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合作国人文概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3 08:31:22

点击下载

作者:许延浪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石油合作国人文概观

石油合作国人文概观试读:

前言

石油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和命脉,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从1859年人们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来,世界对石油的渴求和使用已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回顾世界能源发展史,石油带给人类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繁荣和文明,是其他任何能源无法比拟的。世界各国对全球石油及其资源的需求,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现代化进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能源不能满足飞速增长的需要,其中石油尤为显著: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的剧增,石油消费量按年均5.77%的速度递增,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的增长速度仅为1.67%。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消费增长的需求,从而使进口的数量逐年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是个石油出口国,但是从90年代开始,国内石油供应进口的数量逐年增加,199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中国进口石油达1.2亿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另一方面,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目前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41位。中国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只占全球的2%左右,相对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属贫油国。据预测,2010年、2020年和2050年中国石油年产量分别为1.7亿吨、1.8亿吨和1.0亿吨;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达3.3亿吨,需求缺口将达到1.6亿吨;2020年的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6.1亿吨,缺口达2.7亿~4.3亿吨。由于国内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中国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专家预测到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5.8%~62.1%。国际能源署甚至预言,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将达到今天美国的规模——根据美国能源部2005年的估计,相当于6亿吨。我国石油供应主体已不可避免地由国内转移到国外,因此,必须树立全球化的石油资源观。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建立稳定的海外原油生产基地,多渠道、多形式地获得油气资源,已成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必然的战略选择。在中国石油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向海外寻找石油成为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走出去已成为必然。回首石油工业60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石油工业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20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石油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国际化经营,已将中国石油工业逐步融入世界石油工业体系。海外合作区域已扩展到非洲、中亚—俄罗斯、亚太、美洲和中东地区等世界主要油气资源富集地。在国际合作中,成功运作了一批大型项目,获得了可观的油气储产量。

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自1993年3月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泰国邦亚区块获得石油开发作业权开始,至2005年12年以来三大石油公司等为核心的中国石油企业已在世界30多个国家参与了多于65个油气项目勘探和开发,累计投资70亿美元,共获份额油6000万吨。其中最早走出去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其40多个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分布于世界4大洲18个国家,基本上形成了4个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北非地区、中亚地区、南美地区和亚澳地区。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投资业务已扩展到油气勘探开发、生产销售、管道运输、炼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开始由单纯依托油气项目“搭船出海”到独立实施国际化经营的转变,自主开发市场能力不断增强。到2008年年底,中国石油海外投资业务分布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运作着73个项目,近500支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在48个国家和地区施工作业。同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业已在非洲、中东、中南美洲、中亚、南亚等地区30个国家及俄罗斯参与当地的石油及天然气项目,2003—2007年,仅井筒工程类项目签约合同额已近30亿美元。2009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收购Addax石油公司,成为我国石油公司进行海外资产收购最大的一笔成功交易。而成立伊始就以与国际接轨为最大特点的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则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

目前,中国已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管道项目合作。仅2007年海外原油作业产量达到8800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达到80亿立方米,原油、成品油进出口贸易量达到2.1亿吨。2009年3月,我国石油企业与俄罗斯油气企业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合作文件,从而更加显示了我国参与国际石油合作的广阔前景。

为了适应中国石油工业“走出去”发展的新形势,应油田企业等单位的要求,西安石油大学和油田企业于2002年起联合开办了石油工业专业“国际合作班”,以期解决急需的国际石油专业人员。学生除了学习有关石油专业课程以外,还要学习除了英语以外的石油合作国官方语言(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学习石油合作国相关的经济法律、人文等适于外事工作的相关课程,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以便毕业后能立即奔赴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国际合作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先期毕业的几届学生已在世界各产油国岗位上担当重要的工作,他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了中国及各国石油公司的赞誉和欢迎。同时,该教学成果“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了2009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9)。《石油合作国人文概观》最初编者是应邀为即将奔赴国外油田工作的石油工程“国际合作班”的学生开设的“产油国背景知识”等相关课程而编写的讲义,是编者根据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和体会编写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师生的好评。经过多年来教学与实践的不断完善,现经石油工业出版社石油出版基金资助,重新修订出版成书。本书既可用作教材,也可用作广大石油工程技术人员出国培训材料。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三章、第六章由许延浪(西安石油大学)编写;第二章由连宇江(西安石油大学)编写;第四章由许楠(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编写;第五章由张浩(西安石油大学)编写。全书由许延浪统稿。

承蒙蒲春生教授、崔之健教授审阅,袁炳强教授、聂翠平教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编著过程中,参阅了大量中外文相关资料和网上有关文章,获益匪浅,深受裨益,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编著者2009年12月25日第一章 文明交往与石油合作第一节 文明交往

什么是交往?英语的“交往”Communic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nis,意思是共同的、通常的、交往的、信息、传播、交流、交换、交通、通讯、联络等多重含义。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之间、共同体之间、社会集团之间、阶级阶层之间、民族国家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中介的互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具体指个人、社会集团、氏族、部落、国家、民族之间的物质与精神的联系与交流,结果是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

交往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社会本性。在逐步克服野蛮状态的历史进程中,交往最重要功能就是使人类不断摆脱愚昧和贫困走上更高文明层次的社会。人类的第一个祖先始于非洲大草原。在莽莽的林海草原上,远古的人类尽管可以直立行走——从自身来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是猛兽猛禽的猎物,必须依靠智力和社交能力来生存。被猎食的危险给人类的祖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促使他们合作和群居,并在后来的交往中不断得到发扬和光大。[1]

回顾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文明就处在不断地交流和交汇中,发展着、进化着。我们称之为文明交往。文明交往的内涵十分丰富,从交往主体来看,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从交往内容来看,则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人类历史发展就是一个不同文明间的文明交往——不断交流、融汇、创新的过程。同时,文明交往包括文明的交流、积累与竞争带来了文明的升级,而文明的升级产生了西方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在全世界的推广产生了全球化,全球化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最高阶段。

20世纪是人类文明交往最频繁、交往成果最重要、交往形式最多样的世纪。众所周知,20世纪五大历史性事件改变了世界的面貌:(1)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2)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3)社会主义的发展、曲折与变革;(4)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5)全球化、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潮流。这些改变,既是文明交往繁盛的条件,又是造成人类最广泛而深刻的文明交往的历史性结果。在20世纪的最后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是极大地展开了中国与世界的现代文明交往活动,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与世界开展了空前、全面的频繁、密切的文明交往,其交往形式、交往内容、交往动力和交往成果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社会效应。一 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交往是伴随着生产力同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文明交往即是历史交往的过程。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繁衍生息了几百万年,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地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处处留下了交往的足迹:从埃及的尼罗河到西亚的两河流域,从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到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四大文明古国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文明标志;爱琴海沿岸星罗棋布的岛屿,闪烁着古希腊人的浪漫主义气质;而绵延千里的安第斯山脉则传承着玛雅、印加人的图腾;那些丰富多彩的宗教艺术和体系庞大的神学思想在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中日渐光大;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则使得欧洲在20世纪中叶之前的几百年里成为世界文明中心……综观历史,不同文明在和谐交往、互相学习中不断丰富与发展,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史的主流。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一文中指出:“不同文明间的交往,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某一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失传,取决于交往的扩展情况。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了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彭树智先生从社会历史意义的高度认为:“人类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的核心问题,它在世界历史学科建设中居重要地位,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中轴线。”他认为:文明的生命在于交往,许多古老文明的消失,从一定程度上说都是因为缺少交往;而交往的价值在于文明。

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表现在商旅往来,宗教传播,人口迁徙,战争征服,使节互访等方面。[2]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明交往的使者:唐玄奘到印度取经、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早在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印度、中亚和欧洲就开辟了闻名中外的交往之路:“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等;持续开展的各种跨文化交往包括经济与精神文化交往,有效地促进了中华文明和亚欧多种文明的共同进步。中华民族历来以存异致和的博大胸怀,在中外文化交往中吸纳了多种外部文明成果,不断充实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传统,同时将自身的文化成果流播外界,以利人类进步。历史上,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人按照中国当时的理解及需要改造吸收,从而建立了多种中国化的佛学流派,它们对宋明理学的影响深远;而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构成部分的儒家文化则在东亚广泛传播,影响至今。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世界文化和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中国融入世界和世界认识中国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显而易见,21世纪的中国以及中国人在世界各国中的文明交往日趋重要。二 文明交往的形式

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地前进。不同文明之间,不同区域的文明,冲突常在,但是文明之间的交往仍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文明交往是人类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直到现在,而且还将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活动。

文明交往因社会历史状况错综复杂而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和平与暴力两个基本类型。(一)和平交往

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虽然经常发生,但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交流相互影响乃至相互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在人类社会中文明交往的和平形式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往形式。无论是古代的各文明中心之间,还是跨大陆的各帝国之间,或者是民间的商旅、教旅、学旅之行,和平形式的交往占有主导地位。和平交往使人类互通有无,促进了文化的交汇和经济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物质交往是和平交往的基础。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各地区间的交换就发生了。在西亚的耶莫和耶利哥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产自亚美尼亚的黑曜石和来自伊朗的彩陶;在埃及的巴达里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遗址中,也发现了从努比亚输入的孔雀石、从西奈运来的铜和叙利亚输入的宝石和雪松等。我国古代物物交换也随处可见:远离海滨的青海西宁、乐都等地发现随葬的贝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有某些非本地出产的物品如玉石、象牙原料及其制品,以及产于长江流域的鳄类骨板等。这种物质交往交流了各地区的生产经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原始社会的解体起着促进作用。

常见的文化交往,特别是文艺交往,是各民族、各国家最容易接触和接受的和平交往方式。文化交往集中体现了人类文明交往的交流性、互谅性、精神性和世界性。人与人的感情是相通的。拥有不同文明的人们可以在真善美的艺术世界中交流感情。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学交往是沟通人们心灵、加强了解和增进友谊的重要渠道。文学交往属精神文明方面的文化交流,它能提高世界人民精神境界,并使民族文学汇流成全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世界文学。例如,《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名著,它给世界各国、各民族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另一个区域文明交往的典型事例就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数字是由古代印度人创造的,公元8世纪,一位印度的数学家堪克随商队来到巴格达,他的很多书籍被译成阿拉伯文,他所用的这种印度人创造的数字也随之传到阿拉伯各地。后来这种记数法又由阿拉伯商人带到西方,欧洲人误以为这是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称之为阿拉伯数字,现在它已成为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暴力交往

暴力交往是一种急风暴雨式的残酷交往形式。它具有和平交往所不具备的破坏力量,其结果是交往范围的迅速扩大和交往程度的空前提高,并常常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暴力交往形式在人类历史上赫然[3]在目:征服、掠夺、抢劫、破坏、凶杀等,特别是战争,从人类社会发展一开始,就因为种种缘由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指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来说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在对该民族来说唯一可能传统的原始生产方式下,人口的增长需要有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因而这种形式也就被越来越广泛地利用着。”战争在暴力交往形式中具有普遍性。其他还有诸多形式的战争交往,如国内战争、武装起义,民族解放战争、恐怖活动等形式的暴力交往。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君主统治的残暴内核突出地表现在暴力交往形式的普遍性上。

暴力交往在农耕世界和工业世界之间以及在工业世界内部交往频繁,且规模巨大。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展很多是在炮舰轰击之下进行的。例如,公元前334年,历经十年的亚历山大东征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的巨大灾难,同时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在此相互生辉,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出现了欧几里得、亚里士多德等著名科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盟国经济情报机构于1946年2月5日递交的报告提供了纳粹从欧洲各国中央银行掠夺黄金的数量评估。报告指出,目前已经发现的德国黄金总价值为6.48亿美元,而战争爆发时,德国黄金储量最多为1亿美元,其间相差的5.48亿美元的黄金都是从欧洲各国掠夺的。据20世纪40年代末的估计,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夺取“战利品”近千亿美元,另有许多无法估价的钻石、翡翠、玉器、宝石、佛像、字画、古书、古玩等奇珍异宝。有资料记载,日军占领南京后,大多数日军官兵的裤腰带上都穿着50个到200个不等的金戒指。(三)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属于人类和平交往的一种形式,集中体现了人类文明交往的开放性、合作性、物质性和全球性。商业贸易是政治交往、社会交往、文化交往的先导、中介和沟通的渠道。例如,商业贸易维系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另外,在新航路开通之后的西方列强争夺殖民霸权的长期商战中,商业贸易往往又同战争的暴力交往形式结合在一起。新航路的开辟,除了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以外,更主要的是拓展了人类交往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引起了商业革命,开拓了资本主义市场,使欧洲的经济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使人类历史结束孤立封闭状态,拓宽了视野,加强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另一方面,随着通往美洲、非洲和亚洲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因此,马克思把交往看成是同生产力发展相伴随、以商业贸易为交换手段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

实际上,商业贸易不但是随着分工扩大而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的经济交往形态,而且也生动地反映了文明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上,我国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访问各国。船队由大[4]小船只百余艘,人员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组成。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人类文明交往开始由陆地向海洋进发,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辉煌文明史上的精彩篇章。北京大学前副校长、著名史学家何芳川如是说:“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文明之间就有交流、交汇。在整个文明的交流与交汇史上,唯有以郑和远航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最文明,因为它最和平。郑和远航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拥有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文明使命感,即致力于提升远近诸国的文明化程度。”三 文明交往中世界人种及民族(一)世界人种

人种也称“种族”,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头形、鼻形等)的人群,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根据人类身体外在形态的差异,[5]人类学者把现代人类分为三个主要人种,即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和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

1.蒙古利亚人种(Mongoloid)又称黄色人种、亚美人种。该人种起源于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其中包括居住于中亚—东亚—北亚的大陆人种、太平洋人种、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种(美洲的印第安人种)。黄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数居第二位的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7%左右。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呈黄色或黄白色;发形直,发色黑;眼色深;颧骨较高;面部扁平;鼻子高低、宽窄适中;体毛和胡须稀疏。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蒙古、苏联的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的马扎尔人、芬兰人也属黄种人。

2.欧罗巴人种(Europeoid)又名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Cavcasoid)。它起源于欧、亚、非相连接地区,包括北欧的波罗的海人种、东北欧的北海—波罗的海人种、南欧的印度—地中海人种、西亚的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中欧人种。白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4%左右。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多呈浅淡色;发呈金黄,有的呈黑褐色;眼色碧蓝或灰褐色;发形呈波状或直状;唇型为薄唇;鼻狭而高;颧骨不高突;体毛和胡须较发达等。白色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及亚洲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等地。近几百年来,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白色人种又逐渐分布于美洲、南非和大洋洲等地。

3.尼格罗人种(Negroid)又称黑色人种、赤道人种。起源于非洲,其中包括西非的森林尼格罗人种、中非班图人种、南非布须曼人种、澳大利亚人种等。黑色人种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多呈黑色或黑褐色;发形为卷曲或波形;发色深黑;体毛特少;眼色黑褐;唇厚而凸或较厚;鼻宽扁或较宽;眼裂较大。黑色人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大洋洲、西印度群岛、美国、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美拉尼西亚、加里曼丹等地。(二)世界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世界上各种族的人,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又形成了许多民族,它既不是种族特征的延续和发展,也不是血缘关系的继续与综合,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人们共同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大约有25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有56个民族,亚洲拥有50多个民族的国家还有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据说,印度尼西亚有150个民族)等。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要数尼日利亚,8000多万人口中大小民族却有250个,占世界民族总数的1/8。

世界各民族的人口数量相差悬殊,多的达十多亿人,少的只有几十人。超过1亿人口的民族有7个:汉族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日本人、巴西人、印度人。1000万至1亿人口的民族有60个,100万至1000万人口的有202个,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92个。亚洲的民族总数在1000个以上,大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是民族最多的一个洲。欧洲的民族大约有170个,基本单一民族的国家约有20个。

世界民族分布和成分在历史上是变化的,其主要原因有移民、人口增长以及民族共同体自身的发展等因素。1 移民

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仅仅居住在亚、非、欧三个洲,进入澳大利亚和美洲大陆的历史至多不过几万年,进入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时间更晚,约在公元前1000年。世界上大规模的移民在欧洲各国发生“民族大迁徙”时期。7~11世纪阿拉伯人移入北非,以及后来突厥人的西迁和蒙古人的西征,对亚、非、欧地区民族成分的变化影响很大。到了“地理大发现”时期,大量欧洲移民涌向美洲大陆,以及“奴隶贸易”,都对美洲及非洲的民族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大批欧洲移民流向美洲,部分移居澳大利亚、新西兰、北非和南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帝国主义者制造民族矛盾,也引起一些大规模的移民。近30年来,由于西欧地区工业的迅速发展,又引起了一个新的移民浪潮。目前,西欧各国的外来移民已超过1200万人。2 人口增长

据计算,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约15000年前),全球人口只有几百万。进入新石器时代,尤其是进入金属时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迅速加快。在最近3个世纪里,全世界人口大约增加了7倍,由1650年的5.4亿增加到1978年的42.6亿。而近70年来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1930年全球人口大约为20亿,1960年上升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突破50亿,1999年达到60亿。目前,世界人口已逼近68亿。而世界各地人口增长的速度很不均衡,从目前情况看,发展中国家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必然导致全球民族构成的变化。3 民族共同体自身的发展变化

随着一些新独立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民族成分,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非洲即如此。与此相反,有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结合或被同化,这也影响着世界民族构成的变化。此外,如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种族差别、语言同化、政治上不平等、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外来侵略和挑拨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族成分的变化。四 文明交往中的世界语言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一个民族历史延续和文化独立的标志。当今世界上大约有6000种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70多个国家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半官方语言,有3.8亿人以英语为母语,约有16亿人以某种方式使用英语。全世界80%的电子信息用英语储存,互联网上80%以上的内容是用英语来表达的。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有专家测算,今天人类语言种类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动物濒临灭绝速度的两倍,是鸟类濒临灭绝速度的四倍。据估计,目前世界尚存的五六千种语言,在21世纪将有一半消亡,200年后,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迄今比较精确的统计数字来自人类学家,他们通过民族研究发现世界[6]语言有6809种,其中亚洲是世界语言种类最多的地区,达2197种,非洲其次,2058种,太平洋诸岛1311种,美洲1013种,欧洲则只有230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发展中国家,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

全世界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只有140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语言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有些语言则只为几千乃至几百人使用,如美洲的土著印第安语,中国的鄂伦春语、赫哲语。

世界语言在语言学上有两种常用的分类法,即类型分类法和谱系分类法。类型分类法是以语言单位句子和词的构造、词中各个词素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对语言进行分类的方法。目前通常把语言分为词根语(或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四种基本类型。屈折语又分为综合语和分析语。汉语是接近词根语的,日语是黏着语,印欧语系、闪语系、含语系则属于屈折语。谱系分类法也就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所作的分类。

语言按谱系分类,可以分成语系、语族、语支等不同的级别单位。(一)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下分日耳曼、拉丁、斯拉夫、波罗的海、印度、伊朗等语族。世界上除了亚洲(不含南亚各国)外,各大洲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使用人数大约40亿,占世界人口的70%。

印欧语系可分为:

拉丁语族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等。

日耳曼语族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主要语言。

斯拉夫语族有俄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等。

波罗的海语族包括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等。

印度语族包括梵语、印地语、巴利语、达罗毗荼语支(印度南部的语言都属于这一语支)等。

伊朗语族包括波斯语、阿富汗语等。

高加索语族 这一语族的语言分布在高加索一带,主要的语言有格鲁吉亚语、车臣语等。

乌拉尔语族下分芬兰语支和乌戈尔语支。前者包括芬兰语、爱沙尼亚语等,后者包括匈牙利语、曼西语等。(二)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种,使用人数大约15亿。它下分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克伦语、壮语、苗语、瑶语等,还包括阿尔泰各语族,如西阿尔泰语族、东阿尔泰语族。前者包括突阙诸语言以及前苏联境内的楚瓦什语,后者包括蒙古语以及前苏联境内的埃文基语。(三)非太语系

非太语系包括除欧亚语系、南北美洲以外其他各国的语言。非洲及太平洋诸国采用这种语言。非太语系可分为:

尼罗—撒哈拉语族 主要是非洲北部及西部各国语言。

尼日尔—刚果语族 主要是非洲中部各国语言,如尼日尔语、刚果语、斯瓦西里语等。

科依桑语族主要是非洲南部及东部各国语言,主要有霍屯督语(纳米比亚)、布须曼语(南非等)、散达维语(坦桑尼亚等)。

闪—含语族(闪米特—含米特语族) 主要应用于中东地区,下分闪语族和含语族。前者包括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等,后者包括古埃及语、豪萨语等。

南岛语族 主要有东南亚及太平洋各岛国语言,如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爪哇语、斐济语、毛利语等。

南北美洲土著印第安语言 如玛雅语、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等。

澳大利亚洲土语语言。(四)人造国际语系

各国语言的差异成为人们互相交往的一个不可克服的障碍。古往今来,人们就渴望有一种共同语言,特别是在信息化的今天,更需要有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实现人们的互相交流。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得较大影响的人造语,是由德国教长施莱耶(Schleyer)于1879年创造的沃拉普克语(Volapuk)。1887年波兰人柴门霍夫创造世界语(Esperanto)、世界大同语(Mondlango)。除了沃拉普克语、大同语和世界语之外,其他影响较大的人造语还有伊多语(Ido)、西方语(Occidental)、诺维亚语(Novial)、英特林瓜语(Interlingua)、格罗沙语(Glosa)、欧盟语(Atlango)等。

总之,世界语言不仅数量繁多,而且情况也是很复杂的。除现在活用的以外,还有不用的死语,如拉丁语(天主教会中仍用拉丁语)。有些语言很早就有了文字,如汉语流传到现在的文字记载,最早产生在公元前14世纪。有些语言的文字仅仅在不久以前才创立,而非洲、美洲的很多语言至今还没有文字。第二节 国际石油合作间的文明交往

21世纪是人类文明交往的新时代。21世纪是一个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共济的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与人文精神并重的世纪。当今世界全球性交往日益密切,国际石油合作间的文明交往也呈现出文化与发展的多样性。21世纪的中国石油人必须以前瞻性的世界眼光,在日趋频繁和密切的国际石油合作的文明交往中努力创造自己的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 我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合作与文明交往

我国人民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有关石油的记录源于距今三千多年西周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已编成的《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描述了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同样,我国古代人民采集石油历史悠久,特别是通过钻凿油井和气井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技术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四川地区,从两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开始凿井取气煮盐的情况。“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先以家火投之”,再“取井火还煮井水”。我国早在公元1100年就钻成了1000m的深井。在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1997年10月12~16日,北京)的开幕式上,世界石油大会主席凡德·米尔致词道:“大约1828年,法国传教士伊姆伯特先生把中国古代打盐井的方法传入了欧洲,欧洲技术人员从中得到了启示,改善了钻井方法。实际上,20年以后德国把这种方法进行了改良,用于打油井。在打盐井和水井的实践中,欧洲及北美工程技术人员沿袭并改进了钻井方法及设备。由此看来,德瑞克中校竟与古代中国钻井专家有如此直接的联系。”这个盐井就是指四川自贡市的自流井。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性开发天然气、卤水、盐的矿场,早在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就开始了生产。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背斜找矿创造者,是世界上最早顿钻钻井发源地。

我国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于机械润滑外,还用于照明、燃料和

[7][8]药物,用于军事制作“猛火油”等(图1-1)。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960年)的吴国、越国通过大食国(哈利发帝国,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帝国,今中亚、北非一带)输入猛火油;吴和南唐还把猛火油从占城转输入契丹。图1-1 猛火油柜示意图(引自www.uuu9.com游久网)猛火油柜是中国古代一种喷火器具。猛火油即石油。南北朝以后,石油被用于战争中的火攻。到北宋初年,火药用于军事后,军队装备了一种构造更完善的喷火器——“猛火油柜”,其实质上是一个以液压油缸作为主体机构组成的火焰泵,在古代城邑攻防作战中显示了巨大威力。如“敌来攻城,在大壕内及傅城上颇众”或者“以冲车等进”时,守军可于踏空板放猛火油,中人皆糜烂,水不能灭,杀伤力较大;水战时则可烧浮桥和战舰。据《武经总要》记载,猛火油柜以猛火油(即石油)为燃料,用熟铜为柜,下有4脚,上有4个卷筒,卷筒首大尾细,尾开一小窍,大如黍粒,首为圆口,径半寸,柜旁开一窍,卷筒为口,口有盖,为注油处。管上横置唧筒(原始活塞机械),与油柜相通,每次注油3斤左右。唧筒前部装有“火楼”,内盛引火药。发射时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楼中的引火药,使火楼体内形成高温区,同时通过传导,预热油缸前的喷油通道形成预热区,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压缩空气,使猛火油经过火楼喷出时遇热点燃,从火楼喷口喷出烈焰,形若火龙,用以烧伤敌人和焚毁战具。

我国明代以后,石油开采技术逐渐流传到国外。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生于1587年,江西奉新县人)所著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把长期流传下来的石油化学知识作了全面的总结,对石油的开采工艺作了系统的叙述。全书18卷,图文并茂,出版于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我国古代石油开采的许多技术环节和技术项目皆因此书而得以流传。该书16世纪传到日本,1771年的日本翻刻本受到日本科技界的注意。18世纪传到欧洲,19世纪上半叶起,陆续出现了欧洲文节译本,1869年出现了比较详细的法文节译本。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部被译为日文、英文、俄文,成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

我国近代石油工业的国际合作与文明交往早期可以追溯到清代的新疆。

我国新疆的天山南北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当地居民很早以前就已经采集从地下溢出的石油并加以利用。清末新疆布政使王树楠主持编修的《新疆图志》(1911年出版)记载了疏附的石油露头:“库斯浑山,……高十余里,……山南产炭、产石油,……石油,习人名耶亚黑,由石隙中流出,……”1919年,翁文灏主编《中国矿产志略》,根据新疆官员刘文龙报告记述如下:“塔城青石峡,在县城东南乡,大地名青石峡,小地名黑油山,距城六百八十里。昔曾发现油泉甚多,积年多为沙土迷塞。现存者仅九泉,以山顶一泉为最大,油沫约厚四五分,合计旺时日可取油二百数十斤。质浓色黑。距泉里许即闻臭气。土人私采,用以膏轴墁地,及为擦羊身疥癣之药。”

20世纪初,新疆地方当局有意开发新疆的石油资源。光绪33年(公元1907年),新疆商务总局采集了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天山北麓独山子的油样,派人送到俄国里海之滨的库班去化验、评价。经过俄国工匠蒸馏,“每百斤可提净油六十余斤”。于是,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新疆商务总局从俄国购入设备,设厂开办。用购入的俄制“挖油机”(顿钻)安在独山子油苗附近,开始钻探。第一口井便告捷:“深至七八丈(约25米),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油量甚丰”。这就是标志着新疆石油工业的开端,在准噶尔盆地和新疆发现和开发的第一个油田——独山子油田。

黑油山(维吾尔语是克拉玛依)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并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可以说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合作与文明交往的典范。

黑油山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加依尔山南麓,是一群天然沥青山丘,总数有30多个。最高的一座高约30米,山顶和山坡直到如今还在不断渗流黑糊糊的原油和水。从地质上讲,它是三叠系含油砂岩的露头,形成于距今100多万年的第三纪末期。黑油山产油,多种古代书籍上已有记载。当地居民早就采集原油作屋顶防水层,作牛(马)车车轴的润滑剂。

光绪24年(公元1897年),俄国驻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领事曾经提出要租借黑油山,以开采石油,被新疆地方当局“婉词谢绝”。1905—1909年,俄国地质家奥布鲁切夫在黑油山一带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调查,写了报告。1936—1943年,新疆地方政府曾经和俄国合作,试图开发黑油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黑油山的开发提到了议事日程,同时也是我国国际石油合作与文明交往的正式开始。

1950年3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莫斯科。3月27日,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关于在新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协定》。9月30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新疆省会迪化成立,其任务是:“在新疆自治区进行寻找、探测、开采和提炼石油与天然气”。

1951—1954年期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一方面恢复和发展独山子的生产;另一方面在准噶尔盆地的部分地区和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喀什地区开展了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和航空测量,发现一批有希望的构造。1954年,前苏联专家乌瓦洛夫率一个地质队对黑油山—乌尔禾地区进行了1∶100000地质普查和填图。他认为,这个地区属地台性质的稳定地块,地层由边缘向盆地中心逐渐加厚,构造褶皱平缓,油源沿不整合面运移,在盆地中心是相当丰富的,含油远景很好,建议做地球物理勘查和钻探。

1955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决定,部署两支地质队、一支地震队,打2口预探井。1955年10月30日,黑油山1号井喜喷原油。1号井出油引发了一场大的争论。这一地区前景究竟如何?形成了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主要是来自巴库的苏联地质师认为,黑油山地区丰富的油苗是油气向北散失,油藏已经破坏的“残余油”。这个地区是一个巨大的单斜带,没有明显的构造,不可能是大油田。另外一部分人,包括苏联专家乌瓦洛夫尼肯申和大多数中国地质师则认为,黑油山丰富的油苗和石油析出说明下面隐藏大量石油。这个大单斜带上断层造成了4个断阶带和一批小褶皱,来自盆地中心的油源可以形成多种油藏。

1956年4月,刚从苏联考察回来的石油部部长助理康世恩及苏联专家安德烈依科带领工作组来到新疆,听取上述意见后果断地做出《克拉玛依—乌尔禾钻探工作的决定》,采取“撒大网,捞大鱼”的方针。在长130千米、宽30千米的范围内,部署10条东西大剖面展开钻探。首先,1号井周围41∶3井全部出油;接着,一批小的穹隆构造如南黑油山、南小石油沟、深底沟等上钻的几口井也都获得工业油流。到1956年9月,一共有23口探井出油,一个有相当规模的油田开发形成。随后,该油田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赛福鼎的建议命名为克拉玛依油田。不久,在黑油山附近陆续发现了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四个油田。克拉玛依油区1958年生产原油33万吨,1959年达到163万吨。

20世纪70代的中国石油国际合作与文明交往囿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影响基本停滞,只是为数不多的代表团访问活动,偶有点缀。1972年11月,美国大陆石油公司就向中国出售近海地震勘探技术装备进行了初步接触。1973年5月,中国邀请美国埃克森、海湾、飞马等三家石油公司的高层参观大庆油田。1975年,埃克森石油公司的总裁贾米森,以美国驻北京办事处主任乔治·布什私人朋友的身份,借来北京观光旅游之名,为中美石油合作进行接触。1973年11月,他代表美中贸易委员会的美国大实业家访华时,正式向中国提出中美进行石油合作的意向,并表示尊重中国所奉行的自力更生的基本国策。

在此期间,引人注目且影响较大的中国石油国际合作与文明交往有三起:1972年,以石化部副部长唐克为团长的代表团访问法国、加拿大;1975年,以石油部副部长张文彬为团长的代表团访问挪威。与之遥相呼应的是一大批石化、石油引进项目的相继签约。与此同时,法国、日本,这两个先后与中国建交的发达西方大国,依靠本来就存在着的友好关系,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姿态组成访问中国的第一批石油代表团,渴望在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领域捷足先登。美国,1977年虽尚未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也不甘其后,由美国能源部部长施莱辛格发出邀请,希望中国政府组成石油代表团访问美国。于是,中国政府便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石油代表团,于1978年1月至2月中旬访问了美国。

改革开放以来,80年代初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率先对外开放,开了中国石油工业对外合作的先河。从此,大陆石油资源也陆续对外开放,我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合作与文明交往翻开了新篇章。

1993年,我国从原油出口国变为原油进口国。从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国务院发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石油工业”的指示。中国石油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去海外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建立海外油气供应基地……我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合作与文明交往由此日新月异;实现国际化经营,逐步融入世界石油工业体系;海外合作区域扩展到非洲、中亚—俄罗斯、亚太、美洲和中东地区等世界主要油气资源富集地;在国际合作中,成功运作了一批大型项目,获得了可观的油气储产量。目前,中国已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管道项目合作。仅2007年我国海外原油作业产量已达8800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达到80亿立方米,原油、成品油进出口贸易量达到2.1亿吨。近20年来,中国石油人开拓的足迹遍布非洲、中亚、中东、东南亚和南北美洲,追求互利共赢,谱写出与当地政府和人民携手发展的动人篇章。二 石油合作文明交往的目标——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互利共赢、和谐发展是我国参与国际石油合作文明交往的最终目标。而要达到互利共赢、和谐发展,搞好合作,理解则是开启石油合作国文明交往门户的钥匙。

理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懂”、“了解”的意思。理解之所以是开启石油合作国文明交往门户的钥匙,原因有二:其一,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地球村”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度比任何时候都要高,单边独霸,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同舟共济,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日益成为时代潮流;其二,深刻的理解可以解开文明交往的深层之谜,当然深刻的理解源于感性的同情和理性的探索。理解石油合作国人民的目的,在于主动自觉地学习世界各种文化之长,从而提高自己的文明交往程度,以适应全球化交往的需要,更好地开展国际石油合作和文明交往。石油合作人员必须在心中架起一座“理解之桥”,一座人与人之间互相体谅、互相沟通之桥,在石油合作的文明交往中努力做到“知己、知心、知音”,才能使合作真正做到互利、互惠、双赢。

理解石油合作国人民,就是从人文角度去认识外国人的思考空间,把全球化的世界眼光深化到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组成的日常社会生活的领域之中,从民族性、观念形态和价值情感三个层面,从文明的核心——文化中品味人文精神。(一)理解石油合作国人民,首先需要了解文化的民族性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有三层含义:一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二是国际上分散居住的原属一国的同宗同种的民族;三是有着共同信仰或信奉一种宗教的民族(不管其居住地如何)。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其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势的总和。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而非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之间不存在模式选择,它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并在自我调整中发展。

世界各国的民族个性是不相同的,不仅东、西方民族的个性不同,就拿同为西方的欧洲各国来说,也是同中有异,各有各的特性。路易吉·巴尔齐尼在《难以对付的欧洲人》一书中将其概括为:沉着的英国人,反复无常的德国人,好争吵的法国人,灵活的意大利人,谨慎的荷兰人……以上这些差别确是体现了不同民族个性的不同,但却很难说是谁优谁劣。有人说,你可以同意大利人交朋友,但绝对不可以同他们做生意,因为热情的意大利人在饭桌上什么都敢承诺,可酒醒之后便把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了。相反的,你可以同德国人做生意,但却不要和他们交朋友,因为如果他请你去听歌剧而你又迟到了10分钟,他则一定会把你晾在大门外。当然了,这一切都是一种极度夸张的说法。从工作的角度上讲,你不能不相信德国人比意大利人更有效率;然而从生活的角度上讲,你则不能不承认意大利人比德国人更有情趣。德国人的严谨和勤勉,使他们成为欧洲工业的火车头;意大利人的享乐和浪漫,使他们的美食和歌剧走在了欧洲的前面……至于法国人的浪漫、英国人的古板、俄罗斯人的粗犷、西班牙人的散漫都是众所周知的,他们的个性也各有各的用场。网上有一个流行的“段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一艘客轮碰上了暗礁,大副声嘶力竭地在甲板上叫喊:“请船上的男士们都跳到海里去!否则整个船都要沉了。”看到大家无动于衷的样子,船长上前制止了大副,然后分别在每一个男性乘客的耳边嘀咕了几句。此举果然有效,听话的男人纷纷跳到了海里。大副不解地问船长:“您都和他们说了些什么?”老谋深算的船长笑答道:“我对瑞士人说:‘这种体育活动比滑雪还要刺激!’;对英国人说:‘现在是表现你绅士风度的时候了!’对法国人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浪漫的吗?’对德国人说:‘要服从命令!’对那些来欧洲旅行的美国人说:‘放心跳吧,我们已经给每位乘客都买了人寿保险!’……”

这个揶揄的小故事说明了各个民族处事的风格和态度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到了任何一个石油合作国,要搞好石油合作,首先也是必须了解当事国的民族性,从民族的高度尊重对方,不卑不亢;从长计议,做到“和谐”共事,良性发展。(二)观念形态——从哲学层面理解石油合作国人民

观念形态反映着人性的深度,表现人们理性自觉的特征和程度,体现着人们的思维范式。从哲学层面理解石油合作国人民,就是从思维的范式——观念形态上去“了解”和去“懂”。

“当我们走向海外的时候,我们得用人家的思维想问题,我们得用人家的语言去讲话,如果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人家不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总经理的傅成玉在谈到中海油针对中美文化差异所采取的多元沟通方式时说:“所以,我们是为了让人家懂,首先我们知道人家在什么方面能够认识我这个公司,能够同情这个公司,所以我们当时打了很多人情牌。第一介绍了我本人,也就是说我是你美国培养的,然后也介绍了我们公司,是按照什么标准运作的,然后我再讲我到这儿来,对美国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我到这儿来以后,你们那些担心是不必要的,我想这样说他们才能懂。但是并不是说他能接受。所以,我们没有用中国媒体批判他们,在外国我们更没有指责过任何人,我们只是讲道理……这种方法还是要做的。”

负责我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石油天然气业务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于1982年,与众多国企不同,中海油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下了“国际化”的烙印。用总经理傅成玉话讲,“这家新成立的公司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开始就与国际接轨。”经过20多年的成长,公司实现了从上游到中下游、从国内到国际、从浅水到深水的三大历史性跨越;截至2008年,公司总资产从最初的28亿元增至4095亿元,年油气开采量从不足9万吨油当量增至4293万吨,成为发展最快、绩效最好的大型国有企业之一,在国际石油合作的舞台上成绩斐然,独树一帜,赢得了业界同行乃至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同。(三)价值情感——从文化层面理解石油合作国人民

价值情感,从文化层面理解石油合作国人民是石油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德国《世界报》(2006)上曾经刊载“中国人往往败于文化”的[9]一篇文章,说明了“中国企业往往不能胜任兼并西方国家的公司”的原因所在。在国际合作中,如果能正视文化差异,并巧妙地利用所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制度,就很有可能使跨国公司的运营事半功倍。众所周知较为成功的例子,就是曾经制造了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的日本公司就做得十分聪明,成功地摘下了全球第一大反倾销案应诉国的帽子。

通常来说,日本公司每年都要耗资几亿美元巩固并提高美国公众对日本产品的良好印象,效果十分显著。这些资金大多花在一些看似与市场开拓无关的方面:(1)向美国的大学、医院和博物馆等社会机构捐款,同时资助那些打击犯罪、扶助贫困的组织,以博取美国政府及公众的好感;(2)要求日本公司常驻美国的经理夫妇与美国人广泛接触,并举办插花、茶道等反映日本传统文化的展览;(3)与美前政府要员密切联系,以便在类似贸易立法和修订等问题上维护本方利益不受损害。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创业者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10多年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海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在海外的石油合作中注重民族性、观念形态和价值情感三个层面,文明交往,追求互利共赢,谱写出与当地政府和人民携手发展的动人篇章;全面履行经济与社会责任,铸就了一座座国际合作与友谊的丰碑。

在2004年底发生的印尼海啸灾难中,中海油的表现深深地打动了当地人。中海油在印度尼西亚当地的作业公司,当海啸发生的时候,是在所有印尼外国公司中捐助最早、捐钱最多的,捐了12万美金,而在北京的公司又捐了100万元人民币。在澳大利亚,中海油只有一个代表处,尽管只是一个伙伴,还不是作业者,但是他们组织和其他公司一起,为当地的居民、社区赞助交响乐团,为社区表演,提高那里的[10]生活质量。卡特里娜飓风发生的时候,中海油的员工为美国人民捐款。这不是他们为什么工程所做的宣传,而是作为国际企业必须建立的国际公民意识,也是从文化层面理解石油合作国人民——价值情感的体现。

中石油1997年进入哈萨克斯坦,他们在国外进行石油商业合作的同时,也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其行为实际上是在担任友好使者的角色。这些年中国石油集团共向80名卫国战争退役的老战士赠送住房,雇用当地员工,提供长期就业机会14500人,累计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2万多人次。中国石油集团还资助公司哈方员工及大学生赴中国学习深造,已培训哈方员工2205人。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谈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油气方面的合作时,高度赞扬了阿克纠宾项目和中国石油集团,称赞阿克纠宾项目是“中哈经贸合作的典范”。

在苏丹南部黑格里地区,中石油捐资修建了黑格里医院,对所有前来就诊的病人实行免费检查并提供免费药品。这里的医疗条件即使与首都喀土穆相比也毫不逊色,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常有当地人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