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汇辨校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0 23:36:57

点击下载

作者:汪剑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脉诀汇辨校释

脉诀汇辨校释试读:

内容提要

《脉诀汇辨》为明末清初医家李延昰所撰。全书共十卷,汇辑先秦至清初以前各医学名家脉学之精华,并以李氏脉学心要加以辨正发扬而成。内容包括脉论、二十八脉、运气、望诊、闻诊、问诊、医案、经络等。全书规模宏富,又切于临床实用,洋洋十万余言,为一部集大成式的脉学奇书,在中医脉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本次《脉诀汇辨校释》以清康熙五年丙午《脉诀汇辨》李氏刻本为底本,以清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刻本为对校本,并参校历代中医经典、脉学名著,详加校勘、注释、按语阐析。可供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和 序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收集患者资料,诊断判断病情的主要方法,也是辨证选方用药的前提和基础,故有“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之说。四诊信息若有失误,则再高超的辨证选方用药终将无的放矢,甚至可能导致治疗与病情南辕北辙的严重后果。故古人非常强调四诊作为医家基本功的重要性,认为“医者人之司命,脉者人之大业”。古人于四诊之中,尤重切诊,脉学一枝独秀,成为四诊的主体,这与古人视切诊玄妙深邃、难于掌握有关。明清之后,望诊和问诊得到更大的发展,虽尚不足与切诊相抗衡,但四诊合参的思想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故虽言脉学,往往也兼及望、闻、问三诊,《脉诀汇辨》就属此类。《脉诀汇辨》如其书名所示,作者“溯流穷源,旁收曲采”,在汇集七十余种脉学文献的基础上,辩驳订正,如批判《脉诀》“误决死期,开妄人之簧鼓”等。同时在第七卷中兼论望、闻、问三诊;通过选录李中梓医案,进一步说明和印证脉学理论的临床运用。该书撰稿时间长达二十余年,稿凡七易,足见其不易。李氏在“自叙”中声称本书“汇古今之论脉者若干人,参以家学”,虽为汇辑诸家之作,但文献的引征只是作者讨论脉学的基础,作者的心得和见解在书中比比皆是,如卷一诸论等莫不如是,这正是此书的精华所在。

校释者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掌握此书,在对原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于字句疑难之处详加注释,于每节后加按语提纲挈领,对该书学术特点和成书刊刻时间等进行全面研究考证,力驳旧说,每出新意。书中注释在释其本意及医理,结合此书特点进行解释的同时,还注意指出文献出处及其与原文的出入,如“因形气以定诊论”注,“太素脉论”注等。又如“脉有亢制论”注指出原书“《经》曰”,不是出于《内经》,而是王冰注。按语多对原文有精到的总结概括,如在“脉位法天地五行论”按将该论总结为“本论分两纲三论”,然后具体加以阐发。“三论两纲者,人身一小天地也,脉合五行也。两纲统摄后三论,而论左右寸关尺脏腑脉位之理。三论者,一从五行方位论,一从五行相生论,一从五行相克论。以阐明左手心肝左肾水、右手肺脾右相火之理”。寥寥数语,画龙点睛,颇见功力。按语也每每点明学术源流,如卷二“寸口取决”段后指出“此篇文末两段又有‘大气’一论,系摘自喻嘉言《医门法律·大气论》”。“《内经》候法”按语点明其内容多出自张景岳《类经》与李中梓《诊家正眼》。这对于读者把握全书要领,学者进一步研究此书,无疑都将提供重要帮助。

整理者系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皆经过中医硕博士研究生的深造,又先后从事中医临床及在中医院校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对如何提高学术水平,如何从古籍文献中吸收营养,如何将中医理论与临床诊断辨证治疗紧密结合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因而注释此书,能够有的放矢,于要害处着墨。

主编汪剑是我最引为骄傲的弟子之一,早在2005年他投我门下,读到他早年发表的几篇论文,特别是《寒热疑似证辨证治验》时,我就眼前一亮,深感他对中医学的认识领悟超迈同侪。这与他天生颖悟,刻苦好学,又长期沉潜诸书的性格分不开。2006年我们一起到京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思辨特点研究”总结长达数月。同时他在我主编的《带你走近〈审视瑶函〉》中撰稿达10万字。2010年我主编的《图说中医学史》由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汪剑承担魏晋南北朝一章6万余字的撰写任务,将儒、释、道三家对中医学的影响和交融阐述尤为透彻。迄今他已公开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多数是核心期刊,一些文章还置于篇首,已从多方面展现其才华。

近年来,汪剑任教于云南中医学院,主讲《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并与云南中医学院柳亚平博士合作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专项课题“古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课题中黄庭镜、倪维德、郑钦安、喻嘉言、雷丰、武之望、傅山等多位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任务。近期他们又承担了国家第三批古籍整理项目中两部近40万字的古籍整理任务。目前,两人在古代名医研究等方面已有着多项新研究成果。因此,我相信这样几位中医才俊的心血之作,是会受到读者欢迎的,故乐为推荐。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和中浚2011年7月于蓉城西郊浣花溪畔前 言

中华脉学,源远流长,为中医学最重要的诊法之一。《八十一难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脉法历来为诸名家所珍视,乃断病识证之不二法门。观仲景《伤寒》《金匮》,皆以“脉证”名于诸篇之首;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之外,独立《脉学》一编。可知历代圣贤尤重脉法矣!

然所谓“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学者不察,以脉法为玄学,畏难者弃之不顾,诚为可叹!孰知脉学实为一门最平易质朴之学问,率以脉形、脉位、脉率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何腑,精勤用心者皆可掌握。惟庖丁解牛,十九年而游刃有余;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知天命。学脉之道,天长日久,心诚而见真机。又,庄子曾云,黄帝失玄珠,使知与离朱、喫诟觅之而了不可得,而象罔得之。象罔者,似有象而实无,盖无心之谓也。故学脉者当沉潜其中,以无心得有心,自以道观之于象,心领神会,方可得脉中之玄珠。学者若能于数年之间,诊脉上万,谨察阴阳,体悟脉道,必有所得。

自先秦以来,脉学领域,代有名篇。《素问》《灵枢》乃脉法之宗,自不待言。《史记》云:“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故《八十一难经》流传后世。越汉季,仲景亦崇脉法,《伤寒》有《平脉法》《辨脉法》诸篇。晋代王叔和更发遑仲景之学,著《脉经》一部,为最早之脉学专书。五代高阳生伪造《脉诀》,虽多错谬,但亦引来百家争鸣。自此,宋元明清以降,脉书辈出,灿若星河。若崔嘉彦之《紫虚脉诀》,泽被流芳;滑伯仁之《诊家枢要》,平实精详;李时珍之《濒湖脉学》,其道大光;李中梓之《诊家正眼》,正法眼藏。他若施发之《察病指南》、戴起宗之《脉诀刊误》、潘楫之《医灯续焰》、陈士铎之《脉诀阐微》、张璐之《诊宗三昧》、黄宫绣之《脉理求真》、周学霆之《三指禅》等等,皆为一代精良之脉书。

明末清初,有名士李延昰,出身名门,为李中梓之侄,幼承父教,又师事季叔李中梓,深研缪希雍遗稿及周梅屋《独得编》诸书,理会心得,于医理、脉理及本草无所不精,中年遂成《脉诀汇辨》一书。是书以其“家先生”李中梓《诊家正眼》《删补颐生微论》《医宗必读》等脉法内容为蓝本,汇集明及明以前脉学经典,实乃一部不可多得之脉学奇书。综观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脉诀汇辨》为一部集脉学大成之书。李延昰为李中梓之侄,家学渊源,学养深厚。其著博采众家,对清初以前之脉学研究进行了一个系统之总结。书中辩驳高阳生《脉诀》,旁征博引,广采《内经》《难经》《中藏经》《伤寒》《脉经》经旨要言,及孙思邈、王冰、王宗正、庞安时、蔡元定、崔嘉彦、杨士瀛、许叔微、张元素、张子和、滑伯仁、戴起宗、吴澄、王好古、徐春甫、吴昆、李时珍、王肯堂、李中梓等诸家精彩之论,并结合李延昰自身在脉学方面之研究和临床诊脉之体悟,对脉学方面的众多问题进行了一一点评、透彻阐述、深入解析。故《脉诀汇辨》堪称高屋建瓴,融汇先秦至明代众家之长,集清初以前诸家之大成,若誉之为“脉学大成”,亦毫不为过。

第二,《脉诀汇辨》为一部内容宏富之书。是书共十卷,包括脉论、四言脉诀、二十八脉、脉证、望闻问三诊、运气、医案、经络,涉及与脉学有关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临床,洋洋十万言,宏富浩瀚。星霜十易,始得成书。故刘光夏赞誉《脉诀汇辨》千门万户、五花八阵,而折衷一理、弥沦万言。

第三,《脉诀汇辨》乃一部辨伪驳正之书。五代高阳生托名王叔和伪造《脉诀》,自宋以来流传甚广,在脉学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不少内容和主张也为后人继承。但高阳生《脉诀》中亦有不少错谬之处,学者不明,真伪不辨,以其简易,家传户习,给脉学学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两宋元明以来,不少医家如戴起宗、李时珍、李中梓等人,对高阳生《脉诀》中的错误进行了批驳,但诸家纷纭,朱紫淆乱,令学者难以适从。李延昰针对这一混乱的情况,撰著《脉诀汇辨》,旁征博引,广采各家学说,对高阳生《脉诀》进行了系统的辨伪、正误与批判,实为澄清脉学学术之大有功者。故彭孙贻评价《脉诀汇辨》“条分缕晰,以明伪诀之误,以归《灵》《素》之正”,并赞誉李延昰有如儒门之有孟子而辟邪说。

第四,《脉诀汇辨》乃一部切于临床实用之书。书中皆以临床为实据,又录有病证、脉证、医案等内容,以及李氏临证之心得,一意便于读者掌握,付诸临床实践。特别是第九卷医案部分,收录了“家先生”李中梓医案五十八则,是李中梓医案的系统汇编,其意在于示学者以实例,彰平脉辨证之法度,如“弈者之谱”,凭藉以“按覆”,作为学者临证时之参照。故本书实于临床之适用,十分有益于读者提高自身的临床能力。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在历代脉学著作中亦不多见。

综上而言,《脉诀汇辨》集脉书之要旨、诊法之大成,是对清初以前脉学的系统总结,是中医学术史上一部有着重要地位的脉学名著,既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又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吾羡李氏医学久矣,遂欣然接下本书的整理任务。然李延昰先生学高识深,书中皆是前贤真知灼见,吾辈虽为校释,亦望洋兴叹,未免战战兢兢。后经冬历春,经春历夏,始克成功。期付梓之后,能有益于学者。吾曾为乡医,深知业医之艰辛,曾作《山村出诊》小诗一首,诗云:

荒村流水澹澹烟,行尽人家又潺湲。

崖上芷兰香自在,谁知甘苦意拳拳。

业医者当耐得住寂寞,尝尽甘苦,方能体味其中三昧。脉学一途,精微艰深,学者若能深研李延昰先生此书,于此多多用力,并学以致用,他日即是脉道有成之时。

本书共十卷。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九共六卷及三篇原序、凡例、诸家考证、前言、李延昰先生传、李延昰生卒年考、校注说明、后记等内容,由主编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汪剑校注按语及撰写。卷八由副主编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柳亚平校注按语。卷七由编委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医经典教研室唐瑛校注按语。卷六由编委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曹毅校注按语。卷十校注按语由编委云南中医学院贺文龙硕士研究生与柳亚平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谢云武讲师共同完成。最后,还需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学家、成都中医药大学和中浚研究员,恩师多年来在医学一途予我以热心指正,此次又于百忙之中为本书题序,实在令后学深心感佩。

由于整理者学识有限,书中定有不少纰缪,希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教,以期订正。汪 剑2011年7月于昆明西山麓滇池畔李延昰先生传

李延昰先生,原名李彦贞,字我生,后改名延昰,改字辰山,又字期叔,号寒村,又号漫庵、放鹇道者、西园老人,约生于明万历年后期,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李氏出身书香门第。先祖李府,字一乐,明嘉靖年间任千户所哨官,为抗倭名将。祖父李尚兖,字补之,万历十七年进士,曾任职兵部及吏部。父李中立,字士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四川主考、大理寺卿右评事。叔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为明代医学大家,温补学派著名代表人物,著有《医宗必读》《颐生微论》《诊家正眼》《内经知要》《病机沙篆》《伤寒括要》《本草通玄》等,影响极大,门人甚多,如沈朗仲、马元仪、蒋示吉,马元仪又传尤怡,叶天士又曾师从李氏门人马元仪、蒋示吉。

故此,李延昰幼承家学,博学多才,于天文、地理、音律、兵法无不了然。幼年时,即跟从其叔李中梓习医,淹通岐黄之学。又因当世之时,名医辈出。江苏一带有李中梓、王肯堂、缪希雍、施笠泽、秦昌遇、喻嘉言等名医相为往来;浙江杭州一带则有卢不远、卢子繇父子及王绍隆、张卿子、张志聪等人公开讲授医学。在繁荣的医学环境之中,李延昰与这些名医多有交往,或师或友,受益弘多。后又尽得缪希雍医书真传,并得周梅屋《独得编》,于脉学一道益加精纯,自后更加留意诊法。青年时便开始以李中梓《诊家正眼》为蓝本,融汇百家,二十余年七易其稿,乃成《脉诀汇辨》一书。

李延昰出身世家,耳濡目染,工于诗文,儒学亦为宏博,抱负远大。明崇祯年间,拜于同乡名儒徐孚远门下,并因此加入由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麟徵、周立勋等人创立的文社“几社”,与东林党人联系颇为紧密。其时正值明朝风雨飘摇之季,1644年,李自成进兵北京,不久清军入关。几社成员欲为勤王之备,李延昰乃追随徐孚远参与抗清活动。北京沦陷后,明朝宗室福王朱由嵩于南京即皇帝位,史称南明。次年,南京沦陷,朱由嵩被俘。1646年,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改元永历。南明永历朝初,退守广西之时,李延昰即南下桂林,漂泊西南,扶明抗清,并曾在南明王朝为官。然其生不逢时,不久南明湮灭,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死于昆明。李延昰乃北返。

因参与反清活动,李氏北返之后,即隐居浙江平湖一带,并改名易字,延昰为隐喻延续华夏血脉之义,辰山则以几社初创之地为字。于平湖寄居道观佑圣宫,托身僧道,以医自给,若病家有请,虽在数百里之外,亦必前往。如此,则医道愈加精深,常感叹家先生李中梓医书散佚,遂加以整理,《脉诀汇辨》一书亦在学者请求之下,于康熙年间得以刊行。除外,尚有《补撰药品化义》《医学口诀》《痘疹全书》等医书传世,皆为集成之作。

河山沦亡,故李延昰以明代遗民自居,又作《南吴旧话录》《放鹇亭集》记明末清初之事,实抒亡国之恨,后成为史家之重要参考著作。其品格孤傲,放浪不拘,凛然有侠骨,犹如闲云野鹤,栖身江湖,寄情山水,常作湖山之游,居则有花有苗,俨然得道高士。唯以诗酒琴书为伴,曾有《和陶饮酒诗》云:“寄此一椽下,日遭群动喧。我自饮君酒,忽觉日影偏。终身在城市,仍不异云山。清风与明月,有时相往还。昨者事已往,今者又何言。”自感身世凄凉,而以山河破碎为慨,清风明月之间,戚戚伤怀,不胜萧条。

李氏嗜书,每于行医济世之余,稍有余钱,则往西吴书贾舟中买书,由是藏书多达三十柜,坐卧一楼,书籍环列,多为明季史料。晚年与文人朱彝尊交好,去世前便将所藏所著之书二千五百卷悉数相赠。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清初著名学者、藏书家,其曝书亭藏书八万余卷。清初诗人查慎行闻李延昰藏书悉赠朱彝尊后,曾作《闻李辰山藏书多归竹坨》诗云:“叹息诗人失李颀,柘湖回首旧游非。自怜老友今无几,且喜藏书得所归。万卷又增三箧富,千金直化两蚨飞。平生谬托知交在,侮不从渠借一瓻。”

李延昰先生毕生命运与家国山河相连,其风骨萧萧,性情高洁,琴诗医文,啸傲于世,为学者钦佩。胡嵘曾有《三君咏·李高士延昰》诗云:“不见李高士,琳宫锁暮霞。芸香销蠹简,炉火冷丹砂。”前不见古人,令人作怅惘之叹。云南中医学院 汪剑2011年7月谨记于昆明李延昰生卒年考

李延昰生活于明末清初,关于其生卒年,诸家多认为其生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但笔者认为生年记载恐有误,李氏生年当早于1628年,可上推至明神宗万历年(公元1573—1620年)后期。理由如下:

第一,李氏《脉诀汇辨》自叙云:“余浪游者三十年,托刀圭以糊口。”而《脉诀汇辨》初刊于康熙丙午(公元1666年),李氏自叙自当不晚于1666年,若李氏生于1628年,此时不过38岁,何以能“浪游者三十年,托刀圭以糊口”?

第二,彭孙贻(公元1615—1673年)于康熙壬寅年(康熙有两个壬寅年,一为康熙元年,一为康熙六十一年,此当为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为《脉诀汇辨》作叙时,称李氏《脉诀汇辨》乃“凡二十余年七易稿而始定”。若李氏生年为1628年,彭氏作序时李氏方34岁,不太可能在二十多年前,14岁不到便开始撰集《脉诀汇辨》。

第三,李延昰在《脉诀汇辨》凡例中自称与当时名医喻嘉言、张卿子、卢子繇等人皆为莫逆之交。《平湖县志》亦称李延昰与“缪仲淳、喻嘉言、张卿子、卢子繇、陆丽京皆为莫逆之交”。喻嘉言生于1585年,卒于1664年;张卿子生于1589年,卒于1668年;卢子繇约生于1599年,约卒于1664年。若李延昰生于1628年,则小于喻嘉言43岁、张卿子38岁、卢子繇约29岁,年纪辈份相差太大,难与三人成为莫逆之交。

综上而言,笔者认为李延昰生年应当早于1628年。彭孙贻在为《脉诀汇辨》作叙时曾落笔谦称为弟,彭孙贻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著有《苟斋集》《五言妙境》《明朝纪事本末补编》《平寇志》等,其生卒年为1615—1673年。彭孙贻谦称为弟,李延昰年龄应该与彭孙贻相差不远,至低可能略小于彭孙贻。因此,笔者认为李延昰生年可上推至彭孙贻生年1615年前后,以生于明神宗万历年(公元1573—1620年)后期较为准确。盖李延昰曾参与清初反清活动,并曾在南明永历朝为官,南明失败后,才北返江浙一带。由此一段经历,李延昰北返后一直处于半隐居状态,曾多次改名、改字、改号,隐姓埋名,以避清廷追查。故李氏生平经历犹如冥鸿绝影、入云之龙,行踪隐约难觅。诸书对其生年的记载出现错讹,也就不难理解了。校注说明《脉诀汇辨》为明末清初李延昰先生所撰集的一部脉学名著,首次刊刻于清康熙丙午年(公元1666年)。现将本次校注整理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①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李氏刻本;②清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刻本;③清刻本;④抄本;⑤1963、198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本次整理系以清康熙五年丙午李氏刻本为底本,清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刻本为对校本。由于本书为李延昰汇集医经之论及历代诸家脉论,加以辨正评述而成,书中涉及大量清初以前医籍内容,故本次整理广采《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王叔和脉诀》《崔氏脉诀》《儒门事亲》《脉诀刊误》《诊家枢要》《古今医统大全》《濒湖脉学》《脉诀考证》《诊家正眼》《医宗必读》《删补颐生微论》等历代医籍为他校本。

二、本次整理将原书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个别字如“癥瘕”的“癥”字例外。原书中“右”字用以代表前文者,改为“上”字;代表后文的“左”字,改为“下”字。

三、药名用字一律径改为现行通用药名用字,如“黄耆”改为“黄芪”。一些术语用字亦径改为现行通用术语用字,如“真藏脉”改为“真脏脉”,“藏气”改为“脏气”。

四、原书共十卷,并无卷名,为方便读者查阅,标明每一卷主要内容,故于每一卷新加标题。卷一题作“脉论”,卷二题作“脉法根基”,卷三、卷四题作“二十八脉”,卷五题作“病证”,卷六题作“奇经、真脏脉”,卷七题作“望、闻、问三诊”,卷八题作“运气”,卷九题作“医案”,卷十题作“经络”。原书卷二、卷五、卷六、卷八中无小标题,亦为整理者为方便读者所加,如“气血循环之理”“独取寸口”“布指法”“七诊九候”“寸口脏腑部位”“四时之脉”“老弱少壮风土之异”“脉证总纲”“中风脉证”“外感病脉证”“内伤杂病脉证”“外科脉证”“女科脉证”“儿科脉证”“脉证取舍”“奇经”“真脏脉”“干支”“五运”“六气”“运气相合”。卷九医案卷收录医案五十八则,每则并无案名,为方便读者检阅,本次整理根据各案内容,于每则医案均添加了案名。

五、本次整理新加按语多达一百七十余条,为防止与原文混淆,所有整理者新加按语均以“编者按”字样开头标明,并统一为楷体字,以别朱墨。

六、书中图稿凡八十二幅,为康熙五年李氏刻本原图,因之珍贵,文献价值极高,故保持原貌,望读者理解。云南中医学院 汪剑2011年7月于昆明叙

天人之道,一也。天有五运六气,以成四时,人之腑腧经络实因之。圣人者,人而天者也。以天道治一身,而性命各正;以天道治天下,而民物仁寿。古之圣人不为君,则为相。五帝、三王、风、牧、稷、卨、皋繇、伊尹、巫咸、太公、周召、毕散之徒,皆以治身者治世,燮和阴阳,祛除患害,以还天地之雍熙,故自古无不寿之圣人。圣人而不为君与相者,自孔子始;圣人而不登上寿者,亦自孔子始。宓犠、神农、黄帝不欲其道仅传一时,而发明之于《灵》《素》诸书,以传万世。孔子既不得为君且相焉,以治一世,又不忍若容成、偓佺、鼓、聃、庄、列之徒仅以其道私之于一身。既悲闵忧劳,辙环敝敝,以伤其生而勤勤焉,删述笔削,诗书以传万世。不徒欲寿万世之人之身,而欲救万世之人之心,使不徒生而虚死。则医药之道直视为小数,周公列之庶官之末,孔孟亦等之巫匠之流,圣人不贵也。非圣人之不贵,亦谓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则治心又急于治身也。世虽不古,而生民之道不可绝于是。和扁之徒发明黄帝之旨,俾无绝于世。而长沙、河间、东垣、丹溪四氏得引申触类,而长之著书立言以传述来兹,天下谓之四圣。四氏者,不居圣人之名,而能心圣人之心,以救民物者也。先贤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四氏之徒劳于撰述而不已者,以为汤液剂铩之功在一时,不若笔之于书为功万世之大也。近世言轩岐之言者徧海内,能尽其道者旷世而少一遇也。云间李念莪先生固近代之和扁也。期叔李子,瓌才伟器,思有所为以立效于时。既不得志,益研穷其家学,精妙入神,出而应物,徃徃奇效。沉痼之疾,诸家罔措,期叔按指望色而知之,忽焉起死人而肉白骨,名满南北。而期叔欿然不自足也。研几极深,撰次成书,曰《脉诀汇辨》,益畅念莪未尽之旨,凡二十余年七易稿而始定。补前圣之未备,正徃贤之或差。凡叔和、伯仁诸家之微乖偶类,无不刊而正之。条分缕晰,以明伪诀之误,以归《灵》《素》之正。譬之于书,四氏则孔子之述六经也,期叔则孟子之辟邪说也。古人谓孟子之功不在禹下,吾于期叔亦云山海可童可泐,此书必不可废。海内宗工故能辨之矣。

康熙壬寅午日淮南年家眷社弟彭孙贻拜题《诊家汇辨》叙

云间期叔李先生,无所不通,医特其绪余也。医中之著述甚富,《汇辨》特其一斑也。忆数年前《汇辨》将脱稿,先子节欲付梓,先生曰,请姑俟之。以后先生客湘江、客天中、客济上,如冥鸿绝影,慕者无从。凡习岐黄家言者,以仆父子与先生交契,索《汇辨》者踵相接,不得而去,则误以为有所秘惜。至庚戌春,先生始南还。仆闻之大喜,迎至敝庐,邀诸骚人酒徒酣饮彻昼夜。见先生之貌益腴、气益敛,退然如不能出言词。仆外父仲谋彭先生语人曰:“吾见期叔者数矣,每一引满,慷慨而谈,信心冲口,一归于行谊之正。虽老生宿儒,无不敛手而听。他若十洲洞冥、杜阳诺皋之书,又于见闻之表,自辟天地,乃今何以遂悬绝也,是盖必有所进矣。”暇日,先生偶出其诗文若干卷,外父字字称赏,既为序而藏之。最后得其《汇辨》稿十卷,而愈见仁人用心之勤也。盖自高阳之伪诀兴,中材之士不知有叔和,更何知有《灵》《素》,而脉始不可问矣。先生乃为诠次古今辨驳之语,类成是编,折衷一理,弥沦万言,读之不啻千门万户、五花八阵,初见者不无心怵目眩。至徐察焉,次第秩然,剪除谬种,俾天下后世复见先圣之旨,其功讵不大哉。嗟乎!输般之巧,孙吴之奇,实非径庭,要在习与不习耳。先生家有赐书,手不释卷,兼之姿悟非常,其游屐几遍海内,需以岁月之久,得成专书,然后问世,其耽玩道真,承接圣绪,诚非浅人所能喻者。宁惟收撮漂零,随世裒掇而已哉。是书也,先子每赞成之,至光夏遂睹厥成。敢不怂恿流布,公诸同好。行见子云藻翰,独留千金。聊复识数言于简端,一以慰向者索书诸君子之诚,亦以成先子未竟之志云耳。康熙丙午竹醉日,武原刘光夏顿首拜题于岩绿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