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名镇系列(全10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5 17:15:00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徐耀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名镇系列(全10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名镇系列(全10卷)试读:

总目录

CONTENTS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周庄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甪直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锦溪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东山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凤凰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震泽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孟河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长泾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千灯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大桥镇

目录

CONTENTS

“精彩江苏”丛书总序

留住“乡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

引言

第一章 中国第一水乡

第一节 姑苏重镇

第二节 水中桃源

第三节 因桥成市

第四节 枕河人家

第二章 天下美镇数周庄

第一节 周庄八景

第二节 澄湖八景

第三节 遗址遗迹

第四节 寺庙道观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章 名士芳泽垂千古

第一节 古代名人与周庄

第二节 当代名人与周庄

第四章 水乡风情韵味长

第一节 民风习俗

第二节 物产饮食

第五章 古镇新风又一章

第一节 周庄新八景

第二节 古迹展新姿

第三节 名片载神韵

第四节 旅游线路图

参考书目

后记

返回总目录“精彩江苏”丛书总序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诸多自然景观还是各类古迹遗存,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纵观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以及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无一不因精彩而得以世代传承,无一不是我们讲好江苏故事的生动素材。

江苏多出文化精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等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和精湛技艺。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剧种——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集诗、乐、歌、舞、戏之美于一身,被誉为“百戏之祖”。目前,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江苏多产文化名家。历史上名人辈出、名篇纷呈,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七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众多鸿篇巨著均在中华文化典藏中熠熠生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画派各呈风神,顾恺之、张旭、沈周、龚贤、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家,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林散之等现当代书画家均享誉世界。

江苏多有文化遗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292家,不可移动文物超过2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近百万件(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文化遗产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河段。江苏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省文化厅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希望“精彩江苏”丛书高水平讲好江苏故事,让小小“口袋书”发挥大作用,让一代一代江苏人更好地品味缕缕书香、延续文化记忆,让江苏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为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江苏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留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徐耀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杜的这两句千古名诗,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情愫,是割不断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华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孕育并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的历史和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数量领先。江苏现有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高邮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省第13个、全国第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

文化多元。从地域上来看,江苏历史文化总体上南秀北雄、吴楚分明,使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是上善若水、柔中蓄劲、人巧天工,赋予了中华儿女“杏花春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楚汉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则迥异于苏州,表现为刚强雄浑、尚武崇文、勇于竞争。

风貌各异。江苏境内山水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临水建城,倚山建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古镇古村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流经我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沿线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苏州的古典园林、镇江的宋元古街、扬州的明清老巷、泰州的明清民居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

类型多样。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古都型(南京)、传统风貌型(苏州)、风景名胜型(无锡、扬州、镇江、常熟)、一般史迹型(徐州、常州)、近代史迹型(南通)、特殊职能型(淮安、泰州、宜兴、高邮);名镇名村也可分为五种类型:乡土民俗型(周庄、淳溪等)、传统文化型(溱潼、凤凰等)、革命历史型(黄桥、沙家浜等)、商贸交通型(孟河、礼社等)、名人故里型(陆巷等)。

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延续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杜绝盲目破坏性开发建设。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尊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掘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城乡传统建筑、城镇历史街区和乡村农耕水利、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

编撰“精彩江苏”丛书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符号的切实举措,是创新开展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具体实践,对于充分展示江苏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

期待通过丛书的传播与利用,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激发江苏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情怀,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焕发新春!2017年秋于南京(本序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引言

周庄,地处昆山西南端,与上海市青浦区和苏州市吴江区相邻。全镇境域面积38.96平方公里,陆地面积21.19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7.763平方公里,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镇内60%以上的民居为明清建筑。0.47平方公里的古镇区有近百座古典宅院,60多个砖雕门楼和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有明代建筑张厅、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沈厅、澄虚道院、周庄八景等20余处景观。

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因“集中国水乡之美”,而被人们视为旅游胜地。1998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2002年,获全国旅游著名品牌。1998以来,两度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中心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范例奖、亚太地区世界遗产保护奖、“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国家卫生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球十大最美小镇”和中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第一章中国第一水乡

周庄,一朵水上的睡莲,妩媚之水,巨浸环之;柔软之风,水墨润境。周庄,一位窈窕的佳人,她有着丝绸一样的柔情,双面绣一样的精致,吴歌一样悠远的气质。她是千载诗文百世画,澄静天然,毓秀钟灵。在远方游人看来,她是画里云烟;对繁华都市居民来说,她是梦中羞花;而在江南人的眼中,她又是旧日芳华。第一节 姑苏重镇

周庄,历史悠久,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两千多年来,属地几经变迁,镇名也有更换,然镇址、水系始终未变,脉络清晰,且故事多多。

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212)统一中国,设置吴县,此地则隶属吴县。晋、唐时境内为村落。唐贞观十四年(640)境域属江南道苏州府。万岁通天元年(696),苏州府因人口兴盛,农商繁茂,赋役倍增,故析苏州府置县,隶属长洲县苏台都,称“贞丰里”。

北宋靖康时,宋室南渡,部分随员、望族定居域内。南宋时,朝廷为漕运粮道的安全,派官军驻防贞丰里,村落渐成村庄。北宋元祐元年(1086),周迪公郎在此经农设庄,舍宅庵捐田地建称“泉福”的寺庙,百姓感谢周迪公郎的恩德,改称贞丰里为“周庄”。

元至顺元年(1330),浙江湖州南浔沈庄漾人沈祐及子沈万三迁周庄东庄(今东垞村),垦殖经营、通番贸易,使银子浜西侧南北市街中段出现草市。明初始成市镇。成化年间,改隶松江府华亭县;嘉靖二十一年(1542)分华亭、上海两县部分建青浦县,隶属青浦县。此间,周庄集镇设立乡约所,以宣讲圣谕教化民众,为周庄有历史记载以来所设最早的官方机构。由于境域地处长洲、青浦、吴江三县交界及漕粮要道东江(现称“白蚬江”“白蚬湖”或“急水港”)之畔,经济商贸广泛,成为苏州葑门外一商业重镇。历经数朝,形成以“井”字形河道、八条街道为框架,鳞次栉比的民居以前店后宅的商住方式临街枕河而建,桥街连接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格局。

清顺治年间,复归长洲县。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设置元和县。镇以寺前港、油车漾为界设两县分治。左岸五分之四属元和县苏台乡贞丰里,右岸五分之一属吴江县久泳乡通秀里。宣统三年(1911)实行乡级自治。

民国元年(1912)撤销长洲、元和两县,境域归属吴县。民国6年,成立周庄镇公所。民国18年3月,吴县在周庄设11区,辖周庄、陈墓(现称锦溪)。民国35年3月,周庄镇易名楚伧镇,两年后复名周庄镇。

公元1949年5月8日,周庄解放。1952年9月,划入昆山县。(图1)图1 周庄在昆山市的交通图第二节 水中桃源

周庄地处澄湖、明镜荡、白蚬湖、南湖之间,素以“水乡泽国”“水中桃源”而闻名于世。古镇区河道主要有南北走向的南北市河和寺前港,东西走向的后港和中市河四条,呈“井”字形。古镇区的外围另有箬泾、富贵园河等九条河流。“秋尽江南草未凋,街行不觉水迢迢。”南北市河

南北市河,北起急水港,南出南湖,全长一公里左右。从北至南经全功桥、世德桥、富安桥、隆兴桥和报恩桥,为镇区主要街区之一。因河道北口的急水港水流由西向东奔腾入海,先人在市河北口东边筑一长堤(俗称牛舌滩),伸向急水港中拦截激流折向南北市河,在南出口处河道折向东成一直角,以减弱南湖波浪直涌市河,使市河水流平缓、清澈。寺前港

寺前港因地处古全福寺前面而得名。北起白蚬湖,经油车漾往南至西湾漾,全长0.5公里左右,是一条昆山与吴江两市的分界河,河东为昆山市地界的周庄古镇区,河西为吴江区区域。由于历史的原因,河西一条街的居民有昆山的也有吴江的,两地居民杂居,归属不一。中市河

中市河,西起寺前港南端的西湾漾,东至南北市河,全长0.33公里。北临中市街,南临西湾街。河上有贞丰桥、普庆桥、梯云桥和蚬园桥四座古桥。后港

后港起自油车漾,往东经福洪桥、青龙桥和太平桥至南北市河,全长0.325公里。上世纪60年代前,河道中段(今照壁处)原有小溪往东北通向钵亭池,俗称“小桥浜”;70年代,小溪被填平,成为通向急水港渡口的一条道路;80年代开始成为镇区的一条街道:全福路。在小桥浜浜口对面的市河南侧有一个约300平方米的湾塘,名曰“杨家潭”,为农船上镇停歇之处,上世纪60年代后被逐步填没。箬泾

箬泾,也称“箸泾”,意思是像箬竹、筷子一样细的河流。自银子浜中段向南,穿越朱家屋、张厅、官弄至沈厅后折东向南出南湖,全长0.34公里。在流经张厅后花园段时,有一方形池塘,为小舟掉头之处。朱家屋、张厅在该河上建有跨河房屋,形成“船从家中过”的著名景观。寺浜

寺浜是全福寺东侧的一条小河浜。这条小河北起急水港,往南出寺前港,中间有一段向西出白蚬湖。1999年,云海度假村在实施二期工程时,在寺浜西岸建云海老街,在河的北口建造石桥一座,取名“云海桥”,又在河口的西岸建造七层宝塔一座,名“云海塔”。富贵园河

富贵园河由银子浜浜底的“金钩钓月”湾处往东至沈万三故居,又逶迤曲折至西南出南湖。由于它流经富贵园,故称“富贵园河”。河道全长约两公里,河上有石桥13座。第三节 因桥成市

自古以来,周庄因桥成路,因桥成市,桥桥相望,桥桥相连,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桥,“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下流”,人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井”字形河道上依然保存着建于元、明、清时代的14座古石桥。“迷楼高士吟哦处,上下曾经无数桥。”双桥

双桥(图2),俗称“钥匙桥”,由世德桥和永安桥组成。明万历年间(1573-1619),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资建造世德桥,里人徐正吾出资建造永安桥。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镇区东北交汇成“十”字形,显得十分别致。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双桥中的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栏由麻条石建成。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欸乃声声的小船在桥洞穿过。图2 双桥富安桥

富安桥(图3),位于中市街东端,东西走向,跨南北市河,连接南市街。元至正十五年(1355)八月,由里人杨钟为报答祖考现身获福捐资而建。据清嘉庆《贞丰拟乘》记载,富安桥居镇之中,原名“总管桥”,因其旁有总管庙而得名。初为木桥,元末倾圮,沈万四改建石桥并改名为“富安桥”。系青石平面无级,后经明成化四年(1478)及嘉靖元年(1522)两次修缮,清道光末年(1850)圮废。咸丰五年(1855),镇人韩来潮组织里人拆除重建时,得瓮藏碣,悉其初建者,并易黄石改为单孔拱桥,有《韩来潮碑记》为据。东西各有石级和缓台,桥长17.4米,宽3.8米,跨径6.6米。桥身四角有桥楼,临波拔起,遥遥相对,至今保存完好。图3 富安桥全功桥

全功桥(图4),位于南北市河的北端,东西走向跨南北市河,沟通北市街和蚬江街。初系全姓所建,故原名“全公桥”,俗称北栅桥。清顺治三年(1646),由里人蒋从川、沈从募修。乾隆三十六年(1771),众姓捐资扩大重建,桥栏用城砖砌筑,并改名为“全功桥”。桥长24米,宽2.8米,跨径4.1米。桥北有联:“北濒急水泉源活,西控遥山地脉灵”;南联为:“江上渔歌和月听,日边帆影带云归。“2004年,该桥被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保存完好。图4 全功桥隆兴桥

隆兴桥(图5),位于富安桥南144米处,跨南北市河。始建于明成化乙巳二十一年(1425),青石平面三拱。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建。青石圆弧形桥墩,花岗石桥面,宽两米许。1979年,因筑肖淀湖电力灌溉站需要石料而将该桥拆除,原桥柱石现仍放置于南湖街“紫气东来”石牌楼北侧的河岸边。柱面依稀可见“囗大明成化乙巳囗缘建”字样。上世纪80年代初,曾在该桥原址以南40米处建造一座水泥拱桥。1994年,为修复旅游景观,由镇政府出资拆除水泥拱桥,在旧址重建花岗石单孔拱桥,桥长13.6米,宽2.2米,跨度8.7米,东西各有石阶17级,至今保存完好。图5 隆兴桥报恩桥

报恩桥(图6),位于南北市河南端,南湖之滨,南北走向,俗称“南栅桥”。明末清初为木桥,时修时圮。清康熙五十年(1711),由全旺村乡绅、阳山恭和王的后代朱瑞如出资改建石级拱桥。乾隆五十三年(1788)里人重建时,因水流太直,原址东移两丈许,使拱门朝东,并增高桥身。1969年拆除。1993年3月在原址重建单孔石级拱桥,桥基东侧附建水闸。桥长22.8米,宽2.85米,跨径14.6米。面东桥联:“长虹直吸东垞界,半月湾环南浦滨。”面西桥联:“排连雁齿千艘集,镇锁鱼鳞万室安。”该桥至今保存完好。图6 报恩桥太平桥

太平桥(图7),位于后港东口,跨后港,连接城皇埭与蚬江街。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里中众姓捐资兴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该桥曾倾塌而重建。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3.2米,宽2.5米,跨度4.8米。始建至今已有450余年,重修历238年,至今保存完好。图7 太平桥青龙桥

该处原有小河浜直通永庆庵洗钵亭前的荷花池,浜口建有小石桥一座,名青龙桥,俗称“小桥”。始建时间不详,清乾隆元年(1736)重建。20世纪50年代,小桥浜逐渐淤塞,后被填平,桥也废弃。1951年,为便利后港至中市街的交通,在后港街顾宅东侧、玱珩山庄南门前建造一座木桥。60年代,拆除木桥改建砖混拱桥。1993年,拆除砖混桥改建单孔石拱桥并恢复桥名,桥长12.06米,宽3.16米,跨径6米,南北各有石阶18级。至今保存完好。(图8)图8 青龙桥福洪桥

福洪桥(图9),位于后港西口,油车漾东侧,俗称“洪桥”。桥为平面方孔,南北走向,跨后港,沟通后港街和贞丰弄,起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里人重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再重建。该桥长16.4米,宽2.1米,跨径4.7米。如今保存较好。图9 福洪桥梯云桥

梯云桥(图10),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中市河东口,连接南湖街、中市街与城皇埭。因桥南曾住有褚姓人家,故俗称“褚家桥”,又因影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此取景拍摄,因此,人们常把它叫作“外婆桥”。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里人陶允成募集资金修建。道光七年(1827)里人陶保宗出资重建。该桥长11米,宽2.6米,跨径2.35米。初系石级木面,20世纪60年代,改为水泥平板面。1996年,将已废的白家浜兴隆桥桥面石移来,而改为石面,为单孔平板石桥。桥西市河南侧有穿竹石栏景观。图10 梯云桥蚬园桥

蚬园桥(图11),原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图11 蚬园桥

建造的在章厅前面跨中市河的一座木桥。20世纪70年代末拆除木桥,由周庄建筑社在这里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桥,并在桥上安一铁皮房子开了一家商店。1993年,镇政府出资将这座桥拆除后改建石级平桥。因桥北直对蚬园弄,遂取名“蚬园桥”。普庆桥

普庆桥(图12),位于中市街澄虚道院门前,因旧时澄虚道院俗称“圣堂”,故亦称“圣堂桥”。明代时,桥上有雀杆悬灯,以照亮西湾漾夜泊者,为周庄最早的路灯。该桥南北走向,跨中市河,连接中市街和西湾街。清雍正四年(1726)重建,为花岗石单孔石拱桥。桥长11.5米,宽2.5米,跨径4.4米。面西桥联为“起墟一閧登彼岸,鞭石诸仙锁洞宫”,面东桥联已无法看清。该桥至今保存较好。图12 普庆桥贞丰桥图13 贞丰桥

贞丰桥(图13),以周庄最初名为“贞丰里”而得名。该桥位于中市河西口,西湾漾内侧,南北走向连接中市街与西湾街,向北直通贞丰弄。明崇祯七年(1634)修葺,清雍正四年(1726)里人重建。此桥长12.2米,宽2.8米,跨径4.4米。南坡有石阶16级,北坡15级,为单孔石拱桥。至今保存完好。通秀桥

通秀桥(图14),位于西湾漾北部,油车漾南端,东西走向连接通秀里和西市街。该桥跨昆山、吴江两市,桥西为吴江市通秀里,桥东为昆山市周庄镇,因地处通秀里而名。因旧时两岸有多家酱园、盐店,故俗称“盐店桥”。初系木桥,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里人捐资改建花岗石单孔石级拱桥。桥长11.7米,宽2.9米,跨径4.6米。该桥至今保存尚好。图14 通秀桥

另外,在古镇区的西南角还有一座南北走向的聚宝桥,这座桥位于西湾漾与十景塘(周庄西侧属吴江市的一条河流)连接处。由于该桥跨昆山、吴江两市,故常常不把它算作周庄古桥。第四节 枕河人家“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对周庄最好的诠释。“二纵二横”的河道水系,“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形格局形成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小巷深院”的独特风貌。市河两岸便是房屋与街道,鳞次栉比的数百幢民居依河而筑。南北市街

南市街与北市街相连,简称“南北市街”,北起凌湖随园住宅小区,南至报恩桥北堍,富安桥东堍为南北市街交点,总长803.09米,宽1.56-10.57米。北市街为古镇区主要街道,基本保持明清时期建筑原貌。2014年辟为古建特色街道,保存着著名古建民居迮厅、张厅、沈厅、大业堂4处,较大且完整的古民居23处,弄堂11条,砖雕门楼22座;古戏台、万三公园、张厅、沈厅及南湖秋月园景点5处。有店铺224家,其中民居客栈20家,客房139间,形成了以民居客栈为主、旅游食品为次的服务、旅游一条街。(图15)

迮厅(图16),位于富安桥东堍北侧,北市街7号。明代崇祯十年(1638),吴江望族迮文焕自莘塔迁居周庄后所建。坐东朝西,前后五进。一进为沿街门厅,二进为轿厅,三进为主厅,四进五进为内室堂楼,至后箸泾有一后花园。据《迮氏家谱》记载,清朝第101名状元、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的陆润庠在此启蒙,故又名“大书房”。2004年,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并融入“双桥及沿河建筑”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中。图15 南北市街图16 迮厅

古戏台(图17),位于北市街89号,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集戏台、走马楼式观演楼、展览馆为一体。戏台坐南面北,歇山式大屋面,两瓦条滚洞鳌鱼正脊。檐下戏文花雕,荷花雕板挂落。台中心屋顶是由420只木雕凤凰盘旋成复盆状藻井。图17 古戏台

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南市街85号。由沈万三后裔社仓长沈文渊之子沈本仁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占地2000多平方米,坐东朝西,七进五门楼,共有大小房屋百余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进水墙门,即私家码头。傍河建趟水河埠,驳岸上设置各式揽船石,用于船只停靠栓缆绳。二进门厅,为两层建筑。花格半窗襟风板,中间雕刻聚宝盆,寓意进门有宝。1989年6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写“周庄沈厅”字匾,现挂在正门上方聚宝盆木刻右侧。三进茶厅,茶厅门楼是沈厅七进五门楼中最精细的一个,正中刻有“积厚流光”匾额家训。砖雕门楼,属徽派建筑特色。超出屋面的各式马头墙,也称为风火墙,属于绍帮建筑特色。四进松茂堂,居轴线与前后之中,用来招待贵宾、祭神拜祖的场所,是全宅的中心。正厅平面呈正方形,宽敞高爽,厅内空间与天井直接相连,易于采光与空气流通。原匾由清末状元张謇书,已失,现匾为20世纪80年代里人陈范庄临摹。正厅后板壁称太师壁,太师壁前的条几是堂屋中最主要的布置,案前有八仙桌、太师椅,是沈家婚丧嫁娶、祭祀祖宗、议事待客的主要场所。五进、六进大堂楼,为家眷子女生活起居的地方。六进楼下正中有一尊沈万三的塑像,为平时沈家祭祖之用。七进餐厨间,中间陈列着万三传统家宴仿制品。沈厅的梁枋间均刻有仙鹤、麒麟等动物。山云雾雕的是三爪蟒龙,象征富贵,属苏帮艺术,可见沈厅集三帮建筑艺术为一体。正厅的屋顶是双层,可以起到防寒避暑的作用。木构架建筑除了怕火之外,还怕潮湿,因此屋面上除了铺瓦之外在下面还铺了一层望砖。

在沈厅南北两侧备弄的墙壁上,还挂有《沈万三的故事》铜版连环画,以介绍沈万三一生的事迹。(图18)

大业堂(图19)在富安桥东堍,南市街103号。明末清初,由社仓长沈文渊所建。宅院面临南北市河背箸泾,坐东朝西,前后七进,前幢为富安桥东南角桥楼。2008年起,开设周庄沈厅酒家。

黄家屋,位于南市街9-11号,清光绪末年(1908)建,三间两进,前后有走马楼连接,前店后坊。民国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黄少勤在此设椿枨作坊。20世纪90年代后被辟为私人旅游饭店。图18 沈厅松茂堂图19 大业堂

南湖秋月园,位于南市街16号,1999-2001年修建。西晋文学家张翰以“莼鲈之思”为由,辞官还乡,垂钓于此。元、明时,南徐在此建有别业,隔南湖筑一堤,内有荷花池,池畔建有纵目亭。门亭进口处是植有迎春、爬山虎、茶花的页岩屏石。沿石径往东是秋月亭,面对南湖及全福长桥,可欣赏南湖水色,撒饵垂钓,乘凉歇息。出亭南行数步有荷花池,池边架设一部踏水车。北侧傍路建有垂钓亭。走过弧形的方石块铺成的广场,有牛车盘、马车等陈设。前行几步进秋月茶馆,湖边有南湖舫。顺着方石小道西行,有一处太湖石假山,右侧建有颐年亭。

南德和酱园,位于南市街19-21号,清咸丰末年(1861),由陈雪贵开设。四进四间,前店后坊。清同治五年(1866),南侧建三进厅及水墙门。三进后有仪门,额题“诗礼传家”匾。

汤宅,位于南市街36-37号,清道光五年(1825)建,三间五进堂楼建筑。三进有仪门,额题“惟吾德馨”。旧为汤福朝住宅。有墙门间、石库门、砖雕门楼、堂楼、佛堂等。至今保存完好。

陈宅,位于南市街42号,清光绪七年(1881)建,一间三进,前店后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徽商茶栈。民国初(1912),陈栽果重修。现为民居。

许宅,位于南市街45号,清光绪末年(1908)建,为画家许南湖祖宅。三间三进,前店后坊,坐东朝西。西面南市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门面为“大全堂药店”,中堂楼朝南厢房是许南湖旧居,中堂楼底层为画室,楼上为陈列室。

陶宅,位于南市街55号,清光绪七年(1881)建,旧为冯姓住宅。民国初,冯姓招陶鸣球为婿,故称“陶宅”,存跨弄石库门楼宅两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为国资,现为民居。

三本堂,位于南市街59号,清道光末年(1850)建,三间六进,典型前厅后堂建筑,现为民居。

姚宅,位于南市街71-73号,清同治四年(1865)建,姚氏祖宅,三间四进。现存门店、堂楼及厅三进,民国初姚孟刚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姚氏中医诊所,现为民居。

朱家店铺,位于南市街86-88号,清光绪末年(1908)建,下店上宅。旧时曾开设银铜器作坊,现为民居。

源茂酱油店,位于陈家弄2号,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四进,前店后坊。正厅称“明善堂”,原为陶氏祖宅。易主陈竹平后于道光四年重建。民国间,凌氏租赁开设源茂酒酱店,1954年停业后成为民居。

黄宅,位于陈家弄7号,清宣统元年(1909)建,两间五进,黄氏祖居。后易主金氏于民国初重建,堂名“牡丹厅”。现存两进,为民居。

自得庐,位于陈家弄12号,始建于明末。民国23年(1934)重建,为沈氏祖居。由沈剑秋重建,因其善画自娱,故自题“自得庐”。现为王永友画室。

富安桥楼,位于北市街2号,清宣统二年(1910),朱贤伯建。初为两层加阁楼,后升三层,为古镇区地标建筑,傍富安桥。1988年重建,现为餐饮门店。

蒋宅,位于北市街3号,民国9年(1920),龙停村蒋氏所建。三间五进厅堂建筑,厢房、廊庑、天井相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改时收为国资,现结构保存完整,为民居。

孙宅,位于北市街9号,现迮厅内17-18号,迮厅北侧。清光绪末年(1908),由孙伯贤所建。坐北朝南,四楼四底。现存有天井、花窗,围墙与迮厅风火墙相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为国资,现为民居。

社仓,位于镇北篾竹埭北市街29号,由民众捐款公建。清乾隆五年(1740),巡抚徐氏咨请各乡镇建社仓。七年(1742),元和县丞黄建中遵谕,为积谷募款建仓屋五间,并立沈文渊、计士登两人为社仓长。现为民居。

朱家屋,位于北市街46号,清嘉庆四年(1799)建,北市街张厅北侧,朱云光祖宅。坐东朝西。原房为五进,现存石库门过道,大厅堂楼、内宅和后平房及前后两厢房,后屋跨箸泾,现为民居。

冯家屋,位于北市街73-75号,清光绪五年(1879)建,冯季文、冯元棠父子宅。两进楼房,前后以厢房连接,现为民居。

程义泰,位于北市街84-86号,清同治元年(1862)建,三间五进,前店后坊。原为五进徽式建筑,自沿河水墙门起,多为三开间楼屋,左右各有厢楼,久为徽商茶庄仓房、作坊。2001年大修后,开设旅游用品商店。南湖街

南湖街(图20),里人俗称南市街下塘。因南端接南湖,故名南湖街。北自梯云桥南堍至南湖园东入口,长256.15米,宽1.90-11.82米。明成化乙巳年(1485),里人建隆兴桥,沟通南市街。沿街有冯元堂、问年堂两处名居,较大民居有7处,弄堂有3条,砖雕门楼有8座,有南湖园及全福讲寺景点,有店铺15家,其中民居客栈7家。图20 南湖街

冯元堂(图21),位于南湖街1号。坐西朝东,前后四进。清道光十八年(1838),由里人冯季文建造,正厅名“緜德堂”,占地面积523.8平方米,面阔五间10.3米,进深9檩9米,高9米,硬山顶,梁架圆作。边贴和山雾云均雕有云鹤纹、缠枝花纹及癸式长窗,厅堂有墙裙回纹围栏。前为门厅,中为冯元堂,后为大、小堂楼。厅堂前有石库门,后有砖雕门楼,门楼上题匾“芝兰毓秀”。两侧走马楼,楼面前后相连接。屋面为两坡硬山,周有风火墙。轩廊有飞檐,正楼前船棚轩上有四个出跳的丁头拱,雕刻花纹图案,配置弯椽。旧时,后院曾广植兰芷,是“兰芷轩”旧址,“芝兰毓秀”题刻盖出于此。据清《周庄镇志》载,兰芷轩为明代郑氏女科创始人郑任读书处。时周庄名流郑任、屠彦徴、毛莹、徐汝璞等常宴集于此。当时郑年71、屠年83、毛年77、徐年69,四人岁数相加,正好三百岁。毛莹在此绘“四老图”,并作“四老诗”,传为佳话。图21 冯元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20世纪80年代,为周庄小学教师宿舍。1994年建南湖园,曾将冯元堂后部部分拆毁。2009年,列入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问年堂,南湖街55号。明末建筑,郁敬云祖居。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时年75岁的郁敬云受里人之托去苏州灵岩山迎接南巡的康熙皇帝,康熙见其苍须古貌、鹤发童颜、气宇轩昂的神态便问:“年几何矣?”郁敬云一时心慌以80对,获康熙赞许,回家后便把祖宅正厅命名为“问年堂”。

陆家屋,位于南湖街8号。民国3年(1914),由阮春相所建,前店后坊式民居建筑。沿街设药材店,后进为药仓和住宅。现为民宿客栈。

朱家屋,位于南湖街27号。清宣统二年(1910)建,两间四进,前店后坊格局。原由房主赵成茂开米行,后曾易主仙鹤楼朱璧人开设西医诊所。现为民居。

吴宅,南湖街34-35号。清宣统二年(1910)建,三间三进厅堂,前店后坊格局。原由房主胡葵生设眼科诊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周庄供销社批发部办公室。2012年后,辟为“吃讲茶”景点。

严家屋,位于南湖街43号。清光绪二十年(1894),里人严展英所建。三楼三底坐北朝南,曾设客栈。前幢及沿街房已圮,砖雕门楼尚存。现为民居。

王宅,位于南湖街51-53号。民国初年(1912)建,三间两进,前平后楼,前店后宅。现为民居。

徐家屋,位于南湖街54号。清宣统初(1909)建,两间两进,过街倚楼。曾为徐氏“广丰祥布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民居。20世纪90年代后开设饭店。

褚宅,位于南湖街60-63号。清道光五年(1825),禇保宗建。三间三进堂楼,走马楼贯通。现为民居。城隍埭

城隍埭(图22),自富安桥西堍北侧至太平桥南堍,长112.81米,宽1.60-2.03米,为古镇主要古街之一。自形成至今已有470余年历史。沿街有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建筑两处、弄堂一条、砖雕门楼四座。

蒋宅,城隍埭28号。清同治十三年(1874)图22 城隍埭

建,三间五进,过街倚楼,水墙门厅堂建筑。现为民居。“天孝德”藏馆(图23),原名张家屋,位于城隍埭34号。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坐西朝东。1997年起,王龙官在此开设“天孝德”私人藏馆。整幢建筑七进五仪门,依次为:八仙楼、响尾厅、左面拾宝堂、右面六一堂、五福平屋、回环龙厅、鹤厅、内堂楼、东西厢房、后门厅小楼。每进以仪门、天井、厢廊相连接,大小房屋50余间,占地2000余平方米。图23 天孝德藏馆

馆藏文物总计20余万件,年代跨度为新石器时代至民国,主要为流散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生活、生产用品及部分官宦用品。藏品大类为木器、陶器、瓷器、玉器、石器、青铜锡器、钱币、紫砂、丝绸、绣品、古籍字画、象牙、骨角类杂件等。现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蚬江街

蚬江街(图24),形成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为太平桥北堍至北栅水闸段街道。街长364.47米,宽1.56-7.49米。沿街有古民居4处,砖雕门楼3座,有双桥沿河建筑风光带及陈逸飞纪念馆等景点。有店铺68家,其中各具特色的餐馆居多,堪称“餐饮一条街”,另有民居客栈6家。

沈家铺,位于蚬江街2号。清光绪十九年(1893)建,在太平桥北堍东侧,沿河坐东朝西。原为三间楼屋,下店上宅,屋内河埠。现存两楼两底及一间平屋。

沈氏义庄,位于世德桥西堍北侧蚬江街11号。坐西朝东,三进明代建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著名教育家沈体兰父亲沈根黄捐500亩田产在此创办“沈氏义庄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此开设煤球厂。2006年,在著名画家陈逸飞逝世一周年之际辟为“逸飞之家”景点,设周庄情缘、艺术成就和逸飞画室三大部分。图24 蚬江街

丕承堂,位于蚬江街23号。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前后六进,朱姓祖宅,占地800多平方米。现存清乾隆五年(1740)贞节石碑坊及砖雕门楼各一座。

陈宅,位于蚬江街52号。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坐西朝东,四进建筑。沿街曾设“周记同丰义”衣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民居。西湾街

西湾街(图25),因街西有西湾漾而得名。东自禇家桥南堍西侧,西至聚宝桥南堍,全长472.32米,宽1.40-6.62米,为古镇区主要商业街道之一。沿街有叶楚伧故居、南湖园及全福讲寺等景点,有古民居7处,砖雕门楼4处,店铺57家,其中民居客栈10家。

叶楚伧故居(图26),位于西湾街19号。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坐南朝北,三开间门面五进深。清光绪十三年(1887),国民党元老,文化、新闻界知名人士叶楚伧诞生于此。主厅雅称“祖荫堂”。图25 西湾街

一进门厅横梁上悬挂“叶楚伧故居”萤漆绿字的匾额,由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所书。主体建筑的“回廊挂落花格窗”展示了仿明建筑风格,厅内的梁、柱、枋上分别雕饰锦鸡牡丹、丹凤朝阳、刘海戏蟾和隋唐戏文图案。二进茶厅正中悬挂钱君匋书写的“青鞋布袜寒哉儒,内涵劲气雄万夫”条幅,这是当年国民党考试院院长于右任在叶楚伧去世时写给他的一副挽联。三进正厅是举办大事招待宾客之处,有联:“应遗留名文苑传,难忘结客少年场”,这是当年柳亚子写给他的一副挽联,悬挂在由顾廷龙书的“祖荫堂”匾下。厅内还挂有谢无量、钱君匋、顾廷龙等人的书法作品。四进大堂楼两侧橱窗内陈列着叶楚伧众多照片、著作和手稿。著作有《世徽楼诗集》《楚伧文存》《古戊寒笳记》《金阊三月》《如此京华》等。五进小堂楼有叶氏后裔的140余册古籍捐赠于此,及曾跟随叶楚伧转辗四方的《唐宋诗醇》《韩昌黎全集》《资治通鉴》等线装本珍藏。从厢房楼进大堂楼,房内陈列着古老的雕花木床等旧式家具。自2011年11月起,在后堂楼下的客厅内开设“中华南社书院”。201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图26 叶楚伧故居祖荫堂

叶家屋,位于西湾街13号。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叶姓祖宅,坐南朝北。2002年,叶姓修葺重建。现为民居。

王宅,位于西湾街21-22号。清同治九年(1870)建,前店后坊建筑。房主王厚慕系“东江诗人”王大觉之堂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向为民居。

吴宅,位于西湾街25号。清道光末年(1850),由里人吴文俊所建。坐南朝北,四进楼屋。前三进为两层堂楼,后为平屋。登第三进楼可眺望南湖景色。旧为“吴公裕酱园”,其生产的童子黄瓜、紫油茄子和什锦菜,在民国16年(1927)巴拿马博览会获优质品奖牌。2008年后为客栈。

费厅(图27),位于西湾街29号。为著名南社社员费公直的故居。前店后宅式四进楼屋,四开间门面临河而筑。第一进为过街倚楼,中间为水墙门、趟水河埠,墙门两边各有偏房,宅内有天井及一座砖雕门楼。据史料记载,该房始建于同治九年,后曾开设中药铺,民国后卖与高姓人家,以后便一直由高家人居住。这周庄费家的历史上曾出过费玉成、费毓卿、费公直三位著名人物。图27 费厅

费家最早是由费玉成自吴江计巷村迁居到周庄。费玉成,又名秀元,1862年去世,生前任候补都司,诰赠武显将军。

费玉成有三子,长子先故,余次子费金绶(字若卿)、三子费金祖(字毓卿)兄弟。费玉成的次子费金绶在费玉成病卒后接过父亲的指挥权,随李鸿章军攻下苏州,又曾随北洋大臣吴大澂至朝鲜,后回浙,相继署象山、嘉兴等协(相当于近代的旅)副将。

费毓卿自幼立志练武卫国,平时在两腿上绑扎砖石疾行,在附近水域游泳如履平地。后投笔从戎,1885年中法战争时,他任浙江镇海关健左旗副将,扼守金鸡山炮台,屡次击退来犯法舰。是年3月3日,法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再次率法舰来攻,费毓卿亲自发炮击溃法舰并重伤孤拔。同时,冯子材在谅山大败法军,法内阁因此倒台。这次镇海之战是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少有的一次胜仗。

费毓卿因功被赐建九进十八厢的官府于家乡,后又被封为“建威将军”“杭嘉湖水陆全军三府统领”。湖南巡抚吴大澂曾作《毓卿大兄军门大人属题》一首:“跋浪长鲸敢觊觎,蛟门一战走艟舻。奇兵手扼金鸡垒,上将腰悬玉虎符。横海勋名三捷奏,平戎气慨万人呼。愿君努力储韬略,待补麒麟阁上图。”

费公直(1880-1952),是费若卿的嗣孙。八国联军焚掠京津,他痛恨清廷腐败,弃官赴日留学,与黄兴、苏曼殊、陈去病等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一度回乡,目睹时疫肆虐,乃典卖家产赴东京医专学习,一年后研究出河豚毒素分析鉴定法,所制河豚标本获德意志万国展览会优等奖。1911年,他返国参加南社。陈英士在上海发动起义时他参加敢死队,光复上海后在沪军都督府任职。不久都督府被袁世凯解散,他便回乡行医,为周庄西医之始,从此行医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被选为吴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晚年在其女婿沈恩惠家终老。

戴家屋,位于西湾街63号。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间两进,前店后宅,徽派建筑。民国初(1912),戴认吾重建,现为客栈。

朱宅,位于西湾街75-77号。民国22年(1933),为黄埔军校武教官朱君重所建。前厅后院,正厅屏风、退堂、落地长窗,厅两侧为居室,置书房。现为民居。

陈宅,位于渔池岸22号。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陈氏祖宅。前店后坊厅堂式民居建筑,四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为国资,现为客栈。中市街

中市街(图28),东起富安桥,西至通秀桥。富安桥至贞丰弄段长239.56米,宽1.44-3.49米;贞丰弄至通秀桥段长116.05米,宽1.39-5.36米。

整条街道商铺林立,排列有序,是周庄古镇最繁华的街衢。沿街有著名古建筑3处,古民居16处,弄堂5条,砖雕门楼15座。有明清一条街、澄虚道院、迷楼、富安桥景点4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