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诊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3 16:26:32

点击下载

作者:王广尧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科病诊治

儿科病诊治试读:

前言

本书所谓的儿科病,是指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以及传染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小儿从初生到成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历代儿科医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把小儿的生理特点归纳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而其病理特点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腑清灵,易趋康复。数千年来,历代中医儿科医学家为着中华民族的繁衍,为了新生的一代,在小儿保育、预防和医疗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成为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近现代很多名医大家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其疑难杂症的治疗都颇有心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名老中医的经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代表当代中医临床、科研的最高水平。本书从诊治用药经验的角度,根据全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大量的医论、医话、医案等文献资料,编辑总结了数十位全国名老中医治疗儿科病的独到经验,揭示了名老中医治疗儿科病各具特色的理论见解和治疗规律,着力反映各位名家的用药特色,以利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不言而喻。细细品味,真可谓群星璀璨、精彩纷呈、美不胜收。每篇文后,均附录各位名医的秘验方。这些方剂均为名家的经验结晶,经过数十年临床反复验证,千锤百炼,疗效确切。这些秘验方不仅为广大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而且丰富了中医方剂学的内容,弥足珍贵。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韩捷编审的指导和帮助,谨致谢忱。编 者2015年7月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发热证治新论点王 烈

王烈(1930—),男,吉林省中医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著名的中医儿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徒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长春市资深名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教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拔尖人才、白求恩式医生;获吉林英才奖章,中华中医药学会先进学会干部及吉林省中医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大医精诚”奖及中医儿科发展特殊贡献奖。现任首届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学会名誉会长。被《长春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誉为“小儿王”。

发热一症,小儿常见多发。在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有发热一症相伴。发热一候为触之有热(即体温高)、视之有象(指面赤、唇红口干、便干、尿黄),因毒而起,因毒而热。“无毒不起热”,《医碥》中云:“发热者,热之发现于肌表者也。”论其发病之因云:“凡病多发热,热生于火,火本于气。其理不外气乘与气郁二端。”然小儿发热虽有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之别,但外感之热多于内伤之热。我认为小儿发热无论是外感之热,还是内伤之热,总括起来其因是“毒”所致,毒的概念在中医领域中应用既早又广。早在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认识到偏盛之气为毒,并提出有寒毒、热毒、温毒、燥毒之名。毒之为患,在小儿大凡一自外而感,如温热邪毒、疫毒……所侵,或因六淫之邪间接转化而致;二则素体阳盛或阴亏等因素致气有余,有余便是火,火自内生,壅而成毒。因此小儿发热,无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所致外感发热,还是乳食停留,郁蒸伤内,或劳倦、瘀血、阴虚等所致的内伤发热,其致发热之因虽不同,但为患的诸邪有共同之点,均为有能引起发热的因素,此因素乃为毒。所不同之点是外感发热乃由外毒为患,而内伤发热乃由内毒为患。无论是外毒还是内毒均使机体出现正邪交争、阴阳不相济而热作,故毒由邪致,热随毒生,无毒不起热,并对热证治有成效。一、解毒退热、保津护阴、镇静解痉

热皆毒而来,无毒不作热,热病的原因以毒为患,毒可寓于邪,邪又有风邪、寒邪与热邪;邪毒入侵,热因毒起,变因毒生,无论外感风寒、风热,还是长期阴虚内热,皆因毒不解所致,故解毒清热之品贯穿于各型热证之中。如外感发热则解表与解毒清热并用,常用的解毒清热之品有柴胡、黄芩、石膏、青蒿、重楼、紫草、虎杖、菊花。热病伤阴,如故人所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又“温热为病,法在救阴”。盖“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阴液耗伤的轻重直接关系到热证的转归和预后,我在治热证中除重用解毒清热,没有忽视救阴之法,常用生地、知母、葛根等保津护阴,且在解毒清热之剂中选用苦寒之品青蒿,以解毒、养阴、退热。针对耗伤津液而产生的虚热,拟有滋阴退热方如:银柴胡(或柴胡)、地骨皮、青蒿、生地、白薇等以滋阴退热。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纯阳之体,且具有肝常有余之生理特点,感邪之后易化热化火,蒙蔽心窍,动风惊厥。临证之时酌加朱砂、麝香、珍珠、冰片、蝉蜕、菊花、钩藤等强心镇静安神、柔肝熄风之品,以防神昏惊厥,且于解毒之剂中选用柴胡以疏肝解郁、和解退热。二、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急挫热势

发热之证,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以《绛囊摄要》中的珠黄散为主加减与西药解热镇痛之氨基比林合用,制成一次性降热药,即小儿热必清,使其急挫热势以缓其急,临床分别对319例及137例发热患儿进行口服、灌肠观察用药,结果20~30分钟即达到降热效果,总有效率达86.2%,且通过药理实验证实具有解热、镇静、抗炎、止痛等作用,并广泛用于临床。方中牛黄、珍珠、冰片、朱砂等清热、解毒、镇静、开窍等功能,配以氨基比林使其降热效力强而快。小儿发热来势凶猛,变化神速,若不及时治疗则变生他症,而热必清以其强而快的降热效力及时控制了邪热的发展。三、辨证论治、寒热虚实、兼清五脏

小儿发热的辨证,应根据病邪之性质、病位之深浅、邪正之盛衰,以及伴随症之不同来明辨其表里虚实,即将热分为表热、里热、实热、虚热分别施治,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中所说:“小儿有病多发热,表里虚实宜分别”,依此辨证,基本概括了临床常见的各类发热及其复杂的兼症象,且执繁若简,立法处方,条理清晰。同时,掌握辨证要点至关重要,临床切忌不询病因,见热治热,滥施寒凉,贻误病机。因此临证应详辨表里虚实。(1)表热证 此型患儿多发生于外感之初。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藩蓠疏薄,加之寒暖不知自调,易感受外邪。六淫、疫疠、时邪病毒入侵犯卫,营卫不和,阴阳失调,邪正相争遂见发热。其热在表,病位浅,症状较轻,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性疾病之初(麻疹、风疹、水痘等)。临床症见:发热,常恶风寒,多伴头痛、流涕、咽红、稍有咳嗽,舌苔薄,舌质淡,脉象浮数等。治疗要解表祛邪,主要采用柴胡、连翘、射干、重楼、防风、薄荷等。方中连翘、薄荷辛凉透邪清热;防风疏风解表;柴胡、重楼、射干清解热邪。(2)里热证 感受外邪失治、误治或邪毒偏盛,致使外邪入里化热,内热炽盛而见里热。其特点为热郁于内,但热而不寒,病位深,症状较重,多见于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中、后期。临床症见:发热不定,可有可无,可高可低。夜卧不宁,五心烦热,喜露头面,扬手掷足。口渴唇干,饮食减少,便干尿黄,苔厚脉数等。治疗上应用黄芩、生地黄、知母、天冬、栀子、大黄等。方中黄芩苦寒,清泄里热;栀子、知母泻火除烦;生地黄、天冬既有清热之功又可养阴生津,防止阴液耗伤;大黄荡涤邪热、导热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里泄热、养阴除烦之功效。(3)实热证 邪毒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正邪剧烈相争,邪热内炽,充斥表里内外而表观实热症象。此型患儿形体多壮,其症状较重,经过短,变化快,多发生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流感、脑炎、麻疹等之极期。此外,肺炎、扁桃体炎等严重阶段亦可见实热。临床症见:高热面赤,气急鼻干,目赤,易见神妄躁动,伴口干唇裂,食少呕哕,便秘尿赤,舌质红赤,舌苔黄厚,脉数有力。此型毒热较重,应急速清热泻火解毒,方能截断病邪向纵深发展,杜绝其逆传。基本方:紫草、黄芩、重楼、射干、石膏、柴胡。方中紫草解毒凉血;黄芩、重楼、射干清热解毒,其中重楼、射干兼有消肿散结、除咽红瘀热之功;石膏清热泻火;柴胡和里解热、内泄热结;青蒿除温热而防阴液损伤,与紫草共奏退热并护气血之功。(4)虚热证 感受外邪日久,重病失于调理,误用、过用温燥药物或内伤饮食,均可损伤机体正气,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亏耗,以致阴阳偏盛而发热者,多属虚热。小儿稚阴之体,阴津尤易耗伤,故此型多表现体虚阴伤之象其症状虽缓,但经过较长。结核病、风湿病、败血症、链球菌感染综合征及其他各类热病后期多见虚热。临床症见:发热较低,日晡尤甚,多伴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多汗不宁,唇淡干红,大便不整,小便淡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薄黄或少苔,脉数无力。基本方:地骨皮、银柴胡、白薇、十大功劳、青蒿、石斛、女贞子。方中银柴胡善清虚热而无苦泄之弊,青蒿、白薇、地骨皮、十大功劳俱有入阴退虚火之功;女贞子、石斛滋肾阴以治虚热之本,并能引诸药入阴以清热,全方配伍使虚热得清,阴津滋补有源,共收滋阴清热之功。附:秘验方介绍

1.败温退热汤【组成】柴胡10g 黄芩10g 紫草5g 紫荆皮10g 重楼10g 青蒿10g 射干10g 石膏20g 生地黄15g 白薇15g 菊花10g【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养阴生津。【主治】小儿温热病证,各种感染、传染性疾病之症见发热者。【用法】两日1剂,水煎服(6岁用量)。【方解】方中紫草解毒凉血;黄芩、重楼、射干、菊花清热解毒,柴胡和里解热、内泄热结;与黄芩为伍,增强退热功效。重楼、射干有清热利咽之功;紫荆皮、生地、白薇活血养阴生津,石膏清热泻火;青蒿除温热而防阴液损伤,与紫草共奏退热并护气血之功。【加减】偏表证加金银花、连翘;偏里证加寒水石、大黄;偏虚证加地骨皮、知母;偏实证加黄连、青黛。【点评】发热表证,多由外感所致,治以解表发汗为主,王老认为小儿之所以易感致热,因内有蕴热,为外邪侵袭,毒热为患。故治疗不应止于发汗解表,还需兼清里热解毒。该方用黄芩、石膏、紫草,解毒兼清里热,防表邪内侵,疾病传变。临床多应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等)。

2.解毒退热汤【组成】紫草5g 黄芩10g 重楼10g 射干10g 石膏20g 柴胡10g【功效】清热解毒。【主治】小儿实热证。症见高热面赤,气急鼻干,躁动不安,口唇干裂,舌红,苔黄厚,脉数有力。【用法】两日1剂,水煎服(6岁用量)。【方解】方中紫草解毒凉血;黄芩、重楼、射干清热解毒,其中重楼、射干兼有消肿散结、除咽红瘀热之功;石膏清热泻火;柴胡和里解热、内泄热结;青蒿除温热而防阴液损伤,与紫草共奏退热并护气血之功。【加减】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风寒者加荆芥、防风;挟痰者加川贝母、杏仁;挟食者加炒麦芽、神曲;咽痛者加玄参;口渴者加天花粉、生地黄;大便干者加番泻叶、枳实;烦躁不宁者,加钩藤、蝉蜕。【点评】此方为王烈教授据多年临床经验所总结验方。邪毒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正邪剧烈相争,热象充斥表里。此时毒热较重,应急速清热泻火解毒,截断病邪深入发展,杜绝传逆。该方解毒退热,兼护气血,立法处方,条理清晰,但药性偏凉,中病即止,不可久用。【验案】患儿周某,男,两岁。1991年8月6日初诊。

患儿就诊前1天突然起病。症见发热,体温为39.5℃,伴有气促但不咳嗽,食少,神烦,夜不宁,大便干。自服退热片、小儿抗感冒药,热未退。查体:T39.2℃,神烦体瘦,面赤身热,咽赤,腭弓有滤泡,心音有力,节律整,心率136次/分,双肺听诊呼吸音清。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0.51,淋巴细胞0.49。诊为暑感发热(暑温)。治以解毒退热。方选解毒退热汤加减,药用紫草5g,黄芩10g,重楼10g,射干10g,石膏15g(先煎),柴胡10g,青蒿10g。两剂4天。服药后热稍退,体温波动在38.0℃左右,仍食少,更方如下:柴胡10g,重楼10g,石膏15g(先煎),青蒿10g,紫草8g,菊花10g,黄芩10g。两剂4天。服上方两天热退。体温36.5℃,能食,大便干,小便黄。查体:神清,咽部微赤,滤泡消失。更方如下:生地黄10g,黄芩10g,竹叶10g,木通5g,枳实10g,当归10g,白芍10g。4剂8天。药后症解,病痊愈。(冯晓纯 丁利忠 整理)小儿发热证治探要王静安

王静安,男,1922年生于成都。9岁开始学医,先后师从廖里癸、李辉儒等12位蜀中名中医。1956年6月到成都市中医医院工作。首批国医大师,第一、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成都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小儿之病,唯热居多,凡病显有不发热者”许多急、慢性疾病都出现发热,尤以小儿临证中最为常见。小儿热病以外感较多见,大多符合温病的病及特点,辨证应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领,其中气分阶段最为关键,并且感邪后化热最迅速,邪热炽盛,最易伤阳,故应抓紧时机治疗,而在治疗过程中自始至终生津养阴之品不可忘,阳邪伤阴,阴液一伤则水不制火,往往邪火更炽。危及生命。

小儿发热,不分季节,但以夏秋为多,1~5岁的小儿最常见。其证常分高热和低热两种,高热多属外感、实证,低热多属内伤、虚证。为了便于掌握,兹分高热和低热两类论述。一、外感发热证治

小儿发热以外感发热最为多见。小儿脏腑娇嫩,腠理疏松,肺卫最易感邪,四时六淫邪气皆可致病。又因小儿患病,易化有热,易伤阴的特点,故小儿外感邪气时大都产生发热。小儿外感发热多因感受风热、暑邪、风寒以及湿邪内侵等原因。此外,小儿高热也有由于素喜香燥,或误服温热峻补之剂,积于五脏,久而成为脏腑积热,如遇外因诱发引动,即阳火升动,亦可产生壮热、心烦等证。

本证的最大特点是浑身高热,摸之烫手,前额发烫,有汗或无汗,小便黄,面赤,唇红,舌质红,舌苔或白或黄,脉数,指纹青紫过气关。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阴稚阳,病理特点是易寒易热,故小儿发热多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同时小儿脾胃稚弱,每多挟食证候。根据这一特点,故在治疗原则上,多采用表里双解,寒温并用,适当加以消导之品,本着这一原则,自拟宣清导滞汤,灵活运用,随证加减,其效甚捷。外感发热以气分为中心,治以辛寒清气与少许苦寒降火并举。根据《伤寒论》白虎汤和《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化裁成自拟清宣导滞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此为外感发热的基础方。

应用清宣导滞汤治疗小外感发热尤效,数小时能退热,若不效,多属杂病。关于发汗古有“汗多伤阴”之警训,许多医生在治疗温病时发汗的运用颇多忧虑,或受现代医学观点的影响,一遇发热即大剂量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对发汗多为忽视。温病重视养阴,并非蒙汗,相反应令热达腠开,邪随汗出,为退热存阴的一大法则。同时治疗热病也决非一味清法所能奏效,若因当汗不汗是极为不妥的。本方用荆芥正是取其微辛发汗之力,是邪得以透解。赤芍清热解毒,凉营退热。山楂、神曲、槟榔消积导滞,小儿脏腑较弱,一遇感邪,则脾胃枢机随即受牵,运转不利,饮食积滞,蕴而助热,使热缠绵难退,故消积导滞健脾之品不可不用之。

外感发热治疗上,“气分”阶段最为关键。小儿阳常有余,感邪后化热最速,在卫分时间十分短暂,常常卫分症状未出则已化热入里,气分高热症状已现,且停留时间相对较长。气分高热阶段,邪热炽盛,最易伤阴,内传营血,故应抓紧时机。另一面,此时正气未衰,若能迅速驱邪退热,则阴液得存,邪从气解,不传于内,机体可望迅速恢复正常,所以气分阶段的治疗最为关键。

治疗热病生津之品至始至终不可忘,切勿妄用苦寒泻下之品。吴鞠通说:“小儿之火,唯壮火可灭。若少火则所以赖生者,何以恣用苦寒以消哉。”小儿发热传变最速,往往卫气营血各阶段相互穿插,故应随证应变,并须时刻记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先安未受邪之地”。温为阳邪,传变迅速,易伤阴液,阴液一伤,则水不制火。用药方面,生津之品无论有无伤阴症状均需应用,或清热之品中加入生津之品,正如吴鞠通所谓“留的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热病之后应重视病愈后的调理,患儿在热退后会余有咳嗽、纳差等症,此时应随症调之,或宣肺,或健脾,方可彻底治愈小儿病症。

临床用药,药随病转,临床效与不效,常在一两味药的变化或药量的增减上,所谓病进一分,丝丝入扣,药物准的,故不可杂药滥投。小儿脏气轻灵,生机活泼,最忌妄用攻伐,阻遏气机。虽然多种药物可以治愈小儿病症,但必须考虑药物的利弊,中病即止,不可攻伐小儿生机,非重症不用猛药、大方。临证少用虫类药物,认为虫类药物对小儿常见病弊多利少,也少用诸如杏仁类有毒之品,小儿用药以提高疗效为准则,用药少则一味,多则十五六味,不拘一格,以切合临床实际为要。

对于解表药,尤其喜欢用紫苏叶、荆芥穗、炙麻黄绒。上药能辛开肺郁,微温不燥,并且紫苏叶、荆芥穗有辛香醒脾的功效,兼风能胜湿之能故对小儿腹泻、厌食也多采用。此两药不仅能解表,并且祛血中之风,小儿疾病传变迅速,用此药有仲景见肝之病、实脾以断之之义。

阴虚烦渴少用沙参、麦冬、玄参之属,而常代之以水芦苇根、天花粉、石斛、知母之属。

健脾之药不常用泡参、黄芪、白术,因其补而偏壅,常代之以鸡内金、白豆蔻、炒淮山药、炒麦芽、炒谷芽等醒脾益气之品。

常人爱用甘草之平性甘味,调和诸药,王老较少用之。因甘草矫味不起其他治疗作用,反有碍湿满中之弊,小儿脾胃薄弱,脾喜燥而恶湿,湿邪阻碍中焦易影响脾胃受纳与运化。但炙甘草汤中,甘草补益心气,芍药甘草汤中,两药相配缓急止痛,甘草又不可不用。二、内伤发热证治

小儿低热的原因和产生的机制甚为复杂,多由内伤而致,亦有外因所致,更有脏腑气血虚损引起者,亦有高热之后缠绵不解者。

小儿低热临床表现:体温常在37.5℃~38.5℃之间,肌肤温热、盗汗或少汗,身体日渐消瘦,面色常带潮红,或见面色苍白,口干少饮,或不干渴,嘴唇樱红或淡白,舌红少苔或厚苔,脉象虚数或沉弱等证。

临床治疗应辨证施治,区分何邪为病,寒热虚实孰重孰轻,遣方用药必须注意,清热以防燥化,滋阴以防碍湿,运脾以防伤阴,扶正以防留邪。低热的基础方取于“青蒿鳖甲汤”化裁而来。

青蒿鳖甲汤加减方组成:白薇15~30g,青蒿9~18g,丹皮3~9g,草果3~9g,知母6~12g,天花粉10~15g,桑叶10~15g,银柴胡10~15g,槟榔3~9g,苍术3~6g。随证加减效加。

小儿高热后伤阴,或饮食,或湿热,或素体阴伤,都责之脾失健运,若肆用阴柔,则有呆脾之弊,应佐以运脾之味,小儿低热邪伏阴分,混杂于气血之中,不能单一滋阴而闭门揖邪。也不能单纯用苦寒辛燥之品,油竭添薪更容易伤阴。只能一面养阴生津,一面醒脾升阳透热,使正气伸张邪气自退。“温病后,以养阴为主,饮食之坚硬浓厚者,不可骤进。兼有阳气素虚之体质,热病一退,既露旧亏,又不可因热养阴,而灭其阳火。故不管外感、内伤发热后,善后调理尤为重要。”

小儿病后调理应注意:(1)健脾升阳,滋阴并进。(2)治疗时用药不可骤补骤撤,需循序渐进。(3)药物配方切记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明训。

饮食调理,注意以下几点:(1)不可骤然增加食量。(2)宜先清淡,后厚腻。

热酌之后,身体虚弱,急需补养,但脾胃未复原,故宜清淡调补,待脾胃恢复后再酌进厚腻大补之品。附:秘验方介绍

清宣导滞汤【组成】生石膏15~60g 白薇30g 青蒿15~30g 天花粉9~15g 桑叶10g 赤芍6~9g 柴胡6~9g 荆芥9g 黄连3~6g 山楂9~15g 神曲9~15g槟榔6~9g 板蓝根15~30g【功效】清热解毒、养阴透邪。【主治】外感发热患儿,症见发热,鼻塞流涕,或咳嗽,咽红,汗出或无汗,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用法】水煎服,1日1剂,频服。热退调方。【加减】(1)挟湿浊者:症见苔黄厚腻。黄连加至10g,另加木通10g,滑石15~30g,清热利湿。(2)引动肝风者:症见双目凝视、四肢抽搐。加羚羊角15g,钩藤15~30g,蝉蜕9~15g,平肝熄风。(3)热入营分者:症见舌红绛,斑疹隐隐。加牡丹皮10g,玄参10~15g,生地黄10~15g,麦门冬10~15g,清营凉血。(4)鼻衄者:加荷叶30g,白茅根30g,焦栀子50g,清热止血。(5)高热持续不退或苔黄厚腻久不消者,或有热甚生风趋势者:可配紫雪丹或牛黄解毒片。服药时间以晚上19-21时效果最佳。紫雪丹服法:两岁以下患儿分两次口服(即19时1/2支,21时1/2支);2岁以上者20时服1支,均用凉开水送服。(6)伤阴者:舌光亮或少苔,加玄参10g,麦门冬10g,石斛15g。【方解】本方根据《伤寒杂病论》白虎汤和《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化裁而得。方中石膏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故有“温病之实热,非石膏莫解”之说。石膏生用,性能发汗,其热可由汗而解,即使服后无汗亦可宣通内蕴之热,由腠理毛孔息息达出。正因为石膏味辛甘,性寒,有清热与解肌两种作用,其退热之力尤佳,故本方以石膏为君药,必重用,用生品。配青蒿、白薇。使本方退热之力更强。青蒿、白薇不论外感、内伤发热均可用之。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这两味药有抗病毒,一致各种细菌生长得作用。桑叶质轻宣肺达卫,使邪从卫分而解。板蓝根、黄连清热解毒,凉营泻热清心,以杜绝邪犯心主之势,起到先安未受邪之地、拒邪于门外的作用。用天花粉,意在“刻刻顾其津液矣”。方中妙用柴胡、荆芥发散外邪。经云:“火郁发之”,所以治疗外感高热,非给邪以出路不可。柴胡有耗竭肝阴之说,但在本方中,不仅不劫肝阴,因其能散发郁热引邪外出,反能增强其退热作用。柴胡、荆芥助石膏散发邪热,透邪外出。赤芍清热解毒,凉营退热。山楂、神曲、槟榔消积导滞。【点评】王老自拟之清宣导滞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尤效,数小时即能退热。此方不仅能迅速清解透正炽盛之邪热,同时施以养阴凉营之品,使阴生热消,又防热伤津液,内传营血之弊;且可顾护脾胃中焦气血津液运化枢纽,使蕴热难生,中焦运化如常,避免热势缠绵难退之势发生。本方既可祛邪外出,又能顾护愈后,同时又有扶正气而不碍邪之利。因此在迅速缓解病情、促进机体恢复、达到治愈疾病方面有良效。【验案】曾某,男,4岁。初诊:1987年4月3日。

患儿发热3天,体温最高达39.6℃,于市某医院注射、口服药物治疗不效。现发热,持续不退,纳差,腮红,唇红,喜饮,两便正常,舌质红,苔厚黄,脉浮数。证属阳明气分热盛。治宜清热解毒、养阴透热。方用柴胡10g,桑叶10g,滑石30g,连翘10g,荆芥9g,黄连9g,石膏30g,栀子10g,槟榔9g,黄芩10g,木通10g,青蒿30g,山楂15g,神曲15g。1剂(忌油)另加牛黄解毒片1包,按说明口服。

二诊:4月9日。口服上方热退。仍纳差,再服药调理,后随访时已痊愈。(马 琳 整理)大承气汤治疗小儿实热证举隅李素卿

李素卿,女,主任医师,教授,1964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从事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年。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兼任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副理事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医学宣传顾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库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学院中医药网络教育课件评审会专家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擅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各种疑难杂症。

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症状,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且实证、热证居多,小儿临床多见痞、满、燥、实等实热证。证候表现虽然各异,然其病机则同,皆是里热结实之重证,法当峻下热结,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临床应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小儿实热证,往往取得良好的疗效。大承气汤是治阳明腑实证的主方。其成因系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燥屎乃成,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成实所致。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故名“大承气”。吴瑭《温病条辨》说:“承气者,承胃气也……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一、通因通用治疗小儿痢疾

痢疾为感染性肠道疾病。多见高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严重可见高热,反复惊厥,神志不清,并迅速出现“内闭外脱”的危象。此时精准地辨证是治疗的关键。在邪毒初入人体,正气未损之时,迅速祛邪外出,往往可使病情好转,或避免向危重情况转化。

痢疾为湿热疫毒之邪由口入腹,毒蕴肠胃,邪毒炽盛,化热化火,出现高热,迅速内窜营血,并出现一系列实热内闭的实证。此时可采取通因通用之法。本证若正胜邪,可渐趋康复,若邪胜正,则正气内溃,病情骤然恶化,出现内闭外脱危证。因此此时辨证治疗的关键,务使邪去一分,即能保存一分正气,祛邪为主要,用药可稍猛。《幼科发挥》说:“无积不成痢。”又说:“痢不问赤白,皆从积治,湿热者,食之所生也。”痢疾多取法清热利湿止痢,而大承气汤则采用通法,以清热导滞、荡涤肠胃之功甚著,可加速毒邪外出,积滞去,湿热清则痢下迅速告愈,所谓“痢疾不怕当头下”。此是通因通用的方法。二、通腑泄肺治疗小儿咳嗽

咳嗽多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肃降功能,导致肺气上逆作咳。小儿多因感受外邪及乳食积滞引起的实证咳嗽,多病程短,起病急,多伴有发热。尤其咳嗽时伴有阳明腑实证,壮热,烦躁,大便秘结不通,腹胀腹痛,咳嗽顽固不缓解,此时不宜单用开宣肺气之法,因热邪壅肺,肺气胀满,开之则愈促其肺气闭绝之险,所以治疗关键,不在扬汤止沸,而在釜底抽薪,上病取下,实则泻之,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壅塞不降,上逆咳嗽不止,此时清热通便泻火,通利大便,适足减轻肺之通塞。《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小儿饮食失气停滞肠胃,郁而化热,热结大肠,传导失常,影响肺之肃降,致痰浊壅阻肺气上逆不降,故咳嗽采用大承气汤以荡涤肠胃,泻下大便,便实热痰独从大肠而泻,通腑意在泻便大肠热除,传导功能恢复正常,肺气自然肃降而咳自愈。诸证消失。此乃上病下治,导热下行之法。三、泻结通便治疗小儿乳蛾

小儿乳蛾系西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临床多以高热,咽喉肿痛糜烂白腐为主要表现。热毒实邪上攻咽喉,则血败肉腐,发为乳蛾。此病多因温热毒邪由表入里侵犯肺胃两经,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所以咽喉首当其冲,邪毒相搏上乘,郁结咽喉两旁所致。

肺与大肠相表里,用大承气汤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使温热毒邪从大肠而去,肺经积热消则咽喉肿痛自然消失。大承气汤既能清热解毒又能通畅气机。故药后大便通,浊气降而实热清。四、釜底抽薪治疗小儿痄腮

痄腮是小儿时期常见急性传染病,因风温邪毒侵袭人体,经由口鼻而入,内袭少阳,循胆经外发为病。临床多见壮热烦躁,腮部漫肿胀痛,邪毒蕴结,可出现睾丸肿痛,重者热毒炽盛可内陷手足厥阴,扰动神明,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等。因此积极在病发初期即防患于未然可药到病除,减少患儿痛苦,防止变证的发生。

痄腮的治疗重于清热解毒,同时予以软坚散结。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但不要过于攻伐,壅滞即去,则风散毒解,可达病愈。由于热邪入里,故壮热烦躁,头痛,呕吐。热结肠胃气滞壅阻,故腹痛胀满而拒按。实热郁结,耗伤津液,故烦热口渴,大便秘结。用大承气汤,荡涤阳明腑热,以去其上燔之火势,少阳相火亦消失,腮肿自然消退,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同时又具有生机蓬勃的特点,因此感邪初期正气充足之时,予以祛邪外出,后期必须扶助正气,以防攻伐之品伤及正气。附:秘验方介绍

大承气汤【组成】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功效】峻下热结。【主治】小儿热病。症见发热,脘腹痞满,腹痛拒按,神昏谵语,大便秘结不通,舌苔黄燥起刺,脉沉实。【方解】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是为君药。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用以为臣。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实热内阻,腑气不行,故佐以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四药相合、补充,共奏峻下热结之功。【加减】可随证加减。【点评】李老善用经方大承气汤原方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各种小儿疾病,疗效甚好,主要归功于辨证精准,用方恰到好处。大承气汤较为峻猛,用药中病即止,后期应佐以健脾、益气、清热、养阴之品以补其不足,方能善后。【验案】王某,女,3岁。1985年8月26日初诊。

右腮肿痛5天,某医院诊为“腮腺炎”。服腮腺炎片、板蓝根等药未效。昨天高热不退,左腮、颌下腺也见肿痛,伴头痛难忍,腹痛胀满,烦热口渴,纳呆,恶心,1天呕吐十余次,呈喷射状呕吐。先后到两家医院诊治,均诊为“腮腺炎合并脑炎”,注射爱茂尔、灭吐灵均未效,而来就诊。诊见:体温39.5℃,痛苦表情,口唇红干,舌尖红,苔黄燥,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左侧腮肿3.0cm×3.0cm,两颌下腺肿大均3.0cm×3.0cm,腹胀满,全腹均有压痛,左腹可触到粪块,无脑膜刺激征,脉滑数。此乃疫毒时邪外受,郁而化火,燔灼肝胆、肠胃,少阳阳明同病。治宜通腑泻热,行气止痛。方用大承气汤:生大黄10g(后下),玄明粉15g(冲服),厚朴6g,枳实6g。1剂,水煎服。

二诊:昨天服第1煎药,腹部呈阵发性绞痛,约3小时后第1次大便,先干后稀,量多,其味臭秽。腑气通,腹痛消失,头痛明显减轻。服第2煎未加玄明粉,但药后仍腹泻两次,入暮身热已解,诸证消失。

三诊:患儿精神好,唇红,苔黄,脉滑,两腮腺与颌下腺明显消肿。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处方:柴胡10g,黄芩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赤芍10g,生牡蛎30g,夏枯草10g,山慈姑10g。2剂,水煎服。药后两腮腺均消肿,病告痊愈。(马 琳 整理)“寒温并用、表里同治”论治小儿外感发热王传吉

王传吉(1924—),山东长清人,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医科主任、山东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山东中医学会理事、山东省卫生厅中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省立医院主任医师。王老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医理娴熟,学验俱丰,长于内、儿科疾病的诊治,尤善治疗小儿热病。

小儿外感发热属于中医外感热病范畴,为儿科常见疾病,笔者对诊治小儿外感发热具有独到之处,现将经验总结如下。一、外感丛生,风邪夹湿,阻中化热

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以“风邪夹湿,阻中化热”为主,湿邪为小儿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多虚,水液代谢失调,脾虚生内湿。小儿饮食不知自节,贪食无度,损伤脾胃,脾失运化,湿邪内停。小儿寒热不知自调,嬉水玩耍,坐卧湿地,雨雾浴淋,衣被过厚,汗出沾身,湿邪外侵。以上为湿邪为病居多的原因。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常互为影响,常以内湿为发病基础,复以风邪为诱因,内外合邪,滞里碍表。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湿邪易从阳化热,而呈现湿热征象,故治疗上采用化湿解表、清热和中的原则,采用自拟新加正气汤治疗,主要有紫苏叶、藿香、连翘、薄荷、白芷、川黄连、黄芩等,效果明显。二、外感发热,卫气营血,兼顾防变

小儿外感发热起病急、传变快、变证多。小儿外感单纯表证极为少见,常伴有里热征象。当邪在卫分时,是小儿热病的初起阶段,采用以解表为主,兼予清气,可使邪热消失在瞬间之中;邪入气分时,是病机转换的关键时刻,采用重剂清气,佐以凉营论治,以截断邪热向纵深发展;邪入营血时,是疾病发展的危重时刻,在清营凉血的同时,适当加入开窍、护阴的药物,严防突变。

例如患儿伤风感冒初起,症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嚏涕呵欠,咽喉不利,干咳少痰,舌苔薄黄,脉浮数时,显系外感风热,肺卫失宣。常用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并加入石膏、知母清气泄热、甘寒生津,使邪热消失在卫分阶段,防止其向纵深发展,常颇效验。三、寒温并用,表里同治,权衡用药

外感风寒,有时表寒未解,里热已炽,针对临床上寒热兼有、表里同病这一错综复杂的征象,在遣方用药上应视外感病邪的性质和兼夹证的不同,审明表证与里证的多少及病情的轻重缓急,采用寒温并用、表里同治、权衡用药的治疗方法。临证常用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的诸多方剂,均能体现这一配伍原则。例如外感初起,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涕,藏头伏面,喜人怀抱,唇干咽燥,口渴便秘,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数。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表证未解,里证已成;寒热俱在,表里同病之候。治疗上以疏风解表、清气泄热为法。用自拟新加白虎汤治疗,药用荆芥、白芷、辛夷、薄荷、黄芩、连翘、石膏、知母、板蓝根等。以此论治,往往用药1剂而表解热清,诸症自减,确有效验。四、表热里虚,攻补兼施,扶正祛邪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易寒易热,易虚易实”,“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肺脾常虚,腠理疏松,卫外功能薄弱,极易感触外邪,且易感易发,甚至不出房门也难防范。一旦感染,单纯解表往往使病程迁延,甚至一次未愈,又出现复感现象。邪伤正气,以致造成恶性循环,缠绵难愈,变证丛生。例如患儿发热恶寒,鼻塞流涕,无汗身痛,面色少华,精神不振,神气怯弱,语声低微,舌淡苔薄,脉沉细或浮缓。此患儿显系阳气怯弱,复感外邪,表证里怯之候。在治疗表证的同时,应注意到正气不足的情况;若仅看到外感发热的表证,而忽视其里虚,徒解其表,强行发汗而阳易脱。常用自拟扶正达表汤,方中防风、荆芥疏风解表,黄芪、白术、甘草益肺运脾,扶正祛邪。全方药简力雄,攻补兼施,伸风寒得外出,而又顾护卫阳,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五、善于鉴别,证变法变,药味随变

小儿外感发热是指上呼吸道局部炎症引起的发热,很多疾病尤其是小儿传染病初期大多具有上感发热的征象,临床必须善于鉴别,精心诊断。不能一见发热便按上感论治,稍有疏忽即可影响疗效,甚至贻误病机,后患无穷。如治患儿马某某,男,5岁,发热两天,体温39.1℃,鼻塞流涕,唇干咽燥,口臭便秘,昨晚起头面及全身红色皮疹,疹点细小,密布均匀,自觉瘙痒,抹之碍手,舌苔淡黄,脉象浮数。王老辨证认为,外感风热,邪毒内侵与气血相搏,蕴于肌肤,疹点显露,病属风疹,治宜疏风清热、解毒透疹。方拟消风散加减:荆芥10g,防风10g,连翘12g,黄芩10g,石膏30g,知母10g,苦参10g,蝉衣10g,生地15g,赤芍9g,甘草5g。1剂热退,两剂疹点隐退,诸症消失。又如发热,鼻塞流涕,口唇干燥,声音嘶哑,喉中痰鸣,犬吠样咳嗽,辨证为感受外邪,热毒内侵,肺失宣降,肺气郁闭,毒壅喉间、气道受阻,喉风乃成。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方拟射干牛蒡汤(经验方)加减:采用射干、牛蒡子、桔梗、玄参、川贝母、杏仁、桑叶、菊花、山豆根、青果等。3剂效果明显。六、遣方用药,药少而精,量大味浓

根据小儿“脏器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的治疗特点,强调临床必须详察患儿,精心辨证,推究病机,审因论治。处方用药力求精专,药味少而精,一药多用,药简效宏,切忌君臣难辨,繁杂无章,而影响疗效。例如上感发热一证,患儿发热恶寒、鼻塞流涕、食欲不振、脉浮滑数等,抓住风邪夹湿、阻中化热这一病机特点,治以化湿解表、清热和中为法。自拟化湿解表汤,药用苏叶、藿香、黄芩、薄荷为主;取其辛温与辛凉同用,发散表邪;解表与清热共施,表里同治;芳化与燥湿配伍,清热和中;诸药合用,相辅相成,使其表解热退,湿去里和,诸症自愈。小儿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发病急、化热速、传变快、变证多,因此治疗小儿外感热病,应尽快驱除病邪,顿挫热势,保存正气,切不可拘泥于稳妥,姑息养奸,贻误病机。在组方力求“药味少而精”的同时,强调“剂量大而猛”的原则。处方用量几乎与成人相近,所不同者在于小儿的服药量较小。鉴于小儿服药难的情况,若剂量过小则药味淡薄,加之喂药哭闹,强行咽下又易呕吐,或药洒碗沾,浪费成半,疗效甚微。采用量大味浓的投药方法,服少量即可生效,频服则药力持续,从而达到见效快,疗效高的目的。同时主张用药“毋伐太过”,中病即止。对于慢性发热性病证,善施调理阴阳、养血益气、标本兼顾、扶正达邪的原则,以缓图之,不操之过急,反对一见发热便用苦寒清热之品,以免误伤正气,诚为良法。附:秘验方介绍

1.新加白虎汤【组成】荆芥10g 白芷6g 辛夷10g 薄荷6g 黄芩10g 连翘10g 石膏30g 知母10g 板蓝根15g 甘草5g【功效】解表泻热。【主治】高热头痛、鼻塞流涕、烦渴气促、唇干咽燥、苔黄脉数等表里俱热证。【用法】先将药物浸泡,水煎两遍,共约80~160ml。两岁以内每次服20ml,2~3岁每次服30ml,3岁以上每次服40ml。每日3次服用。【加减】伴有咳喘者加麻黄、杏仁清宣肺气,止咳平喘。伴有咽喉肿痛者加山豆根、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方解】方中荆芥穗、苏薄荷辛散表邪,石膏、黄芩、连翘清泻里热,辅以知母、芦根泻热、除烦、生津。甘草调和诸药。【点评】本方是治疗表寒里热证小儿发热的有效方剂。疾病初起,外感风寒,表证未解,郁而化热,呈现表里同病之证候。故治疗以解表、泄热为法。临床应用,应根据病邪的性质和兼夹证的不同,采用寒温并用、表里同治、权衡用药的治疗方法。同时,该方选药药性多偏寒凉,还应注意顾护脾胃,防伤正气。

2.新加正气汤【组成】苏叶、藿香各10g 连翘15g 薄荷5g 白芷、川黄连、黄芩各10g甘草5g【功效】解表化湿、清热和中。【主治】小儿外感表证,风邪夹湿,阻中化热者。症见发热汗少,头痛身重,困倦嗜睡,纳呆便溏,胸闷泛恶,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不甚,口渴而不多饮,苔白或滑腻,舌质偏红,脉浮濡而数等风邪夹湿,阻中化热的外感表证。【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4次。水煎取汁约150ml。1岁以内1次服20ml,两岁以内30ml,3岁以内40ml,隔两小时服1次。3岁以上150ml,日分3次服之。【加减】若咳嗽,可加前胡10g,杏仁5g;恶心呕吐,加半夏10g,陈皮5g;腹泻,加滑石12g,炒薏苡仁10g。【方解】方中主以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而能解表;辅以苏叶、白芷、薄荷,解表而化湿邪,四味合用解表化湿之功相得益彰;佐以黄连、黄芩、连翘、甘草清热解毒。综观全方具有解表化湿、清热和中之效。【点评】小儿外感表证风邪夹湿、阻中化热型临床表现的特点为风热表证兼湿热之象,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食欲不振、胸闷泛恶等。王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方药“新加正气汤”,是治疗风邪夹湿、阻中化热型外感表证的主导方,该方紧抓病机特点,解表清热与化湿和中相结合,立法准确,用药精当。

3.射干牛蒡汤【组成】射干10g 牛蒡子10g 桔梗6g 玄参9g 川贝母10g 杏仁6g 桑叶12g 菊花12g 山豆根6g 青果10g【功效】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主治】咽喉肿痛。【用法】先将药物浸泡,水煎两遍,共约80~160ml。两岁以内每次服20ml,2~3岁每次30ml,3岁以上每次40ml。每日3次服用。【方解】方中射干、牛蒡子、桔梗、山豆根清利咽喉,川贝母、杏仁润肺止咳,桑叶、菊花解表清热,桔梗、玄参、青果养阴清热利咽。全方共奏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之功。【点评】射干牛蒡汤是王老治疗急性咽喉炎的主要方剂。感受外邪,侵袭上焦,邪结咽喉,表现为咳嗽昼夜连续不断、咽喉疼痛者,均可参照本方治疗。【验案】患儿,男,3岁。

发热1天,体温39.0℃,喜人怀抱,鼻塞流涕,口唇干燥,声音嘶哑,喉中痰鸣,犬吠样咳嗽,耳鼻喉科检查,咽喉部充血,声门下黏膜呈梭状肿胀,喉腔变小,双肺(-),诊为“急性上感并急性喉炎”,曾用青霉素、地塞米松,热势稍降,要求用中药治疗。辨证为喉风(感受外邪)。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方拟射干牛蒡汤加减。药用射干10g,牛蒡子10g,桔梗6g,玄参9g,川贝母10g,杏仁6g,桑叶12g,菊花12g,山豆根5g,青果10g。1剂热退,咳嗽渐安,原方化裁,3剂而愈。(丁利忠 整理)六经、卫气营血辨证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王霞芳

王霞芳(1937—),女,上海市优秀青年中医(希望之星)指导老师,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名誉会长,已故儿科泰斗董廷瑶教授的学术传承人,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小儿厌食专科负责人,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王霞芳名中医工作室主任;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四十余年,精研伤寒、金匮、温病等,擅以中医药治疗小儿疾病,如各种热病、厌食症、吐乳症、哮喘、癫痫、抽动症、多动症等。

小儿外感热病系感受外邪所致,临床颇为多见,因小儿脏气清灵,初遇外邪,正邪相搏,发热较剧,又因所感病邪不同,症状各别,治疗亦异。笔者认为,本病总由气候突变或机体抵抗力下降,不能及时应变,致使六淫之邪乘虚而入引起。根据传变的不同阶段和途径,分别从六经、卫气营血论治,将本病分为外感风邪、邪结少阳、阳明实热、湿温热病、暑温热病等证型。诊治本病,一般1~3天热即能退,尤其对于发热已久,经用各种抗生素、退热剂均未能奏效者,亦能每获佳效。一、疏风祛邪清表热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表疏松,最易感触风邪,此类发热临床最为多见,其证可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

外感风寒,见发热无汗,恶寒较重,头身疼痛,或鼻鸣咳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此为寒邪束表、腠理闭塞之太阳病,寒邪偏胜,治宜辛温解表,多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退热。若小儿热势不高,汗出恶风,脉缓,则为风邪偏胜,治宜疏解,善用桂枝汤加味解肌退热。另有风邪袭表,见发热恶风,涕清,无汗,大便泄泻,日行数次,此为风寒袭表,兼以入里内传太阴,治宜疏解透表,拟荆防败毒散加减。本方辛温升清解表,是所谓“逆流挽舟”法,可使邪祛而里自和。

外感风热,因风热之邪入于口鼻,恶寒短暂,迅即出现发热咳嗽、口渴、咽痛蛾肿、溲赤,舌红、苔薄,脉浮数。此证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咽炎等,可用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清透泄热,一般服药两剂,即可津津汗出,邪随汗解而热度渐平,不再复升。如出现壮热,体温达39℃以上;伴蛾肿痛剧,咽峡部分布疱疹,或有脓性分泌物(化脓性扁桃体炎);涕黄痰稠,便干,或小溲短赤,舌质偏红,脉见弦数,此为邪结咽喉,亦可用银翘散治疗,但须加射干、山豆根、大青叶、黄芩等药,以加重其泻火解毒之力。婴幼儿外感,常致喘息性支气管炎或肺炎等重症,出现高热、咳呛痰阻气促或鼻煽等症,此系风温犯肺,当选麻杏石甘汤,还须加用牛蒡子、象贝母、桔梗、芦根等清热利咽药。二、和解少阳郁热解

邪结少阳常见小儿发热不高,未经用药,热自能降,然多起伏不能退净。此乃邪郁少阳、正邪相争之证,可见身热不扬,寒热往来,烦扰不宁,呕恶时作,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而滑,治用小柴胡汤和解疏化退热。若有微微恶寒、骨节烦痛之症,乃属太少两感,可予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外邪。如既有少阳郁热证,又有阳明里结之便秘燥结证,则可用表里双解之法,以大柴胡汤通便下结、和解退热。治法权变皆崇仲景论少阳病:“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三、清泄阳明气分热

小儿体禀稚阳,生气蓬勃,阳气旺盛,若感受邪热,常见直入阳明,出现胃家实热证,据其不同的症状可有经腑之分。凡见小儿高热烦躁、汗多、口渴溲赤、舌红、脉大,即从阳明经证论治,可投白虎汤清泄阳明气热,酌加金银花、连翘、山栀子、黄芩等加强清热之力。若热势尚轻者,亦可投竹叶石膏汤加味;咳嗽有痰,加杏仁、浙贝母、前胡;形神不振、脉软弱者,加太子参、南沙参;若舌干、苔净者,可配天花粉、石斛;苔腻者,可加赤茯苓、六一散;热耗气阴、舌红、苔净者,需伍生地黄、玄参、麦冬、珠儿参等清热养阴生津;热高神昏者,急配以紫雪、至宝丹或牛黄清心丸开窍醒神。若见壮热神糊、大便燥结,则为阳明腑证,需投以大、小承气汤,亦应参入金银花、连翘、山栀、竹叶等轻清上焦诸品。某些高热重症如中毒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见热结阳明者,据症而施,或白虎、承气同用,或前者与凉膈散同用,攻逐邪毒,犹如釜底抽薪,往往可以立挽危重,殊有显效。阳明热病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尚有特殊类型,如高热汗出伴腹泻,此属肠热,临床多见,可选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四、宣透疏泄清湿温

湿温热病可见久热不扬、汗出不畅、脘痞胸闷等症,可伴纳呆泛恶、大便时溏、小溲混浊;两脉濡缓,舌苔浊腻,属湿温热病。其发病以夏、秋两季为多,常因邪滞中焦,气机不畅,弥漫三焦而致。治当宣透清泄、达三焦,多选用清水豆卷、藿香、佩兰、连翘、黑山栀、青蒿、芦根、竹叶、石菖蒲、茯苓、泽泻等芳化透邪、淡渗清利之品,以轻清疏解、透邪走泄为治;同时,还须辨明湿、热之偏重,区别用药,方可药到热退。五、卫气营血疗暑温

小儿暑病颇多,暑邪袭表,每易径入阳明,热在卫分、气分之间,而有高热、汗出、口渴、烦躁诸候。暑热初起,微恶风、舌边尖红、苔薄者,此邪在卫分,可予银翘散加青蒿、藿香、佩兰、荷叶、西瓜翠衣之类,清凉解暑;若发热转盛,见溲赤、舌红、苔黄、脉大,为热转气分,暑入阳明,亟须白虎汤;后至神倦、汗多、脉软,则为暑热耗气,需予白虎加人参汤;又有因暑月贪凉,邪客于表,热扰于内,而出现发热头痛、汗少口渴、舌红苔润,则当透邪泄热,治以新加香薷饮加味,药用香薷、桑叶、连翘之属,加扁豆、藿香、苏梗诸品,以疏解卫表、祛暑退热;暑多挟湿,如见身热起伏、纳呆、舌苔黄腻垢浊等湿遏热伏之证,可予化湿清热(同湿温病);另有小儿每至夏季发热,其热不高,持久难退,而精神、饮食、起居尚可,此为体质虚弱,夏暑炎热所致,可予王氏清暑益气汤,以益气扶元、清解暑热。

总之,小儿体禀稚阴稚阳,脏腑娇嫩,易受外邪侵袭,寒热虚实变化快速多端,因此治疗应及时主动,力求尽快控制病情;而感邪之后,常易伤津耗气、化热化燥,故治疗中应时刻顾护其虚,并要注意燥热之象,以益气养阴存津为要,并随时变方应对。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选方用药,以辨证为凭,用药宜精,药量宜小;又须顾护胃气,切记中病即止,以防苦寒败胃,伐其生生之气。附:秘验方介绍

1.加味桂枝汤【组成】桂枝3g 炒白芍药6g 甘草3g 生姜3片 大枣5枚 陈皮6g 制半夏9g 紫菀6g 炒莱菔子9g 连翘9g。【功效】解肌和表化痰、消滞退热。【主治】用于风邪外袭、营卫失调,兼夹痰食滞之证,症见食欲不振,热势不高,汗出恶风。【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口服。【方解】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芍药益阴敛营。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陈皮、半夏、紫菀化痰止嗽;并加莱菔子、连翘,乃取保和丸之意,使邪祛滞化。【点评】桂枝汤对于素体薄弱、面易汗、发热不甚、食欲不振的幼儿,有和营卫、养脾胃之功,故王氏认为,桂枝汤是体质改善剂、神经安定剂,能肺脾同治,是质薄易感小儿调治的有效良方,临床加减,疗效更佳。【验案】金某,男,5岁。初诊日期:2000年3月4日。

患儿发热两天。刻诊:体温38.5℃;咳嗽有痰,面色白,汗不多;手凉,食少便黏,小溲通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证属风邪外袭、营卫失调,兼夹痰食里滞,治拟解肌和表化痰、消滞退热,方以桂枝汤加味。处方:桂枝3g,炒白芍药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5枚,陈皮6g,制半夏9g,紫菀6g,炒莱菔子9g,连翘9g。3剂。服药两剂后即热退,胃纳略增。再以原法出入调治而愈。

2.银翘射干散【组成】金银花9g 连翘9g 射干6g 黄芩6g 杏仁6g 桔梗3g 炒牛蒡子9g 大青叶15g 甘草4.5g 荆芥6g 前胡9g 炙百部9g【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主治】外感风热、邪结咽喉之证。症见咳嗽昼夜连续不断、咽喉疼痛较剧、扁桃体肿大,或有疱疹或有脓性分泌物。【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口服。【方解】方中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射干、炒牛蒡子、大青叶清热解毒利咽,黄芩清肺热,可加强泻火之力;杏仁泻肺止咳;前胡、百部降气止咳。【点评】风热侵袭上焦,常以邪结咽喉为多,小儿为纯阳之体,又因家长喜予高蛋白、高热量食品喂养,致使小儿体质多呈热性,常致邪从热化,因而上症多发。此时可选翘射干散加味治疗,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验案】黄某,女,6岁。初诊日期:1997年5月7日。患儿昨起高热达39.3℃,自服退热西药,热降而未净;连咳不止,夜难成寐;查其乳蛾红肿,上有白斑;舌红、苔白腻,脉细数。证属外感风热、邪结咽喉,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方用银翘射干散加味。药用金银花9g,连翘9g,射干6g,黄芩6g,杏仁6g,桔梗3g,炒牛蒡子9g,大青叶15g,甘草4.5g,荆芥6g,前胡9g,炙百部9g。服3剂后,热退,咳减,痰黄;乳蛾肿稍小,已无白斑;纳食不馨,大便偏干,两日1行;舌红、苔转薄润。再拟桑杏汤加味。处方:桑叶6g,杏仁、栝楼仁各9g,桔梗3g,炒牛蒡子9g,甘草4.5g,蝉蜕6g,冬瓜子10g,芦根30g,南沙参9g。7剂后,痰化咳停,胃纳亦增,唯大便尚干,再拟清热润肠方调之,痊愈。(丁利忠 整理)三期分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黄建业

黄建业,男,贵阳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对象。从事医疗、科研、教学50年,擅长治疗儿科疾病。其治学严谨,中医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对小儿疾病的防治有着独到的见解。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在当今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中发病率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4月日内瓦会议资料表明,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为39%~65.5%,其中一部分是反复呼吸道感染。从目前临床观察,本病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病机来讲,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功能皆不足。在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过程中,肺、脾、肾三脏不足极为关键。盖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腠理,开窍于鼻,能布卫气于体表,而肺之气赖脾化之精微以充养,即“土能生金”之谓。而卫气亦源于中焦赖肾以温煦,它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