入手的。1989年第二期《民间文艺季刊》发表了笔者的《鬼话:中国神话形成的中介》,提出了一个中国神话形成之前有一个鬼话阶段的命题:

中国神话形成的中介,就是鬼话,离开了这个中介,就没有了神话这较高一级的艺术形态。因为人死后,第一阶段是变成鬼,然后再从鬼中分化成善鬼(即神)和恶鬼。这是中国民族宗教发展史上的一条普遍规律,已在我国许多民族历史上得到了大量的坚实的证明。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阶段中,出现鬼之后,随之亦出现有关鬼的种种传闻,即可称为鬼话,它是形成中国神话的重要阶梯。

鬼文化的研究终究指向文化中的主体“鬼”。鬼到底是什么?或许从中国历史上,有鬼论与无鬼论之辩中,可窥得些眉目。

荀子认为,鬼的出现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位所造成,而非真有鬼魅。《荀子·解蔽篇》曰: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

这段话中,荀子主要从视觉的角度谈了之所以会造成鬼这一假象的原因,此说不无道理。

汉代王充则认为,人间没有鬼魅的存在,造成鬼魅的原因,是由于人长期思念的结果。《论衡·订鬼篇》曰: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

在20世纪初,有鬼论的观点在中国大地上风行不衰,成为民众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一严酷的历史现状,大声疾呼要人们从鬼魅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陈独秀就写了一篇《有鬼论质疑》文章。此文发表后引起了一番论战。沈兼士则在打鬼节时写下《“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试图从文字学、训诂学角度对鬼文化进行研究,主要观点有三:

一、人死为鬼,虽为一般传统解释,似非其原始意义。

二、鬼之原始意义疑为古代一种类人之动物,其后鬼神妖怪之义,均由此概念引申发展。

三、鬼字之字族分化系统。

这些研究成果,分别得到了郭沫若和陈寅恪的肯定和支持。

陈寅恪在信中写道:“大著读讫,欢喜敬佩之至,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中国近日著作能适合此定义者以寅恪所见,惟公此文足以当之无愧也。”

世界上究竟有无鬼神?笔者以为鬼是不存在的。但其作为一种精神幻体又是存在的。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宗教意识、风俗习惯等都大量地留存于现实社会之中。所谓鬼文化研究,就是对有关鬼的物质文化现象和精神文化现象的研究。或者说,鬼文化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物质文化,一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有关鬼的实用性的器物、礼仪和活动;精神文化是指有关鬼的各种思维、意识等。这两部分的综合,才构成鬼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载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将研究推向深层次。鬼神难辨

人死为鬼,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说法。古代典籍里也多有对鬼的论述。《礼记·祭法》:“人死曰鬼。”《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说文·鬼部》:“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韩诗外传》:“死者为鬼,鬼者归也。”《玉篇·鬼部》:“天曰神,地曰祇,人曰鬼。”《正字通·鬼部》:“鬼,人死魂魄为鬼。”《吕氏春秋·顺民》:“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高诱注:“天神曰神,人神曰鬼。”

在人们的头脑里,鬼是可怕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在有的地方,又有“鬼仙”一说,人们将其与天仙(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神仙(女娲、盘古等)、地仙(狐狸精、蛇精等)、人仙(诸葛亮、关羽等)一同看待。因此可以知道,鬼与仙在人们的思维里有的时候被看作同一现象。所不同的是,鬼一般都在仙之下,即使是将鬼列于仙的类别之中,同样它还是在最末尾的位置。

其实,鬼与神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草木子》卷二下:“物之有形有声者,人畜是也;有声无形者,雷霆是也;有形无声者,木石是也;无形无声者,此体物而不可遗者也。学者所当思也。程子曰:鬼神于是若无若有之间,断遣得去,则知之矣。邵子曰:鬼者人之影也。”程子说鬼神“若无若有”,而邵子则说鬼就是“人之影”。这里反映的是这两个人不同的鬼神观念。两人所辩一为“鬼神”,一为“鬼”,指称虽有不同,实质主体却是一回事。不管怎样,在古人的眼里,鬼神是难以区分的。

2006年出版了一部被清代三位皇帝所禁的书《岂有此理》(上海文艺出版社)。其中就有许多关于鬼神的内容,十分精彩,今引用一段:

客问予曰:“世人言有鬼物,其最使人疑乎,谓其无,何以有声?谓其有,何以无形?子试言之。”

予曰:“鬼者,我也。天下有我即有鬼。夫岂别有所谓鬼哉!几疑之起,起于人心,而鬼即凭人心而起。是我之不善之心,即鬼也。我心足以造鬼,鬼不足以扰我也。有为恶之人,夜半呼之,未有不瞿然惊者,其心有鬼,不料为人之声也;有为善之人,亦夜半呼之,未有不徐而问者,其心无鬼,早知为人之声也。昔尝夜行于路,闻有声自空中来者,徐伺之,则一枯节之竹,风入而为此也。”

予曰:“人之所言鬼者,大抵如斯。天下事,始生于疑,疑久而信,信而深,而假者反真,虚者反实,自然之势也。子曰:‘鬼神之为德,视而弗见,听而弗闻。’其言岂欺我哉?即曰:‘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亦承祭者敬恭之至,想象其状,结而成形者也。是则鬼之有无可以人心为断矣。昔有人饮于友之家,庭隅悬画弓,影射于樽,跃然惊为蛇也,归而病且作矣。友知之复招以饮,白其故,厥疾不药而瘳,无他,释其所疑也。今人之于鬼,亦犹画弓之影耳。慎毋以为恶之心致起其疑,而即以我造鬼,以我惧鬼也可。”

如果将这一段文章翻译出来,就是:

客人问我:“世人都说有鬼,这最使人疑惑,认为没有鬼,为什么会有鬼的声音?认为有鬼,为什么不见鬼的踪迹?请您解释一下吧。”

我说:“鬼就是我。天下有我就有鬼。难道会有另外的鬼吗!疑惑之情,产生于人心,鬼就是凭借人心而产生的。人的不善之心,就是鬼。人心可以臆造鬼,鬼却不能扰乱人心。做坏事的人,半夜忽被人叫,没有不四顾而惊吓的,这是因为他心中有鬼,只是没有想到那是人的声音;做好事的人,半夜忽被人叫,没有不慢慢询问的,这是因为他心中无鬼,知道是人叫他。我曾经夜行,听到空中传来声音,我驻足观察,原来是一节枯竹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

我说:“人们所谈论的鬼怪之事,大概就是如此。天下之事,开始时都是产生于疑惑,疑惑久了就相信,越来越信,假的就成了真的,虚的成了实的,这是自然的变化。你说:‘鬼神的造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些话怎么能骗倒我呢?也就是说:‘鬼神好像在上面,又好像在左右。’实际上,这都是信鬼的人出于对鬼的恭敬之心,想象出鬼的形状,虚构出鬼的形象。因此,鬼的有无可以凭借人心来判断。过去有人在朋友家吃饭,院角悬挂一张弓,影子映在酒杯中,此人误以为是蛇而突然跳起,回到家中一病不起。朋友知道了这个情况。又请他来吃饭,告诉他真实情况。此人的病也就不治自愈了。没有别的方法,只是化解了他的疑虑罢了。现在人们对待鬼怪之事,也就像对待画弓之影一样。切勿用作恶之心猜测鬼神,如果人们臆造鬼神,则人们也能使鬼神惧怕。”

以上引言不短,事实上已经将古人对鬼出现的原因和对人造成的危害说了,但到底什么是鬼,在这里并没有得出结论。

鬼到底是什么,过去有人试图做过研究的努力,但总是不能够让人信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各说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鬼是灵魂吗?

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相信鬼是人的灵魂所变,这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了解甚少,远古时候的人并不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情,因此想象出一个谁也无法看到的所谓灵魂来解释人死亡以后的存在。

古代人们普遍存在有灵魂的观念。《礼记·祭法》说:“大凡生于天地之间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可见那时人们把附着在活人身上的灵魂与人死之后独立存在的灵魂区别开来,并称后者为鬼。也就是说,在灵魂崇拜中引入了鬼的观念。古代民间真正崇拜的就是这种人死后变成的鬼魂,崇拜它们超人的本领。

鬼具有保佑和作祟双重职能。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鬼魂被神化,成为某地乃至全国的保护神。如《诗经·大雅·文王》云:“文王陟降,在帝左右……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大意是:文王举止安详,在上帝的左右。他施恩布利培植周邦,使文王的子子孙孙都沾光,本宗旁枝百代长。甚至凡是周邦的人士,也都代代有荣光。

然而大多数的鬼魂则生活于阴间,或在世上游荡,它们常常危害活人。如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所载,战国末期秦人心目中的鬼种类很多,这些鬼怪异的浪漫主义色彩较为淡薄,而世俗气息却颇为浓厚。“他们有男女之情、口腹之欲、戏玩之心、喜怒哀乐之情,具有人的形象、人的思维”,其中鬼父母作祟害子孙的例证很多,不胜枚举。

在新几内亚的某些地区,如果一个人的妻子死了,部落中的其他人就要对他避而远之。他与其死去的妻子的亲近关系也就意味着他与她的鬼魂有亲近关系,这就使他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使他成为一个被遗弃者而孤立无助。他必须呆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必须自己渔猎谋生。他甚至不能踏上公共小径,他只能像一个被孤立的动物一样躲在森林里。这是原始民族对于鬼的直观态度,也反映了人类最早对鬼与灵魂的看法,即鬼魂精神幻体存在于人们头脑里,对人是有具体影响的。

清代就有人认为中国人说的鬼,就是西方人说的灵魂。《清代野记》第九卷卷下三讲了一则“名士遇鬼”的故事,最后作者就总结道:“中国岂果有鬼神哉?所以近年西人之讲哲学者亦皆主灵魂之说也。”

西方人有灵魂之说,而中国人有鬼神之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一定的共通之处,都是由死这一实际现象所触发的想象,而其中最质朴的想法就是“人之影”。无论是“鬼神”还是“灵魂”,都是人之“变形”,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在一般人看来鬼是幻想出来的,其实,这可说对也可说不对。说它对,鬼的确有幻想的成分,因为谁也没有看见过,属于幻想类的精神体,也不为过;说它不对,是因为有鬼的观念可视作社会的一种进步,是任何民族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最早出现鬼的观念是在原始社会,这也是人类最初的简单思维,在他们看来,社会上只有人与鬼的存在,而此时的鬼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与人对立的精神幻体,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它与人共同生活,没有冲突和矛盾。◎鬼是梦吗?

在很多时候,梦与鬼往往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人们惊恐之后,在睡觉时梦见鬼神。其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的是白天想得多了,夜里很可能梦见相同的事情。梦是一种潜意识,是在意志无法左右的情况下而产生的现象。而梦见鬼则说明是白天的惊恐不安的情绪的自然反映,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鬼是一种梦,有一定的道理。《清代野记》记载:“光绪元年,上海招商局以福星轮船载海运粮米赴津,附舟者江浙海运委员三十余人,又搭客数十人。行至黑水洋,遇大雾,适迎面一船来,未及避,被撞而沉。时当半夜,全船之人皆已寝,遂及于难。委员中有一满人者,将自苏起程时,梦有人持一文牍示之,大书‘水府’二字于牍面,云有公事相邀会议。醒即言于人,以为不祥,将改由陆行,闻者嗤之。其人亦以为梦境无足凭,遂至沪附福星而死。”虽然这个人梦见的不是鬼,但依然将此归于冥冥之中有鬼神的指点,是一种不祥之兆,难怪这个笔记作者大呼“中国鬼神之说甚不可解”。◎鬼是影子吗?

有些人相信一个人的灵魂是以影子的形式存在,其实这样的观念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为了防止自己的影子被伤害,就不愿意别人踩着,并且认为踩着了影子,就等于伤害了自己的灵魂。殡葬时,送葬者非常注意影子不要投在棺材上,特别是在盖棺之时,否则的话就极有可能被鬼所伤。有些地方直至今日还认为一个人有许多灵魂。例如卢安戈沿岸的菲奥特人、弗乔特人和巴维利人,他们认为人共有四种灵魂,即影子,而影子睡在它的所有的躯体之内并随人的死亡而死去。通过对一些印第安人的部落调查,我们发现灵魂之得名来源于表示感触不到的东西的词,例如呼吸和影子。“塔斯马尼亚语中表示影子的词也表示精灵;阿尔贡金人把人的灵魂称为奥达楚克(otahchuk),即‘他的影子’;基切人的语言用纳土布(natub)一词表示影子、灵魂、阿拉瓦克语的威加(ueja)意指影子、灵魂、映象;阿比波尼人洛亚卡尔(loákal)一词表示影子、灵魂、回声、映象”等。虽然这里的影子被认为是灵魂,不一定就与鬼有关联,但是在原始思维里,鬼与灵魂没有很大区别,往往两者是无法分开的,有的时候它们就是一个词,叫做鬼魂。一个英国吉卜赛人在1911年他的一个孩子死后,毁掉了他的篷木,理由是如果不这么做鬼魂便会附在篷木上面。现在我们很难想象为什么当时他们要那么做,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有了鬼魂观念。人们开始认识到有另一个非物质的自我。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相信,夜里看不到影子的,那肯定是鬼。

如今这样的俗信,已经逐步淡化,但在偏远的农村或者山区依然盛行,它依然是中国及西方思想史上重要的文化资料。

说到这里,到底什么是鬼,应该有结论了。

所谓鬼就是一种精神幻体,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物。它一般存在于人们的想象里。实际生活中,人们无法也不可能看到这样的东西,即使说见鬼也是精神的错乱或者幻觉,根本不是物质体。人鬼分野

鬼产生于原始社会,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非常简单,人们认为除了人之外还有控制自然界的力量存在。意外得到食物或者其他所需的东西,就被认为是神奇力量所为,这种力量就被视作鬼;而那些灾害、疾病、饥馑等,常常造成人的非正常死亡,因此也会让人产生恐惧,使得人们感到在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有一种神奇的像人一样有控制力的生物在掌控自己,而这种生物是看不见的,因此更加具有危险性,它也被称为鬼。

由此可见,原始时期的鬼就是在人理解范畴之外的控制自然界的神奇力量,而这种不可知的力量被拟人化后,如同人一般,与人存在于同一个世界。

鬼与人最早是不分的。在傈僳族,他们崇拜自然物,同时已开始认为每一种自然物后面都存在着一种神灵——“尼”。不同的“尼”支配不同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它们不分“神”和“鬼”(“尼”在汉译时可译为“神”,也可译为“鬼”),没有相互统属的关系。这些神灵(鬼灵)数量众多,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般自然现象类,如自加尼(天鬼)、米司尼(山鬼)、爱杜斯尼(水鬼)、加宽尼(夜鬼)等;植物类,如括扒柯尼(荞鬼)、拟浦尼(草木鬼)等;疾病类,如奥别尼(疮鬼)、爱起尼(病鬼)、贝哈尼(血鬼)、画司尼(迷魂鬼)等;社会生活类,如海夸尼(房屋鬼)、加姑尼(路鬼)、爱杜尼(水井鬼)等。这些都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灵观念。

有的民族认为人与鬼原来是亲兄弟,只是到分割财产的时候,才各自分开。

哈尼族《人鬼分家》传说说到,很早很早的时候,人和鬼是一对亲兄弟,人是哥哥,鬼是弟弟。后来兄弟俩慢慢地不和气了,天天闹分家。家该怎么个分法才好呢?兄弟俩吵个不停,相互不让,都想自己多分一些。告到阿波摩咪(至尊天神)那里,阿波摩咪派了母扎扎拉(一般天神)和米扎扎拉(一般地神)来帮分家。二神用栗树条把鬼赶到荆棘丛生的大悬崖边,拿藤子把人拉到水草丰盛的平地上。人分得马、鸡、鸭、猪、狗、羊和黄牛。鬼最贪心,除了分得野鸡、箐鸡、鹧鸪、鹌鹑、马鹿、麂子、老虎、豹子外,还抢占了鹅、鸽子和水牛。这样,人不依,鬼不让,双方抓住鹅、鸽子和水牛。你拉过来,我扯过去。最后,还是人的办法多,抢回了鹅、鸽子和水牛。不过,鸽子脚杆被扯脱了一层皮,变成了红色;水牛脖子皮拉得松弛了,留下了一道道皱褶;鹅脖子也被拉得长长的。为了让人和鬼今后不再发生争执,阿波摩咪叫母扎扎拉刻下天木刻,不准鬼到人住的寨子里;又叫米扎扎拉刻下地木刻,不让人到荆棘丛生的大悬崖边。但鬼恶得很,不遵守天木刻,经常抢占人的地盘,还到人住的寨子里捣乱,有时还拉走女人。有一天,人找到鬼商量重新分地盘。首先分水,人问鬼:“你到底要什么水?”鬼说:“我要所有静静的泉水。”人说:“那我就要所有活动的水。”接着分地,人问鬼:“你要什么地?”鬼说:“凡是草棵树木生长的地,我都要。”人说:“那凡是有灰和糠的地,我都要。”眼看长满草棵树木的无边无际的大地就要被鬼占去了,人急忙放了一把火,烧着了草棵和树木。火烧过的地方,留下了满山遍野的草木灰,这些地方由人分得了。这样,人和鬼才算分清了家。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不知为什么,人慢慢地既看不见鬼,也听不懂鬼的话了,而鬼却仍然看得见人,听得懂人的活。由于人分得了盖满草木灰的地,人用这些地种了庄稼,日子越过越富裕,越过越好。鬼又眼红了,它又跑到寨子里跟人捣乱。人没办法,又只有告到阿波摩咪那里。阿波摩咪很同情人,就说:“人啊,你们在建立新寨子的时候,先在头上倒顶一架三脚,边敲芒打锣,边吆喝撵神,然后在寨子周围撒上一圈灰糠,鬼就不敢呆在那里了。”阿波摩咪停了一下,又说:“好啦,我再把我的女儿派去给你们做护寨女神。只要你们一年祭她一次就行了。”从此,人又过上了平安的日子,并依照阿波摩咪的吩咐,传下了建寨撒灰糠、倒顶三脚、敲芒打锣,一年一次祭护寨女神的习俗和仪式。

从这个故事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鬼与人的分野是在有了私有财产之后。私有制是公有制的发展,是社会制度的进步,同时也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家不再一样,由于财产的不同就因此有了穷人与富人。在这样的观念支持下,人被区分,形成上下等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被划分成为人与鬼。在私有制初期,还没有形成穷富的称谓,只是延续原始思维的习惯,才将富者称之为人,而将穷者称之为鬼。

从心理的层面上来说,恐惧是产生鬼观念的又一个依据。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说:野蛮人极害怕死亡,这大概是因为人与动物都有根深蒂固的本能的缘故。野蛮人不愿意承认死是生命的尽头,不敢相信死是完全消灭。这样,正好采取灵的观念,采取灵魂存在的观念。至于这种观念是因为什么样的经验而来,泰勒认为,人类捉到灵的观念,乃得安慰的信仰,相信灵的一贯继续,相信死后的生命。然而这样信仰不是没有困难的,因为人与死在面对面的时候,永远有复杂的二重心理,希望与恐惧交互错综着。一面固然有希望在安慰我们,有强烈的欲求在要求长生,而且轮到自己又绝不肯相信一了百了;然而同时在另一面又有强有力的极端相反的可怖征兆。感官的证明,明明是死尸腐烂,逝者长逝,所以本能上显然惶惶的提示,似乎在一切文化阶段上又不能不使人感到完全消灭的危险,承认莫可名状的可怕的征兆。

以上,我们从社会形态发展和心理的角度,说明了鬼的产生。这在如今保留下来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叙事作品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的事实。鬼模鬼样◎动物形貌的鬼

关于这一点,在丰都鬼城里,可以看到鸡脚鬼就是一个例证。另外,鬼故事里说到,牛头、马面的鬼就属于比较典型的动物形态的鬼。在民间传说中间,也经常说到有动物外形的鬼,过去由于不注意,一般都忽视了鬼的这一外貌特征,这其实是一个不小的疏忽。

德国民间故事《熊皮人》讲:从前,有个年轻人入伍当了士兵,他很勇敢,在枪林弹雨中也毫不畏惧。但是战争结束,和平来临了,他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他的父母亲都已经去世,他无家可归,于是来到兄弟的家里,要求他们收留他,但是他的兄弟都不肯。这个士兵除了一支枪以外一无所有,于是他扛着枪到处流浪。一天,他来到一片荒原上,那儿只有稀稀拉拉的几棵树。他又疲乏又悲伤地坐在树底下,开始思考起自己的命运来。正在这时,他听见一阵沙沙声,抬头一看,只见一个陌生人站在他的面前。这人穿着一件绿色的长袍,看上去十分高贵,但他的脚却露出了破绽——那是一双可怕的魔鬼才有的蹄子。陌生人说:“我已经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了。你马上就会有很多金银财宝,但首先我必须知道你是不是英勇无畏,这样我才不至于把钱白白扔掉。”有蹄子的陌生人的要求是年轻人七年内不能洗潄,还要穿上熊皮斗篷,其间若他死了,灵魂就给陌生人;若他没死就能永享自由与财富。

蹄子可谓动物最明显的标志。或者换句话来说,这个魔鬼就是以动物为主要外形特征的。关于其是不是鬼,在故事的最后同样有很精彩的叙述,当英俊的客人看到餐桌上只剩下他的未婚妻时,就掏出了半只戒指,把它放进一杯酒里,然后将酒杯推到了姑娘面前。她端起酒杯时发现了里面的东西,于是她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赶紧将她一直挂在胸前的另半只戒指取了下来,与酒杯里的半只放在一起,只见吻合得天衣无缝。英俊的士兵说:“我就是你的未婚夫,三年前我像一头熊,由于上帝的赐福,现在我又变回了原来的人形。”他向她走去,和她拥抱在一起。正在这时,两个姐姐浓妆艳抹地走了出来,当她们听说这个英俊的男子就是三年前的“熊皮人”时,不由得又恼又羞,她们冲出家门,一个摔死在井里,另一个吊死在树上。这天晚上,有人敲响了大门,新郎打开门,看见穿着绿色外套的魔鬼站在门外。魔鬼说:“你瞧,虽然我没能得到你的灵魂,但我却得到了另外两个人的灵魂。”能够将别人的灵魂取走的,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除了鬼之外,没有其他什么可以做到。

在原始思维的人看来,动物也有鬼魂,鬼魂在它们的躯体被人打死或被吃了以后,就会危害打死它们的人。在许多民族中流行着这样的风俗,凡是打到一头野兽,就要对它进行祭拜,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被大树或者石头砸死的,并且要隆重地安葬。古代西伯利亚科雅克斯人和芬兰人杀死熊或者麋鹿则举行葬礼,并将一些肉和其他食物放在桦皮小盒里进行祭奉。北美的切尔奥克人杀死响尾蛇,就会不断地企求它的宽恕,否则它的鬼魂就会进行复仇。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说明一个道理,古人认为动物也有魂灵,死后就成为了鬼魂,它们在世界上没有得到应有的自然死亡,而被人故意杀害,它的鬼魂就会进行报复。

从这一点上来说,鬼具有动物的形象也是不足为怪的。而这些动物鬼魂要加害于人,变化成为人的形象还是非常合理的,也正因为这样,鬼身上也会反映出动物的特征来。◎面目狰狞的鬼

哈尼族民间故事《作洛搓罗》说:有一回,大神乌木领着他的弟兄们出去巡查,这回走得远啦,好久没有回来。这个时候,不知从哪个地方走来一个大魔鬼,专门捉人吃,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娃,只吃活体,吃来吃去,人都快要被吃完了,连大神乌木的独生儿子也被吃了。魔鬼一面吃人,一面把骨头丢在地上,日子久了,白花花的人骨在地上铺成一条白白的、弯弯的路。胆子大的人顺着去瞧,只见这条路绕过七十座山,铺进一个阴森森的老岩洞里,大家才知道那就是魔鬼的家,都把那里叫做“作洛搓罗”,意思是“魔鬼活活吃人的地方”。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谈到鬼的形象,但是从其吃人的习惯而言,已经非常可怕了。鬼的形象之丑恰是人对之有恐惧心的体现,就比如怕鬼能够直接可以将人吃掉。在这样的基础上,后人沿袭利用这一心理,编造出许多可怕的鬼故事来,其中就包括一般在生活里不常见的一些外部特点,如无头、缺胳膊少腿、舌拖三尺、面部血淋淋等,以此刺激人们的感官神经,增加恐怖色彩。

在《酒鬼与水鬼》里,就有大胆的酒鬼被吓昏的故事:从那天起,酒鬼每天喝酒,不论剩多剩少,第二天酒瓶总是空空如也。日子一久,他发现有人偷自己的酒,决定把这个贼抓住。一天,他喝过酒,把剩下的半瓶酒用一个盆子盖住,然后在盆子四周竖着放了许多筷子,又在周围放了些空盘子,就和衣躺在床上。半夜时分,他被一阵盘筷碰击声惊醒,急忙坐起来一看,只见一个秃头尖顶的怪物,张着血盆大口,伸着血红的舌头,鸡爪似的手抓着那半瓶酒,瞪着发光的蓝眼,在贪婪地看着。酒鬼吓得“妈呀”一声就昏倒在床上了。

同样,在民间传说里,钟馗是一个专门吃鬼的鬼神,他原本并不丑陋。《钟馗传略》:“夫钟馗者,姓钟名馗,古有扈氏国终南山阿福泉人也,生于甘而居于泉,文武全修,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经纶满腹,刚直不阿,不惧邪祟,待人正直,肝胆相照,获贡士首状元不及,抗辩无果,报国无门,舍生取义,怒撞殿柱亡,皇以状元职葬之,托梦驱鬼愈唐明皇之疾,封‘赐福镇宅圣君’,诏告天下,遍悬《钟馗赐福镇宅图》护福祛邪魅以佑平安。”为何原本不丑的钟馗到了传说中就丑了?流传于广东普宁地区的《丑鬼戏钟馗》将钟馗奇丑无比的来历作了进一步的交代。钟馗,是一个善于捉、吃鬼的神。原先,钟馗是很英俊的,但后来却变得很丑,而且被人称为“丑脸神”。这其中有一段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丑鬼,住在西山洞中。这个丑鬼神通广大,但却有个缺点,就是他生得太丑了。而自己又无法改变,因此十分烦恼。丑鬼还有一个本领:被吃下肚后不会死,而且还会变脸。即他自己的脸变成吃他的神的脸,而吃他的神的脸则变成为他的脸。于是丑鬼设计让钟馗一口吞下,顺着喉一直滑到胃,就在钟馗的胃里耍起拳脚来。钟馗顿时痛楚万分,几次三番之后,只好求饶。丑鬼马上从他嘴里出来,也不敢对钟馗说他已经出来了,一溜烟跑回西山洞。你道这是为什么?原来,丑鬼的丑脸已变成了钟馗的脸了。这可苦了钟馗,他张着嘴等了半天,嘴一直张着,不敢合拢。到底钟馗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于是,马上到五百里外的西山洞中寻找丑鬼。然而,丑鬼因为有了美丽的脸蛋,已成为仙人了。钟馗知道了,又马上飞往天宫。但守门的天将又不认识他(因为他已变成丑鬼的脸了),所以都不同意他入天宫。钟馗解释了半天也无效。从此,他对鬼恨之入骨,只要遇到鬼便吃。至今钟馗还是没有找到得道成仙的丑鬼,所以,他的脸仍是丑鬼的脸,而这个传说却一直流传至今。

鬼的形象是恐怖的,令人害怕的,常见的模式已演化成青面獠牙,或者是眼睛凸出,像快要掉出来的样子,长长的头发,快将全部的面孔都要掩盖住,总之与我们平时所见的人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正因为不一样,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凡是与常人不同的,就是鬼。传说有一个老王非常胆大,天不怕地不怕,更不怕什么鬼怪了。一天,有人与他打赌,在某日夜里三更时分,他去乱坟地,见到鬼不害怕的话,此人就服输。要知道,那个地方鬼魂出没,胆小的提起乱坟地就心惊胆战,更不要说去那个地方了。到了约定的日子,月色朦胧,老王去了坟地,只见有一个身影站在不远处,背对着他,梳着一个长辫子。老王走过去,拍了拍那身影的肩膀,心想,他转过身来,应该是一个青面獠牙的鬼而已,谁想到,那个身影转过身来,那个头依然还是梳着长辫子,根本没有脸,这是老王根本没有想到的,一下子被吓昏过去了。其实,这个梳着长辫子的身影是那个打赌的人装扮的。这则故事告诉人们,故事里鬼形象是多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鬼话里,虽然说是一定的固定模式,但是其样式层出不穷,变化万端,这也就是鬼话的魅力之所在。

所以,鬼的形象也不都那么吓人,有的时候,它也会变化成为年轻美丽的女子、贤惠可爱的媳妇等,这些都是外在的形象,用这样的外形来掩盖其真实的令人感到由衷的害怕的形象。

鬼的行为是非常人所能为的,飞行、跨越任何障碍,上天入地,几乎无所不能。

另外,鬼又具有超自然的法术,可以变化成为各种各样的人和动物等,同时,也可以有极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可以做到在人类看来难以做到的事情。

所有这一切都是人们想象、创作的结果。

综上所述,人们创造鬼的形象,不仅仅是消遣,而是各有原因,其中与借鬼来抒发个人情感与抱负是分不开的。《聊斋志异》自序: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卢耶?然五爷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第二篇鬼魅阴影

鬼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它产生于人们的头脑,随后再作用于心理,使之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这种联想的背后主要是害怕、恐惧等心理情绪,无论是哪一种联想,都是生怕鬼魅之类的东西会加害于自己,或者给自己带来不利。惧怕心理

从心理学上来说,害怕是一种对现实事物缺少心理准备而产生的心理震荡,表现为情绪不稳,内心痛苦,心情急切。特别是对于超现实的鬼来说,在实践中一般人由于认知的缺失,使得这样的心理表现更加剧烈。人们看到的是异样的形象和造型,也就更加重了情绪的不稳定,从而会有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和举动。

在《点石斋画报》里有这样一则《舟子捉鬼》的新闻故事,就说明人对鬼非常害怕的心理,而不法之徒则利用这一心理创造了获得财富的机会:

沪南沿浦一带近来夜静更深之际,忽有妇女三五成群,身衣彩衣,往来歌泣,相随于后,遇有妇女孤客信步行来,便多方追逐,做出种种鬼状,应声恫吓,以致行人遗簪失物不计其数,无夜不然。皆视为畏,连相率裹足。前夜有小船,帮人六七名,年旺力强,闻之欲穷异相。约于夜半时分投闲行。有某甲至增祥码头,浦畔并立,甫定果见无常儿首先执杆,后随红衣妇三名或歌或泣,抢步前来,甲知其伪,大喝曰:“何物妖魔,敢在此作祟邪。”少顷,若辈渐近向甲直扑,竟将扇伞攫去,正欲逃遁,甲党纷纷毕集,奋力拘之,获两妇。细察之,非鬼,系江北狡狯,冀便私图也。甲等本欲送官,究辨,施因同帮中人,再四恳求,始脱之去。居民至此,始知此间真鬼固无,攫人财物者,然已晚矣。

文中那些坏人,就是利用了人们害怕鬼的心理,来装扮成鬼,试图使人们产生非常不理智的做法,将身边的钱财在匆匆忙忙之中丢弃而不顾,正是乘着这样的机会里,那些坏人就有了发财的机会。

事实上,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其本身就有各种害怕源,只是每个人所害怕的对象是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尽管这样,在害怕鬼的问题上,在很多情况下大家是趋于一致的。正是如此,害怕鬼就是怕鬼的形象,因为它的形象是非常态的,往往与现实相差甚远。而如前所述,这种对形象的恐惧之下反映的是人们相信鬼会作祟,或者说,鬼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灾难。这也就是说害怕鬼的行动。

在大家的头脑里,鬼是会作祟的,会带来灾难或者祸害,若不躲避,就会灾难缠身。特别是恶鬼更会带来致命的危险。而中国从来就是一个多鬼神的国家,有一些地区信鬼的比例很高,如在贵州等地,所信仰的鬼竟有七八百个之多,甚至上千种。在有些居住山区人群的观念中,鬼神不分,神仙不分。他们只是根据鬼的作为将其分为善鬼(吉鬼)和恶鬼(祸鬼)。这其中的善鬼或可视作“神”、“仙”的概念。水族鬼神众多这一特点,在他们典籍《水书》中也反映出来。如《水书》中所记载的凶鬼、吉鬼达数百个之多,仅凶鬼、“令”(鬼名,水语译名)鬼就有二十二个。在汉族里,大多数的鬼都是恶鬼,当然也有会带来好处的鬼,这仅仅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害怕鬼的原因就在于鬼是一种不善良的幻体,会给人们带来种种灾难。因此人们害怕它就理所当然了。

在有关云南的许多书里,记载了过去人们相信鬼神的信仰。在诸多鬼神中,最凶恶的鬼是琵琶。琵琶是译音。据说,琵琶鬼是受着妇女的豢养,如果有人得罪了她,她就会放出琵琶鬼钻入仇人的身体,使人发烧发狂。倘若有人能够把鬼吓走,或者审出其来历,找它的主人将它领回,病就会自然痊愈;否则受害的人不久就会死掉。在这个地方,还传说,如果有人偷了琵琶人家的东西,这个琵琶鬼就会跟随着去危害偷东西的人。这个时候,偷东西的人就会生病,请来年长者询问情况,随后琵琶鬼就由病人直接招出,于是病者的家人就会准备酒肉等物送到琵琶鬼家。很奇怪,之后这个病人就会精神抖擞起来。

在20世纪30年代,有人作调查遇到一桩事,有个姓卓的广西人,娶了一个老婆,有天夜里,老婆回到家,一进门就两眼发白,神情大异。卓叫了几声,都没有回应,他非常惊慌,周围的邻居闻声而来,一致认为她是受了鬼的侵袭,于是,卓用辟邪的虎牙在她身上乱戳,想找出鬼盘踞在什么地方。一戳到手腕,她就大叫,原来鬼就藏在这里。卓便一边戳,一边审问它的来历,并且许愿,如果它回去,就可以得到一笔礼物,但是它不作声。旁边的人用放爆竹来吓唬它,它还是若无其事。卓拿出枪对准它,说假如它再不承认,就打死它。它依然不作声。还有人拿出棉被来要压死它,同样没有奏效。最后,卓端出一盆炙热的木炭,用铁钳夹起一块要来烫它,它这才惊慌起来,愿意招供。它供出它的名字,住在某某村,门前有棵大树,并且说如果不烫它,它愿意立刻回去。说完,他老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跑出门外,到了三岔口路,突然倒地,人事不省。人们将她扶回家,不久她就恢复神志,问她刚才的事情,她一概不知。据她日后告诉别人说,那天早晨,她因为买糖与一个妇人发生口角,或许那个妇人就养着鬼。据说,这种鬼平时变成小动物,喜欢吸动物的血,畏强凌弱。胆大超然

在怕鬼心理的反面,还有一种不怕鬼的心理,也就是所谓胆子大,就是不害怕鬼来害自己,这可谓是另外一种与一般人相比极其另类的文化心理。

不怕鬼首先是要胆子大,即使鬼变化各种各样可怕的面目,也吓不倒,这就使得鬼反而害怕起来,最后不得不逃走。类似的民间故事有很多,同样都说明这个道理。有一则《跟鬼比把戏》的故事讲一个叫天聋子的大胆青年和生死鬼斗智斗勇的事:

生死鬼先做了一套吊颈鬼的把戏。只见鬼轻轻往上一跃,亭子平梁上忽地吊起一具双眼珠鼓出眶外、舌头伸出半尺多长、手脚伸得笔直的僵尸。天聋子看着,心里虽然有点害怕,额上冒汗,嘴里却连声说“不好看”,要生死鬼另做一套。生死鬼从平梁上无声无息落下,倒在地上又做了一套七孔流血的溺死鬼。只见这鬼的眼、耳、鼻、口汩汩地一齐流着血,肚子鼓胀得像要炸破似的,看上去十分骇人。天聋子看着,吓得身子不住哆嗦,但还是强充勇敢,连连摇手说“不好看”。这时他叫鬼站好,吩咐鬼闭紧眼睛,他也变套把戏。生死鬼见自己的两套把戏都没把这人吓倒,也想看看这人到底有什么好把戏能吓唬它。天聋子见鬼闭起了眼,急忙从车上拿出一挂打算过年封门大吉用的千子鞭爆竹,迅速拆开,围缠在鬼的身上,然后噗地划亮火柴,点燃爆竹。爆竹噼噼啪啪响起来,把生死鬼吓得叽哩哇啦乱蹦乱跳,尖叫着向荒野奔逃。天聋子看着一闪一闪的爆竹火光远了,赶紧推起车子,踏着如水的月光,马不停蹄地拼命往家跑,唯恐爆竹响完,生死鬼再回来找麻烦。

胆大心理也有多种形态:◎无惧鬼变

刘义庆的《幽明录》:“阮瞻素秉无鬼论,世莫能难;每自谓理足可以辨正幽明。忽有一鬼,通姓名作客诣阮,寒温毕,即谈名理;客甚有才情,末及鬼神事,反覆甚苦,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独言无耶?仆便是鬼!’于是忽变为异形,须臾消灭。阮嘿然,意色大恶。”这里的阮瞻是个无鬼论者,看见鬼“变为异形”,先是“嘿然”,然后表现出非常憎恨的表情,可见他并不害怕鬼多端无常的变化。

在民间,也同样有对鬼的丑恶形象不屑一顾的传说:村上有个屠夫贺仁,胆子大,夜里从集上喝酒回来,经过乱坟岗,遇见一女鬼要其唱戏,屠夫不肯,女鬼发怒。“好,你来看!”女鬼把脸一抹,怪样子吓死人,脸长半尺,七窍流血,脖颈里套一条麻绳,舌头伸出半尺长,原来是个吊死鬼。贺仁见了,心中一惊。他连忙镇静下来,想想这女鬼,对,是前村的刘氏。她因爱听戏跟个唱坠子的勾搭上了,后被丈夫发现,上吊而死。贺仁想,在阳间我都不怕她,死了更不该怕她!想到这儿,他镇静自若了,哈哈一笑说:“刘氏,你不要装怪相来吓唬我,你的老底我清楚。若敢再不规矩,下次和判官在一起喝酒时,我准回报你几句,让判官把你抓起来,轻则罚劳役,重则下油锅,看你还敢变鬼脸吓唬人不!”女鬼听了,吓得“滋啦”一声怪叫,化阵风没了。《聊斋志异》卷一《青凤》:“至夜复往,则兰麝犹芳,凝待终宵,寂无声咳。归与妻谋,欲携家而居之,冀得一遇。妻不从。生乃自往,读于楼下。夜方凭几,一鬼披发入,面黑如漆,张目视生。生笑,拈指研墨自涂,灼灼然相与对视,鬼惭而去。”

中国人以白为美,以黑为丑,一直是一种传统。鬼用“面黑如漆”的丑陋形象来吓唬读书人,谁知道读书人毫不害怕,“研墨自涂”,两只眼睛“灼灼然”与鬼对视。言下之意,你黑我比你更黑,在此情况下,鬼只好惭愧走掉。这是与鬼争斗的方法,或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鬼是会不断变化的,它会变成各种各样奇形怪样的模样,会使得人惧怕,如果胆大不怕鬼的话,其再如何变化都无济于事。也就是说,不要被某种难看的外形所吓住了,甚至要藐视它,要看到它虚弱的实质,对于鬼来说,尤其如此。

荀氏的《灵鬼志》:“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着黑单衣革带,康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吾耻与魑魅争光。’”应该说魑魅是害怕光亮的,而嵇康耻与魑魅争光,这也是不怕鬼的一种表现。“康熟视之”,然后吹灭灯光,还说了一句“吾耻与魑魅争光”,更是勇敢者心灵深处的感慨。◎抓其弱点

刘义庆的《幽明录》:“阮德如尝于厕见一鬼,长丈余,色黑而眼大,着皂单衣,平上帻,去之咫尺。德如心安气定,徐笑语之曰:‘人言鬼可憎,果然!’鬼即赧愧而退。”大家都知道,鬼的形象不佳,或许这就是鬼的致命弱点。按照现实生活中的常理来说,抓住别人弱点而攻击,应该说十有九胜。而人就最怕对方抓住自己的弱点。这样的攻击方法,用到了对鬼的嘲笑和攻击,同样是致命的。这样的言辞是非常的幽默,也表现了不怕鬼的大无畏精神。

在云南,过去有一种扑死鬼,扑死是译音,是一种极其可怕的鬼。明郎瑛《七修类稿》就有记载:“又有名扑死鬼者,惟欲食人尸骸,人死,亲朋锣鼓防之,少或不严,则鬼变为禽兽飞虫,突入而食之矣。皆不可以理喻者。”

这种鬼喜欢吃死人的尸体,而且也喜欢吃活人的脑髓,夜里变化成为飞虫,偷袭熟睡的人们。它最常见的是变成一种大虫,浑身黑色,两只眼睛红红的,丝线般的长触角卷曲在头上,形状丑陋,十分可怕。

这种鬼多数是妇女在夜间所变,据说,当她们要变化出去时,连她们本人都不知道,只是在地上打个滚,便是脸青神昏,在半睡状态中躺倒在家里。一直要到其灵魂附体之后,才会苏醒。她的灵魂飘飘荡荡出去以后,或变成猫,去吃人家的肉,使肉发臭不能吃;或变成人形去捏人家的小孩,使之大哭不止,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还要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