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预算中的绩效信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19 06:41:35

点击下载

作者:马媛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政府绩效预算中的绩效信息

政府绩效预算中的绩效信息试读:

导论

本章主要在对研究选题的来源、研究意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绩效预算和绩效信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述评,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提出本书将采用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1.世界各国绩效预算改革潮流的推动

绩效预算最早起源于美国,其理念的萌芽出现于1907年,在纽约市政研究局提供的“改进管理控制计划”的报告中强调在对已批准项目的管理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到1912年,美国联邦政府提出了政府官员应当把支出与提供的成果相结合,这标志着绩效预算思想的产生;1934年,美国农业部和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采用了绩效预算,实行了与项目和任务要求适应的预算分类计划,以增加预算的效率和透明度。二战之后,经济发展成为预算支出的首要需求,而传统的预算方法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相适应的局面。针对这种局面,1949年,胡佛委员会定义了绩效预算,提出“联邦政府全部预算应更新为以功能、活动和规划为依据的预算”及“政府的预算进程需要改善,新的预算进程应该着重于怎样帮助实现政府的公共目标,而不是简单的支出分类。”这个报告正式将成本的理念引入到了政府预算管理中,从支出控制转向关注支出取得的成果,并要求国防部在海军中采用绩效预算方法。1950年,联邦政府预算编制要求包含预算账户反映的规划或活动以及关于规划或绩效的描述性报告书。“各部门用各种附件阐释所有拟议开支中大约90%部门的开支理由,这些附件列明计划和绩效开支,并具体说明要达到的目的,并在一项工作中概述了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要完成的工作。”但这些改革由于缺少立法的支持和国会的反对,政府向绩效预算方向所作的努力并未得到全面的推广,在此之后的三十多年中,尼克松、卡特政府都围绕着如何提高政府的效率与效益,在预算管理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美国联邦政府相继推行了计划—项目—预算制度(PPBS)、目标管理(MBO)和零基预算(ZBB)改革,虽然与绩效预算并不相同,但是都是向着丰富预算信息、提升预算方法最终提高绩效水平的目的而努力。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面临第三次经济危机,为了缓解政府困境,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提出了“减少浪费、官僚主义和过度政府”的主张,并任命雷纳爵士担任她的效率顾问,成立了效率小组,负责行政改革的调研和推行工作,对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运作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审视和评价,促使政府部门开始关注政府的产出和结果,这就是英国著名的“雷纳评审”。此后,撒切尔夫人又相继推行了“下一步行动方案”、“公民宪章”运动、“竞争求质量”等运动,以此提高行政质量,衡量资金使用绩效。与此同时,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新的社会现实要求行政管理者们抛弃旧的管理思想,借鉴企业管理方式“重塑政府”,奥斯本、盖布勒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应运而生。克林顿政府因而出台了政府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从重视过程到重视结果:创造一个花钱少、工作好的政府》,并于1993年,美国第103次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绩效预算又重新回到了改革者的视野当中。受美国和英国采取的绩效导向的改革和新公共管理潮流的推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OECD成员国也纷纷进行了以结果为本、绩效导向的预算改革,进入90年代之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韩国、菲律宾等国也加入了改革的大潮,目前已经有5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绩效预算。虽然各国的发展模式和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监督和控制预算支出、提高支出效益。

绩效预算的发展历程和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都预示着绩效预算将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政府治理和预算改革的主题之一,虽然我国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背景等与西方国家有所区别,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先进管理思想和工具的借鉴和吸收,因此加强对绩效预算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较为成熟的做法和当今绩效预算实践中运用的创新性工具:比如美国的PART评级机制、澳大利亚的绩效预算整体框架、瑞典的财务评级工具等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这些工具的应用条件和适用范围,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绩效预算改革。另外,从西方国家绩效预算发展的历程来看,绩效预算从产生到发展,其目的无论是为了增加预算透明度或是为了提升资金支出效率,都隐含着同样的要求:即进一步丰富和充实预算信息。因此,对绩效预算中的绩效信息进行考察,探求其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是对绩效预算研究的纵向深入。2.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其根本作用在于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公共预算是实现政府各项功能的有力工具和重要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从2003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开始积极探索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这些实践工作普及了绩效理念,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为接下来绩效预算试点的推进创造了基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报告《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对或有负债的有效监控,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政府预算的审查和监督”。在前期的经验积累和政策的推动之下,预算绩效评价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阶段,涌现出许多较为成功的绩效预算试点。这些试点上的成果为我国在绩效考评与预算管理的结合方面提供了有效运用的途径;在制度建设方面增加了可供借鉴的范本;在操作机制和方法上提供了一些思路。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3月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对于公众负有公共责任,服务型政府既要回答公众“政府提供了哪些服务”,更要回答“政府花钱是否值得”,而绩效预算制度通过测评财政资金支出的效果,能够很好地解决政府职能转变遇到的问题。另外,服务型政府对公共责任的落实需要建立在公民支持的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政府活动血液的预算资金如何分配和决策使用成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公共预算的形式和内容反映了政府过程中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抱负,“预算决策十分重要,不仅因为它们决定了政府计划,而且因为它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上不断被提起的两个核心问题上——即政府应该做什么?和政府中应该由谁来解决这些问题?”对预算支出进行绩效考评,不仅能够准确了解政府是否承担起了公共责任,更能够反映民意、实现公众需求。政府的任何行为都要以人为本,以为人民服务为落脚点。绩效预算获得关注和运用,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和目的,对其最基本的元素——绩效信息进行研究,能够深入把握绩效预算实施的脉络,把“看不见的政府”变为“看得见的政府”,明晰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的权责关系,建立透明、责任和效能的政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结构,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在预算公开和公民参与政策的推动下,绩效预算的发展方向势必要加强对信息公开的要求。承载财政支出效果的绩效信息在何种层次上公开、对何种群体公开、选择何种公开方式、公开的内容要细化到何种程度等问题成为了绩效预算当下需要探索的方向。3.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公共财政基本目标框架的确立,我国的财政改革开始围绕着以支出管理为重点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纵观其改革的历程,凸显的特点是预算在方法上更加科学、预算信息更加透明、预算资金使用更加规范。

1991年国务院发布《国家预算管理条例》,规定从1992年开始,中央预算按复式预算形式编制;1995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对预算管理的职权、收支范围、编制程序、预算审查、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预算监督等环节作出了系统且明确的规定;1997年,财政部出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等新的会计制度;1999年9月,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改进2000年中央预算编制的意见》,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性资金分配的问题;河北、安徽、浙江、海南等省份积极试点部门预算改革,将部门及所属单位的全部财政性资金都纳入预算编制的范围。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发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明确了预算管理的基本规范、遵循的方法和准则,为之后的预算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此后,预算改革的主要精力放在财政预算资金的核算范围及预算监督上。1996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并随后制定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中央预算资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规定》等配套文件,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资金的范围内,并提出“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云南省、深圳市等省市开始探索零基预算。2001年,中央政府推行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其目的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管理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2年,颁布了《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了规范,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开,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年,命名并开通了“金财工程”,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预算管理水平。2004年,财政部完成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使得政府收支活动更加完整和准确。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国预算管理的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在核定预算资金的收支范围、规范预算流程、完善预算技术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预算管理的关注焦点仍是资金分配,对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效率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处于“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的阶段。因此,绩效预算的产生和应用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绩效预算的应用对预算管理精细化的要求起到推动和辅助作用。“从投入预算到产出预算继而过渡到绩效预算,意味着信息量的增加和信息类型发生了变化。绩效预算是在投入、产出和绩效之间建立联系的需要,绩效预算管理往往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内部信息化。”绩效预算中所产生和运用的绩效信息丰富了预算决策的依据,可以使得预算相关参与者更好地了解预算支出。因此,对绩效预算中的绩效信息加以系统性研究顺应了预算改革最新的改革趋势。(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1)本研究可以丰富和深化绩效预算理论。绩效预算这一理论主题的产生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国内获得关注也有十几年的时间,对于绩效预算的研究方兴未艾。从研究视角上看,国内外学者已能够运用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对其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学科的特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绩效预算所面临的环境愈加复杂,仅从单一角度进行研究已经不能解决绩效预算所面临的问题,加之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绩效预算的技术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本书立足于公共管理学科,融合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原理,对绩效预算中的绩效信息进行诠释和剖析,找出绩效信息在预算中的体现因素和实现方式,从而拓展绩效预算理论体系。此外,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是由不同的环节和内容组成,在导入绩效评估的方法之后,预算管理如何与政府管理的其他方面相协调、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如何在保证有机有序运转的情况下提升资金的支出效率,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书从宏观入手,在对作用于绩效信息的预算参与主体剖析的基础上,从微观切入,深入分析绩效信息对预算流程中各参与主体的作用方式。以宏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试图为完善绩效预算理论找到一种思路,推动绩效预算的发展。(2)有助于完善绩效管理的理论体系。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绩效评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青睐,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扩充和完善,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其各个理论主题:绩效审计、绩效控制、绩效合同、绩效申诉、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等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对于其理论构建的基石——绩效信息,却没有在研究中引起足够重视。虽然国外对绩效信息的使用和影响因素等已有一些探索,但是,国内似乎还未将绩效信息纳入专门性研究视野。因此,首先需要阐明绩效信息的内涵、指出其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地位,为绩效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铺垫和些许的贡献。2.现实意义(1)绩效预算不是单一的技术革新,而是一项系统性的、涉及范围较广的变革,它涉及参与者的观念、预算管理方式及其制度安排上的改变,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对绩效预算的这些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细致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美国自1993年起酝酿实施绩效预算改革以来,仅引导和准备期就用去5年,期间涉及大量的知识传播、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同样,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将绩效预算进行大范围推广前,需要在某些地区先行试点,摸索实施的条件和技术。目前广东南海、上海浦东和闵行区、河南焦作、浙江温岭、湖北恩施等地已经开始了绩效预算的先行试点。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推进绩效预算的路径也各不相同,例如广东省南海区主要是从项目绩效预算入手,上海浦东新区的特色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而上海闵行区是借鉴美国的PART评估体系,河南焦作则强化了财政部门内部监督体系。不同试点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如果不抓住其成功的本质特征、找出获得成功的原因,那么就无法为后来者提供经验。本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在于,试点城市的做法是在预算过程的不同阶段消除了预算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虽然各地政府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有所区别,但在相似的政治环境下,绩效预算中所需信息的产生方式和载体却具有可比性,因此本研究试图找出绩效信息的产生方式和载体,通过对试点地区成功经验的剖析,将其作为一个参照系,可以使得试点地区了解自身改革着力点所处的位置,较为清晰地看出绩效预算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为其他部分改革的完善提供方向;对于准备实施绩效预算的地区,可以明确改革重点,根据地区所处的环境选择性地选取可行的环节。(2)近年来,公民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和加强,公民期望寻求一种能够获知政府产出的方式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监督权利,政府实施绩效预算这样一种管理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顺应了这样的呼声和要求,它能够增加预算信息和增进预算透明度。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绩效预算仅是预算改革进程中增进预算透明度的方式之一,它具有有限的作用,但从现阶段来说,它无疑是促进预算改革和实现预算监督的一种较好的方式。那么绩效预算能够从哪些方面增加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它是如何消除不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实现各监督主体对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监督的呢?这些都是本书要研究的目标。本书试图通过研究绩效信息揭示不同的预算监督主体对预算资金进行监督的过程,发现和总结绩效信息在丰富预算信息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使绩效预算实践者能够理性地认识绩效预算的功能,运用绩效预算推进财政资金支出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述评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在新公共管理运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绩效预算在发达国家重新兴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OECD国家率先开展了绩效预算改革,实践的发展促进了理论研究上的进步,艾伦·希克、菲利普·乔伊斯(Philip G.Joyce)、艾伦·S.鲁宾(Irene S.Rubin)等学者对绩效预算的理论展开研究。从整体上来看,国外学者重视预算改革过程中的政治要素,但也没有忽视绩效预算所必需的技术要求和手段。

在绩效预算研究的广度上,对绩效预算的主要实施主体的运作机制进行考察,同时强调将预算相关参与主体都纳入到绩效预算的研究对象之中。Shelly Lynne Tomkin从员工的视角剖析了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梳理了OMB近70年的发展变迁,围绕政治与行政、计划与预算、绩效与管理等重大问题,说明不同预算模式下OMB的运作基础,并对OMB内部的职能定位、组织结构、人员组成、业务活动等进行剖析,对原本“内向”的运作进行了公开。凯瑟琳·纽科默、爱德华·詹姆斯认为:“应从更宽广的视角而非狭义的理解来看待绩效预算改革。如果只关注于核心机构——例如将中央预算办公室和立法团体作为成功的晴雨表,可能会错过很多潜在的发展机会。”LuYi认为虽然绩效预算需求是普遍的,但是仍有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获得预算过程中与绩效信息完整性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从政府机构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多数国家采用绩效知晓型预算,其重点在于提升使用绩效信息的管理能力,它是绩效信息向绩效计划转变的要素,且对绩效知晓型预算实践有积极的作用。其他两个对机构绩效评估具有影响的要素是外部绩效环境和测量质量。此外,需要认识到关键的一点:绩效预算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每一个参与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传播的流动方向方面,除了对预算参与主体之间的横向信息传播进行研究之外,也有学者对信息在上下级之间的纵向流动进行了研究。Robert J.Parker,Larissa Kyj构建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上下级之间的纵向信息共享模型。向上的信息共享涉及由下级向上级传播的私人信息,当把工作绩效列入工作成果中时,其路径是通过预算参与和组织承诺。上级向下级的信息交流,是通过对模型中的角色模糊性研究来实现的。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信息共享对于了解绩效对预算参与和组织承诺的作用来说是一个重要参与变量。

在绩效预算研究的深度上,他们对绩效预算的研究一般采取较为细致的考察方式,深入探究绩效信息是如何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管理者如何使用它们等问题。具体来讲,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对绩效信息在绩效预算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探讨。从国外学者对绩效信息在绩效管理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来看,他们普遍认为绩效信息是绩效预算的起点和关键要素,并对绩效信息未来的发展持有乐观态度。Van Dooren 认为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绩效运动是成功还是失败,那么就要首先研究绩效信息的使用。奥巴马总统的首席绩效官员说,绩效管理工作最终的检验方式就在于是否使用了绩效信息。Moynihan和Landuyt将绩效信息的使用看作是组织学习和结构识别的一种元素及预示这些使用的文化变量。Philip G.Joyce对政府预算程序中应用绩效信息的前景作出概括。他认为,预算管理中所增加的绩效评定被用来左右资源分配更像是一种文化,它最初表现为机构层面发展得更好、更有效的绩效信息及用作报道而非预算用途的绩效信息。即使绩效评定仅仅是改变了机构层次管理者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他相信在宏观层面上将会使用绩效信息来分配资源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只是需要假以时日。(2)对绩效信息影响因素的探索。西方学者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绩效预算实践中的参与主体进行问卷调查或对已有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对影响绩效信息的机制进行挖掘。Donald P.Moynihan,Sanjay K.Pandey 通过对地方政府报告中的绩效信息进行研究后发现,公共服务动机、领导的作用、信息的可用性、组织文化和管理的灵活性,能够影响到绩效信息的使用。Askim,Johnsen等通过一些研究发现适当资源的提供与绩效信息使用的关系密切。John B.Gilmour,David E.通过研究OMB的绩效预算倡议(PART)分析了绩效对总统预算建议的影响。在对项目的政治内容施以适当控制的情况下,对2005财年的预算进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从统计学上看,PART分数对OMB内的预算决策具有显著影响。且PART分数对中小项目比大项目更具影响力。Teresa Curristine通过问卷对OECD国家2005年绩效信息进行了调查,研究了OECD国家预算绩效评价的使用和发展。通过分析绩效信息在运用中不同制度的角色和责任、预算实践中主要的趋势等问题后得出,绩效信息获得使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组织中具有强有力的领导力和变革中的政治压力。无独有偶,Andrews Rhys,Boyne George对公共管理中的黑箱模型进行研究后发现,管理能力是服务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黑箱模型假设中管理系统的影响是通过领导力的有效整合实现的。他们利用此假设分析了英国地方政府的绩效同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能力对地方政府绩效有促进作用,领导力能够加强管理系统的有效性。Hossein Nouri,Larissa Kyj运用归因理论及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研究了工作绩效是否会影响预算参与或干预变量。研究结果表明,绩效知识、通过绩效评价和外部线索所获得的信息会影响个人对预算的参与。(3)绩效信息在绩效预算流程中的运用。国外学者对绩效预算进行“解构”,通过对绩效预算流程中某一环节进行剖析或对已有的绩效预算实践进行考察,以此对绩效预算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绩效信息如何在预算管理中使用的问题。Teresa Curristine通过研究发现OECD国家在绩效数据的数量上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在数据质量和相关性上仍存在许多问题。他认为预算绩效评价运用中的问题在于变革的程度和绩效信息是否能够运用于预算决策中。通过对绩效预算的运用方式进行分类后发现多数国家都是在财政部门水平上实施绩效预算,在实践中,绩效预算很少与绩效结果直接相关且仅是运用在某些特定领域。事实上,它可能只适用于某些类型的活动和行业。绩效信息同其他信息一样多被用来形成预算但是不能决定预算分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缺乏将绩效信息融入到预算过程中的方法。Theodore H.Polster认为在公共和非营利性组织中实施绩效考评和在预算过程中使用绩效数据意味着将关于产出和效果的信息融入资金分配决策中,其目标是运用绩效信息来做出关于资源分配的更客观的决策,而提倡在决策中使用绩效信息是源于责任制的要求。Donald P.Moynihan认为绩效信息的目的在于解释,它有时被用来澄清问题,通过对绩效信息的讨论从而对一个问题产生新的想法从而重塑解决方式,绩效信息还能减少不确定性并且可能得到一些比其他方式更可信的解释。虽然绩效预算中仍然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但它至少会被更好的理解。他还认为,预算增量资金受PART影响的期望可能太高了,这种过高的期望将会导致绩效预算的另一种失败。另外,一个对于PART来说更可行的目标是仅仅鼓励政策制定者在考虑资金产出和管理选择时考虑绩效评价的因素。

除此之外,很多学者将目光放在对绩效预算某一环节中绩效信息的使用研究上,现有研究基本涵盖了绩效预算的整个实施过程。在对绩效预算工具的研究方面。Gilmour,Lewis运用布什政府的PART管理评级来检验联邦政府的绩效预算,探究它在形成2004财年总统预算备忘录中的优点和政治角色。研究结果发现PART分数和政治支持能够影响到预算选择。如果将政治成分考虑在内,那么管理对预算决策的影响会减弱。Gloria研究了机构管理者选择绩效评估方法的工具及预算准备中的信息提供。他认为机构员工不能忽视预算中的政治和行为维度。另外,机构管理者和预算人员必须要接受绩效评估工具,只有这样,组织才能够凭借可靠的评测指标来判断预算请求。

Mark K.Hirst讨论了在不同工作情境下绩效目标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工作绩效目标设置的具体性和困难性程度取决于任务的不确定性水平。具体来说,任务不确定性高,设置的绩效目标的有效性就不如任务不确定性低时高。Bernardino Benito,Francisco Bastida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对预算透明度、财政状况与政治投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利用41个样本国家的国际标准建立了包含40个预算特征的预算透明度综合指数,通过对指数的分析发现:国家政府的财政平衡和预算的透明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预算披露的信息越多,政客利用财政赤字实现机会目标的可能性越小。从某种程度上讲,预算报告越透明,就越能激励人们投票。Eeva-Mari Ihantola提出了预算气候的概念及在组织预算中的应用,用它来理解和分析预算行为与人类活动在组织和社会环境中的关系。David T.Otley研究了管理会计系统的有效性,它不仅取决于特定组织和环境中的技术特征,更取决于组织中的参与者如何利用所提供的信息。绩效评价中预算信息使用的不同方法会对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包括管理者的内心状态、态度和感受。常见的情况是会计信息常常被忽视,有时提供信息的人提供虚假信息或伪造信息。为了消除会计系统中的技术失败,组织需要设计良好的系统与预算控制相匹配。2.对国外研究的基本评价

国外对绩效预算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对其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的程度也较为深入。西方学者对于绩效信息在绩效预算中的重要地位达成一致共识,对绩效信息的研究成为绩效预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而且成为绩效预算向纵深研究的切入点。

从绩效预算的研究视角上来看,西方学者对绩效预算的研究对象没有局限于财政部门本身,而是寻求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他们已经意识到绩效预算不是靠财政部门和立法部门所能独立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各种参与主体的合力。因此,他们认为寻求绩效预算发展的出路就在于对各方参与主体的运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此外,在研究预算参与主体的层次上,开始出现较为立体化的研究模式,绩效预算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及某个参与主体内部上下级的互动方式都纳入了研究视野。在理论基础的运用上,都提到了政治因素在绩效预算中的重要影响,除此之外,与绩效预算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另外,部分西方学者开始考虑个体心理对于绩效预算实施的影响,如运用归因理论或研究管理者的内心感受等,更有学者研究文化因素(如预算气候概念)对绩效预算的影响。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的出现拓展了绩效预算的研究领域,增强了其理论解释力。

从绩效预算的研究内容上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趋势就是对绩效预算中绩效信息研究的重视,已有许多学者对绩效信息的目的、重要性、作用等进行了阐释。然而,他们并未对绩效预算中的绩效信息本身做出明晰的界定,虽然现有文献已对绩效信息的影响因素、绩效信息对预算决策的影响、绩效信息的传导方式等问题有较多论述,即使有些文献没有对其专门研究或明确指出绩效信息这个词语,但仍能看出绩效信息思想的渗透。在这种情况下,认为绩效信息的概念是不言自明的想法显然无法更好地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在绩效预算研究视角不断拓宽的背景下,绩效预算中绩效信息的研究边界、产生方式、作用机制、传导过程等问题都需要进行界定和明晰。

从绩效预算的研究方法上看,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对微观领域的重视。较少的探讨绩效预算的实施框架、理论体系等宏大问题,而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研究,这里面既有国别研究,如对不同国家之间绩效信息运用于预算决策程度的对比;也有案例研究,如通过对地方绩效预算实践具体事例的描述,继而提炼出相应理论。对微观研究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绩效预算已获得广泛应用且发展较为成熟,这就促使了学者们从理论上进行反思。二是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广泛应用统计手段对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数据、设计指标等进行分析继而得出结论,相关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构方程等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原有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并能够主动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深化和丰富理论研究。(二)国内研究述评1.国内研究现状(1)对于绩效预算的一般性研究。国内对于绩效预算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山西财经学院学报刊载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绩效预算制度》一文,是可以找到的最早提出在政府部门运用绩效预算方法的文章。此后的几年中,陆续有文章对绩效预算进行初步介绍,但数量不多。从2004年开始,随着项目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开展,对于绩效预算的研究开始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最初研究的重点是对绩效预算的含义、基本特征、适用条件等基本理论进行探讨,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骏、白景明、余小平、马国贤等学者。马骏首先对新绩效预算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新绩效预算改革一是能够实现目标和总额上的集中控制;二是手段分权,在政策制定者决定了大致的支出方向和支出总额后,管理者可以像企业家那样灵活地、创造地根据环境的变化使用资金;三是对结果负责,政策制定者希望他们所选择的项目能够有效率的完成,预期的结果能够实现。”在对一些基础问题进行探索之后,绩效预算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在研究成果的数量上有很大提升,而且研究角度多样化、研究程度不断深入,之后随着绩效预算试点的开展,研究范围不断拓宽。根据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们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绩效预算进行探讨:

从研究视角上来看,一些学者采取了整体的研究视角,对绩效预算理论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例如,邓毅以绩效预算制度作为研究主题,运用公共选择理论、X效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结合我国特殊的政治、文化、预算制度等背景来分析绩效预算所面临的挑战、改革要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方向。孔志峰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理性预算理论、增长预期理论和角色理论结合生产函数模型、成本和工作量的测算模型对绩效预算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中国绩效预算框架体系,他认为绩效预算应当包括绩效核算体系、绩效指标体系、绩效标准体系、绩效方法体制、绩效预算编制体系、绩效审计体系和绩效奖惩体系等。游祥斌对不同视角下的预算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包括控制导向的预算模式、管理导向的预算模式及政策导向的预算模式,认为我国正在推动的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预算体制改革,属于以“总额控制及配置效率”为特征的预算模式,具有“控制导向”的色彩,提出中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预算制度改革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在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同时,日益强调公共预算的“绩效化”。王进杰将预算放在宽泛的政府绩效管理环境中,将宪政理论、政治博弈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引入到预算管理过程中,将我国绩效预算改革路径和步骤设计为四个阶段:条目预算阶段、项目预算阶段、产出预算阶段和结果预算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和我国预算管理现状为我国绩效预算编制、绩效预算执行、绩效预算评价、绩效预算会计等改革分别设计了改革路径和步骤。

另外一些学者则选取某一类型或者绩效预算的某一部分对其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于部门绩效预算的研究。如孙克竞的研究指出:“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框架是以公共部门‘理性人’和制度契约假设为理论研究前提,突出组织实施系统构建、部门预算分析员设置、绩效信息审计约束等制度体系创新,同时配合以必要的技术手段,使政府部门能够在科学的制度保障下,在产出、效率、结果和生产率四种不同层次绩效评定间进行理性选择,并最终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提高支出绩效水平为根本目标的现代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管理模式奠定基础。”第二是对项目绩效预算的研究。如刘群、邱锦异认为“项目绩效预算可以分为申报绩效预算、实施绩效评价和应用绩效信息三个实施阶段。但基于项目层面的绩效预算的实施存在着缺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不足之处也是项目绩效预算发展的方向,一是绩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有效的应用;二是注重绩效评价的量化技术研究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完善;三是向单位绩效预算和部门绩效预算过渡发展,以更广泛的视角看待项目的绩效”。第三是对于特定领域的绩效预算,较多的是对与政府管理方式较为接近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高校等进行研究。如余满均、王丽萍“对非营利组织绩效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预算的编制与审批、预算的执行与决算、预算的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将绩效考评贯穿于整个预算管理过程”。张雪芹指出“高校专项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在高校发展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存在着大量的专项结余、甚至是净结余现象”。其原因在于“政府与高校之间潜存的委托—代理关系,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政府和高校在信息掌握和追求目标利益上的不一致,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高校专项资金预算管理领域”。朱红认为“传统的绩效预算强调预算支出所导致的产出,新绩效预算则关注支出的最终结果。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应以目标管理和部门预算为支柱,以畅通的信息传导与反馈渠道为保障,以协调发展的内生制度与外生制度为条件,构建效益分析框架和绩效预算管理的运行模式”。

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除了对绩效预算的理论体系进行探讨之外,一些学者采用庖丁解牛的方法,对绩效预算的技术性操作机制进行研究。第一是对绩效预算的核心——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如白文杰在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与绩效预算的关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绩效预算得以实施的主要工具和载体,而绩效预算又进一步为改善政府管理提供新视角——基于投入产出角度来观察政府绩效、政府职能履行等情况。”杨琪认为“绩效评价是一种绩效评判行为,绩效预算是一种预算管理模式,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第二是对实现绩效预算的相关预算技术进行研究。如阳迅、陈靓在分析传统预算的特点及与收付实现制确认基础的适应性之后,探讨了绩效预算导入后会计确认基础改变的必要性,其必要性之一就在于收付实现制让会计能够“通过提供完整的绩效信息和财务信息反映受托责任的真实履行情况”。叶风华、刘用铨认为推行新绩效预算至少需要四项技术支持:“(1)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2)全面的政府资产管理系统;(3)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成本会计系统;(4)强化的问责机制。”第三是决定绩效预算成败的绩效评估技术的研究。如游祥斌对绩效预算战略规划进行分析后认为“传统控制导向的预算制度由于缺乏战略视角而陷于支离破碎,绩效预算制度通过引入战略规划因素,将政策、规划和预算有机地结合起来”。郝书辰、王进杰对绩效预算执行控制模式进行了研究,分别对绩效预算的三种控制模式——外部控制、内部控制和管理责任的特点、种类和类型进行了分析,提出绩效预算“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控制形式和类型对实现预算绩效是十分必要的”。绩效预算的最后一部分研究内容是对绩效预算试点经验的分析和总结。这其中,包括对国内试点经验的分析。如白景明、赵新国等探索了广东省南海区绩效预算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动力,阐述了南海绩效预算在绩效目标设定、绩效指标选择和绩效控制系统构建方面如何克服西方在绩效预算中遇到的理论难题,以及如何在实践中通过探索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绩效预算模式。过剑飞对上海浦东新区实行的绩效预算改革进行了总结,详细描述了浦东新区在民生、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财政部预算司总结了近年来绩效考评的试点经验,对国家海洋局、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等中央部门及广东省、湖北省、北京市等地方财政部门绩效考评试点的情况进行介绍,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在绩效考评程序上,绩效目标和指标的制定具有事后特征、缺乏绩效目标、没有摆脱财务考评或者竣工验收的影子等问题。

再就是对国外绩效预算实践和理论成果的介绍。较有代表性的有,朱春奎介绍了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编制程序、《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总统管理议程》、政府会计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等美国联邦政府的经验,并对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牛美丽、马骏对新西兰绩效预算改革的原因、进程、措施等做了全面的介绍,其中,对新西兰为改进结果信息质量而推行的“政策建议过程制度”进行了描述。王晓明、谭静总结了新加坡绩效预算的特点:高度法制化的预算编制过程、权责统一的部门“一本帐”式预算体系、预算硬约束与部门执行自主性有机结合的监督机制、严格的国库集中收付与核算制度、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和稳健的财政盈余增值机制。赵永全介绍了瑞典正在进行的绩效预算改革的相关措施: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制度,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采用新的评估技术等。万新对爱沙尼亚的绩效预算探索过程进行了评述,通过八年来爱沙尼亚实施绩效预算的历程,指出其不足之处,如“不同的预算文件(中期目标框架、预算提案和年度预算报告)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且这些形式互不兼容;预算分类与会计科目表不匹配;保守的战略策划技巧(有时是故意不传达准确的绩效信息)导致目标设置含糊不清并产生误导;绩效管理和绩效预算并未完全在每个机构或每一进程中贯彻实施等问题”。吕昕阳研究了英国的绩效预算改革,提出成果管理、支出和成本管理、绩效信息管理、绩效评估充分体现了结果为本、公共利益导向、公共服务市场化等理念,对中国的绩效预算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陈工对英美澳新等国家的绩效预算实践进行总结,认为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增强财政透明度、公开绩效预算信息,改进政府会计和预算的基础,提高预算的灵活性,增加预算的确定性和强化支出机构的责任和压力。另外,财政部预算司的网站对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OECD国家,还有墨西哥、泰国等国实施绩效预算的历程及做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系统地了解这些国家绩效预算的现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除了在整体上对国外实施绩效预算的特征进行总结之外,还有学者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对国内外绩效预算的实施背景和条件进行比较,如乔彬彬在对国内外绩效预算的实施环境和实施目标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市场化程度和财政公共化程度的差异、政府再造与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差异,据此提出改善我国民主法制环境,探讨绩效预算需要的其他公共财政改革条件,继而寻求绩效优化部门预算、改进现有预算管理的政策建议。(2)对于绩效信息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于绩效信息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就出现的少量文章来看,其研究方向多集中于四个方面。

第一,是对政府绩效信息本身的一般性研究,对绩效信息的作用、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对于绩效信息的作用方面,卓越、赵蕾认为“有效的绩效信息是政府绩效管理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它能够减少政策制定的不确定性,增强公共政策的理性和科学成分,从而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和政治追求;它可以加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增强政府的公信力,间接提升政府的管理绩效”。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对绩效信息的重要性基本达成一致看法:即“全面、真实的绩效信息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绩效评价和绩效预算的现实基础”。

第二,是关于绩效信息的获取和使用问题。朱国玮认为“绩效指标的选择和规范性、程序化的信息收集方式决定了政府绩效信息获取的质量”;胡春萍、孟凡蓉运用德尔菲法,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绩效信息来源的现实使用状况”进行了研究,为绩效信息的获取、使用方式提供了现实依据;盛明科、杨玉兰则介绍了“西方国家在绩效信息公众获取权利保障、绩效信息资源深度共享、绩效信息资源开发市场化等法制保障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第三,是对于绩效信息质量的探讨。张创新、芦刚总结了绩效信息失真的原因,他们认为“绩效信息失真,不仅存在着人为主观性因素,也存在着组织、制度等客观方面的因素”;毕鹏志“构建了绩效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博弈模型”,对绩效信息失真进行了研究;而程新生、李海萍则对此问题采取了设计多智能体仿真模型的方式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魏四新、郭立宏“分析了在晋升竞争的环境下地方政府虚报绩效信息动因”。由此可以看出,现有文献运用不同理论对绩效信息失真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研究当中考虑环境因素对于绩效信息质量的影响,呈现出系统性的特征。

第四,是将绩效信息与绩效预算进行结合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却并不多见,目前对两者结合研究的只有马洪范,他从信息的视角诠释了政府绩效预算管理的内容与特征,并且提炼和概括出信息理论的分析框架,根据美英等国的实践经验,揭示出信息与绩效之间的互动关系:绩效指标的科学选取与合理运用、信息公开与透明、激励与约束并举、预算管理信息化,进而从信息的视角对中国政府预算进行了剖析。他的研究为从绩效信息视角下探讨绩效预算问题提供了可行性和研究范例,他从信息论出发,虽然其中暗含了绩效信息的要素,但是他并未对“绩效信息”进行界定,仅是从一般信息论的视角对绩效预算进行了研究。2.对国内研究的基本评价

综述以上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我国对政府绩效预算的关注和研究,呈现多样化发展的局面。一是注重绩效预算理论体系的构建,融合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绩效预算进行分析,并利用既有的理论,对绩效预算的基本特征、类型进行总结,提出绩效预算的发展模式、发展阶段、框架体系等,这是对绩效预算理论的拓展和深化。二是目前的研究对绩效预算对于政府管理的重要意义已达成共识,它能够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预算管理的发展方向。三是对于绩效预算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而是扩大到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与政府部门管理方式类似的组织,这些研究成果也为政府绩效预算研究提供了例证和借鉴。四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相结合,逐步探索中国模式的绩效预算。五是系统性地对国外已实行绩效预算国家的发展历程及做法进行了介绍,且范围较为宽泛,不仅有实施绩效预算比较成熟的国家,而且有同样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不仅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经验,它们出现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方面。

然而,从研究的视角来看,更多的文献较侧重于从各种理论出发,对绩效预算体系进行研究,而从特定的视角去窥视绩效预算的文献并不多。即使游祥斌从信息的角度对绩效预算进行了阐述,但是它从内容上来讲同其他文献类似,都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并没有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对绩效预算进行细致的考察。比如,正在进行的部门预算改革作为实施绩效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看,它是如何促进绩效预算实施的呢?两者是怎样进行衔接的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得以深入的方向。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现有研究对绩效预算各个环节的考察均有涉猎,多采取“各个击破”、分别研究的方式。我们对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的作用、以绩效信息结果分配预算资金、绩效评价所需的相关技术、绩效预算流程等基本问题已能达成共识,但是对于预算参与主体之间的作用和相互联系、预算信息如何在绩效预算中发挥作用等问题却甚少研究,只关注于部分的研究,而忽视了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对绩效信息与预算管理从总体上进行结合的机理及复杂性缺少认识。目前存在的这些研究上的薄弱的环节为本研究的内容提供了很多启发。

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研究多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从理论出发,擅长逻辑推演,而较少运用定量的方式印证其逻辑结论。这些不足提醒接下来的研究不仅要对现有研究进行深化,更要对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证实,才能更好地检验其可行性。

三、核心概念界定

“概念是人认识思维活动结果的一种体现,以语言词语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承载人认识思维信息的载体。”因此在研究开始之前,需要对绩效预算和绩效的涵义做出界定。(一)绩效信息

虽然绩效信息在国外已有较多的研究,但甚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从目前少量的绩效信息的定义来看,大多数学者将绩效信息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例如,英国审计署在绩效审计报告中指出:“绩效信息包括一系列的定量数据和统计结果,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绩效信息被用于监控和管理绩效。”南非财政部从绩效信息的内容对其进行定义(如图导-1所示),他们认为绩效信息包含五个过程,即输入、行动、产出、结果、影响。

国内学者卓越认为“绩效信息是对政府绩效的特征及其运动变化状态的反映和表述”。张创新认为政府绩效评估信息是指“在进行绩效评估的过程中收集、处理、储存和传递的所有绩效信息。具体包括政府及各部门的工作计划与方案、工作记录、物质投入与消耗、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实际取得的工作结果与社会效果、公众意见与调查数据等”。朱国玮将绩效信息定义为“泛指政府在进行绩效评估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发布、使用、存储和清理的所有信息”。图导-1 绩效信息的概念

根据以上对绩效、信息及部分学者对绩效信息的定义,本书对绩效信息的概念界定如下:绩效信息的完整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绩效信息是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利用绩效评估工具而产生的反映被评估对象活动特征的信息。第二,绩效信息是管理活动中的多方主体为了产出包含绩效内容的信息而发生主体之间或主体与外界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加工、传播、运用的所有信息。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绩效信息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它在管理活动中的不同阶段的表现方式不同,承载的内容不同,对管理活动中主体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二)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理念早在1907年纽约城市研究局“改进管理控制计划”的报告中就已提出,如前文所述,其发展过程历经规划—项目预算、目标管理预算、零基预算到如今的新绩效预算,经过一系列的发展,绩效预算的内涵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争论,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将绩效预算看作是预算管理的辅助技术方法。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对绩效预算给出以下定义:“绩效预算是这样一种预算管理制度,它要求预算单位请求拨款时须明确阐述:所要达到的某种合意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拟定的支出计划需要花费多少;用哪些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或工作完成情况)。”珍妮特·M.凯丽(Janet M.Kelly)认为绩效预算是强调绩效管理的预算编制和采用过程,它允许资源分配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以服务提供的效率和有效性为基础。乔伊斯认为,采用基于绩效的预算(Performance-based Budget)可以保证在分配政府的资源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考虑效果。这些学者认为绩效预算是一种协助预算编制者决定预算目的与分配金额的分析工具,在预算中起辅助分析的作用。

学者Brizius认为“绩效预算是根据达到的可计量结果来进行资源分配的过程”。Schick将绩效预算宽泛地定义为“任何一种表达‘特定政府机构用所得到的拨款做了哪些事情或希望做哪些事’等信息的预算”,严格定义为“明确地将每一项资源的增加与产出或其他成效的增长相联系的预算”。这些学者把资源增量与绩效增量相挂钩,在这种情况下,绩效预算是一种决策规则,即绩效信息决定预算决策。

第二种观点是将绩效预算看作是对预算管理全过程的革新。卡森(Cothran)将绩效预算定义为“控制支出、利润分享及各种不同措施的一种预算制度”。它不同于传统预算的决策者整合各部门所提供的需求,而是对支出设限,其预算程序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编制,并非传统的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方式;且透过分权奖励的方式,给予专案管理者最大的自主权以使资源作最佳分配,并对预算执行结果负责。卓越认为“绩效预算的核心和主要议题在于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绩效预算实施的主要依托工具,而绩效预算又为绩效评估提供新的视角——基于成本因素来观察行政绩效。绩效预算以后果为导向,注重预算制定前的预期效果分析、执行中的过程分析、预算结束后的实效对比,通过严密的绩效指标、评估体系和定量分析方法衡量预算实际效果”。

本书认为绩效预算是技术要素和管理改革的结合体。从技术层面来说,绩效预算运用了绩效评估的工具和方法,通过对产出效果的科学测评,从而增加预算在编制和决策中的科学性;从管理层面来说,绩效预算是对预算管理流程的再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在原有的预算管理基础之上增加了绩效目标这一环节,即财政资金支出以绩效为导向,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则需要预算流程的变革,即预算编制时注重预测分析、执行中注重过程的反馈、决算中注重效果的对比;二是绩效预算改变了原来预算过程的顺序的进行方式,成为一个动态的、实时反馈的过程,通过反馈和修正的方式进行自我更新。

四、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由阐述清晰明确的规则、步骤和过程组成的体系。它是形成新的思想和理论所必备的前提,具体到公共管理领域中,吴建南教授将其比喻为“公共管理探索y=f(x)世界的求解工具”。因此,运用何种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而在学术界,并存着两大方法论主题,即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在方法阐述、研究的客观性及操作程序上更加规范化,而规范研究擅长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整合。因此,本书根据研究需要,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一)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分析以前首先确定某种准则,再依据准则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处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不符合,其偏离的程度如何,如何调整等等。本书首先对绩效信息做出界定,分析绩效信息的基本特征,从而为探索绩效信息的影响因素确立基本准则和“标杆”。此外,在探索出绩效信息的影响因素之后,对这些因素影响绩效信息质量的程度进行测量,从而为改进绩效信息质量提供依据。

文献分析方法。“文献是指包含有我们要加以研究的对象的信息的各种载体。而利用文献资料间接考察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就称为文献研究。”本书的研究对象为绩效预算中的绩效信息,而文献大多并不直接对其探讨,因此需要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剥离出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借鉴相关理论,构建出绩效预算中绩效信息的研究脉络。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又称类比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首先,本书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绩效信息和绩效预算的涵义进行了阐释,分析了绩效信息、绩效预算中不同界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其次,通过对预算管理过程与绩效预算过程的比较,发现预算管理与绩效预算之间的传承与革新,得出绩效信息的作用方式及功能;最后,对支持绩效预算的相关技术性因素进行了国内外的比较,得出我国改进绩效信息质量的方法和发展方向。

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它是以过去为中心的探究,它通过对已存在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运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绩效预算这个名词早已有之,但近几十年获得普遍关注和广泛发展说明它能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此,本书的研究起点即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绩效预算,使得大家对它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好地把握研究重点继而展开研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