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2小时高清视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2 18:16:2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2小时高清视频】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2小时高清视频】试读: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教材精讲

李思瑶,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参加过国自然、973等众多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及丰富的英文论文写作经验,其研究发表在众多SCI刊物上。具有扎实的心理学背景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同时具有深厚的课堂教学及网络授课经验。

授课特点:逻辑完整、内容详实、深入浅出、风趣幽默。考研真题解析

辛俊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硕士。现执教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讲授心理学课程,主讲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课程。参与多项北京市科研项目,对心理学专业课的知识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题思路。

授课特点:富有激情,思路清晰,善于总结解题方法并运用贴切的生活实例说明问题,引人入胜。

第一部分 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一章 绪 论[视频讲解]

19世纪以前,真正的科学心理学还没有开始。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研究者是由哲学家、医生或生理学家兼任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辩。

1879年,以冯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第一次确立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心理学由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一、冯特(一)生平

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海德堡附近的一个牧师家庭。19岁进入杜宾根大学学习医学与哲学,后转入海德堡大学就读,在那里他广泛涉猎了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并对生理学产生兴趣浓厚。在海德堡作生理学研究时,冯特关于心理学是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中,他阐述了关于新心理科学的思考和建议。在这本书里,冯特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

这本著作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一起常被看作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1863年,冯特出版了《人与动物的心理讲义》,该书所探讨的许多问题都是实验心理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1873—1874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誉为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冯特晚年兴趣发生了转变,在其最后的20年间完成了10卷巨著《民族心理学》。1920年8月31日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病逝于莱比锡,享年88岁。(二)研究贡献

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据统计,冯特的学生中有116人研究心理学课题,其中34人成为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如霍尔(Hall, G. S.)、卡特尔(Cattell, J. M)、铁钦纳(Tichener, E. B.)等等。(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作为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开创的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现实的人类心理。因而冯特也就同时成为了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人物,这是他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最大影响。

二、费希纳(一)生平

费希纳,1801年4月19日出生于德国东南部一个小村落的牧师家庭,5岁丧父,由母亲及兄长抚养长大。1817年到莱比锡大学开始学医,182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但此后的十年间费希纳的兴趣转向物理学,1824年被聘为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在教授物理学的同时,他开始从事感觉研究,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与后像。

其后受19世纪荷兰理性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的身心合一二元论的影响,相信身体和心理是一个共同体的两个方面,开始采用科学方法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走向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物理刺激变化和感觉变化之间关系的道路。1860年他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1887年11月18日病逝于莱比锡。(二)研究贡献

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费希纳采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感觉生理,以探讨哲学心理学中身心关系的问题。1860年他在韦伯定律(Weber’s law)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Fechner’s law)。其公式为:S = K log R

其中: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为常数。费希纳定律表明:由剌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剌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要的变化量也越大。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费希纳定律深刻地反映了某些本质规律:(1)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

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2)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method of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s)、正误法(method of right and wrong cases)和均差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的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人们在这方面走得越远,实验心理学研究所能涉及的变量就越多。这种不断量化心理现象的趋势,最终还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信号检测论是现代实验心理学最有力的研究工具之一。

三、艾宾浩斯(一)生平

1850年2月24日出生于德国波恩附近的一个富商之家。17岁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历史与哲学,1873年获得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的七年中遍游英法等国从事独立研究。大约于1876年,艾宾浩斯在巴黎的一家旧书店里买到了一本费希纳著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这个偶然的机会深深地影响了他,也影响了当时新心理学的发展。

艾宾浩斯深受费希纳用于研究心理现象的数学方法的启发,决定运用严格、系统的数学方法研究已经被冯特认为无法研究的高级心理过程----记忆。此后,他放弃了哲学,转而探索用心理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记忆,正是这一工作发掘了实验心理学的无穷潜力。1880年,艾宾浩斯成为柏林大学的讲师,1885年出版了《记忆》。1894年晋升为柏林大学的教授,不久转任波兰的布雷斯劳大学教授。1908年出版了《心理学概论》。1909年2月26日病逝。(二)研究贡献

发现并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心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工具。实验法可以应用于所有或者至少是大部分的心理现象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实验心理学的最终地位。

实验法的普适性:

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艾宾浩斯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从此导向了人工实验情景。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艾宾浩斯发明节省法来测量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不同于以往研究中使用的背诵法。

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了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节省法的问世,意味着高级心理过程也能够被精确地量化。这种方法隐含着现今实验心理学对高级心理过程进行量化把握的基本原则:找到某些行为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心理过程的特性。对所有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开创了全新的时代。

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就是试图建立高级心理过程函数的第一人。时间和记忆之间的关系作为常识人人皆知,记忆之后的时间间隔越长,记的越少,但艾宾浩斯正式采用科学手段对时间和遗忘之间的函数关系做了确切研究。(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整个现代实验心理学的辉煌成就,都应该部分地归功于艾宾浩斯。如果没有他对高级心理过程应用实验法的探索研究,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等领域或许至今仍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禁足之地----而今它们恰恰是现代实验心理学取得丰硕成果的领域。

艾宾浩斯对记忆规律深入而成功的研究,诱使后辈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而他所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则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室心理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

仅从对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自从艾宾浩斯提出用节省法研究记忆的储存量以来,就引发了持续百年的记忆研究热潮。

2.艾宾浩斯将记忆分成三大类,其中第三类涉及到无意识的记忆。艾宾浩斯认为这类记忆“会在当前的思想和行为上有所反映,但此过程没有意识参与的痕迹。”虽然因为当时实验技术的不足,他没有深入研究这类记忆,但是他指出了这类记忆不能用“内省法”研究,而只能以“节省法”这种关注于行为反映的方法作为量化研究的程序。

今天的实验心理学正在把艾宾浩斯的预言变成现实:艾宾浩斯所说的无意识的记忆,在今天看来完全符合内隐记忆的特点;而艾宾浩斯所提出用节省法或者说通过行为指标来研究无法内省觉察的无意识记忆的观点,正是当今内隐记忆研究所奉行的准则。第二节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一、为什么实验心理学是科学的?(一)科学方法的特征

1.科学方法 vs 三种其他确立信念的方法

第一种确立信念的方式是听信权威之言,此方法最简单、便捷,因为人们不必事事亲历就能获得知识:eg.砖家叫兽

第二种确立信念的方式是注意凝聚,即人们不顾已知的相反事实,仍然固守自身已有的知识而拒绝改正:eg.种族偏见

第三种信念确立的方式是先验,即人们不经过研究或考证就相信那些看来似乎合理的预存信念:eg.俗话说……

2.科学方法的特点(1)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信念确立过程独具客观性、可靠性(2)能够自我校正:可公开、可反复获得

综合而言,正是经验观察、自我校正这两个特征使得科学方法独具魅力,成为最可靠的信念确立方法。拥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人类便从混沌纷杂的现象中解脱出来,并能够客观、系统地审视和分析周遭的世界,一切因此清晰、有条不紊。

3.实验心理学和科学方法(1)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主观意志和复杂情感的人。

一套有效且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2)能够自我校正:

可证伪的研究结论

幸运的是,实验心理学完全满足了上述要求,因而也就具备了科学方法所必需的属性。(二)实验心理学研究举例

1.现象观察:“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2.查阅文献:林格曼的拉绳拉力研究

3.实验研究:不同情境反复多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段

4.解释和预测:“责任扩散”“If the individual inputs are not identifiable the person may work less hard. Thus if the person is dividing up the work to be performed or the amount of reward he expects to receive, he will work less hard in groups.”“责任分散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also contributes to social loafing. When in groups, people tend to feel less personal accountability and may even feel that their individual efforts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outcome. It is this same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that influences what is known as the bystander effect, or the tendency to be less likely to help a person in trouble when other people are present.

Because people assume that their efforts don’t matter and that they are not personally responsible, they also assume that someone else will be the one to take action.”

5.深入的研究,实际应用:“工作动力衰退”“Latane and Darley found similar results in several additional studies, and since the time of their initial work, many other researchers have confirmed that helping is inhibited by the presence of others. In fact, in the decade following the first study by Latane and Darley, 48 of 56 experiments found that bystanders helped less often when someone else was present (Latane & Nida, 1981). Averaging over these 56 studies, people who were alone intervened 75 percent of the time, whereas those in groups helped out only 53 percent of the time.

Is there any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immune from the inhibiting effects of other bystander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 review by Bibb Latane and Steve Nida (1981), there is only one such group in American society: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nine. After that, the decision to intervene is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others.”“Latane and Darley found similar results in several additional studies, and since the time of their initial work, many other researchers have confirmed that helping is inhibited by the presence of others.

In fact, in the decade following the first study by Latane and Darley, 48 of 56 experiments found that bystanders helped less often when someone else was present (Latane & Nida, 1981). Averaging over these 56 studies, people who were alone intervened 75 percent of the time, whereas those in groups helped out only 53 percent of the time. Is there any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immune from the inhibiting effects of other bystander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 review by Bibb Latane and Steve Nida (1981), there is only one such group in American society: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nine. After that, the decision to intervene is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others.”

6.理论校正:监测集体作业绩效+个体作业绩效=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由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他在1897年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安排被试在三种不同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情境是骑行时让另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

结果显示,在单独计时的情况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下,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利普里特进一步的系统实验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完成计数、跳跃等任务,同样存在社会助长作用。 

20/40 children: winding faster when in competitive situation

10/40 children: no effect

10/40 children: competition slowed perfromance(1)Audience evaluation. How we evaluate the audience determines our reaction, i.e. is the audience watching closely or are they just passing through? Huguet et al., (1990) unsuprisingly found that attentive audiences are more distracting than inattentive audiences.(2)Opposite sex audience. People usually find opposite sex audiences more distracting and so men are more inhibited on difficult tasks (but better on well-practised tasks) when watched by women and vice versa.(3)Mood. Good moods may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facilitate performance and bad moods inhibit them (Mash & Hedley, 1975).

二、对实验心理学的认识误区(一)实验心理学是万能的吗?

1.科学方法本身都是有限的

2.心理学的学科特殊性更强调了实验心理学不可能是万能的

因此,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并不意味着实验心理学可以解决一切有关人类心理的问题。与其陷入实验心理学万能的认识误区,毋宁说科学的实验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不断接近真理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上的每个点都仅仅反映了真理的一部分,但毕竟这种科学方法保证了人们能够越来越逼近而非远离事实的真相。(二)实验心理学背离真实生活吗?

人们认为实验心理学总是在实验室中研究问题,以至于逐渐蜕变成为背离真实生活的学院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的大部分工作确实离不开实验室情境,而实验室总是和真实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多半会与人们对心理学的期望相悖。但是从实验心理学离不开实验室这一事实,并不能推出实验心理学背离真实生活的结论,所以上述观点的后半部分是错误的。

1、实验室环境可以与真实生活不尽相同。

2、实验室研究有其优势:(1)实验室情境比真实生活更可控。(2)实验室情境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

3、实验心理学家并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实验心理学能够从系统的经验观察中发现事实、提出假设、验证理论。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而对它提出过高的要求,或以“无用”为由对其肆意批评。实验心理学和所有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首先是探索并逐步逼近真理的工具,其次才是为现实生活的应用提供基础。第三节 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学地位

实验心理学是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对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言语等,进行客观和量化分析研究。

实验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相当重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学科。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顾名思义,观察法就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

简言之,它是人们搜集、获取、记录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

一般说来,观察法最为简单、直接,通常情况下也颇为有效,但其缺点也恰恰在于它过于直接和简单。

研究者通常不会以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是将其作为更高级方法的资料准备阶段。(一)观察法的类型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

举例:布雷泽尔坦-新生儿的行为测评

http://www.brazelton-institute.com/intro.html

布雷泽尔坦新生儿行为评价量表(Brazelton 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能够对16种反射和26种行为进行测量。如果布雷泽尔坦及其同事事先不作一系列的详尽观察,就不可能建立评价量表,也不可能进一步就他们非常关心的行为发展中的个体和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的研究。

The 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 (NBAS) was developed in 1973 by Dr. T. Berry Brazelton and his colleagues. The scale represents a guide that helps parents, health care providers and researchers understand the newborn's language. "The Scale gives us the chance to see what the baby's behavior will tell us," says Dr. Brazelton, professor emeritus,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t gives us a window into what it will take to nurture the baby."

NBAS looks at a wide range of behaviors and is suitable for examining newborns and infants up to two months old. The examiner will have a behavioral "portrait" of the infant, describing the baby's strengths, adaptive responses and possible vulnerabilities. The examiner shares this portrait with parents to develop appropriate caregiving strategies aimed at enhancing the earliest relationship between babies and parents.

NBAS是一种综合性行为神经检查法。包括27个项目和20个神经发射。行为项目分4个方面;相互作用、运动能力、状态控制和生理应激反应。检查需持续20-30分钟,行为项目评分有9个分度。

意义:(1)可以全面了解新生儿体格发育、视听感知能力和神经系统情况。(2)为早期干预提供测量指标(3)可作为围产高危因素对新生儿影响的检测手段

2.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指深入地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

个案研究虽然能够作出一些推论,但是这种观察研究中的被试数量极其有限,因此据此作出的推论范围也是极其有限的。

3.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可以利用准确的取样技术,不会像个案研究那样易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

当然,调查研究法得到的结果也必然是描述性的,不能明确地确定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调查研究法确实具有自然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它能为进一步进行的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提供基本理论框架。这是自然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难以做到的。(二)观察法的要点

1.明确观察目标

第一个问题是:研究者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标,也就是“观察什么”的问题。

2.无干扰观察 vs 参与性观察

无干扰观察主要是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研究者(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Eg.照相机-表情研究

而无干扰测量和无干扰观察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被试和研究者在同一时间处在同一地点。若处在同一地点,研究者就试图无干扰地观察被试的反应;若不处在同一地点,则研究者间接测量被试的行为产物或结果。所以如果说无干扰观察是一种直接测量,那么无干扰测量则是一种间接测量,因为它测量的是行为结果,而不是所要研究的行为本身。

参与性观察往往应用于野外观察场所的研究,其实也是由于研究者不能打扰被研究者的生存状态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即研究者参与到被试的生活中,对之进行研究的一种观察方法。Eg.福塞与大猩猩反应性是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的问题,如果一种研究可能造成被试不自然的反应,那么就要采取措施阻止反应性的发生,因为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才是研究者使用自然观察法的初衷。(三)观察法的评价

优点: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步,其特点是直接和描述性。

观察法是描述性的,这种特性必定为其带来如下限制:

1.观察法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间的关系作出推论。

2.有时,观察法所提供的资料并不充分。

3.观察法的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观察法的效力仅仅到客观描述水平为止,但是实际使用观察法的研究者却往往超出了描述水平上的研究范围,或多或少对观察结果趋向主观化的解释。

4.观察法本身并不一定客观无偏。

二、相关研究法

相关研究法位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第二层次。相关研究法和观察法一样,也是一种基于描述的科学研究方法,因此相关研究法从理论上说也是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

但是相关研究法比起简单的观察毕竟前进了一步:它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虽然还是不能确定相互关联的事物孰为因果,但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猜测总更容易贴近事实真相一些。

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实验心理学中,任何能够被量化表达的事物都能构成变量,比如人们的智商、完成任务的速度等都能成为相关研究法中的变量。一般情况下,相关研究法为研究者提供一个量化指标,用以评估并详细说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个指标就叫做相关系数(r)。

相关研究法不同于观察法的简单描述,相关系数表示变量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可以想象,如果变量问的联系(相关)足够高,那么我们理应能从一个变量的值推断出另一个变量的大小。这正是相关研究法提供的一项功能:预测。

建立在相关研究之上的结论,不但比观察法得来的结论看上去更可靠一些,还能借由其预测功能带来应用价值。(一)相关研究法的指标及其意义

相关研究法通过相关系数这一指标来描述变量问的关联程度。相关系数的类型众多,而其共同特性是相关系数的变化范围从一1.00至+1.00。相关系数中的数字大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数字越大,相关越高。而符号则表示相互关联的方向,或呈正相关或呈负相关。正相关即指一个变量增加时,伴随另一个变量的增加;而负相关则是一个变量增加时,伴随另一个变量的减少。

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的需要,选用不同类型的相关系数,其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叫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用Pearson r表示),它适用于两个连续变量的线性相关描述。

连续变量,就是说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是连续的量变而不是跳跃式的质变。

线性相关,就是指两个变量间的联系基本符合线性模型,或者说变量问的函数关系一定是一次函数。

1.高相关

永远都要牢记,相关研究法虽然比观察法进了一步,但它仍然是描述性的,无法直接确定因果推论。因此高相关并不一定意味着正在研究的两个变量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如果一定要从高相关作出因果关系猜测,研究者就至少面临三种可能:是因素X作用于Y,还是Y作用于X,或者是某种潜在的第三个因素同时作用于X和Y。

信息偏倚:问题主要出在对X和Y的认定、测量、观察上。例:“说曹操曹操到”。在这种事情发生的情况下,当事人对事件的记忆明显高于这种事不发生的情况(不发生才是常态),从而夸大了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

混杂偏倚:表面看来X与Y关联,但实际上是X与Y的病因Y+关联,但X与Y+→Y这个过程没有关系。如果去除Y+影响,则X与Y的关联并不如此。混杂包括正混杂与负混杂。

伴随关联,即X和Y具有共同的原因,因此二者表现为关联,但二者并非因果关系。例:“头发越少越聪明”在有些人身上是存在的,但头发少和聪明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只是因为时间越长头发越少(秃顶,遗传性的,到一定年龄才发病),同时时间越长生活经历越丰富也就越聪明了。

例:有调查发现某城市火锅店生意越好,游泳溺水死亡人数也越少,显然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吃火锅可以减少溺水死亡风险,因为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冬天吃火锅的人数增加而游泳人数减少了,这两个事件都是冬天气温降低导致的。

2.低相关

当相关系数很低(几乎接近于零)时,人们往往喜欢断言两个变量间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要作出这种无关性判断,还必须考虑几个额外的问题。

全距限制(restriction of range)问题研究者常常想当然地认为所用相关系数的前提假设已经被满足了(二)对相关研究法的评价

优点: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限制:(1)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研究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2)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改进:(1)将相关研究建立在观察研究基础上。

起码通过简单的观察研究,可以大致地描绘出研究者所关心的变量散点图。这样就能大致看出散点图形态是否符合相关研究的假设,从而选用合适的相关研究法。(2)利用交叉—滞后法(cross-lagged method)来逼近因果关系解释。

交叉—滞后法的一般策略是,首先获得随时间变化的若干相关系数,然后依据这些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什么结果。尽管交叉—滞后法非常耗费时间,但这种方法在确定许多领域的因果关系问题上还是取得了某些进展。

在评估因果关系的方向时,最有趣的发现就是交叉—滞后相关(即图中沿对角线所表示的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如果我们要问,到底是有攻击性特质的人喜欢观看暴力性电视节目还是观看暴力性电视节目导致了攻击性呢?在这种方法中,只要通过检查对角线相关,就可以确定哪一种假设更适宜。

三年级的攻击性与十三年级对暴力性电视节目的爱好之间基本上没有关系(r=+0.01)。

然而,三年级对暴力性电视节目爱好与十三年级的攻击性之间却存在着相当显著的相关(r=+0.31)。事实上,与早期被试在三年级时对同样两个变量所进行的研究相比,这一相关系数要大得多。因此,因果关系的方向看起来似乎是,三年级时喜欢看暴力性电视节目导致了后来的攻击行为。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方法,也是实验心理学系统发展、讨论、应用的科学方法。

实验法脱离了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的描述性层次,而真正具备了完整的解释、检验和预测功能。

正是因为实验法这一最高级的科学方法,实验心理学才具有今天这样在心理学各分支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一)什么是实验

1.实验 假设 和 推论

实验法首先需要一个或几个有待检验的假设。假设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的未经证实的论题。

实验法其实是通过对基于假设的推论的检验,来判断最初的假设是否正确。

为了适于实验检验,推论必须是客观的、可具体测量的,这直接影响到实验变量的选择。

2.实验变量

实验中主要涉及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其中前两者又统称为实验变量。

实验法要求实验变量必须是明确、客观的。自变量必须能够被很好地操纵,而因变量必须能被客观地测量。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选择,既要满足检验实验假设所作的推论的任务要求,又要尽可能地达到上述客观、可控的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实验研究的成败。

3.实验控制

一是尽量地消除无关变量。

二是在无关变量难以消除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加以平衡。(二)实验法的结果

1.实验符合假设

实验结果符合原先假设所作的推论,往往被视为实验法对原假设的证明。

首先,实验所直接检验的与其说是实验假设,毋宁说是由假设衍生出的推论。因此推论成立能否反推出假设成立,是需要谨慎的。

其次,严格意义上说,实验法说明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某种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存在因果关系,而这种关系能否推广到所有场合尚未可知。

2.实验不符合假设

出现零结果可能有以下两种主要原因:(1)实验者所作出的猜测——自变量是导致某种行为发生的重要的因素,可能是错误的,而零结果是正确的;(2)实验者没有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

当然,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会导致零结果现象,譬如因变量不够“好”,或者说不够稳定。

此外,即使在因变量恒定的条件下,如果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使测量结果只能“停留”在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则零结果也会发生。我们分别称之为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和地板效应(floor effect)。(三)对实验法的评价

首先,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实验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能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

实验法的另一个优点是经济。

但是,不能认为有了实验法就可以抛弃描述性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实验心理学所专门研究、应用和讨论的实验法是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最高等级方法。比起其他科学方法——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实验法在方法学上的地位显然更为突出,因而实验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中的地位也是核心和基础的。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用实验来证实或证伪理论,并提供解释心理现象及行为的数据。从这点来说,实验法比观察和相关法更能提供确切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

不过在另一方面,实验的来源和前期准备往往又离不开观察和相关研究。所以这三种方法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以最终的实验研究为核心与重点,应用于实验心理学之中。第四节 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

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一)一般伦理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例如,自1902年发现X射线以后,法国物理学家布朗德洛特就声称发现了“N 射线”的教训;“肖氏反射弧”(二)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4.保密原则;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确定课题(二)选择被试(三)确定实验控制(四)数据整合(五)撰写研究报告(六)进行实验(七)数据分析和统计结果(八)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得出结论(九)撰写研究报告(十)分享研究结果:交流与发表

心理学研究的通俗过程

您对什么心理现象感兴趣?

您为什么对它感兴趣?

您能给出有关这个现象的定义吗?

您怎样解释这个现象或解决这个问题?

您怎么证明您提出的解释或解决方法对于解释或解决该现象是有效的?

一个民族的人能够通过另一个民族的人的面部表情判断其相应的情绪状态吗?

以前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吗?

谁最早研究它?

他/她用什么方法研究了它?

得出了什么结论?

别人对他/她的研究结果如何看待的?

其他人后来研究过该问题吗?

他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得出了哪些结论?

目前对该问题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还有哪些方面不清楚?

你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哪个方面?

你拿什么人群来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用他们?

这些人群应该具备哪些特征?(教育、智力、民族、性别、年龄、职业、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健康状况、心理特征…)他们的哪些特征与该问题更有密切联系?

你需要使用刺激材料吗?它们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哪些特征需要加以特别控制?如何呈现它们?对呈现设备有哪些要求?

你的实验逻辑是是什么?如何根据你的实验逻辑安排被试和刺激?你的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各是什么?自变量有几个?各有几个水平?因变量有几个?如何记录?控制变量有那些?如何控制?

你要记录研究对象的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如何量化?你的量化可靠吗?对将来获得的数据打算如何进行分析?所获得的数据会有哪几种模式?哪种模式是你所期望的?

你需要什么样的实验或研究环境?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哪些?

你如何确保被试理解了实验要求?需要进行预备试验吗?

你的实验结果用图呈现恰当还是用表呈现恰当?

图和表的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吗?若需要,应采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的假设得到了满足吗?你的数据信息都得到充分挖掘了吗?数据之间存在矛盾吗?

你的数据的主要结果有哪些?与相关的研究相比,一致的地方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有哪些?这些不一致的地方如何解释?这样的解释合理吗?

你的数据结果支持你前面的研究假设吗?多大程度上支持了你的假设?

你的研究结论主要有几点?这些结论确定是从你的研究中推论出来的吗?

你的研究对该问题的解决有起到了什么作用?研究本身有哪些不足?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一)课题的选择

1.确定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基本的含义

问题:某种矛盾或令人困惑的情境。

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2.课题选择的原则

意义:理论、实践

需要性

可行性

创造性

3.课题选择的标准:

研究的问题应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

所选择的问题应该尽可能明确具体;

具有通过实际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4.课题的类型:

验证理论;

澄清矛盾;

更正错误;

修改完善;

解决实际需要: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军事心理,人员选拔

5.课题选择的步骤:

初选:科研任务、计划、实际需要、兴趣、原有知识;

初探:具体化—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理论假设、可能性、现实性;

撰写选题报告:基本含义、理论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假设、研究方案(方法、材料、被试、设备、步骤、统计、预期)

修改确定:论证、预试、修改、定型

实际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问题”:

智力决定学习成绩吗?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考试焦虑?

中风为什么常产生语言丧失?

人为什么会出现精神崩溃?

如何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为什么会产生种族偏见?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失控?

如何培养人的创造力?……

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视频讲解]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变量

变量可以分为量的变量(连续变量)和质的变量(非连续变量)。

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你的研究计划是:去图书馆抢占一张桌子,并且抢到空桌子后还要通过非言语、非暴力的手段尽可能地阻止其他人在你身边的空位坐下来。按照这个研究计划,你去图书馆将你的书、衣服以及其他东西都摊在桌子上,你希望这种杂乱无章的样子可以阻止其他人在你身边的空位坐下来,坚持了一段时间,比如15分钟,最终有人坐在了你的旁边,这时你的研究结束了。那么,这项研究是一项实验吗?

概括地说,当研究者系统地操纵环境,然后观察对环境的操纵导致的行为变化时,实验才产生。

但遗憾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系统地操纵环境,而只是创造了一个单一水平的环境并记录下了被试的相应行为,而这样的研究能够说明的问题是很有限的。

实验要求对环境的操纵必须是有变化的,就是实验中对环境的操纵至少要有两个值或两个水平。通过在两个环境水平下被试反应的比较,我们就可以判断环境的改变是否导致了行为的变化。

可见,“改变”(包括对环境的改变和可能由它导致的行为改变),然后“比较”,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逻辑和基本特征。

显然,实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等的过程。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二、自变量

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总是首先操纵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然后才能观察这个操作对被试反应的影响。这个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总是首先操纵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然后才能观察这个操作对被试反应的影响。这个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一)自变量的分类

1.作业变量

作业就是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例如迅速呈现的字母串、记忆词表、错觉图形等(呈现这些刺激时要求被试作出特定的反应)。如果把这些任务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则这种自变量就是一种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那么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就是环境自变量。例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都可以作为自变量加以研究。

3.被试变量

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这些因素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智力、受教育水平、人格特征、动机、态度、内驱力等。(1)主动操纵加以改变的(通过主动操纵产生几个自变量水平),(2)被试本身固有的、不能主动操纵的,只能进行测量(根据被试本身的特性分为几个自变量水平)。(二)对自变量的操纵

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实验者是根据他的实验目的来选择自变量的。

但是正如此前提及的,变量的精髓在于“变化”,也就是说研究者不但要选择合适的自变量,还要对这些自变量进行操纵改变,即对自变量进行控制。对自变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许多时候,实验者无法从实验目的直接得到合适的自变量,因为直接得来的自变量往往不够明确。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采用明确、统一、可以量化的术语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的过程。

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Bridgman,1972)提出的,他主张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那么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

Eg.如果我们要研究动机对小白鼠某些行为的影响,那么就可以把动机定义为小白鼠的挨饿时间。

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往往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如上所述,研究者可以从自变量的操作定义得知操纵自变量的基本方法,也即“如何”变化自变量;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操纵自变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即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所谓自变量的水平,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或操纵结果)。(1)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并应尽量使自变量变化范围(全距)较大,各个水平在全距上分布平均。(2)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需要更多些,如果预期实验考察的是线性函数关系,可以取3~5个水平;如果是关于更复杂函数关系的,则至少需要5个水平。(3)自变量的变化范围不宜过小,一般应该通过文献工作确定合适的全距大小。至于自变量各个水平在全距范围上的分布,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若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是接近于线性函数,则各水平平均分布即可;而如果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则各水平间的间距应按对数单位变化。

三、因变量

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自变量就无所谓因变量,没有因变量也无所谓自变量。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一)因变量的分类

在实验中,实验者操纵自变量,并观察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的改变。

对于实验研究来说,因变量的种类是很多的,也是很复杂的。一般来说,对于因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

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1)反应速度,如简单反应时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2)反应速度的差异。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以反应速度的差异作为考察被试各种高级认知机能的(3)反应的正确性,如选择反应的正确次数、走迷宫入盲巷的次数、跟踪盘离靶的次数或距离等。(4)反应标准。随着信号检测理论的广泛使用,诸如似然比β、报告标准c等就常被用来作为一种客观因变量指标。(5)反应的难度。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指标。

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protocol)。口语记录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在心理学实验中,口语记录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分析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例如,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口语记录分析被用于问题解决的实验中,借以了解被试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思维策略。(二)对因变量的控制

因变量是研究者在心理学实验中试图客观观察和记录的对象。不同于以“准确操纵”为目的的自变量控制技术,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一般而言,有几种主要方法可以用于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

反应控制的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一般而言,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总是千差万别,而且很难保证所有的反应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变化。

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instruction)实现的,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指导语能够为被试设定课题,也就是控制被试的反应。

规范的指导语应符合以下要求:(1)内容确定,即主试要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导语。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被试尽量做得准确,有的要求尽量做得快,还有的要求又准又快。此外,是让被试按特殊的方式完成某任务,还是让他随便用什么方法去完成任务。类似这样的问题,主试都要事先确定,写到指导语中。(2)完全,即在指导语中,要把被试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主试要求被试所做的事,可能是他从未做过的,要说明将要呈现什么,要他怎样做等。(3)简单明确,即指导语要写得简单明确,要保证被试确实理解指导语。切忌模棱两可,也不要用专门术语。为防止被试误解指导语,可以让被试用自己的话重述让他做什么、怎么做等。(4)标准化,即指导语中所用的词语以及说明指导语时主试的表情、语气、声调等方面都要进行标准化,即对所有的被试,指导语都应一样。对有些实验最好能用录音机给出指导语。

在指导语不能充分控制反应时,就要很好地考虑刺激条件和实验装置,使刺激条件、实验装置与指导语配合起来,使被试只能作出主试所要求的反应。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