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补贴与反哺农业:我国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思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31 11:30:55

点击下载

作者:靳黎民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政补贴与反哺农业:我国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思考

财政补贴与反哺农业:我国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思考试读:

内容提要

农业补贴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保护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手段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我国农业的弱质性更加明显,尤其需要对其进行保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间接补贴为主的农业补贴方式,仅仅是用于维系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农业的存在而提供必要补偿,完全服从于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这既不利于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也不利于实现工业化,其补贴的效率也十分低下,并且与WTO规则相抵触,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农业补贴方式。2003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指出,“为保护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国家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三分之一的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这标志着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改革已经拉开序幕。积极探索出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WTO规则的对农业补贴方式,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旨在通过研究,为完善和建立我国对农业补贴机制提供的决策建议。本书通过对各种补贴方式及其经济效应的分析,对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深入研究,对外国农业补贴经验的借鉴和改革历程的回顾,从理论上揭示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内在规律,从实践上探索深化我国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道路对策。研究目标也就是从现实出发,研究中国当前的农业状况及现行的农业补贴方式改变的内在原因,并结合国外的相关实践,就建立适应中国实际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给出一些看法,希望能对相关的研究有所帮助。

财政补贴问题研究的已有成果是本书的基础。20世纪80—9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加深,我国财政补贴支出的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问题一度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农业补贴政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关于2003年以来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变化、农产品供给形势研究、以工补农的可能性在当前的理论研究中都有所提及。这些研究成果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极为优秀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我们现在农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但都没有进一步说明我国农业补贴方式变革的理论和现实原因、补贴方式转变的可能性,以及应该建立怎样的补贴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改革的目标、补贴的目标体系、实现目标的途径或战略、可选择的政策工具、各个工具的特点、具体的政策、政策应用到目标实现的机制、政策效应的监控以及政策的调整。本书主要讨论了补贴方式改革的目标,补贴的目标体系,并尝试提出一些政策措施并加以分析。

本书采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农业补贴方式的经济效应比较分析中运用的是规范研究的方法,考察了几种主要的农业补贴的经济效果,介绍了农业补贴的一般理论。在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改革和WTO的相关规则方面主要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概括总结其他学者已经做的研究工作,介绍中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沿革及WTO的相关规则对其的影响,这是一个总结归纳的过程。此外,本书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中国当前的农业补贴方式,也主要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概要介绍。本书还将结合国外的农业补贴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介绍各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先进经验。农业补贴方式的调整和建立则属于规范研究的范畴,目标是建立一个合理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这也是研究的重点所在。在这一部分中,本书将努力做到点、线、面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既有对农业特定部门或产品进行补贴的探讨,又有对农业补贴支持总量的研究,还有对农业补贴政策目标及框架的分析。同时,做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互补充,在详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现状,进而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力求使各项政策建议能够有的放矢,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成效达到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本书将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农业补贴的主要方式及其经济效应对比研究;

2.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内在原因;

3.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现实可能性;

4.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国外借鉴和国内经验总结;

5.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本书沿着以下思路展开对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农业补贴方式的经济效应,介绍了农业补贴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农民直接收入补贴在各种补贴方式中独特的优点,揭示了农业补贴由间接价格补贴向直接收入补贴转变的因在原因;然后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农业补贴方式转变对保证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以及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可行性进行了进一步论述,并通过国外经验借鉴和改革历史总结,探索了建立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政策建议。

全书共分九章,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简要说明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当前农业补贴问题的研究成果综述、研究的特点、主要研究问题和思路。

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一是对农业补贴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按照补贴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程度分为农业保护和农业支持。按照补贴对象的受益方式分为直接收入补贴和间接收入补贴。按补贴的环节分为价格补贴、生产补贴、消费补贴、出口补贴。前两种分类是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分类方法,后一种分类是便于进行经济效应分析的分类方法。前两种分类的补贴可以纳入第三种之中进行分析。

二是分析了各种补贴受WTO协定的约束情况。农业保护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的均衡价格,视同黄箱政策,农业支持对农产品市场影响较小,视同绿箱政策。直接收入补贴对生产和贸易几乎没有影响,视同绿箱政策或蓝箱政策,间接收入补贴对生产和贸易产生较大的扭曲,视同黄箱政策。绿箱和蓝箱政策不在削减之列,黄箱政策需要削减和限制。价格补贴、出口补贴均在世界贸易协定限制之列,农产品价格补贴、生产补贴中的生产资料价格补贴、消费补贴也与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机制相违背,对生产和贸易有较大的扭曲和影响,应为市场化改革中的内容之一。

三是分析了各种补贴的经济效应。即运用局部均衡原理分析各种补贴使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发生的变动,对比补贴与这种变动的差额,计算社会产出的增减,进而衡量各种补贴之间的优劣。

四是得出了我国农业补贴方式应由间接收入补贴向直接收入补贴转变的结论。基于以下几点:第一,直接收入补贴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不论是与当前生产脱钩的补贴或是与当前生产挂钩的补贴都对市场价格形成影响较小,不在世界贸易协定限制之列。第二,价格补贴转向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生产补贴,具有更为良好的政策效果。直接收入补贴属于生产补贴,其经济效应优于出口补贴和价格补贴,生产补贴使生产者剩余增加较多,鉴于我国价格补贴使流通企业大量获利且效率低下的现状,以政府补贴额的增加为代价,换取补贴效率损失减少和社会总产出增加是值得的。第三,消费补贴向直接收入补贴转变,是发展中国家补贴方式转变的规律。消费补贴长期压制农产品价格,在保护城市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收入增加,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适时调整并取消消费补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大国的出口补贴和价格补贴向直接收入补贴转变更为紧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一个大国,其农业补贴将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的价格,从而要承担更大的补贴负担。

五是简单介绍了新国际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农业补贴的一般理论,并结合农业生产的本质特性,阐明了进行农业补贴的理论要求。

第三、四、五章论述了农业方式改革的现实必要性。一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农补贴方式转变的要求。WTO自由化和市场化政策,既要求减少国内农业补贴政策对生产和贸易的扭曲和影响,又不损害农民的利益,因此建立直接补贴机制十分必要。同时,国外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对农业的巨额补贴影响了我国贸易条件,也增强了农业补贴方式转变迫切性。

二是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紧平衡的状况要求对农业补贴进行改革。我国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求处于一种紧平衡的状况,即生产能力不足,需求压力增大,地区和品种的结构性失衡,粮食进口依赖程度增强,要求加大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生产性补贴,以保护和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

三是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要求转变农业补贴方式、增加对农民和直接收入补贴。同时进一步论述了补贴具有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状况,缓解农民增收瓶颈制约。

第六章,论述了我国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可能性。一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成为可能。二是我国选择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也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条件,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给予这样的定义,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包含两层要求: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新型工业化为反哺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延长有效劳动时间,在农业内部合理吸纳劳动力,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而不是牺牲农业孤立片面发展工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失业来发展工业。三是工商业巨大的经济贡献为反哺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四是WTO规则下我国的农业补贴尚有较大的政策空间。

第七章,国外对农民实行的直接补贴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是介绍了各国对农民直接补贴。美国实行与当前生产脱钩的生产灵活性补贴、休耕补贴和自然灾害补贴;欧盟实行与当前生产挂钩的种植面积补贴、休耕补贴和环境保护补贴;日本为保护其山地农业生产条件的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墨西哥弥补取消价格保护的直接收入补贴。二是总结了国外对农民直接补贴的特点。即支持力度大、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面广、对农民直接收入补贴为主、法制化运作。三是指出了国外经验的借鉴意义,即政策思路上,从偏重价格补贴转向直接收入补贴;在操作上,由以产品为依据计算补贴改为以耕地面积为依据计算补贴;在补贴政策制定上,要统筹考虑政策目标、财政承受能力、补贴面等因素,重点补贴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户。同时,要在法制化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直接补贴。

第八章,介绍我国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实践。一是划分了三个时期,即1992—2002年中国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的时期;2002—2003年直接补贴改革试点时期;2004年全面直补改革。二是分析了直补改革前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弊病,即补贴效率低浪费严重,补贴造成市场扭曲,补贴削弱了国有粮食企业的竞争力。三是介绍了2002年以来的直补贴改革。主要做法,即补贴资金从主要用于价补贴的粮食风险金中解决,补贴发放与农村税费改革结合,协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粮食购销企业关系,发育多元化粮食购销实体。四是对直补的做法进行了评价。保护和提高了粮食经营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第九章,提出建立新的补贴机制的政策建议。一是明确了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原则,即兼顾农产品安全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原则、补贴的效率原则、要素生于产品的原则、与WTO精神吻合的原则、有利于比较优势发挥的原则、财政能力许可原则、责权统一原则。二是提出了完善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政策措施,即改革农业财政支持,支农支出向生产要素、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改善和保护环境倾斜;完善直补改革,加大粮食风险金用于直补的比重、突出重点实施间接农业支持、补贴与产品产量脱钩、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补贴为重点、解决资金来源与落实两大难题;探索新型补贴方式,建立农产品储备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的出口信贷担保机制、利用特殊保障条款控制农产品贸易。三是健全农业补贴保障措施,加强补贴的法制建设、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四是统筹解决补贴改革的相关工作,协调补贴方式改革与农村各项改革的关系。

Abstract

Agricultural subsidy is one of strategic means commonly adopted in the world to protect agriculture and to raise farmer's income.It is also the basic strategy for many countries to develop economy.Chinese agriculture is weak and particularly needs protection.Under planning economic system,indirect subsidy is the main subsidy form and necessary subsidy is provided only for the existence of agriculture for the fund accumulation for industrialization.It is totally for the demand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It is no goo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neither is it good for realiz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efficiency of the subsidy is very low and it also contradicts with WTO rule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raditional subsidy form completely.The Agricultural Conference held by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January 2003 pointed out that:“We must explore all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subsidy to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and we will enforce the support of the state to agriculture,particularly to grain production.”This is one of key working points for present rural works.It is pointed out in No.1 Document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2004 that “We must set up direct subsidy system for the protection of farmers' benefits.The state will take one third of the grain risk fund for the direct subsidy to farmers in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This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agricultural subsidy in China.We should be active to explore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which fit statues of China and WTO rules.This is one of important topics at present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analysis to various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and their economic efficiency,this paper made a deep study to the realistic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This paper also reviewed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agricultural subsidy and the reform history.The paper revealed internal theoretic rules for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and explored practical ways to deepen agricultural subsidy reform in China.The target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realistic agricultural statues and the internal cause for the change of present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With combination of relevant practice in foreign countries,the paper raised some viewpoints for the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system that fits real statues of China.It is hoped to be helpful to relevant studies.

From 1980 to 1990,the theoretic study on financial subsidy became focus in theoretical field along with the great expanse of financial expenses caused by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 in China.Along with China's entry into WTO and the increased attention to rural,agricultural and farmer problems,the study for the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became the key problem in academic world.The topics of the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from 2003 and the tend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possibility to subsidize agriculture with industry have been mentioned for many times in present theoretical studies.All of these studies,which revealed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agricultural policies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are excellent.However,they didn't give further explanation to theories and causes for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bsidy,the possibility for the change of subsidy forms and what kind of a subsidy system should be set up.The new system should contain reform target,target system for subsidy,the ways or strategies used to realize the target,selectable policy tools,characters of different tools,policies in detail,system to get the target by the application of policies and the supervision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adjustment of the policies.This paper studied the target for the subsidy form reform,the target system of the subsidy and tried to raise some policies and measures for discussion.

The combination of empirical study and standard study is adopted in the paper.Standard study method is used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We studied the economic result of some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and introduced general theory on agricultural subsidy.Literature description method is used on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and relevant WTO rules.We also outlined the existing studies of other scholars and introduced the reform of the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impact of relevant WTO rules.This is a process of conclusion.Furthermore,this paper had an overall analysis to present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in China on the existing studies and introduced with literature description on this aspect.This paper also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to foreign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and introduced advanced experiences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ies of foreign countries.The adjustment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subsidy system belong to standard study.The target is to set up a reasonable agricultural subsidy system in China.It is also the emphases of this study.In this section,the author made efforts to combine viewpoints and general aspects,micro and macro analysis.The paper not only contents the exploration of special agricultural departments or products but also contents the study to total volume of the agricultural subsidy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to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target and the framework.Meanwhile,the paper made a mutual balance betwee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On the base of detailed data analysis,the paper studied the existing statues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system and raised reasonable policy suggestions.The author made efforts for the policy suggestions to be to useful so as to get good effectiveness in practice to stabilize grain production and to promote grain circulation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Key topics studied in the paper:

1.Comparative analysis to key forms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and their economic effects;

2.The internal causes for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3.The realistic possibility for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4.Domestic and overseas experienc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5.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At the beginning,the economic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are analyzed and basic theory on agricultural subsidy is introduced.The paper analyzed special advantages of the direct income subsidy among all the other subsidy forms and revealed the internal caus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direct price subsidy to direct income subsidy.Then,the paper studied the necessit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and the significance to ensure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caused by this transformation.The paper also studied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ubsidy and explore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in setting up a complete agricultural subsidy system with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form in the history.

The paper contents 9 sections:Section 1 is the introduction.Section 2 is the basic theory on agricultural subsidy.Sections 3 to 5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Section 6 involves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form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ubsidy.Section 7 is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Section 8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forms in China.Section 9 is the policy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study.第一章引言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一)研究的背景

农业补贴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保护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手段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我国农业的弱质性更加明显,尤其需要对其进行保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间接补贴为主的农业补贴方式,仅仅是用于维系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农业的存在而提供必要补偿,完全服从于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这既不利于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也制约了农村需求的增长,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其补贴的效率也十分低下,并且与WTO规则相抵触,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农业补贴方式。2003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指出,“为保护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国家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三分之一的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这标志着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改革已经拉开序幕。积极探索出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WTO规则的对农业补贴方式,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目的

本书旨在通过对各种农业补贴方式及其经济效应分析,对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深入研究,对外国农业补贴经验的借鉴和改革历程的回顾,从理论上揭示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内在规律,从实践上探索深化我国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道路对策。研究目标也就是从现实出发,研究中国当前的农业状况及现行的农业补贴方式改变的内在原因,并结合国外的相关实践,就建立适应中国实际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给出一些看法,希望能对相关的研究有所帮助。(三)研究意义

第一,有助于理性地掌握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内在规律。

第二,有助于从加入WTO的要求、保证农业安全、增加收入等方面深刻理解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直接原因。

第三,有助于从我国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特点、世界贸易组织政策空间等方面了解我国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可行性,增强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信心。

第四,有助于借鉴国外和历史经验探索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代农业补贴方式。二、研究综述

对于财政补贴问题的理论研究,20世纪80-9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加深,我国财政补贴支出的大幅度增加,一度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对农业补贴政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目前相关的研究有:(一)对财政补贴问题的研究

平新乔1995年的《财政理论与比较财政制度》专著,重点研究了价格双轨制下的物价补贴,其理论上的规范研究方法值得借鉴,但其研究局限于价格补贴,当时的经济环境也与当前有较大的不同。(二)对WTO相关规则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农业补贴的承诺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组织司译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对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条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中国农业信息网(www.agri.com.cn)也有相关的介绍。杨鹏飞、洪民荣等编著的《WTO法律规则与中国农业》还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相关承诺进行了分析。卢峰(2001)介绍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程中关于补贴的谈判问题。(三)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围绕农民增收展开,分析收入增长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钟甫宁,2001;郭建军,2001;韩俊,2001等)。(四)农业补贴政策的沿革

黄延信(2002年)分析了1998年以来的粮食政策的实行情况及农户的行为。韩俊(2001年)介绍了农村税费改革的情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2002)、钱克明(2002)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与政策调整进行了研究。孙大光(2002)分析了直接收入补贴与我国国内支持政策。德国的赫尔曼也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重点领域是农业及其补贴。(五)国外农业补贴政策

黄季(2002)分析了WTO的主要成员国履行农业补贴承诺的情况。柯炳生等(2002)分析了国外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原因、做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此外,关于2003年以来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变化、农产品供给形势研究、以工补农的可能性在当前的理论研究中都有所提及。

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极为优秀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我们现在农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但都没有进一步说明我国农业补贴方式变革的理论和现实原因、补贴方式转变的可能性以及应该建立怎样的补贴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改革的目标、补贴的目标体系、实现目标的途径或战略、可选择的政策工具、各个工具的特点、具体的政策,政策应用到目标实现的机制,政策效应的监控以及政策的调整。本书主要讨论了补贴方式改革的目标,补贴的目标体系,并尝试提出一些政策措施并加以分析。三、研究特色

在以下几个方面本论文与现在的研究有所不同:(一)农业补贴方式的分类及各种农业补贴的经济效应分析

按照补贴的环节分类,并对各种补贴的经济效应进行规范的理论分析。(二)农业补贴的实践经验

结合本人所从事的粮食直补工作,搜集了大量近年来粮食直补工作的具体政策、操作方法,对其经验教训有较为直接的感性分析。(三)补贴形式

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目前的补贴方式需要改革,对于改革的目标大家并不统一,有的认为以直接收入补贴为主,有的认为可加大价格支持的力度。笔者以为我国农业补贴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建立以直接补贴(直接补贴是直接支付给农民的补贴,它包括直接收入补贴,直接价格补贴,税费的免除等。税费的免除已经在实施,补贴体系乃是长期的,较为稳定的政策,直接补贴是我们长期的目标)为主体的补贴体系。(四)改革的原因

大多学者侧重于WT0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而笔者认为除此之外,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变化,间接补贴效率的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生产消费状况的变化要求我们改变补贴的方式。四、研究方法

目前的研究基本上是纯理论或纯实证的研究。笔者试图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起来。

在农业补贴方式的经济效应比较分析中运用的是规范研究的方法,考察了几种主要的农业补贴的经济效果,介绍了农业补贴的一般理论。在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改革和WTO的相关规则方面主要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概括总结其他学者已做的研究工作,介绍中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沿革及WTO的相关规则对其的影响,这是一个总结归纳的过程。此外,笔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并分析相关数据,全面分析中国当前的农业补贴方式,也主要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套用已有的模式进行概要介绍。本书还结合国外的农业补贴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介绍各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先进经验。

农业补贴方式的调整和建立则属于规范研究的范畴,目标是建立一个合理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这也是本书的重点所在。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努力做到点、线、面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既有对农业特定部门或产品进行补贴的探讨,又有对农业补贴支持总量的研究,还有对农业补贴政策目标及框架的分析。同时,做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互补充,在详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现状,进而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力求使各项政策建议能够有的放矢,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成效达到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民增收的目的。五、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思路和结构安排(一)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补贴的主要方式及其经济效应对比研究;

第二,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内在原因;

第三,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现实可能性;

第四,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国外借鉴和国内经验总结;

第五,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二)本书的思路

首先分析了农业补贴方式的经济效应,介绍了农业补贴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农民直接收入补贴在各种补贴方式中独特的优点,揭示了农业补贴由间接价格补贴向直接收入补贴转变的内在原因,然后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农业补贴方式转变对保证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以及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可行性进行了进一步论述,并通过国外经验借鉴和改革历史总结,探索了建立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政策建议。(三)本书的主要内容安排

本书共分九章。第一章导言;第二章是农业补贴的基本理论;第三、四、五章是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意义和必要性;第六章是农业补贴方式转变的可能性;第七章是国外经验的借鉴;第八章是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改革的经验总结;第九章是根据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第二章农业补贴的有关理论一、财政补贴的经济学概念

财政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公平社会分配、促进生产或消费、增进社会福利,而通过财政手段向居民、某些生产部门或是某些产品的生产、流通和贸易活动的转移支付。它是政府社会福利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资源配置效率与福利的关系,合理的财政补贴就是要在实现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同时,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

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是通过在不同收入水平的个人或群体之间进行资金转移而得以实现的。由于福利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诸如现金救济与物品救济并存,管理复杂等问题及其他原因,经济学家们便提出了一整套以实行现金补贴理论,并对财政各种补贴形式的所产生经济社会福利进行分析,认为现金补贴至少会带来三方面的好处:第一,它会使社会福利制度在管理上更为直观、方便和有效,从而可以改变现行福利制度中现金与物品救济并存、申请手续复杂的问题。这样,既加强了福利制度的管理,又达到了福利支出的目的。第二,实行单一的现金补贴形式,能够使领取福利性救助的人按照自己的消费偏好和愿望购买商品。这样,有利于消除由于物品救济方式所带来的对人们消费偏好的限制。第三,补贴可以作为现行财政税收制度的一直延伸,不必对现行制度作大的改动,使社会福利政策与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补贴当然还存在它不可避免的缺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对中等和高收入者课征所得税的税率,也意味着政府所面临的政治风险的增加;另一个是单一现金补贴可能会减弱人们对工作的愿望和热情。对于我国当前实行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来讲,由于是限于农业补贴内部结构的调整,上述缺点也就不存在,而其补贴理论关于各种补贴的经济效应分析对于分析农业补贴的优缺点具很强的借鉴意义,下面将结合不同的农业补贴形式进行介绍。二、农业补贴的概念及分类(一)农业补贴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到农业补贴,但是,没有人为农业补贴做一个完整的学术定义,通常人们还将“农业补贴”、“农业保护”和“农业支持”等看作同一概念。首先有必要对农业补贴进行界定和分类,并为本书以后的论述和研究奠定一个基础。一般地讲,农业补贴就是财政对农业部门的转移支付,即政府通过财政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转移支付。农业补贴和其他财政补贴一样,是为了调节农产品生产者与社会其他成员、农产品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合理配置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资源,以达到增进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种财政手段。(二)农业补贴的分类

从国内外实践和政策执行看,农业补贴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人们对农业补贴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农业补贴的划分方法也不尽一致,主要有以下三种划分方法:1.按补贴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或对农产品市场影响程度划分

农业补贴包括“农业保护”和“农业支持”两层含义。农业保护是政府利用行政的或法律的强制力量,使农民在实现其农产品价值时能够得到高于由市场均衡价格所决定的收入的一种政府行为。它的基本特征是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市场均衡价格、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增加农产品供给者的收益水平来刺激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保证粮食和食品安全。如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生产、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出口、农民收入或其他形式的补贴。在WTO农业多边协议框架下,农业保护通常会对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尤其在国际贸易中,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扭曲了国际自由贸易,给进口国带来不利影响,是WTO自由贸易理念所不赞同的,并试图在多边贸易协议框架下限制和削减的。在我国的农业补贴实践中,主要有粮棉油价格补贴、平抑物价等补贴、肉食品价格补贴、相关农产品经营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与生产挂钩的农民收入补贴等。

农业支持则是政府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入手,通过对农业科技、教育、水利、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财政投资,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增加后劲。它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实质是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WTO农业多边协议框架下,农业支持不会对农产品市场和农业产出结构构成直接而明显的扭曲,它是现行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所允许的,也是WTO各成员国增加农业补贴的合法合理的最佳途径。在我国的财政实践中,主要是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扶贫等支农支出。

虽然农业保护和农业支持所使用的补贴手段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保护把转移支付投入在农产品提价或是要素价格补贴上,而支持则是把转移支付投入在农业生产条件的补贴上,特别是对自然再生产条件的改善,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物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农业补贴的最终目的就是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增加农民的收入。2.按补贴对象受益形式划分(1)直接收入补贴,或称为直接补贴。农业直接收入补贴,是指政府为了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或减少政策调整给农民收入带来的损失而对农民进行的直接转移支付,它是相对于价格支持等间接补贴而言的。直接收入补贴是为了补偿由于价格支持削减或其他政策调整给农民收入造成的损失而进行的政府支付。我国当前实行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也是在放开粮食市场、减少价格补贴的背景下实施的。直接收入补贴分为与当前生产脱钩的直接收入补贴和与生产挂钩的直接收入补贴。脱钩补贴对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几乎不产生影响,视为绿箱政策。而不脱钩补贴对市场价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欧盟的直接收入补贴多属此类,称为蓝箱政策,不在WTO限制之列。

作为一项农业政策改革,直接收入补贴之所以在近年为许多国家奉行,一方面源于对传统价格支持理论的深刻反思,另一方面则来自于WTO规则对它的倡导。与其他补贴方式相比,直接收入补贴效率更高,而其有些补贴项目与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等环境保护措施结合,从而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并且由于不存在对消费者的隐型征税从而增加了补贴的透明度。(2)间接收入补贴。间接收入补贴主要是通过政府计划确定的目标支持价格来鼓励生产,间接保证农民获得较高收入。实质是一种价格补贴,基本属WTO所讲的黄箱政策,包括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两种形式。3.按补贴的环节划分(1)生产补贴。政府给予农业生产者一定水平的补贴,从而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扩大农产品的供给量。包括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和生产者直接收入补贴两种,其经济效应一样,都是造成供给曲线位移,从而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二者均不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但在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关系上不同,前者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有直接影响,与市场经济价格形成机制要求不符,后者不存在这一问题。(2)价格补贴(农产品价格补贴)。政府制定一个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农产品价格水平,并以该价格收购因此而产生的全部多余农产品,以维持这一价格水平,其实质是通过政府购买实现收入分配从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的转移,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3)消费补贴。政府以管制价格从生产者购进某种农产品,然后把购进的农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国内消费者。迫于财政压力政府付给农业生产者的价格往往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甚至低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这样政府对农业实行的是一种负补贴。(4)出口补贴。政府给予每单位出口农产品一定金额的补贴,以促进本国的农产品出口。

这一分类,是运用福利经济学局部均衡原理进行经济效应分析的基础,上述两种分类涉及的补贴形式基本都可以纳入这一分类方式之中。如第一类中农业保护中的各种农产品价格补贴可以归入价格补贴之中;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可以归入生产补贴之中,其经济效应就是使农产品供给水平提高,供给曲线向右下方位移,从而提高了生产者剩余;农业支持中的各种财政支农支出项目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也造成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的位移,也可归入生产补贴之中;无论是与生产挂钩的直接收入补贴,还是与生产脱钩的直接收入补贴,都属于生产补贴;与生产脱钩的直接收入补贴经济效应较为复杂,其最终提高的是农业劳动力这一要素成本,从补贴理论中的供求变动造成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来分析其经济效应,它不仅可以带来更多的社会总产出的增加。同时,也更多地考虑了社会公平的因素,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的目标具有直接作用。三、各种补贴方式的经济效应分析

WTO农业协议将农业补贴分为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两个问题加以规范。国内支持又包括“绿箱”和“黄箱”(一部分“黄箱”划归“蓝箱”管理),其中“绿箱”措施由于没有或仅有最小的贸易扭曲作用和对生产的影响,在此不作讨论,这里只讨论对贸易和生产有直接明显的扭曲影响的“黄箱”措施。实践中,发达国家广泛采取生产补贴、价格支持、出口补贴等手段补贴农业。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为尽快实现工业化目标,采取了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做法,如对农业征税、消费补贴等手段牺牲农业,以发展工业。(一)出口补贴

这里的讨论包含了一个基本前提:自由贸易,出口国的出口补贴不会招致进口国的贸易报复。1.小国情形

假设一国某农产品的国内供给与需求曲线如图2-1所示,在参与W国际贸易前,该农产品的国内均衡价格低于国际价格P。当该国参W与国际贸易后作为小国不会影响世界价格,故国内价格上升至P,与国际价格一致,国内消费者由于价格上涨而蒙受损失,国内生产则23因价格上涨而受益,产量相应增加并有QQ产量商品出口。国民经济的净收益则是供求曲线与国际价格曲线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为了促进本国的农产品出口,政府给予每单位出口商品F金额的W出口补贴,则单位出口商品的实际收益为P+F。在这样的收益条件3423下,国内生产者会将产量由原来的Q增至Q,出口量由QQ增至14QQ,由于出口收益的提高,国内消费者也不可能再按补贴前价格买到该种产品,只有保证生产者获得与出口一样的收益,生产者才有可能向国内消费者销售产品,也就是说,国内消费者必须按价格WWW(P+F)购买,这样,出口补贴使国内价格由P升至(P+F)。本国的消费者在较高的价格上购买了较少的商品,蒙受了面积为(a+b)的福利损失,而生产者则在较高的收益水平上增加了产量和出14口量,获得了面积为(a+b+c)的收益。同时,政府对QQ数量的出口商品提供补贴。额外支付出面积为(b+c+d)的金额。这样总的国民经济净效应为:

净效应=(a+b+c)-(a+b)-(b+c+d)

   =-(b+d)

即政府的出口补贴实际造成了面积为(b+d)的净损失。其中,b为消费扭曲损失,即国内消费者转移给国外消费者的利益,d为生34产扭曲损失,即增加低效率生产QQ的损失。2.大国情形

如果实行出口补贴的国家是一个大国,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出口补贴刺激了出口量的增加,将会造成国际价格下降,从而造成的净损失比小国情形更大。

如图2-2,设在自由贸易时,该大国的均衡状况与前述贸易小国完全一致并且该国也采取出口补贴措施,给予单位出口商品F金额(与前述小国相等)的补贴。但是,由于补贴后,国内生产扩大,出WW口增加,造成国际市场价格由原来的P下降至P′,故生产者较之补WW贴前单位产品多获收益仅为(P′+F-P),小于补贴金额F,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b′+c′),小于贸易小国的情况,即(a′+b′+c′)<(aWW+b+c)。国内价格由P升至(P′+F)。消费者的损失为(a′+b′)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