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中医谈肝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6 02:23:04

点击下载

作者:张玮,王俐琼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龙华中医谈肝病

龙华中医谈肝病试读:

前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而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博大精深,简便廉验,已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为了推进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增进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我们特别编撰了《中医养生重点专科名医科普丛书》。

本丛书一共分为8本。其中,《龙华中医谈养生》最为重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此书对中医养生的精髓做了详尽的介绍,具体从中医养生的概念和特点、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五脏养生、情志养生、体质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气功养生、针灸经络养生、药物养生、因人养生等方面,论述了中医养生的脉络发展、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既有理论的探索,更注重对大众健康养生方法的指导。

另外7本分别是《龙华中医谈心病》《龙华中医谈肝病》《龙华中医谈肺病》《龙华中医谈肾病》《龙华中医谈脑病》《龙华中医谈肿瘤》《龙华中医谈风湿病》。这7本书均采取问答体例,重在说明具体各科疾病诊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各科疾病的特征、发病机理、辅助检查资料的解读、西医基础治疗、临床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日常中医养生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偏重实用,重在解决具体问题。

全套丛书既有宏观论述,又有微观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选材精练,专业严谨,对大众养生健康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于书中的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进一步完善。最后,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使大家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肖 臻 郑培永2018年8月

内容提要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肝脏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药在防治肝胆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书由上海龙华医院肝病科临床医生编撰,充分考虑了广大肝胆病患者和人民群众对于多种肝胆病防治知识的迫切需求,内容涵盖了肝胆的位置、结构、生理功能,肝胆病的分类与特点,肝胆病的常见症状,常见肝胆病的检查、诊治及预防要点,对肝有损害的药物和食物,食疗,外治,起居调护,运动调护,心理调护等方面。这些内容基本来源于临床一线搜集筛选的精华信息,对临床医生、广大肝胆病患者以及普通大众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第一章肝胆的位置、结构、生理功能1 肝脏的位置、大小、形状是怎样的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位于右上腹,隐藏在右侧膈下和肋骨深面,绝大部分肝被肋弓所覆盖。肝的位置常随呼吸改变,通常平静呼吸时升降可达2~3cm,站立及吸气时稍下降,仰卧和呼气时则稍升。医生在给成人患者触诊肝脏时,常要患者做呼吸配合,一般情况下,右侧肋缘下无法触及肝脏下缘,如在肋弓下触及肝脏,则多为病理性肝肿大。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重量相当于体重的2%,平均约重1.5kg。2 肝脏的结构是怎样的

正常肝近似葫芦形,呈红褐色,质地柔软。肝的上面称膈面,朝向前上方。膈面借镰状韧带将肝脏分为肝左、右两叶,右叶大而厚,位于右侧腹部,紧邻胸壁,左叶小而薄,位于剑突下。肝的下面凹凸不平,称为脏面,朝向后下方,与腹腔器官相邻。脏面的中部有H形的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左侧纵沟的前部有肝圆韧带,为胚胎时期的脐静脉闭锁的遗迹;右侧纵沟的前部容纳胆囊,后部紧接下腔静脉。横沟即肝门,肝固有动脉、门静脉、肝管、淋巴管及神经等由此进入肝脏。3 什么是肝小叶

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单位,呈多面棱形,长约2mm,宽约1mm。人的肝小叶间结缔组织较少,故小叶分界不明显,每个肝小叶中央有一条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窦周间隙及胆小管以中央静脉为中轴,共同组成肝小叶的复杂立体构型。4 肝脏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被称为人体的“化工厂”。肝内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达500种以上,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①代谢功能。糖类代谢、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激素代谢等。②胆汁生成和排泄。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承担。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胆囊浓缩后排放入小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如果没有胆汁,食入的脂肪约有40%从粪便中丢失,而且还伴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不良。③解毒作用。人体代谢过程中的有毒、有害的废物及外来的毒物、毒素、药物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④免疫功能。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它能通过吞噬与隔离来消除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⑤凝血功能。肝脏合成各种凝血因子,肝脏在人体凝血和抗凝的动态平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5 胆囊的位置与功能是什么

胆囊位于人体右侧肝脏后方(肝的胆囊窝)内,与肝脏紧密相邻,形态类似梨形的囊袋构造。胆囊自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胆汁,只能浓缩和储存胆汁,另外还有分泌黏液和排空胆汁的作用。胆汁由肝脏产生,经肝管排出,未进食时贮存在胆囊内,胆囊腔的容积40~70mL。6 胆汁的产生和作用

胆汁主要由肝细胞生成,成人每日分泌量800~1000mL。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主要成分为胆固醇、磷脂、胆盐,有乳化脂肪的作用,但不含有消化酶。胆盐或胆汁酸可作为乳化剂,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总之,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7 肝脏是如何解毒的

肝脏对来自体内和体外的许多非营养性物质如各种药物、毒物以及体内某些代谢产物,具有生物转化作用,通过新陈代谢将它们彻底分解或以原形排出体外。这种作用也被称作“解毒功能”。

某些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可以转变为无毒或毒性较小,易于排泄的物质;但也有一些物质恰巧相反,会出现毒性增强(如假神经递质形成)或溶解度降低(如某些磺胺类药)的现象。肝脏的生物转化方式很多,一般水溶性物质常以原形从尿和胆汁排出;脂溶性物质则易在体内积聚,并影响细胞代谢,必须通过肝脏一系列酶系统作用将其灭活,或转化为水溶性物质,再予排出。8 中医认为肝的功能是什么

中医理论认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血和主疏泄。

主藏血的含义包括:①调节血量。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处于休息或情绪稳定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肝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之说。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症状,若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不能藏血,则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②养阴制阳。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滋养,保持肝体柔和。另一方面,血属阴,可制约肝的阳气,使之勿升动太过。只有肝之藏血充沛,阴血不亏,方可使肝的升动之性既冲和条达,又不至于亢逆为害,从而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否则,肝的阴血不足,不能制约肝的阳气升动,则易导致肝用太过出现由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引起的眩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等症状。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为:①疏调气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而“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所以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以及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②调畅情志。肝属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论》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进而发挥调节情志的作用。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③疏泄胆汁。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主疏泄促消化的作用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9 中医“肝”与西医“肝”的区别是什么

中医学关于肝的含义十分广泛,认为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在五行中属木,主动主升。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等。因此,中医讲的“肝”既涵盖了实质器官的消化方面的功能,又包括了精神情志、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功能,是心、大脑、神经、脾胃等脏器的整体观念。西医讲的肝,只指实质性的肝脏器官,并不包括其他系统器官的功能。所以中医讲的“肝”和西医讲的“肝”有着本质的区别,西医的“肝”是人体内最大的功能复杂的腺体,主要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并且可贮存糖原,合成血浆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浆球蛋白,还具有吞噬血中异物及细菌的功能,并可分解进入血中的有毒物质,所以肝脏是一个消化和解毒的重要器官。而中医讲的“肝”,是消化、神经和循环等系统的综合功能,不能和具体的解剖学上的肝脏混为一谈。第二章肝病的分类与特点1 人们常说的“肝病”分为哪几种类型

依据传染性的不同,肝病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传染性肝病和非传染性肝病。

其中,传染性肝病是指各种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庚型肝炎。甲肝、戊肝为急性自限性病毒性肝炎,感染后获得终身免疫力,一般不会发展为慢性感染。乙肝、丙肝、丁肝、庚肝有多种感染形式,易慢性迁延不愈,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此外,一些非嗜肝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黄热病毒、出血热病毒等也可导致肝脏损伤。

非传染性肝病主要包括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豆状核变性等。2 肝炎都会传染吗

人们往往谈肝色变,认为肝炎都是有传染性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指由多种致病因素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然而导致肝细胞损害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各种嗜肝病毒(如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药物、毒物、酒精、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肝病、肝脓肿、阿米巴原虫等。其中,嗜肝病毒导致的肝损害具有传染性。甲肝和戊肝为粪口传播,乙肝和丙肝、丁肝为血液传播的肝病,其他各种肝损害均无传染性。认清肝炎,树立正确的疾病观,有利于科学预防和治疗。3 乙肝“三部曲”是什么

从乙肝,到肝硬化,再到肝癌,即所谓的乙肝“三部曲”,那么乙肝患者一定就会转成肝癌吗?我国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既往都有慢性乙肝的基础疾病。然而,并非所有的乙肝患者都要经历这样的病程变化。如果对慢性乙肝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阻断疾病的进展和肝纤维化的持续加重,提高生活质量,避免肝癌的发生。因此,不必因乙肝而过分担忧,应积极面对,正规治疗,定期随访,即可有效控制病情,阻断肝癌。4 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仅有疲乏感,而多数脂肪肝患者较胖。脂肪肝患者多于体检时偶然发现。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肝脏轻度肿大可有触痛、质地稍韧、边缘钝、表面光滑,少数患者可有脾肿大和肝掌。当肝内脂肪沉积过多时,可使肝被膜膨胀,肝韧带牵拉,而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或压痛,检查见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多,易误诊为急腹症而做剖腹手术。此外,脂肪肝患者也常有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的改变。少数患者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衄等。重度脂肪肝患者可有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和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血症等,脂肪肝表现多样,遇有诊断困难时,可做肝活检确诊。5 什么是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具有以下特点:①多种代谢紊乱集于一身,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黏、高尿酸、高脂肪肝发生率和高胰岛素血症,这些代谢紊乱是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病理基础。②有共同的病理基础,目前多认为它们的共同原因就是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③可造成多种疾病增加,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甚至某些癌症,包括与性激素有关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以及消化系统的胰腺癌、肝胆癌、结肠癌等。④有共同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防治一种代谢紊乱,也就有利于其他代谢紊乱的防治。

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MS诊断标准:①超2重和(或)肥胖,BMI≥25.0(kg/m)。②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mmol/L(110mg/dL)及(或)2hPG≥7.8mmol/L(140mg/d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SBP/DBP≥140/90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空腹血TG≥1.7mmol/L(150mg/dL),及(或)空腹血HDLC<0.9mmol/L(35mg/dL)(男)或<1.0mmol/L(39mg/dL)(女)。具备以上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可确诊为代谢综合征。6 脂肪肝会发展为肝硬化吗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的患者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脂肪肝是小病,不需要治疗,其实,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大量的脂肪堆积在肝细胞内,影响了肝细胞正常的代谢和氧化功能,久而久之,肝脏细胞也会发生凋亡,肝功能反复异常,星状细胞活化,肝纤维化增生,进而导致肝硬化。相反,及早干预和治疗脂肪肝,可以有效为肝细胞减负,恢复正常的代谢功能,做到完全治愈。因此,脂肪肝不可怕,怕的是不理睬它,任其发展才可能发展为肝硬化。7 什么是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其主要临床特征是恶心、呕吐、黄疸,可见肝脏肿大和压痛,并可并发肝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8 什么是药物性肝病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临床中各种疾病的诊疗均离不开药物,然而,药物也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各种药物不良反应中,肝损伤是最常见的。药物引起肝损伤频率较高,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病。研究发现,成人中氨基转移酶升高有10%~50%是由药物引起,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例的2%~5%,药物性肝衰占所有急性肝衰患者的10%~52%。目前引起损伤的药物可达千余种,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肝损伤已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5位。

药物性肝病是指某些药物对肝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的疾病。随着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新药不断问世,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相应增加。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人群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身上,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可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各种肝病的表现类似,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9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肝病?分为哪几种类型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以肝脏为相对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器官的一类疾病。临床上有如黄疸、发热、皮疹、关节炎等各种症状,并可见高γ-球蛋白血症,血沉加快,血中自身抗体阳性等。

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10 肝囊肿是肿瘤吗

B超检查中,有些患者会查出肝囊肿,或大或小,数量不一,疑问也随之而来,囊肿是肿瘤吗?良性的还是恶性的?要手术切除吗?其实,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通常认为,大多数的肝囊肿是先天形成的,不属于肿瘤范畴,更不存在恶性一说,一般情况下体积也不会改变。但如果肝脏内囊肿的数量非常多,或是合并脾脏或肾脏内也有多发的囊肿,就需要警惕先天性多囊肝、多囊肾、多囊脾的情况,这类囊肿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但进展非常缓慢,可能后期才会出现肝功能、肾功能的异常。11 体检发现肝脏明显肿大,说明什么

正常情况下,肝脏下缘位于右侧肋弓的保护之内,腹部触诊难以触及。如若肋弓下缘可以轻易摸到肝脏下缘,则提示肝脏肿大。肝脏的急性炎症,如甲肝、戊肝、急性乙肝、肝脏肿瘤、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硬化等常会出现肝脏肿大。通过治疗,病情好转后,肝脏体积可缩小,恢复正常大小。12 体检发现肝脏明显缩小,说明什么

肝脏体积减小常发生在慢性肝病后期,由于纤维结缔组织的大量增生,肝脏内部结构发生显著性改变,假小叶形成,肝脏体积缩小,硬度明显增加。同时,左右肝的比例失调,这些都是肝脏硬化的表现,多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后期,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炎后肝硬化。第三章肝胆病的常见症状1 有肝区不适就一定是有肝病吗

很多慢性肝炎患者都会出现肝区不适的症状,但除此之外,很多疾病也都会出现肝区不适,如右季肋部的肌肉局部损伤、肋骨骨折、胸壁挫伤、骨髓炎、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流行性胸痛、胸壁结核等的胸壁病变;右侧结核性胸膜炎、气胸、脓胸、血胸、肺炎、支气管肺癌、肺栓塞等的胸膜及肺组织病变,以及膈下脓肿等。因此,不能单纯根据一个症状就来诊断肝病,还要结合其他症状及相关的理化检查,综合判断。2 眼睛和皮肤发黄就是肝炎吗

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障碍,大量的结合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进入血液,因此出现皮肤、巩膜、小便发黄,俗称黄疸。整个胆红素的代谢过程涉及血液系统和肝胆系统,前者为源,后者为流,这两个环节发生病变,都会出现黄疸。因此,黄疸并不是肝病患者的专属症状,黄疸也不会传染。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生理性发黄,诸如大量进食南瓜、胡萝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后,也会出现皮肤发黄,无须治疗,数日后恢复正常。3 为什么肝病的患者常有眼睛干涩和视物模糊

肝开窍于目,因此,肝脏与眼睛的关系最为直接。如肝病日久,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眼睛,则会出现视物模糊、夜盲;如果肝阳上亢,则会头痛、目眩;如果肝火上炎,则会出现目赤肿痛;如果肝风内动,则见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等症。4 为什么说“肝胆相照”

胆囊位于右侧胁肋部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里,紧靠肝脏下缘,二者密切相关,共同完成胆汁的合成、排泄,发生病变时也是相互影响。所以历来有“肝胆相照”一说。中医认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胆汁的分泌、排泄,若其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循常道而行。反之,则胆汁既可上逆,亦可外溢而造成病变,如口苦、黄疸等。5 为什么说肝主筋

中医学认为,筋是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故有“肝主筋”之说。肝血充盈,筋膜收缩有利;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即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若热邪耗伤津液,血不养筋,则会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症状,也称为“肝风内动”。“爪为筋之余”(指)趾甲的枯荣可以直观地反映肝血的充盈程度。肝血充足,则筋强力壮,(指)趾甲坚韧;肝血亏虚,筋弱无力,(指)趾甲软而薄脆,晦暗色枯。6 肝火旺就是有肝病吗

肝五行属木。木的特性是:喜疏泄调达,因此,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临床上肝失疏泄可表现为肝郁气滞,郁结日久化火,则为肝火,表现为易怒、性情暴躁。肝火旺属于中医肝病的范畴,在现代医学中属于心理障碍范畴。很多慢性肝病患者,病程迁延日久,思想负担较重,久之郁结化火,也可出现肝火旺的表现,表现为情志异常,多愁善感、性急易怒等。然而,肝火旺并非肝病患者专属,其他慢性疾病中亦可出现。7 小便发黄是肝病吗

正常人尿液中因含有尿胆原而呈现淡黄色。若尿色加深,可能的原因为:①肝脏细胞受损,肝功能出现障碍,造成红细胞在肝脏受到破坏,造成尿胆原偏高。②患溶血性黄疸造成红细胞被破坏,从而出现尿胆原偏高。③尿胆原偏高还可能是因为心功能不全、便秘、高热等因素引起。④门脉性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败血症等,由于肝功能障碍,对于从肠内吸收的正常量的尿胆原无法将其利用和重新经胆道排出体外,所以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⑤饮水量少,尿液浓缩。8 恶心呕吐都是胃病引起的吗

恶心呕吐是常见的胃肠道反应,然而并非单见于胃肠病。肝病患者也常常出现恶心呕吐和厌食油腻,多见于肝损害,肝功能异常时,会影响到胃肠消化功能,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因此,肝病患者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不要忘记关注下肝脏系统的病情变化。9 食欲不振都是消化不良吗

食欲不振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是指进食的欲望降低。完全的不思进食则称厌食。这一症状并非脾胃病专属,可见于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癌、肺结核、尿毒症、心力衰竭、肝炎、肝硬化、慢性肾上腺功能减退、神经性厌食、化疗药物的副作用等。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肝病也会出现食欲不振。肝病常常被称为“最大的隐形杀手”,是因为肝病患者没有特别显著的症状。患病者可能会出现腹胀、胸口闷、食欲降低、伤风感冒、发烧、作呕等的症状,但很多人都不会把这些现象当作一回事,而自己到药房里买药吃,导致病情恶化,最后甚至出现死亡案例。所以,如果出现食欲不良等症状,别忘记同时查个肝功能,不可不慎。10 蜘蛛痣是怎么回事

蜘蛛痣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一种临床体征,是皮肤黏膜上的小动脉扩张的结果。好发于躯干以上部位,尤以颈部、前胸部、上肢为多见,大小不一,以中央的痣体为中心,周围毛细血管呈放射状,形似蜘蛛的足,按压痣体后,毛细血管消失不见,放开后,毛细血管再次充盈。肝病时由于雌激素在肝脏代谢发生障碍,致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而引起蜘蛛痣。11 肝掌是什么

肝掌是指手掌大鱼际、小鱼际以及手指掌面、手指基部,颜色呈粉红色或胭脂样斑点,仔细观察可见许多扩张成片的小动脉。肝掌的生成与蜘蛛痣类似,与肝功能减退而致体内雌激素过多、肝脏灭活作用降低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肝掌会随着肝功能的好转而减轻。12 肝臭是什么

患者呼气时,或观察患者尿液时,若嗅到一种烂苹果和臭鸡蛋的混合气味或为鱼腥样带有芳香甜味的臭气,即为肝臭。肝臭是严重肝病患者,特别是肝性脑病的患者,在肝功能衰竭时所特有的一种临床特征。其成因是过多的蛋氨酸经消化和细菌作用后,除释放氨以外,还可生成二甲基硫化物与甲基硫醇,后二者在体内潴留,并通过呼吸或排尿散发出的一种特殊气味。13 慢性肝病患者的脸色如何

肝病面容表现为面部皮肤色泽晦暗,脸色青黑没有光泽,弹性差,皮肤干燥、粗糙,多见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出现肝病面容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内分泌紊乱,色素代谢障碍,导致色素在皮肤沉积,肝硬化患者常常合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也会加重皮肤色素的沉积。中医认为,肝在五行中属木,对应的五色为青色,面色发青提示肝发生病变,与西医的肝病面容不谋而合。临床中,如果发现脸色发黑,最好到医院检查一次肝功能和B超,以查明是否发生肝病。14 为什么肝硬化患者会吐血

肝硬化后期,由于肝脏内部肝小叶形成,纤维大量增生,门脉压力不断增高,最终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这一并发症相当凶险。肝硬化患者中40%~60%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静脉一旦破裂出血,病死率非常高。当患者进食过冷、过热食物,饮用具有刺激性的浓茶、咖啡、油腻煎炸的食物、质韧坚硬食物、易胀气的食物,或暴饮暴食,都可导致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出血量大者表现为吐血,轻者表现为黑便。15 为什么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蛙腹

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压力异常升高,同时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腹腔内积存了大量积液,仰卧位时液体因重力作用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外形宽而扁,形似蛙腹。此外,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腹膜癌转移、肾病综合征、结核性腹膜炎等也可出现腹部胀大的症状。16 为什么肝衰竭的患者会有皮肤瘀斑瘀点

肝脏在凝血因子的合成和代谢中起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因此,严重肝病可能引起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肝硬化后期,由于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也加剧了凝血功能的下降。因此,肝衰竭的患者常常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可出现症状如鼻衄、牙龈出血、瘀点、月经过多,严重者可有呕血和黑便。17 急性肝炎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是一类疾病的统称,虽然病因不同,但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结局有很多共同的特征:①肝功能呈现明显的急性损伤,ALT升高10倍以上即>400U/L,通常可达到1000~2000U/L,可伴有黄疸出现。②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无纤维结缔组织增生。③病情发展多可顺利恢复。④急性期均需要休息并积极保肝治疗。

急性肝炎感染后早期症状:患者近期出现低热、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伴有恶心、呕吐、厌油腻、肝区不适及尿黄等症状,休息后不见好转。

急性肝炎的大致分类如下。(1)急性黄疸型肝炎

①黄疸前期:多缓慢起病,发热轻或多无发热常出现关节痛、皮疹。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有时腹痛、腹泻。本期平均持续5~7天。

②黄疸期:发热消退,自觉症状稍减轻,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疸,数日至3周内达到高峰。尿色深黄可出现一过性粪便颜色变浅。肝区痛、肝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本期持续2~6天。

③恢复期:患者黄疸逐渐减轻、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皮肤瘙痒消失,食欲好转,体力恢复,消化道症状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一般为1~2个月。(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此型较多见,症状较轻,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体征多见肝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此型肝炎症状轻,常被忽视诊断。病程2~3个月。有时病情的轻重不同,症状或体征的轻重也有所不同。(3)急性重症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

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10天内出现意识障碍、出血、黄疸及肝脏缩小。病程不超过3周。暴发型肝炎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但病情进展迅速,故出现下列症状,应考虑重型的诊断。

①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随着黄疸进行性加深,患者极度乏力,精神萎靡、嗜睡或失眠、性格改变、精神异常、计算力及定向力障碍、扑翼样震颤、意识障碍。

②严重消化道症状,食欲明显减退,甚至厌食、频繁恶心、呕吐、高度腹胀鼓肠。

③黄疸进行性加重,数日内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达171μmol/L以上,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下降甚至正常,出现胆酶分离现象。亦有少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黄疸尚不明显便出现意识障碍。18 急性乙肝会发展为慢性乙肝吗

绝大多数急性乙肝为自限性,经过一般对症和辅助药物治疗,90%以上的急性乙肝即可恢复,常规不需抗病毒治疗。但有5%~10%的急性乙肝患者会转为慢性乙肝,部分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乙肝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肝脏病变较长时间不能恢复,需密切观察乙肝病毒的清除情况,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防止发展成为慢性肝炎。19 什么是肝衰竭?肝衰竭有哪些临床表现

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因其具有合成、解毒、代谢、分泌、生物转化以及免疫防御等功能,故又被称为“加工厂”。当受到多种因素(如病毒、酒精、药物等)引起严重损害时,造成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上述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进而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之为肝衰竭。临床以极度乏力、食欲下降、腹胀、恶心、呕吐、神志改变等为主要症状,由于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高,医疗费用昂贵,总体预后较差。根据病情进展情况不同,肝衰竭被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和慢性肝衰竭(CLF)。

目前肝衰竭的临床治疗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手段,强调综合治疗,包括内科基础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和肝脏移植治疗三方面。20 如何判断肝衰竭的预后

肝衰竭的预后取决于肝细胞坏死程度和再生能力之间的“较量”,如肝细胞大量再生超过坏死,则疾病逐渐恢复,反之则病情恶化,预后较差。但由于肝衰竭诱因、病因、临床类型、病程、并发症及临床干预措施等的多样性及个体化差异,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估预后的指标。目前公认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比率、血肌酐与肝衰竭预后相关。除此以外,一些研究还认为血清甲胎蛋白(AFP)、血清钠、乳酸盐水平、动脉血氨、磷酸盐等与肝衰竭预后存在相关性。21 人工肝是什么

人工肝即人工肝支持治疗,种类很多,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是血浆置换,其原理是通过将肝衰竭患者血浆与新鲜血浆进行置换,达到清除有害物质,补充机体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的作用。可暂时替代衰竭肝脏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人工肝治疗也是内科综合治疗的一部分,选择适宜的适应证,配合血浆置换后内环境调整药物的应用可以提升人工肝治疗的价值,也可以为国家节省血源。22 胆囊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胆囊炎是较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临床经过,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常与胆石症合并存在。右上腹剧痛或绞痛,多见于结石或寄生虫嵌顿梗阻胆囊颈部所致的急性胆囊炎,疼痛常突然发作,十分剧烈,或呈绞痛样。胆囊管非梗阻性急性胆囊炎时,右上腹疼痛一般不剧烈,多为持续性胀痛,随着胆囊炎症的进展,疼痛亦可加重,疼痛呈放射性,最常见的放射部位是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等处。(1)急性胆囊炎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和急性无结石性胆囊炎基本相同。

①症状

疼痛:右上腹剧痛或绞痛,多为结石或寄生虫嵌顿梗阻胆囊颈部所致的急性胆囊炎。疼痛常突然发作,十分剧烈,或呈现绞痛样,多在夜间发作或发生在进食高脂食物后。右上腹一般性疼痛,见于胆囊管非梗阻性急性胆囊炎时,右上腹疼痛一般不剧烈,多为持续性胀痛,随着胆囊炎症的进展,疼痛亦可加重,疼痛呈现放射性,最常见的放射部位是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等处,乃胆囊炎症刺激右膈神经末梢和腹壁周围神经所致。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是最常见的症状,如恶心、呕吐顽固或频繁,可造成脱水、虚脱和电解质紊乱,多见于结石或蛔虫梗阻胆囊管时。

畏寒、寒战、发热:轻型病例常有畏寒和低热;重型病例则可有寒战和高热,热度可达39℃以上,并可出现谵语、谵妄等精神症状。

黄疸:较少见,如有黄疸一般程度较轻,表示感染经淋巴管蔓延到了肝脏,造成了肝损害,或炎症已侵犯胆总管。

②主要体征:腹部检查可见右上腹部及上腹中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伴胆囊积脓或胆囊周围脓肿者,于右上腹可扪及有压痛的包块或明显肿大的胆囊。当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扩展到腹部其他区域或全腹时,则提示胆囊穿孔,或有急性腹膜炎。有15%~20%的患者因胆囊管周围性水肿、胆石压迫及胆囊周围炎造成肝脏损害,或炎症累及胆总管,造成Oddi括约肌痉挛和水肿,导致胆汁排出障碍,可出现轻度黄疸。若黄疸明显加深,则表示胆总管伴结石梗阻或并发胆总管炎的可能,严重病例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血压常偏低,甚至可发生感染性休克,此种情况尤易见于化脓坏疽型重症病例时。(2)慢性胆囊炎

①症状: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右下肩胛区疼痛,进食高脂或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相交替的特点,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胆囊炎症状同,缓解期有时可无任何症状。

②体征: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但无反跳痛,胆汁淤积病例可扪到胀大的胆囊。急性发作时右上腹可有肌紧张,体温正常或有低热,偶可出现黄疸。胆囊压痛点在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的交点,胸椎压痛点在第八到第十胸椎旁,右膈神经压痛点在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两下角之间。第四章常见肝胆病的检查1 肝功能检查包括哪些项目

一提到肝功能,人们往往联想到转氨酶。其实,肝功能的指标很多,这些指标主要反映肝脏四个方面的情况。(1)反映肝脏合成贮备功能:白蛋白反映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凝血酶原时间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另外前白蛋白、胆碱酯酶等反映了肝储备功能及预后的临床价值。(2)反映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胆红素和胆汁酸反映了肝脏代谢内源性物质的能力降低,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反映了胆管细胞损伤情况等。(3)反映肝细胞损伤: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能敏感提示肝细胞损伤及损伤程度。(4)反映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血清蛋白电泳已取代浊度反应,γ-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评价慢性肝病的演变和预后,提示枯否氏细胞功能减退,不能清除血循环中内源性或肠源性抗原物质。透明质酸酶、Ⅲ型胶原、Ⅳ型前胶原的升高均提示肝纤维化。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肝脏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因此,轻微的肝损伤时,肝功能指标可表现为正常。肝功能检查并非特病原学检查,特异性不强,各种原因包括病毒性、脂肪性、酒精性及其他生理因素(如怀孕、剧烈运动等)均可导致肝功能异常,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肝功能的检测受温度、饮食、仪器、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2 什么是谷丙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升高说明什么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亦称谷丙转氨酶,缩写为ALT或GPT,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如果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破裂的肝细胞内转移到血液中。ALT以肝脏中活力最大,当肝脏细胞损伤时,ALT释放到血液内,于是血液内酶活力明显地增加。在临床上测定血液中谷丙转氨酶活力可作为诊断的指标。可见,谷丙转氨酶是肝脏细胞受到急性损伤的信号灯,它提示我们应该进一步检查,寻找引起转氨酶升高的根本原因。此外,它也是临床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对于指导用药有重要的意义。3 什么是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升高说明什么

谷草转氨酶,又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也是临床中经常用到的肝炎指标。谷草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为肝脏。肝内的谷草转氨酶有2种同工酶,分别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mAST)和胞浆内(sAST)。在肝细胞轻度病变时,仅sAST释放入血;而当病变严重时,mAST也会相继释放入血。故血清AST活性随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增高。肝细胞损害时,AST随ALT较小幅度升高,或虽较大幅度升高但时间短暂,可能主要是sAST,临床意义与ALT相同;AST增高超过ALT,虽升高幅度并不太大但持续时间很长,可能主要是mAST,提示病变的慢性化和进展性。

除肝脏以外,体内其他脏器组织,如心脏、肾脏、肺、睾丸、肌肉等均含有转氨酶。一些外界因素也可使谷草转氨酶一过性增高,如运动、进食、饮酒、熬夜、药物等。因此,转氨酶升高并非就是肝病。4 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不一致,有什么意义

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因此,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的ALT和AST升高的程度及其AST/ALT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轻型,虽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只有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异常的表现主要为ALT的升高,则AST/ALT的比值<1。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肝细胞的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从线粒体和胞浆内释出,因而表现出AST/ALT≥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AST/ALT>1,甚至>2。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于ALT。但是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正常肝细胞数量少,转氨酶的生成、释放少,而血清胆红素则显著升高,出现“胆-酶分离”的现象,提示凶险。5 什么是黄疸

黄疸是肝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6 胆红素升高说明什么

胆红素来源于衰老的红细胞分解后的血红素。正常情况下,由肝细胞对血液内胆红素进行摄取,在肝细胞内形成结合胆红素,排入胆道系统。如果其中的环节发生障碍,则血红素代谢障碍,从而出现胆红素聚集于血液内,均可出现黄疸。

肝病可以引起胆红素升高,但出现黄疸就认为是肝炎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黄疸分为三种类型:①溶血性黄疸。某些遗传性疾病及理化因素,导致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发生溶血、贫血。②梗阻性黄疸。由于结石、寄生虫、肿瘤等因素,致使胆道阻塞,胆汁排泄不畅。③肝细胞性黄疸。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

由此可见,肝炎仅是肝细胞性黄疸的诱因之一,遇到黄疸患者,应结合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B超或CT,综合判断,找到黄疸的原因,防止谈黄色变,盲目武断。7 血清胆碱酯酶有什么意义

血清胆碱酯酶是肝细胞合成的酶类之一,能够反映肝细胞合成的功能。肝细胞损伤时,肝细胞合成胆碱酯酶减少,血清中胆碱酯酶活性下降,由于血清胆碱酯酶半衰期短,所以它是肝内损害时一种极为敏感的指标,可反映肝细胞的合成功能,用于估计肝的储备功能和肝病的预后。

急、慢性肝炎时,血清胆碱酯酶降低程度往往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持续降低,则提示预后不良。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明显下降,肝性脑病时最为显著。亚急性重症肝炎,特别是肝性脑病时,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且多呈持久性。肝外胆管梗阻性黄疸,血清胆碱酯酶正常,伴有胆汁性肝硬化时则降低。原发性肝癌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取决于肝原来的情况和损害程度。如伴有肝硬化或原有慢性活动性肝炎,酶活性常降低。8 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γ-GT)有什么意义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中,肾内最多,其次为胰和肝。在肝内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正常人血清中的γ-GT主要来自肝脏。正常值为3~50U/L(γ-谷氨酰对硝基苯胺法)。此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失代偿时仅轻中度升高。但当阻塞性黄疸时,此酶因排泄障碍而逆流入血,原发性肝癌时,此酶在肝内合成亢进,均可引起血中转肽酶显著升高,甚至达正常值的10倍以上。酒精中毒者γ-GT亦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酒精性肝病。9 肝病患者为什么也要查血糖

人们通常认为糖尿病与胰腺相关,但有一种名为肝源性糖尿病却并不为大多数人知晓。我国肝病患者数量众多,临床由于肝病而继发的糖尿病也不在少数,有数据显示,慢性肝病中糖尿病发生率高达27%。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从肝脏的功能说起。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化工厂,尤其在糖类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合成与代谢均离不开肝脏。肝脏主要通过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来调节血糖水平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此外,体内调节血糖的激素,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均在肝脏内代谢和灭活。当肝功能损伤时,必然会影响到糖的代谢,同时,糖的代谢异常也会引起肝脏的损害,因此,肝脏患者应关注血糖情况。10 血胆汁酸升高有什么意义

总胆汁酸(TBA)是在肝脏内合成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成为结合型胆汁酸,然后被肝细胞分泌入胆汁,随胆汁至肠道后,在肠道内细菌作用下被水解成游离型胆汁酸,有97%被肠道重新吸收后回到肝脏。如此循环不息。这样能使总胆汁酸发挥最大生理效应。更可防止总胆汁酸大量进入循环中对其他组织细胞的毒害(总胆汁酸的pH值非常低)。健康人的周围血液中血清胆汁酸含量极微,当肝细胞损害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就会出现异常,总胆汁酸就会升高。因此,总胆汁酸测定是一项比较敏感和有效的肝功能试验之一。

总胆汁酸水平受饮食影响较大。由于胆汁酸是由胆固醇形成的,所以可以通过控制胆固醇的摄入来控制胆汁酸浓度。有几种食物可以降低总胆汁酸:①玉米。含有丰富的钙、磷、硒和卵磷脂、维生素E等,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②海带。可降低血及胆汁中的胆固醇。③大豆。大豆及大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磷脂,三者均可降低血中胆固醇。④姜。含有一种脂质,具有明显降低胆固醇的作用。⑤香菇。含腺嘌呤衍生物,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脂肪硬化和血管变脆,同时还可降低血压。⑥鱼。鱼的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70%~80%,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并且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是植物油降脂效能的2~5倍。11 白蛋白与肝病有什么关系

在肝功能检查中,检查白蛋白的作用是根据白蛋白的检查结果来判断某些疾病。不同年龄段白蛋白的正常值也不相同,新生儿白蛋白正常值范围为28~44g/L,14岁后白蛋白正常值范围为38~54g/L,成人白蛋白正常值范围为35~50g/L,60岁后白蛋白正常值范围为34~48g/L。一般情况下,白蛋白增高主要见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如严重脱水和休克、严重烧伤、烫伤、急性出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白蛋白降低常见于肝硬化合并腹水及其他肝功能严重损害(如急性肝坏死、中毒性肝炎等)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严重出血肾病综合征等。当白蛋白降低至25g/L以下易产生腹水。引起肝源性白蛋白偏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不良会引起白蛋白偏低。(2)急慢性肝病、胃癌、肠癌、肝癌等都会引起蛋白质吸收不良,进而导致白蛋白偏低。(3)肾脏排泄屏障受损也会导致白蛋白偏低。(4)白蛋白的合成几乎全由肝脏合成,因而各种肝脏、蛋白补偿机能受损,就会造成白蛋白制造不足,导致肝源性白蛋白偏低。12 乙肝表面抗原是什么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是乙肝感染的标志。HBsAg阳性,表示体内已感染乙肝病毒,是体内存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之一。慢性乙肝患者可长期显示阳性。此外,该指标也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13 什么是“大三阳”和“小三阳”

乙肝两对半检查是指: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②乙肝表面抗体(抗-HBs);③乙肝e抗原(HBeAg);④乙肝e抗体(抗-HBe);⑤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临床上常用乙肝五项的不同组合来判断感染的现状和转归。

乙肝五项第1、3、5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乙肝大三阳,既往的观点认为是急、慢性乙肝的活动期,传染性相对较强;乙肝五项第1、4、5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乙肝小三阳,说明是急、慢性乙肝稳定期,传染性相对较弱。

随着检验技术的提升和抗病毒治疗理念的深入,大三阳和小三阳的说法已接近淘汰,临床中越来越多的医生认为,HBV-DNA的载量能真正反映体内病毒的复制情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