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共3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9 07:25:49

点击下载

作者:罗贯中(著),李国文(点评)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共3册)

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共3册)试读:

总目录

CONTENTS

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上)

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中)

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下)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上)

目录

CONTENTS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凶暴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返回总目录序李国文

读《三国演义》,约法三章在先:

第一,它是历史小说,不是历史。作小说读,当故事听,可以;千万不要视为正史,尤其不可据作信史。

第二,它的尊刘抑曹思想,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和需要者的一厢情愿,并非历史定论,而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意识形态下的产物。听听,无妨;信之,不必。

第三,它是数百上千年来,先由“说三分”的艺人话本形式出现,逐渐经文人加工润饰,而成为有说有唱的演义文本。宋代陆游那首《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里提到:“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个蔡中郎,便是此书开端的大文人蔡邕。可见从南宋起,“说三分”这些专讲三国故事的说书人就出现了。直到元末明初,经罗贯中(约1330—约1400)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修改加工,凝练完善,拾遗补阙,雅正文字的《三国志演义》,正式定型,后又经清人毛宗岗(1632—1709以后)与其父毛纶,再度增删修正,整顿回目,遂成定本。因此这部作品,可以称作真正的集体创作,由于其大众参与程度相当高,因而精芜并存,薰莸同在。认识到这一点经纬,对于《三国演义》的阅读,可谓得其门矣。《三国演义》被称作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本奇书,不仅因为它是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内涵最丰富的历史小说;而且问世以来,印刷数量之大,读者受众之多,普及范围之广,在中国自有书籍版行以来,为当仁不让的出版物冠军。而最奇者,此书一直受到上至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下到士农工商,以及倡优皂卒、引车卖浆之流的一致欢迎。因此在中国,无一人不知此书,无一家不藏此书。上一代读完了,下一代接着读,代代传诵,无穷不已。

这部杰作,初读起来,难免有古老陈旧之感,但荡开浮沙,便现真金,这部书中强烈的文化承载,道德关注,乃是最能震撼中国人,最能凝聚中国人的力量所在。拿起《三国演义》这部书,最有分量的两个字,为忠和义,以及延伸出来的仁义礼智信,虽然其中有被封建统治者和迂腐儒生歪曲、篡改、错解、误读而产生的缪误,但近百年来,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判断识别能力,在道德情怀上,仍万变不离其宗地继承着对国家的忠诚,对家庭的承担,对朋友的责任,对生活的热爱,对正义的支持,对弱小的同情,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慈悲之心……所以,《三国演义》从其萌芽状态起,直至今天,一千多年,其中最闪光的部分,正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精神。

什么是《三国演义》所宣扬的中国精神?一、想做成什么事时的那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意志;二、哪怕碰到天大的困难,也要生存下去奋斗不止的决心。所以,数千年来,在这样的意志和决心下,中国人所养成的智术、学问、体魄、技能,恰恰与《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主旨不谋而合,这部六十余万言的《三国演义》,就是告诉我们,中国人能够立足这个世界五千多年,生存何艰?智慧何来?扎根何难?力量何在?因此,很值得读者朋友下一番功夫,从中求取教益。

其实,自公元184年汉灵帝黄巾之乱起,到公元280年东吴孙皓降晋为止的96年,通常被称作“三国”的这段历史时期,在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只能算是短短的一瞬。然而,这段不足百年的三国鼎立时期,那生死决战、权谋纷争、忠贤奸愚、风云变幻的史实,传播得如此家喻户晓,遐迩知名,比之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人们都更能津津乐道,娓娓而谈。从“说三分”到《三国演义》的这部小说传奇,为最有功焉。

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到中华民国,算起来该是二十六史或是二十七史了,但哪一史也不如魏、蜀、吴被中国老百姓所熟知。要说打仗,比三国的仗,打得大者,不可胜数。要说杀人,历朝历代,由古至今,加在一起,死亡亿万, 三国死的人,顶多是个零头。要说称王称霸,大忠大邪,文治武略,英雄美人,哪部史中找不出来呢?独是三国,经罗贯中演义之后,三国历史,便成了普及度最广、知名度最高的一段历史。当然,这是文学的能量,也是文学的成就。

因为中国有记史的传统,中国人更有讲史的习惯。凡中国人,在其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交往言谈、工作学习之中,往往会因涉及这部伟大作品的一言半语、一枝半叶,而感受到它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甚至从小到老,伴随着我们。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部书,像《三国演义》这样与每个人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说到底,历史小说终究不是历史。然而,这部书对三国时期的若干历史事件的评价,对若干历史人物的判断,竟能起到浸润正史而超越正史的作用。政治家读它的权谋,军事家读它的韬略,士农工商被它的传奇故事所吸引,道学家则抓住了它的仁义道德大做文章,底层社会视桃园结义为千古楷模,至今仿效不绝。大人物以史为鉴,把《三国演义》俨然当成一本施政教科书;老百姓饭后茶余,《三国演义》又是一份消遣的佳品,聊天的谈资。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者,看其王道,霸者,看其霸业;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千秋赏鉴,品评不已。所以此书问世数百年来,盛行不衰,一代又一代的人捧读把玩,爱不释手。在中国,不知道《三国演义》者,不多;在国外,知道《三国演义》者,不少。《三国演义》漂洋过海,走向世界,这充分说明它长青永存的艺术魅力。所以,史学家讶异它势夺正史的力量,以至于扑朔迷离,莫辨真伪。文学家则不能不佩服这部历史小说的既是历史,又是小说的弥合无缝的统一。无论点头称是也罢,摇头非议也罢,这本书以其自身的政治色彩、艺术价值而传世永存。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历史小说中,至今,它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三国演义》被人誉为“第一才子书”,高于《庄》《骚》《史记》,认为其“扶纲植常”“裨益风教”而顶礼膜拜,也被视作“野史芜秽之谈”“萑苻啸聚行径”而“最不可信”。责之以“太实而近腐”“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以及“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等不足之处。但是,这种据正史标准,或西方文学观点的批评方式,是否适合这部古典传统文学的批评,尚可商榷。不过,这部千百年来由说话人、鼓书艺人和历代文人集体创作出来的智慧结晶,不但拥有观赏性、娱乐性,而且有文学价值、思想价值,还有某种意义的实用价值。所以,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历史小说能比得上《三国演义》这样深入人心。现在如此,若干年以后,仍将如此,因此它是一部真正经过时间考验的艺术精品,值得一读、二读而再读。本书版本是在毛氏父子的原书基础上,综合现行多家版本的优势,自行校点而成,不当之处,敬希指正。

两千年来,天变,地变,国变,人变,沧海桑田,无不变的事物,然而构成社会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强弱转换,进步退化的关系总则,好像并未变,至少未大变,或形式变,而实质未变,或语言变口号变,而内容未变。从这个角度来读《三国演义》的话,这本书真可称得上是具有人生宝典意义的一部不同凡响之书。

近半个世纪,三评此书,这是第四评,意犹未尽。可见《三国演义》是部读不完,而且每读每新的书,它的强大生命力,或许就在这里。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开篇这首脍炙人口的序词,为明代嘉靖朝翰林学士杨慎作品,但一直被认为是小说作者罗贯中所写。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是没有这卷首词的。直到毛宗岗父子校订评点这部小说时,才加了这首《临江仙》。随着《三国演义》的普及,遂误以为罗贯中所作。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是诗、词、曲无一不工的明代文人。这首回顾千古、高屋建瓴的词,将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风云变幻、盛衰兴灭、沧桑代谢、人间万象的中华民族历史全过程,统揽笔下,用“笑谈”二字一语道破,人生有限,江水长流,从容看透,何其泰然。不能不说是一篇发人深思,启人悟解之作。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三国演义》第一回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似江水由三峡出,浩浩荡荡,蔚然成势。虽然魏、蜀、吴的历史并非由此发轫,但确实系由黄巾举事造成了天下大乱的形势,然后才有群雄并起、相互割据、征战频仍、动乱不已的局面,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架构。由此来看,从黄巾起义开篇,写这本演义,开门见山,主人公马上登场亮相,确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开头。

从写小说的角度看,这样入手,来得直接些、痛快些。《三国演义》的作者,尤其是整理者,是毫不掩饰其刘汉正统思想的。所以开宗明义第一章,刘、关、张理所当然地作为主角出场。紧接着才是作为从属的魏之曹操、吴之孙坚露面。正朔观点,不言自喻,爱憎态度,泾渭分明。

罗贯中和嗣后的整理者十分明白地告诉读者,刘备是怎样的人,曹操是怎样的人;谁是英雄,谁是奸雄。虽然扬爱抑憎得未免有失偏颇,从文学角度来看,如此的不隐讳,自是此书的瑕疵,但这等迫不及待,旗帜鲜明,使全书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导向,也构成了此书的一大特色。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一本权谋教科书或计谋大全,那么,第一回的“结义”,便是未标明为计的第一个权谋:

歃血为盟,契结金兰的结义,也称拜把子,是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现象。多半因为需要而结义,亲密是次而次之的考虑,通常流行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之间。这种以感情色彩来掩盖其政治目的、阴谋意图的集结方式,多不为具有教养的阶层所取。

在《三国演义》那个时代,袁绍、曹操、孙策这些大人物,用不着和谁结义。相反,刘备、关羽、张飞这些小人物,既无权势本钱,又无人望背景,要想在群雄纷争的混乱局面中,出人头地,冲决而起,只有用这种结义手段聚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点声势。作为处在社会底层的单个的人,只有同声共气,相互援引,生死以助,不分你我地抱成一团,才能立足挣扎,也才能奋斗求生。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言“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说的什么人和什么人能在一起,什么人和什么人不能在一起的原因。整部《三国演义》,就是从这个“在一起”曰“合”、“不在一起”曰“分”的两个字而开端发轫的。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点评1]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点评2]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馀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点评3]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角有徒弟五百馀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馀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角遣其党马元义,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谞,以为内应。角与二弟商议曰:“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点评4]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遂一面私造黄旗,约期举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驰书报封谞。唐周乃径赴省中告变。帝召大将军何进调兵擒马元义,斩之;次收封谞等一干人下狱。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点评5]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何进奏帝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儁,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且说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当时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邹靖计议。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点评6]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馀,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

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点评7]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点评8]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点评9]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点评10]“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

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点评11]”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馀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来日收拾军器,但恨无马匹可乘。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

[点评12]回。玄德请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诉说欲讨贼安民之意。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各置全身铠甲。共聚乡[点评13]勇五百馀人,来见邹靖。邹靖引见太守刘焉。三人参见毕,各通姓名。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不数日,人报黄巾贼将程远志统兵五万来犯涿郡。刘焉令邹靖引玄德等三人,统兵五百,前去破敌。玄德等欣然领军前进,直至大兴山下,与贼相见。贼众皆披发,以黄巾抹额。当下两军相对,玄德出马,左有云长,右有翼德,扬鞭大骂:“反国逆贼,何不早降!”程远志大怒,遣副将邓茂出战。张飞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处,刺中邓茂心窝,翻身落马。程远志见折了邓茂,拍马舞刀,直取张飞。云长舞动大刀,纵马飞迎。程远志见了,早吃一惊,措手不及,被云长刀起处,挥为两段。后人有诗赞二人曰:

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点评14]

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众贼见程远志被斩,皆倒戈而走。玄德挥军追赶,投降者不计其数,大胜而回。刘焉亲自迎接,赏劳军士。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龚景牒文,言黄巾贼围城将陷,乞赐救援。刘焉与玄德商议。玄德曰:“备愿往救之。”刘焉令邹靖将兵五千,同玄德、关、张,投青州来。贼众见救军至,分兵混战。玄德兵寡不胜,退三十里下寨。玄德谓关、张曰:“贼众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胜。”乃分关公引一千军伏山左,张飞引一千军伏山右,鸣金为号,齐出接应。次日,玄德与邹靖引军鼓噪而进。贼众迎战,玄德引军便退。贼众乘势追赶,方过山岭,玄德军中一齐鸣金,左右两军齐出,玄德麾军回身复杀。三路夹攻,贼众大溃。直赶至青州城下,太守龚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战。贼势大败,剿戮极多,遂解青州之围。后人有诗赞玄德曰:

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点评15]

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龚景犒军毕,邹靖欲回。玄德曰:“近闻中郎将卢植与贼首张角战于广宗,备昔曾师事卢植,欲往助之。”于是邹靖引军自回,玄德与关、张引本部五百人投广宗来。至卢植军中,入帐施礼,具道来意。卢植大喜,留在帐前听调。

时张角贼众十五万,植兵五万,相拒于广宗,未见胜负。植谓玄德曰:“我今围贼在此,贼弟张梁、张宝在颍川,与皇甫嵩、朱儁对垒。汝可引本部人马,我更助汝一千官军,前去颍川打探消息,约期剿捕。”玄德领命,引军星夜投颍川来。时皇甫嵩、朱儁领军拒贼,贼战不利,退入长社,依草结营。嵩与儁计曰:“贼依草结营,当用火攻之。”遂令军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其夜大风忽起。二更以后,一齐纵火,嵩与儁各引兵攻击贼寨,火焰张天,贼众惊慌,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

杀到天明,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点评16]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堂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点评17]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点评18]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馀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中堂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后为顿丘令。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引马步军五千,前来颍川助战。正值张梁、张宝败走,曹操拦住,大杀一阵,斩首万馀级,夺得旗旛、金鼓、马匹极多。张梁、张宝死战得脱。操见过皇甫嵩、朱儁,随即引兵追袭张梁、张宝去了。

却说玄德引关、张来颍川,听得喊杀之声,又望见火光烛天,急引兵来时,贼已败散。玄德见皇甫嵩、朱儁,具道卢植之意。嵩曰:“张梁、张宝势穷力乏,必投广宗去依张角。玄德可即星夜往助。”玄德领命,遂引兵复回。到得半路,只见一簇军马,护送一辆槛车:车中之囚,乃卢植也,玄德大惊,滚鞍下马,问其缘故。植曰:“我围张角,将次可破;因角用妖术,未能即胜。朝廷差黄门左丰前来体探,问我索取贿赂。我答曰:‘军粮尚缺,安有馀钱奉承天使?’左丰挟恨,回奏朝廷,说我高垒不战,惰慢军心;因此朝廷震怒,遣中郎将董卓来代将我兵,取我回京问罪。”张飞听罢,大怒,要斩护送[点评19]军人,以救卢植。玄德急止之曰:“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军士簇拥卢植去了。

关公曰:“卢中郎已被逮,别人领兵,我等去无所依,不如且回涿郡。”玄德从其言,遂引军北行。行无二日,忽闻山后喊声大震。玄德引关、张纵马上高冈望之,见汉军大败,后面漫山塞野黄巾盖地而来,旗上大书“天公将军”。玄德曰:“此张角也!可速战!”三人飞马引军而出。张角正杀败董卓,乘势赶来,忽遇三人冲杀,角军大乱,败走五十馀里。三人救了董卓回寨。卓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曰:“白身。”卓甚轻之,不为礼。玄德出,张飞大怒曰:“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便要提刀入帐来杀董卓。正是:

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

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三国演义》起笔,为建宁二年(169),斯年,大风、地震、冰雹、海啸……自然灾害频仍,大家一致相信,这就是所谓的上苍示儆。汉末的黄巾,就利用中国人这种寄托老天惩罚的愿望,以造神来愚昧大众。于是天底下的穷人,无不视之为救星,风靡之,追从之,崇拜之,膺服之,立刻形成燎原之势。继秦末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后,又一次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爆发并蔓延开来。黄巾之乱,是从外部动摇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何进、董卓引发的一场内乱,则是从统治阶层的内部结构上摧毁了汉王朝,从此权力中心他移,汉王朝也就徒有虚名了。

黄巾首领张角三兄弟,一开始就以符水治病,神怪起家,然后聚党成事,揭竿而起。造反规模之大,涉事地域之广,一方面说明当时汉王朝腐败透顶,国政败坏;另一方面也说明老百姓被压迫到不得不铤而走险的地步。张角这个不第秀才,自称“吾乃南华老仙也”,居然能号召数十万人,头裹黄巾而起,看来他是深懂中国人的迷信心理的。

几乎所有成事或不成事的农民起义领袖,都无师自通地懂得造神。因为吃准了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普遍文化低下,而文化低下,正是孳生迷信的温床。而且,还吃准了中国人有迷信而无信仰的泛神论观点,能够接受任何一个崇奉膜拜的对象。所以,凡农民革命领袖,从黄巾到太平天国,都得念这本经,都得请来一位神,来填补老百姓的灵魂真空,此术屡试不爽,无不奏效。

于是,造神,以神的名义进行统治,然后,自己也成了神。

于是,五千年来,这类神造的灾难,真是罄竹难书。

[点评1]在中国,凡标明为“末”的王朝,都是最为黑暗的日子。末,对末代帝王而言,当然是末日来临,丧钟敲响,可对人民大众来讲,那可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无以聊生的灾难岁月。桓帝永寿二年(156),全国总人口为五千万,到了晋太康元年(280),魏蜀吴彻底打完以后,全国总人口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一千六百多万,可以想象汉末的这个“末”字,中国人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点评2]公元12世纪的宋、辽、金,和公元3世纪的魏、蜀、吴,其版图正好颠倒了过来。同是三国,同为老大,魏在不停地扩张地盘,宋则不断地江山日蹙,尤其,南宋高宗有一阵子连块国土都没有,只好在海上漂泊,这你就明白,为什么三国故事兴于北宋而盛于南宋了。无论如何,国大于家,无论如何,亡国奴不好当,于是,“说三分”,定正朔,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戮力悉心,同仇敌忾,正是因此,《三国演义》便应运而生了。

[点评3]中国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但过去也是个亿万国民的文盲大国。所以对于书本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心理,更何况是天书乎?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又有哪一部天书,能救得了中国的贫穷愚昧呢?相反,倒是这些该死的天书,把老百姓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罢了。

[点评4]造反洪流,滚滚而来,鱼龙混杂,杂以乌龟王八,势所难免,但委以重任者竟是一个叛徒,用人如此不善,黄巾之败必矣!

[点评5]既然都造反了,统率四五十万人马,只敢称“将军”,而不敢称“元帅”,真是小人物,小家子气,成不了气候。

[点评6]《三国志》卷三十二说刘备“喜狗马、音乐、美衣服”,此书给略去了。其实,为先贤讳,本大可不必。刘邦还往儒冠里撒尿呢,但并不因此把这位很具流氓气的开国之主看低了。文人之笔,很容易形而上,是正面人物,则唯恐其不正面,拼命贴金;是反面人物,则生怕其不反面,必使其一无是处才罢手,不坏也坏,坏则更坏。在文学上,这种手段就是伪典型化,于是,人物也就变成了寺庙里的木雕泥塑,毫无生气。

[点评7]这一声震耳的喝问,便点画出一个活生生的莽张飞来!

[点评8]他就这点皇亲国戚可怜资本。所有没落子弟,都要打出先人招牌唬人。

[点评9]有钱能办事,自古亦然。

[点评10]关羽的身高、刀重,均系作者杜撰,为突显其高大英武形象。汉末的一尺,等于二十三厘米,要没有两米出头的身材,怎么拿得动那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汉代的一斤,等于二百五十克至三百克,所以,这四十来斤的武器,后来就专门由周仓替他背着了。

[点评11]他是要你俩为他死,否则,结什么义?在中国,“拜把子”现象相当普遍。三教九流之辈,五行八作之徒,更为热衷斯道。要想在江湖上立足,没有几个拜把子弟兄怎么混?稍有一点身份者,多读过几本书者,通常不屑为。当然,政客们搞权术例外,蒋介石还跟上海滩的杜月笙磕过头,换过帖呢!

[点评12]“山头”、“派性”、“宗派主义”,其实就是未经过磕头仪式的“拜把子”。这种中国特色的暗昧文化,之根深蒂固,之深入骨髓,成为处于弱势状态下的中国人,不弃不放的护身符和救命草。即使如文人者,自以为清流,到时候也有这种难能免俗的“圈子”情结,勾肩搭背,拉帮结伙,互相吹捧,共存共荣的。

[点评13]同宗攀附,是司空见惯的结援手段。五百年前为一家嘛!类似之义,如同乡、同学,乃至于同科、同榜、同僚、同袍,凡沾一点边的,都能成为人们趋近的口实、巴结的资本。人要卑鄙起来,便无所不用其极了。

[点评14]在《三国演义》一书里,有许多这样恶俗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到这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其实是在漫长的集体创作过程中,从鼓书艺人口头文学发展而成。话本,原是有说有唱的表演艺术,城乡市集,三瓦两舍,便是他们卖艺的场所。因为要适应听众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俗,是必要的手段。现在这个流行版本,虽然也有历代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思想水平参差不齐的文人,予以加工改写或者再创造,但由于中国旧文人的清高自许,视小说裨史为末技,对于通俗文化存有普遍的鄙视,大文人不屑为,小文人不能为,所以才有这种不三不四的辞藻。

[点评15]这三人都小试锋芒,当然,只是京剧的走过场而已。但三人的分寸感,已见端倪。

[点评16]曹操是三国第一主角,但《三国演义》持抑曹尊刘立场,所以,刘、关、张出场以后,该他亮相了,作者用了不冷不热的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便定性了,这就是作者不露声色的褒贬了。曹操不但在身量上落后于刘、关,连眼也细了起来,这不正是当下那些西方下三烂对中国人的恶讽么?

[点评17]汉代讲门阀,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是后来讲究唯成分论的人的老祖宗。曹操的先人是太监,所以他的敌人一张嘴就骂他是“赘阉遗丑”。后来,他把他七个女儿中的三个,嫁给了汉献帝,成了门第最高者的老丈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大概可以说是曹操式的幽默了。

[点评18]这句评语很有名,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用孙盛《异同杂语》,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八》亦采此语。范晔的《后汉书·卷六十八》许劭传曰“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则有所不同,不知孰是?能治能乱,方显英雄本色。

[点评19]好样的刘备!不救他的老师,也不让张飞救他的老师;张飞要杀董卓,刘备不让他杀董卓,以及下文鞭打督邮两人态度的分野,活画出平民出身的张飞的毫无精神负担,肆无忌惮的性格,也表现了刘备这个织席贩屦的没落贵族,对于朝廷、命官那种卑微心理状态。一个人最可悲的,莫过于这种心灵中的自我牢役和精神上的自我阉割。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三国演义》自宋代“说三分”起,乃是一门说、学、唱、演的综合艺术,视为文学作品,则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以历代评话本为基础,著《三国志通俗演义》,才有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白话小说,因为其前身为文化程度不高的历代艺人所创造,而受众又都是些市井百姓。通俗,便成为这类文学的独特优势。在传统戏曲剧目中,有人统计过,称为三国戏者,近二百五十部,可谓琳琅满目。由此可见这部古典文学充满戏剧因素,这才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便是《三国演义》的第一出好戏。

督邮,汉代的微末之官,但因封建社会的官本位制,哪怕屁大的官,也敢骑在老百姓头上,狐假虎威,作威作福。但是,这个不可一世的小官僚,被睁圆环眼的张飞绑在马桩上,用柳条抽得他魂灵出窍时,全场掌声雷动,一片叫好之声。如果没有大乱之世动不动就开杀戒的风气,也许张飞把那位督邮绑在马桩上,就显得突兀。如果,他敢蔑视朝廷,侮慢命官,却不把那个小官吏鞭至半死的话,也就不成其为张飞了。这就是那个天下大乱、没有规矩的年代,这就是那个人皆为王、不用讲理的时代,张飞性格就这样浓墨重彩地凸显出来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既是历史,又是小说的弥合,其七实三虚的写法,其真与非真的融混,虽不到天衣无缝的程度,但于史实不太离谱,于文学铺陈斗榫,实属难能可贵。尤其这个张翼德,自始至终一个硬汉形象,从他鞭打督邮那一鞭起,就成为最吸引读者和观众的人物形象。他之所以吸引人,道理很简单,因为他的鞭子打的是官。

中国老百姓怕官,为什么怕?因为每一个官,都是打着“唯辟作威,唯辟作福”皇帝招牌,欺压良民、巧取豪夺、残酷暴虐,无所不用其极,虽然,张飞的柳鞭抽打的是督邮,但在老百姓仇恨的心里,却是鞭鞭都抽在皇帝老子身上。《三国演义》,发源于民间口头文学,自然反映老百姓最基本的心愿,爱其所爱,仇其所仇,善其所善,恶其所恶,是此书的一大特色,也是这部小说的生命力所在。

且说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官拜河东太守,自来骄傲。当[点评1]日怠慢了玄德,张飞性发,便欲杀之。玄德与关公急止之曰:“他是朝廷命官,岂可擅杀?”飞曰:“若不杀这厮,反要在他部下听令,其实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别处去也!”玄德曰:“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不若都投别处去便了。”飞曰:“若如此,稍解吾恨。”

于是三人连夜引军来投朱儁。儁待之甚厚,合兵一处,进讨张宝。是时曹操自跟皇甫嵩讨张梁,大战于曲阳。这里朱儁进攻张宝。张宝[点评2]引贼众八九万,屯于山后。儁令玄德为其先锋,与贼对敌。张宝遣副将高升出马搦战,玄德使张飞击之。飞纵马挺矛,与升交战,不数合,刺升落马。玄德麾军直冲过去。张宝就马上披发仗剑,作起妖法。只见风雷大作,一股黑气,从天而降:黑气中似有无限人马杀来。玄德连忙回军,军中大乱,败阵而归,与朱儁计议。儁曰:“彼用妖术,我来日可宰猪羊狗血,令军士伏于山头;候贼赶来,从高坡上泼之,其法可解。”玄德听令,拨关公、张飞各引军一千,伏于山[点评3]后高冈之上,盛猪羊狗血并秽物准备。次日,张宝摇旗擂鼓,引军搦战,玄德出迎。交锋之际,张宝作法,风雷大作,飞砂走石,黑气漫天,滚滚人马,自天而下。玄德拨马便走,张宝驱兵赶来。将过山头,关、张伏军放起号炮,秽物齐泼。但见空中纸人草马,纷纷坠地;风雷顿息,砂石不飞。张宝见解了法,急欲退军。左关公,右张飞,两军都出,背后玄德、朱儁一齐赶上,贼兵大败。玄德望见“地公将军”旗号,飞马赶来,张宝落荒而走。玄德发箭,中其左臂。张宝带箭逃脱,走入阳城,坚守不出。朱儁引兵围住阳城攻打,一面差人打探皇甫嵩消息。探子回报,具说:“皇甫嵩大获胜捷,朝廷以董卓屡败,命嵩代之。嵩到时,张角已死;张梁统其众,与我军相拒,被皇甫嵩连胜七阵,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点评4]送往京师。馀众俱降。朝廷加皇甫嵩为车骑将军,领冀州牧。皇甫嵩又表奏卢植有功无罪,朝廷复卢植原官。曹操亦以有功,除济南相,即日将班师赴任。”朱儁听说,催促军马,悉力攻打阳城。贼势危急,贼将严政刺杀张宝,献首投降。朱儁遂平数郡,上表献捷。

时又黄巾馀党三人——赵弘、韩忠、孙仲,聚众数万,望风烧劫,称与张角报仇。朝廷命朱儁即以得胜之师讨之。儁奉诏,率军前进。时贼据宛城,儁引兵攻之,赵弘遣韩忠出战。儁遣玄德、关、张攻城西南角。韩忠尽率精锐之众,来西南角抵敌。朱儁自纵铁骑二千,径取东北角。贼恐失城,急弃西南而回。玄德从背后掩杀,贼众大败,奔入宛城。朱儁分兵四面围定,城中断粮,韩忠使人出城投降。儁不许。玄德曰:“昔高祖之得天下,盖为能招降纳顺;公何拒韩忠耶?”儁曰:“彼一时,此一时也。昔秦、项之际,天下大乱,民无定主,[点评5]故招降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惟黄巾造反;若容其降,无以劝善。使贼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长寇之志,非良策也。”玄德曰:“不容寇降是矣。——今四面围如铁桶,贼乞降不得,必然死战。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不[点评若撤去东南,独攻西北。贼必弃城而走,无心恋战,可即擒也。6]”儁然之,随撤东南二面军马,一齐攻打西北。韩忠果引军弃城而奔。儁与玄德、关、张率三军掩杀,射死韩忠,馀皆四散奔走。正追赶间,赵弘、孙仲引贼众到,与儁交战。儁见弘势大,引军暂退。弘乘势复夺宛城。儁离十里下寨,方欲攻打,忽见正东一彪人马到来。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年十七岁时,与父至钱塘,见海贼十馀人,[点评7]劫取商人财物,于岸上分赃。坚谓父曰:“此贼可擒也。”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贼以为官兵至,尽弃财物奔走。坚赶上,杀一贼。由是郡县知名,荐为校尉。后会稽妖贼许昌造反,自称“阳明皇帝”,聚众数万;坚与郡司马招募勇士千馀人,会合州郡破之,斩许昌并其子许韶。刺史臧旻上表奏其功,除坚为盐渎丞,又除盱眙丞、下邳丞。今见黄巾寇起,聚集乡中少年及诸商旅,并淮泗精兵一千五百馀人,前来接应。朱儁大喜,便令坚攻打南门,玄德打北门,朱儁打西门,留东门与贼走。孙坚首先登城,斩贼二十馀人,贼众奔溃。赵弘飞马突槊,直取孙坚。坚从城上飞身夺弘槊,刺弘下马;却骑弘马,飞身往来杀贼。孙仲引贼突出北门,正迎玄德,无心恋战,只待奔逃。玄德张弓一箭,正中孙仲,翻身落马。朱儁大军随后掩杀,斩首数万级,降者不可胜计。南阳一路,十数郡[点评8]皆平。儁班师回京,诏封为车骑将军,河南尹。儁表奏孙坚、刘备等功。坚有人情,除别郡司马上任去了;惟玄德听候日久,不得除授。

三人郁郁不乐,上街闲行,正值郎中张钧车到。玄德见之,自陈功绩。钧大惊,随入朝见帝曰:“昔黄巾造反,其原皆由十常侍卖官鬻爵,非亲不用,非仇不诛,以致天下大乱。今宜斩十常侍,悬首南郊,遣使者布告天下,有功者重加赏赐,则四海自清平也。”十常侍奏帝曰:“张钧欺主。”帝令武士逐出张钧。十常侍共议:“此必破黄巾有功者,不得除授,故生怨言。权且教省家铨注微名,待后却再理[点评9]会未晚。”因此玄德除授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克日赴任。玄[点德将兵散回乡里,止带亲随二十馀人,与关、张来安喜县中到任。评10]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到任之后,与关、张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如玄德在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

到县未及四月,朝廷降诏,凡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玄德疑在[点评11]遣中。适督邮行部至县,玄德出郭迎接,见督邮施礼。督邮坐于马上,惟微以鞭指回答。关、张二公俱怒。及到馆驿,督邮南面高[点评12]坐,玄德侍立阶下。良久,督邮问曰:“刘县尉是何出身?”玄德曰:“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自涿郡剿戮黄巾,大小三十馀战,颇有微功,因得除今职。”督邮大喝曰:“汝诈称皇亲,虚报功绩!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沙汰这等滥官汙吏!”玄德喏喏连声而退。归到县中,与县吏商议。吏曰:“督邮作威,无非要贿赂耳。”玄德曰:“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次日,督邮先提县吏去,勒令指称[点评13]县尉害民。玄德几番自往求免,俱被门役阻住,不肯放参。

却说张飞饮了数杯闷酒,乘马从馆驿前过,见五六十个老人,皆[点评14]在门前痛哭。飞问其故。众老人答曰:“督邮逼勒县吏,欲害刘公;我等皆来苦告,不得放入,反遭把门人赶打!”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玄德正纳闷间,听得县前喧闹,问左右,答曰:“张将军绑一人在县[点评前痛打。”玄德忙去观之,见绑缚者乃督邮也。玄德惊问其故。15]飞曰:“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督邮告曰:“玄德公救我性[点评16]命!”玄德终是仁慈的人,急喝张飞住手。傍边转过关公来,曰:“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玄德乃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点评17]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督邮归告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投刘恢。恢见玄德乃汉室宗亲,留匿在家不题。[点评18]

却说十常侍既握重权,互相商议:但有不从己者,诛之。赵忠、张让差人问破黄巾将士索金帛,不从者奏罢职。皇甫嵩、朱儁皆不肯与,赵忠等俱奏罢其官。帝又封赵忠等为车骑将军,张让等十三人皆封列侯。朝政愈坏,人民嗟怨。于是长沙贼区星作乱;渔阳张举、张纯反:举称天子,纯称大将军。表章雪片告急,十常侍皆藏匿不奏。

一日,帝在后园与十常侍饮宴,谏议大夫刘陶,径到帝前大恸。帝问其故。陶曰:“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帝曰:“国家承平,有何危急?”陶曰:“四方盗贼并起,侵掠州郡。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祸在目前矣!”十常侍皆免冠跪伏于帝前曰:“大臣不相容,臣等不能活矣!愿乞性命归田里,尽将家产以助军资。”言罢痛哭。帝怒谓陶曰:“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独不容朕耶?”呼武士推出斩之。刘陶大呼:“臣死不惜!可[点评19]怜汉室天下,四百馀年,到此一旦休矣!”武士拥陶出,方欲行刑,一大臣喝住曰:“勿得下手,待我谏去。”众视之,乃司徒陈[点评20]耽,——径入宫中来谏帝曰:“刘谏议得何罪而受诛?”帝曰:“毁谤近臣,冒渎朕躬。”耽曰:“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身无寸功,皆封列侯;况封谞等结连黄巾,欲为内乱: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见崩摧矣!”帝曰:“封谞作乱,其事不明。十常侍中,岂无一二忠臣?”陈耽以头撞阶而谏。帝怒,命牵出,与刘陶皆下狱。是夜,十常侍即于狱中谋杀之;假帝诏以孙坚为长沙太守,讨区星。

不五十日,报捷,江夏平。诏封坚为乌程侯;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公孙瓒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点评21]县令。玄德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刘虞平寇有功,封太尉。[点

中平六年夏四月,灵帝病笃,召大将军何进入宫,商议后事。评22]那何进起身屠家;因妹入宫为贵人,生皇子辩,遂立为皇后,进由是得权重任。帝又宠幸王美人,生皇子协。何后嫉妒,鸩杀王美人。皇子协养于董太后宫中。董太后乃灵帝之母,解渎亭侯刘苌之妻也。初因桓帝无子,迎立解渎亭侯之子,是为灵帝。灵帝入继大统,遂迎养母氏于宫中,尊为太后。

董太后尝劝帝立皇子协为太子。帝亦偏爱协,欲立之。当时病笃,中常侍蹇硕奏曰:“若欲立协,必先诛何进,以绝后患。”帝然其说,因宣进入宫。进至宫门,司马潘隐谓进曰:“不可入宫。蹇硕欲[点评23]谋杀公。”进大惊,急归私宅,召诸大臣,欲尽诛宦官。座上一人挺身出曰:“宦官之势,起自冲、质之时;朝廷滋蔓极广,安能尽诛?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细详之。”进视之,乃典军校尉曹操也。进叱曰:“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正踌躇间,潘隐至,言:“帝已崩。今蹇硕与十常侍商议,秘不发丧,矫诏宣何国舅入宫,欲绝后患,册立皇子协为帝。”说未了,使命至,宣进速入,以定后事。操曰:“今日之计,先宜正君位,然后图贼。”进曰:“谁敢与吾正君[点评24]讨贼?”一人挺身出曰:“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进视之,乃司徒袁逢之子,袁隗之侄:名绍,字本初,现为司隶校尉。何进大喜,遂点御林军五千。绍全身披挂。何进引何颙、荀攸、郑泰等大臣三十馀员,相继而入,就灵帝柩前,扶立太子辩即皇帝位。

百官呼拜已毕,袁绍入宫收蹇硕。硕慌走入御园,花阴下为中堂侍郭胜所杀。硕所领禁军,尽皆投顺。绍谓何进曰:“中官结党,今日可乘势尽诛之。”张让等知事急,慌入告何后曰:“始初设谋陷害大将军者,止蹇硕一人,并不干臣等事。今大将军听袁绍之言,欲尽诛臣等,乞娘娘怜悯!”何太后曰:“汝等勿忧,我当保汝。”传旨宣何进入。太后密谓曰:“我与汝出身寒微,非张让等,焉能享此富贵?[点评25]今蹇硕不仁,既已伏诛,汝何听信人言,欲尽诛宦官耶?”何进听罢,出谓众官曰:“蹇硕设谋害我,可族灭其家。其馀不必妄加残害。”袁绍曰:“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进曰:“吾意已决,汝勿多言。”众官皆退。[点评26]

次日,太后命何进参录尚书事,其馀皆封官职。董太后宣张让等入宫商议曰:“何进之妹,始初我抬举他。今日他孩儿即皇帝位,内外臣僚,皆其心腹:威权太重,我将如何?”让奏曰:“娘娘可临朝,垂帘听政;封皇子协为王;加国舅董重大官,掌握军权;重用臣等:大事可图矣。”董太后大喜。次日设朝,董太后降旨,封皇子协为陈留王,董重为骠骑将军,张让等共预朝政。何太后见董太后专权,于宫中设一宴,请董太后赴席。酒至半酣,何太后起身捧杯再拜曰:“我等皆妇人也,参预朝政,非其所宜。昔吕后因握重权,宗族千口皆被戮。今我等宜深居九重;朝廷大事,任大臣元老自行商议,此国家之幸也。愿垂听焉。”董后大怒曰:“汝鸩死王美人,设心嫉[点评27]妒。今倚汝子为君,与汝兄何进之势,辄敢乱言!吾敕骠骑断汝兄首,如反掌耳!”何后亦怒曰:“吾以好言相劝,何反怒耶?”董后曰:“汝家屠沽小辈,有何见识!”两宫互相争竞,张让等各劝归宫。何后连夜召何进入宫,告以前事。何进出,召三公共议。来早设朝,使廷臣奏董太后原系藩妃,不宜久居宫中,合仍迁于河间安置,限日下即出国门。一面遣人起送董后;一面点禁军围骠骑将军董重府宅,追索印绶。董重知事急,自刎于后堂。家人举哀,军士方散。张让、段珪见董后一枝已废,遂皆以金珠玩好结搆何进弟何苗并其母舞阳君,令早晚入何太后处,善言遮蔽:因此十常侍又得近幸。[点评28]

六月,何进暗使人鸩杀董后于河间驿庭,举柩回京,葬于文陵。进托病不出。司隶校尉袁绍入见进曰:“张让、段珪等流言于外,言公鸩杀董后,欲谋大事。乘此时不诛阉宦,后必为大祸。昔窦武欲诛内竖,机谋不密,反受其殃。今公兄弟部曲将吏,皆英俊之士;若使尽力,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不可失也。”进曰:“且容商议。”左右密报张让,让等转告何苗,又多送贿赂。苗入奏何后云:“大将军辅佐新君,不行仁慈,专务杀伐。今无端又欲杀十常侍,此取乱之道也。”后纳其言。少顷,何进入白后,欲诛中涓。何后曰:“中官统领禁省,汉家故事。先帝新弃天下,尔欲诛杀旧臣,非重宗庙也。”进本是没决断之人,听太后言,唯唯而出。袁绍迎问曰:“大事若何?”进曰:“太后不允,如之奈何?”绍曰:“可召四方英[点评29]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进曰:“此计大妙!”便发檄至各镇,召赴京师。主簿陈琳曰:“不可!俗云:‘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乎?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却反外檄大臣,临犯京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何进笑曰:“此懦夫之见也!”旁边一人鼓掌大笑曰:“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议!”视之,乃曹操也。正是:

欲除君侧宵人乱,须听朝中智士谋。

不知曹操说出甚话来,且听下文分解。

自桓、灵二帝起,先后经历过外戚专政,阉竖掌权,党锢分裂,朝政腐败,诸多濒危垂灭状态,关键就是最高当局所用非人、所托非人所致。就以大将军何进为例,外加他倚为膀臂的袁绍、袁术,这些精英分子,他们不是以复兴汉室为己任,而是以巩固自己的权力为目标,只求多多获得,哪在乎国家危亡。据《三国志·武帝纪》:“初平元年,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为帝,太祖拒之。绍又尝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就此一例,就可以看到这些中坚人物,都是充满邪恶歹毒心肠的真正小人。当面向当局示忠,背后欲另立新帝。这样三心二意之人,在他们手下的后汉政权,焉能不走向灭亡之路?注《三国志》的南北朝人裴松之,认为三国人物多行险侥幸分子,是看得很准的。

[点评1]张飞没有束缚,好难得!唯其没有束缚,所以洒脱。那两位习惯于体制,习惯于屈就,所以不自由。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做人,也无论作文,非要臣服于谁,非要仆从于谁,非要依附于谁,而且,还觉得活得很快乐,一张嘴,一落笔,那酸腐,那肉麻,足以击倒一片,还自以为得计,真是太悲哀了。

[点评2]农民起义,十之八九要凭借“妖法”,从黄巾军起,一直到义和团,无不装神弄鬼,骗人骗己,这只能说明迷信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是如何的根深蒂固。也说明历代统治者为什么宁肯老百姓永远愚昧,而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严加防范了。不愚昧,迷信无法施展,不迷信,哪还有天神和个人崇拜呢?

[点评3]以毒攻毒,是中国人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以猪羊狗血,乃至女人的经血秽物去破妖魔鬼怪,破夷人的洋枪洋炮,破一切没有能力制伏的对手之最省事,最简单,最不用动脑筋的办法。说穿了,好比把脑袋一头扎进沙子里的驼鸟,纯属弱者无力反抗的自慰而已。

[点评4]这种丑恶的泄愤方式。无独有偶,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十九,玄烨谕令,将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如此高智商的皇帝,做出这等没水平的事情,对死了四年之久的吴三桂再施报复,除了落一个笑柄外,又有什么意义呢?再说,将其骸骨分发各省,予以展示,更是匪夷所思。不但起不到儆戒作用,反而使人徒增反感。

[点评5]《三国演义》有许多极浅显,然而极深刻的道理,用之于政治可,用之于军事可,用之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亦未尝不可。根据自身力量的强弱消长,来定夺对于对手的斗争策略,不拘泥于一法而无妨变化,方是正理。“彼一时,此一时也”,是有很多辩证法的。

[点评6]刘玄德这一招不弱,也符合他的一派仁心的性格。在中国封建文化传统中,儒家所提倡的“仁”,是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精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