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2 09:27:45

点击下载

作者:宛华(主编).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通史

世界通史试读:

前言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说:“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而读史可以使人打开通往诸多学科的门径,它不但是过往的印记,更是当代的借鉴、后世的教训。

古人记述历史的范围受限于他们当时所能认识的世界,这可以说明为什么具有悠久历史的美洲直到15世纪末被欧洲人“发现”时,被称为“新大陆”。然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大村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每一个读者来说,只有了解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掌握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各个阶段,树立全球史观,才能正确看待现代人类面临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然而世界历史漫长悠远,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要从总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类从来都是分为不同的群体,在漫长的过去,他们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创造了有各自特色的文明,这就是人类历史多样化的特点。相应地,对于世界历史,研究者出版了各种典籍,有的写专门化、不同主题的历史,有的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出现了当代历史研究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使得普通读者很难找到入门之捷径。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体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精练的文字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涉及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和多领域的文化等,内容广泛,对世界历史进行现代诠释,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世界历史进程,丰富知识储备,我们精心编撰了这部《世界通史》,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版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世界历史。全书分为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四大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世界各大文明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进而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时,书中还设置了世界大事记、中国大事记、相关链接等多个知识板块。其中,“世界大事记”以编年形式介绍世界历史大事,便于读者系统掌握分散的历史信息;作为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事记”与“世界大事记”相呼应,系统介绍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历史大事;“相关链接”简要介绍了与文章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反映出社会发展历程。所有这些内容,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展,都以方便读者理解世界历史为出发点。

本书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历史。简洁精要的文字,配以多元化的图像,打造出一个立体直观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在这里,我们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来解读重大的历史事件、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的多元文化,把厚重的史实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增长知识和胆略,提高历史修养,进而用世界胸怀和历史眼光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从人类社会的形成开始,一直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叙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三个阶段,即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奴隶与奴隶主两个阶级对立斗争的奴隶社会及以农奴或农民阶级为主的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不断斗争的封建社会。约170万年前

中国大事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元谋人生活在今中国元谋一带,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已会用火。

人类的起源

1876年,恩格斯完成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是由类人猿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中的人3个阶段。

人类学家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是原上猿,其生存年代为距今3500万~3000万年前,其次是埃及猿,生存年代为2800万年前,再稍后为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古猿。人类学家在欧、亚、非三洲许多地方发现了它们的化石,其生存年代大约为2300万~1000万年前。

腊玛古猿是最早的正在形成中的人,其生存年代大约为距今1400万~800万年前,已最先具备了说话的能力,首先发现于巴基斯坦北部与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区,后来在肯尼亚、希腊、中国等地均有发现,主要是下颌骨和牙齿化石。其后正在形成中的人是南方古猿,生存年代为距今550万~100万年前,化石在南非和东非发现,脑容量在450毫升以上。·陕西蓝田人·

1963年7月和1964年5月、10月,考古学家在陕西蓝田出土了中国旧石器时期早期人类化石,简称蓝田人。陕西蓝田猿人大约生活在距今100万至60万年前,化石出土地点有两处,均位于蓝田县境内。陈家窝蓝田猿人生活年代距今约65万至53万年间。公王岭蓝田猿人生活年代距今约98万至67万年间。当时蓝田人的生活地区草木茂盛,有很多种远古动物栖息,其中包括大熊猫、剑齿象、毛冠鹿、斑鹿等。蓝田猿人头骨有鲜明的原始性质:头盖骨极为低平,额骨倾斜明显而尚无额窦。眉骨十分粗壮,于眼眶上方形成一条横嵴。头骨骨壁极厚,脑容量约为780毫升。出土的石制品证明蓝田人已经能够使用多种石质打制工具。蓝田猿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是秦岭北坡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地区,从事采集和狩猎劳动。在公王岭出土的猿人化石层中,还发现三四处灰烬和灰屑,可能是蓝田猿人用火的遗迹。

人与猿的区别在于能否制造工具,而此时正在形成中的人只能利用天然工具,如石块、木棒等,所以说他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劳动使猿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完全形成的人。从完全形成的人发展到现代人经历了四个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南猿能人直立人“1470号”人是目前公认的早期猿人的典型代表,其生存年代为距今380万~180万年前,是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晚期猿人又叫“直立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德国的海德堡猿人、中国的蓝田猿人、北京猿人都是古人类进化过程中比较典型的晚期猿人。尤其是北京猿人的发现,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从猿到现代人的中间状态。北京猿人发现于1929年,其发现地为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现已获得40多个不同年龄的男女个体,以及无数的石器、骨器和用火遗迹。北京猿人的身躯比现代人稍矮,男高约1.62米,女高约1.52米,四肢已具备现代人形,脑容量为1075毫升。这一切证明北京猿人已远离猿类而更接近现代人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语言。约700万年前

世界大事记:

腊玛古猿生活在今肯尼亚、中国以及土耳其、匈牙利等地,为迄今所知最早的正在形成中的人。◎人类进化模拟图

尼安德特人是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简称“尼人”。早期智人的生存年代为距今30万年到20万年前到距今5万年到4万年前。中国的马坎人、长阳人和丁村人均属于尼人。尼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350毫升,体质和智慧比前人皆有很大的发展。晚期智人也称“新人”,其生存年代为距今5万~1万年前。因新人最早的化石是在法国的克罗马农洞窟里发现的,故又名“克罗马农人”。克罗马农人不论在形体、高度,还是在脑壳比例上都有所变化,与现代人基本相同,脑容量平均在1400毫升以上。新人的分布较广,不仅在亚、非、欧三洲发现其化石,而且还分布在大洋洲和美洲。据人类学家研究证明,在5万年前已有人类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在4万年前,亚洲人从东南亚到达大洋洲。

现代人种是和晚期智人同时出现的,人类学家按照人类的外貌特征,把世界上的人分为3个人种:即黄种(或蒙古利亚人种)、白种(或欧罗巴人种)、黑种(或尼格罗人种)。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智人现代人约18万年前

中国大事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生活在中国华北地区。

早期人类文明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3个时代。早期人类使用加工粗糙、形状简陋的石器,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时间约为距今1.5万~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打制精细的石器,并发明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旧石器时代又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早期约在距今300万~20万年前,使用的石器由砾石打制而成,十分简陋、粗糙,与天然碎裂的石头相差无几。中期约为距今20万~5万年前,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晚期的石器很是美观、适用,同时骨器与角器亦已出现,时间约在距今5万~1.5万年前。晚期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使用火,从使用天然火发展到人工取火。人类在实践中对火的发现与使用,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中石器时代的时间为距今1.5万~1万年前。其中,弓箭的发明是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弓箭的发明,促进了狩猎的发展,使狩猎成为普通的生产形式之一,也使人类可以经常获得肉类食物、皮毛、骨器等生活和生产资料。

新石器时代已经学会在砺石上加砂蘸水磨光,然后再在磨光的石器上钻孔。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类型非常丰富,有生产用的石斧、石锄;有狩猎用的石球、石箭头;有生活用的石臼、石杵等。骨器种类则有骨针、骨锥、骨匕首等。

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而使人类对自然界有了新的认识,人类便从狩猎经济中发明了原始畜牧业,从采集经济中发明了原始农业。

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是血缘家族。在血缘家族的内部,已排除了先前的杂乱的婚姻关系,开始实行按照辈分来划分的群内婚。不过,人们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认清血缘关系,还不能认识到兄妹之间的婚配亦对人的体质有所破坏,直至氏族出现,人类才禁止了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由此产生了“普那路亚家庭”。“普那路亚”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同伴,是同妻子的丈夫们之间的相互称谓,也是同丈夫的妻子们之间的相互称谓。

氏族制度便是从“普那路亚”家庭中直接产生的,因为在群婚制下,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故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此时,最初的母系氏族便产生了。母系氏族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一个氏族的所有成员皆来自一位女祖先。◎氏族公社时期的床铺

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使氏族组织亦不断增加,这时候两个氏族之间的群婚难以继续维持,对偶婚便应运而生。在对偶婚的形式下,成年男女在通婚的外氏族中,各自寻找一个配偶,作为自己与其经常发生婚配关系的主要对象,同时也不排除与其他异性发生偶尔的婚配关系。对偶婚实际上是现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的最初萌芽。约公元前1.2万~前4000年

世界大事记:人类中石器时代。发明并使用弓箭,细石器广泛应用,狩猎技术发展。·母系社会·

母系社会是原始社会人类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它存在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之间。母系社会实行族外群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家族世系也以母系计。这一情况也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当时,妇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妇女一般从事食物采集和照管家务,并且还负有养育子女的重担。而男子的主要经济活动是打猎,由于工具的落后,打猎常常得不到保障,相反,妇女的采集却能较为稳定地保障食物来源。种种因素促成妇女在当时的氏族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出现了母系社会,也出现了普遍的女性崇拜。这种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基础上的,一旦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这种社会就难以维持下去了,低水平的公有制便为私有制所替代,母系社会也就宣告结束。

氏族制度在全盛时期有氏族、胞族、部落等多种组织,它是原始公社发展的顶峰。当生产力已到一定程度时,人类出现了3次社会大分工,同时,一场父权制度取代母权制度的革命出现了,即父系氏族公社得到了确立。

父系氏族体现了以男子为中心的权力主义,于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取代了对偶家庭。个体家庭的出现削弱了氏族血缘关系,加快了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人员流动,出现了为了共同经济利益结成的农业公社。

私有财富的出现导致了人类愈演愈烈的财富角逐,这时候,军事民主制便出现了,同时军事民主制也是由氏族制度向阶级社会和国家过渡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撒哈拉沙漠的岩石水彩画岩画表现的是正在放牛的早期牧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从狩猎经济中产生了原始畜牧业。约公元前7000~前3000年

中国大事记:裴李岗文化时期。以河南新郑裴李岗为代表,是目前已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国家的产生

人类集体劳动的结果使人类产生了语言。为了帮助记忆、传递信息和进一步表达思想,文字便逐渐产生了。文字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便发明了图画文字,用以表达思想、记载事件。同时,原始人还根据自然界的征兆,对天气的变化进行预测,还制定出太阴历,做了季节的划分。◎这尊匈牙利的陶像,塑造的是一个拥有权力的重要人物。由于当时农业的发展,他被塑成一个肩搭镰刀的农夫形象。

医药知识、绘画、雕刻、音乐、舞蹈亦在原始人中间出现。克罗马农人可以用燧石做工具进行外科手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绘画和雕刻作品,证明了当时人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带孔的小骨管,原始人已经能够用简单的歌曲来表达自己劳动的欢乐、丰收的喜悦了。同时,原始人为了延续这种热情和欢乐,开始表演狩猎、种植或其他各种动作,舞蹈也随之产生了。约公元前8000~前2000年

世界大事记:人类在世界各地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光加工的石器流行,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父系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社会生产的专业化,使母系社会迅速为父系社会所取代。男子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急剧上升,而妇女的劳动则渐渐仅限于附属性的家务劳动了。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成为谋取生活资料的主力军。相伴而生的是婚姻制度逐渐成为一夫一妻的婚姻形态。子女的出身与世系开始按照男子的系统来计算,其财产继承也按照父系家族划分。男子取代了女子而成了家族的核心。

在父系社会里,父系氏族由若干家长制大家族构成。家长制大家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社会经济细胞,一个家长制大家族常包括好几代男系亲属。氏族公社内部还保留着民主选举的传统。氏族大会由全体成年男子组成,它拥有最高的权力。氏族议事会由各个大家族的族长组成,而族长则经民主选举,由深孚众望的男子担任。尽管如此,在父系社会里,已经出现了某些社会的不平等,如妇女丧失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各大家族间也出现了贫富的差距。父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一切共有的原始社会随之解体。◎早期的定居社会分布示意图这些社会形成于公元前10000~前2500年间,集中于两河流域、尼罗河谷、印度河谷、中国北部平原四个地区,由此形成了“四大文明古国”。

原始宗教产生于旧石器时期,在氏族公社时开始繁荣。原始人认为祖先是他们的保护者,因而加以崇拜,在母系氏族公社时女性祖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后来因追根溯源,又产生了图腾崇拜,其特点是将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一动物当成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加以崇拜。

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产生一样,都是人类文明开始的重要标志。国家的产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在人类追逐财富的战争中,以军事首长为首的氏族贵族集团的权力和财富日益增长,原本为选举而产生的军事首长变为世袭,人民大会也就没有任何作用了。军事首长的职位一般既非终身也不世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也愈来愈明显。当军事首长的权力范围扩大到部落联盟,甚至对人民大会的决议不加理睬独断专行时,选举制也就变成世袭制。为了保护贵族地位,也为了争夺更多的财富,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就产生了,这就是包括负责政治的官员、负责武事的军队,以及负责刑事的监狱等一整套统治机构的国家。

国家与氏族最根本的区别是:国家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氏族却是以血缘关系来维系它的成员。

国家的产生致使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大约从公元前3000多年开始,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以及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亚洲南部的印度河流域、亚洲东部的黄河流域逐渐出现了早期的文明古国,人们将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在黄河流域的夏商文明出现的同时,以希腊为中心的爱琴海地区也跨入了早期文明国家的行列。约公元前7000~前3000年

中国大事记:磁山文化时期。以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为代表,分布于冀南、豫北等地,是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

尼罗河文明

非洲北部很早便有居民居住。当时,北非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足,渔猎和采集成为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大约在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过去,北非逐渐变为干旱地区,随着环境、气候的变迁,居民陆续迁移到尼罗河两岸。后来他们在这里创造了铜石并用文化,尼罗河文明由此发端。

埃及的铜石并用文化时代,可分为3个阶段:巴达里文化、涅伽达文化一期和涅伽达文化二期。这三种前后承接的文化,一般被称为“前王朝文明”。“前王朝文明”表明了埃及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情况。

巴达里文化约从公元前4500年开始。当时的居民已有固定的居所,从事农业耕种,兼营畜牧和渔猎。他们种植小麦、大麦、亚麻等农作物,驯养绵羊等家畜,除使用石锄、石刀、石铲外,在这一文化晚期还使用少量的铜制工具,这表明埃及已开始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在手工业方面,埃及居民已经能够烧制出一种质地良好的薄壁陶以及独具特色的黑顶陶,同时,织布、缝衣、编篮等也达到相当水平。这一时期的居民在埋葬尸体时,开始供奉食品和用具以供死者之用,可见他们已有了灵魂的观念。但墓葬的规模和殉葬物品的差别不太明显,表明当时人们过着原始公社制的生活。从遗址中发现的女性小雕像来推断,这时妇女在氏族中仍居于重要地位。◎公元前3500年的彩纹土器◎尼罗河流域示意图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尼罗河畔的肥沃土地孕育了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5000年

世界大事记:亚洲西南部和中亚地区开始用冷锻法加工天然铜。古代埃及已使用等臂天平秤,为已知最早的衡器。

约公元前3600~前3500年,是涅伽达文化一期(也称为阿姆拉文化)。这一时期除在生产技术上较巴达里文化有新的发展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就,即出现了城市,居住地已有城堡建筑。涅伽达附近的南城就是一个重要的遗址。这一时期的墓地,在规模上有了区别,反映出贫富的分化和社会地位的高低。随着商业的发展,私有制出现了,原始公社制处于瓦解阶段,结合城堡建筑较具规模并有雉堞墙等情况来看,此时已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文明已经萌芽了。

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为涅伽达文化二期(也称为格尔赛文化),埃及进入阶级社会。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进步明显,在生产技术上发明了冶金术,出现了刀、匕首、斧等冶炼铸造的铜器工具和武器。居民在尼罗河谷地挖渠筑坝,改进耕作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在此时的陶器上经常可看到河上通行舟楫和水渠纵横、阡陌连绵的图画,说明当时人们已很重视水上交通和农业生产。此时,贸易不仅在国内进行,而且与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区也有商业往来。墓葬的规模和殉葬物品与前期有了明显的差别,有些物品还标有私人印记。在希拉康玻里发现“蝎王权标头”图刻,刻有头戴象征王权的白冠的蝎王,其身后有执扇的侍者,还刻有从事劳动的奴隶和以田凫为代表的平民。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埃及的阶级关系:已有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阶级差别。同时,文明的显著标志——文字,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一切都说明氏族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国家已经发展起来了。◎公元前4000年的象牙女性立像·古埃及名城·

孟斐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之西南岸,开罗南25千米。公元前2925年兴建,是埃及古王国时代首都。现仅有拉美西斯三世巨石像、阿庇斯圣牛庙和卜塔神庙废墟。

底比斯:位于尼罗河两岸(东岸为主)。约建于公元前2134年左右(古王国末期),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时代的首都,有“百门之都”之称。卡纳克神庙遗址和图坦哈蒙法老墓所在地。

开罗: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入口处。公元前643年建立,埃及第一大城兼首都。吉萨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所在地。

亚历山大: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北边缘,地中海沿岸。公元前332年建立,埃及第二大城市,托勒密王朝时期首都。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斯灯塔所在地。

古埃及文字和文学

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中国大事记:仰韶文化繁荣。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因而得名,分布广泛、延绵时间很长。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发明了文字,称为“象形文字”,意为“神圣的雕刻”。后来,在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里,希腊人、罗马人相继统治埃及,希腊语逐渐取代古埃及语。这样,在整个中世纪和近代,象形文字成了一种不再被人们应用的文字。直到公元1799年,法国的拿破仑率军侵略埃及,他的士兵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上看到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是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及其草书体、希腊文3种文字对照写成的,文中歌颂了国王托勒密五世的功绩。

古埃及象形文字约有700个。一个词要用音符、意符和部首3种字符组成。古埃及语中表音符有24个,实际上是24个辅音字母。这套音符后来传入腓尼基,成为腓尼基字母的一个重要来源。

随着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古埃及人又用植物的浆液制成墨水,用削尖了的芦苇管做笔,用尼罗河口三角洲一带生产的芦草制成纸。中王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这种纸作为书写材料。

古代埃及的文学作品大多使用这种纸草文卷。从保存下来的文卷中可以看到,古代埃及文学作品的内容十分丰富。作为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的神话,由于受埃及人思想观念变化的影响,埃及神话呈现出变异的趋势,其故事情节经常发生变化。

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是埃及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以教谕文学作品最多,大都是些“预言”“箴言”“训诫”之类的文献,如《对美里卡拉王的教谕》《聂菲尔列胡预言》《伊蒲味陈辞》等。这些作品都具有实用性、启发性和娱乐性,旨在规定和引导人们的道德观念,以达到巩固社会秩序的目的。

古王国时期出现大量文学作品,其中散文和诗歌很丰富。如《辛努哈特历险记》讲述大臣辛努哈特因受叛乱事件的牵连而逃到国外,后来得到法老的宽容才得以回到故乡的故事。作者刻画了辛努哈特的思乡之情和落叶归根的喜悦。又如《一个能说会道的农夫》叙述了一个农民向法老申诉凄惨境遇的故事,带有歌功颂德的意味,标榜法老伸张正义。

新王国时期,古埃及文学又得到新发展,散文的故事情节更加离奇、曲折,艺术性很强,思想深刻,已具有现实主义的韵味。◎用象形文字写就的祭祀纸草——《亡灵书》中的一章《亡灵书》是用莎草纸、皮革或亚麻布制成,并饰以各色漂亮的花边。埃及人相信,死人下葬时陪葬一本《亡灵书》,可保证死者的灵魂得以再生。在葬礼上,僧侣须诵读此书,然后随死者入墓。

经济与法老制度

公元前3500~前3100年

世界大事记:古代埃及国家(诺姆)形成。出现了象形文字。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埃及,在涅伽达文化一期和二期时,已出现象征王权的红冠和白冠及象征王衔符号的荷鲁斯鹰神的形象。据记载,古代埃及国王美尼斯创建了第一王朝,此后,埃及经历了31个王朝。

通常将埃及法老几千年的统治,称为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君主政治。“法老”一词的原意为“宫殿”,最早出现于埃及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出现在对国王的颂词中,新王国时期正式成为国王的尊称。根据君主专制王权开始于古王国的史实,史学界把古王国以及以后的埃及国王都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古埃及的专制主义统治君主,具有法律、行政、财政、军事、宗教等一切方面的无限权力,实行以个人意志为主导的独裁统治。

在涅伽达文化二期,生产力的发展已进入铜石并用的时代,渔猎经济在生产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王国时期,铜器的使用已比较普遍,手工业有了较细的分工,陶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采用彩釉绘画。

中王国时期,已经普遍使用青铜器、桔槔及装有把手的耕犁,并且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手工业部门——玻璃制造业。

新王国时期是古代埃及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首先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在青铜器广泛使用的同时,铁器也出现了。冶炼金属已使用脚踏鼓风机给氧,用皮革制成风箱,效率大为提高;出现了立式织布机,织工可同时照看两枚悬式纺锭。农业生产中已使用长柄锤、直柄犁、梯形犁,尤其是多层桔槔连续提水,可把河水输送到更高的地方,进一步扩大了耕地面积。

另外,手工业技术明显提高,能够炼出2米长的金属板并能冶炼六合金的青铜。陶器施釉新工艺已发明。埃及人从希克索斯人那里学会了马拉战车的技术,制造战车的水平也已相当高。

后埃及时期,铁器得到普遍应用,工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繁荣,埃及的纺织品、陶器、金银工艺品畅销到地中海和西亚各地。公元前305~前30年,是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很迅猛,农业上出现了用畜力牵动并拴有吊斗的扬水器;传统手工业保持兴旺的势头;对外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非洲北部、小亚细亚沿岸和黑海沿岸等地。另外,还出现了铸造的金币、银币和铜币。亚历山大里亚城成为当时著名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法老·

直到埃及的新王国时期,“法老”这个名称才被用来特指国王。在此之前,它表示国王的宫殿朝廷。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也是最大的奴隶主,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等大权。他把自己称为神的化身、太阳的儿子,所以他的话就是法律,对其臣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图特摩斯三世开始,法老把自己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从此以后,大臣见法老时都要说一番颂词,必须匍匐前进,上胸贴地,吻着法老脚前的尘土,不能随便抬头。

金字塔的兴建

约公元前5000~前3300年

中国大事记: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埃及金字塔是法老们的陵墓。法老们死后,尸体被制成木乃伊,存放在金字塔里。

埃及金字塔的建筑群,散布在尼罗河下游西岸的基萨和萨卡拉一带,位于开罗以南10多千米处。金字塔的底座呈四方形,每面均以三角形的形状向上砌筑,建成后则成为一个角锥体式的石塔。因为它的四面都形似汉字的“金”字,所以汉语译作“金字塔”。

金字塔的兴建,代表了古代埃及在建筑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金字塔既是埃及文化的最高成就,又标志着埃及文化日臻成熟。金字塔、神庙、宫殿等雄伟的建筑物,历经数千年,至今仍闪烁着艺术的光芒。

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是由早王国时期的马斯塔巴形陵墓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体现了王权神化的思想。著名的胡夫大金字塔,高143.5米,是法国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被称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胡夫金字塔,也称大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千米的吉萨高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也是较为古老的金字塔,始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法老胡夫统治时期,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建造的陵墓。根据古埃及宗教理论,只要保护好尸体,人死之后灵魂可以继续存在,3000年以后就会在极乐世界复活并从此获得永生。这与佛教理论中的轮回转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鉴于此,古埃及的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便着手为自己修建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统治时期正逢古埃及盛世,因此他的陵墓规模也空前绝后。◎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

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米,后因顶端受到侵蚀,现在的高度为136.5米,大致相当于40层楼房那么高。在1889年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成前,它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建筑。整个塔身呈正四棱锥形,底面为正方形,占地5公顷,4个斜面分别对着东、西、南、北4个方位,误差不超过圆弧的3分。底边原长230.35米,由于年深月久的侵蚀,塔身外层石灰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落,目前底边缩短为227米,倾斜角度为51度52分。胡夫金字塔通身由近230万块巨石砌成,每块石头重量在5吨至160吨之间,石块的接合面经过认真打磨,表面光滑,角度异常准确,以至于石块间都不用任何粘合物,全部依靠自然拼接,在没有被风蚀、破坏的地方,石缝中连薄薄的刀片也难以插入,可以想见其工艺之精湛。公元前2686~前2181年

世界大事记:埃及古王国时期。国家统一完成,君主专制确立,大规模兴建金字塔。◎大金字塔内部结构示意图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在其北侧面,距地面18米,从入口通过甬道可以深入神秘的地下宫殿,该甬道与地平线呈30度夹角,与北极星相对。由此可见,北极星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沿甬道上行则能到达国王殡室,殡室长10.43米、宽5.21米、高5.82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42.82米,墓室中仅存一具红色花岗岩石棺,别无他物,这也正是后来某些考古学家怀疑金字塔不是作为法老陵墓的一个重要论据。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人估计,法老胡夫至少动用了10万奴隶,耗时20~30年时间建造完成。但最新的权威考古学家发现:金字塔应由劳工建造而非奴隶,其主体部分为贫民和工匠,而且采用轮流工作制,工期约为3个月。因为考古人员在金字塔附近地区发现了建造者们的集体宿舍等生活设施的遗迹和墓地,以及大量用于测算、加工石料的工具(作为随葬品),而奴隶是不会享受此种待遇的。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在吉萨高地一字排开,组成灰黄色的金字塔群。这些单纯、高大、厚重的巨大四棱锥体高傲地屹立在浩瀚的沙海中,向世人夸耀着古埃及人的智慧和伟大。其旁边更有气势磅礴的狮身人面像(高约20米、长约46米)相伴。狮子在古埃及人眼中是力量与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所以法老才选择它为自己守陵,它也确实忠于职守,一守就是4000多年。

集巨大、精密、和谐为一体的古埃及金字塔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体现了古埃及劳动人民在天文星象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极高造诣。·奇妙的金字塔·

何为“金字塔能”它是金字塔形的构造物内部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能量,人们借助这种能量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其一,金字塔能具有保鲜的功能,如将一杯新鲜奶酪放进金字塔,两天以后依然鲜美如初;若将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放进金字塔,时隔不久,就会亮光闪烁。

其二,金字塔拥有自动制造“木乃伊”的功能,法国人安乐尼·博维于1930年前往埃及进入“国王墓室”,不经意发现误入金字塔的猫和老鼠的尸体,潮湿的墓室环境并未使这些尸体腐烂——它们已然干透,成为新的木乃伊了。

其三,金字塔的空间形态可以使该空间内的自然、化学、生物进程发生变化,捷克斯洛伐克放射专家卡尔·德鲍尔经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一次,他将一把刮胡刀放在金字塔模型中,满以为它将变钝,结果却相反,刀片由此变得更锋利。之后他又用这把刀片刮了50次胡子。

最早的太阳历

约公元前4800~前4300年

中国大事记: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

世界上曾经流行过的几种历法,它包括:中国的授时历、欧洲古历法、希腊古历法、巴比伦古历法等。中国古历法根据月亮的圆缺和运行的周期来确定;欧洲的古历法是根据天空中星象的变化来确定的;希腊的古历法也是根据星象的变化来确定的;古巴比伦的历法是根据星象和两河河水的涨落来确定的。在这些历法中一年天数最少的是354天,最多的是384天。

古埃及的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法,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已出现,这跟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讲,甚至可以说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催生了太阳历,所以在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尼罗河的情况。

尼罗河,是上源青尼罗河、白尼罗河两条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合后的正式称谓。它全长6700千米,堪称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它流经坦桑尼亚、卢旺达、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埃及等国家,最后向北注入地中海。尼罗河主宰着它流经国家的命运,离开了它的滋润,这里的文明将灰飞烟灭。但由于尼罗河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沉积使河床持续填高,致使多次泛滥成灾,但河水退后,又留给当地人大片沃土。因此,古埃及人需找到其中的规律以趋利避害。◎埃及太阳历

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的17日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埃及金字塔俯视图

经过长期观测,古埃及人逐步发现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当它开始泛滥时,清晨的天狼星正好位于地平线上。这一点天文学上称为“偕日升”,即与太阳同时升起,于是这一天便被设定为一年的第一天。不巧的是,天狼星偕日升的周期并没有很快被发现,智慧的古埃及人也没有放弃,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发现:天狼星偕日升那天与其120周年后那一天恰好相差一个月,而到了第1461年,偕日升那天又重新成为一年的开始。于是古埃及人设定1460年的周期为天狗周(因为他们的神话中称天狼星为天狗)。约公元前3000年

世界大事记:古代埃及出现有桨和帆的船,古代埃及人已使用铜镜,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印章文字。◎描绘古埃及控制洪水的泥版画古埃及人根据天狼星的位移和尼罗河河水的涨落情况来确定季节,进而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历法。这种历法后来就演变成了太阳历。

我们把古埃及的太阳历与当前的公历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就不难发现其科学性:一年的天数为365天,继而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末了还剩5天则作为宗教节日,就如同我们传统的春节一样也是5天,这比精确的一回归年(365.25天)仅少0.25天,120年后少30天,1460年后就会少365天,又接近一年,如此便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这样精妙的历法凝结着无数古埃及先民的智慧。

在古埃及,人们运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天象的观测,特别是对天狼星位置的观测更加细致入微。他们发现,在固定的时间里,天狼星从天空消失,在太阳再次出现在同一位置时,它又从东方的天空升起,这就是一个周年。同时,古埃及人把天狼星比太阳早升起的那一天定为元旦。

古埃及人创制的太阳历对尼罗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古埃及跻身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正是有了这样一部较为完备的历法作指导,古埃及的先民才得以准确预测尼罗河河水涨落,合理安排农时,做到趋利避害,获得一年又一年的大丰收,从而具备了稳定的衣食之源。在这个物质基础上,古埃及才得以在宗教、建筑和医学等领域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虽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但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埃及的太阳历传入欧洲,经过罗马恺撒和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的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回归年·

回归年就是太阳绕天球的黄道一周的时间,所以又称为太阳年。回归年是比较常用的年长单位,它的准确定义为,太阳中心从春分点到下一个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这是因为地球上的观察者由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而产生了太阳在天球上运行的现象,在太阳两次经过春分点的间隔内,地球正好绕日1周,是为1年。1回归年平均的长度为365.24220日,折合365日5时48分46.08秒,现在使用的历法就是以回归年作为基本计量年长的单位。

另外,由于一个回归年的12等分——30.4368日近于两个朔望月时间长度之和,阳历也把一年分成12个月,但这里的“月”已与朔望没什么内在联系。

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

约公元前4300~前2500年

中国大事记: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下游地区。

20世纪20年代初,经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发掘,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了200余处城市和村落的遗址,其中最大的城市遗址是摩亨佐·达罗(在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和哈拉帕(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内)。由于哈拉帕遗址发现的时间早些,学者们便把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称为“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范围很广,从南到北相距约1100千米,从东至西约1550千米。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是达罗毗荼人。

印度河流域文明体现为城市文明,但其基础是建立在农业经济之上的。居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务农。这一时期的粮食作物有大麦、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胡麻,另外还有瓜果、椰枣等园艺作物。在畜牧业方面,已驯养的牲畜有水牛、黄牛、象、狗、鸡、骆驼、山羊、绵羊等。这些驯养的动物,既是耕耘、运输的工具,又是人们肉食的来源。在手工业方面,有粮食加工,棉、毛纺织,制陶业,冶金业和珠宝业等。这些行业都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当时的商业贸易不仅在印度本土进行,而且与西亚也有贸易联系。·哈拉帕印章·

发掘显示,属于哈拉帕文明成熟时期的遗址,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濒临阿拉伯海的坎贝尔海湾,东达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的阿拉姆吉普尔,西抵今巴基斯坦与伊朗交界,覆盖地域达50万平方千米以上,文明遗址有250多处,比同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还要可观。在哈拉帕文化中发现的石制印章,迄今已有2500多枚。它们由天青石、陶土、象牙、铜等各种材质制成。这些印章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字体系之一,阅读方法也颇为有趣:上一行由左往右读,下一行由右往左读,但是印章文字的内容至今也得不到解读。◎印度河流域出土的文物

印度河流域文明已有了城市建筑规划和极为完善的下水道疏通导引系统。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城相距650千米,城市建筑非常相似。它们的周长都在5千米以上,都分为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哈拉帕的卫城是用高达15米、基底厚达12米的砖墙围成的,这里可能是统治者的居住区;下城则为普通居民区。摩亨佐·达罗的建筑规模较哈拉帕更为宏大。卫城的四周设有防御的塔楼,西部可见一处规模宏大的谷仓;南部一组公共建筑物的中心为会议厅,面积约25米见方;东北部的建筑群中有一座很大的长厅。卫城中央有一个公共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4米,南北两端的阶梯延至底部。浴池的北面又有多间小浴室,室内垒砌的高台上置放着水罐,应该是用来提供热水的。联系到普通住宅也大多备有水井及洗浴设施的情况,给人以古城居民特别爱清洁、讲卫生的突出印象。约公元前3000年

世界大事记:印度河流域出现哈拉帕文化,发明了印章文字。

城内的房屋大都用烧砖砌成,其规模和设施差别很大。穷家小户只有一两间简陋逼仄的小屋,与另一些广宅大厦形成鲜明对比。大户人家有中央庭院,四周环绕许多间房屋,还有大厅。有一幢巨大建筑物内甚至含多间大厅,外带一个储藏库。另有不少引人注目的二层楼房。

人们更讶异于古城的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令人瞠目: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由墙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内沉淀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这两座城市,一个在印度河的上游,一个在印度河的下游,表明这两个城市是两个互不相属的国家的都城。

印度河流域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保存在各种陶、石、象牙制的印章上。迄今所知属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字符约有500个。

从遗迹中可以看出,当时印度河流域文明已有了国家,哈拉帕、摩亨佐·达罗等大城市便是早期的奴隶制国家。

自公元前20世纪中叶起,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部落,带着他们的战车、人马、畜群、食物和供奉的神龛,一批接一批地从中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涌入次大陆。雅利安人最初的故乡在南俄草原,后来驮着帐篷出外漂泊,寻找新的家园。其中进入伊朗高原的一支成为后来的米底人和波斯人,向南的一支进入印度河流域。“雅利安”意为“高贵的”。这些以“高贵者”自居的白种人,把被他们所征服的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说成没有鼻子或只有扁平鼻子的、说邪恶语言的人,称其为“达萨”或“达休”(意为敌人)。在漫长的征服过程中,雅利安诸部落同“达萨”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梨俱吠陀》的《因陀罗(雷雨神或战神)赞歌》这样唱道:

他使万物变化无常;

他使达萨瓦尔那屈服、消灭;

他像赢得赌金的赌博者,拿走敌人的财产。

噢,人们哟!他是因陀罗。

摩亨佐·达罗最终被彻底摧毁了。◎摩亨佐·达罗城遗址由于被弃已久,摩亨佐·达罗古城的某些部位显示出岁月侵蚀的痕迹。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具有完备的排水系统:一条阴槽以平缓的弧度转弯,以保持排水畅通。

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约公元前4300~前3000年

中国大事记:马家浜文化遗址分布很广,纺织和制陶业已相当进步,发现了罗纹织物残片。

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地区(今伊拉克境内及叙利亚北部一带),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摇篮之一。希腊语称这块地方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与尼罗河相似,两河也是每年定期泛滥,为经营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西北向东南延伸,形似一弯新月。从公元前5000年开始的锄耕农业,至公元前3500年,这里已开垦成河渠纵横、盛产大麦和椰枣的良田沃野,因有“肥沃的新月地带”之称。在古代,两河流域北部称亚西里亚,亦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亦称示拿。巴比伦尼亚又分两部分,南部称苏美尔,北部称阿卡德。

两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西亚的通道和走廊,各民族交会之地。早在公元前5000年,已有苏美尔人居住在两河流域南部。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及迦勒底人等,先后在这里建国。多个民族的纷争和占领,无不留下他们各自充满异彩的文化。各种风格互相掺杂,多种渊源汇集,使文化艺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面貌。

早在5500年前,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文字。他们把字铭刻在石头上;或用斜尖的木棍儿、芦苇秆、骨头等,压刻在黏土做成的软泥板上,再经晒干、烘烤,制成泥板书。这种别致的书写方法,落笔时力度大,速度缓,印痕宽而深;提笔时力量小,速度快,印痕窄而浅,因而形成一头粗一头细的笔画,好像楔子或钉子的形状,故称楔形字或钉头字。一部泥板书包括若干块刻有楔形字的泥板,按顺序放在木架上,供人使用。这种泥板书至公元1世纪才为羊皮书所取代。

楔形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书写不同的语言。楔形字泥板图书默然埋藏地下1500年,直到19世纪才被释读成功。◎苏美尔楔形字的泥板这块插在泥封中的泥板文书记录的是一桩诉讼案:一名叫阿般的人和他的妹妹白塔提分割财产。这桩诉讼案由公元前18世纪的国王尼克美帕判决。

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科学中,最发达的是天文学和数学。早在苏美尔时代,苏美尔人就发明了太阴历。他们以一昼夜为一天,以月亮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月。他们还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其中6个月每月为30天,另外6个月每月为29天,共354天,并设闰月来补足。古巴比伦时代,人们已能将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分开,还观察出太阳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路径——黄道。后来他们又划分出黄道十二宫。

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时代,人们又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7天,分别以7个星的神名作为星期日至星期六7天的名称。这就是目前通行世界的以星期分割月份的由来。公元前3500~前3100年

世界大事记:古代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出现陶轮制陶和塔庙建筑,创造了楔形字。◎《吉尔伽美什》雕刻印章国王吉尔伽美什将要砍下芬巴巴头的情景,在一旁帮忙的是蓄着胡子的恩奇都。

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数学方面采用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十进位计算法;另一种是六十进位计算法。古巴比伦时代的数学家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能求出平方根和立方根,能解出3个未知数的方程式。他们会把不规则形状的田地划分为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来计算,然后得出面积总和。他们还会计算体积,能估算出一个截顶角锥形地窖的贮藏量。

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英雄叙事诗是史诗《吉尔伽美什》。它是古代两河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这部史诗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同各种暴力进行斗争的场景,歌颂了为人民建立功勋的英雄和英雄的壮举,同时表达了人们认识自然法则和探索人生奥秘的愿望。

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和雕刻水平也是很高的。公元前22世纪,乌尔大寺塔建成,该塔分4层,自下往上各层面积逐渐缩小。据说当年各层颜色不一样,并各有其象征意义:一层为黑色,象征地下世界;二层为红色,象征人间世界;三层为青色,象征天堂世界;四层为白色,象征日月光明。现在,上三层已化为土丘,每层的颜色已经脱落。亚述帝国时代,最著名的建筑是萨尔贡二世的王宫。该王宫有高大的台基。王宫的大门宏伟壮丽,门的两边各有一高塔,门和塔都饰有玻璃和壁画,前面还屹立着人面牛身雕像。

古代两河流域在雕刻艺术方面有很多代表作。如乌尔王陵出土的金盔、金牛头木琴和乌尔军旗上的浮雕都很有代表性。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雕刻代表作是汉谟拉比法典碑上的浮雕。浮雕上的太阳神兼司法神沙马什头戴多层宝冠,威武地端坐在宝座上,神情肃穆,在他面前站立的汉谟拉比恭顺地接受权杖。◎苏美尔的中心地带距离今天伊拉克南部的古代海岸线很近。当时苏美尔人的影响已经向北扩张到整个美索不达米亚。

苏美尔人城邦争霸

约公元前4100年前

中国大事记:大溪文化繁荣,出土的生产工具以农具为主,猎具和纺具也不少。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土地。这一地区的文明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两河发源于土耳其境内,流经伊拉克后进入波斯湾。两河流域大致以今日的巴格达城为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它的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巴比伦也划分为阿卡德和苏美尔两部分。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们结成氏族公社,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绵羊、猪、牛、驴等牲畜。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著名的有乌尔、拉尔萨、乌玛等。

苏美尔城邦在两河流域南部星罗棋布,各城邦都由一个位于中心位置的城市和围绕这个城市的若干个村镇构成,都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

苏美尔城邦宗教氛围浓厚。每个城市都有几个神庙,其中的主神庙在城邦中的地位最高。神庙是当时城邦的经济中心,拥有很多可耕地。神庙土地属于城邦公有地,不能买卖。到了早王国后期,城邦首领渐起私心,逐渐将神庙土地据为己有。

苏美尔神庙不仅是城邦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城邦的政治中心。城邦首领住在主神庙内,是该邦主神最高祭司。他主持祭祀活动,管理神庙经济,监督神庙工作人员。同时,他还主管修筑灌溉运河、城市防卫、战时统率军队、领导城邦会议等世俗事务。

苏美尔城邦的社会结构犹如苏美尔塔庙:高踞塔顶的是城邦首领;其下是由王室高级官员和神庙高级祭司所组成的贵族阶层;贵族以下是拥有小块土地的平民;平民以下是显贵家庭、神庙和宫廷的依附民,他们没有土地,只能临时租种神庙或贵族的土地;社会最底层的是归显贵家庭、神庙和宫廷所有的奴隶,他们一般来源于战俘,也有因极端贫困而被家长卖为奴隶的孩子以及卖身为奴的整个家庭。奴隶的处境非常悲惨,他们只是作为主人的财产和牲畜,并且身上烙有印记,可以被买卖。◎手持战斧的苏美尔战士

苏美尔诸城邦虽然有着语言和文化的一致性,但是邦际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善。为了扩大领土、控制水利灌溉权以及争夺霸权,各邦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早王国中期,基什取得了霸国的地位后,其国王麦西里姆曾以霸主的身份调解拉伽什与乌玛两邦之间的边界冲突,并为两邦划了分界线。后来,拉伽什逐渐强大起来,其第三代国王安那吐姆征服了巴比伦尼亚许多城邦,号称“苏美尔诸邦之霸主”。

苏美尔的每个城邦都由一群贵族来治理,在战争时期,他们会选出一位首领来统治,直到战争结束。

早王国后期,苏美尔各邦之间的争霸战争更加频繁激烈。经过长期混战,两河流域逐渐形成了以乌尔和乌鲁克为霸主的南方同盟与以基什为霸主的北方同盟。南北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标志着两河流域南部小邦林立、独立自治局面的结束与地域性统一王国的出现。公元前3500~前3000年

世界大事记: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开始使用轮式运输工具。◎显示王室军威的军旗旗中图案详细描绘了公元前2500年强大的乌尔军队的一次大捷。从中可以看到驴拉的四轮战车、战车上的驭手和战士,以及手持短矛与敌搏斗的场面、押送俘虏凯旋而归的情形。

在城邦争霸战争中,统治者为了支付繁重的战争经费,不断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从而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矛盾。约公元前2384~前2378年,拉伽什的国王卢伽尔安达横征暴敛,在全国各地派驻监督和税吏,向牧民和渔民收税,甚至夺取了他们赖以为生的驴羊、船只和渔场;手工业者因不堪重税而破产;靠剪羊毛为生的人须向城邦首领交纳银子,甚至主持祭典的神庙大祭司也被迫向城邦首领交纳贡税。在卢伽尔安达的残暴统治下,广大平民无法生存下去,纷纷起来反抗,终于罢黜了卢伽尔安达的王位,推举贵族出身的乌鲁卡基那执政。

乌鲁卡基那执政后,实行了目前所知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社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