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锻坊题题题·姜德明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2 11:48:08

点击下载

作者:姜德明,萧跃华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旧锻坊题题题·姜德明卷

旧锻坊题题题·姜德明卷试读:

爱读题跋

姜德明

读书题跋,古代就有,我读得最多的还是现代作家写的。我以为传统典籍我们不可能全部接触,读些题跋便可获得不少知识。同时,这种文体写来又很随意,没有一定的格式,似与读者当面交谈,很亲切,篇幅亦可长可短,以短为主。我最先读的是周作人和郑振铎,后来读的是阿英、唐弢、黄裳。在我做文艺副刊编辑的时候,没有忘记请作者写书话,实际不少就是读书题跋。作者中还包括谢国桢、路工、陈原等人。当然,孙犁同志的《书衣文录》更是题跋中的美文,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热读,引起文界的重视。无可争议的事实是,这些前辈作家都是真正的爱书人,自然有说不尽的话题。我非常羡慕他们的读书生活。

我偶尔也涉足题跋,但限于个人的思想水平,见识浅陋,更少文采,只好退而藏拙。不想萧君跃华出于好意,非要我在他藏的拙著上写几句话不可。我实在为难,提笔之后,不得不呆坐在那里想词儿,真笨人也。但愿见者宽容我的当众出丑吧。二〇一五年三月第一辑姜德明著述[姜题]

很多读者都很怀恋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小开本散文丛书,可惜久矣不见了。姜德明 二〇一四、六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4月第1版,1982年9月第2次印刷,无责任编辑大名,封面设计王书朋,字数3万,印数18700册,126页,定价0.30元。《南亚风情》

这是先生的处女著。他随团访问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后,写下了《拉合尔的思念》《达卡之夜》《曼德勒夜话》等十四篇散文,立即交付生身之地天津的百花文艺出版社,书送来的当夜“关了灯还想看看,于是关了开,开了关,翻翻看看,看看翻翻,怎么也睡不着”。

先生出访时,“四人帮”刚刚粉碎,南亚人民无不为我们这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而欢欣鼓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不久,没有哪个国家的朋友不对中国友人表示哀悼和慰问。尤其是同伟大人物有过接触的外国朋友,他们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动人的往事,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生用笔记录了南亚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歌颂了南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抗击外敌入侵的坚强斗志,为读者留下了南亚各国独具民族特色的绚丽画卷,既有异国情调,读来又倍感亲切。

袁水拍(一九一六—一九八二)先生称赞这本小册子:“虽属小品,思想感情却毫不琐碎,抑且宽宏深挚。艺术、结构亦并讲究。应该说是散文中有特色者。散文,有的流于空泛,一鳞半爪之身边小事,枝蔓不可收拾;有的又嫌虚夸矫饰,缺乏真实感。若此集,则作者亲历其事,亲识其人。非小说而有人物;有人物而不虚构。浏阅终篇,异邦之普通人民,老者与青年,固跃然纸上,如见其貌也。有真实感,有说服力。”

先生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他不愿写那种人物和事件完全虚构的散文,虽然他也知道对散文的要求并不像报告文学那样必须完全真实,但他还是这么要求自己,追求“非小说而有人物,有人物而不虚构”的境界,所以他的散文经得起细看、经得起咀嚼。我从《守门老人》《拉合尔的思念》中,看到中巴人民的友好感情,三十多年过去了,这种感情还是那么牢不可破,以至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用了网络语言“巴铁”来形容。可惜如今我们的铁杆朋友越来越少了,这是崛起中的烦恼?“小开本久矣不见了”是个老问题,老出版们吆喝久了,新出版们也都知道,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拽着他们“高大上”,可能难回头了![姜题]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话集,主要谈鲁迅。我很喜欢“书叶”二字,特请钱君匋先生刻了一枚闲章。

跃华同志正姜德明 二〇一四、六花城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封面设计曹辛之,封面题字茅盾,责任编辑黄伟经、郭丽鸿,字数15万,无印数,266页,定价0.66元。《书叶集》

这是一本同鲁迅先生有关的随笔集。先生独具匠心,乐于人弃我取,搜寻断章残简,特别介绍了一些不常见的版本,以及很少被人提及的鲁迅同时代的人。所收入的《闪光的铜板》《鲁迅见到了休士》《蹇安五记》《女人与面包》等三十六篇书话,有分析,有趣味,文字生动流畅,材料真实可信,蕴藏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真实鲜活的“先知形象,宛然在目”。

先生的书话处女作颇受文学前辈喜欢。杨宪益(一九一四—二〇〇九)先生来信说:“昨晚读了你送我的两本书,很过瘾,好久没有读到这样的好书了,尤其是《书叶集》,我向乃迭推荐了,她也很兴奋,她说她要买几本《书叶集》送给几位外国汉学朋友。”唐弢(一九一三—一九九二)先生“把卷神往,低徊不已”,他认为该书“不仅不讲或少讲别人讲过的话,所用材料,或新或旧,大都经过匠心的搜罗与组织。材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起点,个人以为这样做是难得的,必要的,我因此更加喜欢这本书”。荒芜(一九一六—一九九五)先生来信说:“单看题目,就令人眼馋。其中几篇早就读过,至今尚能仿佛感觉到文章的色香味。好文章如精美食品,只宜细细咀嚼,才滋味无穷,猪八戒对付人参果的办法之所以大煞风景,就因为他忍不住囫囵吞下也。”

先生自谦在深邃茂密的书林里,自己只能拾到零枝片叶,故名“书叶”。这两个字在他内心潜伏了二十多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先生出差上海。他流连朵云轩时,发现这里可以代订钱君匋(一九〇七—一九九八)先生印章,高高兴兴写下“书叶”二字照章付款,携带闲章返回北京。“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钱先生主动提出给先生刻枚印章,他回答说“我早有了”,并细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钱先生听后哈哈大笑,专门给他补刻了名章,还赠送了一幅画满柿子的立轴。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生当初舍得自掏银子,不贪“小便宜”上门“求赐”,最后却占了大便宜,还留下了好名声。有趣![姜题]

本书请叶圣陶先生写书名,钱君匋先生制书衣,黄裳作序,显得十分隆重,稍后便不敢这么张扬了。

跃华同志正姜德明 二〇一四、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封面题字叶圣陶,装帧设计钱君匋,责任编辑费淑芬,字数19.1万,印数9000册,300页,定价0.69元。《书边草》

先生一向爱跑旧书摊,以为那是很好的文化休息。他在天津上中学时宁肯下午旷课,也愿泡在天祥商场的旧书摊前,当时他还不知道十年前南开中学的周汝昌、黄裳先生也曾在这里耗费过不少光阴。解放后他到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工作,单位离东安市场很近,有段时间每天午饭后他总到旧书摊前重温学生时代的旧梦。他闲暇翻翻旧书,时有所感所得,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了这九十篇读书札记,一边介绍知识,一边发点言论。

夏衍(一九〇〇—一九九五)先生说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各种文学形式都运用过,唯独没有写过诗。可先生沙里淘金,惊喜地发现夏公长篇小说《春寒》的女主人公吴佩兰作过旧体诗,于是写了《夏衍的诗作》。夏公收到赠书《书边草》后,“当天下午,一口气读完了,获益不少”。他由此引发对往事的回忆,给先生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冯亦代(一九一三—二〇〇五)先生病榻上读到这本书,“不啻沙漠跋涉,陡见绿洲,为之欢喜不尽”。

我藏有林庚白(一八九七—一九四一)先生的诗札,知他生性乖僻,婚变数次,精于命理。读了姜先生的《林庚白的自画像》后,方知这个南社诗怪还写信写诗骂过鲁迅先生,对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本书出得“十分隆重”。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一八九四—一九八八)先生题写书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书籍装帧集(《君匋书籍装帧艺术选》)作者钱君匋先生设计封面,著名散文家、藏书家、戏曲评论家黄裳(一九一九—二〇一二)先生作序。

这阵势犹如大牌明星助演,“喧宾夺主”。好在主角自有绝活,善于从他人视而不见的史料中整理爬梳,挖掘潜藏价值,得出独特见解。他又没有门户之见,更没有习惯偏见,只要为新文学做出过贡献的,不论大小,有名无名,他都尽量注意到并给予尊重。这就使得他的读书札记自成“姜氏特色”,而不受明星耀眼光环的影响。

这之后,先生学会了“低调”,不再这么“张扬”了。[姜题]

我非常喜欢本书的封面设计。为此先后惊动了丁聪、曹辛之、黄苗子诸位先生,心里很不安。

跃华同志正姜德明 二〇一四、六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装帧曹辛之,插图王小蕙,责任编辑吴金海,字数8.3万,印数13700册,184页,定价0.57元。《清泉集》

这本小集子列入“散文丛书”,收入散文二十一篇。书名取“我们的生活如同一泓清泉,作者愿与读者共饮生活的美酒”之意。先生十分感念文学前辈叶圣陶先生的来信鼓励:“昨日读大作《清泉流向千万家》,欣快之至,钦佩之至。写报道文章,走此途殊为正道,设计好,语言不采学生腔,使读者感觉有余味。望足下赓续为之,我以读者身份引领而俟。”

文人著书立说多有请师长、前辈和同仁作序题跋的传统。这其中既有附骥扬名、抬高身价的,如“我的朋友胡适之”类;也有彼此标榜、互相抬轿的,如“半是交情半是私”类;还有扶持后进,借序抒怀的,如萧乾(一九一〇—一九九九)先生之于先生,此乃文苑中最具魅力的一种文体。

萧乾老的书没请别人写过序,生平也不曾替人写过。他这次破了例,而且还是在病榻上,“用意主要在于提倡打破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畛域,提倡编辑一定要动手写文章,反对那种‘纯’编辑”。他觉得自己与作者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是从事写作的编辑,都着眼于细节,客观记录平凡的事情和人物,一笔不苟地将生活的景象忠实反映出来。

这本书最先请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设计封面,他用写实手法,“清泉”飞流直下,缺少美感,先生不太满意,丁聪先生大度建议他找曹辛之先生另起炉灶。曹先生大笔一挥,几股“清泉”蜿蜒曲折地从封面左上角缓缓流向右下角,并指名道姓请黄苗子先生题写隶书书名。

丁聪先生曾为杨绛先生设计过《干校六记》封面,范用先生直言不讳地说:“第一版的封面是丁聪设计的。丁聪是大家,但这次设计是失败的,杨先生不满意。再版时我就重新设计了。”“这不能说是‘失败’。”先生翻出《叶雨书衣》(北京三联书店二〇〇七年二月版)指着第十四页为亡友鸣不平,“原来的封面也还说得过去,当然范用先生后来设计得更简洁明快一些。”

我想起来了,先生曾写过《丁聪的封面画》,说抗战胜利以后“画家已经形成了个人的风格,是一位出手不凡的大家”。[姜题]

本书封面设计秦龙的名字,我很熟悉。他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演过白杨的儿子,那时他还是个少年。他的设计很现代,色彩强烈,简洁明快,我非常喜欢。姜德明 二〇一四、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杨启璋,封面设计秦龙,题头尾图崔森林,字数8.3万,印数7100册,188页,定价0.55元。《雨声集》

该书收入散文十八篇,多是作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新作,只有《出发吧,年轻人》例外,写于六十年代初。这个座谈会的记录详细描述了十多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家长如何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自觉服从国家分配,主动申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感情是那么的真挚,文风是那么的清新,这种干群关系良性互动、党和人民心心相印的社会风尚颇值留恋。

先生取此书名,主要是喜欢这个名字富有生机,令人遐想。管桦(一九二二—二〇〇二)先生序言多所阐释:“江河因雨水而增其深广,大地因雨水而充满生命的绿色。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就像雨水一样浇灌了世代人民的心灵。德明同志深深懂得文化的兴衰,直接影响着自己的民族。于是他的《雨声集》向读者示意了这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先生笔下飘摇的历史风雨中,一个个命运不同的人物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仿佛从眼泪中望见那“值得人们同情的软弱而不幸的女作家萧红”,看见了“一·二八”上海炮火纷飞中的鲁迅,看见了美丽幽静的硖石镇以及生长在那里的已故诗人徐志摩和一个可敬的老图书馆馆员……《湖滨夜语》写到先生与北京新闻学校同窗、郁达夫之子郁飞在西湖边上的重逢。郁飞在抗美援朝时不响应党的号召报名上前线,说自己不会打仗。有同学劝他:我也不想去,但别人都报了名,自己不报多不好看啊。郁飞当场反驳:我不能为了面子而说谎。郁飞毕业去了新疆,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结果妻离子散。冤案平反后,他在杭州重建家庭,进了文化单位工作,拿起翻译之笔,出了几本文学译作,后来不知为什么又全家移居美国。先生打听过他的消息,工作很难找,常常失业在家。前些年一位女同学到纽约看过郁飞,想不到他有点痴呆了。先生想不通:“在我的印象中,郁飞总是那么单纯、热情、潇洒,怎么会痴呆呢?”

我倒认为郁飞还是“痴呆”了的好,免得他回想不堪回首的岁月,往渐已愈合了的伤口上捅刀子![姜题]

我爱绿叶。一九八三年我有幸参加了“万叶散文丛刊”的编辑工作,创刊号即名《绿》。姜德明 二〇一四年七月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无责任编辑大名,封面设计王书朋,字数11万,印数6200册,240页,定价0.67元。《绿窗集》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未除。本集收入的二十四篇散文,都是先生在自己起居的绿窗深处所作。他或听飒飒的树叶响,感到绿色照眼,似乎连心都被染绿了;或听雨水洗净绿叶上的尘埃,仿佛闻到了绿叶发出的阵阵清香;或听蝉鸣碧树,悠扬轻松而又舒畅的调子。如此心旷神怡之下挥动着彩笔,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自然是一扇扇心旷神怡的绿色窗口。

先生热爱生活,喜欢绿色。他当副刊组长时,许多优美散文受版面限制发不出去,于是决定以图书形式出版“万叶散文丛刊”,只署编委会,不标成员名单,实际主编是袁鹰。一九八三年六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首期丛刊《绿》,开篇是冰心先生的《绿的歌》。后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丹》、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霞》。四年仅出三期,后因经费问题,加之《散文世界》创刊,这份丛刊就停办了。

这本书付印前,先生回了趟生身之地天津。他中学时代就开始淘书,天津的旧书市场留下了他朝气蓬勃的身影,他自然对她有一种依恋之情。先生到天津的第二天清晨,就独自一人跑到劝业场附近找卖煎饼果子的,迫不及待地边走边吃,生怕遇到熟人。怕什么有什么,正当他走到原中原公司附近,迎面碰上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董延梅女士。他张口结舌,不知如何是好。董女士笑问:“怎么,宾馆的早点不好吃?”“不,不,北京的煎饼味不正。我这是……”胃知乡愁,乡味可亲,这个自称“在天津的马路上出丑了”的先生更可亲!《京华一叟》中的谢国桢先生也是一个有口福之人。一次“棚友”何兆武先生好奇相问:“您吃了一辈子,到底哪顿吃得最好?”谢一声“啊呀”:“要说最好的,就是一九三三年的那一次。”

那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来到中国,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先生在北海仿膳请客,谢奉命陪同。那顿饭,上的全是宫廷菜,且一道菜换一种酒,前后上了十几道菜,也换了十几种酒。说者眉飞色舞,闻者口水直流。

可见十年浩劫中“牛鬼蛇神”们也并不“老实”![姜题]

编文艺副刊,我分工管散文。但,临时任务也涉及其他,在本书中便有所反映。

跃华同志正姜德明 2014.6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徐子芳,封面设计秦龙,字数16万,印数10000册,269页,定价0.75元。《书梦录》

这是先生继《书叶集》《书边草》之后,出版的第三本读书札记,书分“书边拾梦”“幕外乱弹”两辑,用冯亦代先生的《书缘》代序,收入书话八十五篇,另附《〈鲁迅晚报〉出版始末》《殷尘其人》及作者《后记》。书中介绍了一批现代文学书籍的知识和现代作家的作品、掌故,其中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周作人等著名作家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梅兰芳先生访美、程砚秋先生访欧等具有史料价值的篇章。

冯亦代先生序言中的“美人已属沙咤利”,典出《太平广记》唐·许尧佐《柳氏传》。唐肃宗时,韩翊美姬柳氏为蕃将沙吒利所劫,后得虞侯许俊帮助,韩与柳复合。后人以沙吒利代指强夺人妻的权贵。冯先生引此典故可能全凭记忆,故与原文“佳人已属沙吒利”有所不同,但此处“佳人”改“美人”似更为贴切,“沙咤利”的“咤”当是笔误。冯先生看到早年旧物《文饭小品》已收入先生箧中,还要他“在书上写几个字以留纪念”,其“往事如烟,思之怃然”的复杂心情是莫可名状的。

我看到《〈锦帆集〉和〈锦帆集外〉》一文,十分怀念我收藏签名题跋书的引路人黄裳先生。丁亥仲秋,我寄《珠还记幸》(修订本)请黄裳先生签名,未曾想到他却题了满满一页文字:“此旧作新刊,不图得读者错爱,一年后得重印,惭愧惭愧。新增内容,以叶圣翁俞平老书件为可观,知堂钢笔题诗亦少见,钱默存一笺亦有趣。拙见如是,不知尊见如何?书为跃华先生一笑。黄裳丁亥初冬海上书。”

书乃静止之物,扉页题有小跋,犹如长了双眼,立刻多了灵性,可谓栩栩如生,如见故人,不介自亲。我第一次知道书还有这个玩法,从此踏上了收藏签名题跋的不归路,其喜也融融,乐也融融。

先生所说的“临时任务”,大概是指编散文外还参加过萧红七十诞辰纪念活动、代人看电影之类的事情吧!

此书乃《河南日报》资料室旧藏,后流落郑州市中原区纵横书屋,与《清泉集》《书叶集》一同购得,九十元包邮,物有所值,谢谢店主傲雪甜甜。[姜题]

一九八三年三月,我随夏衍同志访日,归来后写了《寻找樱花》,总算不虚此行。那次旅行也是我一生难忘的。姜德明 二〇一四、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王正湘,封面题字范寅铮,封面画郑蓓红,字数9.9万,印数6800册,197页,定价0.70元。《寻找樱花》

这是“出版湘军”独具只眼出版的一套“散文丛书”,作者依次为蔡天心、石英、杜埃、逯斐、公刘、雁翼、秦牧、邹荻帆、张志民、姜德明、崔合美先生。先生此册收入散文三十一篇,另有陈大远(一九一六—一九九四)先生序言和作者后记。

先生是一个优质高产的作家。他跑了趟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就写了本《南亚风情》;去了趟日本,就有了这半部《寻找樱花》。这是需要作家做足功课、有备而写、勤奋笔耕的。比如出发前了解掌握出访地的民族风情、人文历史,随团访问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归国后“别的同伴下海游泳去了,我就躲在屋里写作”。尤其是后一点特别重要。许多才思敏捷的作家出访,功课也做了,富矿也采了,但回国后很难静下心来,结果左拖右拖,将最初的写作激情都拖到爪哇国里去了。“作诗火急追亡捕,情形一失永难摹。”苏轼所言乃至理名言。当灵感闪现的时候,诗人应该像追捕逃犯那样火急,立即把它捉住,否则等到情境消失,就很难把它描摹出来了。作诗如此,写散文如此,其他工作亦如此。今日事今日记,今日事今日毕,人生就会少留许多遗憾。

陈大远先生十分喜欢先生的散文,说它们不但给他很多教益,甚至还帮助他驱除病魔。“《雨声集》是我患肺炎住院时读完的,它减少了我的疾病的痛苦。《书梦录》是我患三叉神经痛时收到并开始阅读的,它成了我的镇痛剂。”他说这些玩笑话并非谎言。“我读了这本《寻找樱花》的作品之后,深深感到,德明同志对于周围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反应快,抓得住,善于猎取题材。”

邻邦扶桑被誉为樱花之国。先生的散文常常猎取小人物,如《寻找樱花》中的茶馆女主人,《轻轻的叩门声》里的火车司机,《台湾少女》里台湾姑娘等,绚烂之处常常给人无限遐想。

我先后随团出访过意大利和希腊,也曾想回国后写篇把东西,后来“一字无成”,面对先生这面镜子,我真的无地自容![姜题]

河南一位书友赠我五个字:书味清如水。我不敢当。但愿有一天能接近这一境界。

跃华同志正姜德明 二〇一四、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杨进,封面设计宁成春,字数11.8万,印数8000册,268页,定价1.70元。《书味集》“读书文丛”第一辑作者由董鼎山、朱虹、李子云、丁聪、黄裳、姜德明、张隆溪、赵鑫珊先生组成。先生此册集文六十篇,是他写的第四本关于现代文学的读书随笔。“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买书、读书、写书,是先生不可或缺的业余爱好,他的这个业余爱好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可谓入道早矣。解放初期,他当上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文艺编辑,志趣所关,于公于私,两相无害。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的读书所得写成随笔(书话),算是对“故人”的一个“交代”。这一“交代”,一本本清新自然、稳重踏实的书话纷至沓来,成了书话界的一道亮丽风景。

书味清如水。先生面对书界知音的赞誉,谦恭地说“但愿有一天能接近这一境界”。这无异于给写过几篇偶遇、偏得、深喜之类的所谓书话,就自称书评家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尽管他本人实无此意。先生深信书是有味道的,刚刚印出来的新书带着油墨的香味,陈年旧书耐心一点抚摸也还可以在书页之间闻到那沁人的余香。我不知道他取这个书名前看没看过陆游的七律《晚兴》:“并檐幽鸟语璁珑,一榻萧然四面风。客散茶甘留舌本,睡馀书味在胸中。浮云变态吾何与,腐骨成尘论自公。剩欲与君谈此事,少须明月出溪东。”这“书味”平常就装在肚子里,而先生却用神来之笔将“书味”写出来供读者品尝,此等功夫非书评高手莫能为。

先生的书话之所以独树一帜,事过经年还书味浓浓,其一是“选材严格”。他写的书大多有唯一性、独家性,不是随随便便摸起来一本就写的,书话因此有了存在的价值,为版本、史料的挖掘,佚文的搜集提供了线索和证据。其二是“阅读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晚清掌故,民国丛刊,开卷有益,博采众长,识见自然不同流俗。其三是“借题发挥”。先生人缘好,了解文坛的内幕多,他不时发思古之幽情,褒奖一下前辈文人的精神风范和昔日出版界的学术操守。三者相统一,形成了姜氏书话的内在风骨。[姜题]

我无条件研究鲁迅,只想说些自以为没有说过的琐事而已。姜德明 二〇一四、十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陈朝华,封面设计乐秀镐,字数22.7万,印数2000册,323页,定价1.85元。《活的鲁迅》

这本书中的六十篇文章大多选自先生的六七本著作,可以说是他关于鲁迅先生研究的一本选集。先生写这些随笔时注意了三点:尽量言之有据,主要运用鲁迅先生的作品,特别是书信和日记,他以为这当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素材;尽量小处着笔,着重写人物的性格、品质和修养,写出鲁迅先生与一些平常人的不同寻常的关系,以见这个伟大人物的朴素和平凡;尽量以写散文的方式来动笔,将研究式随笔写出灵性来。“漫云往事已如烟,伊昔津门痴少年。未免有情谁遣此,一生长费买书钱。”邵燕祥先生“八六夏呈德明兄”的这首绝句,先生认为是知者所言。他最早接触鲁迅先生作品时只有十二岁。唐山一个开照相馆的青年常来天津办货,一次顺手将《野草》递给他,返回唐山时“便把那本我看不懂的《野草》留给了我”。他考上中学后,课本里有鲁迅、叶圣陶、冰心、巴金等作家的文章,“我才知道鲁迅的书多么可贵,鲁迅的人格多么伟大”,并开始跑旧书摊。当上副刊编辑后,形势和任务逼迫着他长时间浸泡图书馆,“奠定了我对鲁迅及新文学研究的志趣”。

先生出入书山,纵横文海,采玉网珠,披沙拣金,浊微抉幽,心细如发。他发现鲁迅先生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坚强意志,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儿女情长;既怒斥过许多应该怒斥的人,也冤枉过一些本该友好相处的人。他是伟大而感人的,真实而鲜活的,当年的国民政府骂不倒他,如今的“愤青”们更骂不倒他。先生拿起笔捍卫鲁迅先生的尊严,他坚信时代总会前进,凡事无须悲观,鲁迅先生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这本书扉页题:“姜□□同志鉴存乐秀镐86.10.30子夜”。扉二题:“王可先生正姜德明二〇一二年六月”。我花五百元从京城书友王可先生处淘得后,特意送请先生补题了这两句话。

先生说:“王可是王冶秋先生的小公子,他写《王冶秋传》时还来我这里征求过意见。”我特意打电话求证此事,王可先生说他不是王冶秋先生的哲嗣。先生可能记差了。[姜题]

柯灵先生为本书作序,是出版社提出建议后我照办的。不想竟获得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让我羞愧不已。

跃华同志指正姜德明 二〇一四、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季涤尘,插图丁聪,封面设计张守义,字数23万,印数5400册,413页,定价2.55元。《相思一片》

先生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将近几年所写的散文新作,以及《绿窗集》《雨声集》《清泉集》《寻找樱花》《书边草》等书中着重写人物和作家的散文,辑为他的第十一部散文集。

这六十四篇散文多数写人,写作者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普通人,即使作家也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来看待,知人论世,温柔敦厚,既不乖原则,又不失公允,写出自己最真实、最朴素的感情,为已逝者安魂,为健在者慰情。

夏衍先生看后来信说:“您写的那些朋友也都是我的熟人,所以看下去感到特别亲切,一直看到今天上午十一时,苏灵扬同志来访,才放下手,已经把写人的部分都看完了。《听车楼记》《小伙计》《忆杨刚》这几篇使我想起了许多往事,这个大时代竟出了这么多的‘痴人’,而这些‘痴人’又都是那么‘九死不悔’,读了真使人不胜感慨!”

柯灵先生称赞该书“人物荟萃,色相缤纷,叙事委婉,落笔清俊,旧巢新燕,似曾相识,而视野宏远,寄意遥深,别辟一径。他为知名的作家学者写真,既描画他们平易近人的容止,又特别勾勒他们的崚嶒风骨,冰雪精神,拂拭尘垢,还以皎洁,为已逝者安魂,使健在者慰情。知人论世,温柔敦厚而不乖原则,不失公平……完全可以当作是历史的召唤,时代的足音”。有点小疵的是序言落款时间为“一九六八年一月十日”(应为一九八六年),我揣摩是打字员操作失误,而责任编辑又没有校正过来。

一九八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评奖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荣誉奖七部,优秀散文(集)奖二十四部,优秀杂文(集)奖十部。优秀散文(集)获奖篇目按得票多少为序,作者依次为杨绛、姜德明等先生。这是建国四十年来中国作家协会首次进行这类评奖活动,受到文学界和散文杂文读者的广泛关注。先生为此十分不好意思,羞于将获奖名次道人。

该书安徽省芜湖区古今书坊标价一百二十九元,九五品相。我给店主发信息砍价,八十元包邮收入箧中。[姜题]

迷人的文坛逸话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和个人的修养。

跃华同志指正姜德明 二〇一四、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封面题字黄苗子,责任编辑费淑芬,封面设计梁珊,字数16.7万,印数1400册,248页,定价1.40元。《燕城杂记》

该书收文六十二篇,最后一组“大地漫笔”(共计二十九则)大多写于一九八三年,内容都是有关文化和文艺工作的,之所以“附带”收入,原因是这些“火柴盒”写于“燕城”一隅,多少与书名扯得上一些关系。另有黄裳先生序言和作者自跋。复旦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四月再版时全部印的精装。

先生参加工作后一直住在北京,他发现在这里住得越久,越能体会到古城的文化气息有多么浓郁。它的蕴藏实在太深厚、太魅人了。甚至当你走进某一条胡同,只要你有兴趣的话,几乎总可以打听到昔日的一些逸闻掌故,也许还能找到残存的古迹,引起你无限的遐想。晚清民国是旧中国向新中国蜕变的重要历史时期,许多社会形态都处于方生未死的转换期,北京种种蜕嬗的痕迹较之全国其他城市更具代表性。先生深知此意而又孜孜不倦地搜集资料,从细微之处记录了社会文化变化的轨迹。

这本书的开篇《鲁迅与〈草堂之灵〉》和压卷《瞿兑之与掌故学》,说的都是我们湖南乡贤。先生曾在长沙浏阳河畔生活过一年,每晚伴着河上的水车声入眠,他永远也忘不了自己住过的那间小土屋。该书篇目如此编排,是巧合还是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如果《燕城杂记》三版,我建议姜先生写写《“万人坑”与国家大剧院》。据说彭真同志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时,曾想在现国家大剧院处建“国会大厦”,地基已经挖好,碰上财政紧张,拖到万里同志接任也没添一砖一瓦,圈内俗称这里为“万人坑”。“万人坑”分南北两个大坑,可停放几十辆运兵车,一旦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有情况,可立即就近出兵。四月二十日凌晨疏通东西长安街交通和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华,我们就是在这里等待命令出发的。如今盖了这么个硕大的圆球,历史痕迹一点都看不到了。

此书网上标价较高,我给多家网店发信息砍价,最终选定北京市朝阳区个个好书店,九五品相,四百六十元成交。[姜题]

王府井的街景,永远也写不完。

跃华同志正姜德明 二〇一四、九作家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潘静,装帧设计尹凤阁,字数14万,印数3100册,280页,定价1.60元。《王府井小集》

该书收文四十九篇,另有作者《前记》。先生曾经在王府井大街生活了三十年。“我的青春是在这条街上消失的。我对它满怀眷恋,我对它熟悉而又新鲜。”他以饱满的诗情回忆了许多当代知名作家的逸事,记述了不少新旧北京的掌故知识,表达了对王府井的怀恋。如《王府井》《烧书记》《妻与子》《想见冰心》《〈长短录〉余话》等。这些散文视野宏远,寄意遥深,叙事委婉,落笔清俊,具有独特的姜氏散文风格。

那时先生办公的地方临街,推开东窗便可看到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他曾对也是同事的妻子周蔼群说:“我想写一篇王府井的《街景》。”妻子答曰:“我可以给你补上一景。那天,我正要进报社的大门,正好邓拓同志的小车开来。我有意放慢了脚步,好让他先进去。不想他看在眼里,主动打开车门停在那里,等我先进去。好一位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这不也是书生办报嘛……”但他的这篇文章终于没有写成。“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邓拓同志离开人民日报社时是恋恋不舍的,人民日报社的采编人员对老社长的离去亦恋恋不舍,这是邓拓同志人品、官德、学识之魅力所在。

如果先生有一天再写《街景》,我也给他补上一景,但是“丑景”。

我一九八八年九月考入武警北京指挥学校(现武警北京指挥学院),第一次请假外出首选天安门广场和王府井大街。那天天气比较炎热,我买了根冰棒边吃边走,吃完就扔,被躲在隐蔽处、戴着红袖章的一位中年妇女逮个正着:“随地乱扔东西,罚款一元。”“我只吃了一根冰棒。”言下之意一根罚款五毛,何来一元罚款。“你这里有两根棍子。”

我一看果真有两根棍子。这根冰棒由于机器或手工作业原因比正常冰棒多出一根棍子,我再怎么解释都无法反驳这一“铁”的事实,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超出一倍的罚款。

几年后北京随地乱扔垃圾罚款已涨至五元,再后来这一特殊风景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此书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室旧藏,从北京市丰台区普济轩书局淘得,标价两百元,信息沟通后一百六十元包邮,书价二十六年涨了一百倍。[姜题]

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可惜校对不精,错漏不少,深感惭愧。

跃华先生指正姜德明 二〇一四、七学林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特约编辑倪墨炎,封面设计陆全根,字数11.5万,印数3000册,198页,定价3.40元。《书廊小品》

先生把近些年所写的《郭沫若序〈民谣集〉》《柯灵与〈开明〉》《雪峰的〈乡风与市风〉》《朱光潜编〈文学杂志〉》等六十七篇书话列队在读者面前,另附作者《小引》《任意徘徊(代后记)》。这个小开本简直就像现代文学书刊的陈列走廊,精品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他掩盖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诚挚地向读者朋友发出邀请:“您有兴趣的话就请留步,站在这儿随便翻翻。假如发现在繁街闹市的辉煌店堂里也未必有的货色,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个自称“最多算是半个藏书家”的藏书家有这种自信。台湾出版的《书评目录》一九七八年三月号上,有作者介绍徐志摩印的第一本线装诗集《志摩的诗》,在海外只有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有一册残本,被珍视为“孤本”。先生看了不禁暗笑,好像赛马中奖一样地得到了自我满足:“比起我的所藏,那究竟算得上什么‘本’呢!我前后即收得这书的全本三册,其中一册还是作家的签名本,是徐志摩送给马素先生的。我曾将一册复印本送给了诗人袁鹰。”这种收藏家的欢乐理应如实写出,也许可以鼓励更多书友同来热衷此道,但先生当时没有这样做,他怕有“玩物”之嫌,把人引向“邪路”,直到八十年代才付诸笔端。

该书收有一篇介绍孙犁先生所著《少年鲁迅读本》的书话,孙犁先生收到赠书后回信说:“顷奉到惠寄大著并大函。当即阅读了有关拙著的一节,我觉得写得很好。兄善于写这种文字,故收藏亦丰。”可先生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肤浅和妄言了”。原先他武断地判定孙犁先生的封建包办婚姻,使“我隐隐地又感觉到:他终于没有享受到爱情的真正滋味”。其实虽然战争无情地把这对年轻夫妻分开得太久,但他们劫后相逢的幸福、夫唱妇随的温存,这不正是战火中最纯朴的爱情吗?不正是夫妻间生死爱情的铁证吗?先生为自己的“幼稚无知”后悔莫及,二十八年后专门写了《爱情滋味》,追记这对患难夫妻的真挚爱情。

书廊里金声玉振,小品文金针度人。我也很喜欢这个书名。[姜题]

如果说本书是我的书话代表作,似乎尚不离题。可惜当时未能配以彩色插图。

跃华同志正姜德明 二〇一四、六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1996年10月第2次印刷,责任编辑龚明德,封面设计邹小工,字数21.8万,印数6500册,347页,定价20.00元。《余时书话》

该书收文一百篇,大抵以鲁迅、赵景深、瞿秋白、俞平伯、高长虹、徐志摩、柳亚子、潘伯鹰、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等前辈学人其人其书为影子,或就书说事,或品书论人,书林掌故,行云流水,娓娓道来,陶冶性情,如沐春风。前有作者《小引》,后有作者《〈闲话藏书〉(代跋)》。“余时”是先生笔名,取业余时间写作之意。人与书俱老。先生与自己的旧藏书刊相守了几十年,如何才算有个了结呢?他想,“最妥善的办法还是选择一些稀见的版本,一一写成书话,亦不枉我们相聚一场”。这当然只能用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他相信一个人只要能够控制好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这些时间,他一本接一本的书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先生为了保存这些“宝贝疙瘩”,蚕食了不少本应该属于家人的生活空间,为此他内心有愧,悄悄求助过管房子的人,得到的自然是奚落和冷眼:“亏你说得出口,人还没有地方住呢,你倒想给破书找地盘。谁让你买旧书的你找谁去!”他能够去找谁呢?“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如此看来,先生是有“癖”且可交之人,他爱书爱得“异想天开”去借房子放书,痴得十分可爱,傻得十分可爱。歌德说:“收藏家是幸福的。”这话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先生在回忆这段不愉快的往事时,脸上绽放出会心的笑容。他早已把过去“也曾经为之懊悔过、担心过,甚至想一把火毁灭之”的烦恼抛之九霄云外了。他觉得历经文化大劫后,“我们更需要富有痴情的各式各样的收藏家,包括藏书家在内,而且越多越好”。《余时书话》初版时,先生“又为此书的销路担心起来。在目前的条件下出书,不是存心坑人家出版社吗?我怀着虔诚的心向正直的出版家们致意,你们印书已近于行善了。真难啊……”

多么心地善良的一位党报副刊编辑啊,自己出书还考虑到出版社的销路问题。可先生的这次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四年后再版,出版社大概不会亏本,可是赚的银子也不会太多。[姜题]

与前辈萧乾交往中,他教我切记两事,一是在繁忙的编务中莫忘动笔;二是读书时莫忘漏读《世界文学》。我忘不了他的忠告,觉得受益不浅。姜德明 二〇一四、九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孙立群,装帧设计陶雪华,字数17.93万,印数10000册,246页,定价12.30元。《梦书怀人录》“书友文丛”作者方阵由夏衍、陈四益、丁聪、刘心武、陈平原、姜德明先生组成。先生此册收文八十二题,另有丛书主编《总序》《我的藏书(代序)》和作者《后记》。上海远东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八月再版时,抽出了《总序》和不合体例的《书廊徘徊》《〈余时书话〉小引》《书摊梦寻》《写在〈北京乎〉问世以后》《〈书香集〉序》《阅历人生》《古董摊前凑热闹》《爱书人的肖像》,作者重新撰写了《后记》。

先生十分怀念少年时代和刚参加工作初期的“书摊梦寻”,他许许多多的美梦都留在旧书摊前。如今几乎无迹可寻了,可他依然在梦中去巡游,常常在丛残中发现绝版的珍本,醒来却是一场空,不禁顿生寂寞。他又长期编辑中共第一大报的文艺副刊,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搜罗旧本的执迷不悟,使他结识了文学界的各路诸侯。现代文学史上三位藏书家中的两位——阿英、唐弢先生,先生都有过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谊在师友之间。另一位郑振铎先生也有过一面之交,还“谈了一小会儿”。如此学养深厚,博洽多闻,其怀人散文和书话随笔自然给人以艺术享受。

文化界朋友济济的先生自尊、自重、自爱,从不“以稿谋私”“以版面谋私”。张友鸾老人热情主动地提出要送漫画家高龙生的原作给姜先生,他觉得自己不是承受此物的合适人选,因而辞谢。刘淑度老人曾给鲁迅先生刻过名印,她曾主动示意要为姜先生刻一块图章,先生也主动婉谢了。他说:“我不能借自己的职业节外生枝,获取不应得到的东西。”

世间无错不成书。此书再版时改正了文中的几处错误,如“书帐”当为“书账”等。先生自谦说:“尽管我平时也懂得行文之间容不得马虎,但限于自己的水平不高和责任心不强,亦时有差错出现,甚至是不可原谅的硬伤。”他在惭愧之余深深感谢这些素不相识的细心人来函指正。

先生的谦恭让我想起八个字:“广陵散绝,古道可风。”[姜题]

我不懂京剧,也收藏了有关梅兰芳、程砚秋的书,更重的是他们为人的品格。

跃华同志正姜德明 二〇一四、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李艾肖,封面设计阙明,字数14.7万,印数5000册,216页,定价9.50元。《书摊梦寻》

先生足不出户时就写点书话。他摊开旧藏,任意浏览,在书中寻找尘封已久、有益他人的物事,或作点介绍,或作点小小的考证,以补他人的逸失和微不足道的差错。他这一写就是六十九题八十二篇,表达了自己赋闲生活的心境和所感,为旧雨新知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尚书大传》卷三有“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之句,这就是成语爱屋及乌的由来。先生敬重梅兰芳、程砚秋先生“为人的品格”,所以他有意收藏了不少有关他们的书籍并撰写了这方面的书话。

日寇占领上海后,梅兰芳先生杜门谢客,过起隐居生活。日寇为粉饰太平,妄想请梅先生出来,率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先生以牙痛为由婉言谢绝。此后,他不再刮脸,蓄起胡须,对外宣称“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日寇不死心,派汉奸朱复昌“请”梅先生出面讲几句话,梅先生闻讯后让医生打了三针伤寒预防针,发起高烧,一连几天不退,日寇派军医前来检查,果然发现梅先生得了伤寒,高烧四十二度,这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八年抗战,梅先生身处逆境,始终拒绝为敌伪演出,表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这就是著名的“蓄须明志”。

程砚秋先生在北平沦陷后,也像恩师梅先生一样罢演舞台,坚决不为日伪演出,迁徙郊区青龙桥务农,过起闭心、闭眼、闭口的“三闭主义”生活。抗战胜利后,他开心、开眼、开口(“三开主义”),重新登上舞台,将自己精湛的京剧艺术满腔热忱地奉献给人民大众。“才子常无行,倡优屡有节。”明末有文士钱谦益的失节,名妓柳如是的骨气;民国有文人周作人、梁鸿志的觍颜事敌,名角梅兰芳、程砚秋先生的一身正气。难怪诗人闻一多先生痛斥民国官场:“在今天抗日战争时期,谁还热心提倡写旧诗,他就是准备做汉奸!汪精卫、郑孝胥、黄秋岳,哪一个不是写旧诗的赫赫名家?”“士大夫无耻,是为国耻。”闻一多先生大声怒斥汉奸诗人,更加衬托出国破家亡之际梅兰芳、程砚秋先生人品戏德的难能可贵![姜题]

我爱江河的洪涛,也有小溪的流水,生活的理想永远不会静止。

跃华同志姜德明 二〇一四、九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张伟新,装帧设计王月琴,字数19万,印数5100册,273页,定价16.00元。《流水集》“火凤凰文库”收入巴金、贾植芳、于光远、蓝翎、朱正、朱东润、邵燕祥、陈原、王安忆、鲲西、姜德明等先生的二十二部作品,总体策划陈思和、李辉。先生此册收文六十四篇,分三辑:一是怀人之作,既有叶圣陶、茅盾、巴金等大师风采,也有普通作家的生活琐事;二是题书之作,讲的都是如今很难得的现代文学书籍版本;三是访书店记,介绍了作者每到一处访寻书店的故事。另有作者《小引》和李辉《书痴(代跋)》。

该书二〇一一年五月再版时保留前两辑,抽去第三辑的《三见井上靖》《丸善书店》《神田旧书店》《内山书店小坐记》《“景德镇”小馆》《观瀑杂记》《洛城访书记》《在蓝登书屋分店》,以及李辉《书痴(代跋)》,字数减少了28000字,印数3250册。先生应请为犬子题跋:“我们从老作家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萧和小友共勉。姜德明,二〇一四、四。”

先生在《小引》中说:“我爱流水。流水是活的,尽管是小溪的涓涓细流吧,终可汇入江海,这意境是我向往的。因以书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先生不打牌、不下棋、不喝酒、不抽烟、不跳舞,唯一爱好就是不停地淘书、写书。他在人们有意无意贬低文化的年代,在新文学版本还没有被拍卖家们包围的年代,数十年如一日地把全部业余时间和有限财力都用在逛旧书摊上面。这种跨越年代、跨越世纪的执着,如果没有嗜书成癖、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先生做到了,其版本庋藏之丰之精,书话写作之多之妙,在当代书话界首屈一指,难怪王成玉先生撰写《书话点将录》,将先生列为“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

先生的书话很有嚼头。比如《在海边,艾青说……》中那个解放前冒险印《火把》,解放后冒险印假钞的小厂长,“在新旧两个时代,这个人胆量都很大”。还有艾青先生的懂四国语言却专事结交显贵女儿最后死在劳改队里的“美国舅舅”,多少使人感到有些惋惜。

如今先生笔下的人物大多都已故去,但他的神来之笔却让很多有趣的往事长留在读者心中。[姜题]

山东画报出版社注重照片插图,开风气之先,值得记上一笔。

跃华先生姜德明 二〇一四、七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汪稼明,装帧设计蔡立国,字数13万,印数10000册,265页,定价13.50元。《文林枝叶》“杂家杂忆丛书”第一辑作者由黄宗江、姜德明、邵燕祥、徐城北先生组成,丛书策划徐城北。先生此册收文六十篇,前有作者《自序》。该书湖蓝的布纹纸封面,配枝银色竹叶小画,显得疏朗淡雅。内页浅米色纸的正文,配以插图(照片)五十四幅,图文并茂,秀色可餐。

先生有幸得到茅盾、夏衍、萧乾诸家的指教,又受顶头上司袁水拍、袁鹰先生的影响,追慕的正是一个“杂”字,始终不敢轻视掌故逸闻之类的杂品,平时爱写一点“杂七杂八”的文章。比如从《戏报种种》到《尚小云画笺》,从《钱君匋的刊头画》到《叶浅予的封面画》,从《〈鸭的喜剧〉插图》到《舒新城的摄影艺术》,从《周扬与夏衍》到《高履芳与台静农》,从《忆赵家璧》到《纽约会友》,从《陈之佛》到《顾一樵》等,围炉夜话,细语轻声。他不期望读者正襟危坐读它,尽由好书者随便翻翻,在断断续续之中,有意无意之间,书或许已经读完了。

萧乾先生在病榻上看完这本书后,写了《人缘与书缘》(载一九九八年一月四日《新民晚报》),说作者见多识广,品位高,以书为经,以人为纬,提到不少被人们遗忘了的名字,如叶紫和曾岛,也写到民国初年的赛金花和小凤仙,写得高雅而富于风趣。特别喜欢他“为人亲切热情,交游广,人缘好,对老一代作家学者一向敬重”。

这使我想起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件趣事。《羊城晚报》邀请荒芜、丰村、黄裳等先生访粤,夜宿深圳新园宾馆。当时深圳到处是工地,夜晚鼠蚊为虐。宾馆住房紧张,有一床无蚊帐。先生在同行中年纪最轻,主动申请睡无帐之床。舒芜先生深表同情,第二天早饭时赐诗一首:“东溟游罢到南溟,大地风流姜德明。谁料新园五楼上,一宵鼠扰复蚊叮。”

所谓“东溟”,指先生刚刚访日归来;所谓“大地”,指先生当时正编的《大地》文艺副刊和《大地》增刊。

先生此举在作者“有求”编辑的今天,值得舒芜先生小题大做。人缘好自然书缘好。萧乾先生用此标题作文,想必是有感而发,心有戚戚焉![姜题]

本套书话丛书同时推出十六种,非我所想,发起者北京出版社的杨良志先生也。姜德明 二〇一四、六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主编姜德明,选编姜德明,责任编辑杨良志,装帧设计二可,字数25万,印数10000册,392页,定价16.00元。《姜德明书话》

先生既不承认自己是收藏家,也不承认自己是当今书话界的领军人物,可收藏界、出版界、书话界大多都这么认为。杨良志先生策划这套丛书,就非得请他扛旗不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叫作名至实归吧。

本书分“鲁迅之什”“书边杂话”“杂志拾遗”“译林枝叶”“燕城零札”“书苑风景”六辑,收文一百一十六题,从已出版的多种著作中选编,作者“顺便对某些文章作了删节,个别的已经近于改写,目的想尽量剔去枝蔓,不致累赘”。另有若干近作则是第一次收入书中。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胡乔木同志指示副刊可以请凌霄、一士两位作者执笔,也可以找袁昌英女士写稿。先生对后者一头雾水,“形势所迫,逼得我非去图书馆补课不可”。他中午不睡觉,晚上待到闭馆,利用两年多的业余休息时间,有计划地借阅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出版的散文集和杂文集,查阅了重庆《新华日报》、延安《解放日报》、香港《华商报》、天津《大公报》、上海《文汇报》和《立报》《亦报》等有影响的报纸副刊的编排方法,熟悉某些作家编辑副刊的特点和风格,吸取各家之长,结合党报传统,以及国统区的进步副刊来办好党报副刊。

先生“强筋壮骨”后,贸然闯入刚刚举家北迁的唐弢先生新居请他写书话。之后又联系阿英先生写近代文学丛谈,请陈原先生写中外读书小品,赵家璧先生写编辑忆旧,钱君匋先生写书籍装帧琐谈,丁景唐、瞿光熙、胡从经等先生写有关新文学的书话。这些文坛前辈发现“小姜同志”无所不知,“都表现出一种意外的高兴,欣欣然乐于为我们写稿”。《人民日报》副刊散文、书话风生水起之时,先生也在出生之地的《天津晚报》副刊开设《书叶小集》专栏,追随前辈足迹开始写书话。

北京出版社分两次推出十六家书话,大壮读书人士气,先生功莫大焉。但徐明祥先生认为名为书话而实无书影是书的美中不足,徐雁先生亦感叹:“颇有经典意义的‘现代书话丛书’十六卷未曾及此,憾然!”

其实,先生何尝不想插入书影啊![姜题]

藏书中我偏爱小开本,可惜如今出版家只问洋洋巨册,久矣不弹此调了。

跃华同志姜德明 二〇一四、九文汇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安迪,封面设计周夏萍,字数6.2832万,印数6000册,128页,定价6.00元。《与巴金闲谈》“阁楼文丛”第二辑收入了姜德明、谈瀛洲、钱文忠、郜元宝、陶杰先生大作。先生此册收“闲谈”十三篇,《巴金致姜德明信(1977.9—1992.3)》释文三十七通,另有作者《小引》和《后记》。香港文汇出版社二〇一〇年七月再版时,先生新写了《增订版附记》:“拙著《与巴金闲谈》初版于一九九九年一月,访问记止于一九九五年七月。一九九六年十月,我在杭州又见到了巴老,因写《又访西子》,当时不及收入书中,今补上。同时收入《走近巴金》等短文九篇,借以求教读者。巴老远去了,我们永远怀念他。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北京”

这个再版本列入“巴金研究文丛(甲)”,由巴金研究会策划,与初版相比新加了“巴金致姜德明书信手迹(图版)”三十七帧、“姜德明藏巴金部分著译(图版)”二十八帧。责任编辑周立民,装帧设计孙豫苏,限量印刷一千册,定价(港币)一百二十元。先生亦在此册为我题跋:“永远不会忘记巴金老人的热情和纯朴。姜德明二〇一四、四”

先生从一九六五年夏天第一次与巴老“闲谈”起,每次见面都有文章追叙,是个有心人。读者从巴老的来信中,可以看到年龄相差二十五岁的大作家与小编辑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诚挚友情。这些信或对约稿回复,或谈写作计划,或叹岁月无情,是了解巴金先生晚年内心世界的一扇窗口。如巴金先生在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四日的信中说:“对您我想说的话很多,但没有精力写出来。我先提出一件事:我的书您还缺什么?我希望一两年内能为您的藏书尽一点力,给您的收藏补充一些什么。我的时间不多了。”“事前事后我都没有向巴老提出过要求。”可能是巴老从他的来信中嗅出了什么,主动成人之美,慷慨赠予所藏。先生收藏了巴老的大部分版本(包括港台版),新作都有签名。我曾和邵燕祥先生聊过此事,他笑着说:“羡慕吧?”我脱口而出:“羡慕嫉妒恨。”

该书从陕西省西安市兰蕙的书摊淘得,标价八元,九五品相,邮资五元,捡了个小便宜。[姜题]

写散文,我信服朴素最美,同时也忘不了身边的凡人小事。

跃华同志姜德明 二〇一四、九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赵雪芹,封面画王学辉,封面设计任丽凤,字数17万,印数5000册,227页,定价12.00元。《不寂寞集》“风铃文丛”作者由牛汉、许淇、袁鹰、李国文、汪浙成、柳萌、梁衡、姜德明、杜卫东、阎钢先生组成。先生此册分“走出京门”“沽上梦影”“居家随笔”“域外散札”“书叶小集”五辑,收文五十九篇,是一本以散文为主的小书。

先生在《后记》中说:“编完本书起个书名,又一次大伤脑筋。”这确实是个老大难,尤其是对先生这样经常出书的人,不多死几个脑细胞很容易和别人的书名雷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这次将李白名句改作书名,道出了自己退居林下的心境。

副刊编辑尤其是业余时间坚持写作的副刊编辑,退休之后大多不会寂寞。他们突然之间有了很多时间,正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这是新闻记者、编辑所不能比拟的,谁见过他们退休之后还有人请去写“本报讯”?这两种人生大概如同吃甘蔗,一个先苦后甜,一个先甜后苦。但先生似乎一直生活在不断的惊喜交集之中,这是收藏给他带来的乐处。

我十分欣赏先生不多的新闻作品,他的人物小记真实反映了历史氛围和社会生活,记录了他的思想感情和对散文的认识。如《刘元林和他的妻子》《在西安看迷三县》等,写的都是平凡而朴实的小人物。他写的《清泉流向千万家》得到叶圣陶先生的来信表扬,写的座谈会侧记《勇敢地出发吧,年轻人》受到昌木先生撰文(《宛如身临其境》)推崇。这些写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闻作品,今天读来还是那么的真实感人。

这就是先生的创作观,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身边的凡人小事,什么时候都要讴歌身边的凡人小事。可我们在极左岁月中特别强调“大河有水小河满”。忆明珠先生懂得“小河有水大河满”,尽写身边琐事,在反右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折磨。他若干年后平心静气地对我说:“其实我们无法介入国家大事,只能写身边的琐事。”

他俩的创作观可资借鉴。

该书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大麦书店淘得,九五品相,一百二十元包邮,二〇一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签收。一百二十年前的今天,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