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校教给孩子的24堂素质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4 13:43:23

点击下载

作者:赵颖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名校教给孩子的24堂素质课

世界名校教给孩子的24堂素质课试读:

前言

PREFACE

在学校文化中,学习文化是核心的文化,在那些世界著名的学校,学习文化就像是一片土壤,每一个学生都会从这片土壤上汲取营养。在孩子的发展和成长上,那些常青藤的学校,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更是为他们的成功提供导向,这种成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钱有势,而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够让自己幸福、同时又给他人带来幸福的人。这种价值观念、远见和能力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共同培养起来的。

正如一位美国知名企业家所说:“你就是让哈佛的新生不上学,做一些别的工作,他也会在工作中获得成功,所以关键不是哈佛教了些什么,而是哈佛选择了一些什么样的人才。”可见,哈佛教育的成功不在教育的本身,而是孩子们所具备的常青藤素质。

当然,现在的常青藤不再是一个美国的概念,而是扩展到全球的教育领域,是世界上一流大学共同的称谓。这些学校的教育理念对世界都是开放的。它告诉我们最成功的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那些世界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决不是读书的机器,而是一个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

这个综合素质包括了良好的品性、高尚的道德、开阔的思维、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再学习的能力、卓越的沟通能力、优秀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等等。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自我实现的驱动下,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渴望孩子成才,这种驱动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观念,成才、成功已经不再拘泥于某一种学习途径。事实上,当你真正明白名校教育的真谛是塑造一种能力,培养一种素质时,实现梦想就变得指日可待了。

站在巨人的肩上你可以看得更高远,站在名校名师的肩上可以更好地发掘你的潜能,提升你的境界,更好地把握生命的轨迹,正确地对待生命的挫折和机遇,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卓越的能力,创造完美的人生。

每一滴思想的水珠都会折射出先哲们的心血和智慧,每一种思想的声音都会给我们棒喝般的醒悟和爆发的力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实之中,不是每一位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有机会到世界的名校参观学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间接的阅读,用聪明的头脑去感知、领会、发掘他们的文化内涵,发现其中蕴涵的道理并为己所用。希望我们在继承并发扬良好的学术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能够通过一个加强中西教育的沟通和融合的途径,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当然,对于素质教育,每一所名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核心理念。在不一样的校园文化中,对于素质的理解也有些细微的差异和偏重。本书总结了多所世界名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理念和方法,简练朴素,内容兼收并蓄,以期对中国的家长、学校有所启发。

第一课 道德素质

意大利人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能力不足,责任可补。一个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才是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升华。

第一节 牛津大学:道德至上,心灵永恒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位于英国牛津市,建校于1167年,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其历史可大约追溯到12世纪末,迄今已有900年。牛津大学还是英国名校集团罗素盟校(Russell Group)、欧洲科英布拉集团(Coimbra Group)、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的核心成员。牛津大学有着世界性的影响。英国和世界很多的青年学子们都以进牛津大学深造作为理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完美品格,牛津大学实行了“荣誉制度”,即充分相信每一个来牛津读书的人都是正人君子,以此训练他们每个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学校会给每一个新生发一把钥匙,以便打开学校的门,即使晚上大门关了以后,学生还可以自由的出入;学生还可以用这把钥匙打开图书馆的门,学生可以自由地借书;借书的方式也比较独特,在图书馆中找到自己要看的书后,只需填一张卡片上就可以把书拿走。

学生们在用学校计算机的时候,只要领一把钥匙就可以了!这里的学生每人拿到一把钥匙就会觉得沉甸甸的,因为学校已经把所有的主动权都交给你了。牛津大学的学生考试也不需要监考老师在旁边盯着,但是如果你的作弊行为被抓到的话,就会被送到仲裁委员会进行裁决。不过这样的学生很少,即使有,他们被抓到之后也会无地自容的。

正是在这种无形的荣誉制度约束之下,学生们的心中才建立了明确的道德素质标准。那么什么才是道德素质呢?是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善良、诚实、信用呢?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可见道德素质的定义是广泛而深刻的,一切产生美好事物的个人行为都是道德素质的范畴。

义工就是欧美教育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最初起源于19世纪,由一些知识分子自发组织起来,无偿参与慈善事业和社区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义工所占人口的比例和义工服务制度的完善程度,尚有很大差距。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做义工并不只是大人的事。在美国,六七岁的孩子就已经在社区服务。在加拿大,孩子只要年满5周岁,就可以在图书馆申请当义工。加拿大的学校里有门叫“CAPP”(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的必修课,专门教学生怎样去义务服务社区,并告诉他们义工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部门还规定学生必须为社会服务一定的时间。通常,学生们主要在自己的学校、社区中心或慈善机构等地方工作。

表面上看,孩子们做义工似乎占用了宝贵的学习和休息时间,甚至需要经济上的投入,但这种行为却能让孩子们获得用金钱难以衡量的收获。通过义工工作,能积累经验、认识社会,学会与不同年龄和层次的人交往,在奉献和回馈社会的同时,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做一次义工产生的正面心理效应,抵得上孩子长大后看8次心理医生。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的人才。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到大深受家人的溺爱与娇宠,大多数学校只重视语、数、外等基础文化课的开设,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奉献和感恩教育,于是孩子们渐渐淡漠了责任,变得自私、孤僻、不信任别人。为孩子们开设义工课,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培养他们的义工服务技能,将义工服务理念普及到生活和学习中去,使义工服务成为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无疑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

与许多中国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同,欧美国家的家长认为,学习不会影响孩子的人生,决定人生发展的主要方向不是学习而是道德。

对孩子来说,道德首先是一种智能,是一种需要用心培养的能力。道德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守的规范和是非标准。“道德智能”就是一种判断是非的能力,它包括同情并关心别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和抑制欲求的能力、接受和理解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等。

99.99%的孩子生来都是聪慧的,尤其现在发达的信息社会,使孩子有了更快的发育,人们总是用“小人精”“小大人”来形容他们的可爱和天真。

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方法上还存在很多的误区。家长们往往关注的是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孩子品行方面的培养。更确切的说是家长们没有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而把成人世界的很多不良的思想传给了孩子。

例如,一个孩子和自己的奶奶出来玩,奶奶和别人聊天,这个不满2岁的孩子看见路上有张纸,就蹲下去把纸捡起来放到旁边的垃圾箱里。多可爱的孩子!但他的奶奶却大呼小叫地说:“宝贝,你捡它干吗?把手弄脏了吧!以后不许捡地上的东西,该得病了。”孩子的行为非但得不到表扬反而被训斥,孩子以后就会逐渐变得冷漠了。其实这个奶奶应该先表扬孩子,然后再告诉他捡完东西一定要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孩子的世界是一张白纸,在他睁开眼睛看世界那一刹那,家长就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把真善美教给孩子,让孩子从小有鉴别好坏的能力,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中教给他责任感、教给他爱心。

一个孩子有礼貌、有爱心,会人际交往,有公共道德和责任感,这些都是他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不可缺少的好品质。如果家长只重视智力开发,一味地教识字、教数学、学英语、琴棋书画,不重视道德的培养,那再好的智力也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

第二节 道德素质是孩子本性的流露

一个人的品质流露于生活之中,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管他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掩饰,他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次行为都反映了他的内在品格,也足以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自律是成长的标志皮特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到牧师家做客,在吃早餐的时候,皮特弄洒了一点牛奶,按照他和父亲的约定,洒了牛奶只能吃一点面包,因为这是对他的惩罚。牧师热心地劝皮特,可是他还是不喝牛奶,他低着头对牧师说:“因为我洒了牛奶,就不能再喝了。”牧师以为是因为孩子惧怕他的父亲,所以就不肯喝牛奶,于是牧师找了一个借口让他的父亲出去。牧师又给他拿了很多的点心,但是皮特还是不肯喝他的牛奶,并且说道:“我不能为了一杯牛奶而撒谎,因为上帝在看着我呢!”牧师觉得十分震惊,就把男孩的父亲叫到屋里来说了这件事情,父亲说道:“孩子不是因为怕我而不敢喝这杯牛奶,而是他把这看做是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父亲回到孩子的身边对他说:“你对自己的惩罚已经够了,你现在就把点心和牛奶吃了吧!就当是上帝对你的奖励,也不要再辜负主人的好意了。”皮特听见父亲这样说才把点心和牛奶都吃了。

自律是一种美德,孩子的责任感、价值观、判断力等都是孩子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二、责任是成熟的标志

培养孩子的道德素质,对自己承担责任,对他人对社会也要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这样的大环境的,这样的责任首先要求孩子处理自己的事务。美国社会不像中国社会,捡到一分钱也会交到警察叔叔的手里边;如果是面值较小的钱币,就会自己存起来,当然也不会乱花,什么时候会用到这笔钱呢?就是在捐助公益的时候,比如学校想建一个游乐场,希望家长和孩子捐钱,这样孩子就会把自己存的钱用在这上边。其实,孩子的那些钱对于建一个游乐场来说就是杯水车薪,这样做只是想鼓励孩子的公共意识,参与公共事务,加强对自己的管理,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

一个人的品格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和真实的表达。人们用孩子清澈的眼睛来形容孩子们的内心,这再恰当不过了,可是孩子的心灵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怎样才能分清谁的眼睛更清澈,谁的品德更高尚呢?三、诚实是不加装饰的内心有位慈善家来到一个犹太人的贫民窟,对里边的一群小孩子说:“不幸的孩子们,在上帝改造你们的命运之前,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每天到我的家里拿一个面包。”于是,每天有许多孩子在慈善家的门前挤成一堆,每一个人都想抢到最大的面包,但拿到面包后的孩子,都没有说一句感谢的话就走了。只有一个小女孩,在其他孩子抢面包的时候,她总是站在一边,等所有的人拿走了面包之后,她就来拿最后那个很小的面包,每天如此,临走的时候还不忘在慈善家的手上亲一下,以表达自己的谢意。这一天,又剩下了一个最小的面包,而且这个面包要比以前的还要小。她把那个小面包拿在手里,并且不忘记亲吻慈善家的手,向他表示真诚的谢意。回到家以后,孩子咬了一口那个很小很小的面包,发现里边竟藏着几枚发亮的金币。第二天,小姑娘把这几枚金币还给慈善家,慈善家又把金币放回到了她的手中说:“我是故意放进去的,诚实的人,上帝会给你幸福。”小女孩诚实的美德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西方国家很重视道德的教育,更是把道德写进法律,不是害怕人们不遵守,而是为了强调它的重要。比如,瑞士很早就将诚信入法:“任何人行使任何权利,或履行义务,均应以诚实信用论之”。诚信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瑞士人的诚信品质大多是通过家庭或学校教育培养的。许多外国人到瑞士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安静和整洁让人赞叹不已,这都是建立在瑞士人自律自觉基础上的。

不仅如此,瑞士的许多服务业都实行事后付款的方式,这些环节的运行,其基础就是信用。

有一次与几位瑞士家长一起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让我惊讶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表示不指望孩子将来能成就什么大事,只希望他们能遵纪守法,善良正直。美国的波士顿大学在教育设计基础教材时就突出了孩子的诚信教育。其中有一篇文章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一位国王想选一位继承人,国王要对他们进行一番测试,就给每一个孩子发了一粒花种,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是获胜者,不久之后,孩子们就拿来自己的花来参选,只有一个叫洋平的孩子手上空空的,为什么他什么也没有种出来呢?因为国王给他们的是一些煮熟的花种,根本就不会发芽。所以只有这个叫洋平的孩子是最诚实的。国王测试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让最诚实的孩子来做自己的接班人。

学完课文后,教材上的意见是让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诚信的重要作用,并且要求同学们制作诚信标语张贴在教室的墙上。

这样独特的教育方法在中国是很少见的。中国的诚信教育也很多,但是让孩子讨论的时间却很少,因为在老师看来,这些都是习以为常的问题。他们忽略了一个原则,越是简单的问题,越说明这个问题很重要。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正确、合理和适合标准的儿童教育,比做再教育工作容易得多。”四、感恩是一种幸福

德国的家长们就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善良”教育,就是教育孩子从小爱护动物、同情弱者、宽容待人、唾弃暴力等等。这就需要家长们在生活中循循善诱,使孩子在健康成长的同时,也逐渐培养起来善良的品质。在这一点上,家长自身的品行修养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模仿是他们的天性。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都对子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父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子女就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

不可忽视的是当他们学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自私、怯懦、狭隘与麻木也随之一同成长。孩子们面对的不再是自己的无知,而是内心的自私与冷漠!

这就需要培养孩子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对别人的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感恩就是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怀有这种情感的人才能远离自己的无知和自私。他人的关心与帮助,都是值得我们去铭记的,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中午吃饭的高峰时间过去了,原本拥挤的小店,客人们都已经散去了。老板正在翻阅报纸的时候,有两位顾客走了进来,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男孩。奶奶拿出自己的钱袋子数了数钱,叫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饭。奶奶将碗推到孙子的面前,小男孩吞了吞口水望着奶奶说:“奶奶,您真的吃过中饭了吗?”“当然了。”说完奶奶拿起一块萝卜泡菜慢慢咀嚼着。小男孩很快就把一碗饭吃个精光。老板看到这种景象,走到两个人面前说:“老太太,恭喜您,您今天是第100个客人,所以免费。”一个多月后的某一天,小男孩拉着奶奶的手又走进了小吃店。两个人又要了一碗牛肉汤饭,这次是小男孩把碗推到了奶奶面前说:“奶奶,我已经很饱了,不信您看……”说完,拍了拍自己的小肚子。

这是一个让人非常感动的故事。世界上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的孩子去感恩,感恩母亲给他们的生命,感恩别人对他们的帮助。感恩是爱的表现,也是快乐的源泉,如果我们对生命中的每一种东西都有感恩的心,那就会收获更多的开心。

孩子的道德素质是在生活的点滴积累中形成的,道德教育更需要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以平等的姿态、民主的气氛建立亲子关系。不要因为繁忙的工作和应酬而忽视了与子女的相处和沟通。

第三节 欧美教育培养孩子道德素质的方法

贝多芬曾告诫后人:“把‘德性’教给你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现在的孩子在出生以后,许多年轻的父母都会给他充足的营养,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开发他的智力……但如何培养孩子基本的道德素质却被忽视了。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小的时候很喜欢钓鱼,平时的时间都花费在一个磨坊附近的池塘旁边,在那里,他可以钓到从远方来的蝶鱼和河鲈。他每天站在池塘边钓鱼觉得很难受,于是他让其他的孩子们从建造新房的基地搬一些石头来,建了一个小小的码头。结果第二天,丢失石头的主人就把他们告到地方官那里去了,幸运的是石头的主人比较仁慈,没把他们怎样,要不他们就会有很大的麻烦。富兰克林很害怕他的父亲回家打他。“爸爸,要是为了我自己,我决不会那么做。但是我建造的码头是为了大家,如果那些石头用来建造房子,那么他的利益只有他的主人可以享用,而建造一个码头,却是为了更多的人服务。”父亲严肃地对他说:“孩子,你这样做对公众造成的危害要比对石头的主人造成的危害更大。我相信,人类所有的苦难,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公众的,只因为他们忽视了一个真理,罪恶只能产生罪恶,正当的目的只能通过正当的手段才能达到。”本杰明深深地记住了他父亲和他的谈话,在他以后的道路上,一直实践着他父亲的的话。后来他成为美国最杰出的外交官和政治家之一。一、平等和体验

教育孩子的两个前提是平等和体验。这两点都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做的。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家长应该和孩子换位思考对方的一言一行,不应该忽视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们的兴趣、能力和个体的差异,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不会是被动的教育。

父母之所以要充分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就是因为孩子还小,如果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去做,不让他们去体验,这样就会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产生极度的反感情绪。父母在过度限制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

其次,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参与、多体验。道德教育不是你说我听,而是要让孩子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养成良好的自律行为,只有孩子们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感受,从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二、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在实践体验中养成好的习惯。对此,他作过很多精辟的论述。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有一个11岁的小女孩,负责倒垃圾已经6年了。在她5岁时,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她的父母为了保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培养她倒垃圾的责任感,就经常表扬她,说她能干、勤快,还经常当着女孩的面在外人面前称赞她,引得人们的赞誉。这样就激发了她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是一种责任。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感觉到他不是家里的客人而是主人,当孩子体会到了他在整个家庭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人,而确实是被整个家庭所需要的时候,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也会油然而生。

想要孩子在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把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省以及勤勉好学的品质上。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明显要比留给他们万贯家产更有价值。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常常听到这样的词“严谨、诚实、守信”。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是培养孩子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德国的教育理念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该国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承担教育孩子的职责,所以家长们不但平时就应在家庭里营造诚实的氛围,为孩子做出榜样。

怎样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呢?下面的故事就会给你真实的回答。一个周六的晚上,小姑娘安东尼像往常一样为妈妈去领工钱,在去往农场主家的马厩里碰见了农场主安德鲁,小姑娘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正在气头上。安德鲁一句话都没有说,就随手递给她一张钞票。安东尼离开马厩后,发现安德鲁给她的是两张钞票,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要这笔钱呢?在回家的路上,她一直进行着思想斗争。这时候她想起了妈妈说的一句话:“要想别人怎样对待你,首先要看你怎样对待别人。”于是安东尼又跑回了农场主家,那个粗鲁的声音问她:“你又回来干什么?”安东尼颤抖着将手里的一张钞票递给了安德鲁说道:“您给我的是两张钞票,而不是一张。”“什么?难道你是刚刚才发现吗?为什么不早点把它送来?”安东尼低下了头没有回答,老人看到两颗晶莹的泪水从小女孩的脸颊上流下来,他从口袋中取出1美元递给安东尼。“不,谢谢先生。”安东尼抽泣着说道:“如果您连寻常的东西都买不起,您就会知道,要想对待别人就像别人对待自己一样,是多么难得。”这个自私的老人感到很羞愧,安东尼如释重负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在她一生中从来没有忘记过这次诱惑和妈妈对自己的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小女孩妈妈的那句话把孩子放到了道德的层面,而没有让孩子失去自己最美丽的心灵,甚至改变了孩子今后的生活。所以,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应该出于道德的立场,这样才能够铸就孩子美好的心灵。

第二课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的精神世界素养,是关系到如何做人的基础问题,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为底蕴的,一定的人文素质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人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比专业知识能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

第一节 普林斯顿大学:人文素质是一种植根、积淀于人内心的法则和秩序

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创立于1865年,是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是八所常青藤盟校之一。它1746年在新泽西州伊丽莎白镇创立,起初的名字为“新泽西学院”,1896年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

爱因斯坦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22年时光;它记录了博弈论大师纳什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它享有“美国政治家摇篮”的美誉,从这里走出了两位总统和44位美国州长;当代最著名的大诗人艾略特在此冥想玄思;33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众多华人学术精英,在这里为人类文明注入了重量级的资本。

现在国内的很多大学都是以大取胜,而美国却有一个小小的大学非常有名,这就是普林斯顿。这座大学小得让你难以想象,总共只有2000名学生。就是这样小的大学曾经力压哈佛和耶鲁,排在全美的第一名。

大家知道,在普林斯顿大学没有商学院和法学院这类应用性学院,因为学校所秉承的是欧洲古老的传统,学校重视发展理性的学科,如数学、物理、人文社会科学等。

普林斯顿大学就是在这样没有应用性知识的教育中培养精英学生的。普林斯顿的校长曾经自豪地说:“是人文素质的熏陶,才成就了这些精英。”

正如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说:“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可见,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也是每个人最核心的文化,是关于世界文化更根本、更深刻的部分。

那么影响孩子的成才和发展的“人文素质”指的是什么呢?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一般是与“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相对立而出现的。“科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去做事,“人文”的重点在于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

总之,人文素质强调的是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具体地说,人文素质所包含的领域就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领域。人文知识教育包含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多方面知识。除此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的教育、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等一些基本的精神和理念。后者不是对孩子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纯粹的教育,而是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教育。

人文知识的教育就是全人类意识的教育,这种价值观就是依靠全社会共同的规范形成的,让孩子们知道怎样和他人相处,同其他的民族相处,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平等地发展和合作。

从人文广义的分类可以看出,人文知识的教育与自然和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在孩子们接收技术信息的同时,是否还有人对教育本身精神价值关注和讨论过呢?

看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取得别人没有的成就,就是因为他对科学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他曾说过:“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赋予的一种难得的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人文素质就是这样沉淀于人的内心的一种法则和秩序,并且包含了人对理想的审美想象。没有想象的人,就会缺乏生活的情调和创造力。

古希腊文化的辉煌尽人皆知,在它的人文教育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是它的民主思想。古希腊的人们认为人文方面的美德是孩子从小形成习惯的结果。在儿童7岁的时候,主要由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内容一般有礼貌行为、歌曲、英雄故事等。

在孩子小的时候,除了学习自己的文化课之外,还包括荷马史诗、宗教、道德、音乐和乐器演奏,领略优美的自然风光,在欣赏音乐和自然风光的同时,陶冶孩子们爱美的心灵,让孩子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找到自己最美的形象——美丽的身体,并把他带进艺术的天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魁梧和健壮的身体,把展示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异常纯洁和高尚的行动,古希腊的雕塑艺术正是在这种对孩子的人文素质培养中生长起来的。

雅典在教育中重视自己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得它对整个希腊艺术乃至欧洲文明的贡献上远远超过了斯巴达。在文学方面,世界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就是出生在雅典。在艺术和哲学方面也同样有很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如同银河的繁星,交相辉映。他们都是雅典的骄傲,是希腊的骄傲也是欧洲文明的骄傲。

人文教育是引导孩子如何做人的一项综合性的教育,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才,就必须首先让孩子成人。在学校中这种教育是有形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各种人文通识课程的教育和引导。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这种教育又是无形的,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是提高孩子们人文素质的关键。

第二节 人文知识形成于孩子的内在气质和修养

真正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在教育体系中,完善的大学教育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德国当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教育的特色在于教育的科学性,它强调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态度。为了客观地认识某一事物,应该抛弃一己成见。科学性具有实事求是、反复推敲、对存在的可能性进行不断斟酌和自我批判的特性……科学的最大特性是具有怀疑和质问一切的精神,对事物进行谨慎而有保留的判断,并对这一判断的界限和适用范围进行检验。”

可见,科学的怀疑精神与文学的批判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学家可以和科学家站在同一个点上进行对话,然而,现实的社会往往忽视人文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只会看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推动作用,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内在气质和修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英国的《泰晤士报》的总编西蒙·福格经常被一些大学请去做择业和就职方面的演讲,在他的演讲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医学院毕业的护士来到一家医院实习,如果一个月被试用成功的话,就可以留下来,并且就可以获得这份正式的工作,否则就得离开。一天,医院来了一位因车祸而受伤的病人,这位新来的护士被安排协助医生做这个手术,复杂的手术从早晨一直持续到黄昏,患者的伤口马上就被医生缝合了,护士突然看到从患者体内取出的纱布只有十一块,而她记得在手术的时候一共使用了十二块。她马上告诉了那位医生,但是那位医生头也不抬,语气肯定地说:“我已经全部取出来了,一切顺利,立即缝合。”说完不顾这位护士的争辩就把伤口给缝了起来。“不,不行!”这位护士高声地抗议道:“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在手术的时候,明明就是十二块纱布!”就在这时候,这位医生冷漠的脸突然出现了笑容。他举起自己的手,拿出第十二块纱布,向所有的人高声地宣布:“她是我合格的助手。”这位护士最终获得了这份工作。

可见,在人的一生中,决定人价值和前途的往往不是那些有聪明的头脑和超常的才华的人,而是那些具有人文素质的正直的人。

人文素质历来就被学校教育所重视。在学校教育体系建立初期,就是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始的。在西方的世界,最古老的学校产生于法国、意大利,然后又推广到英国,当时的高校是由教会统治的,所以当时的教育是神学教育,是用来普度众生的,是全人类的教育。今天,学校的这部分功能仍然被保留着,但是与当初产生“博雅”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博雅的拉丁文意思是“适合自由人”,古希腊博雅指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习摆脱庸俗、唤醒卓异。

由西方的教育扩展到中国的教育,像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书院,它的教育风格同欧洲大陆有很大相似性,包容性很强,能吸收各地有志于研究的学子。古代的书院也是在教授学生们如何做人,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主要教育内容的。

纵观古今,孩子的人文知识的形成就是需要这样的文化氛围,学校不是培养孩子专业技能的地方。现在的美国的一些大学,如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进行的都是通才教育。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完人”或者是“全人”,也就是具有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修养的人,他们一直致力于培养知识渊博、举止高雅的人才。

不仅哥伦比亚大学如此,在哈佛大学每天都有很多讲座,这些各种类型的讲座,正是学生们所需要的陶冶情操的良药。

良好的人文素质形成于孩子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华裔哈佛和耶鲁大学的双科博士冯象在一次采访中说:“就像美国的法学院从来不把培养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耶鲁培养的就是那些品质优异的学生,至于他以后想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当律师,当法官,还是当总统,乃至去好莱坞写剧本,都是学生们自己的选择,学校从来不会给学生们设立自己的目标。”

哈佛的所有学生在周末的时候都会自觉地到社区去做义工,在华人社区,经常会看到许多学生来到这里帮助华人学习英语,教他们如何报税纳税。

我曾经在波士顿的教堂里参加过英语口语的训练班,这里不收学费。有一个哈佛的女孩子在这里教英语,她平时在一家银行上班,工作很忙,但是一到周末她就来到教堂做义工。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这是哈佛的传统,而且这样的工作让我感觉很快乐,为别人服务就是真正为自己工作。”

人文教育影响着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那些艺术性、象征性、形式化人文因素的内涵也同样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发展。达尔文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在他16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了爱丁堡大学的医学院学习,但是达尔文对学医没有任何的兴趣,父亲认为他不好好学习,后来又把他送进了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幸运的是他在那里结识了著名的植物学家亨斯洛和著名的地质学家席基威克,这时候的他就已经完全地放弃了神学的学习,开始钻研植物学和地质学。在从剑桥大学毕业以后,达尔文参加了一次环游世界的航行。这次航行一共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回国之后一直进行植物学的研究,最后成为进化论的创始者。他的《物种起源》终结了西方上帝缔造世界的神话,为人类精神的解放拉开了序幕。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引导者,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就不会有进化论的提出,他最终的成功也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愿望和理想都是宝贵的,对于孩子来说,抓住自己人生的方向,在内心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帮助自己实现人生目标。

第三节 欧美教育培养孩子人文素质的方法

孩子的成长要面临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认识知识世界可以由学校来完成,帮助孩子了解生活和心灵世界往往需要家长和学校甚至是全社会来共同的责任,所以围绕在孩子身边的人文关怀就显得十分重要。

家庭的人文教育不仅对孩子灌输知识,更关键的是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和人文观念的培养。人文教育拉近了孩子和世界的距离,父母对孩子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是为了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现在国内大多数的家长很注重对孩子“才”方面的培养,比如琴、棋、书、画等,认为这样孩子就具备了人文素质,考试成绩优异,就是所谓的“好孩子”“值得骄傲的孩子”。事实上,一直被家长忽视的人文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后天的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中,孩子与父母的联系最为密切,因而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是培养孩子人文素质的关键所在。欧美的家长对孩子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中国的教育方法,后者是对孩子进行简单的灌输,而前者是平等地进行教育和沟通。

事实上,在孩子两三岁的幼儿时期,随着交际范围的扩大,他们逐渐开始接触社会,开始注意到家庭以外的大千世界。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发展得最快。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已经能完全掌握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这种爱心和同情心的培养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城市郊区的一间茅草屋里,住着一家三口人,他们正在准备吃晚餐,这家非常贫困,桌子上只放了几个馒头。“咚!咚!咚!”有人在敲门。女主人打开门一看,外边来了三个年轻人,他们都是风尘仆仆的样子。“事情是这样的,”其中一个人说,“上帝知道你们家遇到了困难,所以就让我们来帮助你们,我叫成功,另外两个人叫爱和财富,我们三个人,你只能选择一个,并且只有一次机会。”屋里的男主人听到了他们的谈话惊喜地叫起来,说:“那我们就把财富请进来吧!”这时候家里的小男孩说:“还是把成功请进来吧!”女主人坚决反对,“为什么我们不选择爱呢?有爱我们就可以更加幸福!”父亲和孩子都觉得妈妈说的话有道理,就把“爱”请了进来,奇怪的是,当爱走进门的时候,成功和财富也跟了进来了,男主人疑惑地问道:“为什么他们也跟进来了?”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道:“爱在哪里,财富和成功就会出现在哪里,这就是上帝的旨意。”

爱是滋养人类心灵的源泉,在爱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切美好的东西,拥有了爱,就拥有了我们想要努力获得的一切东西,这就是爱的力量。

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会关爱弱小的生命,会特意让孩子喂养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龟等可爱的小动物,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关心照顾弱小的生命。让孩子们在喂养动物的时候懂得爱心,更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爱心和同情心是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最早获得的一种情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爱心和同情心会使孩子远离冷漠的世界,使孩子们心里得到快乐。

此外,家长还应该认识到,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这些知识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产生,也许是在孩子的阅读中积累。当孩子拥有了自觉意识、自由意志上的追求时,这种追求就会转化为对知识和文化更高价值的追求。自觉地选择人生的信念、理想抱负,这才是人生的根本,决不能让孩子的心灵被外在的东西蒙蔽。

第三课 科学素质

真的知识是科学,善的知识是规范,美的知识是艺术,真、善、美的结合是我们追求知识的动力。我们在追求有意义的生活的同时,应该摆脱功利的局限,追求有意义的科学。

第一节 麻省理工学院:在科学的摇篮里抚育孩子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创立于1865年,是美国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位于麻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市,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将其与波士顿的后湾区(Back Bay)隔开。无论在美国还是全世界,它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培养了众多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士,是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大学,也是世界理工科菁英的所在地。这里产生了包括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内的九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麻省理工学院始终注重学生的科学教育及相应价值观的培养。它的创始人罗杰斯认为:“在工业社会,科学和技术是高深理论知识的基础,学生将从趋向于实用目标的动力中获益。”今天,这种价值观被广泛地接受,这一价值观在课程和教学方法上被广泛地应用,学院最初开设的课程是培养机械师、土木工程师和实用化学师。同时,学校还聘请了一些有创新意识的教授,他们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比如,爱德华·C·皮克林创办的物理学实验室在当时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进步。正是这个学院的办学宗旨和革新者使麻省理工大学成为新方法、新思想形成的源泉。正是这些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告别了死记硬背的旧的学习方法,学生开始认真地研究科学的内容和真谛,激励他们直接认识科学的内涵,培养科学素质。

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素质呢?科学素质是指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后,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理解科学思想的深浅、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大小。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

科学素质的培养与孩子的身体素质、品行素质的培养一样,是需要从幼儿抓起的。孩子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是未来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儿童的科学素质的培养就是对孩子好奇心和探索兴趣的培养。幼儿由于缺乏知识经验,他们对新的事物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的外在表现就是探索行为和提出问题。孩子们总是喜欢试着去探索新的事物,认识新的世界,而孩子科学素质的启蒙就是在孩子渴望知识和获得体验中得到的。

心理学家认为,探索和冒险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很多小孩子从小就热衷于此,即使明知有危险,孩子还是会去做。专家认为这种宝贵的精神,不要轻易去扼杀。

家长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知识的活动,这样对幼儿观察、思索、认识、操作能力和探索兴趣等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指导,幼儿通过亲身活动作用于物体,然后观察其反应,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在美国的一所小学里,有个学生在教室里养了一只仓鼠。有一天上学的时候,学生们发现前一天放在窗台上的水没有了。有的学生就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老师就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很好的范例,对学生们进行启发式的教育,她让学生们猜猜看,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水的消失。一个学生说:“是仓鼠喝了。”老师就问:“为什么呢?有什么能证明你的说法吗?”就这样,学生们开始进行试验了,他们把仓鼠放在沙盘当中,这样当仓鼠要去外面喝水时,就会在沙子上留下脚印。但是第二天,沙子上却什么也没有,那就证明不是仓鼠喝的了。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们的思维,又有很多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是不是和温度有关,水蒸发掉了。于是,学生们就在前一天量一量水位是多少,第二天再量一量它的水位和高度,但是发现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位老师不断地启发自己的学生,直到最后他们得出了结论:水不是仓鼠喝的,是蒸发所致。而且,蒸发跟风、气温、壶盖有关。如果把盖子盖上,蒸发的就少;露出的水面多了,蒸发的就多了。

这是一个值得老师们学习的例子。在中国,或许老师的知识水平很高,但他不一定会让学生们每天做这种实验,也不一定会给学生们进行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科学的素养不是只看几本科普书籍就能获得的,还需要孩子们亲自进行实验才能获得。

美国的学校追求教育公平,所有的学生不分年龄、性别、文化或种族背景,是否残疾,不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动机以及志向如何,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科学教育。英国和加拿大也提出了相似的教育理念,与以往追求获得单一知识不同,他们主要强调让学生在全面认识科学本质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此外,日本还十分注重学生对自然界的情感,加强科学素质和其他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 科学素质是存储知识的保险箱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奇妙的事情,那些天真的孩子总是在不断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克劳福特10岁的时候在野外抓了许多小鱼,放在自己家的鱼缸里养,但是不久之后,鱼突然死了,他很是迷惑不解,于是就用刀子把鱼的肚子刮开,他发现在鱼的肚子里边有很多白色的小虫子,这些是什么呢?这时候他的父亲回来了,克劳福特就让父亲看看这是什么东西,因为他的父亲是医院的病理系主任。他的父亲刚开始看到孩子手中的鱼时,不禁皱了皱眉头,后来听见孩子这样问,就高兴地告诉他说:“这是寄生虫,不是鱼的小宝宝。”“寄生虫是什么虫子?它怎么会在鱼的肚子里呢?是它害死小鱼的吗?”克劳福特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他的父亲都耐心地一一解答了。克劳福特非常认真地听着,后来他为了探索生物的奥秘,就选择了病原微生物学,作为自己终生的研究事业。

许多人成为科学家的道路大致都是相同的,因为好奇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没有认清事物的本质之前,决不停息。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对事物了解的越多,事物就会变得越美妙,越有趣。

在孩子的教育中,不应该使用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在西方国家,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是不会发生的。灌输式的学习方法就像是给树浇水一样,水分全在树叶的表面,而没有到达树木的根部,所以树木很难吸收到水分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探索力,甚至是实践力。孩子们接受的知识大多数都是抽象的原理和公式,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更不会变成自己的知识。

科学素质的教育首先要唤起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再根据其兴趣进行适当的培养,这是与传统教育方法的不同之处。事先不会让孩子们知道问题会在哪里出现,而是让他们学会在书中探索基础知识。

当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这是教给他们知识最恰当的时机。韦勒在一所私立小学上学,一天在学校的实验室里,他第一次看到晶体。这个晶体有十分规则的几何形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去,都具有对称性。这些规则的几何形状使他对晶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还不知道这个结晶体的奥秘所在,在他过生日的时候,他的母亲送给了他一本书名为《关于事物本质》的书,这本书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亨·布拉格专门为儿童写的。从这本书中,韦勒知道,射线的发现使我们的视觉灵敏度增加了一万倍,使我们能看见单个的原子和分子。他觉得这太神奇了,以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有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他真想立刻就到这个美丽神奇的原子和分子的世界里看看。长大以后,他顺利地进入牛津学习,并在那里学习生物化学,从此他就致力于研究生物和结晶方面的知识,直至生命的结束。

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和突破性的进步依赖于更加深入的知识和科学,所以我们还要加强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发现决定和影响世界格局的都是哪些最本质的东西。

科学素质教育的方向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教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知识。美国和英国将科学探究列为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科学内容,甚至作为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他们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生活课,让孩子发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德国联邦政府也设立了提高数学和科学教学质量的改革项目“情景教学”,针对教与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全新的改革方法和思路来设计、实施项目。新加坡以“科学是一个探究过程”作为框架,把科学技能、科学过程和科学态度贯穿到多样性、循环、能量、交互作用、模型和系统、测量这六个主题中。

可见,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的,孩子从小接受科学理论的教育和培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会使他们能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三节 欧美教育培养孩子科学素质的方法

一、科学素质培养的基础——科学精神

科学的精神和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求实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十分有益的,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达国家的小学近年来非常重视小学三年级至初中的科普教育,相关研究显示,学生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容易对科学产生兴趣。在初中的时候,学生是否选修了相关科学的课程,就基本上决定了他今后的职业取向和成年后对科学的态度。

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就实行了名为“学生—科学家伙伴关系”的计划,比较典型的就是“有益环境的全球学习与观测计划”“森林观察计划”等。对科学家来说,在国内或者在全世界搜集的关于物种变迁的数据和人口动力学的数据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对学生来说,参与这样的研究对他们来说也是令人很兴奋的事。

科学的方法是同非科学的方法、反科学的方法完全相反的,科学的方法集中体现的就是实验,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中各门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实验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独立性、自由性和探索性,在实验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表达能力。二、实验能让孩子更接近科学

在家庭环境中,科学实验就会显得灵活多变一些。传统的科学实验作为验证理论的工具,在教学模式上显得单一而枯燥。家长想要的实验很大程度上就是孩子的亲身体验。

在美国,家长们通常在自己的院子里召集孩子,分给他们各种各样的种子,让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种植这些种子,然后分别在沙土、黏土,有光照、无光照,常浇水、不常浇水,施肥、不施肥等状态下观察种子发芽,直到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做观察记录,最后让他们进行理论分析。为什么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为什么有的开花多,有的开花少?为什么有的健壮,有的瘦弱?这样,孩子经过家长的引导就会理解其中的道理。

孩子经常喜欢问很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般都是源于他的好奇心。这时候家长就要好好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认真地倾听他的问题,耐心地解答,家长要经常经受“十万个为什么”的“折磨”。孩子爱提问题说明他思维活跃,这个时候即使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能敷衍了事、责备拒绝,家长一定要耐住性子,不会的可以跟孩子一起查资料。应培养孩子探索的精神,让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寻找答案的乐趣。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研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事实上家长不需要给孩子灌输太多已经形成理论的科学知识,其实生活处处有科学。家长的角色在于引导孩子去认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索科学现象,家长们要支持孩子对科学探索的乐趣。三、多读科普读物

让孩子多阅读一些科普的书籍,许多美国孩子经常会看一些科普类的书,像《昆虫记》这样的书就能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书中的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还会增加孩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在美国,大部分的博物馆、科技馆和研究所都是免费参观的。在参观之前家长会搜集一些相关知识的信息,有目的地介绍给孩子,还要做一些小实验,要有目的地进行参观。在参观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欣赏美的能力。在参观这些场所之后,孩子们还可以写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文章,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见解,从印象到文字,促进孩子的思考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对于人类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直接作用于心灵。”

美国学生这种科学的普及和广泛的学习,与中国传统的只看成绩的教育方式是有很大的不同。有一位科学家说:“过分注重分数的危险在于学习中的创造性被抹杀了。”有很多学生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但是进入社会以后却成为了一个很出色的人。广泛地进行学习,就会给自己未来的发展制造更多的机会,所以通向成功的路并不只是一个人的分数,而是懂得获得知识和力量的方法。

第四课 专业素质

人生来就有的兴趣和好奇心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新的知识,直到成为我们的专业技能,这种追求会带给我们天然的寻找答案的激情,从而内化为我们的专业知识储藏在脑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处理知识的能力会逐渐转变为发展自己独立空间的张力。

第一节 霍普金斯大学:专业成就品质

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尤以其医学、公共卫生、科学研究、国际关系及艺术等领域的卓越成就而闻名世界。该校的校友中,先后有33人获得诺贝尔奖。

霍普金斯大学是全美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其目标为:“鼓励研究以及独立学者的进步,使得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精湛的学识推动他们所追求的科学以及所生活的社会前进。”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始人希望抛弃美式学院的陈规旧制,打造一所专注于扩展知识、研究生教育和鼓励研究风气的新式研究型大学。其理念和模式对后来的美国大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所专业研究的学校,霍普金斯大学很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像美国其他的研究性大学只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进行专业的研究。霍普金斯大学在本科三年级的时候,就让学生们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学生们都要参加自己专业的研究项目,以便他们尽早地了解到自己专业的前沿研究动态。学生们还可以参与不同学科的专业研究,为此,霍普金斯大学采取了两项有力的措施,为了师生交流的方便把每个班级的学生控制在50人以内,为学生们的交流提供了最大的便利。霍普金斯大学有足够的教授和学生在课堂上和实验室里进行交流,增强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技能,另外还利用学校的便利资源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各样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医院、实验室和政府机构去实习,使他们尽早地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同时为开发学生们的潜能创造条件。

霍普金斯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该校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也渐渐养成了独立的研究习惯,很多人进入社会以后在专业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上也成绩斐然,霍普金斯大学的毕业生中已有20多人摘得了诺贝尔的桂冠。

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子上的脚印,我们能看到他走过的路,但是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的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这句话很好地道出了进行专业学习的重要价值。

20世纪60年代的布鲁纳、施瓦布等人就倡导过专业性学习,这一时期的专业性学习是在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的,推崇科学的概念。而我们今天倡导的专业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地增加新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打破原有学科封闭式的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的、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寻求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和渠道,并在科学的学习和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延伸他们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和生活领域。

专业素质的提高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学习、考察、试验、探索与创新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逐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专业性的学习就是尊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尊重自己的特殊需要,满足自己的动机和兴趣需要,扩展自己的创造空间。

专业素质的学习有利于发展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看待事物,谦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关注美好的事物等。

世界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愿望,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足的世界,这种自足是在不断地认识中实现的,每个人只有在不断地培养自己的专业精神的时候,才会形成有意义、有情感和有价值的世界。

犹太人之所以有智慧,能有那么多的创造发明,就是他们一直不断地追求着专业知识。他们始终认为肯学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所以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直到今天,所有的人依然秉持着这种信念。“忍冻学习的希勒尔”是被犹太人熟知的好例子。在希勒尔小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愿望,那就是专心研究“犹太规则”。但是他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钱,他的愿望看起来遥不可及。左思右想之后,他决定拼命地工作,把自己一半的钱用于自己的生活,另一半送给学校的看门人。希勒尔收买了看门人,在最初几天他都能在学校里听课,可是他的钱越来越少了,后来连面包都吃不上。最让他难过的是,他也不能越过看门人到学校里去听课了。于是他就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地爬到屋顶,在那里正好可以看见教室里面老师上课的样子,听见老师说的话。就这样过了很久,有一天,天寒地冻,学生们进入教室后忽然发觉阳光灿烂的教室此时却暗了下来。学生们都朝窗外望去,只见希勒尔的身体挡在了窗口,他已经被冻得半死。从此,对于那些凡是以自己贫穷或者是以自己没有时间为理由而不去求学的人,人们就会指责他说:“难道你比希勒尔还穷吗?比他还没有时间吗?”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他们神圣的使命。犹太人只要活着,就会不停地学习,他们相信知识的积累是离不开自己的勤奋的。

据《虔诚者的书》记载,在古代的时候,犹太人的坟墓里常常放着一本书,目的是让死去的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能够爬出来看书。当然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但是从中可看出犹太人对求知的态度。专业素质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尤其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上。孩子的专业能力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石,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结果,千万不可被我们忽视。

第二节 专业素质是孩子未来独立发展的本能

一个人无法适合所有的行业,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特点,才能在学业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必定会有所作为的。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当今社会必然的要求,也是孩子发展自己的基础,但是专业素质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

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首先显现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特征,这些特征会对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发现并强化专业知识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人的能力一般分为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人们普遍具有的能力,例如,感觉、想象、记忆和简单的思维能力,这是一般的智能,而特殊能力则是人们在某种专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获得高效率的活动,例如音乐、绘画、戏剧、文学等方面的能力。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般能力为发展特殊能力奠定了基础,在教育上体现为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教育和专业性的教育。家长要将这两点结合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弗雷德里克·桑格出生于英国的格洛斯特郡的一个村庄,母亲是一位富裕的棉花商的女儿,父亲是一位医生,从事医药方面的研究。父亲很爱自己的医药行业,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桑格的哥哥受父亲的影响,也开始对生物很有兴趣,所以桑格也耳濡目染地喜欢上了生物学,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兄弟俩的关系非常好,在相互的学习和竞争中,桑格逐渐掌握了进行科学实验的初步技能和方法。桑格很喜欢生物学,并在此方面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但是在学校里他并不是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因为生物并不是学校考核的课程,学科的总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桑格的父母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追求而要求他有更好的成绩,而是任凭他自己在知识海洋里遨游。在桑格毕业之后,他没有像他父亲一样选择当一名医生,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性格内向,不适合当医生。因此他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又不用抛头露面的工作——科学研究。由于成绩一般,他没有取得任何一所学校的奖学金,但是在母亲的资助下,他选择在剑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进行教学。他在剑桥大学从事了十几年的研究和教学的工作。他不善于与人共事,又不善于与人交流,所以他研究的课题很少得到别人的资助,但他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可以免受外界的打扰,可以安静地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也遇到过很多次失败,几位助手也陆续离他而去,但是他并不为此而伤心,他认为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进行不同的科学实验,每一次的探索过程中都充满了乐趣。后来他博士毕业,加入了蛋白质胰岛素的研究小组,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在年,桑格弄清了胰岛素的全部结构,画出精确的分子结构图,并在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每个人性格都会有所差异,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只要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做出正确的专业选择,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会取得杰出的成就。

专业知识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自己的学问能力上,在人际交往中也有非同一般的作用,这样的阶段也被称为实践的一部分,因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可以更好地掌握人际关系,让对方相信自己的技术和特长,并且乐于沟通,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节 欧美教育培养孩子专业素质的方法

专业素质的培养是和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密切相关的,专业化的知识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在美国,家长一般认为,只有孩子基础打得好,才能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将专业知识发挥自如,实现飞跃。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家长们会让孩子们接触一些关于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方面的基础知识,一般不会马上进行专业的教育。因为他们认为,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的兴趣品质和综合性的知识比较重要,专业化的学习应是在孩子的大学时期才要进行的。

莫斯科大学的校长也强调,孩子早期的学习宜广不宜专。在孩子的初期教育中,广博地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很重要,孩子的通识教育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基础,是不能忽视的。他后来举了一个例子说:“莫斯科大学有土壤系,我们在培养土壤方面的专家时,还应该让他们了解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方面的知识,应该让专家在富饶的土地上成长起来,应该将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作为教育的基础。”

家长们知道,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拓展专业的基础上,淡化原有专业的界限,整体优化专业人才,从近来的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式的反馈信息上看,现在那些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懂技术、懂管理,有人文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显而易见,这就要求未来的专业人才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性,坚持更新知识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综合能力。那些只“专”而不“博”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对于专业知识的教育,书籍是必不可少的读物。在法国,许多人认为,彩电、冰箱都可以没有,但是书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书就不能生活。对于法国的家庭来说,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没有灵魂。在法国,无论作家、教授、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的百姓,都有爱书和读书的习惯,不仅政治家的家里藏书丰富,就是每一个普通家庭都有自己的图书室,人们在赠送礼品的时候,送书和笔是普遍的表达方式。在街上、超级市场和地铁站内,书报摊随处可见。在法国的公园、地铁上、飞机上,到处可以看到那些专心致志看书的人们。

同样,美国人也把读书看做是件极其平常的事,经常可以看见美国的年轻人躺在球场上看书,可以几个小时不变换位置,直到他的书读完才会离开。这是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社会的发展所致。

现在很多人认为,工作不好找是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还有所欠缺,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熟悉。但是,应该相信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学生,一定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全面提升自己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对自己日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时代有很多学习的时间,在家庭和学校为孩子们提供的锻炼平台上,每个学生都应该找到学习的兴趣所在,要他们尽量倾注所有精力去学好它;要把握好学习的时间,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第五课 学习素质

从西点军校毕业的美国第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坚持不懈,不断地进取更有意义。”西点有这样一句名言:“只有不断地进取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将被淘汰。”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很难做出成绩,只有把学习当做终身事业的人,才能不断地创造辉煌。

第一节 西点军校: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美国军事学院(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又被称为西点军校(West Point),是美国第一所军事学校,位于纽约州西点(哈德逊河西岸),距离纽约市约80公里。该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学院之一。它曾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法国圣西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首任校长由美国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外孙乔纳森·威廉姆斯担任。

西点的口号是:向自己的经历学习。如果不能从书本上学习更多、更重要知识的话,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反省自己,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的人,才能取得进步。

一位名人说过,反省的好处在于修正自己的作为和方向,很多年轻人通过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反省,来使自己进步。

知识是人们在接触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并代代相传。它作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完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它的含义和作用也是极其复杂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学习当然不只是在学校中进行的,而是需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地完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不会因为成功而停止,也不会因为失败而结束。因此,要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也就抓住了拯救自己的力量。

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决定于我们所学到的东西,每天都努力学点新的东西。这一天才称得上是没有白费。一个出生于贫困家庭的人,一个学龄只有五年的人,一个让世界变成自己学校的人,最终却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一个负责的好爸爸,一个负责的好“老师”。他就是巴尔克。巴尔克认为,最不可宽恕的是一个人晚上上床时还像早上起床时一样无知。他常说:“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我们出生时一无所知,但只有蠢人才永远如此。”为了防止孩子们陷入自满的陷阱,巴尔克要求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学一个新的知识并在饭前进行交流,说出后才能吃饭。然而当他的孩子们介绍各种知识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知识,他也不觉得琐碎,而是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一次,他的儿子费利斯为了完成任务在饭前匆匆找了一个新知识:尼泊尔的人口是……。餐桌上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觉得这个知识实在太琐碎了。但巴尔克却说:“好,孩子他妈,你知道这个答案吗?”妻子的回答总是会使严肃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她说:“尼泊尔?我非但不知道它的人口是多少,连它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也不知道呢!”这个回答正中巴尔克的下怀。于是他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你们的妈妈尼泊尔在哪儿。”就这样,全家人忘了吃饭,在地图上寻找起尼泊尔来。一天又一天,日积月累,全家人在饭桌上学习了许多知识,大家共同进步着。巴尔克说:“一个人不一定终身受雇,但必须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追求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要想有成就就要发奋读书。“学无止境”是一句老话,但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持之以恒者,方有希望到达目的地。当然,如果孩子只是十分死板的学习那也是无效的。因为死读书不等于掌握了知识,更不等于有了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能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要认识到学习对净化人的心灵,对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人格也有重要作用。

荣格曾经说过:“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人格。”这里所说的“文化”也是“知识”的另外一种说法。广泛地学习和深入地研究,就会对事物的本身形成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不会盲目产生恐慌和不安,而是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

孩子的学习素质在什么时候培养最关键呢?

现代的教育研究表明,在孩子4岁前,会发展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又会发展另外的30%。换句话说,一个人在8岁之前如果没有发展学习能力,那么之后也只能发展余下20%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孩子出生之后的两年,如果孩子的听觉出现严重的问题,即使后来医好的话,这个孩子的语言能力也会有明显的障碍。在其他方面的学习能力,包括认字与阅读,如果不能在早期教育中得到适当的发展,8岁之后学习,肯定会感觉困难重重。其实,格连杜曼博士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发现,8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喜欢阅读。可见,早期教育对于培养学习素质至关重要。

但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灌输一些知识,而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乐趣,家长和老师要相互努力,积极参与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学习是终身的事情

西点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在难度很高的训练项目中,学生的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西点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永远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西点有这样一句口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在自己不断的学习中取得的,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一个满足现状的人,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不再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以致停滞不前。

西点军校告诉自己的学生,学校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获得进入社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学生要学会争分夺秒,把学习当做一件终身的事情来做,现在的年轻人能意识到,在社会上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更为重要。一个学生跟着他的老师学习技术,几年之后,这个学生觉得自己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学的了,就收拾自己的行李,准备离开。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问他:“你确定自己不需要再学习了吗?”学生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我这已经装满了,再也装不下了。”老师随即拿出来一个杯子,让学生在里边装满石子,学生很快地装好石子,老师就问他:“你觉得现在已经装满了吗?”学生回答说:“是的,已经满了。”老师随即到外边拿出一些沙子放了进去,然后继续问:“现在满了吗?”学生看了看回答说:“这次是真的满了。”老师随即又把水倒了进去,问学生:“这次真的满了吗?”“真的满了。”学生这时候才明白老师的用意。

学习就像那个没有装满的杯子。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说:“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会使人谦虚,所以空心的谷穗高傲地把自己的头仰向天,但是那些充实的谷穗则是低头向着大地。”一个人的境界越高越会感觉到自己的不足,永远不要认为自己的知识已经够了,要时刻准备接受新的知识。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一句话:“如果把我身上的衣服全部脱光,把我扔到沙漠里,只要有一支商队经过这里,我就可以重新成为亿万富翁。”他之所以如此的自信,就是因为他的知识就是无比的财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知识只是一种积累,而能力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有一位猎人的射箭技术非常高,他甚至可以准确射到天空中鹰的眼睛。他也曾经捕获过许多珍奇的猎物。村子里的人都称他为“猎神”。猎神想把自己的本领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可以得到自己的真传,他的儿子也十分认真地跟自己的父亲学习射箭的本领。在儿子学成的时候,猎神就让他上山打猎。进山里半个月,儿子终于满载而归,猎神非常高兴。但是此后儿子就一病不起了,连续好多天都是高烧不退,不久之后,便死了。原来,猎神的儿子在山上打猎的时候,不小心被蜜蜂蜇到,伤口感染了。猎神非常难过,这些年苦心栽培教他如何打猎,却因一只微不足道的蜜蜂而死。一个老朋友得知后对他说:“你只能传给他技术,却无法传给他经验和教训,人生就是有这么多的意外,这有什么不甘心的呢!”

纵使在书本或别人那里学到再多的知识,而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那和无知没有丝毫差别。

纸上的东西固然不及经验来得有用,人所学的知识也并非都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遇到不知道的知识还是要加紧学习,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这样经验积累久了,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本能。

因此,知识的积累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上课的时候,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让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每个人把自己的胳膊尽量地往前甩,再用力地向后甩。”苏格拉底自己示范了一下,然后让自己的学生每天做三百下,他问:“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肯定能做到。过了一个月之后,苏格拉底问自己的学生,谁每天都在做这个动作,有很多学生都骄傲地举起了自己的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自己的学生,有谁又坚持做了一个月,这个时候学生们坚持下来的只有80%。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现在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谁还在坚持?”这时,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自己的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知识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多人并未成功,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自己知识掌握的少,而是因为自己缺少足够的毅力。一个学生基本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无聊和简单就轻视基本功的学习,那就永远不可能学会一种真正的技能。1867年,俄国彼得堡大学里来了一位年轻的教授,他就是后来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作为一个化学教授,他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而是将自己关在书房中,手里拿着一副纸牌,颠来倒去,整好又打乱,乱了又重排。但他不邀牌友,也不去别人的牌桌。两年后,俄罗斯的一些专家进行了一次学术研讨会,请了许多的专家和学者,学者们都带着自己的论文,或者是自己的学术样品,只有门捷列夫两手空空。学术讨论进行了三天,大家都各抒己见,只有门捷列夫一言不发,只是瞪着眼睛,竖起耳朵听,有时还皱着眉头思考。就在讨论要结束的时候,主持人躬身向门捷列夫说道:“门捷列夫先生,不知可有什么高见?”门捷列夫也不说话,随即起身走到桌子的中央,随即从手中取出一副纸牌甩在桌子上。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化学界的朋友知道他爱玩纸牌,但是也不至于要在这样严肃的场合里开玩笑吧!只见门捷列夫将牌整理好,并一一展示给大家看,这时大家才发现这并不是一副普通的扑克牌,因为在每张牌上都标着一种元素的名称、性质、原子量等一些数据,共63张,代表着当时已发现的63种化学元素。更怪的是,这副牌中还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门捷列夫真不愧为玩纸牌的高手,一会儿工夫就在桌子上列成一个牌阵:竖看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分别各一列,横看那七种颜色的纸牌就像画出的光谱段,有规律地每隔七张就重复一次。并且他还念念有词地讲着各种元素的性质,周围的人听得都傻了眼,这是他们钻了十年、几十年实验室都研究不出来的一个道理,而一个年轻人玩玩纸牌就能得出这番道理。这时在一旁观看的门捷列夫的老师已经气得撅起胡子,一跃而起,严肃地对他说道:“快收起你这套魔术吧,身为教授、科学家,不在实验室里老老实实地做实验,却异想天开,摆摆纸牌就要发现什么规律,这些元素难道就由你这样随便摆布吗?”老人气愤地离去,其他人见此情况也纷纷离去,这场讨论不了了之。门捷列夫坚信自己是对的,回去之后继续研究这副纸牌,遇到什么地方连接不上的时候,就断定还有新的元素没被发现,就暂时补一张空牌,这样他就预知了11种未知的元素,那副牌已经是74张了,就是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对孩子的学习素质的教育,就是不断地坚持和抱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真理往往就在你的坚持中。

第三节 欧美教育培养孩子学习素质的方法

新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国民经济、科技、教育以及国防等各个领域,转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也随之步入一个直接依靠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推动的经济时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在最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约等于过去2000年的总和,而未来若干年内科技和知识还会在许多领域出现更为惊人的突破。预计到2050年左右,人类所掌握的全部知识将仅为知识总量的1%。由此可见,孩子的考试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孩子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就能主动地获得知识,不断地适应知识的发展。

在美国,家长在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方面注重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与责任感相比,兴趣是更好的老师。”某一件事引起了孩子的兴趣,他就会全神贯注地关注这件事情,百折不挠地去了解和解决它。家长要引导孩子制定近期的目标和远期的目标,把学习的目标同社会需要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活动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让孩子应用所学知识,让孩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孩子了解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同时有利于孩子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牛顿是世界科学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他出生在距离伦敦200多公里的一个小山村,在他出生前的几个月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再嫁,他不得不和祖母一起生活,所以牛顿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爱和母爱。他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辱,这样的环境正好锻炼了牛顿坚韧自强的性格。他叔叔经常告诉他,一个人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牛顿牢牢地记在心里。有一次牛顿制作的小水车被班上的一个学生弄坏了,结果牛顿就把那个学生教训了一顿,让学生们大吃一惊,结果学生们都对牛顿另眼相看了,牛顿也由此萌发了不服输的思想,学习的成绩也渐渐地好了起来,在小学毕业的时候成绩也很好。牛顿13岁的时候,很幸运地进入格兰塞姆皇家学校学习,寄居在叔叔的一位朋友的家里,但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并没维持多久。由于他的家境每况愈下,牛顿很快从学校辍学,15岁的牛顿只好在家里种田,成为一个地道的农夫。艰苦的劳动使牛顿认识了生活,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人们经常看见牛顿在田野里偷偷地站着,但他们不知这段田园生活激励了牛顿的韧性,充实了他后发的动力。他在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之后,还经常回忆儿时的这段经历,成为激励他不断攀登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意识地扩展孩子的阅读量,多读一些中外重要的典籍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以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让孩子独立地进行思考,多观察新的事物,进行综合归纳,自由表述,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理解记忆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灵活迁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动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注重培养孩子利用多媒体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电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现在书本已经不是信息来源的唯一载体,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比如视听传媒、电脑、卡通等改变了孩子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电子媒介已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这样的阅读意味着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孩子们学习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电子媒介为他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集多种感观刺激于一体,适合他们好奇心强、兴趣多变的天性和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利用计算机可以开展学习和娱乐活动,有益身心健康,还可以掌握新的知识,激发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让孩子们方便快捷地获得信息。

孩子的学习问题如今成为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如何让孩子乐于学习、轻松地学习,是所有老师和家长都在苦心探索的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从两方面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一方面是智力。开发孩子的智力,一般是指先天的能力,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与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另一方面是学习能力。让孩子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后天学习和积累才能获得。

兴趣是孩子学习素质的最强有力的动力。家长要发展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有了兴趣,就发展了孩子强有力的积极性,并且从中得到体验的快乐。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回答,因为这表明他对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思考,说明孩子有主动的求知欲望,父母应该给予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因为学习不仅可以增长孩子的文化知识,还会教授孩子做人的道理和适应社会的技能。

第六课 实践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重学术、轻实践,重文凭、轻能力的观念正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所有的真理和能力都要在实践中检验,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才能学有所用。

第一节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又学会动手

麻省理工学院素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誉。该校创立之初就强调科学的理论基础,又注重其实际的运用,其首任院长罗杰斯认为:学生应该从真正的数据中了解理论知识。他把“通过实践进行教学”当做教学理论的信条,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找到新的信息,从而把个人的经验和书本上的知识转变为信息,同时还强调教师应当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和工厂进行教学。麻省理工学院10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适合实际教学的教学和研究。

1957年发明偏振片照相机的埃德温·H·兰德在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一场著名的演讲——《伟大之产生》,对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大学阶段的考试和评分压制了学生们成为伟大人物的潜质,学生在学校里不应该被看做是孩子,而是把他们看做是一起进行科研创作的同事。为此,很多年后他在麻省理工设立了专门的托管基金。另外,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还制订了“大学生科研机构计划”,由学校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机会,学生可以和老师参与科研方面的工作。

麻省理工这种坚持手脑并用培养精英人才的方式,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在“麻省”人看来,一个人即使懂很多的技术但是不会动手,不会活学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也不是真正的精英。推动教育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产生真知,麻省理工学院就是在这种理念的熏陶下在美国的同类大学中独树一帜的。

一位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在谈起学校的教育理念时说:“在他们的每一节课中,学生们动手的时间要超过课堂讲课时间的一半,除了这些,教授们每一节课还会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题,让我们实践所学的这些理论,许多同学都会在自己的实践中有一些小小的发明,这一切都让我体会到那个理念——手脑并用,在实践中掌握新的知识,并要求它为自己服务。”

麻省理工学院的这种手脑并用的理念,就是学生实践自己的知识和思想的教学理念。实践本身就是思想的外在形式,实践和思想相互作用,实践以思想为本。没有思想参与的物质活动不能称之为实践,思想是实践最基本的东西。所谓思想与外界斗争,就是思想与物质的斗争。

在美国,这种实践的观念不仅体现在大学的学习里,也已经深入到小学教育甚至是家庭的启蒙教育中。有一个刚上初中的小孩名字叫凯恩,有一学期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选择一个选题进行研究,没有什么规则,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参照别人的研究成果,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凯恩选择了好几天,有一天晚上,他发现有老鼠在跑来跑去,于是就想利用老鼠做一个实验来测试老鼠的决策能力。看起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题目,老鼠怎么会听人类的指挥呢?第二天,凯恩就从市场上买来了两只老鼠,一只黑色的,一只白色的,他把两只老鼠放在一个笼子里,在前边的地方放了两个纸筒,左边的是没有食物的,右边的是有食物的。经过几天的观察,凯恩发现那只白色的小老鼠很机灵,只需要十几秒的时间就知道钻过去可以吃到食物,而那只黑色的老鼠却一次都没有钻过那个纸筒去。又经过几次的实践证明,黑老鼠还是不会钻纸筒,而那只白色的老鼠还是十次有八次钻过了那个纸筒获得了食物。最后,凯恩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研究的结果无法证明老鼠有无决策的能力,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话,那只白色的老鼠就不会钻进左边的纸筒了。但是如果老鼠有记忆力的话也就不会多次地钻入到左边的纸筒中去,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复杂的决策能力,但是它们简单的记忆能力会影响它们的决策。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那些真正优秀的孩子决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成绩而忽视课外知识的学习。在美国,家长和老师都十分鼓励自己的孩子进行这样的实践。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有利于孩子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实践中学习,孩子获得知识的途径将更加直观,更加牢固。

第二节 实践出真知

杨振宁说:“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在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在实践中增长起来的,歌德说:“经验是人类永恒的老师。”经验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唯一确定性的标准,拥有了知识就会增强学生们参加实践的主动性,实践应用于科学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地进行创新。

对国内学生的一些调查显示,许多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年级越高越不愿意应用学过的知识,因为他们的考试压力很大。学生只知道学习而很少对学过的知识加以利用,相比之下,老师很少对学生的这种能力提出要求,学生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事实上,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意识是紧密相连的,如果能在学习中多多重视实践能力,就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用自己的实践能力轻松地解决。一位北京市教育局的朋友给我讲述了一个“超常”的孩子,记忆力好,又爱回答问题,但是有段时间这个孩子却变得十分懒惰,回家不做作业,考试不认真做题,以致成绩总是不及格,最后学校只能让他留级。

一个超常的孩子竟然变成了留级生,这是因为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询问了孩子的父母,很长时间也找不出原因,后来研究人员问家长:“孩子的袜子由谁来洗?”家长回答:“我们替他洗。”科研人员又问:“还有什么事情由他自己来做?”家长苦苦地思索后答道:“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替他完成。”研究人员说:“这就是原因所在。孩子对家庭的过度依赖,使孩子丧失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没有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不能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以致造成了现在的厌学情绪。

现在的孩子很少做家务,劳动能力都很差,而且现在的学习环境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资源——大自然。有一位伟人说过:“没有人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的发展是不可思议的,犹如没有旋律就没有音乐,没有词就没有言语,没有书就没有科学一样。”一个喜欢身体力行的孩子就会留心观察身边的新现象,新的惊喜也会随之而来。这时候,他就会实践他学过的一些知识,比如如果把“词”当做工具的话,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就会得到锻炼,这样孩子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方法,他的思维就不会混乱,因为在劳动的同时,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加。法布尔因为对昆虫的迷恋,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表现。

自然的恩赐是遥远的,需要我们积极地参与和实践,有了愿望,加上自己的行动,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理论上正确的,还要加上自己的检验。以前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是有一位老师,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只装满水的杯子,如果再加进去别的东西,水就会溢出来,而如果要是放进去一条金鱼就不会,这是为什么呢?很多小朋友面面相觑。有一个小朋友回答说:“那是因为鱼的身上有鳞。”另一个小朋友说:“那是因为鱼把水都给喝了。”但是有一个小朋友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就回家去问他的妈妈,他的妈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对他说:“那你就去试一试吧!看看会怎么样。”这样,这个小朋友就按照老师说的做了,但是水从杯子里边溢出来了。这个小朋友很生气。第二天,就对老师说:“你骗我们,谁说鱼进入杯子里水不会溢出来的,我做了这个实验,但是水溢出来了。”老师听了高兴地笑起来。他说:“我不是在哄你们,而是让你们知道,老师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

实践出真知。在麻省理工学院,学校把这一理念告诉学生们,让他们明白只有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学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有可能成为真理。

在实践中让孩子了解社会,还会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力,孩子的未来总是需要自己去把握的,无论是艰难险阻还是风平浪静,都需要孩子在自己的实践中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在美国,家长通常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让他们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中产生情感的体验,增强孩子的爱心和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使他们逐渐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习惯。

在国内,传统的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家长们为使孩子成为一个劳心者而不断地努力,但是刚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孩子会发现自己没有一点儿社会经验,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理念。

第三节 欧美教育培养孩子实践素质的方法

一、为孩子的实践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培养孩子的实践素质,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给孩子一个敢说敢做的环境。在美国,家长通常会通过让孩子“听故事”“表演故事”“评价故事中的角色”等系列活动,激发孩子大胆发言,这样就会使孩子的学习更加深入。在孩子有兴趣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激励教育。比如送一件小礼物,给他一个拥抱,对他说“你真棒”。孩子渐渐有了说的愿望,这样他就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家长通常会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事,会给孩子安排一些固定的任务,比如让孩子在学校里积极地帮助老师拿一些东西,帮助其他的同学,当他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奖时,就会渐渐地活跃起来,参与更多的活动。

家长们还经常组织一些主题性的活动,让孩子自己来参加表演,比如“和陌生人谈话”“我出去散步碰到了熟人”“回家途中”等,这样的主题通常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是最重要的。”孩子是家长教育的最主要的对象,可以让孩子去实践,按照孩子自己的想象,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实践,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家庭教育的成果最终才能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

国内的传统教育都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家长会一遍一遍耐心地教自己的孩子,培养孩子都是标准化、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即老师教、学生学。家长根据自己的知识,让孩子机械地模仿,而忽视孩子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孩子思维空间的扩大。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这种传统教育的机械思维,才使家长看不到孩子潜在的创造性本能。因此,家长要积极地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利用自己的视觉和触觉去感受、去把握、去创造一些联想的形象来表达。

比如当孩子们看到笨重的大象、顽皮的狗熊、懒洋洋的肥猪和慢吞吞的乌龟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想象画面,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动物。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也把动物在这一时间的造型、表现等空间艺术结合起来,有利于孩子想象能力的训练,发挥他们在想象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

所以,家庭教育就是在生活的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告诉给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在自己的思想里表现这些内容,不断地进行创造。这些内容可以是儿歌、童谣、谜语、神话、寓言、民间传说以及自创的图画、自编的童话、寓言故事等等。二、让孩子独立实践

对孩子要十分有耐心,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可能适当设置一些简单短小、适合孩子的内容。在美国,为了锻炼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孩子可以当老师,这样他们的表现能力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要想孩子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应该让他们独立完成家庭的实践任务,这样在面对生活困难时就会表现得很灵活。同时还应加强孩子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孩子参与这些社会活动,他们的兴奋、认真会表露无遗,实践会使他们诚实地面对实践中的劳动。他们会发现“原来在社会中工作是这么回事,原来社会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这样孩子对社会的理解、对实践的理解和由社会实践带来的心理旅程,都会使孩子有飞跃式的发展,这就是实践给孩子带来的改变。

传统教育只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人们认为有多少书本知识学生们就会有多少学识;学历是一个人才华的展现。而现在家长的意识开始发生转变,认为孩子个体的实践能力、生活能力变得更为重要,家长不再为孩子参加实践付出的时间有所顾虑,而是给孩子更自由的空间。实践是沟通那些与社会相距较远、社会经验几乎为零的孩子们的平台,它对孩子有这样一种吸引力:或是想参与社会,或是一种猎奇心态,使他们热衷于社会实践。让孩子通过实践获得财富,在实践中体味生活、体验社会,培养独立性,他们从实践中收获的自律、自强、自立的品质将会转化为自身的优势,使其一生受益。

第七课 创造性素质

思维的创造或者是创造性的思维,并不只是少数伟大的发明家身上所具有的能力,它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养而获得的一种素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创造性能力具有独特、新颖和发散的特点,这就是创造性能力的一种表现。

第一节 宾夕法尼亚大学: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是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八所常青藤盟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740年,是美国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美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学校的创建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认为新的知识来自对现有资源最广泛的认识和最有创新的运用。这一思想指导着他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是他创办富兰克林学院的指导方针。他希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对他人的创造反应敏捷、不脱离现实生活的人才。这一教育思想始终贯穿于学校2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没有办法,我们就创造一个。”这是刻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门上的一句话,非常鲜明地阐释了宾大的一贯传统。宾大的校长艾米·古特曼女士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创新是我们生存的根本,那些骄傲自满,故步自封的学习态度,不是我们的目的。”

宾大在许多领域都在坚持创新,其创始人本杰明·富兰克林不仅是美国的开创者之一,还是一位十分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是近代漫画的创始人,出租文库的创始者,还是英语打印的改革者。

在自然科学领域,他发现了电和放电的统一性,发明了避雷针,还发现了墨西哥湾暖流。在医学领域,他发现了人呼出气体的有害性,从而发现了换气法。探索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唯以探索的精神才能不断地创新、突破。富兰克林始终相信,新的知识就是对现有资源的广泛认识和重新改造。因此,他在创立宾大之时,就把创新作为办校的宗旨,并要求在不脱离现实生活的前提下,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对创造反应敏捷的人才。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宾大的办学模式,始终“敢为天下先”,在美国的创业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

在这些第一的背后,正是其重视学生创造力的真实写照,所以学校一直把创新研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学生的研讨班是在研究生阶段才开设的,但是宾大在本科一年级的时候就选择一些有潜力的学生参加研讨班,还邀请一些优秀的本科生参加教授的研究项目,通过这种实践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了解前沿科学发展的机会,培养他们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追求新知的欲望。

不仅如此,学生们还可以在各个学院里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增加了发展自己潜质的机会,在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创造自己更开阔的生存空间。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广阔的生存空间,使学生们更加独立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就这样宾大培养出了在各个领域力求开拓创新的杰出型人才。

195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过:中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是不把“听话”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而中国的学生则相反。如果你对一个美国的孩子说你应该怎样做,你应该做功课之类的话,他就会反问你,我为什么要做功课?如果让中国的孩子做功课,他就会乖乖地听话。美国的孩子没有服从的概念。

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让孩子作种种的决定,这虽然有利有弊,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的思考能力。

以现在清华大学的学生为例,现在国内的学生读清华是很不容易的,读书都读得很好,但是要想将来取得成就,只有读书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向新的方向发展,找到新的发展之路。

在思维方面,追求超越的人强调“直率,创造性,思路开阔”。他们比较注重独特的东西,约束的规矩少,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显现出自己的观点,肯定自己的想法,再一步一步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好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不足之处,总之是勇于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2001年,美国将一个重达758公斤的“奥德赛”的彗星探测器送上了太空,踏上了对彗星探测的新起点。火星是地球的近邻,从地球飞往火星,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科学家大胆地提出将一粒种子带到火星上去,看看能不能长出玫瑰花。他说:“我只是想利用火星上的阳光、土壤和营养素,让玫瑰在那里生长、开花。”这是人类一项很浪漫的计划,如果没有丰富、大胆的想象,又怎么会有如此的设计?

在欧美的一些国家,整个社会都在提倡大胆尝试,挑战自我的生活,人们好像天生就乐于冒险。在加州的一些公园里,人们可以看到许多攀岩者;在尼加拉瀑布,有人坐着瀑布船绕着瀑布游行。看到这些冒险的场景后,也许每个人都会对美国的创业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美国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有勇于尝试、探索未知的精神,也许是和孩子们天生的素质分不开的,这种在少年时期就有的冒险精神促进了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不是在重复前人,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没有现成的道路,没有已知的办法,而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得到的。在社会中,有很多人的智商和财商都很高,但其中很多人一生都没有什么成就,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冒险精神。

心理学家认为,探险和冒险是人类的某种天性,一个人从小就爱冒险,他一定具备突破旧思维的勇气和力量。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呢?创造性就是指人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的能力。创造性在孩子身上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爱提问题,坚持己见,又有自信心;喜欢与众不同,爱别出心裁,点子多,办法好。

创造性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是将来获得成功的一把钥匙。家庭正是培养孩子创造力最好的课堂,是表现创造力的最好舞台,家庭的生活丰富多彩,孩子要随时动脑筋解决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孩子在吃核桃的时候,面对坚硬的核桃外壳,孩子肯定会去想办法吃到核桃仁。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只要肯尝试,都充满了创造性的火花。

创造性思维能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孩子的创造活动需要家长为其提供有利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比如丰富的环境刺激,多种多样的创造材料和工具,良好的应答环境等。一旦孩子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就容易出现新思想,能在实践中增长智力、开发创造力。知识和经验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又能为孩子提供运用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创造性的发展不是自然成熟的结果,需要教育和引导。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思维能力是一种求新求异、设法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发明创造往往萌芽于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好奇。对于孩子来说,好奇既是天性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素质。因为好奇,孩子就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活动中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基础上的。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凡是因好奇心而受到奖励的孩子,都愿意继续进行某种试验和探索,这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要允许孩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犯错误。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改变传统的家长“包办”思想,让孩子充分拥有做事和思考的权利;同时家长还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自由的家庭气氛,以利于孩子自主性的确立和培养,使孩子拥有较多的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机会。

第二节 不跟从安全的“多数人”

美国的老师通常采用的是引导性教育的方法,很多时候老师不会把结果或是刻板的理论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者是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对此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证明自己的观点,无论观点是对是错,对学生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因为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中国的教育中,即使是现在的大学,老师教授的都是一些很刻板的知识理论,考题都遵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有什么质疑的话,老师就会显出十分不满情绪。老师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二是因为这样的学生太有想法,有个性,不好教,只有规规矩矩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走上“正规的道路”才被认为是好学生。

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有一堂有关语言艺术的天赋教育课,这种教育课是学生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教育中都有,但是这门课没有考试或者达标一类的知识,开篇的第一课就是“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作为美国“天赋教育”的入门功夫,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批判性地吸取知识,在这里,死记硬背,人云亦云,都不被提倡。学校认为批判性的阅读才是学生高效的学习方式。为了达到“批判性阅读”的目的,学校把这个计划实施到各个年级中去,让学生在阅读、评价和竞争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

人们常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这说明在历史的发展中,那些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往往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在科学发展的领域上也是如此,那些人们不知道的内容往往是靠新的思维来打破,从而为人类的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那些不为一般人所接受的观点,不一定没有价值,也许它正是一个科学新发现的起点。斯万特·阿伦尼乌斯是瑞典人,他聪明好学、性格倔犟。对天文、地理、物理、化学都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在22岁的时候就进行了博士论文的相关研究。在19世纪的晚期,当时科学界面临着一大难题,当把两个电池的极板放进溶液中时,他们发现电流可以通过溶液,这一现象让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阿伦尼乌斯挺身而出,接受这个艰巨的挑战。他的老师并不支持他,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进行实验。最后,他终于得出了结论:“溶液稀释时导电性增强是因为水,因为其中的离子参与了化学反应。”后来阿伦尼乌斯把他的实验结果写成论文交给他的老师时,老师不相信他的结论。阿伦尼乌斯知道,这次论文答辩肯定是通不过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后来,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印成很多副本,分别寄给欧洲一些著名的研究专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没有赞同他的想法,还有一些人不敢支持他的新理论,幸运的是他后来得到了一位化学家的青睐。他就是奥特瓦尔。由于奥特瓦尔的影响,以及众多社会人士的建议,乌普萨拉大学再次进行论文答辩。答辩进行得很顺利,但是他的老师还是不同意他的观点,许多老师也对他的观点持否定的态度。后来阿伦尼乌斯离开了学校,进入了奥斯特瓦尔德、范特荷甫的工作室。当时,他们三个人被称为“化学三剑客。”当阿伦尼乌斯的理论日渐成熟的时候,他们三个人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门捷列夫、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皮克林和法国的特劳贝都不赞同,他们认为离子理论缺乏必要的依据,这样的理论一定会破灭。后来在1890年,英国又举行了一次有关离子理论的会议,赫赫有名的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开尔文勋爵表示他还没有被说服;在光学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皮克林教授也坚持认为,对于大多数的科学家来说离子理论是一个愚蠢的理论!即使遭到众人的反对,三剑客还是没有气馁,争论还是在继续,但是那些不相信离子理论的人一个一个地失败而去,他们相信了离子的存在,离子理论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地扩大,随着科学的发展也日渐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并不断地为更多的科学家所接受。离子理论终于获得成功,一个新的时代降临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步创造的历史,从山洞发展到如今的摩天大楼,人类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创造中产生的,而创造的来源就是人类自身。只有拥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才能够打破常规,创造奇迹。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思想,有看待问题的角度。在孩子的眼中没有绝对标准的事物,正是家长和社会传授知识的方式,才使孩子放慢了探索的脚步,形成和别人一样的眼光,相同的思维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做一个安全的“多数人”。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成功需要的是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人类进步,而不是手握着先人的知识而毫无进步。创造性思维难能可贵,社会发展依靠创造力,只有孩子拥有了创造性思维,才能保证社会的进步。

第三节 欧美教育培养孩子创造性素质的方法

创新意识就像是种子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经过科学的培养,才能健康地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应鼓励孩子用探索的精神,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一、鼓励孩子思考美国的一位老师到中国的云南进行一些学术上的交流,有很多中国老师都会问,在美国的学校里,老师是怎样教孩子创造性的,并希望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做一个示范。这位美国来的老师很疑惑,创造性怎么教呢?他发现中国学生的画技很高,就让他们在课堂上画一幅叫“快乐节日”的画,结果让这位老师惊讶的是所有的学生画的都是“圣诞树”,他想到可能是因为他是美国人,所以才画的都是圣诞树,但是,为什么这些孩子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样的呢?!后来发现原来他们都是照着挂在墙上的一幅圣诞树的画画的。令人失望的是,在老师把墙上的那幅画盖上之后,学生们就不知道怎么画好了,有的咬笔头,有的抓耳挠腮。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如何下笔。

这些学生所谓的高超的画技,其实只是在复制和临摹,他们在画画过程中没有思考过程的参与,因此就算画得再好,也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无法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孩子内心的灵感就会因为长时间得不到开发而逐渐地消退。

美国学生的美术课是怎样进行的呢?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可以在下面自由发挥,有站着画的,有跪着画的,有趴着画的,他们不受规矩的约束,与我国的美术教育有很大的区别。

美国的创造性思维研究专家托伦斯认为,3~5岁是孩子创造能力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孩子5岁以后就开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孩子在长大之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影响造成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下降。二、用游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游戏活动,家长或者是学校都不会干预的,孩子有很多自由的空间,去随意地玩、随意地想、随意地发挥。家长和老师不会对孩子的想法或行动进行过多的干预,孩子的胡思乱想也不会遭到别人的否定和指责,所以创造性思维发展良好。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用来玩游戏的时间减少,更多的用来学习,这时,家长和老师就会进行干预,因为他们担心孩子能否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否正确地思考。他们会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孩子的生活变得比较单一,他们的行为也会受到成人们的监督和评价,一旦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成人的标准,就会受到批评和责罚。为了得到大人们的赞赏和奖励,孩子就会渐渐地放弃自己的思想,向着成人的思想迈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会随之受到限制。

创造想象是儿童创造才能的重要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大胆的创造想象常常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大人们一边惊叹自己的想象力不如孩子的丰富,一边又有意无意地要孩子适应大人的条条框框,对孩子的一些不符合“规矩”的大胆想象加以制止,殊不知这种做法往往会扼杀了儿童的想象能力。

创造性游戏能有力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及表演游戏,这些游戏本身就是创造想象活动的过程。孩子在游戏中,可以扮演妈妈、医生、教师、司机和警察等角色,运用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与体验,创造性地反映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孩子在游戏中常以一种简单的材料代替多种真实的物品。如一个瓶子一会儿可以当医院里的盐水瓶,一会儿当花瓶,一会儿当热水瓶;把一些纸张塑料剪贴一下可做成小桌、小椅以及各种动物等。这种替代正是孩子创造想象的结果。

在美国,家长积极地支持和鼓励孩子游戏,不仅给孩子提供游戏条件,还给孩子提供游戏场所和时间。三、想象是激发创造的源泉

一位从国外访问回来的幼教专家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情:在国外,有一次她去一所幼儿园参观,看到一个孩子用蓝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圆东西。她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孩子回答:“大苹果。”孩子的老师走来看了一眼,说:“嗯,画得好。”摸了摸那孩子的头就走开了,我们的专家见状很纳闷,事后便问那位老师:“他用蓝颜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呢?”那位老师诧异地看了她一眼,说:“我为什么要纠正他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至于现在的苹果是什么样的,他会在吃苹果时自己弄明白的。”

那位外国老师不干涉孩子大胆想象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孩子的奇思怪想,应以鼓励的口气给予表扬。四、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在家庭中应该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家长还应爱护孩子的创造性萌芽,对孩子的创造行为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照搬书本,紧跟老师。家长可以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即使父母不同意孩子的想法和愿望,也应该让他明白:父母对这些想法和愿望还是重视的。应该鼓励孩子和父母对一些事情展开讨论。

要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珍惜他们的独创性,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拘泥于简单的模仿和统一的答案,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遗憾的是有些父母总喜欢用自己的眼光代替孩子的观察,用自己的脑子代替孩子去思考,不许他们越雷池一步,过多地让孩子机械地模仿和重复。久而久之,就会抑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能够发挥创造性的环境。孩子往往在玩游戏、绘画、听音乐或听故事等活动中,表现出创造性。因此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地点和进行各种活动的材料,是促进孩子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如果条件许可的话,父母最好在家里给孩子一个能自由阅读、活动的小天地,在活动中,父母可适当地给孩子以启发。因为这是他们学会思考的最佳时机。

家长应该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要过多地强调他人的观点或看法,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家长要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帮助。爱迪生孵蛋,莱特兄弟为人类插上飞上蓝天的翅膀,都曾被认为是无稽之谈。假如不是家长的大力支持,他们的创造性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曾经有一个作家,在他的孩子五六岁的时候经常带着孩子去公园里边玩,看蚂蚁、捉蝴蝶,还带孩子到郊外去采桑叶、观察树叶和花草的变化。看见孩子喜欢的事物的时候,他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蚂蚁是住在哪里的?”“春天的树叶和秋天的树叶有什么不同?”启发孩子开动脑筋来思考回答问题。孩子如果不知道的话,就要耐心地告诉孩子,激发孩子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在和孩子交谈时,要尽量谈一些有利于孩子独立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思考。孩子觉得很有趣,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为什么有的长大成人后有创造力,有的却没有创造力呢?这主要和父母及老师的教育有关。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他的潜力就会被激活;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他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萎缩。英国某家报纸曾举办过一项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人类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是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培育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饥荒而亡的命运。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中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问题刊出之后,因为奖金的数额很大,所以前来回答的人很多,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竭尽所能,都明确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见解。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看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思考哪位科学家的作用小就把哪位丢下去,环境?和平?食物?都同样重要,丢下哪一位科学家对世界的损失都同样的巨大。舍谁?留谁?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孩子能做出正确的回答,他并不是一个神童,即使是智力一般的人也能够想到。让我们深思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哪里去了?我们的教育培养了怎样的人才?

第八课 身体素质

一个学生仅仅学好课内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积极地参加课外的活动。这样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身体,还可以影响孩子的课内学习,让孩子学得更扎实。

第一节 哈佛大学:让身体成为生长的常青树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先后诞生了八位美国总统,四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三十位普利策奖得主。她的一举一动决定着美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走向,商学院案例教学盛名远播。

哈佛早期的印章展示三本翻开的书本,两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着理性(reason)与启示(revelation)之间的动力关系。哈佛的一份早期文献——1642年的学院法例中写道:“让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考虑以认识神并耶稣基督为永生之源,作为他人生与学习的主要目标,因而以基督作为一切正统知识和学习的惟一基础。所有人既看见主赐下智慧,便当在隐密处认真借着祷告寻求他的智慧。”

有研究认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哈佛大学的校长博克曾经指出:“现代大学不仅要重视正规的教育,还要承担全人类发展的重大责任。”因此,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学习,成了教育本身的组成部分。一些教育家曾经指出教育活动存在的危险,只强调教育的本能而忽视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合作和交流的机会。而哈佛大学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运动队、学生报纸、戏剧团体和音乐团体,都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其他综合性的素质而建立的。有些课外活动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学生相互学习。哈佛大学的教学理念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的重视。

不仅哈佛不学,位于美国西部的斯坦福大学,学校的老师和学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