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30 10:41:30

点击下载

作者:李超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研究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研究试读:

前言

老年学与老有所为有什么关系?老有所为是国际上老年学研究十多年来最新的发展和方向。老有所为是促进老年人更加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要素,是老龄研究的终极目标。老龄化是一个自然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可分为正常老化过程和非正常老化过程。正常老化过程不一定伴随着疾病,例如白发和皱纹出现是正常老化的过程,不一定是疾病的结果。正如人生其他年龄阶段一样,老年人自己要学习接纳和适应这个年龄阶段带来的挑战。在老化过程中,老年人可能要应付很多具有挑战性的人生变化,例如退休、配偶或朋友的离世、疾病或家庭关系的挑战等,老年人若能积极地适应环境,减少各种负面性事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就能够继续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但是社会上很多人对老年人及老化过程存在很多的误解,他们认为大多数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疾病、贫穷、依赖、抑郁和痴呆。这些误解贬低了老年人的价值,把他们视为负担,是一种年龄歧视。老年人自身、家人及社会公众都可能因为这种误解而忽略了对有需要的老年人给予及时照顾。很多人甚至对老年人存在偏见,觉得年老代表着无用。许多老年人也会默认这种负面形象,放弃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事实上,无论在中国、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九成左右的老年人住在家里和熟悉的社区里,只有不到一成的老年人居住在养老院。老年学研究发现大部分老年人是健康快乐的,越来越多的高龄老年人依然保持健康,直至百年归老都没有出现太大的疾病。健康老龄化是可以实现的,其中的秘诀之一就是老年人积极参与自我照顾、健康促进和老有所为的活动,从而达到健康地老龄化。

本书介绍的健康老龄化背后的秘密就是老年人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各种有价值的活动,如照顾家人、从事工作和劳动、担当志愿者、继续学习新的知识等。科学研究证明,老年人的参与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均有益处。各种有意义的贡献活动不但实现了老年人老有所为的需求,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都有益处。在支持老年人的背后,我们要有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那就是要真正地关爱每一位老年人,尊重他们的价值并协助他们去追求健康快乐。事实上“没有他们,哪有我们”,在花白的头发和深深的皱纹之下,我们应看到老年人对家庭和社会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们一生在生命战场上的英勇战迹。本书将会给你带来对老年人新的认识,用大量理论、实证和案例告诉你如何更好地尊重和关怀长辈,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怎样更好地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实现老年人的价值和作用。

我们认为,理论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对实践的指导。因而本书将尽力把理论与实践这两方面联系起来,不仅介绍老年学的基础知识,还尽可能地借鉴国际上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老有所为的有关政策及项目的建议和构想。本书的精要之处在于社会老年学和老有所为的应用。书中传递的是社会老年学、老有所为、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等方面的知识和应用。

希望这本书能够拾遗补缺,为中国的应用老年学做出贡献。本书对多个学科都有参考价值,这些学科包括老年学、社会工作、人口学、公共管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对于主修医学、护理学、康复学、社会规划的学生和专业人员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是从事老龄事业的决策者、管理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还是老年人及其家人,这本书都有助于他们拓展思路,获得关于设计老龄项目特别是老有所为项目的有益参考。我们更希望这本书令你的生命更加丰富,因为它带给你对年长者新的观察、认识和希望。

本书第一章至第六章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孙鹃娟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梅陈玉婵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陈华娟博士合作完成。第七章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姜楠同学的帮助下编写完成的。作者要特别向中国人民大学的陈莲、彭婷同学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岳宗璞、高梦梓同学致谢,感谢他们所做的部分翻译和修改整理工作。引言银发新世界

皮弗和勃朗特(Pifer & Bronte)认为:人口老龄化继续发展下去所产生的冲击将不亚于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等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经济与社会革命。

提及古埃及文明,人们不会忘记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Sphinx),由它可能会马上想到埃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用缪斯(Muses)传授的谜语刁难每个过路的旅人:“世间有一物,能发出一种声音,它先用四条腿走路,后用两条腿走路,最后用三条腿走路。此为何物?”凡是不能猜中这个谜语的人,都会被杀死。后来,俄狄浦斯(Oedipus)猜中了,斯芬克斯自杀而亡。该谜底就是“人”!

这个谜语为我们生动展现出人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衰老的全过程。对于每个人而言,“老之将至”或快或慢都会来临,“老”也永远是一个“不老”的话题。那么,老年意味着什么?恐怕是与自己年轻时相比,身体各项机能在走下坡路,收入比退休前要少,子女离开家、老年父母开始过起“空巢”的孤独生活,家庭及社会地位降低等不堪境况,以至于有学者将老年期视为“丧失期”。

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崭新世界”:许多老人非常享受晚年阶段的生活,感觉如释重负,重拾生活情趣——要么实现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理想,要么与老伴一起重温“二人世界”,甚至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第二春”,等等。在这个世界里,年龄仅仅是个数字而已!“长寿”不再被看作在“变老”(growing old),而是被视为“一直在成长”(keep growing)!

长寿是人类的梦想,如今,发达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已跨入长寿社会,21世纪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口老龄化时代。联合国2013年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指出:到2028年左右,印度人口将达到14.5亿,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在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已经达到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4%。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50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1/3,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分界线是60岁。传统观念认为,60岁是“人生寿命终结期”的开始,而在长寿时代的今天,人们将60岁看作一个漫长“人生新阶段”的开始。长期以来,企业面向儿童、妇女和年轻人等群体打造的各类产业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却往往被忽视。随着长寿经济时代的来临,专门为老年人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老龄产业应运而生,其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2012年10月,联合国人口基金和国际助老会发布的《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成就与挑战》报告指出,30年前,没有“老年经济”,老年人的消费远不如青年人的消费。2010年,全球已经有23个“老年经济”国家(这些国家中,除了日本以外,其他国家都在欧洲),到2040年,将有89个“老年经济”国家,到2070年,将有155个“老年经济”国家。有专家预测,老龄产业将成为21世纪增长最快的产业。

自1865年法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相继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老龄产业是在老年市场需求增长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朝阳产业”,而老龄产业具有极强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因此成为国际通用的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与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老龄产业相比,国外的老龄产业发展较早,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这里仅以美国为例加以说明。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至今已持续70余年。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151万,占总人口的13.4%,比2000年的3500万老年人口增长了18.6%。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至7970万,占总人口的21%。由于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良好的教育、丰厚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使“婴儿潮一代”在美国整个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相应地,成长在经济大繁荣时期的他们所积累的财富也极其可观,其强大的消费能力成为这一代人的标签,由此促成了一个专为银发族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数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一般而言,美国老龄产业的服务对象不是笼统地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是将日历年龄向前延展至50岁及以上的群体。纵观美国老龄产业的发展历程,莫奇兹(Moschis)认为,其经历了一个从完全被忽略到反复摸索,再到理性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的老年消费市场完全被商家所忽视。这一阶段企业营销的重点是50岁以下的较年轻的消费者,老年消费者没有成为企业所考虑的一个重要细分市场。比如,专门从事市场调研的尼尔森(Nielsen)公司只收集50岁以下的消费者信息。此外,对老年消费市场消费者的界定主要基于老年学背景,即指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群。老年人被视为“贫困人口”,其拥有有限的经济资源。因此,为老年人生产产品的企业被视为良好地践行了“公司社会责任”。

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10年间,美国的老龄产业处在反复摸索的市场试错阶段。关于老年消费市场的认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生转变。瑞纳·巴托斯(Rena Bartos)第一次从市场规模和购买力方面重新界定了老年消费市场,她将50岁以上的人群看作该市场的营销对象,而且认为其拥有多样的生活方式和较强的购买力。同时,198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数据也让市场营销人员和人口学家认识到,老年消费群体不论从人口规模还是财富总额等方面来看都很重要。于是,企业开始关注老年消费市场释放出的信息,并逐渐对该市场产生兴趣。但由于此前老年人群体一直被市场所忽视,企业缺少可信赖的权威信息,因此,难以做出有效决策。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很多咨询公司和广告企业对老年消费者的定位陈旧,对其存在偏见,将其视为一个“相似”群体,认为其古怪,孤独,身体不健康,喜欢与其他老人在一起群聚,愿意购买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商品,喜欢在广告里看到和他们年龄相仿的老人等。比如,美国家乐氏(Kellogg)公司开发了一种面向老年消费市场的谷物商品,并将其定位为40岁以上人群适用的商品。这种商品仅上市6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在于消费者认为购买这种商品的人群都是老年人,所以不愿意购买该商品。另一个关于个人反应系统的商品的广告中,一个倒在楼梯中间的人大声叫喊着:“我摔倒了,自己不能起来了!”这则广告被许多老年人视为“不得体”,他们通过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ople,AARP)要求停播该广告。此外,丹尼斯(Dennis)餐厅的广告竟公然侮辱老年消费者。20世纪80年代末一项大规模全美调查数据显示,年龄55岁及以上的群体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消费者不满意广告中展示的老年人形象,并对其产品和供货商进行联合抵制。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致力于老年消费市场开发的企业逐渐增多,但同时,企业对该市场保持谨慎态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老年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开发出许多老年人用品,以有效地满足老年消费者需求,市场反应极佳。此外,以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很多公司专门设立一个新的老年消费者服务部门。

另一方面,在设计有关老年消费者的产品和处理相关市场信息时,企业开始变得越来越谨慎。这种谨慎源于先前失败的市场经历,以及对老年消费市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充分认知。虽然与以往相比,关于老年消费市场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容易获得,企业也经常依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但仍然有大量企业没有进入该市场,即便进入也遭遇不少问题。比如,位于佛罗里达州莱克县(Lake County)的大众超级市场(Publix Supermarket)公司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店内设施进行改造,重点是帮助那些坐轮椅的老年人实现无障碍选购商品,希望通过此举将该店建设成为老人友好型(senior-friendly)超市,其结果自然是吸引了大量老年消费者前来购物,但与此同时,却意外失去了年轻顾客。因为在年轻人看来,他们并不想光顾一家“老年人超市”。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8%的美国55岁及以上的人士对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满意,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发现自己也很难有效回应并满足这部分的市场需求。

从前述对美国老龄产业的分析可见,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很多成功经验,也有不少失败案例,同时,仍有大批企业还处于观望状态。美国老龄产业的发展与学术界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美国老年学学会(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GSA)和美国老龄协会(American Society on Aging,ASA)是美国非常有代表性的从事老龄科学研究的专业组织。前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后者主要以学科交叉性和会员多样性为突出特点。在有关老龄产业的专业研究与实践推动方面,两者举办的年会分论坛作为其重要载体也各有侧重,后者由于论坛设立时间较早,参与人数众多,目前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有较大影响力。

美国老年学学会创建于1945年,包括心理科学、行为和社会科学、健康科学以及社会研究、政策和实践四个分支机构,目前有会员5000余名。主办包括《老年学家》(The Gerontologist)、《老年学杂志系列A:生物学和医学科学》(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Biological and Medical Sciences)以及《老年学杂志系列B:心理学和社会科学》(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等多份具有影响力的期刊。该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年度盛会,参会人数达4000名以上,可分别参加专题研讨、论文宣读和科研墙报演示等500多种不同形式的分会。2009年,年会第一次设立题为“老龄化之商机”(Aging Means Business)的分论坛,从2013年开始,该论坛更名为“健康老龄化之商机”(Healthy Aging Means Business),每年吸引众多从事老年消费者行为以及老年学研究的一流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共同研讨如何推动老年市场的发展。

美国老龄协会成立于1954年,最初是作为美国西部地区老年学研究的社会组织,现已发展成为关注人口老龄化的,在社会、经济、心理等多方面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组织,其致力于老年专业教育、出版及网络信息、培训等多种类服务,目前拥有教育工作者、行政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商人、研究人员以及学生等不同职业和身份的会员5000余名。旗下出版专业研究杂志《代际》(Generations)、双月刊报纸《当代老龄》(Aging Today)等。其主办的“美国老龄化”(Aging in America)年会是美国最大的从事老龄问题研究的交叉学科学术会议。从2004年起,该年会设有一个老龄产业分论坛,主题是关于“下一个老龄热点问题的商业峰会”(What's Next Boomer Business Summit),每年都会邀请专注于老年消费市场开发的全美知名企业和组织代表做专题演讲,为已经或有意开拓该市场的其他企业、研究机构等提供参考经验,本书所介绍的绝大部分美国公司都曾是该峰会的典型企业代表。该论坛在美国老龄产业界十分知名,至今已举办十届,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极大地推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产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缺乏经验。理论界对老龄产业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1997年召开的全国第一届老龄产业座谈会为标志。一般认为,“老龄产业”概念的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在国外,业界通常将之称作“银色产业”(Silver Industry),而并不存在“老龄产业”的提法。在我国,缺乏对于老年人需求与产业发展内在联动的微观机制与宏观环境的系统培育,使得老龄产业政策收效甚微,导致在理论上认为老龄产业是一座有待挖掘的“金矿”,然而在实践中我国企业却“难以推开虚掩的大门”,老龄产业“启而不动”。我国老龄产业目前滞后于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的现状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世界各老龄化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只不过差异在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发生的时间较早,其老龄产业已经经历了目前我国所处的“举步维艰”阶段,从业企业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现已进入理性发展阶段,在为本国乃至其他国家的老年人提供满足其多样化需求的很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收获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价值。但即便如此,其老龄产业依然行进在探索开发的路上!

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目前仍属于人口年轻型国家,其老龄化程度还不算高,但有些印度公司已经看到了老年人口中蕴藏的商机,它们纷纷与西方国家的服务提供商合作,借鉴美国先进的老龄产业的方法和诀窍,提出“要向老年人提供他们想要的生活和记忆方面的帮助,而不是让他们在我们所能提供的东西中做选择”的服务理念,突出“积极的生活”与“帮助生活”之间的不同。

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将接近4.3万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将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与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需求规模相比,我国的老龄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不仅意味着未来老龄产业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表明其发展任重而道远!

2013年,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制度基础,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顶层设计,以各部委专项政策文件如《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等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老龄政策体系,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于2013年9月正式出台,成为助推老龄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我们坚信:老龄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国家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将老龄产业列入国家扶持行业目录,而且,在养老机构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等方面,也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财政、税费、土地、融资等方面要采取措施,鼓励、扶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进行兴办或运营上述机构设施。

国外老龄产业发展经验证明,老龄产业不仅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而且是创新、发明、学习和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基于长寿经济时代的新特点,包括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三星公司等在内的众多知名大公司纷纷开辟老年消费市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在开发老年消费市场中商机无限,前景尤为广阔。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E.F.Schumacher)认为,“小的是美好的”。老龄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小企业可以凭借其“小而专”和“小而精”的优势,在老年细分市场上进行专业化经营,实现其“美好”目标。美国很多创业小企业,如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汽车服务的银发行有限责任公司(Silver Ride LLC)、刚刚再次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SBIRP)第二阶段奖励基金的艾默特(Emota)公司和为老年人研发并生产的不用电脑和互联网就能收发电子邮件的“打印机”产品的博远通服务公司(Presto Services Inc.)等都是凭借其敏锐的市场反应、灵活的经营行为在老年消费市场中迅速崛起。

2002年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是对21世纪个人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的回应,它呼吁人们改变态度、政策和方法,以确保老年人不仅仅被看作福利的受益者,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权利必须得到尊重,其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发展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与其他任何年龄群体相比,老年人被看作异质性需求最大的一个群体,老年人群体内部存在着巨大的个体性差异。过去,人们认为老年人刻板、保守、落伍、贫穷等偏见正在逐步得到改观。今天,老年人代表一种新的购买力,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是被动接受产品,而是主动去影响厂商的产品设计。79岁的佩内洛普·莱夫利(Penelope Lively)曾在1987年以《月亮虎》(The Moon Tiger)一书获得布克奖(Booker Prize),至今仍是一位多产作家,她表示现今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个好的时代。过去超过80岁的人数量并不多,但现在耄耋老人并不稀奇,因为现在世界上老年人群越来越庞大,这意味着“灰色权力”时代即将到来。放眼未来,当今天的中青年人步入老年期时,毫无疑问,他们将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政治权力以及消费能力等,老年消费市场必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我们也要始终保持警醒: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活贫困的老人,他们对未知的未来充满恐惧!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内容:第一章总体上介绍老龄产业发展的重要人口背景,即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中国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第二章对我国老龄产业在学理上厘清其概念、性质等争议性问题,并对老龄产业发展实践及未来走向进行剖析;第三章和第四章依次回答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如何,与其他人群相比,老年人需求和老年人消费有哪些新特点等问题,并试图求证老龄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老年人口规模及其购买力和消费需求,老年人口的经济收入状况是决定老年人购买力以及市场规模的关键因素,老年人口的需求规模和结构是决定老龄产品和服务供给有效性以及老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第五章至第十一章以老龄产业优先发展的子产业为例,重点介绍老年住房产业、健康产业、长期护理产业、教育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金融产业以及与老年人保持年轻相关的产业(老年服装产业和老年美容产业)等内容;最后,第十二章是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部分,重点讨论如何将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目标予以落实。第一章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展望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老龄化现象对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老龄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不仅对老年人个人及其家庭产生影响,而且触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国际社会。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因此备受世界关注。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及时作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部署。一、世界人口老龄化概览

什么是人口老龄化?一般而言,国际公认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联合国1956年《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指出的,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二是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提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为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标志。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性现象。人口学家罗纳德·李(Ronald Lee)认为,人口转变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死亡率率先下降,现在逐渐遍及世界的各个国家,预计2100年前后会完成转变。1800年,世界人口总数还不到10亿,人口年增长率为0.51%,15岁以下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6%;1950年,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到47岁,人口年增长率达到1.8%,这一时期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34%,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5%;2000年,人口预期寿命大幅提高至65岁,总和生育率下降至2.7,世界人口规模达到60多亿,人口年增长率继续下降至1.22%,而老年人所占比重提高至7%;2050年,总和生育率将下降至2.0,相应地,人口年增长率也将下降至0.33%,老年人口比例将提高至16%;2100年,人口年增长率将继续下降至0.04%,老年人口比例将继续提高至21%(如表1.1所示)。表1.1全球人口趋势(1700—2100年)

资料来源:Ronald Lee,“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Three Centuries of Fundamental Chang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7,No.4,2003,pp.167-190。(一)全世界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其中,亚洲老年人口总量最多

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和发展》报告指出,2012年,世界60岁及以上人口规模大约为8.1亿,到2050年该数字将增至20亿。届时,自人类社会以来,老龄人口规模将首次超过少年儿童(0~14周岁)人口的规模。亚洲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将过半(55%),欧洲紧随其后,约占21%(如表1.2所示)。

此外,联合国在2013年6月13日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2年修订版》报告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由于出生率大幅下降而在整体上呈显著放缓的趋势,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地区,人口仍在快速增长。表1.2世界分地区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Population Ageing and Development 2012,http://www.un.org/en/development/desa/population/publications/ageing/population-ageing-development-2012.shtml。(二)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不发达地区由于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问题将日趋严重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2年修订版》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从现有的72亿增加至96亿,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总人口将从目前的59亿大幅增加至82亿,而同期发达国家的总人口将一直徘徊在13亿上下。

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和发展》报告指出,2012年,每九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约五分之一。目前,该比例在发达地区显著地高于发展中地区,其中欧洲超过五分之一,亚洲与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约为九分之一,而在非洲该比例约为十六分之一。由此可见,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不发达地区由于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问题将日趋严重(如表1.2所示)。(三)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升高

2012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大约占到了人口总数的14%。高龄老年人口在老年人口总体中增长速度最快。到2050年,20%的老龄人口将会是高龄人口(如表1.2所示)。同时,百岁及以上长寿人口的增长速度同比也会增加,其绝对数目将由2012年的34.3万人增加到2050年的320万人。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美国全国人口总数,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欧洲大国,比如俄罗斯、德国等国的全国人口。

另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数据,1950年世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为1000万,此后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已超过1亿,预计2020年将增长至1.5亿。在21世纪后70年间,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几乎每过10年就增加1亿,2030年、2040年、2050年、2060年、2070年将分别突破2亿、3亿、4亿、5亿和6亿,2085年将超过7亿,2100年将达到8亿。就比例来看,1950年世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约为0.6%,此后这一比例持续上升。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在1987年前后达到1%,2020年左右达到2%,预计约在2035年突破3%,2048年达到4%,2060年增至5%,2070年突破6%,2090年达到7%,2100年增至8%。(四)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日益严重

1865年,法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国家。1890年,瑞典也步入老龄化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爱尔兰和德国相继成为老年型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国也先后步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中最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但也是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在日本,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2012年的32%将上升至2050年的41%。到2050年,除美国、澳大利亚以外,俄罗斯、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国总人口比例均将超过30%。与之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更是惊人,由2012年的13%将上升至2050年的34%。具体情况见表1.3所示。

就人口高龄化来看,2012年,除俄罗斯以外,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国家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本国总人口比例均在20%及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30%及以上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与之相比,中国人口高龄化的发展速度居中,但高龄老人的绝对数量仍然巨大。具体情况见表1.3所示。表1.3部分国家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Population Ageing and Development 2012,http://www.un.org/en/development/desa/population/publications/ageing/population-ageing-development-2012.shtml。(五)世界人口的预期寿命将继续增加

据《世界人口展望:2012年修订版》报告预测,世界人口的预期寿命将继续增加。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将达到76岁。到2100年,发达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将达到89岁,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将达到81岁,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将达到78岁。

目前,世界人口的总体寿命整体在提高,同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在1950至1955年间,发达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为66岁,而发展中地区仅为42岁,到2010至2015年间,这一数字分别为78岁和67岁。大体而言,在2010至2015年间的60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预期寿命会增加18年,而女性将增加22年。对发展中地区而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是明显的,发展中地区60岁及以上的男性老人预期寿命将增加18年,而发达地区该数字为21年;同时,发展中地区60岁及以上的女性老人预期寿命将增加20年,而在发达地区为25年。(六)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2012年,从世界总体情况看,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平均性别比为84% (即每百名女性对应84名男性),而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组中这一比例为61%。同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在发达地区为75%,低于欠发达地区(89%),其原因在于发达地区的女性会比男性更加长寿。(七)世界独居老人不断增加,发达国家的独居老人比例明显高于不发达国家“独居”(living independently)的含义是独自生活或与配偶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较为少见,而在发达国家却占主流。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40%的老年人处于独居状态,而且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发达国家或地区约有75%的老年人处于独居状态,而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这一比例为25%,最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仅为10%。毫无疑问,独居老人的规模将随着世界总人口的增长而增大。二、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

一般认为,我国是从2000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的。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联合国就此提醒各成员国:要“铭记21世纪老龄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老年人口总量庞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见图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民政部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2021年到2035年,我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老年人。2050年前后,将达到4.8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1/3,成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老年人口大国。图1.1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3年。(二)人口老龄化晚,但发展速度快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56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41%;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上升为492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91%。如果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5%以下的人口老龄结构为“年轻型”的标准进行衡量,那么直到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才算临近“成年型”,但到2000年我国就已步入了“老年型”社会。

从表1.4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指数上升迅速。老龄化指数从1990年的20.12%上升到2000年的30.41%,上升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而2010年的老龄化指数上升到了53.43%,上升幅度高达23个百分点。表1.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变化(1982—2010年)注:老龄化指数(也称老少人口比)=(65岁及以上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资料来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与世界平均比重大体相同,均为10%左右。到2010年我国上升了3.3个百分点,而世界平均数则上升了一个百分点。预计未来40年,世界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升10.8个百分点,而我国将上升21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的速度比世界的平均速度要快一倍多。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相当快。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7%。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用了79年左右。中国预计只用25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三)老年人口高龄化发展迅速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人所占比重将会逐步提高。如果把65岁至79岁的老年人划分为“低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划分为“高龄老年人”的话,可以说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最需要帮助和遇到问题最多的将是“高龄老年人”。2000年中国高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还比较低,仅为1%,占全部65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的14.5%,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展中地区的水平较为接近,大大低于发达地区的水平,但到2050年时高龄老人占我国总人口比重急剧提高到6.8%,其占我国全部老年人的比例为28.7%,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6%和发展中地区的24%,但仍低于发达地区的36%,而且,大大低于全球人口年龄结构高龄化最严重的日本的42%。可见,我们要对我国人口高龄化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既不能“过分夸大”其严重程度,更不能“视而不见”,忽视未来高龄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老年人口的高龄化,一方面,会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另一方面,高龄老年人是病残率最高的群体,与低龄老年人相比,对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更高,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提早准备,迎接人口高龄化时代的到来。(四)人口老龄化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差异将长期存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2000年东部沿海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8%,其中上海达到11.46%,早在197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2000年西部地区老年人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然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宁夏回族自治区直到2012年才进入人口年龄结构老年型行列。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从1982年至2000年的18年间,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从7.8%上升到10.9%,上升了3.1个百分点;同期,城市从7.4%上升到9.7%,上升了2.3个百分点,农村上升幅度比城市高0.8个百分点。预计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能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五)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老年人口为0.87亿,女性老年人口为0.91亿,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约400万人。到2049年时,女性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要比男性老年人口多出2645万人。到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需要指出的是,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中女性占多数,但健康状况并不好于男性。(六)老年人口内部的代际更替明显

近年来,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年人内部的代际更替非常明显,老年人群体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2005年至2010年五年间,我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城镇老人人数降低了5.2个百分点,农村老人人数降低了9个百分点,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的城市老人人数增加了0.9个百分点,受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上的农村老人人数提升了9个百分点。(七)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超前性:未富先老

关于我国是否处于“未富先老”阶段,学者们展开了很多讨论,本书认同中国处于“未富先老”阶段的观点。发达国家是在“先富后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才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且老龄化速度较慢;而中国是在“未富先老”的形势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作为一个欠发达国家所面临的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40美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25%,世界排名第109位,而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高于发展中地区,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巨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决定了我国的发展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不仅要将有限的财富用于大力发展经济,而且还要确保老年人权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这对中国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八)从“婴儿潮”到“银发潮”:挑战传统养老方式

我国两次生育高峰期的人口猛增和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1962—1973年第二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一代,在人口年龄金字塔中形成向外突出的部分,2025年左右正是这批人进入老年阶段的高峰期,2050年左右是这批人进入高龄阶段的时期,这一代生育高潮出生的人口(baby boomer)造成了几十年后的老年人高潮(elderly boomer)。同时,众多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的父母也开始陆续进入老龄和高龄阶段,这些情况都对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挑战,必然会使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方式得到强化,所以,国家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以外的一系列养老保障制度,以弥补未来家庭养老资源的不足,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此外,老年人口的失能和空巢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失能老年人口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数和空巢老年人口数量在2013年都突破了1亿大关。同时,无子女老人和失独老人开始增多。2012年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如果说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的话,那么无子女家庭则是事实上的风险家庭,这种事实上的风险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对于微观的大多数个人和家庭来说,无子女都意味着老年人从子女处获得各种支持的缺失,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都面临更大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子女养老资源的匮乏或者缺失,无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会部分转移到社会公共领域,形成宏观的、社会层面上的风险。未来,这些特殊的老年人口子群体的人数将迅速增加,无疑会加剧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势的严峻性。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将2001年至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划分为三个阶段,如表1.5所示。表1.5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三个阶段

资料来源: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年2月。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平均每年将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总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总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亿~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以下结论应得到重视:

第一,在整个21世纪的一百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非常高。自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直到2100年,预计老年人口总量仍然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09%。

第二,2030年到2050年将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一方面,这一阶段,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都将迅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迎来老年人口规模的高峰。另一方面,2030年以后,人口总抚养比将随着老年抚养比的迅速提高而大幅度攀升,并最终超过50%,有利于发展经济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将于2033年左右结束。

第三,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很高,人口高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到21世纪下半叶,我国老年人口总量虽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亿以上的规模,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将保持在8000万至9000万,高龄化水平为25%至30%,由此所带来的高龄老人的需求不容忽视。第二章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Cicero)曾说过:正如我赞许一个老人的年轻,我也喜欢一个老人有一颗年轻的心,能够这样的人,虽然身体会衰老,但内心却永远不会老。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国际公认的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展老龄产业。在我国,有关老龄产业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认知都严重滞后于产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对于一些重大的基础性问题尚未达成一致观点,仍存在着严重分歧,导致理论上认为老龄产业是一座待挖掘的“金矿”,然而实践中老龄产业却“启而不动”,陷入“厂家不愿做、商家不愿卖、消费者无处买”的怪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放眼未来,如果我国老龄产业研究的基本理论分歧未能受到产、学、研各界的足够重视并达成一致,定会阻碍老龄产业实践的快速健康发展,以至于影响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更会拖累落实“十二五”规划中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一、老龄产业的基本理论框架

老龄产业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而老龄产业理论的日臻完善也依赖于实践中老龄产业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及其有效解决。从理论研究角度看,至少要厘清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老年人的划分标准是什么?清晰界定老龄产业的服务对象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前提。二是老龄产业的概念如何界定?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明确老龄产业的概念,分析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规范和指导老龄产业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老龄产业的性质是什么?与老龄事业的关系是什么?实践中,两者间的边界经常模糊不清,这极大地影响了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老龄产业发展政策的有效落地。四是老龄产业的类型包括哪些?有效地划分老龄产业类型,对于分类指导老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五是与老龄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包括哪些?老龄产业作为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其良性发展。(一)老年人的界定

哪些人可以称作老年人?换句话讲,就是老年的起点如何确定?一般而言,常用的划分标准有四种。

第一种是年代年龄,或称日历年龄。从出生时开始,每过一个日历年,年代年龄就增加一岁。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Sundbarg)在1900年发表的《人口类型和死亡率研究》一文中最早从年龄结构研究出发将老年人口起点定为50岁。1956年联合国在《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一书中以65岁作为老年起点年龄。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又以60岁作为老年起点年龄。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于老年人的界定,是指起始年龄为60岁的人口。

第二种是退休年龄。即大多数人停止工作领取退休金时的年龄。退休年龄确定的主要依据是人们的生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各国之间对退休年龄的规定差异较大。在全球228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67个国家和地区规定了法定退休年龄,占比73.25%。其中,有102个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占全球的61.08%,而规定65岁(及以上)退休的国家,有44个,占26.35%(均以男性年龄为标准)。当前,退休年龄在发达国家要明显高于不发达国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规定了女性退休年龄低于男性,一般而言,这一年龄差为五年。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中,男性和女性只能在65岁及以上才能获得退休金,而在发展中国家,退休年龄多分布在55至60岁之间。

第三种是生理年龄。这是从医学、生物学角度出发,来衡量人体组织器官功能所持续的时间。生理年龄可能与日历年龄不相一致,这是由于人的各种器官功能退化衰老的时间不同,有的人生理器官患有疾病,就会造成异常增龄。

第四种是心理年龄。所谓心理年龄是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程度来确定的个体年龄。心理年龄是以意识和个性为主要测量内容的。心理年龄和日历年龄是不同步的,如日历年龄60岁的人,他的心理年龄可能只有四五十岁。

综上所述,日历年龄在本质上不是一个很好的划分老年人的标准,因为日历年龄相同的不同个体,其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存在差异。但是,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的起始年龄以日历年龄来衡量相对而言更加容易操作。

实践中,老年人的日历年龄划分标准因研究问题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认为老年人的起始年龄为50岁,这也是其会员的起点年龄。美国老年消费市场的服务对象通常是指50岁及以上的人群,也有少部分研究指的是55岁及以上的人群。

鉴于老年消费群体特征的特殊性以及与国外老年消费市场研究的一致性,本书将我国老龄产业的服务对象界定为50岁及以上的人群。(二)老龄产业的基本概念

在国外,人们一般将老龄产业称为“银色产业”(Silver Industry)。1956年联合国出版了世界著名人口学家、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所长皮查特(B.Pichat)的专著《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和社会影响》,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系统地研究人口老龄化经济后果的书籍,其中谈及老年消费问题。随后,1979年凯瑞·伊斯特斯(Carroll Estes)在其著作《老龄企业:老龄社会政策和老年服务业的关键》中第一次提出“银色产业”的概念,并指出“老年服务业部门应获得政府资金的大力资助”。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需求不断扩大,老龄产业的理论研究和老年消费市场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有关老龄产业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步入老龄社会的大背景引发了学术界、企业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对老龄产业逐步关注。“老龄产业”的概念是1997年全国第一届老龄产业座谈会正式提出的。台恩普等认为,“老龄产业”概念的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因为在国外没有老龄产业的提法,只有“银色产业”的概念。比如,美国学者大多从市场角度,提出了Silver Market、Grey Market、Mature Market、Senior Market等概念,在此,笔者将之统译为“银发市场”。

老龄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产业,是因为老年人这个群体在生理、心理及消费上存在特殊性。无论是在有形产品(衣、食、住、行等)的消费上,还是在无形服务(教育、医疗、娱乐等)的消费上,老年群体均与其他年龄段人群有很大区别。老龄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由老年人口规模、老年人的购买力水平和购买欲望等因素决定的市场需求。因此,老龄产业实质上是一个以老年人消费(即老年人所需产品和服务)为主体的市场体系。

一直以来,对老龄产业的概念如何界定,我国学术界存在一定分歧。陆杰华等认为,老龄产业就是一个目标服务对象为老年人口的产业体系,包括所有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实体,如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医疗保健、照料护理、精神慰藉等各方面需求的多方面行业部门的总称。这是关于老龄产业的界定引用率相对较高的一个定义,但台恩普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非经济学角度的定义。上海老龄事业社会化、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课题组指出,当与老龄群体的生活保障相关的各种制度、设施、物品、服务等老龄产品主要通过市场提供时,这时就将之称为老龄产业。

一般而言,产业经济学界较为公认的“产业”定义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企业构成的集合或系统。本书认为,老龄产业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老龄产业泛指所有面向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行业、部门的通称,也就是说,只要产业的服务对象中有老年人,则该产业就可以被界定为老龄产业。狭义的老龄产业是指适应和满足老年人口需求,专门或主要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行业、部门的通称。

本书的老龄产业采用狭义的概念。狭义的老龄产业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老龄产业是专门或主要服务于老年人的产业。从事老龄产业运营的企业应专门或主要着眼于老年人需求的满足,面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比如,老年人用品商店、老年人服装店、老年病医院、专门为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公司(或其专设分公司、某个独立业务部门等)。第二,老龄产业是对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的适应和满足,但不是所有的老年人口消费需求都由从事老龄产业运营的企业来满足,老年人购买的适合各类人群消费的大众商品和服务就不属于老龄产业范畴,比如老年人购买的普通手机、大众食品、钟点工服务等。第三,按照国际通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标准,老龄产业不能简单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