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伦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0 15:02:49

点击下载

作者:崔瑞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护理伦理学

护理伦理学试读:

编写说明

《护理伦理学》是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的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下,以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与医疗卫生实践接轨、为临床服务为目标,依据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和实际需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建设的,旨在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

本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由全国14所医药院校的编委们共同承担完成,可供高等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专科生使用,也适合作为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护理伦理学部分的参考教材和护理工作者的学习用书。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护理人员系统掌握伦理学知识,掌握护理领域中的伦理要求,从而提高解决伦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教材的编写,旨在引导护理学专业学生用护理伦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分析和解决护理执业过程及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挖掘和提升护理执业过程中的伦理和人文价值,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伦理、人文素养,增强护理专业学生与患者、医生等交流沟通能力,实现和谐的护患、护医关系。

本教材编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于教材之中,着力培养学生知识传承与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胜任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有:①对护理伦理学的学科定位进行重新厘定,这也是本教材与上版教材区别最明显的地方。护理伦理学就是对护理实践中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解读、回答,与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是有区别的。因此本教材去掉了上版教材中明显属于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内容,又增添了护理伦理学的新内容,使护理伦理学学科定位更加清晰。②教材结构体系新颖,内容富有时代特色。本教材在保留了第二版教材优秀内容的基础上,吸收目前国内外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使教材内容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同时,教材从理论、实践、修养三个视角,分别就护理伦理学的基础理论、护理实践中的伦理规范及护理伦理修养培养等问题集中展开论述,结构体系更为新颖。③教材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本教材不仅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而且在每章之后附“案例与思考”、复习思考题,既有理论阐述,又有通俗易懂的案例、练习、试题等。同时也涵盖了国家最新执业护士考试大纲的内容要求,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本教材共14章,具体编写分工是:第一章由崔瑞兰、马晓亮编写,第二章由杨陆编写;第三章由梁莉编写;第四章由郭趣编写;第五章由刁传秀编写;第六章由董博编写;第七章由洪珍兰编写;第八章由祝海波编写;第九章由舒静编写;第十章由李瑜编写;第十一章由陈丽霞编写;第十二章由王晓妹编写,第十三章由罗尧岳编写;第十四章由刘月树编写。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该项目(编号:GJYJS16090)由崔瑞兰负责,全体编委会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及山东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编写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还借鉴吸收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和学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借鉴吸收了上版教材的优秀内容。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意!

本教材难免有疏漏之处,真诚地希望广大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做进一步的修订。《护理伦理学》编委会2016年8月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

识记:1.掌握道德、伦理、伦理学、护理道德、护理伦理学的概念。

2.能正确列举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理解:1.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阐述学习护理伦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2.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护理伦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运用:能结合本章知识,初步分析护理工作中的护士伦理道德行为。

护理伦理学(nursing ethics)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应用学科,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道德原则来解决和调整护理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伦理学与护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和研究护理伦理学,可以帮助护理人员系统掌握伦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护理执业过程及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挖掘和提升护理执业过程中的伦理和人文价值,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伦理、人文素养,增强护理专业学生与患者、医生等交流沟通能力,实现和谐的护患、护医关系,从而提高解决伦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第一节 伦理学概述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因此,伦理学也称道德哲学。一、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特征

道德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常常谈论道德,也离不开道德,但只有从理论上深入分析、研究道德,探寻它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一)道德的起源

在伦理学史上,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伦理学派。

1.主观唯心主义的“神启论”认为道德是上帝意志的创造,是神对人们启示的结果。

2.主观唯心主义的“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是先验的纯粹理性的产物,把道德看成是人们与生俱来、人心固有的。

3.旧唯物主义的“感觉欲望论”认为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生理欲望与生理机能,从人的自然本能、人的抽象“人性”来说明道德的起源问题。

4.达尔文的“自然起源论” 他简单地把人类社会的道德与动物的本能进行比较。认为人的道德不过是动物的本能(如“生存竞争”“合群感”“母爱”等)的直接延续。

这些观点都没有科学地说明人类道德的起源问题。除了阶级与历史局限性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脱离了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及整个社会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揭示社会道德现象的起源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各种行为规范——风俗习惯、道德和法律等,其最根本的形成动因,就在于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生产活动及其秩序的需要。只有把对道德起源问题的考察,与人本身、与人的活动发展过程、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变化历程等联系起来考察,才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道德现象的起源和真谛。(二)道德的本质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明确指出:“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明确地把道德看成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道德。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道德最初是作为两个概念而分别使用的。“道”与“行”的含义相通,表示四通八达的街道或道路。后引申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或做人的规矩、道理。“德”表示对“道”的认识、践履而后有所得。东汉时刘颐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德”就是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由此说明,人和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发生,必须是对人、对己双方都有所“得”的时候。

道德二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荀子不但将道和德连用,而且赋予了它较为确定的意义,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西方文化史上,“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表示风尚、习俗之意,后演化为“特点”“内在本性”“规律”“规定”“性格”“本质”等意思。

依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认识,从科学意义上说,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维系的,用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并以善恶标准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对此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道德的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阶级的道德。这是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调整利益关系的,这是道德的特殊本质。

2.道德的评价标准 善与恶是道德的评价标准。善行,即利于他人、社会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是高尚的;恶行,即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是卑劣的。

3.道德的评价方式 道德依靠人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非强制性力量来维系,体现道德的自律性特征。

4.道德功能 道德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协调一致,共同有序地生活;道德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与生存环境处于动态平衡。

5.道德的内在结构 道德是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和道德行为现象三个方面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三)道德的特征

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特殊的规范性。首先,它是一种制度化的规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社会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某些要求、理想和秩序,具体表现在人们的视听言行之上,蕴含于人们的品格、习性和意向之中。其次,它主要是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来实现的。再次,它还是一种俗称为良心的内化性规范。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由此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和目的,促进人们自觉自愿地依此为言行的标准和尺度,并外化为一定的道德行为。(四)道德的类型

社会道德作为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反映,是随着反映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永恒不变的道德是不存在的。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人类社会可区分为5种社会形态,与之相适应,社会道德发展也可区分为5种类型。

1.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的第一个历史类型。在原始公有制基础上形成了维护氏族公社和部落共同利益的道德要求,即原始的集体主义道德,它是原始社会道德的最突出特征。维护氏族内的自由、平等,共同劳动,相互帮助,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其缺陷是氏族复仇、食人之风和血缘群婚等落后习俗。

2.奴隶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是第一个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其道德的基本特征有:第一,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内容。第二,鄙视劳动和劳动者,是重要的道德规范。还有对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等道德规范。第三,道德从社会风尚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成分和意识形态,其调节的范围和内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

在奴隶社会中,与奴隶主阶级道德并存的还有奴隶阶级的道德。反对奴隶阶级的虐杀、争取人的地位,是奴隶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勇敢顽强、勤俭节约、团结互助是奴隶阶级主要的道德规范。

3.封建社会的道德 地主阶级的道德有以下特征:第一,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道德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地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第二,中国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五常”(仁、义、礼、智、信)则是人们必须经常奉行的道德规范。第三,道德进一步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

农民阶级在长期反复的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要求政治上平等和分配上平均的基本道德原则,把勤劳节俭,艰苦朴素,对阶级兄弟的同情、关心和团结互助作为自己的主要道德规范。但农民的小生产方式也决定了道德观念上有自私保守的一面。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的主要特征:第一,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追求利己和享乐,在实践中表现为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第二,金钱万能、唯利是图是其主要的道德规范。

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形成了大公无私、英勇斗争、不怕牺牲、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公正诚实等优良道德品质,并将集体主义作为自己道德的基本原则。

5.共产主义道德 是以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为特征的道德。其核心是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其基本特征是:第一,它是从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中引申出来的。第二,它是与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第三,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第四,它是以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二、伦理学及其发展(一)伦理

在中国古代,“伦”和“理”也是分别使用的概念。在古汉语中,“伦”与“辈”同义,引申为群、类、比、序等含义。孟子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称为五伦,表明了我国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辈分关系、人伦秩序和做人的规范。“理”本意是治玉,《说文》曰:“理,治玉也……玉之未理者为璞。”“理”带有加工使其显示其本身的纹理之意,后引申为条理、精微、道理、事理等含义。将“伦”和“理”合为一个概念使用,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意为把安排部署有秩序称为伦理。

在西方,伦理(ethic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thika),原指动物不断出入的场所、住惯了的地点,后引申为“习俗”“习惯”,发展为由风俗习惯养成的个人性格和品行,主要指行为的具体原则。(二)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伦理与道德是相近的概念,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道德的“道”本质上是指人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含义与伦理的“理”完全一致。但二者也有区别。伦理侧重点在于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侧重反映人伦关系及维护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则侧重点在于强调社会个体,侧重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人)的行为之应当。在伦理学中,道德表达的是最高意志,主要是一种精神和最高原则;伦理表述的是社会规范的性质。道德是伦理的精神基础,道德是最高的、抽象的存在。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说“某个人有道德”或者“有道德的人”,但一般习惯不会说“这个人有伦理”或者“有伦理的人”;而另一方面,我们一般都用“伦理学”,甚至可直接用“伦理”来指这门学问,而较少以“道德学”来指称。(三)伦理学

1.伦理学的由来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道德哲学。自古以来,中外历代思想家均从各自的时代要求和阶级利益出发,围绕着各种社会道德现象进行研究,在人类道德文化发展优秀成果宝库中,中国是以其丰富的伦理思想著称于世。但由于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和学科分类的特殊性,其道德论述和伦理思想往往与政治、哲学、礼仪交织在一起。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前551—前479)就是著名的政治伦理学家。他的《论语》是我国第一本规范伦理学的著作,主张以“仁”为中心的道德理论和人生哲学,他本人则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伦理学家。

在古希腊,远在荷马时代的一些文献中,就有了某些伦理思想的萌芽,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莫克里特和柏拉图等,都从不同侧面对伦理道德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院讲授了一门关于道德品性的学问,创造了一个新名词“ethika”,即以伦理学来表示这门学问,对古希腊的道德思索和伦理思想的发展,做了全面的分析、概括和总结,他把人的道德品性的学问,称为“伦理学”,不仅创造了“伦理学”这个名词,而且根据他的讲述整理而成的《尼可马克伦理学》等专著,第一次产生了具有独立体系并且论证严格的伦理学著作,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以后,伦理学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欧各国日趋发展起来。清代末年,我国学者将其引入中国,沿用至今。

2.伦理学的发展 在西方,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创立伦理学这门学科以后,伦理学逐步发展起来,并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欧洲中世纪的伦理思想主要是以宗教神学的形式,围绕个人对上帝的关系问题展开的。宗教和伦理合一,是中世纪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重点是个人品性方面,尤其注重行为准则的研究。从14世纪以后,产生了与封建伦理思想相对立的资本主义伦理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加系统和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重人伦关系(或人伦价值)、重精神境界、重人道精神、重整体观念、重修养践履和重推己及人。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而又构成一个整体。人伦关系是起点,精神境界是支柱,人道精神是核心,整体观念是归宿,修养践履是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是重要方法。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使人类社会伦理思想的发展和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应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总体考察社会道德现象,揭示道德的本质、功能和各方面发展规律和作用的理论科学。

3.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最基本问题,亦即伦理学基本问题,就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经济利益与道德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谁起决定作用、有无反作用、谁起反作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谁服从谁的问题。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先秦时期的“义利之辩”和宋代以后的“理欲之辩”都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之辩。在西方伦理史上,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所有伦理思想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三、伦理学的类型及其研究对象

自伦理学创立以来,针对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多数伦理学家认为伦理学是以道德和规则为研究对象。从伦理学的内容看,伦理学可分为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和描述性伦理学三大类。

1.规范伦理学 又称规定伦理学,是采用价值-规范的方法,主要研究伦理规范的来源、内容和根源,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制定规范和价值体系,从而规定人们应当如何行动。规范伦理学构成伦理学的主体,是传统伦理学的主流,如功利主义、义务伦理等均属规范伦理学范畴。一般意义上的规范伦理学均包含三个重要部分,即道德理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规范伦理学分为普通规范伦理学和应用规范伦理学。应用规范伦理学就是规范伦理学的理论、原则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如医学伦理学、商业伦理学、法学伦理学等。

2.元伦理学 又称分析伦理学。主要从语言和逻辑的角度,以分析的方法研究伦理学,它在道德劝诫上是相对独立的,它的目的主要是求真,但不是求历史或现实生活的现象之真,而是求人们使用的道德逻辑语言之真。元伦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对于概念的语言揭示,对道德判断功能的分析,对道德逻辑规则的设立,对伦理学高度的科学性、逻辑性的追求和确证等,使它在伦理学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与描述性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相互补充,从而丰富和深化了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3.描述性伦理学 是依据经验描述的方法,从社会的实际状况来再现道德、说明道德的本质。它可以是历史的描述,如各种道德史、风俗史,也可以是现实的描述,如某些社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还可以是外在的描述,如道德社会学,也可以是内在的描述,如道德心理学等。描述性伦理学的目的是如实地呈现现实的或历史的、内在的或外在的,或综合的道德状况。四、伦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1.道德原则 也称“伦理原则”,是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是调整人们关系的各种规范要求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是道德的社会本质和阶级性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在各种道德类型的规范体系中,它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相对稳定性,成为贯穿于各种道德规范体系的总纲和精髓。

2.道德规范 也称“伦理规范”,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和阶级对人们行为或关系的基本要求或者概括,它是判断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正义与非正义、荣与辱、诚实与虚伪、权利与义务等的道德准则。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

3.道德选择 行为主体(个人或社会集团)在一定目的和道德意识的支配下,对某种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选择。道德选择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它又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道德选择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个是客观条件,即社会为人们提供了多少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另一个是主观条件,即表现为人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它使人们在多种可能性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信念和目的进行选择。

4.道德行为 也称“伦理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的结果,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认为道德行为是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一般称为“善行”;非道德行为是有害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又称为“恶行”。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根据行为者的动机、目的以及行为的效果,综合各方面对行为的善恶做出评价。

5.道德内化 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

6.道德评价 也称“伦理评价”,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与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论,表明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性态度。道德评价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7.道德修养 也称“伦理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及由此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是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转变为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道德实践。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第二节 护理伦理学概述

护理伦理学是研究护理道德的学科,是应用规范伦理学。一、护理道德(一)护理道德的含义

护理道德,一般指护理人员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护理过程中,这些准则和规范又作为对护理人员及其行为进行评价的一种标准。它同时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心理和意识,形成护理人员独特的、与职业相关的内心信念,构成个人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因此护理道德是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工作中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护理道德的实质就是对一切患者提供人道主义的高质量服务。要求护理人员保护患者的尊严、尊重患者的权利,保持护理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护理保健服务中,兢兢业业,尽心尽责,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二)护理道德的特点

护理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除具有一般职业道德外,还有自身的特殊性。

1.影响广泛 护理工作具有社会性,护理人员既要面向医院里的患者,又要面向社会各种类型及各种健康状况的人群,其道德责任是双重的。护理工作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健康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护理,也应积极参与防病治病、卫生宣传、妇幼保健咨询、家庭医疗保健等项工作,成为人民健康的卫士。护理道德在整个社会卫生保健事业中,其影响面是广泛的。

2.关系多端 护理人员处于医、患之间,并与患者家属、单位、社会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而处理每种关系都有相应的道德要求。首先医护关系中要注意治疗和护理的协调一致。为了患者利益,医护间既要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又要互相制约、相互监督。其次护理人员之间、护理人员与各科室以及后勤人员的联系中,要真诚团结,密切配合。再次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中应忠诚于患者的利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根据不同病种、不同病情,在护理和治疗中具有不同的道德要求。最后对家属、对社会保健卫生工作的对象,也都有特定内容的协调关系的道德准则。因此,护理关系的多维性决定了护理道德内容的多样性。

3.内容严谨 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护理人员担负着喂药、注射、灌肠、导尿、插管、引流、包扎等操作性治疗任务,还有观察、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护理内容,直接照料患者饮食、睡眠等生活需要,负责管理病房的温度、湿度、照明等物理环境及安全等。为了保证十分庞杂琐碎具体的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护理过程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如“三基三严”“三查七对”等。护理道德也提出了严肃的责任要求,从患者入院到治疗的实施,在基础护理、责任制护理、特殊护理、心理护理、医学工程应用护理等各种模式中都有具体的道德规范。

4.自觉选择 护理对象的复杂性和被动性要求护理道德具有更高的自觉性。患者在整个治疗中,处于接受者地位,常常是被动的,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帮助和支持;护理人员经常独自执行任务,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操作;护理环境悬殊,护理对象也千差万别,性格、年龄、病情、经济条件和家庭状况各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选择道德行为。不因忙乱而烦躁,不因地位高低而分优劣,不因病情状态有亲疏,一切对患者负责,对患者一视同仁。对一些依赖性大、被动性强的患者,更要以“慎独”精神,自觉维护患者利益。二、护理伦理学(一)护理伦理学的含义

护理伦理学(nursing ethics)是研究护理道德的学科,它用伦理学的原则、理论和规范等来指导护理实践,协调护理领域中的人际关系,对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也可以说护理伦理是社会一般道德在护理实践中的特殊体现,是护士在护理领域内处理各种道德关系的职业意识和行为规范。护理伦理学本质上属于护士的职业道德,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特点。从学科性质上讲,它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护理学和伦理学相交叉所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在护理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属于应用规范伦理学的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护理实践内容的不断扩大,护理学科内涵也不断扩展,专门以护理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护理道德情感、培养高尚的护理道德品质、保证护理科学与护理事业不断发展进步为主要目的的护理伦理学应运而生,成为现代护理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优秀护理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国际和国内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有关护理道德规范,如《南丁格尔誓约》《国际护士协会护士职业道德准则》《国际护士条例》《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这些为护理的具体伦理决策、伦理修养提供了指引。(二)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护理领域中的道德现象及道德关系,而护理道德现象是护理道德关系的具体体现。护理伦理学所研究的护理道德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最首要的道德关系,也是护理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研究对象。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护士与患者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服务与被服务、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护理工作首要和核心的价值目标就是护士积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使其消除或减轻痛苦,保持、恢复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所以,这种关系是否密切、和谐和协调,将直接关系着护理质量的高低和患者的安危,直接制约着临床护理实践活动,影响着医院或社区的医护秩序和社会精神文明等。

2.护士之间及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 护士之间的关系是指护士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包括护士与医生、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后勤人员之间的多维关系。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护士相互之间以及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是构成医院人群的一个有机整体。彼此间是否相互信任、尊重、支持和密切协作,也将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医护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良好医、护、患关系的建立。因此,护理伦理学把护士相互间及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3.护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护士是社会的一员,医疗卫生单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一切医疗护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护士在为患者康复、为社会保健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照顾患者的局部利益,更要照顾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当患者的局部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发生矛盾时(如计划生育、缺陷新生儿的处理、卫生资源的分配等),绝不能只顾个人的利益,而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既要维护患者个人利益,又要兼顾国家、社会的公益。同时,由于护理的社会化和社会的要求,护士还要履行一系列的社会义务。因此,护士与社会的关系也必然成为护理伦理学研究的对象。

4.护士与发展医学科学之间的关系 在护理实践活动中,作为护士,既担负着护理的重任,又有参与护理科研、医学科研的权利和责任。随着护理科学的发展和医学高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现代医学中出现了许多伦理难题,如人体试验、生殖技术、安乐死中的伦理问题等,都需要我们去研究探讨。因此,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是护理人员在医学护理科研工作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因此,护士与发展医学科学之间的关系也成为护理伦理学研究的课题和对象。(三)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1.护理道德的基本理论 包括护理道德的产生及发展规律;护理道德的本质、特点和社会作用;护理道德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范畴;护理道德与医学模式转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系等等。

2.护理道德的规范体系 护理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范畴构成了护理道德的规范体系,它们是护理伦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护理道德规范又包括护士与医、患、护等之间的基本道德规范,护士在不同领域、不同方式和不同学科的具体道德规范,临终护理和尸体料理中的特殊道德规范等等。

3.护理道德的基本实践 包括护理道德教育、护理道德修养和护理道德评价等。主要阐述在护理实践中按照护理道德理论对自己、对人们的护理实践活动进行道德评价,同时阐明进行护理道德教育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提高护士的道德水平。三、护理伦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护理伦理学与护理学

护理伦理学是在护理学基础上依据一定社会、职业道德要求建立起来的,主要研究护理学领域中的道德现象,是揭示人们在探索人类生命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相互关系的道德准则与规范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护理学则是一门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应用科学,它是以人的生命为对象,研究人类生命过程及如何同疾病做斗争。护理伦理学与护理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以维护、促进人类的健康为目的,但两者又都有着各自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虽然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却不能相互取代。护理学的发展必须要有护理伦理学给予的支持和保证。同时,护理学的发展也为护理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基础,并对护理伦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解决新技术提出的新的伦理难题。(二)护理伦理学与伦理学

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对道德现象进行哲学考察和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护理伦理学是一般伦理学原理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因此,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和发展离不开伦理学原理的指导,需要以伦理学原理为基础。护理伦理学属于职业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范畴。(三)护理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交叉的学科,是认识、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护理伦理学是解决护理实践和护理学发展中护理道德问题的一门科学。护理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非常相似,两者都是以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为基础,以保障人类生命安全、维护健康为共同目标。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都是医疗领域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意识活动。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其一,护理实践与医疗实践是不同的,医疗工作围绕着对患者所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而护理工作是集中在对患者的护理、关怀、照顾。其二,护士对患者的护理,通常比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更为直接,也更为连续。这种行为使得护士与患者的关系要比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更为密切,护士比医生更加了解患者,了解患者的意愿和利益所在。其三,护士的职责在于减轻患者的痛苦,比医生更能把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视为其工作的中心。医生往往更加关注对患者疾病的治疗,而忽略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但治病只是恢复健康工作的一部分,其中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是对患者的关怀照顾。(四)护理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运用伦理学的方法,在跨学科的条件下和跨文化的情景中,对生命科学和医疗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邱仁宗教授认为,生命伦理学是将伦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解决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中伦理问题的学科。生命伦理学是应用规范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这一点上生命伦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相似,而且二者在研究问题上还存在着交叉,但护理伦理学研究侧重点在于与护理职业相关的伦理问题,生命伦理学研究重点在于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相关的伦理问题。(五)护理伦理学与护理心理学

护理伦理学与护理心理学是“姊妹学科”。护理伦理学是对护患关系、护际关系等伦理道德的研究。护理心理学则是研究护士与护理对象的心理问题,并以护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有碍健康恢复的心理活动。它的任务是指导护士根据患者心理需要和心理活动规律,做好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尽管二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研究护理道德规范,后者侧重研究护理活动中的各种环境因素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然而,二者不可分离,护理伦理学研究的这些关系是人们心理变化的客观条件,护理伦理学所涉及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患者及其他社会人群的心理变化。同时,护理心理学提供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护理伦理学确定护患关系的重要依据。因此,护理心理学对患者心理的了解和研究,必须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前提,而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又有赖于从事护理心理学研究的护士高尚的护理道德。(六)护理伦理学与护理法学

准确地说,护理法学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护理法学主要研究与护理职业相关的法律现象,如护士从业资格、护士的权利和义务、护士的法律责任等。护理伦理学虽然诸多的内容属于护理法学的范畴,但其涵盖的面更为广泛,医疗护理实践中常常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虽然未触及法律,但是却受到护理道德的谴责。护理法学和护理伦理学都是调节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医疗护理实践得以顺利进行。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凡是法律要惩罚的,都是护理道德要谴责的;凡是不符合护理道德规范的行为,也都是护理法学所反对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护理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而法律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护理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力量来维持,而法律则是由国家使用强制手段保障其实施。(七)护理伦理学与护理美学

护理美学是护理实践中体现出的一种特有的“审美观”,既有身体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同时形成一种护理人员与患者和社会人群之间的审美关系。护理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护理职业中的美与丑,是在为患者、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患者和社会人群三者之间的审美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护理审美意识、审美实施、审美评价和审美教育等。护理伦理学是论述护理职业道德的科学,主要研究和探讨护理人员行为的善与恶。前者以美丑为评价标准,要求从美学的角度去体验和满足患者的审美需求。后者以善恶的道德观为评价标准,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俗来维系和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道德认为是善的,护理美学通常也评价为美的;护理道德认为是恶的,护理美学一般也评价为丑的,两者对善与恶和美与丑的评价之共性大多是精神方面的,是心理方面的,彼此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往往是共存的。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护理伦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护理专业的学生和在职护士,都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护理伦理学。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应当明确学习护理伦理学的意义与方法。一、学习和研究护理伦理学的意义(一)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护理人才

新型合格的护理人才,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要有良好的护理道德观念;不仅要掌握科学的现代护理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需要培养崇高的护理道德品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护理道德不仅是“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临床护理实践的角度看,也是“智”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观念指导下的护理工作,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护理道德素质已经成为护士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提高这些基本素质,就必须努力学习护理伦理学。(二)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推动护理事业和护理科学发展

在整个医疗活动中,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医疗质量的好坏。护理实践证明,仅有精湛的护理技艺是不够的,还应有优良的护理道德,方可真正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护理道德是影响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护理道德是护理优质服务和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现。高尚的护理道德可以使护患关系更加密切,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促进患者的康复;可以提高护士的责任心,防范、杜绝护理事故和差错,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护士系统学习护理伦理学,就能运用道德理论指导自己的护理实践,正确处理现代护理实践中出现的道德问题,解决道德选择中的困难,为自己的护理工作及科研找到正确的方向,推动护理事业和护理学科的发展。(三)有利于提高医疗机构的信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优良的护理道德,必将提高医疗机构的信誉,同时也会给医疗机构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因为,质量和效益都是密不可分的,好的质量,必将带来好的信誉;注重信誉,又必然更加讲究质量,从而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愈来愈激烈,医疗机构之间竞争的焦点,除了医疗设备等因素外,很大份额上是服务的质量,即医疗护理水平和服务态度。如果一个医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质量高、服务态度好,就会获得患者和社会的信赖,前来就医者就会多,必将为医院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医院有了资金,就能不断更新设备和改善医疗条件,以满足社会更多人的医疗保健需要,社会效益自然也会得到提高。可见,良好护理道德的建立,确实不可小视。(四)有利于医院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护理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在医护人员及医疗卫生单位的具体体现。早在1941年,毛泽东同志就为护士题词:“护士工作有很高的政治重要性。”因此,学习护理伦理学,运用道德理论对护士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能提高护士的道德水平,还有助于树立文明的护理道德新风。此外,护理行业作为社会服务的“窗口”行业,与人的健康和生死安危有重要关系,其道德风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较强的社会辐射和示范作用。护士实践着高尚的护理道德,患者就会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并将传递到家庭、单位和社会,有利于社会风尚的转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学习和研究护理伦理学的方法(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护理伦理学研究护理工作中的道德现象,它同当时的社会经济、医学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当时社会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现有的任何一个护理伦理观念,都是以往的道德思想发展的继续。所以,学习和研究护理伦理学,要善于将护理道德现象和护理道德关系的研究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意识形态、政治和法律制度、护理的发展状况等联系起来,要根据当时的经济、政治、风俗习惯和护理科学发展水平等历史现状,具体地分析和运用归纳、演绎、推理、分析等逻辑思维方式,深入研究护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探求其发生、发展的根源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对护理道德做出科学的说明,揭示护理道德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和研究护理伦理学的重要方法。护理伦理学的理论来自于护理实践,又要受护理实践的检验。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要注意了解和掌握护理学的发展动态,这样才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条件,才能对现实提出的各种护理道德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护士学习研究护理伦理学绝不仅仅是为学习而学习、为研究而研究,根本的目的是用所探究的护理伦理规范来约束、规范、督导护士的行为,促使其更好地做好和改进护理工作,推进护理科研探索,保证护理科研成果得到良好利用。因此,护士要理解、掌握护理伦理学的理论及规范,必须坚持联系实际,包括联系世界护理实践和护理科学发展的动态、我国护理实践和护理科学产生发展的道德状况,以及个人的护理工作实际情况等,注意发现护理实践中产生的新道德问题,并用所掌握的护理道德理论进行解释,加深认识,分析、解决伦理问题和难题,增强道德判断力和自觉性,推动护理学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三)案例分析的方法

案例分析方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就是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事件作为案例,对现有的观念和理论进行归纳和分析,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的真理,有时也可以从众多的案例中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论据。此方法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帮助学生认识案例中护理伦理的内容,引导他们明辨善恶是非,以提高护理行为的自觉性。案例分析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的具体运用,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方法避免了纯理论教学的空洞性、乏味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与思考】

武汉“最美女护士”以“天使之吻”救人一命

2011年11月10日中午12点左右,武汉中山大道旁,50多岁的市民王大妈吃馒头时,喉咙突然被卡到,一下子昏倒在地,很多人都围了上来,但不知所措。正在此时,一位年轻女士冲了过来,一边呼叫围观的人拨打120,一边跪在地上,双手开始连续按压王大妈的胸部,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术。1分多钟过去了,王大妈没什么反应。情急之下,这名女士当即口对口给王大妈做起人工呼吸。一次人工呼吸后,王大妈腿脚仍然在抽搐。女士没有放弃,接着按压心脏,并开始做第二次、第三次人工呼吸……几分钟后,女士从王大妈口中取出一块馒头碎渣,王大妈恢复了心跳与呼吸。随后,闻讯赶来的急救人员将王大妈送往医院救治。脱离危险后,王大妈让女儿几经辗转找到这位救命“天使”。

这名“天使”就是被誉为“江城最美女护士”的肖芳,湖北省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一名普通的主管护师。谈起当时的情况,肖芳只是笑笑说:“这没什么,作为护士,这是职业本能,哪个护士都会这么做的。”当被问起是否想到患者会有传染病或其他疾病影响自己时,肖芳说:“救人是凭职业本能,当时完全想着救人,并没考虑其他,就跟我正常上班一样。”

这段现场施救的视频被网友发到网上后,引发全国网友的广泛关注。网友发帖:“护士,你的职业很神圣,你的行为好感人。”“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最美女护士!好样的!祝福你!”“社会需要你们这样的人。你是全国护士的典范,向你学习!”“没有犹豫,毫无顾忌,救人第一,赞一个”(摘自新华网,2011-11-16)。

1.从肖芳的事例中,你如何理解护理道德?若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样判断及实践自己的行为?

2.作为一名准护士,你应注重哪些方面的学习与实践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道德和伦理的关系?

2.现代护理道德的发展趋势如何?

3.联系实际,请谈谈您对护理伦理学的初步认识。

4.您认为怎样才能学好护理伦理学?第二章护理伦理学的发展【学习目标】

识记:能迅速说出护理伦理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理解:1.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护理伦理学的发展现状。

2.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叙述南丁格尔对护理伦理学的贡献。

运用:能结合护理伦理学的发展历程,认识学习护理伦理学对护理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护理伦理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根植于医学、护理学、伦理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科学。了解中外护理伦理学的历史与现状,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医护道德,以史为鉴推动护理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节 我国护理伦理学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医学道德与护理道德是共同产生与发展的。祖国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防病治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凝聚了博大精深的医护道德思想和理论,为世界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我国古代护理伦理思想的历史沿革

早在远古时代,医护活动伴随着我国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疗、护理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医护活动正规化,由原来的家庭式简单照料转变为草药制剂、灸法、按摩、伤口处理、情志调节、饮食护理和生活方式引导等,随之产生了最早的医护道德思想。有伏羲“画八卦……制九针,以拯夭枉”,炎帝“作方书,以疗民疾”的记载;也有神农尝百草,“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的感人传说。尽管伏羲、神农、炎帝都是神话传说人物,但古代人民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自我牺牲的精神对我国医护道德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时期已经建立相对完备的医政制度,医护道德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最古老的医护道德评价体系。《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提出定期用治疗疾病成功和失误的次数来评判一个医生的医疗技术优劣,并据此来分配俸禄。在当时这种评价体系对促进医生提高医疗水平、提高医学道德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下,随着经验医学的兴起,医学的人道主义思想占据了主流地位。此时医护道德思想要求医者重视人的生命,强调“医乃仁术”,要以“无伤”为原则。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标志着我国医护道德思想的初步形成。书中指出:“天履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倡导了人的生命最为珍贵的理念,要珍惜人的生命,从全力救治患者出发,对医疗护理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要求。《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既阐述了有关病理、诊断、预防、治疗、护理等医学问题,又有专门论述医护道德的篇章,提出了医护道德观念,对当时的行医行为提供了道德规范。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随俗而变、谦虚谨慎、反对迷信、坚持科学,提出“六不治”的行医准则,其中的“信巫不信医者不治”,已经看清了迷信对客观世界的危害,自觉把医学归类为唯物主义科学体系中,把清除巫术作为自己的行医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破除迷信的作用。

东汉医家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前人的医护道德思想,在前言部分谴责当时医学界中因循守旧,敷衍塞责,“不留神医药”而“竞逐荣势”的不良风气。对于医护道德思想的论述一直为历代医家所称颂。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名医华佗医技高超,品德高尚,不慕名利,一心为百姓治病,对患者关怀备至,是当时医德高尚的典范。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名医辈出,医护道德思想与理论更加规范化。医家孙思邈是我国传统医护道德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编著的《千金要方》就是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意义而命名的。其开卷序《论大医精诚》,主张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两个方面,要具有精湛的医术兼具高尚的品德。明确指出学医的人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患者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不得问其贵贱贫富”。在医护仪表方面他提出医家要“望之俨然……不皎不昧……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他还要求同道之间应相互尊重,不可“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较全面地论述了医护品德、专业学习、对患者态度、与同道的关系等方面的医护道德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古代医护道德体系,使之更加系统化。

两宋时期,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护道德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内容更加丰富和规范化,形成了许多新的医护道德观念。如林逋著的《省心录·论医》提出重视医德评价,把那些在医疗活动中贪图钱财、沽名钓誉和粗疏轻率的行为,斥为“庸医”。张杲所著的《医说》告诫病家,不能“轻以性命托庸医”,把“治病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

金元时期医学界出现了学派争鸣的局面,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张从正为代表的攻下派、李杲为代表的补土派、朱震亨为代表的养阴派四大学派。各学派勇于突破旧的学说,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对医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推动了医护道德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医护道德思想除了继承“济世救人”的传统外,关心人民疾苦、热心救治、不计名利和图报等道德风尚突显出来,倡导从实际出发著书立论、遵古不泥古、鼓励争鸣、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热衷医业、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勇于实践、反对巫医骗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再次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时期,促进了中外医药的交流和医护道德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医护道德理论、教育发展到明代已日趋完善、成熟。最具代表性的是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中的医护道德守则《五戒十要》,对我国当时的医护道德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就医护人员的专业实习、思想修养、举止言行、服务态度以及护患之间的关系等,提出了十分具体的道德规范,是我国古代医护道德教育的实用教材,被美国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百科全书》列为世界古典医德文献之一,与《希波克拉底誓言》和《迈蒙尼提斯祷文》并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梴的《医学入门·习医规格》、李中梓的《医宗必读》等,也对我国的医护道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医家在医护道德的规范确立与实用性方面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是喻昌所著的《医门法律》。书中“治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