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华西甘孜藏族自治州模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4 05:28:15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为民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华西甘孜藏族自治州模式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华西甘孜藏族自治州模式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华西甘孜藏族自治州模式/李为民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4251-6

Ⅰ.①优… Ⅱ.①李… Ⅲ.①医疗卫生服务-服务模式-研究-四川 Ⅳ.①R19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49228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华西甘孜藏族自治州模式

主  编:李为民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4251-6

策划编辑:贾旭

责任编辑:贾旭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前  言

随诊“健康中国”上升至国家战略,如何在医疗卫生领域“建立新机制、构建新格局、让人民群众更满意”,如何建立协同发展、分级合理、保障公平性和可及性的医疗服务体系,不仅是社会和民众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话题,也给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挑战。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优质资源配置不均,导致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难以保障,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仍然客观存在。在此情况下,大型公立医院如何切实地发挥公益属性,将优质医疗资源充分下沉基层,让广大城乡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公平可及优质的医疗服务?如何在公立医院改革和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的进程中,改变旧思维、创造新模式,变“被改”为“主动改”,变“竞争”为“协同”,将“单赢”转化为“共赢”?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部、康藏高原东南面,是我国第二大藏区,亦是康巴的核心区。在党的领导下,甘孜地区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但由于深居四川西部藏区,其区域医疗卫生水平较内地存在较大差距,当地常见多发病的诊治能力较低。秉承“让西部地区百姓享受和东部发达地区同样的优质医疗服务”的美好愿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既往对口援建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多种模式,全方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藏区,建立了一套有效帮扶带动四川省甘孜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华西-甘孜模式”。“华西-甘孜模式”为国内首创的公立医院与当地政府深化合作、推动区域协同的帮扶模式,带动了甘孜地区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其他诸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师资培训、远程医学平台等项目模式在国内均属首创或规模最大,在推进四川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带动基层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受到国家卫计委和地方行政部门的高度认可,并在四川地区乃至全国持续推广。该模式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移植性,每年都有来自全国近百家医疗机构来院学习经验或谋求合作。

本书将以“华西-甘孜模式”为切入点,系统介绍华西医院近年来在积极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强化基层人才队伍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共赢医疗生态圈的相关经验和探索实践。本书中介绍的管理经验和创新模式均为华西医院在多年发展过程中亲历探索实践形成,希望能为医改进程中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动功能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参考。李为民2017年3月第一章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及医疗服务现状第一节 “用中国式方法破解世界性难题”——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民经济快速而持续的健康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同步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在卫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新医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也坚定了走中国医改道路的信心。

1.政府卫生财政投入逐年递增,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90年的747.39亿元增长到2013年31 898.95亿元,在23年的时间里增长了40多倍(图1-1);从2000年开始,政府卫生财政的投入逐年递增,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由最低时期的15.5%增长到30.1%;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也从4%增长到目前的5.57%,已连续三年高于世界卫生组织5%的最低标准。图1-1 近年来我国卫生总费用变化情况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得益于卫生投入的增加,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在2013年达到648.19万,其中医院总数达2.47万(图1-2),一级、二级和三级医院分别各占43.24%、44.82%和11.9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91.53万;民营医院数量已超过1.13万所,与公立医院数量之比从2009年0.44∶1增长到目前的0.84∶1(图1-3)。图1-2 我国医院数量变化情况图1-3 近年来我国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对比

全国医疗机构总床位数达到618.19万张,较十年前增长近2倍(图1-4)。卫生技术人员721万人,较十年前增加了64.59%,其中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从十年前的1.54人增长到2.04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从1人增加到2.04人;2013年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已达73.14亿人次,入院人数1.4亿人,分别较2005年增长78.51%和174.22%。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同时健全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图1-4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变化情况

3.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初步建立

我国不断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自1994年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8年在全国范围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6年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改革试点以来,通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2013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比2009年下降3.6个百分点;到2014年底,全民基本社会保险体系覆盖13.25亿人,覆盖面已超过90%,医疗保障制度为广大城乡居民“因病致贫”的保护作用越发突出。

4.居民整体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4.83岁;婴儿死亡率从20%下降到13.1‰,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年度80/10万下降到23.2/10万,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尽管我国在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突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等相关领域的持续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仍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总体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民众多元化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看病贵”“看病难”成为顽疾、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医保基金运行的风险,都无时无刻提醒着每位卫生行业从业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不可否认的是,“医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生搬硬套去复制任何一种模式;建立在13亿人口健康需求上的中国医改,需要用中国式办法去破解世界性难题。《论语》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恰恰是当前国内医疗资源供需错配问题的生动写照。医疗卫生资源是极为宝贵的社会资源,如何科学、均衡、公平、优化地分配,既是关乎民生,也是关乎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现阶段医疗体制下,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成为了各类矛盾激化的深层次原因。第二节 “患寡亦患不均”——我国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尽管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越发突出,一些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居民就医费用负担重,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难,这些现状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困扰,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医疗卫生发展历程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就此拉开序幕。从深层次分析,在新医改进程中,我国医疗资源的相对缺乏和分布上的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无论是患者还是卫生行业从业者都将无可避免地面对“患寡亦患不均”的现实。

1.医疗资源总体不足

尽管中国政府卫生财政投入逐年递增,但从总体上看仍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有一定差距。医疗资源总量的不足所导致的供需失衡,既是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源问题之一,也是引发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核心要素。(1)我国卫生资源的总体规模仍然较为匮乏。尽管卫生总费用持续增加,但考虑到人口增长、货币贬值、物价增长等因素,政府支出的增长仍不足以支撑改革的需求,我国卫生资源总规模仍与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2014年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5.57%,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比重6.2%,与高收入国家的8.1%相比相差甚远,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差距明显:美国17.7%,德国11.3%,日本10%,英国9.4%;与同为的“金砖国家”巴西(9.3%)和南非(9.3%)相比也差距不小。此外,政府在卫生投入上有“重物不重人”的惯性,投入的设备设施远多于医学人才培养的投入,使得我国在医疗人力资源方面仍相对紧缺。从全世界卫生资源横向对比来看,尽管中国每万人口床位数(38张)高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32张),但每万人口医师为(14.6人)仅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4.1人),在“金砖国家”中仅高于印度和南非(图1-5);每万人口护士(15.1人)不仅低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17.8人),在“金砖国家”中亦排名垫底(图1-6)。图1-5 各国每万人口医师数量对比图1-6 各国每万人口护士数量对比

在卫生总费用持续增长的同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同样不能忽视。近三年来我国卫生总费用平均增速达13.20%,为同期GDP增速的1.62倍,给政府财政和实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尽管近五年来门诊和住院药占比、材料占比都呈下降趋势,门诊次均费用增长速度从9.47%降至7.22%(图1-7),住院次均费用的增长速度从8.97%降至6.22%(图1-8),但增长的总体态势依然明显;此外,从2009年开始,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年现金消费支出比例已达7.2%,超过城镇居民水平,目前已快速增长至9.3%,“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仍将成为无法忽视的现实,解决广大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仍将任重而道远。图1-7 近年来我国门诊次均费用变化情况图1-8 我国住院病人次均费用变化情况(2)我国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投入仍然相对不足。尽管政府卫生投入的绝对值在不断增加,但在卫生总费用中所承担的比例并不算高:近十年来政府支出中卫生总费用所占比例从17%提升到了30.1%,但从发达国家的总体形势来看,丹麦是85.3%,英国是82.8%,德国是76.5%,这些国家卫生总费用的绝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所承担的。从另一个层面看来,我国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投入的力度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十分有限。美国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9.9%,德国为19.1%,英国为16.1%,日本为19.4%,而中国仅为12.5%。卫生投入的相对不足进一步导致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同时也使得对初级卫生保健的投入十分有限,使得本应以便捷、低成本为主要特点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匮乏。

2.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

如果说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是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源问题所在,那么医疗资源的不合理、不均衡的分配则让这一现象愈演愈烈。通常来说,医疗资源在配置过程中需要满足以下原则:第一是公平性,即要能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平等地获得医疗的权利,同时个体能够自由地选择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消费产品;第二是效率性,即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尽可能保证社会成员的医疗保健需求,在民众健康水平上获得最佳的收效。

欧洲一些国家通过政府调控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保障其公平性;而美国等国家通过市场作用来进行配置,以保障其效率性。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医疗资源更多是通过国家计划手段和行政化方式配置,在当时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下,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能基本得到保障;而在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后,市场化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构建,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日益缩减,转而用医疗保险的形式补贴消费者,再通过医疗服务流向医院,而医院必须通过服务收费来补偿成本和提升绩效,一方面其趋利性渐长,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的特点,越是具备技术、设施、人才优势的大型医院越能够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医疗机构的两极分化越发明显:大城市的大型医院越发壮大,门庭若市;基层医院技术和人才全面落后,门可罗雀。在转型的过程中,效率性的改善是以公平性逐步削减作为代价的,患者群体不得不为“看病难、看病贵”的后果买单。

从我国医疗资源的配置现状来看,主要有区域分配和布局不均(重城市轻乡村,东西部差异大),医疗体系中的配置不均(重大医院轻基层)两大特点。(1)医疗资源的区域分配和布局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分布不均、东西部地区分布不均。我国长期以来行政指令主导下的资源分配模式和以乡补城的发展策略,导致大量优质资源都聚集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在医疗资源分布和配置上同样如此,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往往在经费支持、设备设施、人员数量和质量方面优于乡村地区和西部地区。

1)医疗资源的城乡差距明显。在卫生经费的投入分布上,城镇居民远高于农村居民:2013年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为1.16∶1,但城市的卫生总费用是农村的2.95倍,而农村的人均卫生费用仅为城市的39.42%;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常年为农村居民的近2倍,城乡之间差异巨大。从卫生人才的分布情况看,城市的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9.18人,农村仅3.64人,其中城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护士分别为3.39人和4.00人,农村仅1.48人和1.22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亦相差甚远(图1-9)。从硬件设施和设备规模来看,城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7.36张,农村仅有3.35张,甚至达不到全国平均值(4.55张);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仅1.30张,差距更甚(图1-10);全国所有乡镇卫生院万元以上设备总产值仅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值的4.1%,而仅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2.54%的各大医院,其设备总资产占比却达到了84.39%;乡镇卫生院50万以下、50万~99万、100万以上设备台数分别仅占医院的11.02%、5.58%和1.86%。由此可见,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在大城市、大医院,农村医疗条件和服务能力不足,城乡居民医疗的公平性无从保障。图1-9 2013年我国城乡卫生人员比较图1-10 城市及农村每千人口床位数变化情况

2)医疗资源的东西部差距明显。在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均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其中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差距尤为明显,而在医疗资源的分布上也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

在2013年全国各地卫生总费用后十名排位中,西部地区占了八位(图1-11);东部地区11个省市共有三级医院854家,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共21个省市相加仅拥有933家(图1-12);东部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6.31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仅为4.56人和4.76人,其中东部地区的北京15.46人、上海10.97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垫底的贵州(3.64人)、西藏(3.67人)和安徽(3.66人);在医疗卫生机构总资产上东部地区也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总和。图1-11 2013年我国各地卫生总费用后十名(2)医疗资源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配置失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同时还承担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普及,以及常见病、慢病的康复工作,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大型医院则凭借其技术、人才和设备上的优势,为数量相对较少的疑难危重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是疾病诊治的“最高法院”。图1-12 2013年各地各级别医院分布情况

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大多数居民提供了最便利、相对成本最低的医疗服务,因此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尽量多地投入到基层,完善“守门人”功能是最为经济和有效的配置方案,能最大程度满足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正金字塔”需求。但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大量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在大城市的大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技术、人才、设施设备所限导致整体服务能力孱弱,医疗服务供应成“倒金字塔状”。供需的倒置不仅使得医疗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难以保障,更造成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大量原本只需在基层社区诊治的患者蜂拥至大医院,受市场利益导向引导,医疗消费源源不断地涌入,使大医院在各方面的优势愈发强大,而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待遇较低,再加上缺乏足够患者,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欠缺,服务能力进一步萎缩。由于基层医疗服务条件的落后,使得广大人民更加盲目追求到大医院求医,科学就医和有序就医的理念难于形成,这也成为当前分级诊疗实施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自医改以来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制度的起始端,一方面要承担起常见、多发、慢性病患者的初级诊治,另一方面要对超出其功能地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做出正确判断,合理引导转诊服务。如果基层的诊疗水平难以保障,要达到“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的目标无异于一纸空谈;同时,基层机构专业技术水平不足造成的误诊、漏诊或治疗不当,也会进一步降低民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难于形成有序就医、科学就医的诊疗观念。第三节 “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关键在人才

新闻链接:基层医院手术请“外援”

陕西省自2007年开始试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目前已全面推开,近几年基层医院相继投入建设,成为解决90%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主力军。面对持续增加的就医需求,处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的县级公立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等虽然增加了人员编制数,但缺员现象仍然严重。宝鸡市凤翔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周辉说,他们医院医务人员工作量超过150%,各类人才缺口达200人。“有的科室连副高职称人员都没有,做个普通的手术都要请‘外援’。由于地处交通要道,为车祸受伤人员提供紧急救援也是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医院外科仅有10名医护人员,一遇较大事故,所有人齐上阵也‘拉不开栓’。”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贺芳说,人才的匮乏,既影响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又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目前我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断层”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随着国家重视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房屋设备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得到显著提升,至2013年年底总数已达91.54万,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近94%,但基层卫生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却远远落后于各大医院,这也造成了目前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相对偏弱的现状。在部分地区,基层医院并不缺乏先进的诊疗设备,却因为无人能够操作而长期闲置。因此有人笑称,基层的“硬件水平”已经达到“酷睿双核”水准,但“软件水平”仍然停留在“DOS时代”。

1.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在数量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全国总数的30%,各大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2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之比达1.5倍,注册护士达3.54倍;在学历方面,执业医师中医院研究生学历人员比例为16.5%,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2.3%,以本科和大专学历为主,乡镇卫生院则以大专和中专学历为主。技术职称方面,医院中级以上职称占比达23.7%,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仅为10.1%和4.4%(图1-13)。人员结构方面,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定位于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涵盖常见多发病诊治、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等各个方面,因此全科医师队伍理应成为基层医院的主力军;但我国全科医师培养起步较晚,其整体数量和质量都明显不足。按照国际上每名全科医师服务5000名居民的低限标准计算,我国13亿人口所需全科医师总数至少应为26万,而实际截至2013年底全国全科医师总数仅为14.55万人,整体缺口仍然很大;同时,国内全科医师,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全科医师,其学历、职称相对偏低(表1-1,表1-2),临床实用技能的培训普遍欠缺,其服务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基层首诊的需要。图1-13 2013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对比表1-1 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学历构成情况表1-2 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医师职称构成情况

2.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流失极为严重

由于基层编制缺乏,收入与工作量不对等,职业发展道路局限、社会认知度低等多重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很难吸引和真正留下优秀的医学人才。

一方面,优秀医学人才毕业后因为待遇问题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工作,更倾向于到收入高、个人发展空间大的城市大型医院。如有抽样调查表明,2011年基层医疗机构在职人员年均工资不足3.35万元,而同期城市医院人均收入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收入的2.1倍和3.4倍。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1年的大专毕业生月收入仅700元,工作7年的主治医师月收入1500元,有71%的基层医务人员对收入不满。四川一所基层医院每年招收近40名大学毕业生,但往往到第二年就只剩下一半。因此就目前来说,基层医疗机构的待遇水平很难吸引高质量的医学后备人才,优质的人才队伍难以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基层较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务人员在机会成熟后往往选择离职前往大型医院工作,造成基层人才队伍的进一步流失。例如有数据统计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失的正高、副高和中级职称人员分别占在岗相应职称人员总数的35.7%、10.1%、9.5%;一项针对2834家乡镇卫生院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发生过人员流出的占51%,共计4682人,其中辞职和调出者占67.4%;流出人员中60%具有专科以上学历,75.3%为在编人员;流出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达42.6%,其中41.3%流向地市级以上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仍较为欠缺,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其业务水平和能力很难满足解决居民多数健康问题的要求,难以起到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何宁)第二章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医疗卫生基本情况第一节 大美甘孜:高原上璀璨的明珠

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0年11月24日,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川、滇、藏、青交界处,幅员15.30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的三分之一。全州辖康定、泸定、丹巴、九龙、雅江、道孚、炉霍、甘孜、新龙、德格、白玉、石渠、色达、理塘、巴塘、乡城、稻城、得荣18县,325个乡(镇),总人口110万,藏族人口占80%以上,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

这里是连接内地和西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这里是茶马古道的主线,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创造出灿烂多彩,底蕴深厚的康巴文化——情歌文化、格萨尔文化、香巴拉文化……你也许不知道康定、泸定,但你一定知道红军飞夺泸定桥,听过享有“宇宙歌曲”美誉的《康定情歌》;你也许不知道德格,也没有听说过石渠,但是你一定看到过“德格印经院”这样的字眼,听说过“东方的伊利亚特”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也许,你对色达、稻城很陌生,但是你一定知道稻城亚丁,那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听说过五明佛学院,那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

这里便是甘孜藏族自治州,这里有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飞舞的瀑布,被森林环绕的宁静的湖泊,徜徉在美丽草原上的成群的牛羊,净如明镜的天空,金碧辉煌的庙宇,这些都有着让人窒息的美丽;当茶马古道上的驼铃还在回响,跑马溜溜的山上情歌便开始荡漾,当希尔顿对“香格里拉”的想象还在弥漫,稻城亚丁早已迎来了万千游客的顶礼膜拜。当仓央嘉措的白鹤还没飞回,毛垭草原早就把奶茶熬香……

1.情城康定——一曲情歌唱响世界

康定城曾经是茶马古道上藏汉通商的中转站和集散枢纽,是“茶马互市”、“锅庄文化”的发祥地。一曲溜溜的《康定情歌》将这座小城在全世界传唱,听过这首歌曲的人们都来溜溜的跑马山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追寻。康定是“藏羌彝民族走廊”上的重要节点,自蜀汉年间,便有羌人定居于此。因为流传有三国故事郭达铸铁箭以定边疆的传说而得名,始称打箭炉,又称炉城。1950年,西康解放,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康定为自治区首府。1955年,撤并西康省,建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为州府所在地。全县海拔2560米,面积1.16万平方公里,辖6个镇15个乡,总人口13万,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藏族为主,汉、回、彝、羌等多民族的聚居区域,独特的地势、地貌结构,孕育出康定的自然万物,日月山川,文化的积淀与渗透,让这片土地更显祥瑞。

走过康定,翻越“康巴第一关”的折多山,便来到了素有摄影家天堂之称的新都桥。这座光影和秋色创造出的童话小镇是川藏线南北路的重要分界线,在这里,向东可以去到九龙县,与凉山州的西昌接壤。向南,过雅江、到达理塘之后,若是继续向南便可到稻城亚丁,乡城以及西部太阳谷得荣县到达云南的中甸及丽江。若是一路向西,便可经过巴塘县,到达西藏芒康。新都桥经道孚炉霍,到甘孜,便可到达色达,去到青海果洛州,翻过雀儿山,便可达到格萨尔王的故乡德格,去到西藏、经马尼干戈到石渠县,便可到达青海玉树。

2.“香格里拉之魂”——一部小说的传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上许多神奇美妙的事物往往就被拥有它们的人们所忽略。“香格里拉”就是如此,它如此虚幻迷离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地平线上游荡了整整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始终是世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一片“世外桃源”。“北有九寨黄龙、南有稻城亚丁”,素有“香格里拉之魂”和“蓝色星球上的一片净土”美誉的稻城亚丁,是国家规划的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核心景区。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又名念青贡嘎日松贡布,即“圣地”之意,亚丁景区属于高山峡谷类风景区,海拔2900米(贡嘎河口)~6032米(仙乃日峰),幅员面积1344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高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呈现出世界美丽的高山峡谷自然风光,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

3.“格萨尔王传”——一首史诗的惊艳《格萨尔》是中国三大民族史诗之一,是藏族民间文艺中的精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有120多部,还不包括异本。而其中的60多部加起来约在150多万诗行以上,字数有1500万以上,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总和的50多倍,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8倍。这是一部卷帙浩繁、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场面壮阔的伟大巨著。

英雄史诗《格萨尔》,产生在藏族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的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到公元十世纪之后,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开始广泛流传。主人公格萨尔是半人半神的英雄,史诗中人和神的行为是交相混杂的,与人类童年时代的神话有密切联系。但歌颂的主要对象是人。它表现了古代民族崛起的奋发图强精神,凝聚着藏族的智慧,成为特殊形态的知识总汇,其中有大量古代藏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从中可以看到藏族古代历史、生产、地理、军事、宗教、医学等方面极有科学价值的珍贵资料。

4.“色达喇荣”——一个佛国的神话

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境内向东南方向约18千米处,海拔3700米。上师晋美彭措不顾年迈体弱,于1980年到色达县喇荣沟这个荒无人烟,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地方,白手起家,苦心经营,创建了只有32名学员的小型学经点。在色达县政府的批准下,在十世班禅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支持下,如今已创建成据说是世界最大的民办佛学院。

审视甘孜之“大美”,州委书记胡昌升准确给出定位:“她美在大江、大河、大山、大湖泊的壮丽雄浑、气势磅礴;她美在汉、藏、彝、回、羌、蒙古等多民族的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她美在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多宗教的相互包容、和谐并存;她美在红色文化、情歌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寺庙文化等的多元共生、融合发展;她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协调推进、跨越发展;她美在山区农民、草原牧民、城镇市民的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第二节 美中不足:医疗卫生与内地的差距

1.甘孜藏族自治州医疗卫生基本情况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东邻阿坝州和雅安市,南接凉山州和云南迪庆州,西沿金沙江与西藏的昌都地区相邻,北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接壤,全州行政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辖18个县、325个乡镇、2679个行政村、55个街道社区,总人口113.78万,藏族占总人口的80.4%,是建国后第一个成立的民族自治州。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甘孜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医疗卫生水平与内地一直都有较大的差距,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小病拖成大病的现象屡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导致藏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甘孜藏族自治州作为康巴藏区的主体部分,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当代又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审视,其稳定与发展受到了历届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全州现有公办医疗卫生机构439个,其中:州级医疗卫生机构10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90个、乡镇卫生院332个(含地名卫生院7个)、其他卫生机构7个。有业务用房32.95万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1961台,固定资产达36亿元;有病床3681张(每千人拥有床位3.28张)、卫生人员581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71人,卫技人员人均服务半径32.81平方公里。含专科及以上学历2559人,高级职称248名,中级职称1699名,执业医师1502人,注册护士1197人);村卫生站(室)2124个、村医(卫生信息员)2268人、个体诊所(村卫生室)116个。

2.老百姓看病就医存在的问题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甘孜藏族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难以吸引内地中高端人才工作,卫生技术人员量少质弱,医疗卫生水平与内地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些地方病、疑难病、重大疾病仍然不能得到有效地治疗,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北路的石渠县、色达县,南路的得荣县、乡城县、稻城县、巴塘县,这些地方,远的需要走三天,近的也需要整整一天。在整个甘孜藏族自治州而言,患者转诊率依然较高,而由于交通等原因,患者因转诊带来的非医疗支出更是居高不下,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小病拖成大病的现象屡有发生,看病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是导致藏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3.民族地区与内地医疗资源的显著差异(1)医疗资源存在显著差异性:

目前医疗资源(医疗技术、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医疗设备及其他公共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内地发达地区,与内地相比,民族地区老百姓不能享受到与内地老百姓一样优质、平等的医疗资源。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目前18个县人民医院,有近10个县人民医院仅能开展下腹部手术,有些手术还是由内地医院对口帮扶人员完成,稍有复杂或疑难的疾病只有转到州人民医院或内地医院治疗,医疗技术水平落后于内地几十年,现有医疗技术水平有些还不如20世纪50~60年代(当时有些乡镇卫生院都可以开展腹部手术),老百姓享受不到优质医疗资源。(2)医疗成本存在显著差异:

与内地相比,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广人稀,医疗资源少,在同样条件下,单个患者医疗成本显著高于内地,造成医疗价格存在差异。(3)地理条件存在显著性差异:

与内地相比,气候条件恶劣,属大陆季风性高原型气候,可分为高山、山原和高山河谷三大气候类型,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全州平均海拔3500米,气温随海拔高低而异,年均温7.8℃。交通条件落后,信息化水平低。(4)经济水平落后:

受多种条件(地理、交通、气候、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制约,经济水平落后,老百姓普遍贫穷,难以吸引、稳定高端人才。第三节 就医习惯和多发常见病

跟中国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一样,藏族也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主要是信仰藏传佛教。雪山圣湖的绮丽景象给了高原人豁达开朗的心胸,无拘无束的性格,藏传佛教教会这里的人以宽厚和仁慈,一切随缘。超脱生死的淡然对于老百姓看病就医却无形之间是一种阻力。

1.就医习惯:治病先打卦,死生问神灵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在给患者制定手术方案之前,有一个特定的工序,那就是跟家属做沟通,说服家属接受治疗方案。除了外面正常的术前沟通外还有就是通过宗教角度去说服患者。有很多患者,在临手术前,被家属带走,除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外,只有一个,那就是:家里人请活佛打卦,不适合做手术。家属和患者也不会去管,从医学的角度而言,这个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必须治疗的时候。很多时候,往往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导致死亡。

2.区域内重大疾病:包虫病、白内障

甘孜藏族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之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卫生条件及生活习惯的影响,一些地方病和寄生虫病仍严重危害着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中包虫病已成为严重危害着广大农牧区干部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区域性公共卫生问题。白内障等眼疾患病率高出内地35%以上。(1)包虫病:

甘孜藏族自治州牧区是包虫病高发地区,根据多次调查结果显示,包虫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感染率和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分别达30.55%和13.1%,除泸定县无本地包虫病病例报告外,其余各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与流行,尤以石渠、色达、甘孜、理塘、德格等县危害最为严重,是被国内外专家确认为全球包虫病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受危害人口占总人口的78.8%。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国内外专家确认全球包虫病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包虫病是严重危害广大干部群众身体健康,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导致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根源。包虫病的流行和蔓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白内障等眼病: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康巴地区眼疾的患病率高出内地35%以上,其中白内障、角膜疾病和眼底病患病率最为突出,仅白内障患病率就高于内地近30%。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根据全州眼病调查结果统计显示,4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为47.41%,与北京市顺义县白内障患病率18.58%相比,两地间具有显著差异。全甘孜藏族自治州40岁以上人口有16万人,白内障患者有7.5万余人,估计每年要实行3500~4000例白内障手术。

整个康巴地区白内障及其他眼病发病率虽然有待调查统计,但初步估计与甘孜藏族自治州情况相近。整个康巴地区约为300万人口,每年需要实行10 000~12 000例手术。根据近五年在四川省三州和青海省玉树州的手术情况,过熟期白内障占30%~40%左右,成熟期50%~60%,近成熟期10%~20%,复明工作任重而道远。

3.医疗服务:医院不能等患者,而得找患者

面对诸如包虫病、白内障等区域内重大疾病,而甘孜藏族自治州整体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条件设备落后,各基层医疗机构不仅缺乏素质较高的包虫病治疗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先进的检查和治疗设备,大多不具备独立开展包虫病、白内障等手术治疗的条件。作为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区域中心医院,全州唯一一所三级医院,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责无旁贷承担起了这一任务。

然而与内地绝大多数医院的等患者不同,藏区老百姓对死生淡然超脱的态度在就医上的表现就是:看病不积极,就诊不积极。针对这些问题,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创新服务模式,改“等患者”为“找患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展了白内障复明项目,2007年和2008年又相继开展了特殊人群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和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手术治疗项目,这三项救助项目被当地称之为“三大民生项目”。

2009年,医院自筹资金40余万元,购买了一台项目专用客车,用于筛查接送白内障、包虫病等患者。多年来,医院坚持组织医疗队下乡深入开展白内障免费筛查和宣教活动,足迹遍及甘孜藏族自治州18县以及四川省阿坝州,青海省海南州、黄南州,甘肃省甘南州,西藏阿里等地。

由于受自然、历史、经济、文化、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包虫病防治意识不强,包虫病防治工作难度大。医院在先后派出医疗队深入基层广泛宣传的同时,加强了与各县党委、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联系、沟通、协调,免费为各县医疗机构培训医疗、B超、检验、影像、护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及提供技术支持,多吉院长还深入寺庙与一些具影响力的宗教界人士、高僧大德进行交流、座谈,宣传包虫病的危害、包虫病的防治及党的惠民利民政策,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尊重、支持和配合。几年来,医疗队深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色达等14县,行程2万余公里,免费筛查30 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8 000余份,免费发放药品价值4万余元。

通过不懈的努力,包虫病防治工作逐步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患者就医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包虫病防治工作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突破。患者就诊率有明显提高。

近3年共筛查白内障、包虫病97 669人次,实施白内障手术6034人次、包虫病手术517人次。医院还按照特殊人群救助规定,对五保户、低保户、三无人员等实施了100%的医疗救助,自2007年以来,医院共对4369名农牧民群众实施了医疗救助,减免费用近300万元,减轻了农牧民群众负担。第四节 藏医藏药的传统

1.认识藏医药

藏医是具有悠久历史、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一门学科,是藏族人民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与各种疾病长期斗争所形成的民族医学,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千百年来,它吸收着祖国中医和邻近民族医药学的精华,对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和显著的疗效,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等原因,长期以来,四川省中藏医与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各种群众健康的任务,中藏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地道的高原药物为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作为现代社会卫生资源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2.甘孜藏族自治州藏医药事业

甘孜藏族自治州土地面积占四川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辖18个县325个乡镇,总人口110万,其中藏族占80%以上,是藏医药的发祥地之一,藏药加工生产历史悠久,素有“南派藏医药”之称,经过了2300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形成了藏医药特色和地域文化色彩浓郁、理论体系完整、生产工艺独特、疗效确切显著的藏医药学体系,2006年6月,“甘孜藏族自治州南派藏医药”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由于“南派藏医药”根植于此,当地的老百姓对藏医药的了解和依赖程度都是非常高的,加之费用比较低廉,藏医药在千百年来一直是当地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各个农牧区,藏医药仍然是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

3.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

在州县两级县医院建设上,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扶持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中藏医院能力建设,举办中藏医人员专业培训班,落实惠民政策,实现了全州300多个乡镇卫生院藏药全覆盖。第五节 雪域高原的健康守卫者

1.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基本情况

在美丽的跑马山下,奔腾的雅拉河畔,是情歌的故乡美丽的康定城,一首溜溜的康定情歌,将这座秀美的西南小城传遍五湖四海。在这座古老的小城中,矗立着一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却鲜为人知的医院—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医院的前身,是美籍传教士安德烈夫妇1922年创建的“康定疗养院”和国民政府西康省筹备委员会1938年创建的“西康省立医院”,之后,历经多次改组、整合、更名,1955年10月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医院更名为“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至今。

随着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医院占地面积3.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8万平方米,床位编制499张,实际开放病床512张;年门诊量25.4万余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2.3万余人次,年手术量近10 000台次。医院职工总数575人,卫技人员481人,大专以上学历364人,研究生9名,在读博士生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6名;正高9人、副高6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15人。医院设置职能部门10个、临床科室20个、医技科室11个。

医院有较为完善的基本医疗设施设备,能满足日常临床、医技需求,并配备有核磁共振、螺旋CT、C臂、DR系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电子胃镜、电视腹腔镜、鼻内窥镜、高压氧舱等大型医疗设备。建有较完善的医院网络信息系统,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分别建立了远程会诊、教学系统。

医院于1997年6月经四川省医院评审委员会评审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唯一一所“二级甲等医院”,2002年9月评审为甘孜藏族自治州综合性医院中的第一所“国际爱婴医院”。2005年12月通过了由省卫生厅委托州卫生局专家组进行的“医院复查及管理评价”。2009年8月经省卫生厅专家组评审为“三级乙等医院”,2013年11月通过了省卫生厅“三级乙等”医院复审。

医院目前的医疗服务除覆盖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县外,还辐射到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青海省玉树州、果洛州和云南省迪庆州等。医院注重医德医风和精神文明建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省、州先进集体荣誉,2009年荣获了“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 等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州级最佳文明单位”、“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2011年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届“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三八红旗集体”、“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2年荣获了“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2013年荣获国家卫计委“四川芦山‘4.20’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荣誉称号。医院有第三十九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

2.过去五年医院发展建设取得的成绩

过去五年,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不断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工作,推进公立医院改革。(1)全面推进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的持续改进

1)不断深化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

一是实行院长总负责、院科两级管理、临床具体落实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实施了《住院总医师工作制度》、《危重病人ICU集中管理制度》、《科主任、护士长例会工作制度》等,对质量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及时反馈,提高了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水平。二是牢牢抓住核心制度的执行,把执行核心制度情况与科室、个人绩效挂钩,加强了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减少了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三是不断加强基础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使医院的终末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医疗纠纷投诉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

2)认真落实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管理措施:

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手术安全管理等制度,落实特殊情况下的沟通协作制度,“危急值”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加强高危患者、重点环节、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宣传培训、健康教育、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对医疗行为的信任和依从性,缓解医患矛盾,规避医疗安全事故。

3)不断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水平:

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推进“优质服务示范工程”。通过畅通急诊绿色通道、合理配置急诊人力资源、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对所有急诊危重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制;急诊科、急诊检验、影像检查、药剂科实行7×24小时服务;规范窗口服务行为、开通专家门诊服务、实行弹性排班;推行出院患者电话回访制度;公开收费价格、接受社会监督;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双语导医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服务质量的改善,落实“以患者为中心”。(2)不断加强医院能力建设,努力满足患者需求

1)加强专科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医院先后成立了“甘孜藏族自治州包虫病治疗中心”、“甘孜藏族自治州白内障防治中心”、“甘孜藏族自治州传染病医院”、“甘孜藏族自治州烧伤创疡治疗基地”,建立了“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眼科),目前正在创建省重点专科甘孜藏族自治州包虫病防治中心和四川省民族地区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向省卫生厅申报民族地区重点专科结核病诊疗中心正在等待评审。

2)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先后开展了肝包虫病外囊切除和三肝叶切除、角膜移植手术、介入治疗、烧伤创疡再生医疗、CT各部位三维重建及多期扫描技术,前列腺增生等离子电切、核磁共振检查、高压氧治疗等8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更好地满足了广大患者的医疗需求。

3)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建设投入,完善网络信息化建设,改善诊疗条件,基础设施等通过多途径、多形式争取资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以来,医院先后完成了“住院部大楼”、“康巴眼科(耳鼻喉)中心”、“门诊部综合大楼”、“职工安心工程”等建设项目,完成了医技综合楼、护士楼改造,修建了职工体育场,2013年初启动了“第二医疗区项目”建设(项目占地近30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包括精神卫生中心、包虫病治疗中心等9个项目组成,总投资近2亿元),2014年底竣工交付使用。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条件和环境,改善了职工的居住条件,稳定了职工队伍。医疗设备:2009年以来,医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购置了核磁共振(MR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压氧舱设备、等离子电切系统等医疗设备,提高了医院对疾病的诊治水平和能力,改善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诊疗条件,降低了老百姓由于转诊而带来的额外经济负担。信息化建设:2009年以来,医院先后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建立了医院HIS、LIS、PACS、EMR、病案统计管理、PASS、医院感染管理、处方点评、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OA)、院长决策管理等信息化系统,提高了医院服务能力,同时与州医保、省农合实现对接,实现了全州医保和新农合的即时结报,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

4)科研工作:医院承担的《康定及周边地区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研究》(2009年)、《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在甘孜高原地区的应用研究》(2012年)分别荣获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高新技术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临床应用研究》2013年11月通过了州科技局科技成果鉴定,《甘孜州结核病耐药状况的分析与防治技术研究》已经结题,医院配套经费到位率≥80%。眼科《白内障无障碍区》科研项目已获得省级立项。(3)全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

医院制定了《甘孜州人民医院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等,建立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引进的机制,为人才提供较好的事业平台。

1)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整体素质:

医院与华西医院、省医院、省肿瘤医院、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等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采取“派出去、请进来、自身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搞好各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训工作,每年人才培养经费不低于60万元。2011年医院荣获了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届人才创新先进单位。

2)人才引进:

近年来刚性引进研究生9名,本科毕业生90余名;医院还通过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对口支援、学术讲座、专家教学查房、技术指导等形式,拓展了人才的柔性引进。

3)加强对外合作与学术交流:

国内合作与交流:医院与华西医院建立了“华西医院区域联盟中心医院”协作关系,与省人民医院建立了集团医院关系,与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建立了包虫病防治协作关系,利用合作单位深厚医疗教学资源,持续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多途径为医务人员搭建事业发展平台。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了与国际防盲组织——美国、加拿大赛瓦基金会,印度阿拉文眼科医院的合作与交流。派遣医护人员前往印度阿拉文眼科医院学习眼科医疗护理技术和医院管理知识,邀请国际防盲组织、印度阿拉文眼科医院专家来医院进行技术和管理指导培训。承办、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医院先后承办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州级继教项目以及多项省级学术年会活动,经常邀请省内外专家来医院开展学术讲座与技术交流,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国内、省内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医院有30余人担任四川省医学会、中西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等职务。

4)创新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改革,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收入增加了工资的50%,中级职称人员收入增加了工资的30%。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在专业技术职务考核聘任中增加论文的评分权重,稿费予以全部报销;对外出进修学习和下派锻炼的专业技术人员医院按比例给予绩效工资;根据职称、职务、岗位分别按不同的级别兑现财政工资以外的职务津贴和岗位津贴,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价值和劳动成果;安排医院职工到内地学习、考察、休养;对全院40岁年龄以上人员定期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4)倾情惠民利民,勇担社会责任

1)社会公益性服务:

积极参加了“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爱眼日”、“爱心慈善”等社会公益性服务活动。开展卫生科普知识、健康教育宣传和义诊咨询。

2)政府指令性任务:

圆满完成政府指令性及各种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工作任务,包括“4·14”玉树地震、“7·2”甘孜重大交通事故、“10·8”海螺沟重大食物中毒、“12·5”道孚草原火灾、“9·7”理塘鼠疫、“4·20”芦山地震等重大灾害事件医疗救援工作。

3)深入开展“挂、帮、包”对口帮扶活动:

按照州委州府要求,先后对德格县所巴乡莫通村、岳巴乡日炯村实施了为期3年的对口帮扶活动,圆满完成了贫困户牧民定居房建设、帮扶及日常生活用品购置任务,为村民购买养老费,解决了村民饮水、照明问题,维修了道路,资助了贫困学生,捐赠了卫生院医疗设施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