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风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0 14:25:20

点击下载

作者:浙江省文明办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道德风采

道德风采试读:

助人为乐篇

历史认为那些专门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名人之病,忧人之忧。——白居易《策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以爱之名

●林 萍 女,1967年1月出生,太平洋寿险宁波镇海支公司营销业务部主任。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首届浙江省道德模范。

2009年5月5日之前,43岁的林萍和8岁的徐洁还只是“熟悉的陌生人”,两家只有一河之隔。但从这天开始,她们成了“肝胆相照”的“亲人”——林萍48%的肝脏移植给了徐洁,将她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4月的宁波已经春暖花开,但是对镇海区团桥村河西街16号的徐洁一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寒冷”。正值天真烂漫的徐洁,得了一种叫“肝痘核变性”的病,病情已到晚期,医生说只有一个办法——肝脏移植才能挽回生命。这仿佛让徐洁看到了生的希望,毕竟还有挚爱她的亲人。但是随着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远房亲戚的检查、验血,这个希望最终成为绝望,他们无一能与小徐洁的O型血匹配。

4月13日清晨,一位“不速之客”推开了徐洁的家门。来人声音和蔼:“阿姨,听说孩子生了病,我想去看看她!”她叫林萍,住在河东街35号。两家没什么亲属关系,最多算得上是邻里乡亲,也就是平时“见面打招呼”的交情。“你们不行,我来试试吧。我是O型血!”林萍平静地说。不久,在医院和熟人的介绍下,小徐洁转到上海瑞金医院。林萍也跟了过去,接受血型、肝配对检查。奇迹出现了:血型相同,各项肝移植必要数据也基本符合移植要求。在知道配对成功后的几秒钟内,林萍作出了决定:“把肝捐给孩子,救她一条命吧!”家人能同意吗?林萍心里有些忐忑。“弄不来哦!不准捐!”妈妈刘培芝态度非常坚决,而且理由十分充分:我有糖尿病、高血压,还刚做了次大手术,你这是要气死我!你丈夫靠银行贷款、朋友帮助开了个小工厂,刚起步却赶上金融危机;女儿正在读高中,家里处处要用钱;你做保险行业要的就是身体健康,捐了肝,下半辈子还过不过?

……

接下来的日子,林萍一如往常地工作、生活,再也没提捐肝的事。除了丈夫王海文,家人都以为她已经打消了念头。其实,林萍已经悄悄去过上海三四趟了。

5月3日,她义无反顾地去了上海瑞金医院。除了丈夫,她没有告诉其他任何人,只是对在诸暨读高中的女儿说,自己肝上长了血管瘤,要去上海做个手术。她也不准丈夫陪同,理由是“你在,我对自己狠不下心”!其实,王海文心里很清楚,林萍是要他在家里“打*屏蔽的关键字*掩护”。

5月4日,主刀医生对她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做这个手术,不光要割去一半左右的肝脏,还需要拿掉胆囊,术后半年内都不能做体力劳动,需要好好休养。她原本认为一切准备好了,但是唯独对捐肝的相关事宜,如割多少、有什么后遗症等,毫无心理准备。她原本的想法是:手术后最多一星期出院,谁也不告诉,继续安安稳稳地生活。可是手术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和严重得多。“我当时就有点控制不住自己。”林萍在接受采访时说。“她在电话里哭了。”王海文说,那天妻子打来了电话。“现在,如果你撇开外界的所有压力,你还愿意做这件事吗?”通话后他给妻子发了条短信。妻子回复:“我只是觉得孩子很可怜,应该救她!”王海文回复:“那你放心,我会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

林萍郑重地在《肝移植手术责任书》上签了字。医生问,这么大的手术,亲人怎么没来?她说:“丈夫出差了,我能代表我自己!孩子的生命拖不起!”

5月5日早上7时30分,上海瑞金医院,林萍的捐肝手术开始了。手术中,由于高度紧张,林萍在术前插胃管时很不顺利,吐了血。这个时候,小徐洁的妈妈哭着哀求林大姐放弃手术。但,林萍摇摇头。手术整整持续了7个小时,林萍成功配合医生完成了肝移植。“两台手术都成功了!”8日上午,上海瑞金医院传来的消息,让所有关心林萍的人悬着的心都放下来了。

那么,林萍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是怎样的人才会有如此的爱心……

爷爷徐根云说,她能卷起袖子做配型,我们已经非常感激她了,没想到配对竟然成功了。奶奶李海珍连声感叹:“我孙女命苦,可不知道哪辈子修来的福气,竟能遇上林萍这样的好人。”母亲王美艳说:“我真不知道对林萍嫂子说什么,她的恩情我们这辈子都还不起。”她说,说实话,即便是配上了,她心中的那种恐惧也是无法抑制的,也不能确信自己一定能做到。“我相信世上没有第二个人会这么做,林萍做了一个母亲或许都做不到的事情……”

村民对林萍的评价就简单的两个字:好人。村民饭后跳舞锻炼的音响是林萍购置的,4年来用的也是她家的电。“林萍呀,那是真好,你看她平时,无论是献血还是捐款都很积极。”“她说话柔柔的,性格特别好,总能为别人着想。”“从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人,恐怕这世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了。”“你说捐个十万八万的也不容易,林萍这可是把半条命给捐出去了呀。”“我们都知道林萍性子很爽快,可是怎么能爽快到连自己的肝都捐出去了呢?说实话,就算有人给我上百万的钱,我都还得考虑一下。”

负责林萍和徐洁围术期的主治医生申川说,这种名为“亲体部分活体肝移植”的手术,比普通的肝移植要困难得多,但移植效果较好。但是像林萍这样将肝义捐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女孩极其少见。“林萍太伟大了,我们都很敬佩她。”申医生说,肝脏移植配对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但术后还是会对捐肝人产生一定的影响,极少有健康人愿意迈出这一步。“林萍经常陪女孩一起玩耍,还帮助疏导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很亲。”申医生感慨,林萍自住院以来,心态非常平和。○●点评

她不忍见非亲非故的小徐洁过早地凋谢生命之花,她的同情与善良催促她作出了常人难以作出的决定:捐肝救人。她以自己的肝挽救了小徐洁的生命,更以自己的爱心温暖了更多人的心。

此情温暖人间

●陆松芳 男,1931年11月出生,德清县新市厚皋村人,煤饼运送工。2008年度“真情人物”、“感动中国”2008年度候选人、“责任中国”之“十大责任公民”、2008年度“浙江骄傲年度致敬人物”、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首届浙江省道德模范。

79岁的陆松芳,一位靠送煤为生的贫穷老人,却在“汶川大地震”后,一下捐出了1.1万元。这些钱,即使他不吃不喝,也要卖两年煤饼才能赚到。

58岁起,陆松芳的送煤车就不曾停过,因为保持了20年倾身向前的拉板车姿势,陆松芳已经佝偻了。他身后,就是装着几十箱煤饼的大板车。送煤饼的活又脏又累,按照路程远近每百斤收费2~3元,1.1万元是他几年的心血。虽然收入微薄,老人却把省吃俭用的钱,几乎都用来帮助别人。“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陆松芳来到了新市南昌社区办事处,掏出了1000元现金和三本共1万元的存折,坚决表示要捐献给四川汶川受灾群众。社区工作人员知道他的钱得来不易,让他捐1000元就好了,还让他的儿子劝劝他。陆松芳不但毫不动摇,还到银行排队取出1万元现金,亲自送到了社区工作人员手里。老人说:“地震中那些受灾的人,都是我们中国人,我们都好比是哥哥、兄弟。现在这个兄弟出事了,没有饭吃了,而我这个哥哥身边还多一碗饭,我是不是该把这碗多出来的饭给他吃呢?”社区工作人员被老人简单朴实的话感动了,最终收下了老人的捐款。

陆松芳老人一直以来都在做好事。在2008年年初的那场大雪灾中,他掏出了1200元,购买了60把铁锹,向路人表示,谁愿意为大家锹雪扫路,可以来取铁锹,用完后就归他使用。建造新市大桥时,老人捐助了600元。他收入微薄,勤劳工作,却不忘社会责任,陆松芳老人的义举感动着每一个人。平时,老人拉煤饼经过任何地方,看见路上的垃圾都会捡起,然后丢到垃圾场。

老人从小丧父,母亲在周围邻居的帮助下才得以将儿子抚养长大。所以他从小就知道“要记着人们的大恩,要帮助别人”。老人的事迹传开以后,当地一个企业家想把陆松芳聘为名誉职工,每月工资千元,但被陆松芳拒绝了。老人对生活没有什么奢求,虽然每天很累,但他很快乐。他唯一的愿望,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老人被评为2008年度真情人物、“感动中国”2008年度候选人、“责任中国”之“十大责任公民”、2008年度“浙江骄傲年度致敬人物”之后,依旧是每日早起拉煤辛勤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依旧是那样质朴温暖的笑容和眼神,也依旧是粗茶淡饭知足常乐。说起自己的生活,陆松芳没说一个“苦”字,反而觉得很快乐。老人独自租住在一个只有四五平米的老四合院单间里,除掉一张床和门板搭起的餐桌外,几乎没什么家具,衣服和鞋子都在露天放着,电灯是家里唯一的电器。老人出名后,经常有社会各界人士带着礼品来看望他,老人坚决拒绝,实在推脱不掉一番心意,老人总是首先想到送给自己的工友、邻居,身边的困难户。老人所获得的奖金,绝大部分又捐给了社会,用于做各种善事。○●点评

陆松芳就像他天天运送着的煤,外表不起眼,却蕴涵着光和热,随时准备燃烧自己,温暖世界。陆松芳所做的事,常人也许都能够做,陆松芳的精神境界,常人却难以企及。向这位老人致敬。

一百四十位孩子的母亲

●严雪花 女,1941年10月出生,仙居县福应街道月塘村居民。台州市首届“道德模范”、台州市“十大杰出母亲”、首届浙江省道德模范。

37年里,一位母亲默默地收养了140位无家可归的弃婴;37年里,这位母亲靠养猪的微薄收入养活了这些被遗弃的小生命;37年里,140位孩子先后离开妈妈找到了各自的新家;如今,还有5位孩子跟母亲严雪花生活在一起,延续这份特殊的亲缘。今天,就让我为你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大写的“母亲”。

在严雪花这个特殊的家里,留下的五个孩子,最大的孩子冯冬燕24岁,最小的孩子民利13岁,他们都不是严雪花亲生的。这些年来,他们目睹了严妈妈含泪把孩子们送给一对对年轻的父母,而来领养的人看到他们后,都摇头了,所以这5名带有残疾的孩子就一直留在母亲身边,因此也成了严雪花最疼爱的孩子。

37年前的一个冬天,严雪花和往常一样,来到城关菜场买菜。菜场边上,一些人围住一个小包裹指指点点,引起了她的注意,严雪花走了过去。这时,她才发现包裹里是一个婴儿。“作孽哟!不知是谁丢在这里的……”路人的叹息声传入她耳中。弃婴的小脸冻得通红,嘴唇发紫,哭声嘶哑。严雪花没有细想,弯下腰抱起了这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就这样来到严雪花家里。

37年过去后,严雪花想起这一幕时,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如果没人管,她就会死掉。”从小做童养媳、苦出身的严雪花见不得别人苦,就这样,孩子有了个新家。

严雪花家里很穷,抱了弃婴后,她想到了找民政部门帮忙,但每个月只能领取一些微薄的抚养费。在孩子大些的时候,通过民政部门的介绍,她含泪让朱溪镇的一户人家收养了这位弃婴。“可能孩子的养父母怕孩子亲近我吧,后来一直不让我们来往,我想想也没什么,只要孩子平安快乐就行了。”

年复一年,之后许多人都知道了严雪花抱养弃婴的事情,不少人拣到弃婴后,索性往严雪花家送。因为当时仙居县没有儿童福利院,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也把严雪花家当成了收养孩子的站点,一有弃婴就往她家送,并付给少许抚养费。严雪花总是二话不说,抱过了一个个可怜的小生命。

严雪花成了专业带养户,陆陆续续有未满月的弃婴被送到她家里,严雪花也从不会追究孩子到底是哪里来的,即使这些孩子身有残疾。到后来,有些人知道了她的名声后,偷偷地把刚生下来的孩子丢到她家门口,“这些孩子真可怜啊,有的甚至连胎盘都未剪净……”严雪花的二儿媳王荷兰告诉笔者,有一天她家里竟然一下送来了十五六个弃婴,挤得连床都睡不下了。

善良的老伴冯帮宇帮严雪花一起抚养这些孩子。夫妻俩都是普通农民,平时没什么收入,虽然民政部门每个月都会给孩子发放补贴,从最初的每人每月6元钱到现在的140元。但这些钱远远不够孩子平常的开销。为了养活这些孩子,夫妻俩养起了猪。每天清晨,严雪花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倒泔水。卖猪的钱就给孩子买奶粉。孩子多,夜夜吵得夫妻俩睡不好觉,白天,严雪花还要拉着整三轮车的尿布去盂溪洗。

经过严雪花的细心照料,很多孩子先后都被领养走了。女儿民利告诉记者,每当有一个孩子被人抱走,妈妈就伤心得流泪,有时候甚至好几天吃不下饭。

带大的孩子都有了新家,但还有5个孩子一直跟妈妈住在一起。虽然孩子们身有残疾,但严雪花从未嫌弃过他们,反而加倍地疼爱了。24岁的冯冬燕知道,妈妈就是她的救命恩人。24年前她刚被送到民政局时,已经冻得奄奄一息了,是妈妈衣不解带地照顾了好几天,硬是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小民利,14年前,刚出生的她因为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遭到亲生父母遗弃,也是严雪花收养了她。2005年,是严雪花夫妻俩最高兴的一年。他们领养的3个孩子民松、民捷、云雷同时考上了当地的一所职业中专,看到孩子这么争气,夫妻俩十分欣慰。

然而也就在这时候,灾难悄悄降临:丈夫冯帮宇患了肝癌,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坚强的严雪花一个人挑起了抚养孩子的重担。她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们能够努力读书,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老伴在临终前,还特地嘱咐我一定要让孩子继续上学。他说,不读书不行的……”

自己家并不富裕,带养这么多孩子更是负担沉重。刚开始,严雪花的6个亲生儿女不免有些怨言。“亲孙子出生后,婆婆说没时间照顾,她说没父母的孩子等着她的照顾,而自己的孙子则有父母照顾着。”大儿媳张素琴至今还记得婆婆当年说过的话。从抱怨到理解,婆婆的行为最终感动了张素琴,几个儿女们也逐渐理解了母亲的行为。下班回家,一有空他们就帮着妈妈烧饭洗衣服,照顾这些弟弟妹妹们。

37年过去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位默默无闻的好妈妈。有些人觉得她傻,但更多的人都被她的行为所折服:“她是一个善良的好妈妈。”

好妈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仙居县妇联主席龚文苑告诉记者,小民利已被列入春蕾女童援助计划,福应街道和月塘村也经常帮助严雪花。“我不需要社会的资助。”就在采访结束时,严雪花这样告诉记者,虽然她的家并不富裕,但她还是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养大这些孩子们。○●点评

她先后收养了140个弃婴,只为对生命的尊重与怜爱;她几十年默默而坚韧地付出,只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平安快乐;她从不图任何回报,即便是一次探望一声问候。严雪花以无条件的母爱升华了母性。

生命有多长 爱就有多长

●吴敏强 男,1944年5月出生,12355余杭青少年热线志愿服务队队长。2005年杭州市“功勋志愿者”、2006年杭州市“保护明天行动”先进个人、2008年杭州市第四届“平民英雄”。

没有报酬,却坚守着热线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年近古稀,却热心公益、执著学习、不断挑战自我……

身患癌症,却无时无刻不惦记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他就是12355余杭青少年热线志愿服务队队长吴敏强,用不足90斤的瘦弱身躯支撑着孩子们心灵的天空,用沙哑的嗓音轻叩着孩子们心灵之门,用平凡的生命诠释着对孩子们无私的爱。

他出生于1944年5月,退休于杭州市江干工商分局,余杭人,大专文化。退休之前的吴老师在从事市场管理工作时,看到了太多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苦与哀。他说:“孩子在学校里被打了,铅笔盒被敲扁了也没地方哭诉,因为他们即使回到家里也没人管;城里的孩子不和他们玩,就成天在分局市场里疯跑,带他们回家吃饭,他们蹲在角落不吭声。久而久之,这些孩子性格会很孤僻。”

2004年余杭青少年热线成立时在报纸上公布了面向社会招募第一批志愿者的消息,看到这个消息后,吴老师很兴奋,觉得这是一个发挥余热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好平台,他带着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女儿一起报了名,成了当时报名参加的40名志愿者中年纪最大的一位。

青少年热线的值班时间是每晚7:00—9:30,咨询员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没有任何报酬,根据咨询员人数和值班时间,平均每人每月会轮到一次值班。几年下来,热线工作如同大浪淘沙,咨询员由于工作调动或个人精力等原因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吴老师却始终坚持着,热情更是有增无减,在2005年又自告奋勇承担起了热线管理工作,成了12355余杭青少年热线的队长。

成了队长的他更忙了,不仅像其他咨询员一样坚持每晚值班,还像正式工作人员一样每天上班,无论雨雪寒暑还是节日假期,总有忙不完的事情:接听咨询电话,安排咨询员值班,联系外出讲座,整理电话记录,写案例感悟,等等。

2007年4月吴老师被确诊为喉癌,并且已经是中晚期,这如晴天霹雳,让吴老师很难接受。他不能接受的并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不能再接听电话、不能再和孩子们交流的可怕现实。住在省肿癌医院做了喉切除手术的吴老师,仍时刻牵挂着热线,牵挂着孩子们,喉切除一半后暂时插了一根塑料管子,不能发声,他就用纸笔告诉女儿怎么做好手头还没解决的个案,着急的时候,他甚至用一张纸巾堵住喉管,用拉风箱般的嗓子讲起来。医院里住进患癌症的青少年,他也一定会去宽慰开导,恨不得把那些孩子身上的病痛统统加到他一个人身上。手术出院后,他只休息了两个多星期就回到了热线,上午化疗,下午上班,他一手抵着塑料喉管,一手接听咨询电话;一边接受康复治疗,一边如从前一样继续工作,没有休息一天。

近6年来,他坚守志愿服务热线的时间累计达2.2万余小时,接听咨询电话5200余个,现场咨询解答困惑520余个,上门面询450个,邮箱网站解答64个,做个案70个,除了住院的一个多月没有在岗值班,他风雨无阻地坚守着热线。○●点评

他以生命的热度,温暖了青少年的心灵;以爱心的燃烧,点亮了明天的希望。

助人为乐是一种责任

●王国军 男,1965年7月出生,宁波王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骄傲”——2008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2008年度宁波市“我身边的文明之星”,宁波市“十大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宁波市第六届“优秀企业家”。

24年前,患有严重腿疾的王国军孤身一人到山西求医,在他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一位东北大哥、宁波知青李信国向他伸出了援手。病床前120多天无怨无悔的精心照料,终于让他重新站了起来。深情厚义无以回报,2008年年初,王国军辗转找到恩人李信国的家人,看望并资助大哥的家人。

为了弘扬李信国大哥助人为乐、不求回报、不计名利的精神,王国军在李信国曾经工作、生活过的黑龙江省七台河金桃集团桃山煤矿出资20万元设立了“李信国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当地贫困学子,并承诺王龙集团今后将每年出资20万元。2008年至今,已有260位学子受益。

2008年3月中旬,“李信国教育基金”向首批99名受助学生每人发放了第一笔300元助学金。300元,对矿工孙文海来说,就是全家人一个月的全部收入。有了这笔钱,孙文海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上学的女儿就可以少捡一些废品,可以多添一份菜。

17岁的王华晶是七台河市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作为基金的受益人,她不仅因此每周多了10元钱的生活费,更让她从中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当我知道王国军和李信国叔叔的事迹后,我想,这应该是一个爱心传递的过程。无论是当年李信国叔叔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现在王国军叔叔知恩图报、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学习的。以后,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今年43岁的俞兴焕是王国军的同乡,2006年4月,身患脑瘤的俞兴焕第一次手术失败。当地的医生动员他去上海华山医院再次动手术,但是,昂贵的医疗费用已使俞兴焕家徒四壁,他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只能以泪洗面。就在俞兴焕绝望之时,王国军冒着霏霏细雨来到他的病榻前嘘寒问暖,临走前还递上3000元钱。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国军的爱心善举感染了当地的许多民营企业家。许多和俞兴焕素昧平生的民营企业家,纷纷来到俞兴焕身边。总共2万多元的爱心款将俞兴焕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王国军当年游走于生与死的边缘,最能理解那些不幸者的苦痛。在小曹娥镇,若有贫困孤寡的人生病或去世,他会是最早知道并伸出援手的那批人之一。

2006年,余姚市实施村企结对工程,王龙集团同时与人和、镇海、南新庵等三个村结对,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帮助各村开展道路改造、河道砌坎、环境绿化和外来人员公寓建设。

10多年来,王国军个人结对助学的贫困学生有20多名。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王国军第一时间通过余姚市慈善总会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0万元,他的实际行动也感染了企业内部的职工,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共计捐款超过34万元。

对王国军而言,助人为乐是对李信国真情的回报,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王国军说:“分享是快乐的。一个人事业有成,要学会与其他人分享。因为你,别人得到了快乐,你也会收获更大的快乐。这其实与李大哥当年帮助我是一样的!”○●点评

王国军是好人,因为他知恩、感恩、报恩,但更为可贵、更为可敬的是,他将这种感恩报恩的心情升华为继承和弘扬恩人那种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精神。

雇主一贫如洗 保姆不离不弃

●黄彩凤 女,1964年12月出生,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陈营镇沙底村村民,乐清市芙蓉镇包宅村家政服务工。

45岁的江西妇女黄彩凤来到乐清,在乐清市芙蓉镇包宅村包万安家做保姆,打算挣点钱贴补家用。47岁的雇主包万安2008年7月帮邻居搭鸡棚时,不慎从棚顶摔下,伤到颈椎,导致胸部以下完全瘫痪,高额的医疗费用让包万安家一贫如洗。就这样,最近7个月来,黄彩凤没拿到一分工钱,可她还是留了下来。

黄彩凤的保姆工作单调而繁重。清晨5点起床,做饭、洗衣服,为雇主包万安洗澡、清洗疮口、换药,用轮椅将其推出去散步。

中午时分,做饭、洗碗、打扫屋子,晚上,同样的工作重复一遍。

晚上10点,给包万安翻身之后,黄彩凤准备睡觉。但睡前还有一件事:把闹钟调到12点,因为她要给包万安翻身,2小时一次,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他躺床上时间太久了,身上有好多处溃烂,疮口需要每天清洗、换药。如果不给他翻身,他会很难受,身上的伤口会发炎长疮,尤其到了夏天,更好不了。”包万安的手不能动,临睡前,黄彩凤还会在他床前帮他赶蚊子。

晚上12点,闹钟响。黄彩凤起来给包万安翻身后,重新将闹铃调到凌晨2点钟。黄彩凤每晚的睡眠就这样被分割。

黄彩凤告诉记者,由于睡眠不好,现在经常头昏,东家曾给钱叫她去看病,她舍不得,要花几十块钱太贵了,最后只买了一块钱一板的晕车药,每次一头晕,就吃一片,半个小时后就好了。

黄彩凤9月来到包家做保姆,照顾瘫痪的包万安,至今已有10个月了。除了最初的3个月,后面的日子,黄彩凤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看着瘫痪在床的包万安和他70多岁的老母亲,以及这个一贫如洗的家,这位江西保姆迟迟不忍离去。

在包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后,黄彩凤才知道包家的情形比当初自己看到的要严重得多。“我非常惊讶,一般有钱人家才请保姆的,没想到,他家这么穷还请保姆,现在才知道包万安实在是需要人照料。”

屋里有些闷热,黄彩凤将躺椅搬到屋外的走廊下,然后艰难地将包万安抱出,小心地放到躺椅上,开始为他清洗疮口,换药。让黄彩凤高兴的是,经过她几个月的精心照顾,包万安的溃烂处开始长肉,正在慢慢愈合。

黄彩凤说,她在老家原本是做生意的,家境不错。13年前,丈夫突然生了重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为了给丈夫治病,4年前,她离开家乡,来到乐清打工。黄彩凤没想到,在他乡,她竟然遇到了一个比自己家情况更糟糕的人。前几天,黄彩凤的儿子打电话告诉她,老公又发病住院了。焦急的黄彩凤很快收拾好了行李,准备向包万安提出回家照顾老公。

然而,看到躺在床上骨瘦如柴的包万安,黄彩凤还是没走,她对电话那头的儿子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我走了,谁能照顾他啊?”一直默不作声的包万安突然说:“一直拖累她,我良心很不安,尤其是这次她自己家里都出事了。”

黄彩凤说,如果有好心人愿意为包万安出医疗费,她想把他带回江西老家,那样就可以让她一起照顾他和丈夫了。“我老公也是这么过来的,我之所以为包家做这么多,是因为对他家的这种处境感同身受。”○●点评

原本想打工贴补家用,却无怨地成了义务保姆,只为她对别人的苦难感同身受。“人心都是肉长的”,一句最朴素的话,道尽了她本性的厚道与善良。

“来世还做你的女儿”

●余上忠 男,1945年出生,苍南县龙港镇浦后村县殡仪馆接尸工。2008年温州市“十大爱心人物”。

生和死是亿万年来物种跟自然界搏斗的永恒主题,假若人类的生死是两道关口,那么余上忠干的是殡葬的活,目睹生离死别,却在另一个关口给8个孩子赐以生的希望。25年来,余上忠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爱心温暖了一个又一个遭遗弃的生命,以他特有的方式显示出精神的富有和人格的伟岸。

在苍南县龙港镇浦后村,余上忠和妻子收养弃婴的事街知巷闻。25年前抱养大女儿余彩松的时候,有邻居跟余上忠打赌,“这个孩子比猫咪还小,养不活的,你若养得活我就请你吃两桌酒。”余上忠精心照料这个濒临死亡的婴儿,到孩子周岁的时候,他抱给邻居看,“瞧,孩子这么健康,请我吃酒吧!”如今大女儿已经出嫁,和丈夫在上海做生意。

老二余松妹的脚生来就软,不会走路,手无法握筷子。隔壁谢阿婆当年劝余上忠别收养这个孩子,“孩子不会走路,你要养她一辈子的。”为了治松妹的病,他和妻子讨过饭,用讨来的米换钱买药。每天轮流给她按摩脚和背部,按摩后,两人都累得气喘吁吁,他妻子两只手甚至疼得直发抖,吃饭的时候连筷子都握不住。功夫不负有心人,四个月后,奇迹出现了,松妹的手脚恢复了功能。如今余松妹考上了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在余家,8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遭遇。余上忠收养弃婴的最高频率是三天内收养了两个。如今,那两个孩子也9岁了。“我妻子在世的时候经常说,这也是一条生命,怎么说扔就扔掉了呢?我们养养看吧。”对于收养孩子,余上忠和妻子的想法是一致的。

加上余上忠自己的儿子,余家最多的时候11个人吃饭,余上忠一个人种了5亩地,即使有殡仪馆的收入,生活还是很困苦。每到周末孩子们不上学,余上忠就带着一群女儿到附近的寺院,在那里可以免费吃上一天。前些年,余家的生活必需品多半是讨要来的。村里有邻居说余上忠妻子王苏女是个小气的女人,“连一根稻草都要拣回家去”。王苏女不但连稻草拣回家,怕孩子们冻着,她还讨来很多棉被和旧衣服堆在家里,房子内外显得乱糟糟的。

在家里,女儿们觉得养父更可亲。有次松妹不小心丢了10元钱,她害怕极了,担心要被妈妈骂,养父知道后,偷偷塞给她10元钱:“这个拿给你妈妈,谁说你丢钱了?”父女俩如今回想起,还会偷着乐。

记者在采访时,见小姑娘们都穿着漂亮的连衣裙,孩子们说,连衣裙是大姐从上海带来的。老二今年考上了大学,要去宁波上学,但她从没出过远门,大姐准备专程从上海回家来送妹妹去上学,“大姐对我们很好。”妹妹们都这么说。就这样,余上忠和妻子用博大的爱心在无比艰难的条件下筑起了一个特殊的温暖的家庭,用行动谴责了那些违背良心的父母。在女儿们给父亲的信中写道:“父亲,我们爱您。您的恩情我们永世难忘,来世我们还要做您的女儿!”○●点评

不顾穷苦,不惮艰难,收养了一个又一个被遗弃的幼弱生命,更以绵绵的爱心温暖、烛亮了她们的心灵。余上忠和他的妻子,虽身处卑微,却心地良善,以大爱演绎了大慈悲。

爱心接力永不停止

●罗爱儿 女,1960年5月出生,湖州市西门下塘吴家弄居民。她和她的志愿者们被评为“浙江骄傲”——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国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

时至今日,罗爱儿对当年遭遇意外事故时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那是1977年4月23日,年仅18岁的湖州三中高二学生罗爱儿参加了年级团支部组织的学雷锋送肥下乡活动。下午3点,她和3个女同学骑着空三轮车,唱着歌儿返回城里。翻过湖城南门一字桥,眼看快到学校了,突然前方一辆卡车迎面驶来,她们急忙避让,可不幸还是发生了:三轮车连人带车从三四米高的引桥上掉了下去,罗爱儿的下半身被压在三轮车下,顿时昏迷过去。湖州、上海两地医院接连两天紧急抢救,只是保住了她的生命。当她头脑清醒过来时,她的腰部以下已经完全失去了知觉。由于中枢神经受伤严重,她成了终身残疾,永远也站不起来了。

命运给罗爱儿带来了不幸,社会却给了她温暖。当得知罗爱儿的遭遇后,社会各界纷纷向她伸出援手。母校湖州三中的师生一起给罗爱儿送来了温暖。许多团体、个人也纷纷给罗爱儿送来了帮助。解放军98医院杨国秀学雷锋小组团员送医送药,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RCU科室团员帮她按摩、打针灸,湖州中专的青年志愿者陪她聊天、帮她干活,湖州市中心医院的医生护士来了,湖州移动公司的青年员工来了,市建设局工作人员也来了……

30年来,社会各界给予罗爱儿的真情援助从来没有间断过。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罗爱儿顽强地与生活的困难和身体的疼痛斗争了30年,她说,是大家最真诚的爱心,给了她生活的勇气。

好心人30余年的爱心接力,帮助罗爱儿走出了经济困境,带给了她欢乐的人生和求生的勇气,也在她的心里种下了感恩的种子。30年来,罗爱儿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两个字——感恩。在接受社会各界帮助的同时,她自己也不忘反哺社会,开通了“罗爱儿”热线,以帮助和鼓励残疾人和广大青少年。给更多有需要的人送上精神的食粮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将爱的力量传递下去。汶川地震后,罗爱儿当上了“爱心妈妈”,用亲身经历,为灾区的孩子送去鼓励,送去爱心。“阿姨是我心中的偶像,她真的很坚强。”在湖州三中服装班毕业的邵群英眼里,与罗爱儿相交的15年来,罗爱儿的一举一动像是人生的一面镜子:虽然行动不便,却一次次走进校园,为在校学生讲述自己面对意外和残疾,与病魔抗争的故事;虽然身体不适需要人照顾,却默默地把上门的大学生志愿者介绍给社区里的孩子辅导功课;虽然出行不便,却叫上三轮车跑遍湖城药房为年长的病友购药;2006年罗爱儿结婚10周年,她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是走访福利院和社区,给更多有需要的人送去精神慰藉,分享自己的幸福和快乐……罗爱儿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身边一个又一个人,教会他们什么是乐观,什么是坚强,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感恩。“我要把大家对我的爱传递下去,让这段爱心接力永不停止。”对于未来,罗爱儿充满了憧憬和信心。○●点评

社会给她以关爱,她以爱回馈社会。社会的关爱使她走出绝望,使她坚强,爱的回馈使她的生命变得充实,变得高尚。

平凡农妇谱写助人华章

●章彩宝 女,1947年1月出生,海宁市丁桥镇丁桥村16组农民。2007年嘉兴市“道德模范”,2007年海宁市“十佳文明市民”。

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颗常人无法体会的助人之心;她很贫苦,因为幼年父母双亡,成了风餐露宿的孤儿。她很勤劳,因为“穷了怕被人瞧不起”一直是她的座右铭;她很热心,经常帮助、救助、资助、捐助别人;她乐善好施、心地善良,把助人作为生命中最执著的信仰,这就是海宁市丁桥镇丁桥村村民章彩宝。

章彩宝出生十分贫寒,很小就成为孤儿,随处流浪,挨饿受冻,曾经被数人抱养,最后是丁桥村的章金宝老人收养了她。苦难的岁月磨炼了她坚强的意志,她自己常说,苦与累都不怕,怕就怕被人瞧不起,于是她拼命地干活、捡柴、割草。

1980年,章彩宝进了一家电镀厂做工,一字不识的她萌发了跑业务的念头,从学写名字开始到如何签订合同,学得十分认真。别的业务员跑业务上饭店、住宾馆,她却吃包子、睡车站,坚强的吃苦精神,使她创下了全厂最高的业务量,并从1984年起连续4年被评为先进业务员。直到2000年,电镀厂转制了,章彩宝又给富阳伞厂、乘风电扇厂、海外海五金洗衣机厂跑业务,2006年完成了300万元的业务量。2000年中秋开始,章彩宝又在丁桥镇摆起小商摊,一年到头总是忙忙碌碌,然而,她的脸上却总是洋溢着充实的笑容,言语中不时流露出生活的乐趣。

受尽了贫穷之苦的章彩宝最见不得别人受苦,她无私为老人看病、接济老人,至今,章彩宝已先后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对待失去儿女的孤寡老人,章彩宝又像女儿一样给予最贴心的照顾。生活在敬老院里的老人们无儿无女,每当逢年过节,章彩宝总要带上自己种的土特产、养的鸡鸭,还有鲜肉,装上满满一车子给老人们送去,16年来,从未间断过。章彩宝说:“每当我看到这些老人,我就觉得他们就是我的长辈和亲人。”

从孤儿一路走来的章彩宝,对收养孤儿格外倾注热心和亲情。1994年底,章彩宝因厂里业务出差到杭州德胜五金厂,无意中发现在附近的桥洞里有个男孩在哭泣,原来,这个男孩名叫王兴根,才12岁,是桐庐人,父母因患癌症已双亡,男孩是为了寻找姐姐才来到杭州,然而姐姐音讯杳无,出门时身上仅带的12元钱也早已花完,王兴根成了流落街头的孤儿。了解情况后,章彩宝把王兴根接到与她有业务往来的德胜五金厂居住,又像母亲一样供他吃穿,还送他上学读书。每过春节,章彩宝又把他接到自己家里团聚,而这样的日子竟维持了6年之久。如今的王兴根已是某装潢公司的总经理,但在他眼里,是这位充满善良和爱意的“干妈”温暖了他,成就了他。○●点评

她曾经孤苦,所以对别人的孤苦感同身受。她赚钱很辛苦,却将辛苦钱当作行善助人的资本,自己则知足常乐。人说她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她说她活到何时,好事就做到何时。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当代善人形象。

感恩回报 爱心永远

●陈阿条 女,1934年出生,嘉善县杨庙镇宏杨村村民。先后荣获“感动嘉兴”——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2006年度嘉兴“平民英雄”、感动嘉兴的“十佳母亲”、2007年嘉兴市首届“道德模范”等称号,登上2008年“全国好人榜”。

30多年前的一个深夜,陈阿条因为白天干活累晚上睡得死,在听到邻居大喊救火的时候,陈阿条只来得及救出自己的4个孩子,而房子和家什则成了一堆灰烬。“当天夜里,丈夫出外干活了,我和4个孩子就睡在大队放稻草的公房里。”天亮后,陈阿条和丈夫抹干眼泪用稻草、石头、竹竿搭了一个草棚。孩子没饭吃,大队里给了一些口粮,乡亲们也给一些衣服和吃的东西。“那时候,各家粮食都不够,拿出一点给别人很不容易的。”陈阿条至今仍然深为感激。在供三个儿子上高中读大学的过程中,陈阿条和丈夫又得到了一些乡亲的帮助,东拼西凑才凑够了学费。

现在看到别人家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陈阿条就会想起自己儿女们辍学时的哭声,这也更加坚定了她建立捐助基金的想法:“过去乡亲帮我们,现在我来帮别人。”“过最简朴的生活帮更多困难的人。”晴朗的冬日,她会抓紧时间捆扎、翻晒稻草,因为她舍不得用煤气烧饭烧菜。当问她为什么要把子女孝顺的钱拿出来建立村慈善助学基金时,她的回答非常朴实感人,她说:“‘人人帮人人,天下无穷人’,我今天这样做主要是回报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解决那些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困难学生。”长年以来,陈阿条看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没有钱而辍学,心里总有一种愿望,很想帮帮他们,现在她的三个子女生活条件都比较好,自己不愁吃不愁穿,身体又健康,通过劳动养活自己,为此,她把三个儿子每年给他的2万元生活费建立了四达村慈善助学贫困基金会,她用实际行动回报乡亲,回报社会。

从2003年开始,她志愿与村里签订了10年助学扶贫捐赠协议,每年捐助村里2万元用于贫困助学,10年捐满20万元后,如果可能,捐赠还将继续下去。作出这样的选择,儿女们很理解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母亲始终记得当年帮助过他们一家的乡邻的深情。

每天,她早早地起来,就去自家的田地里干活,种点农作物,增加收入,增补“爱心捐助基金”。村里人说:“这个年纪的老人在田里干活很少了。”她说:“现在在农村干农活的,还有,我还可以干。”她屋里有煤气,可她总怕花钱。她穿着简朴,舍不得给自己买衣服,孩子买的衣服总是放进衣柜或送给年龄相当的人。她有时穿着墨绿色的胶鞋,看起来鞋底很薄,她说:“这适合在地里干农活时穿,这鞋是几年前去镇里的集市,花3块钱买的。”她吃得简单。一碗粥,加上自己腌的菜,就是她的早饭;青菜豆腐干下饭,就是她的午饭和晚饭。每年在儿子家吃年夜饭,菜多得让她觉得“奢侈”。但她在扶贫捐赠时却又那么“大方”,那么“奢侈”,十年如一日……○●点评

她心中认定了两个朴素的道理:第一,人应该感恩;第二,人人帮人人,天下无穷人。于是,她自己克勤克俭,每月花不了十元钱,却每年捐献出两万元建立村慈善助学基金。陈阿条的举动,写尽了一颗诚朴善良的心灵的感人与可敬。

朴实无华 大爱无言

●祁友富 男,1951年10月出生,绍兴县顺利喷花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2008年5月13日下午2时左右,绍兴县柯岩街道党工委书记的办公室里,急匆匆地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头发灰白,上身着一件旧衣服,裤管一只高一只低,手里提着一个沉甸甸的黑色塑料袋。“这是我的10万元党费,请组织帮助转交给四川灾区。”他的脸上,满是汗水与焦急。

这个特殊的客人,就是绍兴县柯岩街道梅墅村村民祁友富,一位有着35年党龄的农村党员。祁友富或许想不到,就是他的这一举动,在全省党员中引发了交纳“特殊党费”的热潮。至今,全省党员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已达2.85亿元。

5月13日中午,一向少有空闲的祁友富随手打开电视,本想放松一下,却被电视里关于“汶川特大地震”的惨烈场面给惊呆了。这个在艰难创业中从不流泪的男子汉,眼眶红了。这个遭受灾难的地方,是祁友富当兵、入党的地方,在他的心目中,那是一片神圣的土地,那几年的军旅生涯是祁友富最美好的回忆。祁友富颤抖着手,试图拨通当地战友的电话,却一个也打不通。“国家遭此大难,灾区老百姓非常痛苦。我年纪大了,不能到现场出力,只能出点钱。”祁友富拿着几本存折,顶着骄阳,跑了好几家银行才凑齐10万元钱,第一时间交给党组织。同时,他再三关照不要做宣传。他说:“我能有今天,全靠党的政策好。现在国家有难,我是一个老党员,多出一份力是应该的。”

一直以来,这位老共产党员始终怀着对党的感恩,默默地在为他所热爱着的党和社会无私奉献着: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后,祁友富捐了300元,相当于一年的积蓄;

1988年,梅墅村进行道路硬化和桥梁改造,祁友富主动赞助1万多元;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祁友富捐款5万元;

祁友富所在的绍兴县个体民营企业协会每次募捐,只要一个电话,祁友富立即提款上门,被会员们称为捐款“老客户”。

祁友富待人,凭的是一颗诚心。厂里的职工生病了,他上门看望并帮职工报销医疗费;职工想回家,他就提前结算工资并送上路费……“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祁友富第一时间关心并帮助厂里4位来自重灾区的工人。

尽管对他人、对社会很慷慨,但在自己的生活上,祁友富是出了名的“抠门”。穿的都是几年前买的旧衣服,难得买件新衣服也要藏好久才肯穿上身,他说怕弄脏了。2006年,儿子准备结婚,想要买套房子做新房。可他却拒绝给儿子买新房,而是将自己十几年前买的一套旧房子腾出来给儿子操办人生大事,自己和老伴则住到村里20多年前建的老房子里。

年近花甲的祁友富,在8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在他八九岁时,父亲为救他人跳入冰冷的河水中,肺部受到严重损伤,失去了劳动能力,而母亲微薄的收入根本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计。“那时,我们年年都靠救济粮度日。可以说,是党和政府养活了我们。”祁友富幼小的心里,充满了对党的感激。18岁那年,祁友富光荣入伍,1973年12月,祁友富在部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他就立下决心,要为社会多做些事情,回报祖国。1975年,祁友富转业回乡,先后在几家企业当过工人、驾驶员、厂长。1993年,他开始创办自己的轧花厂,企业逐渐发展。“我是一名党员,现在企业发展壮大了,我有能力也应该去帮助别人,多为社会做点事,为党分忧。”这是祁友富在家里经常念叨的一句话。○●点评

他从不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袖手旁观,而将为国分忧看作一个共产党员责无旁贷的义务;他总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将帮困济难看作做人应尽的本分。从祁友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情和义。

“救火阿三”的故事

●阮炳焱 男,1944年11月出生,上虞市道墟镇肖金村农民。2004年“全省十佳乡村消防卫士”、2008年“感动上虞——十大道德模范”。

他创立了全国第一支“家庭义务消防队”;他19年来累计救火149起,挽回集体和个人财产经济损失达2600多万元,名震乡里。

在上虞,说起阮炳焱,也许熟悉的人不是很多,但只要提起“救火阿三”,那可是如雷贯耳、家喻户晓!

在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故里,一条狭长的弄堂,通向“救火阿三”的家。

冒着刺骨的寒风,记者根据红漆标记指示的箭头前行,很快“救火阿三,电话82588499 手机13857565119”的字眼出现在眼前,挂着的“道墟镇救火阿三义务消防队”牌子中,红色的“火”字与其他黑体字形成强烈反差,很是醒目。“我今年救了5起火,我的名字里有4个火,这注定我是火灾的克星!”灰白头发、戴着老花眼镜的阿三翻着一本“救火账本”,一幕幕救火的场景仿佛展现在眼前。“冬桑村旗杆的华刚家起火啦!”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阿三一边放下饭碗,一边喊:“老太婆,快!快!快帮忙去救火哉!”

那是今年5月19日中午11点30分。阿三立马发动三轮车上的*屏蔽的关键字*,附近的义务消防员听到警笛声,也从四面八方赶来。

不到10分钟,阿三就赶到了现场,一马当先,手持灭火龙头冲在最前面,对着被大火包围的二楼一阵猛射。当阿三手持灭火龙头冲向火海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想到自己已是个年过六旬的老人了。

阿三缘何成为“火神”的克星,救了那么多场火?

阿三在弄堂口指了指救火广告。“我们的救火广告做到了十乡八里,道墟每个村子里都有,特别是厕所的墙壁上,都有我的电话号码,这也许就是我能及时救火的法宝!”阿三很自信。

说起阿三办家庭义务消防队,还有家族渊源。阿三的爷爷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乡绅,平时修桥铺路建凉亭,广积善缘。后来看到“火神”烧得乡亲们家破人亡,就特地造了两支救火木龙,以自家三兄弟为首,组织乡民成立了救火会。一时间,上虞道墟一带,哪里有火警,哪里就会出现这两支木龙。阿三的父亲、叔叔三兄弟从上一代手中接过木龙后,更是将木龙舞得虎虎生风。

在国家消防博物馆,有一支阿三捐赠的救火龙,这支锡做的救火龙有85公斤重,上面写着“哨金汇头陈”(汇头陈原属哨金乡,后来并入道墟镇)字样。阿三告诉我们,算起来这支救火龙已有80多年历史。

3台救火水泵,2辆电动三轮车、1辆手拉车、22根消防水带,加上救火所需的汽油费、修理费等杂用,阿三每年需要额外开支数千元。

附近的村民说,阿三是个大善人,除了义务救火,善事还有一大筐:6次水中救人,9次搭救车祸人员,帮助困难户6户,给敬老院送米……

在阿三的屋里,挂着许多感谢信。“这是我的荣誉,是我这个农民的价值体现,有人说我傻,但我每天进进出出看着这些荣誉,觉得很值。”阿三说。○●点评

他以义务为乡里灭火赢得自身的价值和荣誉,他传承并弘扬了热心公益的优良传统。多一些有他这样荣誉感的人,多一些有他这样公益心的人,我们的社会就能拥有巨大的“社会资本”,创造出巨大的公共福祉。

锱积铢累为兴学

●张 杰 男,1928年9月出生,上虞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浙江省“爱乡楷模”、浙江省“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感动中国”候选人,曾三度受邀参加国庆观礼活动。“我要卖掉深圳的一间房子,为家乡200名贫困的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治疗。”年届80岁高龄的张杰先生倾其一生,在为家乡教育事业热心捐资的基础上,又为家乡人民做了一件善事。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位普通的香港“小摊贩”共为上虞市捐建了38所学校,总金额达1200多万元!

有人说:“如果张杰是个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他那点业绩并不稀罕,较之邵逸夫、包玉刚等其他捐资兴学者,他的捐学资金当然不算太多。然而,一个靠着卖大闸蟹、茶叶蛋,做小本生意过日子的平凡老人,用自己一分一厘省吃俭用‘抠’出来的钱以保证家乡数千儿童不失学,这着实不简单。他不愧为当代‘武训’。”

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国门大开。

这年夏季,上虞来了位香港“阔佬”,他西装革履,出手非常大方。他先为上虞中学带去了一台3000元的彩电,随后,又接二连三地向上虞中学赠送了冰柜、汽车等,并设立1万元奖学基金。一时间,来自香港的“爱国老人”张杰捐助家乡教育事业的事迹被传为佳话。

1987年以后,张杰勃发了更高涨的办学热情,他看到由于教育投资偏少,上虞中学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于是自订五年计划意欲重建。他先后捐资为上虞中学建造了拥有32个教室、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两幢教学楼,一个面积为800平方米的图书馆,一幢面积为600平方米、可容纳240人就寝的女生宿舍楼,又为学校设立了15万元奖教、奖学基金,并捐赠了一辆8座面包车和100台吊扇及一大批图书、乐器、仪器。同时,他还捐资98万元,建造了梁湖中学、梁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