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设置与实战(图解案例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3 01:07:01

点击下载

作者:平准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科目设置与实战(图解案例版)

会计科目设置与实战(图解案例版)试读:

前言

会计科目是进行复式记账的基础。

会计科目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工具。

会计科目是设置会计账簿的依据。

会计科目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数据支持。

会计科目为成本核算及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

可以说,会计科目是学习会计知识的“总枢纽”,掌握了每一个会计科目的名称、概念和使用方法,就等于精通了会计记账的秘诀。我们为什么写这本书?

在多年的会计实务培训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准确地掌握《企业会计准则》,在日常会计工作中,正确地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从理论到实务操作的飞跃,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要掌握会计科目的定义、设置方法、使用规则。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我们编写了本书。

目的1:帮助读者了解基本的会计理论和账务处理的流程。

目的2:依据“科目释义+科目综述+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案例解析”的结构模式,使读者扎实地掌握每个会计科目的定义、设置方法和使用规则。

目的3:帮助读者学会使用会计科目,编制正确的会计分录。

目的4:帮助读者掌握每个会计科目的定义和余额的意义,掌握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技能。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为9章,第1~3章介绍了会计基础理论。第4~8章讲解了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方法。具体在每个会计科目中,采用“科目释义+科目综述+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案例解析”的结构模式,结合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详细讲解了每个会计科目的定义、设置方法和使用规则。第9章介绍了如何利用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报表的编制。阅读本书,将使你获得哪些能力?

能力1:融会贯通会计科目知识的能力。

会计科目学习是会计学习的基础,能够熟练掌握各个会计科目的内涵及核算,并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你就攻克了会计学习的主要壁垒。

能力2:全面掌握会计业务核算的能力。书中囊括了会计实务中最常见的业务处理类型及方法,对会计实务中的业务分析和会计处理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能力3:迅速提升会计实际操作的能力。最典型的案例分析,有助于理清会计实际操作中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解决工作中令人困扰的实际问题。

能力4:显著提高自身会计素养的能力。理论与实务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理论知识可用于指导实务,通过实务操作可以进一步理解理论的含义,可大大提升会计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本书适合读者

本书体系完整,讲解透彻,并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保持了同步。通过阅读、学习本书,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收获。

职场新人:熟悉会计科目的使用方法,掌握各种经济业务会计分录的编写。

从事会计记账工作的人士:随时查阅会计科目的定义、设置方法和使用规则。

大中专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会计科目的基本规定,强化对《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解与掌握,把对理论的学习提升为实际工作的能力。本书创作团队

本书由平准老师及其团队编写,具体参与编写的有肖文彦(中央财经大学)、胥彤(中央财经大学)、王婷(中央财经大学)、李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姚敏(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普艳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相关的教材和资料以及相关专家的观点,并加以借鉴,在此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甚至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读者资讯邮箱:suoxh@139.com读者QQ群:2821884157(求索会计教育)平准第1章会计与会计人员本章导读

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就用符号、图画记录狩猎的收获;在我国西周时期,设有“司会”之职,接受朝廷和地方官员的会计文书并进行考核。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工作是每个企业必然进行的一项管理活动,而会计人员则是每个企业必备的工作人员。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将解决以下的问题:(1)如何理解会计的概念?(2)会计具有哪些职能?(3)会计的作用是什么?(4)会计职业具有哪些特点?(5)会计职业的成功途径有哪些?(6)会计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7)会计人员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1.1 会计的概念与特点1.1.1 会计的概念“会计”这个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细细想来,“会计”一词至少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会计工作;其二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其三是指以会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就是会计学。在本书中,如没有特别地说明,均是指会计工作、会计业务。

那么在一个企业中,在一个经济单位中,什么是会计业务呢?根据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经验,有人会说,“会计就是记账”“会计就是管钱”“会计就是负责发工资的”等。其实,以上的说法都只说明了会计业务的一部分内容,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会计定义的描述是有所区别的,如图1-1所示。图1-1 对会计概念的不同理解1.1.2 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从我国当前会计实践和会计法规的规定来看,主要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大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5条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会计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1.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也称为会计的反映职能。它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为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核算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业务,《会计法》第10条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如图1-2所示。图1-2 会计核算职能一览表2.实施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会计控制职能。它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方法,对特定会计对象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如图1-3所示。图1-3 会计监督职能一览表

除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计划组织以及绩效评价等职能。1.1.3 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作用是会计职能的外在化表现,它是会计的内在职能在一定条件下的外在转化,会计的作用如图1-4所示。图1-4 会计作用示意图1.反映经济活动

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具有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特点,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化及其经营成果,而且能够以货币形式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极大的方便。2.控制经济活动

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财务会计的专门方法包括填制凭证、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报表等,从而使会计成为严密的信息系统,具有保护性的控制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与真实性)。当然,会计还具有保护资产安全、明确产权的作用。(2)会计确认运用一定标准,明确哪些数据可以并在什么时候进入该系统,以及如何进行报告。会计提供的这种“过滤”的作用,可以控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3)会计信息能够揭示实际与计划或预算的偏差,便于人们修订计划或预算。3.评价企业经营业绩

具体来说,财务会计可以通过定期编制财务报表,揭示一个企业的财务及其变动情况和最终经营业绩;可以通过对财务报告的分析,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措施。4.参与经济决策

会计提供收集数据和信息,预测建立目标并讨论各种方案,以能够选择最优方案。据估计,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所需要的70%以上的信息来自会计信息系统。当然,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会计只能支持决策而无法代替决策,会计所起的是“参谋”作用,即“参与”的意思。5.预测经济前景

企业为了确定恰当的经营管理目标,必须收集大量历史的和当前的信息。通过财务报告中具有预测价值的历史信息,企业能够预测其经营前景。1.2 会计职业前景1.2.1 会计职业的特点

在当今社会,会计、医生和律师是人们所向往的三大自由职业,一提到会计职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人士、高薪阶层”。会计职业在发展中,对有志于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士越来越体现出巨大的吸引力。

首先,会计职业可以带给高级管理人员必需的知识储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首席执行官中,约有25%以上的教育背景是会计专业,有35%是从首席财务官升任的。会计的教育或者职业背景为通向高层管理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会计职业具有很大的责任与风险。在传统的观念中,会计人员唯老板之命是从,只需要对老板负责就行了。但按照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企业的会计人员除了要向管理者负责之外,更要向国家、社会公众负责,这就使得会计职业面临风险和责任。会计人员只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规,恪守职业道德,严格按照国家的财经纪律工作,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职业风险。

再次,会计更是充满挑战的职业,我国现在有1200万人从事会计职业,无论是就业还是升职都面临激烈的竞争,然而虽然有如此多的会计从业者,我国却十分匮乏具有国际水准和现代经营观念的高水平会计人员,也只有这些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才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羡慕的“金领”。

最后,会计职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转化,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学习。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会计技能也往往是通过“老师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传递的。但在现代会计工作中,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会计技术、会计规则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需要会计人员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学习新知识。1.2.2 会计人员的职业选择

会计人员的职业的起点可能是某个企业,也可能是某个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人员的职业选择途径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如图1-5所示。图1-5 会计人员的职业选择

除了上述提及的常见考试及资格证书外,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会计证书的国际化程度也大大提升,常见的会计领域的国外证书如图1-6所示。图1-6 国外会计相关证书1.3 会计人员的必备素质

会计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对于人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如何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需要哪些素质才能走上成功的职业之路?这是现在广大会计人员面临的难题。1.3.1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专业技能是指做好一门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和操作技术,做好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术如图1-7所示。图1-7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1.3.2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会计工作鉴于其自身的特点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较高的要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从六个方面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做出了具体规定,如图1-8所示。图1-8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为了保证会计职业道德的贯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24条规定,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是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情况的检查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检查的情况,应作为会计人员晋升、晋级、聘任专业职务、表彰奖励的重要考核依据;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由所在单位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由会计证发证机关吊销其会计证。第2章会计基础理论本章导读

尽管会计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科,但它有着完备的理论基础,掌握好会计学科的基础理论,对于我们准确灵活地运用会计规则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章重点介绍会计的职能、会计核算的4大假设、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6大要素等基本会计理论。

会计的基本理论包括:会计的概念、会计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四大假设、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六大要素等。会计基本理论的框架图如图2-1所示。掌握好基本会计理论是学好会计实务操作的基础,对于我们掌握会计处理的原则、方法与程序至关重要。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将解决以下问题:(1)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哪些,分别是什么?(2)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哪些,怎样理解?(3)会计要素包括哪些,分别是什么?(4)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设立会计账户?(5)复式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什么,如何运用它进行记账?2.1 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2.1.1 会计主体图2-1 会计基本理论的框架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5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其实是明确了会计主体假设。

在会计主体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基本前提,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事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做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说来,法律主体都应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前者如股份公司,它们既是法律主体,又是会计主体;后者如独资与合伙企业,它们通常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在会计核算上必须把它们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2.1.2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的基本含义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换句话来说,持续经营是指任何会计主体除非有确切的证据证实其不会再存续下去,否则,便认为它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2.1.3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划分为若干等间距的时期,即“会计期间”,会计主体按照会计期间组织会计核算,提供会计报告。

在设定持续经营前提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都是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只有在停止经营后一次确认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企业的经营者和各利益相关者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而企业有必要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分期进行核算。

设定会计分期前提的意义在于为财务会计核算确定时间范围:它要求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期间组织会计核算,定期提供会计信息。

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2.1.4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单位来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商品经济社会,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会计主体的价值运动。因此,会计核算只能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这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对象属性的必然要求,是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我国的《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都对货币计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会计法》第12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2.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会计要素2.2.1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向企业的利益相关方提供及时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系统最基本的职能,也是其最核心的任务,本次《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修订,特别重视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2章就对企业会计的信息质量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它包括客观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8项基本要求。1.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项目完整、手续齐备、资料可靠。客观性包含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它是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有关方面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分为3类:一是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二是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三是企业内部职工和经营管理部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是指所提供的信息能满足这3类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并对其决策有用。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使提供的信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相协调。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个方面的要求。(1)纵向的可比性

所谓纵向,是指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比较。为了便于企业管理者等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2)横向的可比性

所谓横向,是指同一时期,不同的企业之间的比较。为了便于企业管理者等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水平及其变动情况,从而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还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实质内容。为了使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依据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核算,而要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违背这一原则,就可能会出现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对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方式核算。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7.谨慎性

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企业是在各种经济风险之中从事经营活动的,坚持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增强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和竞争能力,有利于债权人的利益。8.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因此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也就失去了其时效性,从而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任何意义。

我国《会计法》规定,企业必须在每年的4月30日之前公布其财务报告,这就是要求会计信息具备及时性的体现。2.2.2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图2-2 会计要素分类1.会计要素的概念

企业财务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为了具体地反映与监控这一内容,需要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会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做的基本分类,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它既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确定财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企业会计准则》把企业的会计要素划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项。会计要素的分类如图2-2所示。2.资产(1)资产的概念与特征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它包括企业的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等。资产的特征如图2-3所示。图2-3 资产的特征(2)确认资产的条件

一项资源能否确认为企业的资产,需要具备资产的特征,符合资产的定义,除此之外,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重要条件。

①在一般情况下,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可以流入企业。

根据资产的定义,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是周围的环境处于不停息的变化之中,同一项资源,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确实也存在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不能带来应有的经济利益的情况。因此,资产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

例如,企业购入一批粮食用于酿酒,在正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用它酿制白酒,销售白酒后,它就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当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可以证明这批粮食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就应该按照一般的情况,将它确认为资产。反之,当发现这批粮食已经霉烂,企业判断其已无法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时,则表明该批粮食已经不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企业应当对该项资产计提存货减值准备,减少资产的价值。

②该项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比较准确地计量。

因为会计是以货币为单位,通过数字对经济行为进行计量的一种管理行为,因此可计量性是确认所有会计要素的重要前提,资产的确认同样需要符合可计量性这一基本要求。只有当有关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资产才能予以确认。

企业取得的许多资产一般都是发生了实际成本的。例如,企业购买或者生产的存货,企业购置的厂房或者设备等,对于这些资产,只要实际发生的生产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就应视为其符合了资产的可计量性确认条件。

因此,关于资产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上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在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3.负债(1)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的特征如图2-4所示。图2-4 负债具有的特征(2)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其首先应当符合负债的定义。除此之外,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根据负债的定义,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鉴于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带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与推定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通常需要依赖于大量的估计,因此,负债的确认应当与对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判断,与现时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

某公司对自己生产的电视机承诺5年内保修,技术人员依据以往的经验估计,约有5%左右的电视机将在5年的试用期内需要修理。由于此项承诺将带来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就应当将其视为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反之,如果该公司虽然承担了5年内保修的义务,但是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出现修理的概率不足万分之一,该项承诺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其就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不应当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的确认也需要符合可计量性的要求,即对于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应当能够比较准确地计量。对于与法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通常可以根据合同或者法律规定的金额予以确定。考虑到经济利益的流出一般发生在未来期间,有时未来期间的时间还很长,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金额的计量通常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与推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通常需要较大程度的估计。为此,企业应当根据履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估计,并综合考虑有关货币时间价值、风险等因素的影响。4.所有者权益(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净资产,也叫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反映了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2)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同属权益,都是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企业的资产总额等于负债总额加上所有者权益总额。可见,两者都能对企业的资产提出要求权。但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3方面,如图2-5所示。图2-5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由于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符合企业资产确认条件时,也相应地符合了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5.收入(1)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图2-6 收入的特征

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的特征如图2-6所示。(2)收入的确认条件

收入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还应当满足严格的确认条件。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③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6.费用(1)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的特征如图2-7所示。图2-7 费用的特征(2)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还应当满足严格的确认条件,即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①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③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费用的确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企业为生产产品、提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即这些费用应当与企业实现的相关收入相配比,并在同一会计期间予以确认,计入利润表。

②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7.利润(1)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为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3个项目的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之后的余额。有些补贴收入也计入利润。(2)利润的构成

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为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之和减去有关期间费用后的余额;投资净收益是投资收益与投资损失的差额;营业外收支是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其中,营业外收入项目主要有捐赠收入、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等,营业外支出项目主要有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等。

利润的确认是从属性的,一旦我们确认了收入及其相应的成本费用之后,也就意味着我们确认了该项经济行为的利润。2.3 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2.3.1 会计科目的概念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而仅这6项会计要素仍难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例如,所有者需要了解利润构成及其具体分配情况,了解负债及其构成情况;债权人需要了解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有关指标,以评判其债权的安全情况;税务机关要了解企业欠交税金的详细情况等。为此还必须对会计要素做进一步分类,这种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称为会计科目。2.3.2 会计设置明细科目的原则

会计科目作为反映会计要素的构成及其变化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如图2-8所示,在会计科目的设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适用,满足下列原则。图2-8 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1.合法性原则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2.相关性原则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3.实用性原则

企业的组织形式、所处行业、经营内容及业务种类等不同,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亦应有所区别。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设置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科目。2.3.3 设置会计科目的方法

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又分为总分类会计科目和明细分类会计科目。前者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总分类会计科目和明细分类会计科目的举例如图2-9所示。图2-9 总分类会计科目和明细分类会计科目示例2.3.4 会计账户的概念

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或名称,还不能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为了全面、序时、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还必须设置账户。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账户使原始数据转换为初始会计信息,通过账户可以对大量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从而提供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会计信息。由于账户以会计科目为依据,因而某一账户的核算内容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并在设置上要服从于会计报表的编报要求。

同会计科目的分类相对应,账户也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根据总分类会计科目设置的账户称为总分类账户,根据明细会计科目设置的账户称为明细分类账户。根据会计科目的内容分类,账户可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5类。2.3.5 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的基本结构从数量上看,发生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动,无非是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因而账户也分为左方、右方两个方向,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取决于所记录经济业务和账户的性质。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称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称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余额,余额按照表示的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其基本关系如下:(1)对于资产类科目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2)对于负债类科目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2.4 记账法概述

记账方法的演进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先后产生过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所谓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通常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单方面登记,而且基本上只记录现金的收付以及与他人的往来账项的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借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由于复式记账法具有科目对应,有利于查账,有利于发现错误等诸多优点,现在复式记账法已成为世界通用的一种记账方法。2.4.1 复式记账法理论基础——会计恒等式

会计恒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在学习复式记账法之前首先要理解会计恒等式,这样既有助于理解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结构原理,也便于进行财务分析。1.关于资产的会计恒等式

公司开展经营活动,其资金来源无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人投入;二是借债。这些资财形成了企业的资产,其中来源于债权人的资金,形成了企业的负债;来源于投资人的资金,形成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这种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1)公司的全部资产=债权人借债+投资人投资(2)资金占用=资金的来源(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以上公式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是资产负债表结构的精髓部分。2.关于利润的会计恒等式

企业目标就是获得利润,只有取得的收入抵消因获得这笔收入所花的费用还有剩余时,企业才算盈利。正因如此,可以推出一个关于利润的会计恒等式:

利润(或亏损)=收入–费用3.综合会计恒等式

由于企业获得的利润,也是属于股东的,最终和原来投入的资产共同形成了更为扩大的所有者权益,用会计恒等式表示如下:(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2)利润(或亏损)=收入 – 费用(3)年末资产=年初负债 + 年初所有者权益 + 本年利润(或减去亏损)

=年初负债 + 年初所有者权益 + 本年收入-本年费用2.4.2 复式记账法运用——借贷记账法

由于复式记账法将一笔经济业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记录,能够获得完整的信息资料,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试算平衡和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因此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复式记账法包括几种具体的方法,有借贷记账方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等。其中,借贷记账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1)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

在借贷记账法下,由于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人们在会计核算中长期以来习惯称账户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借”和“贷”是代表记账方向的一对记账符号,在不同性质的账户中表示不同的含义。(2)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

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如何运用借贷记账法把每一项经济业务记入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这需要遵循一定的记账规则: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必须记入有关账户的贷方,而且所记借方的金额与贷方的金额必然相等。为此,可以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概括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借贷记账法的这一记账规则,适用于每一项经济业务。(3)账户的对应关系、对应账户及会计分录

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登记每一项经济业务时,在有关账户之间就发生了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这种反映经济业务相互联系的有关账户之间的依存关系,叫作账户的对应关系;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叫作对应账户。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同时,还可以发现对经济业务的处理以及经济业务本身是否合理、合法。2.4.3 运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

所谓会计分录,就是按反映一项经济业务的会计科目,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借助记账符号,分别记录其增加或减少数量变化的一种方法。会计分录应该包含三个要素:账户名称;借贷方向;记账金额。

会计分录可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是由一个借方账户与一个贷方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复合会计分录是由一个借方账户与几个贷方账户或一个贷方账户与几个借方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

编制会计分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每笔分录要用简明、规范的语言写明摘要,简要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分录对于复核分录的错对,明确经济责任有着重要的意义。(2)编制会计分录的时候,“借”和“贷”应该分行,将应借账户排在上面,应贷账户排在下面,并缩进一格或两格。(3)账户的名称要写齐全,金额数字要写整齐、准确,上下笔分录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要分别对齐。2.4.4 试算平衡

在借贷记账法下,由于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用借贷相等的金额来记录,因此,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和全部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必然相等,从而全部账户的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也必然相等。由此形成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可以表述为:(1)发生额试算平衡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2)余额试算平衡

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由于余额有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之分,因此余额试算平衡也可以分写为:

全部账户期初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初贷方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通过试算平衡来检查账簿记录是否平衡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借贷不平衡,就可以肯定账户的记录或者计算有错误。但是如果借贷平衡,却不能肯定记账没有错误,因为有些错误并不影响借贷双方平衡。如果在有关账户中重记或者漏记某些经济业务,或者将借贷方向弄反,就不能通过试算平衡发现错误了。2.5 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会计工作应遵循一定的规范,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会计核算法规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尤其是2006年以来,我国在多年摸索、试点的情况下,推出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它使我国的会计核算标准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会计法》为核心,以会计准则为主体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法规体系,如图2-10所示。图2-10 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2.5.1 会计法《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它在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是其他会计规范制定的基本依据。《会计法》对我国会计工作的主要方面作出规定,涉及我国会计工作的各个领域,它用法律形式确定了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会计管理的体制、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对象及内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有关的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是我国进行会计工作的基本依据。2.5.2 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亦称会计标准,是制定会计核算制度和组织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包括3个层次,如图2-11所示。图2-11 企业会计准则的结构与层次(1)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等,基本准则的作用是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2)具体准则,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38项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为企业处理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具体而统一的标准。(3)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包括具体准则解释和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等,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说明。第3章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本章导读

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可以说天天都要和凭证、账本打交道。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可以用“算账、记账、报账”来概括,而会计人员完成以上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收集票证、编制记账凭证、登录会计账簿来实现的,本章将介绍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的基础知识和填制规则。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将解决以下的问题:(1)什么是会计凭证,包括哪些种类?(2)会计凭证具有什么作用?(3)会计凭证如何进行传递?(4)会计凭证如何保管?(5)什么是原始凭证?(6)原始凭证包括哪些种类?(7)如何填制原始凭证?(8)什么是记账凭证?(9)记账凭证包括哪些种类?(10)如何填制记账凭证?(11)什么是会计账簿?(12)会计账簿包括哪些种类?(13)如何填制会计账簿?(14)怎样更正错账?3.1 会计凭证的概念与种类3.1.1 会计凭证的定义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证明。会计凭证有许多种,除了购货发票单外,如发出商品的发货单、材料入库的入库单等也均称为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首先要由执行该项经济业务的有关人员进行填制或取得,然后由其交给有关部门进行审核,经过审核确认没有任何差错,再由审核人员签章后,才可以作为记账的依据。3.1.2 会计凭证的作用

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经济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3-1所示,会计凭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图3-1 会计凭证的作用3.1.3 会计凭证的种类

企事业等单位所使用的会计凭证种类繁多,其用途、性质、格式等因业务需要而具有多样性。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进行分类,可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如图3-2所示。图3-2 会计凭证的种类示意图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以后取得或填制的,用以明确经济责任,载明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例如,各种报销单、发票、银行结算凭证等都是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是指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按记账的要求归类整理而编制的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如各种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等都属于记账凭证。

以下我们列举了一些会计凭证的常见格式。

费用报销单如图3-3所示。图3-3 费用报销单的基本格式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格式如图3-4所示。图3-4 增值税专用发票基本格式

银行结算凭证,是收付款双方及银行办理银行转账结算的书面凭证。它是银行结算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银行办理款项划拨、收付款单位和银行进行会计核算的依据。

银行电汇凭证是银行结算凭证之一,其格式如图3-5所示。图3-5 银行汇票基本格式

收款凭证是指用来反映货币资金增加业务而编制的凭证。是用来记录货币资金收款业务的凭证,它是由出纳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收款后填制的。收款凭证的基本格式如图3-6所示。图3-6 收款凭证基本格式

付款凭证是根据现金和银行存款付出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专门用来填列付款业务会计分录的记账凭证。根据现金付出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的付款凭证,称为现金付款凭证;根据银行存款付出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的付款凭证,称为银行存款付款凭证。付款凭证既是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有关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的依据,也是出纳员付出款项的依据。付款凭证常见格式如图3-7所示。图3-7 付款凭证常见格式

转账凭证是根据转账业务(即不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的各项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或汇总原始凭证填制的,用于填列转账业务会计分录的记账凭证。转账凭证是登记有关明细账与总分类账的依据。转账凭证格式如图3-8所示。图3-8 转账凭证基本格式3.1.4 会计凭证如何传递1.会计凭证传递的作用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填制或取得时起到归档保管时止,在本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为了能够利用会计凭证,正确及时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提供会计信息,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必须正确、及时地进行会计凭证的传递,不得积压。正确组织会计凭证的传递,对于及时处理和登记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实行会计监督,具有重要作用。2.会计凭证如何传递

各种记账凭证所记载的经济业务内容不同,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不同,办理的经济业务手续也不尽一致。组织会计凭证传递,必须遵循内部牵制原则,力求做到及时反映、记录经济业务。会计凭证的传递应考虑以下基本要求。(1)会计凭证的传递路线,既要保证会计凭证经过必要的环节,以便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和审核,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以加快传递速度和提高工作效率。(2)会计凭证的传递要根据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规定各种凭证在每个部门和业务环节停留的最长时间,以保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3.1.5 会计凭证如何保管

会计凭证的保管是指会计凭证记账后的整理、装订、归档和存查工作。会计凭证的保管主要有下列要求。(1)会计凭证应定期装订成册,防止散失。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遗失时,应取得原签发单位盖有公章的证明,并注明原始凭证的号码、金额、内容等,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才能代作原始凭证。若确实无法取得证明的,如车票丢失等,则应由当事人写明详细情况,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批准后,代作原始凭证。(2)会计凭证封面应注明单位名称、凭证种类、凭证张数、起止号数、年度、月份、会计主管人员、装订人员等有关事项,会计主管人员和保管人员应在封面上签章。(3)会计凭证应加贴封条,防止抽换凭证。原始凭证不得外借,其他单位如有特殊原因确实需要使用时,经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后,可以复印。向外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复印件,应在专设的登记簿上登记,并由提供人员和收取人员共同签名、盖章。(4)原始凭证较多时可单独装订,但应在凭证封面注明所属记账凭证的日期、编号和种类,同时在所属的记账凭证上应注明“附件另订”及原始凭证的名称和编号,以便查阅。(5)严格遵守会计凭证的保管期限要求,期满前不得任意销毁。3.2 原始凭证的概念和种类3.2.1 原始凭证的概念

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原始凭证。它是载明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

原始凭证按照其取得来源可以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外来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完成时从其他单位或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如向外单位购货时由供货单位开出的购货发票等。

自制原始凭证是由本企业经办业务人员在执行或完成某项经济业务时所填制的原始凭证,例如企业仓库保管人员在验收材料入库时所填制的“收料单”,领用材料所填制的“领料单”以及开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票的副联,企业发放工资编写的“工资单”等。3.2.2 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

原始凭证填制的依据和方法也有所差别,大体上可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根据经济业务的执行完成情况直接填制的;第二种是在经济业务完成之后,根据账簿记录对某项经济业务加以归类、整理而重新编制的。3.2.3 原始凭证填制的基本要求

原始凭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是进行会计核算的依据,必须认真填制。为了保证原始凭证能够正确地、及时地、清晰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况,它的填制必须符合图3-9所示的基本要求。图3-9 填制原始凭证的基本要求3.3 记账凭证的概念和种类3.3.1 记账凭证的概念

记账凭证,又称记账凭单或分录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它是登记会计账簿的直接依据。如各种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等都属于记账凭证。3.3.2 记账凭证的种类

记账凭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按照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按照填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和单式记账凭证。具体的分类情况如图3-10所示。图3-10 记账凭证的种类3.3.3 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

填制记账凭证是会计核算的重要环节,填制正确与否,关系到记账的真实性。填制记账凭证时,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确定采用何种记账凭证

首先,应确定采用哪种格式的记账凭证。若企业规模大、收付款业务多,宜选择采用专用凭证;若企业规模小、业务少,宜选择采用通用记账凭证。其次,若选择采用专用凭证,在按照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时,还要具体确定填制收、付、转哪一种专用凭证。(2)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