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优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0 05:56:43

点击下载

作者:苏红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逆风优雅

逆风优雅试读:

推荐序

黄渤

我和苏红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有一种说法,长得好的人往往路也会走得比较顺。不过,这一点在我们两个人身上都没能应验。她呢,也没因为自己出众的外形在人生路上占到过多少便宜。这说明时代在进步,看脸的时代在乎的是皮儿好看,但现在,馅儿也得做好了。

我俩小时候都不是太听话的小孩,她想搞文艺,我想当歌手。为这事儿我到处去唱歌,和父母斗智斗勇,四处赶场。她要去应对该应对的,也曾因不擅长应对一些场面被领导严厉地责骂。据她说,那时的她只能站在一旁看着别人谈笑风生。如今,岁月在我脸上百般雕刻,对她来说却只轻抚了一下就走了,似乎没留下任何痕迹。但她早已拥有了得体优雅、应对一切的能力。

看完苏红的新书,我还发现了些有意思的地方。

苏红说,眼下不再是一定要什么都准备好再出发的时代。有时候太看重准备,就会担心准备不足,再慢慢演变成犹豫不决,反倒可能错过一些良机。

这是苏红的新经验,她总能在这个快时代里保持最快的速度更新自己。

苏红不愿意在自己安全的范围里待着不出来,她常常会给自己找点不舒服:从做主持人转型做杂志,从传统媒体转战到自媒体,从为明星打造红毯形象到打造自我的多面造型……不去等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去做,而是不断地挑战自己的不可能,她在一直强势而坚定地突破自己,似乎总在和一个自己所不了解的自己较量。

苏红是新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新并不会带给身边人压力。

在聚会上,经常会有些第一批知道一些新词的人,各种新词儿在他们舌尖上跳跃,令在座的其他人瞬间失去语言能力。但苏红往往不说,其实却更清楚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在大部分人还仅仅只是“聊”的时候,她早早地就着手去“做”了。

这正是她低调却又与众不同的高调。

顺风从容,逆风优雅。苏红是一个有着自己内心节奏的人,她做到了太多别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

她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大家往后看吧,好戏刚刚开场。

你的力量,由你走过的路决定

让自己充满想象力

小时候,老师在课堂上问我们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有的同学说要当科学家,有的说要当警察,而我说的是“想当模特”。对于那个年代的老师而言,这显然不是标准答案。她对我循循善诱:“苏红啊,当医生救死扶伤好不好?”我反问她:“模特把漂亮的衣服展示给大家不好吗?”时至今日,我依旧记得她向我投来的失望目光和同学们的哄笑,我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将我包裹,心里说不出是委屈还是茫然。彼时,老师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她的表情完全否认了我成为一个模特的可能。那天放学后,我躲在家里难过了好久。

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你要做个品学兼优的孩子,长大了出人头地”。像是工厂的流水线一样,大人们以言传身教为模具,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相似的孩子。但我的父母没为我设限,也不过多地约束我,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对我循循善诱,教育我要知书达理、善良、得体。

我不是故事书里那种“别人家的孩子”,我不够出类拔萃,仅仅顺应自己的天性,活得沉静而内敛,是一个喜欢窝在家里、内向的小姑娘。亲戚们经常逗我说:“苏红这孩子啊,要跟在她父母身边过一辈子喽。”即使如此,父母还是倾尽十二分的耐性,让我自自然然地成长。

考大学那年,我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而且一举录取。那时的我依然不爱说话,不善于和陌生人接触,自理能力也不强。不过在青岛话剧团做过小演员的我,对艺术有很深的执念,根本没考虑过,一个人在北京是否能适应。我父母言传身教给我的是“不要预支未来的烦恼”,他们听说我要独自一人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只是默默地帮我收拾行李,鼓励我:“既然选择了,就不要退缩。”

我从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也很少遇事退缩,这样的乐观也得益于一直以来家庭的滋养。即使我无法自己照料生活,父母也不会苛责我,让我觉得很安心。内心没有挂碍,眼前就看不见障碍,前方便展现出无限的可能。

感恩我的父母,他们给予我最好的礼物,除了把我带到世上,还赐予我对未来的想象力。他们从没灌输给我应该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思想。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就像是把水放到自我想象的容器里,限制孩子自身的形状,哪怕家长的想象是最大、最完美的容器,孩子的内心依然不自由。而我没有形状,径直沿着溪流奔腾入海。

考进北师大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经朋友介绍去面试了一个电视台的主持人。在那以前,我从没想过做主持人,更别说以北师大在读生的身份去和播音专业院校的学生争名额。我根本不抱希望,本着凑数的原则去试了个镜,偏偏歪打正着,编导还真看上了我这个带着点青岛口音的非专业生。

虽说从没想过要当主持人,我心里忐忑不安,担心自己的专业水平太差,但是转念一想,要是错过了这次机会,也许这辈子都没法去体验了!说出来你们别笑我,当时让我去凑数的小编导是我的老乡,说好帮她个忙,晚上她请我吃大餐。但这样的无心插柳却让我幸运地被选上了。

所以,每个人都要给自己一次把握命运的机会。要不是这次机会,我大概永远也不会知道不善言辞的我,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甚至有时候面对镜头是那么兴奋和自信。

被选上仅仅是一个开始,生活随后给了我新的考验。

因为没有主持人资格证,我几乎是被“冷藏”的,从前的节目不能做了,新安排去的另外一个频道又是个卧虎藏龙之地,在那些真正的精英主持人面前,我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不专业:咬字没人家清楚、思维没人家敏捷,又没人家能说会道。我的信心“溃不成军”,每天录影前越是拼命背稿子越是记不住,越想好好表现越出纰漏。慢慢地,就算摄影大哥只是漫不经心地抱怨一句“个子这么高,还得重新调器材”,我都玻璃心碎一地。

那一次,我几乎丢盔弃甲,觉得自己不专业,比不上别人。这种心理暗示就像是对自己施了咒语,我的表现越来越差劲。即使私下花上很多时间去背台本,依旧会在录制时出现一些小问题。“看,你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不行。”我对自己失望了,我感受到了专业与非专业的差距,不是可以迅速赶超的。我找不到方向了,仿佛扎进了一张蜘蛛网,越想努力挣扎,就越无能为力。

后来,在编导的介绍下,我离开电视台去了一家私营的电视制作公司。那儿没有多少科班生,我一下成了那儿最专业的主持人。形势逆转,从前的信心全回来了,我每天都被人夸奖说:“不愧是电视台出来的主持人!”工作也越干越上手——不过,那次工作体验最终以被老板卷走工资悲惨收场,可我心里还是有一点庆幸:幸亏我来了这里,重新挖掘了自己的潜能。

人对自己的预期就像是施予自身的魔法。不约束自我,就有勇气面对各种未知的可能,可一旦对自己下了定义,就没法突破自我的极限了。

离开那家制作公司之后,我一直希望能继续做台前的工作,一边打着零工,一边寻找电视台主持人的工作——在我心里,我对自己的设定仍然是睿智、自信的主持人的工作。我曾为一本杂志拍过大片,就在这时,那个杂志社的一位领导忽然找上门,问我有没有兴趣从事时尚行业。一直梦想在电视行业的我对时尚一无所知,不但没回应这位领导的邀约,反而把自己在主持中遇到的困惑向他全部倾诉了出来。杂志社的领导很有耐心,他像老友一样安静地听我抱怨完,然后缓缓回道:“不主持节目也没什么可惜,主持只是一小方天地,可时尚杂志的舞台很大,它会让你的眼界更宽广。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对啊,未来的路长得不见尽头,我为什么要觉得自己只能走一条路呢?就像当初无心插柳当上了主持人那样,我决定这次也不给自己设限,放胆去试。我不怕归零,反正在时尚这条陌生的路上,一切经历又将是新的收获,我告诉自己:“出发吧,苏红!做,就要做出自己的骄傲,决不再做逃兵。”

带着这样的决心入了行,我才发现自己还能做时尚界开疆辟土的人。我把一本知名度不高的杂志打造成国内权威大刊,引领了国内电影节明星红毯的风潮,还一手打造了优雅盛典……我才知道一切皆有可能。而最初驱使我去尝试的,并非我对时尚行业的期许,反而是抱持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平常心,最后才拥有那么多可能。

现在的我,冷眼旁观这段职业生涯,我发现高低起伏是回避不了的,担忧与恐惧其实也解决不了任何现实中的问题,唯有持续不断的行动才会真正给人带来力量。

有很多年轻人问我,怎样克服“改变自己”的过程中产生的畏难情绪?怎样才能做到从容自若?我的回答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要想拥有大气的风貌,就要从心底对未知的一切改变认知,要充满好奇与期待。别急着说“不”,别急着说“好”,先投入,再感觉。《阿甘正传》中,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其实,人生更像一条河,你一味追求安全感,沿着这条河修建水库,你对水库加固堤坝、增设水闸,哪怕这水库再壮阔,它的容量终究有极限,但若你顺其自然,就让它朝着未知的前方奔淌,那前方可能是瀑布深潭,也可能是无限风光。

山有高低,人有起落

《世界癫狂,我心优雅》出版以后,许多人都说:“苏红,你可真走运!”我确实在书里写了许多风光的故事:学生时代就被选入电视台做主持人,对时尚一无所知却误打误撞进了《时装》杂志,刚结束时尚圈里众星捧月的日子就做起了电视屏幕上的“女神”,甚至人生第一次签到的广告都是别人望尘莫及的顶级大牌。只不过,当初写作的时候受篇幅限制,大多讲了一些风光的故事。

于是,在别人眼中,苏红屡屡被幸运之神眷顾,她的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巅峰,永远春风得意——可是你见过只有顶峰的山吗?山,必定有高有低;人,必然有起有落。只是,我走进大众视线时恰好都站在山巅,当我跌进谷底时根本没人看得见。

很少有人记得那个小小的主持人苏红,因为在人才济济的电视台,每个人都有他的光芒;也没人记得《时装》市场部的新人苏红,因为我没交出漂亮的业绩单。每个人都忙着当自己人生的主角,你要拼尽气力,才可能在别人的人生里留下一笔。杂志社第一次有人对我另眼相看,是我一次性拿下四个国际大牌广告订单的时候。整个杂志社都轰动了,他们都盯着我这个小小的新人,舌挢不下。可随后的一个月里,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苏红,你太幸运了”,让他们这样轻描淡写地说着,我差点以为和国际大品牌的合同是我在上海旅行时一弯腰捡来的呢。

这世上哪有无缘无故的幸运呀,还不是自己埋下的伏笔终于引出了结局。

初到《时装》时,我心里很慌,这儿的每个人都行色匆匆,连走路都带着风,没人会停下来教一个新人什么叫时尚、什么是大牌。我想问又不敢多问,只能自己掏钱买竞品来看,把别家刊登的广告一页一页撕下来收藏好——要知道那时候我的底薪少得可怜,每个月我大概要自费买10本不同的杂志,每撕一页其实心里都有些不舍,但当我把所有撕下来的广告页贴满整个墙面的时候,我更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当时,我听说上海有个恒隆广场,聚集了在中国能见到的所有奢侈品品牌,立马向公司申请出差。我骨子里是个极其不爱出门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宅女,但我也是个极其专注的人,只要确定了目标,就会不顾一切去实现。别说去趟上海了,就是坐火箭上天我也乐意。那时,公司财政特别吃紧,批下来的出差补助只够我坐火车,住80元一晚的旅馆——那家旅馆的招牌倒是很豪华,写着“×××大酒店”。我就在这个寒酸的“大酒店”里住了下来,隔着窗口望着不远处灯火辉煌的恒隆广场。火车抵达上海时天色已晚,我来不及去华灯初上的外滩凑热闹,放下行李就开始整理各个奢侈品品牌的资料。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换上特意准备的职业套装,对着镜子照了一遍又一遍,确认自己的穿戴不失礼节,才向恒隆广场出发。谁料想刚走到Dior的前台,就吃了个闭门羹。“我们不招待没有预约的客人。”打扮精致的接待小姐客气地把我拒之门外。

怎么还得预约啊?我一下傻眼了,脑海里不停地在琢磨接下来该怎么办。“请您预约了再来吧。”接待小姐的措辞很礼貌,但我还是瞥见她在话音落下时的白眼。

她这个白眼是在嘲笑我竟然连预约都不知道吗,还是觉得我衣着不够华丽引不起她的重视?或者是怪我来得太突然打扰了她的工作安排?这个场面实在太尴尬了,我抱着资料愣在原地,她从前台的座位上不时向我投来轻蔑的目光。至今,我都能记起那位接待小姐当天戴着一枚天鹅形状的胸针,随着她的动作不时地闪来闪去,像她的白眼一样刺眼。

要是换了别人,遭遇这样的冷言冷语,可能就狼狈得再不敢登门造访了,但我是谁呀?我可是早已在心中对自己立下军令状的人,没有突破决不回去!况且,要细数我人生里遇到过的尴尬事,这件可还排不到前头。才一个白眼而已嘛,我还经历过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破口大骂呢!

那次是我刚调到另一档文化节目,部门主任带着我出席一个投资商的饭局。我还记得那顿饭是在一家挺高级的餐厅,当时的桌子并不是现在这样的玻璃转盘,而是老式木质的,一转起来整张桌子都跟着颤。我是那场饭局上唯一的女孩,自然受到大家的关注。大家一边聊天,一边端出酒。我不胜酒力,自然也就没有回敬。领导有些尴尬,对我小声说,敬别人一杯酒是一种表示感谢的心意。我左思右想,喝杯酒又不会死,盘算着先躲到洗手间去做做思想建设,回来就“浮一大白”——可没想到就在我起身要去洗手间时,不小心撞了一下桌沿,这张老式木头桌子就整个儿颤了一下,把酒洒了一桌。

惨了!

我刚想解释,主任就劈头盖脸地骂起来:“苏红!你脾气挺大啊!”

几乎所有正吃饭的人都停下筷子望向我们,我甚至能感受到空气里他们目光转过来时“唰”的一声。我毕竟还是个没毕业的大学生,脸皮薄得很,哪里经历过这场面?被人一骂脑子里立刻一片空白。我想为自己辩解,可是光张嘴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我心里五味杂陈,投资方的老板解围说:“这主持人真是开不起玩笑,是得多练才行。”

主任没再理我,而是打电话叫另外一个同事来救场。桌上几个投资人也继续聊着事业,谈笑风生,就好像他们旁边并没有戳着我这个1.74米的电线杆子。我留也不是,走也不是,坐下来接着吃就更不是回事儿了!

这时候,主任又冲我吼了一句:“明天还要录节目,你先回去吧!”

他这一吼,我反倒像得了圣旨似的赶紧抓起包逃了出去。冲出饭店,外面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我既害怕,又委屈,蹲在门口大哭了一场。

没想到那次极其狼狈的经历,倒培养了我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次我非但没被接待小姐的白眼吓跑,反而硬着头皮预约了第二天的会面。

那个接待小姐不会知道我曾做过主持人,更不会知道那时我挨过多少白眼、受过多少委屈。人的自尊一旦低到尘埃里,要么被这尘埃埋葬,要么就能在尘埃里开出花来。我克服了一个女孩的矜持、骄傲,努力消化掉别人的失礼给我造成的尴尬,一步步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之后的事情就顺利了很多:第二天,我按约定的时间来到Dior的前台,他们的负责人却在开会,我在前台一连等了几个小时,终于争取到了会面的机会。在那短短的会面时间里,负责人被我的坚持和真诚打动了,给了我入行以来的第一笔单子。

听过这个故事,你或许不会再说苏红只有幸运了。攀过多高的山巅,就跌过多深的谷底。世事有因必有果,此刻所收获的果,不就是用从前的付出种出来的吗?年轻人要相信,这世上的路曲曲折折,低谷尽头会连着山峰,只有闯过去,才能看到更开阔的所在。

没有不能相处的人

一个做HR的朋友说她面试时遇到一个小男孩,简历非常漂亮,唯一的问题是一年里跳了四次槽。问及原因,说是之前公司里总有难搞的同事,不好相处。朋友为这个小男孩感到惋惜,当然不是惋惜他总遇到奇葩,而是可惜他不懂得与人共事之道,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机会。

一家公司少则十余人,多则上千人,谁也不敢保证个个都与自己合得来,难免有人自视甚高、恃才傲物,也有人搬弄是非、负能量满满。但是,选择进入一家公司的初衷不是去认识几个让人高兴的同事、广交朋友,而是看中这家公司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提升空间,或是有值得为之付出的企业文化。

我第一份工作是做主持人。对于普通人而言,那是一份多么有光环和荣耀的工作!从前出现在电视上的人忽然成了我身边的同事,作为一个新人,我一点儿也不觉得谁难以相处。回头想想,大抵是因为人家忙得没空和我相处吧。没有老员工故意刁难新人,也没有争功劳、抢业绩,电视剧里的狗血桥段一个也没在我身上应验。和我年龄相仿的新晋主持人发现和我不是校友之后,共同话题少了许多;资深的前辈们每次打照面也都是匆匆点个头,他们不是忙着对稿就是忙着背稿。我与工作中的同事连共同的话题都没有,慢慢地,我才发现其实我只是一个被边缘化的非科班出身主持人。星爷说过无敌最寂寞,我的现实是相安无事才最寂寞。

离开主持人岗位入职《时装》,他们对我这个莫名其妙空降来的外行小姑娘意见颇深,明明我毫无时尚工作的经验,却在他们擅长的领域为他们引以为傲的工作出谋划策。编辑们相传我是因为形象气质很像主持人的样子才被挖进来的。有个同事更夸张,每次见到我都要逮机会冷嘲热讽,表面上说我不懂时尚乱提意见,暗地里笑我穿衣服不够讲究。扑面而来的敌意倒是让我放心不少,至少我没被边缘化,在别人眼中我终于有了些“分量”。

从事时尚行业的人大多个性十足,对美的理解也因人而异。有句话叫“文人相轻”,放到时尚行业也一样适用,谁都认为自己的眼光更胜一筹,谁都是“无条件地自信,哪怕在错的时候”。想要做好时尚这份工作,骄傲的姿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也不把别人的态度放在心上。

随着接连拿到几笔大单子,我在公司渐渐有了话语权,市场部也招兵买马初具规模。不少质疑过我的人开始对我青睐有加,只有那个编辑始终和我意见相左。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我对杂志内容的把控向来近乎苛刻,一篇文章催促编辑修改三四次实属常见,有时通篇推翻也在所难免。我知道编辑们怨声载道,可当年《时装》尚未得到专业认可,为了延续与品牌的合作,我得选择性地对一些负面情绪视而不见。那位编辑因为这件事和我吵翻过无数次,在我的办公室里吵过,当着老板的面吵过。我也做过妥协,但无奈她太固执,死守她自己固有的工作方式。

有一次,由一个很小的事情开端,我们又在讨论会上争执起来。忽然,她站起来,当着我们两个部门所有员工的面彻底爆发了。她拍着桌子对我大声呵斥:“苏红!这种钱我们不想赚!”我按捺不住性子,当场表态:“我们要生存就必须这样!”她坚持自己的清高,立即出去要收拾东西辞职,剩下我们这些人在会议室面面相觑。那天下午,所有人都是在她隐约的哭声中工作的,气氛尴尬得不得了,直到下班还能听见从她办公室里传来断断续续的抽泣声。

我坐在办公室里没走,心里琢磨着怎么解决这件事。我们一个负责市场,一个负责内容,一直争执下去连工作都没法做了。于是,我到她办公室去找她。一推门,她正像个小女孩似的抹眼泪呢。我轻轻过去给她递了一张纸巾,她一看是我,立即气急败坏地扭过头。我打趣她说:“哭得这么难看就别哭啦,我们都不小了,还像个小孩子?”她没理我,我单刀直入:“今天这事怎么解决?”我话音才落,她又抽泣起来:“你今天当着所有同事的面跟我拍桌子,我还怎么待下去啊?”这下可把我气笑了,明明是她先拍的桌子啊!我赶紧附和,向她保证明天找个理由再开一次会,在会上公开两个人的心结已解,给彼此一个台阶下。我对她说:“不管我们私下相处怎么样,在这儿工作就都是为了公司好,我们两个的关系不能僵。”她想了想也同意了。借这次契机,我们之间总算是达成了共识:为了公司的利益,公事公办,不能较劲。

这个公事公办的约定慢慢消除了她对我的偏见,甚至让她逐渐认可了我的工作。我带她一起去上海出差跑过几次业务,自那以后,她体会到了开拓市场的不容易,反而开始帮我一起督促编辑改稿,并积极地配合主编的工作。

工作中哪有不能相处的人呢,只不过是还没找准和他的相处之道。每个人都有软肋,心中总有柔软的一处。硬碰硬的方式只能赢得一时胜利,将心比心才能真正换来支持。“朋友”的“朋”字拆开看,是两个差不多的人站在一起,志趣相投结为友,而“同事”的“同”字却是顶着一片天站在一个门口。交朋友讲的是互相欣赏,但做同事要懂得站在同一个立场。

有人抱怨遇到自命不凡的同事,明明什么都做不好,却反过头打压其他人。对这样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得比他好、站得比他高,用优秀的表现取代他。如果自己做不到,那么他一定有一些你还不具备的优点,是你暂时看不到的,却误以为他徒有其表。

有人说身边有些功利得让人讨厌的同事,不想和他们相处。你要知道存在即合理,职场上有不功利的理想主义者,自然也有功利的务实主义者。学会欣赏不同的人,如果不能欣赏就让自己至少不排斥,做两个只谈公事不问其他的普通同事又何妨?

有人讨厌那些负能量满满的同事,不是说人家女领导升职快是潜规则,就是说某个新人奖金多是因为后台硬,反正太阳再大、再明亮他们也看不见,他们习惯只盯着太阳上的黑子。很多人担心和这种负能量同事坐在一起,不是让自己也流入此列,就是被人误会自己也是这类人。像这种情况,我一向用“钝感力”来对付。“钝感力”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来的概念。他在书里写到一种“有益的钝感力”,就是提倡人们做事的时候,要对一些负面信息适当屏蔽,把别人的一些不中听的话迅速抛到脑后。我在生活中很注意提醒自己要管理自己的念头,不轻易相信负面的消息,也常常不回应、不分析别人冒犯的信息。

这样的方法让你不沾纤尘,当一些负能量满满的人觉得你是一个对负面消息无感的人,他们会觉得你“太单纯”“不懂这个世道的玩法”,和你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于是即使和你坐在一起,他们也会规规矩矩,再不提一些无聊之事了。

君子不怨天尤人,是人在面对社会和他人时做出一种正确反应的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存能力。我在工作中曾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有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骄傲的气息,也有人语如利刃,不会对别人的失误有任何包容,但无一例外,他们绝不是一无是处,我看得到他们发光的地方在哪里。与人相处就像走迷宫,看似错综复杂,但只要是迷宫就一定有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从发现对方隐藏的优点开始。暂时没有解决的问题不代表永远解不开,慢慢摸索总能抵达出口。生活对所有人都有所安排,也都一定有对应的相处之道。

总要有一次奋不顾身

网上流传着大量半真半假的马云语录,差不多句句被网友奉为至理名言。不过,马云却因为一句话把网友得罪了——他说月入两万块钱的人活得最幸福。网友们觉得他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每月挣着几个亿,却忽悠我们说每个月挣两万块钱最幸福?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嘛!”但我相信马云能说出这番话,可能因为他未必不“腰疼”,也许恰恰因为他要给社会管理这么大一笔财富,有时候难免要牺牲个人的健康和个人幸福。

这位肩负重任的阿里巴巴创始人怎么可能没任何职业病傍身?凡是能在世俗中取得成功的人,势必忍受着世俗人不能承担的艰辛。不过,人们往往只看到风光的表面,只关注到成功者的春风得意,以此激励自己乏味、单调的人生,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希望。然而,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成功者付出的代价?又有多少人肯像他们一样吃苦?

有粉丝发私信关心我:“你现在转型自己创业了,是不是比过去辛苦多了?要注意身体!”我非常感激大家对我的好意,但实话实说,现在的生活远没有做杂志时辛苦。只不过那时,人们只看见我穿着一身的奢侈品大牌坐在T台下和明星合影,只听说我频繁地出席各个晚宴,并和行业大佬们谈笑风生,只知道我能把国际顶尖的品牌运到我的工作室的无限风光,他们以为那就是我工作的全部了,却不知道我因为工作累出了一身毛病,甚至工作了十年从来没有休过假。

初到杂志社时,《时装》还不是后来声名显赫的时尚杂志,只是一本行业内名不见经传的杂志:广告投放少得可怜,大牌更是对它不屑一顾,公司账面惨到只剩下五位数,老板甚至已做好了下个月发完工资就倒闭的准备。让这本杂志起死回生的重任就落在由我管理的广告部上。确切地说,所有重任都压在我一个人身上,因为整个广告部算下来只有我和一个助理。从没有主意到拿出主意,再到跑腿谈业务,都只能我一个人来。我原本是抱着大展宏图的夙愿来到杂志社的,来了才知道是临危受命,一下子就重任在肩。要是换个抗压能力差的人,大概当时就打退堂鼓了,好在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我可以输,但绝不能认输。

那段日子,我处于一种极端分裂的状态:一方面要穿着高跟鞋和小套装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去拜访客户,与客户谈话的时候要不疾不徐,从从容容;另一方面又得把自己的时间全部排满,连安静地喝一杯咖啡的时间都不可能拥有。我一个人抱着几十斤重的杂志跑遍了上海的恒隆广场,一层一层走遍了欧莱雅大厦,一家一家品牌去拜访。脚疼得实在走不动了,我就在楼梯上坐一会儿,但又不敢坐太久,我怕被人瞧见我这副狼狈的模样,间接影响到杂志的形象。电影里演的时尚行业的“高大上”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是海市蜃楼,遥不可及。当时的我根本没有宏图伟愿要成为安娜·温图尔那样的时尚女王,就只是简单地希望有个品牌的负责人肯给我充足的时间,好好听我介绍杂志。

生活对每个人都很公平。当时的我对这句话有着另一种体会:大人物可以有大人物的从容,小人物就得有小人物的姿态。我是个小人物,就不能要求对方的时间安排来迁就我,我不得不饿着肚子坐在大品牌公司的办公室门口,一等几个小时,只为了换来十几分钟向“品牌”介绍我们杂志的机会。为了不浪费这一点宝贵的时间,我要趁品牌的负责人吃饭、喝咖啡的时间去快速组织思路和语言,进行一次快速的介绍和说服。常常一天下来,我一口水都喝不上,半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宾馆才能正经吃上一顿消夜。

生活的公平在于,起点不同的人依然有机会改变局面,我一层一层楼去跑,也一家一家敲开了“品牌”的大门。后来,我有了和“品牌”谈合作的资本,有了新的助理。新助理很聪明,她会用带轮子的行李箱拖着十几本杂志跟着我东奔西跑,我们再也不用经历从前的狼狈。我忽然发觉以前抱着杂志的自己真笨,一点都不懂给自己省劲儿。可就是那个笨拙的我,吃下了别人吃不了的苦,才为杂志带来了其他人不能给它的生机,这份执着是足以闪耀我一辈子的骄傲。

这本杂志终于被我拼尽一切带上了正轨,广告部(刚入职时在市场部,而后我成立了广告部)也从我一个人单打独斗发展成一支能拼能扛的优秀团队。后来,当广告部与市场部合并成运营部时,我也拼到了公司的高层。可当上高层管理者才发现要操心的事更多了,每天不光要详细策划和安排每一个项目,还要处理团队抛出的一个又一个别人搞不定的难题。失眠、低血糖、眩晕接踵而至,然而公司里还有一堆问题等着我处理,多一天都不敢休息。

忍耐和坚持变成了我生活的常态,我不仅要为自己的事业坚持,还要为整个公司的未来去谋划与忍耐。人生来就是要背负各种责任的,我的责任就是让这家杂志生机勃勃地活下去,为这份责任我只能奋不顾身。我不觉得这有多苦,在我眼里,这些付出正是我肩负责任前行的台阶。

团队最忙的时候,要在短短一个月内筹备好一场大型活动,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忙得团团转。有一天,我在公司里设计活动中灯光的细节。忽然,我眼前一黑,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耳边只能隐约听见慌乱、嘈杂的人声。当我醒来时,自己正躺在急诊室的病床上,旁边躺着的全是身体虚弱的老人。我正在发蒙,旁边眼泪汪汪的市场部主管就绘声绘色地把我在公司晕倒的事情讲了一遍。我恍恍惚惚地听着,问了她一句:“你在这儿看着我,你那边的工作怎么办?”她也蒙了,反问我:“苏总,您都这样了,就先别惦记工作了行吗?”我要求她回公司处理事务,她坚持不肯走,我实在拿她没办法了,就由着她陪我打了一上午吊瓶。中间不断有不知情的同事打电话向我汇报工作上的问题,我一听,就怎么也不肯在医院里躺着了。最后还是不顾医生和市场部主管的反对,硬是收拾好东西出院,继续风风火火地开展工作了。

现在的我偶尔还会有眩晕的症状,以前饮食不规律造成的胃病也是我的“老熟人”。但是,我知道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付出。在关键的机会和任务面前,人总要拼一拼,才不辜负你自己。我认为一个人就像一座城市,越忙碌,越代表着一种积极。一座入夜就熄灭灯光、沉没于睡眠的城市是不适合年轻人打拼事业的。同样,一个不肯吃苦、停滞不前的人,在他的人生里也难有突破。

别人总说:“苏红你太厉害了,能把一本没人认可的杂志做成国内一流大刊!”可要我说苏红真没什么了不起,只要任何人愿意像我一样吃苦,都能做出这样的成绩。不要仅仅羡慕那些站在高处的人,更要了解他们选择的智慧和在机会面前奋不顾身的精神。有一句话叫“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成功的人为了终极目标,往往舍弃了太多作为一个人的正常需求,甚至也错过了很多平凡的幸福。

我愿意继续付出,继续做一个忙碌的人,活在一座不夜城里。

在压力中追求极致

大家都知道《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电影,电影中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著名时尚杂志主编米兰达像女王一样呼风唤雨。只要她踏进杂志社,所有员工都如临大敌,每个人都毕恭毕敬地向她问好,加紧节奏处理工作,谁也不敢在她面前有一丝怠慢。她就像一阵旋风席卷整个办公室,随时可能引发暴风骤雨。

这些夸张的场景曾是我熟悉的生活。

那时,我在员工面前不苟言笑,每天上午从门口一路走进办公室,每个人见到我都精神抖擞地大声问好。我并非不近人情的人,只是我的公司里不能出现垂头丧气的人,工作压力越大,越需要有昂扬的状态来迎接。我当时也是如此,我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在工作上,就连走在路上的一分一秒我都默默计划着一整天的工作,但我照样不允许自己愁眉苦脸。

我对员工有一条非常严格的规定:无论职位高低,只要出现在我面前,必须打扮得体,符合自己的职业气质。那时,很多女员工都会准备两双鞋,日常穿着一双平底鞋在办公室里穿梭,但只要走进我办公室,就一定会换上高跟鞋,哪怕只是进来说两句话也是如此。男孩子们也一样,市场部经常加班,但哪怕他们前一天刚熬完夜满脸憔悴,只要出现在我面前就必须精神饱满。

我还有个偏好——在我的办公室里必须装点鲜花,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种。所以,我的助理除了事无巨细地处理各类日程事务外,还要大费周章地去帮我挑选鲜花。虽然谁也没有当面抱怨过什么,但设身处地想一下,也知道他们觉得我既麻烦又苛刻吧。但对我而言,时尚和美丽只是看上去轻松自在,身处其中才能体会时尚也是一场战争。我身处时尚行业,又带领一个如此大的团队去追求和创造时尚,必须对美有更高的追求。我常对身边的人说:“我们从事关于美的行业,首先自己要理解美,然后才能创造美。”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领域皆可用,只有自己先达到更高的品质和层次,才能引领别人沿着你的方向前进。

每天早上醒来,等待我的就是一场场穿梭于奢华和美丽的战争,压力成为一种常态,我不能有丝毫放松。

在《穿普拉达的女王》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幕是米兰达在酒店卸妆后安排安迪工作,她看上去非常疲倦,声若游丝,但又不能立刻在舒适的酒店房间里休息。这让我想起曾经无数个在外奔波的夜晚,我们和行业内顶尖的人一起去高级餐厅,却不能踏踏实实享受一餐。我们忙完工作住在高级的酒店,却不能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有一次,我忙完回到酒店,本来点好消夜打算和助理吃个简餐,谁知客户忽然打电话说有些合作细节需要再来我房间谈论一下。我立刻让助理取消Room Service,打起精神去迎接客户。助理为了不打扰我和客户交谈,在卫生间里静静躲了几个小时。送走客户已经是深夜两点多,我累得连起身去镜子前卸妆的力气都没了。我累倒在沙发上,接踵而至的情况让我脑袋像灌了铅一样昏昏沉沉,就听见助理倒在另一边吐槽说:“从前以为做时尚是多光鲜亮丽的工作,原来也是累得像条狗。”

有一次助理到我家做客,和我爸妈说起那次出差的经历。我妈心疼得眼泪差点掉下来,直劝我说:“你为什么要做压力这么大的工作?我们也不差你挣钱养家,换个轻松点的工作不好吗?”可我清楚,世上没有轻松的工作,无论哪个行业、哪个岗位,只要你追求更高的品质,那么就只能尝试着和压力做朋友。

当一个人对品质有要求的时候,他出品的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我知道这份对自我的要求很珍贵,但同时它会让自己和别人都没那么愉快。作为一个“能者”,就应该扛起这样的不愉快,对团队真正的责任,就是要让大家负重走得更远,而不是轻松地在原地踏步。

我和我的团队无数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完成重要的工作,最疯狂的一次是十个人轮班工作,不眠不休在两周里完成了二十人的工作量。那次我们承办了一场时尚典礼,邀请了众多娱乐圈的嘉宾和国际大牌负责人。

在我的设计中,会场布置使人如置身深海,体验一次海底梦境般的盛典。我要求整个会场光效如同波光粼粼的海底,玻璃餐桌里有活鱼游动,无论是餐具还是桌椅都要有海洋元素。同时,我要求典礼开幕要有新突破,比如可以从会场另一端引过来一条火源,点燃舞台上的特效。我的这些奇思怪想可把团队里那些孩子为难坏了,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两周。这些孩子每天都到处跑,与人沟通如何实现效果。那两周,他们谁也没有休过假,轮班盯进展、催进度,每天不断地把各种情况和问题汇总给我。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日复一日地在沟通、解决、发现新的问题中向前推进。团队里每个人都两眼通红、面色惨白,累得不成人形。直到活动开场前几个小时,大伙儿还在紧锣密鼓地往每张特制的桌子里放活鱼。项目只有短短半个月,这些孩子每天的工作都是超负荷的,而中途没有人说过一句“这活儿干不了”。我为他们感动,也为他们骄傲!

典礼策划之初,杂志社大老板以为我疯了,在做白日梦,因为这些细节实在太难实现。我当然可以安排一场循规蹈矩的典礼,标准、规范、准确,以我团队的实力,可以轻松筹备那样一场万无一失的活动,没有人要求我们一定要追求如此极致的视觉效果。但是,我希望我们带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因为我们做的是时尚,我们要走在前端,去创造潮流,而不是追随,我就是要带给所有宾客一场白日梦。

这些压力是我自找的,我知道会有人笑我傻——工作不就是拿钱办事吗?为什么要给自己制造压力?但这就像为什么人们一次又一次挑战珠峰,因为翻越珠峰的成就感比任何辛苦都值得。同样,追求品质、追求极致的体验也带给我无比的快乐。人要成长,怎能不经历风吹雨打?不战胜压力,哪会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强。

后来,我们耗尽心力准备的盛典大受好评,每个来到会场的人都赞叹不已。我看到团队那些孩子都在偷笑,互相用手比“Yeah”,一个个都表现得兴高采烈。收尾工作结束后,我请团队所有人玩了个痛快。这帮几天没踏实合过眼的孩子简直玩疯了,脸上没有一点儿困倦,反而生龙活虎,铆足劲儿在KTV大吼大叫,似乎是用这种方式宣泄着半个月来的压力和疲劳。我就坐在一边静静地看着他们。他们说:“苏总,你太厉害了,面对多大的压力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哪会有人面对压力却不需要释放呢?只不过对我来说,工作后宣泄一场或者是大醉一场都不是我所追求的,真正能让我释放压力的是盛典中极致的效果,那已经让我享受到了。

在我看来,压力不是阻力,甚至有时候,人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出难题、自己给自己一些压力。迎接的压力越多,人就越聪明,而人越聪明,就越有可能在压力面前爆发潜能,事事处处游刃有余。这是一个很好的循环,压力即动力,适时把自己放在压力中吧,感受被动力推着向前跑的体验,你得到的是给自己的一份惊喜。

成长是孤独的自我实现

我常常对我的团队灌输这样的一个观念:我们可以信赖别人,但不能依赖别人。前者是一种合作观念,是一种“你行,我也行”的状态,后者是一种索取状态,是一种“你行,我不行”的被动局面。

有一次,我的一个员工忽然提出辞职。她才工作了两个月,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感觉自己没有人带,很多工作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对于她的离职,我一点都不意外,也不打算挽留,因为我知道这孩子就算勉强留下来,她也很难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遇到过许多年轻的孩子,他们初入社会很迷茫,一直在找答案。他们不明白,公司的人怎么那么冷漠,为什么老员工不愿意手把手地教自己,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不能互相帮助?于是,他们心中郁闷,觉得公司的那些“老人”都在变相地剥夺新人成长的机会。

可见这些孩子并不明白成长的含义。他们就像温室里的盆栽一样,习惯了被人照料,习惯了有人适时给他们浇水、施肥。他们所谓的“成长”就像是在学校里花钱上课,有人问,有人教,有人考。可职场是一片丛林,在丛林里是不会有人给你松土、施肥的,你必须学会在这里主动吸收养分,让自己枝繁叶茂。千万不要指望当自己倒下的时候,立即会出现无数双手把你拉起来。你要懂得的是,先让自己站成一棵树,别人才愿意和你站在一起。

再老练的职业人也是从新人走过来的,都经历过从校园生活踏入社会的惶恐,都感受过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时心中的无助,都会渴望有人能带着自己熟悉每项工作,帮自己跨过这道门槛。新人有不懂的事很正常,去学、去问就是了,怕就怕习惯于依赖别人,凡事都想先问别人的意见,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些道理是很基础的,例如“工作要细心,说话要谨慎,听领导的话,和同事好好相处”。这样的道理是让一个年轻人最快速获得信息的途径。当你表现出细心、谨慎、执行力强、情商高时,公司的信息和资源会自动向你靠拢。但是在这里,我更乐意把我的一个经验分享给你,那就是自主学习力。

如果你读过《红楼梦》,那么就应该注意到,林黛玉初进贾府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林黛玉很聪明,她懂得去看、去听,在看清前绝不多言。早在黛玉见到几位贾府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时就在心里做好了打算,初到贾府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贾家这些素未谋面的亲戚她自然分不清、认不得,但她会用眼睛观察,分辨每个人的性格、身份。譬如,她听见王熙凤人未到声先至,再看到这珠光宝气的打扮,就知道连忙起身接见;见到宝玉时,她也会留心周围人的神色,她看得出贾母对宝玉的宠爱,也看得到宝玉耍性子摔玉时全家都劝说哄逗。黛玉第一次在贾府用晚餐,她落座后并不起筷,而是先注意周围人的举动。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自然和黛玉家里的规矩大相径庭,她没有想当然地去做什么,而是偷偷观察、悄悄模仿,学着人家的样子先漱口,再洗手,才喝茶。想来她一个人在陌生的贾府也渴望着有个人教她规矩、带她把所有亲戚都长幼有序地认一遭吧,可哪里给她这样的机会呢?全是黛玉自己用眼睛看、用脑子学,这才不至于失了小姐的身份。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年纪不大,看得似懂非懂,却对这一段描写记忆深刻,自此就在心里形成一个概念:凡是不懂的事别急着做,先去观察、模仿别人是怎么做的,学会了再慢慢形成自己的模式。黛玉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有人说我是跨界女王,觉得我每一次转型都很顺利。其实,我每次在转型做新人的时候,都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去观察和学习。当一个人没有积累到足够的能量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者说,当你的想法并不足够有分量影响别人的时候,要学会把自己的眼睛当作摄像机,多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多吸收别人的长处:首先用心去看,观察同样职位的人是怎么工作的;接着注意去听,去学习别人对一件事情是如何表达和描述的;然后再实践,照着别人的样子把事情一丝不差地完成;最后当自己完全熟悉了这项工作,就有机会发挥创意,知道怎样才能在合格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虽然我说职场是丛林,但“丛林法则”不能解释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信任、支持和无私。我在工作中认识和结交了很多朋友,在别人看来,那是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或者是一种商业价值,在我看来,那只是值得我用一生去维护的友谊。但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年轻人的是,人们愿意和“不添乱”的人做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负责着不一样的工作,每一分钟都有各自规划好的事情要忙,没人会放下自己的工作去指导你该怎么做。如果有人总是在指导你,那样也意味着他滥用了自己的工作时间。

我能理解一个人在年轻时的无助和孤独,当我刚从主持人转行去做杂志时,何尝不希望有人带我?我也想有人告诉我什么叫时尚、什么是市场、该怎么去拓展市场。遗憾的是市场部之前的领导回家待产了,别说没人带我,部门里就连一个能和我并肩作战的人都没有,更别提领导们还总是给我提一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难道我要撂下一句“不会干”就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吗?当然不能。没经验、没关系,我可以硬着头皮自己琢磨,没人教我也没关系,市面上其他杂志已经做出了榜样让我学习。我买遍了当时有影响力的时尚杂志,下班之后一本一本地翻看,把有用的信息做成剪报,总结人家有哪些内容、投放了什么广告。从别人的经验中归纳出我自己的理解,把这些看来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资本,然后一家一家去敲开品牌公司的大门。我不聪明,但总归还懂得笨鸟先飞。

模仿是种很重要的能力,人要会观察,才能会模仿,但模仿是有瓶颈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绝不能只停留于模仿。我听过一个玻璃厂推销员的故事,这家厂子里有许多推销员,唯独有一位做得最出色,每次都能顺利推销出产品。于是,老板让他给同事们讲讲推销中的诀窍。他说方法很简单,就是拿一块自己厂子生产的质量最好的玻璃,和一块廉价玻璃,在客户面前同时砸碎。一对比就会发现他们厂子的玻璃只摔出一条条裂缝,而竞品玻璃已经摔得粉碎。这样一来,客户当然选择他推销的玻璃。这个推销方法一经传开,所有推销员都忙着在客户面前演示砸玻璃,可他们逐渐发现这个方法不奏效了,而那位推销员依然保持着非常好的成绩。他们问起缘由,他说,当我把这个方法教给你们的时候,意味着我已经找到了更好的方法。

所以,永远要观察、学习,然后创出自己的一套工作法。董小姐有这么一句霸气的名言:要让上级哄着你做事情的,请回到你妈妈身边去,长大了再来面对这个世界!这句话提醒的是,成长是孤独的,也是独立的,唯有自我强大,才能面对这个强大的世界。而我强调的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听起来是种能力,说穿了是看有没有用心。学习、领悟的过程要靠自己,能学多少全看努力。若有心,处处都能学到方法;若无意,说再多也不能悟出道理。普通人与成功者的距离,无非就是一颗心的差距。

尊重是要去赢来的

一个女孩子如果选择一份竞争性很强的工作,那么有时候需要把女孩子的某些特质规避掉,因为在一种理性的商业环境中,女孩的过度自我保护,或者说是那种要求被尊重、被呵护的需求,都未必能被很好地关照到。

一个远房亲戚托我把她女儿安排进杂志社实习,说这孩子毕业不到一年已经换了三四份工作,总是干得不顺心,最近一次辞职是因为做错一点小事被老板劈头盖脸臭骂了一顿,于是觉得老板不懂得尊重员工,希望能托我的关系找份有尊严的工作。我婉拒了这个亲戚,倒不是不愿帮忙,只是我也无法保证她女儿在我的公司里能始终保持体面。

尊重是两个陌生人互相认可的过程,总要先经历一些事,看清对方的能力、秉性,再谈是否值得尊重。这个亲戚的女儿大概是个急性子,等不及用漫长的过程换取认可,那么,我就不能确保她会得到无缘无故的尊重——即便是我自己,都没底气在第一次见面时就令陌生人尊重我。

在我们的杂志还没什么名气时,我约见过一位品牌负责人。他似乎很忙,永远有谈不完的事、出席不完的活动,有太多的人要争取他的时间。我被他以各种理由拒绝过很多次,我前前后后给他打过十几通电话,也登门拜访过五六回,终于等到他愿意留给我20分钟见个面。为了这20分钟,我挤出时间精心打扮了一番,选在他办公室附近一家颇有情调的小咖啡馆碰面。我加班加点地更新了杂志资料,还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带给他,只为让他对我们的杂志有个好印象。

那是一个盛夏,我穿着高跟鞋搭配深色套装,和助理一起抱着几十斤重的杂志赴约,热得满头大汗,进了咖啡馆还来不及点饮料,就先跑去补了个妆。这家咖啡馆装饰得确实很有格调,到处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气,音乐也选得很好。只不过,我无心沉浸在这氛围里,而是赶忙抓紧时间翻阅资料,确保没有疏漏。

离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小时了,那位负责人才姗姗来迟。他没有对迟到做出任何解释,脸上也看不出丝毫歉意,一声不吭就在我们对面坐下了。我和助理向他递上名片,他接过去看都没看就放在桌上,毫不掩饰满脸不耐烦的神色:“请快一点开始吧,我的时间很有限。”他的无礼让气氛瞬间陷入尴尬,但此时我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充分利用这20分钟让他信任我们杂志,至于他究竟是怎样一副态度,对我来说根本不重要,我只知道今天必须拿下这个合作。

我拿出资料从容、淡定地向他介绍着杂志,可负责人的态度并没有因此变得温和,反而继续对我冷言冷语:“我最不愿意和你们这些媒体打交道,你们只会算计怎么从‘品牌’口袋里掏钱。”我对他的讽刺充耳不闻,继续不动声色地谈论着我们的优势。哪想到对方才听了几句又粗鲁地打断我:“行了行了!你说的这些和其他杂志有什么不同?你们这些做媒体的还不是常常不守信誉,拿了钱不办事!”

这句话彻底把一旁的助理激怒了,她语无伦次地反驳:“你不了解我们,我们杂志不是这样的!我们对客户的承诺是会兑现的。”她的声音因为气愤而微微颤抖,眼眶也开始泛红,情绪几近失控。但我绝不能放任这场谈话变得不可收拾,于是我悄悄拽了助理的衣角一把,接着对负责人送上一个诚挚的微笑,继续不卑不亢地向他展示我们的方案,就像刚才的尴尬不曾存在一样。那位负责人大概也为自己刚才的失言感到羞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安静地喝着咖啡,听我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了半个多小时。

回程途中,助理一路都在替我鸣不平:“苏总,您干吗受那份气啊?这人也太过分了,哪有对女孩这种态度的,一点都不知道尊重人!”

我对助理说:“没关系,尊重是自己争取来的。”

面对一个奢侈品品牌中国地区负责人,我可以允许他暂时有情绪,因为在这次会面之前他并不了解我们,我更没有展示出足够的实力让他心服口服。或许在遇到我们以前,他刚好和其他媒体有过不愉快的合作,让他对时尚媒体人留下了糟糕的印象。更何况,他对我们没有任何认知。我能让他从忙碌的工作中抽出20分钟,就已经是取得了莫大的机会,不奢求这个陌生人能够给我足够的理解。尊重从来不是别人对我们的义务,更不是身为女孩别人就应该让着你,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的权益。而这一次,我相信自己展示出的态度和能力足以让他在下次见面时不可轻视我。

我无数次经历过被人轻视,但从不怕被人轻视,这来自我内心的自信和笃定。

有多少次,我在“品牌”门口等上几个小时乃至一整天,最后却被人告知负责人回不来,请改天再约。没有人尊重我的时间,或许他们认为在我的时间里可以创造出的价值不比别人多吧。

有多少次,我在客户面前饿着肚子说得滔滔不绝,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对方却吃着午餐,对我的提案不置可否。没有人尊重我的付出,因为我的付出还不足以引起别人的兴趣。

有多少次,我彻夜不休地策划活动方案、牺牲健康通宵盯着活动现场,却还是避免不了听到一些否定的声音。没有人尊重我的健康,因为我用健康换来的成果还没有出色到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生活并不会因为你楚楚可怜就对你怜香惜玉,尤其是女孩子,从小听了太多王子和公主的故事,也有可能被一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影响,容易在心中产生一种“被拯救”的情结,对梦想和现实“傻傻分不清”,以为自己是女孩,就能等到拯救自己的王子。事实上,当你摔倒在地上时,不会有王子骑着白马来救你。如果你不赶紧想办法爬起来,那么后来者只能踩着你继续往前赶路。我从不等待别人决定我的命运,也不在别人的否定面前否定自己,因为能救我的不是王子,不是骑士,只有我自己,只有我自己的努力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成为大家口中所谓的“时尚女王”的。

人生而平等,但并不意味着他人要毫无理由地在乎你的感受。我从不向别人讨要尊重,因为口头上赢来的尊重不过是毫无用处的体面话,而真正放在心里的尊重是讨不来的,只能凭实力争取。与其抱怨别人为什么不尊重你,不如反思你的能力是否值得别人尊重。

那位奚落媒体人不守信誉的品牌负责人后来还是把广告投给了我们,当然不是因为他出言不逊才对我弥补歉意,而是后来我又三番五次地去见他,不断向他介绍我们,不断修改提案,终于给出了让他满意的方案。合作之后,我处处尊重他的专业建议,配合他的要求一再督促编辑修改内容。为了做到精益求精,我可以付出时间和精力,直到他再也挑不出问题。我终于用行动向他证实了我们的确和别的媒体不一样,我们会用心提高自己以达到客户的要求,会给予客户足够的尊重,以换来相互间的尊重。

后来,我和这位负责人成了亲密的朋友,赢得了他对我的尊重。他非常欣赏我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十分认可我为人处世的方式。有一次,我们两个人相约喝茶,又聊起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他满脸讪笑地向我道歉,说:“我要收回当时说过的话,你确实不是我印象中的媒体人,是我自己太偏颇了。”我自始至终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一句,但终于还是等来了这句迟来的道歉。

一眨眼,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旧事了。与从前相比,现在人与人之间更强调互相尊重,像我一样在工作中遭遇难堪的情况日渐减少,但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能忍受他人的轻视。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现在这些自尊心极强的年轻人身上,或许就会引发激烈的争吵,再严重点可能会当场大打出手。

尊重他人与否事关个人修养,在我的观念中也不认为轻视陌生人是可以理解的举动。但作为一个为理想所积累的人——一个大千世界中渺小的个体,也要学会接受尊重不是天赋人权。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不尊重你的人,那么就得再加把劲儿,让自己内心强大到不可撼动,不畏惧、不自怜、不气馁,相信尊重是自己争取来的。

让自己值得被帮助

我曾和一位IT行业的企业家聊起他创办公司的故事。他说自己曾经只是大学里一个毫不起眼的穷小子,虽然自认为代码写得不错,也有做产品的想法,却找不到投资实现的渠道。恰好他宿舍里有个“富二代”,经常出去和另一些“富二代”朋友吃吃喝喝。有时,那些人也会来他们宿舍坐坐。一来二去,他凭借“富二代”舍友的关系,和舍友的朋友们也算认识了,但仅限于点头之交。巧的是那些“富二代”也留意到,每次来宿舍,都能看到一个人在写代码、研究项目,“富二代”们对他产生了好奇。于是,他看到机会来了,就拼命推销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其中一个人真的对这个产品表示出了兴趣,给了他第一笔天使投资。他没让人失望,一个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把软件做了出来。投资的“富二代”很认可这个产品,继续投进来几笔钱,两个人还真把产品做起来了。就是当初那个小小的软件,奠定了他公司如今的基础。

这位企业家对我说,他人生中最感谢的人就是当初肯投资给他的“富二代”。而且可贵的是,那笔钱不是“富二代”看在他舍友的情面上才投进来的,而是真正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和诚恳的态度。现在,人们总戏谑说想和“土豪”做朋友,但重要的不是和“土豪”做朋友,而是让“土豪”想要和你做朋友。

和那位企业家一样,我也非常感谢一路上帮过我、陪过我一程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