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都做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9 23:29:14

点击下载

作者:吴孟若木

出版社: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女人都做妖

女人都做妖试读:

来到若木的大蓬车

认识若木,是因为她的文章。以前读过很多,有些内容印象深刻,有些内容在记忆中若隐若现,各种色彩深浅不一,但是有一个印象清晰地留了下来,就是这些文字后面的若木。有话说“见字如面”,放到这里,倒真是确实。

通常文字就是文字,至于文字后面的人,常常被文字掩住,好似文字秀丽,带来的是一道风景,却也是一道帘子,掩住那后面不让你看到的,于是你只看文字本身。这是一种读书。

而另一种,是一道声音,在文字里,从心而发,你若有心,就能听见。这样的文字有温度,有心跳,有眉头紧锁,有气喘吁吁,有时泪滂沱,有时笑声声,也有时是一串串的“为什么?”,你不用回答,只是听着。因为这个,读书是在听,写书的人就在那里,等待着你,即使隔过很多年,只要你拿起这本书,她也还是在那里,我肯定是喜欢这一种,我想你也一样。

自然你知道我是在说若木,试图形容她的文字带给我的感受,如果必须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真诚”。

在这本书中,若木收录的文章涉及话题极广,看得出若木本人也注意到这一点,故而分类三辑,评论、偶感或生活小记。但在我看来,很难以此区别,因为三类的文章有一个共同之处,即若木的随感而发,随时随地,随情随景,随想随说,我想这恰恰是她的文字特点,并不全在于她的文字本身,而是这个“随”字,其中是她的真实、率直和不掩饰,使得在我读着时,会不察觉地进入到那天她的心情当中,或是有同感,或是有质疑,但都是对着真真实实的她,于是这种读书就成为并不多见的体验。“我不为写作而写作。我内心是有着强烈的倾诉感的。”若木在书中这样说,而有意思的是,注意到这句话竟是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重新回到前面,看到这一句,似乎看到若木在这里等着我,让我真是想说,“你的确是的”。

若木为我带来的另一种读书体验,还在于感受到她对文字的一种依恋,那是一种近乎于亲情般的依恋,很难说是她依恋了文字,还是文字依恋着她,使得阅读成为有热度甚至有呼吸的感受,无论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话题,爱情、诗歌、男人、女人、人生的思考、青春的回忆,甚至政论或书评,都有着同样的感觉,因为这种作者与文字的“亲情”,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便更确切,甚至有时更迫切地来到我的面前,这也是为什么当我读到这一句时,心里呯然一动:“在这个独自的没有雨的黄昏里,我写点什么呐?”(《海洋般的眼睛》)

我在读过这本书后得到的另一个印象,是若木的思考,“做事出于心,做人出于情”,这里有着若木的冷静。在她的随性故而感性中,在她的文字亲情故而表现出的强烈倾诉感中,她的理性却独挡一面,这表现在她的许多时评、书评、影评甚至对日常琐碎的思考中。我想女性作者通常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或理性十足而缺少温度,但二者兼有,我想只能是天成,因为这不是写作技巧可以实现的,也不是刻意的立题可以成就的,只不过人人都有着不同的侧面,而惟有当笔下绝对放松完全不是为了写而写时,才可流露不同时态下看似截然不同的自己,也就是说,仍是这种近乎于孩子一般在文字面前的率真,使得这种流露才成为可能,从而使读者在这里从不同角度见到若木,没有年龄感,没有时间感,只有真切感受着她的心灵四季,或是春夏秋冬日月星辰,或是简简单单的一把柴米油盐,不经意,却留下痕迹。

那么,如果你现在看到这里,我只想说建议你亲自去读一读这本书,体验一种不多见的“见字如面”,感受在读到某一段话时随之进入某一个时空的经历,也许是你未曾见过的,也许是你熟悉的,也许是你想过但又没有再去想的,就像若木在书中告诉我们的:“于是,我想买辆大蓬车。我想在一个全世界都刮风的早晨上路。推开家门,道路两旁的树木,由黄变绿;我坐在车里,穿越无边的绿色。”(《我想买辆大蓬车》)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辆大蓬车。张鸿飞2015年3月22日于美国

序言

作者介绍:张鸿飞,女。旅美专栏作家。博联社知名博客。序言女人都肯做妖吗?一娴

春风沉静的夜晚,收到若木寄来她的散文书稿,希望能为她写点文字。

和若木认识好些年了,说是认识其实只是神交。那时候我在香港,她在东莞,有过好几次距离很近,打个电话就能安排见面的机会,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失之交臂。后来我到了美国,有段时间失去联系,再后来又在微博上联系上了,仍然是神交。其实,神交也很好,像现在想写点什么的时候,可以超然于现实中的若木,专注于她的文字。

若木是诗人,出版过一本诗集。散文集的名字叫做《女人都做妖》,一看到书名就不禁莞尔。“妖”字,汉典里解释的几条,多半是贬义的多,略略中性的一条是:媚,艳丽:如妖女。妖娆。妖艳。妖冶。妖妍。其实按传统的看法,只有妖娆妖妍才算是中性的。若木的“女人都做妖”的妖,初初想去,应该是这样的含义:妩媚而带点野性。

女人如妖,女人应该是妩媚的。若木有一颗柔软敏感的心。她会为了一支曲子改变对同性恋的看法,因为那些音符传达的爱深深地抵达了内心深处,使她的心变得柔软,变得宽广而能够包容。对女人,若木的散文随笔有很多诗意的表达,从她的内心流往读者的内心,“不满怀深情,何以叫做女人?”若木用满满的深情和温情,感动自己,也感动着我。

女人如妖,女人又该带点野性。若木的笔是率真的。按若木自己的话,就是“若木随性”,“性格跟着感觉走”,这不能不说是非常率性而为的性格,但是若木是诗人,一切也就可以理解了。若木自己说过,这种感觉,有对的,也有错的离谱的。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随着感觉起舞,可以在心田中狂野地奔跑几回。能够随性,也是一种幸福。

但在《女人都做妖》里,若木笔下的妖,妩媚而带点野性只是浅层的意象,直指的是那种对女人来说是美好又沉重的爱情。在观看影片《画皮》之后,带着对人性透彻的理解,在男人女人之间火花劈啪作响中,若木冷静地写道:“而女人,则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个梦,痴迷得缠绕着女人,从古到今沉醉不醒!”何止从古到今,从人到妖都是如此。

若木接着写到:“小唯(狐狸精)用着千年修炼的仙丹,救回了死去的人们,她自己再也无法回复人的模样。小唯的一句:你若真的爱她,你肯为她去死么?”为爱而死,其他都不足为惜!女人做这样的妖,女人,你们都肯么?

在那篇简洁的《邂逅韦庄》里,若木写道:“想象着,无情弃。撕心裂肺的,如我却是没有过的感觉。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若木是幸运的,从她的文字里,可以看到做刑侦侦查员的丈夫如何宠爱着她,为她洗衣做饭,容忍她在丈夫面前的任性和娇气。受宠爱的女人常常是简单的,容易满足的,但若木不是。若木是幸福的,但若木的幸福并没有妨碍若木对女人境遇力透纸背的思考和剖析,以及对男权社会的毫不留情的批评。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若木的随笔,无论是诗评还是书评或者时评,风格犀利,时时用感性文字表达理性思考,涉猎虽广,又都是有的放矢。那些娓娓写来关于童年生活和日常生活的琐事,细细读去,令人时而不禁莞尔,时而又有几分伤感。从天真女童到青涩少女,为人妻而又为人母,一路前行,若木的柔软、敏感、妩媚、率真、野性……,诗意或锐意的笔触,勾画了一个悲天悯人和嫉恶如仇的若木。

结束这篇文字的时候,想起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宁可做妖精,也不做黄脸婆”。大意是女人宁在衣着打扮方面不守传统的“妇道”,也不愿意做本分保守的“黄脸婆”。这句话完全颠覆了传统对“妖”的解读和看法。不过,那还仅仅是停留在妆饰打扮,不是那错入人间又肯为爱情付出生命的妖。

千百年过去了。斗转星移,时光流到物欲横流的世界,女人都做妖,女人,你们真的都肯么?甲午年春写于洛杉矶疏桐阁

第一辑 随笔评论

梨花体与乌青体的二重唱——浅析诗坛当下之怪状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徐敬亚说,不感动,对于读诗,是天大的致命。它等于佛失去了慈悲,天空失去了风,男人失去了荷尔蒙。

我不懂佛,但是对于天空失去风,男人失去荷尔蒙大体上还是知晓的。这确实是很可怕的事。

由此联想到近日在网上热炒的乌青体《对白云的赞美》,此“诗”恰恰是令天空失去风,令男人失去荷尔蒙的东西。再看乌青朗诵的视频,举止轻佻、散漫,衣着不整,那吊儿郎当的样子,简直是对诗的亵渎!不过,好在他的白云就刚好与他那副德性相匹配了。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梨花体教主赵丽华却对乌青的《白云》大加赞赏。她说,当我看到乌青的这首诗,立即惊为天才之作。赵诗人还说,历来有些傻×,喜欢对诗歌和诗人说三道四。这里,我先不说一个诗人,女诗人把网友说成傻×这样的出言不逊有多失身份,只说哪里规定了网友不能对诗歌和诗人说三道四了呢?出来混,“你是社会的下水道,就是让人泼脏水的,这是你占用公共话语空间该支付的代价”(刘元林)。不仅如此,赵诗人还进行了一些列的类比,比如斯坦因、庞德、玛丽·奥利佛,还有爱因斯坦。够了!作为一级诗人的赵丽华,应该知道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类比只是一种很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它的难度在意其猜想的正确性,它是要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的。赵诗人如此的旁征博引,自以为就支撑了自己的论断,岂不知这是一个虚妄的推论。赵诗人还说,好的诗歌有神奇的复制功能,并说通过乌青这首诗引起的仿写热潮,再次证明了这点——说到这里,我真的要佩服赵诗人的胆量!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网上仿写乌青诗,虽然多的不计其数,但没有哪一首不是极尽嘲讽的。作为国家级的赵诗人为何视而不见呢?这真的让我想起坊间的一句俚语:抱着屁股亲嘴,不知道香和臭!

让我们再看看赵诗人的“揪揪体”:刚才在卫生间/二妞问妈妈/爸爸下面有个揪揪/爸爸拉屎/揪揪在那儿挡着/爸爸怎么擦屁股呀。赵诗人面对网友及旅韩诗人的评论之后,言辞激烈回应道:我的诗就是为了伤你这类垃圾的眼,就是为了影响你这类装逼货的食欲和诗欲。不然我写诗作甚?

如果说在博客上写写评论随笔之类的文章,还不失几分率真随性,如果说在博客上秀秀围巾,服装或者来自阿联酋最名贵的包包(是个女人,日子稍微富裕点的谁还没有几个来自一线品牌的包包呢?)还不失几分女人的可爱,那么说这个话的赵丽华就有了几分面目可憎了:而面对吴法天等人的质疑,赵诗人“公开约架,定点摘除”就令人感到十分恐怖了。

对于梨花诗人,绵阳新报总经理赵克强说,这个女人作践的不只是诗歌,还有文学和童心。小孩子翻箱子,是闯新奇;大人翻箱子,出沉淀的记忆。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就开箱子而言,孩子与大人没有起点高低之分。但是作为成人尤其是诗人,不讲学养的诗歌写作最终只能是成为圈内人自慰的东西。

曾经与赵丽华做过访谈节目的诗人伊沙,最近在微博上说,早年,年轻时代,我也曾迷恋过形式主义,再次表达我对梨花、废话、不解等诗坛骗骗的极度蔑视。

从“保卫诗歌,声援赵丽华”到如今的极度蔑视,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变故,我不得而知,但现在的伊沙,主办“长安诗歌网”,并与妻子一起翻译外国诗歌作品来看,所做的都是对诗歌有利的事情。这是不是也从侧面证明,梨花体难逃网友及专业人士病诟呢?

再说当下诗坛。如果说梨花体公然触犯了艺术的底线,严重挑战大众对于诗歌作品所还有的基本的艺术审美,那么当下诗坛的乱象丛生,也是为之推波助澜的润滑剂。有人说,北京城里无诗人。先不说这话是否偏颇,但诗歌圈子越来越小,诗坛成了某些人称霸的场所却是不争的事实。天南海北的诗人们互相攻顸,各个流派占山为王。在他们看来,只要是符合自己审美尺度的诗歌,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或者坏的。他们其实也不能否认,好诗是应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读者喜爱的、有灵有肉的。

因为面对市井口语描写平民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厌倦,诗人西川说,如果中国诗歌被十二亿大众的庸俗无聊的日常生活所吞没,那将是极其可怕的。2012年4月10日

《断臂山》与爱

听《断臂山》。是一个同性恋的故事,我一直认为那是罪恶,与犯罪与邪恶与淫秽等有关,可是听着歌曲,不知道为什么眼泪流下来。我知道我一直是一个心软的人,不能面对苦难,同样也不能面对感动,否则一定会使眼泪流下来。我想,即使同性恋,可能同样也是有着真情的吧,而且这个真情还要比异性恋来的艰难。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春日,我想以后我会给予这种情感以尊重,就像平日里我尊重那些应该尊重的人。

爱!自从有了人类,就有的话题。

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夜不能寐,试图以自己如椽之笔,对这个亘古的命题以最深刻的诠释,可是他们越是妙笔生花,越是恣肆汪洋,越是留下更多的迷惑,留下更多的令人向往却难以效仿的话柄。

呱呱坠地,那无助的哭喊,是对爱的呼唤。那是爱最初的灵动,也是最圣洁的情感。

情窦初开,没有邪念,是所有的人的必经之地。甚至好人,甚至江洋大盗。

谈婚论嫁,就有了太多的意识,而爱的脆弱还经不起一座房屋的一把钥匙的较量。

婚内的爱,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人说经年累月而能长久,那是对两个人耐力的考验,那已经演变为亲情。其实那才是最为弥足珍贵的。

婚外的爱,太多肉欲的吸引,爱是理由,其实也是借口。掩耳盗铃罢了。为寂寞寻找出口罢了。为释放自己的惰性罢了。

爱,要有一颗柔软的心,富有生命质感的柔情。纤维化的心肠难以获得真爱。一个善良的人,无论何时,都不会因爱成仇。“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井底水无痕”。爱,是在彼此的心底的停留,是相逢,是心灵与心灵的交会,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虽然到达彼此的心灵彼岸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偶然的邂逅,可是一旦能够擦出彼此心灵的闪光,已经是难能可贵千载难逢的。爱,也是给予和获得。充满欲望的不是爱,是情欲,是贪欲。爱,应该是平静的;暴风骤雨般的情感,也只是内心的狂潮,而不能倾泻在语言上和行动里,那会对自己对爱人造成伤害。

再说中国电影

导演陈凯歌,张艺谋,他们的电影都是为外国人拍的,为奥斯卡拍的。这一批以文化自审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片子,之所以为西方叫好,恰恰是由于它们的思想背景巧合一般地印证了西方由来已久的文化偏见。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的东方观总是与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那些国民性的分析一脉相承。

这些电影通常都虚拟一个时代背景,还有点超时空的绝对化的味道;人物仿佛放在四面高墙之中,与各种阴影生活在一起,个个性格怪异,行动诡秘,不是压抑就是变态。这种故事愈强化,愈神秘化,就愈会被西方人认作是经典的东方,经典的中国。体现了因文化的隔绝而产生的对东方的感受。

文化可以交融,可以合璧,但必须是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才能焕发出让其他民族激赏的新奇审美力量。

而我们的民族特色不仅是茉莉花,大红的灯笼。那些清代的太监,怪异的长辫子,小脚还有阴阳八卦还是少在电影里出现的好,虽然那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导演过多地依赖于高科技,犹如昏庸的医生依赖于先进的医疗设备从而使传统的望闻问切退化是一样的道理。

说到冯小刚的《夜宴》,最为搞笑的是有专业人士美孜孜地评价说该片的武打有着舞蹈般的曼妙,我笑,那你不如拍个舞剧算球的了。呵呵!

女性的天空

今天整理书橱,看到著名诗人王小妮的《人鸟低飞》。王小妮是东北吉林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在大学时代,因为诗歌已经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女诗人了,记得许行老师还曾经以她为例,鼓励我写作。《人鸟低飞》是95年出版的,我得到这本书是在98年。说起来,我和王小妮所住的深圳,只有一、两个小时的车程,但我们素不相识。我当时十分渴望看到这本书,一来是喜欢萧红的作品;二来喜欢小妮的诗歌,想知道作为诗人的小妮写传记是怎样的。找遍城市的书店也没有买到。还是先生说,既然小妮在深圳,不如写信向她讨要一本。我就写了信去,不敢直接说要,就拿许行老师说事,想起来,一向侃快的我,这件事做得不漂亮。谁知小妮真的就寄给我了这本书,我十分感动。《人鸟低飞》写的是东北女作家萧红的流离的生平。小妮说,决不写一本干巴巴的由史料堆砌的传。她做到了。她同样有着一颗悲悯的心,为一切悲惨和不幸动心。

悲剧,才是精神的顶峰。小妮这样说。

萧红曾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

作为女性,萧红的悲苦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第一次“逃亡”,和表哥到北京求学,差点中煤气死掉;第二次,是被男人扔在旅馆,因为欠费,差一点被卖到妓院,是萧军救下她。可是她终究没能逃出爱情的伤害,没能逃出寂寞的啃啮。最后她孤独地死在香港。诗人戴望舒用诗歌为她的寂寞作解: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海涛闲话。

萧红的爱人萧军是行武出身,以萧红的敏感细腻,受伤是自不待言的。我曾经听过萧军的讲课,对此萧军没有讲什么。其实感情是十分个人的事情,只不过他们的感情处于民族危难的关头,就有些政治色彩了。另一个爱人是红学研究专家端木蕻良。他是个知识分子,他出现的时候萧萧的关系已经有了缝隙。人就是这样,或许,萧红看够了萧军的粗声大气,而端木是一个与萧军完全不同的人,一个男人,这就麻烦了。他们有很多的不同,但有一点却惊人的相似:对于她的写作,要么是轻视,要么是不屑。

一个多情又多才的女人,这样的爱人才是致命的。

我就十分理解了小妮给这本书起的名字《人鸟低飞》。

她的羽翼都折了,萧红是落翅天使!

邂逅韦庄词

现在这些文字 应该写在

年方二八的岁月里的 呈梯形 有韦庄笔下的

人物采摘的杏花 也是我走过的这许多年的路

那个藏满书籍的地方 给予我如灯光般明亮的

启蒙 韦庄的词句 映着我的脸颊

那是一个春日的故事?有一人莽撞地坐下

我却已当年的懵懂 知道他不是你

这个简单的道理 我思沉了很多年

而经年的迁徙 汗水像河水一样的宽

泪水如井水一样的甘冽 我几乎已经不知道

你在哪里?韦庄——你应该早在千年之前就告诉我

可是 你默不作声 只以你那些化石般坚硬

也是坚定的神态 给我隐喻:有这样一个人……

因为女人

最近,阅读了《当代》2008第一期刊登的小说家阎真的小说《因为女人》。这是一部反映当代社会现实的心血之作。《因为女人》的核心观点是:高知女性的生存悲剧由其生理原因决定。当今欲望化的社会决定了男性更看重女性的青春、美貌、身体和性,所以社会上处处演绎着“色衰恩绝”的悲剧。伴着青春的消逝,女性就丧失了被爱的资本,逐渐被男人们抛弃,天生渴望被爱的女性对于爱的信仰被现实所摧毁,因此导致了生存上的困境。(《羊城晚报》4月5日花地·论坛)《因为女性》的故事情节并没有什么出奇制胜起伏跌宕之处,它几乎就是一个注重叙述的小说而已;只是在这篇小说看似常规的故事背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一个曾经纯情的女生,最终变成了有些神经质、有些歇斯底里的怨妇形象。套句行话来说,这个叫柳依依的人物塑造,有无典型意义呐?

一、故事情节《因为女人》续:二十三岁的柳依依,认识了电视台的记者秦一星。几经周折,柳做了秦的情人。一场真情投入的恋爱摧毁了柳依依的爱情观,她迷茫、挣扎、徘徊,却无法找到爱情和婚姻的平衡点,最后还是屈服于命运,走进了索然无味的婚姻……小说通过柳依依的故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爱情和婚姻的现实问题,使读者感受着心灵的叩问,为柳依依的每一步选择长吁短叹,唏嘘不已,为世上的男人女人忧虑不已。

题目是因为女人——这个含义是否可以这样解读:因为你是女人,所以你就只能顺其自然;因为有女人,这个世界就一定会光彩夺目(李杰)。而阎真教授的小说《因为女人》,人们看到的仅仅是第一种,是一位怨妇的悲怆吟唱:二十岁的时候就知道了四十岁的时候没人理,会失去对时尚、潮流、美的话语权。

我看这部小说的时候,一边看一边想,感觉这部小说过于注重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的再现,使情节缺乏节制,拖沓,如碎嘴婆娘,唠唠叨叨而缺乏起伏跌宕,显得毫无亮色。没有悬念。

而它的社会意义在于,使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看清楚这个时代给了女性多么大的压力,爱作为女性生命的核心价值是多么的难以实现,因而得到幸福对她们来说是多么艰难。

从这个层面上说,这部小说具有社会批判意义。

二、关于人物

小说着力刻画了柳依依、苗小慧等女性人物。二十三岁的柳依依,认识了电视台的记者秦一星,“柳依依感到自己已被这个已婚男人所吸引”,她给自己找了一条理由,他太可怜了——元宵节的晚上,在家里吵了架出来,无处可去。一个成功的男人,竟也会有这么落魄的时候,太可怜了。

由怜生爱。开始的时候,柳依依还有着几分矜持,“她有他的电话,她不打,打了就有点自投罗网的意思,她等他来电话”。后来开始在宾馆幽会后租住一套房屋,取名“无忧斋”。蹊跷的是,抑或说与《色戒》异曲同工的是,王仙芝觉得易先生给她的公寓以前似乎住过其他的女人;而无忧斋里柳依依竟从房东的嘴里得知“他在这里已经租住几年了”。她竟然找到了两只乳罩,还有几瓶没用完的化妆品——她倒吸一口气,一种凉意从脚底慢慢浮上来,浮上来。“她走到阳台上,胸口顶着窗台,用力,再用力,想用这一种痛抵抗那一种痛”。等男人秦一星回来,说,何必认那个真呐?我也没跟你认真。我从认识你那天开始对得起你,就对得起你了。她无话可说,觉得委屈,只是呜呜的哭。看到这里,心已是很痛,柳依依们实在是自欺欺人:以自己未婚的身份,去爱一个有家室的男人,还指望他的什么专一?这必是一条不归路!

然后是聚少离多的日子,企盼的日子,缠绵的日子,也是生长哀怨的日子。这期间,她生病住院,辞职,考研究生。实事求是的说,秦一星出钱出力,还是尽到一些职责,可是爱是要常相守的,他每次匆匆的来,匆匆的做,匆匆的走;有时候,柳依依哀求说,你可怜一下我,再给我两分钟。男人看看表,那就两分钟。这样的想着自己的青春就在这样的状态中度过,就有许多怨气。她心里只有一个恨,恨秦一星,更恨自己。“可恨完了,还是找不到方向,也没有出路,惟一的出路就是忍。”

心里折腾个无数的来回,像上甘岭的拉锯战,她终于说服自己去开辟新的生活。她的结婚对象是宋旭升——由垃圾股上升为绩优股的典范。按理说柳依依漂泊的心应该安定下来了。可是随着新婚的到来,两人的矛盾也随之产生。比如登记的前一晚,两人的一个细节:她什么都想到了,连他把与女人身体有关又令人难堪的那几个字直接说出来都想到了,却没想到他会这样说:松的!她几乎就不想结这个婚了。连夜向秦一星求救,向女友求救。女友劝说到:婚姻对于一个独立自尊的女性来说,真的可有可无。两个人如果相爱,为什么不可以爱得纯粹?为什么不能自由的安排自己的生命状态?为什么不能远离肯定会面临的平淡和义务?听了女友的话,柳依依有些失望,毕竟自己已经二十八岁了,没有那种青春的激情和冲动了。女友所谓的自由和纯粹是一种什么状态,她柳依依再清楚不过,女友对男人已经绝望,这种绝望来自多少次痛苦的经验。把这种不得已的自由和纯粹当作主动的选择,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喜剧。于是她说,我不像你啊,我是平凡人——这个平凡人在经历了与男人同房之后受到屈辱之后,依然拿出手机,拨了准丈夫的电话:人家在大门口等你半天了,你是不是不想去了?

三、人物的悲剧命运

在男权社会中,造成女性的悲剧命运,与此有关的男性应该是无法脱离干系的;可是女性自己也需负责。在这部小说里,女主人公柳依依是漂亮的知识女性,但似乎除了给男人当二奶就没有别的出路;当了二奶就更没有出路。那么她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婚姻似乎解答了这个问题。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在有了和秦一星的感情经历之后,柳依依无法在丈夫宋旭升的身上找到爱的感觉。在宋由垃圾股晋升为绩优股以后,柳依依死缠烂打,两人矛盾进一步演化到白热化的程度;柳依依在极度空虚和寂寞的时候,竟然在晚上到相约九点这样一个酒吧,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在经历网上与某些男士的接触之后,她似乎才猛然醒悟:这一瞬间,她也彻底的了解自己,自己最需要的不只是一个男人,更是一份心情。说到底,女人盼望的还是一种感觉,一份爱呀!她们的生命主题不能改,也改不了!然而她的婚姻没有给予她这种感觉,这份爱!

在小说的结尾,有着非常令人叹息的人物心理描写:最让柳依依揪心的,是琴琴(女儿)将来的命运。多么希望将来会有一个人,一个男人,会真心的爱她,疼她,忠于她。……听了黎教授的报告以后,她更不想欺骗自己了。她知道这个理想是一个奢望。既然是宿命,琴琴又怎么能躲得过去呢?柳依依认为女儿将来长大同样要面对如自己一样得困境,这不由得让人感到绝望!

读到这里,不由得潸然泪下,女性,你这人间的弱者!一辈辈一代代的宿命?!

四、女人该怎么办?

饶有意味的是在小说的扉页上,赫然地写着(法)西蒙娜·德·波伏娃和阎真的话。这个关于女性论断放在一起,颇有意味。这两段话的区别在于:西蒙娜·德·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由整个文明逐步塑造成的。阎真说,生理事实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女性文化和心理状态。这是两种绝然截然不同的论调。

阎真:我们这个社会是男权社会。第一,资源更多的掌握在男人手中;第二,在时间进程上,男人在情感方面有着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是上帝对女性的不公平。

其实,我们这个时代,夫妻双方平衡地位的打破,主要不是由于生理原因,而是由于社会原因:社会资源在两性之间的不均衡分配,造成了性权利的不平等。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有史以来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人都是要衰老的,只是男人的衰老进程慢一些,抑或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青春价值虽已消失,而他们的社会地位、财富与权力却不断的增长;而女性所表现出来的恰是与之相反,这是由于社会制度和分工造成的,女性在家务生育的过程中青春价值不断消失,社会价值却增长很慢或不见增长。于是她们的劣势就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面临的被男人抛弃的结局也是在所难免。历朝历代,如同谁占有政治资源一样,谁占有更多的性资源,谁就拥有更多的社会价值,在性的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女性则如藤蔓,要依附在男人的树上,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男人的成功之上,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男人的忠诚之上。这样,就只能成为被选择的资源和对象。

在欲望的视野中,女性是没有光明前景的,她不可能永远年轻。女性的前景在于建立一份亲情,但如果她的经历让她丧失了爱的信念和力量,建立亲情的基础又在哪里呢?这部小说里,有家庭的纽带——女儿琴琴,可琴琴更多的是被充当了撒手锏或者“人质”。

可悲,可怜,可叹!

文学,职业和生命的要素

那天,开了一个下午的会。鲁迅文学院的王彬副院长,不是官场上常见的那类官员,话痨那类的,而是给了与会人员很多时间,来汇报自己的创作情况。

听到与会的体制外作家的谈话,我很是长了见识。

在东莞,就是当时在座的几位作家,准确点说网络作家,早已是靠网络来吃饭,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由文字转化成经济效益,在网络写的东西可以挣到很多钱。比如一个叫禾风浪的作家,仅就去年在网络上靠点击和网站签约分成的收入,就多达十多万元;而出版的税利没说,可能出于保密吧。还有穆肃,东莞日报社的记者,用本市文联主席林岳的原话说,以前什么都不是,是开网吧的,还被查封了。可是这个男孩子上进,勤奋,有着很远大的目标。他写的书,早已销售一空。东莞作协自己拿出钱来帮助他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我也在网上搜索到了几十万字他的作品。可以这么说,对于当下流行的悬疑之类的小说,我没有一点兴趣;但是看到穆肃的作品,我非常吃惊。一是他驾驭大部头作品的能力;二是他对语言的感悟力。这可以说是一个好的作家最需要具备的特质。

相形之下,我感到我们这代人落伍了,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观念。现在无论是作家协会,还是鲁迅文学院,乃至于整个国内的文学界,对网络创作的重视已是共识。网络是文学走向民众的途径,传统作家和网络的联姻将成为新景观,而合作必将为文学和网络的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网络化阅读渐成趋势,网上冲浪对作家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转型。

还有真正的才华。以文字为生,以写作为生进而著作等身,几乎是所有文人的梦想;然而当你的文字你的作品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不能成为你安身立命的一技之能,那么那些文字就真的是你的梦了。诚然,我也十分不欣赏那些流俗的所谓悬疑作品;诚然,目前纯文学的边缘化已然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就自己本身而言,在二十多年前,就深切感到自己驾驭大题材的力有不逮;现在二十年过去了,精力、阅历乃至于文笔都要比以前有所超越,可是我依然没有能够写出更开阔更有张力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一是自身的惰性;二是写作本身应该具备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说到合作,几个网络作家和新浪读书、17K等网站签约,读者每点击一篇文章来阅读,要交费2—3分钱;作品的分成为3—7。也还可以理解一些城市的作家协会整合自己的创作队伍,和网站签约,正可谓借船出海。

我也汇报了自己的写作情况。看到那么多年轻的作家的成就,自己感到汗颜。谈到自己的写作,话语间,竟然有些哽咽。加入作家协会,是年轻时代就有的理想,是二十岁的时候就该做的事。那个时候,文联邀请萧军讲学,李国文讲课,我还都是被邀请出席的;由于写了几首小诗,受到省文联副主席许行先生的关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校园诗人。可是之后蹉跎了N年。不要说结婚、生孩子吧。其实是惰性,是才华的缺失。

直到后来,我又拿起了笔。文学与我,是仅次于职业和生命的要素,在那么多年的消沉之后,我又拿起了笔!

想起自己还不能抛却那些无谓的琐事,还被一些无端的甚至丑恶的骚扰所伤感。自己是缺乏一种大境界,大胸怀!

从前,我也有过一天八九千字的激情,那是用手写,用笔来写的时代。现在我几乎每天也敲键盘写字,但是我的激情不再。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刀,可以斩断你的力量,你的棱角,你对理想追求的激情;而那些鸡零狗碎,也更足以消磨你的意志!

现在,文学的梦想与我是很远了。我只是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好好的写一些字。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够在写;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思考,能够用心去观察和体验生活;重要的是使自己写的这些文字,更能滋润自己的生活和心境。

犹如买商品,让女人动容的绝非是它的价格,而是隐藏在其中的微妙细节,是不计成本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它独一无二的矜贵。

写作也是,这一切皆因时间的积累而愈发醇美!

附:

中国作协来莞调研

记者 穆肃 本报讯 7月2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王彬,研究员王冰以一行来到东莞,调研各地体制外作家的创作状态,并与东莞文联、作协的相关人员以及李云龙、卓奇文、蔡魏、吴俊敏、徐润东、陈逸影等体制外作家进行了座谈。

王彬说,此行的目的在于对当下中国一些自由作家的创作成果、生存现状有一个摸底调查,继而有针对性地发挥中国作协的协调、服务职能,更好地为作家服务。东莞的自由作家汇报了自己的创作现状,这些作家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专职在网络上创作的网络作家,另一部分是有其他工作的业余创作者。王彬对东莞的文学成就予以肯定,他说,东莞作家协会在人才梯队建设、服务意识方面,有很多新的探索。(2009年7月5日东莞日报A07版)

孩子不丑,丑陋的是大人

惊闻奥运开幕式上倾情演唱《歌唱祖国》的那个林妙可是假唱,那天籁般的歌声来自一个叫杨沛宜的小姑娘。这样国际级别的赛事的开幕式,某些人竟敢上演双簧,我还真佩服这些人的胆量,他们也不怕老百姓愤怒,也不怕担上欺世盗名的罪名?

记得8日那天,在被那些冗长的表演快要窒息的时候,听到《歌唱祖国》那稚嫩甜美的歌声,感到内心的纯净,感到淙淙的泉水从心中流过,感到一种感动,感到一种健康的力量,感到一种大美!我甚至在心里默默的给予这个甜美的孩子以衷心的祝福!

可是,我的这些感动瞬间就被践踏!

试问,张艺某陈其刚们,是谁给你们的这个权力,可以在世界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为所欲为?

假唱,历来被演义界所不齿,更为老百姓所深恶痛绝!

这是违背艺术良心的行经!《弟子规》曰: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这是与奥运精神相背离的丑恶!

究其原因,还是形式主义在作祟,还是用权力对个体的践踏!这样天使一般的孩子,只因为在换牙期间,牙齿不够漂亮?脸盘不够美丽?就不能够站在观众面前,展示自己的歌喉?就只配给人配音???曾几何时,我们非常尊敬和喜爱那些给外国进口电影配音的演员们,他们精湛的语言艺术同样赢得了电影观众的热爱。可是演唱和电影大相径庭。歌唱是是要在舞台上,面对观众,用真实的情感,来演绎音乐作品的。这是起码的常识。许久以来,文学艺术走向市场,带来了一些弊端。一些演员或者因为功底不足,或者因为导播要求进行假唱,以此达到现场的效果。可是岂不知,这样是对观众的欺骗,是对艺术的玷污!

文学也好,艺术也好,真实是它的生命力!这个真实,既要是生活的,也要是艺术的。任何虚假的掩饰的,遮盖的都是对艺术的亵渎!诚然,艺术需要美好的外在表现形式,可是当这个形式已经形成对人格,对人的心灵有着践踏和诋毁的时候,那么这样的形式就是不可取的,就是丑的。尤其是这样的艺术形式对我们的孩子造成伤害的话,那么就是不可饶恕的!

诚信,是一个老话题。面对此起彼伏的讨论,面对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面对数亿观看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全球观众,张艺谋陈其刚们,可以把体育精神,把人文精神抛在脑后,只为那震撼人的假大空的场面,只为那虚假的美丽瞬间!

可怜我们的佩宜小姑娘,还真诚的说,自己的声音能在奥运会上响起,就很高兴了!

相形之下,我们那些大人们,是多么的丑陋!

附:中新网8月12日电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在一个专访中透露,开幕式上那首震撼人心的《歌唱祖国》并非舞台上的“微笑天使”林妙可所唱,那个稚嫩、真挚的声音来自一位7岁的小女孩杨沛宜。

陈其钢透漏,杨沛宜小朋友的落选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对外形象,是为了国家利益。

对陈其钢的这个说法,部分网友表示认同,称林妙可与杨沛宜都是“英雄”。但是也有网友进行了反驳,认为“假唱不好,让小孩假唱更甚”、“请把最后一点纯真留给孩子”。

活在古代的张艺谋

兴高采烈的在酒吧预订了房间。看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因为没有详细的节目单,只就印象简单侃几句。

文艺节目上下两部分。若说古代部分还能再现中国文明古老的文化,那么现代部分就略显仓促而单薄,没有表现出现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因此我说,拍了《秦俑》等片子的张老谋子,是远离当下活在古代的人。

应该说在表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元素里,他还能轻车熟路的驾驭;加之现代电光技术的应用,给人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着梦幻般的色彩。虽然如此,还是觉得作为开幕式的文艺演出,这些古代文化元素罗列的过多,给人冗长的感觉;节奏非常的缓慢,有求大求全的嫌疑,我甚至有点不耐烦。这样的制作在表现体育盛况的晚会上,似乎有点不合节拍。由此让我想起学校里开公开课,有的老师总是怕讲不到讲不全结果面面俱到,却没有重点。很多事情其实不必一定要起承转合。

古代部分的《汉字》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可以用一个词:叹为观止来表述;然后是开始的《击缶》也不错。铿锵有力,整齐划一,足以体现演员们的手眼的配合,动作的协调。那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可以充分表现中国古人激情奔放的性格特点。

再说期待刘欢和莎拉布莱曼。也是有点失望。刘欢的歌我是一直喜欢的,他对作品的演绎及其境界远不是孙楠等偶像派所能抵达的。莎拉布莱曼声线更是不用说,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声音还是那么年轻,那么具有天籁般的质感。感觉还是作品的问题。那个主题曲,缺少一点与此情此景相适应的激情。没有激情的音乐,是难以给人留下印象的。

倒是那个唱《五星红旗》的小姑娘给人一点亮色。声音甜美,演唱技术含量不低,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若木偶估计这个孩子很快出名的。

本来做尽醉方休的打算,呵呵,一瓶酒进去,脑袋还清醒的很。总观这个开幕式,感觉还是惰性思维在作祟。若说中国,就一定拿古代文明说事;若说中国,就离不开国粹京剧太极拳之类的。就不能来点发散思维,开阔一点,大气一点,甚至通俗一点呢?(不过,谢天谢地,那条中国龙好像没出来。我最怕龙。是叶公的徒弟。那个本是一股上旋的风,被人演化成一个动物形态的东东,跟中国人哪里有什么渊源呢?)

总之,这个开幕式绝对不是我期待那样的具有史诗般的能够使人难以忘怀的开幕式!

女儿说。妈妈跟个记者似的,还紧跟实况报道呢?

丽娃河丽娃河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是缓慢走过的,无论个人,还是这个国家。是后来,人们的回忆,或者反思,把那个年代定格在一个瞬间——这个瞬间,成为后老的诗歌意义上的能指;这个瞬间,犹如电影的蒙太奇,跳跃、挪移、闪烁,有着凹凸的质感。抚摸起来,声声叹息从胸腔迸出。

去年,从网上花了百十多元买了1999年出版的小说《丽娃河》。丽娃河,并不是虚拟的河流的名字,她是真实的一条河。世上许多城市里的河流,都有着玉带般的穿过某个城市—人们的文字经常这样描述;而有着的就随弯就弯的,缺少文学意义上的美感。丽娃河,暂且不说她的姿态。她是华东师大校园内的河流。这,不仅有了关乎河的浪漫,也有了人文色彩。河流,是一种象征,一种意象。人类历史上,有哪个民族不是倚水而生?这小小的丽娃河,虽名不见经传,却也折射了中国高校八十年代的众生相。

小说从主人公龙在田失踪开始。一个高校的教师,突然间失踪了,这样的事情的发生,不啻是一颗炸弹。由此,诸多人物粉墨登场。

袁逸儒。看到李劼笔下的这个人物,我不禁拍案:太熟悉,太熟悉了。这不就是我们单位的谁谁谁么?“老头气色极好,满面红光”;我甚至还拓展一下,老头很面善,多年的校园浸润,似乎男性的喉结萎缩了,一双手也软绵绵的。这个靠了五六十年代的两篇文章,就此稳坐中文系首席学术交椅的人,内心的阴毒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样的人等,却是那个时代乃至当下,藤蔓一样缠绕在体制之上,活的无比滋润的一类人。这个时候,学术早已成为本钱,这个本钱又演变为权力—在中国,权力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威力。它可以渗透到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房子、工资、晋级、职称乃至婚姻恋爱。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则被他转换成一日为师,学生为奴。他早期的两篇学术文章,犹如一个婊子,遇到了一个手阔的嫖客,从此身价猛涨;到了八十年代,则是寄生在学生龙在田身上的学术霸主。在文化被禁锢得如同铁桶一般的年代,他成了德高望重的清流人物。这样的人物们,“一面从权力之河里钓取种种实惠和好处,以免扮演他该扮演的角色,学生成了一根跟的筹码”。这类人,尽享权力带来的快感,把摆布别人的命运当作一盘棋。更无耻的是,龙在天在参与了那场“救火”事件后,作为导师的袁逸如竟然无情的出卖了自己的学生。“救火”的场景,作为隐喻,其深远的意义指向八十年代末期是毋庸置疑的。具有担当精神的龙在天,因此被捕坐牢。这样的担当,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到。不是有人就逃离了么?不是有位先锋作家就蹲下去,佯装系鞋带然后离开了么?书里借章先生的话说,君子有二类,一类有所不为,二类有所必为。章先生自嘲领了第一类,龙属于第二类。前者成为隐士,后者成为战士。

仅就文学作品而言,这个细节的处理,则显示出硬伤。由此,必然要说到小说的主人公龙在田。这是一个仅仅在外语系听了一年多的英语课,居然就敢对外语系的学生用英语讲授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龙在天;这是一个不仅和米娜,还有苏菲、还有一个叫他田田的女生有着暧昧关系的龙在田;这是一个谈笑风生、挥斥自如,每堂课都像一场演说,古今中外、天马行空的龙在田;这是一个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创新,去建设一个新世界的龙在田。他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特别热情的光芒,这样的热情,你在哪里看到过?除了谄媚,除了猥琐,那看到过那样明朗的热情了么?人们在流俗的环境里,崇拜金钱和权力,人们的眼里,除了贪婪,就是麻木。你看那大型会议的场景,你看那有领导参与的宴会—我曾听到一个笑话,某领导喜欢吃鸡屁股,然后每次中层以上宴会,人们都争着抢吃鸡屁股。这个还是一个跟人吵架吵了几十次的龙在田。他的一句话,让我热泪横流,他说,“在这个地方,不是自杀就是发疯……我其实多想有个温馨的世界,但是我走错了房间,生错了地方”。

中国的高校,其实不仅是高校,中学乃至小学,当下早已成为了大大小小的官场。书中的系主任,他们不学有术,他们以整人为业,以此弥补自己在知识上和学术上的乏善可陈。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学校里,真正有良知的、有学识的有学术水准的人往往被边缘化,被排斥在圈子的主流范围之外,被那些权贵们所仇视—他们的存在令那些权贵们寝食难安,令权贵们恐惧,让他们心生种种诡计,以便在一些机会里伸下他们的黑手。而正直的知识分子往往一生背运。

龙在田的担当,龙在田的风骨,在八十年代和当下,就成为稀缺的珍本。丽娃河的故事,还不仅仅是对权力的角逐,对学术的践踏和纷争,也不仅仅是人际的纠葛,两性反而混乱。中国人固有的“恨你有,笑你无”的阴暗,乃是本书众生相的真实写照—本人的点评曾被李劼先生誉为“一语中的”。

带着我魅力东方之恋

昨晚,安静的看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

第一节:相聚。先是大型的舞蹈表演。民族元素被释放。然后是参赛国家的国旗手出场。最令人快乐的是运动员从四个门同时入场。自由快乐放松!那些争着在镜头前绽放笑容的人们,是从激战的战场归来的模样。只是激战的不是敌人,而是对手!敌人是势不两立的,而对手可以取长补短,可以切磋技艺;可以成为朋友!

给马拉松冠军颁奖的时候,全体起立,唱肯尼亚国歌。我很感动。几乎流泪。这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那是十万多人在和冠军一起聆听和咏唱啊!

还有226名中外少儿合唱的奥林匹克会歌。我的感觉是无伴奏合唱。

第二节:记忆——圣火熄灭

感到三个运动员登上旋梯的细节,不够开放。展开一幅画卷,十六天的记忆映在天幕上。圣火的熄灭没有悬念,也没有惊奇。稀里糊涂的就灭了!很不过瘾!

第三节:狂欢

如果没有宋祖英和多明歌的《爱的火焰》,真的不知道这个环节的表演要遭到多少人的诟骂。

依然是人多力量大。很多的二三流的歌手来摇头晃尾的唱歌。一直比较喜欢的韦唯也几乎大失水准,歌唱的跟吼叫似的;孙楠作为偶像歌手,我几乎就不是怎么喜欢。两人的服装也不登对。依然是春晚的套路,真的为中国的导演们悲哀。也可谓成也春晚败也春晚!

还有浓厚中国印的记忆之塔。记忆之塔的创意据说来自苗族踩刀梯。396人徒手攀登,令人咋舌,而且那么整齐的演绎着惊险与激情!塔基,则是表演的中心舞台。塔,由于演员的动作,呈螺旋上升趋势,那实在是一条攀升的龙!只是后来绽放成朵多花瓣儿。然后十六条祥云纱沿着记忆之塔缓缓升起。一棵祥云树矗立在会场中央!

太多的空中飞人。显的有点杂乱。

来自英伦的双层巴士,给人很新奇的感觉。那个巴士也具有着一定的人文意义。除了足球,伦敦还有音乐。那个吉他手出神入化的演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小贝的出现没有什么特别,特别的是来自伦敦的舞者,围绕”公共汽车”尽情起舞。这八分钟的表演,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时尚的伦敦。

由此我想,其实艺术形式本身并不需要繁文缛节,越是简约的艺术元素越是容易被观众喜欢的;而简约决不是简单!诚如文学,境界来自于以较为精当的语言单位(语素)承载较为丰富的情感内涵。

最大的亮点还是《爱的火焰》。相信很多朋友都会认同我的这个感觉。多明戈是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不仅如此,他以前也演绎过中国作品。这次和宋祖英联袂,是非常经典的合作。

歌词很美:有着诗一般的意境。我整晚被这首歌儿感动着!(男)望着你茉莉飘香的脸,开放在告别动容瞬间。(女)今夜我要走到你身边,我和你一起去飞。(男)With you soaring through the sky。(女)So much more that we can see。(合)Flying together high。(女)望着你茉莉飘香的脸,开放在告别动容瞬间。(合)浪漫无边,浪漫无边。Look below to the charm of the East,Flying hearts between the sun and moon。带着我魅力东方之恋,飞翔太阳月亮中间,今夜我要和你点燃心中的火焰……火焰

非常感动于两位歌唱家的深情演绎。他们的演唱,浪漫、深情、真挚、醇厚。这是音乐总监卞留念和德国作曲家克劳斯共同创作的结晶。因为感动,因为喜欢,从昨晚开始,我就在寻找视频。

我知道的卞留念。是一个有个性的作曲家。

奥运会已经闭幕。关于其中的议论,我想这是互联网带来的开放的结果。这实在是件好事。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这个转型时期,要有一颗正直的心,一颗善良的心,一颗不随波逐流的心。而正直和善良就表现在,对于我们国家的事物,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我们的生活,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我们现行的体制,不是好到无可挑剔的程度;反之在很大的程度上,在很多的领域里,还有很多弊端,很多见不的人的东西,这些并不会因为一届奥运会就得到解决。实际上恰恰是因为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而是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得到暂时的遮蔽而已。那么作为知识分子(恕我用这个概念),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而不是人云亦云;要用一颗坚定的心针砭时弊,而不是一味的唱赞歌。深感我们这个时代,歌手已经是太多了!最关键的是针砭时弊和爱国并不矛盾。

诚然,我也十分愿意沉湎在歌舞升平的幻境里,风花雪夜。因为卿卿我我靡靡之音尚可忘却暂时的忧烦。

可是,因为一句:“带着我魅力东方之恋”已然使我泪流满面!这是歌咏祖国的,这么柔情的音乐元素在从前的音乐里是很少见的。

可是面对尘世的纷扰,我依然不能平静。委实我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而祖国,永远是我“带着魅力的东方之恋”!

也说男人不是药

知道作家徐坤,是在90年代的什么时候看过她的小说《狗日的足球》。过去这么多年,大概的故事情节忘却许多,留下印象的是她的文风。一个年轻的女作家,笔法非常力道,摹写人物内心世界非常到位,而且语言犀利幽默,读者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她的思路她作品的人物走。时隔多年,在记忆里似乎早已淡漠了这个作家的创作,至于出了什么新作,还是在最近的网络里得知。最吃惊的是在看了有关《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的推介,说到徐作家离婚的事情,就连这部不很厚重的书,也跟她个人私生活有关,确切地说,简直是她的半自传。还有另一部小说《爱你两周半》,有一定阅读水准的读者一看书名,就会知道,这几乎就是一部快餐小说,如同网上热炒的《下班后抓紧时间谈恋爱》。这样,我就有着一番的好奇,赶紧抓空去买这本书。结果,在网上买到的,八成新,十多元钱。

一、原来,爱情是可以失踪的

作者的题记写道:总有一个酒吧里汇聚着人 总有一个单身的女人家里半敞着门 我们的爱情哪里去了?

看到这个题记,我内心轰然作响,是的,我们的爱情哪里去了?

这个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就是一对夫妻,努力向上,在北京吃苦奋斗,出人头地,结果在实现了最初的理想之后,丈夫,也就是女主人公毛榛的丈夫陈米松离家出走,抛弃了她。仅就文笔而言,也不如最初看她的《狗日的足球》那么好。我所说的好,是觉得这部小说尽管网上评论很高,但就我自己的感觉,文字粗糙,情节的叙事是老式的倒叙,不,应该是插叙,夹叙。没什么新意。我得到这个感觉很差异,不知道是我进步了还是她退步了。我似乎敢于这样说,稍有文字基础的,再有点生活阅历的,大多能写出来。但是名家的力量是不能小看的。人家毕竟是社科院的博士。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连篇累牍的写这个随笔呢?可以这样说,这部小说难能可贵的是它独特的视角,是它衍生出来的社会意义。

二、小说所投射出的社会意义

婚姻与爱情其实是两回事。幸运的婚姻可以和爱情汇聚,不幸的婚姻最后连自己也难保。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这是爱情;锅碗瓢盆,尿布洗衣,烧饭煮菜,这是日子。使男人和女人在一起的日子滋润,钱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爱情。以前鲁迅说,爱要有所附丽,才有生命力。很久以来,人们把爱情所附丽的事物称之为事业。可毛榛和陈米松都有自己的事业。恰恰是在他们基本功成名就的时候,爱远离了他们,或者说远离了毛榛。因为是丈夫遗弃了她。毛榛和陈米松不可谓没有爱情,他们分居两地的时候,刻骨铭心的思念,那是真实的沉甸甸的感情;到了北京安定下来之后,陈米松对毛榛也是呵护备至的。问题是一切都没有征兆:在依然是男权社会里的今天,在即使是高知家庭内部,女人的地位依然是被动的,哪怕她衣着多么华丽,手袋里有多少WIP卡和成叠的现金,她都无法掌握主动权。抑或说很少能掌握这个权力。作为高知的毛榛,亦然。“1999年12月19日。”我看到这里,看到出奇的平静,是大事不好的那种感觉。而我们的女人公依然浑然不觉的去上新东方学校补习英语。这里像记流水账一样的记录的她一天的活动,“一切显得万分和祥和,丝毫看不出灾祸即将来临的迹象”。一路上还有太阳照耀。一切都那么宁静平和。有点松懈,有点似梦似幻。可是打开家门,立即觉得有点不对劲。赫然映入眼帘的是陈米松留下的厚厚的几页纸:榛儿,我走了……

至亲至爱的爱人丈夫,除了留下字迹,告诉她怎样交水电费之类的,对于自己为何离家,为何出走,不着一字!

她连申诉和反抗的权力都没有!

其实,我叙述的也没什么新意。我为什么没有按照书里的顺序来解读这篇小说呢?这段话或许可以解释我的行为:当代探索小说,在叙述上,则有太多情绪话的夸饰;传统小说,则又完全停留在叙事的铺陈和对现实照相般的描摹上。实际上小说中的情节是从毛榛被丈夫抛弃之后,绝望,伤痛乃至自杀(未遂),然后大悟彻悟,去寻找医治伤痛的药——男人。故事就是从“第一夜没感觉”这里开始的。如果说作者在叙述这段故事以及后来发现这个大胡子男人“庞大固埃”在和她交往并且有着肌肤之亲的同时,还有着电视台另外一个妞儿相爱的时候,又去投怀送抱的赶赴另一个男人汪新荃的约会,应该说有着所谓探索小说的影子;而插叙进来的与陈米松的故事,则是传统的叙述。不知是我解读能力有限,还是这部标榜为转型小说本身的局限所在,我觉得在对毛陈婚姻生活的描摹上几乎就是照搬;在写庞大固埃这段还比较有新意,离谱的是汪新荃,小说中第三男主人公那部分,简直就是败笔。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前所讲,毛榛和丈夫陈米松是相爱的,或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