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经验: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31 04:42:33

点击下载

作者:肖龙海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仑经验: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北仑经验: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试读:

前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领域。它既无教材又无课程标准,唯有课程实施指导纲要(试行)。这对于习惯了“消费”课程的教育一线主体来说无疑是个难题。那么,如何帮助教育主体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切入口,达成课程目标,彰显其独特功能,凸显学校和地方课程特色,进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该问题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起就成为研究与实践的焦点之一。

早在“九五”期间,北京崇文区就开展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区域试验的实践与研究”,努力建构全区小学活动课程体系,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初步摸索出了一套在城镇地区开展活动课程的办法和经验,为区域推进研究奠定了基础。姜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推进与校本化实施》一书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和校本化实施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引起广泛关注。在浙江,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研究也相继开展起来。

2007年12月,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在全区中小学(主要是义务段)展开了“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该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关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培养一支较为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队伍”“打造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样本(先进)学校”和“创建与完善区级及学校一级的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与教研网络,建立校本教研机制”等四个领域,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常态化途径的探索。

本书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北仑区课程实践,着眼于课程策略的可操作性探析,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和师资配备等五个方面,对如何在区域文化背景下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阐述。

本书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课程开发策略,在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理论的基础上,对区域背景下如何进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进行探讨,探讨“联动共享”“校本化开发”和“科研协作”等课程开发策略。

第二章课程实施策略(上),在辨明“课程实施”内涵的基础上,集中探索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及其具体措施——“长短线结合策略”和“课程融合策略”。

第三章课程实施策略(下),结合北仑的有关案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理论,总结北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微观实施的特点与策略——“动态备课策略”“过程指导策略”和“开放性课程总结”。

第四章课程管理策略,提炼“立体化”的课程管理策略及“组织机构建设”“动态监控引领”和“终结性评价管理”等三大管理支撑措施。

第五章课程评价策略,探讨“学校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层级的“层级区别”评价策略。

第六章师资配备策略,阐述“团队协作”师资配备策略和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促进策略。第一章 课程开发策略——联动共享

本章共四节。通过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梳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要求和原则,结合北仑区教育实践经验,就区域背景下如何进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进行探讨,集中探讨了“联动共享”“校本化开发”和“科研协作”等课程开发策略。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型式或结构的建构。课程开发是一个宽泛的活动领域,涉及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组织与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工程。进行课程开发,需要考虑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课程开发的要求、课程开发的策略等问题。一、课程认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课程认识涉及课程的地位、性质与特点、课程目标等的认识,是课程开发的先导。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居于怎样的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怎样性质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哪些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达成怎样的课程目标?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影响着课程开发的方向。(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必修课程,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进行开发并加[1]以落实的课程。

课程地位就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国家层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是精神引领,没有具体的教材和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需要各地方基于地方资源,指导辖区学校,根据自身资源环境,因地制宜展开。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具有极大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以体验、活动、反省为中心,希望学生在多元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性向与兴趣,培养生活能力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经由自我发现、觉察意义、思考问题、共同讨论的过程,获得真实的学[2]习,建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以健全身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3]程具有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整合性等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体现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案、选择活动材料、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评价,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二是教师的课程开发实施自主性,表现为教师可以自主开发课程、自主选择课程实施评价的方式方法,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全程主导开发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民主化”的理念,为师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中心概念,它存在于活动、实践之中,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获得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通过亲临其境的活动、实践,接触、认识、理解身边的事实和现象,获得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体现出明显的体验性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对学生身心的全方位开放,习空间的开放(学校、家庭、社区、大自然都是儿童包括学学习的空间,空间组合按学习内容和目标而定)、学习时间的开放(不以课堂40分钟为限)、学习内容的开放(来源于学科、社会、活动本身)、学习方式的开放(多种活动方式综合展开)。[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是由其过程取向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随着情景的变换,不断生成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综合”使其具有强烈的“整合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性,体现在内容、方法和结果等方面。在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有效解决整体知识割裂的问题;在方式上,根据活动内容需要,学生可以灵活选择或整合多种活动方式,如研究性学习、调查、采访等,使学生不断地在活动中得到感悟、受到启发;在结果上,每个学生的实践活动获得的经验和体验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体验的融合。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最高综合程度的课程,是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课程。(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线索与目标[5]《总则》明确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线索与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中心,主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力求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学生可以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6]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出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一定要关注:以体验、活动、反省为中心,在多元活动中发现学生的性向与兴趣,培养生活能力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经由“自我发现—觉察意义—思考问题—共同讨论”,获得真实的学习,建立积极的人生价值[7]观,以健全身心发展。二、课程开发模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是课程开发之具体活动领域的开发设计,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20世纪以来,关于如何进行课程开发,形成了课程开发的两大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8](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由拉尔夫·泰勒创立,故又称“泰勒模式”。该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

泰勒指出,课程开发设计基于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即确定教育目标(起点)、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了“泰勒原理”,成为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要素,如图1‐1。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了课程开发设计的四个环节。确定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它又是课程开发的归宿。图1‐1 目标模式——课程开发四个环节

既是选择与组织学习经验的指导,又是开发评价的规范,构成了课程开发的核心。选择教育经验和组织教育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直接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的基本保证。该课程开发,由于“评价”的存在,是一个不断往复递进的动态过程,如图1‐2。

目标模式被视为课程开发、课程设计的传统、经典模式。该理论具有强烈的技术理性色彩,操作性非常强,且便于把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影响深远。图1‐2 目标模式——课程开发循环系统(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课程专家劳伦斯·斯滕豪斯在批判目标模式的基础上系统确立的。

他认为,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9]活动内容选择关注知识和教育的内在价值,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过程原则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行为的引导者,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

过程模式突破目标模式的技术理性束缚,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符合当前时代潮流。

从课程开发的两大模式出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既要立足于“目标模式”四个要素的整合和四个环节的动态的循环,又要接纳“过程模式”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关注“师生相互作用”,“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的“过程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在我国多样化自然、社会环境资源条件下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三、课程取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和认识,由于人们的哲学思想、价值观、方法论、文化背景以及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等方面问题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对课程的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就形成了课程取

[10]向。

在我国,课程研究者综合了国外对课程取向分类的研究,将课程取向分为五类——学术理性主义、认知过程、社会重建、人文主义和科技发展。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主张以学科结构作为课程内容组织的基础,通过选取每一学科的知识精华来促进学生的理性发展,强调课程内容的获得和知识结构的掌握。认知过程取向则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内容,倾向于把学科内容看作发展学生认知过程和智力的工具,注重培养学生诸如推理、分析和综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重建取向将学校课程视为有利于社会变革的工具,以社会的需要和问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中心,主张让学生参与社会事务,了解和批判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人文主义取向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去选择及组织课程内容,重视课程综合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意品质的发展,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学生的自我学习,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科技发展取向推崇教学效率和体系化的课程设计理念,认为学校课程应该致力于寻找有效的手段来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11]术的能力。

课程取向是课程开发的向导。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开发者的价值理念和开发者的课程设想。

不管课程开发主体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其进行课程开发时,必然有基本的价值取向规范着整个课程开发过程。

从研究的视角,我国研究者将课程取向分为学术理性主义、认知过程、社会重建、人文主义和科技发展等五大类,但在实际的课程实践过程中,任何一种课程都不可能纯粹受某一种课程取向影响,必然是几种课程取向综合影响的结果。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是各课程取向的整合统一体。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基本理念,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领域出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者提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生活”取向和“创生”取向。(一)“生活”取向

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该理念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实现课程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和谐,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回归“生活世界”的核心价值取向,决[12]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必须以“生活”为取向。

课程开发坚持“生活”取向,就要求:课程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可能生活;课程内容要关注生活世界;课程活动方式要强调学生的体[13]验与感悟。(二)“创生”取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两大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两大理念从学生自主性出发,让学生和教师成为平等的主体,成为课程学习过程的同行者和经验分享者。

如何才能“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怎样才能促成“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

怎样才能抛开原有的标准化测试思维定势,“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程“创生”取向给我们指引了方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变革、课程实施是具体实践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创造和开发自己课程的过程;师生都是知识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14]和创造性;强调个性自由和解放;关注师生双方的课程建构。因此,坚持“创生”的价值取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旗帜鲜明的旨趣所在。

课程开发坚持“创生”取向,就要求:师生合作,生成主题;集聚群智,生成方案;沟通协作,生成过程;总结提升,生成新问题。[15]

实质上,“生活”取向和“创生”取向分别指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同领域。“生活”取向侧重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资源的选择,“创生”取向则侧重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内容资源选择和课程实施过程两者构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生活”取向和“创生”取向,这两匹骏马,在课程开发的大道上,只有并驾齐驱,才能真正成为拉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续向前的不竭动力。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必修课程,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进行开发并加以落实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位的特殊性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地方、学校根据国家课程精神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的探索,并形成课程实施方案的课程研发活动。

二是指教师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组织引导学生生成具体主题、组织实施活动方案的活动设计、实施、评价等一体化的课程实践设计活动。

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开发,还是具体的课程实践设计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技术与策略。

2007年12月起,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在全区中小学(主要是义务段)展开了“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就如何在区域内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实践探究,并对实践加以提炼,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课程开发策略——“联动共享”“校本化开发”和“科研协作”等策略。【注解】[1] 张华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2] 黄译莹:《“综合活动课程”的本质与内涵:从“活动课程”谈起》,《课程与教学通讯》2000年第2期;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3] 肖龙海等:《联动共享立体管理——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内部资料,2011年;肖龙海等:《“温州精神”进课堂——校本课程开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4] 郭元祥、伍香平编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5] 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 http://www.bledu.net.cn/[6] 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北仑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试行)》,http://www.bledu.net.cn/[7] 肖龙海等:《“温州精神”进课堂——校本课程开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8]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6页。[9]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120页。[10] 马云鹏:《国外关于课程取向的研究及对我们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第38—43页。[11] 靳玉乐、罗生全:《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及其特点》,《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第3—10页。[12] 罗海萍、朱华:《基于“生活取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之探微》,《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52—154页。[13] 郭元祥:《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48—54页。[1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344页。[15] 王震震:《例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自主生成》,《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第57—58页。第二节 “联动共享”策略

案例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之有效途径——“联动共享”2001年起,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开发出了一批比较成熟的活动主题。不过,由于区域内生活的大环境相同,又缺乏统一的调控和全面及时的交流平台,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重走别人走过的路”,“一起走相同的路”,“某些方面无人问津”的现象,既浪费资源,又人为地给广大师生造成了引导偏差。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和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联动共享”策略,即辖区内所有学校,在共同组织的统一调控下,根据自身条件,分工合作,全方位探索符合地域实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和实施方式,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流共享,整合反思,构建区域特色课程体系。该策略从区域统一规划调控着手,第一,避免了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第二,由于校有专攻,更有利于深度开发探索和精细化实施;第三,开发实施的针对性和稳定性为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更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培养和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从该策略出发,区教育局教研室根据调研资源,对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研究进行统筹规划:(1)根据各实验学校的可利用资源优势和办学优势,对课程开发领域进行内容分解,形成了不同的课程开发专题。(2)规范科研制度,推行“区—科研协作区—校本科研”三级科研互动模式,关注科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协作化和网络化,并搭建成果展示交流平台,积[1]极推动区域内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

2007年12月以来,案例1‐1中提出的“联动共享”策略,成了北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策略。在该策略的引领下,北仑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北仑区为什么把“联动共享”策略作为总体策略进行实践呢?正如案例中提到的,相对于单枪匹马、自发性的个体课程开发而言,“联动共享”策略,明显呈现出三大优势:一是“避免了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使辖区资源得以最优化;二是各参与主体术有专攻,更有利于深度开发探索和精细化实施;三是由于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相关主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犹如打了一针“强心剂”,上了一贴“黏合剂”,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主动性。一、“联动共享”的含义“联动共享”,从组词方式上看,是由“联动”“共享”两个词汇组合而成。联动,指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其中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即相联系而动,相关联而动,联合行动。要实现“联动”,至少有两个平行主体,且有着相近或者共同目标。共享即分享,是指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即取之我有,与汝分享,互通有无。概言之,“联动共享”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主体,分工、合作、交流、共享,为了达成目标共同努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野下,作为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来理解,“联动共享”是一种协作策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课程开发与实施主体,为了更好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根据自身可行性资源优势,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明确分工、合作职责,交流共享,整合反思,共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方案。二、“联动共享”基本特征“联动共享”作为一种协作课程开发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至少有两个课程开发主体,这是联动共享的主体基础。只有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程开发主体,才能展开分工、合作、交流、共享。(2)课程开发主体之间有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取向,这是联动共享的理念基础。(3)课程开发主体之间达成了相对一致的协作规则,并乐意遵守,这是联动共享的规则保障。(4)预计课程开发结果对相关利益群体效益最大化,这是联动共享的动力源泉和意义所在。三、“联动共享”策略适用的条件“联动共享”策略一般在区域领域实施推进。在区域领域内,不管是课程开发资源,还是课程开发主体资源,都相对比较适中,既丰富又便于协调。区域实施“联动共享”策略需满足以下条件:(1)相关课程开发内容单独一方完成比较困难,需要相互协作,且达成一致意见,愿意相互协作配合。(2)课程开发主体之间有相似或相同的文化背景,有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取向。(3)预计课程开发结果对相关利益群体有明显的教育促进作用。

教育实践之初,“联动共享”策略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可操作性的课程开发策略。随着教育实践的推进与深入,认识慢慢发生了改变:“联动共享”作为一种多主体协作策略,与其说其是“一种可操作性课程开发策略”,不如将其视为“一种理念”,“一种统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全过程的理念”来得更贴切。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实践过程中,各种问题不断呈现:如何定位各主体的身份?如何促成各主体生成协作关系?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和交流共享?如何进行管理和评价?诸如此类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联动共享”策略本身,都是模糊的。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地推进“联动共享”策略,离不开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行性支撑策略。

为此,在实践中,北仑区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和“科研协作”两个渠道,探索如何在区域范围内践行“联动共享”策略,促进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整体进程。【注解】[1] 肖龙海等:《联动共享立体管理——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内部资料,2011年。第三节 “校本化”课程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实施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途径,也是操作性最强、效果最明显的途径。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离不开“校本化”课程资源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势在必行。一、“校本化”课程开发的含义(一)“校本化”课程开发的定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是指由学校成员独立自主或与校外人员合作进行的,旨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的校内外的可开发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探究体现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活动。(二)北仑区“校本化”课程开发的优势

新课程伊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眼球,各实验学校更是不遗余力参与其中。经过长期的摸索探究,积累了大量研究经验。“联动共享”策略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在常规校本化课程开发的基础上,更注重课程资源整合和主题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探究,呈现三大优势:

第一,“立足本校,兼容四方”的团体课程开发。学校师生尤其是一线教师群体,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一线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践者,所以一线教师带领学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最直接有效。另外,与校外人员合作,更有助于开阔视野,获得知识技能和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联动共享”策略下,相关利益群体更易于交流协商,便于形成课程开发团体。

第二,“立足校本,放眼世界”的课程资源支持。课程开发立足学校可利用资源,凸显学校特色,但同时又不局限于一校之资,各协作单位互通有无,相互扶持,综合配置区域可行性课程资源,达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1]面和谐的发展”的课程目标。

第三,全方位立体化课程开发管理支持。区域范围内,统一规划,在全局统整基础上分工协作,分解各协作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方向和难度,并给予调控引导,不仅减轻了负担,有助于“校本化”课程开发的深入和精细化,而且避免了某些资源过度重复开发、某些资源无人问津,有助于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全面开发。二、“校本化”课程开发的措施

在“联动共享”策略统领下,我们探索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的三大措施:“区域统一规划”“校内课程资源整合”和“校际主题资源共享”。(一)区域统一规划

校本课程开发初期,各优势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和独有的兴趣点,自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校本化课程开发,其中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内容。自发校本课程开发阶段,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涌现众多优秀课程案例,但是综观全局,可以看出这种自发行为存在严重重复、片面等问题。要使教育全面发展,统筹兼顾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初期探索之后,区域统一规划、统一引导调控势在必行。

如何实现统一规划?北仑区的教育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途径。

案例1‐2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我区非常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课程开发,教育局教研室拟定了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目标:希望通过课题引领,带动课题实验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不断完善课程管理和实施,形成学校自己的课程特色。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引领下,区教育局教研室对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开展进行统筹规划。第一,教育局教研室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课题组,对区域内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进行统一引导调控。第二,根据调研资源,选择实验学校,根据各实验学校的可利用资源优势和办学优势,开发设立子课题研究项目,最终确定了“蔚斗小学打造基于传统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邬隘小学开展基于农村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小港中心学校以社团活动的形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大碶小学以科普为特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淮河小学基于阳光城的综合实践活动”“江南中学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顾国和中学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要研究项目”等七大课程开发课题。第三,为了保障“课题研究”,区教研室还规范了科研制度,推行“区—科研协作区—校本科研”三级科研互动模式,关注科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协作化和网络化,并搭建成果展示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区域内校本化课程开发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这一措施在促进全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2]发的同时,也为课程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创设了浓厚的大环境。

在案例1‐2中,区域统一规划三大举措为“联动共享”策略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提供了健全的机制保障。

首先,实现统一的行政管理。“教育局教研室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课题组,对区域内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进行统一引导调控”,摈除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附属传统教学的身份和地位,专职专责且政出一门,自上而下,协调一致,有助于提高课程开发效率,并为课程开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机制保障。

其次,根据地域特色和各组织单位的特长优势,形成课题主题,以课题为引导,分工合作,不但开发方向明确,重点突出,而且可以避免片面、重复。

最后,规范“科研制度”。“区—科研协作区—校本科研”三级科研互动模式的建立,科研制度的规范化,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的交流沟通与协作提供了畅通的渠道,有意识、有组织地调动区域内有生力量为课程开发保驾护航,不但有助于课程开发主体的团体化、集体化和专业化,更为保障课程开发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主体力量。(二)课程资源整合“整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最大功能和最大效益。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中“课程资源整合”,不但涉及校本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而且要关注当前社会发展方向和潮流,紧跟社会发展脚步,展现时代最强音,简言之,即“立足校本,放眼世界”。唯有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时时焕发活力。

然而,如此博大精深的课程资源,如何进行有效整合?时至今日,没有谁能肯定地告诉我们:这样做一定行。课程资源之广、之深、之庞杂,课程整合方式之多变灵活,无不在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中“课程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艰巨、长期的浩大工程。

在实践过程中,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根据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条件,立足各实验学校办学特色和师资条件,积极引导各实验学校在学校内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各实验学校一方面充分挖掘校本资源特色,整合校内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利用本地的特色文化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立足点和实践内容,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下面我们从几所协作学校的具体实践中领略“课程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

案例1‐3[3]淮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淮河小学基于“生态基地”“综艺广场基地”“绿色港湾基地”三个校外活动基地和“阳光城”快乐大本营校内活动基地,开发实践了以“阳光城”为载体,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为活动的基本内容,对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整合非指定领域,分别进行公益活动、儿童动漫、港区文化、劳科技板块开发,构建了以学生个性养成为活动基本任务的“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仅以四年级为例,见表1‐1。[4]表1‐1 淮河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该活动课程体系采用“板块”开发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和“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学生与自我”三大组织线索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公益活动”“港区文化”“劳科技”“儿童动漫”四大板块之中。而且,四大课程板块的提出是在紧密围绕学校“阳光城”校园文化和“生态基地”“综艺广场基地”“绿色港湾基地”三个校外活动基地开展,不但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园文化的整合,而且实现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有机整合,水乳交融,具有典型意义和良好的借鉴意义。

案例1‐4[5]联合实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研究时,把“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作为研究选题方向,以不同年级学生为对象,构建了“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节假日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兴趣项目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这四大实践活动内容体系,见表1‐2。表1‐2 联合实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部分内容)

该课程体系从“学校德育”“节假日”“兴趣项目”和“校本课程”等四个角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建构,实现了德育学校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校内课程实践和校外课程实践的有机结合,较好地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整合。

案例1‐5[6]灵山学校富有特色的农村实践基地活动内容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的作用,为了继承和发扬灵山学校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即“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校和社区联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农村实践基地,围绕农村实践基地,积极构建富有特色的校本化课程。1.基地活动主题及内容表1‐3 灵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

2.拓展基地,挖掘综合活动内容(部分)表1‐4 灵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内容

在案例1‐5中,灵山学校和社区联合打造农村实践基地,围绕“基地”建设,积极构建集季节性、体验性、实践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

总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再生和新知识经验的生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校内、社区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空间,同时整合学校多方课程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中,各协作单位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是相对独立的。如若没有交流分享,就不可能发挥其整合效应,也就失去了其完整的意义和价值。因而,为课程开发及其结果提供交流共享的契机和平台,是“联动共享”策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三)主题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共享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课程主题方案、课程开发过程、课程开发方式、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共享。“主题资源共享”是课程资源共享的内容之一,是我们探索的主要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资源共享”是指相关利益群体就已开发或即将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共享的过程。要开展“主题资源共享”,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拥有“主题资源”,这是实现共享的前提条件;“主题”具有共享价值,或者说有推广意义;“主题”具有可行性;有共享平台和渠道。具备上述四个条件,“主题资源共享”才能展开,展现其价值。

教育实践中,在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为促进主题资源共享,北仑区采取了以下措施:(1)注重优秀主题、案例积累,形成了一批批特色主题课程,为“主题资源共享”提供了前提。(2)区级教科研和学校内部定期举行公开课研讨,系列化、主题化科研交流活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交流共享。(3)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和评比,生动直观地展开资源交流与共享,不但展现了主题,而且能调动参与主题的积极性。(4)组织编辑了《北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手册》。《北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手册》的编制,实现了全区现有主题资源大集合,课程资源选择的范围越来越明确,为课程主题选择可以采用“课程超市”选购的形式确定大主题,即立足本校课程体系,参考课程资源手册,让广大师生在相关主题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生成子课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校本、社区特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本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资源共享和后继实施与再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搭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平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平台的搭建,为相关群体与个人提供了灵活、便捷的交流平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共享的常态化发展提供了一条便捷通道。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资源共享”,贯穿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可以是探讨、观摩、展示,也可以是借鉴、融合和分享;可以是一个角度、一个灵感,也可以是完整的借鉴实施,不拘一格,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注解】[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8日。[2] 该资料由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乐素芬提供。[3] 该资料由北仑区淮河小学提供。[4] 该资料由联合实验中学提供。[5] 该资料由联合实验中学提供。[6] 该资料由灵山学校提供。第四节 科研协作

案例1‐6[1]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交流会”在蔚斗小学举行图1‐3 北仑区“课题实验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交流会”(2009年11月)

2009年11月18日上午,北仑区“课题实验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交流会”在蔚斗小学举行。会议由教研员乐素芬老师主持,共有来自全区14所课题实验校的负责老师就各自学校制订的综合实践课程方案进行了交流,其间大家还就共同关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和交流,最后,教研员乐素芬老师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使大家理清了思路,明确了要求和任务。通过本次会议,令与会教师受益匪浅,大家表示将更加规范地开展好综合实践课程,认真对已有的活动经验进行提炼整理,最后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中形成富有各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圆满完成本课题组交给的任务。

案例1‐7[2]北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讨会在淮河小学召开为推进全区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性特色,引领各校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深入开展,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肖龙海副教授前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现场指导,会议由区综合实践教研员乐素芬主持,区教科所所长徐飞以及区内八所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负责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首先由小港中心学校、大碶小学、小港实验学校、淮河小学、霞浦小学、区实验小学、江南中学、郭巨小学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内容有农艺、科普、学生社团、“阳光城”、地方文化、主题性活动、纸花艺术、篆刻艺术等,各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开展得有声有色。图1‐4 北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讨会(2009年6月)肖龙海副教授肯定了我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不仅十分有效和扎实,并且内容丰富。他还从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建设出发,指出区域性特色推进可以基于学校的特色,并以主题性的方式来推进。为此,他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发现自己。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自己,展示自己,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自我,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双手、感官去体验。二是发现北仑。通过北仑地域特色、北仑港的港口文化、自然环境、北仑的历史文化或者名人、自己的父母、社区中的模范人物、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北仑人的创业文化,还有新北仑建设的重点等发现北仑。

案例1‐6和案例1‐7表明,北仑区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研究过程中,非常注重科研,不仅发动了区域内的有生科研力量,而且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作,全方位寻求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撑力量。北仑区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积极建构坚强的支持后盾,建立科研协作机构,规范科研协作体制。一、科研协作及其优势

科研协作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取向的科研共同体,为了趋近一致的目标,而彼此联系、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以最优化、最便捷达成目标的群体行为。科研协作是各教育组织单位进行教师助长的主要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自主、灵活、生成的非完全预设的活动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完全支撑,所以科研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起初,科研协作范围相对狭小,局限于校内或者联合学校内部。“联动共享”理念下的科研协作,范围扩大,立足本校的同时向校外拓展,不仅在平级学校之间协作,而且扩展到与社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一线教师的协作,有助于课程实践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教师实践技能的传递与借鉴;一线教师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协作,有助于视野的开阔、思路的拓展和理论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技能更上一层楼。二、科研协作的途径

在科研协作方面,北仑区一手抓内部科研制度建设,规范了科研制度。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区—科研协作区—校本科研”三级教研互动模式。与此同时,一手抓外部科研支撑力量,积极寻求专家智囊支持,为本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理论新起点。(一)校本科研

校本科研是科研协作体制的基石,是科研资源最丰富、最具体的环节,也是科研成果最能及时转化、彰显效果的环节。为鼓励一线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研,区教育局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意见》(仑教研〔2009〕3号)中明确规定:

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理论作为校本培训内容,努力使每位教师在上好一门国家课程的同时,参与开发并能实施一门校本课程,会指导学生开展主题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教师队伍。区教研室和教师培训中心在坚持日常教研指导的同时,将分专题、分层次对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进行分批培训,注重典型和示范。

落实课程教师待遇。综合实践活动专任教师或专业指导教师在课时工作量计算上,与文化学科同等对待。在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个指导教师以同时指导1~2个课题为宜,最多不超过3个。对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以及参与学生课题指导的教师,学校[3]应制定校内评价奖励制度。

由此可见,北仑区教育局不仅积极为一线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营造科研氛围,而且主动为一线教师有效开展科研提供技能技巧支持。

案例1‐8[4]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培训综合实践课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这种课程资源的深入、持续发展与获取,必须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发挥主动参与课程建设的意识,去开发、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此,霞浦小学以提升教师课程理念为目标,按照期初的计划,面向授课教师逐步开展相关的培训。图1‐5 霞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培训今日,我校开展了第一次培训。这次培训,完全由学校教师和校内教学管理人员共同来完成。虽然没有校外的课程专家、专业研究人员参与,但它仍然具有一些特别的意义。培训的内容比较丰富,课程负责人史灵燕老师结合学校自己汇编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用书,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启动阶段的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三块内容进行讲解。参加培训的老师根据与自己所教年级的内容仔细地进行了阅读,提出疑问,互相探讨。每个教师都是活动的真正参与者,每个人都积极投入到了培训活动中来。学校将认真贯彻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让教师面对自身真实的教学问题而展开思考、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5](二)教研协作区

1.教研协作区的划分

全区小学共设5个教研协作区,主要根据学校所在的地域来划分,协作区内学校控制在3~6所;初中按学科不同设3个教研协作区(见表1‐5)。在地域就近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同一协作区中不同学校层次的组成,把一些校本教研实力较强的学校推到校级教研的组织示范位置。表1‐5 北仑区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协作区片区划分

各教研协作区的活动由大组长负责。协作区大组长的选聘标准是区学科骨干(或教坛新秀等多项荣誉获得者)以上、教学经验丰富、对区域教研工作有一定热情的教师,也包括一部分经验丰富的学校教研组长。

区教研室对协作区大组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组长要结合各协作区的实际情况,协调校际资源,确定教研主题,拟订相关计划,搭建互动平台,组织教研交流,培植教师成长,促进本协作区学科教学研究蓬勃发展。

2.教研协作区的工作要求及考核

教研协作区成立以来,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在大组长的认真组织与各协作学校的积极配合下,定期组织协作区科研交流,关注科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协作化和网络化,力争做到科研有主题、活动有通知、有签到、有总结,成为北仑教研的一张新名片,有效地促进了校际教研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为保障教研协作区工作的正常展开,北仑区教育局对教研协作区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6](1)教研协作区工作要求

①每学期各学科教研活动不少于2次,建议承办学校在协作区内轮流,倡导给每一位教师有开课展示的机会,保障教师参与协作区教研活动的参与面和参与效果。

②鼓励各校开展多维度的紧密的教研协作,交流校本教研经验,开展经常性的互动教学交流。

③教研大组长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深入各学校,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④每学期结束要有一份协作区教研活动情况的反馈总结。

⑤各校要积极支持和重视协作区教学研究活动并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各校教研组长要积极配合支持大组长的工作。

⑥教育局将对各协作区教研大组长进行年度考核并给予一定奖励。[7](2)教研协作区年度考核要求

①根据教研组的实际情况确定明确的教研主题,形成协作区教研工作思路。

②组织开展每学期一次以上的协作教研活动。要求有活动通知,有总结报道,有教研资源。

③完成每次活动签到、学分登记、上课或讲座教师认证等后续服务工作。

④根据所开展的教研协作区活动撰写一则教研策划案例(包含前因、策划、实施、提炼与反思等)。[8](3)教研协作区年度考核办法

①由各教研协作区大组长按要求对该期间的工作进行针对性的总结,以日志的形式发布在北仑教育博客上,同时按学科发送到教研室相关教研员邮箱中。

②各教研协作区所含学校的教研组长根据本组教师的反馈,对大组长的工作进行等级评价,并以工作建议的形式发送教研室相关教研员邮箱中。

③教研室根据各协作区的总结和反馈建议,确定各教研协作区工作的考核等级,报教育局审核后对大组长予以一定奖励。(三)区级教研

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的常态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拓展空间,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组织开展年度中小学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文和案例评比,以评比促交流。(2)组织参加各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活动,如宁波市“综合实践活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全国“新课程、新教材探究教学研讨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交流活动”,为综合实践活动走出北仑搭建了平台。(3)2008年编制了《北仑区优秀校本课程评价量化表》《“北仑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方案(试行)》和《北仑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方案(试行)》等可操作性方案,并于当年7月组织开展北仑区首批优秀校(园)本课程和创建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评选活动,评出首批先进学校。2010年,印发了《北仑区中小学课程建设示范学校(园)评估标准》,将示范学校建设与评估规范化。(4)整合本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资源,搭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平台,促成资源共享和课程资源后续实施与再开发。(四)外部智囊资源

北仑区在抓内部建设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寻求外部优势资源的支撑,适时积极搭建专家桥梁,建构外部智囊团。

案例1‐9[9]关于郭元祥教授将来我区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通知各中小学教导处: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元祥教授将于本月13日亲临我区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届时,宁波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也将同时举行。请各校珍惜机会,尽可能安排多位教师积极参加。具体事宜通知如下:一、报到时间:2008年1月13日(星期日)上午8:30前二、报到地点:淮河小学三、活动安排:上午:8:30—9:00开幕式9:10—10:20参观各基地学生实践活动10:30—12:00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展示下午:郭元祥教授专题报告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2008年1月9日

案例1‐10[10]市教研员到郭巨小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调研近日,宁波市教研室吴筱泉老师在我区教研员乐素芬老师的陪同下,来到郭巨小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调研。图1‐6 吴筱泉老师在郭巨小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调研吴筱泉老师首先听取了学校对校魂建设项目的介绍,他对这项利用地域资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领域的项目给予了肯定,同时对项目的实施从理论的高度进行了指导,提出具体的实践建议:(1)各年级的主题选择应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系列性,不应零散、随意地选择;(2)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不应由教师编写,可融入学生的研究成果,逐步丰富教材内容,由师生共同打造;(3)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课程建设中的评价一环应该有具体的可操作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他还建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要打破学科的壁垒,学科相互渗透、延伸、综合、重组、提升,对课内外知识进行全方位整合,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进而对整个学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他要求郭巨小学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投入,让综合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再上新台阶。

案例1‐9和案例1‐10中,华东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和宁波市教研室吴筱泉老师的到访和指导,为相关学校和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有效的助力。除了相关专家的专访和调研,北仑区还在区教研室的牵头下,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结成合作关系。一线教师丰富生动的教育事实、高等院校教师的理论支持,让北仑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注解】[1] 周朝峰:《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交流会”在蔚斗小学举行》,http://www.bledu.net.cn/[2] 淮河小学:北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讨会在淮河小学召开,http://www.blhhxx.cn[3] 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意见》,http://www.bledu.net.cn[4] 该资料由霞浦小学提供。[5] 北仑教研室:《关于公布2010学年北仑区义务段教研协作区及学科大组长的通知》,http://old.bledu.net.cn/show.aspx?nid=67660,2010‐09‐07。[6] 北仑教研室:《关于公布2010学年北仑区义务段教研协作区及学科大组长的通知》,http://old.bledu.net.cn/show.aspx?nid=67660,2010‐09‐07。[7] 北仑教研室:《关于开展北仑区教研协作区年度工作考核的通知》,http://jyj.bl.gov.cn/[8] 北仑教研室:《关于开展北仑区教研协作区年度工作考核的通知》,http://jyj.bl.gov.cn/[9] 教研室:《关于郭元祥教授将来我区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通知》,http://jyj.bl.gov.cn/[10] 贺玲玲:《市教研员到郭巨小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调研》, http://www.bledu.net.cn/第二章 课程实施策略(上)——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只是贯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精神、通往课程目标的第一步。课程实施才是切实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环节。课程实施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该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和质量。那么,如何保障和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呢?这需要有效的课程实施支撑策略的支持与运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国家课程,但由地方和学校负责课程内容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即各实验学校肩负两项任务:一是应国家和地方要求,从全局观点出发,探究区域范围内学校层面如何系统地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二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出发,探索年级/班级层面的课程实施策略,即如何组织实施某一具体活动方案。因此,北仑区关于课程实施策略的探索也呈现出了两个层面。鉴于此,本书课程实施策略分上、下两章,分别对上述内容予以阐述。

本章“课程实施策略(上)”共两节,在辨明“课程实施”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集中探索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及其具体措施——“长短线结合”策略和“课程融合”策略。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解析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原则《总则》指出,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一)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

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

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建议每一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之间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各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数是平均每周3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最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内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结合着使用。(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

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索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

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国家将谋求建立“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站”,各地区、各学校要谋求建立局域网、校园网,为学生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

最后,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教育价值观不同,对课程实施的认识不同,参与课程实施的态度和方式必然会不同。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价值观,被称为课程实施取向。当前,课程实施存在三种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1]取向。(一)忠实取向

忠实取向即视课程实施为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预定的课程方案的程度。实施课程越接近预定的课程方案,则越忠实,课程实施程度也越高;若与预定的课程方案差距越大,则越不忠实,课程实施程度越低。

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师在实践中执行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的过程。课程内容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已经为教师课程实施计划好的。被实施的课程是专家预先确立好的课程内容。忠实取向下的教师是课程专家制定的课程内容的忠实执行者,是课程的“消费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线性传递者。

忠实取向强调课程设计的优先性与重要性,强调事前规划的课程方案具有示范作用,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课程情境,特别适用于课程内容极为复杂、困难且不容易掌握精熟的新课程方案,或是学生的理解有赖于配合课程内容的特定安排,因此,课程实施的顺序有必要在事前加以规定。(二)相互调适取向

相互调适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设计人员与课程实施者双方同意进行修正调整,采用最有效的方法确保课程实施之成效的过程。

相互调试取向倾向于把课程变革视为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而不是预期目标与规划方案的线性演绎过程;强调课程实施不是单向的传递、接受,而是双向的互动与改变;

课程方案有必要应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境而加以弹性调整;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社会情境因素的分析,借以揭示课程变革的深层机制。

相互调试取向考虑具体实践情境,如社区条件、学校情境、师生特点等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反映了师生的主动性、课程实施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过程性。与忠实取向相比,更符合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三)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创生取向强调“课程是实践”“教师即课程”。课程不是被传递的教材或课程表,不是理所当然的命令与教条,而是需要加以质疑、批判、验证和改写的假设。教师是决定新课程成败的关键角色。

创生取向认为,课程标准的制订,不过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步。专家设计的课程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假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教师和学生是在观察、实验、分析、对话和争论中建构知识的。

上述三种取向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从忠实取向到相互调适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变革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具有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整合性等五大特点。其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只能在“忠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走向“相互调适”和“创生”,机械化“忠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必然走进死胡同。鉴于“创生取向”课程实施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很高,现阶段课程实施过程中难度很大,所以,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立足“相互调试”课程取向,创设条件向“创生取向”靠近。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

课程实施策略是指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实施主体依据课程实施可利用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经验水平,对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加以选择和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以达成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的方式方法的集合。

课程实施策略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课程实施策略是依据课程目标,针对学生实际、课程方案特点,将具体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等课程诸因素和谐统一的最佳设计,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其次,为了目标的实现,可以采用各种可供使用的课程实施组织形式、方法、程序、手段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改变和调整,具有典型的灵活性,即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

再次,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实施,因而课程实施是课程策略综合作用的结果。

最后,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调节、监控、创造等都立足于可行的课程组织因素,课程组织形式是课程实施策略的载体。“相互调试”课程取向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关注“规划”“生成”和“融合”有机统一。在教育实践中,北仑区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整体推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总结出了“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长短线结合”和“课程融合”等三大课程实施策略。【注解】[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344页;钟启泉:《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206页。第二节 “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策略

案例2‐1[1]低碳生活——主题生成课教学设计一、活动背景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可能会导致许多陆地沉降。 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过敏 季肺部感染加重,物种变得越来越“袖珍”,肾结石增加,外来传染病暴发,藻类泛滥引发众多疾病等等。还有频频发生的地质灾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低碳生活,应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二、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围绕活动主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指导学生把问题转化成研究的课题,并用简洁、生动、富有个性的语言提炼课题的名称。(三)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交流、团结协作的精神。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查阅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印制问题表、活动计划书等。(二)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资料;学习提出问题、整理问题的能力;根据兴趣爱好进行分组等。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主题1.播放视频,引出主题师: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师:宁波的台风、云南的旱灾、江西的水灾,这些都是全球变暖带来的灾难,而罪魁祸首就是二氧化碳。所以全球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今,“你‘减碳’了吗”成为一句时尚的流行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低碳生活。(板书)2.交流谈话,理解含义师:你们家有车吗?平时上学家里车接送请举手(从中分析同学们的生活低不低碳)。全球在减碳,我们也要倡导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就是要节能、节水、节电、节气,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来。3.交流分享,加深了解师:你对低碳生活有哪些了解呢?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二)过关斩将,激情比拼师: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对低碳生活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我们各小组要来一个激情大比拼,看看哪个小组表现棒。1.第一关:摩拳擦掌(1)2009年12月7日开幕,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的哥本哈根会议,主题是什么?(气候变化峰会)(2)“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熄灯一小时)2.第二关:是是非非(1)空调设置制冷模式,温度打得低一点,比较节能。( )(2)为了节电,冰箱中放的食品越多越好。( )(3)洗衣机在同样长的洗涤时间里,使用强档其实比弱档省电,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 )3.第三关:慧眼识“碳”(1)厕所中长流水、教室中长明灯的现象。( )(2)用废旧的折伞制成多用衣架。( )(三)引发思考,提出问题1.引发思考师:“低碳生活”是一个全新的、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实践,关于低碳生活,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你有哪些感兴趣的、想研究的问题呢?2.提出问题(1)抽生回答(2~3人回答)把比较好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给予鼓励。(2)深入思考①师:你还有其他的问题吗?请迅速记在问题卡上。(教师巡视)②小组交流。师: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商讨确定2~3个有意义或者有意思的问题进行班级交流。(在问题前打钩)③各小组汇报,教师选择把问题写在黑板上。(有意识地把同一类问题写在一起)3.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寻找和发现值得探索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预设:什么是真正的低碳生活?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你了解多少低碳生活?怎样做才是低碳生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地球有什么影响?低碳生活有什么小窍门?生活中有哪些低碳妙招?校园中有哪些浪费的现象?社区中有什么高碳的情况?我们身边的人是怎样看待低碳生活的?我们该怎样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我们每个人可以做些什么?倡导低碳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我们的衣食住行有多少碳排量?上海世博会中有哪些低碳元素?低碳新能源有哪些?(四)归类提炼,确定课题1.归类整理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提了这么多的问题,把这些问题默默地读一读,看看问题在表达上正确吗?再看看哪些问题是相同的或属于同一类的?2.提炼关键词师:这些问题讲的是什么呢?关键词是什么呢?(引导把问题归成一个词或一个短语)3.给小课题取名字(1)师:我们能否把同一类问题概括成我们要研究的一个小课题,并给它取一个吸引人的名字?(2)给小课题取名字的要求:语句通顺、简洁明了、意思完整、富有个性。(3)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归纳,形成研究的小课题。(生成小课题预设)低碳生活的背景、意义(低碳生活大探究)低碳生活小窍门(金点子)我家的低碳生活调查社区低碳生活调查校园水电浪费现象调查设计我的一天低碳生活上海世博会的低碳元素(低碳绿色的上海世博会)低碳生活的宣传大行动(制作低碳生活宣传小报)低碳新能源大搜索……(五)自主选择,确定课题1.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想研究哪个小课题?你能说说为什么吗?(3~4人答)2.师:选定了研究课题,我们就可以组成活动小组开展研究活动了。(六)总结评价,颁奖激励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自评和互评,根据各小组表现给予不同的鼓励。(七)课后延伸,自由组队1.学生根据选择的小课题,自由组队,讨论推选组长,进行分工,并给小组取一个切合的、响亮的名字。2.小组合作,尝试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案例2‐1是北仑区实验小学郁旭峰老师引导五年级学生生成子课题的教学设计。北仑区实验小学在“环境保护”主题课程活动展开之际,在主题生成课上,郁旭峰老师引导学生从“低碳生活”切入,生成:低碳生活的背景/意义(低碳生活大探究)、低碳生活小窍门(金点子)、我家的低碳生活调查、社区低碳生活调查、校园水电浪费现象调查、设计我的一天低碳生活、上海世博会的低碳元素(低碳绿色的上海世博会)、低碳生活的宣传大行动(制作低碳生活宣传小报)、低碳新能源大搜索等具体活动主题,这一系列活动小主题的生成使得两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丰富且充实。“低碳生活”系列主题的生成,只是北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子课题生成的一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过程中,北仑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的、鲜活而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社会生活的大小主题。如灵山学校基于农村综合实践基地展开的“茶”系列主题活动,生成了“采[2]茶”“观摩制茶”“调查茶文化”等小主题;淮河小学根据附近有吉利汽车知名大型企业这一资源,规划了以“走近吉利”为大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了“小汽车也有大安全”“吉利汽车在北仑选址大揭秘”“开拓创新的吉利英才”“金融危机影响下吉利汽车的年生产量与销售量的比较”“从帝豪EC718看吉利汽车命名的学问”“人们心中的吉利汽车市场调查”“色彩缤纷的吉利汽车”“‘吉利国车自强之路’的启示”“吉利远景的环保与节能”“吉利汽车的生产工艺”“小徽标大含义”等活动小主题。[3]

在北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过程中,北仑综合实践活动集体从上述课程实践中提炼了一种课程实施策略,命名为“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一经提出就得到各学校的认可,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策略和有效途径,展现其师生紧密协作的优势。一、“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策略的内涵“开发‘主题领域’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关[4]键。”主题建构是对主题领域的直接演绎。主题领域和具体实践主题的建构是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的第一步,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物质内容,直接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和实施效果。因此,北仑区教育实践将主题领域开发和主题建构的“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策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首要策略。“大主题规划”是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根据社会热点、教育难点、学校工作重点、学校特色亮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召集相关课程主体,从校长到班子成员,从各部门负责人到段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商讨、规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领域。“大主题”实质上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领域”。这是课程实施方案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小主题生成”是指主题领域确定后,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规划的大主题年级化、班级化,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动态生成贴近学生经验、具有群体个性、各种各样的具体研究主题,进行具体主题的建构。“小主题”实质上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周边可利用资源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大主题”相契合的活动视角。这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之一。二、“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策略的优势“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策略系主题领域开发和主题建构策略。下面,我们从设计方式对比角度来领略“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策略的优势所在。

主题领域开发和主题建构,按其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自主设计、[5]学生自主设计、师生协作设计等三类不同的方式方法。(一)教师自主设计

案例2‐2[6]小鬼当家的活动及教师指导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 罗建平一、活动的准备城市的孩子绝大多数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对“一天中需要做哪些家务”“做这些家务需要多少时间”“如何去做这些家务”基本上一无所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让他们去安排一天的家务活动是不可思议的。在设计“小鬼当家”的方案前,必须做一些具体的准备工作,如访问家长在一天中需要做哪些家务,观察他们是如何做这些家务的……在设计“小鬼当家”的活动之前,安排一个访问家长在一天中做家务情况的活动。如何指导三年级的孩子做访问活动呢?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访问活动有哪些基本要素。根据访问活动具体情况以及三年级孩子的交际能力和活动范围,确定本次访问活动的对象为孩子的父母,访问地点为家里,访问时间为晚饭后或双休日。其次,要帮助孩子设计访问问题。设计访问问题是访问活动准备的主要内容,问题的设计包括访问时提哪些问题和这些问题的次序是怎样的。师:我们访问家长在一天中做家务的情况时可以提哪些问题?生:我们可以问:“您在一天中要做哪些家务?”生:还可以问:“您是怎么做这些家务的?”生:我们可以问:“您做这些家务需要多少时间?”生:我们还可以问:“这些家务是什么时候做的?”生:“您是怎么做这些家务的?”“您做这些家务需要多少时间?”和“这些家务是什么时候做的?”这三个问题应该针对每一件家务来提。师:这三个问题可以怎样改?生:我认为可以这样改:“您完成×××家务需要多少时间?”“×××家务,您是怎样做的?”和“这件家务,您是在什么时候做的?”师:我们在提问时怎样排列问题的次序?生:第一个问题是:“您在一天中要做哪些家务?”第二个问题是:“×××家务,您是怎做的?”第三个问题是:“您完成×××家务需要多少时间?”最后,要提醒孩子访问时应注意什么。在访问前应提醒孩子与家长谈话时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举止要文明大方,口齿要清晰,访谈记录要完整、详细。二、活动的策划与实施通过访问家长在一天中做家务情况的活动,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父母在一天中需要做哪些家务,为策划“小鬼当家”作了经验准备。“小鬼当家”活动的策划重点是安排一天的家务活动,包括哪些家务适合孩子做,安排哪些活动,如何安排家务活动的次序等。师:在我当家的一天中可以安排哪些活动?生:我把妈妈在这一天要做的家务全都包下来。生:妈妈对家务劳动比较熟悉,速度比较快,而我们平时很少做家务,需要边学边做,不可能完成妈妈在一天中需要做的所有家务。师:我们选择做多少家务比较合适呢?生:我认为做4~5件家务比较合适。师:你认为做哪些家务比较合适?生:我会选买菜、烧菜、洗碗、拖地板、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家务。师:你打算怎样安排这些家务?生:我将分散安排这些家务劳动,买菜和烧菜安排在上午,拖地板和整理小房间安排在下午,洗碗安排在晚上。师:这样安排比较合适,可以做到劳逸结合。

案例2‐1的课程方案设计,带有明显的教师自主设计特点。所谓教师自主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和特点的理解,自主建构活动主题,师生根据教师的设计开展活动。教师自主设计的主题设计方式便于教师操作,省时省力;缺点是容易架空学生,完全按教师的意愿组织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可能受到压制。该设计模式下的学生是活动方案的被动执行者,可能滋长完成任务的心理,不能真正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教师自主设计的主题设计方式适用于活动开发初期和低年级。开发初期,师生对此都不怎么熟悉,处于探索阶段。低年级的学生自身社会经历不足,需要成人的引导。此时此景下的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经验相对优势的群体,对把握教育方向和学生未来成长具有引导作用,教师设计的有效性相对高些。《小鬼当家的活动及教师指导》课程案例中,罗建平老师面对“小皇帝”“小公主”,自主设计了该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正确认识家务劳动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在劳动中体验父母做家务的辛苦,学习自理生活的技能,养成[7]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值得相关教师群体借鉴。(二)学生自主设计

案例2‐3[8]我初次“下海”一、背景陶山镇中 董国金温州,一个原来穷山恶水的僻壤,如今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温州已经是一个品牌、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对中国人的魅力之大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畴。温州人以“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的精神,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温州人之所以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犹太人”,是因为有温州精神支撑着我们的企业家,从企业家身上体现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不断创新、合作、敬业、诚信的温州精神。我们现在富了 ,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好了,视野宽广、思路灵活,却缺乏一种吃苦耐劳、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的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教育者,我们有理由继续发扬温州精神。面对新课程,教师发展需要温州精神,温州精神要体现在祖国的花朵上。二、确立主题我们八(6)班共有44位同学,都是非常热爱集体的,可现在我们这些同学在家里却成了十足的“小霸王”,我们是要啥有啥,全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社会劳动中的酸甜苦辣。为了将来作为中学生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大家跃跃欲试,强烈要求到社会中去体验、实践。就这样,一个能让我们全班同学都不闲着,又都能深入社会实践的活动方案——“我初次‘下海’”在同学们热情的讨论中诞生了。三、活动目标1.使学生们从小受到“温州精神”的熏陶,继承温州开拓者们敢为人先、吃苦耐劳、不断创新的精神特质。2.通过中学生自己策划、设计、组织活动,激发中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温州精神”。3.引导中学生在创新实践中体验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感受实践中带来的愉悦和价值,激发他们挑战自我、敢于超越的勇气和志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4.满足中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活动的愿望,引导学生贴近社会实际,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感受到对家乡、对父母、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注,确立社会责任感。四、活动过程(一)准备过程1.召开班委会会议,制订“我初次‘下海’”活动实施计划。2.召开班会,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欢和客观实际讨论并确定即将参与实践的社会行业。3.根据选择好的行业,组成若干“下海”小队,各小队分别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好实践的岗位和时间。董国金老师参与指导的“我初次‘下海’”课程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需要,自主讨论生成活动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老师积极参与配合,促进活动的展开,是一次学生自主设计的课程范例。

所谓学生自主设计,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爱好和需要,自觉主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学生自主设计过程中,老师可[9]以参与也可以不参与,只进行旁观,适时给予指导。

学生自主设计方式的运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学生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怎样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要让老师和家长相信自己有能力达成目标。其次,老师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并且乐于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做,以旁观者或者成员的角色,给学生提供支持。简言之,学生自主设计方式要求师生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这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对当下的众多师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期待着学生自主设计方式逐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主流方式。(三)师生协作设计

案例2‐4[10]小广告大世界一、活动背景长江小学 曹纪伟一天中午,当我跨进教室的时候,胡臻同学正模仿着电视镜头,大声地念着广告词,其余同学们也十分投入地参与进来了,他们对广告的熟知程度,俨然就是一个个广告演员。既然同学们对广告如此熟悉,如此感兴趣,这肯定是一个有兴趣的活动。为什么有兴趣呢?同学们便开始七嘴八舌了:“广告词写得好呀”“广告画面有创意呀”……“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但我想请问一下大家,你们知道广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吗?它最早产生于哪个国家和地区?最早的广告形式又是什么?”老师一连串的问题把同学们一下子问蒙了,他们没想到广告还有这么多学问!于是,我提议开展一次有关广告的调查研究活动,同学们一下子来兴趣了:“好,我们保证完成这光荣的任务!”鉴于此,我们选择“小广告大世界”这一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对“身边的广告”进行多方面的探究。……二、活动流程(一)准备阶段1.主题确定当确立了“小广告大世界”这一活动内容后,我对学生及其家长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前明确主题目标,指引其学习方向,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此次活动的兴趣,掌握他们对活动的意向,还可以了解学生家长对此次活动的意见看法及支持程度……最后确立了下面这些子课题:(1)广告的历史与发展;(2)清理不法广告;(3)广告的利与弊;(4)设计广告语;(5)学习了解广告法;(6)广告种类和特点;(7)广告演绎。2.商讨活动的计划在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后,再自行确定各自的分组研究小课题,进行范围较小、针对性更明确的研究。然后民主选定组长,分工合作,并根据活动地点、时间、内容及组员工作分配等问题,进行计划书的撰写。由队员们集体讨论,评出最切实可行的一份计划书,完成他们的实践活动。3.做好器材准备(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各小组根据调查的主题确定小组计划,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准备所需的用具、设备,如照相机、录音带、录音机、调查问卷、电脑、磁盘等。

案例2‐4起源于学生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形成师生的协作。此案例生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一个主题相互协作,共同建构完整课程方案,这是一个典型的师生协作设计的案例。所谓师生协作,就是在主题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全方位为学生参与提供条件,但“不包办”。现阶段师生协作设计是社会大众、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和学生普遍认可的一种方式,也是实际操作中最常见到的一种方式。

师生协作设计的优点表现在: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增进师生关系。师生协作设计主题过程中要平衡好师生关系,一方面要防止教师粗暴干涉学生活动,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放任自流。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是每次活动中都要[11]注意的问题。

教师自主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和师生协作设计,这三种方式在“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上各有侧重,在实践过程中也各有优缺点。“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策略,糅合三种方式方法,教师预设主题主线方向,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协作或者学生自主生成丰富多彩的具体主题内容,既避免“放任自流”,又防止教师粗暴干涉学生活动,师生职责明确,既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有助于学生自主成长,正契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精神。【注解】[1] 郁旭峰:《低碳生活主题生成课》,《北仑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共享手册》,内部资料,2010年,第222—225页。[2] 《灵山学校基于基地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北仑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共享手册》,内部资料,2010年,第106页。[3] 《淮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北仑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共享手册》,内部资料,2010年,第56页。[4]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5] 肖龙海:《“温州精神”进课堂——校本课程开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138页。[6] 罗建平:《小鬼当家的活动及教师指导》,《网络科技时代》2008年第5期。[7] 罗建平:《小鬼当家的活动及教师指导》,《网络科技时代》2008年第5期。[8] 肖龙海、孙裕东主编:《“温州精神”进课堂——活动课程开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85—86页。[9] 肖龙海:《“温州精神”进课堂——校本课程开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139页。[10] 该案例由长江小学曹纪伟老师提供。[11] 肖龙海:《“温州精神”进课堂——校本课程开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第三节 长短线结合策略一、长短线结合策略解析

依照时间安排和方案设计的不同,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分为长线活动和短线活动。所谓长线活动,是指需要多次集中活动,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而短线活动是指利用一次集中活动时间基本可以完成的活动。长短线活动之分是相对的,只是一种设计上的划分。几乎所有的长线活动都可以被集中设计为短线活动,而短线活动也都可以被延伸为长线活动。究竟采取长线活动还是短线活动,这主要视教师的兴趣[1]特长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果完全采用长线活动,则每周固定的集中活动时间难以安排,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主题,迟迟不能完结,师生也会感到疲惫;如果完全采用短线活动,则学生的活动无法延伸。从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计划每学期应以一个长线活动为主,同时穿插几个短线活动。

北仑区教育实践中,各协作学校在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在长线主题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穿插相关短线主题活动,实现了基于资源整合的长短线结合,通过长短结合的形式自[2]觉推动课程向常态化发展。如实验小学在五年级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环境保护——低碳生活”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有选择地穿插开展“与零花钱交朋友”“走进鲁彦故居”“九峰山风景区的开发和宣传”等相关短线主题活动,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长短线结合策略的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对学生来讲,长短线结合,能缓解其精神压力,防止精神懈怠、兴趣丧失敷衍了事。对教师来说,长短线结合,在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不会因为急于完结某项活动开始新的活动,而使当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草草结束,反而会由于短暂间歇,有足够的时间反思之前的活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实现课程实施的最优化。对学校来说,一学期一个长线活动搭配几个短线活动,等于编制了某年级段一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教学组织上目标明确且相对集中,更有利于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料,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长短线结合策略实施要点

案例2‐5[3]霞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探索与实践——灵活安排,刚柔结合拓展综合实践活动时空“自主权”“集零为整”“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这是我们的口号。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自理能力,我校将原每周五1小时的社团活动重新规划,分为家政社团和特长社团两块,其中家政社团专门安排了劳动技术和生活指导,特长社团主要集中在体艺特长的培养、古筝特色的开发以及校级小课题探究。同时,坚持在全校性的“消防宣传日”“红十字纪念日”“国防教育日”“安全教育周”“法制教育周”“红领巾读书节”“红领巾游戏节”“心理健康节”、艺术节、科技节等相对固定的活动时间,集中开展较大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这就保证了各班同学都能在教师的带领下,或在校内,或走出校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化整为零”。综合实践活动有时并不需要固定的、完整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时间放到休息时间或放学后。我们学校还重视利用假期组织孩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假期应当是学生在新形式、新条件下学习的继续。特别是寒暑期这样的长假,不仅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而且还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多得的好时机。如2009年寒假,学校以“平安过寒假”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学生寒假安全意识与行为的评估与反思”课题探究活动,以“走进新农村”为主题引导学生到社区寻找岗位、提供服务、开展实践,获得了家长和社区的高度评价,极大地鼓舞了孩子们的热情。

案例2‐6[4]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活动背景任课班级里有个小姑娘长得眉清目秀,煞是讨人喜欢。那天,她白净的脸蛋上竟架了一副黑框眼镜,愁眉苦脸地对我说:“邵老师,我眼睛近视了,有150度了!”我一阵心痛,哎,又一个!一旁的几个男生却幸灾乐祸:“哈哈,都成小博士了,还难受,多帅呀,我们想戴都戴不上!”我一阵惊讶:真的吗?我是近视眼,我知道其中的滋味,这么困扰人心的事为什么会让视力正常的孩子有莫名的憧憬与向往?随着年级的增高,班级里近视的孩子越来越多,环顾四周,一副副架在孩子鼻梁上的眼镜俨然就是一个个枷锁,在深深叹息的同时,作为大队辅导员,我与家长一样心急、一样焦灼:孩子不得要领,年级越高,度数越深,家长心急但束手无策!近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近视眼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近视眼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眼病之一。2006年,据官方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二;2009年至今,已跃升至世界第一。在党中央、团中央高度重视之下,2005年6月1日,以“肩负使命、有所作为”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治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近年来,国家推进阳光体育“2+1”活动,就是从根本上关注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健康成长。关注学生视力,刻不容缓。二、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了解近视带来的困扰。(2)了解形成近视的原因以及相关预防、治疗的方法。(3)善于提出合理的建议,善于与人交流,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在访谈中逐步提高自身胆量。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活动。(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及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素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一丝不苟的科学观。(2)培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3)通过活动,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作用,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三、活动对象四年级、六年级学生四、活动时间2012年9—11月五、各阶段活动安排表2‐1 “爱护我们的眼睛”主题活动安排

案例2‐5中,霞浦小学“灵活安排,刚柔结合拓展综合实践活动时空‘自主权’”,集中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时间和空间的极大灵活性,这种灵活为长短线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条件和后备保障。

案例2‐6中,蔚斗小学综合实践小组邵杰和孙飞娜老师,从班级学生近视烦恼的个案出发,抓住当前近视发病率高这一学生常见、家长忧心的现象,设计了历时两个月的“爱护我们的眼睛”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该活动设计将课堂技能技巧指导和课外实践体验有机结合,让两个月的活动张弛有度,既避免出现放任的“一盘散沙”现象,又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同时为学生解决体验中遇到的疑难提供了时间和人员保障,不失为长线活动的典范。“长短线结合”策略运用过程中要关注以下三方面:

第一,弹性课时管理。根据长短线活动需要,新课程体系规定的平均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可以灵活安排,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课时安排可以“集零为整”,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内使用,或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以保证大主题、长线活动,增强学生活动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也可以“化整为零”,根据需要,将每周3课时分散专门使用,或者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结合使用,或者利用假期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小主题、短线活动,在时间上采用“分散”活动方式,增强学生活动[5]的自由度。

第二,活动相关度处理。在活动设计及其实践过程中,活动主控者主要是教师,要根据活动参与师生的状态和活动的主题性质及其扩展性,适时调整长短线活动的相关度,即在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根据实际需要、校内外可利用资源和学生的状态,适时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实现长线活动和短线活动的适切结合与相互转化。到底是开展长线活动还是短线活动,是根据课程实施的具体需要进行选择的。一般来说,涉及的活动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分散、活动时间跨度比较大的,以“长线活动”为宜;活动范围容易控制、内容比较集[6]中,时间跨度小的,以“短线活动”为宜。同时,相同质性取向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资源丰富多彩,在选择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与组织实施中应多角度选材,长短线搭配,不断给广大师生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