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群星闪耀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5 18:23:43

点击下载

作者:孙向杰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群星闪耀时

中国群星闪耀时试读:

前言

历史的光芒全都来自黑暗中对真理追求发出来的光。

历史都是在黑暗中行进,举起火把、点灯、留下光明的人,他们是黑暗中的星星,他们是光明的种子,在历史黑暗的土壤里长出灿烂星空。

从蛮荒的远古走到文明的现代,经历了朝代更迭,历尽了沧海桑田,在这历史的浩荡中最终形成了一个巩固统一、辉煌闪耀的多民族国家。其间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涌现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数不胜数,这些被载入史册的元素均浓缩为《中国群星闪耀时影响中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书。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像政治家秦始皇、曹操,谋略家张良,思想家老子,科学家张衡、沈括,医学家华佗、李时珍,文学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诗人李白、陆游,民主先驱孙中山等。这些人物以其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创造出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在中国文明史上书写了光辉的诗篇。《中国群星闪耀时影响中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一本故事化的历史读物,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科技、艺术等许多领域,选取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和事件,用生动浅显的语言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勾勒出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读史使人明智”,我国历史源远流长,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一个个旷古烁今的风流人物,一幕幕异彩纷呈的传奇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文化遗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要理解现实必须懂得历史;研究历史,才能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做到古为今用。《中国群星闪耀时影响中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历史的缩影,以史实为基础,以时间为脉络,给读者娓娓讲述了一部壮阔的中华文明史,使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营养。使读者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第一章先秦伊尹——陪嫁小奴做宰相

伊尹,名伊(一说名挚),尹是官名,是商汤时期的谋臣。

伊尹,出生于伊水流域(今河南洛阳附近),很小就被卖到了有莘国(今开封陈留一带)当奴隶。由于他聪明手巧,烹调技术很出色,很得有莘国君的喜欢,就让他专门担任招待各地宾客的厨子。伊尹并不满足,他经常借招待宾客之机向他们打听各国的情况,了解政治形势的变化,以便时机成熟将来出去做出一番事业。

机会终于来了,商汤的左相仲虺给夏桀送贡品时,在有莘国住了几天,无意间发现这个送饭菜的奴隶伊尹有几分才智,交谈之下,发现伊尹果然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就准备把他赎买出来,除去自身奴隶身份。

仲虺回国后就向商汤举荐了伊尹,商汤派了一名使臣带上车马和聘礼,到有莘国去请伊尹。使臣到有莘国后,明察暗访,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在野外的一间小茅草屋里找到了伊尹。使臣先把伊尹上下打量了一番,看到他又黑又矮,蓬头垢面,还长了一脸大胡子,平庸无奇,毫无仪表可言,不由得摆出一副傲慢无礼的神气来,向伊尹说道:“你就是伊尹吧,你算走运了,我们商王想见你,收拾东西跟我上车吧!”伊尹被这傲慢无礼的态度激怒了,以一种凜然不可侵犯的态度,从容地回答道:“你大概是商国派来的使臣吧!我伊尹有田种,有饭吃,过得像尧舜一样痛快,为什么要去见你们的商王呢?”商国的使臣碰了一鼻子灰,垂气丧气地坐上车子回去了。

商汤派使臣请伊尹的事,被有莘国的国君知道了,他怕伊尹到了商国会对自己不利,就找个借口把伊尹抓了起来,等到第二次仲虺亲自来请时,他失去了人身自由。仲虺只好向有莘国君说明来意,请求他把伊尹放出来随他一同到商国去。有莘国的国君当面拒绝了仲虺的要求,仲虺只好悻悻而回。

仲虺回来后,把在有莘国遇到的情况给商汤学说一遍,商汤感到失望。仲虺这时又向商汤建议说:“有一个办法可以把伊尹请来,就是向有莘国求婚,这样伊尹可以作为陪嫁奴隶,和有莘国的女儿一起来商。不仅可以请来伊尹,而且也免去了有莘国的疑虑。”商汤连连点头,马上派人到有莘国去求婚。使臣到了有莘国,说明来意,有莘国君答应了商汤的要求,就让伊尹作为陪嫁奴隶陪女儿到商国去。

伊尹到了商国后,商汤顾虑到他是一个陪嫁奴隶,如果让他担任重任,大臣们一定会表示异议,于是就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让伊尹当着他们的面抒发他的报复,谈谈对天下大事的看法。只见伊尹坦然地拜了一拜,目光扫视一下商国的群臣,从容不迫地说道:“我是一个奴隶,本来是无权参与政事的,商王既然把我请来,我也不妨说说我对当今天下的看法。现在夏王桀荒淫昏庸,闹得天下很不太平,人民已经吃尽了苦头,只盼他早早灭亡。在这昏暗无道的天下,商王算是很难得的一个明君了,他伸张正义,仁慈宽厚,民众很信任他,归附于他。要想解救天下的人们,只有辅佐商王,扩充力量,灭掉夏国。很早我就有这种想法,今日来到商国,正是实现这一想法的良机。我这样一个奴隶,商王还这么礼遇我,多次设法让我来商国,我还敢不尽全力吗?”一席话说得商汤的大臣们深为敬服,连连点头称是。

商汤也感到伊尹果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就当众任命伊尹为商国右相,和仲虺共同商议国家大事。伊尹这样一个奴隶一跃变成了商国的宰相。

汤在伊尹的帮助下,势力更加强大,最终灭掉了摇摇欲坠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伊尹也成为商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商汤时期伊尹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大臣,权力也很大,在商政权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元老。商汤死后,他所起的作用就更加显著了。

商汤原来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太丁很早就病死了,二儿子外丙在汤死后由伊尹扶持继位做了商王,但是不久也死了,于是伊尹又立商汤弟弟仲壬为王,过了不久,仲壬又死了,伊尹只好立太丁的儿子太甲为王。

太甲从小生在帝王之家,只知歌舞玩乐,他即位后,也改不了玩兴,政务民事从不过问,一味嬉戏玩乐。大臣们对此感到忧心忡忡,却又束手无策。伊尹也一再劝导太甲向祖父汤学习,勤政爱民,吃苦耐劳,成就一番事业,而不可沉湎于游乐,最终像夏桀一样亡身亡国。但太甲已深溺其中,这些劝戒根本听不进,十分反感。可因为伊尹是开国功臣,连祖父﹑父亲﹑叔父们都让他三分,太甲也不好发作,只把规谏当作耳旁风,依旧我行我素。

伊尹看见太甲执迷不悟,且越来越放纵,劝戒也毫不起作用,担心太甲会成为夏桀第二,伊尹和其他大臣就联合起来把太甲送到汤墓附近的相宫(今河南偃师县西南),软禁起来,让他静心思过。

太甲开始住在相宫里,感到非常愤恨不平,后来想想自己花天酒地的过去,看看眼前的处境,十分想不开。伊尹这段时间代太甲处理商王朝的一切事务,各方面很快又都重新上了轨道。每有闲暇,他就来到相宫教育太甲,向他讲述商汤建立商朝的艰辛。久而久之,太甲也认识到自己过去是非常荒唐的,屡次三番地向伊尹表示愿意悔过自新。

时光飞逝,一晃三年。在这三年里伊尹和大臣们也暗地观察太甲的一举一动,渐渐地看他稚气尽脱,渐渐太甲的行为循规蹈矩,常沉思默想,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与三年前相比真是判若两人,伊尹便亲自携带商王的冠冕衣服到相宫,迎接太甲再登王位,把国政交还太甲自理。

太甲重新登上王位,果然,勤政爱民,节衣缩食,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伊尹这位曾为奴隶的宰相对商初期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姜尚——姜太公钓鱼

周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这个部落在现在陕西、甘肃一带活动。后来,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其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的平原定居下来。

到了古公亶父的孙子姬昌(后来称为周文王)继位的时候,周部落已经很强大了。周文王是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他的生活跟纣王正相反。纣王喜欢喝酒、打猎,对人民滥施刑罚。周文王禁止喝酒,不准贵族打猎,糟蹋庄稼。他鼓励人民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多养牛羊,多种粮食。由于他治国有方,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

周部落强大起来,对商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有人在纣王面前说周文王的影响太大了,这样下去,对商朝不利。纣王下令把周文王软禁在了羑里(今河南汤阴县一带)。周部落的贵族们用诸如美女、骏马、珍宝等献给纣王,又送了许多礼物给纣王的亲信大臣,纣王见了美女珍宝,高兴得眉开眼笑,立刻把周文王释放了。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雪耻。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文物全才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经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他在没有得到周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山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统治的地方,他希望在那里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好辅佐姬昌一统天下。

太公常在番溪旁垂钓。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叫武吉的打柴人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太公举了举钓竿,说:“我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并给武吉看相,说到,你是一个将才,将来必有大用,但是,近日你必有牢狱之灾。

武吉不信,还埋怨说,我就说了你两句你就这样侮辱我,该死的老头。说完就到市场上卖柴去了。不料有几个人在相互追跑之中,把武吉担柴的一头碰掉了,由于扁担失衡,让另一头的重柴将扁担压过来,正好打在了一人的头上,当场毙命。武吉当场被巡逻的士兵抓个正着。士兵围着武吉画了一个圈,不让武吉出圈,就是当时的画地为牢,这时武吉才想到了钓鱼的老头说的话,跟士兵谎称回家看看老母。士兵同意后,武吉没有回家,直奔钓鱼的老头,跪求救命,姜太公吩咐说,你到家用稻草扎一草人,埋在炕边底下,埋前用稻米稀饭浇向稻草人,埋好后你就没事了。

巡逻的士兵几日没见武吉回来,就把此事报告给了姬昌。姬昌会算卦,打开卦一算,卦上显示,武吉不但死了,还生蛆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士兵在巡逻期间又把武吉抓了回来,并报告给了姬昌。姬昌纳闷,心想我的卦一向是准确的,看来武吉背后一定有能人。经审讯,武吉交代说是在渭水河边有一钓鱼的老头给出的主意。就这样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这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他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

经过一番谈话,知道他叫姜尚,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并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的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的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想要推翻商朝,到处去寻找大贤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文王恳切地对姜尚说:“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你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就请姜尚一起上车回宫,姜尚说,您既然视贤于我,您能否亲自拉我回宫啊?姬昌就又下了车拉着姜尚向宫廷走去。走了一程又一程,把姬昌累得气喘嘘嘘,满头大汗,歇了下来,姜尚问到还能拉吗?姬昌回答说:实在拉不动了。姜尚告之,你拉我八百单八步,我保你江山八百零八年。姬昌一听忙说:我拉你到城里吧。姜尚:天意如此啊。

姜太公果然是栋梁之才,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犬戎、密须等部族,征服了耆、邗等小国,并且吞并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在崇国的地盘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从岐山南边的周原迁到了丰城。

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的疆土大大扩充,西边收复了周祖的老家,现在陕西、甘肃一带地方,东北进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现在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充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据说周文王已经控制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为灭商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姜尚死后留下遗言:吩咐武王要打制一口上好的棺材不要掩埋,把他吊在大殿的东侧,将来哪一封国起事,就把棺材的头部指向那一方,必能平息叛乱,并传至后王。

到了周幽王以后,国家矛盾加剧,其棺材已经烂得不能用了,姜尚的七窍飞出化作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七国中唯有秦国实力最强,灭了周朝的末代帝王周赧王,历时八百零八年的周王朝成为了历史。楚庄王——一鸣惊人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上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为“春秋五霸”。伍子胥——过昭关

楚灵王是楚庄王之后的第四个国君,他的王位是杀了第三个国君,也就是他的亲侄儿,才得来的。

楚灵王在位时不思国事,不顾百姓疾苦,把整个国家搅得鸡犬不宁。楚国百姓怨声载道,可是毫无办法。

公子弃疾看到楚灵王整日寻欢作乐,便想取代他。公元前528年,公子弃疾乘灵公外出游玩时,夺了他的君位,他就是楚平王。满朝文武也纷纷倒向楚平王,楚灵王见自己众叛亲离,只好上吊自杀。

楚平王继位后,百姓都盼着他能为国家做点事,谁知他比楚灵王的生活更加糜烂,而且品德极坏,再加上身边有个出尽馊主意的宠臣费无极,更使全国上下苦不堪言。

一天,费无极去秦国接太子建的新娘,他见新娘非常漂亮,便擅作主张,把一个陪嫁的丫鬟冒充做新娘,而将真正的新娘献给了楚平王。楚平王十分高兴,欣然娶了自己的儿媳妇,重赏了费无极。

第二年,他的儿媳妇给他生了个儿子,为了讨她的欢心,楚平王决定废掉太子建,另立儿媳妇生的儿子为太子。可是废太子得有借口,他找来太子建的老师伍奢,让他想办法杀掉太子建,并许以高官厚禄。伍奢拒绝做这种灭绝人性的事,楚平王很生气,就把伍奢囚禁起来,还威胁他,如果不执行命令就满门抄斩,伍奢仍然不肯屈服,楚平王决定杀死他。

伍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叫伍尚,小儿叫伍子胥,他们和太子建在一起,手中有一部分兵权。

费无极对楚平王说,要杀伍奢,必须连他的两个儿子一起杀掉,否则后患无穷。但是对他的两个儿子不能来硬的,只能想办法将他们骗来。楚平王觉得很有道理,便让费无极去办理此事。

伍尚、伍子胥听说父亲被楚平王囚禁,正在着急,忽然收到父亲的亲笔信:大意是我因违背大王旨意被囚禁。如今大王怜念我们祖辈有功,决定免我一死,还要改封你兄弟二人官职。你们见信后速来。否则,大王会治我们的罪。

伍尚决定按信中的意思去见父亲,而伍子胥不同意。他看出这是楚平王的诡计,并劝哥哥说:“我们如今在外,楚王还不敢杀父亲,这封信一定是楚平王逼父亲写的,如果我们果真回去,就等于加速了父亲的死亡。”

伍尚受父亲的影响,是一个忠君的人,他仰天长叹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伍子胥见再劝也没有用,只得跪别哥哥,兄弟二人洒泪而别,走上了相反的道路。

伍尚回去不久,便和父亲一起被楚平王杀掉。太子建逃往宋国。

楚平王派人四处张贴告示,重金悬赏捉拿伍子胥。伍子胥听说父兄已死,含泪发誓说:“有朝一日,我要灭了楚国,亲手砍下昏君的头!”

伍子胥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他每天昼伏夜出,小心地躲避追兵。有一次,他刚走到江边,发现远处追兵急驰而来,逃已经来不及了,他慌忙脱下白袍和鞋子扔在江边,自己藏了起来。追兵见到他的衣服,以为他投江了,便拿着衣服回去复命。伍子胥继续逃跑。

追捕伍子胥的风声并没有放松,原想投奔吴国的伍子胥只好改道去了宋国,在那里他见到了太子建。不久,宋国闹内乱,一部分人去楚国搬兵,二人无奈,只好逃往郑国。郑国是依附晋国的小国,见楚太子前来投奔,就让他们见晋顷公。晋顷公正想灭掉郑国,便让太子建在郑国作内应。太子建不顾伍子胥反对,答应下来,结果事情败露,被郑定公杀死。伍子胥忙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离了郑国。

伍子胥再次踏上了逃亡的道路。这一天,他与公子胜来到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北)。昭关地势险峻,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关上城门,插翅难飞,是通往吴国的必经之地。楚平王为了捉拿伍子胥,派右司马袁蓬越带兵在此把守,对照城墙伍子胥的画像,仔细盘查过往行人。

伍子胥远远地躲在一片树林中,焦急地想着出关的办法。这时,有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走过来,打量了他一眼说:“伍将军,你要到哪里去呀?”伍子胥吓了一跳,但马上镇静下来,说:“我不姓伍,老人家,我只是一个过客。”

老人并不与他争辩,只顾自己说道:“我是曾跟扁鹊学过医的东皋公,前天为袁将军治病时看到了你的画像,所以认出了你。我平生治病救人,从不害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就请跟我走。”

伍子胥听了这位慈祥老人的话,就领着公子胜,跟随他走了四五里,来到一个庄院。东皋公将他们引进后院的一个小屋,说:“你们先在这儿住几天,我想办法帮你们出关。”伍子胥谢过老人家,便和公子胜住了下来。可是一连住了七八天,老人只供吃喝,对出关的事只字不提。伍子胥心急如焚,日日食不知味,夜夜睡不安寝,这样下去,深仇何时能报?几天工夫,伍子胥愁出了一头白发。

又过了几天,东皋公领来一个叫皇甫讷的朋友,他的长相颇似伍子胥,东皋公对伍子胥说出自己的计策,伍子胥大喜,决定第二天带公子胜出关。

天终于亮了,伍子胥等人来到昭关关口,过了一会儿,忽然传来一声喊声:“抓住伍子胥啦!抓住伍子胥啦!”又听袁越将军说:“打入囚车,明天解入郢都,报公领赏!”

到了中午,东皋公求见袁将军,并向他道喜。袁将军说:“人捉住一个,只是他不承认是伍子胥,我也觉得疑点很多。”东皋公说:“我与伍子胥有一面之缘,让我认认看。”袁越将他带到关押伍子胥的地方。谁知那人一见东皋公就喊叫起来:“老人家,说好我们在关口见面,您怎么才来,害得我被他们莫名其妙地捉起来,快让他们把我放了。”东皋公哈哈大笑,对袁越说:“这是我的朋友皇甫讷,哪里是什么伍子胥,你们抓错人了。”

袁越见抓错了,赶忙将皇甫讷放出来,立即令士兵继续盘查行人。

伍子胥早已乘乱混出了昭关,他带着公子胜匆匆忙忙赶路,走着走着,一条宽阔的大江横在面前,江水滔滔,烟波浩渺。伍子胥的心渐渐沉下去:难道这是天要绝我吗?正在焦急,一叶扁舟从远处漂过来,伍子胥大喜过望,喊道:“老人家,渡我们过江吧。”渔船划过来,将他们载到对岸。伍子胥谢过渔翁,刚要走,渔翁说道:“伍将军,你早饿了吧?”伍子胥一愣,渔翁又说:“听说楚王到处捉你,我很担心,如今你过江了,我也放心了。你们一定很久没吃东西了,你等着,我去拿些吃的来。”

伍子胥望着老人的背影,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可是过了很久也不见老人回来,伍子胥起了疑心,便和公子胜躲进芦苇之中,又过了一会儿,听见渔翁喊:“芦中人,快出来吃饭吧。”伍子胥走出来,和公子胜吃了一顿饱饭。告别渔翁时,伍子胥解下佩带的宝剑送给渔翁。渔翁笑笑说:“楚王的重金我都不稀罕,怎么会要你的宝剑呢?再说它可以救你的命,于我却一点用处也没有。”伍子胥只得收起宝剑,并问渔翁的姓名,渔翁说,我叫你芦中人,你叫我渔丈人吧。伍子胥拜别渔丈人,一路跋涉到了吴国。

在吴国,伍子胥被吴王的哥哥公子光发现,并将他请去。二人合谋刺死吴王僚,公子光继位,他就是吴王阖闾。

伍子胥把自己的深仇大恨告诉了阖闾,怎奈吴国军事力量不及楚国,不能对楚发兵。伍子胥向吴王推荐了孙武,也就是著有《孙子兵法》的军事家,那时他还是个隐士。

在孙武的帮助下,吴国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亲率大军攻打楚国,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打到郢都,楚昭王弃城而逃。

这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找到他的坟墓,挖出他的尸体,痛打300钢鞭,又割下他的头,终于为父兄报仇雪恨。屈原——汉语第一个独立诗人

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河南西峡或湖北秭归),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

他就跟大臣们商量。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可是怀王的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命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地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孔子——周游列国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革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 (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xī)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 (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我国一部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为苦县人,今当河南鹿邑。其地本属陈国。陈为楚灭,恰当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年),故老子出生于苦县时,尚属陈国所有,故当为陈人。

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二十余岁。公元前535年、前527年、前515年、前501年、前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含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尼采曾说:老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20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20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为八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出版权。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 ”,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第二章秦·汉秦始皇——建立秦帝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随着历史发展,终于秦因暴政而亡。陈胜、吴广的起义,再加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楚汉相争,秦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吸取,促成两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秦灭六国(秦始皇一统天下)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率秦军灭掉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个强国齐,实行全国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侵伐,战争不断。经济遭破坏,生灵遭涂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民众希望统一。随着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各地间经济交流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当时各国间度量衡不统一,货币不统一,关卡林立,捐税繁多,给经济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因此,经济的发展要求统一。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那么,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为什么最后落到了秦国统治者的身上呢?因为秦国有客观上和主观上几方面的有利条件。

客观上讲,秦国自秦孝公时任用商鞅施行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良好基础,并逐步向东扩展。而秦惠王、秦昭王时期,继续扩张,并继续推行军功爵制,按军功颁赐爵位,以爵位赏赐土地和隶农,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军事实力大增。

同时,秦国物产丰富,地理条件优越。经过由孝公至庄襄王六代百余年的苦心经营,秦国已占据中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拥有大片富庶地方,国富兵强。反观东方六国,君主皆庸,政治腐败,经济发展迟慢,军事力量不强,而且六国君王多是苟安一时之辈,缺乏统一中国的胸襟和气魄。而秦王嬴政是一位有远大志向与气概的人物。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去,年仅13岁的儿子嬴政继位为秦王。但当时的国政大权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不韦号称秦王仲父,嬴政许多事情受到吕不韦的限制。随着秦王政年龄的一天天增长,他对吕不韦的专权也愈益不满,于是二者的争权也日益激烈。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嬴政举行了加冕典礼,开始亲政,他首先镇压了嫪毐集团的政变,接着以吕不韦与政变有关为借口,罢其相国之职,令其迁蜀,迫使不韦无奈自杀。至此,秦国大权真正掌握在了嬴政手中,这就为他指挥消灭六国的统一战争创造了绝对必要的条件。

秦王政大权独揽之后,就开始实施他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雄伟战略。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客卿,甚至包括从敌营中来的人或曾讥评过自己的人,使秦国一时人才济济,如重用韩国间谍郑国兴修郑国渠,使关中4万多顷盐卤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为秦统一天下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他礼待军事理论家卫缭,并采纳其贿赂各国权臣以破坏六国合纵的建议,军事上受益匪浅。又接受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法、术、势思想,加强他对政权的统驭能力。听从李斯《谏逐客令》,保持吸收和使用外来客卿的传统,使秦王政身边形成一个智囊团,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秦王嬴政个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秦王政十七年即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秦王嬴政开始了他正式的统一中国的战争。

秦王政十七年,嬴政派大将内史腾率兵攻打韩国,俘虏韩安王,至此,韩国虽已灭亡,但韩国贵族的反抗并没有停止。韩王安被迁于岐山,公元前226年曾发动叛乱,不久被镇压下去,这才彻底解决了韩的问题。

第二个被灭亡的是赵国。在当时的六国中,赵国是很为强劲的一个。先是有廉颇,后有李牧、庞煖,都是善于用兵的大将,秦国几次兴兵伐赵,都未曾讨得多少便宜。前229年,秦将王翦、杨端和分别率兵向赵进攻。赵将李牧、司马尚坚持抵抗达一年之久。后来赵王宠臣郭开接受秦人贿赂,向赵王诬告李牧、司马尚。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拒绝交出兵权,赵王便派人暗地逮捕李牧并处死,同时杀掉司马尚。李牧一死,秦军如入无人之境,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俘赵王迁。是年十月,秦军进入邯郸,赵亡。

赵亡后,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为王,继续抗秦,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兵败被灭。

灭赵以后,秦兵临易水,威胁燕国。燕国太子丹曾为质于秦,一直想复仇,但因国小势衰,力不敌秦,未能实现。当秦兵压境之际,燕国君臣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燕太子丹决意派勇士荆轲携带燕国督元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的人头,作为觐见礼,去刺杀秦王,以挽救燕国。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及宾客送其至易水之上。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表达了为国牺牲义无反顾。至秦后,秦王在朝堂接见荆轲,荆轲上朝觐见,献图,图内藏有匕首;展图,抓起匕首刺向秦王。嬴政环柱逃避,后在臣下的提醒下,才拔出佩剑,将荆轲砍倒,肢解其身。秦王大怒,增兵向燕国大举进攻,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攻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郡。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攻打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魏国在秦的打击下,早已奄奄一息。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率兵包围魏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堤,水淹大梁。三月后城破,魏王假请降,魏亡。

魏国被灭后,秦国把下一个目标指向楚国,但因楚国地域广阔,实力不弱,故费了一番周折。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楚国内部发生叛乱,楚将项燕将秦叛将昌文君拥立为荆王,秦以镇压荆王为名,举兵攻楚。楚国当时虽败,但实力尚在。当秦破三晋之后,就全力攻楚。

秦将李信自恃年少壮勇,在秦王面前夸下海口:以20万兵力即可横扫楚国。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答非60万不可。秦王以王翦怯弱而李信勇,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派李信率20万兵众攻打楚国。李信轻敌惨败,秦军退出楚境。嬴政遭此挫折,即亲赴王翦家,请其率兵出征,倾全国兵力——60万人,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大举伐楚。楚国以全部兵力拒秦,大将项燕战死,楚军大败,楚王负刍被俘。而后,秦军又向江南广大楚地及降服于楚的越地进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国全部覆灭。

五国相继被灭,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齐国。它的相国后胜,长期受贿于秦,既不备战,更不援助其他五国抗秦。齐王建昏庸,听信于相国。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军一到,齐王建拱手请降,齐亡。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10年的时间内,嬴政就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历史结束了割据局面,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战国历史至此结束,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不应该再用“王”的称号,所以给自己定尊号为“皇帝”。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为始皇帝,并规定后世子孙顺序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一代接一代传下去,直到千世万世。修筑万里长城

秦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肇始,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作为秦朝缔造者的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并开创了“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文明,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然而绵延万里、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的修建,却给秦始皇带来了毁誉参半的历史评价。

有人认为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后兴建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保障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因此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有人认为长城的修建表明了秦始皇的暴政,那一块块浸有民夫血汗的城砖,那一块块踩在脚下的巨石,就是秦始皇蹂躏百姓、视百姓为粪土的一个个历史印记。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当时百姓修筑长城劳役悲惨境遇的反映,寄托了人们对大秦帝国暴政的痛恨与推翻其暴政的强烈愿望。

秦始皇并非修筑长城的第一人,但是长城却因秦始皇而有了一个响彻后世的名字——万里长城。长城其实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楚国修建的方城,是我国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长城。

到了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如齐、燕、赵、魏、秦,为了加强防御和划定疆界都纷纷修筑长城。到了秦朝兼并六国之后,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之后的汉朝一直到明朝,历朝历代都修建了长城,而我们现在最常看到的、保存较完整的长城是明朝修建的。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以及之后各朝各代修建的长城长度相加超过十万里,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显然,长城作为一道高耸的、绵延不断的长墙,它在冷兵器时代所具备的军事防备效应是不言而喻的,但与此同时,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惊人的。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动用了近百万的劳力来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有权威人士做过统计,修筑长城所用的砖石,如果用来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的长墙,这道长墙足以环绕地球一周;而如果用来铺筑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则可以环绕地球三周以上。但今天的人们在感叹其浩大伟岸的同时,不知还有多少人能够体味出其背后的辛酸。修筑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平民百姓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且那个时代没有任何可减轻劳动负荷的机械装备,工作环境又是处于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秦始皇是一个有着强烈危机感和忧患感的帝王。当上皇帝之后,他并没有因一统天下的成就而陶醉,相反却一直忧心忡忡。大秦帝国是在暴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对的声浪虽然很小,但大规模爆发却从未间断。如何谋求大秦帝国的长治久安,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心病,这件事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

大秦帝国在将新政推向全国的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了获得民众对大秦帝国的认可,安定天下民心,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不断地巡幸天下。他巡游的地点先是选择在秦国境内,试行一年之后,逐步推广到秦国以外的领地。始皇二十八年,他从咸阳出发,经齐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到达海边,又转经江苏、湖南、浙江、湖北返回咸阳,其行程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即便是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他的旅程仍然漫长得令人生畏。

巡幸天下使得秦始皇的思想意识受到很大冲击,思维方式也受到很大影响。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处于西部边陲,论武力它可以雄霸天下,但若论发达程度,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与齐国等中原核心地带相比都有着不小的差距。巡幸之旅虽然辛苦却也令秦始皇大开眼界,一种流行于齐地的方术吸引了他,使他对求仙问道以及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方术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这可能有助于排解他身心的巨大压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位名为卢生的方士逐渐成为秦始皇的宠臣,他就是那位编造谎言引动秦始皇修建长城的主角。卢生原本燕人,虽然仅为一个方士,但对秦始皇的施政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说到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历史学家都绕不开两件事,一是修长城,二是坑儒,这两桩事的始作俑者都是卢生。

按理说,当时正值壮年的秦始皇不应该对生死问题有那么紧迫的危机感,但长生不老似乎与长治久安有着天然的关系。为了寻求不死药,秦始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求仙、封禅无所不用其极,最为典型的是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到东海求仙,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但却一去杳无音信。

秦始皇寄予厚望的方术之道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他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反而越来越大。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他在东巡的过程中遇刺,虽然幸免于难,但受到的打击非同小可。不过两年,他在咸阳微服巡行,又一次受到袭击。这一次的打击更甚前次,当年遇刺尚在秦地之外,这一次危险发生在国都咸阳。连京城的安全也成了问题,他内心的无奈与恐慌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对神秘主义的倚重更为强烈,他急于想找出威胁秦帝国的准确原因和有关自身安危的确切答案。始皇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5年,他派卢生去求仙人指点未来的发展方向。卢生此去没有任何收获,回来后,他对秦始皇大肆歌功颂德,吹拍溜须,言辞间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对人们的阿谀奉承,秦始皇已听了很多年。他需要的不是这些,他强烈渴望的是对巩固政权真正有益的东西。于是他再派卢生入海寻求仙人指点,总是无功而返的方士这次带回了一本《录图书》,这本谶书上记录着一个惊天秘密:“亡秦者胡也”。

一直渴望对手的秦始皇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打击的目标,他内心的焦躁与不安便要迅速释放。卢生一句搪塞责任的话引发了中国一场空前的战略大震荡。秦始皇立刻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征匈奴,把匈奴逐出河套赶到阴山以北。秦始皇仍然不放心,为了防患于未然,又不惜血本,征用七十万劳工,历时多年,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止辽东,绵延万里大规模修筑长城,以绝胡人亡秦之患。

胡人究竟有什么样的威胁,使得秦始皇如此兴师动众?

卢生所传“亡秦者胡也”中的“胡”为何人?他们对秦帝国的威胁究竟何在?秦始皇为何要下此血本豪赌明天?

秦时说的胡人,就是以后的匈奴。追溯历史渊源,匈奴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就秦国而言,其早期的建国史堪称一部与胡人的斗争史,中间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秦昭襄王时,胡人威胁到秦国的北部边境,秦国出于东进的考虑,对胡人采取了筑城防守的策略。

匈奴在战国时期,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社会组织以部落联盟为主,联盟的首领被称为“单于”。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邻近各族,统一蒙古高原,随后建立了游牧民族的国家政权。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时,正是匈奴势力扩张之时,他们四处进攻,掠夺人口与财物,使得大秦帝国北方的边患压力比较大。

匈奴人作为游牧民族,自幼即能骑马射箭,所以,成年之后个个都是精于骑射的剽悍骑兵。关于此,《史记·匈奴列传》曾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在冷兵器时代,与步兵相比,骑兵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战国时期,匈奴已经成为燕、赵、秦等国北方边地的一大外患。燕、赵、秦诸国为了应对匈奴的入侵,纷纷修筑长城以作为防止匈奴入侵的一种军事手段。就秦国而言,秦昭襄王时宣太后杀死义渠戎王,大败义渠后,修筑了秦长城以阻挡匈奴南下。燕国、赵国也都在各自国界内修筑了长城,以备边患。

在秦灭六国的十年中,燕、赵两国只能顾及自身生死存亡,根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