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养生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6 19:45:28

点击下载

作者:周浓,杨勤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药养生学

中药养生学试读:

编写说明

中药养生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坚实基础,深入发掘、研究养生中药的精华,融会了历代养生学家、医药学家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研究理论与成果,并与相关学科融会贯通,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药养生理论体系。

养生中药一般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在养生保健、延缓衰老方面效果显著,通过配伍组合形成养生方,使食疗与食养有机结合,无病时用于养生,有病时用于治疗,病后用于康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今方兴未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具有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学界在养生中药的全方位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取得了诸多科学发现和国内外领先的学术成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民众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养生正在成为大众自觉与自发的行为。遗憾的是,至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能全面反映中药与养生研究成果的中药养生专著。在此背景下,为满足社会需求,顺应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组织了国内15所院校(所)多年从事养生中医药科研并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共20人组成编委会,历经两年半,编著了这部《中药养生学》专著。本书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以防病治病为目的,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做到了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充分体现中药养生理论与现代研究的成果。本书首次尝试将中药学与养生学,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结合起来编写,属“拓荒”之作,旨在引导和促进普通大众科学养生、科学应用中药。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十章。上篇为基础知识篇,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第一章为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重点介绍中药的命名、品种、产地、采收贮存、炮制、性能及应用。第二章为中药养生的基本知识与理论,重点介绍中药养生的源流、特点、作用、机理、配伍及用药禁忌、应用原则和研究进展。第三章为常用养生中药,重点对各味养生中药的化学及营养成分、保健作用、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下篇为综合应用篇,包括第四章到第十章,分别为常用养生茶、养生粥、养生菜、养生汤、养生酒、养生膏滋、养生药浴方。这些养生中药的应用具有简单、安全、广泛、便于制作、可以经常食用(使用)的特点,只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用,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考虑到辨病与辨证养生的特点,本书中中西医病名混合应用,突出临床的实用原则,更利于学以致用。

本书在各位编者的辛勤耕耘下编写而成,得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以及相关单位和领导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众多的中药养生书籍及文献资料,由于篇幅原因,未能一一列出,谨向原作者和出版单位致以衷心的谢意!

下篇中所收载的养生方一般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副作用较小,但运用时应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下合理使用,达到养生而不伤身的效果。无中医药基础知识的患者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本书虽进行了反复审改,由于时间仓促及编者水平有限,在材料的收集和内容的展示上,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同道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待再版时加以修改补充,不断完善提高。编 者2014年6月21日于重庆

上篇·基础知识篇

第一章 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

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主要是对中药的命名,中药的品种、产地、采收贮存与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等内容进行讨论。借鉴于中药学的理论,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合理、科学应用养生中药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 中药的命名

中药名称纷繁复杂,有的甚至佶屈聱牙,中药的命名有着独特的思维方法及规律,其中不少名称传递着古代文化信息,反映出古人的智慧。概括起来,中药的命名规律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形态命名 中药的形态各异,有些药物具有特殊形态,故以形态特征命名者颇多。如银耳,因鲜品状如耳,其色白;贝母,形似聚贝子;百合,其根以众瓣合成也。

2.以颜色命名 以药用部位的颜色命名的药材数量不少。颜色黄者冠以黄、金,如黄芪、黄芩、金樱子等;色红者多冠以红、赤、丹、朱,如红花、赤芍、丹参等。

3.以气味命名 某些中药因有特异的气味、滋味,因此以气味特征命名药物可以充分显示药物的某种特性。如鱼腥草有特殊的鱼腥气,木香有芒香气味,皆因其各具特异的气味而得名。甘草有甘味,五味子含有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以上皆以味道特殊而得名。

4.以产地命名 以产地命名者多含有“道地药材”之义。如党参以上党所产者佳而得名;枸杞子以主要产于宁夏者品质最好,故名宁夏枸杞等。有部分药物名称本身就包括产地名称,如阿胶因原产于山东东阿县而得名。

5.以生长特性命名 由于药物的生长习性不同,表现出各自的特性,因此有些药物是以其生长特性命名的。如夏枯草,于夏至后即干枯;月季花,逐月开放;冬虫夏草,是冬眠的蝙蝠蛾幼虫被寄生菌侵害后,于夏季长出寄生菌的子座。

6.以入药部位命名 以使用部分得名的药物数量最多。如以叶入药的桑叶、淡竹叶,以花入药的红花、菊花、金银花,以根入药的葛根、芦根、板蓝根。

7.以功效命名 用药材某一功效而命名者亦为常用,对于掌握药物的适应证有很大帮助。如益母草为治妇女经产佳品;肉苁蓉补益之力和缓、从容。

8.以人名或传说命名 有些中药是为了纪念创用人或习用人,或据古代传说而得名。如杜仲是因杜仲其人常服此药而得名;何首乌是相传何姓老人常采食此药,年至130岁发犹乌黑,故名之。

9.以译音或谐音命名 进口药材有的是在药名前冠以原产国之名,有的直接用译音为名,如阿片、曼陀罗、苏合香等。

10.其他命名方式 以炮制方法命名的如炙甘草、炒白术等;以贮藏时间命名的如陈皮、鲜荷叶、鲜地黄等;以珍贵难得而命名的如珍珠、马宝、狗宝等。第二节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收贮存与炮制

商品药材的质量常有很大差异。为了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的稳定、均一,必须保证所有中药的质量。中药的品种、产地、采集、炮制及贮存等各个方面,对中药材的质量均可产生重要影响,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一、中药的品种

中药材的内在质量与其品种生物学特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中,物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中药活性成分多来源于次生代谢产物,不同种类的药用植物由于遗传特性的不同,合成与积累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数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生理活性和医疗作用也不同。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中药品种的发展变异对其药性和临床疗效均会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严重影响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二、中药的产地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这些药物的生长和形成取决于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因此,中药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中药材的产量及质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并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即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如重庆的黄连、四川的川贝母、云南的三七、甘肃的当归和宁夏的枸杞等均是著名的道地药材。三、中药的采收贮存

中药的采收与贮存是否合宜,直接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而影响其临床疗效。根据不同中药的生长特性进行适时采收可提高其质量。如果贮存不当,就会产生诸如虫蛀、霉变、变色、走油、风化等各种变质现象,降低质量和疗效。一般药材应保存在清洁、干燥、通风的环境里。四、中药的炮制

中药在产地加工后往往还要经过适当炮制处理才能应用于临床或供制成各种成方制剂,炮制是我国的传统制药技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药材在炮制过程中,有可能会对化学成分的质和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中药的质量。中药炮制的目的包括增效、减毒、纠性、保质量、矫臭味等。具体方法包括净制、切制、炒、炙、制炭、煅、蒸、煮、炖、煨、发酵、发芽等。第三节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用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依据用药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几千年来临床用药经验的结晶,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的重要依据,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的理论体系。中药的性能是研究中药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一、四气

四气包括寒热温凉,又称四性。主要用以反映药物作用对人体寒热变化的影响,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温性或热性。中药的寒热温凉之性是与疾病的性质相对应的。现代研究表明,温热性药大多具有兴奋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强交感–肾上腺功能,促进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合成;促进皮质激素、甲状腺素、黄体生成素等释放,进而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强心、升高血压、改善循环等兴奋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提高物质代谢,使产热增加等方面。寒凉性药大多具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交感–肾上腺功能,抑制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合成或释放;抑制激素释放,进而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抑制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机体的基础代谢率;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等方面。二、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淡、涩七种不同味道,以及其所具相应治疗作用的习称。五味既是药物滋味的真实反映,更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如辛味能发散、行气、行血,甘味能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酸(涩)味能收敛、固涩,苦味能泄、燥湿、坚阴,咸味能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淡味能渗湿、利小便等。现代研究表明,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苷类、生物碱等,甘味药主要含糖类、蛋白质、氨基酸及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质等,苦味药主要含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等,咸味药主要含钠、钾、钙、镁、碘等无机盐类成分。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是通过药物对病证的治疗效应加以认识和概括的。向上向外的作用称为升浮,向下向内的作用称为沉降。可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纠正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调,使其恢复正常。中药的升浮与沉降性能与中药的性味、质地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而言,升浮药的药性大多温、热,药味大多辛、甘;沉降药的药性大多寒、凉,药味大多酸、苦、咸。凡质轻的植物花、叶、皮、枝类药物,大多属升浮药;质重的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药物,大多属沉降药。四、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是药物作用所及或药物效应的定向、定位,是药物功效与药理作用部位的综合。它是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病证的疗效为依据的。利用归经理论,可以增强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现代研究表明,止血药三七、白及、槐花等入肝经,泻下药大黄、芦荟等入大肠经,抗惊厥药天麻、钩藤等均入肝经,这些与中医理论相一致。五、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即现代医学所称的“不良反应”。毒性是选择养生中药原料和配伍养生方必须重视的因素。一般来说,养生方通常为膳食,应尽量避免使用毒性较强的原料,一方面避免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避免服用者的畏怯心理,增强其对养生方的良好印象,通过较长时间的服食而达到调理目的。第四节 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包括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按照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正确选用中药,才能充分发挥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一、配伍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用药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中药的配伍。药物通过配伍后,药与药之间会发生种种变化关系。前人把单味药物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药物“七情”。

1.单行 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往往选择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它符合简便验廉的原则。如独参汤,以一味人参补气救脱;单用黄芩治疗肺热咳嗽;单用马齿苋治疗痢疾等。

2.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能明显增强药物的原有疗效。如茯苓与猪苓配伍,能明显增强利水渗湿的功效;石膏与知母配伍,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相须配伍一般是同类药物合用,它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茯苓治疗脾虚水肿,黄芪为补气利水的主药,茯苓健脾利湿,可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功效;黄连配木香治疗湿热泻痢,黄连为清热燥湿,解毒止痢的主药,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清热燥湿,行气化滞的功效。

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其与相畏近似,是同一种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6.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两药是否相恶,还与所治证候有关。如脾虚食积气滞之证,用人参配莱菔子,反能相制而相成,故《本草新编》又有“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之说。因此,相恶配伍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相反属配伍禁忌,原则上不能使用。

七情配伍的意义可以概括为:相须与相使具有协同作用,能提高疗效,是临床上应充分利用的配伍方法;相畏与相杀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是应用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相恶能相互拮抗而降低或抵消原有功效,是用药时应注意避免的配伍方法;相反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二、用药禁忌

为了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必须注意用药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食忌等内容。

1.配伍禁忌 是指某些药物合用后会产生或增强剧烈的毒副作用或减低、破坏药效,应避免配合应用。目前普遍认可的配伍禁忌是“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反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京大戟、红大戟、甘遂、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南沙参、北沙参、西洋参、党参、玄参、丹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芒硝)畏三棱,官桂(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诸药,历代皆遵为配伍禁忌,但其中部分药物与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如感应丸中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中甘草与甘遂合用;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中均以甘草与海藻同用;十香返魂丹以丁香、郁金同用等。现代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二药合用,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与甘遂用量比例,甘草的用量若等于或大于甘遂,则毒性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毒性,而细辛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甚至有医药学家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倘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

现代对“十八反”“十九畏”中所涉及药物进行了药理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早期的研究结果趋向于全盘否定,近年来观察逐渐深入,“不宜轻易否定”的呼声渐高。由于实验研究尚处在初期,目前决定其取舍还为时过早,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故临床用药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一般不宜盲目配伍使用,以免发生意外。

2.妊娠用药禁忌 是指妇女在妊娠期间,除中断妊娠、引产外,治疗用药的禁忌。根据药物对胎元危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

妊娠禁用药:是指在妊娠期间禁止使用的药物,大多是毒性较强、药性猛烈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物,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

妊娠慎用药:是在妊娠期间因疾病非用药不可时,须审慎使用的药物。如通经祛瘀、行气、攻下、辛热、滑利的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冬葵子、木通、瞿麦等。

凡属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以防发生意外。慎用的药物,根据病情需要可斟酌使用,但必须辨证准确,掌握好剂量和疗程,并选择恰当的炮制和配伍,尽量减轻药物对妊娠的危害,保证用药安全。

3.服药食忌 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一般应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应根据病情的不同而禁忌。如热性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并戒烟、酒;肝阳上亢者忌摄入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者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食品。(陈强)第二章 中药养生的基本知识与理论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养生学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分支,是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促使人体阴阳气血旺盛、脏腑功能协调,以达到保健强身、抗病防衰目的的学科。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医食同源”之说,中药养生学是中医药学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保健事业与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知识、丰富多彩的方法、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常用养生中药一般可分为保健型和治疗型两大类。保健型养生中药多具有长寿、补益、病后调理等作用,治疗型养生中药则根据不同病种及病情需要而有不同的处方。第一节 中药养生的源流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不断地努力探索和追求。影响长寿的因素很多,除了锻炼身体、适当营养、适度休闲、注意起居外,适当服用一些养生保健中药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历代医药学家不仅发现了众多养生保健药物,而且也创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养生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书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经》,记载了100余种有益健康的药物,并记载服用春酒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其中载有诗句:“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枣和稻都是造酒的原料,冬天酿酒,次春才能喝,所以叫“春酒”。“介”是祈求的意思;“眉寿”则是长寿,人老眉长,所以称长寿为“眉寿”。由此可知,早在西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服用春酒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记载了当时我国的名山大川及其出产的动物、植物、矿物等,书中也收录有126种中药,例如,“穰木之实,食之使人多力;枥木之实,食之不忘”。即介绍穰木、枥木等的果实有强壮身体、增强记忆、延缓衰老等作用。

战国时期,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有《汤液醪醴论》专篇,“醪”和“醴”都是酒类。《素问·血气形态》载:“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其意即:经络运行不畅,病患大都是肌肤麻木不仁,治疗宜用按摩和药酒。由此可见,我国医学家很早就开始用药酒来治疗疾病了。

成书于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书中收录药物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物以补益强壮、抗老防衰为主,如黄芪、茯苓、人参、地黄、枸杞子等,均为强身保健之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经验的丰富,医学理论的提高,至唐代,在采用养生中药延缓衰老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新修本草》一书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颁发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全书共54卷,收载药物850种,其中明确有强身延寿作用的药物共有235种。书中记载具有健脾养胃作用的药物有109种,如白术“消食,消痰水,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有补肾作用的药物有116种。中医认为,肾气的盛与衰不但关系到人的寿命,而且与人的成长发育和衰老密切相关。如《医学正传》指出:“肾气盛则寿延,肾气衰则寿夭。”此即说明,通过补肾能够延缓衰老。古代医学的实践和经验表明,养生中药确能延缓衰老。

宋金元时期,中药养生继续发展。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16834首,收载补益方剂135首,每首方剂均详列方药、制法及适应证。其“神仙方疗”谓“复性命之根源,益精气之户牖,倘永专于服饵,可自得于神仙”。金元四大家中的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的养生思想,认为祛邪即为扶正,邪去则正气自安,反对唯人参、黄芪为补的狭隘观点,他的养生保健思想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

明代是中药养生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创新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据初步统计,我国现存有关养生学的著作共有200多种,而在宋以前只有10多种,宋元约有10种,明代达120多种,清代有60多种。并且,中药养生的具体方法更加丰富,效果更佳。李时珍勤求古训、博采诸家,著成《本草纲目》一书,书中载有“耐老”“增年”的药物共237种,“轻身”“益寿”“延年”的养生方约390多首,长寿案例数十则。如载有久服枸杞、地骨皮令人长寿案例:“昔有异人赤脚张,传此方于猗氏县一老人,服之寿百余,行走如飞,发白反黑,齿落更生,阳事强健。”说明久服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的药物可以延缓衰老。龟龄集是明代方士邵元节献给嘉靖皇帝的养生延寿方剂,后传入民间,系由鹿茸、海马、仙灵脾、当归、茯苓、菊花、生地黄等30多味中药配制而成,具有温肾助阳、补益气血、补阳固肾、运脾滋肝、添精补脑、强健筋骨之功效,适用于老年下元不足、肾阳虚衰、腰膝冷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气喘咳嗽、五更泄泻等。

清代使中药养生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药养生越来越切合实际,注重实践,普及民众。如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载921种药物,具有养生保健功效的中药有90种,其中明确记载具有“食之延年”“益寿轻身”作用的中药约40种,有些是首次记载,如具有补肾助阳功效的冬虫夏草、鹿胎等,至今在临床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历代帝王中,高寿者屈指可数,乾隆皇帝终年89岁,名列第一。究其原因,与经常服用补益增寿方药有关。乾隆皇帝常服方有龟龄集、密授固本仙方、椿龄益寿酒等。慈禧常饮夜合枝酒,也是寓疗疾与益寿于一身之补酒。身体虚弱的光绪帝也不时饮上一小杯葡萄酒以佐餐补益。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养生康复需求的增长,医学模式正由“治疗医学”向“健康医学”逐步转变,中药养生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养生学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这些给中药养生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著名中药店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等均有自制保健养生方,如首乌延寿丹、八仙长寿膏、葆春膏、长寿药酒等,供人们延缓衰老之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随着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成立、相关学术会议的召开及养生康复保健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对养生中药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大批养生古籍文献得到整理出版,现代医家的养生专著不断问世,这些为养生家、医药学家探索研究养生中药开阔了思路,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我们相信,中药养生学将为整个人类的健康长寿、医疗保健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二节 中药养生的特点

中药养生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养”“疗”“防”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历史悠久,基础深厚

在我国,中药养生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古代本草文献中,有不少是专门论述养生中药的著作,其中不少著作至今仍有实用参考价值。伴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兴盛,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养生学随着历史的发展愈加完善和系统,成为一门具有独特体系的学科。二、理论独特“养生”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英语中甚至没有一个与中国的“养生”含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药养生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并采用了中医药学的医学思想和观点,如整体观念是中药养生学的中心思想,辨证论治是中药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注重未病先防、三因制宜等,同时运用了中医药学的一些独特理论,如药性理论、配伍理论、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情志理论等,还采用了具有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治疗方法,如药浴、药酒等。中药养生学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会交流中,兼容并蓄,并按照医药学的需要加以改造利用,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特色突出的学术体系。三、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和谐,主要体现于阴阳平衡之中。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属性,而阴阳平衡又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协调阴阳使之和谐、自然,成为中药养生的宗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人的生命活动及脏腑器官等,也都有其恒定的承受能力,在此范围内为常态。因此,重适度和调节也同样为中药养生的宗旨。

所有中药养生方的实施都是以“和谐适度”为原则的,以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五脏坚固。四、防治并重,以防为主

中药养生学在理论体系上与预防医学、养生康复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养生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预防疾病。“上工治未病”,这种无病防病、有病防变的原则,始终贯穿于中药养生的整个过程之中。创造性地将预防疾病与延缓衰老二者相统一,也是中药养生学的特色之一。五、以适应性广泛为模式

养生不只是老年人的事,而是与人的一生相伴。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之年,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中药养生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生命延长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生存质量,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中药养生保健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不断提高人们的养生保健自觉性,让越来越多的人把养生保健活动看成是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节 中药养生的作用

中药养生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或食物进行合理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成一定形式的产品,从而发挥保持人体健康、调节生理功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一、强壮身体

中药养生方多具备食物的特性,可以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多种保健成分,可直接补充人体内营养物质的不足,有效地防止多种营养不良性疾病,维持身体健康。合理地运用中药养生方,可使机体营养充足,脏腑功能协调,气血运行通畅,阴阳趋于平衡,体健身壮。同时,中药养生方多具有一定的偏性,如寒热温凉、补泻等特性,可改善或纠正偏颇体质,用于不同类型体质人群的保健。例如,人参为滋补强壮药,能强体益智、明目、安精神、止惊悸,久服延年益寿,享有“百草之王”的美誉。《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指出,人参“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现代研究发现,人参含有的皂苷、氨基酸能全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等。二、调整阴阳平衡

中医学认为,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及气血津液等物质必须保持相对平衡和协调,才能维持“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因此,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平衡,是中药养生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对机体因阴阳失调所致的偏颇状态或病理现象,运用中药养生方法进行调整,使人体内的阴阳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都能达到协调平衡。三、预防疾病

养生中药除满足机体营养需要,增强人体抗病防病能力,有效地抵御外邪而使机体免于患病外,某些药物本身具有直接的预防疾病发生作用。养生中药的保健作用和对疾病的预防作用,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如制何首乌能补精血、补肝肾、乌须发,久服能够防病抗病。现代研究表明,其能够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因此,含何首乌的养生方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预防作用。四、延年益寿

古今大量文献报道表明,药物调摄是长寿之道的重要环节,药食同源中药大多具有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之功,为历代医药学家所关注与重视。如补益类养生中药山药、大枣、枸杞等,能使人“不饥”“轻身延年”“耳目聪明”,现代研究发现,这些中药能延长动物寿命。还有一种补益中药黄精,李时珍评价说:“黄精受天地之淳气,故为补黄宫之胜品。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畅,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其力倍增,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精能明显降低心脂褐素的含量和提高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抗自由基损害,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延缓衰老。第四节 中药养生的机理

中药养生具有能改善机体的核酸代谢、调节DNA的合成、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环节、多层次综合发挥作用,为几千年来使用养生中药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中药养生学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核心,其目的是保持健康、延年益寿。一、培补先天、后天

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元阴元阳之所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都靠脾胃供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借以保持人体之精气充盛。精气充盛,则机体新陈代谢能力强,衰老的速度也缓慢。可见,人体能健康长寿很重要的条件是先天禀赋强盛,后天营养充足。因此,中药养生方药以培护补养脾、肾为重点,并辅以其他方法,如活血、行气、清热等,以达到强身、保健、延寿的目的。二、着眼补虚、泻实

邪气盛则实,正气不足则虚。机体的偏颇,不外虚实两大类,应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对机体进行调节。中药养生通过运用延年益寿药物补偏救弊,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出现的偏差,协调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血脉,辨证虚实施药。虚者,多以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表现;实者,多以气血痰食的郁结、壅滞为主要表现。在中药养生中,虚者以药物进补予以调理,辨证为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阴虚者滋阴,阳虚者补阳,补其不足而使其充盛,则虚者不虚,身体可强健而不衰。实者以药物宣通予以调理,气郁者理气,血瘀者活血化瘀,痰湿者化湿,热盛者清热,寒盛者驱寒,此为泻实之法,以宣畅气血、疏通经络、化湿导滞、清热、驱寒的手段,达到行气活血、通经络、协调脏腑的目的,从而使人体健康长寿。生活中纯虚者较为少见,更多见的是虚实夹杂,用药自当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总之,无论补虚、泻实,都是通过补偏救弊来调整机体的平衡,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三、意在燮理阴阳

机体各种组织结构之间、各种功能活动之间、组织结构和功能活动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即是阴阳之间“阴平阳秘”的平衡协调状态。人之所以长寿,全赖气血阴阳平衡,这也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运用方药养生以求益寿延年,其基本点即在于燮理阴阳,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复归于“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素问·骨空论》曰:“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补即为补虚,具体包括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等方法;泻即为泻实,具体包括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燥湿等手段。无论是补益还是泻实,目的皆一,即调整机体内的阴阳平衡,以维持或达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保持身体健康。第五节 中药养生的配伍及用药禁忌

养生中药的配伍,是指运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养生学理论,在清楚认识机体状态的前提下,将两种以上的养生中药按一定原则配合应用,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形成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养生方,发挥保持人体健康、调理生理功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以达到增强效能的目的。养生中药的配伍是辨证施方的最终表现,其效能如何可体现出养生辨证的正确与否。一、养生方的配伍原则

在辨证的前提下,各种养生中药经恰当的配伍组合,能够起到相互协同、增强疗效、限制偏性等作用,使养生方更好地发挥功效。养生方的配伍原则同样遵循“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主要原料:指养生方中必须有发挥主要作用的原料,针对患者身体情况的主要状态而设,即方中“君”药。如八珍益母膏中的益母草、人参与熟地黄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

辅助原料:指辅助主料发挥作用的原料,针对与主要状态相关的表现而设,称“臣”药。如八珍益母膏中的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协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黄补益阴血,助益母草活血调经,共为“臣”药。

佐使原料:指用于针对次要状态或引经的药物,以及养生方中的调料品,称“佐”“使”药。如八珍益母膏中的川芎活血行气,使之补而不滞,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二、养生中药的配伍方法

除药浴方外,大部分养生方往往是特殊的“药食”。不同的食物和药物均有各自的性味和功效,若用相宜的药食配伍,可增强养生疗效,而不相宜的药食配伍,则会降低原有的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其配伍具体方法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食物的选用,二是药物的选用。

传统食物的选用主要考虑机体状态和食物与药物的性味差别。大米、小麦类是膳食均适用的食物,常作为主食、点心的选料,具有健脾和胃的基本功能。菜肴中的肉、禽、蛋等原料,在中医学中被作为“血肉有情之品”而用于调补方中。这些食物性味功能各异,要根据养生者的体质和状态加以选用,如偏阳虚者多用羊肉等,偏阴虚者多用甲鱼、海产品等。

药物原料的选用,必须遵循方剂的组成变化规律。选用原则主要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如二子茶中枸杞子与女贞子相须为用;参芪鸡中党参提高黄芪的补中益气作用,相使为用;螃蟹大寒,食后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生姜能减轻这些反应;萝卜能减低山药、大枣的补气功效;柿子忌茶,葱忌蜂蜜等。相须、相使可以提高养生疗效,相畏、相杀可使毒副作用降低或消除,使用药更安全有效,是养生方值得充分利用的配伍关系,相恶会使养生疗效减弱或消除,相反会使毒副作用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作用,影响养生方用药的安全性,故相恶与相反原则上均是养生用药应当避免或禁忌的配伍关系。三、养生中药的配伍禁忌

由于养生方多是具有治疗效果的“药食”,一种养生方一般只能适应与辨证相应的机体状态,因此,配伍就必须注意禁忌,不可混同寻常餐食随意长期进食。

一般用发汗中药应禁生冷,调理脾胃中药应禁油腻,理气中药禁豆类,止咳平喘中药禁鱼腥,止泻药禁瓜果。这些禁忌主要包括:鲫鱼反厚朴,忌麦冬;猪心忌吴茱萸;鲤鱼忌朱砂;狗肉反商陆,忌杏仁;猪血忌地黄、何首乌;雀肉忌白术、李子;蒜忌地黄、何首乌;醋忌茯苓、丹参;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百合、苍术等。食物与食物的配伍也有一些禁忌,其原理虽未经证实,但在养生方应用中仍要以安全为第一要义。这些禁忌是:狗肉忌蒜;猪肉忌荞麦、鸽肉、鲫鱼、黄豆;羊肉忌醋;鸭蛋忌桑椹子、李子;猪血忌黄豆;猪肝忌荞麦、豆酱、鲤鱼;鲤鱼忌狗肉;龟肉忌苋菜、酒等。如不注意这些禁忌可能使人气滞、生风、生疮、旧病复发等。

相恶相反配伍应尽量避免。相恶、相反是药物配伍中的“七情”内容。由于养生方所用药物本就不多,一般为2 ~ 3味,必须十分强调药物所承担的主要作用,不能允许相恶、相反的原料配伍使养生方功能丧失。如含人参的养生方,应忌萝卜、茶叶。

某些特殊的身体状态,如女性的经期、产期、孕期等,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但又与平常的体质状态不同,故要注意药食宜忌。例如,人参、黄芪、桂圆肉等甘温之品,阴虚火旺的孕妇不宜食用,以免甘温助火,动胎动血。

病中禁忌指患有某种疾病,某些食物(药物)不宜食用。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及温热性药物。

时令禁忌指四季气候交替,人类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可悖。春夏阳气旺盛,万物生机盎然,应尽量少食温燥发物;秋季气候干燥,万物肃杀,应尽量少食辛热食物;冬季严寒应少食甘寒伤胃的食物,宜进食温热性食物。第六节 中药养生的应用原则

中药养生应遵循一定的规则,运用恰当,可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但养生之道又不能完全依赖药物,而忽视日常起居调摄的方方面面。因此,中药养生仅仅是养生的一个方面,是一种辅助的措施,不可滥用而适得其反,应注意以下基本原则。一、预防为先治未病

善于养生者,在未发病之前必须先清除发病的隐患,才能确保健康。古代医家提倡“治未病”,“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致病因素,做好预防工作。已病防变,就是一旦发病,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疾病加重与恶化,促使其好转,养生的目的也在于此。二、顾护脾肾

健康长寿的基本条件,在于先天禀赋强盛,后天营养充足。肾为人体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人的生殖能力和生长发育过程,主要是由肾的精气所决定的。肾气充盛,机体代谢能力强,则衰老的速度也相应缓慢。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都需要脾胃供给,进而滋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皮肤毛发。同时,虚则补之,任何补益药都必须由脾胃吸收利用。所以,人体功能盛衰总与脾胃相关,中药养生最重脾胃功能。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肾是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脾健肾壮,气血才能泉源不竭,五脏得其充养,神气乃生,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鹤发童颜。因此,采用养生中药进行养生保健,必须以脾肾调养为重点。三、补虚泻实重扶正

人体的生理状态不外虚实两大类,应以“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予以辨证施治。养生保健并非一味滋补,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体质虚弱者可适当予以补法,体壮有邪者则适当泻实。生活中所见纯虚无实者少,更多见的是虚实夹杂,应补泻兼施。如心气虚者多兼血瘀,故在补虚的同时要兼以活血。

中药养生,应特别重视中药对人体正气的扶助作用。由于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的虚弱,所以运用中药扶助正气,可调动机体的一切积极因素,增强抗病能力,以防止病邪的侵袭或及早驱邪外出。因此,扶助正气,是中药养生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无论是扶正补虚还是祛邪泻实,皆是运用中药补偏救弊的功效来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同时,中药养生注意补勿过偏,补勿过滥,泻不伤正。四、用药宜缓

养生是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即能见效,中药养生也不例外。养生方药对延缓衰老确有一定疗效,但不可能指望在短时期内依靠药物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用药宜缓图其功,不宜急于求成。若不明此理,则欲速不达,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在运用养生方药时应注意:第一,剂量宜小。用于养生的药物与用于治疗的药物不同,剂量宜小,一般是成人常用量的1/3或1/2,长期渐进,持之以恒,假以时日,使药力逐渐发挥效用。80岁以上的老人,所用剂量为成年人的1/5。第二,剂型适宜。常用养生方药的剂型有药茶、药膳、药浴方等。老年人慢性病较多,病情复杂,康复须假以时日。因服药时间较长,服用汤剂费时费力,选用丸散比较适宜,而且丸散药轻力缓,不易产生毒副作用。五、辨证进补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中药养生疗法的基本原则。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病因、气候、地域、年龄、体质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表现为不同的证。所谓辨证调养,是指运用中药养生保健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辨别出人的体质情况和疾病证候,然后再依据其证候来进行调养。辨证调养是中药养生的基本原则和特点。运用养生中药时,应根据人体不同体质,予以适当的养生方。如阳虚体质者应用性味甘温的温补之品以补阳,如采用虫草羊肉治疗肝肾阳虚型遗精、阳痿、尿频、不孕症等;气虚体质者应以补其脏虚为原则,如采用红景天乌鸡汤治疗气阴两虚型支气管炎、神经衰弱、高原病等。六、三因制宜,以人为本

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医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三因制宜,既是临床治疗用药的原则,也是养生康复用药的原则。中药养生必须注意四时寒温,季节气候的特点,合理选择四时适用药物。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人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也有较大差异,中药养生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因地制宜。如南方沿海地区炎热且潮湿,常以健脾祛湿、清热生津为主,可选用莲子粥、薏苡仁粥、山药粥、苦瓜黄豆汤,以清热生津、解暑。北方气温较低,人体阳气不足,宜用温热性补阳膳食,可选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助阳御寒。同时,应根据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养生方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对同一病证的养生方就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根据人体不同生理状态,采取适宜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调养效果。

总之,中药养生宜谨慎。注重脾胃、药宜平和、补泻兼施、用药缓图、辨证调养,兼顾三因制宜、因势利导,如此才能收到补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第七节 中药养生的研究进展一、中药养生的文献研究

中药养生学的精华蕴藏在古代文献中。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中医药文献中,记载着大量的养生中药和养生方,这些仍然是我们今天研究养生中药的重要资料。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古籍面临着损坏、散失的危险,还有大量的古代文献没有整理发掘,要进一步加强文献研究,以便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如琼玉膏、午时茶等经典养生方就是从古籍文献中发掘出来的。二、单味养生中药的研究

具有强壮体质、延年益寿等养生功效的中药很多,历代诸家本草及医家著述均有记载,本类药物均有补益作用,同时又可疗疾。即有病去病,无病强身延年。

1.养生中药保健成分的研究 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一般认为养生方含有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和营养成分是中药养生保健的物质基础,前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如大枣、枸杞子、茯苓、黄芪、香菇等含有多糖类物质,三七、人参等含有皂苷类物质,银杏叶、山楂等含有黄酮类物质,厚朴、胡椒、川芎等含有生物碱类物质,人参、鹿茸、地黄等含有丰富的铁等。

2.养生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养生保健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日益被重视,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养生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改善物质代谢:如黄芪能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趋势;黄精多糖能显著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并能明显升高实验动物血浆胰岛素及C肽水平;小鼠服用牛膝后能显著增加肝脏中氨基酸合成白蛋白的量。(2)改善免疫功能(免疫促进、免疫抑制、免疫调节):如黄精、枸杞子、百合等可提高外周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灵芝、茯苓等可提高巨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能力;川芎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DNA合成有显著抑制作用;大枣不仅抑制抗体产生还能对抗变态反应;当归多糖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对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3)调节神经系统:如人参、西洋参、刺五加等可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抑制过程,灵芝、冬虫夏草、茯苓具有镇静作用等,它们有益于消除神经系统的失衡状态。(4)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如人参能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阻力下降,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不全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5)调节呼吸系统:如补骨脂、冬虫夏草、蜂蜜等具有调节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对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疾病有显著疗效。(6)调节消化系统:如白术、山楂、五味子等具有助消化、调节胃肠运动作用,有助于老人消化道和消化腺疾病的缓解和功能的康复。(7)调节内分泌系统:如人参、杜仲、生地黄、刺五加等可改善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覆盆子、百合、大黄等具有雌性激素样作用。(8)改善泌尿系统功能:如人参能增加肾血管阻力;杜仲、猪苓、人参等可以改善和调节肾脏功能。(9)促进造血功能:如阿胶、当归、熟地黄、桂圆肉、鹿茸等有促进骨髓代谢、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生的作用。(10)延缓衰老:如党参、黄芪、灵芝、黄精等药物均对实验动物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有延长的效果;黄芪、何首乌、人参等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细胞传代能力的作用;当归、黄精、玉竹等有降低过氧化脂质的效能。(11)抗感染:如金银花、板蓝根、丹参等具有显著的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等作用。(12)抗疲劳:如白术、黄芪、当归、鹿茸等具有改善因组织缺氧与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疲劳的效能。(13)耐缺氧:如天麻、灵芝、冬虫夏草等具有提高耐缺氧能力的功能。(14)抗辐射:如生地黄、冬虫夏草等具有抗辐射的效能。

一般养生中药通过多途径、多系统、多环节发挥促进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延缓衰老的作用。如人参通过增强免疫功能、益智、增强造血功能、增强内分泌功能、改善物质代谢、抗应激、延缓衰老、抗肿瘤等多方面的作用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周浓)第三章 常用养生中药

中药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几千年来,人们把中药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正确的方法对人的身体和生命进行有效养护,以达到养生益寿、健康延年的目的。养生中药是指具有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功效的中药。本章主要对常用养生中药的化学及营养成分、保健作用、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讨论。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能够有针对性地正确使用这些药物,无论是强健身体,还是防治疾病,对于人体都是大有裨益的。第一节 解表药

解表药是以祛风解表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的药物。性温或凉,味多辛,主归肺、膀胱经,具有升浮作用趋向。根据其药性和功效的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现代研究表明,解表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镇静、降血糖、利尿、强心、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应用本类药物应注意:不宜发汗太过,不宜久煎,因证选药,忌食生冷、油腻之品,因时因地制宜等。

白芷【化学及营养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呋喃香豆素、微量元素、淀粉、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胡萝卜苷及白芷毒素等。【保健作用】 具有解热、抗炎、抗菌、镇痛、抗肿瘤、抗辐射、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脂肪合成、美容、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等作用。【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胃、大肠、肺经。【功能与主治】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牙痛,带下,疮疡肿痛。【不良反应】

①长期使用能使正常皮肤出现色素沉着,颜色变深,但停药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退。

②具有雌性激素作用,易引起性早熟。【注意事项】

①阴虚血热者忌用。

②因含光敏活性物质,有光敏性皮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等疾病者慎用。

生姜【化学及营养成分】 主要含姜精油、姜辣素、油树脂、生姜蛋白酶、蛋白质、脂肪、糖类、膳食纤维、维生素、淀粉及矿物元素等。【保健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止吐、减肥、保肝、促消化液分泌、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肿瘤、抗过敏、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性味与归经】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功能与主治】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注意事项】 热盛、表虚自汗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香薷【化学及营养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黄酮、香豆素、木脂素、萜类及脂肪酸等。【保健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抗菌、抗病毒、解痉、利尿、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性味与归经】 辛,微温。归肺、胃经。【功能与主治】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水肿,小便不利。【注意事项】 体虚多汗、暑热证者忌用。

桑叶【化学及营养成分】 主要含多糖、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黄酮、生物碱、膳食纤维、粗脂肪及微量元素等。【保健作用】 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镇痛、祛痰、镇咳、增强免疫功能、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延缓衰老、抗肿瘤、美白等作用。【性味与归经】 甘、苦,寒。归肺、肝经。【功能与主治】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不良反应】 大剂量使用会导致肝、肾、肺发生变性、出血。【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用。

淡豆豉【化学及营养成分】 主要含异黄酮、糖类、蛋白质、脂肪酸、大豆卵磷脂、大豆多肽、维生素及酶类等。【保健作用】 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骨质疏松、抗肿瘤、抗氧化、促进记忆、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溶栓等作用。【性味与归经】 苦、辛,凉。归肺、胃经。【功能与主治】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注意事项】

①本品由于加工所用辅料不同而性质各异,应辨证选用。

②表虚多汗者慎用。

菊花【化学及营养成分】 主要含黄酮、挥发油、绿原酸、萜类、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膳食纤维、有机酸及微量元素等。【保健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菌、降血压、扩张冠状动脉、降血脂、延缓衰老、抗肿瘤、排铅、抗辐射、抗疲劳等作用。【性味与归经】 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功能与主治】 疏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痛。【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泄泻者慎用。

葛根【化学及营养成分】 主要含优质淀粉、人体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异黄酮、三萜、皂苷、粗蛋白、膳食纤维及粗脂肪等。【保健作用】 具有解热、止泻、解酒、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抗肿瘤、抗氧化、促进记忆、增强免疫功能、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性味与归经】 甘、辛,凉。归脾、胃、肺经。【功能与主治】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不良反应】 含有雌激素成分,或具有促进雌激素分泌的作用,易引起性早熟。【注意事项】 表虚多汗者忌服。

紫苏叶【化学及营养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黄酮、酚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保健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止咳、抗炎、抗菌、抗病毒、祛痰、平喘、止血、降血脂、抗过敏、抗氧化、抗肿瘤、抗抑郁、促进记忆、免疫调节、抗辐射、美白、保肝等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