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理论与经济运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1 19:52:15

点击下载

作者:韩鹏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资本理论与经济运行

资本理论与经济运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资本理论与经济运行作者:韩鹏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30ISBN:9787509554333本书由中财数据网络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资本存在的历史性

资本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何时产生,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其消亡的条件又是什么,及其存在时的内在运行规律,是理论经济学思考的理论问题之一,对于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直接关系到如何利用资本发展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这一宏观命题。一、资本起源、产生及其本质(一)资本的起源与确立

揭示资本的起源,首先要了解资本的原始含义,同时也能从资本的原始含义中进一步厘清其起源。“资本”一词,首先出现在中世纪的拉丁语文本中,其含义可以解释为牛或其他牲畜的头。为什么用牛等牲畜来解释资本的含义呢?我们知道,当时乃至现在以及未来,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点在于不断地保护财富、增加财富,而当时牛等牲畜是财富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牲畜本身也是财富,其实这是资本应有的属性:自身就是财富,同时具有创造更多财富的潜力和现实性。退一步讲,在增加财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自身仍然是财富。可以说,这一点并没有引起专家和学者的注意或强调。而对于原始起源含义来说,牲畜作为财富可以满足人类食物来源等内在需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于生产用途、繁殖后代等,进而使财富增加。这是最早的资本含义,已经彰显了资本本质特征。从这个角度看,资本具有更加广泛的含义,但至今这一含义仍然没有脱离资本的本质属性所本应包含的内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在人类社会早期的经济活动中就已萌发出来,而与货币挂钩的资本(capital)首先在货币借贷关系中出现,原义为本金,是借以获得具有相对认同面较广的以货币来表现的利息所得。例如,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曾明确地将两种取财之道区分开来:其一是为满足使用价值或需要而进行的交换;其二是为追求交换价值的积累而进行的交换,即通过放贷货币而取得利息。这里的后一种取财之道,增加了财富,严格地说是增加了财富代表的额度,是货币资本的运动,也是资本大踏步进入经济社会的开端。这种资本运行是最简单的货币资本的运动。

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大踏步进入经济领域的根本所在,人类在改造世界、获取生存所需生活资料的过程中,认知自然界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之后的商品经济以及地理大发现对于世界贸易的极大刺激,最终导致了一场商业资本的革命。商人作为一个群体以及商业资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日益凸显,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人们对于资本的研究与考察便自然地集中于商业资本的形态,从而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其承袭货币资本思想,并明确强调货币即为财富,也是财富来源和财富增加的尺度,但是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不再只关注于货币本身的增值能力,而是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由货币所购买的东西所具有的增值能力上。这显示人们对资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成为后来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驱动的对生产资本的研究的前奏。譬如:托马斯·孟(1630)在其《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出现“存货”(stock),并认为财富的一部分必须作为存货来加以利用,即用于为卖而买的增加本意,以赚取现象化的“利润”。之后,巴本(1690)和英达德利·诺思(1961)几乎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存货的概念,认为正是由于存货在贸易中的作用才产生了利息。这里的存货概念实际上指的就是商业资本流通中的商品资本存量。近代经济学家大卫·休谟(1952)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利息来源于货币资本的投资,而利润来源于存货的运动。

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产业资本不断壮大,并更显独立运行的重要性。首先是近代工场手工业不断发展,经过一系列技术革新特别是以蒸汽技术为动力的产业革命,在不长的时间内便演变成为以大机器为技术基础的现代工厂制度;之后工场转变为工厂,资本主义这种经济社会形态确定并不断巩固,生产力大力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生产性资本的大规模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活动出现大量剩余的条件下才具有的现象。它使得迂回生产成为可能,雇佣制度得以运行,至此,可以说资本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完整性的资本的地位得到了确立。(二)资本产生的条件

资本的产生,从原始本身的含义中即凸显了资本本身首先是财富,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具有使用价值或效用,同时具备获取更多财富的潜力或现实性。这一特点中,第一点是资本的基础性特征,是必要条件;第二点是本质特征之一,是判断是否是资本的重要依据:获取更多的财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于获得更多的价值——是资本的内在要求。如何获得更多的财富,一是要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简单关系,譬如通过养殖牲畜的自然繁殖而获得;二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单纯关系的基础上,加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劳动者自身通过劳动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和增多财富的过程,而且是通过雇佣劳动这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增加财富,这种形式主要存在于商品经济中,确切地说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及之后更加发展完善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之中。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迄今为止,可以概括地说具有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形式。但是无论何种形式,商品生产者从事商品生产都须预付一定数量的价值(商品经济条件下,财富主要表现为价值,或基本上均可以用价值或价格来表现),为商品生产奠定要素基础。这种预付价值,无论是私有、公有还是混合所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都必须通过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来得以再现和增加,就是在“原预付货币额上加上一个增值额”。商品生产者要真正实现预付价值的增值,就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需要超过一定限度之社会生产力的存在,这是资本产生条件的概括,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剩余产品,资本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条件。

在商品经济中,有没有价值增值以及有多少价值增值,直接取决于劳动力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差额存在,预付价值才能真正转化为资本,真正意义上的资本才得以产生。劳动力存在于任何人类社会,当然也存在于一切商品生产之中。但是,在商品经济中,任何劳动力的维持、延续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是满足劳动力存在载体——劳动者乃至人的为此延续和发展所必需的。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则形成了劳动力的价值,或者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客观地存在着劳动力价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基本上是确定的、恒定的,从这种静态角度看,价值增值的程度就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的多少,新价值的多少根本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或生产力状况。只有在一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劳动力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价值才能大于劳动力价值,形成价值增值,预付价值才转化为资本。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价值增值才会更多。如马克思所言:“如果工人需要用他的全部时间来生产维持他自己和他的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那么他就没有时间来无偿地为第三者劳动。没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工人就没有这种可供支配的时间,而没有这种剩余时间,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从而不可能有资本家”。可见,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是价值增值的自然基础,实际上就是资本产生和存在的自然基础,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商品经济。只要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时间就区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只要社会经济业已实行商品经济形式,劳动时间就凝结为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就表现为价值增值;只要产生价值增值,预付价值或预付货币就可以转化为资本。

财富的拥有是私有性质也是资本产生的重要条件。即使在原始社会,非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行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财富的拥有亦归于一个小的群体共有,并非全球人类大群体共有。总体来看,可以说财富归于一个人、几个人、几十人甚或几千人所有,而非全社会共有。资本的真正存在是在商品经济中,而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之一,也在于私有制度或私有实际。这种意义上的财富占有性质,也成为资本产生的重要条件。

总之,资本产生的条件在于首先本身是财富,这是基础性条件,其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者在既定的时间内创造的财富除了满足自身维持和延续劳动力的需要之外,出现了剩余,这是货币资本以及生产资本等得以产生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加之私有制的常态存在,使得人不论与自然还是同时与人发生经济关系时,不仅仅要生产更多的财富,同时组织者要占有更多财富,资本才得以运行。(三)“现代殖民理论”的深刻启示

真正的资本产生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之后而产生和运行的,这种条件下的资本运行给予了资本本质的根本性展示: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与以占有别人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体现,而资本本质就在于是一种以雇佣为特点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在那里(以生产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条件下的殖民地,笔者注),资本主义制度到处都碰到这样一种生产者的阻碍……。在那里……他证明,不剥夺劳动者,不相应地把他们的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协作、分工以及机器的大规模使用等等,都是不可能的。为了所谓国民财富的利益,他要寻找那些制造人民贫困的人为的手段。在这里,他的辩护的甲胄就像松软的火线一样裂成一片一片的了。爱·吉·威克菲尔德的巨大功绩,并不是他关于殖民地有什么新发现,而是他在殖民地发现了关于宗主国的资本主义关系的真理。正如保护关税制度起初力图在宗主国造出资本家一样,英国一度试图用立法手段来推行威克菲尔德的殖民理论,力图在殖民地制造出雇佣工人。”

显然,在资本运行的国度与威克菲尔德所言的殖民地,将货币、生活资料、机器以及其他生产资料财富完整地前后搬迁,导致资本运行的困难,进而消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写道:“皮尔先生把共值5万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带到新荷兰的斯旺河去。皮尔先生非常有远见,他除此以外带去了工人阶级的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一到达目的地,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有了。”“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 “为了理解威克菲尔德所述的发现,要作两点说明。我们知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

可见,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反映了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的特定时代的经济关系,其本质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在这个层次上讲,资本本质不在于代表任何的有形产品、财富抑或生产资料,而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代表,不是简单的物所能概括的,是在物与物的相互关系的表层中埋藏的内在而神秘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体现。二、资本终将归于消亡

依据上述内容的分析,已初步说明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本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资本是在商品经济中才得到全面发展的一个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不断拓展和深化,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当财富得到充分涌流时,微观经济主体的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关系必然发生变化,通过等价交换等方式进行财富的人与人之间的互换以及自给自足的经济均会归于消失。给出一个夸张的尚未实现的例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整个世界来看,虽然人口仍然可能保持几十亿人甚至更多,但生产力已达到一定高度,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无人工厂得到普及,只需要100人或1,000人等象征性的劳动者进行劳动,再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增加的财富就可以满足全部人口的消费需要时,财富的占有方式就不必要实行私有制度,也不需要通过等价交换方式来获得个人消费品,按需自由分配理论将成为现实,一切的思想观念、私心观念、恶念产生的土壤消失,失去了必要性,没有强制性、被迫性劳动的必要,劳动成为休闲后达到快乐轻松的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和自觉行为,成为快乐所需,而非获得生活资料所需。在这样的条件下,作为资本仍然是财富,仍然具有增加更多财富的极其重要的特征,但已失去私有制这一条件,三缺一,形成木桶效应,真正意义上的资本消亡。但是这一理论目前没有得到验证,属于设想,属于理论推演。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看,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资本是一种历史的、暂时的范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财富涌流,生产资料私有制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和条件,商品经济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产生和存在的重要条件消失,资本也必然消亡。因而,无论在现实中它有多么大的生产力功能和作用,无论在外延和地理范围上怎么扩展,归根到底它要否定自身。资本的伟大历史作用是创造剩余劳动,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正如马克思认为,这种剩余劳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即“由于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不断地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一方面整个社会只需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财富,另一方面劳动的社会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再生产过程,对待自己的越来越丰富的再生产过程,从而,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来替人从事的劳动——一旦到了那样的时候,资本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就是说,一方面,在资本的支配下,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剩余劳动不再是专门属于资本,而是属于每个人的了;另一方面,人们的劳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而是每个人的劳动都能够科学地进行。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者。同时,人们又在失去奴役般分工进而劳动的客观必要性情况下,这时劳动应该具有主动性和纪律性等道德品格、思想意识发展质的转变,人们之间的劳动才真正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中,资本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虚耗,无须存在,必然消失。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出现的生产力和由这种生产力构成的新的生产物质基础不断增大,资本中必须同直接劳动力相交换的那部分减少,为再生产表现为大量廉价产品的庞大价值所需要的直接劳动减少;总资本的规模增大;交通工具等更发达,经济交往大大扩展,交换活动量增加,市场扩大。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劳动具有全面性,存在着为进行这一巨大过程所必需的消费基金。正因为这样,已经以固定资本形式存在的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等财富的一切条件,在达到一定点后,就会消除资本的自行增值。“超过一定点,生产力的发展就变成对资本的一种限制。因此,超过一定点,资本关系就变成对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限制。一旦达到这一点,资本即雇佣劳动就同社会财富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像行会制度、农奴制、奴隶制同这种发展所发生的同样的关系,就必然会作为桎梏被摆脱掉。”

葬送资本的不是别的,正是资本运作发展出来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届时,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会发生质的转变,由通行的纸币、电子货币转变为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即“除了耗费在直接生产上面的时间以外,每一个人和整个社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言而喻,随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社会对立的消灭,“劳动时间本身……将作为真正的社会劳动,最后,作为自由时间的基础”。这种同时作为拥有自由时间的人的劳动时间,将比过去繁重的劳动时间具有高得多的质量。在未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产的状况是这样的:“一方面,社会的个人的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的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这表明财富本身是建立在贫困基础上的,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是在同剩余劳动时间的对立中并且是由于这种对立而存在的,或者说,个人的全部时间都成为劳动时间,从而使个人降到仅仅是工人的地位,使他从属于劳动。”资本就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是一个“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发展阶段”,人类只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而已,但终究归于消亡。三、资本运行的现实性

如前文所言,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其附着于商品经济,萌发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自由成熟于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然以强大的生命力活跃于世界范围,包括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资本正继续行使着自己的历史使命,施展着自身的魔力。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等相关著作中,充分阐释了资本在人类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它的作用不可阻挡,不可回避,它的历史地位不可逾越。当然,资本将随着自身全部能量释放出来之后,即在人类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中,商品经济形式被更高层次的经济形式所代替时,资本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纪念。但是资本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现阶段,不仅没有完全消亡,相反,它依然存活着、发展着;它既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对立,也与它相联系。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来看,中国不仅苦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且还苦于这种生产方式的不发展。(一)资本运行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现实依托

秘鲁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一书中写道:“柏林墙的倒塌,结束了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一个世纪的政治对抗。资本主义一枝独秀,成为合理组织现代经济唯一可行的选择。历史发展到了这一时期,有责任感的国家都别无选择,第三世界和前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在不同程度上平衡预算,削减补贴,引进外资,降低关税壁垒。”

随之而来的是大家熟知的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剧变,它不仅在经济层面上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让资本这一神秘而畏惧的经济运行的方式回归现实,甚至还进行了根本性的政治变革。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奇迹般的发展,让世界瞩目,甚至成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受到西方国家的持续关注,其中,重要性的变革在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过去计划经济奠定的经济基础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资本运行打开大门,并依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宏观调控,保障资本有序合理运行。

具有逆变经济学观点的崔长林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刚搞市场经济的时候,我还曾经担心过中国一下子会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羁绊,现在看来,我的这种担心不仅是多余的……给中国领导人出谋划策的人和部分把持中国经济命脉的人……他们除了有资本的手段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办法了。”

资本作为财富本身和财富的创造手段绝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专利,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可以加以利用,并结合自身的优越条件,实现更好的发展。英国《金融时报》一篇题为“资本主义绝非历史终点”的文章甚至写道:“这难道不奇怪吗?当柏林墙倒塌、‘铁幕’被拉开之际,一场历史竞赛似乎画上了句号。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甚至宣称,历史到达了终点站——人类想来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资本主义已经无可替代。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承诺实现平等的思想永远不会消失,不管实践证明了什么。而且,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所施行的资本主义达到了各个方面都让人满意的程度。历史决定论是福山观点中最为荒谬的一面。自由主义哲学家决不会接受历史的发展是预先注定的观点。”

世界各国从当前的情况,从市场经济的实施中总体上得到了好处,财富不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却常常忘记了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好处的缘由。这是当前世界各国的生产力现实所必然要求的资本运行这一规律性使然,不断进行财富生产的企业是资本在运行,工人在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下进行工作(有的地区、有的企业还实行上班电子化签到),身边无处不在的私人财产的存在(汽车、房屋等),无不佐证了资本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如有例外,也仅仅是个例外而已。(二)资本是当前世界经济最显著的组成部分

资本是世界各国普遍用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或经济运行方式,进一步探究,不难发现资本也是当前世界经济最显著的组成部分。赫尔南多·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一书中写道: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资本是一种发动机,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动力。资本是经济领域的重要部分,是经济最显著的组成部分,“capital(资本)”在英语中的用法和含义,也能够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比如“capital punishment(死刑)”、“the capital city of a country(一国的首都)”等。资本的原始含义之所以使用来自拉丁语、原意是“头”、“脑袋”的这一词汇来表达,就是因为只有运用头脑,我们才能创造出资本,这暗示了资本始终深不可测的原因在于,资本就如同能量一样,只有通过大脑,我们才能够发现它,并且对它进行管理。

资本使当前经济的细化和产品交换成为可能。企业家能够使用他们积累的财富,建立起具有专业化色彩的企业,最终,他们可以用企业生产的产品,来交换他们需要的其他物品。资本积累得越多,专业化分工就越有可能被实现,社会生产力也就越有可能被提高。资本创造的财富本身,就代表着商品的大量积累。资本是一种“魔力”,它可以提高生产力,创造剩余价值。“在每一个国家,”亚当·斯密写道,“行业的数量,不仅随着控制行业的资源储备(资本)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随着行业数量的增加,这些行业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

这既是理论推演,也与客观实际相吻合,是各国经济正常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三)资本运行规律认识的不足

普遍并不代表关注度相应提高,还须把握其中的规律。现实中,常常出现“脚痛医脚,手痛治手”的现象,针对现象而研究现象的表层占据了很多位置,而对于探究深层次的内在缘由的位置甚至被挤占。喧闹声、嘈杂声常常淹没了对真理渴求的探究者,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这也导致了举世瞩目的至今仍心有余悸的次贷危机后的学术争鸣,同时导致了对基本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的探讨。但总体来看,对资本运行的规律至今还没有系统而全面的深刻研究成果公布于世。正如赫尔南多·德·索托所言:“我们却面临一种显而易见而且令人不安的悖论:资本——这一西方社会经济进步的关键要素,它得到的关注竟微乎其微!长时期遭到忽略,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经济学家其实仍然没有完全掌握资本运行的内在规律,就是对于资本运行中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不合作、不协调而额外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等摩擦成本的内在规律和消除众说纷纭,尚未发现其内在的运行规律,进而回避或躲闪。为了揭开这种神秘的面纱,人们只有穿越现象,静心思考,理性思维,跟踪现实,才能摸索到其所在,犹如马克思所言:必须超越物理学的界限才能去接触那只“下金蛋的母鸡”。

资本不足仍未改观,到处用钱,到处见到钱,但是缺钱,贫富分化。穷人之所以穷,根本上并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缺乏将钱转化为资本得以增加财富的渠道和途径。

赫尔南多·德·索托写道:“尽管人类(至少一大群科学家)掌握了从物质中提取能量的方法,我们却似乎忘记了从资产中获得资本的过程,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全世界80%的地区,处于资本不足的状态,人们不能从他们的房屋(或其他财产)中,获取足以产生资本的经济能量。更为糟糕的是,发达国家似乎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相关指导和帮助。为什么在西方国家,资产能够用来产生大量的资本,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资产产生资本的情形却微乎其微,这一直是一个谜。”

这一状况要求我们立足中国乃至世界实际,继续深入研究。四、启发与思考

笔者对于资本的起源及地位确立的梳理,以及对资本确立的条件分析,加之资本作为历史范畴的分析和客观存在的现实性分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如下:(一)正确看待资本存在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但是日常经济运行中的所谓的“资本”仍然是财富的重要表现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产品日益增多,但还没有达到抛弃资本这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杠或手段的水平。在我国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公司制企业、合伙企业以及个人业主制企业等不断增多,生产资料归于有限范围的群体以及部分直接归于个人的性质进一步夯实了资本存在的基础。全民所有的企业采取国有企业形式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以及个人进行等价交换,并不是无偿随意互换产品,使商品经济运行、资本运行的条件得以满足。也就是说,在商品经济客观存在的今天,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改变资本运行的高度,资本依然存在,基础犹存,尚未达到消除的时机和条件。(二)合理利用资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生存以及发展的基础,是增加财富的永恒所在,而如何增加财富,为物质资料生产提供现实条件下的顺畅制度环境是摆在面前的社会经济问题。在商品经济客观存在的今天,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改变资本运行的度。资本客观存在,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财富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客观上要求合理利用资本运行的内在规律发展经济,正确利用资本的本质特性发展指引经济,合理规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三)积极探究资本运行的内在规律

立足现实,面对现实,合理利用资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进一步探究资本运行的内在规律,尤其在人类在经济条件不断变化、新现象和新问题不断呈现的日新月异的条件下尚未形成系统的、全面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资本理论体系的情况下,其理论意义愈加凸显,指导经济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更显重要,但接触那只“下金蛋的母鸡”的任务却任重而道远。第二章资本运行的载体性

资本在产生并确立之前的形态中,本身也存在载体的特性,甚至还受到人们尤其是生产者的重视。在资本确立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之后,针对资本的研究反而常常忽略了资本运行所要求的载体性,它虽然是已有社会形式下均存在的客观规律,但越是在其特殊性运行过程中,就越容易被忽略。中国的古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它是“资本运行的基础在于其存在的载体,并受载体的影响和制约”的恰当比拟。一、资本运行的载体思想

资本从本质上说是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所出现的特定现象,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但是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必然沉淀于一定的物质形式。这种物质形式其实就是资本运行的载体,是资本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要求。“载体是否存在”是资本能否运行的现实基础,而载体的质量状况、资本载体组合的状况以及载体的丰富程度事关资本运行的效果——增值与否、增值多少以及资本运行的持续性。这一观点其实是所有关注资本运行现实性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程度以及不同角度进行的阐释,有的在字里行间给予了说明,有的隐含在相关理论分析之中。(一)英法经典经济学家的资本载体思想

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朗斯瓦·魁奈对农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基础以及再生产问题等曾作过大量分析,可以说开创了对资本具体构成问题的探讨,实质是资本运行载体的组成或分类性分析。弗朗斯瓦·魁奈把资本的具体构成或组成划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年预付”,即每年要支付的投资,如种子、原料、为农业工人所付工资等,但仅仅限于农业,认为其他部门不存在生产性资本;第二类称为“原预付”,即几年后才支付一次的基本投资,如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房屋、仓库、农具、耕畜等,这一类也仅仅局限于农业资本运行中所依托的载体。这种分类基本体现了资本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不同载体的性质,表象化为各种具体的物质组成。当然,我们业已知道这种探讨还仅仅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对农业生产中资本运行规律的单独阐述,对于其他生产类型的资本尚未提及。虽有局限,囿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这些思想已经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具体论述中,弗朗斯瓦·魁奈认为,为了使农业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年预付”每年必须进行物质上的更新,必须得到同类的新的物质来更替,才能保障资本存在载体的持续存在;而“原预付”的载体具有相对较长的时间或周期进行更新的特点,一般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生产周期过后才需要真正的更新,进而用同类或更好的物质来更替。弗朗斯瓦·魁奈这里所划分的“原预付”和“年预付”两大类资本组成部分,实质上就是仅仅把农业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大的组成部分,对后来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两大类资本组成划分的提出起到了前导作用。对此,马克思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魁奈对资本组成划分法是重农学派的功绩之一。马克思曾写到:“重农学派的重大功绩在于,他们在资产阶级视野以内对资本进行了分析。正是这个功绩,使他们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资本运行的内在机理,其中强调的一点正是我们要解决的资本神秘性的核心:要想让积累的资产成为活跃的资本,使之产生生产的附加值,它们必须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被固定下来,使附加值得以实现。“就每一个工匠师傅或制造业主来说,他的一部分资本必定会固定在他的生意工具上。然而,这一部分资本,在某些行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在另外某些行业所占的比例很大。”如果在资产转换为资本试图增值的过程中,投入的劳动未能以恰当的方式固定下来,这种劳动不会留下痕迹,也不具有任何价值,只是一种劳动的虚耗,犹如对着空气打拳一样,不会创造任何新增的财富,只有物化在一定的对他人有用的产品上才会产生增值并有可能得以实现,而劳动力的存在也是需要劳动者的健康持续为基础的,所以,总体来看,资本就是一种以一定物质形式为表现的载体的储备。可以将这种载体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资料,一类是生活资料,以及其衍生的货币等中间符号。在资本具体运行过程中,亚当·斯密从备用性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进一步进行了具体化。他突出提出了各个生产部门中,不仅仅是农业部门,表现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大类,他也是第一次明确将资本具体构成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所谓“流动资本”,是指必须通过交换和劳动才能为投资者带来利润或收入的资本,包括货币、作为生产者或商人出售的产品、原材料等,明确地将货币列为资本重要载体之一,并确认了货币与待销售的产品以及原材料等资本的载体具有共同性质——需要经过交换和劳动才能不断更新并为所有者带来利润的重要特点。亚当·斯密认为所谓的“固定资本”是指不必经过流动也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资本形式,主要包括工具、营业用的不动产、土地改良费用以及人的本领等。这一提法将人作为资本重要载体给予强调,并将人的本领与不动产、工具以及长期发挥作用的土地改良费用等资本依存的载体概括了共同性质——不必经过经常性的交换进而变换主人即可为所有者提供收入或利润。但是,亚当·斯密没有给予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以更为确切的外延的划定,他认为固定资本一般是由流动资本变成的,从动态角度看要不断地由流动资本来补充,当然也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都是提供且不断增加财富并销售而获取收入和利润的资财。总体来说,亚当·斯密对资本运行中的具体载体划分的分析,范围更加广泛,覆盖面更加宽泛,几乎包含了生产性资本的全部,并提及了货币以及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人,字里行间中显示了资本存在及其运行中载体的不可或缺性、多样性以及丰富性。仅就资本运行载体的潜在论述方面看,亚当·斯密比以弗朗斯瓦·魁奈为代表的法国古典经济学重农学派更加科学全面。

在古典经济学的后续发展中,大卫·李嘉图成为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对于资本运行的载体性论述没有超越亚当·斯密的相关思想,对资本运行中表现的组成部分亦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大类进行了划分,含义基本相同。在具体划分中,他强调指出:资本运行中的耐久程度是具体划分的依据或标准,认为耐用性强、使用时间长的资本属于固定资本,不耐用、使用时间短的资本则是流动资本。“资本有些消耗得快,必须经常进行再生产,有些则消耗得慢。根据这种情形,就有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之分。”另外,他还认为固定资本的耐久性越小,其性质就越接近于流动资本。从这种角度进行划分,又回归到了表象,一般人从现象上所能接受或认可的划分,深入探究不难发现这种区分不是本质的区分,它们之间不能划分出明确的界限。从这点来看,李嘉图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解释比亚当·斯密后退了。关于资本运行过程中的具体组成问题,是一种已经被重农学派所发现的差别,亚当·斯密对它进行了深入阐述,之后便成了经济学家们的偏见。之所以称为偏见,是因为他们按照传统,把资本构成只视为一种差别而已,但从资本载体的角度看,大卫·李嘉图沿袭了亚当·斯密所提思想中所包含的资本载体的广度或覆盖面,尤其突出的是隐含了资本载体的质量或耐久度的差别,进而为资本载体的好坏、层次给予了暗含性显示,无疑具有“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现象却被人发现万有引力规律的特点。

19世纪,瑞士经济学家、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西蒙·德·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中写道:“资本是一种永恒的价值,它可能成倍增长而不会消亡……假如这种价值脱离了将它创造出来的产品,那么不管产品的创造者是谁,它都始终是创造者拥有的一种抽象的、无实体的事物,因为对于创造者而言,这种价值能够以多种形式固定下来。”西蒙·德·西斯蒙第在以上等相关论述中,仅就资本运行的载体而言与其他理论一样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具有不同侧面甚至相反的观点以及政策主张,明显强调了资本在运行之后所得亦要有一定的载体为依托,而且载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资本运行的抽象的一般阐述到资本运行之中以及资本运行之后的全部过程,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思想阐述。

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在《政治经济学论文》中写道:“从本质上说,资本从来都没有物质的实体和形态,因为它不是产生资本的那种物质,而是那种物质产生的价值,而价值是无形的,没有任何实体特征。”这句话基本反映了让·巴蒂斯特·塞耶对资本内涵的认识,这是对资本“本质”的一种认识,即资本本身不是物,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反过来,也印证了资本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要达到所产生的哪种“价值”,就必须要依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或其他载体实现。

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列德里克·巴斯夏认为:“资本是由商品或产品构成。”这很明显是把资本的存在形式看作物,而且也暗含了资本在其运行过程中,不论是资本运行之前、之中还是资本运行之后的各种存在,均是以一定的载体为基础的。总体而言,这种载体可以概括为一种特定而具体的物。(二)马克思的资本载体思想

在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化过程中,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资本理论,建立了一个系统完善的资本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马克思在相关论述中同样认可或隐含了资本运行中载体的重要性思想。马克思认为:桌子是用某种物质材料做成的,比如木头等。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总是表现为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一定的物质。这些物质资料确实是资本的存在形式。从具体操作资本运行的微观经济主体来看,资本虽然最初表现为货币资本的这一存在形式,但在具体价值增值的运动中,相当部分资本要以物化的形式来实现,因而资本表现为一定生产资料等物质载体。尤其是进一步完善了资本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的两大类别的划分,不仅将在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中的生产资本具体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大类别并进一步完善,而且从资本运行的价值增值源泉角度划分出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将资本运行的载体性思想提升到新的高度。

1.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进一步完善和科学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固定在劳动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和其他任何部分一样要进行流通。”但是“这个资本部分不是在它的使用形式上进行流通,进行流通的只是它的价值,并且这种流通是逐步地、一部分一部分进行的,和从它那里转移到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产品中去的价值相一致。在它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内,它的价值总有一部分固定在它里面和它帮助生产的商品相对立,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由于这种特性,这部分不变资本取得了固定资本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预付的其他一切物质组成部分,则与此相反,形成流动资本。”同时,马克思将预付在劳动力上的资本也归纳为流动资本范畴内。马克思说:“预付在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的价值完全转移到产品中去(我们在这里总是撇开剩余价值不说),同产品一起经过流通领域的两个形态变化,并通过这种不断更新,不断并入生产过程。”所以,“生产资本的这两个组成部分——投在劳动力上的价值部分和投在非固定的生产资料上的价值部分——由于它们在周转上的这种共同性,而作为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相对立。”可见,马克思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这种资本具体运行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的周转性质和方式的不同进行的。他认为,投在厂房、机器上面的资本是固定资本,投在原料、燃料等劳动对象上和劳动力上的资本是流动资本,资本在运行中投入到不同载体上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资本。

2.提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两大类的划分

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根据劳动的二重性理论,依据资本在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和地位,将生产资本总体上概括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两大类,认为:“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从资本存在的载体角度看只是转换自己存在的物质形式而已,当然,转换的时间或周期或长或短,同时通过新产品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的载体上,但并不改变本身价值量的额度。“变成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变为可变量。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也就是说,对于资本家或企业来说,在投资中作为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是可变资本,是生产资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起到剩余价值生产的主导作用。我们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处于劳动力形式的那部分资本,其存在并得以实现自己的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是劳动者的存在,包括体质、智力以及思想认识道德观念在内的劳动者综合素质的不同也构成了可变资本的差异性。作为该部分资本的运行状况,受到其载体——劳动者,或更为广泛的概念“人”的影响和制约。

3.对资本不同载体比例变动的理论阐述是资本的有机构成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本的构成要从双重的意义上来理解。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者说,分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率来决定的。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马克思把前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把后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而资本的技术构成实质上就是资本载体在量上的一种比例关系及其变动关系。

二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这实质上是一个概念性组合,将不同资本组成部分或载体类别的变化关系统一到一个整体性概念之中。

三是资本的有机构成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具体变化过程中,遵循如下内在过程:资本的生命力取决于是否获得利润以及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社会属性→驱动资本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到处寻求最佳获利区→提高本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以及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减少单位商品的劳动耗费→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竭力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即用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用新的机器更替旧的机器→机器等设备越是完善,同一数量的机器等设备所需工人就相对越少,从而资本的技术构成提高→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相对日益增加,而可变资本相对日益减少,资本有机构成相应日益提高。这一过程是资本依托的载体从大类上所发生的比例变动关系的一种动态演化过程。

四是“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形成产品,体现为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劳动过程的结果即产品的角度看,劳动本身表现为生产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资料是时代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他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也就是说,由于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发生变化,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实质是各种资本载体相互比例的变化,在没有超越资本范畴的领域内,并没有改变各部门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但是在使用价值或财富的增加中却具有同一性,而且资本存在载体的不同组成部分在量上的不同比例关系以及其存在状况成为不同历史时代鉴别的重要依据和表现。(三)资本载体思想的总体认识

以上是从经济学思想发展过程中获得广泛认同并具有代表性的英法经济学家以及马克思经济思想中包含的资本载体思想的概括性梳理,抛砖引玉,可能不尽全面。但总的来说,可以认为在以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经济学流派等有关资本载体的相关思想并不明显,起码说没有明确提出“资本运行载体”这一理论思想,相关思想亦基本上沿袭古典经济学中的相关说法,基本上没有新提法出现,即使有,也是在这一基础上的修补而已。这与西方资本理论发展后主要偏重于生产方面的研究而对此研究不足不无关系。譬如: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把资本定义为“迂回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里出现中间产物的集合体”。现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一书中也认为:“资本一词通常被用来表示一般的资本品,它是另一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其相关论述中,进一步将资本运行过程中依存的载体范围进行了拓展,但没有提出质上不同的新思想。不过,在其思想或观点中所富含的资本载体思想可以说是逐步被提高的,为后续相关内容的拓展夯实了基础,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

从以上的梳理和分析中,不难看出,经典经济学家以及现代经济学家所论述到的资本载体思想是蕴含在其经济思想之中的,没有单独阐述,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家们将资本运行依存的载体从资本运行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的各个部门进行了囊括;将劳动力这一资本所依托的载体——劳动者给予主导性的地位认知,把自然界作为基础性的共性的资本运行载体给予了体现,这些是很难得的。二、载体是资本运行的依托(一)不是所有载体均为现实资本运行的载体

资本载体的存在以及存在的状况直接影响着资本价值增值结果,甚至影响数量的多少。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载体都是资本。例如,一块土地,在我们未加以注意并利用之前,是一块纯粹的自然物——荒地,并不是一种资本运行的载体或外壳,也没有使某种资本借助它具有不断扩大的内在冲动与机制,当然也不可能使这种资本不断发挥作用。但是,如果这块土地被人们利用起来,则它可以成为一种资本,这块土地也成为由自然物作为载体的一种资本,也必然具有以这块土地为载体的资本扩大的内在冲动与机制,也能够使这种资本不断发挥作用,从而不断地增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尤其重要的是,资本作为特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现象,其增值性或对财富增加的内在要求或属性,决定了只有用作与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或为个别群体增加更多财富的时候才成为资本,此时的相关载体才成为资本运行的载体,具有目的性特点。也就是说,当一种物质,譬如土地,在目前情况下已经被人类利用,但是利用该土地满足土地贵族或其他富人权贵的消遣之用,譬如歌舞表演场地、高尔夫球场等,甚至成为个人所有并用于个人的运动消遣场所,这并没有满足资本的内在特征。虽然该土地仍然是一种物质载体,但并没有转变为现实资本运行的载体。

同时,作为纯粹社会性现象的一些物质,一般并未成为资本运行的载体。譬如,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其进行乞讨所用的物质材料——布袋子、木棍甚至一些演唱性工具(竹板)——并不是资本运行的载体,其本质不是用于生产,不是用于增加社会财富,不是用于价值增值,而是用于从他人手里无偿获取消费物品的一种载体而已。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到能够尽量缩小这种物质资源用于纯粹的社会虚耗,而转化为现实资本运行的载体或其他用于生产的载体时,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才能更好地利用已有资源,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二)载体存在是资本运行的基础

没有载体,资本就失去了运行的物质根基。简单一例即可说明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一个繁华的街区,如果有人想从事商业资本运行,专门从事商品售卖获取利润,需要一个“门脸房”。如果情况是已有的门脸房已经租赁完毕,没有可以用于再行租赁的房屋,虽有潜在市场用于业务开展,但局限于没有特定的房屋可以租赁这一载体而无法进行。从满足消费者购买欲望以及资本运行价值实现角度看,从事商业资本运行均受到制约。暂时的方法:一是在没有现成房子的该片区域新建房屋——这里所说的前提是有空间可以新建——需要投资者额外投入更多资金,使得许多有意从事商业经营的企业或个人在资金本身不足的情况下望而却步。可能也会有一些经济主体冒险新建,但也没有专业新建房屋的经验和优势,甚至会被具体建造者所欺骗(规模小是一个重要原因),或质量不高或资金额度虚高或拖延工期,最终导致经营商业的预期归于失败。在土地产品纠纷以及社会其他众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也许情况会更糟糕。但是,待政府规划新建之后再行租用房屋也许已经失去许多较好的商机,资本运行受到障碍,导致商品价值实现不畅。

从劳动力这种特定载体上看,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的当今世界,尤其是高龄化问题的增加,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一种经济学角度的重要问题——今后发展中的企业雇不到足够的工人,劳动力短缺,制约经济的发展。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其实是资本运行中所依托的劳动者这一重要载体的有无以及是否能够满足资本运行需要的问题。在特定的资本运行中,劳动力是不可或缺的,至少过去以及目前如此,当资本运行的载体落到劳动力的所有者身上时,劳动者就成为这一资本运行的必要载体,也成为其运行的基础。(三)资本运行载体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

不是所有的载体均是现实资本运行的载体,但载体却是资本运行的基础。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本不断运行的过程中,其载体的种类、类别也在不断细化、深化,从资本运行的前期载体来看,准备所用的货币到纸币,再到如今的电子货币,载体形式不断细化、深化;从资本运行过程来看,生产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原料、燃料、生产工具、机械设备以及劳动者等均呈现出多样的特点和趋势,并进一步细化;从资本运行的后期来看,即生产出的产成品——商品的表现形式更是无穷无尽。

同时,资本运行的载体本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认知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不断被发现并成为资本运行的新的载体、质量性能更高的载体,体现出了明显的发展性特征。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大规模出现并成为资本运行的新的载体并不少,譬如:PC机、主板、计算机显卡、计算机USB设备、打印机等计算机产品,GSM手机、矿产开发等企业所用的对讲设备、卫星定位应用产品、遥控答录电视机、通信、网络线缆、智能化锂电池、电机马达等通信类产品;监控保安系统、IC卡电表、视频会议系统、智能数字会议系统、高清晰度会议电视系统、电子测量仪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变压器、微机监控系统、消防电子报警器、温控仪等广播电视及仪器仪表产品;PDP等离子平面显示屏、IC卡芯片等电子器件产品;电力电容器、开关、电源变压器、小体积大容量继电器、会聚磁件等电子元件产品;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智能化锂电池等电子材料产品。这些新的资本运行的载体除了体现其发展性,也是资本运行载体多样性的佐证。(四)资本运行载体的存量和质量直接影响资本运行的效果

资本及其运行以一定的载体为条件,正如上文所言,并不一定有载体就能有效运行。就以资本运行过程中的表现在劳动力形式上的劳动者这一载体为例,在百姓、专家学者乃至政府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将劳动者的素质状况用“人力资本”这一特定术语来进行研究,同时人力资本投资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从理论层面上看,这是资本运行需要载体的规律把握、运用和细化研究。劳动者的劳动是保持和增加财富的重要源泉之一,没有劳动者这一载体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就无法存在,创造财富的经济运行过程就难以进行,这一常识无需多言,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要有劳动首先需要有劳动力,要有劳动力首先要求有劳动者,要有劳动者首先需要人的存在,需要从蹒跚起步的婴儿到青少年一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种的延续,实现人口的再生产,不善待老人,则打破了人类社会的情感和群体性人类生活特征的规律。近年来日本媒体多次披露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少子化现象凸显以及“无性症候群”的出现,引起关注。第二,劳动的效率,劳动生产力的强弱与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素质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的伦理道德情操以及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增加劳动的经验、历练等形成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这些方面与一个社会、地区或国家的国民教育密切相关,与政府开展和提供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和社会熏陶不无关系。设想一下,在一个不重视教育和知识传播的国家,劳动者游手好闲、身体病态居多,其经济会如何发展?何谈前景和潜力?从这个方面看,劳动者进而人的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是遵循保持和发展劳动力这一特定资本载体的重要规律的体现,是保障资本顺利运行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资本运行效果的必然选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